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13339A -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13339A
CN117913339A CN202310289821.0A CN202310289821A CN117913339A CN 117913339 A CN117913339 A CN 117913339A CN 202310289821 A CN202310289821 A CN 202310289821A CN 117913339 A CN117913339 A CN 117913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ck
colloid
pole piece
glue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898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欣
梁静爽
李博
武新战
滕国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898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133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13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33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 G01N23/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forming images of the material
    • G01N23/04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forming images of the material using tomography, e.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6/00Prim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6/005Devices for making primary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胶粘结构包括胶体。胶体用于粘贴在待加工件的裂缝处;其中,所述胶体沿第一方向粘贴于所述裂缝处,待加工件为极片,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一致。在电芯作业过程中,可沿第一方向将胶体粘贴在裂缝处,避免极片易从该裂缝继续破裂而导致断带现象,保证极片保持完整结构,维持产品制备过程持续进行。如此,有利于提升粘接强度,降低断带风险的发生。

Description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本申请是名称为:胶粘结构及电芯检测方法,申请号为:2022112708025的发明专利的分案申请,母案申请日为:2022年10月18日。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芯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电芯制备制程中,极片有断裂的可能。为此,通常使用黄胶连接断带极片,以保证极片稳定持续过辊。然而受限于传统黄胶结构设计缺陷,导致裂缝处粘接不稳,易出现继续断带风险,影响电芯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提升粘接强度,降低断带风险的发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胶粘结构,包括:胶体,用于粘贴在待加工件的裂缝处;其中,所述胶体沿第一方向粘贴于所述裂缝处,待加工件为极片,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一致。
上述的胶粘结构,沿第一方向将胶体粘贴在裂缝处,避免极片易从该裂缝继续破裂而导致断带现象,保证极片保持完整结构,维持产品制备过程持续进行。如此,有利于提升粘接强度,降低断带风险的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胶粘结构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沿第二方向延伸,并用于粘贴于所述裂缝处;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如此,将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固定部粘贴在裂缝处,使得裂缝处的粘接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保证产品的制备稳定、持续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胶体上,且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胶体外。如此,将固定部沿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伸出胶体外,使得固定部一端能粘贴在待加工件上,以便对胶体实现横向密封,提高胶体与待加工件之间的粘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为至少两个,全部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连接于所述胶体上。如此,将至少两个固定部间隔连接于胶体上,有利于提升胶体与待加工件之间的粘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胶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上。如此设计,实现对胶体的端部的密封,避免胶体一端发生翘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粘贴在所述胶体背向所述裂缝的一侧面上。如此设计,除了对裂缝横向密封外,还可将胶体粘紧在裂缝处,提升胶体的粘接强度,降低极片发生断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伸出所述胶体外。如此,将固定部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伸出胶体外,这样利用固定部可覆盖住胶体沿第二方向上的两边缘,减少胶体相对两边缘因直接暴露在外而易发生翘边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如此,将固定部与胶体之间垂直粘结,在提升裂缝处的粘接强度的前提下,使得裂缝处的结构分布更为整洁,利于对产品表面的管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胶体包括主体层及贴设于所述主体层的防护层,所述主体层与所述防护层之间用于设置识别体,所述主体层背向所述防护层的一侧面用于粘贴于所述裂缝处。如此,将胶体设计成双层结构,使得识别体位于主体层与防护层之间,既能使识别体稳定固定在胶体上,又能避免识别体直接暴露在外而容易刮伤待加工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芯生产系统,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胶粘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胶粘结构与电芯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胶体与识别体结构配合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显影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100、胶粘结构;110、胶体;111、主体层;112、防护层;120、识别体;130、固定部;200、待加工件;210、极片;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本申请人注意到,在电芯制备过程中,不论是涂布还是辊压工序中,极片作为一条完整的结构,均通过传送辊结构进行传送,以保证制备过程能持续运行。若极片发生断带时,传送辊则无法继续传送极片,导致后续工序无法有序进行。
为此,若极片发生断裂现象时,通常会在极片的裂缝处粘贴黄胶,避免极片发生断带,保证极片能持续、有效过辊。然而受限于传统黄胶结构设计缺陷,在粘贴时,往往横向粘结在裂缝处,其粘结范围较少,粘接强度较弱,导致极片在传送时容易发生继续断裂的风险,导致电芯生产过程无法稳定进行。
基于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黄胶结构粘结不稳定的问题,本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本申请设计了一种胶粘结构100,胶粘结构100包括:胶体110。胶体110用于粘贴在待加工件200的裂缝处;其中,胶体110沿第一方向X粘贴于裂缝处,且第一方向X与待加工件200的宽度方向一致。
上述的胶粘结构100,沿第一方向X将胶体110粘贴在裂缝处,避免极片210易从该裂缝继续破裂而导致断带现象,保证极片210保持完整结构,维持产品制备过程持续进行。如此,有利于提升粘接强度,降低断带风险的发生。
当然,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胶粘结构100,不仅能适用于电芯的制备过程中,还可适用在其他产品需粘接避免断带的制备过程中。其中,电芯是指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其包括端盖、壳体、电极组件以及其他的功能性部件。电极组件是电芯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壳体内可以包含一个或更多个电极组件。电极组件主要由正极片210和负极片210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并且通常在正极片210与负极片210之间设有隔膜。正极片210和负极片210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极组件的主体部,正极片210和负极片210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共同位于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1,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胶粘结构100,胶粘结构100包括:胶体110。胶体110用于粘贴在待加工件200的裂缝处;其中,胶体110沿第一方向X粘贴于裂缝处,待加工件200为极片210,且第一方向X与极片210的宽度方向一致。
胶体110是指具有粘接功能的物体,比如:胶带等。胶体110粘贴在待加工件200上的裂缝处,使得待加工件200保持完整的结构,避免发生断带而无法持续过辊。其中,“过辊”是指待加工件200在传送是通过传送辊的旋转作用而进行,若待加工件200发生断带时,断裂的一段可在传送辊的作用下继续传送,而另一段则失去与传送辊作用,无法继续通过传送辊。
若待加工件200在过辊中沿自身宽度方向发生裂缝时,则容易发生断带现象。因此,对于沿加工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裂缝,则需粘贴胶粘结构100。
沿第一方向X将胶体110粘贴在裂缝处,避免待加工件200易从该裂缝继续破裂而导致断带现象,保证待加工件200保持完整结构,维持产品制备过程持续进行。如此,有利于提升粘接强度,降低断带风险的发生。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胶粘结构100还包括固定部130。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用于粘贴于裂缝处;其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
固定部130以第二方向Y延伸方式粘贴在裂缝处,与胶体110呈相交设置。当然,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设置,即固定部130粘贴在裂缝处的延伸方向与胶体110粘贴在裂缝处的延伸方向垂直。
固定部130粘贴在裂缝处时,可与胶体110连接;也可不与胶体110连接,即固定部130与胶体110间隔粘贴在裂缝处。当固定部130与胶体110连接时,固定部130与胶体1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粘接、缝制、一体成型方式等。其中,一体成型方式可为裁缝、切割等。
将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固定部130粘贴在裂缝处,使得裂缝处的粘接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保证产品的制备稳定、持续进行。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固定部130连接于胶体110上,且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端伸出胶体110外。
在粘贴过程中,可将胶体110以第一方向X粘贴在裂缝处后,再将固定部130以第二方向Y粘贴在胶体110背向裂缝的一侧面上,并使得固定部130的至少一端伸出胶体110外,伸出的部分则粘贴在待加工件200上。当然,胶粘结构100的粘贴方式有多种,并仅限于上述方案,比如:固定部130与胶体110也可预先连接成一整体结构,再将该整体结构粘贴在裂缝处;或者,先将固定部130粘贴在裂缝处,后再将胶体110粘贴在裂缝处等。
固定部130在胶体110上的结构状态可为: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的一端伸出胶体110外;或者,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端分别伸出胶体110外。
将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端伸出胶体110外,使得固定部130一端能粘贴在待加工件200上,以便对胶体110实现横向密封,提高胶体110与待加工件200之间的粘接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固定部130为至少两个,全部固定部130沿第一方向X间隔连接于胶体110上。
固定部130的数量可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固定部130在第一方向X上的间隔间距可根据胶体110实际尺寸而定。
将至少两个固定部130间隔连接于胶体110上,有利于提升胶体110与待加工件200之间的粘接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固定部130为两个。两个固定部130分别对应连接于胶体110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上。
连接在胶体110相对两端上的两个固定部130,相互之间可保持平行,也可成交叉分布。当然,两个固定部130之间可有重叠粘贴部分;也可保持相互隔开设置等。
如此设计,实现对胶体110的端部的密封,避免胶体110一端发生翘边。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固定部130粘贴在胶体110背向裂缝的一侧面上。
在粘结过程中,可先将胶体110沿第一方向X粘结在裂缝处,再将固定部130横向粘结在胶体110上;或者,在粘结之前,预先将固定部130粘结在胶体110的表面上;再将固定部130与胶体110作为一整体结构粘结在裂缝处。
如此设计,除了对裂缝横向密封外,还可将胶体110粘紧在裂缝处,提升胶体110的粘接强度,降低极片210发生断裂的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端分别伸出胶体110外。
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端分别伸出胶体110外,这说明胶体110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边缘会被固定部130粘结覆盖。
将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延伸,以伸出胶体110外,这样利用固定部130可覆盖住胶体110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边缘,减少胶体110相对两边缘因直接暴露在外而易发生翘边现象。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
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这说明固定部130粘贴在裂缝处的延伸方向与胶体110粘贴在裂缝处的延伸方向垂直。
将固定部130与胶体110之间垂直粘结,在提升裂缝处的粘接强度的前提下,使得裂缝处的结构分布更为整洁,利于对产品表面的管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胶体110包括主体层111及贴设于主体层111的防护层112。主体层111与防护层112之间用于设置识别体120,主体层111背向防护层112的一侧面用于粘贴于裂缝处。
主体层111与防护层112之间可通过粘贴方式、缝制方式或一体成型方式等进行连接。主体层111与防护层112之间连接形成双层结构,这样既能使识别体120稳定固定在胶体110上,又能避免识别体120直接暴露在外而容易刮伤待加工件200。
将胶体110设计成双层结构,使得识别体120位于主体层111与防护层112之间,既能使识别体120稳定固定在胶体110上,又能避免识别体120直接暴露在外而容易刮伤待加工件200。
另外,当粘贴有黄胶的极片210被制备成电芯时,需在后续工序中应及时被剔除,以防止具有缺陷的电芯流入客户端中而引发客诉。
目前剔除有风险的成品电芯通常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比如: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利用CT技术获取电芯内部图像,根据显影辨识度判断电芯内是否具有黄胶。然而,在检测过程中,黄胶的图像亮度往往低于极片210的图像亮度,导致获取的图像显影辨识度并不明显,很容易出现误判,导致具有黄胶的电芯也容易流入客户端中。
基于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显影辨识度不够而无法准确、快速识别缺陷电芯而带来的问题,本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胶粘结构100,将识别体120固定于胶体110上,且识别体120被配置为:识别体120的密度大于极片210的密度。
在电芯制备过程中,将胶体110粘贴在极片210上的裂缝处,避免极片210在过辊时发生断带而导致电芯制备发生中断。由于胶体110上设有识别体120,且识别体120的密度大于极片210的密度,因此,在无损检测技术剔除具有缺陷电芯时,识别体120相比极片210对射线吸收系数更高,例如,识别体120相比极片210更容易吸收X射线等,识别体120会在无损检测技术中能呈现出更亮的图像,使得检测过程中能够准确、快速辨识出胶粘结构100。如此,在保证断带极片210能稳定过辊的前提下,及时识别缺陷电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升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1,胶粘结构100还包括识别体120。识别体120固定于胶体110上,识别体120被配置为:识别体120的密度大于待加工件200的密度。
识别体120是指能够在无损检测技术中被显影的结构,比如:识别体120可为金属体、塑料体等。其中,无损检测技术可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CT无损技术对产品的内部结构进行检测时,X射线的衰减系数与被检物质的密度直接相关,密度越高,显示区域越亮。为此,请参考图3,将识别体120的密度控制大于待加工件200的密度,使得识别体120的图像亮度要高于待加工件200的亮度,提升CT图像的显影辨识度。
识别体120在胶体110上的固定方式有多种,比如:识别体120可采用但不限于粘接、包裹方式、缝制方式、卡扣方式等固定在胶体110上。
将识别体120的密度设计为大于待加工件200的密度,使得识别体120在无损检测技术中能呈现出更亮的图像,便于检测过程中能够准确、快速辨识出胶粘结构100。如此,在保证待加工件200能稳定过辊的前提下,及时、有效识别缺陷,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升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识别体120的密度记为A,其中,3.5g/cm3≤A≤8.92g/cm3
当识别体120的密度控制过低时,识别体120在无损检测技术中所获取的图像亮度会远低于待加工件200的图像亮度,这样在辨别时胶粘结构100的阴影区域很容易与待加工件200上其他阴影区域混淆,无法准确判断出该产品是否具有缺陷;当识别体120的密度控制较大时,会导致胶粘结构100整体变重,严重影响胶粘结构100的使用。
为便于理解,以电芯制备为例,极片210的密度普遍为3.42g/cm3,因此,将识别体120的密度控制在3.5g/cm3~8.92g/cm3中,使得识别体120的图像亮度高于极片210的图像亮度,这样很容易被识别出。
识别体120的密度A值可为3.5g/cm3~8.92g/cm3中任一值,比如:密度A可为但不限于3.5g/cm3、4g/cm3、4.5g/cm3、5g/cm3、5.5g/cm3、6g/cm3、6.5g/cm3、7g/cm3、7.5g/cm3、7.8g/cm3、8g/cm3、8.5g/cm3、8.92g/cm3等。
合理控制识别体120的密度A值,既能保证识别体120与待加工件200之间具有明显的显影辨识度,又能避免胶粘结构100过重而影响其使用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识别体120为铁丝。
铁丝的密度一般为7.8g/cm3,能与大部分待加工件200构成明显的显影辨识度,比如:当待加工件200为极片210时,无损检测中能铁丝能获取更亮的图像,保证检测人员能快速、准确判断出。同时,铁丝也容易布置在胶体110上,能减少其在胶体110上所占用的空间。
将识别体120设计为铁丝,不仅提高显影辨识度,而且还方便布置在胶体110上,有利于胶粘结构100的成型。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1,胶体110沿第一方向X粘贴于裂缝处;其中,第一方向X与待加工件200的宽度方向一致。
若待加工件200在过辊中沿自身宽度方向发生裂缝时,则容易发生断带现象。因此,对于沿加工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裂缝,则需粘贴胶粘结构100。
沿第一方向X将胶体110粘贴在裂缝处,避免待加工件200易从该裂缝继续破裂而导致断带现象,保证待加工件200保持完整结构,维持产品制备过程持续进行。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请参考图1,识别体120在胶体110上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
识别体120在胶体110上沿第一方向X延伸,其延伸方式可为线性延伸;也可为曲线延伸,但整体趋势为第一方向X。
识别体120在胶体110上排布有多种,比如:识别体120仅集中在胶体110的中部;或者集中在胶体110的一端部上;当然,也可从胶体110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上等。
将识别体120在胶体110上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这样当胶体110粘贴在裂缝处时,识别体120则呈现沿待加工件200的宽度方向排布,使得识别体120的显影图像更为直观、明显,提高缺陷的显影辨识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识别体120的延伸长度记为L,待加工件200的宽度记为W,其中,1/2W≤L≤W。
当识别体120的长度设计过短时,识别体120在无损检测技术中所获取的图像在待加工件200的图像衬托下显得不明显,导致误判几率变高;当识别体120的长度设计过长时,很容易伸出胶体110外,对待加工件200造成刮伤或结构干涉;同时,也会导致材料的浪费。
合理控制识别体120的延伸长度L值,既能保证识别体120与待加工件200之间具有明显的显影辨识度,又能避免识别体120过长易伸出胶体110外而导致待加工件200被刮伤等。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1,可选地,识别体12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的横截面面积记为S,其中,0.0314mm2≤S≤0.196mm2
识别体120的横截面形状可有多种设计,比如:识别体120的横截面形状可为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当识别体12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时,识别体120的直径可为0.2mm~0.5mm。
识别体120的横截面面积大小可决定识别体120的粗细,若识别体120的横截面面积过大时,识别体120则较粗,这样获取的胶粘结构100则会变得非常笨重,导致胶粘操作变得非常困难。若识别体120的横截面面积过小时,会导致识别体120的显影亮度变得非常窄,与待加工件200的显影亮度难以区分,导致缺陷辨识度困难。
识别体120的横截面面积S值可为0.0314mm2~0.196mm2中任一值,比如:延伸长度L值可为但不限于0.0314mm2、0.040mm2、0.05mm2、0.06mm2、0.07mm2、0.08mm2、0.09mm2、0.1mm2、0.15mm2、0.196mm2等。
合理控制识别体120的横截面面积S值,既能保证识别体120与待加工件200之间具有明显的显影辨识度,又能避免识别体120过粗,导致胶粘操作变得非常困难。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利用扫描方式,获取电芯中的极片210的图像信息;
S200、根据图像信息的亮度,判断极片210上是否存在识别体120,其中,识别体120为以上任一项方案的胶粘结构100中的识别体120。
电芯是指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其中,电极组件是电芯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且电极组件由正负极片210、隔膜相互叠片或卷绕形成。
扫描方式是指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对电芯内部结构进行扫描,比如:CT通过X射线对电芯内部扫描等。利用扫描方式获取的图像信息中包括图像的亮度、图像的形状等。
识别体120为以上任一项方案中的胶粘结构100中的识别体120是指:识别体120的密度大于极片210的密度,在无损检测技术中,比如CT技术中,识别体120的图像亮度会亮于极片210的图像亮度。
上述的电芯检测方法,在电芯检测过程中,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对电芯内的极片210进行扫描,获取极片210上的图像信息;根据图像信息中的亮度,判断极片210上是否存在识别体120;若存在识别体120,则说明电芯为缺陷电芯。如此,通过对识别体120的判断,判断电芯是否具备缺陷,使得电芯的缺陷识别更加便利,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升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S200、根据图像信息的亮度,判断极片210上是否存在识别体120,其中,识别体120的密度大于极片210的密度的步骤,包括:若图像信息上存在至少一处的亮度高于极片210所对应的图像亮度时,则判断极片210上存在识别体120。
图像信息上存在至少一处的亮度高于极片210所对应的图像亮度,则说明极片210上存在一密度高于极片210的密度的物体,即为识别体120。当然,若图像信息上不存在一处高于极片210所对应的图像亮度,即极片210所对应的图像亮度最高,则说明极片210不存在识别体120,该电芯则为良品。
在判断电芯是否为缺陷产品时,若图像信息上存在至少一处的亮度高于极片210所对应的图像亮度时,则说明极片210上存在识别体120。如此,使得电芯的缺陷识别更加便捷,提升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芯生产系统,包括以上任一项的胶粘结构1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黄胶改善,提高CT检测卷入电芯黄胶识别度的结构,在胶体110中添加相对密度高的金属Fe丝,在CT检测过程中,X射线穿过卷入电芯胶体110时,内部包裹的Fe丝显影更亮更明显,便于更好的识别到风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胶体(110),用于粘贴在待加工件(200)的裂缝处;
其中,所述胶体(110)沿第一方向(X)粘贴于所述裂缝处,所述待加工件(200)为极片(210),且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极片(210)的宽度方向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结构还包括固定部(130),所述固定部(130)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用于粘贴于所述裂缝处;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0)连接于所述胶体(110)上,且所述固定部(130)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胶体(110)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0)为至少两个,全部所述固定部(130)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连接于所述胶体(1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0)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部(130)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胶体(110)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0)粘贴在所述胶体(110)背向所述裂缝的一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0)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端分别伸出所述胶体(110)外。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胶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110)包括主体层(111)及贴设于所述主体层(111)的防护层(112),所述主体层(111)与所述防护层(112)之间用于设置识别体(120),所述主体层(111)背向所述防护层(112)的一侧面用于粘贴于所述裂缝处。
10.一种电芯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胶粘结构。
CN202310289821.0A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Pending CN1179133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9821.0A CN117913339A (zh)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9821.0A CN117913339A (zh)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CN202211270802.5A CN115360404B (zh)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检测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0802.5A Division CN115360404B (zh)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3339A true CN117913339A (zh) 2024-04-19

Family

ID=840076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89821.0A Pending CN117913339A (zh)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CN202211270802.5A Active CN115360404B (zh)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检测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0802.5A Active CN115360404B (zh) 2022-10-18 2022-10-18 胶粘结构及电芯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791333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45586B1 (ko) * 2001-05-07 2007-08-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지 검사장치
JP6777248B1 (ja) * 2019-01-25 2020-10-28 東レ株式会社 構造体の検査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構造体の検査装置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10165323A (zh) * 2019-05-29 2019-08-23 上海精测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锂电池回收方法和设备
CN111337490A (zh) * 2020-01-19 2020-06-26 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池涂胶检测方法
CN113689447A (zh) * 2020-05-19 2021-11-23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识别带状固定件的方法、装置、设备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0404A (zh) 2022-11-18
CN115360404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3048C (zh) 电池
CN113013377A (zh) 电池
CN111668451A (zh) 一种用于卷绕式多极耳电芯的极片的制备方法、极片及电芯
CN213401444U (zh) 一种软包锂电池极耳及软包锂电池
JP2008243439A (ja) 電池の異常検出装置および電池の異常検出方法
CN111024008B (zh) 一种叠片型储能器件的错位尺寸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WO2024007463A1 (zh) 涂布质量的检测方法、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储存介质
CN115839684A (zh) 间隙检测装置及间隙检测方法
CN117913339A (zh) 胶粘结构及电芯生产系统
CN11037073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软包装膜
WO2021020892A1 (ko) 와전류 신호 특성을 이용한 전지의 저항용접 품질 평가 방법
CN211858829U (zh) 一种参比电极和三电极电池
CN210349853U (zh) 用于太阳能叠瓦组件的焊带及太阳能叠瓦组件
TWI529993B (zh) 電芯的檢測方法
KR20210048327A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불량 검사 방법, 불량 전극의 판별 및 제거방법,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불량 검사 장치
CN115602745A (zh) 焊带件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111618588A (zh) 一种软包电芯的极耳焊接方法
CN220999564U (zh) 保护胶及电池
EP438692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electrode sliding standard
CN215118973U (zh) 一种卷绕式电芯
CN105637680A (zh) 电极板以及用于制造和检验电极板的方法
CN220751072U (zh)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系统
CN217823153U (zh) 一种裸电芯绝缘结构及二次电池
CN216213300U (zh) 一种石墨舟片及石墨舟
US20240204234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wer storage ce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