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1365A - 牙齿植入物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牙齿植入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1365A
CN117881365A CN202280059057.1A CN202280059057A CN117881365A CN 117881365 A CN117881365 A CN 117881365A CN 202280059057 A CN202280059057 A CN 202280059057A CN 117881365 A CN117881365 A CN 117881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dy
abutment
coupling region
dental implan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90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特乌什·玛丽亚·尤什奇克
安德烈亚斯·雷姆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ramtec GmbH
Original Assignee
Ceramtec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ramtec GmbH filed Critical Ceramtec Gmb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22/07407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31195A1/de
Publication of CN117881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13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12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composition, e.g. ceramics, surface layer, metal allo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12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composition, e.g. ceramics, surface layer, metal alloy
    • A61C8/0016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composition, e.g. ceramics, surface layer, metal alloy polymeric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18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48Connecting the upper structure to the implant, e.g. bridging bars
    • A61C8/005Connecting devices for joining an upper structure with an implant member, e.g. spacers
    • A61C8/0054Connecting devices for joining an upper structure with an implant member, e.g. spacers having a cylindrical implant connecting p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48Connecting the upper structure to the implant, e.g. bridging bars
    • A61C8/005Connecting devices for joining an upper structure with an implant member, e.g. spacers
    • A61C8/0066Connecting devices for joining an upper structure with an implant member, e.g. spacers with position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48Connecting the upper structure to the implant, e.g. bridging bars
    • A61C8/005Connecting devices for joining an upper structure with an implant member, e.g. spacers
    • A61C8/0068Connecting devices for joining an upper structure with an implant member, e.g. spacers with an additional screw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一种用于置入到患者的颌骨中的牙齿植入物装置(1)。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1)用于容纳假牙,并且包括使牙齿植入物与牙槽骨(即颌骨)连接的基体(3)、基台(2)和连接元件(51)。基体(3)和基台(2)分别具有耦联区域(14,24)。所述耦联区域(14,24)一起形成交接部。耦联区域(14,24)凹状地或凸状地成形并且在子区域中一致地成形。基台(2)和基体(3)借助于连接元件(51)连接。

Description

牙齿植入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牙医学领域并且描述一种置入到患者的颌骨中的牙齿植入物。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用于容纳牙冠、即假牙。牙齿植入物包括使牙齿植入物与牙槽骨(即颌骨)连接的基体、基台和连接元件。基台用作使假牙、即牙冠与植入物连接的双面适配器。基台借助于连接元件紧固在基体上。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一件式或两件式的牙齿植入物。所述牙齿植入物沿着第一纵轴线在尖端与冠状端之间延伸,并且牙齿植入物的尖的、内骨质的部分、即基体确定用于嵌入到患者的颌骨中。
牙科植入学包括借助于人造部件修复患者的口腔中的一颗或多颗牙齿。所述人造部件通常由牙齿植入物和与牙齿植入物固定连接的假牙冠构成。牙齿植入物能够构成为具有同于牙冠的集成的连接元件的一体式元件。近年来,两件式的牙齿植入物系统已经创建。两件式的牙齿植入物通常由锚固在骨骼中的基体和用作为人造牙冠与牙齿植入物的基体之间的连接元件的基台构成。基体通常通过掀开软组织瓣并且在牙槽骨中钻孔以便准备牙齿植入物的床的方式来植入。然后,置入基体,安置罩以便辅助伤口的愈合过程,以及最后适当地封闭伤口。在愈合过程之后,移开罩,并且使基台与基体旋拧和/或借助合适的紧固机构胶合。然后,能够放置假牙,即人造牙冠。
完全嵌入到骨骼中并且与骨骼水平面齐平(骨旁放置)或甚至略低于骨骼水平面的牙齿植入物是已知的。这些牙齿植入物称为“骨水平”植入物。对于这些植入物通常需要分为两部分的手术方法。其肩部伸出骨骼水平面几毫米从而有助于周围组织成型的植入物称为“组织水平”植入物。
“组织水平”植入物具有延长的尖端部分,即与牙龈(软)组织接触的凸缘。所述“组织水平”植入物允许在唯一的手术中置入牙齿植入物,从而大多用于后部的植入部位。
在大多数的牙齿植入物中,基体和基台的在植入状态中相互接触的面彼此协调,使得所述面彼此接合地相互匹配并且不能相对彼此扭转,例如像插头和插座一样。为了确保牙冠的牢固的坐落,必须保证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精确定位的、不扭转的连接。基台通常沿着基台的纵轴线具有凹部,即沉孔。所述凹部用于容纳连接机构。
钛合金通常用于制造牙齿植入物,因为这些金属能够容易地以所需的高精度加工,所述精度对于牙齿植入物的非常小的尺寸是必要的。此外,钛合金基于其塑性挠性提供好的机械稳定性和连接的密封性,因为所述钛合金免除可能的局部应力集中。
但是,使用钛合金作为用于牙齿植入物的材料也有缺点。一方面是灰色的美学方面,所述灰色可能在牙龈边缘处可见。另一方面,金属离子的释放从而患者的过敏反应日益成为牙科植入学中的一个问题。所述缺点以及当前陶瓷材料的进步在近些年来引起陶瓷牙齿植入物的改进方案。
已经提出多种由基体和基台构成的两件式的陶瓷植入物。其中一些陶瓷植入物,如DE212013000248U1中所述的那样,在基体与基台之间使用锥形连接部和螺丝,然而在交接部处结合聚合物粘结剂。由此防止彼此匹配的部分之间的直接的陶瓷对陶瓷接触。相反,在WO201 8046148A1中提出结合塑料螺丝的陶瓷与陶瓷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关于两件式的牙齿植入物的如下顾虑,其中陶瓷基体与陶瓷基台接触。在承受负荷情况下,例如在咀嚼时,基体与基台之间的交接部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打开或可能产生间隙。所述变化可能引起点负荷增加超过可接受的负荷水平从而可能引起牙齿植入物的微裂纹和/或失效。
对于陶瓷对陶瓷解决方案而言,基体与基台之间的交接部一如既往地是机械挑战。其中一些挑战是:在用于容纳必要的特征如螺纹的尺寸方面的限制、锁止或防扭转、更小的机械稳定性。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可靠的、位置相符的交接部并且易于使用的改进的两件式的牙齿植入物。
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牙齿植入物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5的牙科套件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描绘优选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能够彼此自由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包括基体和具有与基体匹配的交接部的基台以及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使基体和基台彼此保持形状配合的连接。基体形成人造牙根。所述基体植入到牙槽骨中。基体包括:位于基体的尖端处的杆部段,即引入到牙槽骨中的端部;在基体的冠状端处的联接部段;以及凹部,所述凹部在基体的内部中从联接部段朝向杆部段延伸。
在植入状态下,基台在其上方的冠状部分处与假体即人造牙冠或义齿连接,以及基台借助其下方的尖部位于基体的冠状端上。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基台本身具有连接元件(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的连接元件),也就是说,基台在尖区域中延长成,使得所述基台到达基体的凹部中,并且基台在该处附加地被锚固。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连接元件不紧固在基台上。基台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穿过基台从所述基台的上方的冠状部分延伸至其下方的尖部。外部的连接元件通过所述开口被引入,所述连接元件使基台紧固在基体上。外部的连接元件通过基台的开口引入到基体的凹部中。
基台的下方的尖部、即基台的耦联区域,和基体的冠状端、即基体的耦联区域,具有相互匹配的形状配合的交接部。基台的耦联区域具有与联接部段的耦联区域的几何形状相反的几何形状。在交接部的特定区域中,基台的耦联区域中的几何形状与基体的耦联区域中的几何形状一致地构成。基台的耦联区域确定用于由基体的耦联区域容纳。在安装状态中,基台的下方的部分的耦联区域与基体的联接部段的耦联区域连接并且形成接触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设计方案中,牙齿植入物是“组织水平”植入物,使得基体的外面仅部分地植入到牙槽骨中,而植入物的耦联区域至少部分地伸出于骨骼水平面。在另一设计方案中,植入物设置为用于完全嵌入到骨骼中的“骨水平”植入物,因此基体的外面完全植入到牙槽骨中。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基体在纵轴线的方向上为5mm至30mm长,其中所述长度是在纵轴线的方向上的最大延展。优选地,基体为7mm至25mm长,特别优选地为10mm至20mm长。所谓的短基体为5mm至10mm长,而所谓的长基体为超过25mm长。
基体的额定直径限定为基体的联接部段的最大剖面。所述剖面优选位于骨骼/牙龈的高度上。基体的额定直径特别优选直接位于耦联区域的下方。额定直径优选处于直至8mm、优选直至6mm以及特别优选直至5mm的范围内。额定直径还优选大于1mm,特别优选大于2mm。根据联接部段的形状,即柱形、椭圆形等,直径能够是均匀恒定的,或能够在联接部段的环周上变化。额定直径的中心点优选位于纵轴线上。基体的外部造型优选与锥形的、柱形的部段和/或设有螺纹的部段结合。基体的冠状端优选锥形地或柱形地成形。此外,基体的尖端优选锥形地成形,并且基体的尖端优选具有至少一个螺纹部段和/或至少部分地多孔的外面。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基台在纵轴线的方向上为3mm至10mm长,优选为5mm至9mm长,特别优选为4mm至8mm长。
为了实现牙齿的解剖修复,基台能够具有与柱形的纵向形状不同的形状。基台能够关于其纵轴线具有成角度地设置的区域。
基台的直径优选沿着植入物的纵轴线变化。基台的最大直径优选处于直至8mm、特别优选直至6mm、以及尤其优选直至5mm的范围内。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基台的最大直径大于1mm,在一个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大于2mm。基台的外部形状优选是锥形的或柱形的或至少部分地是锥形的或柱形的。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基台的最大直径直接位于基台的在基台的尖端处的耦联区域上方。
基台的尖部的直径能够对应于基体的冠状部分的直径,但是所述基台的尖部的直径也能够更大或更小。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基台的尖部的直径对应于基体的冠状部分的直径,或略微更大或更小,其中这两个直径之间的差≤10%,优选≤5%,还更优选≤1%,使得在安装状态中,基体和基台在交接部的区域中具有外面的尽可能平滑的过渡而没有突然的直径变化。基台的尖区域的最大直径、即待与基体连接的几何形状的最大直径,优选具有与基体的联接部段相同的外部形状,例如柱形,以便确保整个植入物的光滑的和尽可能不间断的外面。根据基体的联接部段的形状,基台的直径也能够是均匀恒定的或围绕其环周变化,以便产生与基体的耦联区域匹配的交接部。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基体和基台的外部造型的可能的尺寸和形状(例如,具有圆形的或椭圆形的基面的柱形,锥形)。不具有角部的二维的几何基本形状如圆和椭圆是优选的。
基体的杆部段沿着基体的纵轴线延伸。优选地,所述杆部段沿着纵轴线从尖部朝向冠状部分变宽。尖端处的直径优选小于冠状端处的直径。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联接部段的形状是柱形的、柱状椭圆形的或锥形的,其中不同几何形状的区段能够沿着纵轴线交替。杆部段能够由致密的陶瓷构成,以及在外面处能够具有卷曲的(螺纹)、多孔的、发泡的或粗糙的表面。外表面优选具有0.2μm至1.6μm、优选0.5μm至0.8μm的粗糙度Ra,以便确保骨细胞和牙龈组织的良好附着。外面的粗糙度能够通过对基体的体部进行喷砂或蚀刻来实现。外面也能够具有至少一个螺纹和/或孔隙。螺纹从杆部段的表面中伸出优选0.2mm至1mm,还更优选0.5mm至0.8mm。如果杆部段具有多孔的外面,那么孔隙具有0.2mm至1mm、优选0.5mm至0.8mm的平均直径。体部的多孔的外面能够附加地设有螺纹,并且体部的设有螺纹的外面能够具有一个或多个多孔的部段。孔隙和螺距引起将杆部段改进地保持在骨骼中,因为细胞能够在所述结构周围生长和生长到所述结构中。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杆部段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从尖端朝向冠状端延伸,以及至少覆盖基体的外面的一部分。
多孔的外面优选地由陶瓷泡沫构成。
基体的联接部段同样沿着基体的纵轴线延伸并且是基体的冠状端。
联接部段能够包括具有圆形的或椭圆形的基面的柱形形状,并且具有锥形区段。基体的联接部段优选是柱形的或锥形的,特别优选地,联接部段是具有圆形的基面的柱体。联接部段能够由致密的(>理论密度的95%,优选地>理论密度的99%)陶瓷构成,并且在外面处能够具有多孔的、发泡的或粗糙的表面。外表面优选具有0.2μm至1.6μm、优选0.5μm至0.8μm的粗糙度Ra,以便确保骨细胞和牙龈组织的良好附着。外面的粗糙度能够通过对联接部段进行喷砂或蚀刻来实现。联接部段的外面能够如针对杆部段所描述的那样具有螺纹和/或孔隙。
基台也沿着纵轴线延伸。基台的形状能够是具有圆形的或椭圆形的基面的锥形或柱形。不同几何形状的区段在此能够交替。基台能够由致密的陶瓷构成并且在外面处能够具有多孔的、发泡的或粗糙的表面。基台的冠状端具有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特征,以便确保与义齿即牙冠的连接。
不仅基体而且基台能够由钛、钛合金、聚合物或陶瓷形成。优选的聚合物在此是PE、PEK、PEKK、PEEK或CFK-PEEK,特别优选的是上述列表中的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体和/或基台优选由陶瓷制造,特别优选由二氧化锆或二氧化锆合金,例如氧化钇稳定的二氧化锆(Y-TZP)或氧化铝增韧二氧化锆(ATZ)或铈稳定的二氧化锆。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基体和基台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在植入状态中,基台和基体上下相叠地定位,其中基台的下端、即尖端和基体的冠状端形成彼此配合的交接部并且相互接触。植入物借助连接元件紧固。基体具有凹部,连接元件引入到所述凹部中。凹部、孔或空腔穿过联接部段从基体的冠状端朝向基体的杆部段延伸。优选地,凹部延伸到基体的杆部段中。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凹部是位于基体的中心并且沿着纵轴线从冠状端朝向尖端延伸的中央留空部。优选地,凹部在基体的冠状端处具有柱形部分。更优选地,柱轴线是基体的纵轴线的一部分。柱体优选是具有圆形的基面的矩形柱体,但是也能够具有椭圆形的或其他非圆形的基面。凹部部分地延伸到杆部段中。杆部段在基体的尖端处闭合。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凹部朝向基体的杆部段在基体的总长度的最大3/4的范围内延伸。基体的在尖端处的1/4长度实心地构成,也就是说,凹部在基体的所述部段之前终止。凹部、即孔还能够在内部中包括螺纹部段,所述螺纹部段优选设置在留空部的尖端中。具有带有内螺纹的部段的内部的连接留空部确定用于容纳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用于固定安装在基体上的基台。
围绕基体的内部中的凹部的最小壁厚优选为≥0.65mm,还优选的是壁厚≥0.8mm,特别优选的是壁厚≥1mm。
联接部段位于基体的冠状端、即上方的区域处。基体的联接部段包括位于基体的外面与凹部之间的耦联区域。耦联区域包括在基体的外面的边缘即外部的过渡区域直至进入到基体的内部中的开口中的边缘即内部的过渡区域之间的区域,并且包围凹部。优选地,延伸进入到凹部中的边缘和/或朝向基体的外面延伸的边缘被倒圆,以便避免耦联区域的磨损和损坏。耦联区域的所述表面优选以小于0.05mm的公差精细加工,以及能够烧制、研磨或抛光。
耦联区域凹状地或凸状地弯曲。边缘以其进行倒圆的半径以及凹状地或凸状地成形的耦联区域的半径根据设计方案能够相同或能够不同。优选地,内部的过渡区域的半径和外部的过渡区域的半径以及在耦联区域的伸展部的中心部分的半径围绕凹部是均匀恒定的并且不具有间断。这引起:在耦联区域的每个部位处存在相同的半径。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基体的耦联区域凹状地构成,并且过渡区域的半径切向地过渡到耦联区域中。产生具有连续地过渡到彼此中的半径的凹状表面。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倒圆的过渡区域延伸成,使得所述过渡区域碰到内面和外面,即产生不具有边缘或阶梯形的过渡的完全倒圆的耦联区域。
基体的联接部段的凸状地构成的联接区称为阳性部分。基台的尖端,即所述基台的凹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设有匹配的阴性部分。这两个部分形成彼此匹配的交接部。
在基体的冠状端处阳性地构成的耦联区域确定用于由基台的尖端的阴性地构成的耦联区域容纳。
在基台的下方的区域中、即在安装状态中碰到基体的端部中,存在凹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即交接部的一部分。基台的耦联区域位于外部的过渡区域即基台的外面直至内部的过渡区域即用于外部的连接元件的开口之间。如果基台具有集成的连接元件,那么内部的过渡区域位于耦联区域与集成的连接元件之间。
在基台的侧上,内部的过渡区域和外部的过渡区域也优选被倒圆,以便避免基台的磨损和损坏。基台的耦联区域在内部的过渡区域和外部的过渡区域之间延伸。所述区域能够凹状地或替选地凸状地成形,与基体的耦联区域的形状相反。基体的凸状地成形的耦联区域与基台的凹状地成形的耦联区域相匹配,并且反之亦然。过渡区域以其进行倒圆的半径以及凹状地或凸状地成形的耦联区域的半径能够相同或能够不同。优选地,内部的过渡区域和外部的过渡区域的半径以及耦联区域的在耦联区域的伸展部中的半径围绕开口或连接元件是均匀恒定的并且不具有间断。
基台的耦联区域的几何形状与基体的耦联区域的几何形状相匹配并且跟随其造型。如果基体的耦联区域的几何形状在基体的环周上均匀地构成,那么基台的耦联区域的几何形状在基台的环周上同样均匀地构成。
基台的凸状的耦联区域和基体的凹状的耦联区域形成交接部。基体和基台的凸状地或凹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接触并且形成接触线。因为彼此碰触的这两个耦联区域弯曲地构成,所以产生接触线,其中凸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具有比凹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更强的弯曲。这两个耦联区域构成为,使得在基体和基台成功接合在一起之后产生接触线。根据本发明的交接部在安装后引起接触线。由此避免在其处可能产生负荷峰值的各个接触点。
在沿着纵轴线的俯视图中,接触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双曲线形,或所述接触线对应于无边缘的自由形状、不规则的椭圆、不规则的圆。优选地,接触线是圆形的或至少近似圆形的(在生产公差范围内)或是规则椭圆形。优选地,如果这两个耦联区域相互接触,那么它们形成闭合的接触线,即基体和基台在耦联区域内相碰,并且形成除了生产公差之外不具有例如由于耦联区域内的留空部或切口引起的有意的中断的闭合的接触线。生产公差能够引起闭合的接触线内的最小偏差和差异。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接触线是圆形或至少近似圆形的(在生产公差范围内)。这简化植入物的制造和置入。此外,圆形的接触线也引起基台相对于基体的自定心。
在所述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接触线在俯视图中的直径,即当接触线投影到一个平面中时的直径为基体的额定直径的99%至40%。基体的额定直径是基体的联接部段的最大直径。优选地,接触线的直径是基体的额定直径的95%至65%,优选地是90%至80%。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基台和基体的凹状地和/或凸状地成形的耦联区域是彼此不平行地伸展的自由曲线。凹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比凸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略小地弯曲。由此保证,凸状的耦联区域匹配到由凹状的耦联区域形成的空间中。在基台和基体的组装状态下,上述耦联区域在其端部处,即在内部的过渡区域和外部的过渡区域处彼此间隔开地设置。所述间距从内部的过渡区域和外部的过渡区域开始朝向耦联区域的中心减小,在该处,在组装状态下,所述耦联区域接触。这产生接触线。在另一设计方案中,凹状地和凸状地成形的耦联区域是椭圆的双曲线或对角线部分。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凹状的或凸状的区域在从这两个弯曲的或拱起的耦联区域的内部的过渡区域到外部的过渡区域的距离上的弯曲部即拱起部的差至少为生产公差的2倍(优选地,生产公差至多为0.05mm),优选至少为生产公差的5倍,其中凹状的耦联区域与凸状的耦联区域相比不那么强地弯曲或拱起。由此确保耦联区域之间的线接触。根据本发明,基台和基体的耦联区域的几何形状不同地构成。几何形状相对于彼此至少偏差至使得在安装状态中产生线接触。在此,耦联区域的几何形状的偏差是从设计中产生还是因制造中的公差产生并不重要。如果耦联区域的弯曲部之间的差太小,那么替代线接触可能出现面接触。面接触的特性、例如力输入,与线接触的不同,并且对于交接部的可靠的持久的应用是不利的。线接触设置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由陶瓷材料构成的植入物。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不仅凹状的耦联区域而且凸状的耦联区域在横截面中是圆形区段。对应于形成凹状的耦联区域的圆形区段的圆的中心点位于包括凸状的耦联区域的部分之内。对应于形成凸状的耦联区域的圆形区段的圆的中心点位于包括凹状的耦联区域的部分的假想的延长部之内。这两个圆形区段具有半径。形成凹状的耦联区域的圆的半径比形成凸状地成形的耦联区域的圆的半径大0.1%至10%,优选大1%至5%。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凸状的耦联区域的半径处于基体的额定直径的10%至50%的范围内。
在组装状态中,耦联区域的相对置的端部彼此间隔开地设置。这种间距存在于耦联区域的外部的过渡区域和内部的过渡区域处。优选地,所述间距从而由此形成的间隙尽可能小。这通过如下来实现:凸状的耦联区域与凹状的耦联区域相比仅略强地弯曲。根据本发明,耦联区域构成为,使得在基台和基体的安装状态中产生接触线,其中耦联区域在过渡区域中、即在耦联区域的端部区域中的间距尽可能小。在具有圆形的几何形状作为凹状的耦联区域和凸状的耦联区域的设计方案中,这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凸状的耦联区域和凹状的耦联区域的额定半径仅略微彼此偏离。凸状的耦联区域的半径必须小于凹状的耦联区域的半径,以便保证凸状的耦联区域匹配到由凹状的耦联区域形成的空间中。优选地,凸状的半径与凸状的半径的比为0.8:1至0.999:1,更优选地,比为0.9:1至0.98:1,以及特别优选地,比为0.94:1至0.96:1。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这两个半径之差为生产公差(例如,0.05mm)的5倍,优选为生产公差的10倍,其中凹状的半径比凸状的半径大,以便保证线接触。
对应于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由凸状的耦联区域和凹状的耦联区域构成的交接部是有利的,与如在制造陶瓷产品时的参数、例如在烧结时的收缩和/或抛光时的材料去除无关。根据本发明构成的这两个耦联区域总是形成线接触。在耦联区域的中心部分的圆形环周的情况下,接触线在俯视图中形成圆。所述圆包围基体的凹部和基台的开口或连接元件。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交接部
-保护连接区域从而保护基台和基体免受应力和负荷,
-确保接触性的两个部分的自定心。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交接部围绕牙齿植入物装置的纵轴线对称地设置。通过凸状的耦联区域和凹状的耦联区域形成的接触线位于一个平面中。所述平面能够垂直于纵轴线或以与纵轴线成角度地设置。
在另一设计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交接部的基台与基体之间的接触线在至少一个区域中关于垂直于牙齿植入物装置的纵轴线定向的平面间隔开地设置。这意味着,接触线相对于所述平面具有至少一个谷即凹陷部和至少一个峰即隆起部。基体的耦联区域的凹陷部与基台的耦联区域的隆起部相对置。基体的耦联区域的凹陷部的最低的点是凸状的耦联区域或凹状的耦联区域的最大间距的与垂直于纵轴线的平面相交的点,所述平面比与耦联区域的伸展部的两侧上的最近的点相交的平面更加朝向基体的尖端。隆起部的最高点是凹部的配对部并且是凸状的耦联区域和凹状的耦联区域的最大间距的与垂直于纵轴线的平面相交的点,所述平面比与耦联区域的伸展部的两侧上的最近的点相交的平面更加朝向基体的冠状端。在作必要的修改后同样适用于基台的耦联区域的隆起部或凹陷部。因此,凹陷部或隆起部的最低或最高的部位是顶点。
在一个具有隆起部和凹陷部的设计方案中,接触线与纵轴线成角度地设置。由于成角度地设置的接触线结合由此可能出现的剪切力,对于基台与基体之间的稳定连接需要的是,连接元件、优选螺丝具有其直径的至少1.5倍的长度。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耦联区域的伸展部具有多于一个的凹陷部和隆起部,优选具有2个、3个或4个凹陷部和隆起部。偶数数量的凹陷部和隆起部是更优选的。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耦联区域的凹陷部与隆起部之间的间距是对称的,也就是说,每个凹陷部与跟随其的隆起部(反之亦然)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基体的耦联区域具有第一隆起部、第二隆起部和第一隆起部与第二隆起部之间的第一凹陷部以及第二隆起部与第一隆起部之间的第二凹陷部,并且优选地,隆起部和凹陷部沿着对角线相对置。在几何形状与基体相匹配的预设下,在作必要的修改后同样适用于基台。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耦联区域具有两个凹陷部和两个隆起部,并且优选对称地构成,也就是说,凹陷部和隆起部相对置地设置在耦联区域中。如此构成的耦联区域不仅用作为防扭转部而且用作为自锁元件,在安装过程中,一旦基体和基台的凹陷部和隆起部彼此对准,连接元件就穿过基台的开口引入到基体的凹部中并且紧固在基体的内部中。在连接元件紧固之后,排除基台在基体上的旋转,因为对于旋转运动,耦联区域需要基台的高度移动,也就是说,基台必须向上移动,以便补偿凹陷部和隆起部并且实现旋转。所述高度移动通过连接元件排除。此外,在安装时,基体上的基台在基体上径向运动,直至隆起部和凹陷部接合到彼此中,也就是说,一个耦联区域的隆起部在另一耦联区域的凹陷部中“锁止”。在现有技术中,连接元件不仅用于紧固而且用于防旋转,从而通常具有非圆形的外部形状。在上述具有隆起部和凹陷部的设计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设置中,防扭转部仅通过耦联区域的造型来保证。连接元件仅具有固定基台和基体的任务。附加的防扭转部不必具有连接元件。因此,连接元件、优选地螺丝能够具有外部形状的圆形的横截面,即优选具有螺纹的锥形的或柱形的螺丝体。所述造型实现:连接元件能够以稳定的形状构成有最大直径。通过使用具有最大直径的连接元件,能够实现更高的预紧从而实现更高的弯曲强度和稳定性。
具有防扭转部的连接元件在至少一个部位处具有环周减小部。由此,横截面与圆形的横截面相比减小,这整体上引起连接元件的稳定性降低。
在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凹陷部和隆起部模仿自然的牙龈边缘,使得在植入状态中的外观在美学上吸引人的。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人造牙齿或牙冠于是能够仅紧固在基台上,并且不必覆盖基体。如果基体放置在颌骨中,那么牙龈的伸展部不通过所述基体改变或改型,并且维持自然的外观。在这种设计方案中,至少两个凹陷部不位于垂直于纵轴线设置的平面上。凹陷部位于其上的平面彼此间隔开地设置。一个平面比另一平面更加朝向尖端设置。如果存在2个隆起部和2个凹陷部,那么基体的耦联区域的第一凹陷部的顶点比第二凹陷部的顶点更呈冠状。在另一设计方案中,第一隆起部的顶点比第二隆起部的顶点更尖。能够根据要求实现顶点的设置。所有顶点能够关于牙齿植入物装置的纵轴线间隔开地设置。然后,所有顶点位于垂直于纵轴线的、彼此间隔开的平面上。在作必要的修改后同样适用于基台的耦联区域的隆起部和伸展部。基体和基台的根据本发明的耦联区域彼此形状配合地并且在植入状态下锁止到彼此中地构成。因此,在安装状态中,在基台与基体之间形成不间断的接触线。如果在植入状态下,最低的顶点位于颊侧上,那么能够确保美学上吸引人的面部正面。如果口腔侧也与自然的牙龈边相适应,那么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自然地反映出这种情况。这对于患者意味着尽可能小的刺激,在理想情况下没有刺激。
各个凹陷部与隆起部之间的差优选为0.1mm至2mm,更优选为0.3mm至1mm,以及特别优选为0.3mm至0.5mm。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相邻顶点之间的间距的比、即凹陷部与紧邻的隆起部之间的间距与接触线的直径之间的比为0.025:1至0.5:1。
优选地,顶点之间的伸展部是光滑的和弓形的,即没有尖锐的边缘和阶梯。
借助连接元件将基台紧固在基体上。连接元件能够是已经紧固在基台上的内部的连接元件,其通过耦联区域包围并且伸出于所述耦联区域,使得所述连接元件引入到基体的凹部中并且在该处能够被紧固。优选地,内部连接元件通过附加的附着机构、牙科紧固机构如粘合剂或胶合剂紧固在凹部中。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连接元件不紧固在基台上。所述连接元件是外部的连接元件。基台具有用于连接元件穿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穿过基台从尖部延伸至冠状部分。优选地,外部的连接元件是拧入到基体的凹部的螺纹部段中的螺丝。基台的开口包含与连接元件相协调的保持机构,以便确保基台的牢固的坐落和可靠的紧固。优选地,在开口内存在从基台的壁部伸到开口中的一个或多个突出部。在安装状态中,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与外部的连接元件的区域、即螺丝头接触。突出部优选是弯折的,以便确保连接元件的区域与基台之间的最大接触面。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突出部是锥形的。突出部从基台的冠状部分朝向基台的尖部延伸并且使开口的直径朝向尖部减小。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外部的连接元件的头部和基台的对应的保持元件、优选突出部形成靠近连接元件的杆的圆形的接触线。这实现:增加在置入时必须用于紧固所述紧固元件的扭矩。这种接触线能够通过基台的开口中的锥形的突出部和外部的连接元件的头部、优选螺丝头的凸状的半径来实现。上述几何形状,即锥形的突出部替选地能够设置在连接元件处。于是,凸状的半径设置在基台的突出部处。与上述几何形状的设置无关,连接元件与基台之间的圆形的接触线对于固定牙齿植入物装置是有利的。
连接元件能够从现有技术中选择。例如,连接元件能够是螺丝、卡口封闭件、栓或固定销。对于将基台固定在基体上,螺丝是优选的。
优选地,外部的连接元件是螺丝。螺丝成形为,使得所述螺丝匹配到基台的开口中并且将基台紧固在基体上。优选地,螺丝的头部锥形地或凸状地成形,由此所述头部能够安装到开口中并且与开口和/或可能存在于开口的内部中的保持元件力配合地连接。更优选地,螺丝具有螺纹,以便与基体的凹部的内部中存在的螺纹共同作用。
外部的连接元件、优选螺丝由金属、金属合金、陶瓷或塑料制成。外部的连接元件或螺丝优选由聚合物如PE、PEK、PEKK、PEEK或CFK-PEEK构成,还更优选地,所述聚合物是纤维增强的。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基体和基台由陶瓷构成,并且外部的连接元件、优选螺丝由塑料构成,优选地由上述列表中的聚合物构成。
优选地,螺丝沿着基体的纵轴线的最大延展至少为螺丝的最大直径的1.5倍长,优选至少为2倍长。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通过使用附着机构进一步改进螺丝的紧固,所述附着机构施加到螺丝、基台和/或基体上。优选地,附着机构是牙科紧固机构、牙科粘合剂或牙科胶合剂。
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仅借助外部的连接元件实现基台的锚固,也就是说,在不使用附着机构如粘合剂或胶合剂的情况下纯机械地实现基台的锚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牙科套件,所述牙科套件包括以下部件:
-如上所述的牙齿植入物装置,以及
-假牙,即人造牙冠。
牙科套件确定用于完全替代一颗牙齿。在安装状态中,假牙与基台接触。必要时假牙也能够与基体接触,尤其当其是“组织水平植入物”时。假牙至少覆盖牙齿植入物装置的一部分。假牙优选覆盖植入物装置的从牙龈中伸出的部分。根据植入物的类型,即“组织水平”或“骨水平”,要么仅覆盖基台(组织水平)要么覆盖基台和基体(骨水平)。
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能够借助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生产方法进行制造(例如借助传统的CNC铣削或借助于CIM或其他成型方法)。因为连接元件与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牙齿植入物相比具有减小的横截面,所以能够实现具有低于3.5mm的基体的直径的牙齿植入物装置,以及在此还确保稳定性和抵抗破坏力的阻力。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也能够用于替代门牙。
本发明提出一种优化的匹配的交接部几何形状,所述交接部几何形状实现尽可能陶瓷友好的负荷传输,其方式为:
·因为接触线位于耦联区域中,所以两个部分彼此间的按压与内部的过渡区域和外部的过渡区域的边缘间隔开,
·根据凹状的耦联区域和凸状的耦联区域,将点负荷最小化,并且确保沿着接触线的负荷传输,由此实现陶瓷对陶瓷植入物,以及
·将过渡区域的边缘倒圆从而避免割伤,增加稳定性以及减小磨损。
此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将防旋转部集成到基体和基台的接触区(联接部段)中,由此能够实现具有更大直径的更稳定的连接元件,例如螺丝,从而增加牙齿植入物装置的稳定性。
此外,本发明是有利的,因为
·当借助连接元件紧固基台时,交接部的相一致的耦联区域引起所述基台在基体上的自定心,
·具有凹陷部-隆起部-伸展的耦联区域引起基台在基体上的自锁机构,
·耦联区域的具有两个不同的隆起部和凹陷部的几何形状实现美学上吸引人的外观,以及
·基体和基台的倒圆的过渡区域保护牙龈组织,由此避免患者的炎症和刺激。
概括地,本发明描述一种用于置入到患者的颌骨中的牙齿植入物装置1。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1用于容纳假牙并且包括使牙齿植入物与牙槽骨(即颌骨)连接的基体3、基台2和连接元件51。基体3和基台2分别具有耦联区域14、24。所述耦联区域14、24一起形成交接部。耦联区域14、24凹状地或凸状地成形并且在子区域中一致地成形。基台2和基体3借助于连接元件51连接。
附图标记列表:
/>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所有附图包含本发明的部分的、示意性的视图并且示例性地阐述本发明。本发明的特定的设计方案能够与所述附图不同。在附图中概略地和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
在此示出:
图1示出贯穿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剖面,
图2示出根据图1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立体图,
图3示出根据图2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沿着线I-I'的横截面,
图4示出基体与基台之间的接触区域的局部,
图5示出在交接部的区域中具有不对称的形状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立体图,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在交接部的区域中具有一个隆起部和一个凹陷部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基体的立体图,
图7示出根据图6的基体的横截面,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在交接部的区域中具有两个隆起部和两个凹陷部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基体的立体图,
图9示出根据图8的基体的横截面,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在交接部的区域中具有三个隆起部和三个凹陷部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基体的立体图,
图11示出根据图10的基体的横截面,以及
图12示出基体与基台之间的交接部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贯穿根据本发明的植入物装置1的剖面。
所述植入物装置包括基体3、基台2和连接元件51。
在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中,基台2与基体3借助于交接部10形状配合地连接。根据本发明,所述交接部10具有如下特征,所述特征实现基台2相对于基体3的精确定位。
在下面的附图中详细描述植入物装置1的特征。在此尤其适用于交接部10的是:在下文中在基体3和基台2处描述的特征也能够分别设置在其他部分处。换言之,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下文中描述的交接部10的涉及基体3的特征能够设置在基台2处。于是需要的是,下文中描述的基台2的特征设置在基体3处。由此能够确保精确的定位。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基体3和基台2的植入物装置1。基体3在其尖端32处具有杆部段33。杆部段33沿着纵向方向I-I'朝向尖端32渐缩并且在根据图1的实施例中锥形地构成。在基体3的冠状端36处设置有联接部段35。联接部段35与基体3的杆部段33一件式地连接并且是交接部10的一部分。设置在冠状端36处的交接部10实现基体3与基台2的形状配合的定位。
如从图3中所看到的那样,基体3在冠状端36处具有凹部37。在凹部37中设置有连接元件51(未示出),借助所述连接元件,基体3和基台2能够可拆卸地连接。根据按照图2和图3的实施例,联接部段35对称地构成并且在其冠状端36处、即在交接部10处具有耦联区域14。所述耦联区域14从联接部段35的柱形地构成的最外部的边缘延伸至凹部37,并且具有对称的伸展部。从联接部段35到耦联区域14中的外部的过渡区域342和从凹部37到耦联区域14中的内部的过渡区域341优选倒圆地构成。基体3的耦联区域14通过凸状形状形成并且具有半径r3。耦联区域14是交接部10的一部分。
基台2以套筒的形式构成。所述基台具有呈孔的形式的连续的开口23。在基台2的尖端27处设置有耦联区域24,所述耦联区域是交接部10的一部分。所述耦联区域24从基台2的柱形地构成的最外部的边缘延伸至连续的开口23,并且具有对称的伸展部。从基台2到耦联区域24中的外部的过渡区域242和从连续开口23到耦联区域24中的内部的过渡区域241优选倒圆地构成。耦联区域24具有凹状形状并且具有半径r2(图4)。
根据本发明,半径r2和r3的在其数值方面不同。凹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24的半径大于凸状地构成的耦联区域14的半径。由此,在基台2和基体3接合在一起之后产生圆形的接触线41。所述接触线41设置在交接部10的范围内并且通过多个彼此贴靠着排列的点形成。接触线41具有比联接部段35的直径313小的直径5(图3)。直径5、313中的每个直径的中心点位于轴线I-I'上。根据按照图2和图3的实施例,线状的接触部41关于垂直于纵轴线I-I'设置的假想的平面9(图6)具有距所述平面9恒定的间距。换言之,接触线41垂直于纵轴线I-I'设置。接触线41上的所有点具有距虚构的平面9相同的间距。
从图4中可看到接触线41。接触线41实现基体3与基台2的精确定位。由于半径r2和r3的值不同,在过渡区域341和241以及过渡区域342和242的范围内产生间隙。如从图4中所看到的那样,过渡区域341和342能够锐边地实施。这也适用于过渡区域241和242。优选地,过渡区域341、241、342、242倒圆地构成。
如从图4中所看到的那样,间隙从接触线开始朝向过渡区域连续地增大。在根据图4的实施例中,平行于纵轴线确定的间隙15的值(间距)在凹状的耦联区域14至过渡区域241、242的过渡部处最大为0.05mm,优选0.03mm,特别优选0.01mm。
图3示出贯穿基体3和基台2的剖面。可看到开口23的形状。为了使基体3与基台2接合在一起,连接元件51(图1)、例如螺丝被引入到开口23中。连接元件51穿过基台2延伸到基体3中并且通过保持机构38紧固在基体3中。基体3为此具有例如呈内螺纹16的形式的保持机构38。为了确保基台3与基体3之间的可靠连接,基台2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26,所述突出部伸到开口23中。在根据图3的实施例中,突出部26围绕开口23的整个环周延伸。所述突出部圆形地并且朝向基台2的尖端27倾斜地构成。构成为一个阶段的突出部26过渡到柱形的部段28中。所述柱形的部段28形成用于连接元件51的引导区域并且具有比基台2的冠状端29处的开口23小的直径。突出部26与连接元件51的对应地构成的区域有效连接,由此确保基体3与基台2之间的可靠连接。
图5示出不具有连接元件51的植入物装置1。包括基体3的耦联区域14的联接部段35的交接部10不对称地构成。这引起:耦联区域14的接触线41相对于平面9倾斜地设置,其中平面9垂直于纵轴线I-I'取向(图7)。接触线41的各个点具有距虚构的平面9的不同的间距。间距变化是恒定的。假设平面9设置在联接部段35的冠状端29处,那么接触线41具有与平面9相交的隆起部7。从所述隆起部开始,即从接触线41的最高的部位7开始,所述接触线连续地下垂直至接触线41的最低的部位的凹陷部6。在所述部位6处,距平面9的间距11最大。从最低的部位6处开始,接触线41连续地上升直至最高的部位7。根据图5、图6和图7,接触线41在部位7处具有隆起部而在部位6处具有凹陷部。
根据按照图8和图9的实施例,交接部10的接触线41具有两个隆起部7(最高的部位)和两个凹陷部6(最低的部位)。在其他情况下,上述特征描述在作必要的修改后适用。
图10和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1的基体3,所述基体的接触线41具有三个隆起部7和三个凹陷部6。在其他情况下,上述特征描述作必要的修改后适用。
根据本发明的牙齿植入物装置1的交接部10的接触线41通过联接部段35的冠状端29与基台2的尖端27的相互作用形成。以基体3为例对接触线41的形状的上述描述对应地适用于基台2的接触线41。基台2的尖端27和基体3冠状端29在子区域中一致地构成,其中直径r2和r3的值不同。凸状地构成的端部处的直径比凹状地构成的端部处的直径小。这与凸状的部分或凹状的部分设置在哪个部分(基体3,基台2)处无关。通过基体3和基台2接合在一起产生接触线41。
图12示出基台2和基体3在安装状态中的照片。基台2具有6mm的最大长度(沿着纵轴线I-I'的延展)以及3.9mm的最大直径。基台2的下部部分是柱形的,上部部分为锥形的,其中沿着纵轴线的宽度朝向上部部分减小。基体3的联接部段35是柱形的。基体320mm长并且具有4mm的额定直径。基台2借助具有ISO M2-螺纹的螺丝(未绘制)紧固在基体3上。基台2具有凹状的耦联区域24,基体3具有凸状的耦联区域14。凹状的耦联区域和凸状的耦联区域是圆形区段。凹状的耦联区域24的圆具有1.1mm的半径,凸状的耦联区域14的圆具有1.0mm的半径。耦联区域14、24的半径的中心点位于基体3之内,并且与基体3的联接部段35的环周以0.5mm的间距设置。耦联区域,尤其设置有接触线41的区域在绿色状态中加工。不需要在烧制状态中的呈平滑或抛光形式的附加加工。过渡区域241、242、341、342设有0.05mm的半径。牙齿植入物装置的耦联区域具有两个隆起部7和两个凹陷部6。隆起部7、同样凹陷部6与垂直于纵轴线设置的平面相交。所述平面相对彼此间隔开地设置。隆起部7和凹陷部6的最大延展之间的间距为0.6mm
如在照片上所看到的那样,耦联区域14、24不具有锐边和阶梯。所有区域弯曲地和倒圆地构成,使得在组织和骨骼处不产生点状的负荷。由此,在理想情况下能够几乎排除地避免呈炎症、损伤等形式的刺激。在所述实施例中,基体3的耦联区域14切向地过渡到基体3的联接部段的柱形表面中。

Claims (14)

1.一种牙齿植入物装置(1),所述牙齿植入物装置包括:
基体(3),所述基体至少部分地引入到颌骨中,所述基体具有从所述基体(3)的冠状端(36)朝向尖端(32)延伸的凹部(37)和在所述冠状端(36)处的耦联区域(14),所述耦联区域包围所述凹部(37)并且凹状地或凸状地拱起,
基台(2),其中所述基台(2)具有尖的耦联区域(24),所述耦联区域朝向所述基体(3)定向并且具有与所述基体(3)的耦联区域(14)相反的凸状的或凹状的几何形状,
其中所述基体(3)的耦联区域(14)与所述基台(2)的耦联区域(24)形成交接部,并且其中凹状的所述耦联区域的拱起部比凸状的所述耦联区域的拱起部更小,
并且
用于将所述基台(2)紧固在所述基体(3)上的连接元件(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基体(3)和/或所述基台(2)由钛、钛合金、塑料或陶瓷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基体(3)和/或所述基台(2)由陶瓷构成,优选由二氧化锆或二氧化锆合金、例如氧化钇稳定的二氧化锆(Y-TZP)或氧化铝增强的二氧化锆(ATZ)或氧化铈稳定的二氧化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基台(2)和所述基体(3)由相同材料构成。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交接部(10)具有所述基体(3)的凸状的耦联区域(14)和所述基台(2)的凹状的耦联区域(24)。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具有凹状的和凸状的形状的所述耦联区域(14,24)形成接触线(41),优选形成在俯视图中圆形的或至少近似圆形的接触线(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接触线(41)在所述俯视图中的直径为所述基体(3)的联接部段(35)的直径的40%至99%。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基台(2)和所述基体(3)的所述耦联区域(14,24)具有至少一个隆起部(7)和至少一个凹陷部(6),优选具有偶数数量的隆起部(7)和凹陷部(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基体(3)的耦联区域具有第一隆起部(7)、第二隆起部(7)和在所述第一隆起部(7)与所述第二隆起部(7)之间的第一凹陷部(6),以及具有在所述第二隆起部(7)与所述第一隆起部(7)之间的第二凹陷部(6),并且所述隆起部(7)和所述凹陷部(6)优选沿着对角线相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基体(3)的耦联区域(14)的第一凹陷部(6)的最尖的点比所述第二凹陷部(6)的最尖的点更呈冠状,和/或所述第一隆起部(7)的最大程度呈冠状的点比所述第二隆起部(7)的最大程度呈冠状的点更尖。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连接元件(51)是外部的连接元件(51),所述外部的连接元件穿过所述基台(2)中的从所述基台(2)的冠状端(29)延伸至所述基台的尖端(27)的开口(23)引入到所述基体(3)的凹部(37)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连接元件(51)是螺丝。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牙齿植入物,其中所述外部的连接元件(51)由塑料构成,优选由PE、PEK、PEKK、PEEK或CFK-PEEK构成,特别优选由纤维增强的PE、PEK、PEKK、PEEK或CFK-PEEK构成。
14.一种牙科套件,所述牙科套件包括至少一个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齿植入物装置和至少一个假牙。
CN202280059057.1A 2021-09-03 2022-08-30 牙齿植入物装置 Pending CN1178813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194850.0 2021-09-03
EP21200917 2021-10-05
EP21200917.9 2021-10-05
PCT/EP2022/074075 WO2023031195A1 (de) 2021-09-03 2022-08-30 Zahnimplantat-anordn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1365A true CN117881365A (zh) 2024-04-12

Family

ID=78078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9057.1A Pending CN117881365A (zh) 2021-09-03 2022-08-30 牙齿植入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13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67570B2 (ja) 歯科インプラント
CA2785773C (en) Dental implant, abutment for a dental implant and combination thereof and an implant set
EP1895931B1 (en) Dental restorative system
JP7289877B2 (ja) 歯科インプラント、歯科インプラントのための埋入ツール、ならびに歯科インプラントと埋入ツールの組み合わせ
AU2008250516B2 (en) Ceramic one-piece dental implant
US8007279B2 (en) Dental restorative system and components
US20080241789A1 (en) One-Part Or Two-Part Dental Implant System
US20130323680A1 (en) Dental restorative system and components
US20220104921A1 (en) Dental implant system having enhanced soft-tissue growth features
US10537409B2 (en) Dental implant system
CN112638313B (zh) 牙齿假体
CN117881365A (zh) 牙齿植入物装置
CA3230814A1 (en) Dental implant assembly
CN116615338A (zh) 陶瓷牙科种植体
AU2015207851B2 (en) Dental implant, abutment for a dental implant and combination thereof
WO2022093698A1 (en) Dental abutment scr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