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55294A -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55294A
CN117955294A CN202311700572.6A CN202311700572A CN117955294A CN 117955294 A CN117955294 A CN 117955294A CN 202311700572 A CN202311700572 A CN 202311700572A CN 117955294 A CN117955294 A CN 117955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ssembly
sub
motor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005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敬才
赖剑斌
董泽庆
方南
吴小蒙
廖根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0057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552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55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552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驱动系统及车辆,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电驱动系统包括:壳体总成,其配置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第二油道与第一油道连通,第一油道一部分的油液用于喷至差减总成,另一部分的油液流至第二油道,并喷至电机总成;电机总成,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且电机总成配置有电机轴,电机轴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分布;差减总成,其配置于第二容纳腔,差减总成位于电机总成的一侧,且差减总成配置有与电机轴连接的输入轴,输入轴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分布;控制总成,其配置于壳体总成的上方,且控制总成与电机总成连接。能够将电机总成、差减总成及控制总成进行深度集成,提高集成度。

Description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电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驱动系统是由多个部件组合形成的能够统一工作的整体,其包括驱动电机、控制总成、变速器、空气压缩机、水泵、高压分线盒、整车控制器、车载充电机以及直流转换器等等。
目前的电驱动系统的各个部件均为分体式结构,各个部件但不布置在相应的安装位置上。然而,该种的方式存在着电驱动系统占用空间大,且各个部件之间需通过复杂的线束连接的问题,由于整车的布置空间有限,因此驱动电机的体积也就受限,这使得电机的输出功率较小,不能很好的满足整车动力需求;同时,各个部件之间复杂的线束连接,也使得整个电驱动系统杂乱无章,可靠性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驱动系统及车辆,能够将电机总成、差减总成及控制总成进行深度集成,提高集成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驱动系统,包括:壳体总成、电机总成、差减总成及控制总成;所述壳体总成,其配置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一部分的油液用于喷至所述差减总成,另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第二油道,并喷至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且所述电机总成配置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分布;所述差减总成,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差减总成位于所述电机总成的一侧,且所述差减总成配置有与所述电机轴连接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被配置为沿所述左右方向分布;所述控制总成,其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上方,且所述控制总成与所述电机总成连接。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电机总成、差减总成及控制总成均集成于壳体总成,壳体总成配置有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与第一油道连通,使得油液进入到第一油道时,其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一油道喷至差减总成,另一部分油液流至第二油道内,并喷至电机总成,从而实现对电机总成及差减总成的冷却及润滑,保证冷却效率,满足电池最大电压需求;差减总成连接于电机总成的一侧,并通过电机轴与输入轴进行连接,从而将电机总成的动力传递给差减总成,同时通过将三者集成于壳体总成,实现整个电驱系统的紧凑性更加,在相同的部件尺寸下,能够减小电驱动系统的体积,节省安装空间,也能够提高集成度,简化线路的布置,提高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道包括第一子差减油道、第二子差减油道、第三子差减油道及喷油管,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差减油道与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之间,且所述第一子差减油道被配置为沿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被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被配置为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背离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喷油管与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喷油管,另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第二油道。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二子差减油道的一端与第一子差减油道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三子差减油道连通,第一子差减油道、第二子差减油道以及第三子差减油道沿不同的方向分布于壳体总成,从而油液依次进入至第一子差减油道及第二子差减油道后,一部分从与第二子差减油道的喷油管喷至差减总成,另一部分从第三子差减油道喷至电机总成,从而实现整体结构的冷却以及润滑,提高冷却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油道包括主油道、第一分支油道、第二分支油道及第三分支油道,所述第一分支油道、所述第二分支油道及第三分支油道均与所述主油道连通,且所述第二分支油道配置于所述第一分支油道与所述第三分支油道之间。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分支油道、第二分支油道以及第三分支油道分别与主油道连通,且第二分支油道位于第一分支油道及第三分支油道,使得油液进入主油道时,能够分别流至第一分支油道、第二分支油道以及第三分支油道,从而实现对电机总成不同位置的喷淋,进而提高对电机总成的润滑以及冷却效果,有利于提升电机总成的工作性能,简化结构,包络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总成的底部配置有回油槽,所述回油槽配置为用于容纳喷至所述电机总成及所述差减总成的油液。通过在壳体总成的底部配置回油槽,使得油液分别对电机总成及差减总成进行冷却润滑后,由回油槽进行收集,实现油液在壳体总成内部的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油液总成,所述油液总成包括吸滤器、油泵及油冷器,所述吸滤器与所述回油槽连接,所述油泵与所述吸滤器连接,所述油冷器分别与所述油泵及所述第一油道连接。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吸滤器、油泵以及油冷器均配置于壳体总成,且吸滤器与回油槽连接,油泵与吸滤器连接,油冷器与油泵连接,使得油泵进行工作时,使得油液经过油冷器冷却后,进入第一油道及第二油道,随后分别对电机总成及差减总成进行润滑冷却,最后流至回油槽,并通过吸滤器进行过滤,保证油液的质量,再次通过油泵抽至油冷器,如此往复循环,实现了油液的流动,提高了整体结构的集成度以及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冷却液总成,所述冷却液总成包括冷却通道及冷却管口,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油冷器连接,且所述冷却通道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控制总成的下方,以分别与所述控制总成及油液换热,所述冷却管口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外侧,且所述冷却管口与所述冷却通道连接,以用于冷却液流出所述电驱动系统。通过在壳体总成上集成设置冷却液总成,使得冷却通道分别与油冷器及冷却管口后,不仅能够实现与油冷器内的油液进行换热,也能够对控制总成进行冷却,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冷却效果,有利于集成化及高效化,同时也可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升压总成,所述升压总成包括升压铜排及升压接插件,所述升压铜排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总成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升压接插件连接,所述升压接插件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外侧。能够提高集成化以及高效化,同时也降低了成本,简化了结构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差减总成还包括差速器及中间轴,所述中间轴沿所述左右方向分布,且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入轴啮合连接,所述差速器与所述中间轴啮合连接。通过将中间轴与输入轴啮合,差速器与中间轴啮合,实现与电机总成的连接,进而完成电机总成的动力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总成包括控制器、交流结构、高压铜排、电机三相线,所述电机三相线与所述电机总成连接,所述高压铜排与所述电机三相线连接,所述交流结构与所述高压铜排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交流结构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电驱动系统。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差减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控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升压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第一油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第二油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冷却液总成的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冷却液总成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油液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驱动系统的吸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总成;101、第一油道;1011、第一子差减油道;1012、第二子差减油道;1013、第三子差减油道;1014、喷油管;102、第二油道;1021、主油道;1022、第一分支油道;1023、第二分支油道;1024、第三分支油道;103、第一壳体;104、第二壳体;105、端盖;106、盖板;107、回油槽;108、第三壳体;200、电机总成;201、电机轴;300、差减总成;301、输入轴;302、中间轴;303、差速器;400、控制总成;401、控制器;402、交流结构;403、高压铜排;404、电机三相线;500、升压总成;501、升压铜排;502、升压接插件;600、冷却液总成;601、第一水道;6011、第一水孔;602、第二水道;6021、第二水孔;700、油液总成;701、吸滤器;702、油泵;703、油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方案的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使用者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主要围绕“集成化”、“高效化”以及“低成本”等维度发展,传统的电驱动系统中的电机、变速器以及电机控制器等均是单独布置,导致整个电驱动系统的零部件多、陈隔板内高及体积大。
如图1-图11所示,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驱动系统,包括:壳体总成100、电机总成200、差减总成300以及控制总成400,所述电机总成200、所述差减总成300以及所述控制总成400集成于所述壳体总成100,且所述电机总成200与所述差减总成300连接,以用于将所述电机总成200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减总成300,所述控制总成400与所述电机总成200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电机总成200。
具体而言,壳体总成100,其配置有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电机总成200,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且所述电机总成200配置有电机轴201,所述电机轴201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分布;差减总成300,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差减总成300位于所述电机总成200的一侧,且所述差减总成300配置有与所述电机轴201连接的输入轴301,所述输入轴301被配置为沿所述左右方向分布;控制总成400,其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100的上方,且所述控制总成400与所述电机总成200连接。
示例性的,所述壳体总成100包括第一壳体103、第二壳体104及第三壳体108,所述第三壳体108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3的上方,且所述第三壳体108用于安装所述控制总成400,所述第一壳体103与所述第二壳体104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103背离所述第二壳体104的一侧配置有端盖105,所述端盖105背离所述第一壳体103的一侧配置有盖板106,其中所述盖板106、所述端盖105以及所述第一壳体103三者的连接方式均可采用螺栓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壳体103、所述端盖105以及所述盖板106三者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104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03的一侧配置为开口状,且所述第一壳体103与所述第二壳体104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电机总成200及所述差减总成300均通过轴承与所述壳体总成100连接,且所述电机轴201与所述输入轴301通过花键进行配合连接,以实现所述电机总成200与所述差减总成300之间的动力传递。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总成400包括控制器401、交流结构402、高压铜排403、电机三相线404,所述电机三相线404与所述电机总成200连接,所述高压铜排403与所述电机三相线404连接,所述交流结构402与所述高压铜排403连接,所述控制器401与所述交流结构402连接,以实现对所述电机总成200的控制。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电机总成200、差减总成300及控制总成400均集成于壳体总成100,差减总成300连接于电机总成200的一侧,并通过电机轴201与输入轴301进行连接,从而将电机总成200的动力传递给差减总成300,同时通过将三者集成于壳体总成100,实现整个电驱系统的紧凑性更加,在相同的部件尺寸下,能够减小电驱动系统的体积,节省安装空间,也能够提高集成度,简化线路的布置,提高可靠性。
如图6-图7所示,所述壳体总成100配置有第一油道101及第二油道102,所述第二油道102与所述第一油道101连通,所述第一油道101一部分的油液用于喷至所述差减总成300,另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第二油道102,并喷至电机总成200。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壳体总成100配置有第一油道101及第二油道102,第二油道102与第一油道101连通,使得油液进入到第一油道101时,其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一油道101喷至差减总成300,另一部分油液流至第二油道102内,并喷至电机总成200,从而实现对电机总成200及差减总成300的冷却及润滑,保证冷却效率,满足电池最大电压需求。
请在参照图6,所述第一油道101包括第一子差减油道1011、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及喷油管1014,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差减油道1011与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之间,且所述第一子差减油道1011被配置为沿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被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被配置为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与所述第二油道102背离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油道102连通,所述喷油管1014与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喷油管1014,另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第二油道102,其中所述第一子差减油道1011以及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均配置有若干喷油孔,该喷油孔能够用于对所述差减总成300喷淋油液。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的一端与第一子差减油道1011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连通,第一子差减油道1011、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以及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沿不同的方向分布于壳体总成100,从而油液依次进入至第一子差减油道1011及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后,一部分从与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的喷油管1014喷至差减总成300,另一部分从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喷至电机总成200,从而实现整体结构的冷却以及润滑,提高冷却效率。
请再参照图7,所述第二油道102包括主油道1021、第一分支油道1022、第二分支油道1023及第三分支油道1024,所述第一分支油道1022、所述第二分支油道1023及第三分支油道1024均与所述主油道1021连通,且所述第二分支油道1023配置于所述第一分支油道1022与所述第三分支油道1024之间;示例性的,所述主油道1021与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1013背离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1012的一侧连通,且所述主油道1021位于所述电机总成200的上方,所述第一分支油道1022、所述第二分支油道1023以及所述第三分支油道1024分别位于连通于所述主油道1021的不同位置,例如所述第一分支油道1022以及所述第三分支油道1024分别与所述电机总成200的绕组对应,其中从所述第一分支油道1022以及第三分支油道1024喷出的油液经过绕组后,能够与电机总成200的轴承进行接触,从而实现对其进行润滑,所述第二分支油道1023与电机总成200的定子铁芯对应,所述第二分支油道1023可设置成环状,且所述第一分支油道1022、所述第二分支油道1023以及所述第三分支油道1024均设置有若干喷油孔。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分支油道1022、第二分支油道1023以及第三分支油道1024分别与主油道1021连通,且第二分支油道1023位于第一分支油道1022及第三分支油道1024,使得油液进入主油道1021时,能够分别流至第一分支油道1022、第二分支油道1023以及第三分支油道1024,从而实现对电机总成200不同位置的喷淋,进而提高对电机总成200的润滑以及冷却效果,有利于提升电机总成200的工作性能,简化结构,包络减小。
请再参照图7,所述壳体总成100的底部配置有回油槽107,所述回油槽107配置为用于容纳喷至所述电机总成200及所述差减总成300的油液。通过在壳体总成100的底部配置回油槽107,使得油液分别对电机总成200及差减总成300进行冷却润滑后,由回油槽107进行收集,实现油液在壳体总成100内部的循环流动。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油液总成700,所述油液总成700包括吸滤器701、油泵702及油冷器703,所述吸滤器701与所述回油槽107连接,所述油泵702与所述吸滤器701连接,所述油冷器703分别与所述油泵702及所述第一油道101连接,其中所述吸滤器701以及所述油泵702均可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100的底部,所述油泵702与所述油冷器703之间配置有油道,以用于油泵702与所述油冷器703之间的导通,所述油冷器703可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100的一侧,例如前侧等。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吸滤器701、油泵702以及油冷器703均配置于壳体总成100,且吸滤器701与回油槽107连接,油泵702与吸滤器701连接,油冷器703与油泵702连接,使得油泵702进行工作时,使得油液经过油冷器703冷却后,进入第一油道101及第二油道102,随后分别对电机总成200及差减总成300进行润滑冷却,最后流至回油槽107,并通过吸滤器701进行过滤,保证油液的质量,再次通过油泵702抽至油冷器703,如此往复循环,实现了油液的流动,提高了整体结构的集成度以及冷却效果。
如图8-图9所示,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冷却液总成600,所述冷却液总成600包括冷却通道及冷却管口,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油冷器703连接,且所述冷却通道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控制总成400的下方,以分别与所述控制总成400及油液换热,所述冷却管口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100的外侧,且所述冷却管口与所述冷却通道连接,以用于冷却液流出所述电驱动系统。通过在壳体总成100上集成设置冷却液总成600,使得冷却通道分别与油冷器703及冷却管口后,不仅能够实现与油冷器703内的油液进行换热,也能够对控制总成400进行冷却,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冷却效果,有利于集成化及高效化,同时也可降低成本。
示例性的,所述冷却通道包括第一水道601及第二水道602,所述第一水道601的一端与所述油冷器703连接,其第一水道601的出水端配置为第一水孔6011,所述第一水孔6011与所述第二水道602连接,所述第二水道602的出水端配置为第二水孔6021,所述第二水孔6021用于与所述冷却管口连接,所述冷却管口以及所述油冷器703的进水口用于分别与外部构件连接,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
如图5所示,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升压总成500,所述升压总成500可在充电过程中使用,所述升压总成500包括升压铜排501及升压接插件502,所述升压铜排501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总成400的高压铜排403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升压接插件502连接,所述升压接插件502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100的外侧。能够提高集成化以及高效化,同时也降低了成本,简化了结构设计。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差减总成300还包括差速器303及中间轴302,所述中间轴302沿所述左右方向分布,且所述中间轴302与所述输入轴301啮合连接,所述差速器303与所述中间轴302啮合连接,即所述中间轴302、所述输入轴301以及所述差速器303均套设有齿轮,通过将中间轴302与输入轴301彼此间的齿轮啮合,差速器303与中间轴302彼此间的齿轮啮合,实现与电机总成200的连接,进而完成电机总成200的动力输出。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电驱动系统。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使用者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总成、电机总成、差减总成及控制总成;
所述壳体总成,其配置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一部分的油液用于喷至所述差减总成,另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第二油道,并喷至电机总成;
所述电机总成,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且所述电机总成配置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被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分布;
所述差减总成,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差减总成位于所述电机总成的一侧,且所述差减总成配置有与所述电机轴连接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被配置为沿所述左右方向分布;
所述控制总成,其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上方,且所述控制总成与所述电机总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包括第一子差减油道、第二子差减油道、第三子差减油道及喷油管,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差减油道与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之间,且所述第一子差减油道被配置为沿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被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被配置为沿所述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三子差减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背离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喷油管与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二子差减油道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喷油管,另一部分的油液流至所述第二油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道包括主油道、第一分支油道、第二分支油道及第三分支油道,所述第一分支油道、所述第二分支油道及第三分支油道均与所述主油道连通,且所述第二分支油道配置于所述第一分支油道与所述第三分支油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底部配置有回油槽,所述回油槽配置为用于容纳喷至所述电机总成及所述差减总成的油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油液总成,所述油液总成包括吸滤器、油泵及油冷器,所述吸滤器与所述回油槽连接,所述油泵与所述吸滤器连接,所述油冷器分别与所述油泵及所述第一油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冷却液总成,所述冷却液总成包括冷却通道及冷却管口,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油冷器连接,且所述冷却通道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控制总成的下方,以分别与所述控制总成及油液换热,所述冷却管口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外侧,且所述冷却管口与所述冷却通道连接,以用于冷却液流出所述电驱动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系统还包括升压总成,所述升压总成包括升压铜排及升压接插件,所述升压铜排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总成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升压接插件连接,所述升压接插件配置于所述壳体总成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减总成还包括差速器及中间轴,所述中间轴沿所述左右方向分布,且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入轴啮合连接,所述差速器与所述中间轴啮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总成包括控制器、交流结构、高压铜排、电机三相线,所述电机三相线与所述电机总成连接,所述高压铜排与所述电机三相线连接,所述交流结构与所述高压铜排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交流结构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电驱动系统。
CN202311700572.6A 2023-12-11 2023-12-11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Pending CN1179552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00572.6A CN117955294A (zh) 2023-12-11 2023-12-11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00572.6A CN117955294A (zh) 2023-12-11 2023-12-11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55294A true CN117955294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793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00572.6A Pending CN117955294A (zh) 2023-12-11 2023-12-11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5529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53201A (zh) 一种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总成及电动汽车
US7182585B2 (en) Electrically driven flow compressor
JP2023543609A (ja) 集積化された電気駆動システム及び電動自動車
WO2024087601A1 (zh) 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11823853A (zh) 双驱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08630378U (zh) 充配电总成箱体、充配电总成及车辆
CN114919398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合一电驱总成冷却系统
CN111769688B (zh) 一种高度集成模块化轮毂电机
CN117955294A (zh)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15664115A (zh) 一种电驱的油冷系统结构、电驱总成装置及汽车
CN113547907B (zh)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壳体的布置结构及车辆
CN115765238A (zh) 油冷电驱动总成和新能源电动汽车
CN213064578U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冷却系统及车辆
US11670443B2 (en) Liquid cooled inductor via nozzle spray
CN114157081A (zh) 一种油冷电机定子总成
CN203883625U (zh) 一种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车辆
CN112787456A (zh)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CN112735759A (zh) 直接液体冷却的电感器
CN213661386U (zh) 一种对控制器进行主动冷却的电动油泵总成
CN220185757U (zh) 电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21299471U (zh) 新能源汽车用冷却润滑电子油泵
CN117997026A (zh) 一种双电机集成壳体及壳体油路结构
CN110323895A (zh)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及其驱动电机油冷系统
CN213661385U (zh) 一种对控制器和电机进行主动冷却的电动油泵总成
CN220440497U (zh) 定子的冷却结构、壳体、电机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