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06314A -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06314A
CN117906314A CN202410220050.4A CN202410220050A CN117906314A CN 117906314 A CN117906314 A CN 117906314A CN 202410220050 A CN202410220050 A CN 202410220050A CN 117906314 A CN117906314 A CN 1179063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cooling
liquid
condenser
refrigeran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200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秀平
王利
马小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Original Assignee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filed Critical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2005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063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06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063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包括:壳体、至少一个导液板层、冷凝管束以及过冷通道和过冷管束。其中所述导液板层被设置为引导被所述导液板层的上方的所述冷凝管束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进入所述过冷通道中,并在所述过冷通道中与所述过冷管束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在本申请的冷凝器在冷凝器内直接设置过冷通道,并且将至少一部分过冷管束直接设置在过冷通道中,因此减少了壳体底部的过冷管束的数量,从而降减少了浸没壳体底部的过冷管束所需要的液态制冷剂高度,进而减少了冷凝器所需要的制冷剂充注量。

Description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用于向外制冷或制热,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四个部件,其中冷凝器用于将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态制冷剂。一些冷凝器为壳管式换热器,冷凝器的壳体内容纳有换热管,冷凝器的入口管通常布置在冷凝器的上部,气态制冷剂从冷凝器的入口管进入冷凝器的壳体内。在换热管外的气态制冷剂与换热管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管壁接触来进行热交换,使气态制冷剂放出汽化潜热后液化为饱和液态制冷剂。饱和液态制冷剂向下滴落并聚集到壳体的底部。
在一些制冷系统中还包括过冷器,过冷器用于将冷凝得到的液态制冷剂冷却到比冷凝饱和温度更低的温度。过冷器一般集成在冷凝器内的底部,过冷器的壳体内也容纳有换热管。饱和液态制冷剂聚集到壳体的底部后进入过冷器后,在换热管外的饱和液态制冷剂再与换热管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将饱和液态制冷剂进一步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后,从制冷剂出口排出。
发明内容
本申请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壳体、至少一个导液板层、冷凝管束以及过冷通道和过冷管束。所述壳体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所述壳体内限定换热容腔,所述换热容腔用于容纳制冷剂。所述至少一个导液板层设置在所述换热容腔中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冷凝管束设置在所述换热容腔内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冷凝管束的内部用于流通冷却介质,其中所述冷凝管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导液板层的上方。所述过冷通道设置在所述换热容腔中,并且所述过冷管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过冷通道中。其中所述导液板层被设置为引导被所述导液板层的上方的所述冷凝管束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进入所述过冷通道中,并在所述过冷通道中与所述过冷管束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过冷通道从上至下延伸。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过冷通道为狭窄通道,所述过冷通道的宽度被设置为使进入所述过冷通道的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动速度加快。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过冷通道的宽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加,并且所述过冷通道的宽度小于在同一高度上的所述壳体的宽度的30%。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换热容腔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空间,所述至少两个冷凝空间由所述导液板层分隔形成,所述冷凝管束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管组,所述至少两个冷凝管组设置在相应的所述冷凝空间中。其中所述导液板层被设置为使各个所述冷凝空间与所述过冷通道流体连通,以使得:位于所述导液板层上方的冷凝空间中的冷凝管组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进入所述过冷通道中,并且与所述过冷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并且未冷凝的制冷剂气体流经所述过冷通道后,进入位于所述导液板层下方的冷凝空间中,并且与其中的所述冷凝管组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每个所述导液板层包括至少一个导液板,每个所述导液板包括横向延伸部,其中在朝向所述过冷通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横向延伸部逐渐向下倾斜,以引导所述制冷剂液体朝向所述过冷通道中流动。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每个所述导液板还包括纵向延伸部,所述纵向延伸部连接在所述横向延伸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靠近所述过冷通道的一端,其中所述纵向延伸部限定形成所述过冷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纵向延伸部与其下方的所述导液板间隔,以允许制冷剂气体从所述过冷通道进入相应的所述冷凝空间。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每个所述导液板的纵向延伸部的高度被设置为阻挡制冷剂液体从所述过冷通道进入相应的所述冷凝空间。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每个所述导液板层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液板,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导液板的所述纵向延伸部之间间隔以限定形成所述过冷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过冷通道沿所述高度方向并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至少一个导液板的横向延伸部的边缘与所述壳体之间间隔以限定形成所述过冷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本申请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和根据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A为图1中的冷凝器的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冷凝器内的液态制冷剂流向图;
图2C为图2A中冷凝器内的气态制冷剂流向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器的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包括图1所示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制冷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顶”、“底”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器100的立体结构图,用于示出冷凝器100的外部结构。如图1所示,冷凝器100包括壳体101,壳体101大致呈圆筒形状,其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高度方向H。壳体101上设有制冷剂入口102、制冷剂出口103和进水管122、出水管124。其中,制冷剂入口102设置在壳体101的中部的顶部,用于向壳体101内部提供气态制冷剂。制冷剂出口103设置在壳体101的中部的底部,用于将壳体101内部冷凝得到的液态制冷剂排出冷凝器100。
在壳体10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具有用于封闭壳体101的前管板114和后管板116。前管板114和后管板116上设有进水管122、出水管124。进水管122、出水管124能够与冷却介质连通,并且与壳体101中的各个换热管的内部流体连通,用于向换热管提供用来热交换的冷却介质。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凝器100具有两个管程,进水管122、出水管124均设置在前管板114上,并且进水管122设置在出水管124的下方。
由此,气态制冷剂能够从冷凝器100的顶部的制冷剂入口102进入冷凝器100的内部后,在冷凝器100的内部与换热管中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使得气态制冷剂被冷凝为液态制冷剂,最后液态制冷剂从冷凝器100的底部的制冷剂出口103排出冷凝器100。并且,换热管中的冷却介质通过进水管122进入换热管,并且从出水管124流出换热管。
图2A-图2C为冷凝器100的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出冷凝器100的内部结构。其中图2A为冷凝器100沿图1中的A-A线剖切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冷凝器100内的液态制冷剂流向图,图2C为冷凝器100内的气态制冷剂流向图。如图2A-图2C所示,壳体101内限定用于容纳制冷剂的换热容腔208,制冷剂入口102和制冷剂出口103均与换热容腔208流体连通。冷凝器100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容腔208内的冷凝管束246以及过冷管束252。冷凝管束246和过冷管束252均包括若干平行于彼此的换热管,这些换热管均沿长度方向L延伸,并且每根换热管在长度方向L上的前后两端支撑在前管板114和后管板116上。每根换热管的内部均与进水管122、出水管124流体连通(不代表直接连通),以使得冷却介质能够流入和流出换热管内部。这些换热管在换热容腔208中按照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冷凝管束246和过冷管束252。在本申请中,过冷管束252大致设置在换热容腔208的下半部分区域中,以与进水管122对应。制冷剂入口102和冷凝管束246之间设有防冲板207,防冲板207能够防止从制冷剂入口102进入换热容腔208的气态制冷剂直接对冷凝管束246造成冲击。
冷凝器100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容腔208内的至少一个导液板层264。导液板层264沿长度方向L延伸。至少一个导液板层264将换热容腔208在高度方向H上分隔为至少两个冷凝空间218。相应的,冷凝管束246也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管组。两个冷凝管组设置在相应的冷凝空间218中。每个冷凝管组能够将相应的冷凝空间218中的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态制冷剂。
冷凝器100内还包括过冷通道254。过冷通道254的至少一部分由导液板层264限定形成或者由导液板层264与壳体101共同限定形成。过冷通道254与各个冷凝空间218流体连通,以使得从冷凝空间218排出的制冷剂液体能够进入过冷通道254。导液板层264被设置为引导导液板层264上方的冷凝空间218中的冷凝管组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从冷凝空间218进入过冷通道254中。过冷通道254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于将制冷剂液体聚集到换热容腔208的底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上下方向既包括完全垂直的方向,也包括倾斜或者弧形等方向,只要不是完全与水平方向平行即可。
过冷管束25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过冷通道254中,以使得从过冷通道254中流过的制冷剂液体能够与过冷管束252进行热交换。在实施例中,过冷管束252包括上部过冷管束251和下部过冷管束253。上部过冷管束251设置在过冷通道254中,以使得过冷通道254中的液态制冷剂能够与上部过冷管束251中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下部过冷管束253设置在换热容腔208的底部。聚集在换热容腔208底部的液态制冷剂浸没下部过冷管束253,以与下部过冷管束253中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具体的制冷量需要,过冷管束252也可以仅包括上部过冷管束251,而不包括下部过冷管束253。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液板层264包括在高度方向H上间隔设置的三个导液板层264,三个导液板层264将换热容腔208分隔为四个冷凝空间218,四个冷凝空间218从上至下依次布置在制冷剂入口102和制冷剂出口103之间。并且每个导液板层264包括在宽度方向W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液板261,过冷通道254的至少一部分在两个导液板261之间形成。每个导液板层264的两个导液板261大致将该导液板层264下方的冷凝空间218在宽度方向W上分隔为两个大致对称的子冷凝空间271以及位于两个子冷凝空间271之间的过冷空间272。由此,在高度方向H上,顶部的冷凝空间218不包括过冷空间272,而另外三个冷凝空间218的过冷空间272组成过冷通道254。
并且,冷凝管束246在高度方向H上相应的包括第一冷凝管组241、第二冷凝管组242、第三冷凝管组243和第四冷凝管组244,它们从上至下分别设置在四个冷凝空间218中。其中第二冷凝管组242、第三冷凝管组243和第四冷凝管组244包括中间被过冷空间272间隔的左右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设置在相应的子冷凝空间271中。并且第四冷凝管组244与下部过冷管束253间隔一定距离。由此,位于导液板层264上方的第一冷凝管组241、第二冷凝管组242和第三冷凝管组243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即液态制冷剂)能够在导液板层264的引导下进入过冷通道254中,进一步降低温度后聚集在壳体101的底部。而第四冷凝管组244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直接聚集在壳体101的底部。
更具体来说,每个导液板261包括横向延伸部262和纵向延伸部263。横向延伸部262用于分隔各个冷凝空间218,纵向延伸部263用于分隔子冷凝空间271与过冷空间272。在朝向过冷通道254的宽度方向W上,横向延伸部262逐渐向下倾斜,以引导制冷剂液体朝向过冷通道254中流动。纵向延伸部263连接在横向延伸部262的内端。这里的内端是指在宽度方向W上,横向延伸部262靠近过冷通道254的一端。作为一个示例,每个导液板261的横向延伸部262的外端与壳体10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气体通道,从而使得每个冷凝空间218之间流体连通。并且每个导液板261的纵向延伸部263的底端也与下方的导液板层264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气体通道,以使得过冷通道254与冷凝空间218流体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纵向延伸部263的长度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逐渐加大。这是因为越靠近顶部,过冷通道254中的液态制冷剂中夹杂的气体越多,需要纵向延伸部263与下方的横向延伸部262之间间隔的距离越大。同时纵向延伸部263还能够防止过冷通道254中的制冷剂液体在滴落到过冷管束252上时,飞溅到两侧的冷凝管束246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板也可以不具有纵向延伸部。
由此,位于导液板层264上方的冷凝空间218中冷凝管组冷凝得到的液态制冷剂(即制冷剂液体)能够流动至过冷通道254,与过冷管束252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而过冷。而未冷凝的气态制冷剂(即制冷剂气体)则经过横向延伸部262的外端与壳体101的间隔或经过纵向延伸部263底部的间隔扩散至导液板层264下方的冷凝空间218中,与其中的冷凝管组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而冷凝。
以下结合图2B和图2C更具体地说明制冷剂液体和制冷剂气体的流动方向。如图2B所示,从制冷剂入口102进入冷凝器100中的制冷剂气体先与位于顶部的第一冷凝管组241进行热交换,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一部分从上至下滴落到第一冷凝管组241下方的导液板层264上,在横向延伸部262的引导下进入过冷通道254。另一部分则直接滴落至过冷通道254中。与第二冷凝管组242和第三冷凝管组243进行热交换后,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也从上至下滴落到相应的导液板层264上,然后在横向延伸部262的引导下进入过冷通道254。而与第四冷凝管组244进行热交换后,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则不再进入过冷通道254,而是直接滴落到壳体101的底部,与下部过冷管束253进行热交换而过冷。
进入过冷通道254中的制冷剂液体在从上至下流动的过程中,与过冷通道254中的过冷管束252进行热交换,得到的过冷的制冷剂液体聚集在壳体101的底部。聚集在壳体101的底部的过冷的制冷剂液体形成一定高度的液面并浸没下部过冷管束253,使得制冷剂液体进一步与下部过冷管束253进行热交换而过冷,最后通过制冷剂出口103排出。
如图2C所示,制冷剂气体在与第一冷凝管组241热交换后,未冷凝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经过其下方的导液板层264的横向延伸部262的外端处的气体通道扩散至其下方的冷凝空间218中与第二冷凝管组242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未冷凝的制冷剂气体经过其下方的导液板层264的纵向延伸部263的底端处的气体通道扩散至其下方的冷凝空间218中与第二冷凝管组242进行热交换。与第二冷凝管组242热交换后,仍然未冷凝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经过其下方的导液板层264的横向延伸部262的外端与壳体101的间隙扩散至其下方的冷凝空间218中与第三冷凝管组243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制冷剂气体先进入过冷通道254中,再从过冷通道254中经过其下方的导液板层264的纵向延伸部263的底端扩散至其下方的冷凝空间218中与第三冷凝管组243进行热交换。类似的,与第三冷凝管组243热交换后,仍然未冷凝的制冷剂气体再扩散至其下方的冷凝空间218中与第四冷凝管组244进行热交换。这些制冷剂气体在与第四冷凝管组244热交换后,能够被完全冷凝为制冷剂液体。
在本申请中,过冷通道254为狭窄通道,即过冷通道254在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较小,这样可以使得制冷剂液体在从冷凝空间218进入过冷通道254后,流动速度会加快。由此,这样能够使得进入过冷通道254的制冷剂液体的流动速度加快,制冷剂液体在流经过冷通道254中的过冷管束252的表面时,能够保证一定的流速,从而保证过冷管束252的换热性能良好。作为一个示例,过冷通道254的宽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加,并且同一高度上,过冷通道254的宽度小于壳体101的宽度的30%。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器300的轴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冷凝器300与冷凝器100的外部结构相同,区别在于导液板层364的结构与导液板层264的结构不同,以及过冷通道354的结构与过冷通道254的结构不同。
具体来说,冷凝器300也包括换热容腔208,四个导液板层364将换热容腔208从上至下分隔为四个冷凝空间318和一个过冷空间319。冷凝管束346包括四个分别设置在冷凝空间318中的冷凝管组。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液板层364包括两个导液板361,导液板361只包括横向延伸部362,而不包括纵向延伸部。每个导液板层364的两个导液板361的横向延伸部362的内端相互连接,并且横向延伸部362的外端的边缘与壳体101间隔以形成过冷通道354。并且每个导液板361的横向延伸部362在从内端到外端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以便于引导其上方的冷凝管组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流向过冷通道354。
过冷管束352也包括上部过冷管束351和下部过冷管束353。其中上部过冷管束351设置在过冷通道354中,下部过冷管束353设置在过冷空间319中。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过冷通道354也为狭窄通道,以使得进入过冷通道354的制冷剂液体的流动速度加快。
由此,从制冷剂入口102进入换热容腔208的制冷剂气体能够从上至下依次经过四个冷凝空间318,并在其中的冷凝管束346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为制冷剂液体。位于导液板层364上方的冷凝空间318中的冷凝管组冷凝得到的液态制冷剂(即制冷剂液体),能够被导液板层364引导而流动至过冷通道354,与过冷管束352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而过冷。而未冷凝的气态制冷剂(即制冷剂气体)则扩散至导液板层264下方的冷凝空间318中,与其中的冷凝管组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和过冷通道354中的过冷制冷剂液体一起聚集到壳体101的底部的过冷空间319中,与下部过冷管束353进行热交换而过冷后,最后从制冷剂出口103排出。
本实施例特别适合于壳体的中部不适合设置过冷通道的冷凝器。
图4为本申请的制冷系统490的示意性框图,用于示出冷凝器100在制冷系统490中的位置和功能。如图4所示,制冷系统490包括压缩机493、冷凝器100、节流装置492和蒸发器491,它们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并在系统中充注有制冷剂。其中,制冷剂依次流经压缩机493、冷凝器100、节流装置492和蒸发器491,使得制冷系统490能够对外制冷或制热。具体而言,压缩机493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102流入冷凝器100,与冷凝器100中的冷凝管束进行热交换释放出热量而被冷凝为高压饱和液态制冷剂,并与冷凝器100中的过冷管束进行热交换而被进一步冷却为高压过冷液态制冷剂。然后通过制冷剂出口103排出并流入节流装置492,节流为低压两相制冷剂后流入蒸发器491中,在蒸发器491中吸收热量而被蒸发为低压气态制冷剂,最后从蒸发器491流出并重新流入压缩机493,完成制冷剂的循环。
申请人发现,现有的包括过冷器的冷凝器中,过冷器一般集成在冷凝器的底部。为了保证过冷器的换热效率,冷凝器中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制冷剂液体,使得制冷剂液位高于过冷器顶部位置,从而在过冷器和冷凝器壳体之间形成充满液态制冷剂的储液腔,以防止气态制冷剂进入过冷器。这样会导致冷凝器需要的制冷剂的充注量过大。并且,在现有的过冷器中,一般需要包括额外的过冷器壳体,通过限制制冷剂液体在过冷器壳体内流动来提高制冷剂液体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制冷剂液体与过冷管束的换热效率。此外,在现有的过冷器中,制冷剂液体一般在过冷器中沿着长度方向L流动,以与过冷管束进行热交换。而在长度方向L上,一般还设有一些支撑板来加强过冷管束的固定。这些支撑板会增大制冷剂液体在流经过冷管束时产生的压降,使得液态制冷剂有可能在进入节流装置之前出现闪发现象。
在本申请的冷凝器在冷凝器内直接设置过冷通道,并且将至少一部分过冷管束直接设置在过冷通道中,因此减少了壳体底部的过冷管束的数量,从而降减少了浸没壳体底部的过冷管束所需要的液态制冷剂高度,进而减少了冷凝器所需要的制冷剂充注量。
本申请的冷凝器通过将过冷通道设置为狭窄通道,使得制冷剂液体在流入过冷通道后流动速度能够被加快,因此无需额外设置过冷器壳体来提高制冷剂液体的流动速度。
并且本申请的冷凝器的过冷通道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不再沿着长度方向流动,因此支撑板不会导致制冷剂液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压降,使得制冷剂的压降较低。
此外,本申请的冷凝器中包括导液板层,使得导液板层上方的冷凝管束冷凝产生的制冷剂液体能够被及时排出,而不会影响导液板层下方的冷凝管束与制冷剂气体的热交换,从而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尽管参考附图中出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对本申请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申请教导的精神和范围和背景下,本申请的冷凝装置和制冷系统可以有许多变化形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细节,均落入本发明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1),所述壳体(101)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所述壳体(101)内限定换热容腔(208),所述换热容腔(208)用于容纳制冷剂;
至少一个导液板层(264),所述至少一个导液板层(264)设置在所述换热容腔(208)中并沿所述长度方向(L)延伸;
冷凝管束(246),所述冷凝管束(246)设置在所述换热容腔(208)内并沿所述长度方向(L)延伸,所述冷凝管束(246)的内部用于流通冷却介质,其中所述冷凝管束(24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导液板层(264)的上方;以及
过冷通道(254)和过冷管束(252),所述过冷通道(254)设置在所述换热容腔(208)中,并且所述过冷管束(25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过冷通道(254)中;
其中所述导液板层(264)被设置为引导被所述导液板层(264)的上方的所述冷凝管束(246)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进入所述过冷通道(254)中,并在所述过冷通道(254)中与所述过冷管束(252)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冷通道(254)从上至下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冷通道(254)为狭窄通道,所述过冷通道(254)的宽度被设置为使进入所述过冷通道(254)的所述制冷剂液体流动速度加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冷通道(254)的宽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加,并且所述过冷通道(254)的宽度小于在同一高度上的所述壳体(101)的宽度的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高度方向(H)上,所述换热容腔(208)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空间(218),所述至少两个冷凝空间(218)由所述导液板层(264)分隔形成,所述冷凝管束(246)包括至少两个冷凝管组(241,242,243,244),所述至少两个冷凝管组(241,242,243,244)设置在相应的所述冷凝空间(218)中;
其中所述导液板层(264)被设置为使各个所述冷凝空间(218)与所述过冷通道(254)流体连通,以使得:
位于所述导液板层(264)上方的冷凝空间(218)中的冷凝管组冷凝得到的制冷剂液体进入所述过冷通道(254)中,并且与所述过冷管束(252)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
并且未冷凝的制冷剂气体流经所述过冷通道(254)后,进入位于所述导液板层(264)下方的冷凝空间(218)中,并且与其中的所述冷凝管组内的冷却介质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导液板层(264)包括至少一个导液板(261),每个所述导液板(261)包括横向延伸部(262),其中在朝向所述过冷通道(254)的所述宽度方向(W)上,所述横向延伸部(262)逐渐向下倾斜,以引导所述制冷剂液体朝向所述过冷通道(254)中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导液板(261)还包括纵向延伸部(263),所述纵向延伸部(263)连接在所述横向延伸部(262)在所述宽度方向(W)上、靠近所述过冷通道(254)的一端,其中所述纵向延伸部(263)限定形成所述过冷通道(254)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纵向延伸部(263)与其下方的所述导液板(261)间隔,以允许制冷剂气体从所述过冷通道(254)进入相应的所述冷凝空间(21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导液板(261)的纵向延伸部(263)的高度被设置为阻挡制冷剂液体从所述过冷通道(254)进入相应的所述冷凝空间(218)。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导液板层(264)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W)上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液板(261),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导液板(261)的所述纵向延伸部(263)之间间隔以限定形成所述过冷通道(254)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冷通道(254)沿所述高度方向(H)并且沿所述长度方向(L)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导液板(261)的横向延伸部(262)的边缘与所述壳体(101)之间间隔以限定形成所述过冷通道(254)的至少一部分。
12.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493)、蒸发器(491)、节流装置(492)和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100)。
CN202410220050.4A 2024-02-27 2024-02-27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Pending CN1179063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20050.4A CN117906314A (zh) 2024-02-27 2024-02-27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20050.4A CN117906314A (zh) 2024-02-27 2024-02-27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06314A true CN117906314A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90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20050.4A Pending CN117906314A (zh) 2024-02-27 2024-02-27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063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45126T3 (es)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ES2642273T3 (es)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ES2624684T3 (es)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EP2541172A2 (en) Gas Trap Distributor for an Evaporator
JPH11304293A (ja) 冷媒凝縮器
JP2016525205A (ja) 熱交換器
EP2932162B1 (en) Low pressure chiller
JP2015518132A (ja) 熱交換器
EP137380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harging vapour and liquid
JP394155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凝縮器
KR20240093518A (ko) 이코노마이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각 시스템
CN114763947B (zh) 蒸发器
CA2666392C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droplets from vaporized refrigerant
CN212390655U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117906314A (zh) 一种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制冷系统
JP6590957B2 (ja) 冷凍装置
KR200259605Y1 (ko) 수액기일체형응축기
CN115930488A (zh) 一种结合油箱和油冷却功能的冷凝器及应用
KR20120031638A (ko) 응축기
CN114076424A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JP3365368B2 (ja) 受液器付熱交換器
CN212431408U (zh) 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114963617B (zh) 冷凝器
KR102088826B1 (ko) 열교환기
KR20220159448A (ko) 증발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