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97642A - 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97642A
CN117897642A CN202280054602.8A CN202280054602A CN117897642A CN 117897642 A CN117897642 A CN 117897642A CN 202280054602 A CN202280054602 A CN 202280054602A CN 117897642 A CN117897642 A CN 117897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lens
housing
bearing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46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桢
白华
岑凯迪
郭美杉
卢鹏
刘佳
卞强龙
胡国权
周凯伦
陈烈烽
戚杨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0421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774316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04700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774312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04683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774311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04700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774314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04251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774313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90706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7518391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90706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7518390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90705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7518389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97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976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Abstract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1000)、电子设备,摄像模组(1000)包括感光组件和光学镜头,光学镜头包括上镜头群、对焦镜头群、下镜头群,对焦镜头群可沿着光轴方向运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000)拍摄过程中的对焦。

Description

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装置,特别涉及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光学镜头是摄像模组的必要部件之一,其能够汇聚入射光线而使摄像模组成像。近年来,随着用户对于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摄像模组的像素也在不断的提升,与此同时,对光学镜头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摄像模组被配置一体式光学镜头,其包括一个镜筒和被设置于该镜筒的多个镜片,由于一体式光学镜头的设计和组装方法的技术限制,导致配置一体式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难以满足对于大光圈的要求。为了解决一体式光学镜头存在的上述问题,业界提出了一种分体式光学镜头,其将光学镜头的一系列镜片分为至少两个镜片群,每个镜片群分别包括一个镜筒和被安装于该镜筒的至少一个镜片,每个镜片群在分别被组装和校准后再组装为一个完整的光学镜头。这种分体式光学镜头虽然具有一体式光学镜头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这种分体式光学镜头仍然需要被安装于一个驱动器(例如,音圈马达),以通过驱动器驱动分体式光学镜头沿着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对焦,这导致摄像模组在对应于光学镜头的位置的长宽尺寸无法被缩小,以至于导致摄像模组难以被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前侧。换言之,即便是将业界新出现的分体式光学镜头配置于摄像模组,摄像模组不适于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的多个镜头群被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布置,如此实现所述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的大光圈的功能。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的多个所述镜头群利用主动对准的方式,对这些所述镜头群按照敏感度进行排序,首先调整这些所述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其次调整这些所述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如此可以在高阈值的表现下对所述光学镜头进行组装,以有利于提升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性能。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按照各所述镜头群在所述光学镜头整体中的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方式依次调整这些所述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高阈值的表现下对所述光学镜头进行组装,以有利于提升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性能。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内置对焦功能,如此所述摄像模组在对焦时不需要改变整个所述光学镜头的位置和尺寸,只需驱动部分所述镜头群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即可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提供一外壳和一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于所述外壳的内部驱动一对焦镜头群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如此:一方面,允许所述光学镜头内置对焦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简化所述摄像模组的组装步骤和提升所述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的一上镜头群凸出于所述外壳,并且所述上镜头群的尺寸较小,以允许所述光学镜头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被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所述光学镜头的所述上镜头群能够更靠近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位置,从而有利于使所述摄像模组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以提升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驱动机构的线圈下沉,以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适用于追求轻薄化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驱动机构提供一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用于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的一承载环被保持在所述光学镜头一下镜头群的上侧,所述承载部的用于固定所述线圈的一受驱件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的外侧,如此能够下沉所述线圈而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承载部的用于连接所述承载环和所述受驱件的至少一延伸臂,如此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允许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内置对焦功能,如此所述摄像模组在对焦时不需要改变整个所述光学镜头的位置和尺寸。换言之,所述摄像模组在对焦的过程中,不会影响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如此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而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在对焦的过程中,不会影响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从而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而实现小型化,如此具有对焦功能的所述摄像模组能够被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侧而作为前置摄像模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提供一物侧镜头群、一像侧镜头群以及一对焦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能够被驱动而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通过改变所述对焦镜头群相对于所述物侧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的位置的方式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如此在对焦过程中,所述物侧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相对于感光组件的位置不变,从而不会影响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提供一外壳,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驱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的一壳体空间,以允许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具有内对焦功能。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 子设备,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且凸出于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所述物侧镜头群能够更靠近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位置,从而有利于使所述摄像模组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以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使得所述摄像模组在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不会增加屏幕的开孔尺寸,满足开孔小型化的要求。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的尺寸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尺寸,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驱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的基础上便于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的结构更合理。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提供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以悬浮方式被保持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并且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驱动单元的一线圈下沉,以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适用于追求轻薄化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驱动单元的至少一延伸臂,如此所述对焦镜头群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以有利于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具有一避让槽,以避让所述对焦镜头群的一突出部,如此所述对焦镜头群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以有利于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提供一物侧镜头群、一对焦镜头群以及一像侧镜头群,通过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的方式能够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并且在对焦过程中不会影响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以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而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提供一外壳,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驱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的一壳体空间,以允许所述光学镜头内置对焦功能。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通过允许所述光学镜头内置对焦功能的方式,在所述摄像模组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便携式电子设备不需要预留供所述光学镜头运动的空间,如此有利于减小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厚度而使便携式电子设备轻薄化。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 子设备,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且凸出于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光学镜头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所述物侧镜头群能够更靠近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位置,从而有利于使所述摄像模组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以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使得所述摄像模组在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不会增加屏幕的开孔尺寸,满足开孔小型化的要求。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光学镜头提供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以悬浮方式被保持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并且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驱动单元的一线圈下沉,例如所述线圈可以环绕于所述像侧镜头群,如此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从而使所述摄像模组适用于追求轻薄化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外壳提供至少一装配空间,以供装配所述对焦镜头群,其中所述装配空间能够避让所述驱动单元的至少一延伸臂,如此所述对焦镜头群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而有利于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能够避让所述对焦镜头群,以进一步增加所述对焦镜头群的行程范围。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厚度能够被减小,例如所述对焦镜头群可以不设置镜筒,以进一步增加所述对焦镜头群的行程范围。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在组装所述光学镜头时,所述组装方法引入所述标准镜头群,以在高阈值表现下对所述光学镜头进行校准,以精准地校准偏心而弥补所述物侧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的组装误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允许所述标准镜头群被横向移除和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被横向移入,如此在用所述对焦镜头群替代所述标准镜头群时,不会影响所述物侧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的相对位置,从而保证所述光学镜头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其中在用所述对焦镜头群替代所述标准镜头群后,所述组装方法封闭所述外壳的用于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和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的所述装配空间,以避免灰尘等污染物自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进入所述壳体空间而污染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驱动光学镜头组件的部分镜头部移动,在有限的光学镜头内部空间内来实现光学对 焦,在提供足够的驱动力的同时,兼顾整体结构的紧凑和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光学镜头组件分为多个镜头部,驱动其中的部分镜头部移动,在提升成像质量的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光学镜头组件分为多个镜头部,驱动其中的部分镜头部移动,实现对焦功能,解决驱动力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光学镜头组件分为多个镜头部,其中一镜头部被设置在于驱动装置的可动载体上,其余镜头部被固定于驱动装置,从而实现部分镜头相对于其他镜头部移动实现对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第一镜头部和第三镜头部安装在金属壳体上,金属壳体提供结构稳定的安装基准面,使得第一镜头部和第三镜头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稳定。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第一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将第一镜头部保持在第二镜头部的上方,第三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将第三镜头部保持在第二镜头部的下方,构成可成像的光学镜头组件。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第二镜头部设置在载体组件上,载体组件带动第二镜头部相对第一镜头部和第三镜头部沿光轴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第三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部安装于底座,使得底座能够间接地连接于壳体,提供底座一安装参考面。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第一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和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使得结构合理设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壳体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和第三镜头部安装位与载片的延伸臂错位设置,使得结构紧凑合理。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载片的部分延伸臂自壳体的避让槽延伸至内部,在提供第二镜头部的调整空间的同时,使得机构合理设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第一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的承靠部,第三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的结合部,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和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在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使得结构紧凑合理设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 子设备,一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的承靠部,第三镜头部安装在壳体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的结合部,使得第一镜头部与第三镜头部在沿光轴方向上存在高度间隙,第二镜头部在高度间隙内移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载片的部分延伸臂设置在第一镜头部的承靠部的下方,部分延伸臂被设置在壳体的避让槽内,在稳定支撑的同时满足结构紧凑,设置合理。
依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光学镜头,其包括:
一上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下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其中所述上镜头群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其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的上侧,所述对焦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壳是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的上侧,所述对焦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弹片,其中所述弹片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弹片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其中所述磁铁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并且所述线圈的位置和所述磁铁的位置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部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所述驱动部包括两个所述磁铁,两个所述磁铁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以允许两个所述磁铁以相互对称的方式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所述驱动部包括一个所述线圈,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以允许所述线圈呈环形且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 高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件、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件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以允许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受驱件,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以用于安装所述对焦镜头群,其中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如此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一壳面体、一环绕体以及至少一安装臂,所述环绕体自所述壳面体的周缘一体地向下延伸,以在所述环绕体和所述壳面体之间形成所述壳体空间,和由所述环绕体界定所述底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形成于所述壳面体,所述安装臂自所述壳面体的内壁一体地向下延伸,以使所述安装臂被保持在所述壳体空间,其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安装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两个所述安装臂和具有两个活动通道,两个所述安装臂相互间隔和相互对称,以在两个所述安装臂之间形成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活动通道,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两个所述延伸臂,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每个所述延伸臂分别被可活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每个所述活动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一光线通道,其中所述基座以所述下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光线通道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基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和所述顶部开口,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以允许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的一部分移动至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封盖,所述封盖具有一中心穿孔,其中所述封盖以所述上镜头群被保持在所述封盖的所述中心穿孔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面体,并且所述封盖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摄像模组,其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一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
一上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下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其中所述上镜头群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其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允许多个镜头群大致同光轴地设置;
(b)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
(c)按照各所述镜头群在所述光学镜头整体中的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方式依次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以及
(d)组装校准后的这些所述镜头群,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这些所述镜头群分别为一上镜头群、一对焦镜头群以及一下镜头群,其中所述步骤(b)进一步包括步骤:
(b.1)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和
(b.2)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
其中所述步骤(c)进一步包括步骤:
(c.1)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对焦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以及
(c.2)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a)进一步包括步骤:
(a.1)以所述对焦镜头群对应于一外壳的一顶部开口的方式,设置组装有所述对焦镜头群的一驱动机构于所述外壳的一壳体空间;
(a.2)以所述下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方式,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以及
(a.3)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上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大致同光轴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a.1)中,允许所述驱动机构的至少一延伸臂对应于所述外壳的连通于所述顶部开口和所述壳体空间的至少一避让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校准所述下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上镜头群后,允许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一封盖封闭所述避让空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
(B)经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部开口设置组装有一对焦镜头群的一驱动机构于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以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 壳的所述壳体空间;以及
(C)经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部开口固定地设置一下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和贴装一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其中所述上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沿着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方向依次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中,首先,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其次,校准所述上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再次,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首先,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其次,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再次,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对焦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最后,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在所述壳体空间设置有至少一安装臂以及连通于所述安装臂的相对两侧的至少一活动通道,其中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驱动机构的至少一延伸臂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的所述活动通道,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安装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中,允许一基底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和所述下镜头群,以由所述基底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驱动机构的一承载部的一受驱件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驱动机构的一承载部的至少一延伸臂对应于所述外壳的连通于所述顶部开口和所述壳体空间的至少一避让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中,允许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一封盖封闭所述避让空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固定地设置一下镜头群于一外壳的一壳体空间;
(b)以一上镜头群凸出于所述外壳的方式,贴装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及
(c)以所述上镜头群、一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同光轴的方式,被可驱动地设置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b)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d)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
(e)以所述上镜头群、一标准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同光轴的方式,保持所述标准镜头群于所述上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之间;
(f)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标准镜头群;以及
(g)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标准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上镜头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在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后,首先,经所述外壳的一避让空间,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入所述外壳的 所述壳体空间,其次,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上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以设置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之后,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h)通过贴装一封盖的方式,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e)中,由一承载部承载所述标准镜头群于所述上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之间,并且在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后,所述对焦镜头群被移至所述承载部而由所述承载部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中,由一承载部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镜头群和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承载部之间的间隙。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光学镜头,其包括:
一上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下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一顶部开口、一底部开口以及至少一避让空间,所述顶部开口和所述底部开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所述避让空间连通所述壳体空间和所述顶部开口,其中所述上镜头群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允许经所述避让空间移入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并且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活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封盖,其中所述封盖的底侧延伸至所述外壳,所述封盖的内侧延伸至所述上镜头群,并且所述封盖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或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壳一体成型,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的上侧,所述对焦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其中所述磁铁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并且所述线圈的位置和所述磁铁的位置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磁铁和一个所述线圈,至少一对所述磁铁被相对设置,所述线圈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件、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件 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件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其中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如此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摄像模组,其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一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包括
一上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下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一顶部开口、一底部开口以及至少一避让空间,所述顶部开口和所述底部开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所述避让空间连通所述壳体空间和所述顶部开口,其中所述上镜头群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允许经所述避让空间移入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并且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活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内对焦光学镜头,其包括:
一物侧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像侧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其中所述像侧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同光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或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壳一体地形成,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向外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向内延伸至所述物侧镜头群的上侧,以保持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的所述变焦镜头群于所述像侧镜头群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所述磁铁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并且所述磁铁的位置和所述固定部的位置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磁铁和一个所述线圈,至少一对所述磁铁被相对地设置,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环、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环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以使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承载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进一步一封盖,所述封盖的底侧延伸至所述外壳,所述封盖的内侧延伸至所述物侧镜头群,以允许所述封盖封闭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物侧镜头群的外径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物侧镜头群的物侧镜筒具有一避让槽,以避让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对焦镜筒的突出部。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摄像模组,其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一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其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包括:
一物侧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像侧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其中所述像侧镜头群被固定地 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同光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设置一像侧镜头群于一外壳的一壳体空间;
(b)以一物侧镜头群凸出于所述外壳的方式,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及(c)以所述像侧镜头群和所述物侧镜头群为基准,在校准一对焦镜头群后,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于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的一承载部,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d)经所述外壳的一装配通道,移动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之后,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e)贴装一封盖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物侧镜头群,以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装配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d)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f)经所述外壳的所述装配通道,自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移除一标准镜头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b)在所述步骤(f)之前,并且在所述步骤(b)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g)预固定所述物侧镜头群于所述外壳;
(h)以所述像侧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标准镜头群;以及
(i)以所述像侧镜头群和所述标准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光学镜头,其包括:
一物侧镜头群;
一像侧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主壳体和具有一壳体空间,所述主壳体具有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中心开口和至少一装配通道,并且所述主壳体具有至少一凸缘,所述凸缘用于界定所述顶部中心开口和所述装配通道,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凸缘,所述像侧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所述对焦镜头群经所述主壳体的所述装配通道被可驱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封盖,所述封盖的底侧延伸至所述主壳体,所述封盖的内侧延伸至所述物侧镜头群,并且所述封盖封闭所述主壳体的所述装配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物侧镜头群的直径大于所述变焦镜头群的直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或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主壳体一体地形成,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向外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向内延伸至所述像侧镜头群的上方,所 述对焦镜头群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所述磁铁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所述线圈的位置和所述磁铁的位置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环、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环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其中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物侧镜头群包括一物侧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物侧镜筒的至少一物侧镜片,所述物侧镜筒的底侧具有一环形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对焦镜头群包括一对焦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对焦镜筒的至少一对焦镜片,所述对焦镜筒的顶侧具有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能够移动至所述物侧镜筒的所述环形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对焦镜头群由一个对焦镜片组成,所述对焦镜片具有至少一夹持部。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摄像模组,其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一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包括:
一物侧镜头群;
一像侧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主壳体和具有一壳体空间,所述主壳体具有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中心开口和至少一装配通道,并且所述主壳体具有至少一凸缘,所述凸缘用于界定所述顶部中心开口和所述装配通道,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凸缘,所述像侧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所述对焦镜头群经所述主壳体的所述装配通道被可驱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电子设备,其包括一电子设备本体和被设 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的一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一感光组件和一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包括:
一物侧镜头群;
一像侧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主壳体和具有一壳体空间,所述主壳体具有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中心开口和至少一装配通道,并且所述主壳体具有至少一凸缘,所述凸缘用于界定所述顶部中心开口和所述装配通道,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凸缘,所述像侧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所述对焦镜头群经所述主壳体的所述装配通道被可驱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其包括:
光学镜头,包括:
沿光轴方向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镜头部、第二镜头部、第三镜头部;
驱动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第一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
载体组件,包括载体和载片,所述第二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载体组件;
驱动组件,所述载体组件被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移动;
底座,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于所述底座;
其中,所述第三镜头部的外侧、所述壳体、以及所述底座构成第一容置空间,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被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载体为中空环形结构,具有一通孔,所述第三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三镜头部的镜筒外侧与所述载体的内侧面存在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载片包括支撑部以及延伸臂,所述支撑部为中空环形结构,用于承载支撑所述第二镜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延伸臂自所述支撑部沿径向延伸至所述载体的上端部,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避让槽,所述壳体主体为环形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安装位和所述避让槽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主体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包括至少一连接臂和至少一结合部,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结合部一体成型,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包括一开口和至少一承靠部,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对应,以使得光线经所述第一镜头部进入,所述承靠部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壳体以及第三镜头部构成第二容置空间,所述载片在所述第二容空间内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发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载片的部分延伸臂自所述避让槽延伸至内部,与所述连 接臂和所述结合部错位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载片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移动,所述载片的部分延伸臂始终保持在所述避让槽内。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光学驱动组件的组装方法,其包括:
(a)提供一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第一镜头部、第二镜头部和第三镜头部;
(b)提供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载体组件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一壳体,将所述第三镜头部与所述壳体固定;
(c)将所述第二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载体组件上,将所述第一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壳体上,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二镜头部和所述第三镜头部沿光轴方向设置;
(d)组装校准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二镜头部和所述第三镜头部的相对位置;
(e)固定所述第一镜头部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第二镜头部于所述载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避让槽,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所述避让槽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b)中,包括如下步骤:
(b1)提供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载体组件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载体组件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
(b2)将所述第三镜头部与所述壳体固定;
(b3)将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三镜头部进行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b1)中,所述载体组件被一保持组件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构成的空间内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b2),将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包括至少一连接臂和至少一结合部,所述连接臂自所述壳体主体向内延伸形成,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载体组件包括载体和固定连接于载体的载片,所述载片为自所述载体向内延伸的一片状结构,包括一支撑部以及至少一延伸臂,所述支撑部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镜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主体靠近物侧的上端面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包括一开口和至少一承靠部,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对应,以使得光线经所述第一镜头部进入,所述承靠部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b3)中,将所述第二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载片的所述支撑部,将所述第一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的所述承靠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d)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镜头部在所述支撑部上可被调整移动,所述第一镜头部在所述承靠部的位置可调,通过所述避让槽对所述第二镜头部的位置进行夹取调整,基于整个镜头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实时调整来进行组装。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其包括:
光学镜头,包括:
沿光轴方向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镜头部、第二镜头部、第三镜头部,以及
驱动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第一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
驱动组件;
可动部;
其中,所述第二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可动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可动部沿光轴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镜头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不同高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避让槽,所述壳体主体为环形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安装位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主体靠近物侧的上端面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包括一开口和至少一承靠部,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对应,以使得光线经所述第一镜头部进入,所述承靠部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主体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包括至少一连接臂和至少一结合部,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结合部一体成型,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避让槽沿所述开口的径向形成,延伸至所述壳体主体,位于所述两个连接臂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镜头部的调整空间,所述避让槽与所述连接臂错位设置且相邻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动部包括一载体组件,所述载体组件包括载体和载片,所述载片包括支撑部以及延伸臂,所述支撑部为中空环形结构,用于承载支撑所述第二镜头部,所述延伸臂自所述支撑部沿径向延伸至所述载体的上端部,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所述延伸臂可以为多个,被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外部,所述载体上端部与所述载片的延伸臂以及所述支撑部构造出多个避让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臂以及所述结合部被设置在所述避让孔内,与所述载片的延伸臂错位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部分延伸臂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的所述承靠部的下方,部分延伸臂被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靠部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连接臂和结合部,所述承靠部高于所述载片,所述结合部低于所述载片,所述结合部与所述承靠部形成一行程间距,所述载片在所述行程间距内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光学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3A是沿着图2中的A-A线剖开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沿着图2中的B-B线剖开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光学镜头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4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光学镜头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5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0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1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光学镜头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1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光学镜头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2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光学镜头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2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光学镜头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3A至图13F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光学镜头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示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依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16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6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7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7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8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光学镜头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8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9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20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21是依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23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23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24A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光学镜头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24B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25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26A至图26I分别是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光学镜头的组装过程的剖视示意图。
图27A和图27B分别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28是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图30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31是依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32A和图32B分别是依本发明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图33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的整体结构示图。
图34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5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的A-A截面示意图。
图36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驱动装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7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中的载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8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9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的B-B截面示意图。
图40示出了本申请中光学驱动组件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1示出了本申请中摄像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任何实施方式之前,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在其应用中并不限于以下描述阐述或以下附图图示的部件的构造和布置细节。本发明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实践或进行。另外,应理解的是,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术语出于描述的目的并且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文中使用“包括”、“包括”或“具有”及其变型意在涵盖下文中陈列的条目及其等同物以及附加条目。除非另有指定或限制,否则术语“安装”、“连接”、“支撑”和“联接”及其变型被广泛地使用并且涵盖直接安装和间接的安装、连接、支撑和联接。此外,“连接”和“联接”不限于物理或机械的连接或联接。
并且,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 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第二方面,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1至图5B,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将被揭露和被阐述,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一感光组件100和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一光学镜头200,其中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多个镜头群201,这些所述镜头群201被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布置,如此实现所述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的大光圈的功能。
具体地,参考附图1、图5A和图5B,所述感光组件100包括一电路板101、一感光芯片102、一镜座103以及一滤光片104,其中所述感光芯片102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101,其中所述镜座103以所述镜座103至少环绕在所述感光芯片102的感光区域的四周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101,其中所述滤光片104以所述滤光片104被保持在所述感光芯片102的感光路径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镜座103的顶侧,其中所述光学镜头200被直接地设置于所述镜座103。入射光线在依次穿过所述光学镜头20的每个所述镜头群201和穿过所述滤光片104后能够被所述感光芯片102接收,以在后续,所述感光芯片102能够进行光电转化而成像。
优选地,所述镜座103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电路板101,如此:一方面,在所述镜座103和所述电路板101之间不需要设置胶水层而能够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另一方面,所述镜座103能够补强所述电路板101的强度,以保证所述电路板101的平整度。优选地,所述镜座103可以进一步包埋所述感光芯片102的非感光区域的一部分,如此所述镜座103一体地结合于所述电路板101和所述感光芯片102。
另外,所述感光组件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电子元器件105,其中所述电子元器件105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101,所述镜座103可以包埋所述电子元器件105。
继续参考附图1至图5B,所述光学镜头200的这些所述镜头群201分别被定义为一上镜头群10、一对焦镜头群20以及一下镜头群30。换言之,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其中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被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依次布置,以允许入射光线在依次穿过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以及穿过所述滤光片104后被所述感光芯片102接收。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拍摄过程中的对焦。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外壳40,所述外壳40具有一壳体空间41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41的一顶部开口42和一底部开口43。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可活动地布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并且所述对焦镜头群20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顶部开口42。所述下镜头群30被固定地布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驱动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时,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相对位置被调整。所述上镜头群10以所述上镜头群10对应于所述外壳40 的所述顶部开口42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以允许所述上镜头群10凸出于所述外壳40,参考附图1至图5B,所述上镜头群10的尺寸较小,以允许所述光学镜头200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被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上镜头群10能够更靠近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位置,从而有利于所述摄像模组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以提升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具体地,所述上镜头群10包括一第一镜筒11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至少一第一镜片12,其中所述第一镜筒11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以贴装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包括一第二镜筒21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1的至少一第二镜片22。所述下镜头群30包括一第三镜筒31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三镜筒31的至少一第三镜片33,其中所述第三镜筒31被安装于所述外壳40,以固定地布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具体地,参考附图1、附图3B至图4B,所述外壳40包括一壳面体44、一环绕体45以及至少一安装臂46。所述环绕体45自所述壳面体44的周缘一体地向下延伸,以在所述环绕体45和所述壳面体44之间形成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和由所述环绕体45界定所述外壳40的所述底部开口43,其中所述外壳40的所述顶部开口42形成于所述壳面体44,其中所述上镜头群10的所述第一镜筒11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面体44。所述安装臂46自所述壳面体44的内壁一体地向下延伸,以使所述安装臂46位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其中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被安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以固定地布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优选地,所述外壳40包括两个所述安装臂46,两个所述安装臂46以相互间隔和对称的方式自所述壳面体44的内壁一体地向下延伸,以在两个所述安装臂46之间形成所述外壳40的两个活动通道4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活动通道47连通所述安装臂46的相对两侧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和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的安装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和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水粘接的方式被安装。
优选地,参考附图4A和图4B,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具有至少一卡槽461,相应地,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具有至少一卡突311,其中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突311被卡装于所述安装臂46的所述卡槽461,通过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突311和所述安装臂46的所述卡槽46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可靠地安装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以避免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做相对于所述外壳40的转动。
具体地,所述外壳40的每个所述安装臂46分别具有两个所述卡槽461,两个所述卡槽461分别形成于一个所述安装臂46的相对两侧,相应地,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具有四个所述卡突311,其中所述第三镜筒31的每个所述卡突311分别被卡装于所述安装臂46的每个所述卡槽461。
可选地,所述卡槽461形成于所述第三镜筒31,所述卡突311形成于所述安装臂46,其中所述安装臂46的所述卡突311被卡装于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槽461,通过所述安 装臂46的所述卡突311和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槽46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可靠地安装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以避免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做相对于所述外壳40的转动。
继续参考附图1至图5B,其中所述光学镜头200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50,所述驱动机构50包括一固定部51、一承载部52以及一驱动部53,所述驱动部53被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所述固定部5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环绕体45。所述承载部52具有一承载外侧5201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一承载内侧5202,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51的位置,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并且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如此所述承载部52用于保持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当所述驱动部53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时,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承载部52保持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的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中不受限制。例如,参考附图1、图5A和图5B,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可以包括至少一弹片202,其中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弹片202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如此所述弹片202和所述承载部52相互配合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20悬浮地保持在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从而在所述摄像模组未工作时,所述弹片202和所述承载部52使所述对焦镜头群20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向上运动时,所述弹片202同步地向上产生变形。相应地,当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向下运动时,所述弹片202同步地向下产生变形。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弹片202的数量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个所述弹片202,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上侧,所述弹片202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上侧;或者,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下侧,所述弹片202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下侧。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两个所述弹片202,一个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上侧,和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上侧,另一个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下侧,和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下侧。
具体地,继续参考附图1至图5B,所述驱动部53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磁铁531和至少一线圈532,所述磁铁53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线圈53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并且所述磁铁531和所述线圈532的位置相对应,其中当所述线圈532被供电时,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以能够驱动所 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如此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可以被电连接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电路板101,以允许通过所述电路板101向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供电。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磁铁53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外侧,相应地,所述线圈53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并且所述磁铁531和所述线圈532的位置相对应,其中当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被供电时,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以能够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
继续参考附图1至图5B,所述固定部5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3包括两个所述磁铁531,两个所述磁铁531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的相对两侧,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31以相互对称的方式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3包括一个所述线圈532,所述线圈53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如此所述线圈532呈环形且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通过上述这样的结构,当所述线圈532被供电时,环形的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而能够通过所述承载部52均衡地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避免所述对焦镜头群20在被驱动时出现倾斜,从而保证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在所述承载外侧5201形成一环形的绕线槽5203,其中所述线圈53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绕线槽5203,以保证所述线圈53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磁铁531和所述固定部51的装配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磁铁531可以被粘贴于所述固定部51的内壁,以使所述磁铁53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在附图1至图5B示出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固定部51具有至少一嵌装槽511,其中所述磁铁531被嵌装于所述固定部51的所述嵌装槽511,如此固定地设置所述磁铁531于所述固定部51的所述嵌装槽511。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51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30,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31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相对两侧,相应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如此所述承载部52在保证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保持在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的同时,能够使绕设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所述线圈532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30而对应于所述磁铁531,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驱动机构50的所述线圈532能够下沉而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适用于追求轻薄化的电子设备。
具体地,继续参考附图1至图5B,所述承载部52进一步包括一受驱件521、一承载环522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523,其中所述受驱件521形成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以允许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 绕设于所述受驱件521,其中所述承载环522形成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环522。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活动通道47,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可以分别被保持在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的相对两侧。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包括两个所述延伸臂523,两个所述延伸臂523相互对称地延伸于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之间。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所述承载环522和两个所述延伸臂523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如此两个所述延伸臂523的一个端部分别延伸至和一体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另一个端部分别延伸至和一体地连接于所述承载环522。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能够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而使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下沉。换言之,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环522的高度位置,如此所述承载部52被设置能够使所述受驱件521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30和使所述承载环522保持在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
具体地,参考附图1、图3A、图3B、图5A和图5B,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5233,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件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环522的高度位置而使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下沉,以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件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承载环522。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上侧倾斜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受驱件521。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整体是倾斜的,即,所述延伸臂523的相对两端以所述延伸臂523整体倾斜的方式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50进一步包括一载体54,其中所述载体54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所述第二镜筒21,并且所述载体54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由所述载体54固定地安装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承载部52。
继续参考附图1至图5B,所述外壳40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48,所述避让空间48连通所述壳体空间41和所述顶部开口42,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以允许所述外壳40避让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如此 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的宽度尺寸稍大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宽度尺寸,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驱动而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时,能够避免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碰触所述外壳40,以保证所述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外壳40具有两个所述避让空间48,两个所述避让空间48对称地形成于所述顶部开口42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每个所述延伸臂523分别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每个所述避让空间48。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封盖60,其中所述封盖60具有一中心穿孔61,其中所述封盖60以所述上镜头群10被保持在所述封盖60的所述中心穿孔61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面体44,并且所述封盖60封闭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通过这样的方式,灰尘等污染物能够被阻止经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进入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内部,如此保证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基座70,所述基座70具有一光线通道71,其中所述基座70以所述下镜头群30对应于所述基座70的所述光线通道71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环绕体45,如此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外壳40和所述镜座70形成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大致外观。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基座70被贴装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镜座103,如此设置所述光学镜头200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感光路径而形成所述摄像模组。
附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示例,与附图1至图5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不同的是,在附图6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外壳40和所述驱动机构50的所述固定部51是一体式结构。换言之,所述驱动机构50的所述驱动部52的所述磁铁531可以被直接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如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所述摄像模组的长宽尺寸而能够减小所述摄像模组的整体体积。所述弹片202的外侧被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40。
附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示例,与附图1至图5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不同的是,在附图7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下镜头群30被直接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基座70,如此由所述基座70和所述外壳40相互配合保证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上镜头群10的相对位置关系。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所述光学镜头200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允许多个所述镜头群201大致同光轴地设置;
(b)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201的Z方向的间隙;
(c)按照各所述镜头群201在所述光学镜头200整体中的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方式依次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201的XY方向的位置;以及
(d)组装校准后的这些所述镜头群201,以组装所述光学镜头200。
优选地,这些所述镜头群201分别为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及所述下镜头群30,所述上镜头群1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相对位置由所述外壳40相对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20由所述驱动机构50与延伸于所述驱动机构50和所述外壳40之间的所述弹片202悬浮地保持于所述上镜头群10和所述下镜头群30之间。
优选地,在上述方法中,首先,以所述下镜头群30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Z方向的间隙,其次,以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对焦镜头群20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10的Z方向的间隙,再次,以所述下镜头群30为基准,校正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XY方向的位置,最后,以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对焦镜头群20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10的XY方向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光学镜头200的这些所述镜头群201的关系是:(1)Z方向的间隙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场曲;(2)XY方向的位置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峰值;(3)这些所述镜头群201之间的倾斜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倾斜和像散等。
因此,在对所述光学镜头200进行光学设计时,需要均衡考虑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的敏感度,即不会导致某一具体镜片或某一具体所述镜头群201受到这些所述镜头群201的关系的影响而过于敏感,以至于导致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因为该镜片或者该镜头群201敏感度较高而造成整体光学性能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镜片的作用不同和光焦度不同,势必会存在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所述镜头群201,通常情况下,按照从像侧到物侧的顺序,所述镜头群201的敏感度依次升高,即,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敏感度,所述上镜头群1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敏感度。因此,在本发明的所述组装方法中,在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201的Z方向的间隙后,需要按照按照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方式依次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201的XY方向的位置,如此保证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所述光学镜头200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所述外壳40,其中所述外壳40具有所述壳体空间41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41的所述顶部开口42和所述底部开口43;
(B)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底部开口43设置组装有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所述驱动机构50于所述外壳40,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顶部开口42的方式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以及
(C)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底部开口43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和贴装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200,其中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沿着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光轴方向依次布置。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C)中,首先,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其次,校准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再次,固定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校准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具体步骤是:首先,以所述下镜头群30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Z方向的间隙;其次,以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对焦镜头群20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10的Z方向的间隙;再次,以所述下镜头群30为基准,校正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XY方向的位置;最后,以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对焦镜头群20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10的XY方向的位置。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驱动机构50的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外侧,如此能够下沉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以有利于降低 所述光学镜头200的高度尺寸,从而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
参考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8至图13F,依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将被揭露和被阐述,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一感光组件100和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一光学镜头200。
具体地,参考附图8至图10B,所述感光组件100包括一电路板101、一感光芯片102、一镜座103以及一滤光片104,其中所述感光芯片102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101,其中所述镜座103以所述镜座103至少环绕在所述感光芯片102的感光区域的四周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101,其中所述滤光片104以所述滤光片104被保持在所述感光芯片102的感光路径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镜座103的顶侧,其中所述光学镜头200被直接地设置于所述镜座103。入射光线在依次穿过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和穿过所述滤光片104后能够被所述感光芯片102接收,以在后续,所述感光芯片102能够进行光电转化而成像。
优选地,所述镜座103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电路板101,如此:一方面,在所述镜座103和所述电路板101之间不需要设置胶水层而能够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另一方面,所述镜座103能够补强所述电路板101的强度,以保证所述电路板101的平整度。优选地,所述镜座103可以进一步包埋所述感光芯片102的非感光区域的一部分,如此所述镜座103一体地结合于所述电路板101和所述感光芯片102。
另外,所述感光组件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电子元器件105,其中所述电子元器件105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101,所述镜座103可以包埋所述电子元器件105。
继续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上镜头群10、一对焦镜头群20以及一下镜头群30,其中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被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布置,以允许入射光线在依次穿过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以及穿过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滤光片104后被所述感光芯片102接收。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外壳40,其中所述外壳40具有一壳体空间41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41的一顶部开口42和一底部开口43。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可活动地布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并且所述对焦镜头群20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顶部开口42。所述下镜头群30被固定地布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驱动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时,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相对位置被调节。所述上镜头群10以所述上镜头群10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顶部开口42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以允许所述上镜头群10凸出于所述外壳40,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驱动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时,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上镜头群10的相对位置被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贴装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和使所述下镜头群3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的方式,所述上镜头群1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相对位置不变。并且,通过贴装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的方式,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上镜头群10的尺寸较小,以允许所述光学镜头200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被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上镜头群10能 够更靠近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位置,从而有利于所述摄像模组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以提升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具体地,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上镜头群10包括一第一镜筒11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至少一第一镜片12,其中所述第一镜筒11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以贴装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包括至少一第二镜片21。所述下镜头群30包括一第三镜筒31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三镜筒31的至少一第三镜片33,其中所述第三镜筒31被安装于所述外壳40,以固定地布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上镜头群10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镜筒11和两个所述第一镜片12,两个所述第一镜片12分别沿着所述第一镜筒11的高度方向被依次布置,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镜片12分别具有光学有效区和环绕于光学有效区的光学无效区,所述第一镜片12的光学有效区用于收集光线并改变光线的方向,在所述第一镜片12的光学无效区的侧面设置胶水,以粘接所述第一镜片12于所述第一镜筒11的内壁,从而由所述第一镜筒11保护和承载所述第一镜片12。优选地,所述第一镜片12的表面设置有弧形,以用于汇聚光线而增加进光量。所述第一镜片12可以是但不限于树脂镜片。
所述第二镜片21可以设置有至少一夹持部221,以在组装所述对焦镜头群20时便于由夹具通过所述第二镜片21的所述夹持部221夹持所述第二镜片21。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其他变形示例中,所述对焦镜片群20包括一个第二镜筒和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的一个所述第二镜片21,其中所述第二镜片21具有光学有效区和环绕于光学有效区的光学无效区,所述第二镜片21的光学有效区用于收集光线并改变光线的方向,在所述第二镜片21的光学无效区的侧面设置胶水,以粘接所述第二镜片21于所述第二镜筒的内壁,从而由所述第二镜筒保护和承载所述第二镜片21。所述第二镜片21可以是但不限于树脂镜片。优选地,所述第二镜筒的外边缘具有至少一夹持部211,一方面,在组装所述对焦镜头群20时便于由夹具通过所述第二镜筒的所述夹持部211夹持所述对焦镜头群20,另一方面,在所述夹持部211的下表面可以设置胶水,以供粘接所述第二镜筒和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镜筒21的部件而增加所述摄像模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下镜头群30包括一个所述第三镜筒31和多个所述第三镜片32,这些所述第三镜片32分别沿着所述第三镜筒31的高度方向被依次布置,相应地,这些所述第三镜片32分别具有光学有效区和环绕于光学有效区的光学无效区,所述第三镜片32的光学有效区用于收集光线并改变光线的方向,在所述第三镜片32的光学无效区的侧面设置胶水,以粘接所述第三镜片32于所述第三镜筒31的内壁,从而由所述第三镜筒31保护和承载所述第三镜片32。优选地,所述下镜头群30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径尺寸。继续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外壳40包括一壳面体44、一环绕体45以及至少一安装臂46。所述环绕体45自所述壳面体44的周缘一体地向下延伸,以在所述环绕体45和所述壳面体44之间形成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和由所述环绕体45界定所述外壳40的所述底部开口43,其中所述外壳40的所述顶部开口42形成于所述壳面体44,其中所述上镜头群10的所述第一镜筒11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面体44。所述安装臂46自所述壳面体44的内壁一体地向下延伸,以使所述安装臂46位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其中所 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被安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以固定地布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优选地,所述外壳40包括两个所述安装臂46,两个所述安装臂46以相互间隔和对称的方式自所述壳面体44的内壁一体地向下延伸,以在两个所述安装臂46之间形成所述外壳40的两个活动通道4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壳40的所述活动通道47连通所述安装臂46的相对两侧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和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的安装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和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水粘接的方式被安装。
优选地,参考附图12A和图12B,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具有至少一卡槽461,相应地,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具有至少一卡突311,其中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突311被卡装于所述安装臂46的所述卡槽461,通过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突311和所述安装臂46的所述卡槽46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可靠地安装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以避免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做相对于所述外壳40的转动。
具体地,所述外壳40的每个所述安装臂46分别具有两个所述卡槽461,两个所述卡槽461分别形成于一个所述安装臂46的相对两侧,相应地,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具有四个所述卡突311,其中所述第三镜筒31的每个所述卡突311分别被卡装于所述安装臂46的每个所述卡槽461。
可选地,所述卡槽461形成于所述第三镜筒31,所述卡突311形成于所述安装臂46,其中所述安装臂46的所述卡突311被卡装于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槽461,通过所述安装臂46的所述卡突311和所述第三镜筒31的所述卡槽46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可靠地安装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以避免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做相对于所述外壳40的转动。
继续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光学镜头200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50,所述驱动机构50包括一固定部51、一承载部52以及一驱动部53,所述驱动部53被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
所述固定部51被固定地或者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环绕体45。换言之,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较佳示例中,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外壳40是一体式结构,例如,可以通过但不限于注塑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外壳40;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较佳示例中,参考附图9至图10B,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外壳40是分体式结构,即,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外壳40被分别提供,并且所述固定部5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环绕体45。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固定部5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固定部51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或者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外壳40通过卡扣结构被固定地安装。
所述承载部52具有一承载外侧5201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一承载内侧5202,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延伸至相邻所述固定部51的位置,所述承载部52 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并且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如此所述承载部52用于保持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当所述驱动部53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时,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承载部52保持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的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中不受限制。例如,参考附图9至图10B,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可以包括至少一弹片80,其中所述弹片80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弹片80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如此所述弹片80和所述承载部52相互配合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20悬浮地保持在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从而在所述摄像模组未工作时,所述弹片80和所述承载部52使所述对焦镜头群20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向上运动时,所述弹片80同步地向上产生变形。相应地,当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向下运动时,所述弹片80同步地向下产生变形。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弹片202的数量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个所述弹片202,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上侧,所述弹片202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上侧;或者,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下侧,所述弹片202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下侧。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两个所述弹片202,一个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上侧,和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上侧,另一个所述弹片202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下侧,和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的下侧。
继续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驱动部53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磁铁531和至少一线圈532,所述磁铁53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线圈53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并且所述磁铁531和所述线圈532的位置相对应,其中当所述线圈532被供电时,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以能够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如此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可以被电连接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电路板101,以允许通过所述电路板101向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供电,如此便于所述摄像模组被组装于电子设备。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磁铁53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外侧,相应地,所述线圈53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并且所述磁铁531和所述线圈532的位置相对应,其中当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被 供电时,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以能够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
继续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固定部5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3包括两个所述磁铁531,两个所述磁铁531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的相对两侧,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31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3包括一个所述线圈532,所述线圈53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如此所述线圈532呈环形且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通过上述这样的结构,当所述线圈532被供电时,环形的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而能够通过所述承载部52均衡地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避免所述对焦镜头群20在被驱动时出现倾斜,从而保证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在所述承载外侧5201形成一环形的绕线槽5203,其中所述线圈53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绕线槽5203,以保证所述线圈53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磁铁531和所述固定部51的装配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磁铁531可以被粘贴于所述固定部51的内壁,以使所述磁铁53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在附图8至图13F示出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固定部51具有至少一嵌装槽511,其中所述磁铁531被嵌装于所述固定部51的所述嵌装槽511,如此固定地设置所述磁铁531于所述固定部51的所述嵌装槽511。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51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30,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31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相对两侧,相应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如此所述承载部52在保证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保持在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的同时,能够使绕设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所述线圈532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30而对应于所述磁铁531,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驱动机构50的所述线圈532能够下沉而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适用于追求轻薄化的电子设备。
具体地,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承载部52进一步包括一受驱件521、一承载环522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523,其中所述受驱件521形成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以允许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绕设于所述受驱件521,其中所述承载环522形成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环522。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活动通道47,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可以分别被保持在所述外壳40的所述安装臂46的相对两侧。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包括两个所述延伸臂523,两个所述延伸臂523相互对称地延伸于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之间。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所述承载环522和两个所述延伸臂523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如此两个所述延伸臂523的一个端部分别延伸至和一体地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另一个端部分别延伸至和一体地连接于所述承载环522。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能够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而使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下沉。换言之,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环522的高度位置,如此所述承载部52被设置能够使所述受驱件521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30和使所述承载环522保持在所述下镜头群30的上侧。
具体地,参考附图9至图10B、图12A至图13F,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5233,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件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件52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环522的高度位置而使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下沉,以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件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承载环522。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上侧倾斜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受驱件521。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整体是倾斜的,即,所述延伸臂523的相对两端以所述延伸臂523整体倾斜的方式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521和所述承载环522。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50进一步包括一载体54,其中所述载体54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所述第二镜片21,并且所述载体54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如此由所述载体54固定地安装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承载部52。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所述第二镜片21可以通过胶水被粘接于所述载体54,即,所述载体54是用于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部件,其中所述第二镜片21的所述夹持部211增加了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载体54的粘接面积,以保证所述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继续参考附图8至图13F,所述外壳40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48,所述避让空间48连通所述壳体空间41和所述顶部开口42,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以允许所述外壳40避让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如此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的宽度尺寸稍大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宽度尺寸,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驱动而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时,能够避免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 523碰触所述外壳40,以保证所述摄像模组的可靠性。优选地,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的尺寸稍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尺寸,如此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移入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优选地,所述外壳40具有两个所述避让空间48,两个所述避让空间48对称地形成于所述顶部开口42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每个所述延伸臂523分别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每个所述避让空间48。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封盖60,其中所述封盖60具有一中心穿孔61,其中所述封盖60以所述上镜头群10被保持在所述封盖60的所述中心穿孔61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面体44,并且所述封盖60封闭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通过这样的方式,灰尘等污染物能够被阻止经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进入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内部,如此保证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基座70,所述基座70具有一光线通道71,其中所述基座70以所述下镜头群30对应于所述基座70的所述光线通道71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环绕体45,如此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外壳40和所述镜座70形成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大致外观。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基座70被贴装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镜座103,如此设置所述光学镜头200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感光路径而形成所述摄像模组。
附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示例,与附图8至图13F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不同的是,在附图14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下镜头群30被直接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基座70,如此由所述基座70和所述外壳40相互配合保证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上镜头群10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所述下镜头群30的所述第三镜筒31的周缘可以通过胶水被粘接于所述基座70,以允许所述下镜头群30被直接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基座70。
附图13A至图13F示出了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其包括如下阶段:
预固定一标准镜头群300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
以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的方式可活动地设置所述承载部52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此时,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底面高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面体44的表面,以允许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在后续被横向移除;
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和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并且所述下镜头群3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上镜头群10大致同光轴;
校准所述下镜头群3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上镜头群10;
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在所述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中,通过引入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方式能够提高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阈值,从而在高阈值表现下对所述光学镜头200进行调整。
优选地,在所述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中,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替代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后,再次校准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如此有利于保证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光学性能和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优选地,在所述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中,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方式是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光轴方向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相应地,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方式是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光轴方向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20。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所述光学镜头200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b)以所述上镜头群10凸出于所述外壳40的方式,贴装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以及
(c)以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同光轴的方式,被可驱动地设置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b)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d)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
(e)以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下镜头群30同光轴的方式,保持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于所述上镜头群10和所述下镜头群30之间;
(f)以所述下镜头群30为基准,校准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以及
(g)以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为基准,校准所述上镜头群10。
在本发明的所述组装方法中,通过引入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方式能够提高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阈值,从而在高阈值表现下对所述光学镜头200进行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关系是:(1)Z方向的间隙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场曲;(2)XY方向的位置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峰值;(3)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之间的倾斜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倾斜和像散等。由于在所述组装方法中用所述标准镜头群300替代所述对焦镜头群20,因此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关系同样满足上述内容。
因此,在对所述光学镜头200进行光学设计时,需要均衡考虑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的敏感度,即不会导致某一具体镜片或某一具体镜头群受到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关系的影响而过于敏感,以至于导致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因为该镜片或者该镜头群1敏感度较高而造成整体光学性能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镜片的作用不同和光焦度不同,势必会存在敏感度从低到高的镜头群,通常情况下,按照从像侧到物侧的顺序,镜头群的敏感度依次升高,即,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敏感度,所述上镜头群1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敏感度(或者,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下镜头群30的敏感度,所述上镜头群1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敏感度)。因此,在本发明的所述组装方法中,在校准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Z方向的间隙后,需要按照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下镜头群30在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中的按照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方式依次校准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下镜头群30的XY方向的位置,如此保证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中,在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后,首先,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光轴方向移入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其次,以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上镜头群10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设置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e)中,由所述承载部52承载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于所述上镜头群10和所述下镜头群30之间,并且在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后,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移至所述承载部52而由所述承载部52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更优选地,所述上镜头群10和所述外壳40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承载部52之间的间隙,如此在以所述下镜头群30和所述上镜头群10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20时,所述对焦镜头群20能够被提供更大的补偿范围,以便于弥补误差而保证应用有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预固定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
(B)以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对应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的方式可活动地设置所述承载部52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
(C)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1和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并且所述下镜头群3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上镜头群10大致同光轴;
(D)校准所述下镜头群3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上镜头群10;以及
(E)经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优选地,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F)允许所述封盖60封闭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以阻止灰尘等污染物经所述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外壳40的所述避让空间48进入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内部,如此保证所述光学镜头200的可靠性。
参考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15至图18B,依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将被揭露和被阐述,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一感光组件100和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一内对焦光学镜头200。
具体地,参考附图15至图17B,所述感光组件100包括一电路板101、一感光芯片102、一镜座103以及一滤光片104,其中所述感光芯片102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101,其中所述镜座103以所述镜座103至少环绕在所述感光芯片102的感光区域的四周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101,其中所述滤光片104以所述滤光片104被保持在所述感光芯片102的感光路径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镜座103的顶侧,其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被直接地设置于所述镜座103。入射光线在依次穿过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和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滤光片104后能够被所述感光芯片102接收,以在后续,所述感光芯片102能够进行光电转化而成像。
优选地,所述镜座103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电路板101,如此:一方面,在所述镜座103和所述电路板101之间不需要设置胶水层而能够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另一方面, 所述镜座103能够补强所述电路板101的强度,以保证所述电路板101的平整度。优选地,所述镜座103可以进一步包埋所述感光芯片102的非感光区域的一部分,如此所述镜座103一体地结合于所述电路板101和所述感光芯片102。
另外,所述感光组件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电子元器件105,其中所述电子元器件105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101,所述镜座103可以包埋所述电子元器件105。
继续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外壳10、一物侧镜头群20、一对焦镜头群30以及一像侧镜头群40,其中所述外壳10具有一壳体空间11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11的一顶部开口12和一底部开口13,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20以所述物侧镜头群20对应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顶部开口12的方式被贴装和凸出于所述外壳10,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30以所述对焦镜头群30对应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顶部开口12的方式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其中所述像侧镜头群3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被沿着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光轴方向依次布置,如此由所述外壳10集成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为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入射光线在依次穿过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以及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滤光片104后能够被所述感光芯片102接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设置能够沿着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光轴运动而通过改变所述对焦镜头群30相对于所述物侧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位置的方式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对焦过程中,所述物侧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相对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位置不变,从而不会影响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光学总长。
换言之,在所述摄像模组对焦过程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外露部件的位置和尺寸没有改变,即,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外壳10和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位置和尺寸没有改变,而是通过改变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相对位置实现对焦,如此使得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具有内对焦功能,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特别适于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
特别地,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尺寸较小,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20以凸出于所述外壳10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10,以允许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一方面,所述物侧镜头群20能够更靠近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位置,以有利于所述摄像模组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提升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另一方面,不会增加屏幕的开孔尺寸,从而满足开孔小型化的要求。
所述物侧镜头群20包括一物侧镜筒21和被安装于所述物侧镜筒21的至少一物侧镜片22,其中所述物侧镜筒21被贴装于所述外壳10,以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20于所述外壳1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包括一对焦镜筒31和被安装于所述对焦镜筒31的至少一对焦镜片32。所述像侧镜头群40包括一像侧镜筒41和被安装于所述像侧镜筒41的至少一像侧镜片42, 其中所述像侧镜筒41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10,以固定地安装所述像侧镜头群40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
具体地,在附图15至图18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物侧镜头群20包括一个所述物侧镜筒21和两个所述物侧镜片22,两个所述物侧镜片22被沿着所述物侧镜筒2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对焦镜头群30包括一个所述对焦镜筒31和一个所述对焦镜片32,所述像侧镜头群40包括一个所述像侧镜筒41和两个所述像侧镜片42,两个所述像侧镜片42被沿着所述像侧镜筒4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换言之,在附图15至图18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包含5个镜片,其分别是两个所述物侧镜片22、一个所述对焦镜片32和两个所述像侧镜片42。
需要说明是的,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两个所述物侧镜片22的光学性质可以不同,相应地,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两个所述像侧镜片42的光学性质可以不同。
继续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外壳10包括一壳面体14和一环绕体15,其中所述环绕体15自所述壳面体14的周缘一体地向下延伸,以在所述壳面体14和所述环绕体15之间形成所述壳体空间11,其中所述壳面体14形成有所述顶部开口12,所述环绕体15界定所述底部开口13,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所述物侧镜筒21被贴装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面体14。
优选地,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外径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外径,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可驱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的基础上便于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所述物侧镜筒21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面体14,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的结构更合理。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10包括至少一安装臂16,其中所述安装臂16自所述壳面体14的内壁向下一体地延伸,以使所述安装臂16位于所述壳体空间11,其中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所述像侧镜筒41被安装于所述安装臂16,以固定地设置所述像侧镜头群40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所述像侧镜筒41和所述外壳10的所述安装臂16的安装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所述像侧镜筒41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水粘接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安装臂16。
具体地,参考附图18A和图18B,所述外壳10的所述安装臂16具有至少一卡槽161,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所述像侧镜筒41的外壁具有至少一卡突411,其中所述像侧镜筒41的所述卡突411被卡装于所述安装臂16的所述卡槽161,以安装所述像侧镜筒41于所述安装臂16,从而固定地设置所述像侧镜头群40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并且,通过所述像侧镜筒41的所述卡突411和所述安装臂16的所述卡槽16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避免所述像侧镜头群40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内做相对于所述外壳10的转动,如此保证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可靠性。
更具体地,所述外壳10的所述安装臂16设有多个相互间隔的所述卡槽161,相应地,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所述像侧镜筒41的外壁具有多个相互间隔的所述卡突411,其中所述像侧镜筒41的这些所述卡突411和所述安装臂16的这些所述卡槽161一一对应,以保证所述像侧镜头群40和所述外壳10的装配关系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其他可能示例中,所述卡槽161可以形成于所述像侧镜筒41,所述卡突411可以形成于所述安装臂16,通过所述安装臂16的所述卡突411和所述像侧镜筒41的所述卡槽16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可靠地安装所述像侧镜头群40于所述外壳10。
继续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单元50,以用于使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悬浮地保持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和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内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具体地,所述驱动单元50包括一固定部51、一承载部52、至少一弹片53以及一驱动部54。所述固定部5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0。所述承载部52具有一承载外侧5201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一承载内侧5202,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51的位置,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延伸至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上侧,以允许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保持在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上侧。所述弹片53的外侧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弹片53的内侧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如此所述弹片53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30以悬浮方式被保持在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所述驱动部54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摄像模组未工作时,所述固定部51、所述承载部52和所述弹片53使所述对焦镜头群30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所述驱动部54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向上运动时,所述弹片53同步地向上产生变形,参考附图17A,相应地,当所述驱动部54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向下运动时,所述弹片53同步地向下产生变形,参考附图17B。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弹片53的数量受限制,例如,在附图15至图18B示出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驱动单元50驱动单元50包括一个所述弹片53,所述弹片53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51的顶侧,所述弹片53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顶侧,或者所述弹片53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51的底侧,所述弹片53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底侧。可选地,在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单元50包括两个所述弹片53,其中一个所述弹片53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51的顶侧,内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顶侧,另一个所述弹片53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51的底侧,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底侧。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单元50利用至少一滚珠替代所述弹片53,以使所述对焦镜头群30以悬浮方式被保持在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具体地,所述滚珠被保持在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承载部52之间,在所述摄像模组未工作时,所述固定部51、所述承载部52和所述滚珠使所述对焦镜头群30处于一个相对稳定 的状态,当所述驱动部54驱动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时,所述滚珠能够产生滚动,以使所述承载部52的运动更顺滑。具体地,所述固定部51设有至少一第一凹槽,以供容纳所述滚珠的一部分,相应地,所述承载部52设有至少一第二凹槽,以供容纳所述滚珠的一部分,如此可靠地保持所述滚珠于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承载部52之间,并且避免所述承载部52和所述固定部51直接接触。
继续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驱动部54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磁铁541和至少一线圈542,其中所述磁铁54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线圈54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并且所述磁铁541的位置和所述线圈542的位置相对应,这样,当所述线圈542被供电时,所述线圈542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541相互作用,以能够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从而所述承载部52能够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优选地,所述驱动部54的所述线圈542可以被电连接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电路板101,以允许所述电路板101向所述驱动部54的所述线圈542供电。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部54的所述磁铁541可以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相应地,所述线圈542可以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如此当所述线圈542被供电时,所述线圈542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541相互作用,以能够驱动所述承载部52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的运动,从而所述承载部52能够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5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4包括两个所述磁铁541,两个所述磁铁541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的相对两侧,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41能够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外侧。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4包括一个所述线圈542,所述线圈54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如此所述线圈542呈环形且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通过上述这样的结构,当所述线圈542被供电时,环形的所述线圈542产生的磁场和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磁铁541相互作用而能够通过所述承载部52均衡地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以避免所述对焦镜头群30在被驱动时出现倾斜,从而保证所述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在所述承载外侧5201形成一环形的绕线槽5203,其中所述线圈54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绕线槽5203,以保证所述线圈542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并且,通过允许所述线圈54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绕线槽5203的方式能够避免所述线圈542凸出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侧壁,以有利于减小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长宽尺寸。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部54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所述磁铁541,例如所述驱动部54可以包括四个所述磁铁541,这些所述磁铁541以相互间隔且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驱动部54的所述磁铁541和所述固定部51的装配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磁铁541可以被粘贴于所述固定部51的 内壁,以使所述磁铁54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或者,所述固定部51具有至少一嵌装槽511,所述磁铁541以被嵌装于所述嵌装槽511的方式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
优选地,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固定部51环绕于所述像侧镜头群40,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41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相对两侧,相应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如此所述承载部52在保证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保持在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上侧的同时,能够使绕设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所述线圈542环绕于所述像侧镜头群40且对应于所述磁铁541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驱动单元50驱动单元50的所述线圈542能够下沉而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从而使得所述摄像模组适用于追求轻薄化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具体地,所述承载部52进一步包括一受驱环521、一承载环522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523,其中所述受驱环521形成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以允许所述线圈542绕设于所述受驱环521,其中所述承载环522形成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承载环522,其中所述外壳10具有至少一活动通道17,其连通所述安装臂16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活动通道17,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能够分别被保持在所述外壳10的所述安装臂16的相对两侧。
优选地,参考附图18A和图18B,所述承载部52包括两个所述延伸臂523,其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连接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相应地,所述外壳10具有两个所述活动通道17,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每个所述延伸臂523分别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10的每个所述活动通道17。所述外壳10的所述活动通道17的宽度尺寸稍大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宽度尺寸,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对焦过程中能够避免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碰触所述外壳10的所述安装臂16。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环521、所述承载环5223和两个所述延伸臂523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如此两个所述延伸臂523的一个端部分别延伸至和被一体地连接于所述受驱环521,另一个端部分别延伸至和被一体地连接于所述承载环522。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能够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而使所述驱动部54的所述线圈542下沉。换言之,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环52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环522的高度位置,如此所述承载部52被设置能够使所述受驱环521环绕于所述像侧镜头群40和使所述承载环522保持在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上侧。
具体地,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5233,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环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环521的高 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环522的高度位置而使所述驱动部54的所述线圈542下沉,以有利于降低所述摄像模组的高度尺寸。
在本发明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环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承载环522。
在本发明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受驱环521。
在本发明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整体是倾斜的,即,所述延伸臂523的相对两端以所述延伸臂523整体倾斜的方式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50驱动单元50包括一载体55,其中所述载体55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所述对焦镜筒31,并且所述载体55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由所述载体55固定地安装所述对焦镜头群30于所述承载部52。
继续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外壳10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18,所述避让空间18连通所述壳体空间11和所述顶部开口12,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对应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以允许所述外壳10避让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如此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允许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优选地,所述外壳10具有两个所述避让空间18,两个所述避让空间18对称地形成于所述顶部开口12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每个所述延伸臂523分别对应于所述外壳10的每个所述避让空间18。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的宽度尺寸稍大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宽度尺寸,如此在所述对焦镜头群30被驱动而沿着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运动时,能够避免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碰触所述外壳10,以保证所述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封盖60,其中所述封盖60具有一中心穿孔61,其中所述封盖60以所述物侧镜头群20被保持在所述封盖60的所述中心穿孔61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面体14,并且所述封盖60封闭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通过这样的方式,灰尘等污染物能够被阻止经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进入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内部,如此保证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可靠性。具体地,所述封盖60的下侧延伸至和被贴装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面体14,所述封盖60的内侧延伸至和被贴装于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所述物侧镜筒21,以允许所述封盖60封闭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和允许所述物侧镜头群20被保持在所述封盖60的所述中心穿孔61。
进一步地,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包括一基座70,所述基座70具有一光线通道71,其中所述基座70以所述像侧镜头群40对应于所述基座70的所述光线通道71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环绕体15,如此所述外壳10、所述物侧镜头群20和所述基座70形成 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大致外观。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所述基座70被贴装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所述镜座103,如此设置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于所述感光组件100的感光路径而形成所述摄像模组。
继续参考附图15至图18B,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所述物侧镜筒21的底侧具有一避让槽211,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所述对焦镜筒31的顶侧具有一突出部311,所述对焦镜筒31的所述突出部311对应于所述物侧镜筒21的所述避让槽211,其中在所述摄像模组对焦时,所述对焦镜筒31的所述突出部311能够延伸至所述物侧镜筒21的所述避让槽211,以允许所述物侧镜头群20避让所述对焦镜头群3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对焦镜头群30能够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以有利于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具体地,所述物侧镜筒21的底侧具有一内侧凸环212和一外侧凸环213,在所述内侧凸环212和所述外侧凸环213之间形成所述避让槽211,并且所述避让槽211呈环形。所述物侧镜筒21的所述内侧凸环212向下延伸而能够防止杂散光,所述物侧镜筒21的所述外侧凸环213向下延伸而能够被粘接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面体14。在利用胶水粘接所述物侧镜筒21的所述外侧凸环213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面体14的过程中,所述物侧镜筒21的所述避让槽211用于容纳溢出的胶水,从而使得所述物侧镜筒21的所述避让槽211具有收集溢胶的功能。
附图19示出了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示例,与附图15至图18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不同的是,在附图19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外壳10和所述驱动单元50的所述固定部51是一体式结构。换言之,所述驱动单元50驱动单元50的所述驱动部54的所述磁铁541可以被直接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0,如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所述摄像模组的长宽尺寸而能够减小所述摄像模组的整体体积。所述弹片53的外侧被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10。
附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示例,与附图15至图18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不同的是,在附图20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像侧镜头群40被直接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基座70,如此由所述基座70和所述外壳10相互配合保证所述物侧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相对位置关系。
依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允许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大致同光轴地设置;
(b)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Z方向的间隙;
(c)按照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在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整体中的敏感度从低到高依次校准所述像侧镜头群4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XY方向的位置;以及
(d)组装校准后的所述像侧镜头群4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物侧镜头群20,以得到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
优选地,所述物侧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相对位置由所述外壳10相对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30由所述驱动单元50驱动单元50悬浮地保持在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
优选地,在上述方法中,首先,以所述像侧镜头群40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Z方向的间隙,其次,以所述像侧镜头群40和所述对焦镜头群30为基准,校正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Z方向的间隙,再次,以所述像侧镜头群40为基准,校正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ZY方向的位置,最后,以所述像侧镜头群40和所述对焦镜头群30为基准,校正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XY方向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关系是:(1)Z方向的间隙主要影响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场曲;(2)XY方向的位置主要影响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峰值;(3)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倾斜主要影响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倾斜和像散。
因此,在对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进行光学设计时,需要均衡考虑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的敏感度,即不会导致某一具体镜片或镜头群受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关系的影响而过于敏感,以至于导致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整体光学性能因为该镜片或该镜头群的敏感度较高而造成整体光学性能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镜片的作用和光焦度不同,势必会存在敏感度从低到高的镜头群,通常情况下,按照从像侧到物侧的顺序,这些镜头群的敏感度依次升高,即,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敏感度,所述物侧镜头群2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敏感度。因此,在本发明的所述组装方法中,在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Z方向的间隙后,需要按照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方式依次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的XY方向的位置,如此保证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整体性能。
附图21至图25示出了依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与附图15至图18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相比,附图21至图25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一个不同之处是所述对焦镜头群30仅由所述对焦镜片32构成。换言之,在附图21至图25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所述对焦镜片32被直接地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优选地,所述对焦镜片32的边缘设有至少一夹持部321,以在组装所述对焦镜头群30时便于由夹具通过所述对焦镜片32的所述夹持部321夹持所述对焦镜片32。
与附图15至图18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相比,附图21至图25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具体地,附图21至图25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包括如下阶段:
预固定一标准镜头群300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
以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对应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的方式可活动地设置所述承载部52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此时,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底面高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面体14的表面,以允许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在后续被横向移除;
固定地设置所述像侧镜头群40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壳体空间11和预固定所述像侧镜头群40于所述外壳10,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大致同光轴;
校准所述像侧镜头群4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物侧镜头群20;
经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30,以得到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
在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中,通过引入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方式能够提高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整体阈值,从而在高阈值表现下对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进行调整。
优选地,在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中,在所述对焦镜头群30替代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后,再次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3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40,如此有利于保证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光学性能和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
优选地,在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组装过程中,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方式是沿着垂直于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光轴方向经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相应地,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30的方式是沿着垂直于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200的光轴方向经所述外壳10的所述避让空间18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30。
附图26A至图26I示出了依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光学镜头100的组装过程,附图27A和图27B示出了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分解状态。
所述光学镜头100包括一物侧镜头群10、一对焦镜头群20、一像侧镜头群30以及一外壳40,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10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且位于所述外壳40的外部,以允许所述光学镜头100采用“小头”的设计方案,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内部,其中所述像侧镜头群3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内部,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被同光轴地设置,如此所述物侧镜头群10和所述外壳40形成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大致外观而允许所述光学镜头100内置对焦功能。当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驱动沿着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光轴方向运动时,所述光学镜头100的焦点位置能够被调整以实现对焦。
具体地,所述外壳40进一步包括一主壳体41和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底侧的一底壳体42,并且所述外壳40具有形成于所述主壳体41和所述底壳体42之间的一壳体空间43,其中所述主壳体41形成一顶部中心开口411,其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43,所述底壳体42形成一底部中心开口421,其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43。
所述物侧镜头群10被贴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主壳体41的外侧,并且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顶部中心开口411对应于所述物侧镜头群10,如此穿过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入射光线被允许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顶部中心开口411进入所述外壳40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物侧镜头群10包括一物侧镜筒11和被安装于所述物侧镜筒11的至少一物侧镜片12,其中所述物侧镜筒11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外侧,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顶部中心开口411对应于所述物侧镜片12,如此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优选地,所述物侧镜筒11的底侧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外侧,例如,所述物侧镜筒11 的底侧可以通过胶水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外侧,此时,该胶水可以补偿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倾斜度。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41具有至少一凸缘412,其用于界定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顶部中心开口411,其中所述物侧镜筒11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凸缘412,以由所述凸缘412抬高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主壳体41具有一装配通道413,其由所述凸缘412界定,以允许所述装配通道413连通所述顶部中心开口411和所述壳体空间43,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装配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所述对焦镜头群20顺利地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装配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的高度尺寸稍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厚度尺寸,从而在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装配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所述主壳体41剐蹭所述对焦镜头群20。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的高度尺寸受限于所述凸缘412的高度尺寸,因此,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凸缘412的高度尺寸的设计由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厚度尺寸决定。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凸缘412的数量是两个,其相对地设置于所述顶部中心开口411的两侧,如此所述主壳体41可以在两个所述凸缘412之间形成两个相对的所述装配通道413。
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悬浮方式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以允许所述外壳40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周围而保护所述对焦镜头群2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悬浮方式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的具体实施结构在后续描述中将被进一步揭露。
优选地,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直径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直径,如此在确保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允许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装配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的基础上,所述物侧额镜头群10的所述物侧镜筒11能够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凸缘412。
所述像侧镜头群30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41,以固定地设置所述像侧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具体地,参考附图27A和图27B,所述主壳体41具有至少一安装臂414,其位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其中所述像侧镜头群30通过被安装于所述安装臂414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41。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像侧镜头群30可以被安装于所述底壳体42,以由所述底壳体42保持所述像侧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
进一步地,所述像侧镜头群30包括一像侧镜筒31和被安装于所述像侧镜筒31的至少一像侧镜片32,其中所述像侧镜筒31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安装臂414,以固定地设置所述像侧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所述像侧镜筒31和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安装臂414的安装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中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这个具体示例中,参考附图27A和图27B,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安装臂414具有至少 一卡槽4141,相应地,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所述像侧镜筒31具有至少一卡突311,其中所述像侧镜筒31的所述卡突311被卡入所述安装臂414的所述卡槽4141,以安装所述像侧镜头群30于所述主壳体41。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其他具体示例中,所述卡槽4141可以被设于所述像侧镜筒31,相应地,所述卡突311可以被设于所述安装臂414,如此所述安装臂414的所述卡突311能够被卡入所述像侧镜筒31的所述卡槽4141,以安装所述像侧镜头群30于所述主壳体41。
继续参考附图26A至图27B,所述光学镜头100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单元50,以用于悬浮保持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和用于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沿着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光轴方向运动而实现对焦。
具体地,所述驱动单元50包括一固定部51、一承载部52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52沿着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光轴方向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51运动的一驱动部53,其中所述固定部5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其中所述承载部52具有一承载外侧5201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一承载内侧5202,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向外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51的位置,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向内延伸至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上方,以允许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悬浮方式被保持在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上方。当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运动时,所述承载部52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同步地运动以实现对焦。
在附图26A至图27B示出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固定部51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主壳体41。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固定部51可以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底壳体42,或者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主壳体41是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底壳体42是一体式结构。
继续参考附图26A至图27B,所述驱动单元5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弹片54,其中所述弹片54的外侧向外延伸以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弹片54的内侧向内延伸以被连接于所述承载部52,如此在所述驱动部53未驱动所述承载部52时,所述固定部51、所述承载部52和所述弹片54使所述对焦镜头群20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时,所述弹片54能够产生变形。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弹片54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弹片5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所述弹片54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上侧和所述承载部52的上侧,或者所述弹片54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下侧和所述承载部52的下侧;或者,所述弹片54的数量是两个,一个所述弹片54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上侧和所述承载部52的上侧,另一个所述弹片54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下侧和所述承载部52的下侧。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单元50可以利用至少一滚珠替代所述弹片54,以使所述对焦镜头群20以悬浮方式被保持在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具体地,所述滚珠被保持在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承载部52之间,在所述驱动部53未驱动所述承载部52时,所述固定部51、所述承载部52和所述滚珠使所述对焦镜头群20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时,所述滚珠能够滚动,以使所述承载部52的运动更顺滑。具体地,所述固定部51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 以用于容纳所述滚珠的一部分,相应地,所述承载部52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以用于容纳所述滚珠的一部分,如此可靠地保持所述滚珠于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承载部52之间,并且避免所述承载部52和所述固定部51直接接触。
继续参考附图26A至图27B,所述驱动部53包括至少一磁铁531和至少一线圈532,其中所述磁铁531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所述线圈532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并且所述磁铁531的位置和所述线圈532的位置相对应,这样,当所述线圈532被供电时,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以能够驱动所述承载部52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运动而实现对焦。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5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3包括两个所述磁铁531,两个所述磁铁531以相对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的相对两侧,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31能够以相对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其中所述驱动部53包括一个所述线圈532,其绕射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如此所述线圈532呈环形且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外侧。通过上述这样的结构,当所述线圈532被供电时,环形的所述线圈532产生的磁场和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磁铁531相互作用而能够均衡地驱动所述承载部52,以避免所述承载部52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倾斜,从而保证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性能。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在所述承载外侧5201形成一环形的绕线槽5203,其中所述线圈53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绕线槽5203,以保证所述线圈532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并且,通过允许所述线圈532绕设在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绕线槽5203的方式能够避免所述线圈532凸出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侧壁,以有利于减小所述光学镜头100的长宽尺寸。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部53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所述磁铁531,例如所述驱动部53可以包括四个所述磁铁531,这些所述磁铁531以相互间隔且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磁铁531和所述固定部51的装配方式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中不受限制,例如,所述磁铁531可以被粘贴于所述固定部51的内壁,以固定地设置所述磁铁531于所述固定部51,或者所述固定部51设有至少一个嵌装槽511以供嵌装所述磁铁531,以固定地设置所述磁铁531于所述固定部51。
优选地,继续参考附图26A至图27B,所述固定部51环绕于所述像侧镜头群30,如此两个所述磁铁531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相对两侧,相应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如此所述承载部52在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上侧的基础上,能够使绕设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所述线圈532绕设于所述像侧镜头群3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驱动单元50的所述线圈532能够下沉而减小所述光学镜头100的高度尺寸。
具体地,所述承载部52进一步包括一受驱环521、一承载环522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523,其中所述受驱环521形成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以允许所述线圈532绕设地设置于所述受驱环521,其中所述承载环 522形成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内侧5202,以用于安装所述对焦镜头群20,其中所述延伸臂523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以允许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外侧520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5202的高度位置。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对应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在所述承载部52被驱动时,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动至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以避免所述延伸臂523碰触所述主壳体41,从而增加所述承载部52的行程范围而增加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行程范围。换言之,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能够形成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从而增加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行程范围。优选地,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的宽度尺寸稍大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宽度尺寸,以避免所述延伸臂523剐蹭所述主壳体41而保证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41进一步具有至少一活动通道415,其连通所述安装臂414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被可活动地保持在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活动通道415,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能够分别被保持在所述安装臂414的相对两侧。优选地,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活动通道415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的宽度尺寸,从而在所述驱动部53驱动所述承载部52运动时,能够避免所述延伸臂523剐蹭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安装臂414。
更具体地,所述承载部52包括两个所述延伸臂523,其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连接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相应地,所述主壳体41具有两个所述活动通道415,其中所述承载部52的每个所述延伸臂523分别被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每个所述活动通道415。
继续参考附图26A至图27B,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5233,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环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如此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受驱环521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环522的高度位置而使所述驱动部53的所述线圈532下沉,以有利于降低所述光学镜头100的高度尺寸。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自所述受驱环521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5231和所述承载环522。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由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组成,其中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自所述承载环522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5233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5232和所述受驱环521。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延伸臂523整体是倾斜的,即,所述延伸臂523的相对两端以所述延伸臂523整体倾斜的方式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环521和所述承载环522。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50包括一载体55,其中所述载体55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20,并且所述载体55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由所述载体55固定地安装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承载部52。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100包括一封盖60,其中所述封盖60的底侧延伸至和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所述封盖60的内侧延伸至和被贴装于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所述物侧镜筒11,以允许所述封盖60封闭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如此避免灰尘等污染物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进入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而污染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
附图26A至图26I示出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组装过程,其包括下述阶段。
参考附图26A,预固定一标准镜头群300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
参考附图26B,通过所述弹片54连接所述承载环52和所述固定部51,其中所述固定部51被安装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主壳体41,以使所述承载部52和所述标准镜头群300被保持在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其中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对应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
参考附图26C,安装所述像侧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
参考附图26D,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10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凸缘412,此时,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大致同光轴。
接着,按照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在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整体中的敏感度对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进行校准。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关系是:(1)Z方向的间隙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场曲;(2)XY方向的位置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峰值;(3)所述上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下镜头群30之间的倾斜主要影响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倾斜和像散等。因此,在对所述光学镜头100进行光学设计时,需要均衡考虑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整体光学性能的敏感度,即不会导致某一具体镜片或者某一具体镜头群受到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关系的影响而过于敏感,以至于导致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整体光学性能因为该镜片或者该镜头群的敏感度过高而造成整体光学性能的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镜片的作用不同和光焦度不同,势必会存在敏感度从低到高的镜头群,通常情况下,按照从像侧到物侧的顺序,镜头群的敏感度依次升高,即,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敏感度,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敏感度高于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敏感度。
因此,对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进行校准的具体步骤是:首先,以所述像侧镜头群30为基准,校准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其次,以所述像侧镜头群30和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为基准,校准所物侧侧镜头群10。
具体地,在附图26C示出的阶段,所述像侧镜头群30可以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安装臂414,以设置所述像侧镜头群3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即,所述像侧镜头群30和所述外壳40的位置关系不再调整。由于在附图26A示出的阶段,所述标准镜头群300被预固定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因此,能够以所述像侧镜头群30为基准,通过调整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与所述承载环522的位置关系(包括Z方向和XY方向)校准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在附图26D示出的阶段,所述物侧镜头群10被预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凸缘412,在以所述像侧镜头群30和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为基准,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10后,再固定所述物侧镜头群10和所述主壳体41的贴装关系。例如,在附图1D示出的阶段,所述物侧镜头群10可以通过胶水被预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凸缘412,在以所述像侧镜头群30和所述标准镜头群300为基准,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10后,通过固化胶水的方式固定所述物侧镜头群10和所述主壳体41的贴装关系。
参考附图26E和图26F,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在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所述主壳体41剐蹭所述标准镜头群300,所述标准镜头群300被横向移除。即,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光轴方向移动所述标准镜头群300而对所述标准镜头群300执行移除操作。
参考附图26G和图26H,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20,并预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在移入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所述主壳体41剐蹭所述对焦镜头群20,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横向移入。即,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光轴方向移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而对所述对焦镜头群20执行移入操作。
优选地,所述对焦镜头群20有一个对焦镜片21组成,其中所述对焦镜片21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的高度尺寸,所述对焦镜片21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的宽度尺寸,以允许所述对焦镜片21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被顺利地移入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和被预固定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
优选地,所述对焦镜片21具有至少一夹持部211,以在装配所述对焦镜片21时便于被夹具夹持。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对焦镜头群20通过胶水被预固定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
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预固定于所述承载部52的所述承载环522后,以所述物侧镜头群1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20,例如,通过调整所述对焦镜头群20与所述承载环522的位置关系(包括X方向和XY方向)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20,此时,用于预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承载环522的胶水能够弥补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承载环522的缝隙而调整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承载环522的相对位置。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校准后,通过固化胶水的方式能够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承载环522。
参考附图26I,贴装所述封盖60,其中所述封盖60的底侧延伸至和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41,所述封盖60的内侧延伸至和被贴装于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所述物侧镜筒11,以允许所述封盖60封闭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从而避免灰尘等污染物经所述主壳体41的所述装配通道413进入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而污染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组装过程中,通过引入所述标准镜头群300的方式能够在高阈值表现下对所述光学镜头100进行校准,以精准地校准偏心而弥补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的组装误差。
附图28和图29示出了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摄像模组1000,其中所述摄像模组1000包括一感光组件200和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200的所述光学镜头100。
所述感光组件200包括一电路板201、一感光芯片202、一镜座203以及一滤光片204,其中所述感光芯片202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201,其中所述镜座203以所述镜座203至少环绕在所述感光芯片202的感光区域的四周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201,其中所述滤光片204以所述滤光片204被保持在所述感光芯片202的感光路径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镜座203的顶侧,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00被直接地设置于所述镜座203。入射光线在依次穿过所述光学镜头100和所述感光组件200的所述滤光片204后能够被所述感光芯片202接收,以在后续,所述感光芯片202能够进行光电转化而成像。
优选地,所述镜座203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电路板201,如此:一方面,在所述镜座203和所述电路板201之间不需要设置胶水层而能够降低所述摄像模组1000的高度尺寸,另一方面,所述镜座203能够补强所述电路板201的强度,以保证所述电路板201的平整度。优选地,所述镜座203可以进一步包埋所述感光芯片202的非感光区域的一部分,如此所述镜座203一体地结合于所述电路板201和所述感光芯片202。
另外,所述感光组件2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电子元器件205,其中所述电子元器件205被贴装于所述电路板201,所述镜座203可以包埋所述电子元器件105。
附图30示出了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电子设备本体2000和被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2000的所述摄像模组1000。优选地,所述摄像模组1000被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2000的前侧而形成前置摄像模组。
所述摄像模组1000的所述光学镜头100内置对焦功能,即,所述摄像模组1000通过驱动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方式实现对焦,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1000对焦的过程中,所述物侧镜头群1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相对于所述感光组件200的位置不变,从而不会影响所述光学镜头100的光学总长,因此,所述电子设备本体2000不需要预留供所述摄像模组1000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移动的空间,以有利于所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并且,所述摄像模组1000的所述光学镜头100的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尺寸较小,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10凸出于所述外壳40而使所述摄像模组1000采用“小头”设计方案,如此在所述摄像模组1000作为所述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时,一方面,所述物侧镜头群10能够更靠近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位置而有利于所述摄像模组1000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以提升所述摄像模组1000的成像品质,另一方面,不会增加屏幕的开孔尺寸,满足开孔小型化的要求。
附图31至图32B示出了依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1000,与附图28和图29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1000不同的是,在附图31至图32B示出的所述摄像模组1000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对焦镜头群20包括一对焦镜筒22和被设置于所述对焦镜筒22的至少一个所述对焦镜片21。
进一步地,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所述物侧镜筒11的底侧设有一环形槽111,如此在贴装所述封盖60时,用于粘接所述封盖60的内侧和所述物侧镜头群10的胶水在溢出后能够进入所述物侧镜筒11的所述环形槽111,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避免溢出的胶水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内污染所述物侧镜头群10、所述对焦镜头群20和所述像侧镜头群30,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溢出的胶水于所述外壳40的内壁或所述封盖60的内壁形成凸起而造成杂散光。
优选地,所述对焦镜头群20的所述对焦镜筒22的一突出部221对应于所述物侧镜筒11的所述环形槽111,并且在所述对焦镜头群20被驱动时,所述对焦镜筒22的所述突出部221能够进入所述物侧镜筒11的所述环形槽111,以允许所述物侧镜头群10避让所述像侧镜头群2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对焦镜头群20可以具有更大的行程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物侧镜筒11的底侧通过设置两个凸环112的方式形成所述环形槽111,所述物侧镜筒11的两个所述凸环112和所述对焦镜筒22的所述突出部221相互配合具有减少杂散光的作用,以提高所述摄像模组1000的成像效果。
依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所述光学镜头100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设置所述物侧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
(b)以所述物侧镜头群10凸出于所述外壳40的方式,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10于所述外壳40;以及
(c)以所述像侧镜头群30和所述物侧镜头群10为基准,在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20后,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20于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40的所述壳体空间43的所述承载部52,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100。
为满足小型化和足够的驱动力的要求,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镜头的部分镜片来实现对焦的光学驱动组件。该光学驱动组件包括分体式镜头组件,镜头组件包括多个镜头部,其中一镜头部被设置在于驱动装置的可动载体上,其余镜头部被固定于驱动装置,从而实现部分镜头相对于其他镜头部移动实现对焦。
一方面,光学镜头内部空间有限,马达部件的尺寸难以减小被设置在光学镜头内部,另一方面,马达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增加,组装的累积公差链变长,使得组装难度增大,组装的精度难以保证。另外,由于被固定的镜头部之间通过胶水粘结,而镜头部的镜筒多为树脂,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导致被组装好的摄像模组的镜头在烘烤等工艺过程中的变异量不同,镜头部之间发生变异,导致最终的摄像模组成像质量下降。
示例性光学驱动组件
如图33至图40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驱动组件被阐明,其包括光学镜头组件10和驱动装置20。其中,光学镜头组件10为分体式镜头部,包括多个镜头部,多个镜头部被沿光轴设置,光学镜头组件10的部分被设置在驱动装置20的内部,被驱动装置20保持 和驱动。
如图35所示,图35为图33中光学驱动组件在A-A截面的示意图。光学镜头组件10包括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和第三镜头部13,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和第三镜头部13沿着光轴的方向由物侧至像侧被依次设置。其中,第一镜头部11被设置在驱动装置20的靠近物侧方向,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于驱动装置20并被驱动装置20驱动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第三镜头部13被设置在驱动装置20内部,以允许光线依次穿过光学镜头组件10的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以及第三镜头部13。
其中,该第一镜头部11进一步包括第一透镜组111和第一镜筒112,该第一透镜组111被安装于该第一镜筒112内,该第二镜头部12包括第二透镜组121和第二镜筒122,该第二透镜组121被安装于该第二镜筒122内,该第三镜头部13包括第三透镜组131和第三镜筒132,该第三透镜组131被安装于该第三镜筒132内。该第一透镜组111、该第二透镜组121以及该第三透镜组131共同构成一可成像光学系统。
在本申请中,该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载体组件21、一固定部22、至少一驱动组件23、连接该载体组件21和该固定部22的至少一保持组件24和至少一电路组件25,其中,该固定部22由壳体221和底座222构成,该壳体221固定连接至该底座222。同时,该光学镜头组件10的部分为可动镜头,在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镜头部12相对于第一镜头部11、第三镜头部13的相对位置可发生调整,其中,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分别与驱动装置20的固定部22固定,以设置于该可成像光学系统的预定光学路径,该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在驱动装置20的该载体组件21,被驱动组件23驱动第二镜头部12进行位置调整以实现清晰成像,换言之,在驱动装置20的驱动作用下,该第二镜头部12可以沿光轴移动实现对焦。
为实现更好的图像质量,在光学设计时,第二镜头部12的光学敏感度高于其他镜头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镜头部13被沿光轴设置于第二镜头部12的下方,被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底座222,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透镜组131的镜片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
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驱动装置20的驱动组件23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驱动线圈231和至少一驱动磁石232,该驱动磁石232和该驱动线圈231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固定部22和载体组件21上,其中一种可选实施例,驱动磁石232设置于该载体组件21,对应该驱动线圈231设置于该固定部22,另一可选实施例,驱动磁石232设置于该固定部22,驱动线圈231设置于该载体组件21。在其中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于该载体组件21,该驱动线圈231被设置于该载体组件21,该驱动磁石232被设置于该壳体221,该驱动线圈231通过至少一保持元件24电连接于该驱动装置的该电路组件25,当驱动线圈231通电时,该驱动载体组件21相对于底座22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带动设置于该载体组件21的第二镜头部12沿着光轴移动,实现对焦功能。
其中,该第一镜头部11与该第三镜头部13被设置于壳体221的不同高度位置,第一镜头部11与第三镜头部13之间的高度差形成一间隙,该间隙用于容纳该第二镜头部12,并允许第二镜头部12在驱动装置20的驱动下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实现光学系统的调整。
如图35至图37所示,该载体组件21进一步包括载体211和固定连接于载体211的载片212。其中,载体211为中空环形结构,该载体211具有一外侧壁2111、内侧面2112、 上端面2113、下端面2114以及一通孔2115。其中,该载体211的上端面2113靠近物侧端,即靠近入光侧,下端面2114靠近像侧端,即靠近出光侧,通孔2115位于载体211的内部,由上端面2113延伸贯穿至下端面2114,形成通孔2115。
该载片212自该载体211向内延伸的一片状结构,进一步包括支撑部2121以及至少一延伸臂2122。该支撑部2121为中空环形结构,用于承载支撑第二镜头部12,第二镜头部12的第二镜筒122被设置在该支撑部2121,使得第二透镜组121与该支撑部2121的中间通孔相对应设置。该延伸臂2122自支撑部2121沿径向延伸至载体211,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延伸臂延伸至该载体211的上端面2113,与该载体211固定连接。该延伸臂2122可以为多个,对称设置在支撑部2121外部,提供均匀平衡的支撑作用,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延伸臂2122数量大于三个,以提供一更稳定支撑平面。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该延伸臂2122数量为四个,并自该载体211的上端面2113的四个边分别延伸至该支撑部2121,以避让设置于载体211上端面2113角落位置的多个保持组件24。该载体211与载片212的延伸臂2122和支撑部2121构造出多个避让孔2123。该载片212与该载体211的上端面2113固定连接,可以是载片212被嵌入到载体211的上端面中。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载片212可以是通过嵌件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于载体211。
该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固定于载体组件21,随载体组件21的移动而进行移动。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在该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即该第二镜筒122与该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固定连接,第二镜筒122的径向尺寸小于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的尺寸,以使得第二镜筒122承靠于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121被直接设置在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
该第三镜头部13被设置在该载体组件21的内部,该载体组件21可相对于该第三镜头部13移动。在本申请的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第三镜头部13被设置在载体211的通孔2115内,该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镜筒132外侧面与该载体211的内侧面2112存在一定的间隙,即第三镜筒132的最大外孔径小于载体211的通孔2115的孔径,使得载体组件21能够活动地相对于第三镜头部13移动,不发生干涉或碰撞。
该驱动组件23的驱动线圈231被设置在该载体组件21,用于与驱动磁石232作用,提供该载体组件21移动的驱动作用力。驱动线圈231被设置在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可以是绕设于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驱动磁石232环绕设置在驱动线圈231的周围。
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形成一环形的绕线槽,该驱动线圈231绕设在绕线槽,以保证该驱动线圈231被固定设置在该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形成有多个凸起,用于环绕该驱动线圈231,该驱动线圈231被对称设置在外侧壁2111。
该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设置有柱状突出部,柱状突出部自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向外延伸。该柱状突出部可以为多个,在本申请的部分可选实施例中,柱状突出部的数量为2,并设置于载体211相对的两对角。该驱动线圈231的端部可以绕设于柱状突出部上,即,将驱动线圈231的一个端部(起始的端部)缠绕于其中一个柱状突出部上,将驱动线圈231的主体部缠绕于载体211的外侧壁2111,将驱动线圈231的另一个端部(结束的端部)缠绕于另一个柱状突出部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柱状突出部为T形结构,即,柱状 突出部的顶端(外端)的粗度比其他位置的粗度更粗,以防止驱动线圈231在绕线过程中脱落。
该驱动磁石232被设置在该驱动线圈231的相对侧,用于提供该驱动线圈231运动所需的磁场,从而驱动载体组件21以及第二镜头部12沿着光轴方向上下移动。驱动磁石2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在本申请的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驱动磁石232的数量为2个,对称地设置在载体211外,与该驱动线圈231相对,提供平稳的驱动作用力。
如图38和图39所示,图39为图33中光学驱动组件在B-B截面的示意图,该驱动装置20的壳体221进一步包括壳体主体2211、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以及避让槽2214。该壳体主体2211、该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该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金属结构,以保持壳体内各组件连接稳定。该壳体主体2211为环形中空结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该壳体主体2211靠近物侧的上端面向内延伸形成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用于承靠第一镜头部11,即第一镜头部11固定于壳体221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该壳体主体2211向内延伸形成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用于固定连接第三镜头部13,即第三镜头部13固定于壳体221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
该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进一步包括一开口22121和至少一承靠部22122,该开口22121与第一镜头部11的通光孔径对应,以使得光线经第一镜头部11进入该开口22121,该承靠部22122自壳体主体2211向内延伸至该开口22121,用于承靠第一镜头部11。该开口22121的孔径小于该第一镜头部11的镜筒外径,大于第一镜头部11的通光孔径,以使得第一镜头部11的第一镜筒112承靠于该承靠部22122。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承靠部22122的数量可以为2个,自壳体主体2211的相对边上向内延伸形成该承靠部22122,该承靠部22122内侧可以呈环形,形成该开口22121。
该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连接臂22131和至少一结合部22132。该连接臂22131自该壳体主体2211向内延伸形成,与该连接部22132一体成型,该结合部22132用于与第三镜头部13固定连接,即结合部22132与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镜筒13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连接臂22131与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错位设置,该连接臂2213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分别位于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的两侧。
该开口22121在沿开口22121的径向形成有避让槽2214,该避让槽2214延伸至该壳体主体2211,位于第三镜头安装部2213的两个连接臂22131之间,该避让槽2214与该连接臂22131错位设置且相邻设置。
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镜筒132设置有与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结合部22132相配合的限位凸起,用于将结合部22132限制在限位凸起形成的安装位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镜筒132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用于容纳粘合介质,该结合部22132横向延伸,与第三镜筒132通过粘结介质固定,从而使得第三镜头部13与壳体221固定连接。
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镜头部11固定于壳体221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第三镜头部13固定于壳体221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结合部22132。该第 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连接臂22131自壳体主体2211向内且向下延伸至结合部22132,承靠部22122在高度方向上高于结合部22132,使得第一镜头部11与第三镜头部13在沿光轴方向上存在高度间隙。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在开口22121内,被容纳在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形成的该高度间隙内,第二镜头部12在该高度间隙内被驱动沿着光轴移动。
如图35和图38所示,该载片212的部分延伸臂2122自该避让槽2214延伸至内部,连接臂22131以及结合部22132被设置在载体211与载片212的延伸臂2122和支撑部2121构造出的避让孔2123内,即避让槽2214与载片212的部分延伸臂2122对应设置,壳体221的连接臂22131以及结合部22132与载片212的延伸臂2122错位设置,以使得结构合理设置。
该连接臂22131以及结合部22132被设置在载体211上端部与载片212的延伸臂2122以及支撑部2121构造出的避让孔2123内,该连接臂22131以及结合部22132与载片212在水平方向上不重叠设置,即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外侧在径向上的尺寸小于该连接臂22131以及结合部22132,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外侧与该连接臂22131以及结合部22132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得载片212在驱动线圈231和驱动磁石232相互作用下被驱动时与该连接臂22131以及结合部22132不发生干涉和碰撞。
该避让槽2214位于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两个连接臂22131之间,设置在第二镜头部12的周侧,形成第二镜头部12的调整空间,以方便在后续的组装过程中对第二镜头部12的位置进行调整。即在组装光学驱动组件时,组装设备从该避让槽2214夹取位于驱动装置20内的第二镜头部12,基于整个镜头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实时调整来进行组装,从而提高组装的精度、可靠性和效率。
对应的,该第二镜头部12的第二镜筒122外侧面可以具有至少一夹持部1221,沿第二镜筒122的外侧一体向外延伸形成,夹持部1221的数量为多个。在本申请的部分可选实施例中,夹持部1221的数量为2个,沿第一镜筒112对称设置,并延伸至壳体221形成的避让槽2214内,以通过避让槽2214对该第二镜头部12的夹持部1221进行夹持,调整该第二镜头部12的位置,使其满足光学成像的需求。
在本申请的部分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为保证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与壳体221具有足够的粘结面积,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于壳体主体2211的两相对边,且对称设置,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与光轴的夹角不小于60度,提供第一镜头部11与壳体221的粘合平稳。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连接臂2213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的两侧,设置于第二镜头部12的周侧且对称设置,提供第三镜头部13与壳体221的粘合平衡稳固。避让槽2214位于第三镜头安装部2213的两个连接臂22131之间,避让槽2214的数量为2个,被对称设置于第二镜头部12的外侧。避让槽2214分别设置在壳体主体2211的另外的两相对边,以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得第二镜头部12能够被夹持和调整。通过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连接臂22131以及避让槽2214的结构和位置的合理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各组件的紧凑设置以及稳固安装。
该载片212的延伸臂2122设置有4个,均匀分布在环形支撑部2121的周侧,延伸臂2122分为两组,两两相对,第一组延伸臂2122被设置在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 22122的下方,第二组延伸臂2122被设置在避让槽2214内。其中,该载片212在驱动作用下移动时,第二组延伸臂2122始终保持在该避让槽2214内。其中,每一延伸臂2122被设置在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两两连接臂22131之间。该第二镜筒122的夹持部1221被设置在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的上方,自第二镜筒122朝壳体221的避让槽2214的方向向外延伸,即与第二组延伸臂2122的方向一致,以通过避让槽2214对第二镜头部12的位置进行调整。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使得载片212与载体211稳固连接,另一方面,该第二镜筒122的夹持部1221与与延伸臂2122的延伸方向一致,增加载片212与第二镜头部12的接触面积,稳定支撑第二镜头部12。另外,充分利用避让槽2214的空间,将该第二镜筒122的夹持部1221与与延伸臂2122设置在该避让槽2214内,使得结构紧凑,设置合理。
如图36所示,驱动磁石232被设置在壳体221的主体2211的内侧面,与驱动线圈231相对设置。驱动磁石232的一侧面固定于壳体主体2211,与之相对的一侧与位于载体211上的驱动线圈231相对设置。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壳体221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在四角处向下凹陷形成下台阶面22123,该下台阶面22123低于承靠部22122,驱动磁石232被固定于下台阶面22123的内表面,即驱动磁石232的上侧面与下台阶面22123的内侧面接触固定。
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5和图39所示,该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的连接臂22131自壳体主体2211向内且向下延伸至结合部22132,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在高度方向上高于连接臂22131和结合部22132,使得第一镜头部11与第三镜头部13在沿光轴方向上存在高度间隙。承靠部22122高于载片212,该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与第三镜头部13的固定接触的结合部22132低于载片212,即结合部22132与承靠部22122形成一行程间距,载片212在该行程间距内上下移动,带动第二镜头部12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移动。
该驱动装置20的固定部22的底座222包括一底座主体2221,该底座主体2221设置有一底座通孔22211,第三镜头部13设置在该底座通孔22211中,并与该底座主体2221的内侧固定连接。底座222设置在壳体221内,该底座222固定连接至该壳体221的壳体主体2211的内侧,进一步的,底座222的周面与壳体主体2221的靠近像侧的端部固定连接。该底座222和壳体221构成固定部22。
该底座222与该壳体主体2221固定连接,该第三镜头部13被设置固定在底座222内,该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镜筒132外侧、该壳体221以及该底座222构成第一容置空间,该载体211以及该驱动线圈231在第一容置空间被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内可沿光轴方向发生移动。
该第一镜头部11、该壳体221以及该第三镜头部13构成第二容置空间,该载片212以及该第二镜头部12在第二容置空间内被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容置空间内沿光轴方向发生移动。
该载体组件21构成驱动装置20的可动部,底座222、壳体221构成驱动装置20的固定部22,驱动组件23的驱动线圈231和驱动磁石232分别设置在可动部和固定部22,第一镜头部11以及第三镜头部13被固定设置于固定部22,第二镜头部12被固定于可动部,固定部22与其他部件形成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容置空间,可动部在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 容置空间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从而带动第二镜头部12发生移动,从而实现光学内部对焦。
如图36和图38所示,该驱动装置20还包括保持组件24,该保持组件24用于将可动部可活动地支撑保持于固定部,并支撑可动部能够相对于固定部22移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保持组件24可以为弹性构件,适于带动载体组件21以及第二镜头部12回复至原始位置(即未被驱动时的位置),包括上弹性构件241和下弹性构件242。上弹性构件241和下弹性构件242被相对地设置在载体211的相对两侧,即上弹性构件241被设置在载体211的入光侧,下弹性构件242被设置在载体211的出光侧,以将载体组件21以及第二镜头部12可复位地悬持于固定部22的容置空间内。
具体地,该上弹性构件241被延伸设置在驱动磁石232、载体211以及壳体221之间,整体呈薄片状结构,包括弹性内环、弹性外环以及弹性连接梁。内环设置在载体211的上表面,外环承载在驱动磁石232上,与驱动磁石232固定连接,弹性连接梁连接内环与外环,包括多次的水平弯折,能够提供弹性复位力。
同样地,该下弹性构件242被延伸设置在底座222与载体211之间,包括弹性内环、弹性外环和延伸于弹性内环和弹性外环之间的弹性连接梁,其中,弹性内环固定于载体211,弹性外环固定于底座222。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下弹性构件242包括相对称设置的至少二弹性单元,弹性单元包括内环、外环以及延伸连接内环和外环的弹性连接梁。
当载体211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时,弹性构件发生形变以积蓄弹性力;当载体211被停止驱动时,弹性构件的弹性力得以释放,驱动载体211回复至原始位置,带动与载体211连接的第二镜头部12回复至原始位置。
该弹性连接梁自弹性外环弯折地延伸至弹性内环,以便为载体211的移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不仅可以为载体211的大移动行程提供保障,也可以减小载体211的驱动阻力,改善光学对焦灵敏度。可以理解的是,弹性连接梁的长度越长,弹性连接梁的弯折越多,弹性连接梁在产生形变后其本身的变形越小,在弹性连接梁受到拉伸后更容易复位。
如图36和3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载体211进一步包括第一防撞凸台2116,第一防撞凸台2116分别被设置在载体211的上端面2113和下端面2114,以使得载体211在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时不会直接撞击到底座222和壳体221上,避免设置在载体211的第二镜头部12因为撞击而发生损坏。第一防撞凸台2116可以是弹性模量小于载体211的材料,例如,硅胶。第一防撞凸台2116可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于载体211,也可以是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于载体211。
该载体上端面2113的第一防撞凸台2116的上表面突出于上弹性构件241,载体下表面2114的第一防撞凸台2116的下表面突出于下弹性构件242,以避免载体211移动的过程中,弹性构件与固定部的底座222或壳体221发生碰撞,导致弹性构件损坏。
该载体211进一步包括第一承载凸台2117,该第一承载凸台2117分别设置在载体上端面2113和下端面2114,第一承载凸台2117与载体211主体的表面形成高度差,即第一承载凸起2117与载体211的上端面2113具有高度差,第一承载凸起2117与载体211的下端面2114形成高度差。该第一承载凸台2117上设有弹性机构安置位,上弹性构件241的弹性内环固接于载体211的上表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弹性外环固接于驱动磁石23的上表面, 上弹性构件241的弹性连接梁自弹性内环向外延伸至弹性外环,下弹性构件242的弹性内环固接于载体211的下表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弹性外环固定于底座222,下弹性构件242的弹性连接梁自弹性内环向外延伸至弹性外环。载体211的上表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低于第一防撞凸台2116,第一承载凸台2117与载体211主体的表面形成的高度差使得上弹性构件241和下弹性构件242被悬持,为弹性构件的变形提供变形空间,以避免载体211移动的过程中,弹性构件与固定部的底座222或壳体221发生碰撞,导致弹性构件损坏。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上弹性构件241的外环的其中一部分与壳体221的下台阶面2212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外环的其中一部分与驱动磁石23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即驱动磁石223与壳体221的下台阶面22123将上弹性构件241夹持。壳体221的下台阶面22123与承靠部22122形成高度差,上弹性构件241的外环设置于下台阶面22123,弹性连接梁设置在承靠部22122的下方,壳体221的下台阶面22123与承靠部22122的高度差为弹性连接梁的变形提供变形空间,以避免载体211移动的过程中,弹性构件与固定部的底座222或壳体221发生碰撞,导致弹性构件损坏。
如图40所示,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底座222还包括底座凸台2222。该底座凸台2222自底座主体2221的周缘区域一体地向上延伸,使得底座凸台2222的上表面与底座主体2221的上表面形成具有高度差的台阶。底座凸台2222的上表面设置有弹性机构安装位,下弹片构件的外环固接于底座凸台2222上的弹性机构安装位。该底座凸台2222上表面与底座主体2221的表面的高度差为下弹性构件242的弹性连接梁的变形提供变形空间,以避免载体211移动的过程中,弹性构件与固定部的底座222或壳体221发生碰撞,导致弹性构件损坏。底座主体2221部分包括底座上表面22212和第二防撞凸台22213,该第二防撞凸台22213位于底座上表面22212,与位于载体211下表面的第一防撞凸台2116相对应设置,以避免载体211移动的过程中,弹性构件与固定部的底座222或壳体221发生碰撞,导致弹性构件损坏。
该载体211通过上弹性构件241的弹性连接梁和下弹性构件242的弹性连接梁被悬持地设置于壳体221内,通过弹性连接梁的形变为载体211预留出一定的移动空间,以及,为载体211提供一定的回复力。
该驱动装置20还包括电路组件25,该电路组件25包括导电元件251,该导电元件251设置于底座222,导电元件251一端连接线路板,一端连接下弹性构件242的外环,下弹性构件242的内环部分与位于柱状突出部的驱动线圈231电路导通,构成驱动电路,实现第二镜头部12移动的电路导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元件251可以通过嵌件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于底座222。
该驱动装置20还包括感测构件,用于感测载体211所处的位置,根据拍摄需求进行对焦以得到清晰的图像。
通过对驱动装置20的合理设计,即第一镜头部11安装在壳体221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第三镜头部13与壳体221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固定,以结构坚固稳定的壳体221为安装基准面,在部分优选实施例中,该壳体为金属壳体一体成型而成,实现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的稳定固定,使得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稳定,受温度或者其他环境因素影响更小、可靠性更优保证;同时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 镜头部13的组装公差更小,组装一致性更好。
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在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之间,第一镜头部11和第二镜头部12在沿光轴方向之间预留有第一间隙,第一镜头部11承靠在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2,第二镜头部12设置在载体组件21上,载体组件21的载体211的第一防撞凸台2116与壳体221的承靠部2212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其中,第一间隙小于第二间隙,第二间隙限制载体211上下移动的机械行程距离,以避免载体211在驱动装置20的作用下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镜头部12与第一镜头部11发生碰撞,导致光学成像系统画质受损。
依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一种光学驱动组件的组装方法,其中,该光学驱动组件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
(a)提供一光学镜头10,该光学镜头10包括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和第三镜头部13;
(b)提供一驱动装置20,该驱动装置20包括一载体组件21和固定部22,固定部22包括一壳体221,将第三镜头部13与壳体221固定;
(c)将第二镜头部12预组装于该驱动装置20的载体组件21上,将第一镜头部11预组装于该壳体211上,使得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和第三镜头部13沿光轴方向设置;
(d)组装校准该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和第三镜头部13的相对位置;
(e)固定第一镜头部11于壳体211,固定第二镜头部12于载体组件21。
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驱动装置20的壳体211包括壳体主体2211、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以及避让槽2214。其中,第一镜头部2212、第三镜头部安装2213以及避让槽2214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第三镜头部13固定于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第一镜头部11预组装于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第二镜头部12被预组装在载体组件21上,被设置在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之间。避让槽2214形成第二镜头部12的调整空间。通过主动校准,调整第一镜头部11和第二镜头部12的位置,实现组装校准并进行固定,完成光学驱动组件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光学驱动组件的组装方法中的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
(b1)提供一驱动装置20,该驱动装置20包括一载体组件21和固定部22,固定部22包括壳体221和底座222,底座222被固定于壳体221,载体组件21被可活动地设置于固定部22;
(b2)将第三镜头部13与壳体221固定;
(b3)将底座222与第三镜头部13进行连接。
在部分可选实施例中,该驱动装置20包括一载体组件21,包括载体211和固定连接于载体211的载片212。载片212为自该载体211向内延伸的一片状结构,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部2121以及至少一延伸臂2122,该支撑部2121用于承载第二镜头部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b1)中,载体组件21被一保持组件24可活动地连接于固定部22,其中,固定部22包括壳体221和底座222,底座222被固定于壳体221,载体组件21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222上,载体组件21被可活动地组装于壳体211的内部,在壳体211与底座222构成的空间内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载体211底部被下弹性构件支撑在底座 222上,载体211顶部被上弹性构件支撑在壳体221内部。
其中,驱动装置20还包括一驱动组件23,驱动组件23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驱动线圈231和至少一驱动磁石232,该驱动磁石232和该驱动线圈231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壳体221和载体组件21上,用于驱动第二镜头部12沿着光轴移动。
在步骤(b2)中,将第三镜头部13固定于壳体211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壳体211的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包括至少一连接臂22131和至少一结合部22132。该连接臂22131自该壳体主体2211向内延伸形成,与该连接部22132一体成型,该结合部22132用于与第三镜头部13固定连接,即结合部22132与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镜筒13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其中,第三镜头部13被设置在该载体组件21的内部,该载体组件21可相对于该第三镜头部13移动。该第三镜头部13被设置在载体211的通孔2115内,载片211的下方。
在步骤(b3)中,底座222包括一底座主体2221,该底座主体2221设置有一底座通孔22211,第三镜头部13设置在该底座通孔22211中,并与该底座主体2221的内侧固定连接。
该壳体211的该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进一步包括一开口22121和至少一承靠部22122,该开口22121与第一镜头部11的通光孔径对应,以使得光线经第一镜头部11进入该开口22121,该承靠部22122自壳体主体2211向内延伸至该开口22121,用于承靠第一镜头部11。
在步骤(c)和步骤(d)中,将第二镜头部12预组装于该驱动装置20的载体组件21上,将第二镜头部12预组装于载片212的支撑部2121,将第一镜头部11预组装于该壳体211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使得沿光轴方向设置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和第三镜头部13构成一光学系统,用于成像。
第二镜头部12在支撑部2121上可被调整移动,第一镜头部11在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的承靠部2212上的位置可调,通过避让槽2214对第二镜头部12的位置进行夹取调整,基于整个镜头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实时调整来进行组装,直至满足成像的需求参数,随后将第一镜头部11和第二镜头部12进行固定。
本申请的进一步优势在于,第二镜头部12被设置在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之间,该第二镜头部12通过该载体21连接于该驱动装置20,由于该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均被设置于该壳体221,具有相对较小的组装公差累积,同时该第二镜头部12相对于该第一镜头部11和该第三镜头部13的相对位置,进行基于成像质量的校正,而后固定,可以使得该光学镜头组件10具有相对较高的成像品质,成品良率高。本申请的一个优势在于,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各个镜头部均直接或间接与壳体25连接,从而提供一致的参考基准面,组装更简便,主动对焦后的各个镜头部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性更高。
第二镜头部12承靠在载片212上,载片212的下表面与与第三镜头部13之间预留有第三间隙,载体组件21的载体下端面2114的第一防撞凸台2116与底座222的上表面22212之间具有第四间隙,第三间隙小于第四间隙,第四间隙限制载体211上下移动的机械行程距离,以避免载体211在驱动装置20的作用下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镜头部12以及承靠有第二镜头部12的载片212与第三镜头部13发生碰撞,导致光学成像系统画质受损。
一方面,壳体221为第一镜头部11提供一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将第一镜头部11保持在第二镜头部12的上方,壳体221为第三镜头部13提供一第三镜头部安装位2213,将 第三镜头部13保持在第二镜头部12的下方,另一方面,壳体221与底座222、第三镜头部13的第三镜筒132形成的空间,限定载体211以及第二镜头部12运动的行程空间。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组装方法被阐明,其中,光学驱动组件通过驱动分体式光学镜头的第二镜头部12移动,以解决驱动装置20驱动力不足和马达尺寸增大之间的矛盾。通过驱动第二镜头部12移动来实现对焦,可以有效的利用驱动装置20的内部空间,缩减整体光学驱动组件的高度尺寸和横向尺寸。
示例性摄像模组
如图4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光学驱动组件结合于一感光组件30形成一摄像模组,光学驱动组件被保持于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以使得感光组件30能够接收从光学驱动组件投射的光线实现成像。
感光组件30包括至少一线路板31、至少一感光芯片32以及一滤光组件33,感光芯片32安装并电连接于线路板31,滤光组件33被保持在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
线路板31可作为感光组件30的基板,用于承载感光组件30的其他部分。线路板31可具有上表面311和与上表面311相背的下表面312,上表面311朝向物侧,下表面312背向物侧。线路板31包括线路板主体、连接带和连接器部分。连接带部分连接于线路板主体和连接器部分之间,以实现线路板主体和连接器部分之间的电导通,连接器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
感光芯片32可为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S)。并且感光芯片32可包括位于中心的感光区域和围绕感光区域的非感光区域。感光芯片32的感光区域可接收经由包括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和第三镜头部13的光学系统的光线,并且具有与感光区域相对应的感光路径。
感光芯片32可设置于线路板31的上表面311。具体地,感光芯片32可贴装于线路板31的上表面311的中心区域。
感光芯片32电连接于线路板31。感光芯片32可通过引线键合(打金线)、焊接、芯片倒装(Flip-Chip,FC)、再布线层(RDL,Redistribution Layer)等方式电连接于线路板31的线路板主体。在部分实施例中,电连接可实施为引线键合。在感光芯片32贴装于线路板31后,通过打金线工艺使金线的一端连接感光芯片32,另一端连接线路板31。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路板31具有容纳感光芯片32的安装槽,并且该安装槽的形状与感光芯片32的形状相对应。示例性地,安装槽的深度可等于线路板31的厚度。感光组件30还可以包括一加强板,当感光芯片32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线路板31的厚度时,感光芯片32可完全地嵌入线路板31的安装槽中,并且还可在线路板31的下表面312设置加强板,例如钢板,用于增强线路板31的强度。
滤光组件33包括一滤光元件331,滤光元件331被保持于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用于对进入感光芯片32的成像光线进行过滤。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组件33还包括一支架332,用于支撑保持滤光元件331。滤光元件331被安装于支架332上,构成滤光组件33,且对应于感光芯片32的至少部分感光区域,以被保持于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
感光组件30还包括至少一电子元器件34,电子元器件34被设置在线路板31上,电连接于线路板31。电子元器件34可设置于线路板31的上表面311,并与感光芯片32间隔设 置。具体地,电子元器件34可贴装于线路板31的上表面311的边缘区域,并且与感光芯片32间隔一定的距离。电子元器件34可例如被实施为电容、电阻、驱动器件等。
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中,光学驱动组件如上所述,包括第一镜头部11、第二镜头部12、第三镜头部13,在光学系统成像的过程中,第一镜头部11和第三镜头部13的位置处于固定状态,而第二镜头部12处于可调整状态。
驱动装置20与第二镜头部12固定连接,并在驱动装置20的作用下,在工作过程中,第二镜头部12可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以实现对焦。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还包括一上盖,上盖具有一通孔,第一镜头部11被容纳在通孔内,且第一镜头部11的入光孔径与通孔的中心保持一致,上盖与第一镜头部11的第一镜筒112以及壳体221的第一镜头部安装位2212固定连接,以形成一保护结构,防止杂光以及灰尘进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5)

  1. 一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下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其中所述上镜头群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其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的上侧,所述对焦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壳是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的上侧,所述对焦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弹片,其中所述弹片的外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弹片的内侧延伸至和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其中所述磁铁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并且所述线圈的位置和所述磁铁的位置相对应。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固定部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所述驱动部包括两个所述磁铁,两个所述磁铁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以允许两个所述磁铁以相互对称的方式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呈环形,其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所述驱动部包括一个所述线圈,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以允许所述线圈呈环形且位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侧。
  7. 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件、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件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以允许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受驱件,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以用于安装所述对焦镜头群,其中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如此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 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壳面体、一环绕体以及至少一安装臂,所述环绕体自所述壳面体的周缘一体地向下延伸,以在所述环绕体和所述壳面体之间形成所述壳体空间,和由所述环绕体界定所述底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形成于所述壳面体,所述安装臂自所述壳面体的内壁一体地向下延伸,以使所述安装臂被保持在所述壳体空间,其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安装臂。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两个所述安装臂和具有两个活动通道,两个所述安装臂相互间隔和相互对称,以在两个所述安装臂之间形成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活动通道,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两个所述延伸臂,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每个所述延伸臂分别被可活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每个所述活动通道。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一光线通道,其中所述基座以所述下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光线通道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基座。
  13.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和所述顶部开口,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以允许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的一部分移动至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封盖,所述封盖具有一中心穿孔,其中所述封盖以所述上镜头群被保持在所述封盖的所述中心穿孔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面体,并且所述封盖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15. 一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
  16. 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允许多个镜头群大致同光轴地设置;
    (b)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
    (c)按照各所述镜头群在所述光学镜头整体中的敏感度从低到高的方式依次校准这些所述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以及
    (d)组装校准后的这些所述镜头群,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这些所述镜头群分别为一上镜头群、一对焦镜头群以及一下镜头群,其中所述步骤(b)进一步包括步骤:
    (b.1)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和
    (b.2)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
    其中所述步骤(c)进一步包括步骤:
    (c.1)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对焦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以及
    (c.2)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进一步包括步骤:
    (a.1)以所述对焦镜头群对应于一外壳的一顶部开口的方式,设置组装有所述对焦镜头群的一驱动机构于所述外壳的一壳体空间;
    (a.2)以所述下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方式,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以及
    (a.3)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上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大致同光轴地设置。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a.1)中,允许所述驱动机构的至少一延伸臂对应于所述外壳的连通于所述顶部开口和所述壳体空间的至少一避让空间。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校准所述下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上镜头群后,允许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一封盖封闭所述避让空间。
  21. 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开口和一底部开口;
    (B)经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部开口设置组装有一对焦镜头群的一驱动机构于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以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以及
    (C)经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部开口固定地设置一下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和贴装一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其中所述上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沿着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方向依次布置。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首先,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其次,校准所述上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再次,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上述方法中,首先,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其次,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Z方向的间隙;再次,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对焦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最后,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对焦镜头群为基准,校正所述上镜头群的XY方向的位置。
  24.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外壳在所述壳体空间设置有至少一安装臂以及连通于所述安装臂的相对两侧的至少一活动通道,其中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驱动机构的至少一延伸臂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壳的所述活动通道,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安装臂。
  25.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允许一基底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和所述下镜头群,以由所述基底固定地设置所述下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26.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驱动机构的一承载部的一受驱件环绕于所述下镜头群的外侧。
  27.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驱动机构的一承载部的至少一延伸臂对应于所述外壳的连通于所述顶部开口和所述壳体空间的至少一避让空间。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允许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一封盖封闭所述避让空间。
  29. 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固定地设置一下镜头群于一外壳的一壳体空间;
    (b)以一上镜头群凸出于所述外壳的方式,贴装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及
    (c)以所述上镜头群、一对焦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同光轴的方式,被可驱动地设置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b)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d)预固定所述上镜头群于所述外壳;
    (e)以所述上镜头群、一标准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同光轴的方式,保持所述标准镜头群于所述上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之间;
    (f)以所述下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标准镜头群;以及
    (g)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标准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上镜头群。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上述方法中,在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后,首先,经所述外壳的一避让空间,允许所述对焦镜头群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入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其次,以所述下镜头群和所述上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对焦镜头群,以设置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之后,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h)通过贴装一封盖的方式,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33.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e)中,由一承载部承载所述标准镜头群于所述上镜头群和所述下镜头群之间,并且在移除所述标准镜头群后,所述对焦镜头群被移至所述承载部而由所述承载部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34.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由一承载部承载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上镜头群和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承载部之间的间隙。
  36. 一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下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壳体空间、一顶部开口、一底部开口以及至少一避让空间,所述顶部开口和所述底部开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所述避让空间连通所述壳体空间和所述顶部开口,其中所述上镜头群以所述上镜头群对应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部开口的方式被贴装于所述外壳,所述下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允许经所述避让空间移入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并且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活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封盖,其中所述封盖的底侧延伸至所述外壳,所述封盖的内侧延伸至所述上镜头群,并且所述封盖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避让空间。
  38. 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 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或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壳一体成型,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延伸至所述下镜头群的上侧,所述对焦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其中所述磁铁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并且所述线圈的位置和所述磁铁的位置相对应。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磁铁和一个所述线圈,至少一对所述磁铁被相对设置,所述线圈环绕于所述对焦镜头群。
  41.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位置。
  42. 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件、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件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其中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如此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43.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44. 一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根据权利要求36至43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
  45. 一内对焦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物侧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
    一像侧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其中所述像侧镜头群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且所述物侧镜头群、所述对焦镜头群和所述像侧镜头群同光轴。
  46. 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或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壳一体地形成,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 承载外侧向外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向内延伸至所述物侧镜头群的上侧,以保持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的所述变焦镜头群于所述像侧镜头群的上方。
  47. 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所述磁铁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并且所述磁铁的位置和所述固定部的位置相对应。
  48.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磁铁和一个所述线圈,至少一对所述磁铁被相对地设置,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
  49. 根据权利要求46至48中任一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50. 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环、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环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以使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51. 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52. 根据权利要求46至48中任一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承载部。
  53. 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外壳具有至少一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
  54. 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进一步一封盖,所述封盖的底侧延伸至所述外壳,所述封盖的内侧延伸至所述物侧镜头群,以允许所述封盖封闭所述避让空间。
  55. 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的外径大于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外径。
  56. 根据权利要求45至48中任一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的物侧镜筒具有一避让槽,以避让所述对焦镜头群的对焦镜筒的突出部。
  57. 一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根据权利要求45至56中任一所述的内对焦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内对焦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
  58. 一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设置一像侧镜头群于一外壳的一壳体空间;
    (b)以一物侧镜头群凸出于所述外壳的方式,贴装所述物侧镜头群于所述外壳;以及
    (c)以所述像侧镜头群和所述物侧镜头群为基准,在校准一对焦镜头群后,固定所述对焦镜头群于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的一承载部,以得到所述光学镜头。
  59. 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在所述步骤(c)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d)经所述外壳的一装配通道,移动所述对焦镜头群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60. 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在所述步骤(c)之后,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e)贴装一封盖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物侧镜头群,以封闭所述外壳的所述装配通道。
  61. 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在所述步骤(d)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f)经所述外壳的所述装配通道,自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移除一标准镜头群。
  62. 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步骤(b)在所述步骤(f)之前,并且在所述步骤(b)之前,所述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g)预固定所述物侧镜头群于所述外壳;
    (h)以所述像侧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标准镜头群;以及
    (i)以所述像侧镜头群和所述标准镜头群为基准,校准所述物侧镜头群。
  63. 一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物侧镜头群;
    一像侧镜头群;
    一对焦镜头群;以及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主壳体和具有一壳体空间,所述主壳体具有连通于所述壳体空间的一顶部中心开口和至少一装配通道,并且所述主壳体具有至少一凸缘,所述凸缘用于界定所述顶部中心开口和所述装配通道,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被贴装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凸缘,所述像侧镜头群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所述对焦镜头群经所述主壳体的所述装配通道被可驱动地保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壳体空间。
  64. 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封盖,所述封盖的底侧延伸至所述主壳体,所述封盖的内侧延伸至所述物侧镜头群,并且所述封盖封闭所述主壳体的所述装配通道。
  65. 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的直径大于所述变焦镜头群的直径。
  66. 根据权利要求63至65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一固定部、一承载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做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运动的一驱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或者所述固定部和所述主壳体一体地形成,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承载外侧和对应于所述承载外侧的一承载内侧,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向外延伸至邻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向内延伸至所述像侧镜头群的上方,所述对焦镜头群被安装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
  67. 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至少一磁铁和至少一线圈,所述磁铁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线圈被设置于所述承载部,所述线圈的位置和所述磁铁的位置相对应。
  68. 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的高度位置。
  69. 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一受驱环、一承载环以及延伸于所述受驱环和所述承载环之间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受驱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外侧,所述承载环形成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载内侧,其中所述延伸臂的至少一部分是倾斜的。
  70. 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 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以及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一倾斜延伸部分,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受驱件一体地向内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下侧水平延伸部分和所述承载环;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倾斜延伸部分和一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自所述承载环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倾斜延伸部分的相对两端分别延伸至和被连接于所述受驱件和所述上侧水平延伸部分;或者,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延伸臂整体倾斜。
  71. 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物侧镜头群包括一物侧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物侧镜筒的至少一物侧镜片,所述物侧镜筒的底侧具有一环形槽。
  72. 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包括一对焦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对焦镜筒的至少一对焦镜片,所述对焦镜筒的顶侧具有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能够移动至所述物侧镜筒的所述环形槽。
  73. 根据权利要求63至65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对焦镜头群由一个对焦镜片组成,所述对焦镜片具有至少一夹持部。
  74. 一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根据权利要求63至73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
  75. 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子设备本体和被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的一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
    一感光组件;和
    根据权利要求63至73中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
  76.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镜头,包括:
    沿光轴方向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镜头部、第二镜头部、第三镜头部;
    驱动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第一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
    载体组件,包括载体和载片,所述第二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载体组件;
    驱动组件,所述载体组件被所述驱动组件驱动移动;
    底座,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于所述底座;
    其中,所述第三镜头部的外侧、所述壳体、以及所述底座构成第一容置空间,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被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移动。
  77. 根据权利要求76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载体为中空环形结构,具有一通孔,所述第三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三镜头部的镜筒外侧与所述载体的内侧面存在间隙。
  78. 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载片包括支撑部以及延伸臂,所述支撑部为中空环形结构,用于承载支撑所述第二镜头部。
  79. 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延伸臂自所述支撑部沿径向延伸至所述载体 的上端部,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
  80. 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避让槽,所述壳体主体为环形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安装位和所述避让槽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
  81. 根据权利要求80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壳体主体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包括至少一连接臂和至少一结合部,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结合部一体成型,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连接。
  82. 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包括一开口和至少一承靠部,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对应,以使得光线经所述第一镜头部进入,所述承靠部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
  83. 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壳体以及第三镜头部构成第二容置空间,所述载片在所述第二容空间内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发生移动。
  84. 根据权利要求83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载片的部分延伸臂自所述避让槽延伸至内部,与所述连接臂和所述结合部错位设置。
  85. 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载片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移动,所述载片的部分延伸臂始终保持在所述避让槽内。
  86.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提供一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第一镜头部、第二镜头部和第三镜头部;
    (b)提供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载体组件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一壳体,将所述第三镜头部与所述壳体固定;
    (c)将所述第二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载体组件上,将所述第一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壳体上,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二镜头部和所述第三镜头部沿光轴方向设置;
    (d)组装校准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二镜头部和所述第三镜头部的相对位置;
    (e)固定所述第一镜头部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第二镜头部于所述载体组件。
  87. 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避让槽,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所述避让槽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
  88. 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包括如下步骤:
    (b1)提供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载体组件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载体组件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
    (b2)将所述第三镜头部与所述壳体固定;
    (b3)将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三镜头部进行连接。
  89. 根据权利要求88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1)中,所述载体组件被一保持组件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构成的空间内移动。
  90. 根据权利要求89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2),将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
  91. 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包括至少一连接臂和至少一结合部,所述连接臂自所述壳体主体向内延伸形成,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连接。
  92. 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载体组件包括载体和固定连接于载体的载片,所 述载片为自所述载体向内延伸的一片状结构,包括一支撑部以及至少一延伸臂,所述支撑部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镜头部。
  93. 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壳体主体靠近物侧的上端面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包括一开口和至少一承靠部,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对应,以使得光线经所述第一镜头部进入,所述承靠部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
  94. 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3)中,将所述第二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载片的所述支撑部,将所述第一镜头部预组装于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的所述承靠部。
  95. 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步骤(d)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镜头部在所述支撑部上可被调整移动,所述第一镜头部在所述承靠部的位置可调,通过所述避让槽对所述第二镜头部的位置进行夹取调整,基于整个镜头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实时调整来进行组装。
  96.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镜头,包括:
    沿光轴方向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镜头部、第二镜头部、第三镜头部,以及
    驱动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第一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镜头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
    驱动组件;
    可动部;
    其中,所述第二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可动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可动部沿光轴方向移动。
  97. 根据权利要求96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不同高度位置。
  98. 根据权利要求96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第三镜头安装位以及避让槽,所述壳体主体为环形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安装位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
  99. 根据权利要求98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壳体主体靠近物侧的上端面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包括一开口和至少一承靠部,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对应,以使得光线经所述第一镜头部进入,所述承靠部用于承靠所述第一镜头部。
  100. 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壳体主体向内延伸形成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所述第三镜头部安装位包括至少一连接臂和至少一结合部,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结合部一体成型,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三镜头部固定连接。
  101. 根据权利要求100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避让槽沿所述开口的径向形成,延伸至所述壳体主体,位于所述两个连接臂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镜头部的调整空间,所述避让槽与所述连接臂错位设置且相邻设置。
  102. 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可动部包括一载体组件,所述载体组件包括载体和载片,所述载片包括支撑部以及延伸臂,所述支撑部为中空环形结构,用于承载支撑所述第二镜头部,所述延伸臂自所述支撑部沿径向延伸至所述载体的上端部,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所述延伸臂可以为多个,被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外部,所述载体上端部与所述载片的延伸臂以及所述支撑部构造出多个避让孔。
  103. 根据权利要求102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连接臂以及所述结合部被设置在所述避让 孔内,与所述载片的延伸臂错位设置。
  104. 根据权利要求103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部分延伸臂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部安装位的所述承靠部的下方,部分延伸臂被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内。
  105. 根据权利要求104所述的光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承靠部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连接臂和结合部,所述承靠部高于所述载片,所述结合部低于所述载片,所述结合部与所述承靠部形成一行程间距,所述载片在所述行程间距内上下移动。
CN202280054602.8A 2021-09-07 2022-09-06 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8976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70041 2021-09-07
CN2021110425154 2021-09-07
CN2021110468338 2021-09-07
CN202111042109.8A CN115774316A (zh) 2021-09-07 2021-09-07 光学镜头以及摄像模组
CN202111047005.6A CN115774312A (zh) 2021-09-07 2021-09-07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CN2021110421098 2021-09-07
CN2021110470056 2021-09-07
CN202111046833.8A CN115774311A (zh) 2021-09-07 2021-09-07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
CN202111047004.1A CN115774314A (zh) 2021-09-07 2021-09-07 摄像模组及其内对焦光学镜头
CN202111042515.4A CN115774313A (zh) 2021-09-07 2021-09-07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以及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
CN2022109070593 2022-07-29
CN202210907069.7A CN117518391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2022109070606 2022-07-29
CN202210907060.6A CN117518390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202210907059.3A CN117518389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2022109070697 2022-07-29
PCT/CN2022/117238 WO2023036122A1 (zh) 2021-09-07 2022-09-06 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97642A true CN117897642A (zh) 2024-04-16

Family

ID=85506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4602.8A Pending CN117897642A (zh) 2021-09-07 2022-09-06 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97642A (zh)
WO (1) WO20230361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76098B (zh) * 2024-01-31 2024-04-16 长春市景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安全监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6946A (ja) * 2008-03-10 2009-09-24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997380B (zh) * 2009-08-21 2012-11-14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
CN111123458A (zh) * 2018-10-31 2020-05-0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1308833B (zh) * 2020-03-24 2022-05-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641760A (zh) * 2020-05-27 2020-09-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6122A1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5044B2 (en)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three members
KR100947856B1 (ko) 광학 유닛, 그것을 구비한 고체 촬상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CN114706261B (zh) 摄像头模块以及光学装置
KR102264461B1 (ko) 고정 초점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4098813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7897642A (zh) 光学驱动组件、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CN115136052B (zh) 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CN113194218B (zh) 摄像头模组制造方法及电子产品制造方法
CN114520858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5774312A (zh)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CN115774316A (zh) 光学镜头以及摄像模组
CN115774314A (zh) 摄像模组及其内对焦光学镜头
CN116953873A (zh) 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及摄像模组
CN11455406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7518391A (zh)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7518390A (zh)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7518389A (zh)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KR101598221B1 (ko) 카메라모듈
CN11577431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以及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
WO2023207590A1 (zh) 一种光学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N115774311A (zh)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
CN112540437B (zh)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N117008278A (zh) 一种光学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17008279A (zh) 一种光学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6953872A (zh)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