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09562A -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09562A
CN118009562A CN202410205075.7A CN202410205075A CN118009562A CN 118009562 A CN118009562 A CN 118009562A CN 202410205075 A CN202410205075 A CN 202410205075A CN 118009562 A CN118009562 A CN 118009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evaporator
control modul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050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彬彬
谢朝阳
王祝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050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095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09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09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温控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和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用于与载冷剂进行热交换,包括并接的第一换热器单元和第二换热器单元,第一换热器单元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流量控制装置,第二换热器单元包括第二蒸发器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第一温控模块,第一温控模块和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连通,第一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一设备进行换热。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模块和第一干冷器,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第一干冷器的出口和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第二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二设备进行换热。本申请提供的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能够提高温控的可靠性,减少能源消耗。

Description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储能电池在其充放电过程中能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提供相应的温控方案对储能电池及逆变器进行冷却控温,为减少电池及逆变器热失控带来的风险,液冷温控方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温控装置本身的体积有限,现有技术多将逆变器侧的散热装置与制冷剂系统串联在一起,但此连接方式会导致正常工况下温控装置的运行能效降低,导致温控装置的温控可靠性低,且动力电池和逆变器具有不同的工作温度范围,上述连接方式不便根据储能电池和逆变器的具体温度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温度调节,降低了温控的精准度,易造成能耗的增加。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温控可靠性低及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和制冷剂回路;
所述制冷剂回路用于与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进行热交换,包括并接的第一换热器单元和第二换热器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包括串接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一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包括串接的第二蒸发器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分别包括制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第一温控模块,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模块和第一干冷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第三过滤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三过滤器、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一蒸发器串接形成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串接后,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并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包括膨胀阀,或者,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串接的第一控制阀和毛细管组件;
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包括膨胀阀,或者,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串接的第一控制阀和毛细管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第二过滤器和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还包括第二干冷器,所述第二干冷器并接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两端;
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或者,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的入口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第三过滤器、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干冷器和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入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补水装置和膨胀罐,所述补水装置包括补水箱、补液泵和第三控制阀,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所述补液泵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串接后分别连接于所述补水箱的底部和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所述膨胀罐连接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方法,用于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和第二控制阀;
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压缩机、冷凝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和第一蒸发器;还包括第二蒸发器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串接后,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并接;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第一温控模块和第二干冷器,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干冷器并接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两端;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或者,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的入口导通;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模块和第一干冷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温控方法包括第一降温控制方法和第二降温控制方法,
所述第一降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的入口导通;
所述第二降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压缩机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开启;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还包括串接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的第二加热器;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还包括串接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的第一加热器;
所述温控方法还包括升温控制方法,
当所述第一设备有升温需求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加热器开启;
当所述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器开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5℃时,若所述第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所述第一降温控制方法;
当环境温度大于5℃,且不大于50℃时,若所述第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所述第二降温控制方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降温控制方法还包括:分别调节所述第二干冷器和所述第一干冷器的风机转速,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温度分别达到预设温度范围;
所述第二降温控制方法还包括:分别调节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的开度,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温度分别达到预设温度范围。
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装置,其通过第一载冷剂回路对第一设备进行温度控制,通过第二载冷剂回路对第二设备进行温度控制,通过设置两个回路,能够分别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精准的温度控制。其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了并接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用于与第一温控模块进行热交换,第二蒸发器用于与第二温控模块进行热交换,并接的两个蒸发器能够避免降低温控装置的运行能效,提高温控装置的运行可靠性,且并接的两个蒸发器可针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具体工况及温控需求分别进行温度调节。同时,第二载冷剂回路上还设有第一干冷器,使得温控装置可根据实际工况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来达到为第二设备进行温度调节的目的,第一干冷器可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电能的消耗;当第一干冷器的制冷量无法满足第二设备的温控需求时,则可通过第二蒸发器为第二设备增加制冷量,保证第二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如下:
10、第一载冷剂回路;11、第一温控模块;12、第二过滤器;13、第一循环泵;14、第二干冷器;15、第二加热器;
20、第二载冷剂回路;21、第二温控模块;22、第三过滤器;23、第二循环泵;24、第一干冷器;25、第一加热器;
30、制冷剂回路;31、压缩机;32、冷凝器;33、第一过滤器;34、第一蒸发器;35、第二蒸发器;36、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1、膨胀阀;37、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1、第一控制阀;372、毛细管;
40、温度传感器;50、压力传感器;
60、第二控制阀;61、进口;62、第一出口;63、第二出口;
70、补水装置;71、补水箱;72、补液泵;73、第三控制阀;
80、膨胀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现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的温控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10、第二载冷剂回路20、制冷剂回路30和第二控制阀60。
制冷剂回路30用于提供制冷剂,并与第一载冷剂回路10、第二载冷剂回路20进行热交换,包括并接的第一换热器单元和第二换热器单元,第一换热器单元包括串接的第一蒸发器34和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第二换热器单元包括串接的第二蒸发器35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第一蒸发器34和第二蒸发器35分别包括制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回路30还包括压缩机31、冷凝器32和第一过滤器33。压缩机31、冷凝器32、第一过滤器33、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和第一蒸发器34串接形成一循环回路;第二蒸发器35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串接后,与第一蒸发器34和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并接。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器32、第一蒸发器34和第二蒸发器35均为板式换热器,在其它实施例中,冷凝器32也可以是其它结构的换热器,比如可以是带有风机的盘管式换热器。为使制冷剂回路30实现精准的温度及压力控制,还可以在制冷剂回路30上设置温度传感器40及压力传感器50,比如,可以在压缩机31的进口61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一组温度传感器40和压力传感器50,在冷凝器32的出口侧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40。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可以包括膨胀阀361,或者是包括第一控制阀371和毛细管372串接形成的流量控制组件,两个流量控制装置(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只要能实现对两个蒸发器的流量调节控制即可,具体结构不作限制。膨胀阀361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第一控制阀371可以是电磁阀。
第一载冷剂回路10包括第一温控模块11和第二干冷器14,第一温控模块11和第一蒸发器34的载冷剂通道连通,第二干冷器14并接于第一蒸发器34的两端,第一温控模块11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载冷剂回路10包括串接的第一温控模块11、第二过滤器12和第一循环泵13,第一蒸发器34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第一循环泵13的出口和第一温控模块11的入口之间。为实现对第一载冷剂回路10的温度控制,可以在第一温控模块1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一组压力传感器50和一组温度传感器40。如第一设备有升温需求还可以在第一蒸发器34的载冷剂通道出口和第一温控模块11的入口之间串接第二加热器1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比如可以是储能系统的动力电池。
第二控制阀60用于使第一温控模块11的出口和第一蒸发器34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或者,用于使第一温控模块11的出口和第二干冷器14的入口导通。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60为电动三通阀,包括一个进口61、一个第一出口62和一个第二出口63。进口61和第一循环泵13的出口连接,第一出口62和第一蒸发器34的载冷剂通道入口连接,第二出口63和第二干冷器14的入口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控制阀60和第二干冷器14可实现温控装置的多种运行模式,使温控装置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第二干冷器14为第一设备进行温度控制,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31的启动,降低电能的消耗。
第二载冷剂回路20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模块21和第一干冷器24,第二蒸发器35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第一干冷器24的出口和第二温控模块21的入口之间,第二温控模块21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第二设备比如可以是储能系统的逆变器,逆变器相对于动力电池可以在更高的温度条件下正常工作。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二载冷剂回路20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模块21、第三过滤器22、第二循环泵23、第一干冷器24和第一加热器25。第二蒸发器35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第一干冷器24的出口和第一加热器25的入口之间。为实现对第二载冷剂回路20的温度控制,可以在第二温控模块2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一组压力传感器50和一组温度传感器40。
为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0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0稳定运行,还可以增设补水装置70和膨胀罐80,对第一载冷剂回路10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0进行补水定压。补水装置70包括补水箱71、补液泵72和第三控制阀73,补水箱71的底部通过管路连接于第一载冷剂回路10,补液泵72和第三控制阀73串接后分别连接于补水箱71的底部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0;膨胀罐80连接于第二载冷剂回路20。本实施例中,补水箱71设在第一载冷剂回路10的管路上方,其底部通过一管路连接于第一温控模块11的出口和第二过滤器12的入口之间。补水箱71底部通过另一管路连接于第二温控模块21的出口和第三过滤器22之间,补液泵72和第三控制阀73串接在该管路上,且第三控制阀73靠近第二载冷剂回路20设置,第三控制阀73比如可以是单向阀。
本申请实施例的温控方法用于上述的温控装置,包括第一降温控制方法、第二降温控制方法、自循环控制方法,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则还可以包括升温控制方法。
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5℃时,若第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第一降温控制方法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5℃时,若第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第一降温控制方法。
第一降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压缩机31关闭;
控制第二控制阀60使第一温控模块11的出口和第二干冷器14的入口导通。
具体地,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第二控制阀60的进口61开启,第二出口63开启。此时,环境温度较低,可不必开启压缩机31,而通过第二干冷器14为第一设备进行降温,通过第一干冷器24为第二设备进行降温,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能源消耗。此时,为对第一载冷剂回路10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0进行精准的温度控制,还可以对第一温控模块11和第二温控模块21的入口温度进行检测,根据第一温控模块11和第二温控模块21的入口温度检测结果对第二干冷器14和第一干冷器24的风机转速进行调节。比如,第一温控模块11的入口温度高于第一温控模块11入口温度的预设温度范围时,则调高第二干冷器14的风机转速,反之,则调低第二干冷器14的风机转速,使第一温控模块11的入口温度处于第一温控模块11入口温度的预设温度范围内。第二温控模块21的控制方法与第一温控模块11的控制方法相似,不再赘述。
当执行第一降温控制方法时,第一载冷剂回路10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模块11的出口流出,经第二过滤器12、第一循环泵13、第二控制阀60、第二干冷器14后,流回至第一温控模块11,完成一次循环。第二载冷剂回路20的载冷剂由第二温控模块21的出口流出,经第三过滤器22、第二循环泵23、第一干冷器24、第二蒸发器35的载冷剂通道、第一加热器25后,流回至第二温控模块21,完成一次循环。
当环境温度大于5℃,且不大于50℃时,若第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第二降温控制方法。
第二降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压缩机31开启;控制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开启;
控制第二控制阀60使第一温控模块11的出口和第一蒸发器34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
具体地,控制压缩机31开启,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开启,控制第二控制阀60的进口61开启,第一出口62开启。若此时,第二设备有降温需求,且第一干冷器24能够满足第二设备的降温需求时,则关闭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若第一干冷器24无法满足第二设备的降温需求时,则开启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此时,环境温度较高,可通过压缩机31的制冷剂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降温,同时先通过第一干冷器24为第二载冷剂回路20中的载冷剂进行降温,减少能源消耗。此时,为对第一载冷剂回路10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0进行精准的温度控制,还可以对第一温控模块11和第二温控模块21的入口温度进行检测,根据第一温控模块11和第二温控模块21的入口温度检测结果对第一干冷器24的风机转速、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的开度及第二流量控制装置37的开度进行调节。比如,第一温控模块11的入口温度高于第一温控模块11入口温度的预设温度范围时,则增大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的开度,反之,则减小第一流量控制装置36的开度,使第一温控模块11的入口温度处于第一温控模块11入口温度的预设温度范围内。第二温控模块21的控制方法与第一温控模块11的控制方法相似,不再赘述,当仅通过第一干冷器24为第二设备进行降温时,则可通过调节第一干冷器24的风机转速来调节第二温控模块21的入口温度。
当执行第二降温控制方法时,第一载冷剂回路10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模块11的出口流出,经第二过滤器12、第一循环泵13、第一控制器、第一蒸发器34的载冷剂通道后,流回至第一温控模块11,完成一次循环。第二载冷剂回路20的载冷剂由第二温控模块21的出口流出,经第三过滤器22、第二循环泵23、第一干冷器24、第二蒸发器35的载冷剂通道、第一加热器25后,流回至第二温控模块21,完成一次循环。制冷剂回路30的制冷剂由压缩机31出口流出,经冷凝器32、第三过滤器33后,分别流向第一蒸发器34的制冷剂通道和第二蒸发器35的制冷剂通道后,流回压缩机31完成一次循环。
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50℃时,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无降温需求时,则执行自循环控制方法,自循环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第二控制阀60的进口61开启,第一出口62开启。
当执行自循环控制方法时,第一载冷剂回路10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0的载冷剂循环方式与第二降温控制方法时相同,不再赘述。
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5℃时,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则还可以包括升温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当第一设备有升温需求时,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第二加热器15开启;控制第二控制阀60的进口61开启,第一出口62开启。
当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时,则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第一加热器25开启。
本申请实施例的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通过设置第二干冷器和第一干冷器,可以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来达到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降温的目的,减少压缩机的开启次数,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在环境温度较高时,通过并接设置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降温,能够根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降温需求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温度控制,同时,能够避免温控装置的运行能效降低,保证温控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在通过第二蒸发器为第二设备降温时,先通过第一干冷器对载冷剂进行第一次降温,再通过制冷剂回路为载冷剂进行第二次降温,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通过第二蒸发器的设置可以补充高温工况下第二设备侧制冷量不足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和制冷剂回路;
所述制冷剂回路用于与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进行热交换,包括并接的第一换热器单元和第二换热器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包括串接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一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包括串接的第二蒸发器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分别包括制冷剂通道和载冷剂通道;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第一温控模块,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模块和第一干冷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第一过滤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一蒸发器串接形成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串接后,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并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包括膨胀阀,或者,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串接的第一控制阀和毛细管组件;
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包括膨胀阀,或者,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串接的第一控制阀和毛细管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第二过滤器和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还包括第二干冷器,所述第二干冷器并接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两端;
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或者,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的入口导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第三过滤器、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干冷器和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入口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水装置和膨胀罐,所述补水装置包括补水箱、补液泵和第三控制阀,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所述补液泵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串接后分别连接于所述补水箱的底部和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所述膨胀罐连接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
7.一种温控方法,用于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和第二控制阀;
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压缩机、冷凝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和第一蒸发器;还包括第二蒸发器和第二流量控制装置,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串接后,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并接;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第一温控模块和第二干冷器,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干冷器并接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两端;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或者,用于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的入口导通;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模块和第一干冷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串接于所述第一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进行换热;
所述温控方法包括第一降温控制方法和第二降温控制方法,
所述第一降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干冷器的入口导通;
所述第二降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压缩机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开启;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出口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入口导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还包括串接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的第二加热器;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还包括串接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载冷剂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之间的第一加热器;
所述温控方法还包括升温控制方法,
当所述第一设备有升温需求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加热器开启;
当所述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器开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5℃时,若所述第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所述第一降温控制方法;
当环境温度大于5℃,且不大于50℃时,若所述第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所述第二降温控制方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温控制方法还包括:分别调节所述第二干冷器和所述第一干冷器的风机转速,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温度分别达到预设温度范围;
所述第二降温控制方法还包括:分别调节所述第一流量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流量控制装置的开度,使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和所述第二温控模块的入口温度分别达到预设温度范围。
CN202410205075.7A 2024-02-23 2024-02-23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Pending CN1180095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5075.7A CN118009562A (zh) 2024-02-23 2024-02-23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5075.7A CN118009562A (zh) 2024-02-23 2024-02-23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09562A true CN118009562A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44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05075.7A Pending CN118009562A (zh) 2024-02-23 2024-02-23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095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83789B (zh) 一种电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1673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电动汽车
CN112976999B (zh) 针对多热源直流储能装置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8576388U (zh) 集成电池温度控制的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CN114161997A (zh) 双电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7742762A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9301386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加热冷却系统
CN11399775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0385963B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8009562A (zh)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JP2000337729A (ja) 水冷式空調装置の運転方法
CN217034595U (zh) 恒温控制系统及测试设备
CN113547893B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4932844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其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18017095A (zh) 温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086176U (zh) 多冷源热管理系统
CN117790978A (zh)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6750075U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9626748U (zh) 一种混合动力商用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8702613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7790993A (zh) 温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7335046A (zh)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963485U (zh) 使用制冷剂为电控箱冷却的储能热管理系统
CN109638383A (zh) 一种电池热交换器集成模块及其热交换方法
CN218505681U (zh) 一种电动挖掘机电池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