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77999A -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77999A
CN117977999A CN202211310802.3A CN202211310802A CN117977999A CN 117977999 A CN117977999 A CN 117977999A CN 202211310802 A CN202211310802 A CN 202211310802A CN 117977999 A CN117977999 A CN 117977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aterial layer
piezoelectric
piezoelectric material
driv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08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百亮
秦诗鑫
郑科
刘彬
边心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1080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7799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0171 priority patent/WO202408795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977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779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4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6Drive circuits; Control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该驱动单元包括梁结构和压电材料层。其中,梁结构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第一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二梁和第三梁位于第一面,第二梁与第一梁相交设置;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有第一驱动足,且自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第一驱动足向背离第二梁的方向延伸;压电材料层设置于第一梁的第一面和/或第二面。应用有该驱动单元的压电马达在用于摄像模组时,通过对施加于压电材料层的电信号的频率进行调整,可使驱动单元驱动镜头组件沿光轴方向往返运动,其可有效的提高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行程、对焦精度和对焦速度。从而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摄像效果。

Description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摄像模组的马达主要为音圈马达。音圈马达的电磁驱动力和磁场强度、线圈匝数正相关。
随着电子设备摄像技术的提升,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越来越大,镜头越来越重,并且自动对焦(auto focus,AF)的行程也越来越大。由于音圈马达的磁场作用范围有限,其难以满足大载重的摄像模组的AF大行程的需求。或者,为了适应大载重的摄像模组的AF大行程要求,就需要将音圈马达的磁铁和线圈增大,这就使得整个音圈马达的体积和重量变大,同时磁场强度的增大也会对相邻的磁性传感器带来磁干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以增加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行程,提升电子设备的摄像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可作为压电马达的驱动部件。驱动单元可以包括梁结构和压电材料层。其中,梁结构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第一梁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且第一面和第二面相背设置,第二梁和第三梁可均位于第一面。另外,第二梁与第一梁相交设置,且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驱动足,该第一驱动足可自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向背离第二梁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驱动足可作为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输出部位,这样可通过使第一驱动足与从动件连接,来实现驱动单元对从动件的驱动。压电材料层可设置于第一梁的第一面或第二面,又或者可在第一面和第二面均设置压电材料层。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单元,可通过对压电材料层施加电信号来驱动第一梁和第二梁振动,从而在第一驱动足处输出驱动力和驱动位移。另外,通过对压电材料层持续施加同一电信号,可实现梁结构的持续振动,从而使其连续输出沿同一方向的驱动位移,这样可使驱动单元驱动从动件持续沿同一方向运动。则在将应用有该驱动单元的压电马达用于摄像模组时,可使驱动单元驱动镜头组件往复运动,从而可有效的增加摄像模组的对焦行程以及对焦精度。
在具体设置压电材料层时,可在沿第一面到第二面的方向上,使压电材料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压电陶瓷层,这样可有效的降低压电材料层的驱动电压,其可使驱动电路的设计成本得以降低。另外,压电材料层可沿层叠方向极化,则在对压电材料层施加沿极化方向的电场时,可使其能够产生沿极化方向的第一位移d33;并且产生沿垂直于第一位移d33方向的第二位移d31。其中,第一位移d33可用于激发第二梁和第三梁振动,该第二位移d31可用于激发第一梁振动。基于此,可通过对施加于压电材料层的电信号进行调整,即可对第一梁、第二梁以及第三梁的振动方向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梁结构输出的驱动位移的调节,进而可实现驱动单元对从动件沿不同方向的驱动。
在本申请中,为了提高驱动单元的驱动效率,还可以是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驱动足,该第二驱动足可与第一驱动足对称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一驱动足和第二驱动足处均能够输出驱动力,其可使整个驱动单元输出的驱动力有效的增加。
另外,在本申请中,还可以使第二梁和第三梁对称设置。这样,在使第一驱动足和第二驱动足分别与从动件连接,其可使驱动单元在第一驱动足和第二驱动足处施加于从动件的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从而可有效的提高驱动单元的驱动效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使压电材料层与第二梁之间的距离,与压电材料层与第三梁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可以使压电材料层驱动第二梁和第三梁产生对称的运动,从而使第二梁与第一梁的连接处,以及第三梁与第一梁的连接处输出对称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梁与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示例性的,可以使第一梁与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90°,以使第一梁与第二梁在其振动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运动性能,从而可在第一梁与第二梁处输出较大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相类似的,第一梁与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示例性的,可以使第一梁与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为90°,以使第一梁与第三梁在其振动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运动性能,从而可在第一梁与第三梁处输出较大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另外,在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第一缺口,该第一缺口的开口朝向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这样,可以在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形成柔性铰链结构,其可有效的降低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刚性,以使第一梁和第二梁更易于发生形变。
相类似的,在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第二缺口,该第二缺口的开口朝向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这样,可以在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处形成柔性铰链结构,其可有效的降低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刚性,以使第一梁和第三梁更易于发生形变。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梁结构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小于梁结构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尺寸;其中,长度方向为第一梁的延伸方向,高度方向为第一面到第二面的方向,厚度方向为与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这样可以使梁结构的振动更易于实现,从而使该驱动单元对于压电材料层的驱动信号等的设置要求更低,其有利于降低驱动成本。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梁结构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梁结构的结构可靠性,并可降低梁结构的加工成本。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压电马达,该压电马达可以包括马达基座、驱动单元、载体和预压弹片。其中,马达基座可包括容置腔。驱动单元可设置于容置腔,驱动单元包括梁结构和压电材料层,梁结构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第一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二梁和第三梁位于第一面,第二梁与第一梁相交设置,且第一梁和第三梁相交设置。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驱动足,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驱动足,第二驱动足与第一驱动足对称设置。另外,压电材料层设置于第一面或第二面,或者在第一面和第二面均设置压电材料层。载体可设置于容置腔,预压弹片可与载体固定连接,并且预压弹片可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可与第一驱动足相抵接,以使第一抵接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预压力。第二抵接部可与第二驱动足相抵接,以使第二抵接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预压力。
另外,载体可包括安装孔,驱动单元可用于驱动载体沿安装孔的轴线运动。具体实施时,当对压电材料层施加第一电信号时,驱动单元可带动载体沿第一方向运动;而当对压电材料层施加第二电信号时,驱动单元带动载体沿第二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从而可实现驱动单元对载体的往返运动的驱动。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压电马达,可通过对压电材料层施加电信号来驱动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振动,从而在第一驱动足和第二驱动足处输出驱动力和驱动位移。另外,通过对压电材料层持续施加同一电信号,可实现梁结构的持续振动,从而使其连续输出沿同一方向的驱动位移,这样可使驱动单元驱动载体持续沿同一方向运动。则在将该压电马达用于摄像模组时,可使驱动单元驱动镜头组件往复运动,从而可有效的增加摄像模组的对焦行程以及对焦精度。
在具体设置压电材料层时,可在沿第一面到第二面的方向上,使压电材料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压电陶瓷层,这样可有效的降低压电材料层的驱动电压,其可使驱动电路的设计成本得以降低。另外,压电材料层可沿层叠方向极化,则在对压电材料层施加沿极化方向的电场时,可使其能够产生沿极化方向的第一位移d33;并且产生沿垂直于第一位移d33方向的第二位移d31。其中,第一位移d33可用于激发第二梁和第三梁振动,该第二位移d31可用于激发第一梁振动。基于此,可通过对施加于压电材料层的电信号进行调整,即可对第一梁、第二梁以及第三梁的振动方向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梁结构输出的驱动位移的调节,进而可实现驱动单元对从动件沿不同方向的驱动。
另外,在本申请中,还可以使第二梁和第三梁对称设置。这样,在使第一驱动足和第二驱动足分别与从动件连接,其可使驱动单元在第一驱动足和第二驱动足处施加于从动件的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从而可有效的提高驱动单元的驱动效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使压电材料层与第二梁之间的距离,与压电材料层与第三梁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可以使压电材料层驱动第二梁和第三梁产生对称的运动,从而使第二梁与第一梁的连接处,以及第三梁与第一梁的连接处输出对称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梁与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示例性的,可以使第一梁与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90°,以使第一梁与第二梁在其振动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运动性能,从而可在第一梁与第二梁处输出较大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相类似的,在本申请中,第一梁与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示例性的,可以使第一梁与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为90°,以使第一梁与第三梁在其振动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运动性能,从而可在第一梁与第三梁处输出较大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另外,在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第一缺口,该第一缺口的开口朝向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这样,可以在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形成柔性铰链结构,其可有效的降低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刚性,以使第一梁和第二梁更易于发生形变。
相类似的,在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第二缺口,该第二缺口的开口朝向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这样,可以在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处形成柔性铰链结构,其可有效的降低第一梁和第三梁的连接刚性,以使第一梁和第三梁更易于发生形变。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梁结构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小于梁结构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尺寸;其中,长度方向为第一梁的延伸方向,高度方向为第一面到第二面的方向,厚度方向为与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这样可以使梁结构的振动更易于实现,从而使该驱动单元对于压电材料层的驱动信号等的设置要求更低,其有利于降低驱动成本。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梁结构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梁结构的结构可靠性,并可降低梁结构的加工成本。
为了便于将驱动单元设置于压电马达,可以使压电马达还包括驱动单元基座,驱动单元基座设置有限位槽,并且驱动单元基座与马达基座固定连接。另外,梁结构还可以包括夹持梁,第二梁和第三梁相对于夹持梁对称设置,则夹持梁插设于限位槽,且夹持梁和驱动单元基座固定连接。此时,第二梁和第三梁为自由态,这样,在压电材料层的驱动下,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可发生自由的弯曲以及伸缩变形。而又由于夹持梁与驱动单元基座固定连接,其可有效的提高驱动单元振动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中,马达基座可以包括多个挡板,该多个挡板可围设形成上述的容置腔。另外,多个挡板包括第一挡板,驱动单元基座可与第一挡板固定连接。这样,可以使驱动单元只设置于压电马达的一个挡板处,可使压电马达的结构较为紧凑,空间利用率较高,从而可利于实现压电马达的小型化设计。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单元基座和马达基座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磁性件,载体设置有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相吸附。由于驱动单元只设置于压电马达的一侧,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相吸附产生的磁性力的力矩,可以与载体运动过程中的重力矩以及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矩相平衡,从而可有效的提升压电马达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载体还可以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可位于载体的朝向第一挡板的一侧。导向机构包括安装部和导向件,安装部具有安装槽,导向件的部分容置于安装槽。第一挡板开设有导向槽,导向件的部分容置于导向槽。驱动单元驱动载体沿安装孔的轴向运动时,导向件沿导向槽运动,从而可为载体的运动提供导向的作用,其有利于提高载体运动的稳定性。
由上文的介绍可以知道,第一驱动足与第一抵接部相抵接产生的预压力,与第二驱动足与第二抵接部相抵接产生的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因此,导向机构无需提供额外的力来平衡预压力,其可有效的降低导向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从而使驱动单元的驱动效率得以提升。
在本申请中不对导向件的具体设置形式进行限定,其示例性的可为滚珠。这样,导向件在运动的过程中,其与导向槽之间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从而可使导向件在运动的过程中的摩擦阻力较小。另外,导向件还可以为滑轴,该导向件在运动的过程中,其与导向槽之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为了减小导向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可以在滑轴的表面镀上润滑涂层或者涂抹润滑脂等来减小导向件与导向槽之间的摩擦系数。
为了保证载体运动的稳定性,可使导向机构为两个,驱动单元可位于两个导向机构之间,且两个导向机构可对称设置。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压电马达还可以设置有驱动电路板,多个挡板还包括第二挡板,驱动电路板设置于第二挡板,该第二挡板可以但不限于与第一挡板相邻设置。另外,驱动电路板设置有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用于产生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由上文的介绍可以知道,压电材料层的驱动电压较低,因此用于驱动该压电材料层的驱动电路较为简单,其可以但不限于为压电马达中已有的IC提供,从而可避免单独为压电材料层设置驱动电路,以降低驱动成本,并可使压电马达的体积较小。
为了使压电材料层能够被上述的驱动电路进行驱动,可以使压电材料层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另外,驱动单元基座可设置有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这样第一电极可通过第一电极片与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二电极可通过第二电极片与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可以包括镜头组件以及第二方面的压电马达,镜头组件可以安装于载体的安装孔,则压电马达可驱动镜头组件沿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可实现摄像模组的大行程的自动对焦。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其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表、摄像头等设备。该电子设备的摄像模组可实现高精度、快响应、大行程、大载重以及抗震的自动对焦,因此,该电子设备具有较佳的摄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压电材料层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所示压电材料层的A-A剖视图;
图6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中的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
图7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在第一工作模态下的振动方式;
图7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在第二工作模态下的振动方式;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爆炸图;
图9为图8中所示压电马达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基座、驱动单元和预压弹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处理器;
3-摄像模组;301-镜头组件;302-压电马达;3021-驱动单元;30211-梁结构;
302111-第一梁;3021111-第一面;3021112-第二面;3021113-第一端;3021114-第二端;
302112-第二梁;302113-第三梁;302114-第一缺口;302115-第二缺口;
302116-第一驱动足;302117-第二驱动足;302118-夹持梁;
30212-压电材料层;302121-第一电极;3021211-第一外电极;3021212-第一内电极;
302122-第二电极;3021221-第二外电极;3021222-第二内电极;
3022-驱动单元基座;30221-限位槽;30222-第一搭接部;30223-第二搭接部;
30224-第一电极片;30225-第二电极片;30226-第一磁性件;
3023-马达基座;30231-容置腔;30232-第一挡板;302321-避让口;302322-第一减薄区;
302323-第二减薄区;302324-导向槽;30233-第一电路连接端口;
30234-第二电路连接端口;30235-驱动电路板;30236-第二挡板;
30237-载体;302371-第二磁性件;302372-导向机构;3023721-安装部;30237211-安装槽;
3023722-导向件;302373-安装孔;
30238-预压弹片;302381-第一抵接部;302382-第二抵接部;
303-外壳;3031-镜头孔;401-第一输出端;402-第二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提供的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下面首先对其应用场景进行解释说明。压电马达(又称超声波马达),因其具有响应快、断电自锁、载重大、大行程等特性优点,逐步成为摄像领域研究的热点,以满足未来电子设备的摄像模组的对焦技术需求。其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话手表、移动摄像装置等。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以手机为例,该电子设备可包括壳体1和置于壳体1内部的处理器2、显示模组(图中未示出)和摄像模组3,除此之外,电子设备还可包括图中未示出的扬声器、受话筒、天线、麦克风等部件。壳体1还分为前盖板和后盖板,壳体1的前盖板和后盖板均可设置摄像模组3,以后盖板为例,后盖板上设有摄像孔,摄像模组3设于壳体1的内部,并通过后盖板的摄像孔采集光线,进行图像的拍摄。摄像模组3和显示模组均与处理器2电连接,处理器2控制摄像模组3进行拍摄,摄像模组3将采集的图像信息传递给处理器2,并在显示模组中进行图像的显示。
通常情况下,摄像模组3可包括镜头组件301和压电马达302,可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镜头组件301安装于压电马达302的入光侧,压电马达302可驱动镜头组件301沿其光轴方向往复运动,其运动方向可用图2中的双向箭头表示,从而实现摄像模组3的自动对焦。随着摄像技术的提升,用户对于摄像模组3的自动对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摄像模组3具有更大的自动对焦行程。
驱动单元作为压电马达中重要的驱动元件,其对镜头组件301的驱动效率对于应用有该压电马达302的摄像模组3的自动对焦的行程有着直接的影响。现有的压电马达,为了提高驱动单元的驱动效率,通常会为驱动单元单独设置相匹配的驱动电路,其导致驱动成本较高,并使摄像模组的体积增大。
本申请提供的驱动单元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以通过对驱动单元的结构以及工作模态的设计,使驱动单元能够被电子设备中已有的驱动电路驱动,以在降低驱动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摄像模组的体积的增大。另外,该驱动单元在应用于压电马达时,可通过对驱动单元的驱动足的数量进行设计,以使驱动单元施加于镜头组件的预压力实现自平衡,其有利于驱动单元的驱动效率的提高,从而可有效的增加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行程,以使应用有该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的摄像效果得以提升。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3a,图3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3021的结构示意图。该驱动单元可以包括梁结构30211和压电材料层30212。其中,梁结构30211可以包括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可位于第一梁302111的同一侧,例如可将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均设置于第一梁302111的第一面3021111。另外,在沿第一梁30211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梁302111具有第一端3021113和第二端3021114。第二梁302112可与第一梁302111的第一端3021113连接,第三梁302113可与第一梁302111的第二端3021114连接。在本申请中,不对梁结构30211的材质进行具体限定,示例性的,梁结构30211的材质可为不锈钢或磷青铜等易发生形变的金属材质。另外,梁结构30211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其有利于提高该梁结构30211的结构可靠性,并可降低梁结构30211的加工成本。当梁结构30211为一体成型结构时,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的材质可以相同。在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还可以为分别形成的独立结构,再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此时,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压电材料层30212可用于驱动梁结构30211的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发生形变以产生振动,从而使梁结构30211能够输出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在具体设置梁结构30211时,仍以图3a所示的驱动单元3021为例,其中,第一梁302111与第二梁302112可相交设置。在本申请中,两个梁相交是指在二者的连接处存在一不为0的夹角α,该夹角α可以但不限于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在其连接处的夹角可为90°,此时可认为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成正交关系。通过将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成正交设置,能够使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分别在其延伸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运动性能,从而使其在运动方向上具有更大的驱动位移,以在每个驱动周期内的步进更大,并具有更高的运动速度。这样,可有效的缩短驱动单元3021的响应时间,从而在将应用有该驱动单元3021的压电马达302用于摄像模组3时,可有效的提高对焦的调节效率。
可继续参照图3a,第一梁302111与第二梁302112的连接处可设置有第一缺口302114,该第一缺口302114的开口可朝向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围成的区域设置。通过在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的连接处设置第一缺口302114,可在该连接处形成柔性铰链结构,从而可有效的降低二者连接处的连接强度。这样可以使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在该连接处的振动位移增加,并可有利于其振动速度和输出的驱动力的增加。
另外,可继续参照图3a,第一梁302111与第三梁302113也可相交设置。且第一梁302111和第三梁302113的夹角也可以但不限于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示例性的,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在其连接处的夹角可为90°,以使第一梁302111和第三梁302113成正交关系。从而可使第一梁302111和第三梁302113分别在其延伸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运动性能,以使其在运动方向上具有更大的驱动位移,并在每个驱动周期内的步进更大,运动速度更高。
相类似的,在第一梁302111和第三梁302113的连接处可设置有第二缺口302115,该第二缺口302115的开口可朝向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围成的区域设置。通过在第一梁302111和第三梁302113的连接处设置第二缺口302115,可在该连接处形成柔性铰链结构,从而可有效的降低二者连接处的连接强度。这样可以使第一梁302111和第三梁302113在该连接处的振动位移增加,并可有利于其振动速度和输出的驱动力的增加。
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对称设置,其有利于提高梁结构30211运动的稳定性。从而使该驱动单元3021输出的驱动力更加稳定,以在通过该驱动单元3021驱动如图2所示的镜头组件301运动时,有效的提高镜头组件301的运动平稳性。
由上文的介绍可以知道,在梁结构30211振动的过程中,可以在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的连接处形成驱动力和驱动位移。基于此,为了便于实现梁结构30211的驱动作用,可继续参照图3a,在第二梁302112与第一梁302111的连接处可设置有第一驱动足302116,该第一驱动足302116可位于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围成的区域的外侧。另外,该第一驱动足302116可自第一梁302111和第二梁302112的连接处向背离第二梁302112的方向延伸。
可继续参照图3a,相类似的,在第三梁302113和第一梁302111的连接处也可以设置有第二驱动足302117,该第二驱动足302117可位于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围成的区域的外侧。另外,该第二驱动足302117可自第一梁302111和第三梁302113的连接处向背离第三梁302113的方向延伸。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足302116和第二驱动足302117可对称设置,从而可在梁结构30211振动的过程中,能够使第一驱动足302116和第二驱动足302117处产生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对称。具体的,第一梁302111还可以包括第二面3021112,第一面3021111和第二面3021112相背设置。这样,在第一面3021111到第二面3021112,或者第二面3021112到第一面3021111的方向上,可以使第一驱动足302116处产生的驱动力的分力,与第二驱动足302117处产生的驱动力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从而使梁结构30211在该方向上能够输出稳定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并且还可以使驱动单元3021在该方向上具有较大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
可继续参照图3a,在本申请中,可以使梁结构30211在其厚度h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梁结构30211在其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其中,梁结构3021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梁302111的延伸方向。另外,梁结构30211的高度方向可理解为第一面3021111到第二面3021112的方向。当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与第一梁302111正交设置时,梁结构30211的高度方向也为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自第一梁302111延伸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梁结构30211的厚度方向与其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垂直。另外,在本申请中,可使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在本申请中,通过使梁结构3021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梁结构30211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尺寸,可以使梁结构30211的振动更易于实现,从而使该驱动单元3021对于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信号等的设置要求更低,其有利于降低驱动成本。
为了实现压电材料层30212对梁结构30211的振动的驱动,在本申请中,可将压电材料层30212设置于第一梁302111,其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接或者焊接方式固定于第一梁302111。另外,本申请对于压电材料层30212在第一梁302111上的设置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压电材料层30212可设置于第一梁302111的第二面3021112。又如图3b所示,图3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3021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压电材料层30212可设置于第一面3021111。另外,压电材料层30212可只在第一梁302111的一个面上设置,也可以在第一梁302111的两个面上分别进行设置,例如在图3c所示的驱动单元3021中,第一梁302111的第一面3021111和第二面3021112上均设置有压电材料层30212。除此之外,第一梁302111的一个面上可以只设置有一个压电材料层30212,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压电材料层30212。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二梁302112与第一梁302111的连接处,以及第三梁302113与第一梁302111的连接处产生对称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可以在将压电材料层30212设置于第一梁302111时,使压电材料层30212和第二梁302112之间的距离,与压电材料层30212和第三梁302113之间的距离相等。示例性的,当压电材料层30212为一个时,可将该一个压电材料层30212设置于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之间的中间位置,而当压电材料层30212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可将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压电材料层30212设置于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之间,且使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压电材料层30212对称设置。
由上文可知,压电材料层30212在梁结构30211上的设置位置对于梁结构30211的振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压电材料层30212自身的结构设置以及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信号的选择也会对梁结构30211的振动产生影响。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压电材料层30212的俯视图。在沿第一面3021111到第二面3021112的方向上,该压电材料层3021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压电陶瓷层,其中,压电陶瓷层的材质可为有铅陶瓷或无铅陶瓷,有铅陶瓷例如可为锆钛酸铅系压电陶瓷,无铅陶瓷例如可为钛酸钡系压电陶瓷。通过使压电材料层30212包括多个压电陶瓷层,其可有利于降低该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电压,例如通过对压电材料层30212中的压电陶瓷层的层数进行设置,可实现对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电压的调整,示例性的可使驱动电压为2.8V~3.5V。又由于每层压电陶瓷的厚度可会对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电压产生影响,在本申请中,可以使每层压电陶瓷的厚度设置为5μm~50μm,示例性的可为15μm、20μm、31μm、40μm或45μm等,从而使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电压较低。
由于该驱动电压较低,其可由电子设备中已有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提供,则无需为压电材料层30212单独设置驱动电路,其可有效的降低驱动成本,且可避免应用有该驱动单元的压电马达302的体积的增大,从而有利于实现压电马达302的小型化设计。
参照图5,图5为图4中所示压电材料层30212的A-A剖视图。该压电材料层30212包括第一电极302121和第二电极302122,其中,第一电极302121包括第一外电极3021211和第一内电极3021212,第二电极302122包括第二外电极3021221和第二内电极3021222。由图5可以看出,第一外电极3021211和第二外电极3021221设置于压电材料层30212的表面,第一内电极3021212和第二内电极3021222设置于压电材料层30212的内部。第一外电极3021211和第一内电极3021212电连接,第二外电极3021221和第二内电极3021222电连接。另外,在压电材料层30212的层叠方向上,第一内电极3021212和第二内电极3021222交替设置。基于此,压电材料层30212可沿其层叠方向极化,从而可在对该压电材料层30212施加沿极化方向的电场时,使其能够产生沿极化方向的第一位移d33;并且产生沿垂直于第一位移d33方向的第二位移d31。其中,第一位移d33可用于激发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振动,该第二位移d31可用于激发第一梁302111振动。
在本申请中,可通过对压电材料层30212的第一电极302121和第二电极302122施加一定频率的交流电信号来使其产生第一位移d33和第二位移d31。该交流电信号可以但不限于为正弦波、PWM波或者三角波等。示例性的,考虑到在电子设备中,其IC的驱动电路可直接产生PWM波,因此可采用IC产生的PWM波对压电材料层30212进行驱动。
接下来以用于驱动压电材料层30212的电信号为PWM波为例,对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过程以及驱动单元的振动原理进行介绍。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6a,图6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驱动电路可为IC提供的一个H桥,该H桥包括第一输出端401和第二输出端402。其中,第一输出端401可与图4或图5中所示压电材料层30212的第一电极302121电连接,第二输出端402可与图4或图5中所示压电材料层30212的第二电极302122电连接。
由于一个H桥可以产生两路驱动信号,可参照图6b,图6b展示了该H桥产生的两路驱动信号。在本申请中,可将H桥产生的驱动信号的信号频率记为f0。
另外,由上文对驱动单元3021的介绍可以知道,驱动单元3021在振动的过程中可产生驱动位移以及驱动力,而该驱动位移以及驱动力可用于驱动镜头组件301沿光轴方向往复运动。由此可知,驱动单元3021可具有两个工作模态,分别为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其中,在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下,驱动单元3021可产生相反方向的驱动位移。示例性的,在第一工作模态下,驱动单元3021可驱动镜头组件301向靠近物像的方向运动,而在第二工作模态下,驱动单元3021可驱动镜头组件301向远离物像的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中,为了使驱动单元3021产生振动,可以根据共振原理,使驱动信号的信号频率与驱动单元3021对应工作模态下的固有频率接近,从而使压电材料层30212和梁结构30211产生共振。具体实施时,可将驱动单元3021在第一工作模态下的固有频率记为f1,将驱动单元3021在第二工作模态下的固有频率记为f2。
当信号频率f0和固有频率f1接近时,可参照图7a,图7a为驱动单元3021在第一工作模态下的振动方式,此时,驱动单元3021的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发生弯曲和伸缩变形,并且可在第一驱动足302116和第二驱动足302117处产生较强的振动。另外,可继续参照图7a,驱动单元3021在第一工作模态下振动时,第一驱动足302116处可产生一三象限的振动位移,此时,第一驱动足302116的运动方向可由图7a中的带双箭头的实线表示;第二驱动足302117处可产生二四象限的振动位移,此时,第二驱动足302117的运动方向可由图7a中的带双箭头的虚线表示。
当信号频率f0和固有频率f2接近时,可参照图7b,图7b为驱动单元3021在第二工作模态下的振动方式,此时,驱动单元3021的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发生弯曲和伸缩变形,并且可在第一驱动足302116和第二驱动足302117处产生较强的振动。另外,可继续参照图7b,驱动单元3021在第二工作模态下振动时,第一驱动足302116处可产生二四象限的振动位移,此时,第一驱动足302116的运动方向可由图7a中的带双箭头的实线表示;第二驱动足302117处可产生一三象限的振动位移,此时,第二驱动足302117的运动方向可由图7a中的带双箭头的虚线表示。
在本申请中,可将H桥产生的驱动信号分别记为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其中,第一电信号的信号频率f0与固有频率f1接近,第二电信号的信号频率f0与固有频率f2接近。基于此,可以通过切换驱动电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信号频率来使驱动单元3021产生相反方向的振动,从而使驱动单元3021输出相反方向的驱动位移以及驱动力。该驱动电路的结构较为简单,其有利降低驱动成本。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当该驱动电路连续输出同一频率的驱动信号时,可以使驱动单元3021在该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始终沿一个方向振动,从而在该方向上连续输出驱动力和驱动位移。这样,在将应用有该驱动单元3021的压电马达302用于摄像模组3时,可使驱动单元3021驱动镜头组件301沿一个方向持续运动,其有利于满足镜头组件301的大行程对焦的要求。
在对本申请提供的驱动单元3021进行了了解之后,接下来对该驱动单元3021在压电马达302中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介绍。可参照图8,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302的爆炸图。为了便于将驱动单元3021设置于压电马达302,可以使压电马达302包括驱动单元基座3022,该驱动单元基座3022可为驱动单元3021提供支撑以及限位的作用。另外,驱动单元基座3022可设置有限位槽30221,梁结构30211还可以包括夹持梁302118,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可相对于夹持梁302118对称设置。该夹持梁302118可插设于限位槽30221,且夹持梁302118与驱动单元基座302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焊接或者粘接等。此时,驱动单元3021的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为自由态,这样,在压电材料层30212的驱动下,梁结构30211的第一梁302111、第二梁302112和第三梁302113可发生自由的弯曲以及伸缩变形。而又由于夹持梁302118与驱动单元基座3022固定连接,其可有效的提高驱动单元3021振动的稳定性。
可继续参照图8,压电马达302还可以包括马达基座3023,在本申请中,不对马达基座3023的形状进行具体限定,其示例性的可为图8中所示的矩形框状结构。马达基座3023可以包括容置腔30231,驱动单元3021可容置于该容置腔30231。另外,驱动单元基座3022可与马达基座3023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马达基座3023还可以包括多个挡板,该多个挡板可围设形成上述的容置腔30231。该多个挡板可以包括第一挡板30232,这样,可以使第一挡板30232开设有避让口302321,从而可将驱动单元基座3022设置于该避让口302321,并使驱动单元基座3022与第一挡板3023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焊接或者粘接等。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压电马达302,可将驱动单元3021只设置于马达基座3023的一个挡板处,其可使压电马达302的结构较为紧凑,空间利用率较高,从而可利于实现压电马达302的小型化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实现驱动单元基座3022和第一挡板30232的固定连接,可以使第一挡板30232的位于避让口302321两侧的部分进行减薄设计,以在第一挡板30232上形成第一减薄区302322和第二减薄区302323。同时可使驱动单元基座3022包括第一搭接部30222和第二搭接部30223。可参照图9,图9为图8中所示压电马达302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在将驱动单元基座3022固定于第一挡板30232时,可以使第一搭接部30222搭接于第一减薄区302322,使第二搭接部30223搭接于第二减薄区302323,并使第一搭接部30222和第一减薄区302322固定连接,第二搭接部30223和第二减薄区302323固定连接。另外,还可以使除第一减薄区302322和第二减薄区302323外,第一挡板30232其余部分的背离容置腔30231的表面,与第一搭接部30222和第二搭接部30223的背离容置腔30231的表面相平齐,以使驱动单元基座3022具有较为平整的外表面。
可继续参照图8和图9,为了使压电材料层30212的第一电极302121和第二电极302122能够与驱动电路连接,驱动单元基座3022可设置有第一电极片30224和第二电极片30225。在本申请中,不对第一电极片30224和第二电极片30225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限定,其示例性的可为具有导电性能的金属弹片,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等。这样,第一电极片30224可与第一电极302121导电接触,第二电极片30225可与第二电极302122导电接触。另外,第一电极片30224可与如图6a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401电连接,第二电极片30225可与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402电连接,从而实现压电材料层30212与驱动电路的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极片30224与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401,以及第二电极片30225与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402可直接连接也可以间接连接,在本申请中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中,为了使第一电极片30224与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401电连接,第二电极片30225与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402电连接。可继续参照图8,马达基座3023上可以设置有第一电路连接端口30233和第二电路连接端口30234,第一电路连接端口30233可与第一输出端401电连接,第二电路连接端口30234可与第二输出端402电连接。另外,第一电路连接端口30233与第一电极片30224对应设置,第二电路连接端口30234与第二电极片30225对应设置。这样,在将驱动单元基座3022固定于马达基座3023时,第一电极片30224可与第一电路连接端口30233导电接触,第二电极片30225可与第二电路连接端口30234导电接触,从而实现压电材料层30212与驱动电路的电连接。
可继续参照图8,压电马达302还可以设置有驱动电路板30235,该驱动电路板30235可以但不限于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FPC。驱动电路板30235可设置于马达基座3023的一个挡板上,示例性的,驱动电路板30235可设置于马达基座3023的第二挡板30236上,其中,第二挡板30236与第一挡板30232可以相邻设置。另外,驱动电路板30235上可设置有IC,该IC可用于为压电材料层30212提供驱动电路,即该驱动电路可产生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
可继续参照图8和图9,在本申请中,压电马达302还可以包括载体30237和预压弹片30238,载体30237和预压弹片30238可容置于容置腔30231内,且载体30237和预压弹片30238固定连接。载体30237具有安装孔302373,载体30237可在容置腔30231中沿安装孔302373的轴向往复运动。另外,载体30237可作为如图2中所示的镜头组件301的承载部件,镜头组件301可安装于安装孔302373,载体30237在运动的过程中可带动镜头组件301沿安装孔302373的轴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镜头组件301沿其光轴方向的往复运动。
为了实现载体30237的运动,可参照图10,图10展示了预压弹片30238与驱动单元3021之间的连接关系。预压弹片30238具有第一抵接部302381和第二抵接部302382,其中,第一驱动足302116可与第一抵接部302381相抵接,以使第一抵接部302381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预压力;第二驱动足302117可与第二抵接部302382相抵接,以使第一抵接部302381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预压力。这样,在驱动单元3021振动的过程中,其产生的驱动力可作用于预压弹片30238,从而可驱动载体30237沿安装孔302373的轴向往复运动。具体实施时,可在对图8中所示的驱动单元3021的压电材料层30212施加第一电信号时,使驱动单元3021带动载体30237沿第一方向运动;而在对压电材料层30212施加第二电信号时,可使驱动单元3021带动载体30237沿第二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沿安装孔302373的轴向相反的两个方向。
另外,由上文对驱动单元3021的介绍可以知道,通过将第一驱动足302116和第二驱动足302117对称设置,可以使第一驱动足302116和第二驱动足302117处产生的驱动力以及驱动位移对称。基于此,第一驱动足302116与第一抵接部302381相抵接产生的预压力,与第二驱动足302117与第二抵接部302382相抵接产生的预压力可为一对平衡力。
可参照图11,图11为图10中所示结构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展示了驱动单元基座3022朝向如图8所示的容置腔30231一侧的结构设置,在本申请中,驱动单元基座3022还可以设置有第一磁性件30226,该第一磁性件30226可为一个,该一个磁性件可设置于驱动单元基座3022的中间部位。另外,第一磁性件30226也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30226为两个,该两个第一磁性件30226分设于限位槽30221的两侧,另外,该两个第一磁性件30226可相对于限位槽30221对称设置。
参照图12,图12为压电马达30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载体30237还可以设置有第二磁性件302371,该第二磁性件302371可设置于载体30237的朝向如图9所示的驱动单元3021的一侧。第二磁性件302371和第一磁性件30226可相互吸附,其中,第一磁性件30226和第二磁性件302371的数量可以相同,例如均为两个,从而可使第一磁性件30226和第二磁性件302371一一对应的吸附。
由于驱动单元3021只设置于压电马达302的一侧,第一磁性件30226和第二磁性件302371相吸附产生的磁性力的力矩,可以与载体30237运动过程中的重力矩以及驱动单元3021的驱动力矩相平衡,从而可有效的提升压电马达302的结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性件30226除了可以设置于驱动单元基座3022外,还可以设置于马达基座3023,也可以理解为可以在驱动单元基座3022和马达基座302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30226,只要能够通过第一磁性件30226与第二磁性件302371的磁吸,起到平衡驱动单元3021的驱动力以及载体30237各运动状态下的重力的作用即可。另外,在本申请中,第一磁性件30226和第二磁性件302371可以为具有磁性的结构件,例如磁石等;也可以为能够被具有磁性的结构件吸附,而自身不具有磁性的结构件,例如材质为铁的结构件。
可继续参照图12,载体30237还可以设置有导向机构302372,该导向机构302372可位于载体30237的朝向第一挡板30232的一侧。其中,导向机构302372可包括安装部3023721以及导向件3023722,安装部3023721具有安装槽30237211,导向件3023722的部分容置于安装槽30237211内。另外,第一挡板30232的朝向容置腔30231的一侧开设有导向槽302324,导向件3023722的部分可容置于导向槽302324内。驱动单元3021驱动载体30237运动的过程中,导向件3023722可在导向槽302324内运动,从而为载体30237的运动提供导向作用,其有利于提高载体30237运动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一磁性件30226也设置于载体30237的朝向第一挡板30232的一侧,第二磁性件302371位于载体30237的朝向第一挡板30232的一侧,则第一磁性件30226和第二磁性件302371之间的吸附力还可以使载体30237将导向件3023722压向导向槽302324,从而可使第一磁性件30226与第二磁性件302371之间的磁性力,与载体30237由于自重所产生的相对于载体30237和导向件3023722接触点的重力矩相平衡,其有利于提高载体30237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中,为了保证载体30237运动的稳定性,可使导向机构302372为两个,驱动单元3021可位于两个导向机构302372之间,并且该两个导向机构302372可对称设置。本申请不对导向件3023722的具体设置形式进行限定,例如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向件3023722可为滚珠,另外,滚珠的数量可根据导向槽302324的延伸长度进行选择,例如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一个导向槽302324内设置有三个滚珠,则导向件3023722在运动的过程中,其与导向槽302324之间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从而可使导向件3023722在运动的过程中的摩擦阻力较小。又如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向件3023722还可以为滑轴,该导向件3023722在运动的过程中,其与导向槽302324之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为了减小导向件3023722运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可以在滑轴的表面镀上润滑涂层或者涂抹润滑脂等来减小导向件3023722与导向槽302324之间的摩擦系数。
由上文的介绍可以知道,第一驱动足302116与第一抵接部302381相抵接产生的预压力,与第二驱动足302117与第二抵接部302382相抵接产生的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因此,导向机构302372无需提供额外的力来平衡预压力,其可有效的降低导向件3023722运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从而使驱动单元3021的驱动效率得以提升。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302可用于各种摄像模组3,示例性的,可参照图14,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的爆炸图。图14所示的摄像模组3既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也可为作为电子设备的后置摄像头,在此不做严格的限定。如图14所示,摄像模组3可包括镜头组件301和压电马达302,其中,镜头组件301可安装于压电马达302的入光侧,具体的,镜头组件301可安装于载体30237。从而可使压电马达302驱动镜头组件301沿镜头组件301的光轴方向往复运动,以实现摄像模组3的自动对焦。
可继续参照图14,摄像模组3还可以包括外壳303,外壳303可扣设于压电马达302,且外壳303可与马达基座3023的外边缘连接。另外,为便于对摄像模组3进行检修,可使外壳303与马达基座3023可拆卸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卡接。为便于镜头组件301接收光信号,外壳303还具有一镜头孔3031,镜头组件301的至少部分可由该镜头孔3031伸出至外壳303的外部。
除了上述结构外,摄像模组3还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图14中未示出)等,图像传感器可固定于电路板且与电路板电连接,该电路板可以但不限于为上述图8中所示的驱动电路板30235。图像传感器用于接收自镜头组件301汇聚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形成的电信号可通过电路板传输至电子设备的处理器2。
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3,由于其压电马达302可实现高精度、快响应、大行程(>5mm)、大载重(g级)、抗震颤甚至无震颤的自动对焦,因此,应用有该摄像模组3的电子设备可具有较佳的摄像效果,其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产品竞争力。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梁结构和压电材料层,其中:
所述梁结构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所述第一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位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梁与所述第一梁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驱动足,且自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所述第一驱动足向背离所述第二梁的方向延伸;
所述压电材料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或所述第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面到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压电材料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压电陶瓷层,且所述压电材料层沿层叠方向极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三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驱动足,所述第二驱动足与所述第一驱动足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梁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压电材料层与所述第三梁之间的距离相等。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和/或,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90°;和/或,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为90°。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梁、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
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三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梁、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结构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梁结构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尺寸;其中,所述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一梁的延伸方向,所述高度方向为所述第一面到所述第二面的方向,所述厚度方向为与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高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11.一种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基座、驱动单元、载体和预压弹片,其中:
所述马达基座包括容置腔;
所述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置腔,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梁结构和压电材料层,所述梁结构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所述第一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位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梁与所述第一梁相交设置,所述第二梁与所述第一梁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驱动足;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三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驱动足,所述第二驱动足与所述第一驱动足对称设置;
所述压电材料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或所述第二面;
所述载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所述载体包括安装孔,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载体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运动;
所述预压弹片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且所述预压弹片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驱动足相抵接,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驱动足相抵接,并使所述第二抵接部发生弹性变形;
当对所述压电材料层施加第一电信号时,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载体沿第一方向运动;当对所述压电材料层施加第二电信号时,所述驱动单元带动所述载体沿第二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面到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压电材料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压电陶瓷层,且所述压电材料层沿层叠方向极化。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对称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梁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压电材料层与所述第三梁之间的距离相等。
15.如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和/或,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
16.如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二梁之间的夹角为90°;和/或,所述第一梁与所述第三梁之间的夹角为90°。
17.如权利要求11~16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梁、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
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三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梁、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围成的区域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1~17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结构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梁结构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尺寸;其中,所述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一梁的延伸方向,所述高度方向为沿所述第一面到所述第二面的方向,所述厚度方向为与所述长度方向和所述高度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19.如权利要求11~18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1~19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还包括驱动单元基座,所述驱动单元基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驱动单元基座与所述马达基座固定连接;
所述梁结构还包括夹持梁,所述第二梁和所述第三梁相对于所述夹持梁对称设置,所述夹持梁插设于所述限位槽,所述夹持梁和所述驱动单元基座固定连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基座包括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多个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所述驱动单元基座与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基座和所述马达基座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磁性件,所述载体设置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附。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还可以设置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位于所述载体的朝向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安装部和导向件,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槽,所述导向件的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槽;
所述第一挡板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件的部分容置于所述导向槽;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载体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运动时,所述导向件沿所述导向槽运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为滚珠或滑轴。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为两个,所述驱动单元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机构之间,且两个所述导向机构对称设置。
26.如权利要求21~25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还可以设置有驱动电路板,多个所述挡板还包括第二挡板,所述驱动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所述驱动电路板设置有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产生所述第一电信号和所述第二电信号。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材料层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驱动单元基座设置有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极片与所述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
28.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1-27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中,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载体的所述安装孔。
2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CN202211310802.3A 2022-10-25 2022-10-25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9779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0802.3A CN117977999A (zh) 2022-10-25 2022-10-25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CT/CN2023/120171 WO2024087956A1 (zh) 2022-10-25 2023-09-20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0802.3A CN117977999A (zh) 2022-10-25 2022-10-25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77999A true CN117977999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29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0802.3A Pending CN117977999A (zh) 2022-10-25 2022-10-25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77999A (zh)
WO (1) WO20240879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1995B (zh) * 2007-06-14 2010-08-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双驱动足纵振模态叠加式直线型超声电机及工作模态和电激励方式
US10744532B1 (en) * 2016-05-06 2020-08-18 Image Acoustics, Inc. End driven bender transduction apparatus
CN112859535A (zh) * 2021-01-11 2021-05-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桥式差动柔性位移缩小机构
CN113459053B (zh) * 2021-06-25 2022-08-0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压电驱动的运动平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7956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54894U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8040623B2 (en) Compact auto focus lens module with piezoelectric actuator
KR101190254B1 (ko) 멤스 액추에이터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2021509967A (ja) 駆動機構、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GB2405550A (en) Loudspeaker mechanism
CN117977999A (zh)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452233B (zh) 一种大推力中置自动对焦马达
JP5985259B2 (ja)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CN117501176A (zh) 摄像模组
WO2023202510A1 (zh)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EP4191313A1 (en) Ultrasonic piezoelectric motor,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9999459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4104098A1 (zh) 一种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3197994A1 (zh) 驱动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4037631A1 (zh) 压电马达及其摄像模组
CN115052082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US20240007022A1 (en) Piezoelectric motor,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086509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
WO2024093316A1 (zh) 摄像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915700B (zh)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TWI420218B (zh) 相機結構
CN118055176A (zh) 驱动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8100684A (zh) 一种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885088A (zh) 摄像模组及其光学防抖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7676282A (zh) 压电马达及其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