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6476A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6476A
CN117996476A CN202311427610.5A CN202311427610A CN117996476A CN 117996476 A CN117996476 A CN 117996476A CN 202311427610 A CN202311427610 A CN 202311427610A CN 117996476 A CN117996476 A CN 117996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conductor
contact
housing
slid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276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玉木祥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96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64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9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mov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inearly, e.g. sli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wo resilient arms contacting the same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易于维持端子与扁平型导体的良好的接触状态。端子(20)具有安装部、接触臂部(25、26)以及弹性部(28),所述安装部在一端侧处固定地安装于外壳(10),所述接触臂部(25、26)在另一端侧处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设置并与扁平型导体(C)的电路部接触,所述弹性部(28)设于安装部与接触臂部(25、26)之间并能够弹性变位,弹性部(28)能够在前后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以及扁平型导体(C)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弹性变位,接触臂部(25、26)能够至少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在所述弹性部(28)弹性变位时能够与弹性部(28)一起变位。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扁平型导体插入、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在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通过安装于外壳的滑动件来维持扁平型导体与连接器连接的状态,所述外壳供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导体(扁平电缆)朝向前方插入、连接并对多个端子进行保持。具体而言,滑动件以能够在允许扁平型导体的拔出的后退位置与阻止扁平型导体的拔出的前进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从后方安装于外壳。
端子具有支柱部、连接部、上臂部和第一下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所述支柱部在外壳的前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从支柱部的下端延伸出至外壳外并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连接,所述上臂部从支柱部的上部向后方延伸,所述第一下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从支柱部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该端子通过形成于上臂部的前端部的突起从前方被压入并保持于外壳。第一下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且能够在设于各自的后端的接触部处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786356号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在容易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时,由于端子的第一下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以追随来自电连接器的外部的振动的方式而弹性变位,端子的接触部与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的接触状态被维持。第一下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追随上述振动的程度取决于第一下臂部和第二下臂部的长度。在振动的频率较高而无法通过第一下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的弹性变位追随的情况下,则端子的接触部与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形成微细的滑动接触。如果上述微细的滑动接触反复进行,则接触部以及电路部被切削并产生金属粉,该金属粉堆积在接触部与电路部的接触部分的附近。这些金属粉由于氧化而对接触部与电路部的电导通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维持端子与扁平型导体的良好的接触状态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1)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供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导体朝前方插入、连接。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端子和外壳,所述多个端子以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所述外壳对所述多个端子进行保持,所述端子具有安装部、接触臂部以及弹性部,所述安装部在所述端子的一端侧处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接触臂部在所述端子的另一端侧处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设置并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接触,所述弹性部设于所述安装部语音所述接触臂部之间并能够弹性变位,所述弹性部能够在前后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以及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弹性变位,所述接触臂部能够至少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在所述弹性部弹性变位时能够与所述弹性部一起变位。
在本发明中,端子在安装部与接触臂部之间具有能够在前后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弹性变位的弹性部。因此,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在易于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而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时,在端子中,不仅接触臂部弹性变位,弹性部也弹性变位。即,在本发明中,与现有这样的只有接触臂部能够弹性变位的情况相比,能够弹性变位的部分设置得较长。因此,即使电连接器受到来自外部的高频率的振动,通过接触臂部与弹性部一起变位从而易于追随该振动,其结果是,能够避免接触臂部与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的微细的滑动接触,进而能够避免由该滑动接触引起的金属粉的产生。因此,变得易于维持接触部与电路部的电导通状态。
(2)在(1)的发明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弹性部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弯曲的弯曲部。通过如此将弯曲部设于弹性部,能够在不在弯曲部的弯曲方向上增大弹性部的情况下增长弹性部的全长,从而能够将弹性部以及端子的弹性变位量确保得较大。
(3)在(1)和(2)的发明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端子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接触臂部相反的一侧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将所述扁平型导体向所述接触臂部直接地或间接地按压。通过设置这样的按压部,扁平型导体变为由按压部和接触臂部直接地或间接地夹持的状态,接触臂部与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的接触压力升高。此时,即使电连接器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且弹性部以及接触臂部以追随振动的方式而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也维持于被夹持的状态。因此,能够较好地维持接触臂部与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以具有较高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易于维持端子与扁平型导体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示出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状态。
图2是针对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将各构件以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横剖视图,示出上下方向上的引导槽部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4是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A)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臂部的位置处的剖面,(B)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C)示出沿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面上的嵌合检测构件的位置处的剖面,(D)示出相对于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嵌合检测构件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5是将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和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图,(A)是刚插入扁平型导体后的立体图,(B)是示出(A)的上下方向上的引导槽部的位置处的剖面的的横剖视图。
图6是图5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A)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臂部的位置处的剖面,(B)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C)示出了沿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面上的嵌合检测构件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7是将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和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图,(A)是插入扁平型导体后,刚使滑动件移动至前进位置后的立体图,(B)是示出(A)的上下方向上的引导槽部的位置处的剖面的横剖视图。
图8是图7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A)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臂部的位置处的剖面,(B)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C)示出了沿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面上的嵌合检测构件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9是将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和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图,(A)是示出扁平型导体的连接结束后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示出(A)的上下方向上的引导槽部的位置处的剖面的横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A)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臂部的位置处的剖面,(B)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C)示出了沿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面上的嵌合检测构件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11是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纵剖视图,(A)示出嵌合检测构件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B)示出嵌合检测构件处于检测位置的状态。
图12是变形例的外壳及加强金属件的立体图,(A)示出将加强金属件安装于外壳的状态,(B)示出加强金属件与外壳分离的状态。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10、110外壳;
12A卡定突部(卡定部);
13接收部;
17D侧孔部;
20端子;
25下侧接触臂部;
26上侧接触臂部;
27按压臂部(按压部);
28弹性部;
28C弯曲部;
40滑动件;
42A下侧抵接部;
42A-1倾斜面;
43外臂部;
44上侧抵接部;
45侧部;
45A引导部;
50嵌合检测构件;
53限制部;
C扁平型导体;
C2A被卡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以下称为“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示出插入扁平型导体C前的状态。图2是针对连接器1将各构件以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连接器1的横剖视图,示出上下方向上的后文所述的引导槽部45A-1的位置处的剖面。图4的(A)~(D)是图1的连接器1的纵剖视图,图4的(A)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后文所述的外臂部43的位置处的剖面,图4的(B)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后文所述的端子20的位置处的剖面,图4的(C)示出沿后文所述的嵌合检测构件50的移动方向的面上的嵌合检测构件50的位置处的剖面,图4的(D)示出相对于嵌合检测构件50的移动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嵌合检测构件50的位置处的剖面。此处,图4的(C)是图3中IVC-IVC线所示的位置的剖面,图4(D)是图3中IVD-IVD线所示的位置的剖面。
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将与该安装面平行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作为插拔方向,供扁平型导体C(例如,FPC)以能够插拔的方式连接。连接器1通过与扁平型导体C连接而使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C电导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X1方向设为前方,将X2方向设为后方。此外,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面内(XY平面内),将与前后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Y轴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1方向为上方,Z2方向为下方)。
扁平型导体C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且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作为宽度方向的可挠带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电路部(未图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而形成。该电路部除前端侧部分以外埋设于扁平型导体C的绝缘层内,只有前端侧部分在扁平型导体C的下表面露出并形成为焊盘。
在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缺口部C1,所述缺口部C1能够从下方接收设置于连接器1的后述外壳10的卡定突部12A。此外,扁平型导体C在缺口部C1的前方具有耳部C2,且该耳部C2的后端构成为能够从前方卡定于上述卡定突部12A的被卡定部C2A。
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器1具有:外壳10,所述外壳10从后方接收扁平型导体C;多个端子20,所述多个端子20以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外壳10;加强金属件30,所述加强金属件30配置于多个端子20的端子排列范围的外侧并保持于外壳10;滑动件40,所述滑动件4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安装于外壳10;以及嵌合检测构件50,所述嵌合检测构件50能够以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40。
外壳10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且如图2所示,呈以接收器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外壳10具有主体部11和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主体部11的两外侧的侧壁部17。在主体部11的后部设有嵌合部12,所述嵌合部12供滑动件40的一部分嵌合。接收部13在接收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作为向后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于嵌合部12,所述接收部13能够从后方接收滑动件40的一部分以及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此外,对端子20进行保持的前壁部1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设于主体部11的前部(参照图3以及图4的(B))。
接收部13的两端部即接收端部13A对滑动件40的后述的内臂部42进行收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收端部13A的上侧内壁面以及下侧内壁面,换言之,在嵌合部12的上壁的下表面以及下壁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作为接收端部13A的一部分而形成。在接收端部13A中,通过该槽部,在限制滑动件40的内臂部4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同时,能够对其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引导。
如图3所示,在接收部13的下侧内壁面,换言之在嵌合部12的下壁的上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与接收端部13A之间,设有作为向上方突出的卡定部的卡定突部12A(也参照图4的(B))。卡定突部12A能够在前端面处从后方卡定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所述前端面构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参照图5的(B))。此外,如图4的(B)所示,卡定突部12A的后部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12A-1,并能够通过倾斜面12A-1对插入至接收部13的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向前方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卡定突部12A的前部的上表面(以下称为“上端面”)为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1处,用于收纳端子20的端子收纳部15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而形成(也参照图4的(B))。在对端子收纳部15进行详细说明之前,首先,对端子2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端子20以对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进行冲裁而被制作,如图4的(B)所示,其具有:设于一端侧的安装部(后述的下腿部21以及被保持部22)以及连接部23;设于另一端侧的基臂部24、下侧接触臂部25、上侧接触臂部26、按压臂部27;以及设于安装部与基臂部24之间的弹性部28。以下,对于下侧接触臂部25以及上侧接触臂部26,在不需要对两者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说明,统称为“接触臂部25、26”。
如图4的(B)所示,安装部具有下腿部21和被保持部22,所述下腿部21沿着外壳10的前壁部14的下表面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被保持部22从下腿部21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在被保持部22的侧缘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缘部)形成有多个用于被压入并保持于前壁部14的突起。连接部23从下腿部21的前端朝前方延伸并位于外壳10外,且通过其下缘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焊接连接。
基臂部24沿着前壁部14的后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接触臂部25、26从基臂部24的下部沿着嵌合部12的下壁向后方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在下侧接触臂部25的后端形成有后方接触部25A,所述后方接触部25A向上方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3内。上侧接触臂部26设于下侧接触臂部25的上方,且形成为比下侧接触臂部25短。在该上侧接触臂部26的后端形成有前方接触部26A,所述前方接触部26A在比后方接触部25A靠前方处向上方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3内。以下,对于后方接触部25A以及前方接触部26A,在不需要对两者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说明,统称为“接触部25A、26A”。接触臂部25、26在向下方弹性变位的同时,能够通过接触部25A、26A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从下方与扁平型导体C的电路部接触。
按压臂部27从基臂部24的上部沿着嵌合部12的上壁向后方延伸至与下侧接触臂部25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按压臂部27经由滑动件40的后述的上侧抵接部44,能够从上方对扁平型导体C朝向接触部25A、26A间接地按压(参照图8的(B)以及图10的(B))。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臂部27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比接触臂部25、26粗。
弹性部28呈向下方开口的大致倒U字状,并将下腿部21与基臂部24连结。弹性部28具有在前方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腿部28A、在后方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腿部28B和向下方弯曲且将前腿部28A以及后腿部28B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弯曲部28C。前腿部28A在其下端处与下腿部21的后部连结。此外,后腿部28B的下端部向后方弯曲并与基臂部24的下部连结。弹性部28能够在前后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弹性变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28设有弯曲部28C,因此,能够在不使弹性部28在弯曲部28C的弯曲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变大的情况下,将该弹性部28的全长确保得较长,从而能够将该弹性部28甚至端子20中的弹性变位量确保得较大。
回到外壳10的端子收纳部15的说明。端子收纳部15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成直角地扩展的狭缝状的槽部。如图4的(B)所示,端子收纳部15具有形成于前壁部14的前方收纳部15A、中间收纳部15B以及下方收纳部15C和形成于嵌合部12以及前壁部14的后方收纳部15D。
前方收纳部15A在前壁部14的前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将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收纳并压入、保持的端子保持部。中间收纳部15B在前壁部14的后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收纳有弹性部28。在中间收纳部15B中收纳有弹性部28的状态下,弹性部28与中间收纳部15B的内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间隙(参照图4的(B)),弹性部28能够在这三个方向上弹性变位。此外,中间收纳部15B的下部向后方开放而与后方收纳部15D连通,并收纳有弹性部28的后腿部28B的下端部。
下方收纳部15C在前壁部14的下部沿前后方向贯穿而形成并收纳有端子20的下腿部21。此外,下方收纳部15C在上下方向上开放,并与前方收纳部15A以及中间收纳部15B连通。
后方收纳部15D沿嵌合部12的下壁、上壁以及前壁部14延伸,呈向后方开口的大致横向U字状。后方收纳部15D通过沿着上述下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槽部收纳接触臂部25、26,通过沿着上述上壁的上槽部收纳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按压臂部27,并通过沿着前壁部14的前槽部收纳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基臂部24。如图4的(B)所示,上述下槽部向上方及下方开放。另一方面,上述上槽部向下方开放,但其上端封闭。
端子20从下方安装并收纳于上述形状的端子收纳部15。具体而言,端子20通过其被保持部22从下方被压入至前方收纳部15A而收纳于端子收纳部15,并保持于外壳10。如图4的(B)所示,当端子20安装于外壳10时,端子20的接触部25A、26A从后方收纳部15D的下槽部向上方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3内,按压臂部27的下端部从后方收纳部15D的上槽部向下方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3内。
如图2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壳10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并保持加强金属件30的金属件收纳部16。金属件收纳部1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嵌合部12与侧壁部17之间从外壳10的后端向前方延伸,并具有:狭缝状的纵槽部16A,所述狭缝状的纵槽部16A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地扩展;上横凹部16B,所述上横凹部16B在嵌合部12的后部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上表面沉入并与纵槽部16A的上端连通;以及下横凹部16C,所述下横槽部16C从侧壁部17的后部的下表面沉入并与纵槽部16A的下端连通。
如图2以及图4的(A)所示,在侧壁部17处,外孔部17A以将该侧壁部17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形成,所述外孔部17A用于从后方接收滑动件40的后述的外臂部43。此外,在侧壁部17的上壁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上孔部17B,所述四边形形状的上孔部17B在前端侧的位置处将该上壁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并与外孔部17A连通。如图4的(A)所示,上孔部17B的后缘部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而位于外孔部17A内。该上孔部17B的后缘部构成为能够从后方卡定于滑动件40的后述的外臂部43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在侧壁部17中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壁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侧孔部17D,所述四边形形状的侧孔部17D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贯穿该外壁并与外孔部17A连通。
如图2所示,加强金属件30是通过将金属板构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形成的,其具有:被保持板部31,所述被保持板部31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板部32,所述上板部32在被保持板部31的后部的上缘处成直角地弯曲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内方延伸;以及固定部33,所述固定部33在被保持板部31的后部的下缘处成直角地弯曲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方延伸。被保持板部31在其下缘具有多个突起,并通过这些突起咬入至外壳10的纵槽部16A的内壁面从而收纳于纵槽部16A。上板部32收纳于外壳10的上横凹部16B,并与外壳10的嵌合部12的上表面相对。固定部33收纳于外壳10的下横凹部16C,并通过焊接连接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板部32与嵌合部12的上表面相对。因此,假设朝向上方的外力作用于与连接器1连接的扁平型导体C,当该外力传递至嵌合部12的上壁时,通过上板部32从上方与嵌合部12面接触从而使与上述外力对抗的朝向下方的反力作用于嵌合部12。即,通过如此设置上板部32,能够限制嵌合部12的向上方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连接器1从电路基板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金属件30在端子排列范围的两外侧各设有一个。即,一方的加强金属件30与另一方的加强金属件30作为不同的构件而设置。因此,即使因设于连接器的端子的根数由于设计变更而增减从而导致外壳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更,对于加强金属件30也能继续使用与设计变更前相同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设计变更时产生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滑动件40以如下所述的状态安装于外壳10并在前进位置处与外壳10嵌合:能够在允许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的后退位置(例如,参照图1以及图3)和维持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被阻止的状态的前进位置(例如,参照图7的(A)、(B))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滑动件40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如图2所示,其具有:基部41,所述基部41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内臂部42和外臂部43,所述内臂部42和外臂部43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基部41的两端部向前方延伸;上侧抵接部44,所述上侧抵接部44作为在两个内臂部42之间从基部41向前方延伸的第一抵接部;以及侧部45,所述侧部45与基部41的各个端部连结而设置。
基部41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设置为在与外壳10大致相同的范围扩展,且在与接收部13对应的范围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基部41的插入孔部41A。插入孔部41A构成为在基部41的中央区域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并允许扁平型导体C的插通。
内臂部42呈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为板厚的板状,其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形状呈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参照图11的(A)、(B))。在内臂部42的前部且下部设有下侧抵接部42A,所述下侧抵接部42A作为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突出的第二抵接部。下侧抵接部42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设于比外壳10的卡定突部12A更靠外侧处,如图4的(B)所示,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呈梯形。下侧抵接部42A的后部的上表面随着朝向后方而减小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抵接部42A的尺寸,即构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42A-1,下侧抵接部42A的前部的上表面(以下,称为“上端面”)为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如图4的(B)所示,下侧抵接部42A设置于与外壳10的卡定突部12A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处,但该下侧抵接部42A的上端面位于比卡定突部12A的上端面靠上方处。另外,下侧抵接部42A的上端面也可以位于上下方向上与卡定突部12A的上端面相同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外臂部4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臂部42的外侧与该内臂部42相邻地设置。外臂部43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臂部,并形成为具有与内臂部42大致相同的长度。在外臂部43的前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前方爪部43A以及后方爪部43B。前方爪部43A在外臂部43的前端部向上方呈大致三角形形状地突出。前方爪部43A的上表面构成为从该前方爪部43A的前端随着向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此外,前方爪部43A的后表面构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如图4的(A)所示,滑动件40位于后退位置时,其从前方卡定于外壳10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由此阻止了滑动件40的向后方的移动。
后方爪部43B位于比前方爪部43A靠后方处,且构成为比前方爪部43A低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并向上方突出。后方爪部43B的上表面构成为以与该前方爪部43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后方爪部43B的后表面是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具体而言,是随着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当滑动件40处于前进位置时,后方爪部43B的后表面定位成能够从前方卡定于外壳10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由此,阻止了滑动件40的向后方的移动(参照图8的(A)以及图10的(A))。此时,后方爪部43B由于其后表面如上述那样倾斜,因此,与前方爪部43A相比,其相对于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卡定力变小。
上侧抵接部44位于比基部41的插入孔部41A靠上方处,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而将两个内侧臂部的内侧面彼此连结。当滑动件40处于前进位置时,上侧抵接部4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从后方进入端子20的接触部25A、26A与按压臂部27之间(参照图8的(B))。此时,上侧抵接部44从上方承受来自按压臂部27的按压力,并将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向下方按压,从而提高扁平型导体C、接触部25A、26A和按压臂部27的接触压力。此外,当滑动件40处于前进位置时,上侧抵接部44在其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在外壳10的卡定突部12A的正上方与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相对并与该上表面抵接,从而限制扁平型导体C的向卡定突部12A的突出方向即上方的移动。
侧部45具有与基部41的端部连结的引导部45A和从引导部45A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伸出部45B。在引导部45A形成有引导槽部45A-1,所述引导槽部45A-1用于对嵌合检测构件50在后述的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之间进行引导。如图3所示,引导槽部45A-1在相对于扁平型导体的表面(XY平面)平行且相对于前后方向(X轴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具体而言,在随着向前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方倾斜的方向(图3中的P轴方向)上延伸,并以贯穿引导部45A的方式形成。此外,如图4的(D)所示,引导槽部45A-1的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截面形状呈横向T字状。
如图4的(C)所示,在伸出部45B设有从其下表面突出的定位突部45B-1。定位突部45B-1能够在嵌合检测构件50的移动方向(P轴方向)上卡定于嵌合检测构件50的后述的隆起部51B,并将嵌合检测构件50维持在待机位置(参照图4的(C))或检测位置(参照图10的(C))。如图4的(C)所示,定位突部45B-1的下断面具有两个倾斜面,所述两个倾斜面形成朝向下方而前端变细的形状。
嵌合检测构件50以能够在检测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40,所述检测位置对滑动件40处于前进位置进行检测,所述待机位置等待向检测位置的操作。嵌合检测构件50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并以能够在待机位置(参照图3)与检测位置(参照图9)之间移动的状态在滑动件40的各个侧部45分别安装有一个。两个嵌合检测构件50设置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称的姿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嵌合检测构件50呈在上下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因此,一方的嵌合检测构件50与另一方的嵌合检测构件50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反转的状态来设置。如此,通过将嵌合检测构件50形成为上下方向上对称的形状,能够将一种嵌合检测构件50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侧处相互上下反转的姿势设置,因此,不需要制作形状不同的两种嵌合检测构件50,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嵌合检测构件50具有接收作业人员执行的移动操作的操作部51和从操作部51的侧面突出的被引导突部52以及限制部53。操作部51构成为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梯形状的棱柱状,在其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别形成有定位槽部51A,所述定位槽部51A用于使嵌合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处。定位槽部51A形成为从操作部51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别沉入,并在嵌合检测构件50的移动方向,即相对于扁平型导体C的表面(XY平面)平行且随着向前方而向连接体宽度方向内方倾斜的方向(图3中的P轴方向)上延伸。如图2以及图4的(C)所示,定位槽部51A的移动方向上的前端侧(图4的(C)中的P1侧)封闭,移动方向上的后端侧(图4的(C)中的P2侧)开放。
如图3以及图4的(C)所示,在定位槽部51A内形成有从槽底面呈山状隆起的隆起部51B。如图4的(C)所示,隆起部51B在上述移动方向(P轴方向)上卡定于伸出部45的定位突部45B-1,通过隆起部51B相对于定位突部45B-1在上述移动方向上位于哪一侧(P1侧或P2侧)来决定嵌合检测构件50的位置。具体而言,当隆起部51B相对于定位突部45B-1位于移动方向后方侧(P2侧)时,嵌合检测构件50被维持于待机位置(参照图4的(C)),而当隆起部51B相对于定位突部45B-1位于移动方向前方侧(P1侧)时,嵌合检测构件50被维持于检测位置(参照图10的(C))。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嵌合检测构件50在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当定位突部45B-1与隆起部51B抵接时,通过伸出部45B在其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定位突部45B-1向上方稍微变位,其结果是,定位突部45B-1能够翻越隆起部51B,从而允许上述移动方向上的嵌合检测构件50的进一步的移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操作部51的后部具有向上述移动方向(P轴方向)延伸的侧面。被引导突部52设置为从该侧面突出并且向上述移动方向延伸。如图4的(D)所示,被引导突部52的相对于上述移动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呈横向T字状,其收纳于滑动件40的引导槽部45A-1。嵌合检测构件50通过其被引导突部52由引导槽部45A-1引导,能够在上述移动方向上顺畅地移动。
限制部53设置为从操作部51的前部中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突出。限制部53呈大致四棱柱状,并从上述侧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方突出。当嵌合检测构件50位于检测位置时,限制部53通过在外臂部43的正下方定位成能够与该外臂部43抵接来限制所述外臂部43的向下方的弹性变位(参照图10的(A)以及图11的(B))。此外,当嵌合检测构件50未处于检测位置时,限制部53不位于外臂部43的正下方,从而允许外臂部43的向下方的弹性变位(参照图11的(A))。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嵌合检测构件50设置为在相对于扁平型导体C的表面(XY平面)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在嵌合检测构件50移动时不会产生嵌合检测构件50从外壳向上下方向突出的状态。因此,易于避免连接器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此外,将嵌合检测构件50以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因此,与嵌合检测构件50以仅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因此,不易产生嵌合检测构件50的移动时嵌合检测构件5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外壳10的外侧大幅突出的状态,从而易于避免连接器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对连接器1的组装要领进行说明。首先,将端子20从下方安装至外壳10,并且将加强金属件30从后方安装于外壳10。具体而言,将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从下方压入至外壳10的前方收纳部15A,从而将端子20收纳于端子收纳部15。此外,将加强金属件30的被保持板部31从后方压入至外壳10的纵槽部16A,从而将加强金属件30收纳于金属件收纳部16内。另外,端子20以及加强金属件30的安装顺序可以是先进行任一个,也可以是同时进行。
此外,将嵌合检测构件50从该嵌合检测构件50的移动方向前方侧(图3中的P1侧)安装于滑动件40的侧部45。具体而言,使嵌合检测构件50的被引导突部52从上述移动方向前方侧插通至滑动件40的引导槽部45A-1。与此同时,使滑动件40的定位突部45B-1从嵌合检测构件50的移动方向后方侧(图3中的P2侧)进入到形成于嵌合检测构件50的上表面的定位槽部51A内。此时,定位突部45B-1翻越隆起部51B,嵌合检测构件50被压入直至到达待机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槽部51A的上述移动方向上的前端侧封闭,在待机位置处,能够上述移动方向前方与定位突部45B-1抵接。因此,从上述移动方向前方侧被压入的嵌合检测构件50不会从侧部45沿上述移动方向向后方脱落。嵌合检测构件50的安装可以在端子20以及加强金属件30向外壳10的安装之前进行,也可在之后进行,此外,还可同时进行。
接着,将滑动件40从后方安装至外壳10。具体而言,将滑动件40的内臂部42从后方插入至外壳10的接收端部13A,并且将滑动件40的外臂部43从后方插入至外壳10的外孔部17A。进行该滑动件40的安装作业直至滑动件40配置于后退位置,即,直至外臂部43的前方爪部43A位于外壳10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前方(参照图4的(A))。
在外臂部43的插入过程中,通过外臂部43的前方爪部43A的倾斜面从后方与外壳10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抵接,外臂部43向下方弹性变位,并被允许向前方的进一步的插入。另外,前方爪部43A经过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位置处并位于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前方的结果是,滑动件40配置于后退位置。在该后退位置处,前方爪部43A处于能够从前方卡定于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状态,由此,防止滑动件40的从外壳10的脱落。此外,如图1所示,滑动件40的侧部4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壳10的两外侧处沿着该外壳10的侧面定位。如此,通过滑动件40安装于外壳10,从而完成连接器1。
接着,对扁平型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1的插拔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所示,使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位于连接器1的后方。接着,使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向前方插通于插入孔部41A,进而向前方插入至外壳10的接收部13。如图6的(B)所示,在向接收部13的插入过程中,扁平型导体C进入到端子20的接触臂部25、26与按压臂部27之间。该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在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与前壁部14的后表面抵接的时间点处结束。
此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扁平型导体C的两端部处,耳部C2由外壳10的卡定突部12A的倾斜面12A-1引导而爬骑上卡定突部12A的上端面后,进而前进并经过卡定突部12A的位置处,并如图6的(B)所示,爬骑上滑动件40的下侧抵接部42A的上端面。如图5的(B)所示,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结束的时间点,扁平型导体C从上方观察时,其耳部C2位于比卡定突部12A靠前方处,并且缺口部C1定位成将卡定突部12A包围。
此外,如图6的(B)所示,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结束的时间点,滑动件40的上侧抵接部44在比卡定突部12A靠后方的位置处将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向下方按压。因此,如图6的(B)所示,扁平型导体C为在其厚度方向上弯曲成大致曲柄状的状态。
接着,将滑动件40向前方压入,并使其移动至图7的(A)、(B)以及图8的(A)、(B)所示的前进位置,从而使滑动件40从后方与外壳10嵌合。在该时间点,如图8的(C)所示,嵌合检测构件50仍处于待机位置。在滑动件40向前进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外臂部43的后方爪部43B的倾斜面(上表面)从后方与外壳10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抵接,外臂部43向下方弹性变位,从而允许滑动件40的进一步的前进。后方爪部43B经过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位置处并位于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前方,其结果是,如图8的(A)所示,滑动件40配置于前进位置。在该前进位置处,后方爪部43B为能够从前方卡定于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状态,由此,限制了滑动件40的向后方的移动。
此外,通过使滑动件40向前方移动,滑动件40的下侧抵接部42A移动至比扁平型导体C靠前方处。因此,在滑动件40移动前原本搭在下侧抵接部42A(参照图4的(B))的上端面的扁平型导体C下降,并配置于接收部13的下侧内壁面之上。其结果是,外壳10的卡定突部12A从下方进入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内,并且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在上下方向上且在卡定突部12A的前方以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卡定突部12A重叠的范围的方式定位,因此,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为能够从前方卡定于卡定突部12A的状态。
另外,如图7的(B)所示,滑动件40的上侧抵接部44中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卡定突部12A重叠的范围的方式位于卡定突部12A的上方。上侧抵接部44在该位置处与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该扁平型导体C的向上方的移动,因此,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被维持在能够卡定于卡定突部12A的位置。
此外,如图8的(B)所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中,滑动件40的上侧抵接部44进入端子20的按压臂部27与扁平型导体C之间,并承受来自按压臂部27的向下的按压力。该按压力经由上侧抵接部44传递至扁平型导体C,进而使接触部25A、26A被该扁平型导体C按压,接触臂部25、26向下方弹性变位。其结果是,接触部25A、26A从下方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扁平型导体C的电路部接触。并且,变为上侧抵接部44以及扁平型导体C被按压臂部27和接触臂部25、26夹持的状态。此外,在该端子排列范围中,也通过上侧抵接部44与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抵接,限制了扁平型导体C的向上方的移动。另外,在图8的(B)中,接触臂部25、26以未弹性变位的状态被图示,但实际上,其向下方弹性变位(对于图10的(B)也是同样的)。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按压臂部27设于端子20,形成扁平型导体C通过按压臂部27和接触臂部25、26间接夹持的状态,提高了接触部25A、26A与扁平型导体C的电路部的接触压力。因此,在使用连接器1时,即使连接器1接收来自外部的振动且弹性部28以及接触臂部25、26以追随振动的方式而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C也维持于被夹持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较好地维持接触部25A、26A与扁平型导体C的电路部以具有较高的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的状态。
接着,使处于待机位置的嵌合检测构件50向斜前方(P1方向),即向前方和连接器宽度方向内方挤入,从而使其移动至图9的(A)、(B)、图10的(C)以及图11的(B)所示的检测位置。此时,通过滑动件40的定位突部45B-1翻越嵌合检测构件50的隆起部51B,允许嵌合检测构件50到达检测位置。如图11的(B)所示,当嵌合检测构件50位于检测位置时,限制部53经过外壳10的侧孔部17D到达外臂部43的正下方位置处,并定位成能够从下方与该外臂部43抵接,从而限制该外臂部43的向下方的弹性变位(也参照图10的(A))。
如图10的(A)所示,当外臂部43的向下方的弹性变位被限制部53如此限制时,较好地维持了外臂部43的后方爪部43B能够从前方卡定于外壳10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状态。因此,可靠地阻止了滑动件40的向后退位置的意外的移动,从而较好地维持了扁平型导体C的向上方的移动被滑动件40的上侧抵接部44限制的状态,进而较好地维持了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能够从前方卡定于外壳10的卡定突部12A的状态。因此,即便向后方的意外的外力作用于与连接器1连接的扁平型导体C,扁平型导体C也难以从连接器1上脱落。如此,通过嵌合检测构件50移动至检测位置,扁平型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1的连接动作结束。
即使在滑动件40未到达前进位置而未完全嵌合于外壳10的情况,即,处于所谓的半嵌合状态的情况下,之后,使嵌合检测构件50向检测位置移动,限制部53也在比侧孔部17D靠后方处与外壳10的侧面抵接,由此,阻止嵌合检测构件50的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无法使嵌合检测构件50向检测位置移动来容易地对滑动件40未完全移动至前进位置进行识别。此时,操作者只要再次将滑动件40向前方挤入而使其完全到达前进位置后,再进行使嵌合检测构件50移动至检测位置的操作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28设于端子20,当连接器1接收来自外部的振动时,在端子20中,不仅接触臂部25、26弹性变位,弹性部28也弹性变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只有接触臂部能够弹性变位的情况相比,能够弹性变位的部分设置得较长。因此,即使连接器1接收来自外部的高频率的振动,通过接触臂部25、26与弹性部28一起变位从而易于追随该振动,其结果是,能够避免接触臂部25、26与扁平型导体C的电路部的细小的滑动接触,进而能够避免由该滑动接触引起的金属粉的产生。因此,变得易于维持接触部与电路部的电导通状态。
此处,接触臂部25、26与弹性部28一起变位的情况下,接触臂部25、26的变位方向与弹性部28的变位方向未必一致。例如,当弹性部28以将其大致倒U字状部分开闭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变位时,接触臂部25、26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变位。此外,此时,不仅是接触臂部25、26,设于比弹性部28靠后方处的部分(基臂部24、接触臂部25、26以及按压臂部27)整体也可以以基臂部24与后腿部28B的连结部分为支点旋转的方式而以具有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式变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28能够在前后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这三个方向上弹性变位,但弹性部不需要在三个方向上都能够弹性变位。例如,在主要容易产生前后方向上的振动的环境下使用连接器时,也可以将主要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位的弹性部设于端子。
将插入并连接于连接器1的扁平型导体C拔出时,通过比滑动件40的后方爪部43B与外壳10的滑动件用卡定部17C的卡定力大的拔出力来进行使滑动件40向后方移动至后退位置的操作。其结果是,滑动件40的上侧抵接部44以及下侧抵接部42A向后方移动,上侧抵接部44被带到不对扁平型导体C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位置,此外,下侧抵接部42A被带到与扁平型导体C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此时,下侧抵接部42A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卡定凸部12A重叠的范围的方式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抵接部42A的后部形成有倾斜面42A-1,因此,当滑动件40朝后向后退位置移动时,下侧抵接部42A易于从前方进入扁平型导体C的下方。换言之,将扁平型导体C通过该倾斜面42A-1顺畅地引导,从而易于将其配置于下侧抵接部42A的上端面上。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抬起至比外壳10的卡定凸部12A靠上方处,即未卡定于卡定突部12A的位置处。并且,能够仅通过将扁平型导体C向后拉而简单地将该扁平型导体C从连接器1中拔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退位置处,上侧抵接部44位于比卡定突部靠后方处,因此,在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时,上侧抵接部44不容易对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进行干涉,从而易于将扁平型导体C简单地拔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抵接部42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卡定突部12A靠外侧处,并且,当处于后退位置时,其设置成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卡定突部12A重叠的范围的方式定位。因此,当滑动件40移动至后退位置时,能够在不使下侧抵接部42A对卡定部12A进行干涉的状况下,使其在前后方向上接近卡定部12A。因此,通过下侧抵接部42A,能够更可靠地将扁平型导体C抬升至不与卡定突部12A卡定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彼此构成为分体的加强金属件3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外壳10的嵌合部12的两端侧各设有一个,不过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如图12的(A)所示的那样,仅设置一个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嵌合部12的整个区域并延伸的加强金属件。图12的(A)、(B)是变形例的外壳110以及加强金属件130的立体图,图12的(A)示出了将加强金属件130安装于外壳110的状态。图12的(B)示出了加强金属件130与外壳110分离的状态。在该变形例中,以与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符号增加“100”而成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该变形例中,如图12的(B)所示,加强金属件130构成为将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两个加强金属件30的上板部32延伸并连结从而一体化的结构。外壳110中,嵌合部112的上表面位于比外壳110的其他部分的上表面低与加强金属件130的上板部132的厚度尺寸对应的量的位置处。加强金属件130通过将设于两端侧的被保持臂部131从后方压入至外壳110的纵槽部116A来安装。
如图12的(A)所示,加强金属件130在安装于外壳110的状态下通过其上板部132对嵌合部112的上表面进行覆盖。上板部132与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加强金属件30的上板部32同样地对嵌合部112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板部13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嵌合部112的整个区域并延伸,且与嵌合部112的上表面面接触的面积被确保得较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嵌合部112的向上方的移动。此外,在该变形例中,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上板部132的两方的端部经由被保持臂部131的后部连结至与电路基板焊接连接的固定部133。即,上板部132为固定成双悬臂梁状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嵌合部112的向上方的移动。因此,即使向上方的意外的外力作用于扁平型导体C且该外力传递至嵌合部112的上壁,也能够较好地防止连接器1从电路基板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的按压臂部27经由滑动件40的上侧抵接部44间接地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不过,作为其替代,按压臂部也可以直接地按压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检测构件50设于滑动件4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端侧,不过,作为替代,其也可以仅设于任一端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检测构件50在相对于扁平型导体C的表面(XY平面)平行且相对于前后方向(X轴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不过,作为其替代,在上下方向上连接器1的周围存在充足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嵌合检测构件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此时,弹性臂部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当嵌合检测构件向上方或下方移动并到达检测位置时,限制部经过形成于外壳的开口部并定位成能够与弹性臂部抵接。
此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接器1的周围存在充足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嵌合检测构件设置为仅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移动。此时,弹性臂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当嵌合检测构件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方移动并到达检测位置时,限制部经过形成于外壳的开口部并定位成能够与弹性臂部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中,卡定部形成为从接收部13的下侧内壁面向上方突出的卡定突部12A,此外,滑动件40中,第一抵接部形成为在前进位置处能够与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抵接的上侧抵接部44,第二抵接部形成为在后退位置处能够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抵接的下侧抵接部42A。不过,用于设置卡定部、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的位置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使本实施方式中的位置上下翻转而成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外壳中,卡定部也可以形成为从接收部的上侧内壁面向下方突出的卡定突部,在滑动件中,第一抵接部也可以形成为在前进位置处能够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抵接的下侧抵接部,第二抵接部也可以形成为在后退位置处能够与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抵接的上侧抵接部。

Claims (3)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供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导体向前方插入、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端子,所述多个端子以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来排列;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对所述多个端子进行保持,
所述端子具有安装部、接触臂部以及弹性部,所述安装部在所述端子的一端侧处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接触臂部在所述端子的另一端侧处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设置并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电路部接触,所述弹性部设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臂部之间并能够弹性变位,
所述弹性部能够在前后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以及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弹性变位,
所述接触臂部能够至少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在所述弹性部弹性变位时能够与所述弹性部一起变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弯曲的弯曲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接触臂部相反的一侧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将所述扁平型导体向所述接触臂部直接地或间接地按压。
CN202311427610.5A 2022-11-01 2023-10-30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79964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5400 2022-11-01
JP2022175400A JP2024066098A (ja) 2022-11-01 2022-11-01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6476A true CN117996476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628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27610.5A Pending CN117996476A (zh) 2022-11-01 2023-10-30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5965A1 (zh)
JP (1) JP2024066098A (zh)
CN (1) CN117996476A (zh)
DE (1) DE102023210692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45965A1 (en) 2024-05-02
DE102023210692A1 (de) 2024-05-02
JP2024066098A (ja) 202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86954B1 (ko) 커넥터
JP5553502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110061375B (zh)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2652902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5510346B2 (ja) コネクタ
KR20030044875A (ko) 결속 부분을 구비한 차폐 외피를 가지는 커넥터
US10587057B2 (en)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0098532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3745897B (zh) 连接器锁定结构
CN109698418B (zh) 端子以及连接器
CN117996476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9792122B (zh) 连接器组件
CN117996474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7996475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444765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4447665A (zh) 电连接器
JP2022134174A (ja) コネクタ
CN114600321B (zh) 连接器
US11626683B2 (en) Connector with retainer
CN112952410B (zh) 连接器
US20230006382A1 (en) Connector
CN117096645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4397717B2 (ja)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CN117096637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265290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