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00804A - 施夹钳 - Google Patents

施夹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00804A
CN118000804A CN202211589616.8A CN202211589616A CN118000804A CN 118000804 A CN118000804 A CN 118000804A CN 202211589616 A CN202211589616 A CN 202211589616A CN 118000804 A CN118000804 A CN 118000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rench
guide
clip
groove
s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96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宝峰
李洋
程涛
乔志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gh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ngh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ngh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ngh Med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00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008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17/07207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equential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2017/07214Stapler heads
    • A61B2017/07278Stapler heads characterised by its sled or its staple hold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施夹钳,包括钳口组件、扳手和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止挡单元和抵接单元,止挡单元具有止挡部,抵接单元具有限位部和避让槽。扳手位于打开位置时,响应于向扳手施力,扳手正向运动并驱动抵接单元运动至其限位部与止挡部抵接,使得扳手停止于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此时夹子被送至钳口组件中。本发明施夹钳,用户能够快速准确的将扳手按压至第一中间位置,能够避免扳手被直接按压至闭合位置而导致夹子在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前被闭合,从而用户能够调整钳口组件的角度以使夹子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以将夹子准确施加于目标组织或血管,提高了施夹钳的操作便利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施夹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施夹钳。
背景技术
在进行人体外科手术中,如腹腔手术中,常采用施夹钳对组织或血管施加夹子,以阻止出血。连发施夹钳能够连续施加多个夹子,使用较为方便,近年来已成为趋势。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连发施夹钳,包括钳口组件、扳手、夹仓和送夹驱动机构,夹仓内具有夹子。扳手具有打开位置、中间位置和闭合位置。用户按压扳手,使得扳手自打开位置运动至中间位置,再运动至闭合位置。
扳手自打开位置运动至中间位置时,送夹驱动机构将夹仓的夹子送至钳口组件中,此时施夹钳处于送夹完成状态,用户可调整钳口组件的角度以使夹子能够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而后用户继续按压扳手使得扳手自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以使钳口组件闭合,从而钳口组件中的夹子被闭合而施加于目标组织或血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扳手的中间位置不够显性化,导致用户在按压扳手时难以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扳手是否到达中间位置并将扳手保持在中间位置,从而容易导致用户在扳手运动至中间位置后未及时停止而继续按压扳手至闭合位置。
用户将扳手自打开位置直接按压至闭合位置,会导致无法及时调整夹子相对目标组织或血管,从而无法准确施夹。
基于上述,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施夹钳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施夹钳,解决了用户难以快速准确的将扳手按压至中间位置,以使施夹钳处于送夹完成状态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施夹钳,包括钳口组件、夹仓、手柄组件、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所述夹仓具有夹子;所述手柄组件包括手柄壳体和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手柄壳体的扳手,所述扳手具有打开位置、第一中间位置、第二中间位置和闭合位置;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送夹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夹子自所述夹仓运动至所述钳口组件中;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钳口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钳口组件闭合以使钳口组件中的所述夹子闭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止挡单元,所述止挡单元设置于所述手柄壳体,所述止挡单元具有止挡部;
抵接单元,所述抵接单元与所述止挡单元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抵接单元具有限位部和避让槽;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响应于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正向运动并驱动所述抵接单元运动至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抵接,使得所述扳手停止于所述第一中间位置;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时,响应于撤销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抵接单元运动至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脱离且其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时,响应于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正向运动并驱动所述抵接单元运动直至所述扳手到达所述闭合位置,使得所述止挡部相对所述避让槽运动进而使所述止挡部进入所述抵接单元的所述避让槽中。
进一步的,响应于所述扳手正向运动,所述抵接单元沿第一方向运动;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抵接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响应于所述扳手正向运动,所述弹性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弹性件释放能量以驱动所述抵接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扳手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响应于撤销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反向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抵接单元运动至其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脱离且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单元包括抵推件和旋转件,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避让槽均设置于所述旋转件;
响应于所述扳手正向运动,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旋转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并驱动所述抵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以为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运动提供能量。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单元还具有导引斜面,所述旋转件还具有滑动斜面;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单元还具有凸台,所述导引斜面设置于所述凸台,所述旋转件还具有限位槽;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部分的所述凸台可活动地置于所述限位槽中;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凸台脱离;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凸台的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进而使得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滑动斜面脱离所述导引斜面;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闭合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凸台的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进而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进一步的,所述抵推件具有导向斜面,所述旋转件的所述滑动斜面包括第一滑动斜面和第二滑动斜面;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动斜面和所述第二滑动斜面均可活动地位于所述导向斜面上;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至其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凸台脱离时,所述第二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向斜面移动以使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部分的落在所述导引斜面上;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第二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第二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至其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第一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向斜面移动以使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部分的落在所述导引斜面上;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闭合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第一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第一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至其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件还包括锁止槽,所述第二滑动斜面延伸至所述锁止槽中;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至所述凸台进入所述锁止槽中以使所述旋转件停止运动;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至所述锁止槽与所述凸台脱离时,第一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向斜面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单元具有导引结构,所述导引结构包括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三卡槽、第四卡槽、第一导槽、第二导槽、第三导槽和第四导槽;
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通过所述第一导槽连通;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三卡槽通过所述第二导槽连通;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四卡槽通过所述第三导槽连通;所述第四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槽通过所述第四导槽连通;所述第二卡槽构成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三导槽构成所述避让槽;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一导槽沿所述抵接单元的周向倾斜延伸,使得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使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一卡槽经由所述第一导槽进入所述第二卡槽中并与所述第二卡槽抵接,从而使得所述扳手停止于所述第一中间位置;
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二卡槽经由所述第二导槽进入所述第三卡槽中并与所述第三导槽对准;
所述第三导槽沿所述抵接单元的周向倾斜延伸,使得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使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三卡槽经由所述第三导槽进入所述第四卡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抵接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以为所述抵接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运动提供能量。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闭合位置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而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四卡槽经由所述第四导槽进入所述第一卡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止挡单元包括容置筒和销轴,所述抵接单元与所述容置筒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销轴设置于所述容置筒,所述销轴构成所述止挡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槽与所述第一卡槽之间设有第一止挡壁;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一卡槽沿所述第一止挡壁进入所述第一导槽中并经由所述第一导槽进入所述第二卡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导槽与所述第三卡槽之间设有第二止挡壁;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三卡槽沿所述第二止挡壁进入所述第三导槽并经由所述第三导槽进入所述第四卡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包括相连接的送夹组件和送夹驱动管,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送夹驱动管驱动所述送夹组件向远端运动以驱动所述夹子自所述夹仓运动至所述钳口组件中。
进一步的,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包括相连接的钳口驱动管和套管,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钳口驱动管驱动所述套管向远端运动以驱动所述钳口组件闭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施夹钳,由于扳手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时无法继续运动,必须松手后再次按压才能使扳手到达闭合位置,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准确的将扳手按压至施夹钳的送夹完成状态,能够避免扳手被直接按压至闭合位置而导致夹子在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前被闭合,使得用户能够在夹子进入钳口组件后调整钳口组件的角度以使夹子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从而将夹子准确施加于目标组织或血管,提高了施夹钳的操作便利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2A-2B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夹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夹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的剖视图,其中钳口组件处于打开状态;
图5A-5B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部分区域的剖视图,其中送夹组件未与夹子抵接;
图6A-6B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部分区域的剖视图,其中送夹组件与夹子抵接并将夹子推至钳口组件中;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9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抵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1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15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扳手处于打开位置,且去除了施夹钳的部分壳体,以能够展示限位结构与扳手的配合关系;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扳手处于第一中间位置,且去除了施夹钳的部分壳体;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扳手处于第二中间位置,且去除了施夹钳的部分壳体;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扳手处于闭合位置,且去除了施夹钳的部分壳体;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扳手处于打开位置时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限位机构的部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扳手处于第一中间位置时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限位机构的部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扳手处于第二中间位置时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限位机构的部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扳手处于闭合位置时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限位机构的部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施夹钳的剖视图,其中钳口组件处于闭合状态;
图25-26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导向枢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导引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扳手、导向枢转件与止退机构配合的示意图,其中扳手处于打开状态;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扳手、导向枢转件与止退机构配合的示意图,此时施夹钳处于送夹完成状态;
图31-3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路径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头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4A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扳手处于打开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4B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前,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5A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扳手处于闭合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5B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扳手复位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前,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施夹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扳手处于打开位置,且去除了施夹钳的部分壳体;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部分容置筒。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容置筒未展示;
图39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抵接单元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抵接单元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抵接单元的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抵接单元的第四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操作组件;2-头部壳体;3-手柄壳体;4-扳手;5-杆身组件;6-夹仓;7-底部;8-第一侧部;9-第二侧部;10-进口;11-第一横向倒刺;12-第二横向倒刺;13-倾斜末端;14-钳口组件;15-第一钳臂;16-第二钳臂;18-容置腔;
22-夹子;23-第一夹臂;25-第一耳部;26-连接部;27-第二夹臂;29-第二耳部;30-卡合部;31-推夹块;32-钳口驱动管;33-凸筋;34-挡板;35-套管;36-第一复位件;37-基座;38-导向槽;39-导向面;40-送夹杆;41-弹性杆;42-送夹块;43-送夹驱动管;44-凹槽;45-第三复位件;46-推夹座;
62-座体;63-第一离合件;64-第二离合件;65-导向柱;66-第一引导面;67-第二引导面;68-第四复位件;69-上齿条;70-下齿条;71-中间件;72-弹簧;73-导向枢转件;74-偏置弹簧;75-导向件;76-枢接部;77-受力部;78-导引部;79-止退部;80-第一转臂;81-第二转臂,82-第三转臂;83-握持部;84-推爪;85-枢转端;86-导引通道;87-主通道;88-开口部;89-从通道;90-第一头部壳体;91-路径切换件;92-枢转部;93-第一触发部;94-第二触发部;95-执行部;96-凸部;97-第一凹部;98-第二凹部;99-第一导向肋;100-第一斜面;101-第二导向肋;102-第二斜面;
19-第一套筒;20-凸台;21-导引斜面;47-卡合块;48-第二套筒;49-止挡部;50-卡接部;51-卡接槽;52-抵推件;53-受力端;55-导向端;56-滑槽;57-导向单元;58-第一导向部;59-第一壁部;60-第二壁部; 61-第二导向部;103-第三壁部;104-第四壁部;126-第二容纳槽;105-旋转件;106-第一端;107-限位槽;108-锁止槽;109-第二端;110-限位部;111-避让槽;125-滑动单元;112-第一滑动部;113-第一侧壁部;114-第二侧壁部;115-第一滑动斜面;116-第二滑动部;117-第三侧壁部;118-第四侧壁部;119-枢轴;120-弹性件;121-第一壁;122-阻挡壁;123-第二壁;124-引导壁;24-止挡单元;28-抵接单元;
127-抵持端;128-连接端;129-容置筒;130-销轴;131-第一卡槽;132-第二卡槽;133-第三卡槽;134-第四卡槽;135-第一导槽;136-第一侧壁;137-第一底壁;138-第一止挡壁;139-第二导槽;140-第二侧壁;141-第二底壁;142-第三导槽;143-第三侧壁;144-第三底壁;145-第二止挡壁;146-第四导槽; 147-第四侧壁;148-第四底壁;149-第三止挡壁;150-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所用术语“近”、“后”和“远”、“前”是相对于操纵施夹钳的手柄的临床医生而言的。术语“近”、“后”是指靠近临床医生的部分,术语“远”、“前”则是指远离临床医生的部分。即手柄组件为近端,钳口组件为远端,如某个零部件的近端表示相对靠近手柄组件的一端,远端则表示相对靠近钳口组件的一端。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还可以是可运动地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抵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相连”、“连接”前有限定语时,其具有相应限定语所限定的含义,只排除明显需要排除的情形,不排除其它可能的情形。
本文所用术语“轴向”是指套管35的长度方向。
本发明限位机构的运行与本发明施夹钳的送夹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无关,施夹钳采用的送夹驱动机构只要能够实现在扳手的驱动下运动以驱动夹仓6的夹子22运动至钳口组件14中即可。
本发明限位机构的运行与本发明施夹钳的钳口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也无关,施夹钳采用的钳口驱动机构只要能够实现在扳手的驱动下运动以驱动钳口组件14闭合的功能即可。
下述实施例中对送夹驱动机构具体结构和钳口驱动机构具体结构的描述仅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以图20中限位机构的放置角度为参考,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竖直方向,且第一方向为由上至下,第二方向为由下至上。
请参考图1,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施夹钳,具体是一种连续施夹的施夹钳,用于将夹子22施加到组织或血管上。按照总体的位置关系,施夹钳包括操作组件1、自操作组件1延伸的杆身组件5、传动机构、夹仓6、限位机构和设置于杆身组件5远端的钳口组件14。
操作组件1包括主体和扳手4。主体包括壳体,扳手4可活动地连接于壳体。壳体按位置关系分为头部壳体2和从头部壳体2的下侧延伸出的手柄壳体3,手柄壳体3和扳手4组成手柄组件。用户可以单手掌握手柄壳体3,手指拉动扳手4,使得扳手4相对主体而运动,从而能够驱动传动机构运动。
本实施例中,扳手4具有正向运动和反向运动,且正向运动的方向和反向运动的方向相反,扳手4具有打开位置、第一中间位置、第二中间位置和闭合位置。扳手4自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闭合位置,扳手4自闭合位置反向运动至打开位置。
传动机构包括送夹驱动机构和钳口驱动机构。响应于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送夹驱动机构驱动夹仓6的夹子22运动至钳口组件14中,此时施夹钳处于送夹完成状态。响应于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钳口驱动机构驱动钳口组件14闭合,以使保持于钳口组件14中的夹子22闭合而夹紧组织或血管。
参考图1,本实施例限位机构包括止挡单元24和抵接单元28。止挡单元24设置于壳体,优选的,止挡单元24设置于手柄壳体3。止挡单元24具有止挡部49。抵接单元28与止挡单元24可活动地连接使得抵接单元28能够相对止挡单元24运动。抵接单元28具有限位部110和避让槽111。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抵接单元28的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对准。
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响应于向扳手4施力,扳手4正向运动以驱动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运动至其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抵接,使得扳手4无法再继续运动而是停止于第一中间位置,从而用户能够确定扳手4已经到达第一中间位置,使得用户能够准确的将扳手4按压至中间位置。此时,夹子22被送夹驱动机构送至钳口组件14中。
扳手4位于第一中间位置时,响应于撤销向扳手4施力,扳手4反向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抵接单元28沿与第一方向与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至其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脱离,且其避让槽111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对准。扳手位于第一中间位置时,夹子保持于钳口组件14中,此时用户可调整钳口组件14的角度以使钳口组件14中的夹子22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用户也可松手而撤销对扳手4施加力,使得扳手4位于第二中间位置时,能够更加便于用户调整钳口组件14的角度。
扳手4位于第二中间位置,响应于向扳手4施力,扳手4正向运动并驱动抵接单元28运动,使得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进入抵接单元28的避让槽111中并在避让槽111中运动,直至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扳手4位于闭合位置时,钳口组件14中的夹子22被闭合而夹持于组织或血管。
由于设置限位机构,扳手4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时,抵接单元28的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抵接,使得扳手4无法继续运动,必须松手后使扳手4返回第二中间位置,然后再次按压才能使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准确的将扳手4按压至第一中间位置,能够避免扳手4被直接按压至闭合位置而导致夹子22在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前被闭合,扳手4位于第一中间位置时,夹子22位于钳口组件14中,用户能够调整钳口组件14的角度以使夹子22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从而将夹子22准确施加于目标组织或血管,提高了施夹钳的操作便利性和可靠性。
扳手4位于闭合位置时,响应于撤销向扳手4施力,扳手4反向运动至打开位置,抵接单元28沿第二方向运动至其避让槽111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脱离,且其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对准。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的过程,在第一复位件36的作用下,套管35向近端移动,使得钳口组件14从套管35的远端伸出,同时第二复位件释放能量而使钳口组件14打开,夹子22从钳口组件14中脱离而夹持于组织或血管。
参考图20,本实施例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120,弹性件120与抵接单元28连接。响应于扳手4正向运动,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运动,弹性件120被压缩而储存能量,响应于扳手4反向运动,弹性件120释放能量以驱动抵接单元28沿第二方向运动。
请参考图2,夹仓6设置于杆身组件5。夹仓6的近端与操作组件1的主体连接,夹仓6的远端与钳口组件14连接。在施夹前,夹子22被放置于夹仓6中。参考图2A,夹仓6内容置多个夹子22,多个夹子22从夹仓6的远端向近端顺序布置,分别为第一夹子、第二夹子至第N夹子。第一夹子最靠近夹仓6的远端,最先被送入钳口组件14。定义夹仓6中第一夹子以外的夹子22为其它夹子。夹仓6内包括M个工位,从夹仓6的远端向近端布置,分别为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M工位,第一夹子位于最前端的第一工位,第二夹子至第N夹子相应的顺序布置在第二工位至第N工位。M≥2,M≥N。
请参考图3,夹子22包括第一夹臂23、第二夹臂27、位于第一夹臂23和第二夹臂27之间的连接部26。连接部26是柔性的,使得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能彼此相对枢转。第一夹臂23的一端与连接部26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两个第一耳部25,一个第一耳部25设于第一夹臂23的一侧,另一个第一耳部25设于第一夹臂23相对的另一侧。第二夹臂27的一端与连接部26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卡合部30,具体的,卡合部30为弯曲的C型钩部。第二夹臂27靠近卡合部30处设有两个第二耳部29,一个第二耳部29设于第二夹臂27的一侧,另一个第二耳部29设于第二夹臂27相对的另一侧。
卡合部30的尺寸大于两个第一耳部25之间的间距,两个第一耳部25具有一定弹性而能够产生形变。由此,在外力的驱动下,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彼此相互接近,使卡合部30向两个第一耳部25之间运动,两个第一耳部25在卡合部30的作用下产生形变而将卡合部30卡合于两个第一耳部25之间,使得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充分夹紧,从而被置于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之间的血管或组织能被有效夹紧、止血。
参考图2A-2B,夹仓6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底部7以及相对的第一侧部8和第二侧部9。夹子22安装在夹仓6内时,受限于夹仓6的尺寸和内部空间,夹子22被压缩。具体的,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与第一侧部8抵接,第二夹臂27与第二侧部9抵接,使得两个夹臂被压缩但未被压缩至闭合状态,即夹子22的两个夹臂相互靠近,但未卡合。
夹仓6的底部7沿其长度形成有多个抵持组件,每个工位处设置有一个抵持组件。参考图2B,每个抵持组件包括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第一横向倒刺11成一列,第二横向倒刺12成一列,第一横向倒刺11与第二横向倒刺12共成两列布置在底部7上,第一横向倒刺11靠近第一侧部8设置,第二横向倒刺12靠近第二侧部9设置,每一列上的相邻的横向倒刺沿轴向等间距布置。每个横向倒刺自夹仓6底部7朝向夹仓6的远端并朝向夹仓6内倾斜,即,每个横向倒刺的近端与底部7固定,远端可活动,本实施例中横向倒刺为远端翘起的弹性片。每个横向倒刺的远端为倾斜末端13。
每一个抵持组件的第一横向倒刺11从夹子22的一个第一耳部25的后方抵持住该第一耳部25时,第二横向倒刺12从同一个夹子22一个第二耳部29的后方抵持住该第二耳部29。具体的,第一横向倒刺11的倾斜末端13卡住一个第一耳部25时,第二横向倒刺12的倾斜末端13卡住与该第一耳部25同侧的第二耳部29。由此,每一个抵持组件能够阻止夹子22在夹仓6中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近端工位。
夹子22沿轴向向前移动时,夹子22滑动接触前方的横向倒刺将横向倒刺压向底部7,从而夹子22能顺利通过该横向倒刺,使得夹子22能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远端工位。具体的,夹子22沿轴向向前移动时,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滑动经过其前方的第一横向倒刺11,同时,夹子22的第二夹臂27滑动经过其前方的第二横向倒刺12,使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均向底部7弯曲,从而夹子22顺利通过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以进入相邻的前端工位。
如上文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送夹驱动机构和钳口驱动机构,为连续施加多个夹子22,施夹钳需执行三个动作:送夹动作、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和推夹动作。为了执行上述三个动作,传动机构还包括推夹驱动机构。
送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子22进入钳口组件14内(送夹动作),推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仓6内的其它夹子前移一个工位(推夹动作),钳口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钳口组件14运动。扳手4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从而驱动送夹驱动机构、推夹驱动机构和钳口驱动机构运动,使得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钳口驱动机构执行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
参考图4,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32和套管35。钳口驱动管32收容于操作组件1的壳体内。套管35套设于夹仓6外,套管35也构成杆身组件5的一部分。套管35的近端与钳口驱动管32连接,套管35的远端与钳口组件14相配合,响应于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闭合位置,钳口驱动管32向远端运动以驱动套管35向远端运动,从而驱动钳口组件14闭合。
钳口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36,第一复位件36为弹簧。第一复位件36设置于施夹钳的头部壳体2内并套设于钳口驱动管32外。第一复位件36的近端与钳口驱动管32外表面上的挡板34抵接,远端与头部壳体2的内壁抵接,第一复位件36用于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第一复位件36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钳口驱动机构的复位后退提供动力。
钳口组件14包括分别可枢转地相连于夹仓6远端的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第一钳臂15与第二钳臂16之间具有第二复位件,第二复位件为弹簧。当钳口驱动管32驱动套管35向远端移动时,钳口组件14能够从套管35的远端被至少部分地收容于套管35内使得钳口组件14闭合,此时两个钳臂之间的第二复位件被压缩,同时第一复位件36也被压缩。当施夹完成后,在第一复位件36的作用下,套管35向近端移动,钳口组件14能够从套管35的远端伸出,第二复位件释放能量而使钳口组件14打开。
参考图5A-5B,杆身组件5还包括基座37,基座37具有较强的刚性,基座37部分设置于套管35内,部分设置于头部壳体2内。基座37安装于夹仓6的底部7的外侧。夹子22、夹仓6的第一侧部8和夹仓6的第二侧部9均位于底部7的内侧,内侧和外侧指底部7所在平面的两侧。
参考图4、图5A-5B、图6A-6B,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组件和送夹驱动管43。送夹驱动管43部分位于钳口驱动管32内,且能够在钳口驱动管32内轴向运动。送夹组件的近端与送夹驱动管43连接,响应于扳手4自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送夹驱动管43向远端运动以驱动送夹组件向远端移动,使得送夹组件驱动夹子22自夹仓6运动至钳口组件14中。基座37上设有收容送夹组件且供其轴向运动的导向槽38,导向槽38的远端设有导向面39,导向面39为倾斜的面,且导向面39与轴向呈角度设置。基座37安装于夹仓6时,导向面39朝向远端且朝向夹仓6倾斜。夹仓6的底部7设有与导向面39对应的进口10。
送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复位件45,第三复位件45为弹簧。参考图4,钳口驱动管32的内壁设置有凸筋33。第三复位件45的远端与钳口驱动管32的凸筋33相抵接,近端与送夹驱动管43的远端面相抵接,第三复位件45用于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第三复位件45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送夹驱动机构的复位后退提供动力。
参考图5A-5B、图6A-6B,送夹组件包括送夹杆40、弹性杆41和送夹块42。送夹杆40的近端与送夹驱动管43连接,送夹杆40的远端与弹性杆41的近端连接,弹性杆41的远端与送夹块42连接。送夹杆40的刚性强,不易发生形变,避免了其在导向槽38内轴向运动时弯折而造成送夹组件阻滞。
参考图5A-5B、图6A-6B,送夹驱动管43驱动送夹杆40向远端移动,使得弹性杆41和送夹块42也向远端移动,此时第三复位件45产生形变。当弹性杆41向远端移动至送夹块42抵触到导向面39时,弹性杆41开始弯曲,送夹块42沿着导向面39倾斜地从夹仓6的进口10处进入夹仓6内的第一夹子与第二夹子之间,并在第一夹子的后端抵接第一夹子来推动其前进至钳口组件14中。
夹子22夹持于钳口组件14中后,弹性杆41远端的送夹块42继续从夹子22的后端抵接夹子22,以防止夹子22在施夹过程中向近端(即向后)移动。钳口组件14闭合使得夹子22闭合,再打开钳口组件14以使夹子22与钳口组件14脱离,即完成施夹。钳口组件14闭合后,送夹组件在第三复位件45的作用下复位,具体的,送夹杆40在导向槽38中沿轴向向近端运动,带动弹性杆41和送夹块42沿着导向面39从进口10退回至导向槽38中。
参考图4、图5B和图6B,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座46。推夹座46的近端位于送夹驱动管43内,推夹座46的其他部分向远端延伸并设置于套管35内,基座37安装于夹仓6的一侧,推夹座46设置于夹仓6的相对的另一侧。推夹座46能在送夹驱动管43内轴向运动。
参考图5A-5B、图6A-6B,对应夹仓6的M个工位,推夹座46上间隔设置有M个侧腔,每个侧腔中设置有推夹块31。每个推夹块31与推夹座46之间通过弹簧72连接。弹簧72提供给推夹块31一个朝向侧腔的外侧转动的力,具体为使推夹块31的远端伸出侧腔朝着夹子22倾斜。在推夹座46沿轴向前进时,每个推夹块31的远端分别抵接并推动一个夹子22前进,使得夹子22沿轴向向前移动,夹子22顺利通过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从而夹子22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远端工位。由此,推夹座46能够推动夹仓6内的其它夹子(第一夹子以外的夹子22)前移一个工位。在推夹座46沿轴向后退时,由于夹子22在第一横向倒刺11与第二横向倒刺12的作用下无法后退,使得推夹块31受夹子22的挤压而向侧腔内转动,避开了夹子22,从而避免了推夹块31在后退时带着夹子22后退。
扳手4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使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及推夹驱动机构执行相应动作的方式在下文详细描述。
参考图7-11并结合图20-23,本实施例抵接单元28包括抵推件52和旋转件105,抵推件52和旋转件105均与止挡单元24可活动地连接。弹性件120与旋转件105连接,限位部110和避让槽111均设置于旋转件105。响应于扳手4正向运动,扳手4驱动抵推件52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旋转件105沿第一方向运动,弹性件120被压缩而储存能量。响应于扳手4反向运动,弹性件120释放能量以驱动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使得抵推件52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止挡单元24还具有导引斜面21,旋转件105还具有滑动斜面。响应于扳手4反向运动,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滑动斜面位于导引斜面21上时,滑动斜面沿导引斜面21移动以使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具体的,响应于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使得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脱离,当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滑动斜面位于导引斜面21上时,滑动斜面沿导引斜面21移动以使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使得旋转件105的避让槽111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对准。
响应于扳手4自闭合位置反向运动至打开位置,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使得其避让槽111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脱离,当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滑动斜面位于导引斜面21上时,滑动斜面沿导引斜面21移动以使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使得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对准。
参考图12-15并结合图20-23,止挡单元24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止挡单元24的内部还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凸台20,凸台20的一端设置于止挡单元24,凸台20的另一端朝向止挡单元24的第二端部延伸并设置有导引斜面21。止挡部49设置于止挡单元24的内部且设置于止挡单元24的第二端部。
参考图8-9,旋转件105设置于止挡单元24的内部并能在止挡单元24中运动。旋转件105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06和第二端109。滑动斜面设置于旋转件105的第一端106,限位部110和避让槽111均设置于旋转件105的第二端109。
旋转件105的第一端106还设置有滑动单元125,滑动单元125包括第一滑动部112和第二滑动部116,第一滑动部112设置于第二滑动部116的左侧(以图20为参考)。旋转件105的滑动斜面包括第一滑动斜面115和第二滑动斜面,第一滑动斜面115设置于第一滑动部112,第二滑动斜面设置于第二滑动部116。
具体的,参考图8-9、图20,第一滑动斜面115设置于第一滑动部112沿第一方向的端部,第一滑动部112还具有第一侧壁部113和第二侧壁部114,第一侧壁部113设置于第二侧壁部114的左侧(以图20为参考)。第二滑动部116具有第三侧壁部117和第四侧壁部118,第三侧壁部117设置于第四侧壁部118的左侧(以图20为参考),第三侧壁部117构成第二滑动斜面。
旋转件105还包括锁止槽108,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延伸至锁止槽108中。具体而言,第二滑动部116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延伸至与第一滑动部112的第二侧壁部114相交,从而在第一滑动部112与第二滑动部116之间形成了锁止槽108,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延伸至与第二侧壁部114相交相当于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延伸至锁止槽108中,凸台20可沿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移动至锁止槽108中,第一滑动部112的第二侧壁部114构成了锁止槽108的挡壁。
弹性件120设置于止挡单元24与旋转件105之间。具体的,旋转件105的第二端109设置有第一容纳槽,弹性件120的一端容置于第一容纳槽,另一端与止挡单元24连接。
参考图10-11、图20,抵推件52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受力端53和导向端55。至少在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和第二中间位置时,抵推件52的受力端53位于止挡单元24的外部,以使扳手4在正向运动时能够与抵推件52的受力端53抵接以驱动抵推件52运动。抵推件52的导向端55位于止挡单元24的内部,抵推件52的导向端55设置有导向斜面。旋转件105的第一端106的滑动斜面可活动地位于抵推件52的导向端55的导向斜面上。
参考图8-11、图20,旋转件105还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槽107,抵推件52还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56。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部分的凸台20可活动地置于滑槽56中,部分的凸台20可活动地置于限位槽107中。当抵推件52运动时,凸台20相对滑槽56滑动且滑槽56始终未脱离凸台20,使得抵推件52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直线运动而不进行转动。当旋转件105沿第一方向运动时,旋转件105能够运动至其限位槽107与凸台20脱离,具体见下文描述。
参考图16-17、图20-21,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的过程,由于凸台20位于限位槽107中,旋转件105先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当旋转件105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至其限位槽107与凸台20脱离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和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均沿抵推件52的导向斜面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扳手4到达第一中间位置时,旋转件105停止运动,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抵接。且扳手4到达第一中间位置时,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沿第二方向的正投影部分的落在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以使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时,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能够运动至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
参考图17-18、图21-22,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的过程,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朝向凸台20运动,当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至其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位于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时,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沿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沿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移动至凸台20进入锁止槽108中时,旋转件105停止运动,此时扳手4到达第二中间位置,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部49脱离,且旋转件105的避让槽111与止挡部49对准。
图18-19、图22-23,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由于凸台20位于锁止槽108中,旋转件105先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当旋转件105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至其锁止槽108与凸台20脱离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沿抵推件52的导向斜面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时,旋转件105停止运动,止挡部49位于旋转件105的避让槽111中。且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沿第二方向的正投影部分的落在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以使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能够运动至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
参考图16、19、20、24,响应于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的过程,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朝向凸台20运动,当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至其第一滑动斜面115位于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时,第一滑动斜面115沿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转动,扳手4到达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停止运动,旋转件105的避让槽111与止挡部49脱离,且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部49对准。
参考图10-11,抵推件52的导向端55设置有多个导向单元57,每一个导向单元57均包括上述的导向斜面。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从其中一个导向单元57向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运动。具体的,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位于其中一个导向单元57处并与该导向单元57配合,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中,参考图23,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运动至部分的位于其中一个导向单元57处,部分的位于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处。扳手4自闭合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运动至完全位于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处而与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配合。
上述“其中一个导向单元57”与“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相邻。为了更清楚的描述,将该“其中一个导向单元57”命名为第一导向单元57,将该“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命名为第二导向单元57。
参考图10-11,抵推件52的每一个导向单元57的导向斜面包括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导向斜面和第三导向斜面。抵推件52的每一个导向单元57还包括第一导向部58和第二导向部61,第一导向部58设置于第二导向部61的左侧(以图10为参考)。第一导向部58包括第一壁部59和第二壁部60,第一壁部59设置于第二壁部60的左侧(以图10为参考),第二导向部61包括第三壁部103和第四壁部104。
第一导向部58的第二壁部60构成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导向部61的第三壁部103构成第二导向斜面,第二导向部61的第四壁部104构成第三导向斜面。
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与第二导向斜面(第三壁部103)相交且呈角度,该角度为钝角、锐角或直角,从而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与第二导向斜面(第三壁部103)之间构成了V形槽,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和第二导向斜面(第三壁部103)分别为V形槽的两个内侧壁,以图10角度为参考,V形槽的开口向下,V形槽的顶点在其开口的上方。
现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抵推件52的导向单元57和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的配合方式。如上文所述,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包括第一滑动部112和第二滑动部116,第一滑动部112具有第一滑动斜面115,第二滑动部116具有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
参考图16、图20,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可活动地位于抵接件的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上,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可活动地位于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三导向斜面(第四壁部104)上,凸台20部分地位于旋转件105的限位槽107中,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对准。
参考图16-17、图20-21,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前的过程,扳手4驱动抵推件52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抵推件52驱动旋转件105运动,旋转件105的限位槽107与凸台20相对滑动使得旋转件105沿第一方向运动,当旋转件105的限位槽107与凸台20脱离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沿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移动,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沿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三导向斜面(第四壁部104)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图20为参考)。
参考图17、图21,扳手4到达第一中间位置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部112移动至第一导向单元57的V形槽的顶点处。且此时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抵接,同时用户保持向扳手4施力,使得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部112不再移动,旋转件105停止运动,此时,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三导向斜面(第四壁部104)可活动地位于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上。
参考图17-18、图21-22,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前的过程,弹性件120释放能量使得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当旋转件105运动至其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位于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时,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沿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图21为参考)。
参考图18、图22,扳手4到达第二中间位置时,旋转件105转动至凸台20沿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进入锁止槽108中并与锁止槽108的挡壁相抵,使得旋转件105停止转动,此时,旋转件105的限位部110与止挡部49脱离,且其避让槽111与止挡部49对准。且此时,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移动至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上,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运动至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三导向斜面(第四壁部104)上。
参考图10、图11、图22,每一个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部58的第一壁部59为倾斜面,使得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部116能够沿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部58的第一壁部59移动,便于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部116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移动至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上。
参考图18-19、图22-23,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前的过程,扳手4驱动抵推件52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抵推件52驱动旋转件105运动,旋转件105的锁止槽108与凸台20相对滑动使得旋转件105沿第一方向运动,当旋转件105的锁止槽108与凸台20脱离时,旋转件105继续沿第一方向运动,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沿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三导向斜面(第四壁部104)移动,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沿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图22为参考)。
参考图19、图23,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时,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部116移动至第二导向单元57的V形槽的顶点处。此时用户保持向扳手4施力,同时弹性件120被压缩而向旋转件105提供弹力,使得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部116不再移动,旋转件105停止运动。此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仍然位于第一导向单元57的第三导向斜面(第四壁部104)上。
参考图16、19、20、24,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前的过程,弹性件120释放能量使得旋转件105沿第二方向运动,当旋转件105运动至其第一滑动斜面115位于凸台20的导引斜面21上时,第一滑动斜面115沿导引斜面21移动使得旋转件105绕其自身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图20为参考)。
参考图16、图20扳手4到达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斜面115移动至其位于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上,旋转件105的第二滑动斜面(第三侧壁部117)移动至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三导向斜面(第四壁部104)上。
如上文所述,每一个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部58的第一壁部59为倾斜面,使得旋转件105的第一滑动部112能够沿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部58的第一壁部59移动,便于旋转件105的的第一滑动部112的第一滑动斜面115移动至第二导向单元57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壁部60)上。
参考图10-11,抵推件52的多个导向单元57沿圆周间隔排布,每相邻两个导向单元57之间具有滑槽56。旋转件105具有多个滑动单元125,多个滑动单元125沿圆周间隔排布,每相邻两个滑动单元125之间具有限位槽107。止挡单元24具有多个凸台20,多个凸台20沿圆周间隔排布。
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与抵推件52的导向单元57是对应设置的,抵推件52的滑槽56、旋转件105的限位槽107和止挡单元24的凸台20是对应设置的。
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滑动单元125与抵推件52的导向单元57一一配合,旋转件105的每一个限位槽107均与其对应的抵推件52的滑槽56对准,每一个凸台20均部分地置于与其对应的滑槽56中,部分地置于与其对应的限位槽107中。
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旋转件105的每一个滑动单元125从其所在的导向单元57向与其所在导向单元57相邻的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运动,该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位于其所在的导向单元57的右侧(以图10为参考)。具体的,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每一个滑动单元125位于其中一个导向单元57处而与该导向单元57配合,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中,旋转件105的每一个滑动单元125运动至部分的位于其中一个导向单元57处,部分的位于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处。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每一个滑动单元125运动至完全位于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处而与另外一个导向单元57配合。
参考图20,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其中一个凸台20位于旋转件105的其中一个限位槽107中,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时,该凸台20位于旋转件105的另外一个限位槽107中,“其中一个限位槽107”位于“另外一个限位槽107”的右侧。
参考图14-15,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也设置有多个,旋转件105具有与多个止挡部49对应设置的多个限位部110,相邻的两个限位部110之间具有避让槽111。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旋转件105的每一个限位部110分别与一个止挡部49对准,扳手4位于第一中间位置时,旋转件105的每一个限位部110分别与一个止挡部49抵接。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旋转件105转动,使得旋转件105的每一个避让槽111分别与一个止挡部49对准。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每一个止挡部49分别在与其对准的避让槽111中运动。
参考图16,为了使得扳手4对抵推件52的驱动更加稳定,扳手4设置有容置腔18,响应于扳手4正向运动,扳手4运动至抵推件52的受力端53进入容置腔18中并与容置腔18的内壁抵接,使得扳手4驱动抵推件52沿第一方向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在描述限位机构时所描述的“扳手处于打开位置”中,打开位置是一个位置区间。具体而言,初始时刻,用户未操纵扳手,扳手处于充分张开的位置。用户操纵扳手4使得扳手4自充分张开的位置运动至其容置腔18与抵推件52抵接的过程中,扳手在该过程中的各个位置、充分张开的位置以及与抵推件52抵接的位置均是扳手的打开位置。当扳手4设置有容置腔18时,与抵推件52抵接是指容置腔18与抵推件52抵接。
参考图8-9,为了使得抵推件52与旋转件105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限位机构还包括枢轴119。抵推件52的导向端55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26;枢轴119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容纳槽126中且枢轴119的一端与旋转件105的第一端106连接,使得抵推件52与旋转件105能够稳定连接,且枢轴119能够在第二容纳槽126中转动,使得抵推件52与旋转件105能够相对转动。
参考图7、图12-15,为了便于拆卸和安装,本实施例将止挡单元24设置为分体式的。具体的,止挡单元2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48,第一套筒19设置于第二套筒48的上方(以图7为参考)。凸台20设置于第一套筒19中,止挡部49设置于第二套筒48中。第一套筒19的外壁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排布的卡合块47,第二套筒48对应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排布的卡接部50,每一个卡接部50均具有卡接槽51,每一个卡合块47卡入与其对应的卡接槽51内,使得第一套筒19与第二套筒48相连接。
参考图7、12-13,第一套筒19的上端即止挡单元24的第一端部,第一套筒19的上端开设有通孔,抵推件52的受力端53穿设于通孔中,通孔的尺寸与抵推件52的受力端53尺寸适配。
参加图10-11,抵推件52设置有多个导向单元57,多个导向单元57位于抵推件52的外壁,当抵推件52沿第二方向运动时,导向单元57不能通过第一套筒19上端的通孔,导向单元57的上端面会与第一套筒19的上端抵接,使得抵推件52不能自通孔脱离第一套筒19。
如上文所述,施夹钳包括传动机构,扳手4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使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钳口驱动机构执行施夹动作、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
具体的,传动机构还包括切换机构和配接机构。下面以图4中施夹钳的放置方向和角度为参考,对切换机构的结构和原理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4、图16-19、图24,切换机构包括座体62、第一离合件63、离合切换机构和第二离合件64。座体62具有第一腰形孔和第二腰形孔,第一腰形孔和第二腰形孔沿垂直于纸面方向相对设置(以图16中施夹钳的放置角度为参考)。第一离合件63容置于座体62中,第二离合件64即为座体62的远端端面。
送夹驱动管43套设于推夹座46的外部。送夹驱动管43部分位于钳口驱动管32内,并能够在钳口驱动管32内轴向运动。送夹驱动管43的近端设置有沿圆周延伸的凹槽44。在初始状态下,座体62套设于送夹驱动管43的外部,第一离合件63的底端插入凹槽44内,第一离合件63的上端与离合切换机构连接。
离合切换机构包括导向柱65和导轨。第一离合件63的上端与导向柱65连接。导轨设置于头部壳体2内,导向柱65能在导轨上移动。具体的,施夹钳的头部壳体2包括第一头部壳体90和第二头部壳体2。第一头部壳体90与第二头部壳体2沿轴向对称设置。导轨对称设置在第一头部壳体90和第二头部壳体2的内壁。即,第一头部壳体90的内壁设置有导轨,第二头部壳体2的内壁也设置有导轨。
导向柱65容置于座体62,导向柱65具有第一引导端和第二引导端。导向柱65的第一引导端从第一腰形孔伸出后位于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导轨上并能在该导轨上移动,导向柱65的第二引导端从第二腰形孔伸出后位于第二头部壳体2内壁的导轨上并能在该导轨上移动。每个腰形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导向柱65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导轨包括第一引导面66和第二引导面67,第二引导面67高于第一引导面66。
扳手4抵推座体62使得座体62向远端移动,第一离合件63随之前进且带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执行送夹动作。导向柱65能够跟随第一离合件63的运动而在导轨上运动。导向柱65在第一引导面66上运动时,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保持结合状态。由于第二引导面67高于第一引导面66,导向柱65运动至导轨的第二引导面67上时,带动第一离合件63向上移动,使得第一离合件63脱离送夹驱动管43的凹槽44而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
扳手4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第二离合件64(座体62的远端端面)与钳口驱动管32的近端面逐渐靠近。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的时刻,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的近端端面相抵接以推动钳口驱动管32运动,进而驱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
配接机构的一处与座体62连接,另一处与推夹座46的近端连接,配接机构的一处与其另一处之间具有距离。通过配接机构使得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推夹驱动机构后退蓄能,送夹驱动机构执行的送夹动作和推夹驱动机构执行的推夹动作不同步。
参考图4、图16-19、图24,配接机构包括上齿条69、中间件71和下齿条70,中间件71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上齿条69与第一齿轮啮合,下齿条70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设置并且能够同步转动。座体62与上齿条69连接,推夹座46与下齿条70连接。上齿条69和下齿条70的运动方向相反,上齿条69向远端运动时,下齿条70向近端运动。上齿条69和下齿条70均沿轴向设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设置在上齿条69与下齿条70之间。推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复位件68,第四复位件68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下齿条70的近端连接。第四复位件68为弹簧。
施夹钳还包括止退机构,止退机构可以在切换机构的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瞬间,抵住送夹驱动机构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扳手4位于第一中间位置时,用户松开扳手4,扳手4到达第二中间位置,此时止退机构仍然抵住送夹驱动机构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具体见后文描述。
参考图24、图25-26,止退机构包括导向枢转件73和偏置弹簧74。导向枢转件73具有枢接部76。枢接部76与壳体通过第一转轴枢转连接,使得导向枢转件73能够绕第一转轴相对壳体转动。导向枢转件73还具有受力部77、导引部78和止退部79。
具体而言,导向枢转件73包括从枢接部76向近端延伸出的第一转臂80,以及从枢接部76向远端延伸出的第二转臂81。导向枢转件73还包括从枢接部76倾斜向上延伸出的第三转臂82,第三转臂82与第一转臂80呈钝角夹角。第一转臂80的末端为受力部77,第二转臂81的末端为导引部78,第三转臂82的末端为止退部79。
偏置弹簧74的一端抵接受力部77,另一端抵接壳体。第一转臂80与第二转臂81以枢接部76的第一转轴为支点形成杠杆,偏置弹簧74和导引部78位于杠杆的两端,偏置弹簧74处于压缩状态时,偏置弹簧74施加给受力部77一个推力,使得导向枢转件73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即,止退部79和导引部78也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以图24中施夹钳的放置角度为参考)。
参考图27,扳手4包括扳手主体、设置于扳手主体一端的用户操作的握持部83、和设置于扳手主体另一端的推爪84。上述用于与限位机构配合的容置腔18位于扳手4的握持部83。推爪84抵接并推动切换机构的座体62,使得切换机构能够向远端移动。扳手主体上设置有与壳体枢转连接的枢转端85,扳手4能够绕枢转端85转动。扳手4还具有导引通道86。导引通道86位于扳手主体,且位于枢转端85和推爪84之间。
参考图25、图29、图30,本实施例止退机构还包括导向件75,导向件75设置于导向枢转件73的导引部78。至少部分导向件75容置于导引通道86。扳手4绕其枢转端85转动时,导引通道86随之转动,带动导向件75在偏置弹簧74的作用下绕第一转轴运动。导引通道86为四周包围的封闭通道,导向件75在导引通道86中向四周运动都被限制住无法离开导引通道86,从而本实施例中导向件75无法脱离扳手4。
参考图28,导引通道86包括起点a、止退点b、中间点c和终点d。起点a到扳手4枢转端85的距离以及终点d到扳手4枢转端85的距离均小于止退点b到扳手4枢转端85的距离,也均小于中间点c到扳手4枢转端85的距离。即,止退点b的位置高于起点a和终点d,中间点c的位置也高于起点a和终点d。
导引通道86包括主通道87和仅一个从主通道87的开口部88延伸的从通道89,开口部88位于主通道87的两端之间。从通道89从主通道87的开口部88向远离扳手4枢转端85的方向延伸,即,从通道89与枢转端85之间的距离大于主通道87与枢转端85之间的距离。主通道87的两端分别设有起点a和终点d。止退点b和中间点c位于从通道89内。偏置弹簧74施加给导向枢转件73作用力,使得导向件75能够脱离主通道87进入从通道89。
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导向件75位于起点a。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的过程,扳手4带动导向件75在偏置弹簧74的作用下从起点a顺时针旋转而向上抬起至从通道89中并在从通道89中运动至中间点c。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的过程,扳手4带动导向件75在从通道89中自中间点c回退至从通道89中的止退点b。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扳手4带动导向件75自从通道89中的止退点b下移至主通道87的终点d。当导向件75进入从通道89时,导向枢转件73向上转动,使得导向枢转件73的止退部79上移。
参考图28,从通道89包括阻挡壁122。主通道87包括从起点a延伸至与阻挡壁122连接的第一壁121,第一壁121和阻挡壁122呈直角或锐角。这样导引通道86的简单角度设计,能保证阻挡壁122有效地阻止导向件75从止退点b回退至起点a,从而能够使扳手4停止在第二中间位置。由此,扳手4位于第一中间位置时,用户松开扳手4,扳手4到达第二中间位置,止退机构仍然抵住送夹驱动机构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
为了使导向件75能够从止退点b移动至终点d,从通道89还包括引导壁124。主通道87还包括从终点d延伸至与引导壁124连接的第二壁123,第二壁123与引导壁124呈钝角。这样引导通道的简单角度设计,保证了导向件75能够从止退点b移动至终点d。
参考图29、图30,用户按压扳手4使得扳手4正向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使得导向件75从起点a运动至中间点c时,导向件75自主通道87进入从通道89,导向枢转件73向上转动抬起,此时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抵接,切换机构能够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此时施夹钳处于送夹完成状态,送夹驱动机构已经将夹子22送至钳口组件中,止退部79上移至与送夹驱动管43相抵接以防止其后退。
用户松开扳手4,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导向件75在从通道89中自中间点c回退至从通道89中的止退点b,从而卡在止退点b处而不再移动,此时由于导向件75仍然在从通道89中,止退部79仍然保持向上抬起状态而与送夹驱动管43相抵接以防止其后退。
用户继续按压扳手4,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而使导向件75从止退点b移动至终点d前的过程,导向件75继续在从通道89中移动,导向枢转件73未下移,止退部79与送夹驱动管43保持抵接以避免送夹驱动管43后退,使得送夹组件的送夹块42能够在夹子22的近端抵接夹子22,夹子22不会在施夹过程中后退,从而能够保证施夹的稳定性。此过程中,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抵接,切换机构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
用户继续按压扳手4,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而使导向件75从止退点b沿从通道89移动至主通道87中的终点d时,止退部79移动至送夹驱动管43的下方,止退部79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送夹驱动管43在第三复位件45作用下后退复位。导向件75到达终点d时,施夹钳处于施夹完成状态,保持于钳口组件14中的夹子22被施加于组织或血管。松开扳手4,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一复位件36的作用下复位,切换机构在第四复位件68的作用下复位,扳手4在切换机构的带动下复位。
如上文所述,扳手4具有正向运动和反向运动,且正向运动的方向和反向运动的方向相反,用户按压扳手4,使得扳手4运动而使得施夹钳执行送夹动作和钳口闭合动作为扳手4的正向运动,用户松开扳手4,扳手4做反向运动。具体的,扳手4做正向运动自打开位置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扳手4做反向运动自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扳手4做正向运动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扳手4做反向运动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
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导向件75在导引通道86中的运动路径为第一路径。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的过程,导向件75在导引通道86中的运动路径为第二路径。第一运动路径包括主通道87和从通道89,第二运动路径包括主通道87且不包括从通道89。
本实施例施夹钳还包括路径切换件91、定位机构和路径驱动件。路径切换件91具有开启状态和封闭状态。路径切换件91处于开启状态时,路径切换件91让开从通道89以允许导向件75进入或退出从通道89。路径切换件91处于封闭状态时,路径切换件91屏蔽从通道89以阻挡导向件75进入从通道89。
参考图16-19、图29、图30,路径切换件91与扳手4连接。路径切换件91设置于扳手4与第一头部壳体90之间。如上文所述,扳手主体上设置有与壳体枢转连接的枢转端85,扳手4能够绕枢转端85转动。扳手4的握持部83设置于枢转端85的一侧,路径切换件91设置于枢转端85相对的另一侧。
参考图31-32,路径切换件91包括枢转部92、第一触发部93、第二触发部94和执行部95。路径切换件91的枢转部92通过第二转轴与扳手主体连接。路径切换件91能绕第二转轴相对扳手4转动。第一触发部93设置于枢转部92的一侧,第二触发部94设置于枢转部92相对的另一侧,执行部95设置于第一触发部93,执行部95与导引通道86的从通道89对应设置,执行部95用于屏蔽从通道89。优选的,第一触发部93与第二触发部94之间呈钝角夹角,并且该钝角夹角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触发部93与第二触发部94之间可呈锐角或直角。
当执行部95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时,执行部95能够将主通道87的开口部88封闭以封闭从通道89,使得导向件75不能从开口部88进入从通道89,此时导向件75只能自主通道87的终点d处沿执行部95运动到主通道87的起点a。
当路径切换件91绕枢转部92处的第二转轴相对扳手4转动时,使得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转动或是朝向扳手4转动,当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转动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扳手4转动,当第一触发部93朝向扳手4转动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转动。
定位机构包括凸部96、第一凹部97和第二凹部98。参考图32,凸部96设置于路径切换件91的枢转部92。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转动时,凸部96随之同步转动。参考21A,第一凹部97和第二凹部98均设置于扳手主体。凸部96具有弹性,使得凸部96能够自第一凹部97内运动至第二凹部98内,也能够自第二凹部98内运动至第一凹部97内。
当凸部96位于第二凹部98内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设置于第一触发部93的执行部95也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使得执行部95让开从通道89,此时路径切换件91处于开启状态。
当凸部96位于第一凹部97内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第一触发部93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设置于第一触发部93的执行部95也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使得执行部95封闭从通道89,此时路径切换件91处于封闭状态。
当没有外力作用时,凸部96可操作的容置于第二凹部98或者第一凹部97内,凸部96能够被第二凹部98或者第一凹部97所限位,使得路径切换件91不能绕第二转轴转动,从而使得路径切换件91始终保持在开启状态或者封闭状态。
扳手4运动期间路径切换件91与路径驱动件发生相对运动。路径驱动件能够驱动路径切换件91在开启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具体的,路径驱动件驱动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相对扳手4转动,使得凸部96在第二凹部98与第一凹部97之间运动。当路径切换件91的凸部96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二凹部98内时,路径切换件91需要绕第二转轴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第一角度,才能使凸部96运动至第一凹部97内。当路径切换件91的凸部96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一凹部97内时,路径切换件91需要绕第二转轴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第二角度,才能使凸部96运动至第二凹部98内。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互为相反方向,例如,当第一预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预设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参考图33,路径驱动件包括第一导向肋99和第二导向肋101,第一导向肋99和第二导向肋101均设置于第一头部壳体90的内壁。第一导向肋99具有第一斜面100,第二导向肋101具有第二斜面102,第一斜面100和第二斜面102均具有导向作用。
初始时刻,用户未操作扳手4,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路径切换件91位于第二导向肋101处与第一导向肋99脱离。响应于扳手4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运动,扳手4能够带动路径切换件91从第二导向肋101处向第一导向肋99处运动。当扳手4位于闭合位置时,路径切换件91位于第一导向肋99处,路径切换件91与第二导向肋101脱离。响应于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运动,扳手4能够带动路径切换件91从第一导向肋99处向第二导向肋101处运动。具体而言:
参考图34A,初始时刻,扳手4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触发部93与第一导向肋99脱离,第二触发部94位于第二导向肋101与扳手4之间,第二触发部94不与第二导向肋101抵接,凸部96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二凹部98内,第二触发部94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使得执行部95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执行部95让开从通道89,路径切换件91处于开启状态。
参考图34B,扳手4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之前的过程,扳手4带动路径切换件91从第二导向肋101处向第一导向肋99处运动,当第一触发部93运动至第一导向肋99的第一斜面100上,第一触发部93继续沿着第一斜面100移动,第一斜面100对第一触发部93施力,使得路径切换件91开始绕第二转轴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由于未转动足够的角度,即未转动第一角度,凸部96仍然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二凹部98内,第二凹部98对凸部96限位,路径切换件91始终保持在开启状态。扳手4做正向运动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之前的过程,导向件75均在从通道89内运动。
参考图35A,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的时刻,路径切换件91的第一触发部93沿第一斜面100运动至第一导向肋99与扳手4之间,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了第一角度,凸部96从第二凹部98运动至第一凹部97内,路径切换件91切换至封闭状态。
参考图35B,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反向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之前的过程,在扳手4的带动下,路径切换件91从第一导向肋99处向第二导向肋101处移动,当第二触发部94运动至第二导向肋101的第二斜面102上,第二触发部94继续沿着第二斜面102移动,第二斜面102对第二触发部94施力,使得路径切换件91开始绕第二转轴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由于未转动足够的角度,即未转动第二角度,凸部96仍然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一凹部97内,第一凹部97对凸部96限位,路径切换件91始终保持在封闭状态。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反向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之前的过程,导向件75不能在从通道89内运动。
参考图34A,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反向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时,路径切换件91的第二触发部94沿第二斜面102运动至第二导向肋101与扳手4之间,使得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了第二角度,凸部96从第一凹部97运动至第二凹部98内,路径切换件91切换至开启状态。
综上,响应于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导向件75自主通道87的起点a运动至从通道89的中间点c,再回退至从通道89的止退点b,而后再运动至主通道87的终点d。响应于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导向件75自主通道87的终点d沿着路径切换件91的执行部95直接运动至主通道87的起点a而不经过从通道89,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停止,保证了扳手4和止退机构的顺利复位。
下面详细介绍施夹钳的传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施夹动作、推夹动作的工作过程:
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用户按压扳手4使得扳手4自打开位置朝向第一中间位置运动,扳手4抵推切换机构的座体62,使得切换机构向远端移动,导向柱65在第一引导面66上运动,第一离合件63随切换机构前进且带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执行送夹动作,同时上齿条69向远端移动。上齿条69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上齿条69通过中间件71驱动下齿条70后退,由于下齿条70和推夹座46连接,进而驱动推夹座46后退,使得第四复位件68蓄能。
当扳手4到达第一中间位置时,切换机构的导向柱65运动至导轨的第二引导面67上,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送夹驱动机构前进行程结束(送夹动作完成),夹子22进入钳口组件14中,同时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的近端端面相抵接以推动钳口驱动管32运动。此时,在止退机构的作用下,送夹驱动机构的推夹块31继续从夹子22的后端抵接夹子22,使夹子22保持于钳口组件14中。
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到达第二中间位置仅仅是小幅度的回退,对传动机构、导向枢转件73、止退机构、路径切换件91的运动的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
扳手4位于第二中间位置时,按压扳手4使得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朝向闭合位置运动,止退机构逐渐脱离送夹驱动管43,切换机构在扳手4的作用下继续推动钳口驱动机构和上齿条69前进,同时上齿条69通过中间件71继续驱动下齿条70后退,由于下齿条70和推夹座46连接,推夹座46继续后退,推夹座46后退时,第四复位件68继续蓄能,钳口驱动管32驱动套管35前进以闭合钳口组件14。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时,钳口组件14闭合(施夹动作完成),第四复位件68蓄能结束,止退机构完全脱离送夹驱动管43,送夹驱动管43在第三复位件45作用下复位。释放扳手4,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一复位件36的作用下复位,推夹座46在第四复位件68的作用下前进以将夹仓6内的其它夹子前移一个工位(推夹动作完成)。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施夹钳与实施例1中的施夹钳的区别在于限位机构不同。以图37中限位机构的放置角度为参考,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竖直方向,且第一方向为由上至下,第二方向为由下至上。
参考图36-38,本实施例限位机构包括抵接单元28和止挡单元24。止挡单元24包括容置筒129,容置筒129设置于手柄壳体3。抵接单元28部分的容置于容置筒129中,并能够相对容置筒129运动。
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具有抵持端127和连接端128,抵接单元28的连接端128位于容置筒129中。至少在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和第二中间位置时,抵接单元28的抵持端127位于容置筒129的外部,以使扳手4在正向运动时能够与抵接单元28的抵持端127抵接以驱动抵接单元28运动。
抵接单元28的表面具有导引结构。止挡单元24还包括销轴130,销轴130构成了止挡单元24的止挡部49,销轴130的一端与容置筒129连接,销轴130与容置筒129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150,弹性元件150将销轴130朝向抵接单元28偏压,使得销轴130的另一端可活动地位于抵接单元28的导引结构中。具体的,导引结构包括多个卡槽和连通于多个卡槽之间的导槽,销轴130能够经由不同的导槽中进入不同的卡槽中。
参考图39-42,卡槽包括第一卡槽131、第二卡槽132、第三卡槽133和第四卡槽134。导槽包括第一导槽135、第二导槽139、第三导槽142和第四导槽146。
第一卡槽131与第二卡槽132通过第一导槽135连通,第二卡槽132与第三卡槽133通过第二导槽139连通,第三卡槽133与第四卡槽134通过第三导槽142连通,第四卡槽134与第一卡槽131通过第四导槽146连通。第二卡槽132构成了抵接单元28的限位部,第三导槽142构成了抵接单元28的避让槽。
第二导槽和第四导槽均沿抵接单元28的轴向延伸,从而抵接单元28沿第二方向运动时,能够减少抵接单元28与销轴130之间的运动阻力。
第一导槽135沿抵接单元28的周向倾斜延伸,由此,销轴130位于第一卡槽131中时,响应于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运动,销轴130进入第一导槽135而与第一导槽135配合,使得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第三导槽142也沿抵接单元28的周向倾斜延伸,由此,销轴130位于第三卡槽中时,响应于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运动,销轴130进入第三导槽135而与第三导槽135配合,使得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时,销轴130可活动地位于第一卡槽131中,由于第一导槽135沿抵接单元28的周向倾斜延伸,使得抵接单元28响应于扳手4自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而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使销轴130自第一卡槽131经由第一导槽135进入第二卡槽132中并与第二卡槽132抵接,从而使得扳手4停止于第一中间位置。
抵接单元28响应于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而沿第二方向运动,使得销轴130自第二卡槽132经由第二导槽139进入第三卡槽133中并与第三导槽142对准。
由于第三导槽142沿抵接单元28的周向倾斜延伸,使得抵接单元28响应于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而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使销轴130自第三卡槽133经由第三导槽142中进入第四卡槽134中。
抵接单元28响应于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而沿第二方向运动,使得销轴130自第四卡槽134经由第四导槽146进入第一卡槽131中。
参考图37-38,本实施例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120,弹性件120设置于容置筒129内并设置于容置筒129与抵接单元28之间。弹性件120在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运动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以为抵接单元28沿第二方向的运动提供能量。具体的,响应于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弹性件120被压缩;响应于扳手4自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第二中间位置,弹性件120释放能量以驱动抵接单元28沿第二方向运动。响应于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抵接单元28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弹性件120被压缩,响应于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弹性件120释放能量以驱动抵接单元28沿第二方向运动。
参考图39-40,抵接单元28为柱状。第一导槽135自第一卡槽131处沿抵接单元28的周向倾斜向上延伸至与第二卡槽132连通。第一导槽135具有第一底壁137和两个第一侧壁136。
参考图40-41,第二导槽139自第二卡槽132处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与第三卡槽133连通。第二导槽139具有第二底壁141和两个第二侧壁140。
参考图41-42,第三导槽142自第三卡槽133处倾斜向上延伸至与第四卡槽134连通。第三导槽142具有第三底壁144和两个第三侧壁143。
参考图39、40、42,第四导槽146自第四卡槽134处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与第一卡槽131连通。第四导槽146具有第四底壁148和两个第四侧壁147。
第一导槽与第一卡槽之间设有第一止挡壁,具体的,参考图39-40的放置角度,第一导槽135与第一卡槽131连通,第四导槽146贯穿第一导槽135的位于上方的第一侧壁136以与第一卡槽131连通,且第四导槽146的第四底壁148与第一导槽135的被贯穿之处的第一侧壁136平齐,第一导槽135的被贯穿之处的第一侧壁136相对第一导槽135的第一底壁突出,由此,第一导槽135的被贯穿之处的第一侧壁136形成第一止挡壁138。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的过程,由于第一止挡壁138的止挡作用,销轴130无法经由第四导槽146进入第四卡槽134中,而是沿着第一止挡壁138进入第一导槽135中并经由第一导槽135进入第二卡槽132内。
参考图40-41,第二导槽139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导槽139的一端与第二卡槽132连通,另一端与第三卡槽133连通。第二导槽139的一端与第一卡槽13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卡槽132连通,使得销轴130能够经由第二导槽139进入第二卡槽132内。
第三导槽与第三卡槽之间设有第二止挡壁,具体的,参考图41-42的放置角度,第三导槽142与第三卡槽133连通,第二导槽139贯穿第三导槽142的位于上方的第三侧壁143以与第三卡槽133连通,且第二导槽139的第二底壁141与第三导槽142的被贯穿之处的第三侧壁143平齐,第三导槽142的被贯穿之处的第三侧壁143相对第三导槽142的第三底壁144突出,由此,第三导槽142的被贯穿之处的第三侧壁143形成了第二止挡壁145。扳手4自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由于第二止挡壁145的止挡作用,销轴130无法沿第二导槽139进入第二卡槽132中,而是沿着第二止挡壁145进入第三导槽142中并经由第三导槽142进入第四卡槽134内。
参考图39、40、42,第四导槽146沿第一方向延伸,第四导槽146的一端与第四卡槽134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卡槽131连通。第三导槽142的一端与第三卡槽133连通,另一端与第四卡槽134连通,使得销轴130能够经由第三导槽142进入第四卡槽134内。
参考图40、42的放置角度,第四导槽的位于左侧的第四侧壁147的一部分构成了第三止挡壁149,具体的,第四侧壁147的位于第三导槽142与第四导槽146交界处的一部分构成了第三止挡壁149。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中间位置的过程,由于第三止挡壁149的止挡作用,销轴130无法经由第三导槽142进入第三卡槽133中,而是沿着第三止挡壁149进入第一卡槽131内。
本实施例中,抵接单元28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导引结构,每一个导引结构的第四卡槽134通过与其连通的第四导槽146与另外一个导引结构的第一卡槽131连通。扳手4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的过程,销轴130在其中一个导引结构中并运动至该导引结构的第四卡槽134中。扳手4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销轴130运动至另外一个导引结构中的第一卡槽131种。“其中一个导引结构”与“另外一个导引结构”是相邻的。销轴130也可设置多个,其中一个销轴130在“其中一个导引结构”中运动时,另外一个销轴130在“另外一个导引结构”中运动,使得抵接单元28的运动更加稳定。
综上,本发明施夹钳,由于扳手4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时无法继续运动,必须松手后再次按压才能使扳手到达闭合位置,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准确的将扳手4按压至施夹钳进入送夹完成状态,能够避免扳手4被直接按压至闭合位置而导致夹子22在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前被闭合,使得用户能够在夹子22进入钳口组件14后调整钳口组件14的角度以使夹子22对准目标组织或血管,从而将夹子22准确施加于目标组织或血管,提高了施夹钳的操作便利性和可靠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施夹钳,其特征在于,包括钳口组件、夹仓、手柄组件、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所述夹仓具有夹子;所述手柄组件包括手柄壳体和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手柄壳体的扳手,所述扳手具有打开位置、第一中间位置、第二中间位置和闭合位置;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送夹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夹子自所述夹仓运动至所述钳口组件中;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钳口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钳口组件闭合以使所述钳口组件中的所述夹子闭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止挡单元,所述止挡单元设置于所述手柄壳体,所述止挡单元具有止挡部;
抵接单元,所述抵接单元与所述止挡单元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抵接单元具有限位部和避让槽;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响应于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正向运动并驱动所述抵接单元运动至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抵接,使得所述扳手停止于所述第一中间位置;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时,响应于撤销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抵接单元运动至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脱离且其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时,响应于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正向运动并驱动所述抵接单元运动直至所述扳手到达所述闭合位置,使得所述止挡部相对所述避让槽运动进而使所述止挡部进入所述抵接单元的所述避让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扳手正向运动,所述抵接单元沿第一方向运动;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抵接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响应于所述扳手正向运动,所述弹性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弹性件释放能量以驱动所述抵接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响应于撤销向所述扳手施力,所述扳手反向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抵接单元运动至其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脱离且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单元包括抵推件和旋转件,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避让槽均设置于所述旋转件;
响应于所述扳手正向运动,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旋转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并驱动所述抵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以为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运动提供能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单元还具有导引斜面,所述旋转件还具有滑动斜面;响应于所述扳手反向运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单元还具有凸台,所述导引斜面设置于所述凸台,所述旋转件还具有限位槽;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部分的所述凸台可活动地置于所述限位槽中;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凸台脱离;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凸台的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进而使得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滑动斜面脱离所述导引斜面;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闭合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凸台的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进而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推件具有导向斜面,所述旋转件的所述滑动斜面包括第一滑动斜面和第二滑动斜面;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动斜面和所述第二滑动斜面均可活动地位于所述导向斜面上;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扳手驱动所述抵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至其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凸台脱离时,所述第二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向斜面移动以使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部分的落在所述导引斜面上;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第二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第二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至其避让槽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第一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向斜面移动以使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部分的落在所述导引斜面上;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闭合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至其所述第一滑动斜面位于所述导引斜面上时,所述第一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以使所述旋转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至其限位部与所述止挡部对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还包括锁止槽,所述第二滑动斜面延伸至所述锁止槽中;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引斜面移动至所述凸台进入所述锁止槽中以使所述旋转件停止运动;
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旋转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至所述锁止槽与所述凸台脱离时,第一滑动斜面沿所述导向斜面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单元具有导引结构,所述导引结构包括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三卡槽、第四卡槽、第一导槽、第二导槽、第三导槽和第四导槽;
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通过所述第一导槽连通;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三卡槽通过所述第二导槽连通;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四卡槽通过所述第三导槽连通;所述第四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槽通过所述第四导槽连通;所述第二卡槽构成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三导槽构成所述避让槽;
所述扳手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一导槽沿所述抵接单元的周向倾斜延伸,使得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第一中间位置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使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一卡槽经由所述第一导槽进入所述第二卡槽中并与所述第二卡槽抵接,从而使得所述扳手停止于所述第一中间位置;
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一中间位置反向运动至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二卡槽经由所述第二导槽进入所述第三卡槽中并与所述第三导槽对准;
所述第三导槽沿所述抵接单元的周向倾斜延伸,使得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运动的同时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使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三卡槽经由所述第三导槽进入所述第四卡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抵接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以为所述抵接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运动提供能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单元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闭合位置运动至所述打开位置而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四卡槽经由所述第四导槽进入所述第一卡槽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单元包括容置筒和销轴,所述抵接单元与所述容置筒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销轴设置于所述容置筒,所述销轴构成所述止挡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与所述第一卡槽之间设有第一止挡壁;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一卡槽沿所述第一止挡壁进入所述第一导槽中并经由所述第一导槽进入所述第二卡槽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槽与所述第三卡槽之间设有第二止挡壁;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止挡部自所述第三卡槽沿所述第二止挡壁进入所述第三导槽并经由所述第三导槽进入所述第四卡槽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夹驱动机构包括相连接的送夹组件和送夹驱动管,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打开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中间位置,所述送夹驱动管驱动所述送夹组件向远端运动以驱动所述夹子自所述夹仓运动至所述钳口组件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驱动机构包括相连接的钳口驱动管和套管,响应于所述扳手自所述第二中间位置正向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所述钳口驱动管驱动所述套管向远端运动以驱动所述钳口组件闭合。
CN202211589616.8A 2022-11-09 2022-12-12 施夹钳 Pending CN1180008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79630 2022-11-09
CN202211397963 2022-11-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00804A true CN118000804A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58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9616.8A Pending CN118000804A (zh) 2022-11-09 2022-12-12 施夹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0080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04693A (en) Automatic laparoscopic ligation clip applicator
EP2866685B1 (en) Interchangeable clip applier
JP5143361B2 (ja) 戻しばね回転手動式の後退システムによる多数回ストローク式の発射機構を組み込んでいる外科ステープル器具
JP2021519137A (ja) ロックアウト及びロックアウトの人為的なロック解除を可能にする外部アクセスオリフィスを備える外科用ステープル留めアセンブリ
JP2021519140A (ja) 内部に取り付けられた不適合なカートリッジのカムアセンブリの前進を阻止するための機構を有する外科用ステープル留め装置
WO2017028361A1 (zh) 一种可单手操作的外科器械及其操作方法
JPH012640A (ja) 複数個の止血鉗子を装着するための止血鉗子アプリケータ
JP2005103282A (ja) 牽引バイアス型ラチェット機構を含む多数回ストローク式発射機構を有する外科ステープル器具
WO2022143959A1 (zh) 一种施夹钳
CN216060620U (zh) 电动外科器械
WO2022143953A1 (zh) 一种施夹钳
CN118000804A (zh) 施夹钳
WO2022143957A1 (zh) 施夹钳
CN219629710U (zh) 施夹钳
CN210095817U (zh) 转向件、吻合器用切割刀驱动装置及吻合器
CN209996389U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N118044846A (zh) 外科器械
CN114680997A (zh) 施夹钳
CN118267038A (zh) 施夹钳
CN118267024A (zh) 施夹钳
CN118766532A (zh) 施夹钳
WO2022143954A1 (zh) 一种施夹钳
CN117860335A (zh) 施夹钳
WO2022143958A1 (zh) 施夹钳
CN117898784A (zh) 夹仓及施夹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