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5565A -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5565A
CN117855565A CN202410248293.9A CN202410248293A CN117855565A CN 117855565 A CN117855565 A CN 117855565A CN 202410248293 A CN202410248293 A CN 202410248293A CN 117855565 A CN117855565 A CN 117855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energy storage
storage device
current collec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482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55565B (zh
Inventor
郑建明
李亚静
肖和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482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555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55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5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55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55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端盖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端盖组件包括顶盖、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顶盖包括顶盖本体,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柱通孔和第二极柱通孔。转接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盘,第一集流盘包括第一集流盘本体,第一集流盘本体具有极柱凸台。第一集流盘连接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极柱凸台与第一极柱通孔相对设置。第一极柱穿设于第一极柱通孔,且与极柱凸台连接并导通。第二极柱固定连接顶盖本体,并穿出第二极柱通孔,第二极柱与电极组件的第二极耳连接并导通。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朝向同一侧伸出,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与外部的连接较为方便,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
现有的二次电池,正极和负极分别设置在电极卷芯的沿轴向的相背的两侧,也即正极和负极设置在电极卷芯的不同侧,导致电池使用时通常需要特定的电池座或者焊接引线才能连接到电路板上,使用时不方便,增加工序和成本,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其包括:
壳体;
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安装于壳体的内部,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端盖组件,端盖组件包括顶盖、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顶盖包括顶盖本体,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柱通孔和第二极柱通孔;沿顶盖本体的厚度方向,第一极柱通孔和第二极柱通孔贯穿顶盖本体;
转接组件,转接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盘、第二集流盘以及连接件,第一集流盘包括第一集流盘本体,第一集流盘本体具有极柱凸台;
转接组件安装于壳体的内部,端盖组件安装于壳体,第一集流盘位于顶盖和电极组件之间,且连接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极柱凸台与第一极柱通孔相对设置;第二集流盘位于电极组件背向第一集流盘的一侧,且与电极组件连接并导通;连接件穿过电极组件,并连接第二集流盘和第二极柱;
第一极柱穿设于第一极柱通孔,且与极柱凸台连接并导通;第二极柱固定连接顶盖本体,并穿出第二极柱通孔,第二极柱与电极组件的第二极耳连接并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储能装置的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位于电极组件的同一侧,也即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朝储能装置的同一侧伸出。这样,储能装置在安装使用时安装,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与外部的连接较为方便,有利于减少工序,提高组装效率。同时,储能装置在安装时,不需要特定的电池底座或引线以实现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之间的连接,有利于降低成本。
一种实施例中, 储能装置还包括绝缘件,绝缘件安装于壳体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集流盘和壳体的底壁之间;
绝缘件包括本体部,沿本体部的厚度方向,本体部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表面朝向壳体的底壁;
本体部包括第一凸筋组和第二凸筋组,第一凸筋组凸设于第一表面,部分第一凸筋组抵接第二集流盘,另一部分第一凸筋组抵接连接件;第二凸筋组凸设于第二表面,且至少部分第二凸筋组抵接壳体的底壁。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绝缘件设置第一凸筋组和第二凸筋组,其中部分第一凸筋组用于抵接第二集流盘,第二凸筋组用于抵接壳体的底壁,使得绝缘件的第一表面与第二集流盘之间,以及绝缘件的第二表面与壳体的底壁之间均具有间隙,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绝缘件的两侧空间自由穿梭、流通,有利于将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排出储能装置,提高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此外,电极组件装配入壳后,连接件可抵接于另一部分第一凸筋组,从而另一部分第一凸筋组可以支撑连接件远离壳体的底壁一段距离。这样,在顶盖装配时,第二极柱可套设并充分抵接连接件的第二端部,在激光焊接第二极柱与连接件之间的缝隙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熔融金属液滴进入电极组件的内部造成短路,从而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一种实施例中,沿绝缘件的厚度方向,第一凸筋组和第二凸筋组在平行于第一表面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以理解,第一凸筋组和第二凸筋组对应设置,当第一凸筋组抵接第二集流盘、第二凸筋组抵接壳体的底壁时,绝缘件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侧受力均匀,绝缘件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储能装置的可靠性较好。
一种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二凸筋组凸出第二表面的高度大于第一凸筋组凸出第一表面的高度。
可以理解,第二凸筋组抵接在壳体的底壁时,绝缘件的第二表面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较大,也即,在绝缘件的第二表面与壳体的底壁之间具有较大的供气体流通的空间,当通过壳体的底壁上的注液孔向壳体的内部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可以较通畅地透过绝缘件流向电芯本体。
一种实施例中,本体部还包括通气孔,通气孔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凸筋组包括第一凸环和多个第一凸筋,第一凸环环绕通气孔设置,多个第一凸筋围绕第一凸环间隔且均匀排布;第一凸环抵接连接件,第一凸筋抵接第二集流盘;
第二凸筋组包括多个第二凸筋,第二凸筋抵接壳体的底壁,沿着绝缘件的厚度方向,多个第二凸筋与多个第一凸筋一一地对应设置。
可以理解,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对应设置,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均围绕通气孔间隔且均匀排布。当第一凸筋抵接第二集流盘、第二凸筋抵接壳体的底壁时,绝缘件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侧受力均匀,绝缘件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储能装置的可靠性较好。
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凸筋组还包括第二凸环,第二凸环围绕通气孔设置,沿着绝缘件的厚度方向,第二凸环与第一凸环对应设置;
第二凸环抵接壳体的底壁,第二凸环具有透气缺口,沿通气孔的径向,透气缺口贯穿第二凸环,并与通气孔连通。
本实施例的第二凸环设有透气缺口,使得当第二凸环抵接壳体的底壁时,第二凸环与壳体的底壁存在气体流通空间,被困在电芯本体的内部的气体可以从经透气缺口处排出。可以理解,第二凸环的透气缺口起到防困气的作用。通过在第二凸环设置透气缺口,可以避免储能装置翻转注液时造成局部困气,导致电解液加注不足。
一种实施例中,本体部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由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方向凹陷形成,通气孔贯穿容纳槽的槽底壁;
第二集流盘还包括第二集流盘本体,第二集流盘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转接面和第四转接面,第二集流盘本体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由第三转接面向第四转接面凹陷形成并在第四转接面形成第一凸部,第一凸部位于容纳槽内。
可以理解,在安装第二集流盘时,第二集流盘的第四转接面朝向绝缘件被导入壳体的容纳腔内,第二集流盘的第一凸部可以伸入绝缘件的容纳槽内。此时,限位槽的开口朝向电极组件,后续安装连接件时,连接件的第一卡接部能够抵接在限位槽的槽底壁上,有利于确保第二集流盘和连接件的连接可靠性。
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盘本体还设有多个第二透气孔,多个第二透气孔均匀且间隔分布;沿第二集流盘本体的厚度方向,第二透气孔贯穿第三转接面和第四转接面。
可以理解,第二集流盘本体设置多个第二透气孔,气体可以通过第二透气孔穿过第二集流盘,在第二集流盘的两侧流通。在储能装置发生热失控时,第二透气孔有利于气体在储能装置内的流动,且及时排出储能装置,从而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一种实施例中,绝缘件还包括连接于本体部的周缘的周侧部,沿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的方向,周侧部相对绝缘件的厚度方向朝向绝缘件的中心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当绝缘件被装入壳体的容纳腔时,本体部的第二表面朝向壳体,周侧部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方便绝缘件被导入壳体的容纳腔内。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盘还包括第一集流盘本体、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
沿第一集流盘本体的厚度方向,第一集流盘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转接面和第二转接面,第一转接面朝向端盖组件,极柱凸台由第二转接面向第一转接面凹陷形成;
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与极柱凸台间隔设置,第一凸起由第二转接面向第一转接面凸设形成,第一凸起抵接电极组件;
第二凸起由第二转接面向第一转接面凸设形成,第二凸起抵接顶盖本体。
可以理解,在顶盖与壳体焊接后,顶盖抵接在极柱凸台上,且压紧极柱凸台。顶盖对于第一集流盘极柱凸台的一侧具有较大的作用力,容易导致第一集流盘倾斜,导致第一集流盘和顶盖之间存在虚焊的风险,影响第一集流盘和顶盖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集流盘设置第一凸起,以在顶盖压紧极柱凸台时抵接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从而保持焊台的平整度,避免第一极集流盘发生倾斜而导致于顶盖发生虚焊;同时,第一凸起与第一极耳抵接,使得极柱凸台与电极组件之间的间距较大,增大了极柱凸台的过流面积,有利于气体在极柱凸台和电极组件之间流通。
第二凸起抵接顶盖本体的第二安装面时,第一集流盘和顶盖本体之间具有间隙,可以供气体流通,增加了气体的过流面积。同时,第二凸起可以与第一焊接部对应设置。这样,当第一集流盘与第一极耳和顶盖抵接时,第一集流盘在第一转接面和第二转接面两侧受力均匀,第一集流盘的平整度较好,并且第一集流盘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储能装置的可靠性较好。
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件为中空结构件,连接件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连通连接件的内腔和连接件的外部。
可以理解,连接件的第二端部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将连接件的内腔与外部空间连通,有利于连接件内部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出去,从而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部、主体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第二集流盘,第二端部连接第二极柱,第一开口设于第二端部;
第二端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主体部之间,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二极柱;
主体部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部的直径,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部的直径。
可以理解,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部的直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极柱焊接时,由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极柱之间存在用于间隙,激光容易穿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极柱之间的间隙照射到电极组件上,造成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被烧伤。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极柱焊接时,激光透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极柱之间的间隙后,会照射在第二连接部的周侧面上,激光不会照射到电极组件上,不会造成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被烧伤,从而提高连接件与第二极柱的焊接安全性能。并且,第一连接部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部的直径,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小于主体部的直径,使得端盖组件安装时,连接件可以较为顺畅地穿过端盖组件,方便了端盖组件与连接件的装配。
一种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芯本体卷绕在连接件的外侧,并与连接件连接。
可以理解,连接件可以作为电芯本体的卷针参与电芯本体的卷绕环节,并留在电芯本体的内部。
一种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芯本体具有通道,通道沿电极组件的轴向贯穿电芯本体;
主体部位于通道内,并且与通道的内壁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电芯本体与连接件之间预留有导流空间,电解液可以在电芯本体和连接件之间的间隙流动,有利于电解液完全浸润电芯本体中心位置,并且电芯本体和连接件之间的间隙还有利于电极组件的散热。
一种实施例中,端盖组件还包括下塑胶,下塑胶套设于第二极柱,且与顶盖固定连接;
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和第一通孔,沿下塑胶本体的厚度方向,下塑胶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二面朝向电极组件,第一通孔贯穿第二面和第一面;
下塑胶设有导向部,导向部凸设于第二面,且环绕第一通孔的周缘设置;沿第一面向第二面的方向,导向部相对端盖组件的轴向朝远离端盖组件的中心的方向倾斜;
第二端部经导向部穿过第一通孔。
可以理解,通过设置导向部,在安装端盖组件时,便于顶盖与连接件之间的配合,有利于连接件顺利插入端盖组件的中部位置,从而与第二极柱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顶盖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二安装面朝向壳体的内部;
顶盖本体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靠近顶盖本体的周缘,且沿顶盖本体的周缘设置,限位部凹设于第一安装面;
壳体的侧壁固定连接顶盖本体,且位于第二安装面的一侧,壳体的侧壁的一部分与限位部相对。
可以理解,限位部对壳体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对壳体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壳体和顶盖之间的配合度,降低因壳体和顶盖配合不足而导致的顶盖入壳困难的风险,提高顶盖的入壳良率;并且,提高壳体和顶盖之间的配合度,可以防止因壳体和顶盖配合不足而导致的焊接不良问题,提高壳体和顶盖的焊接良率,从而提高壳体和顶盖的连接可靠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其包括上述的储能装置,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端盖组件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端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第一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的第一集流盘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所示的第二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的第二集流盘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的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3所示的绝缘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一角度剖开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储能装置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储能装置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另一角度剖开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主要的附图标记对应的名词为:2000电能转换装置,3000风能转换装置,4000电网,1000储能装置,400壳体,401第二开口,41底壁,42侧壁,43容纳腔,411防爆阀,412注液孔,413密封塞,100端盖组件,10顶盖,11顶盖本体,12第一极柱通孔,13第二极柱通孔,20第一极柱,30第二极柱,301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2第二极柱的柱体部,303第二通孔,304斜面,111第一安装面,112第二安装面,113安装槽,113A第二凸部,114限位部,14下塑胶、141下塑胶本体,1411第一面,1412第二面,142凹槽,143第一通孔,144导向部,15上塑胶,16密封圈,200转接组件,210第一集流盘,211第一集流盘本体,2111第一转接面,2112第二转接面,2113第三通孔,2114第一透气孔,2115第一抓取区,212极柱凸台,213第一凸起,214第二凸起,215第一焊接部,216第一导向缺口,220第二集流盘,221第二集流盘本体,2211第三转接面,2212第四转接面,2213限位槽,2213A第一凸部,2214第四通孔,2215第二抓取区,2216第二透气孔,223第二焊接部,224第二导向缺口,300电极组件,310电芯本体,311通道,230连接件,231第一端部,2311第一卡接部,2312第二卡接部,232主体部,2321条形凸起,233第二端部,2330第一开口,2331第一连接部,2332第二连接部,2333第二周侧面,500绝缘件,51本体部,511第一表面,5111第三抓取区,512第二表面,513容纳槽,513A第三凸部,514通气孔,515第三透气孔,52周侧部,521第一周侧面,53第一凸筋组,531第一凸环,532第一凸筋,5321第一部分,5322第二部分,5323第三部分,533第三凸筋,534第四凸筋,5341第一子凸筋,5342第二子凸筋,54第二凸筋组,541第二凸环,5411透气缺口,542第二凸筋,543A第三凸环,5421第四部分,5422第五部分,5423第六部分,543第五凸筋,5431凹陷区,544A第四凸环,544第六凸筋,55第三导向缺口,56缺口,57卡位部,57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场景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应用于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2000(光伏板)、风能转换装置3000(风机)、电网4000以及储能装置1000,该储能装置1000可作为储能柜,可以安装于室外。具体的,电能转换装置2000(光伏板)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电网4000,或者在电网4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风能转换装置3000(风机)可以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电网4000,或者在电网4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其中,电能的传输可以采用高压线缆进行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多个储能装置1000采用隔离板(图未示)进行支撑及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当该储能装置1000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圆柱电池。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圆柱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所述储能装置1000用于为用电设备(图未示)供电。储能装置1000可以为电池或其他具有电力存储功能的部件。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0为圆柱电池。用电设备,以汽车为例进行说明,汽车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或者增程式汽车等。汽车包括储能装置、控制器和马达。储能装置1000用于向控制器和马达供电,作为汽车的操作电源和驱动电源,例如,储能装置1000用于汽车的启动、导航和运行时的工作用电需求;又例如,储能装置1000向控制器供电,控制器控制储能装置1000向马达供电,马达接收并使用储能装置1000的电力作为汽车的驱动电源,替代或部分地替代燃油或天然气为汽车提供驱动动力。可以理解,储能装置1000还可以是方形电池或其他具有电力存储功能的部件。
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4,图3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400、电极组件300、端盖组件100及连接电极组件300和端盖组件100的转接组件200。为方便描述,定义图2所示储能装置1000的轴向(也即,储能装置10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储能装置1000的径向(也即,储能装置1000的宽度方向)垂直于Z轴方向。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2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以下文中所用到的“相同”、“相等”或者“平行”均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存在。
本实施例中,壳体400包括底壁41以及连接于底壁周缘的侧壁42,壳体400的底壁41和侧壁42围成容纳腔43,电极组件300和转接组件200 安装于容纳腔43内。壳体400具有第二开口401,第二开口401与容纳腔连通,端盖组件100密封于第二开口401。
壳体400的底壁41设有连通容纳腔43的防爆阀411和注液孔412。防爆阀411与注液孔412间隔设置。当储能装置1000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411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在储能装置1000的注液工序中,通过底壁上的注液孔412向电池内注入电解液。壳体400还包括密封塞413,密封塞413由壳体400的外部装入注液孔412,并密封注液孔412。
电极组件300包括电芯本体310和极耳(图未示)。电芯本体310呈圆柱型。电芯本体310为中空结构,电芯本体310的内部具有通道311。通道311沿电芯本体310的轴向(也即,Z轴方向)贯穿电芯本体310。极耳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沿电芯本体310的轴向(也即,Z轴方向),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位于电芯本体310的相背的两端。其中,第一极耳为负极耳,第二极耳为正极耳。
转接组件200 包括第一集流盘210、第二集流盘220及连接件230。第一集流盘210设于端盖组件100与电极组件300之间,用于连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和端盖组件100的负极柱。可以理解,第一集流盘210为负极集流盘。端盖组件100的负极柱可以通过第一集流盘210与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连接。具体的,第一集流盘210可以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第一极耳和端盖组件100的负极柱连接。
第二集流盘220设于壳体400的底壁41与电极组件300之间,用于连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二极耳。连接件230沿储能装置1000的轴向(也即,Z轴方向)穿设于电芯本体310,连接件230的一端用于连接端盖组件100的正极柱,另一端用于连接第二集流盘220。可以理解,第二集流盘220为正极集流盘。端盖组件100的正极柱通过第二集流盘220和连接件230连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二极耳。具体的,第二集流盘220可以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第二极耳连接,连接件230可以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端盖组件100的正极柱连接。
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0还包括绝缘件500。绝缘件500安装于壳体400的容纳腔43内,且位于第二集流盘220和壳体400的底壁41之间。可以理解,绝缘件500用于将第二集流盘220与壳体400的底壁41之间的绝缘,以防止发生短路。
请参阅图3至图6,图5为图3所示的端盖组件100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的端盖组件100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端盖组件100包括顶盖10、第一极柱20和第二极柱30。其中,第一极柱20为负极柱,用于与第一集流盘210连接。第二极柱30为正极柱,用于与连接件230和第二集流盘220连接。
本实施例中,顶盖10包括顶盖本体11,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柱通孔12和第二极柱通孔13。顶盖本体11大致呈圆盘状。沿顶盖本体11的厚度方向,第一极柱通孔12和第二极柱通孔13贯穿顶盖本体11。可以理解,第一极柱通孔12和第二极柱通孔13分别用于供第一极柱20和第二极柱30穿过。
沿顶盖本体11的厚度方向,顶盖本体1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安装面111和第二安装面112。顶盖本体11包括安装槽113。安装槽113凹设于第二安装面112的中部位置。可以理解,安装槽113由第二安装面112向第一安装面111方向凹陷形成,并在第一安装面111形成第二凸部113A。沿顶盖本体11的厚度方向,第二极柱通孔13贯穿安装槽113的槽底壁和顶盖本体11的第一安装面111,即贯穿顶盖本体11的第二凸部113A。可以理解,安装槽113用于容纳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113为矩形凹槽。
本实施例中,顶盖本体11还包括限位部114。限位部114靠近顶盖本体11的周缘,且沿顶盖本体11的周缘设置。限位部114凹设于第一安装面111。可以理解,限位部114由第一安装面111向第二安装面112方向凹陷形成,并在第二安装面112形成凸起。限位部114可以通过对顶盖本体11进行钣金冲压一次成型,其制作工艺简单。可以理解,限位部114用于在壳体400与顶盖本体11连接时,对壳体400进行定位,提高壳体400和顶盖本体11连接时的配合度。
本实施例中,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下塑胶14、上塑胶15和密封圈16。下塑胶14和上塑胶15分别套设于第二极柱30的相背的两端,且与顶盖10固定连接。第二极柱30通过上塑胶15与顶盖本体11绝缘。下塑胶14套设于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的周缘并与顶盖本体11的第二安装面112连接,且下塑胶14的部分夹持在安装槽113的槽侧壁与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之间。第一集流盘210通过下塑胶14与连接件230绝缘。密封圈16与安装槽113及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接触的位置均连接。
下塑胶14包括下塑胶本体141。下塑胶本体141大致为矩形,沿下塑胶本体141厚度方向(Z轴方向),其包括第一面1411和第二面1412,第一面1411和第二面1412相背设置。下塑胶14还包括凹槽142和第一通孔143。凹槽142和第一通孔143同轴设置。凹槽142用于收容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凹槽142由第一面1411向第二面1412方向凹陷形成。第一通孔143为圆形通孔,第一通孔143贯穿第二面1412和第一面1411。具体的,第一通孔143贯穿凹槽142的槽底壁。第一通孔143用于供连接件230穿过。第二极柱30具有第二通孔303。第二通孔303的内壁用于与连接件230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塑胶15套设于第二极柱30的周缘并与顶盖本体11的第一安装面111连接,且上塑胶15的部分夹持在第一安装面111与第二极柱30之间。上塑胶15的另一部分夹持在第二极柱通孔13与第二极柱30之间。上塑胶15与第二极柱通孔13及第二极柱30的接触的位置均连接,第二极柱30通过上塑胶15与顶盖10绝缘。密封圈16套设于第二极柱30,第二极柱30穿过第二极柱通孔13,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位于安装槽113内,第二极柱的柱体部302位于第二极柱通孔13内。密封圈16夹持于顶盖本体11和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之间,且夹持在第二极柱的柱体部302和下塑胶14之间。可以理解,密封圈16被压缩在第二极柱的法兰部301与顶盖10、上塑胶15之间,且密封第二极柱通孔13。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为图3所示的第一集流盘210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所示的第一集流盘210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集流盘210包括第一集流盘本体211。第一集流盘本体211大致呈圆盘状。沿第一集流盘本体211的厚度方向,第一集流盘本体21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转接面2111和第二转接面2112。第一集流盘本体211的中部设有第三通孔2113,第三通孔2113贯穿第一转接面2111和第二转接面2112。
第一集流盘本体211还设有第一抓取区2115。第一抓取区2115为平面,是第一转接面2111的一部分。第一抓取区2115用于供吸盘抓取。可以理解,第一抓取区2115为第一转接面2111预留的空白区域。在储能装置1000制备过程中,第一抓取区2115用于被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负压吸嘴吸附,从而吸嘴可以将第一集流盘210转运至对应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的位置进行激光焊接,有利于提升自动化生产效率。第一抓取区21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抓取区2115可以供多个吸嘴同时进行抓取。多个第一抓取区2115围绕第三通孔2113对称分布,以使吸嘴对第一集流盘210进行抓取时稳定性更好。多个第一抓取区2115也可以不对称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抓取区21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抓取区2115围绕第三通孔2113对称分布。
第一集流盘本体211还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2114。多个第一透气孔2114围绕第三通孔2113均匀且间隔分布,并与第一抓取区2115间隔设置。沿第一集流盘本体211的厚度方向,第一透气孔2114贯穿第一集流盘210的第一转接面2111和第二转接面2112。可以理解,第一集流盘本体211设置多个第一透气孔2114,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透气孔2114穿过第一集流盘210,在第一集流盘210的两侧流通。在储能装置1000发生热失控时,通过设置第一透气孔2114有利于气体在储能装置1000内的流动,且及时排出储能装置1000,从而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盘210还包括极柱凸台212,极柱凸台212凸设于第一转接面2111。极柱凸台212由第二转接面2112向第一转接面2111凹陷形成。极柱凸台212与第三通孔2113间隔设置,且靠近第一集流盘210的周缘设置。极柱凸台212用于与端盖组件100的第一极柱20连接。
第一集流盘210还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213和第二凸起214。其中,第一凸起213由第一转接面2111向第二转接面2112凸设形成。可以理解,第一凸起213凸出于第二转接面2112,并在第一转接面2111形成凹部。第一凸起213位于极柱凸台212远离第三通孔2113的一侧,且延伸至第一集流盘本体211的边缘。第一凸起213可以呈半圆状。可以理解,第一凸起213用于抵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第二凸起214由第一转接面2111向第二转接面2112凸设形成。可以理解,第二凸起214凸出于第一转接面2111,并在第二转接面2112形成凹部。第二凸起214靠近第一集流盘210的周缘设置。第二凸起214可以为圆形凸起。可以理解,第二凸起214用于抵接顶盖本体11。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1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二凸起214和第一凸起213围绕第三通孔2113均匀且间隔分布。可以理解,第一凸起213和第二凸起214围绕第三通孔2113间隔且均匀排布,当第一凸起213与第一极耳抵接、第二凸起214与顶盖10抵接时,第一集流盘210在第一转接面2111和第二转接面2112两侧受力均匀,第一集流盘210的平整度较好,并且第一集流盘210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储能装置1000的可靠性较好。不容易发生倾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14的数量不局限于图7和图8所示意的三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盘210还包括第一焊接部215,第一焊接部215由第一转接面2111向第二转接面2112凹陷形成。第一焊接部215凸出于第二转接面2112。第一焊接部215大致呈“U”型。第一焊接部215与第三通孔2113间隔设置,并沿第一集流盘210的径向延伸至第一集流盘210的周缘。可以理解,第一焊接部215用于连接电极组件300,并与电极组件300电导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焊接部215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第一焊接部215围绕第三通孔2113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焊接部215的数量不局限于图7和图8所示意的四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盘210还包括第一导向缺口216,第一导向缺口216位于第一集流盘210的周缘。第一导向缺口216贯穿第一转接面2111和第二转接面2112。第一导向缺口216可以为半圆形缺口。可以理解,在储能装置1000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第一导向缺口216可以用于对工装夹具进行对位,并且在对第一集流盘210进行焊接时,可以用于定位焊接激光和第一集流盘210的焊接位置。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图3所示的第二集流盘220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3所示的第二集流盘220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第二集流盘220包括第二集流盘本体221。第二集流盘220本体大致呈圆盘状。沿第二集流盘本体221的厚度方向,第二集流盘本体22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转接面2211和第四转接面2212。第二集流盘本体221的中部设有限位槽2213和第四通孔2214。第四通孔2214与限位槽2213同轴设置。限位槽2213由第三转接面2211向第四转接面2212凹陷形成,并在第四转接面2212形成第一凸部2213A。可以理解,第二集流盘220的限位槽2213的槽底壁用于与连接件230抵接,连接件230的一端的部分可以位于限位槽2213内,从而提高第二集流盘220与连接件23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沿第二集流盘本体221的厚度方向,第四通孔2214贯穿第三转接面2211和第四转接面2212。也即,第四通孔2214贯穿限位槽2213的槽底壁。也即,第四通孔2214贯穿第二集流盘220的第一凸部2213A。可以理解,第四通孔2214用于供连接件230穿过,并限制连接件230在第二集流盘220的径向上的移动。
第二集流盘本体221还设有第二抓取区2215。第二抓取区2215为平面,是第三转接面2211的一部分。第二抓取区2215用于供吸盘抓取。可以理解,第二抓取区2215为第三转接面2211预留的空白区域。在储能装置1000制备过程中,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负压吸嘴可以作用于第二抓取区2215,从而吸附第二集流盘220,并将第二集流盘220转运至对应电极组件300的第二极耳的位置进行激光焊接,有利于提升自动化生产效率。第二抓取区22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抓取区2115可以供多个吸嘴同时进行抓取。多个第二抓取区2215围绕第四通孔2214对称分布,以使吸嘴对第二集流盘220进行抓取时稳定性更好。多个第二抓取区2215也可以不对称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抓取区22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抓取区2115围绕第四通孔2214对称分布。
第二集流盘本体221还设有多个第二透气孔2216。多个第二透气孔2216围绕第四通孔2214均匀且间隔分布,并与第二抓取区2215间隔设置。沿第二集流盘本体221的厚度方向,第二透气孔2216贯穿第二集流盘220的第三转接面2211和第四转接面2212。可以理解,第二集流盘本体221设置多个第二透气孔2216,气体可以通过第二透气孔2216穿过第二集流盘220,在第二集流盘220的两侧流通。在储能装置1000发生热失控时,通过设置第二透气孔2216有利于气体在储能装置1000内的流动,且及时排出储能装置1000,从而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盘220还包括第二焊接部223,第二焊接部223凸设于第四转接面2212。也即,第二焊接部223由第四转接面2212向第三转接面2211凹陷形成。第二焊接部223大致呈“U”型。第二焊接部223与第四通孔2214间隔设置,并沿第二集流盘220的径向延伸至第二集流盘220的周缘。可以理解,第二焊接部223用于连接电极组件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焊接部223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第二焊接部223围绕第四通孔2214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焊接部223的数量不局限于图9和图10所示意的四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盘220还设有第二导向缺口224,第二导向缺口224位于第二集流盘220的周缘。第二导向缺口224贯穿第三转接面2211和第四转接面2212。第二导向缺口224可以为半圆型缺口。可以理解,在储能装置1000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第二导向缺口224可以用于对工装夹具进行对位,并且在对第二集流盘220进行焊接时,可以用于定位焊接激光和第二集流盘220的焊接位置。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图3所示的绝缘件500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3所示的绝缘件500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绝缘件500包括本体部51以及连接于本体部51的周缘的周侧部52。本体部51大致为圆盘状。沿本体部51的厚度方向,本体部5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周侧部52具有第一周侧面521,周侧部52的第一周侧面521沿着本体部51的周缘设置。
本实施例中,沿第一表面511向第二表面512的方向,绝缘件500的周侧部52相对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朝向绝缘件500的中心倾斜设置。可以理解,当绝缘件500被装入壳体400的容纳腔时,本体部51的第二表面512朝向壳体400,周侧部52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方便绝缘件500被导入壳体400的容纳腔内。
本实施例中,本体部51的中心位置设有容纳槽513和通气孔514,容纳槽513由第一表面511向第二表面512方向凹陷形成。容纳槽513相对第二表面512凸出,并在第二表面512形成第三凸部513A。通气孔514与容纳槽513同轴设置,且贯穿容纳槽513的槽底壁,即贯穿本体部51的第三凸部513A。换言之,沿本体部51的厚度方向,通气孔514贯穿本体部51的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
本体部51还设有第三抓取区5111。其中,第三抓取区5111为平面,是第一表面511的一部分。第三抓取区5111用于供吸盘抓取。可以理解,第三抓取区5111为第一表面511预留的空白区域。在储能装置1000制备过程中,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负压吸嘴可以作用于第三抓取区5111,从而吸附绝缘件500,并将绝缘件500转运至壳体400的容纳腔内,有利于提升自动化生产效率。第三抓取区51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三抓取区5111可以供多个吸盘同时对绝缘件500进行抓取,有利于提高吸盘对绝缘件500吸附的可靠性。多个第三抓取区5111可以对称分布,以使吸盘抓取绝缘件500时稳定性更好。多个第三抓取区5111也可以不对称分布。
本体部51还设有多个第三透气孔515。多个第三透气孔515围绕通气孔514均匀且间隔分布,并与第三抓取区5111间隔设置。沿本体部51的厚度方向,第三透气孔515贯穿本体部51的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可以理解,绝缘件500的本体部51设置多个第三透气孔515,气体可以通过第三透气孔515穿过绝缘件500,在绝缘件500的两侧流通。在储能装置1000发生热失控时,通过设置第三透气孔515有利于气体在储能装置1000内的流动,且及时排出储能装置1000,从而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本体部51包括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与第三抓取区5111和第三透气孔515间隔设置,也即,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避开第三抓取区5111和第三透气孔515设置。第一凸筋组53凸设于第一表面511,第二凸筋组54凸设于第二表面512。第一凸筋组53与第二凸筋组54对应设置。可以理解,沿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投影,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在平行于第一表面511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沿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第二凸筋组54凸出第二表面512的高度大于第一凸筋组53凸出第一表面511的高度。也即,沿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第二凸筋组54的厚度大于第一凸筋组53的厚度。
请参阅图11,第一凸筋组53包括第一凸环531和多个第一凸筋532。可以理解,第一凸环531用于抵接连接件230,多个第一凸筋532用于抵接第二集流盘220。第一凸环531位于容纳槽513内,且环绕通气孔514设置。多个第一凸筋532围绕容纳槽513间隔且均匀分布。换言之,多个第一凸筋532可以围绕通气孔514间隔且均匀分布。第一凸筋532大致呈“工”字型。具体的,第一凸筋532包括第一部分5321、第二部分5322和第三部分5323。第二部分5322的一端连接第一部分5321的中部,另一端连接第三部分5323的中部。其中,第一部分5321沿容纳槽513的边缘设置,第二部分5322沿本体部51的径向延伸。第三部分5323与第一部分5321大致平行,并且第三部分5323的长度大于第一部分5321的长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筋532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第一凸筋532围绕通气孔514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筋532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1所示意的四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筋组53还包括沿绝缘件500的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三凸筋533,以及沿本体部51的周缘间隔排布的多个第四凸筋534。可以理解,第三凸筋533和第四凸筋534均用于抵接第二集流盘220。多个第三凸筋533围绕容纳槽513间隔分布。多个第三凸筋533中的至少一个位于第一凸筋532和第四凸筋534之间。多个第三凸筋533中的至少一个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凸筋532的第二部分5322的延伸方向可以重合。本实施例中,第三凸筋533的数量可以为六个,六个第三凸筋533围绕通气孔514间隔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凸筋533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1所示意的六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第四凸筋53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凸筋5341和第二子凸筋5342。第一子凸筋5341位于第三凸筋533远离第一凸筋532的一侧,第一子凸筋5341大致呈“Ω”型。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凸筋534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子凸筋5341围绕通气孔514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凸筋5341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1所示意的两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第二子凸筋5342靠近本体部51的周缘分布,第二子凸筋5342大致呈“T”型。第二子凸筋5342的部分延伸至本体部51的周缘,并与本体部51的周缘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凸筋5342的数量可以为八个,八个第二子凸筋5342围绕通气孔514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子凸筋5342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1所示意的八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2,第二凸筋组54包括第二凸环541、多个第二凸筋542和第三凸环543A。第二凸环541位于第三凸部513A上,且环绕通气孔514设置。沿着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第二凸环541与第一凸环531对应设置。第二凸环541具有透气缺口5411。沿通气孔514的径向,透气缺口5411贯穿第二凸环541,并与通气孔514连通。透气缺口5411由第二凸环541的部分底壁向绝缘件500的第二表面512凹陷形成。可以理解,透气缺口5411连通绝缘件500的通气孔514,以及位于绝缘件500的第二表面512的一侧空间。本实施例中,透气缺口54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透气缺口5411围绕通气孔514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透气缺口5411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2所示意的两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第三凸环543A围绕第二凸环541设置,且位于第二凸环541远离通气孔514的一侧。第三凸环543A和第二凸环541同轴设置。沿着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多个第二凸筋542与多个第一凸筋532一一地对应设置。可以理解,沿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投影,第一凸筋532和第二凸筋542在平行于第一表面511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凸筋532和第二凸筋542均围绕通气孔514间隔且均匀排布,当第一凸筋532抵接第二集流盘220、第二凸筋542抵接壳体400的底壁41时,绝缘件500在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两侧受力均匀,绝缘件500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储能装置1000的可靠性较好。第二凸筋542大致呈“工”字型。第二凸筋542包括第四部分5421、第五部分5422和第六部分5423。第五部分5422的一端连接第四部分5421的中部,另一端连接第六部分5423的中部。第一部分5321对应第一凸筋532的第一部分5321设置,第五部分5422对应第一凸筋532的第二部分5322设置,第六部分5423对应第一凸筋532的第三部分5323设置。第四部分5421位于第三凸部513A的边缘,第六部分5423位于第三凸环543A上。第四部分5421与第六部分5423大致平行,并且第六部分5423的长度大于第四部分5421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筋组54还包括沿绝缘件500的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五凸筋543、第四凸环544A以及沿本体部51的周缘间隔且均匀排布的多个第六凸筋544。第四凸环544A围绕第三凸环543A设置,且位于第三凸环543A远离通气孔514的一侧。多个第五凸筋543围绕通气孔514间隔且均匀分布。第五凸筋543位于第三凸环543A和第四凸环544A之间,且连接第三凸环543A和第四凸环544A。多个第五凸筋543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三凸筋533对应设置。多个第五凸筋543中的至少一个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凸筋542的第五部分5422的延伸方向可以重合。第五凸筋543具有凹陷区5431。凹陷区5431由第五凸筋543的中部向第一表面511方向凹陷形成。可以理解,凹陷区5431可以用于让位防爆阀411和注液孔412。凹陷区5431还可以增加气体流通空间,有利于排气。本实施例中,第五凸筋543的数量可以为八个,八个第五凸筋543围绕通气孔514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凸筋543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2所示意的八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多个第六凸筋544中的至少一个与第四凸筋534对应设置。第六凸筋544大致呈“T”型。第六凸筋544的部分位于第四凸环544A上,另一部分延伸至本体部51的周缘,并与周侧部52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六凸筋544的数量可以为十二个,十二个第六凸筋544围绕通气孔514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六凸筋544的数量不局限于图12所示意的十二个,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1和图12,绝缘件500的周侧部52设有第三导向缺口55,第三导向缺口55贯穿周侧部52,以及本体部51的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可以理解,第三导向缺口55贯穿周侧部52的第一周侧面521与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的连接处。可以理解,在储能装置1000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第三导向缺口55可以用于对工装夹具进行对位。
本实施例中,周侧部52还具有缺口56,缺口56与第三导向缺口55间隔设置。缺口56贯穿周侧部52,并连通本体部51的第二表面512的一侧的空间。这样,电极组件300产生气体可以自由流通,有利于气体排出储能装置1000。
本实施例中,绝缘件500还设有卡位部57,卡位部57凸设于第一表面511。沿绝缘件500的径向,卡位部57位于第三凸筋533远离第一凸筋532的一侧。沿绝缘件500的周向,卡位部57位于两个第二子凸筋5342之间。卡位部57具有卡槽571,卡槽571的开口朝向绝缘件500的中心位置,也即卡槽571的开口朝向通气孔514方向。可以理解,当第一凸筋组53与第二集流盘220抵接时,第二集流盘220的周缘可以与卡槽571卡接,用于对第二集流盘220进行径向上的限位,防止第二集流盘220与绝缘件500发生错位、脱离。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一角度剖开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电芯本体310卷绕在连接件230的外侧,并连接件230与连接。可以理解,连接件230可以作为电芯本体310的卷针参与电芯本体310的卷绕环节,并留在电芯本体310的内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30为铝棒。连接件230穿过电极组件300,并连接第二集流盘220和第二极柱30。可以理解,连接件23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集流盘220,并与第二集流盘220电导通;连接件23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极柱30,并与第二极柱30电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30大致呈圆棒状。连接件2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部231、主体部232和第二端部233。第一端部231、主体部232和第二端部233同轴设置。其中,主体部232位于电芯本体310的通道311内,连接件230的主体部232设有条形凸起2321,条形凸起2321与电芯本体310的通道311的内壁连接。第一端部231连接第二集流盘220,第二端部233连接端盖组件100的第二极柱30。连接件230为中空结构件。连接件230的第二端部233具有第一开口2330,第一开口2330连通连接件230的内腔和连接件230的外部。可以理解,将连接件230的内腔与外部空间连通,有利于连接件230内部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出去,从而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30的第一端部231固定连接第二集流盘220。第一端部2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卡接部2311和第二卡接部2312,第一卡接部2311和第二卡接部2312同轴设置。第一卡接部2311位于第二集流盘220的限位槽2213内,且抵接在限位槽2213的槽底壁上。第二卡接部231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集流盘220的第四通孔2214内。第二卡接部2312相对第四通孔2214露出。第二集流盘220位于绝缘件500和电极组件300之间。第二集流盘220的第二焊接部223连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二极耳,并与电极组件300的第二极耳电导通。具体的,第二焊接部223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第二极耳。
本实施例中,绝缘件500位于第二集流盘220背向电极组件300的一侧。绝缘件500抵持在第二集流盘220、连接件230与壳体400的底壁41之间。绝缘件500的第一表面511朝向第二集流盘220,第二表面512朝向壳体400的底壁41。此时,第二集流盘220的第一凸部2213A位于容纳槽513内,也即,第二集流盘220的限位槽2213位于容纳槽513内,连接件230的第二卡接部2312相对第四通孔2214露出,且抵接在绝缘件500的第一凸环531上。可以理解,在安装第二集流盘220时,第二集流盘220的第四转接面2212朝向绝缘件500被导入壳体400的容纳腔内,第二集流盘220的第一凸部2213A可以伸入绝缘件500的容纳槽513内。此时,限位槽2213的开口朝向电极组件300,后续安装连接件230时,连接件230的第一卡接部2311能够抵接在限位槽2213的槽底壁上,有利于确保第二集流盘220和连接件230的连接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沿第一表面511向第二表面512的方向,绝缘件500的周侧部52相对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朝向绝缘件500的中心倾斜设置。可以理解,当绝缘件500被装入壳体400的容纳腔时,本体部51的第二表面512朝向壳体400,周侧部52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方便绝缘件500被导入壳体400的容纳腔内。
本实施例中,绝缘件500的第一凸筋组53部分抵接第二集流盘220,另一部分抵接连接件230。至少部分第二凸筋组54抵接壳体400的底壁41。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绝缘件500设置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部分第一凸筋组53用于抵接第二集流盘220,第二凸筋组54用于抵接壳体400的底壁41,使得绝缘件500的第一表面511与第二集流盘220之间,以及绝缘件500的第二表面512与壳体400的底壁41之间均具有间隙,电极组件300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绝缘件500的两侧空间自由穿梭、流通,有利于将电极组件300产生的气体排出储能装置1000,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此外,电极组件300装配入壳后,连接件230的第二卡接部2312可抵接于另一部分第一凸筋组53,从而另一部分第一凸筋组53可以支撑连接件230远离壳体400的底壁41一段距离。这样,在顶盖10装配时,第二极柱30可套设并充分抵接连接件230的第二端部233,在激光焊接第二极柱30与连接件230之间的缝隙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熔融金属液滴进入电极组件300的内部造成短路,从而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具体的,第一凸筋组53的第一凸环531与连接件230的第一卡接部2311抵接。多个第一凸筋532、多个第三凸筋533以及多个第四凸筋534抵接在第二集流盘本体221的第四转接面2212上。第二凸环541、第二凸筋542以及第六凸筋544抵接在壳体400的底壁41上。
可以理解,储能装置1000在使用过程中,端盖组件100朝上而壳体400的注液孔412朝下,当储能装置1000进行注液时,需要将储能装置1000进行翻转从壳体400的注液孔412往壳体400的内部注入液体,此时端盖组件100朝下而壳体400的注液孔412朝上,气体容易被困在电芯本体310的内部。本实施例的第二凸环541设有透气缺口5411,使得当第二凸环541抵接壳体400的底壁41时,第二凸环541与壳体400的底壁41存在气体流通空间,被困在电芯本体310的内部的气体可以从经透气缺口5411处排出。可以理解,第二凸环541的透气缺口5411起到防困气的作用。通过在第二凸环541设置透气缺口5411,可以避免储能装置1000翻转注液时造成局部困气,导致电解液加注不足。
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对应设置。可以理解,沿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投影,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在平行于第一表面511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理解,第一凸筋组53和第二凸筋组54对应设置,当第一凸筋组53抵接第二集流盘220、第二凸筋组54抵接壳体400的底壁41时,绝缘件500在第一表面511和第二表面512两侧受力均匀,绝缘件500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储能装置1000的可靠性较好。本实施例中,沿着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第一凸环531与第二凸环541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凸筋532与多个第二凸筋542一一地对应设置,多个第四凸筋534与多个第六凸筋544一一地对应设置。
沿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第二凸筋组54凸出于第二表面512的高度H2大于第一凸筋组53凸出于第一表面511的高度H1。也即,沿绝缘件500的厚度方向,第二凸筋组54的厚度大于第一凸筋组53的厚度。可以理解,第二凸筋组54抵接在壳体400的底壁41时,绝缘件500的第二表面512与壳体400的底壁41之间的间距较大,也即,在绝缘件500的第二表面512与壳体400的底壁41之间具有较大的供气体流通的空间,当通过壳体400的底壁41上的注液孔412向壳体400的内部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可以较通畅地透过绝缘件500流向电芯本体310。
本实施例中,第二凸环541凸出第二表面512的高度大于第一凸环531凸出第一表面511的高度。第二凸筋542凸出第二表面512的高度H2大于第一凸筋532凸出第一表面511的高度H1。第六凸筋544凸出第二表面512的高度大于第四凸筋534凸出第一表面511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第五凸筋543具有凹陷区5431。凹陷区5431由第五凸筋543的中部向第二表面512方向凹陷形成。可以理解,凹陷区5431用于让位防爆阀411和注液孔412。凹陷区5431还可以增加气体流通空间,有利于排气。
请参阅图13和图15,图15为图13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连接件230的第二端部233连接第二极柱30。第二极柱30穿过第二极柱通孔13,并伸出顶盖本体11的第一安装面111。可以理解,第二极柱30设于顶盖本体11背离电极组件300的一侧,且与顶盖本体11绝缘设置。连接件230的第二端部233穿过第一集流盘210、下塑胶14的第一通孔143以及第二极柱通孔13,并与第二极柱3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部233穿过第三通孔2113和第一通孔143,并伸入第二极柱30的第二通孔303,且与第二通孔303的内壁连接。第二端部23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331和第二连接部2332。第一连接部2331和第二连接部2332同轴设置。第二连接部2332连接在第一连接部2331和主体部232之间。也即,第一连接部2331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32远离主体部232的一侧。第一连接部2331固定连接第二极柱30。具体的,第一连接部2331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第二极柱30的第二通孔303的内壁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32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部2332的直径,第二连接部2332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部2331的直径。第二连接部2332呈圆台状。沿连接件230的轴向,第二连接部2332的截面为等腰梯形。第二连接部2332具有第二周侧面2333,第二连接部2332的第二周侧面2333连接第一连接部2331和主体部232。沿第一连接部2331向第二连接部2332的方向,第二连接部2332的第二周侧面2333相对连接件230的轴向朝远离连接件230的中心方向倾斜。连接件230的第二连接部2332连接第一连接部2331的一端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连接部2332连接主体部232的一端的径向尺寸。需注意的是,在第二连接部2332与第一连接部2331的连接处,第二连接部2332与第一连接部2331的径向尺寸可以相等,以实现平滑过渡。在第二连接部2332与主体部232的连接处,第二连接部2332与主体部232的径向尺寸可以相等,以实现平滑过渡。
可以理解,第二连接部2332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部2331的直径,第一连接部2331与第二极柱30焊接时,由于第一连接部2331和第二极柱30之间存在用于间隙,激光容易穿过第一连接部2331和第二极柱30之间的间隙照射到电极组件300上,造成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被烧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2332,第一连接部2331与第二极柱30焊接时,激光透过第一连接部2331和第二极柱30之间的间隙后,会照射在第二连接部2332的第二周侧面2333上,激光不会照射到电极组件300上,不会造成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被烧伤,从而提高连接件230与第二极柱30的焊接安全性能。并且,第一连接部2331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部2332的直径,第二连接部2332的直径小于主体部232的直径,使得端盖组件100安装时,连接件230可以较为顺畅地穿过端盖组件100,方便了端盖组件100与连接件230的装配。
本实施例中,第二极柱30的设有于第二连接部2332配合的斜面304,有利于提升第二极柱30与连接件230的安装配合度,提高第二极柱30与连接件230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4设有导向部144,导向部144凸设于第二面1412,且环绕第一通孔143的周缘设置。沿第一面1411向第二面1412方向,导向部144相对端盖组件100的轴向朝远离端盖组件100的中心的方向倾斜。连接件230的第二端部233经导向部144穿过第一通孔143。可以理解,通过设置导向部144,在安装端盖组件100时,便于顶盖10与连接件230之间的配合,有利于连接件230顺利插入端盖组件100的中部位置,从而与第二极柱30连接。
请参阅图13和图15,第一集流盘210位于端盖组件100和电极组件300之间。第一集流盘210的极柱凸台212与顶盖本体11的第一极柱通孔12相对设置。极柱凸台212的部分抵接顶盖本体11的第二安装面112,极柱凸台212的另一部分相对顶盖本体11的第一极柱通孔12露出。第一极柱20穿设于第一极柱通孔12,且与极柱凸台212连接并导通。可以理解,第一极柱20固定连接极柱凸台212,并与极柱凸台212电导通。第一极柱20经第一极柱通孔12伸出顶盖本体11的第一安装面111。具体的,第一极柱20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极柱凸台212。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的第一极柱20和第二极柱30位于电极组件300的同一侧,第一极柱20和第二极柱30朝储能装置1000的同一侧伸出,这样,储能装置1000在安装使用时安装,第一极柱20和第二极柱30与外部的连接较为方便,有利于减少工序,提高组装效率。同时,储能装置1000在安装时,不需要特定的电池底座或引线以实现第一极柱20和第二极柱30之间的连接,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13抵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可以理解,在顶盖10与壳体400焊接后,顶盖10抵接在极柱凸台212上,且压紧极柱凸台212。顶盖10对于第一集流盘210极柱凸台212的一侧具有较大的作用力,容易导致第一集流盘210倾斜,导致第一集流盘210和顶盖10之间存在虚焊的风险,影响第一集流盘210和顶盖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集流盘210设置第一凸起213,以在顶盖10压紧极柱凸台212时抵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从而保持焊台的平整度,避免第一极集流盘发生倾斜而导致于顶盖10发生虚焊;同时,第一凸起213与第一极耳抵接,使得极柱凸台212与电极组件300之间的间距较大,增大了极柱凸台212的过流面积,有利于气体在极柱凸台212和电极组件300之间流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盘210的第一焊接部215连接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具体的,第一焊接部215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第一极耳,并与电极组件300的第一极耳电导通。第二凸起214抵接顶盖本体11的第二安装面112。可以理解,第二凸起214抵接顶盖本体11的第二安装面112时,第一集流盘210和顶盖本体11之间具有间隙,可以供气体流通,增加了气体的过流面积。同时,第二凸起214可以与第一焊接部215对应设置。这样,当第一集流盘210与第一极耳和顶盖10抵接时,第一集流盘210在第一转接面2111和第二转接面2112两侧受力均匀,第一集流盘210的平整度较好,并且第一集流盘210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储能装置1000的可靠性较好。
本实施例中,顶盖本体11固定连接壳体400。本实施例中,壳体400的侧壁42固定连接顶盖本体11,且位于顶盖本体11的第二安装面112的一侧。具体的,壳体400的侧壁42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于顶盖本体11的第二安装面112。壳体400的侧壁42部分与顶盖本体11的限位部114相对。可以理解,在将端盖组件100安装于壳体400时,限位部114对壳体400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对壳体400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壳体400和顶盖10之间的配合度,降低因壳体400和顶盖10配合不足而导致的顶盖10入壳困难的风险,提高顶盖10的入壳良率;并且,提高壳体400和顶盖10之间的配合度,可以防止因壳体400和顶盖10配合不足而导致的焊接不良问题,提高壳体400和顶盖10的焊接良率,从而提高壳体400和顶盖10的连接可靠性。此外,限位部114可通过对顶盖10进行钣金冲压一次成型,制作工艺简单。
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1000的另一角度剖开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1000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0中的连接件230的设置方式不同,以下主要描述此处区别方案。关于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0的其他结构以及各结构的设置方式可参阅上述实施例的任一可能实现方式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在赘述。
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件230的第一端部231连接第二集流盘220,第二端部233连接端盖组件100的第二极柱30,连接件230的主体部232位于电芯本体310的通道311内,并且与通道311的内壁间隔设置。也即,连接件230与电芯本体310之间存在间隙。可以理解,电芯本体310与连接件230之间预留有导流空间,电解液可以在电芯本体310和连接件230之间的间隙流动,有利于电解液完全浸润电芯本体310中心位置,并且电芯本体310和连接件230之间的间隙还有利于电极组件300的散热。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包括:
壳体;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顶盖、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顶盖包括顶盖本体,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极柱通孔和第二极柱通孔;沿所述顶盖本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极柱通孔和所述第二极柱通孔贯穿所述顶盖本体;
转接组件,所述转接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盘、第二集流盘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集流盘包括第一集流盘本体,所述第一集流盘本体具有极柱凸台;
所述转接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集流盘位于所述顶盖和所述电极组件之间,且连接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所述极柱凸台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集流盘位于所述电极组件背向所述第一集流盘的一侧,且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并导通;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电极组件,并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盘和所述第二极柱;
所述第一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且与所述极柱凸台连接并导通;所述第二极柱设于所述顶盖本体背离所述电极组件一侧且与所述顶盖本体绝缘设置,所述第二极柱穿出所述第二极柱通孔并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极耳连接并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盘和所述壳体的底壁之间;
所述绝缘件包括本体部,沿所述本体部的厚度方向,所述本体部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底壁;
所述本体部包括第一凸筋组和第二凸筋组,所述第一凸筋组凸设于第一表面,部分所述第一凸筋组抵接所述第二集流盘,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凸筋组抵接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二凸筋组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筋组抵接所述壳体的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绝缘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凸筋组和所述第二凸筋组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筋组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筋组凸出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还包括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凸筋组包括第一凸环和多个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通气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凸筋围绕所述第一凸环间隔且均匀排布;所述第一凸环抵接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凸筋抵接所述第二集流盘;
所述第二凸筋组包括多个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抵接所述壳体的底壁,沿着所述绝缘件的厚度方向,多个所述第二凸筋与多个所述第一凸筋一一地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筋组还包括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环围绕所述通气孔设置,沿着所述绝缘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凸环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凸环抵接所述壳体的底壁,所述第二凸环具有透气缺口,沿所述通气孔的径向,所述透气缺口贯穿第二凸环,并与所述通气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凹陷形成,所述通气孔贯穿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壁;
所述第二集流盘还包括第二集流盘本体,所述第二集流盘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转接面和第四转接面,所述第二集流盘本体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由所述第三转接面向所述第四转接面凹陷形成,并在所述第四转接面形成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集流盘本体还设有多个第二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二透气孔均匀且间隔分布;沿所述第二集流盘本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透气孔贯穿所述第三转接面和所述第四转接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周缘的周侧部,沿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周侧部相对所述绝缘件的厚度方向朝向所述绝缘件的中心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盘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
沿所述第一集流盘本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集流盘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转接面和第二转接面,所述第一转接面朝向所述端盖组件,所述极柱凸台由所述第二转接面向所述第一转接面凹陷形成;
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极柱凸台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由所述第一转接面向所述第二转接面凸设形成,所述第一凸起抵接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
所述第二凸起由所述第二转接面向所述第一转接面凸设形成,所述第二凸起抵接所述顶盖本体。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中空结构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连接件的内腔和所述连接件的外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部、主体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盘,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极柱,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第二端部;
所述第二端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极柱;
所述主体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芯本体,所述电芯本体卷绕在所述连接件的外侧,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芯本体,所述电芯本体具有通道,所述通道沿所述电极组件的轴向贯穿所述电芯本体;
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通道内,并且与所述通道的内壁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下塑胶,所述下塑胶套设于所述第二极柱,且与所述顶盖固定连接;
所述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和第一通孔,沿所述下塑胶本体的厚度方向,所述下塑胶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面;
所述下塑胶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凸设于所述第二面,且环绕所述第一通孔的周缘设置;沿所述第一面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所述导向部相对所述端盖组件的轴向朝远离所述端盖组件的中心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端部经所述导向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本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顶盖本体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顶盖本体的周缘,且沿所述顶盖本体的周缘设置,所述限位部凹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
所述壳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顶盖本体,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一侧,所述壳体的侧壁的一部分与所述限位部相对。
17.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CN202410248293.9A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78555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48293.9A CN117855565B (zh)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48293.9A CN117855565B (zh)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5565A true CN117855565A (zh) 2024-04-09
CN117855565B CN117855565B (zh) 2024-05-03

Family

ID=90534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48293.9A Active CN117855565B (zh) 2024-03-05 2024-03-05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5565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074963A1 (en) * 2018-02-01 2021-03-11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CN112542641A (zh) * 2020-12-09 2021-03-23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4914596A (zh) * 2022-06-15 2022-08-16 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壳和具有其的电池
CN115377623A (zh) * 2022-09-21 2022-11-22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件、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115732863A (zh) * 2022-11-17 2023-03-03 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其生产工艺
CN115764175A (zh) * 2022-11-28 2023-03-0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件、端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5995654A (zh) * 2023-02-03 2023-04-21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芯
CN116031582A (zh) * 2023-02-10 2023-04-28 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电池及生产方法
CN116387654A (zh) * 2023-06-05 2023-07-04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116544625A (zh) * 2023-06-29 2023-08-0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WO2023193152A1 (zh) * 2022-04-06 2023-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7219972A (zh) * 2023-11-06 2023-12-12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集流盘、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074963A1 (en) * 2018-02-01 2021-03-11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CN112542641A (zh) * 2020-12-09 2021-03-23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WO2023193152A1 (zh) * 2022-04-06 2023-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4914596A (zh) * 2022-06-15 2022-08-16 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壳和具有其的电池
CN115377623A (zh) * 2022-09-21 2022-11-22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件、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115732863A (zh) * 2022-11-17 2023-03-03 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其生产工艺
CN115764175A (zh) * 2022-11-28 2023-03-0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件、端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5995654A (zh) * 2023-02-03 2023-04-21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芯
CN116031582A (zh) * 2023-02-10 2023-04-28 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电池及生产方法
CN116387654A (zh) * 2023-06-05 2023-07-04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116544625A (zh) * 2023-06-29 2023-08-0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7219972A (zh) * 2023-11-06 2023-12-12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集流盘、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5565B (zh) 2024-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6931B (zh) 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模块和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端子组件
US8252455B2 (en) Battery pack,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battery pack
JP5492738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7543143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4313442U (zh) 一种电池结构及电池包
CN116780067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8006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855565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5347287B (zh) 电池顶盖、电池及电池制造方法
CN217562756U (zh) 电芯单元及总成
CN115425368A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6120662U (zh) 隔离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065186A1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电池单体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CN214313293U (zh) 一种电池装配结构
CN113922005A (zh) 极柱与壳体连接的大容量电池以及大容量电池串联结构
CN116802868A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电池、用电装置
CN11785570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456141U (zh) 一种电池与电池模组
CN216698519U (zh) 一种软包电池及电子设备
WO2024065708A1 (zh) 端盖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602575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300182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9017752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8957861U (zh) 一种圆柱电池与电池包
CN219350592U (zh) 电芯组件以及单体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