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69881A -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69881A
CN117869881A CN202311801234.1A CN202311801234A CN117869881A CN 117869881 A CN117869881 A CN 117869881A CN 202311801234 A CN202311801234 A CN 202311801234A CN 117869881 A CN117869881 A CN 117869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trap
assembly
communicated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012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强利刚
习小康
郭超
肖陶康
宋定安
李林
王帮猛
齐维伟
王克楠
杨义光
肖新华
林龙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Fi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M
Guizhou Aero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Aero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Aero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Aero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012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698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69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698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1/0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 F23D11/1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the spraying being induced by a gaseous medium, e.g. water vapour
    • F23D11/22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the spraying being induced by a gaseous medium, e.g. water vapour the gaseous medium being vaporised fuel, e.g. for a soldering lamp, or other gaseous fu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00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 A62C3/02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for area conflagrations, e.g. forest fires, subterranean fires
    • A62C3/0278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for area conflagrations, e.g. forest fires, subterranean fires by creating zones devoid of flammabl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1/0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 F23D11/36Details, e.g. burner cooling means,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1/0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 F23D11/36Details, e.g. burner cooling means,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1/38Nozzles; Cleaning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c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消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包括:输油组件具有壳体、溢流阀、电机、油泵、第一输油管路及第二输油管路,壳体内具有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壳体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进油口连通第一输油通道,出油口连通第二输油通道,溢流阀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之间,电机与油泵均位于壳体一侧,油泵具有第二出油口和第二进油口,第一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一输油通道,第一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第二进油口,第二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二输油通道,第二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出油口;储油组件具有油箱及第三输油管路;点火组件具有把手和第五输油管路,这样就解决了现有喷油式点火器中喷出燃料较少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在森林火灾的扑救过程中,如何在第一时间控制火势的蔓延显得尤为关键。在森林火灾的扑救时,根据火情的实际情况,消防人员常常需要在森林中开辟隔离带,通过点燃隔离带中的青草和较为潮湿的树木,可以有效遏制火势蔓延,也能确保了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火灾隔离带的开辟过程中,点火器的作用至关重要,其用于将青草和树木点燃。现有公开的喷油式点火器中,包括有储油罐、火枪、连接管以及点火件等元器件。该点火枪内设有高压气管,连接管内套设有虹吸管,虹吸管一端深入储油罐内部,另一端与高压气管连接。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高压气体喷射虹吸管中的燃料,再通过点火圈点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火焰长度可调节。但是该点火器在燃料喷出的过程中消耗较大,喷出燃料较少,附着在青草和树木上的可燃物较少燃烧时间较短,对于水分较大树木可能难以引燃;再者,点火器喷出火焰距离较短,存在点火范围不大,点火效率不高的问题;再者,该点火器喷出为油气混合物,在逆风环境中使用时容易给使用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喷油式点火器中喷出燃料较少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包括:
输油组件、储油组件及点火组件;
所述输油组件具有壳体、溢流阀、电机、油泵、第一输油管路及第二输油管路,所述壳体内具有连通的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所述壳体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输油通道,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油通道,所述溢流阀固定于壳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之间,所述电机与油泵均位于所述壳体一侧,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油泵的输入轴固定,所述油泵具有第二出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油通道,所述第一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二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油通道,所述第二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
所述储油组件具有油箱及第三输油管路,所述第三输油管路的一端伸入所述油箱的内部,所述第三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
所述点火组件具有把手和第五输油管路,所述把手内具有第三输油通道,所述把手表面设置有连通第三输油通道的第三进油口与第三出油口,所述第五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油口,所述第五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油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点火组件还具有第四输油管路、点火单元、阀芯与开关把手,所述第四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出油口,所述第四输油管路的另一端固定有所述点火单元,所述阀芯安装在所述第三输油通道内,所述开关把手安装在所述把手上,所述开关把手用于控制所述阀芯的开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油组件还具有电池及锁固单元,所述壳体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锁固单元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口处,所述锁固单元将所述电池固定安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中,所述电池用于驱动所述电机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固单元具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固定部、及从固定部一侧一体延伸的限位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第一组装结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组装结构,所述第一组装结构和所述第二组装结构活动连接,所述限位部用于卡接所述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固单元还具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组装结构为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组装结构为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固单元还具有弹性件及滚动体,所述壳体上朝向固定部所在侧凹设有放置槽,所述固定部上朝向壳体所在侧凹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弹性件与滚动体依次安置于所述放置槽中,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放置槽底部,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滚动体,使滚动体的表面部分接触于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油组件还具有电控板与盖板,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电控板安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中,所述盖板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壳体上,并覆盖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口,所述电控板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启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侧延伸有安装台及位于安装台上方的外罩,所述电机与油泵固定于所述安装台上,所述外罩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台上,并覆盖所述电机与油泵。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背负组件,所述背负组件具有背架和套装在所述背架上的背带,所述背架具有竖立机架与横立机架,所述横立机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的底部,所述竖立机架的底部向下弯曲延伸形成有两个U形支架,且该两个所述U形支架的另一端均固定于所述横立机架的另一端上,两个所述U形支架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背带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上,且位于远离所述横立机架所在测的一端;
所述横立机架沿上下方向具有第一水平承载面及位于第一水平承载面上方的第二水平承载面,所述壳体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横立机架上,并与所述第一水平承载面贴合;
所述竖立机架位于所述横立机架所在测的一端具有第一竖直承载面,所述油箱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承载面上,并与所述第一竖直承载面贴合;
所述背负组件还具有第一绑带结构,所述第一绑带结构将所述油箱固定于所述第一竖直承载面上;
所述油箱包括顶部设置有固定单元与透气阀,所述第三输油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固定单元伸入所述油箱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带结构具有第一绑带单元,所述第一绑带单元具有至少一条第一绑带,所述第一绑带沿水平方向围绕所述油箱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绑带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绑带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油箱的外周壁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带结构还具有第二绑带单元,所述第二绑带单元具有第二绑带、第三绑带、及位于第二绑带与第三绑带之间的第一卡扣件及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的顶部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扣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绑带具有绑带主体部及从绑带主体部一侧向外延伸的两个绑带连接部,所述绑带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绑带连接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横立机架上,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卡扣连接,所述第二绑带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油箱的外周壁面上。
为解决现有喷油式点火器中喷出燃料较少的问题,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电机与油泵,使电机驱动油泵运行,进而带动油箱内的燃料流入第五输油管路中,并实现从点火组件中喷出,可实现喷出较多的燃料以满足喷油点火装置的使用需求。
2.通过在壳体内设置连通的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且溢流阀设置于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之间,使喷油点火装置能满足间歇性喷油工作,随时保持高压喷油状态,实现点火效率高,作业半径大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喷油点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输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输油组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储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所示点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所示背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2中所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所示沿A-A剖切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所示线圈B内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喷油点火装置;10-输油组件;11-壳体;111-第一输油通道;112-第二输油通道;113-第一进油口;114-第一出油口;115-第一容纳槽;116-第二容纳槽;117-放置槽;118-第二组装结构;12-安装台;13-外罩;14-电池;15-锁固单元;151-限位件;1511-固定部;15111-环形凹槽;1512-限位部;15112-第一组装结构;152-第一连接件;153-弹性件;154-滚动体;16-溢流阀;17-电机;18-第一输油管路;19-第二输油管路;21-盖板;22-油泵;30-储油组件;31-油箱;311-固定单元;312-透气阀;32-第三输油管路;50-点火组件;51-把手;512-第三进油口;52-第四输油管路;53-第五输油管路;54-点火单元;56-开关把手;70-背负组件;71-背架;711-竖立机架;7111-U形支架;7112-第一竖直承载面;712-横立机架;7121-第一水平承载面;7122-第二水平承载面;72-背带;731-第一绑带单元;7311-第一绑带;732-第二绑带单元;7321-第二绑带;7322-第三绑带;7323-第一卡扣件;7324-第二卡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来论述本公开的内容。应当理解,论述了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且因此实现本公开的内容,而不是暗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要被解读为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要被解读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一种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个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喷油点火装置100,如图1至图3所示,可以包括:
输油组件10、储油组件30及点火组件50;
所述输油组件10具有壳体11、溢流阀16、电机17、油泵22、第一输油管路18及第二输油管路19,所述壳体11内具有连通的第一输油通道111及第二输油通道112,所述壳体11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油口113与第一出油口114,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输油通道111,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油通道112,所述溢流阀16固定于壳体1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输油通道111及第二输油通道112之间,所述电机17与油泵22均位于所述壳体11一侧,所述电机17的输出轴与所述油泵22的输入轴固定,所述油泵22具有第二出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输油管路18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油通道111,所述第一输油管路18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二输油管路19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油通道112,所述第二输油管路19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
所述储油组件30具有油箱31及第三输油管路32,所述第三输油管路32的一端伸入所述油箱31的内部,所述第三输油管路32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113;
所述点火组件50具有把手51和第五输油管路53,所述把手51内具有第三输油通道,所述把手51表面设置有连通第三输油通道的第三进油口512与第三出油口,所述第五输油管路53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油口512,所述第五输油管路53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油口114。
在本实施例中,该喷油点火装置100用于在森林火灾的扑救过程中开辟火灾隔离带,可以有效遏制火势蔓延,也能确保了消防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具体的,该输油组件10用于从储油组件30中吸取燃料经过加压后从点火组件50中喷出。其中,该油泵22的第二进油口通过第一输油管路18实现与第三输油管路32连通,该油泵22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二输油管路19实现与第五输油管路53连通。当电机17转动时,会驱动油泵22运行,并于油泵22内的流道产生负压状态,进而带动该喷油点火装置100内的燃料进行移动。本申请中,油泵22运行时会带动位于油泵22内流道的燃料进行移动,以实现带动油箱31内的燃料移动,并经过第三输油管路32通过第一进油口113进入第一输油通道111中,然后通过第一输油管路18经第二进油口使位于油箱31内的燃料进入该油泵22内,再通过油泵22的运行带动该燃料从第二出油口流出并通过第二输油管路19进入第二输油通道112中,再通过第一出油口114进入第五输油管路53中,并实现从点火组件50中喷出,以实现喷出较多的燃料用以满足喷油点火装置100的使用需求。
具体的,在第一输油通道111及第二输油通道112之间安装有溢流阀16。在正常使用下,该溢流阀16处于关闭状态,此时该溢流阀16隔断了第一输油通道111与第二输油通道112之间的连通,使第三输油管路32、第一输油通道111、第一输油管路18、油泵22内的流道、第二输油管路19、第二输油通道112及第五输油管路53之间连通形成单一行程路径的燃料流通通道,以便于该油泵22运行时带动油箱31内的燃料移动至点火组件50中并点火喷出。在本申请中,当第三输油管路32或第五输油管路53因异物堵塞时,此时电机17和油泵22仍在运转,油泵22仍在进行泵油工作,此时油路压力增高,溢流阀16在高压下自动打开,燃料从第二输油通道112经溢流阀16,回流至第一输油通道111中,再通过第一输油管路18流入至该油泵22中,以防止因异物堵塞导致该喷油点火装置100损坏;再者,消防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可通过判断点火组件50中是否喷出燃料即可判断该喷油点火装置100是否发生堵塞。当发生堵塞后,消防作业人员即可关闭电机17启动,以将该喷油点火装置100进行维修或替换相应的零部件,以提高该喷油点火装置100的使用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进油口113与第一出油口114均可以设置为宝塔接头,以便于与第三输油管路32及第五输油管路53之间连接或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点火组件50还具有第四输油管路52、点火单元54、阀芯与开关把手56,所述第四输油管路5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出油口,所述第四输油管路52的另一端固定有所述点火单元54,所述阀芯安装在所述第三输油通道内,所述开关把手56安装在所述把手51上,所述开关把手56用于控制所述阀芯的开闭。
在本实施例中,阀芯用于控制该第三输油通道是否连通。当该喷油点火装置100不使用时,该开关把手56控制阀芯处于关闭状态,此时该第三输油通道处于封闭状态,当该喷油点火装置100在使用时或需要使用时,可通过开关把手56控制阀芯打开,此时该第三输油通道处于连通状态,即位于该喷油点火装置100内的燃料可通过该第三输油通道进入第四输油管路52中,并通过设置于第四输油管路52上的点火单元54将该从第四输油管路52中喷出的燃料进行点燃,以实现对隔离带中的青草和较为潮湿的树木进行点燃处理。
具体的,该把手51上还设置有调节旋钮,该调节旋钮可控制燃料喷出时的流量大小,进而实现调节喷出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输油组件10还具有电池14及锁固单元15,所述壳体11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5,所述锁固单元15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5的开口处,所述锁固单元15将所述电池14固定安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5中,所述电池14用于驱动所述电机17转动。
具体的,所述锁固单元15具有限位件151,所述限位件151具有固定部1511、及从固定部1511一侧一体延伸的限位部1512,所述固定部1511上设有第一组装结构15112,所述壳体11上设有第二组装结构118,所述第一组装结构15112和所述第二组装结构118活动连接,所述限位部1512用于卡接所述电池1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在锁固单元15与壳体11之间增加了连接结构,以实现将锁固单元15连接在壳体11上,并通过移动限位件151的限位部1512,即可实现电池14的快速安装与拆卸,以达到该喷油点火装置100的快速安装及操作。
具体的,电池14的后端具有一个凸台,凸台内有插孔,电池14安装后,插孔与壳体11内第一容纳槽115内的插头配合,以实现给电机17提供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锁固单元15还具有第一连接件152,所述第一组装结构15112为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组装结构118为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连接件152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中,所述固定部1511与所述壳体11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52可以为螺栓、销钉或其他可实施结构,本申请优选为螺栓,且第一装配孔为通孔,第二装配孔为螺纹孔,即第一组装结构15112和第二组装结构118通过螺栓实现螺纹连接,且该限位件151可相对于该第一连接件152沿轴向方向转动,进而带动限位部1512靠近或远离电池14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锁固单元15还具有弹性件153及滚动体154,所述壳体11上朝向固定部1511所在侧凹设有放置槽117,所述固定部1511上朝向壳体11所在侧凹设有环形凹槽15111,所述弹性件153与滚动体154依次安置于所述放置槽117中,所述弹性件153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放置槽117底部,所述弹性件153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滚动体154,使滚动体154的表面部分接触于所述环形凹槽15111的底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当需要取出位于第一容纳槽115内的电池14时,旋转限位件151,滚动体154脱离位于限位件151的固定部1511底面的环形凹槽15111,弹性件153被压缩,限位件151的限位部1512避开电池14,此时消防作业人员即可将电池14取出。本申请中,为了卸装时方便将电池14取出,电池14远离凸台一端的端部的相对两侧设置有长条形凹槽,使消防作业人员手持电池14左右两侧长条形凹槽并向外拔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输油组件10还具有电控板与盖板21,所述壳体11上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16,所述电控板安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16中,所述盖板21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壳体11上,并覆盖所述第二容纳槽116的开口,所述电控板用于控制所述电机17的启停。
在本实施例中,电控板集成有氧气传感器、倾角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定位,电控板用于接收并处理传感器信息控制电机17的启停。本申请中,该第二容纳槽116内还安装有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用于消除整个喷油点火装置100产生的静电。其中,盖板21与第二容纳槽116的开口配合,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11上,以实现将电控板和静电消除器封闭在壳体1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11上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115的一侧延伸有安装台12及位于安装台12上方的外罩13,所述电机17与油泵22固定于所述安装台12上,所述外罩13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台12上,并覆盖所述电机17与油泵22。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的左端为凹形设计,开有第一容纳槽115,电池14通过第一容纳槽115插入壳体11内。壳体11的左端面上安装有限位件151、扩音器、开关第一状态指示灯和第二状态指示灯,限位件151用于防止电池14安装后滑出,扩音器用于播放提示音,开关作为喷油点火装置100的电源总开关,第一状态指示灯用于指示喷油点火装置100的当前状态提示,第二状态指示灯用于指示电池14电量状态提示。
具体的,壳体11右端凸台上放置有电机17和油泵22,电机17输出轴与油泵22输入轴固定,电机17通过固定卡箍固定在壳体1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还包括背负组件70,所述背负组件70具有背架71和套装在所述背架71上的背带72,所述背架71具有竖立机架711与横立机架712,所述横立机架71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711的底部,所述竖立机架711的底部向下弯曲延伸形成有两个U形支架7111,且该两个所述U形支架7111的另一端均固定于所述横立机架712的另一端上,两个所述U形支架7111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背带72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711上,且位于远离所述横立机架712所在测的一端;
所述横立机架712沿上下方向具有第一水平承载面7121及位于第一水平承载面7121上方的第二水平承载面7122,所述壳体11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横立机架712上,并与所述第一水平承载面7121贴合;
所述竖立机架711位于所述横立机架712所在测的一端具有第一竖直承载面7112,所述油箱31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承载面7122上,并与所述第一竖直承载面7112贴合;
所述背负组件70还具有第一绑带7311结构,所述第一绑带7311结构将所述油箱31固定于所述第一竖直承载面7112上;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油箱31包括顶部设置有固定单元311与透气阀312,所述第三输油管路32的一端通过所述固定单元311伸入所述油箱31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背负组件70大致为“L”型框架结构,用于固定输油组件10和储油组件30。背负组件70通过一组固定条与输油组件10的壳体11上端面贴合,由螺钉固定;储油组件30由第一绑带7311结构固定。
具体的,背架71由竖立机架711与横立机架712组成。其中,为了达到轻量化设置,竖立机架711与横立机架712均可以由薄壁管组成,其竖立机架711的底部有薄壁管弯折而成的“U”形结构作为支架,以提升该背负组件70的整体结构强度。
具体的,该壳体11为长方体结构,主要用于承载和安装输油组件10中的各元器件,其上顶面有螺纹孔,通过螺纹孔与一组固定条配合,固定在横立机架712的第一竖直承载面7112上。
具体的,该油箱31为长方体形状,外表面带有凹槽,便于固定;上端安装有第一油箱31盖、提手、第二油箱31盖。其中,第二油箱31盖上安装有固定单元311和透气阀312;固定单元311中间通过第三输油管路32,第三输油管路32的一端连接快接接头(即壳体11的第一进油口113),第三输油管路32的另一端深入油箱31底部。本申请中,该固定单元311可以为固定螺母或其他可实施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带7311结构具有第一绑带7311单元731,所述第一绑带7311单元731具有至少一条第一绑带7311,所述第一绑带7311沿水平方向围绕所述油箱31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绑带7311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711上,且所述第一绑带7311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油箱31的外周壁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绑带7311单元731具有两条第一绑带7311,两条第一绑带7311沿上下方向分别固定在竖立机架711上,在水平方向上,该两条第一绑带7311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油箱31的外周壁面上,用以将该油箱31限位在背架71上。本申请中,该第一绑带7311的数量可根据油箱31的长度做适应性调整,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带7311结构还具有第二绑带7321单元732,所述第二绑带7321单元732具有第二绑带7321、第三绑带7322、及位于第二绑带7321与第三绑带7322之间的第一卡扣件7323及第二卡扣件7324,所述第二绑带73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711的顶部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扣件73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绑带7322具有绑带主体部及从绑带主体部一侧向外延伸的两个绑带连接部,所述绑带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7324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绑带连接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横立机架712上,所述第一卡扣件7323与所述第二卡扣件7324之间卡扣连接,所述第二绑带7321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油箱31的外周壁面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可将油箱31限位在背架71上。本申请中,通过第二绑带7321、第三绑带7322、及位于第二绑带7321与第三绑带7322之间的第一卡扣件7323及第二卡扣件7324组成的倒“Y”竖直固定带,该竖直固定带下端与横立机架712上横向设置的薄壁管相连,该竖直固定带上端与竖立机架711上横向设置的薄壁管相连,可减少绑带数量的同时实现更为合理的对油箱31进行限位,实现将油箱31进一步固定在背架71上。
本申请中,肩带和卡扣连接组成的背带72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立机架711的上下两根横向设置的薄壁管上;在竖立机架711的下部固定有背负腰带,由腰带、卡扣及腰垫组成,该腰带固定于竖立机架711的左右两根纵向设置的薄壁管上,腰带中间连接有卡扣,腰带的内侧的左右两面和后面分别缝合有腰垫,以用于增加背负的舒适感;竖立机架711中间两个横向设置的薄壁管之间固定有背垫,也用以提高背负时的舒适感。
本申请中,该竖立机架711上还固定有固定卡扣,固定卡扣为具有弹性的圆形开口结构,通过螺钉固定在背架71一侧纵向设置的薄壁管上,用于收纳点火组件50。
本实施例中,消防作业人员在背负该喷油点火装置100时,两个肩带与人体肩部配合,通过肩带连接的卡扣可实现快速解脱和肩带长度调节;腰带与人体腰部配合,通过腰带连接的卡扣可实现快速解脱和腰带长度的调节,手持点火组件50的把手51。点火时,打开开关,电机17启动,带动油泵22运行,燃料经第三输油管路32进入输油组件10的进油端(及第一进油口113),经过油泵22流向输油组件10的出油端(第一出油口114),通过第五输油管路53流向点火组件50,按压开关把手56,燃料通过第四输油管路52在端口喷出,喷出时有点火器(即点火单元54)将喷出的燃料点燃。
在使用时,该喷油点火装置100存在间歇性喷油的工况,短时停止喷油点火时,无需关闭开关,只需松开开关把手56,即可封闭油路,停止喷油,此时,电机17和油泵22仍在运转,油泵22仍在进行泵油工作,此时油路压力增高,溢流阀16在高压下自动打开,燃料经过溢流阀16,回流至输油组件10的进油端。当需要喷油点火时,只需要按压需要开关把手56即可,此时油路压力降低,溢流阀16自动关闭,燃料重新从点火组件50喷出。
在本实施例中,森林火灾扑救时,战斗环境复杂,消防员往往有不易察觉的情况,在喷油系统工作过程中,电控板上氧气传感器、倾角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定位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当氧气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氧气浓度和温度异常时,第一状态指示灯发出警示灯,扩音器发出警报提示音,提示消防作业人员及时撤出战斗;当消防作业人员不慎摔倒时,倾角传感器即可检测出异常,第一状态指示灯发出警示灯,扩音器发出警报提示音,提示周围消防作业人员及时注意,同时实时定位向外发送给其余消防作业人员位置。通电时,电池14上,电量指示灯显示电池14电量,当电量过低时,第二状态指示灯发出警示灯,扩音器发出警报提示音,提示消防员及时更换电池14;工作时,静电消除器处于工作状态,及时收集并消除系统自带静电,防止由于静电放电导致燃料起燃。
当一桶油喷完时,打开输油组件10的第一油箱31盖,即可向油箱31注入燃料。当需要快速更换燃料并快速投入战斗时,只需脱开与第二绑带7321及第三绑带7322之间的第一卡扣件7323与第二卡扣件7324即可抽出油箱31,更换后重新安装第一卡扣件7323与第二卡扣件7324之间的扣合即可投入战斗。本申请中,使用时透气阀312与外界联通,油箱31内外保持一致大气压,防止因持续抽出燃料造成负压导致抽出困难。
当战斗完毕,需要收纳时,将点火组件50的第五输油管路53卡入固定卡扣内,即可将点火组件50与背负组件70固定。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公开的具体案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油组件、储油组件及点火组件;
所述输油组件具有壳体、溢流阀、电机、油泵、第一输油管路及第二输油管路,所述壳体内具有连通的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所述壳体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输油通道,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油通道,所述溢流阀固定于壳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输油通道及第二输油通道之间,所述电机与油泵均位于所述壳体一侧,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油泵的输入轴固定,所述油泵具有第二出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油通道,所述第一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二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油通道,所述第二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
所述储油组件具有油箱及第三输油管路,所述第三输油管路的一端伸入所述油箱的内部,所述第三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
所述点火组件具有把手和第五输油管路,所述把手内具有第三输油通道,所述把手表面设置有连通第三输油通道的第三进油口与第三出油口,所述第五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油口,所述第五输油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组件还具有第四输油管路、点火单元、阀芯与开关把手,所述第四输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出油口,所述第四输油管路的另一端固定有所述点火单元,所述阀芯安装在所述第三输油通道内,所述开关把手安装在所述把手上,所述开关把手用于控制所述阀芯的开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组件还具有电池及锁固单元,所述壳体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锁固单元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口处,所述锁固单元将所述电池固定安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中,所述电池用于驱动所述电机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单元具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固定部、及从固定部一侧一体延伸的限位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第一组装结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组装结构,所述第一组装结构和所述第二组装结构活动连接,所述限位部用于卡接所述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单元还具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组装结构为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组装结构为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第二装配孔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单元还具有弹性件及滚动体,所述壳体上朝向固定部所在侧凹设有放置槽,所述固定部上朝向壳体所在侧凹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弹性件与滚动体依次安置于所述放置槽中,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放置槽底部,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滚动体,使滚动体的表面部分接触于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组件还具有电控板与盖板,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电控板安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中,所述盖板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壳体上,并覆盖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口,所述电控板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启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侧延伸有安装台及位于安装台上方的外罩,所述电机与油泵固定于所述安装台上,所述外罩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台上,并覆盖所述电机与油泵。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负组件,所述背负组件具有背架和套装在所述背架上的背带,所述背架具有竖立机架与横立机架,所述横立机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的底部,所述竖立机架的底部向下弯曲延伸形成有两个U形支架,且该两个所述U形支架的另一端均固定于所述横立机架的另一端上,两个所述U形支架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背带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上,且位于远离所述横立机架所在测的一端;
所述横立机架沿上下方向具有第一水平承载面及位于第一水平承载面上方的第二水平承载面,所述壳体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横立机架上,并与所述第一水平承载面贴合;
所述竖立机架位于所述横立机架所在测的一端具有第一竖直承载面,所述油箱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承载面上,并与所述第一竖直承载面贴合;
所述背负组件还具有第一绑带结构,所述第一绑带结构将所述油箱固定于所述第一竖直承载面上;
所述油箱包括顶部设置有固定单元与透气阀,所述第三输油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固定单元伸入所述油箱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带结构具有第一绑带单元,所述第一绑带单元具有至少一条第一绑带,所述第一绑带沿水平方向围绕所述油箱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一绑带的相对两个端部均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绑带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油箱的外周壁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喷油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带结构还具有第二绑带单元,所述第二绑带单元具有第二绑带、第三绑带、及位于第二绑带与第三绑带之间的第一卡扣件及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竖立机架的顶部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扣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绑带具有绑带主体部及从绑带主体部一侧向外延伸的两个绑带连接部,所述绑带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绑带连接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横立机架上,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卡扣连接,所述第二绑带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油箱的外周壁面上。
CN202311801234.1A 2023-12-22 2023-12-22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Pending CN1178698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1234.1A CN117869881A (zh) 2023-12-22 2023-12-22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1234.1A CN117869881A (zh) 2023-12-22 2023-12-22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69881A true CN117869881A (zh) 2024-04-12

Family

ID=90592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01234.1A Pending CN117869881A (zh) 2023-12-22 2023-12-22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698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2877B (zh) 一种动力送风系统及其控制系统
CA1218579A (en) Breathing apparatus
EP1992382A1 (fr) Dispositif de fourniture d'oxygène domestique et ambulatoire
WO2021215664A1 (ko) 진공청소기를 활용하는 휴대용 방역기
CN117869881A (zh) 一种喷油点火装置
CN207412565U (zh) 一种新型消防车
US7021391B2 (en) Portable fire fighting system and extinguish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07640845U (zh) 车载泡沫灭火炮
EP1635912B1 (en) A portable breathing apparatus
RU131631U1 (ru) Огнетушитель ранцевый моторизованный
RU147285U1 (ru) Аппарат шланговый
CN210433880U (zh) 一种带供水控制系统的消防车
CN206822995U (zh) 消防灭火系统及背负式灭火装置
CN211675800U (zh) 一种能够自动制氧的呼吸机
CN113304410A (zh) 一种高层逃生辅助装置
CN215024657U (zh) 一种地下工地用自供氧气的自动呼吸面罩
CN207605251U (zh) 便携式呼吸机
KR200234760Y1 (ko) 휴대가능한 방독용 산소공급장치
CN204141684U (zh) 一种简易型燃气取暖器
CN219396029U (zh) 一种蒸汽式喷雾器及其智能控制系统
CN118022483A (zh) 一种分离式便携制氧设备
CN219515055U (zh) 一种蒸汽式喷雾器防空吸供料系统
CN115487456B (zh) 灭火装置
CN204815483U (zh) 便携式电动风力泡沫灭火机
CN214388568U (zh) 一种分离式主动送风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Yanzhi

Inventor after: Wang Bangmeng

Inventor after: Qi Weiwei

Inventor after: Wang Kenan

Inventor after: Yang Yiguang

Inventor after: Xiao Xinhua

Inventor after: Lin Longgui

Inventor after: Qiang Ligang

Inventor after: Li Guohui

Inventor after: Xi Xiaokang

Inventor after: Chen Teng

Inventor after: Guo Chao

Inventor after: Xiao Taokang

Inventor after: Song Dingan

Inventor after: Li Lin

Inventor before: Qiang Ligang

Inventor before: Yang Yiguang

Inventor before: Xiao Xinhua

Inventor before: Lin Longgui

Inventor before: Xi Xiaokang

Inventor before: Guo Chao

Inventor before: Xiao Taokang

Inventor before: Song Dingan

Inventor before: Li Lin

Inventor before: Wang Bangmeng

Inventor before: Qi Weiwei

Inventor before: Wang Ken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31

Address after: 300381 No. 110 South Jin Wei Road, Tianjin, Nankai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TIANJIN FI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M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pplicant after: GUIZHOU AERO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50009 No.7 Honghe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IZHOU AERO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