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00643A -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00643A
CN118000643A CN202410077005.8A CN202410077005A CN118000643A CN 118000643 A CN118000643 A CN 118000643A CN 202410077005 A CN202410077005 A CN 202410077005A CN 118000643 A CN118000643 A CN 118000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incident light
fluorescence
dichroic mirror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770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礼阳
翁显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Dendritic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Dendritic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Dendritic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Dendritic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7700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006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00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006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43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for fluorescence ima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4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with illumination fil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包括入射光模组、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荧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和镜鞘同轴模组;入射光模组与荧光模组固定连接,并向荧光模组提供垂直入射光,沿与入射光垂直方向上从后往前依次设置后端放大镜模组、荧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中继镜模组、物镜模组沿从后往前方向依次设置于镜鞘同轴模组内,荧光模组包括与后端放大镜模组、入射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固定连接的空腔本体以及设置于空腔本体内部的与入射光方向成45°的二向色镜,能够使入射出射光在同一管腔内传播的同时实现特定荧光波段过滤,实现高效准确的医学检查。

Description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一种通过头部探头和光学透镜实现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检查与治疗的设备,其光学成像原理是光线从人体背后的光源进入人体内部,并由内窥镜头内壁所反射,最终被光纤导引至观察器材上。内窥镜的光学透镜会对光线进行聚焦,从而形成一个放大的影像以供医生观察。
在临床医学中,为了能够实现生物活体组织表面的荧光成像,会先在生物活体组织表面进行荧光染色,但是经生物活体组织表面反射出的除了激发的荧光波段的光线之外,依旧会有原入射光的部分反射光线,这就会对后端光电转换造成干扰。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入射出射光在同一管腔内传播、同时实现特定荧光波段过滤的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包括:入射光模组、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荧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和镜鞘同轴模组;入射光模组与荧光模组固定连接,并向荧光模组提供垂直入射光,沿与入射光垂直方向上从后往前依次设置后端放大镜模组、荧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中继镜模组、物镜模组沿从后往前方向依次设置于镜鞘同轴模组内,荧光模组包括与后端放大镜模组、入射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固定连接的空腔本体以及设置于空腔本体内部的与入射光方向成45°的二向色镜,入射光经二向色镜发生全反射后经中继镜模组至物镜模组并照射至被观察物体表面,经观察物体表面染色剂激发后形成反射激发荧光,激发荧光经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至二向色镜表面并发生光的全透射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上方的激发滤光片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荧光滤光片,入射光垂直入射激发滤光片之后形成470nm-480nm的入射光,荧光滤光片对经过二向色镜之后的激发荧光进行二次滤波并形成525nm±20nm的激发荧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腔本体包括向上开口用以固定连接入射光模组的第一连接腔、向后端开口用以连接后端放大镜模组的第二连接腔以及向前端开口用以连接镜鞘同轴组件的第三连接腔,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在空腔本体内部汇聚并形成收容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前端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相向贴紧于二向色镜,并整体一起收容于收容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外围的固定垫圈,二向色镜收容于固定垫圈之中整体夹持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之间并形成固定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模组包括与收容本体内壁匹配的定位面,定位面包括水平设置的呈长方形状的上定位面以及横截面呈半圆或半椭圆形状的下定位面,固定垫圈包括水平设置组成上定位面部分的上支撑部以及组成下定位面部分的下支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支撑部底端设置有与空腔本体下内表面贴合的并部分形成下定位面的第一限位面,以及与第一限位面垂直相交与空腔本体前内表面贴合的第二限位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上方自上而下形成第一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上方形成第一截止面,激发滤光片安装于第一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一截止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后端自后向前形成第二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后方形成第二截止面,荧光滤光片安装于第二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二截止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连接处均形成各自的阻挡面,入射光模组通过第一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后端放大镜模组通过第二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镜鞘同轴模组通过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
上述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包括入射光模组、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荧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和镜鞘同轴模组;其中,入射光模组与荧光模组固定连接,并向荧光模组提供垂直入射光,沿与入射光垂直方向上从后往前依次设置后端放大镜模组、荧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中继镜模组、物镜模组沿从后往前方向依次设置于镜鞘同轴模组内,荧光模组包括与后端放大镜模组、入射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固定连接的空腔本体以及设置于空腔本体内部的与入射光方向成45°的二向色镜,入射光经二向色镜发生全反射后经中继镜模组至物镜模组并照射至被观察物体表面,经观察物体表面染色剂激发后形成反射激发荧光,激发荧光经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至二向色镜表面并发生光的全透射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通过荧光模组对特定波段的荧光进行过滤,从而减少对后端放大镜光电转换造成的干扰,生成更加清晰的图像,便于医务人员对生物活体进行观察,提高医疗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入射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物镜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中继镜模组前端的剖面示意图;
图3b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中继镜模组后端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后端放大镜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镜鞘同轴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保护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荧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收容空腔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二向色镜采用的自压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固定垫圈的限位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安装孔的剖面示意图;
图12a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前视图;
图12b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右视图;
图12c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上视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中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内窥镜是一种通过头部探头和光学透镜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检查与治疗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光学成像和探头技术,通过向体腔或组织中引入光源和镜头,进而观察体内的显微结构或病变组织。其中,内窥镜的光学成像原理是指光线从人体背后的光源进入人体内部,并由内窥镜头内壁所反射,最终通过光纤被导引至观察器材上,内窥镜的光学透镜会对光线进行聚焦,从而形成一个放大的影像以供医生观察。
内窥镜的光学成像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其内部设置的光学系统,以生物活体组织的一端为前端,光学系统由前端至后端依次设置的物镜、中继镜组以及目镜组成,物镜用于对生物活体组织信息进行收集并基于此成像,中继镜组用于对图像进行传输,目镜用于将图像进行放大以供临床医生观察。光学成像的基础即为物镜所收集到的生物活体组织信息,因此生物活体组织信息的收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临床医学中,为了能够实现生物活体组织表面的荧光成像,会先在生物活体组织表面进行荧光染色,但是由于经生物活体组织表面反射出来的除了激发的荧光波段的光线之外依旧会有原入射光的部分反射光线,这就会对后端光电转换造成干扰,因此需要设计一套整体的成像系统,在该成像系统中入射出射光在同一管腔内传播,同时实现特定荧光波段的过滤。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包括入射光模组、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荧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和镜鞘同轴模组;入射光模组与荧光模组固定连接,并向荧光模组提供垂直入射光,沿与入射光垂直方向上从后往前依次设置后端放大镜模组、荧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中继镜模组、物镜模组沿从后往前方向依次设置于镜鞘同轴模组内,荧光模组包括与后端放大镜模组、入射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固定连接的空腔本体以及设置于空腔本体内部的与入射光方向成45°的二向色镜,入射光经二向色镜发生全反射后经中继镜模组至物镜模组并照射至被观察物体表面,经观察物体表面染色剂激发后形成反射激发荧光,激发荧光经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至二向色镜表面并发生光的全透射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
具体地,如图1所示,入射光模组包括入射光纤102和照明透镜104,经入射光纤102出射的光经照明透镜104进入荧光模组中的激发滤光片。入射光模组由入射光纤和照明透镜组成,入射光经入射光纤出射,并由照明透镜收集后进入荧光模组,入射光自入射光纤的出射端面经过照明透镜与部分中继镜模组的组合光学系统成像至整个显微内窥镜的系统光阑,即入射光纤出射端面与整个显微内窥镜的系统光阑存在物像关系,从而便于实现科勒照明;其中,科勒照明能使待测生物活体组织获得均匀而又充分明亮的照明,并且不会产生耀眼的眩光。
具体地,为保证物镜模组的像可以远距离传递,物镜模组采用像方远心显微物镜系统,具备一定的放大倍率,像方远心显微物镜系统远心度越高越有助于成像。
具体地,如图2所示,物镜模组包括小物镜。物面被激发光激发后产生荧光,生物活体组织发出的荧光信息经小物镜一次成像,再经中继镜模组多次成像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其中,经中继镜模组出射的激发光经过物镜模组均匀照亮物面,此时光线不一定是平行光;激发生物活体组织的荧光,生物活体组织荧光信息被物镜模组收集并成像至其像面上,再被中继镜模组远距离传递至后端放大镜模组。为了保证物镜的像能够远距离传递,物镜模组需要选择像方远心系统,且远心度越高越有利于成像。
具体地,中继镜模组包括中继镜,中继镜包括棒状镜组合,其中每组棒状镜组合包括两组棒状镜,两组棒状镜组成目标放大倍数的双远心成像系统。进一步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图3a为中继镜模组的前端,图3b为中继镜模组的后端,其中棒状镜302,即三胶合透镜,两组棒状镜组成一个双远心-1x成像系统,即放大倍数为1;多组双远心成像系统组合即为中继镜,即中继镜由偶数组棒状镜组合而成,组成双远心成像系统的棒状镜之间的光路为准平行光路,即不一定是绝对平行的光路;中继镜整体放大倍率为1X或者-1X。由于棒状镜相对较小且轻便,可以方便地握持和操控,观察者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棒状镜还能提供更大的视野范围,并且在狭小或者难以到达的空间中进行观察。利用多组棒状镜组合构成中继镜,能够实现图像的远距离传输,从而可以远距离观察对象,降低近距离观测的风险,避免待测生物活体的干扰。
具体地,在中继镜中选取某一组双远心成像系统,在挑选的这一组双远心成像系统的平行光路中放置荧光模组。由于荧光模组的放置对原中继镜成像光路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将荧光模组安置于组成目标双远心成像系统的棒状镜之间,在实现生成激发光、过滤荧光等功能的同时,不影响原来的光路,减少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具体地,后端放大镜模组包括放大镜,如图4所示,后端放大镜模组包括放大镜和棒镜的组合402,放大镜的物面与中继镜的像面重合。
具体地,后端放大镜模组还包括摄像设备,荧光成像在摄像设备上。进一步地,摄像设备包括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相机。具体地,摄像设备包括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相机。使用CMOS相机进行成像具有很多优点,不仅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优势,CMOS还具有更短的制造周期和更好的可伸缩性。同时,CMOS可以实现更好的低光和高光控制,在高解析度的小设备上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更高的稳定性,适用于内窥镜系统。
具体地,放大镜的物方尺寸与摄像设备的像方尺寸对应。进一步地,放大镜的另一个作用是调制从中继镜出射的主光线角,使其与CMOS主光线角匹配,提升荧光收集能量。放大镜具备一定的放大倍率,使物方尺寸与CMOS像方尺寸对应,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像素。
具体地,内窥镜系统还包括图像处理模组,用于处理摄像设备上所成图像,并输出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进入放大镜的荧光直接成像在CMOS相机上,经图像处理模组,输出放大清晰的图像画面,提高图像画面的质量。
具体地,镜鞘同轴模组包括镜鞘和同轴卡位槽模块。如图5所示,镜鞘同轴模组包括镜鞘502和同轴卡位槽模块(图中未示出),镜鞘内部前端同轴卡位槽系统,将各个镜头进行有效卡位固定,同时将棒状镜组合与物镜组合之间距离稳固,不发生位移,并且整体处于同一圆轴。镜鞘同轴模组用于将内窥镜系统中各个镜头进行有效卡位固定,能够更加牢固地维持内窥镜系统各组成部分,避免出现组成镜片滑脱等故障从而影响内窥镜的性能。
进一步地,镜鞘同轴模组还包括可拆卸的保护镜鞘,保护镜鞘用于保证镜鞘整体的稳定性。具体地,在内层镜鞘基础上,再在其外围套设一层保护镜鞘,其中,保护镜鞘可拆卸。通过设置保护镜鞘保证镜鞘整体的稳定性,并且由于保护镜鞘具有可拆卸性,在使用内窥镜系统时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选择安装或拆卸保护镜鞘,提高内窥镜系统的灵活性。
本实施例中,内窥镜系统通过入射光模组、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荧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实现对待测生物活体的医学检查,更加高效地获得清晰准确的检查图像;其中荧光模组包括与后端放大镜模组、入射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固定连接的空腔本体以及设置于空腔本体内部的与入射光方向成45°的二向色镜,光线路径为入射光经入射光模组进入荧光模组,入射光经二向色镜发生全反射后经中继镜模组至物镜模组并照射至被观察物体表面,物镜模组的物面被激发光激发后产生荧光,荧光经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至二向色镜表面并发生光的全透射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荧光模组使得入射出射光在同一管腔内传播,同时实现特定荧光波段的过滤;并且采用镜鞘同轴模组固定内窥镜系统中各模组,确保内窥镜系统的稳定,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落解体等问题,减少对后端放大镜光电转换以及镜片安装不稳定造成的干扰,生成更加清晰的图像。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物镜模组前端与被观察物之间可设置一层保护镜头602作为防抖动结构,用于防止内窥镜系统在使用时出现抖动现象。保护镜头的厚度取决于物镜模组中小物镜的工作距离,最厚不能超过小物镜的工作距离,最薄不能低于1.5mm,避免保护镜头面临破裂的风险,即1.5mm≤防抖动结构厚度≤物镜模组中小物镜工作距离。
具体地,选用玻璃作为保护镜头的材质,也可采用其他透光的均匀介质材质进行替代。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物镜模组前端设计保护镜头,保护镜头宽度设计要点为确保经过物镜模组出射之后的入射光会聚于被观察物表面,将保护镜头抵住观察生物活体表面可有效防止抖动带来的负面作用。为了能够在物镜模组上加装一个防抖动的镜鞘结构,会先将物镜模组设置成负球差的物镜系统,通过防抖动结构前端这一块介质透镜弥补球差;另一方面,镜鞘末端超出保护镜头,贴合于生物活体表面时,镜鞘末端四周抵住观察区域周围,进一步防止抖动带来的负面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上方的激发滤光片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荧光滤光片,入射光垂直入射激发滤光片之后形成470nm-480nm的入射光,荧光滤光片对经过二向色镜之后的激发荧光进行二次滤波并形成525±20nm的激发荧光。
具体地,如图7所示,荧光模组由激发滤光片702、二向色镜704、荧光滤光片706组成,其中荧光滤光片可采用发射滤光片代替。入射光通过入射光模组进入内窥镜系统中的荧光模组,经荧光模组中的激发滤光片702获得激发光,激发光经二向色镜704反射进入中继镜模组,再从中继镜模组进入物镜模组,均匀照亮物面位置。激发光激发生物活体组织的荧光,生物活体组织荧光信息被物镜收集并成像至其像面上,再被中继镜模组远距离传递,透过二向色镜704并被荧光滤光片706滤光,传输至后端放大镜模组。
本实施例中,激发滤光片用于生成激发光,最大程度地提高被激发物质的激发效率;由于经过生物体表面染色剂激发后的荧光波段在525nm附近,但是二向色镜不能做到100%滤光,所以为提高成像效果,在二向色镜后新增了荧光滤光片,进一步滤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腔本体包括向上开口用以固定连接入射光模组的第一连接腔、向后端开口用以连接后端放大镜模组的第二连接腔以及向前端开口用以连接镜鞘同轴组件的第三连接腔,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在空腔本体内部汇聚并形成收容空腔。
具体地,如图8所示,收容空腔802用于收容二向色镜及其固定结构组件的空腔。
本实施例中,中间的腔体三向开口,即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分别用于固定和连接内窥镜的相关模组,收容空腔便于安装二向色镜及其固定结构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前端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相向贴紧于二向色镜,并整体一起收容于收容空腔。
示例性地,如图9所示,二向色镜采用自压紧结构,其中自压紧结构包括二向色镜704、固定连接件902、左上半三角固定件904、右下半三角固定件906,左上半三角固定件904即为设置于二向色镜前端的第一固定件,右下半三角固定件906即为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第二固定件。两个半三角锥形的固定件中间夹持二向色镜704组合形成中间二向色镜704的固定结构组件,收容于中间的收容空腔之内。其中左上半三角固定件904左侧抵住收容空腔的内壁左侧,右侧通过固定连接件906将整个二向色镜组件压紧收容在收容空腔之内,固定连接件902可以通过螺纹或铆接等固定方式与收容腔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相向贴紧于二向色镜形成自压紧结构,确保二向色镜得以固定,减少因二向色镜移位造成荧光光路的偏差,进而影响内窥镜的成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外围的固定垫圈,二向色镜收容于固定垫圈之中整体夹持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之间并形成固定模组。
具体地,依旧如图9所示,自压紧结构还包括金属固定垫圈908。左上半三角固定件904、右下半三角固定件906中间夹持二向色镜704以及金属固定垫圈908组合形成中间二向色镜的固定结构组件,收容于中间的收容空腔之内。其中,固定垫圈包括竖直的限位面和圆弧的贴合面,与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二向色镜共同构成三夹一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二向色镜收容于固定垫圈之中整体夹持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之间并形成固定模组,在保护二向色镜的同时进一步固定二向色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模组包括与收容本体内壁匹配的定位面,定位面包括水平设置的呈长方形状的上定位面以及横截面呈半圆或半椭圆形状的下定位面,固定垫圈包括水平设置组成上定位面部分的上支撑部以及组成下定位面部分的下支撑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与收容本体内壁匹配的定位面确定固定垫圈的位置,确保固定垫圈的位置准确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支撑部底端设置有与空腔本体下内表面贴合的并部分形成下定位面的第一限位面,以及与第一限位面垂直相交与空腔本体前内表面贴合的第二限位面。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固定垫圈的下支撑部包括第一限位面1002和第二限位面1004。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进一步确保二向色镜的自压紧结构起到固定夹稳的效果,使得二向色镜不产生移位;其中限位面又称限位截止面,分别与各模组进行固定连接并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上方自上而下形成第一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上方形成第一截止面,激发滤光片安装于第一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一截止面。
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一固定件上方自上而下形成第一安装孔1102,其中第一安装孔1102的大小、半径、深浅等数值与激光滤光片对应。
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数值相对应的安装孔实现激光滤光片的安装,能够确保激光滤光片不会产生移动,进而影响图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后端自后向前形成第二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后方形成第二截止面,荧光滤光片安装于第二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二截止面。
具体地,依旧如图11所示,第二固定件后端自后向前形成第二安装孔1104,其中第二安装孔1104的大小、半径、深浅等数值与荧光滤光片对应。
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数值相对应的安装孔实现荧光滤光片的安装,进而确保荧光滤光片不会产生移动,影响图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连接处均形成各自的阻挡面,入射光模组通过第一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后端放大镜模组通过第二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镜鞘同轴模组通过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
本实施例中,根据入射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镜鞘同轴模组以及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分别对应的阻挡面的空间关系,进一步强化内窥镜系统组件的固定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包括入射光模组、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荧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和镜鞘同轴模组;入射光模组与荧光模组固定连接,并向荧光模组提供垂直入射光,沿与入射光垂直方向上从后往前依次设置后端放大镜模组、荧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中继镜模组、物镜模组沿从后往前方向依次设置于镜鞘同轴模组内,荧光模组包括与后端放大镜模组、入射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固定连接的空腔本体以及设置于空腔本体内部的与入射光方向成45°的二向色镜,入射光经二向色镜发生全反射后经中继镜模组至物镜模组并照射至被观察物体表面,经观察物体表面染色剂激发后形成反射激发荧光,激发荧光经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至二向色镜表面并发生光的全透射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具体地,入射光模组包括入射光纤和照明透镜,入射光经入射光纤和照明透镜进入荧光模组。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上方的激发滤光片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荧光滤光片,入射光垂直入射激发滤光片之后形成470nm-480nm的入射光,荧光滤光片对经过二向色镜之后的激发荧光进行二次滤波并形成525nm±20nm的激发荧光;空腔本体包括向上开口用以固定连接入射光模组的第一连接腔、向后端开口用以连接后端放大镜模组的第二连接腔以及向前端开口用以连接镜鞘同轴组件的第三连接腔,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在空腔本体内部汇聚并形成收容空腔。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前端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相向贴紧于二向色镜,并整体一起收容于收容空腔;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外围的固定垫圈,二向色镜收容于固定垫圈之中整体夹持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之间并形成固定模组。固定模组包括与收容本体内壁匹配的定位面,定位面包括水平设置的呈长方形状的上定位面以及横截面呈半圆或半椭圆形状的下定位面,固定垫圈包括水平设置组成上定位面部分的上支撑部以及组成下定位面部分的下支撑部。下支撑部底端设置有与空腔本体下内表面贴合的并部分形成下定位面的第一限位面,以及与第一限位面垂直相交与空腔本体前内表面贴合的第二限位面。第一固定件上方自上而下形成第一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上方形成第一截止面,激发滤光片安装于第一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一截止面。第二固定件后端自后向前形成第二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后方形成第二截止面,荧光滤光片安装于第二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二截止面。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连接处均形成各自的阻挡面,入射光模组通过第一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后端放大镜模组通过第二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镜鞘同轴模组通过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
进一步地,入射光经激发滤光片获得激发光,激发光经二向色镜反射至中继镜模组和物镜模组并照射至物镜模组的物面,其中物镜模组采用像方远心显微物镜系统,物镜模组包括小物镜;物镜模组的物面被激发光激发后产生荧光,荧光经小物镜一次成像,再经中继镜模组按照目标次数成像,透过二向色镜并被荧光滤光片滤光,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具体地,中继镜模组包括中继镜,中继镜包括棒状镜组合,其中每组棒状镜组合包括两组棒状镜,两组棒状镜组成目标放大倍数的双远心成像系统;选择目标双远心成像系统,荧光模组位于组成目标双远心成像系统的棒状镜之间。具体地,后端放大镜模组包括放大镜,放大镜的物面与中继镜的像面重合;后端放大镜模组还包括摄像设备,荧光成像在摄像设备上;摄像设备包括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相机,放大镜的物方尺寸与摄像设备的像方尺寸对应。具体地,镜鞘同轴模组包括镜鞘和同轴卡位槽模块,用于固定内窥镜系统中各模组;镜鞘同轴模组还包括可拆卸的保护镜鞘,保护镜鞘用于保证镜鞘整体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内窥镜系统还包括图像处理模组,用于处理摄像设备上所成图像,并输出处理后的图像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入射光经过入射光纤进入内窥镜系统,经照明透镜进入荧光模组。入射光从照明透镜出射,经激发滤光片滤光、再经二向色镜反射进入中继镜,再进入小物镜,均匀照亮物面位置。物面被激发光激发后产生荧光,生物活体组织发出的荧光信息经小物镜一次成像,再经中继镜多次成像进入放大镜,二向色镜和荧光滤光片位于中继镜之间,荧光透过二向色镜并被荧光滤光片滤光,进入放大镜的荧光直接成像在CMOS相机上,经图像处理系统,输出放大清晰的图像画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a、图12b和图12c所示,提供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三视图,其中图12a为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前视图,图12b为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右视图,图12c为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上视图。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的剖面结构包括相机座部件1302、4倍放大镜及棒状镜组合1304、连接管1306、销钉1308、压圈1310、镜体1312、荧光模组1314、冷光源同轴照明器1316、连接圈1318、棒状镜部件及3X0.45小物镜1320、镜鞘1322、相机压帽1324和照明光纤1326,其中照明光纤即为入射光纤。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包括:
入射光模组、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荧光模组、后端放大镜模组和镜鞘同轴模组;所述入射光模组与荧光模组固定连接,并向荧光模组提供垂直入射光,沿与入射光垂直方向上从后往前依次设置所述后端放大镜模组、荧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所述中继镜模组、物镜模组沿从后往前方向依次设置于镜鞘同轴模组内,所述荧光模组包括与后端放大镜模组、入射光模组、镜鞘同轴模组固定连接的空腔本体以及设置于空腔本体内部的与入射光方向成45°的二向色镜,入射光经二向色镜发生全反射后经中继镜模组至物镜模组并照射至被观察物体表面,经观察物体表面染色剂激发后形成反射激发荧光,所述激发荧光经物镜模组、中继镜模组至二向色镜表面并发生光的全透射进入后端放大镜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上方的激发滤光片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荧光滤光片,入射光垂直入射激发滤光片之后形成470nm-480nm的入射光,所述荧光滤光片对经过二向色镜之后的激发荧光进行二次滤波并形成525nm±20nm的激发荧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本体包括向上开口用以固定连接入射光模组的第一连接腔、向后端开口用以连接后端放大镜模组的第二连接腔以及向前端开口用以连接镜鞘同轴组件的第三连接腔,所述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在空腔本体内部汇聚并形成收容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前端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置于二向色镜后端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相向贴紧于二向色镜,并整体一起收容于所述收容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二向色镜外围的固定垫圈,所述二向色镜收容于固定垫圈之中整体夹持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之间并形成固定模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组包括与收容本体内壁匹配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包括水平设置的呈长方形状的上定位面以及横截面呈半圆或半椭圆形状的下定位面,所述固定垫圈包括水平设置组成上定位面部分的上支撑部以及组成下定位面部分的下支撑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部底端设置有与空腔本体下内表面贴合的并部分形成下定位面的第一限位面,以及与第一限位面垂直相交与空腔本体前内表面贴合的第二限位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方自上而下形成第一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上方形成第一截止面,所述激发滤光片安装于第一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一截止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后端自后向前形成第二安装孔,并于二向色镜后方形成第二截止面,所述荧光滤光片安装于第二安装孔之内并截止于第二截止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连接处均形成各自的阻挡面,所述入射光模组通过第一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所述后端放大镜模组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所述镜鞘同轴模组通过第三连接腔与空腔本体固定连接并截止于对应阻挡面。
CN202410077005.8A 2024-01-18 2024-01-18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Pending CN1180006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77005.8A CN118000643A (zh) 2024-01-18 2024-01-18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77005.8A CN118000643A (zh) 2024-01-18 2024-01-18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00643A true CN118000643A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49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77005.8A Pending CN118000643A (zh) 2024-01-18 2024-01-18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0064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632101A (zh) * 2024-08-14 2024-09-10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徽省人工智能实验室) 一种内窥镜图像质量提升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632101A (zh) * 2024-08-14 2024-09-10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徽省人工智能实验室) 一种内窥镜图像质量提升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89839B2 (en) Examination apparatus, fluoroscopy apparatus, examination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US11744439B2 (en) Micro CMOS scopes for medical imaging
Juškattis et al. Real‐time white light reflection confocal microscopy using a fibre‐optic bundle
CN118000643A (zh) 具备荧光模组的内窥镜系统
JPWO2008047893A1 (ja) 顕微鏡
CN210572987U (zh) 一种大视场微型内窥镜
US12053153B2 (en) Endoscope having an optical waveguide with emergence portion an objective beam splitter
US11112594B2 (en) Dual mode microendoscope concentrating light emission into ring area
CN116982916B (zh) 一种宽视场荧光内窥成像装置和方法
US10371638B2 (en) Fluorescent microscope
US9846300B2 (en) Microscope with multiple image sensors for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multiple locations and/or wavelengths
US9733466B2 (en) Optical biopsy device
JPH06281822A (ja) 生体内計測装置
CN117838021A (zh) 内窥镜镜鞘保护结构
JP3505107B2 (ja) 蛍光内視鏡用励起光フィルタ
CN210055953U (zh) 可变焦式腔体内窥镜探测装置及激光扫描腔体内窥镜
US20170019575A1 (en) Optica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nhancing Image Contrast In the Presence of Bright Background
WO2018151302A1 (ja) 光学装置
CN218105862U (zh) 一种集成导光束的高分辨率内窥镜
US20230116679A1 (en) Vision Sensor Apparatus
CN215457827U (zh) 一种轻量化高稳定性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系统
CN115177204A (zh) 一种集成导光束的高分辨率内窥镜
CN111158137A (zh) 一种同轴照明的纤维内窥镜
CN117378988A (zh) 一种用于获得对比图像的荧光显微装置
CN118091918A (zh) 一种超显微荧光显微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