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0978A -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0978A
CN117790978A CN202311819555.4A CN202311819555A CN117790978A CN 117790978 A CN117790978 A CN 117790978A CN 202311819555 A CN202311819555 A CN 202311819555A CN 117790978 A CN117790978 A CN 117790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control device
secondary refrigerant
outlet
coo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195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彬彬
杨水福
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1955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909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90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09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制冷剂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包括串接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第一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第一温控装置,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蒸发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装置和干冷器,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冷凝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用于实现热管理装置的不同控制模式。本申请提供的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小了装置的整体体积,降低了能源消耗。

Description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储能电池在其充放电过程中能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提供相应的热管理方案对动力电池及逆变器进行冷却控温。
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常用的热管理方案一般采用风冷的温控方式,但随着储能电站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原有的风冷温控方案可靠性已明显不足,大大增加了储能电池热失控的风险。目前已有液冷技术的方案应用在电池侧,而由于逆变器能够耐受更高的温度,逆变器侧仍多采用风冷的温控方案。风冷温控方案体积大、噪音大,同时,对于储能电站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风冷方案也难以保证逆变器的安全稳定运行。且现有温控方案存在控制方式单一,能源消耗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温控方案欠佳导致的设备稳定性差、热管理装置体积大、以及能耗高等问题至少之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
所述制冷剂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包括串接的冷凝器和蒸发器;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第一温控装置,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装置和干冷器,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冷凝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蒸发器,或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干冷器;
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干冷器的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温控装置,或由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依次串接的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第一过滤器及第一循环泵,所述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入口和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出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补水箱、补液泵和第一单向阀;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补液泵设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所述第一单向阀靠近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依次串接的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第二过滤器、第二循环泵和所述干冷器;所述冷凝器串接于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的入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在所述第二温控装置和所述干冷器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温控装置,或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还包括膨胀罐和第二单向阀;所述膨胀罐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滤器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设在所述第二循环泵和所述干冷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依次串接的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第三过滤器、膨胀阀及所述蒸发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分别与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的入口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热管理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
所述制冷剂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包括串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第一温控装置,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装置、干冷器和加热器,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冷凝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热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第一降温模式、第二降温模式和升温模式;
所述第一降温模式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加热器关闭,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使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干冷器的入口;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导通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加热器的入口;
所述第二降温模式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开启,控制所述加热器关闭,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使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蒸发器;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的入口;
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阻断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加热器的入口;
所述升温模式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加热器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使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干冷器的入口;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导通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加热器的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25℃时,若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时,则执行所述升温模式,否则,执行所述第一降温模式;
当环境温度大于25℃,且不大于55℃时,若所述第一设备和/或所述第二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所述第二降温模式。
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通过第一载冷剂回路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通过第二载冷剂回路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使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通过液冷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液冷的温控方式大大减小了热管理系统的体积及噪音,同时保证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其制冷剂回路通过干冷器为冷凝器内的制冷剂降温,进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冷凝器风机的使用,简化了热管理装置的整体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通过设置多个控制阀实现了对热管理装置的多种控制模式,使之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及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具体需求来适时调整控制模式,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的第一降温模式和升温模式的液体循环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的第二降温模式的液体循环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的自循环模式的液体循环流向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如下:
1、第一载冷剂回路;11、第一温控装置;12、第一过滤器;13、第一循环泵;
2、第二载冷剂回路;21、第二温控装置;22、第二过滤器;23、第二循环泵;24、第二单向阀;25、干冷器;26、加热器;
3、制冷剂回路;31、压缩机;32、冷凝器;33、第三过滤器;34、膨胀阀;35、蒸发器;
4、温度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
6、第一控制阀;7、第二控制阀;8、第三控制阀;
9、补水装置;91、补水箱;92、补液泵;93、第一单向阀;94、第一管路;95、第二管路;
20、膨胀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现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1、第二载冷剂回路2、制冷剂回路3、第一控制阀6和第二控制阀7。
制冷剂回路3用于提供制冷剂,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压缩机31、冷凝器32、第三过滤器33、膨胀阀34和蒸发器35。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器32和蒸发器35均为板式换热器,膨胀阀34为电子膨胀阀。为便于对制冷剂回路3进行精准的温度控制,还可以在制冷剂回路3中串接温度传感器4,以对制冷剂回路3不同位置处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比如,可以在压缩机31入口前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4,在压缩机31出口后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4,还可以在冷凝器32的出口和第三过滤器33的入口之间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4。
第一载冷剂回路1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第一设备比如可以是储能设备的电池系统。本实施例的第一载冷剂回路1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温控装置11、第一过滤器12及第一循环泵13,第一温控装置11用于与第一设备进行热交换。蒸发器35串接于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和第一循环泵13的出口之间,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用于在蒸发器35处与制冷剂回路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为方便对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精准控制,还可以在第一载冷剂回路1上设置多个压力传感器5和温度传感器4,比如可以在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前和出口后分别设置一组压力传感器5和温度传感器4。
第二载冷剂回路2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第二设备比如可以是储能系统的逆变器,逆变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耐受较高的温度。本实施例的第二载冷剂回路2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二温控装置21、第二过滤器22、第二循环泵23、干冷器25和加热器26。在其它实施例中,如果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无升温需求,则可以不设置加热器26。冷凝器32串接于干冷器25的出口和加热器26的入口之间,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载冷剂用于在冷凝器32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为实现对第二载冷剂回路2温度及压力的精准控制,可以在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前和出口后分别设置一组压力传感器5和温度传感器4。
第一控制阀6用于控制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流向蒸发器35,或由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流向干冷器2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6为电动三通阀,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6也可以是其它类型阀门组件,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的控制功能即可,具体阀门种类不作限定。本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阀6包括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第一控制阀6的进口和第一循环泵13的出口连接,第一控制阀6的一个出口和第二循环泵23的出口连接,第一控制阀6的另一个出口和蒸发器35的载冷剂入口连接。
第二控制阀7用于控制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载冷剂由干冷器25的出口流向第二温控装置21,或由干冷器25的出口分别流向第一温控装置11和第二温控装置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7为电动二通阀,第二控制阀7包括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第二控制阀7的进口和加热器26的出口连接,第二控制阀7的出口和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载冷剂流量稳定,保证循环泵的可靠运行,还可以设置相应的补水装置9。本实施例的补水装置9包括补水箱91、补液泵92和第一单向阀93。本实施例的补水箱91设在第一载冷剂回路1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之间,位于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管路的上方,位于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管路的下方。在补水箱91的底部设有两个出口,其中一个出口通过第一管路94直接连接于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和第一过滤器12的入口之间。补水箱91的另一个出口通过第二管路95连接于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第二温控装置21的出口和第二过滤器22的入口之间。因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位置高于补水箱91,因此在第二管路95上还设置了补液泵92和第一单向阀93,且第一单向阀93朝向靠近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一侧设置,第一单向阀93用于使补水箱91中的水仅能通过第二管路95流向第二载冷剂回路2,而不能由第二载冷剂回路2回流至补水箱91。本实施例仅设置了一台补水箱91,通过设置第一管路94和第二管路95,分别实现了对第一载冷剂回路1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补水,简化了补水装置9的整体结构,减少了补水箱91的使用数量,保障了第一载冷剂回路1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可靠运行。
由于逆变器(第二设备)具有较高的使用温度,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液体压力变化较大,为避免第二载冷剂的液体压力波动过大导致其无法安全可靠运行,还可以增设膨胀罐20和第二单向阀24。本实施例中的膨胀罐20底部通过管路连接于第二温控装置21的出口和第二过滤器22的入口之间,并位于第二管路95与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连接点的前端(此处指的是以循环方向介定的前后方向,比如,载冷剂由第一部件流向第二部件,则第一部件位于第二部件的前端)。第二单向阀24设在第二循环泵23的出口和干冷器25的入口之间,并位于第一控制阀6与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连接点的前端。膨胀罐20用于为第二载冷剂回路2补水定压,在第二循环泵23的出口之后还设置了第二单向阀24,第二单向阀24可以避免第一载冷剂回路1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单独运行时出现水系统波动,保证了循环泵(第一循环泵13和第二循环泵23)的可靠运行。
为控制冷凝器32中载冷剂的流量,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三控制阀8,第三控制阀8分别与干冷器25的出口和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连接,也即与冷凝器32并接于第二载冷剂回路2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控制阀8为电动二通阀,包括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第三控制阀8的进口连接于干冷器25的出口,第三控制阀8的出口连接于加热器26的进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第一降温模式、第二降温模式、升温模式、以及自循环模式。
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25℃时,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时,则执行升温模式,否则,执行第一降温模式;
当环境温度大于25℃,且不大于55℃时,若第一设备和/或第填一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第二降温模式。
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55℃时,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无温度控制需求时,则执行自循环模式。
第一降温模式包括: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加热器26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6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流向干冷器25的入口。
控制第二控制阀7使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载冷剂由加热器26的出口分别流向第一温控装置11和第二温控装置21。
控制第三控制阀8导通干冷器25的出口和加热器26的入口。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此时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可通过第一控制阀6的控制使第一温控装置11通过干冷器25实现载冷剂的热交换,以减少压缩机31的开启,减少电能等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热管理装置的低成本运行。
第一降温模式的液体循环流向如图2所示,此时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加热器26关闭,并开启干冷器25处循环风机(循环风机未示出),控制第一控制阀6的进口打开,控制第一控制阀6与第二载冷剂回路2连接的出口打开,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循环泵13流向干冷器25的入口,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载冷剂混合后通过干冷器25与环境空气实现热交换。控制第三控制阀8的进口和出口全部打开,载冷剂由干冷器25的出口流出后,分成两路,一部分经过冷凝器32的载冷剂通道流向加热器26的入口,另一部分通过第三控制阀8流向加热器26的入口。控制第二控制阀7的进口和出口全部打开,载冷剂由加热器26的出口流出后,分成两路,一部分经第二控制阀7流向第一温控装置11,与第一设备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温控装置21,与第二设备进行热交换。
此时,还可采集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及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并设置第一预设温度范围(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的预设范围)和第二预设温度范围(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的预设范围),根据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调节干冷器25的循环风机的转速,使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和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分别处于第一预设温度或第二预设温度的范围内。
第二降温模式包括:控制压缩机31开启,控制加热器26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6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流向蒸发器35;
控制第二控制阀7使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载冷剂由加热器26的出口流向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
控制第三控制阀8阻断干冷器25的出口和加热器26的入口。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温度较高,此时,若仅第一设备有温度控制需求,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同时都有温度控制需求,那么开启压缩机31、关闭加热器26,并开启干冷器25处循环风机,若仅第二设备有温度控制需求,第一设备没有温度控制需求,则无需开启压缩机31,仅需开启干冷器25的循环风机。
本实施例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有温度控制需求进行解释说明,控制压缩机31开启,加热器26关闭,干冷器25的循环风机开启。控制第一控制器的进口打开,控制第一控制器连接蒸发器35的出口打开,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流向蒸发器35的入口,再由蒸发器35的出口流向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使经第一温控装置11升温后的载冷剂在蒸发器35处与制冷剂实现热交换后返回到第一温控装置11与第一设备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第一设备的降温(如第一设备无需降温,则无需开启压缩机31)。
第二降温模式的液体循环流向如图3所示,此时控制第二控制阀7和第三控制阀8全部关闭,使经第二温控装置21升温后的载冷剂在干冷器25处与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后,返回至第二温控装置21后与第二设备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第二设备的降温。
此时,还可采集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及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并设置第一预设温度范围(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的预设范围)和第二预设温度范围(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的预设范围),根据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调节干冷器25的循环风机的转速,使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和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分别处于第一预设温度或第二预设温度的范围内。
升温模式包括: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加热器26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6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流向干冷器25的入口;
控制第二控制阀7使第二载冷剂回路2的载冷剂由加热器26的出口分别流向第一温控装置11和第二温控装置21;
控制第三控制阀8导通干冷器25的出口和加热器26的入口。
具体地,升温模式的液体循环流向如图2所示,此时关闭压缩机31,关闭干冷器25的循环风机,开启加热器26,控制第一控制阀6的进口打开,控制第一控制阀6与第二载冷剂回路2连接的出口打开,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循环泵13流向干冷器25的入口。控制第三控制阀8的进口和出口全部打开,载冷剂由干冷器25的出口流出后,分成两路,一部分经过冷凝器32的载冷剂通道流向加热器26的入口,另一部分通过第三控制阀8流向加热器26的入口。控制第二控制阀7的进口和出口全部打开,载冷剂经加热器26加热升温后,由加热器26的出口流出后,分成两路,一部分经第二控制阀7流向第一温控装置11,与第一设备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温控装置21,与第二设备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控制阀7,仅用一台加热器26即可实现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温度控制,简化了热管理装置的结构。
此时,还可采集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及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并设置第一预设温度范围(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的预设范围)和第二预设温度范围(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的预设范围),根据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调节加热器26的功率大小,使第一温控装置11的入口温度和第二温控装置21的入口温度分别处于第一预设温度或第二预设温度的范围内。
自循环模式包括:自循环模式的液体循环流向如图4所示,此时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干冷器25的循环风机关闭,控制加热器26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6使第一载冷剂回路1的载冷剂由第一温控装置11的出口流向蒸发器35。第二温控装置21与第二设备进行热交换后,载冷剂经过第二过滤器22、第二循环泵23、第二单向阀24、干冷器25、冷凝器32和加热器26后返回至第二温控装置21,形成循环。此时,第一载冷剂回路1和第二载冷剂回路2分别单独形成循环回路。
本申请采用干冷器的方式,能既满足第二设备全工况的散热需求,同时也能满足第一设备低温工况下的散热需求,充分利用了自然冷源散热,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本申请采用了膨胀罐和补水箱的配置,对第一载冷剂回路进行补水定压,同时可以通过补液泵给第一载冷剂回路补水,保证循环泵的可靠运行。
本申请在第二循环泵出口侧设置第二单向阀,避免了两个载冷剂回路(第一载冷剂回路和第二载冷剂回路)单独运行时出现水系统波动,保证循环泵的可靠运行。
本申请通过第一控制阀(三通阀)的调节,实现不同循环模式的切换,确保热管理装置在合适的工况保持最佳的运行模式。
本申请通过干冷器为制冷剂回路的冷凝器进行换热,相较于常规空调系统,取消了风机和风冷换热器,降低了热管理装置的总体成本和所占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
所述制冷剂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包括串接的冷凝器和蒸发器;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第一温控装置,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装置和干冷器,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冷凝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蒸发器,或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干冷器;
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干冷器的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温控装置,或由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包括依次串接的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第一过滤器及第一循环泵,所述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入口和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出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水箱、补液泵和第一单向阀;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补液泵设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所述第一单向阀靠近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包括依次串接的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第二过滤器、第二循环泵和所述干冷器;所述冷凝器串接于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的入口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在所述第二温控装置和所述干冷器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温控装置,或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还包括膨胀罐和第二单向阀;所述膨胀罐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滤器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设在所述第二循环泵和所述干冷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依次串接的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第三过滤器、膨胀阀及所述蒸发器。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分别与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的入口连接。
9.一种热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热管理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载冷剂回路、第二载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
所述制冷剂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包括串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
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一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第一温控装置,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冷剂,包括串接的第二温控装置、干冷器和加热器,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用于在所述冷凝器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热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第一降温模式、第二降温模式和升温模式;
所述第一降温模式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加热器关闭,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使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干冷器的入口;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导通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加热器的入口;
所述第二降温模式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开启,控制所述加热器关闭,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使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蒸发器;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流向所述第二温控装置的入口;
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阻断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加热器的入口;
所述升温模式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控制所述加热器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使所述第一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第一温控装置的出口流向所述干冷器的入口;
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使所述第二载冷剂回路的载冷剂由所述加热器的出口分别流向所述第一温控装置和所述第二温控装置;
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导通所述干冷器的出口和所述加热器的入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环境温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25℃时,若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有升温需求时,则执行所述升温模式,否则,执行所述第一降温模式;
当环境温度大于25℃,且不大于55℃时,若所述第一设备和/或所述第二设备有降温需求时,执行所述第二降温模式。
CN202311819555.4A 2023-12-26 2023-12-26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7909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19555.4A CN117790978A (zh) 2023-12-26 2023-12-26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19555.4A CN117790978A (zh) 2023-12-26 2023-12-26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0978A true CN117790978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88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19555.4A Pending CN117790978A (zh) 2023-12-26 2023-12-26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09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31618B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208576388U (zh) 集成电池温度控制的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CN112976999B (zh) 针对多热源直流储能装置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722502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0422082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51800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31655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14161997A (zh) 双电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5764056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99775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8400117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5692927A (zh) 一种液冷储能机组的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07902088U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座舱空调综合温控系统
CN117790978A (zh) 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20262614U (zh) 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燃料电池汽车
CN216683987U (zh) 一种三电管理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及车辆
CN220086176U (zh) 多冷源热管理系统
CN117790993A (zh) 温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702613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7790994A (zh)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7863624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0914370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8009562A (zh) 温控装置及温控方法
CN217035686U (zh) 燃料电池联供系统
CN213636151U (zh) 冷水机组与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