CN118036331A -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36331A
CN118036331A CN202410324922.1A CN202410324922A CN118036331A CN 118036331 A CN118036331 A CN 118036331A CN 202410324922 A CN202410324922 A CN 202410324922A CN 118036331 A CN118036331 A CN 118036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park
virtual model
campus
functional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249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诺苏雅拉图
吴志红
海尔汗
张志友
杨永强
王建光
王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tao College
Inner Mongolia Shengj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Inner Mongolia Shengjia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tao College
Inner Mongolia Shengj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Inner Mongolia Shengjia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tao College, Inner Mongolia Shengj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Inner Mongolia Shengjia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tao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4103249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363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36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363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园区设计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包括: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和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基于园区设计数据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和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对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并获得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本发明实现了更精确地确定园区内每个功能区的位置,实现园区的效率最大化。

Description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区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园区指的是具有一定经济内容和形式的区域。而现代产业园区则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的束缚,实现了向高素质高附加值的经济主体进行转化,在产业结构的空间上开拓新型的产业发展方向使其成为新的经济体。产业园区各功能的划分是经过系统的规划,有清楚的边界线,并且园内各种组织功能齐全,现在的园区普遍都设有基本生活区、研究办公区、生产制造区、商务休闲区。
但是,如何在园区设计之初更合理的设计规划园区内每个功能区的位置,以便实现园区的效率最大化成为了园区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用以实现更精确地确定园区内每个功能区的位置,实现园区的效率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用以对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根据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根据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便于后续对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根据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更精确地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根据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更精确地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更精确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计算获得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便于后续判断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更准确地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根据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包括:
S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S2: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S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S4: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S10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其中设计方输入数据包括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
S102:将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作为园区地理数据,并将园区设计容纳人数作为园区设计数据;
S103: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103: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S1031:基于预设的单位面积网格图对园区区域范围进行区域分割,获得园区的所有分割面积块,将每个完整的分割面积块当作可用分割面积块,将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几何中心点进行相连,获得中点连线图,并将中点连线图中每个中点直连的其余中点当作对应中点的直连中点,获得每个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
S1032:基于园区区域地势数据获得,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差值,将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差值的最大值,当作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最大地势差值,将最大地势差值不大于预设地势差值阈值的所有可用分割面积块对应的园区位置当作园区的第一预测建设区域;
S1033:将园区内除非修建区域范围对应的园区位置以外的其余区域当作园区的第二预测建设区域,将第一预测建设区域和第二预测建设区域重合的区域当作园区的覆盖区域;
S1034: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1034: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将园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数值依次作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第一行元素,并将园区设计容纳人数的数值作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第二行元素,且第二行元素都相同,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2: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包括:
S201: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中的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和预设功能规划表,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构建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其中,园区的所有功能区包括:基本生活区、研究办公区、生产制造区、商务休闲区;
S202:将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秩的值和预设系数的积值取整作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和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包括:
S301: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求取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并将获得的积,与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之和的商,当作园区的对应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基于所有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和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获得所有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
S302:将园区区域范围的几何中心点作为区域分割中心点,从区域分割中心点引出多条直线将园区的覆盖区域进行分割,获得所有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且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与对应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一致,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
S303:基于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包括:
将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内任意一个与区域分割中心点的距离为预设距离的位置,当作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获得所有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303:基于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包括:
S3031:获取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其中,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包括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最近交通点位置;
S3032:获取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的距离作为对应功能区的物流距离,并获取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交通点位置的距离,作为对应功能区的交通距离,并将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其余所有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距离之和,当作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
S303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计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即为:
其中,R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Max(q,w,g)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中的最大值,q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w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交通距离,g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s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的和值,ln为自然对数,且自然常数e的取值为2.718。
优选的,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4: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包括:
若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则对对应优化虚拟模型重新进行位置设定,获得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新的设定位置,直至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新的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不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时,则将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新的设定位置当作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其中,新的设定位置与上一次设定过程获得的设定位置之间的距离须大于预设设定距离;
若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不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则将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当作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系统,用于执行实施例1至9中任一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包括:
输入数据模块,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优化虚拟模型模块,用于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可行程度值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最终设定位置模块,用于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为:对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根据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根据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便于后续对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根据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更精确地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根据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更精确地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更精确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计算获得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便于后续判断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更准确地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根据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本申请文件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参考图1,包括:
S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S2: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S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S4: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该实施例中,设计方输入数据为园区的设计方输入至园区设计的处理系统的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
该实施例中,园区地理数据为园区的建设范围内的地理数据,本实施例中园区地理数据为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
该实施例中,园区设计数据为园区设计时对园区的规划设计数据,本实施例中园区设计数据为园区设计容纳人数。
该实施例中,园区的覆盖区域为第一预测建设区域和第二预测建设区域重合的区域,表征园区区域范围内可进行建筑修建的部分区域。
该实施例中,整体设计矩阵为将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出的、用于对虚拟模型进行优化的矩阵。
该实施例中,预设功能规划表为预先设置的由园区设计数据中的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和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一一对应的表格,例如园区设计容纳人数为100-150人,则园区的基本生活区的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的虚拟模型为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中的园区设计容纳人数获得的园区的功能区的建筑面积,由功能区的建筑面积构建出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
该实施例中,优化为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和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建筑层数的确定过程。
该实施例中,优化虚拟模型为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表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的模型。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为园区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区域,本实施例中园区的功能区包括:基本生活区、研究办公区、生产制造区、商务休闲区。
该实施例中,区域范围为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的每个功能区占整个园区的覆盖部分。
该实施例中,初次位置设定为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在园区中的位置进行第一次位置定位的过程。
该实施例中,当前设定位置为基于对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的当前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设定位置。
该实施例中,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为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最近交通点位置。
该实施例中,可行程度值为基于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的、表征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是否可行的程度值。
该实施例中,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为预先设置的用以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的可行程度值的判断阈值,例如3。
该实施例中,判断结果为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的结果。
该实施例中,最终设定位置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位置设定的最终位置。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对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根据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根据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便于后续对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根据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更精确地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根据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更精确地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更精确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计算获得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便于后续判断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更准确地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根据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S10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其中设计方输入数据包括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
S102:将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作为园区地理数据,并将园区设计容纳人数作为园区设计数据;
S103: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该实施例中,园区区域地势数据为包含园区区域范围内每个位置的地势值的数据集合。
该实施例中,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为园区区域范围内因各种原因(河流、沼泽)导致的不可进行修建的部分区域。
该实施例中,园区设计容纳人数为园区在设计之初确定的计划容纳的人数,例如20000人。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对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根据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根据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便于后续对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103: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S1031:基于预设的单位面积网格图对园区区域范围进行区域分割,获得园区的所有分割面积块,将每个完整的分割面积块当作可用分割面积块,将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几何中心点进行相连,获得中点连线图,并将中点连线图中每个中点直连的其余中点当作对应中点的直连中点,获得每个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
S1032:基于园区区域地势数据获得,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差值,将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差值的最大值,当作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最大地势差值,将最大地势差值不大于预设地势差值阈值的所有可用分割面积块对应的园区位置当作园区的第一预测建设区域;
S1033:将园区内除非修建区域范围对应的园区位置以外的其余区域当作园区的第二预测建设区域,将第一预测建设区域和第二预测建设区域重合的区域当作园区的覆盖区域;
S1034: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该实施例中,预设的单位面积网格图为预先设置的用以对园区区域范围进行区域分割的网格图,其中每个网格的规格为1m*1m的网格。
该实施例中,区域分割为根据预设的单位面积网格图对园区区域范围进行分割获得园区的分割面积块的过程。
该实施例中,分割面积块为根据预设的单位面积网格图对园区区域范围进行分割获得的对园区区域范围的分割结果。
该实施例中,完整的分割面积块为满足预设的单位面积网格的规格尺寸的分割面积块(例如1m*1m的网格)。
该实施例中,可用分割面积块为区域分割获得的所有完整的分割面积块。
该实施例中,中点连线图为将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几何中心点进行相连获得的连线图。
该实施例中,直连中点为中点连线图中每个中点直连的其余中点。
该实施例中,地势差值为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值的差值。
该实施例中,最大地势差值为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差值的最大值。
该实施例中,预设地势差值阈值为预先设置的用以确定出园区的第一预测建设区域的地势差值阈值。
该实施例中,园区的第一预测建设区域为根据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最大地势差值和预设地势差值阈值预测出的适合园区建设的区域。
该实施例中,园区的第二预测建设区域为园区内除非修建区域范围对应的园区位置以外的其余区域。
该实施例中,园区的覆盖区域为园区区域范围内可用于修建功能区建筑的部分区域。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最大地势差值和预设地势差值阈值更精确地获得园区的第一预测建设区域,并根据园区的第一预测建设区域和园区的第二预测建设区域更精确地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根据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便于后续对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1034: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将园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数值依次作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第一行元素,并将园区设计容纳人数的数值作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第二行元素,且第二行元素都相同,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该实施例中,第一行元素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中的第一行元素,第一行矩阵元素分别为园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数值。
该实施例中,第二行元素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中的第二行元素,第二行矩阵元素都为园区设计容纳人数的数值。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园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数值及园区设计容纳人数的数值构建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便于后续对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构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方法。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2: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包括:
S201: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中的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和预设功能规划表,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构建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其中,园区的所有功能区包括:基本生活区、研究办公区、生产制造区、商务休闲区;
S202:将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秩的值和预设系数的积值取整作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和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该实施例中,建筑面积为根据园区设计数据中的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和预设功能规划表,获得的园区的每个功能区建筑的建筑面积,建筑面积为单个功能区的建筑在单层的覆盖面积。
该实施例中,预设系数为预先设置的用以确定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的系数,例如3。
该实施例中,建筑层数为根据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秩的值和预设系数获得的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的建筑层数。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更精确地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根据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根据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更精确地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实施例6: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包括:
S301: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求取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并将获得的积,与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之和的商,当作园区的对应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基于所有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和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获得所有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
S302:将园区区域范围的几何中心点作为区域分割中心点,从区域分割中心点引出多条直线将园区的覆盖区域进行分割,获得所有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且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与对应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一致,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
S303:基于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与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之和的商值。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为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和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获得每个功能区可用以修建建筑的区域的面积。
该实施例中,区域分割中心点为对园区的覆盖区域进行分割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的分割点。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为从区域分割中心点引出多条直线将园区的覆盖区域进行分割获得的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且分割时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与对应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一致。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更精确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计算获得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便于后续判断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
实施例7: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包括:
将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内任意一个与区域分割中心点的距离为预设距离的位置,当作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获得所有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
该实施例中,预设距离为预先设置的用以确定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距离。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与预设距离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此实施例给出了一种由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与预设距离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方法。
实施例8: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303:基于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包括:
S3031:获取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其中,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包括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最近交通点位置;
S3032:获取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的距离作为对应功能区的物流距离,并获取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交通点位置的距离,作为对应功能区的交通距离,并将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其余所有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距离之和,当作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
S303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计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即为:
其中,R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Max(q,w,g)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中的最大值,q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w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交通距离,g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s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的和值,ln为自然对数,且自然常数e的取值为2.718。
该实施例中,最近物流点位置为园区周围距离最近的物流集散中心的位置。
该实施例中,最近交通点位置为园区周围距离最近的交通枢纽(火车站、汽车站)的位置。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的物流距离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的距离。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的交通距离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交通点位置的距离。
该实施例中,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其余所有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距离之和。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更精确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和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和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更精确地计算出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S4: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包括:
若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则对对应优化虚拟模型重新进行位置设定,获得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新的设定位置,直至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新的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不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时,则将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新的设定位置当作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其中,新的设定位置与上一次设定过程获得的设定位置之间的距离须大于预设设定距离;
若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不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则将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当作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该实施例中,预设设定距离为预先设置的新的设定位置与上一次设定过程获得的设定位置之间的距离需要大于的距离值。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更准确地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根据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实施例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系统,用于执行实施例1至9中任一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参考图2,包括:
输入数据模块,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优化虚拟模型模块,用于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可行程度值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最终设定位置模块,用于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对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根据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根据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便于后续对各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根据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更精确地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根据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更精确地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更精确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计算获得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便于后续判断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根据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更准确地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根据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S2: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S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S4: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S101: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其中设计方输入数据包括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
S102:将园区区域范围、园区区域地势数据、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作为园区地理数据,并将园区设计容纳人数作为园区设计数据;
S103: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103: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S1031:基于预设的单位面积网格图对园区区域范围进行区域分割,获得园区的所有分割面积块,将每个完整的分割面积块当作可用分割面积块,将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几何中心点进行相连,获得中点连线图,并将中点连线图中每个中点直连的其余中点当作对应中点的直连中点,获得每个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
S1032:基于园区区域地势数据获得,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差值,将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中点与对应中点的所有直连中点的地势差值的最大值,当作每个可用分割面积块的最大地势差值,将最大地势差值不大于预设地势差值阈值的所有可用分割面积块对应的园区位置当作园区的第一预测建设区域;
S1033:将园区内除非修建区域范围对应的园区位置以外的其余区域当作园区的第二预测建设区域,将第一预测建设区域和第二预测建设区域重合的区域当作园区的覆盖区域;
S1034: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1034: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包括:
将园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内非修建区域范围的面积数值、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数值依次作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第一行元素,并将园区设计容纳人数的数值作为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第二行元素,且第二行元素都相同,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2: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包括:
S201: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中的园区设计容纳人数和预设功能规划表,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构建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其中,园区的所有功能区包括:基本生活区、研究办公区、生产制造区、商务休闲区;
S202:将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的秩的值和预设系数的积值取整作为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和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层数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包括:
S301:基于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求取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并将获得的积,与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建筑面积和对应功能区建筑层数的积之和的商,当作园区的对应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基于所有功能区的区域范围权重和园区的覆盖区域的面积获得所有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
S302:将园区区域范围的几何中心点作为区域分割中心点,从区域分割中心点引出多条直线将园区的覆盖区域进行分割,获得所有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且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与对应功能区的覆盖范围面积一致,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
S303:基于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包括:
将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内任意一个与区域分割中心点的距离为预设距离的位置,当作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获得所有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303:基于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包括:
S3031:获取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其中,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包括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最近交通点位置;
S3032:获取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物流点位置的距离作为对应功能区的物流距离,并获取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园区周围最近交通点位置的距离,作为对应功能区的交通距离,并将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与其余所有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距离之和,当作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
S3033: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计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即为:
其中,R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Max(q,w,g)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中的最大值,q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w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交通距离,g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联接距离,s为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物流距离、交通距离及联接距离的和值,ln为自然对数,且自然常数e的取值为2.71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4: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包括:
若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则对对应优化虚拟模型重新进行位置设定,获得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新的设定位置,直至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新的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不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时,则将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新的设定位置当作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其中,新的设定位置与上一次设定过程获得的设定位置之间的距离须大于预设设定距离;
若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不大于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则将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当作对应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10.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包括:
输入数据模块,接收园区的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并基于所有设计方输入数据获得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基于园区地理数据获得园区的覆盖区域,基于园区地理数据和园区设计数据获得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
优化虚拟模型模块,用于基于园区设计数据与预设功能规划表,构建园区的所有功能区的虚拟模型,并基于园区的整体设计矩阵对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虚拟模型进行优化,获得园区的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
可行程度值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获得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并基于每个功能区的区域范围,对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进行初次位置设定,获得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和设计方输入数据中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数据,获得对应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
最终设定位置模块,用于基于每个功能区的优化虚拟模型的当前设定位置的可行程度值和预设可行程度值阈值判断优化虚拟模型是否重新进行位置设定,基于判断结果获得每个优化虚拟模型的最终设定位置。
CN202410324922.1A 2024-03-21 2024-03-21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80363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24922.1A CN118036331A (zh) 2024-03-21 2024-03-21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24922.1A CN118036331A (zh) 2024-03-21 2024-03-21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36331A true CN118036331A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96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24922.1A Pending CN118036331A (zh) 2024-03-21 2024-03-21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3633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59162B (zh) 一种基于gis的学校选址方法
CN113763700B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02616A (zh) 智能停车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终端
CN109933901B (zh) 一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优化的mcr城市扩张模拟方法
CN112784002A (zh) 一种虚拟场景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734124A (zh) 基于供需平衡和可达性最优的公共停车场布点规划方法
CN111126799A (zh) 基于二分图的共享网络司乘匹配方法
CN116796904A (zh) 一种轨道交通新线客流预测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691803A (zh) 污水处理站空间选址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3240265B (zh) 一种基于多模式交通数据的城市空间划分方法
CN117079148B (zh) 城市功能区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Zhong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pproach of shelter location with maximum equity: an empirical study in Xin Jiekou district of Nanjing, China
CN113689226A (zh) 商业综合体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991562B (zh) 一种基于物种构成特征的动物类群地理区划方法
CN118036331A (zh) 一种园区设计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5988509B (zh) 一种通信网络规划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4700636B (zh) 基于择路因子的警车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部署调度方法
CN115935060A (zh) 网点布局位置筛选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0503234A (zh) 一种物流运输调度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3554221B (zh) 一种“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开发边界模拟预测方法
CN114399159A (zh) 一种基于全时空监测的工程现场进度识别方法
CN114022635A (zh) 三维建筑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33088A (zh) 一种供需预测方法及装置
Mukhacheva et al. Digital Twins of the Urban Ecosystem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opulation
CN110826753A (zh) 一种资源处理方法、装置及其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