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31296A - 空调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31296A
CN118031296A CN202211416769.2A CN202211416769A CN118031296A CN 118031296 A CN118031296 A CN 118031296A CN 202211416769 A CN202211416769 A CN 202211416769A CN 118031296 A CN118031296 A CN 118031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heat exchanger
indoor heat
refrigeran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167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群波
许克
李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167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31296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31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312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室内换热组件以及切换元件;室内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相连通,并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通于室外换热器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切换元件形成有至少五个接口,至少五个接口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以及第五接口,且分别对应连接排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回气口以及室外换热器的另一冷媒接口,切换元件能够切换相邻接口连通的位置和/或数量,以使得空调器系统能够具有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

Description

空调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除湿模式与制冷模式相同,都是通过控制蒸发器制冷并使其温度低于空气露点,当空气经过低温蒸发器时会冷却并吸湿,达到除湿的目的;还有采用除湿再热技术,使除湿后的空气经过再热换热器加热,实现了除湿再热功能,保证除湿不降温;但在目前的三管制系统方案中,均是采用两个四通阀或一个四通阀叠加两个电磁阀的方式,系统管路复杂,控制端口增多,造成整机成本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系统,旨在改善现有的除湿系统因管路复杂、控制端口较多,而导致控制系统复杂、整机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系统,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具有回气口以及排气口;
室内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室内换热器,各所述室内换热器均具有第一冷媒接口和第二冷媒接口,所述至少两个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相连通,并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通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以及,
切换元件,形成有至少五个接口,所述至少五个接口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以及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以及所述第五接口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所述回气口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冷媒接口,所述切换元件能够切换相邻所述接口连通的位置和/或数量,以使得所述空调器系统能够具有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
可选地,在所述再热除湿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的状态;和/或,
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的状态;和/或,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切换元件包括五通阀。
可选地,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截止阀;和/或,
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和/或,
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三截止阀。
可选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的交汇处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的交汇处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设有第三节流元件;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连接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处设有气液分离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形成有换热器组,所述换热器组设置多个。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并联设置。
可选地,在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处设有第四节流元件。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室内换热组件以及切换元件;所述压缩机具有回气口以及排气口,所述室内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相连通,并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通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所述切换元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以及第五接口,且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所述回气口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冷媒接口;在所述空调器系统分别处于所述再热除湿模式、所述制冷模式以及所述制热模式时,所述切换元件能够切换相邻所述接口连通的位置和/或数量;如此,通过设置一个所述切换元件,即可使得所述空调器系统具有分别对应所述再热除湿模式、所述制冷模式以及所述制热模式的不同的冷媒流通路径,也就可以减少元器件的设置数量,简化系统管路,减少控制端口的设置,从而简化所述空调器系统的控制系统,降低整机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空调器系统在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空调器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空调器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还有就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常规空调除湿模式与制冷模式相同,都是通过控制蒸发器制冷并使其温度低于空气露点,当空气经过低温蒸发器时会冷却并吸湿,达到除湿的目的;还有采用除湿再热技术,使除湿后的空气经过再热换热器加热,实现了除湿再热功能,保证除湿不降温;但在目前的三管制系统方案中,均是采用两个四通阀或一个四通阀+2个电磁阀的方式,系统管路复杂,控制端口增多,造成整机成本提升。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系统,旨在改善现有的除湿系统因管路复杂、控制端口较多,而导致控制系统复杂、整机成本较高的问题。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包括室外换热器1、压缩机2、室内换热组件3以及切换元件4;所述压缩机2具有回气口21以及排气口22;所述室内换热组件3包括至少两个室内换热器,各所述室内换热器均具有第一冷媒接口和第二冷媒接口,所述至少两个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32,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一冷媒接口相连通,并通过第一节流元件33连通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所述切换元件4形成有至少五个接口,所述至少五个接口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以及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以及所述第五接口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排气口22、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所述回气口21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所述切换元件4能够切换相邻所述接口连通的位置和/或数量,以使得所述空调器系统100能够具有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系统100,包括室外换热器1、压缩机2、室内换热组件3以及切换元件4;所述压缩机2具有回气口21以及排气口22,所述室内换热组件3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32,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一冷媒接口相连通,并通过第一节流元件33连通于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所述切换元件4包括沿其周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以及第五接口,且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排气口22、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所述回气口21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在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分别处于所述再热除湿模式、所述制冷模式以及所述制热模式时,所述切换元件4能够切换相邻所述接口连通的位置和/或数量;如此,通过设置一个所述切换元件4,即可使得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具有分别对应所述再热除湿模式、所述制冷模式以及所述制热模式的不同的冷媒流通路径,也就可以减少元器件的设置数量,简化系统管路,减少控制端口的设置,从而简化所述空调器系统100的控制系统,降低整机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除湿,指冷媒低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露点温度,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的处理过程。再热,指冷媒高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温度,对空气进行升温再热的处理过程。
请参阅图2,当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再热除湿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4切换至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分别形成为再热换热器和除湿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形成为冷凝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自所述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流至所述切换元件4,分别流经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以分别流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部分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此时,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温度高于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前的空气温度,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对室内空气进行升温再热处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液化变成低温液态冷媒;同时,另外部分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1,并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中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进行节流降压,降压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液态冷媒和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液态冷媒汇合后,流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此时,液态冷媒的温度低于流经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前的空气露点温度,液态冷媒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过程),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汽化变成气态冷媒,气态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流回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
请参阅图3,当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4切换至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的状态;此时,所述室外换热器1形成为冷凝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分别形成为蒸发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自所述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流至所述切换元件4,流经所述第五接口,并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1,并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中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进行节流降压,降压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分别流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在经过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蒸发吸热后,汽化变为低压气态冷媒,此时风机向室内吹出冷气,以对室内制冷降温,由于此时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分别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流出的低压气态冷媒对应流向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并自所述第四接口流回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
请参阅图4,当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4切换至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分别形成为冷凝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形成为蒸发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自所述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流至所述切换元件4,流经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并流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分别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并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此时风机向室内吹出暖气,对室内制热升温,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流出的中温高压液态冷媒汇合后,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1,在经过所述室外换热器1蒸发吸热后,汽化变为低温气态冷媒,由于此时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自所述室外换热器1流出的低温气态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并自所述第四接口流回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的空调器系统100一般均具有除湿再热模式、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空调器调整至合适的模式。
本发明对所述切换元件4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元件4包括五通阀41,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不仅减少元器件的设置,降低成本,而且能够简化控制系统。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截止阀5;所述第一截止阀5可以为简单的开关阀,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截止阀5,来调节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的通断。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6;所述第二截止阀6可以为简单的开关阀,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截止阀6,来调节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的通断。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三截止阀7;所述第三截止阀7可以为简单的开关阀,通过设置所述第三截止阀7,来调节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之间的通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技术特征,可以择一设置,可以择二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三个技术特征同时设置,也即,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截止阀5;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6;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三截止阀7;所述第一截止阀5、所述第二截止阀6以及所述第三截止阀7均可以设置为简单的开关阀,以对应调节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之间的通断。
本发明对所述第一截止阀5、所述第二截止阀6以及所述第三截止阀7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截止阀5、所述第二截止阀6以及所述第三截止阀7的效用,将所述第一截止阀5设置为高低压截止阀;将所述第二截止阀6设置为气体管路截止阀;将所述第三截止阀7设置为液体管路截止阀。
请进一步参阅图2至图4,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一冷媒接口的交汇处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34,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一冷媒接口的交汇处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设有第三节流元件35;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连接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之间;也就是说,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能调整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冷媒接口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一冷媒接口处的冷媒压力;在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再热除湿模式下,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中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进行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此时,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部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在经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后,降压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如此,使得分别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流出的两个部分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能够顺利汇合;在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制冷模式下,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1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后,液化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流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后,进一步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而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在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制热模式下,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在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后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流出的中温高压液态冷媒分别经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的液化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进而流至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压缩机2(compressor)是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它从所述回气口21吸入低温低压气态冷媒,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所述排气口22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放热)→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而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是在所述再热除湿模式、所述制冷模式还是所述制热模式,都不能保证自所述第四接口流回所述回气口21的冷媒时完全气态的,当有液态冷媒流至所述压缩机2内时,会使得所述压缩机2内部因出现腐蚀氧化而受到损害;同时,由于液态冷媒不会被压缩,因此液态冷媒会占据所述压缩机2的内部空间,从而降低所述压缩机2的功率效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处设有气液分离器8;将所述气液分离器8设于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减少进入所述压缩机2的气态冷媒中含有的液体,如此,不仅能够避免所述压缩机2内部因腐蚀氧化而受损,也可以提高所述压缩机2的功率效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形成有换热器组,所述换热器组设置多个;通过设置多个所述换热器组,提高所述空调器系统100的工作效能。
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系统100还包括第三室内换热器36,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并联设置;在所述再热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形成为除湿换热器;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形成为蒸发器;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形成为冷凝器。
具体地,在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的第一冷媒接口处设有第四节流元件37;所述第四节流元件37能调整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的第一冷媒接口处的冷媒压力。
在本发明中,所述空调器系统100还包括室外风机9,所述室外风机9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1设置,本方案利用所述室外风机9提高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散热能力。
基于上述特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100第一实施例的具体运行原理如下:
在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再热除湿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4切换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此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形成为再热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形成为除湿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形成为冷凝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自所述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流至所述切换元件4,分别流经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以分别流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部分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此时,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温度高于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前的空气温度,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对室内空气进行升温再热处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中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进行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同时,另外部分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1,并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中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进行节流降压,降压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分别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和所述室外换热器1流出的两个部分低温低压液态冷媒汇合,并在流向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之前,经过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和所述第四节流元件37进一步节流降压,以进一步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分别流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以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过程),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分别汽化变成气态冷媒,两个支路的气态冷媒汇合后流至所述第三接口,并流向所述第四接口,经所述第四接口流回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
在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4切换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此时,所述室外换热器1形成为冷凝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以及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分别形成为蒸发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自所述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流至所述切换元件4,流经所述第五接口,并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1的另一冷媒接口,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1,并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液化变成中温高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中温高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经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进行节流降压,降压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在分别流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以及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之前,会流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以及所述第四节流元件37,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以及所述第四节流元件37处进一步节流降压,以使得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尽可能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三个分支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分别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以及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在经过蒸发吸热后,汽化变为低压气态冷媒,此时风机向室内吹出冷气,以对室内制冷降温,由于此时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流出的低压气态冷媒流至所述第二接口,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流出的低压气态冷媒汇合后流至所述第三接口,三个支路的低压气态冷媒分别自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流至所述第四接口,并经所述第四接口流回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
在所述空调器系统100处于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4切换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此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以及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分别形成为冷凝器,所述室外换热器1形成为蒸发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自所述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流至所述切换元件4,流经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并流向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冷媒接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的第二冷媒接口,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以及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并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过程),液化变成中温高压液态冷媒,此时风机向室内吹出暖气,对室内制热升温,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2以及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36流出的中温高压液态冷媒分别经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34、所述第三节流元件35以及所述第四节流元件37的液化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节流降压后的三个分支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汇合后,流至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3处进一步节流降压,以使得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液体多)尽可能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低温低压液态冷媒流至所述室外换热器1,在经过所述室外换热器1蒸发吸热后,汽化变为低温气态冷媒,由于此时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自所述室外换热器1流出的低温气态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并自所述第四接口流回所述压缩机2的回气口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地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具有回气口以及排气口;
室内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室内换热器,各所述室内换热器均具有第一冷媒接口和第二冷媒接口,所述至少两个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相连通,并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连通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以及,
切换元件,形成有至少五个接口,所述至少五个接口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以及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以及所述第五接口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所述回气口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冷媒接口,所述切换元件能够切换相邻所述接口连通的位置和/或数量,以使得所述空调器系统能够具有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再热除湿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的状态;和/或,
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的状态;和/或,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切换元件切换至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元件包括五通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截止阀;和/或,
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和/或,
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冷媒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三截止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的交汇处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的交汇处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之间设有第三节流元件;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其中一个冷媒接口连接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处设有气液分离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形成有换热器组,所述换热器组设置多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并联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冷媒接口处设有第四节流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
CN202211416769.2A 2022-11-11 2022-11-11 空调器系统 Pending CN1180312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6769.2A CN118031296A (zh) 2022-11-11 2022-11-11 空调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6769.2A CN118031296A (zh) 2022-11-11 2022-11-11 空调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31296A true CN118031296A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88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16769.2A Pending CN118031296A (zh) 2022-11-11 2022-11-11 空调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3129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25764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425765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0832604U (zh) 空调器
CN112377998B (zh) 一种具有多再热方式的全工况热泵热回收型新风机
CN109386985B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10631286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5930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930175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8915106U (zh) 空调器系统
CN216203824U (zh) 空调器
CN215638112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638113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0832603U (zh) 空调器
CN210832602U (zh) 空调器
CN118031296A (zh) 空调器系统
CN112577103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9083269U (zh) 空调器系统
CN109237645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9766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4249789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118066609A (zh) 空调器系统
CN214370578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14249792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14249791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19473834U (zh) 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