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1115A -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1115A
CN117941115A CN202280061178.XA CN202280061178A CN117941115A CN 117941115 A CN117941115 A CN 117941115A CN 202280061178 A CN202280061178 A CN 202280061178A CN 117941115 A CN117941115 A CN 117941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positive electrode
battery
discharge voltage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11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畅
欧阳少聪
许宝云
谢庭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41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11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7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having means for adapting to batteries or cells of different types or different siz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池包(1)以及包括电池包(1)的用电装置。电池包(1)包括电池包箱体和被收纳在电池包箱体中不同区域的第一、第二、第三电池单体(61、62、63),第一、第二、第三电池单体(61、62、63)各自均具有第一、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高于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第一、第二、第三电池单体(61、62、63)具有不同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通过在电池包箱体内部的温度不同的区域配置具有第一、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低温能量保持率不同的电池单体,能够使电池包的温度不同的区域的电池单体在低温下释放的能量大致一致、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提高。

Description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高的电池包和包括该电池包的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在上述领域中,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的容量有时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此时需要将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串联或者并联组成电池包以提高电池包的整体放电量。
但是,由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包,在冬季那样的低温环境下使用时,能量保持率大幅降低,即,在低温下的续航能力严重缩水,如何提高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续航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优异、低温下的续航能力提高的由锂离子二次电池组成的电池包和包括该电池包的用电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其包括电池包箱体和被收纳在所述电池包箱体中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中配置有第一电池单体,在所述第二区域中配置有第二电池单体,在所述第三区域中配置有第三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包围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周围排布,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包围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周围排布,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 体各自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高于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正极活性物质由具有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具有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正极功能助剂混合而成,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钛氧化物、铌氧化物或钛铌氧化物,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各自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
由此,本申请通过按照电池包内的温度分布来设置低温下的放电能力不同的电池单体从而改善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具体而言,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的温度不同的区域中分别配置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放电电压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低温能量保持率不同的电池单体,并且在温度越低的区域配置低温能量保持率越高的电池单体。通过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中的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配置低温性能相对较低(低温能量保持率相对较小)的电池单体,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中的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配置低温性能相对较高(低温能量保持率相对较大)的电池单体,能够使电池包的温度不同的各区域中的电池单体的循环一致性更高,提升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从而提高电池包整体的低温续航能力。
本申请中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的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由常规正极活性物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混合制备而成,常规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放电电压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正极功能助剂为钛氧化物、铌氧化物或者钛铌氧化物,这些正极功能助剂具有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电池单体中的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容量,可通过改变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含量来进行调节。通过使用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的电池单体,能够在利用放电电压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之后,继续利 用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显著提升电池单体的放电功率,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的放电功率,从而使电池单体具有更高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本申请所述电池包的形状是任意的,可以是根据客户要求设计的任意形状。
本申请所述电池包中,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并不限于划分为上述的3个区域,只要包括上述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即可。具体而言,可以是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由上述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组成;也可以是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中除了上述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以外,在第三区域的外侧还具有一个或多个区域,只要配置在外侧的区域中的电池单体包围配置在其内侧的区域中的电池单体的周围排布即可。
本申请所述电池包,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包括如上所述的3个以上的区域的情况下,只要满足越靠外侧的区域中,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越高(即,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越高)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可以是将该矩形形状的四个角作为最外侧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最高(即,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最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箱体的所述内部空间由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组成。
由此,能够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上述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这3个区域的电池包中,获得上述的优异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由Ti 2Nb 2xO 4+5x表示的钛铌氧化物,其中x为1以上的整数,可选地,所述钛铌氧化物为选自Ti 2Nb 2O 9、TiNb 2O 7、Ti 2Nb 10O 29和TiNb 24O 62中的一种或多种。
由此,通过选择性能优异的钛铌氧化物作为正极功能助剂,能够得到具有合适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电池单体,从而能够实现低温性能优异的本申请电池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范围为 1.0-2.0V,可选地,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在1.2-1.6V的放电容量占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总放电容量的50%以上,可选为70%以上。
由此,通过使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与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具有明显差异,能够显著地获得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所带来的上述效果。通过使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在1.2-1.6V的放电容量占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总放电容量的比例在上述范围内,能够确保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从而确保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电池单体中,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最低放电电压与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最高放电电压之差为0.5V以上,可选为1.0V以上。
由此,能够利用放电电压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之后,继续利用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能够显著提高各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提升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90%-100%,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0%-10%。
由此,通过使第一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一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提升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73%-95%,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5%-27%。
由此,通过使第二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二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三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54%-87%,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13%-46%。
由此,通过使第三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三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48-285mAh/g,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55-295mAh/g,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69-311mAh/g。
由此,通过使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克容量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在低温下的放电容量大致一致,提高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理论克容量为350-410mAh/g。
由此,通过使用理论克容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正极功能助剂,能够确保各电池单体具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高各电池单体和电池包整体的低温放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为选自锰酸锂、镍酸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和磷酸铁锂中的一种。
由此,只要由第一正极活性物质产生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与由正极功能助剂产生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和放电容量占比满足上述关系,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从现有的各种正极活性物质中选择,从而,能够利用现有的正极活性物质容易地实现本申请的电池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种类相同且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种类相同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占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比按照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顺 序递减,所述正极功能助剂占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比按照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顺序递增。
用于产生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越大,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越大,电池单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越高,通过使配置在第三区域中的第三电池单体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配置在第二区域中的第二电池单体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配置在第一区域中的第一电池单体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能够使第三电池单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第二电池单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第一电池单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在低温下释放的能量大致一致,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96.0%-100%,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0%-4.0%。
由此,通过使第一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一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提升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88.5%-96.0%,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4.0%-11.5%。
由此,通过使第二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二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二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三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76.5%-88.5%,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11.5%-23.5%。
由此,通过使第三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 剂的质量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三电池单体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三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碳包覆的含锂元素的钛铌氧化物。
由此,通过对作为正极功能助剂的钛铌氧化物进行碳包覆和预锂化,能够提高钛铌氧化物的导电性和电池单体的有效锂离子数量,提高作为正极功能助剂的钛铌氧化物的结构稳定性,保证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负极经过了补锂处理。
由此,通过对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负极进行补锂处理,能够弥补由于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钛铌氧化物导致的锂离子的不足,使电池单体的有效锂离子总量不降低,从而保证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0℃以下的温度下,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4-1.6V,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2-1.4V,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0-1.2V。
由此,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在低温下释放的能量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数量∶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数量∶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数量=(3-8)∶(8-13)∶(10-15)。换言之,当第一电池单体的数量、第二电池单体的数量和第三电池单体的数量之和为100%时,第一电池单体的数量占比大约为10-30%,第二电池单体的数量占比大约为25-50%,第三电池单体的数量占比大约为30-60%。
由此,只要按照常见的电池包的温度分布范围来设置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的数量,就能够容易地实现本申请 的电池包。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电池包。
由此,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用电装置在低温下的续航能力强,即使在低温下也能够长时间地正常使用。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通过在电池包箱体内部的温度不同的区域配置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的低温能量保持率不同的电池单体,能够提供能够使温度不同的区域的电池单体在低温下释放的能量大致一致、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提高的电池包和包括该电池包的用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除去箱体后的结构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中使用的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的电池单体的恒流放电曲线的示意图,其中,该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由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NCM)和正极功能助剂钛铌氧化物(TNO,例如TiNb 2O 7)组成。
图4是使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作为电源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包;2上箱体;3下箱体;g1、g2间隙;BL1第一边界线;BL2第二边界线;BL3第三边界线;R1第一区域;R2第二区域;R3第三区域;61第一电池单体;62第二电池单体;63第三电池单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电池包和用电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 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以下限和上限的形式来限定,给定范围是通过选定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进行限定的,选定的下限和上限限定了特别范围的边界。这种方式进行限定的范围可以是包括端值或不包括端值的,并且可以进行任意地组合,即任何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一个范围。例如,如果针对特定参数列出了60-120和80-110的范围,理解为60-110和80-120的范围也是预料到的。此外,如果列出了最小范围值1和2,并且列出了最大范围值3、4和5,则下面的范围可全部预料到:1-3、1-4、1-5、2-3、2-4和2-5。在本申请中,除非有其他说明,数值范围“a-b”表示a到b之间的任意实数组合的缩略表示,其中a和b都是实数。例如数值范围“0-5”表示本文中已经全部列出了“0-5”之间的全部实数,“0-5”只是这些数值组合的缩略表示。另外,当表述某个参数为≥2的整数,则相当于公开了该参数为例如整数2、3、4、5、6、7、8、9、10、11、12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方式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可选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步骤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优选是顺序进行的。例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和(b),表示所述方法可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a)和(b),也可以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b)和(a)。例如,提到所述方法还可包括步骤(c),表示步骤(c)可以任意顺序加入到所述方法,例如,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a)、(b)和(c),也可包括步骤(a)、(c)和(b),也可以包括步骤(c)、(a)和(b)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所提到的“包括”和“包含”表示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例如,所述“包括”和“包含”可以表示还可以包括或包含没有列出的其他组分,也可以仅包括或包含列出的组分。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本申请中,术语“或”是包括性的。举例来说,短语“A或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发明人注意到,由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包,在冬季的低温环境下使用时,因电池包中不同位置的电池单体的散热能力和保温效果不同,会导致不同位置的电池单体充放电性能不一致。具体而言,在低温环境下使用时,电池包中位于内侧的电池单体温度相对较高,低温下的放电性能相对较好,电池包中位于外侧的电池单体温度相对较低,低温下的放电性能相对较差。电池包中不同部位的电池单体在低温下放电能力的差异,导致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大幅降低。
于是,发明人想到,通过在电池包中温度较低的区域配置低温放电性能更优异的电池单体,能够使电池包中不同位置的电池单体在低温环境下放出的能量大致一致,从而使电池包整体在低温环境下的能量发挥得到提高,进而提升使用该电池包作为电源的用电装置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里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发明人反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配置在温度较低的区域的电池单体具有两个放电电压平台,在较高的放电电压平台放电结束之后,继续利用较低的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能够提高这些电池单体的放电量,从而使这些电池单体在低温下的放电性能更优异。
能够提供较低的放电电压平台的物质已知有多种,发明人通过反复研究发现,通常被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钛氧化物、铌氧化物或钛铌氧化物具有较低的对锂电位,当将这些物质作为正极功能助剂添加在常规正极活性物质中时,这些物质能够提供较低的放电电压平台,使得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放出更多的能量,提高电池单体的放电量,进而提升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而且,在电池单体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正极活性物质的总质量(常规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之和)的比例不超过 一定比例(例如50%)的情况下,较低的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高低两个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总放电容量的比例越高,电池单体的低温性能越优异。这样,通过在温度越低的区域使用较低的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越高的电池单体,能够使配置在温度不同的各个区域中的电池单体在低温下所发挥出的能量大致一致,能够提高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从而提高使用该电池包作为电源的电动汽车等用电装置在低温下的续航能力。
电池包
下面,对本申请的电池包1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包1除去箱体后的结构组件的俯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电池包1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单体(61、62、63)。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能够盖设于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多个电池单体的封闭空间(电池包腔体)。
如图2所示,第一区域R1是由第一边界线BL1包围的大致矩形的区域,位于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的矩形形状的中心部(例如,第一区域R1的矩形形状的长和宽可以分别为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的矩形形状的长和宽的大致二分之一),第二区域R2是第一边界线BL1与第三边界线BL3之间的大致环形的区域,第三区域R3是第二边界线BL2与第三边界线BL3之间的大致环形的区域,其中,第一边界线BL1、第二边界线BL2、第三边界线BL3是为了清楚地表示第一、二、三区域而画的虚拟线。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区域R1中配置有第一电池单体61,在所述第二区域R2中配置有第二电池单体62,在所述第三区域R3中配置有第三电池单体63,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包围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的周围排布,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包围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的周围排布。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各自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高于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 各自的正极活性物质由具有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具有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正极功能助剂混合而成,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钛氧化物、铌氧化物或钛铌氧化物。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各自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当置于同样温度的外界环境中时,在电池包1内,第三区域R3的温度低于第二区域R2的温度,第二区域R2的温度低于第一区域R1的温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整个说明书中,尽管将第一电池单体描述为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或将第一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描述为由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具有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正极功能助剂混合而成,但仅包括第一放电电压平台、不包括第二电压放电平台的第一电池单体,即仅由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形成的第一电池单体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放电电压平台”是放电曲线中放电电压比较平稳的部分,在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时,单位时间的放电量较多。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中使用的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的电池单体的恒流放电曲线的示意图,其中,该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由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NCM)和正极功能助剂钛铌氧化物(TNO,例如TiNb 2O 7)组成。如图3所示,NCM的放电电压平台的下限为2.5V(图3中的A点),TNO的放电电压平台的上限为1.8V(图3中的B点)。另外,如图3所示,在电池单体的放电曲线具有两个放电电压平台的情况下,经过A点之后,放电电压急剧下降,下降到B点之后又趋于平稳,继续利用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
在图3中,第一个电压瞬降结束的B点之前为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即高电压放电平台,也即本申请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其在数据值上等于高电压正极活性物质放出的所有能量与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均衡的值,也可以粗略看作B点之前的平均电压),第一个电压瞬降结束 的B点之后成为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即低电压放电平台,也即本申请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体现为低电压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本申请中的正极功能助剂)放出的所有能量与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均衡的值,也可以粗略看作B点之后的平均电压)。
本申请中,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的温度不同的区域中分别配置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放电电压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低温能量保持率不同的电池单体61、62、63,并且在温度越低的区域配置低温能量保持率越高的电池单体。具体而言,按照通常的电池包内部的温度分布,第一区域R1的温度>第二区域R2的温度>第三区域R3的温度,在本申请中,第三电池单体63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二电池单体62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一电池单体61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一/第二/第三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的具体定义和测试方法参见本说明书“相关测试”部分。
在电池包中所处不同位置的电池单体,散热能力不同。通常,越靠外侧的电池单体,散热能力越强,即散热速度越快,随着从电池包外侧向电池包内部去,电池单体的散热速度逐渐降低;相反,随着从电池包内部向电池包外侧去,电池单体的保温能力逐渐降低。因此,电池包不同区域的电池单体的温度不同,导致其充放电性能不一致:例如,在低温外界环境下,内侧的电池单体散热速度相对较慢,温度相对较高,低温外界环境下的性能相对较好(但高温性能较差);然而,外侧的电池单体散热速度相对较快,温度相对较低,低温外界环境下的性能相对较差(但高温性能较高)。由此,这种电池包内不同区域的电池单体在低温环境下出现的彼此之间电性能差异过大的现象,会使电池包整体在低温环境下的能量保持率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在温度不同的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和第三区域R3中设置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即,放电电压相对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放电电压相对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当 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结束后,能够再利用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继续进行放电(即实现同一电池单体的梯次放电),由此提高每个电池单体在低温环境下释放的能量,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本申请中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的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各自的正极活性物质由常规正极活性物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混合制备而成。常规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放电电压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正极功能助剂为具有ReO 3构型的层状结构的钛氧化物、铌氧化物或者钛铌氧化物,这些正极功能助剂具有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电池单体中的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容量,可通过改变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含量来进行调节。
而且本申请发明人发现,通过进一步调节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能够得到整体低温能量保持率更高的电池包1,并且这种设置显著改善了电池包在冬季的低温条件下的低温能量保持率。具体而言,通过使第三电池单体63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二电池单体62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一电池单体61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能够在第一电池单体61无法继续放电的低温环境下,使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继续放电,在第一电池单体61和第二电池单体62无法继续放电的低温环境下,使第三电池单体63继续放电,以确保电池包整体的放电容量处于较高水平。
本发明人进一步对设置在温度不同的各区域R1、R2、R3中的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的各电池单体61、61、63中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与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各自中,当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通过使第三电池单体63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二电池单体62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一电池单体61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 放电容量占比,能够使第三电池单体63的低温能量保持率>第二电池单体62的低温能量保持率>第一电池单体61的低温能量保持率,能够使配置在电池包的温度不同的各区域R1、R2、R3中的各电池单体61、62、63在低温下能够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低温下的放电容量)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包1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提高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续航能力。
如图2所示,多个电池单体中位于较外侧的电池单体可以是与电池包箱体(上箱体2、下箱体3)的内表面接触,也可以是与设置在电池包箱体的内表面上的结构件接触。在图2所示的俯视图中,在最外侧的电池单体与电池包箱体的内表面之间任选地形成有间隙g1、g2,在这些间隙g1、g2中可以设置电池包的各种结构件。在不同的电池单体之间的空隙中,可以任选地设置电容器等,以提高电池包整体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中的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由Ti 2Nb 2xO 4+5x表示的钛铌氧化物,其中x为1以上的整数,可选地,所述钛铌氧化物为选自Ti 2Nb 2O 9、TiNb 2O 7、Ti 2Nb 10O 29和TiNb 24O 62中的一种或多种。
钛铌氧化物一般是由不同比例的钛氧化物和铌氧化物化合制得,由于钛和铌原子半径相近,因此钛铌氧化物都具有ReO 3构型的层状结构,且钛离子和铌离子还具有相似的电化学特性,Nb 5+/Nb 4+、Nb 4+/Nb 3+和Ti 4+/Ti 3+的氧化还原电位相差较小,均在1-2V的范围内。
由此,通过选择性能优异的钛铌氧化物作为正极功能助剂,能够得到具有合适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从而能够实现低温性能优异的本申请电池包。
上述的钛铌氧化物可通过市购获得,或者利用下述方法制备:按照Ti 2Nb 2xO 4+5x各元素配比,调整TiO 2和Nb 2O 5粉末质量比,加入溶剂,溶剂可以是乙醇、水或丙酮,混合物经球磨、干燥、加热、冷却,即可得到相应钛铌氧化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范围为1.0-2.0V,可选地,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在1.2-1.6V的放电容量占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总放电容量的50%以上,可选为70%以上。
由此,通过使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与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具有明显差异,能够显著地获得具有双放电电压平台所带来的上述效果。通过使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在1.2-1.6V的放电容量占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总放电容量的比例在上述范围内,能够确保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从而确保电池包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电池单体61、62、63中,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最低放电电压与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最高放电电压之差为0.5V以上,可选为1.0V以上。
参照图3,本申请所述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最低放电电压”是指A点对应的放电电压,所述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最高放电电压”是指B点对应的放电电压。
针对存在两个放电电压平台的电池单体,第一放电电压平台与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的差异越大,第二放电电压平台所带来的上述效果越显著。若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最低放电电压与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最高放电电压之差小于0.5V,则第一放电电压平台与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的差异较小,不能显著地获得第二放电电压平台所带来的上述效果。
通过使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最低放电电压与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最高放电电压之差在上述范围,能够利用放电电压较高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之后,继续利用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进行放电,能够显著提高各电池单体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提升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90%-100%,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0%-10%。其中,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100%,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0%,是指第一电池单体61仅具有一个放电电压平台的情形,其也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由此,通过使第一电池单体61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 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一电池单体61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提升电池包1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73%-95%,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5%-27%。
由此,通过使第二电池单体62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二电池单体62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包1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54%-87%,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13%-46%。
由此,通过使第三电池单体63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三电池单体63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电池包1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48-285mAh/g,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55-295mAh/g,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69-311mAh/g。
由此,通过使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各自的克容量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在低温下的放电容量大致一致,提高电池包1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其中,各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是指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克容量,例如可以根据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含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各自的克容量和质量占比来计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理论克容量为 350-410mAh/g。
由此,通过使用理论克容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正极功能助剂,能够确保各电池单体具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高各电池单体和电池包整体的低温放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为选自锰酸锂、镍酸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和磷酸铁锂中的一种。
由此,只要由第一正极活性物质产生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与由正极功能助剂产生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和放电容量占比满足上述关系,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从现有的各种正极活性物质中选择,从而,能够利用现有的正极活性物质容易地实现本申请的电池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种类相同且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种类相同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占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比按照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的顺序递减,所述正极功能助剂占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比按照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的顺序递增。
用于产生放电电压较低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越大,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越大,电池单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越高,通过使配置在第三区域R3中的第三电池单体63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配置在第二区域R2中的第二电池单体62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配置在第一区域R1中的第一电池单体61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能够使第三电池单体63的低温能量保持率>第二电池单体62的低温能量保持率>第一电池单体61的低温能量保持率,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在低温下释放的能量大致一致,从而提高电池包1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96.0%-100%,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0%-4.0%。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100%,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 占0%,是指第一电池单体61仅由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形成的情形,其也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由此,通过使第一电池单体61中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61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一电池单体61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提升电池包1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88.5%-96.0%,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4.0%-11.5%。
由此,通过使第二电池单体62中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二电池单体62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二电池单体62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包1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76.5%-88.5%,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11.5%-23.5%。
由此,通过使第三电池单体63中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三电池单体63中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各自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第三电池单体63在低温下能够释放的能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包1整体的低温能量保持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碳包覆的含锂元素的钛铌氧化物。
由此,通过对作为正极功能助剂的钛铌氧化物这样的欠锂物质进行预锂化处理,能够补充由于常规正极活性物质的减少而导致的锂离子数量的减少,使得电池单体具有符合要求的锂离子数量,保证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另外,通过对经过预锂化处理的钛铌氧化物进行碳包覆,能够提高钛铌氧化物的导电性。从而,能够提高作为正极功能助剂的钛铌氧化物的结构稳定性,保证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 定性。
作为对钛铌氧化物进行预锂化的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对欠锂物质进行预锂化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将所制备的钛铌氧化物与碳酸锂混合后,压实放在氧化铝陶瓷坩埚中,置于高炉中升温到碳酸锂的熔融温度,冷却到室温取出进行球磨分散,得到预锂化的产物。通过对钛铌氧化物进行预锂化,能够提升电池首效。
作为对预锂化后的钛铌氧化物进行碳包覆的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碳包覆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方法:按照钛铌氧化物(Ti 2Nb 2xO 4+5x)各元素配比与所需的碳包覆量,调整预锂化后的钛铌氧化物与葡萄糖的质量比,加入溶剂,溶剂可以是乙醇、水或丙酮,混合液经球磨、干燥造粒、煅烧,即可得到碳包覆的含锂元素的钛铌氧化物材料。通过对预锂化后的钛铌氧化物进行碳包覆,能够提升钛铌氧化物的电导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各自的负极经过了补锂处理。
由此,通过对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各自的负极进行补锂处理,能够弥补由于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钛铌氧化物导致的锂离子的不足,使电池单体的有效锂离子总量不降低,从而保证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作为负极进行补锂处理的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各种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方法:(1)将粘结剂、锂粉和有机溶剂混合,可得锂粉溶液;(2)采用物理的方式将所述锂粉溶液涂敷于负极极片上;(3)负极极片经干燥、冷压,即可得到预锂化负极极片。通过进行负极补锂,能够提升电池首效。
正极功能助剂的预锂化处理和负极的补锂处理只要进行至少任一者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0℃以下的温度下,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4-1.6V,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2-1.4V,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0-1.2V。
由此,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的放电截止电压,能够使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 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在低温下释放的能量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包整体在低温下的能量保持率。
充电截止电压过高或者放电截止电压过低会损害电池单体的循环性能。在充电截止电压过高的情况下,电池单体会过充电,在电池单体电量已满的情况下继续充电会导致正极材料结构变化,造成容量损失,而正极材料分解放出的氧会与电解液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最坏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发生爆炸。在放电截止电压过低的情况下,电池单体会过放电,过放电会使电池单体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可逆性受到破坏,即使充电也只能部分恢复,容量也会有明显衰减。电池单体深充深放,会增大电池单体的损耗,电池单体最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浅充浅放,这样能够延长电池单体的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单体61的数量∶所述第二电池单体62的数量∶所述第三电池单体63的数量=(3-8)∶(8-13)∶(10-15)。换言之,当第一电池单体61的数量、第二电池单体62的数量和第三电池单体63的数量之和为100%时,第一电池单体61的数量占比大约为10-30%,第二电池单体62的数量占比大约为25-50%,第三电池单体63的数量占比大约为30-60%。
在一些实施方式,第一电池单体61的数量可以为1。
由此,只要按照常见的电池包的温度分布范围来设置第一电池单体61、第二电池单体62和第三电池单体63的数量,就能够容易地实现本申请的电池包。
用电装置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电源,也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用电装置可以包括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但不限于此。
作为所述用电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电池单体或电池包。
图4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用电装置对低温下的续航能力的需求,可以采用本申请的电池包。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一)电池单体的制备
I.第一电池单体的制备
[制备例I-1]
1)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NCM)和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作为导电剂的超导电炭黑SP和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在正极集流体铝箔上,经烘干、冷压、分条、裁片后,得到正极极片。
其中,正极功能助剂预先经过了预锂化和碳包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炭黑、粘结剂PVDF的质量比为96∶2∶2,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2∶98。
2)负极极片的制备
将负极活性材料石墨、作为导电剂的超导电炭黑SP、作为粘结剂的SBR和作为增稠剂的CMC-Na按照质量比96∶1∶1∶2分散在作为溶剂的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得到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涂覆在负极集流体铜箔上;经烘干、冷压、分条、裁片后,得到负极极片。
3)隔离膜
选用聚乙烯膜作为隔离膜。
4)电解液的制备
将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按照体积比1∶1∶1混合均匀得到有机溶剂,接着将充分干燥的锂盐LiPF 6溶解于混合后的有机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5)电池单体的制备
将上述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层叠,使隔离膜处于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作用,然后卷绕得到裸电芯;将裸电芯置于外包装壳中,干燥后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化成、整形等工序,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1。
[制备例I-2]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NCM)和正极功能助剂TiO 2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2。
[制备例I-3]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NCM)和正极功能助剂Nb 2O 5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3。
[制备例I-4]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磷酸铁锂(LFP)和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4。
[制备例I-5]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锰酸锂(LMO)和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5。
[制备例I-6]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 (NCM)和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6。
[制备例I-7]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NCM)和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10O 29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7。
[制备例I-8]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iNi 0.6Co 0.2Mn 0.2O 2(NCM)和正极功能助剂TiNb 24O 62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8。
[制备例I-9]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磷酸铁锂(LFP)和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9。
[制备例I-10]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锰酸锂(LMO)和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10O 29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10。
[制备例I-11]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仅使用NCM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11。
[制备例I-12]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12。
[制备例I-13]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仅使用LFP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13。
[制备例I-14]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FP的质量比为4∶96以外,与制备例I-4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一电池单体I-14。
II.第二电池单体的制备
[制备例II-1]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
[制备例II-2]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O 2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2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2。
[制备例II-3]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Nb 2O 5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3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3。
[制备例II-4]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FP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4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4。
[制备例II-5]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MO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5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5。
[制备例II-6]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6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6。
[制备例II-7]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10O 2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7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7。
[制备例II-8]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4O 62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8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8。
[制备例II-9]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FP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9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9。
[制备例II-10]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10O 2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MO的质量比为6.5∶93.5以外,与制备例I-10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0。
[制备例II-11]
与制备例I-1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1。
[制备例II-12]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仅使用LFP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2。
[制备例II-13]
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3。
[制备例II-14]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4∶96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4。
[制备例II-15]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FP的质量比为 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4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5。
[制备例II-16]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第一正极活性物质锰酸锂(LMO)和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且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MO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6。
[制备例II-17]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20∶80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二电池单体II-17。
III.第三电池单体的制备
[制备例III-1]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
[制备例III-2]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O 2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2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2。
[制备例III-3]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Nb 2O 5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3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3。
[制备例III-4]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FP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4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4。
[制备例III-5]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MO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5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5。
[制备例III-6]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6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6。
[制备例III-7]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10O 2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7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7。
[制备例III-8]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4O 62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8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8。
[制备例III-9]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FP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9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9。
[制备例III-10]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10O 2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MO的质量比为11.5∶88.5以外,与制备例I-10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0。
[制备例III-11]
与制备例I-1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1。
[制备例III-12]
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仅使用LMO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2。
[制备例III-13]
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3。
[制备例III-14]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NCM的质量比为23.5∶76.5以外,与制备例I-1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4。
[制备例III-15]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Nb 2O 7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FP的质量比为23.5∶76.5以外,与制备例I-4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5。
[制备例III-16]
除了正极功能助剂Ti 2Nb 2O 9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LMO的质量比为23.5∶76.5以外,与制备例II-16同样地操作,获得第三电池单体III-16。
(二)电池包的组装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和第三区域R3,在第一区域R1中配置第一电池单体I-1作为第一电池单体61,在第二区域R2中配置第二电池单体II-1作为第二电池单体62,在第三区域R3中配置第三电池单体III-1作为第三电池单体63,组装成电池包。其中,第一电池单体61的数量∶第二电池单体62的数量∶第三电池单体63的数量=12∶32∶40。
[实施例2]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2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2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2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3]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3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3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3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4]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4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 单体II-4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4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5]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5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5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5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6]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6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6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6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7]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7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7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7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8]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8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8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8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9]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9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9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9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0]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0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0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0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1]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1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4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2]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1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4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4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3]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3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5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5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4]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4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6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6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5]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2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7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4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7]
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8]
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对比例1]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1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1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1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对比例2]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1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2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2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对比例3]
除了使用第二电池单体II-13代替第二电池单体I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3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对比例4]
除了使用第一电池单体I-12代替第一电池单体I-1,使用第三电池单体III-13代替第三电池单体III-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组装成电池包。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但是本申请的电池包并不仅限于将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3个区域的情况,也可以是除了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以外,在第三区域的外侧还具有一个或多个区域,只要配置在外侧的区域中的电池单体包围配置在其内侧的区域中的电池单体的周围排布即可。
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包括如上所述的3个以上的区域的情况下,只要满足越靠外侧的区域中,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越高(即,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越高)即可。
另外,在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可以是将该矩形形状的四个角作为最外侧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最高(即,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最高)。
(三)相关测试
1、电池单体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的测定
对实施例1-19和对比例1-4的各电池包中的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分别使用新威动力电池测试机(型号BTS-5V300A-4CH)测量25℃时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进而计算出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
电池单体的放电容量的测量方法如下:
(1)将电池单体在25℃静置2h,确保电池单体的温度为25℃;
(2)在25℃以0.33C将电池单体充电至下述的表1所示的充电截止电压后,继续以该充电截止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电流为0.05C,充电截止(其中,C表示电池单体额定容量);
(3)将电池单体在25℃静置1h;
(4)在25℃以0.33C将电池单体放电至下述的表1所示的放电截止电压,记录电池单体放出的总放电容量C0;
(5)得出步骤(4)中的放电曲线,例如,如本申请的图3中的放电曲线,在图3的放电曲线中,B点前的放电容量合计为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C1,B点至放电截止电压的放电容量为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C2。
因此,电池单体的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C1/C0, 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C2/C0。
[表1]
正极活性物质种类 充电截止电压(V) 放电截止电压(V)
NCM+TiNb 2O 7 4.40 1.45
NCM+TiO 2 4.40 1.45
NCM+Nb 2O 5 4.40 1.45
LFP+TiNb 2O 7 3.80 1.45
LMO+TiNb 2O 7 4.40 1.45
NCM+Ti 2Nb 2O 9 4.40 1.45
NCM+Ti 2Nb 10O 29 4.40 1.45
NCM+TiNb 24O 62 4.40 1.45
LFP+Ti 2Nb 2O 9 3.80 1.45
LMO+Ti 2Nb 10O 29 4.40 1.45
LMO+Ti 2Nb 2O 9 4.40 1.45
2、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的测定
另外,对实施例1-19和对比例1-4的各电池包,分别使用新威动力电池测试机(型号BTS-5V300A-4CH)测量电池包25℃总满放能量和电池包-20℃总满放能量,用电池包-20℃总满放能量除以电池包25℃总满放能量,计算出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
电池包25℃总满放能量的测量按照《GBT 31467.2-2015电池包及系统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中的“7.1.2室温下的容量和能量测试”进行。
电池包-20℃总满放能量的测量按照《GBT 31467.2-2015电池包及系统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中的“7.1.4低温下的容量和能量测试”进行。将实施例1-19和对比例1-4的各电池包的组成和测试结果示于下述的表2-表4。
根据上述表2的结果可知,在实施例1-10中,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均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并且,第三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达到65.0%-76.7%。
而在对比例1和对比例2中,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都仅具有一个放电电压平台,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仅为60.5%和56.7%。
在对比例3中,虽然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均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但是,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中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相同,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仅为62.9%。
在对比例4中,虽然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均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但是,第三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容量占比,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仅为60.7%。
根据上述表3的结果可知,在实施例1、11-14中,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均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第三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并且,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各自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在本申请中记载的优选范围内,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达到64.1%-70.0%。
而在实施例15中,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各自中的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比和/或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在本申请中记载的优选范围以外,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为59.3%。
根据上述表4的结果可知,在实施例1中,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均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第三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二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第一电池单体的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并且,-20℃时第一电池单体、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均在本申请中记载的优选范围内,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达到70%。
而在实施例16中,-20℃时第二电池单体和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过高,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为55%,这表明了截止电压对-20℃总能量保持率影响很大。
在实施例17中,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过低,虽然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为71%,但是,当截止电压过低时,能够提高-20℃总能量保持率,相当于过放电,但是会导致电池单体性能恶化产生气体,影响电池单体寿命。
在实施例18中,-20℃时第二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过高,且大于第一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为62%。
在实施例19中,-20℃时第一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过低,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过高,且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第二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第一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电池包-20℃总能量保持率为58%。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20)

  1. 一种电池包,其包括电池包箱体和被收纳在所述电池包箱体中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包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包箱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中配置有第一电池单体,在所述第二区域中配置有第二电池单体,在所述第三区域中配置有第三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包围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周围排布,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包围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周围排布,其中,
    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各自具有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和第二放电电压平台,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高于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平均放电电压,
    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正极活性物质由具有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具有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正极功能助剂混合而成,
    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钛氧化物、铌氧化物或钛铌氧化物,
    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各自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包箱体的所述内部空间由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由Ti2Nb 2xO 4+5x表示的钛铌氧化物,其中x为1以上的整数,可选地,所述钛铌氧化物为选自Ti 2Nb 2O 9、TiNb 2O 7、Ti 2Nb 10O 29和TiNb 24O 62中的一种或多种。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放电电压范围为1.0-2.0V,可选地,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在1.2-1.6V的放电容量占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总放电容量的50%以上,可选为70%以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电池单体中,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的最低放电电压与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的最高放电电压之差为0.5V以上,可选为1.0V以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90%-100%,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0%-10%。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73%-95%,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5%-27%。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和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之和为100%时,所述第一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54%-87%,所述第二放电电压平台对应的放电容量占13%-46%。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48-285mAh/g,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55-295mAh/g,所述第三 电池单体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克容量为169-311mAh/g。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理论克容量为350-410mAh/g。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为选自锰酸锂、镍酸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和磷酸铁锂中的一种。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种类相同且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种类相同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占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比按照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顺序递减,所述正极功能助剂占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比按照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顺序递增。
  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96.0%-100%,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0%-4.0%。
  14. 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88.5%-96.0%,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4.0%-11.5%。
  15. 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电池单体中,当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总质量为100%时,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占76.5%-88.5%,所述正极功能助剂的质量占11.5%-23.5%。
  16. 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功能助剂为碳包覆的含锂元素的钛铌氧化物。
  17. 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所述第二电池单体和所述第三电池单体各自的负极经过了补锂处理。
  18. 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在0℃以下的温度下,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4-1.6V,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2-1.4V,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放电截止电压为1.0-1.2V。
  19.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池单体的数量∶所述第二电池单体的数量∶所述第三电池单体的数量=(3-8)∶(8-13)∶(10-15)。
  20. 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CN202280061178.XA 2022-06-02 2022-06-02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Pending CN1179411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6790 WO2023230978A1 (zh) 2022-06-02 2022-06-02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1115A true CN117941115A (zh) 2024-04-26

Family

ID=89026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1178.XA Pending CN117941115A (zh) 2022-06-02 2022-06-02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02960B2 (zh)
EP (1) EP4307417A1 (zh)
KR (1) KR20240022668A (zh)
CN (1) CN117941115A (zh)
WO (1) WO20232309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042B (zh) * 2008-11-05 2010-12-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以及正极和电池
CN101834311A (zh) * 2010-05-17 2010-09-15 林道勇 锂二次电池组
JP2013065453A (ja) * 2011-09-16 2013-04-11 Nec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5428734B (zh) * 2015-12-21 2017-11-07 中盐安徽红四方锂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配组方法
US20190044145A1 (en) * 2017-08-04 2019-02-07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Rechargeable copper and sulfur based electr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
JPWO2021006127A1 (zh) * 2019-07-08 2021-01-14
US20210194079A1 (en) * 2019-12-23 2021-06-24 Cnpc Usa Corporation Hybrid battery system with multiple discharge voltage plateaus and greater charge capacity of metal in the negative electrode
CN113594637A (zh) * 2020-04-30 2021-11-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装置、电池包以及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FR3118311B1 (fr) * 2020-12-23 2023-06-02 Verkor Unité de stockage d’énergie comprenant un module de batterie et procédé de gestion d’une telle unité de stockage d’énergie
CN114142108A (zh) * 2021-10-19 2022-03-04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不同化学体系的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61561B (zh) * 2021-12-31 2024-03-19 杭州鹏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可选择组合并成组的电池包成组系统及成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2002960B2 (en) 2024-06-04
KR20240022668A (ko) 2024-02-20
US20240055610A1 (en) 2024-02-15
WO2023230978A1 (zh) 2023-12-07
EP4307417A1 (en) 2024-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83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EP4047711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battery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US12002960B2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JP7413562B1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力消費装置
CN117957685A (zh)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EP4199196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device
WO2024011454A1 (zh)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EP4199187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EP4293807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EP4280301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sheet,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apparatus
EP4276996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US20230216028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device
EP4333148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EP4325616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WO2024040510A1 (zh) 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8213597A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848708A (zh)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