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5607A -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5607A
CN117995607A CN202211326647.4A CN202211326647A CN117995607A CN 117995607 A CN117995607 A CN 117995607A CN 202211326647 A CN202211326647 A CN 202211326647A CN 117995607 A CN117995607 A CN 117995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ircuit
coil
relay
interference element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266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尧生
陈金品
代文广
陈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2664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9560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3612 priority patent/WO202408805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995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56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 H01H47/02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for modify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elay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控制装置和控制电路模块。继电器包括线圈和抗干扰元件。抗干扰元件,与所述线圈连接,且在线圈用于与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时,线圈与抗干扰元件串联连接于外部的控制电路中。本公开实施例的继电器工作时,抗干扰元件与线圈串联连接于外部的控制电路中,能够明显地削减和屏蔽从负载端输入并传导至线圈的干扰信号,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是一种控制负载电路的开关。在相关技术中,当高压负载端输入不同频率的信号时,信号会沿着继电器的导磁件以及空气介质耦合传导至继电器的低压线圈端,对线圈端产生电磁干扰。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负载电路中输入的信号频率(如电流频率)也在不断增大,当高压负载端输入的不同频率的信号沿着继电器导磁件和空气介质耦合传导至线圈端的信号过强,可能会影响到线圈回路中其他控制元器件的工作,造成误动作和信号干扰等,加大了对线圈端的干扰。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控制装置和控制电路模块,能够削减和屏蔽从负载端输入并传导至继电器的控制电路的干扰信号,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线圈和抗干扰元件。所述线圈用于与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抗干扰元件与所述线圈连接,且在所述线圈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时,所述线圈与所述抗干扰元件串联连接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抗干扰元件为磁珠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线圈架,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线圈架上;第一连接件,具有导电性,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的电源的一极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抗干扰元件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件,具有导电性,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抗干扰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线圈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的所述电源的另一极连接,以使所述线圈和所述抗干扰元件在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时形成回路。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三连接件,具有导电性,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端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的所述电源的另一极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线圈架包括绕线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位于所述绕线部的两侧并向外凸出;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引出脚和导电柱,所述导电柱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引出脚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引出脚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底部伸出,所述导电柱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并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侧面伸出;所述第一引出脚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第一端,所述导电柱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第二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件呈U形,具有依序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至少所述第二连接部嵌设于所述线圈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均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并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侧面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三连接部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第四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同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导电柱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对应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边缘处设有凹槽,所述第三连接部自所述凹槽中伸出;所述第三连接部具有韧性,当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线圈的一端后,所述第三连接部被配置为能够被折弯至沿所述垂直方向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电路板,所述抗干扰元件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第二端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并伸出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第三端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并伸出所述电路板。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抗干扰元件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继电器。继电器包括线圈和抗干扰元件;其中,所述抗干扰元件与所述线圈串联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控制电路模块,用于控制电子器件,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控制电路和抗干扰元件。控制电路用于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抗干扰元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中,用于与所述电子器件串联。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子器件为继电器,所述控制电路用于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电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继电器工作时,抗干扰元件与线圈串联连接于外部的控制电路中,能够明显地削减和屏蔽从负载端输入并传导至线圈的不同频率的干扰信号,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继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继电器(省略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5为沿图4中A-A的剖面图;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继电器的正视图;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继电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线圈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沿图8中B-B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抗干扰元件设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控制电路模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磁路单元;11、线圈;12、线圈架;121、第一凸缘部;1211、凹槽;122、绕线部;123、第二凸缘部;13、推动杆组件;131、推动杆;132、承载座;133、第一弹簧;14、静铁芯;15、动铁芯;16、第二弹簧;2、接触单元;21、静触点引出端;22、动簧片;23、绝缘罩;24、框片;25、轭铁板;26、容纳腔;3、灭弧单元;31、灭弧磁铁;32、轭铁夹;4、控制电路模块;41、控制电路;42、抗干扰元件;43、电阻;51、第一连接件、511、第一引出脚;512、导电柱;52、第二连接件;521、第一连接部;522、第二连接部;523、第三连接部;53、第三连接件;531、第二引出脚;532、绕线柱;54、电路板;541、第一通孔;542、第二通孔;6、轭铁座;61、第一侧壁;62、第二侧壁;63、底壁;X、第一水平方向;Y、第二水平方向;Z、竖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一般用于控制外部的高压负载电路的通断。继电器在工作时,其线圈两端会连接外部的控制电路,以实现线圈的通电,该外部的控制电路可以成为低压控制电路,也可以称为线圈端控制电路。低压和高压是相对来说的,也可以理解为,继电器是一种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自动开关”,在负载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而高压直流继电器是一种具有处理高功率的能力的继电器,在高压、大电流等苛刻条件下,相较于常规继电器,高压直流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且使用寿命更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
以高压直流继电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的要求不断提升,汽车电池的容量也被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汽车急速驾驶、紧急刹车和百公里加速等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为了达到上述要求,电池提供的电流频率不断变大,使得输入负载的电流频率跨度范围增大,如在负载端输入15K~120MHz的不同频率的信号,频率范围被拓展会产生不同频率的干扰信号,如同时产生低频干扰信号和高频干扰信号。而这些干扰信号会通过导磁元件以及空气介质耦合传导至继电器的低压控制电路,如传导至线圈,会对低压控制电路产生电磁干扰,尤其是在负载端输入高频信号时,会导致传导至线圈端控制电路的信号过强,进一步影响线圈端控制电路中其他元件的工作,造成误动作,使继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然而,相关技术中,并未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如图2、图4至图7所示,其中,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省略了外壳。图4示出了图2的俯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沿A-A的剖视图,图6示出了继电器的正面示意图,图7示出了继电器的一个侧面示意图。
为了便于描述,如图2所示,以组装后的继电器为参考标准,定义继电器的高度方向为竖直方向Z,继电器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水平方向X,继电器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水平方向Y。竖直方向Z、第一水平方向X和第二水平方向Y互相垂直,且第一水平方向X和第二水平方向Y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该方向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继电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不具有限定意义。
本公开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外壳(图中未示出)、磁路单元1、接触单元2和灭弧单元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接触单元2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动簧片22、绝缘罩23、框片24和轭铁板25。其中,绝缘罩23、框片24和轭铁板25组装后形成一容纳腔26,绝缘罩23的顶部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分别穿设于两个通孔中,使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的下部位于容纳腔26中。
继续参考图5,动簧片22由磁路单元1中的推动杆组件13支撑于容纳腔26中,位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的下方。动簧片22的两端可以分别作为动触点,两个动触点分别用于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接触,实现触点闭合。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的顶部连接外部的负载电路,当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闭合时,负载电路的电流从其中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入,经动簧片22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出,以实现接通外部的负载电路。当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分开时,负载电路断路。
本公开实施例中,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的闭合与分开是通过磁路单元1中的推动杆组件13的运动带动动簧片22实现的。
具体地,继续参考图5,磁路单元1包括线圈11、线圈架12,线圈架12呈中空筒状,且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线圈11缠绕于线圈架12上。磁路单元1还包括推动杆组件13,推动杆组件13包括推动杆131、承载座132和第一弹簧133、。
其中,推动杆131沿轴向可移动地穿设于线圈架12、轭铁板25以及容纳腔26中。第一弹簧133设于推动杆131的位于容纳腔26中的一端,承载座132设于推动杆132沿轴向的靠近动簧片22的一端,承载座13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26中,第一弹簧133的远离动簧片22的一端抵接于承载座132,第一弹簧133用于向动簧片22施加向静触点引出端21移动的弹性力,并且在静触点引出端21与动簧片22接触后,第一弹簧133可以继续被压缩以提供超行程。
磁路单元1还包括静铁芯14、动铁芯15和第二弹簧16。其中,静铁芯14设置于线圈架12内,且静铁芯14与轭铁板25固定连接,且推动杆131可移动地穿设于静铁芯14中。动铁芯15可移动地设置于线圈架12内,与静铁芯14相对设置,动铁芯15连接推动杆131的位于线圈架12中的一端。当线圈11通电时,会产生磁场,静铁芯14吸引动铁芯15,动铁芯15带动推动杆131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方向移动,推动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以实现外部负载电路的接通。第二弹簧16设于静铁芯14和动铁芯15之间,套设于推动杆131的外部。当动铁芯15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弹簧16被压缩,当线圈11断电时,磁场消失,动铁芯15不再被静铁芯14吸引,第二弹簧16对动铁芯15施加反向弹性力,使动铁芯15快速复位,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分开,实现外部负载电路的断开。
如图5所示,继电器还包括轭铁座6,轭铁座6至少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61和第二侧壁62,以及与第一侧壁61和第二侧壁62的一端连接的底壁63。第一侧壁61、第二侧壁62与底壁63形成容纳空间,线圈架12设于容纳空间中,并置于底壁63上。轭铁座6与轭铁板25围成一个空间,供磁路单元1容设其中。当线圈11通电产生磁场时,轭铁座6能够阻挡磁场向外部扩散,提高磁场的利用率。
因此,线圈11是否通电,决定了外部的负载电路的接通与断开。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继电器在工作状态时,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连接,该控制电路41为线圈11提供电流,因而该控制电路41对于继电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控制电路41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线圈端控制电路,即低压控制电路。其中,外部的控制电路41的“外部”可以理解为不包含于继电器中。
如图1所示,当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闭合时,动簧片22实际上作为外部的负载电路的一部分,起到了导通的作用,负载电路的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入,经过动簧片22后从另一个静触点流出。然而,由于负载的需求,外部的负载电路的电压远高于控制电路41的电压,外部的负载电路中会输入不同频率的信号。从图1可知,这些不同频率的信号会经过导磁元件(如动簧片22、静铁芯14、动铁芯15等)传导至控制电路41,影响了控制电路41的正常运行,而一旦控制电路41出现不稳定,会进一步影响到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是否能够准确地接触与分开。
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继电器还包括抗干扰元件42,与线圈11连接,且在线圈11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电连接时,线圈11与抗干扰元件42串联连接于外部的控制电路41中。
如图1所示,外部的控制电路41包括电源、电阻43(可以是一个电子器件)、开关(图1中未示出)和导线,形成回路。在继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线圈11的两端连接于该外部的控制电路41中,使得线圈11与电阻43串联。抗干扰元件42连接于该控制电路41中,与线圈11和电阻43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干扰元件42为磁珠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磁珠由氧磁体组成,电感由磁芯和线圈组成,磁珠将交流信号转化为热能,电感将交流存储起来,缓慢的释放出去,磁珠主要用于抑制电磁辐射干扰,电感则侧重于抑制传导性干扰。二者均能够抑制高频噪声和尖峰干扰,能够吸收或屏蔽多种频率的干扰信号。
根据干扰信号的强弱和类型等,选择磁珠作为抗干扰元件42,或者选择电感作为抗干扰元件42,或者选择磁珠和电感同时作为抗干扰元件42。关于磁珠、电感的规格,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将磁珠和/或电感设置于继电器中并与线圈11串联连接,当继电器工作时,抗干扰元件与线圈串联连接于外部的控制电路中,能够屏蔽由外部的负载电路传导至控制电路41的干扰信号,避免控制电路41中由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过强而影响控制电路41中元器件的正常工作,保证了继电器的正常使用。同时,当继电器工作时,该抗干扰元件42实际上也是串联于控制电路41中的,从而不会直接吸收或屏蔽外部的负载电路中的信号,确保负载电路的正常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所示,继电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用于将抗干扰元件42连接于外部的控制电路41中。其中,图8示出了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设于线圈架1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沿B-B的剖面图,示出了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的位置关系。图10示出了第一连接件5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第二连接件5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51具有导电性,设于线圈架12,第一连接件5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用于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的电源的一极连接,第二端与抗干扰元件4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件52具有导电性,设于线圈架12,第二连接件52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抗干扰元件4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端与线圈11的一端连接。其中,线圈11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的电源的另一极连接,以使线圈11和抗干扰元件42在与外部的控制电路连接时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线圈架12包括第一凸缘部121、绕线部122和第二凸缘部123,第一凸缘部121和第二凸缘部123位于绕线部122的两侧并向外凸出。
其中,绕线部122可以是中空的圆筒形,沿竖直方向Z延伸,第一凸缘部121和第二凸缘部123位于绕线部122的竖直方向Z上相对的两侧。第一凸缘部121和第二凸缘部123位于绕线部122的两侧并向外凸出可以理解为:第一凸缘部121和第二凸缘部123分别沿着绕线部122的径向远离绕线部122延伸。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51具有第一引出脚511和导电柱512,导电柱512垂直连接于第一引出脚511的一端,第一连接件51的部分嵌设于第一凸缘部121,第一引出脚511沿竖直方向Z延伸并从第一凸缘部121的底部伸出,导电柱512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并从第一凸缘部121的侧面伸出。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引出脚511为片状,用于与控制电路41连接。导电柱512位于第一引出脚511的一端并垂直于第一引出脚511。导电柱512与第一引出脚511可以是一体成型。导电柱512用于与抗干扰元件42的一端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柱512的宽度小于第一引出脚511的宽度。参考图9,导电柱512的宽度是指导电柱512的沿着第二水平方向Y的尺寸,第一引出脚511的宽度是指第一引出脚511的沿着第二水平方向Y的尺寸。将导电柱512的宽度设置为小于第一引出脚511的宽度,便于接线,并且节省空间与材料。
其中,第一引出脚511伸出于第一凸缘部121的部分为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端,用于与控制电路41连接,导电柱512伸出于第一凸缘部121的部分为第一连接件51的第二端,用于与抗干扰元件42的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9和图11所示,第二连接件52大致呈U形,具有依序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21、第二连接部522和第三连接部523,至少第二连接部522嵌设于线圈架12的第一凸缘部121中,第一连接部521和第三连接部523均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并从第一凸缘部121的侧面伸出。
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二连接件52大致呈U形,第一连接部521的长度小于第三连接部523的长度。参考图9,第一连接部521的长度是指第一连接部521的沿着第一水平方向X的尺寸,第三连接部523的长度是指第三连接部523的沿着第一水平方向X的尺寸。其中,第三连接部523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相对的两侧呈齿形,便于线圈11的一端缠绕于该第三连接部523上,且不易滑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21伸出于第一凸缘部121的部分为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三端,用于与抗干扰元件4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连接部523伸出于第一凸缘部121的部分为第二连接件52的第四端,用于与线圈11的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位于第一凸缘部121的同侧,且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一连接部521、第三连接部523和第一连接件51的导电柱512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间隔设置。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相邻设置,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引出脚511和第二连接件52的第二连接部52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减小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连接部521和第二连接件52的导电柱512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的距离,进而减小连接抗干扰元件42的控制电路41部分所占用的空间,使继电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第一凸缘部121的对应于第三连接部523的边缘处设有凹槽1211,第三连接部523自凹槽1211中伸出。第三连接部523具有韧性,当第三连接部523连接线圈11的一端后,第三连接部523被配置为能够被折弯至沿竖直方向Z延伸。即线圈11一端可以缠绕于第三连接部523上,以便于线圈11与控制电路41电连接,同时便于对线圈11的末端收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继电器还包括第三连接件53。第三连接件53具有导电性,设于线圈架12,第三连接件53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五端与线圈11的另一端连接,第六端用于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的电源的另一极连接。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三连接件53可以包括第二引出脚531和绕线柱532,绕线柱532垂直连接于第二引出脚531的一端,第三连接件53的部分嵌设于线圈架12的第一凸缘部121,第二引出脚531沿竖直方向Z延伸并从第一凸缘部121的底部伸出,绕线部122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并从第一凸缘部121的侧面伸出。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引出脚531为片状,用于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连接,第二引出脚531相当于第三连接件53的第六端。第二引出脚531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引出脚511的结构相同。绕线柱532位于第一引出脚511的一端并垂直于第二引出脚531,绕线柱532与第一引出脚511可以是一体成型。绕线柱532的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相对的两侧可以呈齿形,绕线柱532用于与线圈11的另一端连接,即线圈11的另一端缠绕于绕线柱532上,以便于线圈11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电连接,同时便于对线圈11的另一端收纳。绕线柱532相当于第三连接件53的第五端。
如此,如图1至图3所示,继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引出脚511和第二引出脚531接入控制电路41中,假设第二引出脚531连接控制电路41的电源的正极,电流依次流过第三连接件53的第二引出脚531、绕线柱532、线圈11、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三连接部523、第二连接部522、第一连接部521、抗干扰元件42、第一连接件51的导电柱512,然后通过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引出脚511流回至控制电路41的电源的负极。
当负载电路的干扰信号传导至控制电路41中之后,干扰信号在流经抗干扰元件42后被吸收或屏蔽,使得干扰信号不会干扰控制电路41的正常运行,保证了控制电路41的稳定性,确保继电器能够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2和第三连接件53还可以设于线圈架12的第二凸缘部12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如图3、图6和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继电器还包括电路板54(PrintedCircuit Board,简称PCB),抗干扰元件42设于电路板54上。电路板54具有第一通孔541和第二通孔542,第一连接件51的第二端(导电柱512)穿设于第一通孔541中并伸出电路板54,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三端(第一连接部521)穿设于第二通孔542中并伸出电路板54。
具体地,抗干扰元件4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电路板54的一表面上,该焊接可以是锡焊。当然,抗干扰元件42也可以通过螺接、粘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固定,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54分别与第一连接件51的导电柱512、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一连接部521焊接,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固定连接于线圈架12(如与线圈架12一体成型)进而实现将电路板54固定。当然,电路板54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路板54的位置、连接关系设置,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另外,电路板54可以设置在继电器的壳体(图中未示出)的外部,如壳体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如图2所示,抗干扰元件42位于电路板54的远离线圈架12的一侧的表面上,抗干扰元件42位于第一通孔541和第二通孔542之间。电路板54的第一通孔541对应第一连接件51的导电柱512,使导电柱512穿设于该第一通孔541中,并伸出该第一通孔541,第二通孔542对应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一连接部521,使第一连接部521穿设于该第二通孔542中,并伸出该第二通孔542,因此,抗干扰元件42位于第一连接件51的导电柱512和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一连接部521之间,便于三者的电连接。
通过设置电路板54,可以将抗干扰元件42集成至一个模块(例如抗干扰元件42的数量为多个时),结构紧凑,同时便于抗干扰元件42的安装,简化安装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便于安装,第一连接件51的导电柱512伸出第一凸缘部121的尺寸与第二连接件52的第一连接部521伸出第一凸缘部121的尺寸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11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在继电器工作时,抗干扰元件42在控制电路41中位于输出端的下游。也就是说,控制电路41中的电流先流经线圈11,之后再流经抗干扰元件42。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抗干扰元件42在控制电路41中也可以位于线圈11的输入端的上游。即控制电路41中的电流先流经抗干扰元件42,再流经线圈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干扰元件4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例如,抗干扰元件42为一个磁珠或一个电感,抗干扰元件42还可以是同时具有一个磁珠和一个电感,抗干扰元件42还可以是同时具有多个磁珠和多个电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中干扰信号的强弱进行选择,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继电器工作时,抗干扰元件42与线圈11串联连接与外部的控制电路41中,能够明显地削减和屏蔽由外部的负载电路传导至与继电器连接的控制电路41的不同频率的干扰信号,避免控制电路41中由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过强而影响控制电路41中元器件的正常工作,保证了继电器的正常使用。同时,当继电器工作时,该抗干扰元件42实际上也是串联于控制电路41中的,从而不会直接吸收或屏蔽外部的负载电路中的信号,确保外部负载电路的正常运行。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继电器还包括灭弧单元3,灭弧单元3用于对静触点引出端21和动簧片22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灭弧。如图5所示,灭弧单元3包括两个灭弧磁铁31。灭弧磁铁31可以为永久磁铁,且各灭弧磁铁31可以大致为长方体状。两个灭弧磁铁31设于绝缘罩23的沿着第一水平方向X的相对的两侧。通过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灭弧磁铁31,能够在静触点引出端21和动簧片22的周围形成磁场。因此,在静触点引出端21和动簧片22之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磁场的作用,都会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被拉长,实现灭弧。
灭弧单元3还包括两个轭铁夹32,两个轭铁夹32与两个灭弧磁铁31的位置对应设置。并且,两个轭铁夹32环绕绝缘罩23和两个灭弧磁铁31。通过轭铁夹32环绕灭弧磁铁31的设计,可避免灭弧磁铁31产生的磁场向外扩散,影响灭弧效果。轭铁夹32由软磁材料制成。软磁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铁,钴,镍,及其合金等。
如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41和继电器。其中,继电器包括线圈11和抗干扰元件42,抗干扰元件42与线圈11串联连接于控制电路4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干扰元件为磁珠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
该继电器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继电器,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13所示,该控制电路41具有电源、电阻43(可以是一个电子元件)、开关和导线,将抗干扰元件42与线圈11串联连接于控制电路41中,形成一个电流回路。
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当继电器工作时,控制电路41与继电器电连接,抗干扰元件42能够明显地削减和屏蔽从负载端传导至线圈11的干扰信号,保证了继电器的正常使用。同时,该抗干扰元件42串联于控制电路41中,不会直接吸收或屏蔽外部的负载电路中的信号,确保外部负载电路的正常运行。
如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电路模块4,用于控制电子器件。该控制电路模块4包括控制电路41和抗干扰元件42。其中,控制电路41用于与电子器件电连接。抗干扰元件42电连接于控制电路41中,用于与电子器件串联。
具体地,控制电路41具有电源、电阻43(可以是一个电子元件)、开关和导线,可以形成一个电流回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41中具有两个连接端,以供电子器件连接于该控制电路41中,与抗干扰元件42以及上述电阻43串联。其中,抗干扰元件42可以是磁珠和/或电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器件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控制电路41用于与继电器的线圈11串联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模块41中设置了抗干扰元件42,当控制电路41与电子器件接通后,能够屏蔽由外部的负载电路传导至控制电路41的高低频干扰信号,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
电子器件还可以是其他受外部的负载电路的干扰信号干扰的元器件,例如接触器、断路器等,将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电路模块应用至电子器件上,能够屏蔽外部的干扰信号对电子器件的影响,保证电子器件正常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发明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用于与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抗干扰元件,与所述线圈连接,且在所述线圈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时,所述线圈与所述抗干扰元件串联连接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干扰元件为磁珠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圈架,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线圈架上;
第一连接件,具有导电性,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的电源的一极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抗干扰元件的一端连接;
第二连接件,具有导电性,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抗干扰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线圈的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线圈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的所述电源的另一极连接,以使所述线圈和所述抗干扰元件在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时形成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连接件,具有导电性,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端用于与所述外部的控制电路的所述电源的另一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架包括绕线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位于所述绕线部的两侧并向外凸出;
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引出脚和导电柱,所述导电柱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引出脚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引出脚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底部伸出,所述导电柱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并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侧面伸出;
所述第一引出脚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第一端,所述导电柱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呈U形,具有依序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至少所述第二连接部嵌设于所述线圈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均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并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侧面伸出;
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三连接部伸出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第四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同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导电柱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对应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边缘处设有凹槽,所述第三连接部自所述凹槽中伸出;
所述第三连接部具有韧性,当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线圈的一端后,所述第三连接部被配置为能够被折弯至沿所述垂直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板,所述抗干扰元件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第二端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并伸出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第三端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中并伸出所述电路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干扰元件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1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电路;以及
继电器,包括线圈和抗干扰元件;
其中,所述抗干扰元件与所述线圈串联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干扰元件为磁珠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
13.一种控制电路模块,用于控制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
控制电路,用于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
抗干扰元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中,用于与所述电子器件串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器件为继电器,所述控制电路用于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电连接。
CN202211326647.4A 2022-10-27 2022-10-27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Pending CN1179956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6647.4A CN117995607A (zh) 2022-10-27 2022-10-27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PCT/CN2023/123612 WO2024088054A1 (zh) 2022-10-27 2023-10-09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6647.4A CN117995607A (zh) 2022-10-27 2022-10-27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5607A true CN117995607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91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26647.4A Pending CN117995607A (zh) 2022-10-27 2022-10-27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9560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42068B1 (ko) 접점 장치
CN104246952B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闭器
US5160910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164723B2 (ja) スタータおよび接触器アセンブリ
CN108321031A (zh) 电磁接触器
JP2018113141A (ja) 電磁接触器
CN218482157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US20230326696A1 (en) Contact apparatus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4718591A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CN219329218U (zh) 一种自带抑制反向电动势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7995607A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209804561U (zh) 接触器及车辆
CN218730660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WO2019167825A1 (ja)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CN216213151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A1148197A (en)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WO2024088054A1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115662839A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WO2008113245A1 (fr) Relais de verrouillage magnétique externe
CN221125823U (zh) 电磁继电器
CN210984639U (zh) 低厚度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8568738U (zh) 接触式开关组件以及开关电器
CN219778720U (zh) 一种开关装置
CN214588652U (zh) 一种磁保持功率继电器
CN219998120U (zh) 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