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77748A - 电池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77748A
CN117977748A CN202410027083.7A CN202410027083A CN117977748A CN 117977748 A CN117977748 A CN 117977748A CN 202410027083 A CN202410027083 A CN 202410027083A CN 117977748 A CN117977748 A CN 117977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groove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charg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70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进添
吴良贵
王茂林
李如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270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777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77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777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reverse polarity correcting or protect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充电系统。电池充电系统包括电池舱、电气组件以及可充电电池。电池舱开设有电池槽。电池槽用于可选择地容置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一者。电池舱包括正极端壁。正极端壁开设有正极凹槽。正极凹槽的槽口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5mm且小于10mm。电气组件包括正极部。正极部位于正极凹槽的内部。可充电电池包括电池正极、绝缘环和电池负极。绝缘环连接于电池负极和电池正极之间。绝缘环在可充电电池的长度方向凸出于电池负极的外表面。本申请能够防止电池反接充电而损坏电池。

Description

电池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地涉及电池充电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充电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中,例如玩具、手持设备等,这对可充电电池储能能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由于具有能量高、可以高功率放电、环保等优点,因而正在逐渐应用在以上领域。
相关技术中的电池充电器的电池槽不具备防反接的功能。即,当电池的正负极在电池槽放反之后,电源接通就会发生电池反向充电的现象。这样就会损坏电池,影响电池的使用安全。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池充电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充电系统,所述电池充电系统包括:
电池舱,所述电池舱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电池槽,所述电池槽用于可选择地容置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一者,所述电池舱包括对应于所述电池槽的端部的正极端壁,所述正极端壁开设有正极凹槽,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电池槽,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5mm且小于10mm,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和
电气组件,所述电气组件包括正极部,所述正极部位于所述正极凹槽的内部,且正极部不超出所述正极端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电池槽的表面;以及
可充电电池,所述可充电电池包括电池正极、绝缘环和电池负极,所述绝缘环连接于所述电池负极和所述电池正极之间,以隔开所述电池负极和所述电池正极,所述电池负极位于所述绝缘环的环内,且所述绝缘环在所述可充电电池的长度方向凸出于所述电池负极的外表面,所述绝缘环用于在所述电池负极面向所述正极端壁时接触所述正极端壁,以阻止所述电池负极接触所述正极部,所述电池正极包括用于接触所述正极部的正极柱。
根据本申请的电池充电系统,正极端壁能够阻挡电池的负极,正极端壁上的正极凹槽能够允许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任一者的正极端子进入以接触正极部,从而防止电池反接充电而损坏电池。而且,电池上设置的绝缘环在反接时接触正极端壁,能够在电池反接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电池的负极和正极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池反接通电,避免通电对电池造成损伤。
可选地,所述电池舱还包括第一负极端壁;
所述电池槽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用于容置AA型电池,所述第一负极端壁位于所述第一槽部的端部并与所述正极端壁相对布置,所述电池舱还开设有第一退让槽,所述第一退让槽开设于所述第一负极端壁;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第一负极部,所述第一负极部与所述第一退让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负极部构造为能够弹性形变的折弯金属片,所述第一负极部在受到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正极端壁的抵靠作用力时朝所述第一退让槽的槽底移动。
可选地,所述电池舱还包括第二负极端壁;
所述电池槽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用于容置AAA型电池,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在所述正极端壁处重合,所述第二负极端壁位于所述第二槽部的端部并与所述正极端壁相对布置,所述第一负极端壁与所述第二负极端壁在第三方向彼此错开,所述第三方向与第一槽部的槽口的朝向一致,所述第二负极端壁开设有第二退让槽;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第二负极部,所述第二负极部与所述第二退让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负极部构造为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另一折弯金属片,所述第二负极部在受到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抵靠作用力时朝所述第二退让槽的槽底移动。
可选地,所述电池舱具有沿第三方向相反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电池槽位于所述电池舱的顶部,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槽的槽口的朝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正极凹槽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在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且背离所述电池槽的槽口的方向增大。
可选地,所述正极部构造成导电金属片,所述导电金属片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电池槽延伸形成的第一正极凸起和第二正极凸起,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和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在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在所述第三方向比所述第一正极凸起更靠近所述电池舱的底部,所述导电金属片构造为使得:
所述第一正极凸起接触位于所述电池槽的AA型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和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共同接触位于所述电池槽的AAA型电池的正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在所述第一方向比所述第二正极凸起更靠近所述电池槽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
可选地,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舱的底部,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舱之间形成容纳腔;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正极部、所述第一负极部以及所述第二负极部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接口构件,所述接口构件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接口构件配置为用以连接至外部的电源。
可选地,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充电指示灯,所述充电指示灯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面盖,所述面盖可开启地连接至所述电池舱的顶部,其中
所述面盖构造为能够透光的结构;或者
所述面盖包括能够透光的第一视窗部,所述第一视窗部与所述充电指示灯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负极部在第三方向比所述第一负极部更远离所述电池舱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电池舱包括用于构成所述第一退让槽的槽底的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用于阻止所述第一负极弹片沿所述第一方向背向所述电池槽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负极弹片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支撑段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方向大体上平行于所述电池槽的深度方向,所述第一支撑段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电池舱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段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一端,所述第一折弯段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段背离所述第一止挡部的侧部,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朝向所述第一止挡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折弯段用于抵接AA型电池的负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止挡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折弯段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段间隔设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折弯段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段的表面形成有第一负极凸起,所述第一负极凸起用于接触所述AA型电池的负极。
可选地,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第一导光件,所述第一导光件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结构,所述第一导光件对应设置在所述电池槽的负极端,所述第一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表面和第二导光表面,所述第一导光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电池槽的槽内,所述第二导光表面的朝向与所述电池槽的槽口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导光件用于传输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端所发出的光;
所述第一退让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导光件。
可选地,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充电指示灯和第二导光件,所述充电指示灯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舱包括与所述充电指示灯的位置对应设置的第一视窗部,所述第一视窗部位于所述电池舱沿第三方向背离所述底盖的部位,所述第二导光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视窗部和所述充电指示灯之间,所述第一视窗部和所述第二导光件均构造成能够透光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负极部为第二负极弹片,所述第二负极弹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朝向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一侧,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大体上构成S形弯曲结构;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折弯处比所述第三折弯段的其余部分和所述第二折弯段更靠近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以接触位于所述第二槽部的AAA型电池的负极。
可选地,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二负极弹片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和/或所述电池舱开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二折弯段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和。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弯段与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孔壁间隔开。
附图说明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池充电器的爆炸立体视图,其中电池舱内部分别安装有一节AAA型电池和一节AA型电池;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电池舱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电池舱内部分别安装有一节AAA型电池和一节AA型电池;
图3为沿图2中的线A-A所截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电池舱在未安装电池时的俯视图;
图5为沿图4中的线B-B所截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中所示的电池舱将一节AAA型电池和一节AA型电池反向安装在其它电池槽的示意图;
图8为沿图7中的线C-C所截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Ⅱ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在正极端壁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在正极部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在负极部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在负极部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电池舱的一个立体视图;
图16为图1中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电池舱的另一个立体视图;
图17为图1所示的电池充电器中电路板、第一导光件、第一负极部、第二负极部以及电池的连接示意图;以及
图18为图1所示的第一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A型电池 1a:正极柱
1b:负极片 1c:绝缘环
2:AAA型电池 101:电池舱
101a:第一槽部 101b:第二槽部
101c:正极端壁 101d:正极凹槽
101e:第二负极端壁 101f:第二退让槽
101k:第二视窗部 101m:取放槽
101p:第二止挡部 101q:第一过孔
101r:第二过孔 102:面盖
102a:第一视窗部 103:底盖
104:第一导光件 104a:第一导光表面
104b:第二导光表面 104c:第一退让槽
104e:第一止挡部 104f:第一负极端壁
105:容纳腔 110:电气组件
112:正极部 112a:第一正极凸起
112b:第二正极凸起 113:第一负极部
113a:第一连接段 113b:第一支撑段
113c:第一折弯段 113d:第一负极凸起
115:第二负极部 115a:第二连接段
115b:第二折弯段 115c:第三折弯段
120:接口构件 150:充电指示灯
170:电路板 170a:避让孔
180:第二导光件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需要说明书的是,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充电系统。如图1至图18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电池充电系统可以包括电池舱101、电气组件110以及可充电电池1、2。电池舱101开设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电池槽。电池槽用于可选择地容置AA型电池1和AAA型电池2中的一者。电池舱101可以包括对应于电池槽的端部的正极端壁101c。正极端壁101c开设有正极凹槽101d。正极凹槽101d的槽口沿第一方向D1面向电池槽。正极凹槽101d的槽口沿第二方向D2的尺寸大于5mm且小于10mm。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电气组件110可以包括正极部112。正极部112位于正极凹槽101d的内部。且正极部112不超出正极端壁101c的沿第一方向D1面向电池槽的表面。通常情况下,AA型电池1的正极极柱的直径最大为5.5mm,AAA型电池2的外径的最大值为9.5mm。通过限定正极凹槽101d在第二方向D2的尺寸,允许AA型电池1和AAA型电池2的正极极柱进入正极凹槽101d而与正极部112相连,同时能够阻止AAA型电池2和AA型电池1的负极进入正极凹槽101d,从而达到防止电池反接的目的。可充电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正极、绝缘环1c以及电池负极。绝缘环1c连接于电池负极和电池正极之间,以隔开电池负极和电池正极。电池负极位于绝缘环1c的环内。且绝缘环1c在可充电电池的长度方向凸出于电池负极的外表面。绝缘环1c用于在电池负极面向正极端壁101c时接触正极端壁101c,以阻止电池负极接触正极部112。
根据本申请的电池充电系统,正极端壁能够阻挡电池的负极,正极端壁上的正极凹槽能够允许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任一者的正极端子进入以接触正极部,从而防止电池反接充电而损坏电池。而且,电池上设置的绝缘环在反接时接触正极端壁,能够在电池反接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电池的负极和正极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池反接通电,避免通电对电池造成损伤。
以图10所示的AA型电池1为例,电池正极可以包括用于接触正极部112的正极柱1a,电池负极可以包括负极片。
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4、图16以及图18,此外,电池舱101还可以包括第一负极端壁104f。电池槽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槽部101a。第一槽部101a适于容置AA型电池1。第一负极端壁104f位于第一槽部101a的端部并与正极端壁101c相对布置。即,第一负极端壁104f沿第一方向D1面朝正极端壁101c。电池舱101还开设有第一退让槽104c。第一退让槽104c开设于第一负极端壁104f。电气组件110还可以包括第一负极部113。第一负极部113与第一退让槽104c对应设置。第一负极部113至少部分地凸出于第一负极端壁104f,以适于抵接电池的负极。第一负极部113构造为能够弹性形变的折弯金属片。第一负极部113在受到沿第一方向D1远离正极端壁101c的抵靠作用力时朝第一退让槽104c的槽底移动。这里通过设置第一负极端壁104f,能够对电池的负极在第一槽部101a内的极限位置进行限定。通过在第一负极端壁104f设置第一退让槽104c以供第一负极部113在受到电池的抵接作用力时所需的形变空间,使得第一负极部113可靠地抵接电池的负极。
参阅图2至图9、图14以及图16,例如,正极部112和第一负极部113沿第一方向D1的最小距离小于AA型电池1的长度。在第一负极部113发生弹性形变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电池的负极端子与第一负极部113之间存在作用力,从而保证电池的负极端子与第一负极部113之间的导电连接更加可靠,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池脱离第一负极部113。
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4、图16以及图18,此外,电池舱101还可以包括第二负极端壁101e。电池槽还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槽部101b。第二槽部101b适于容置AAA型电池2。第一槽部101a与第二槽部101b在正极端壁101c处重合。亦即,第一槽部101a与第二槽部101b共用正极端壁101c。第二负极端壁101e位于第二槽部101b的端部并与正极端壁101c相对布置。第一负极端壁104f与第二负极端壁101e在第三方向D3彼此错开。第三方向D3与第一槽部101a的槽口的朝向一致,比如相互平行或存在例如5°等较小夹角。第二负极端壁101e开设有第二退让槽101f。电气组件110还可以包括第二负极部115。第二负极部115与第二退让槽101f对应设置。且第二负极部115凸出于第二负极端壁101e。第二负极部115构造为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另一折弯金属片。第二负极部115在受到沿第一方向D1远离第二槽部101b的正极端的抵靠作用力时朝第二退让槽101f的槽底移动。通过在同一电池槽的槽位设置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并且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共用正极端壁101c,而第一槽部101a的第一负极端壁104f和第二槽部101b与第二负极端壁101e在第三方向D3彼此错开。这样充分利用了电池舱101的沿第三方向D3的空间,提高了电池舱101沿第三方向D3的结构的紧凑度,还能够减少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在第二方向D2的空间占用,从而有利于和减少电池舱101沿第二方向D2的尺寸。同一位置的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在不同时使用。比如,第一槽部101a在使用时,则第二槽部101b不能使用,需要在第一槽部101a中的电池移出之后,才能使用第二槽部101b。
参阅图2至图9、图14以及图16,例如,正极部112和第二负极部115沿第一方向D1的最小距离小于AAA型电池2的长度。在第二负极部115发生弹性形变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电池的负极端子与第二负极部115之间存在作用力,从而保证电池的负极端子与第二负极部115之间的导电连接更加可靠,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池脱离第二负极部115。
参阅图1至图9,以及图14至图16,例如,电池舱101具有沿第三方向D3相反的顶部和底部。电池槽位于电池舱101的顶部。第三方向D3平行于电池槽的槽口的朝向且垂直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正极凹槽101d沿第二方向D2的尺寸在平行于第三方向D3且背离电池槽的槽口的方向增大。这样,在装配时更容易将电池的正极端子装入正极凹槽101d中,并且能够利用正极凹槽101d的上小下大的构造对电池的正极端子自下而上的移动进行导向。当电池完全位于电池槽时,电池的正极端子能够通过正极凹槽101d的沿第二方向D2的相对两侧壁进行限位,以阻止电池的正极沿第二方向D2移位。这样还能避免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沿第三方向D3脱离电池槽,影响充电的效果。
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4以及图16进一步地,正极凹槽101d沿第三方向D3穿透电池舱101的底部,以允许正极部112移入和移出正极凹槽101d,从而便于正极部112的安装与维护,也便于安装电池。
参阅图3、图5、图8、图12以及图15,例如,正极部112构造成导电金属片。导电金属片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D1面向电池槽延伸形成的第一正极凸起112a和第二正极凸起112b。第一正极凸起112a和第二正极凸起112b在第三方向D3间隔设置。且第二正极凸起112b在第三方向D3比第一正极凸起112a更靠近电池舱101的底部。导电金属片构造为使得:
第一正极凸起112a接触位于电池槽的AA型电池2的正极,第一正极凸起112a和第二正极凸起112b共同接触位于电池槽的AAA型电池2的正极。
本申请通过在电池舱设置电池槽可以用来选择性地容置AA型电池1或AAA型电池2,通在电池槽的端部设置正极部112,可以用来连接电池的正极。当AA型电池1位于电池槽时,AA型电池1的正极与正极部112的第一正极凸起112a抵接;当AAA型电池2位于电池槽时,AAA型电池2的正极抵接在第一正极凸起112a和第二正极凸起112b。这样在电池槽分别放置AA型电池1和AAA型电池2时,能够共用正极部112,从而有助于简化电池充电器的结构,便于生产制造,还有利于电池充电器的小型化。在正极部112的第一正极凸起112a和第二正极凸起112b与电池抵接时,能够利用导电金属片的弹性形变施加给电池弹性作用力,使得导电金属片能够与电池可靠地导电接触。
继续参阅图3、图5、图8、图12以及图15,例如,第一正极凸起112a在第一方向D1比第二正极凸起112b更靠近电池槽的沿第一方向D1的中心。从而,第一正极凸起112a在安装AA型电池1时可以对AA型电池1的正极端子施加一定的作用力,避免脱落,同时与第二正极凸起112b配合在安装AAA型电池2时可以对AAA型电池2的正极端子起到限位作用,更好的对AAA型电池2进行固定。
参阅图1至图9,以及图11至图16,此外,电池充电系统还可以包括底盖103。底盖103连接至电池舱101的底部。底盖103和电池舱101之间形成容纳腔105。电气组件110还包括电路板170。电路板170位于容纳腔105。正极部112、第一负极部113以及第二负极部115电连接至电路板170。在具体组装时,首先将电气组件110从电池舱101底部安装到电池舱101,再安装底盖103,从而对电气组件110形成容纳和支撑。
参阅图1,此外,电气组件110还可以包括接口构件120,接口构件120通常设置在电气组件110的一侧,在电池舱101和底盖103之间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接口构件120穿过的缺口,便于接口构件120与对应的接头连接,接口构件120例如设置为USB接口或者Type-C接口,接口构件120连接至电路板170,接口构件120可以用于连接至外部的电源,对电池舱101内部的电路板170起到供电作用,从而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参阅图1、图2、图4、图7、图15以及图16,此外,电气组件110还可以包括充电指示灯150。充电指示灯150连接至电路板170。电路板170用于实现对充电指示灯150的供电和控制。充电指示灯150可以对充电的状态起到指示作用,便于用户使用。电池充电器还可以包括面盖102,面盖102可开启地连接至电池舱101的顶部,面盖102开启时便于安装或卸装电池,关闭时可以对电池起到防护作用(例如起到防尘、防水、防磕碰、防电池脱离等效果)。
在一个例子中,面盖102可以构造为能够透光的结构,例如构造为透明的塑料板,便于用户观察充电指示灯150的状态。
继续参阅图1、图2、图4、图7、图15以及图16,在另一个例子中,在面盖102上设置有能够透光的第一视窗部102a。第一视窗部102a与充电指示灯150对应设置。如图2和图14所示,在电池舱101上与充电指示灯150对应的位置同样对应设置有能够透光的第二视窗部101k,与第一视窗部102a协同作用便于用户观察充电指示灯150。
参阅图1至图9,以及图11至图16,例如,第二负极部115在第三方向D3比第一负极部113更远离电池舱101的顶部。这样可以通过第一负极部113抵接位于第一槽部101a的另一种电池例如AA型电池1的负极,通过第二负极部115抵接位于第二槽部101b的一种电池例如AAA型电池2的负极。第二负极部115在第三方向D3比第一负极部113更远离电池舱101电池舱101的顶部,其中第三方向D3平行于电池槽的槽口的朝向且垂直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第一负极部113用于和AA型电池1的负极对接,第二负极部115用于和AAA型电池2的负极对接,增强电池充电器的实用性和适配性。
参阅图1至图9,以及图13至图16,例如,第一负极部113可以构造为第一负极弹片。第二负极部115可以构造为第二负极弹片。电池舱101可以包括用于构成第一退让槽104c的槽底的第一止挡部104e。第一止挡部104e用于阻止第一负极弹片沿第一方向D1背向电池槽继续移动。通过设置第一止挡部104e限制第一负极弹片沿第一方向D1的极限位置,以防第一负极弹片因形变量过大而难以正常复位,从而有利于延长第一负极弹片的寿命。
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3、图14以及图16,进一步地,第一负极弹片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段113b和第一折弯段113c。第一支撑段113b沿第三方向D3延伸设置。第三方向D3大体上平行于电池槽的深度方向。第一支撑段113b的一端相对于电池舱101固定设置。第一支撑段113b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折弯段113c的一端。第一折弯段113c位于第一支撑段113b的背离第一止挡部104e的侧部。第一折弯段113c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一折弯段113c的朝向第一止挡部104e的一侧。第一折弯段113c用于抵接AA型电池2的负极。这里的第一支撑段113b作为第一负极弹片的支撑结构,用以对第一折弯段113c进行支撑。第一折弯段113c能够增大第一负极弹片的弹性形变量,从而能够提供更大的弹性作用力,还有助于降低第一负极弹片失效的几率。
例如,第一支撑段113b与止挡表面沿第一方向D1间隔布置。这样,第一支撑段113b也具有相应的形变空间。第一折弯段113c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D1与第一支撑段113b间隔设置。这样,进一步增大第一折弯段113c的最大形变量。第一折弯段113c的远离第一支撑段113b的表面形成有第一负极凸起113d。第一负极凸起113d用于接触AA电池1的负极。通过设置第一负极凸起113d能够增加第一负极弹片和电池的弹性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一负极弹片和电池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进而有利于防止导电失效。
继续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3、图14以及图16,可选地,第一负极弹片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段113a。第一连接段113a连至第一支撑段113b的远离第一折弯段113c的端部。第一连接段113a用于固定连接至电路板170。
在图1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连接段113a和第一支撑段113b形成L形结构。
参阅图1至图9,以及图14至图18,此外,电池充电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导光件104。第一导光件104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结构。第一导光件104对应设置在电池槽的负极端。第一导光件104可以包括第一导光表面104a和第二导光表面104b。第一导光表面104a沿第一方向D1朝向电池槽的槽内。第二导光表面104b的朝向与电池槽的槽口的朝向相同。第一导光件104用于传输可充电电池的负极端所发出的光。第一退让槽104c开设于第一导光件104。这里通过设置第一导光件104,能够应用在负极能够于充电状态下发光的电池。当电池位于电池槽并正确安装时,处于充电状态下的电池的负极部位发光,并经由第一导光表面104a传输至第一导光件104的内部,继而通第二导光表面沿第三方向D3朝外传输。这里通过设置第一导光件104增大了导光面积,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第二导光表面104b直观地获知电池的状态,
参阅图1、图2、图4、图7、图15以及图16,此外,电池充电器还可以包括充电指示灯150和第二导光件180。充电指示灯150连接至电路板170。电池舱101包括与充电指示灯150的位置对应设置的第一视窗部102a。第一视窗部102a位于电池舱101沿第三方向D3背离底盖103的部位。第二导光件180连接于第一视窗部102a和充电指示灯150之间。第一视窗部102a和第二导光件180均构造成能够透光的结构。当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充电指示灯150可以经由第二导光件180向第一视窗部102a传输光,方便使用者在电池舱101的外部通过第一视窗部102a直观地观察电池的充电状态,以便在获知电池达到满电状态时及时地取出电池或将电池舱101与外部电源断开。
参阅图1,例如,第二导光件180可以构造为导光柱。导光柱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制成。
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3、图14以及图16,例如,第二负极弹片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折弯段115b、第三折弯段115c。第二折弯段115b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二折弯段115b的朝向第二槽部101b的正极端的一侧。第三折弯段115c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三折弯段115c的背离第二槽部101b的正极端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二折弯段115b和第三折弯段115c这两处分别朝不同方向折弯的结构,能够增强第二负极弹片的可弹性形变的形变量和刚度,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第二负极弹片对电池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使得两者连接更加可靠,以防因接触不良而引起的导电失效。
继续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3、图14以及图16,进一步地,第二折弯段115b和第三折弯段115c大体上构成S形弯曲结构。第三折弯段115c的折弯处比第三折弯段115c的其余部分和第二折弯段115b更靠近第二槽部101b的正极端,以接触位于第二槽部101b的AAA型电池2的负极。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负极弹片与位于第二槽部101b的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继续参阅图3、图5、图6、图8、图9、图13、图14以及图16,更进一步地,第二负极弹片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段115a。第二连接段115a连接至第二折弯段115b的远离第三折弯段115c的端部,并连接至电路板170。第二连接段115a能够增大第二负极弹片与电路板170的连接结构的稳固性。
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二负极弹片与位于第二槽部101b的电池的作用力,还可以在第三折弯段115c的用于接触电池的表面设置第二负极凸起(未示出)。
参阅图1、图3、图5、图6、图8、图14、图16以及图17,例如,第二负极弹片连接至电路板170。电路板170和/或电池舱101开设有避让孔170a。第二折弯段115b可活动地穿设于避让孔170a。避让孔170a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大于第二折弯段115b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这样可以允许第二负极弹片的第二折弯段115b在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能够自适应地向避让孔170a内移动,从而可以储存相应的弹性回复力,同时也能防止第二折弯段115b被挤压过度而难以复原。避让孔170a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小于第二折弯段115b和第三折弯段115c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之和。这样,能够对第二负极弹片在发生弹性形变过程的极限位置进行限定,以防第二负极弹片过度形变而失效或难以复原。第二折弯段115b与避让孔170a沿第一方向D1背离第二槽部101b的正极端的孔壁间隔开。这样在第二折弯段115b和避让孔170a的孔壁之间形成可供第二折弯段115b移动的空间,进一步增大第二负极弹片的可形变空间。
在图1、图3、图5、图6、图8、图14、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例子中,避让孔170a设置于电路板170。
参阅图1至图9、图13、图14、图16以及图17,此外,电池充电器还可以包括底盖103。底盖103连接至电池舱101。底盖103和电池舱101之间形成容纳腔105。电路板170位于容纳腔105。电池舱101开设有第一过孔101q和第二过孔101r。第一过孔101q自第一槽部101a朝靠近底盖103的方向贯穿电池舱101。第一过孔101q适于穿设第一负极部113。第二过孔101r沿第三方向D3贯穿电池舱101的朝向底盖103的部分,并沿第一方向D1贯穿第二负极端壁101e。第二过孔101r与容纳腔105相连通,并且沿第三方向D3与避让孔170a对应布置。在第一过孔101q和第二过孔101r之间形成有第二止挡部101p。第二止挡部101p将第一过孔101q和第二过孔101分隔开。第二止挡部101p的面朝第二槽部101b的表面构成第二负极端壁101e的一部分。第二负极弹片自容纳腔105穿过第二过孔101r并延伸至第二槽部101b。第二折弯段115b至少部分地位于容纳腔105。第三折弯段115c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二槽部101b。上述的第二止挡部101p可以对第三折弯段115c在形变过程中的极限位置进行限定,以防第三折弯段115c形变量过大而难以复原。这样不仅有助于合理布设电路板170以及正极部112、第一负极部113和第二负极部115等电气组件110,还方便装配。
参阅图1、图3、图5、图6、图8以及图9,进一步地,第一负极部113和第二负极部115共用一块电路板170。正极部112设置在另一个电路板170。这样方便分别装配,提高装配的灵活性,也便于维修更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正极部112、第一负极部113和第二负极部115都集成在同一个电路板。
参阅图1、图2、图4、图7、图15以及图16,电池舱101的沿第二方向D2的两端的顶部开设有取放槽101m。取放槽101m位于电池舱101沿第二方向D2的端部且沿第二方向D2连通至电池槽。在垂直于第二方向D2的平面内,取放槽101m的投影重合于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取放槽101m的槽口的朝向与第一槽部101a的槽口的朝向相同。通过设置取放槽101m能够方便使用者取出位于第一槽部101a或第二槽部101b中的电池。
参阅图10,以AA型电池1为例,电池包括正极柱1a、负极片1b和绝缘环1c,绝缘环1c连接于电池负极和电池正极之间,以断开电池负极和电池正极,电池负极位于绝缘环1c的环内,且绝缘环1c在可充电电池的长度方向凸出于电池负极的外表面。绝缘环1c用于在电池负极面向正极端壁101c时接触正极端壁101c,以阻止电池负极接触正极部112,电池正极包括用于接触正极部112的正极柱1a,电池负极包括用于接触第一负极部113和第二负极部115的负极片1b,电池上设置的绝缘环1c在反接时接触正极端壁101c,避免通电对电池造成损伤。可充电电池和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充电器共同作用可以避免电池反向安装通电后损坏电池,电池充电器和可充电电池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电池充电系统。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申请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申请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9)

1.一种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系统包括:
电池舱,所述电池舱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电池槽,所述电池槽用于可选择地容置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一者,所述电池舱包括对应于所述电池槽的端部的正极端壁,所述正极端壁开设有正极凹槽,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电池槽,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5mm且小于10mm,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和
电气组件,所述电气组件包括正极部,所述正极部位于所述正极凹槽的内部,且正极部不超出所述正极端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电池槽的表面;以及
可充电电池,所述可充电电池包括电池正极、绝缘环和电池负极,所述绝缘环连接于所述电池负极和所述电池正极之间,以隔开所述电池负极和所述电池正极,所述电池负极位于所述绝缘环的环内,且所述绝缘环在所述可充电电池的长度方向凸出于所述电池负极的外表面,所述绝缘环用于在所述电池负极面向所述正极端壁时接触所述正极端壁,以阻止所述电池负极接触所述正极部,所述电池正极包括用于接触所述正极部的正极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舱还包括第一负极端壁;
所述电池槽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用于容置AA型电池,所述第一负极端壁位于所述第一槽部的端部并与所述正极端壁相对布置,所述电池舱还开设有第一退让槽,所述第一退让槽开设于所述第一负极端壁;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第一负极部,所述第一负极部与所述第一退让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负极部构造为能够弹性形变的折弯金属片,所述第一负极部在受到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正极端壁的抵靠作用力时朝所述第一退让槽的槽底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舱还包括第二负极端壁;
所述电池槽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用于容置AAA型电池,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在所述正极端壁处重合,所述第二负极端壁位于所述第二槽部的端部并与所述正极端壁相对布置,所述第一负极端壁与所述第二负极端壁在第三方向彼此错开,所述第三方向与第一槽部的槽口的朝向一致,所述第二负极端壁开设有第二退让槽;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第二负极部,所述第二负极部与所述第二退让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负极部构造为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另一折弯金属片,所述第二负极部在受到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抵靠作用力时朝所述第二退让槽的槽底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舱具有沿第三方向相反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电池槽位于所述电池舱的顶部,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槽的槽口的朝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正极凹槽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在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且背离所述电池槽的槽口的方向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部构造成导电金属片,所述导电金属片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电池槽延伸形成的第一正极凸起和第二正极凸起,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和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在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在所述第三方向比所述第一正极凸起更靠近所述电池舱的底部,所述导电金属片构造为使得:
所述第一正极凸起接触位于所述电池槽的AA型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和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共同接触位于所述电池槽的AAA型电池的正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在所述第一方向比所述第二正极凸起更靠近所述电池槽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舱的底部,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舱之间形成容纳腔;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正极部、所述第一负极部以及所述第二负极部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接口构件,所述接口构件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接口构件配置为用以连接至外部的电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充电指示灯,所述充电指示灯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面盖,所述面盖可开启地连接至所述电池舱的顶部,其中
所述面盖构造为能够透光的结构;或者
所述面盖包括能够透光的第一视窗部,所述第一视窗部与所述充电指示灯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负极部在第三方向比所述第一负极部更远离所述电池舱的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舱包括用于构成所述第一退让槽的槽底的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用于阻止所述第一负极弹片沿所述第一方向背向所述电池槽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弹片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支撑段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方向大体上平行于所述电池槽的深度方向,所述第一支撑段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电池舱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段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一端,所述第一折弯段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段背离所述第一止挡部的侧部,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朝向所述第一止挡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折弯段用于抵接AA型电池的负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止挡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折弯段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段间隔设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折弯段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段的表面形成有第一负极凸起,所述第一负极凸起用于接触所述AA型电池的负极。
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第一导光件,所述第一导光件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结构,所述第一导光件对应设置在所述电池槽的负极端,所述第一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表面和第二导光表面,所述第一导光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电池槽的槽内,所述第二导光表面的朝向与所述电池槽的槽口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导光件用于传输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端所发出的光;
所述第一退让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导光件。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充电指示灯和第二导光件,所述充电指示灯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电池舱包括与所述充电指示灯的位置对应设置的第一视窗部,所述第一视窗部位于所述电池舱沿第三方向背离所述底盖的部位,所述第二导光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视窗部和所述充电指示灯之间,所述第一视窗部和所述第二导光件均构造成能够透光的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部为第二负极弹片,所述第二负极弹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朝向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一侧,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大体上构成S形弯曲结构;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折弯处比所述第三折弯段的其余部分和所述第二折弯段更靠近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以接触位于所述第二槽部的AAA型电池的负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系统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二负极弹片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和/或所述电池舱开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二折弯段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段与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正极端的孔壁间隔开。
CN202410027083.7A 2024-01-08 2024-01-08 电池充电系统 Pending CN1179777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083.7A CN117977748A (zh) 2024-01-08 2024-01-08 电池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083.7A CN117977748A (zh) 2024-01-08 2024-01-08 电池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77748A true CN117977748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47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7083.7A Pending CN117977748A (zh) 2024-01-08 2024-01-08 电池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7774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736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EP2207222B1 (en) Battery pack
US8440336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short circuit member
EP2273587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EP2410594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963429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8642197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0965684B1 (ko) 전지 팩
US20100203363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US20220263191A1 (en) Battery Pack,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KR20190007745A (ko) 배터리 팩
KR101036060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배터리 팩
JP2007323909A (ja) パック電池
CN221531052U (zh) 电池充电器
CN221669593U (zh) 电池充电器
CN221531051U (zh) 电池充电器
EP4009426A1 (en) Battery pack,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CN117977748A (zh) 电池充电系统
CN103579548B (zh) 电池组
CN221531050U (zh) 电池充电器
CN216288660U (zh) 一种电池
CN109309189B (zh) 充电电池
CN221552881U (zh) 电池充电器
EP2330660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21552880U (zh) 电池充电器及电池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