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6446A -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6446A
CN117996446A CN202211337821.5A CN202211337821A CN117996446A CN 117996446 A CN117996446 A CN 117996446A CN 202211337821 A CN202211337821 A CN 202211337821A CN 117996446 A CN117996446 A CN 117996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feed network
phase shifting
gap
transmiss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378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超超
高启强
关蕊
李渭民
陈永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378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9644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8924 priority patent/WO202408793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996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64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该馈电网络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均设有传输结构、支撑架以及移相介质;支撑架位于容纳腔内,且支撑架与容纳腔的至少一个内壁连接;在第一方向上,支撑架包括承载面,与承载面相对的容纳腔的内壁和承载面间隔设置,且传输结构设置在承载面的表面;在第一方向上,传输结构和容纳腔的其中一个内壁之间设有移相介质,且移相介质沿第二方向与支撑架滑动连接;第一方向为馈电网络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为移相介质的滑动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该馈电网络结构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以及传输带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通信技术也从2G、3G、4G逐渐发展5G,而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也随着通信技术2G、3G、4G、5G的发展而演进,基站天线由最初的单频、双频逐渐向多频和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演进。馈电网络作为基站天线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改变辐射单元的相位,从而实现天线波束的下倾。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馈电网络的结构复杂,导致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馈电网络作为基站天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较高的成本则会影响基站天线的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该馈电网络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馈电网络,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纳腔;其中,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传输结构、支撑架以及移相介质;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个内壁连接;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支撑架包括承载面,与所述承载面相对的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和所述承载面间隔设置,且所述传输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面的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传输结构和所述容纳腔的其中一个内壁之间设有所述移相介质,且所述移相介质沿第二方向与所述支撑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馈电网络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移相介质的滑动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均设置有传输结构、支撑架以及移相介质,从而使不同的容纳腔可以与天线装置的不同极化的辐射单元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架从而为传输结构和移相介质的设置提供位置,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承载面,并将与承载面相对的容纳腔的内壁和承载面间隔设置,从而为传输结构提供安装空间,并且可以防止传输结构与其容纳腔的内壁连接;另外,可以通过调节承载面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传输结构和容纳腔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该馈电网络的设计灵活性;另外,支撑架的设置可以提高馈电网络的各项指标的一致性,减小各项指标的波动;通过在传输结构和容纳腔的其中一个内壁之间设有移相介质,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在传输结构的两侧均设置移相介质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设置的移相介质少,从而可以简化该馈电网络的结构,降低成本;通过将移相介质沿第二方向与支撑架滑动连接,以使该馈电网络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传输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与所述传输结构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隙。
通过设置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从而可以给移相介质提供设置空间;通过将第一间隙设置的大于或等于第二间隙,以使传输结结构可以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之间的不同的位置,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的设计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所述移相介质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内。
通过将第一间隙设置的大于第二间隙,这样可以使该传输结构更靠近容纳腔的其中一个内壁(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这样可以缩小传输结构和与传输结构相对的容纳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提高移相效率;通过将移相介质设置在第二间隙内,也就是将移相介质设置在较小的间隙中,这样可以减小移相介质在第一方向的厚度,进而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等于所述第二间隙;所述移相介质位于所述第一间隙或所述第二间隙内。
通过将第一间隙设置的与第二间隙相等,这样可以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传输结构对称设置,也就是说,传输结构到第一侧壁和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相等,所以这样可以将移相介质设置在第一间隙或第二间隙内,从而提高了移相介质的设计灵活性,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通过设置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以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可以连接成壳体,并在壳体内形成容纳腔,其中,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可以用于容纳传输结构、移相介质以及支撑架,还可以用于保护传输结构、移相介质以及支撑架;通过将该壳体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可以方便生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为“U”型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第三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部分结构之间耦合连接。
通过将壳体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并将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设为“U”型结构,并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在第三方向上,将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的部分结构之间耦合连接,从而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容纳腔;并且“U”型结构容易加工,这样可以降低该壳体的加工成本,进而降低该馈电网络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凸壁;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凸壁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凸壁之间形成多个容纳腔;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置有所述传输结构、所述支撑架以及所述移相介质。
通过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凸壁,从而可以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多个容纳腔,由于每个容纳腔内均设置有传输结构、支撑架以及移相介质,所以这样可以使不同容纳腔可以和天线装置的不同极化的辐射单元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馈电网络满足不同极化的辐射单元的需求,进而简化馈电网络的结构,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凸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所述凸壁的第二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凸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耦合连接。
通过将凸壁的第一端与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将凸壁的第二端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耦合连接,以使该凸壁沿第三方向的两侧可以形成两个容纳腔,并且位于两个容纳腔内的传输结构的信号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凸壁的第二端设有延伸部;其中,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耦合连接。
通过设置延伸部,可以增大凸壁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相对的面积,进而提高凸壁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之间的耦合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架包括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移相介质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内,所述滑轨用于支撑所述移相介质,以及用于供所述移相介质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
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滑轨,以使移相介质可以在支撑架上滑动,并且该滑轨可以限制该移相介质的行程,从而可以保证该馈电网络的工作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架为板状结构;其中,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相对设置;所述传输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承载面。
通过将支撑架设置成板状结构,可以简化该支撑架的结构,可以降低成本,且方便安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滑轨为开设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槽状结构,所述移相介质滑动设置在所述槽状结构内;所述移相介质嵌套在所述支撑架内,所述移相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支撑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内。
通过将滑轨设置为开设在支撑架上的槽状结构,可以减小移相介质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该馈电网络的小型化发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之间的距离。
通过将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的,小于第二表面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使传输结构靠近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也就是说,传输结构偏向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这样可以增大靠近该传输结构的内壁上的能量,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的移相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
通过将支撑架的一端与第一侧壁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壁连接,从而可以增加支撑架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三方向,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通过将支撑架在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容纳腔的内壁连接,从而可以增加支撑架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为移相介质以及传输结构提供更大的设置空间;另外,在移相介质以及传输结构需要的设置空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缩小容纳腔的体积,进而有利于馈电网络的小型化发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架为电路板或立体塑胶件。
通过将支撑架设置为电路板,可以使该馈电网络无需设置其它电路板,进而简化该馈电网络的结构,降低成本。通过将支撑架设置为立体塑胶件,可以提高该馈电网络的指标一致性,并且立体塑胶件的结构可以灵活设置,从而可以提高该馈电网络的设计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壳体上均包括第一出线接口和第二出线接口;其中,所述传输结构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出线接口内,所述第一出线接口用于与天线的辐射单元连接;所述传输结构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出线接口内,所述第二出线接口用于与天线接头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相器,包括上述的馈电网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通过设置上述的馈电网络可以简化结构,从而降低成本。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包括辐射单元和如上所述的馈电网络;其中,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网络的传输结构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方面的馈电网络,可以使天线装置的结构接单,进而降低天线装置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支撑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移相介质和支撑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另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支撑架和移相介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又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天线系统;10-天线装置;20-固定支架;30-抱杆;40-接地装置;
11-辐射单元;12-移相器;13-校准网络;14-滤波器;15-合路器;
16-天线接头;17-反射板;
100-馈电网络;110-壳体;111-容纳腔;112-第一出线接口;113-第二出线接口;
114-第一侧壁;1141-第一开口;115-第二侧壁;1151-第二开口;1152-凸壁;1153-延伸部;
116-第三侧壁;117-第四侧壁;118-金属板;120-传输结构;
130-支撑架;131-第一限位柱;132-第二限位柱;1321-凸沿;133-承载面;
134-支撑凸起;135-滑轨;136-第一表面;137-第二表面;
140-移相介质;141-卡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此外,本申请中,“前”、“后”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可以应用于通信设备中,其中,该通信设备可以是通信基站例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该通信设备例如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可以通过该通信基站(移动通信交换中心)和移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
其中,通信基站与移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元器件是天线系统。一般地,如图 1所示,该天线系统1可以包括天线装置10、固定支架20、抱杆30及接地装置40等,其中,天线装置10通过固定支架20固定在抱杆30上。实际应用中,可通过调节固定支架20的位置和角度,以调节天线装置10在抱杆30上的位置与安装角度。
另外,天线装置10的一端还可通过连接件与接地装置40连接,以确保天线装置10接地。其中,连接件与天线装置10连接的一端、以及连接件与接地装置40连接的一端均设置有接头密封件,以保证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天线装置10和接地装置40的连接密封性。可以理解,该接头密封件可以是绝缘密封胶带例如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绝缘胶带。
具体应用时,天线装置10通常位于天线罩内。其中,天线罩为天线装置10外侧的罩结构,该天线罩是保护天线装置10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构件,它在电气性能上具有良好的电磁波穿透特性,机械性能上能经受外部恶劣环境的作用。通过该天线罩对天线装置10进行保护,以防该天线装置10落灰或者遇水而损坏。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0可以包括辐射单元11和反射板17所组成的至少一个独立阵列,其中辐射单元11的频率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辐射单元11通常放置于反射板17上方,阵列通过各自的馈电网络100接收或发射射频信号。其中,天线装置10还可以包括与该辐射单元11连接的移相器12,其中,该移相器12用于实现网络覆盖的实时可变,同时调节信号相位,实现阵列天线的电下倾。
馈电网络100设置在该移相器12内,该馈电网络100与辐射单元11和天线接头16电连接。馈电网络100可以将射频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馈送到辐射单元11,或者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发送到射频器件例如通信基站的信号处理单元。
示例性的,天线接头16远离馈电网络的一端可以和射频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从而使得辐射单元11与射频电路之间进行射频信号的互相传输。例如,天线接头16的另一端与射频电路中的射频信号端口电连接。
其中,当天线装置为发送天线时,射频电路可以为天线装置提供信号源,例如,天线接头16的另一端可以与射频电路中的射频信号端口电连接,也就是,馈电网络100与与射频电路中的射频信号端口电连接,这样可以使得射频信号端口发送射频信号,并将该射频信号以电流的形式馈入至辐射单元11中,继而该辐射单元11将该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出去,并被移动设备中的接收天线接收。
当天线装置为接收天线时,射频电路可以接收天线装置反馈的射频信号,例如,该天线装置的辐射单元11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继而通过馈电网络100传输至射频电路中,继而通过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后续的处理。
其中,射频电路包括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简称RRU),即射频拉远单元射频电路的一部分,射频信号端口一般设置在该射频拉远单元中。射频电路的具体电路设置以及工作原理可直接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实际应用中,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基站天线向多频段、多阵列发展,天线装置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例如,天线装置可以包括多个辐射单元11和多个馈电网络100,且馈电网络100与辐射单元11一一对应设置,使得该天线装置形成阵列天线。每个辐射单元11与各自对应的馈电网络100电连接,以使每个辐射单元11通过各自的馈电网络100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从而使得每个辐射单元11接收或者发送射频信号。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馈电网络100还可以与传动部件(图中未示出)连接,以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或者,馈电网络100还可以与校准网络连接,以获取系统所需的校准信号。另外,在馈电网络100和天线接头16之间还可以设置合路器15或滤波器14等用于扩展性能的模块,以提高该天线装置10的性能。本申请实施例对移相器12、滤波器14、校准网络13以及合路器15不做进一步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100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向为馈电网络100的厚度方向,为图中的z方向;第二方向为馈电网络100的长度方向,也是移相介质的滑动方向,为图中的y方向;第三方向为馈电网络100的宽度方向,为图中的x方向。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馈电网络100,该馈电网络100可以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纳腔111;其中,每个容纳腔111内均设有传输结构120、支撑架130以及移相介质140。示例性的,支撑架130位于容纳腔111内,且支撑架130与容纳腔111 的至少一个内壁连接,以使该支撑架130可以固定在容纳腔111内,以防止该支撑架130移位。示例性的,支撑架130与第二侧壁115朝向容纳腔111的一面连接。其中,容纳腔111的内壁为壳体110朝向容纳腔111的内壁,也就是,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以及第四侧壁117朝向容纳腔111的一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架130还可以和容纳腔111的其它内壁连接,示例性的,支撑架130可以和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以及第四侧壁117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例如,支撑架130可以和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以及第四侧壁117均连接,支撑架130可以和第一侧壁114连接,支撑架130可以和第二侧壁115连接,支撑架130可以和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均连接,支撑架130可以和第三侧壁116、第四侧壁117均连接等,对于支撑架130和容纳腔111的连接位置不作进一步限定。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z方向上,支撑架130包括承载面133,其中,该承载面133和与承载面133相对的容纳腔111的内壁间隔设置,传输结构120设置在承载面133的表面;在z方向上,传输结构120和容纳腔111的其中一个内壁之间设有移相介质140,且移相介质140沿y方向与支撑架130滑动连接;z方向为馈电网络100的厚度方向,y方向为移相介质140的滑动方向,也就是,馈电网络10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馈电网络100,通过在壳体110内设置至少一个容纳腔111,并且在每个容纳腔111内均设置有传输结构120、支撑架130以及移相介质140,从而使不同的容纳腔111 可以与天线装置的不同极化的辐射单元连接。
通过设置支撑架130,并在支撑架130上设置承载面133,以使该支撑架130可以为传输结构120和移相介质140提供安装位置,还可以通过调节承载面133在z方向上的位置,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调节承载面133在z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传输结构120和容纳腔111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该馈电网络100的设计灵活性;另外,支撑架130的设置可以提高馈电网络100的各项指标的一致性,减小各项指标的波动。
通过将移相介质140沿y方向与支撑架130滑动连接,以使该馈电网络100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100的适用性;通过在传输结构120和容纳腔111的其中一个内壁之间设置移相介质140,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在传输结构120的两侧均设置移相介质140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设置的移相介质140少,从而可以简化该馈电网络100的结构,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如图5所示,壳体110可以包括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在z方向上,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相对设置,在x方向上,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16的一端连接第一侧壁114,另一端连接第二侧壁115;第四侧壁117的一端连接第一侧壁114,另一端连接第二侧壁115;以使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围成容纳腔111。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30设置在该容纳腔111内,该支撑架130固定设置在容纳腔111内,并且支撑架130与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均连接,示例性的,支撑架130与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抵接、卡接或者是粘接,对于支撑架130与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进一步限定,只要是可以将支撑架130固定在容纳腔111内即可。
通过将壳体11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以使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可以连接成壳体110,并在壳体110内形成容纳腔111,其中,该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可以用于容纳传输结构120、移相介质140以及支撑架130,还可以用于保护传输结构120、移相介质140以及支撑架130;通过将该壳体11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可以方便生产。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5所示,支撑架130朝向第二侧壁115的一面与第二侧壁115 抵接,支撑架130朝向第一侧壁114的一面沿z方向向靠近第二侧壁115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支撑架130靠近第一侧壁114的一面为承载面133。如图6所示,在承载面133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移相介质140的支撑凸起134,以及用于限制移相介质140位置的第一限位柱131和第二限位柱 132。示例性的,移相介质140可以设置在支撑凸起134的顶端,其中支撑凸起134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支撑凸起134间隔设置在承载面133上,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撑凸起134的设置位置不作进一步限定。通过设置支撑凸起134可以减小移相介质140和承载面13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减小移相介质140和承载面133之间的摩擦力,以使该移相介质140更容易在支撑架130上移动,以实现该馈电网络100可以对不同频率的射频信号进行处理。
结合图4、图6和图7所示,第一限位柱131和第二限位柱132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其中,多个第一限位柱131沿x方向设置在移相介质140的两侧,多个第二限位柱132沿x方向设置在移相介质140的两侧;另外,在y方向上,多个第一限位柱131间隔设置在承载面133上,多个第二限位柱132间隔设置在承载面133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柱131和第二限位柱132 的数量可以根据馈电网络100在y方向上的长度来确定,因此,对于第一限位柱131和第二限位柱132的数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进一步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架130还可以包括滑轨135(图中未示出),其中,滑轨 135沿y方向延伸,移相介质140滑动设置在滑轨135内,滑轨135用于支撑移相介质140,以及用于供移相介质140沿y方向滑动。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限位柱131和多个第二限位柱132之间形成该滑轨135,其中,第一限位柱131可以为沿z向设置的柱状结构,该第一限位柱131可以限制移相介质140沿x方向移动,从而可以防止移相介质140相对于支撑架130 晃动,进而增加该馈电网络100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第二限位件可以包括沿z向延伸的柱状结构,以及沿x方向向靠近移相介质140 的方向延伸的凸沿1321,其中该凸沿1321可以用于限制移相介质140沿x方向移动,还可以用于限制移相介质140沿y向移动,进而防止移相介质140沿y方向脱离容纳腔111。
如图7所示,移相介质140设置在支撑架130的第一限位柱131和第二限位柱132之间,也就是设置在支撑架130的滑轨135上,移相介质140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柱132卡合槽141,第二限位柱132的凸沿1321与卡合槽141卡合连接,其中,移相介质140可以相对于第二限位柱132沿y 方向移动,当卡合槽141在y方向上的侧壁与第二限位柱132上的凸沿1321在y方向的侧壁抵接时,移相介质140相对于第二限位柱132卡合,从而限制移相介质140沿y方向移动。
通过在第二限位柱132上设置凸沿1321,在移相介质140上设置卡合槽141,可以使该移相介质140在支撑架130上沿着固定的滑轨135移动,以使移相介质140可以在支撑架130上滑动,并且该滑轨135可以限制该移相介质140的行程,从而可以保证该馈电网络100的工作精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一个与传输结构12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h1,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另一个与传输结构1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h2,第一间隙h1大于或等于第二间隙h2。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侧壁114与传输结构120 之间具有第一间隙h1,第二侧壁115与传输结构1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h2,第一间隙h1大于或等于第二间隙h2。
通过设置第一间隙h1和第二间隙h2,从而可以给移相介质140提供设置空间;通过将第一间隙h1设置的大于或等于第二间隙h2,以使传输结结构可以位于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 的之间的不同的位置,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100的设计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z方向上,第一间隙h1等于第二间隙h2;移相介质140位于第一间隙h1或第二间隙h2内。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间隙h1等于第二间隙h2,移相介质140 位于第一间隙h1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间隙h1等于第二间隙h2时,也可以将移相介质140设置在第一间隙h1内。在第一间隙h1等于第二间隙h2的情况下,对于移相介质140的设置位置不作进一步限定。
通过将第一间隙h1设置的与第二间隙h2相等,这样可以使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传输结构120对称设置,也就是说,传输结构120到第一侧壁114和到第二侧壁115之间的距离相等,所以这样可以将移相介质140设置在第一间隙h1或第二间隙h2内,从而提高了移相介质140的设计灵活性,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100的适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架130的结构还可以为其它形式,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馈电网络100可以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内设置有容纳腔111,容纳腔111内设有传输结构120、支撑架130以及移相介质140。其中,支撑架130设置在容纳腔111内,传输结构120设置在支撑架130的承载面133上盖,移相介质140设置在支撑架130上。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30可以为板状结构;其中,支撑架130包括第一表面136和第二表面137,第一表面136和第二表面137相背设置;第一表面136与第一侧壁 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一个连接,第二表面137与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另一个相对设置;传输结构120设置在第二表面137,第二表面137为承载面133。通过将支撑架 130设置成板状结构,可以简化该支撑架130的结构,可以降低成本,且方便安装。
如图10所示,第一表面136与第二侧壁115连接,第二表面137与第一侧壁114相对设置;传输结构120设置在第二表面137。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30上设置有滑轨135,移相介质140 在y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支撑架130在y方向的正投影内。
也就是说,移相介质140嵌套在支撑架130内,这样支撑架130和移相介质140占用的空间是部分重合的,也就是说,移相介质140设置在了支撑架130所占的空间内,这样相对于将移相介质140设置在支撑架130的表面,可以减小移相介质140和支撑架130在z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从而可以使支撑架130和移相介质140设置在较小的容纳腔111内,从而可以减小支撑架130和移相介质140在z方向上的厚度,进而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小馈电网络100壳体110在z方向上的高度,从而有利于馈电网络100的小型化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移相介质140和支撑架130在z方向上的具体厚度不作进一步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滑轨135为开设在支撑架130上的槽状结构,移相介质140 滑动设置在槽状结构内,其中,该槽状结构沿z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移相介质140沿z方向上的长度,从而使该移相介质140具有一定的滑动空间,使移相介质140可以在该槽状结构内滑动,其中,该槽状结构可以限制该移相介质140的滑动轨迹和行程。
需要说明的是,滑轨135的形状可以根据移相介质140的形状来设置,因此对于滑轨135 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不作进一步限定。
如图11所示,支撑架130位于容纳腔111内,支撑架130的第一表面136与第二侧壁115连接,以使该支撑架130可以固定在容纳腔111内,以防止该支撑架130移位。支撑架130的第二表面 137与第一侧壁114朝向容纳腔111的一面之间具有间隙。传输结构120设置在第二表面137,移相介质140嵌套在支撑架130的内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z方向上,第一表面136和第二表面137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表面137与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另一个之间的距离。示例性的,第一表面136和第二表面137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表面137与第一侧壁114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36和第二表面137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间隙h2,第二表面137与第一侧壁114 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隙h1,第二间隙h2小于第一间隙h1。其中,移相介质140设置在第二间隙 h2中(嵌套在支撑架130内),传输结构120设置在第二表面137,第二表面137为承载面133。
由于第二间隙h2小于第一间隙h1,所以传输结构120和移相介质140均靠近容纳腔111的第二侧壁11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传输结构120和移相介质140靠近容纳腔111的第一侧壁114。也就是说,传输结构120偏向第一侧壁114或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一个,这样可以增大与移相介质140和传输结构120靠近的壳体110的侧壁上的能量,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 100的工作效率。
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间隙h1设置的大于第二间隙h2,将传输结构120设置在第二间隙h2 中,也就是将传输结构120设置在较小的间隙中,这样可以使传输结构120更靠近容纳腔111 的其中一个内壁(第一侧壁114或第二侧壁115),这样可以减小传输结构120和与传输结构120 相对的容纳腔11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增加传输结构120相对的容纳腔111的内壁上的能量,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100的工作效率。
通过将移相介质140设置在第二间隙内,也就是将移相介质140设置在较小的间隙中,以使移相介质140和支撑架130可以共用一部分z方向上的空间,这样可以减小移相介质140和支撑架130在z方向的厚度,进而降低成本。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支撑架130设置在其他位置,如图13所示,该支撑架130 也为板状结构,在x方向,支撑架130的两端分别与容纳腔111的内壁连接,且该支撑架130到第一侧壁114之间的距离a和该支撑架130到第二侧壁115之间的距离b均大于零。其中,a和b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进一步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其中,传输结构120设置在支撑架130朝向第一侧壁114的一面,并且在传输结构120和第一侧壁114之间设置有移相介质140。示例性的,在馈电网络100的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 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支撑架130的凹槽,以使该支撑架130可以稳定的设置在该壳体110内。
通过将支撑架130在x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容纳腔111的内壁连接,从而可以增加支撑架130 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为移相介质140以及传输结构120提供更大的设置空间;另外,在移相介质140以及传输结构120需要的设置空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缩小容纳腔111的体积,进而有利于馈电网络100的小型化发展。
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架130可以为电路板,这样就无需另外设置电路板,从而简化馈电网络100的结构,进而降低成本。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将支撑架130设置为其它结构,例如,支撑架130还可以为立体塑胶件(参见图4和图14所示),对于支撑架130的具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作进一步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的馈电网络100的壳体110均为一体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 110还可以为其它形式的结构,如图14和图15所示,该馈电网络100包括壳体110、传输结构120、支撑架130以及移相介质140。其中,壳体110还可以为分体式结构,示例性的,第一侧壁114 和第二侧壁115可以均为“U”型结构。在z方向上,第一侧壁114包括第一开口1141,第二侧壁115包括第二开口1151;第一开口1141和第二开口1151相对设置,且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在z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在x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x方向与z方向和y方向均垂直;在x方向上,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相对的部分结构之间耦合连接。示例性的,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相对的部分结构之间耦合连接可以包括:位于“U”型结构的开口两侧的侧壁之间耦合连接。例如,第一侧壁114的第一开口1141两侧的侧壁,和第二侧壁115的第二开口1151两侧的侧壁之间耦合连接。
通过将壳体110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并将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设为“U”型结构,将第一开口1141和第二开口1151相对设置,且在x方向上,将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相对的部分结构之间耦合连接,从而使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之间形成容纳腔111;并且“U”型结构容易加工,且加工成本低,进而可以降低该馈电网络100的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凸壁1152;其中,至少一个凸壁1152沿x方向间隔设置,以使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以及凸壁1152之间形成多个容纳腔111。示例性的,每个容纳腔111内均可以设置传输结构120、支撑架130以及移相介质140。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容纳腔111内的传输结构120可以不同,从而可以使不同容纳腔111 给不同极化的辐射单元馈电,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馈电网络100满足不同极化的辐射单元的需求,进而简化馈电网络100的结构,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壁1152的第一端与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凸壁1152的第二端沿着z方向,向靠近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另一个的方向延伸,且凸壁1152的第二端与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另一个耦合连接。
示例性的,凸壁1152的第一端与第二侧壁115固定连接,凸壁1152的第二端沿着z方向向靠近第一侧壁114的方向延伸,且凸壁1152的第二端与第一侧壁114耦合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壁1152的第二端可以设有延伸部1153;其中,延伸部1153沿x方向延伸,延伸部1153 与第一侧壁114耦合连接。
通过将凸壁1152的第一端与第二侧壁115固定连接,将凸壁1152的第二端与第一侧壁114 耦合连接,以使该凸壁1152沿x方向的两侧可以形成两个容纳腔111,并且位于两个容纳腔111 内的传输结构120的信号之间不会产生干扰。通过设置延伸部1153,可以增大凸壁1152与第一侧壁114相对的面积,进而提高凸壁1152与第一侧壁114之间的耦合效率,保证每个容纳腔111 均可以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凸壁11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对于凸壁1152 的数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是不限制的。另外,对于凸壁1152沿x方向设置的位置,以及相邻两个凸壁1152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是不限定的,例如,当凸壁1152的数量为一个时,可以将凸壁1152沿x方向设置在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的中心位置,进而使两个容纳腔 111的体积相同,进而使该馈电网络100为对称结构,从而提供工业美感,方便加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凸壁1152沿x方向设置在偏离中心位置的一侧,这样可以使两个容纳腔111的体积不同,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传输结构120的设置,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100的适用性。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凸壁1152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不作进一步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该馈电网络100的壳体110可以围成两个容纳腔111,其中,每个容纳腔111内均设置有一套支撑架130、移相介质140和传输结构120。其中,在z方向上,支撑架130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4连接,支撑架130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壁115连接。也就是说,支撑架130固定在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之间,其中,支撑架130和第一侧壁 114以及第二侧壁115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卡合连接、抵接或者粘接,对于支撑架130和第一侧壁114以及第二侧壁115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进一步限定。
通过将支撑架130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4连接,支撑架130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壁115连接,从而可以增加支撑架130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支撑架130分别与容纳腔111内各个方向的侧壁均连接,例如,可以将支撑架130与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5、第三侧壁116和第四侧壁117均连接,这样可以增加该支撑架130在容纳腔111内的稳定性。
在支撑架130靠近第一侧壁114的一面设置有承载面133,传输结构120设置在承载面133 上,并且在支撑架130上设置有滑轨135,移相介质140的部分结构设置在滑轨135内,以使该移相介质140可以相对于支撑架130滑动,在本实施例中,该滑轨135可以为从承载面133沿z 方向向靠近第二侧壁115下凹的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方便设置,可以降低加工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该滑轨135设置为其它结构,在本实施中,对于滑轨135的具体形状不做进一步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壳体110上均包括第一出线接口112和第二出线接口113;其中,传输结构120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出线接口112内,第一出线接口112用于与天线的辐射单元连接;传输结构120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二出线接口113内,第二出线接口113用于与天线接头连接。
如图18所示,每个容纳腔111内均设置有传输结构120,并且每个传输结构120均对应第一出线接口112(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出线接口113,其中,传输结构120的部分结构可以从第一出线接口112和第二出线接口113伸出,以便与相应的部件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出线接口112和第二出线接口113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数量不作进一步限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
另外,在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耦合连接部分之间,还可以设置用于提高耦合效率的金属板118,其中,该金属板118可以增大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之间相对的面积,并且减小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之间的缝隙,进而提高耦合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一个与传输结构12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h1,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中的其中另一个与传输结构1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h2,第一间隙h1大于或等于第二间隙h2。如图18所示,第一侧壁114和传输结构120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二侧壁115和传输结构120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15与传输结构 12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h1,第一侧壁114与传输结构1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h2,其中,第一间隙 h1大于第二间隙h2,移相介质设置在第二间隙h2中。
由于第二间隙h2小于第一间隙h1,所以传输结构120和移相介质140均靠近容纳腔111的第一侧壁114,也就是说,传输结构120偏向第一侧壁114,这样可以增大与移相介质140和传输结构120靠近的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4上的能量,进而提高该馈电网络100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间隙h2和第一间隙h1可以根据支撑架的形状来改变,具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间隙h2和第一间隙h1不作进一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结构120与支撑架130的连接方式是不限定的,传输结构120可以通过卡接、粘接以及热熔等方式固定在支撑架130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在支撑架130上。另外,本申请实施例通的壳体110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容纳腔为金属容纳腔。对于壳体110的今天材质在本实施例中不作进一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通过设置上述的馈电网络100可以简化结构,从而降低成本。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方面的馈电网络100,可以使天线装置的结构接单,进而降低天线装置的成本。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电连接”可理解为元器件物理接触并电导通,也可以为耦合连接;也可理解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耦合”可理解为通过间接耦合的方式隔空电导通。本申请中的耦合可以理解为电容耦合,例如通过两个导电件间隔的间隙之间的耦合形成等效电容来实现信号传输。其中,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耦合现象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通信连接”可以指电信号传输,包括无线通信连接和有线通信连接。无线通信连接不需要实体媒介,且不属于对产品构造进行限定的连接关系。“连接”、“相连”均可以指一种机械连接关系或物理连接关系,即A与B连接或A与B相连可以指,A与 B之间存在紧固的构件(如螺钉、螺栓、铆钉等),或者A与B相互接触且A与B难以被分离。相对/相对设置:A与B相对设置可以是指A与B面对面(opposite to,或是face to face) 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19)

1.一种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纳腔;其中,
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传输结构、支撑架以及移相介质;
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个内壁连接;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支撑架包括承载面,与所述承载面相对的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和所述承载面间隔设置,且所述传输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面的表面;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传输结构和所述容纳腔的其中一个内壁之间设有所述移相介质,且所述移相介质沿第二方向与所述支撑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馈电网络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移相介质的滑动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传输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与所述传输结构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
所述移相介质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间隙等于所述第二间隙;
所述移相介质位于所述第一间隙或所述第二间隙内。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一体式结构;其中,
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四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分体式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为“U”型结构;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第三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的部分结构之间耦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凸壁;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凸壁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凸壁之间形成多个容纳腔;
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置有所述传输结构、所述支撑架以及所述移相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
所述凸壁的第二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凸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耦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壁的第二端设有延伸部;其中,
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耦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移相介质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内,所述滑轨用于支撑所述移相介质,以及用于供所述移相介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板状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一个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相对设置;
所述传输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承载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为开设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槽状结构,所述移相介质滑动设置在所述槽状结构内;其中,
所述移相介质嵌套在所述支撑架内,所述移相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支撑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投影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其中另一个之间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4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电路板或立体塑胶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壳体上均包括第一出线接口和第二出线接口;其中,
所述传输结构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出线接口内,所述第一出线接口用于与天线的辐射单元连接;
所述传输结构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出线接口内,所述第二出线接口用于与天线接头连接。
18.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
19.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辐射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17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中,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网络的传输结构电连接。
CN202211337821.5A 2022-10-28 2022-10-28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Pending CN1179964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7821.5A CN117996446A (zh) 2022-10-28 2022-10-28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PCT/CN2023/118924 WO2024087930A1 (zh) 2022-10-28 2023-09-14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7821.5A CN117996446A (zh) 2022-10-28 2022-10-28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6446A true CN117996446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29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37821.5A Pending CN117996446A (zh) 2022-10-28 2022-10-28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96446A (zh)
WO (1) WO202408793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755676B2 (en) * 1998-03-18 2002-12-19 Alcatel Phase-shifter arrangement
CN201699109U (zh) * 2010-04-21 2011-01-05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基站电调天线的移相器
CN203950891U (zh) * 2014-05-23 2014-11-19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介质移相器
CN110931921A (zh) * 2019-12-23 2020-03-27 南京阜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5g大规模天线阵列的移相器结构
CN113241506A (zh) * 2021-05-21 2021-08-10 广东盛路通信有限公司 腔体介质滑动式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7930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99545B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1134510Y (zh) 小型化智能天线系统
CN114498005B (zh) 客户前置设备
CN210272671U (zh) 一种用于基站的有源天线单元及天线单元
CN210957014U (zh) 移相馈电装置、天线单元及阵列天线
CN210015951U (zh) 一种有源天线单元及其壳体
CN117996446A (zh)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CN210015956U (zh) 一种有源天线单元
CN111276824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110718736A (zh) 大规模mimo阵列天线
EP4016730A1 (en)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board assembly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
CN212277392U (zh) 振子模组、天线及通讯设备
CN219123491U (zh)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CN115810887A (zh) 用于腔体移相器的壳体、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CN113708087A (zh) 融合天线
CN212366215U (zh) 移相组件与天线装置
CN112201942B (zh) 一种有源天线单元
CN211088511U (zh) 天线及移相馈电装置
JP2023048947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アンテナ構造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CN112201943B (zh) 一种有源天线单元、壳体及外壳
CN206211030U (zh) 一种e频段二维相控阵天线架构
EP4191783A1 (en) Antenna device
CN110544813A (zh) 一种用于基站的有源天线单元及天线单元
CN112117540A (zh) 电子设备
CN111342200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