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2319B -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2319B
CN117852319B CN202410260989.3A CN202410260989A CN117852319B CN 117852319 B CN117852319 B CN 117852319B CN 202410260989 A CN202410260989 A CN 202410260989A CN 117852319 B CN117852319 B CN 1178523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ground
representing
foundation
sen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09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52319A (zh
Inventor
郑中旭
白玉铸
陈荣
陈致钧
王璟贤
董默楠
赵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4102609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523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52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2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52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2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涉及空间态势感知领域,包括:根据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原理,构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根据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建立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获取判断时间、待判断的空间目标的状态参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布局及探测性能参数;基于获取的数据,求解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根据求解结果判断空间目标是否可见。本发明能够模拟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能力,实现空间目标是否可见的快速判断,且能够降低计算量,提高求解速度。

Description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间态势感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间探索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快速、准确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是空间探索技术的重点关注领域。目前,空间态势感知系统是获取空间信息的主要手段,其可以获取航天器的功能和状态信息。
态势感知系统根据搭载平台不同可分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其中探测设备主要由光电传感器和雷达等组成,根据各探测设备特点及天地差异,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设备以光学传感器为主,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设备以雷达为主。由于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主要用于获取空间目标信息,为此,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对空间目标可见性进行判断可有效提升态势感知系统的观测效能。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等复杂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TK是由美国Analytical Graphics公司开发的一款用于航天领域的商业分析软件,其可实现对天基光学卫星和地基雷达建模,具备对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功能模块,能够用于判断空间目标对于空间态势感知系统是否可见。
然而,在使用STK进行空间目标对于空间态势感知系统是否可见的判断时,需要进行的处理步骤较多,重复性操作较多,效率较低;并且,与其他编程软件结合存在调用速度慢,计算效率低等不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或全部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原理,构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
根据所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所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建立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
获取判断时间、待判断的空间目标的轨道参数、所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所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布局及探测性能参数;
基于获取的数据,求解所述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根据求解结果判断所述空间目标是否可见。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包括:地球遮挡约束模型、地影约束模型、太阳光干扰约束模型和视场角约束模型;
所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包括: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模型、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模型和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模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地球遮挡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球半径,/>表示大气层厚度,/>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搭载平台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空间目标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向量的2范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地影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表示地球本影点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和圆锥张角,/>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地球本影点的位置矢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太阳光干扰约束模型表示为:
所述视场角约束模型表示为:其中,/>表示太阳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传感器观测矢量,/>表示传感器的最大视场角,/>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俯仰角,/>表示空间目标与地心的距离,/>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星下点间弧长对应的地心角,/>表示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和/>分别表示空间目标与地心的连线与地面表面交点的赤经和赤纬,/>和/>分别表示地基雷达在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和纬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偏航角,/>表示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距离,表示地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用于描述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数量,/>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球遮挡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影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太阳光干扰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视场角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数量,/>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太阳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观测矢量,/>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的最大视场角,/>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俯仰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星下点间弧长对应的地心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在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偏航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距离,/>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求解结果判断空间目标是否可见,包括: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地基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其中,态势感知系统包括: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如下:
本发明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通过构建天基光学传感器探测能力和地基雷达探测能力的各类约束,建立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并结合空间目标的轨道信息求解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可有效模拟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能力,能够实现空间目标是否可见的快速判断,有效地降低了计算量,提高了求解速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地球遮挡约束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地影约束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太阳光干扰约束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基态势感知系统视场角约束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地基态势感知系统雷达探测约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原理,构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
态势感知系统根据部署位置的不同分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天基态势感知系统通过在天基平台上搭载光学传感器来进行探测,地基态势感知系统通过地基雷达来进行探测。为此,在构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对应的约束。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根据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原理,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包括:地球遮挡约束模型、地影约束模型、太阳光干扰约束模型和视场角约束模型。根据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原理,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包括: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模型、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模型和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模型。
参考图2,具体地,地球遮挡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球半径,/>表示大气层厚度,/>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搭载平台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空间目标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向量的2范数。
当上述不等式成立时,表示传感器与空间目标之间不存在地球遮挡,满足空间目标可见性条件之一的地球遮挡约束条件;当上述不等式不成立时,表示传感器与空间目标之间存在地球遮挡,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探测到空间目标,即空间目标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参考图3,考虑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及体积大小,可将地球遮挡形成的区域视为一个空间圆锥体,地球本影点U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及圆锥张角/>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表示太阳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太阳半径。附图中, E表示地心,U表示本影点。
基于上述分析,地影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地球本影点的位置矢量。
当上述不等式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不处于地影之中,满足空间目标可见性条件之一的地影约束条件;当上述不等式不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处于地影之中,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探测到空间目标,即空间目标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参考图4,在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中,当太阳直接进入光学传感器视场内时,强烈的太阳光会降低成像质量,不利于观测,为避免太阳光干扰,太阳相对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与传感器观测矢量/>之间的夹角需要大于光学传感器的最大视场角/>
为此,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太阳光干扰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的转置。
当上述不等式成立时,表示太阳光不处于传感器视场范围内,满足空间目标可见性条件之一的太阳光干扰约束条件;当上述不等式不成立时,表示太阳光处于传感器视场范围之内,将影响传感器成像,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探测到空间目标,即空间目标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参考图5,传感器探测到目标的必要条件是目标位于传感器视场范围内,即空间目标相对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与传感器观测矢量/>间的夹角要小于光学传感器的最大视场角/>
为此,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视场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当上述不等式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在传感器视场范围之内,满足空间目标可见性条件之一的视场角约束条件;当上述不等式不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在传感器视场范围之外,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探测到空间目标,即空间目标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参考图6,地基雷达探测到目标的必要条件包括目标位于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内,即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俯仰角要在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
为此,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俯仰角,/>表示空间目标与地心的距离,/>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星下点间弧长对应的地心角,/>表示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
当上述公式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在地基雷达俯仰角探测范围之内,满足空间目标可见性条件之一的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条件;当上述公式不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不在地基雷达俯仰角探测范围之内,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探测到空间目标,即空间目标对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进一步地,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星下点间弧长对应的地心角利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和/>分别表示空间目标与地心的连线与地面表面交点的赤经和赤纬,/>和/>分别表示地基雷达在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和纬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地基雷达探测到目标的必要条件还包括目标位于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内,即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偏航角要在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
为此,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偏航角,/>表示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
当上述公式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在地基雷达偏航角探测范围之内,满足空间目标可见性条件之一的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条件;当上述公式不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不在地基雷达偏航角探测范围之内,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探测到空间目标,即空间目标对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进一步地,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地基雷达探测到目标的必要条件还包括目标位于地基雷达探测距离范围内,即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距离要在地基雷达探测距离范围内。
为此,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距离,表示地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当上述公式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在地基雷达探测距离范围之内,满足空间目标可见性条件之一的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条件;当上述公式不成立时,表示空间目标不在地基雷达探测距离范围之内,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探测到空间目标,即空间目标对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步骤S2,根据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建立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
基于上述构建的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同时考虑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中可能有不止一个用于探测的光学传感器,以及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中可能有不止一个用于探测的地基雷达,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建立如下的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
其中,表示用于描述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数量,/>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球遮挡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影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太阳光干扰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视场角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数量,/>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太阳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观测矢量,/>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的最大视场角,/>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俯仰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星下点间弧长对应的地心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在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偏航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距离,/>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步骤S3,获取判断时间、待判断的空间目标的轨道参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布局及探测性能参数。
具体地,确定并获取需要进行可见性判断的判断时间,在确定判断时间后,确定并获取判断时间下的待判断的空间目标的轨道参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布局及探测性能参数。
其中,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布局及探测性能参数包括: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中用于探测的传感器,以及各个传感器对应的上述构建的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中所涉及参数的具体数值。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布局及探测性能参数包括: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中用于探测的地基雷达,以及各个地基雷达对应的上述构建的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中所涉及参数的具体数值。
步骤S4,基于获取的数据,求解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根据求解结果判断空间目标是否可见。
具体地,将上述步骤S3获取的数据代入上述步骤S2建立的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获取相应的求解结果。具体获取的数值。
进一步地,由于空间目标需要同时满足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对应的地球遮挡约束、地影约束、太阳光干扰约束和视场角约束四个约束条件,空间目标对于该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才可见。空间目标需要同时满足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对应的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和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三个约束条件,空间目标对于该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才可见。
为此,基于上述建立的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根据求解结果判断空间目标是否可见,包括: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地基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其中,态势感知系统包括: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通过构建天基光学传感器探测能力和地基雷达探测能力的各类约束,建立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并结合空间目标的轨道信息求解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可有效模拟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能力,能够实现空间目标是否可见的快速判断,有效地降低了计算量,提高了求解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探测原理,构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
根据所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和所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建立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
获取判断时间、待判断的空间目标的轨道参数、所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所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布局及探测性能参数;
基于获取的数据,求解所述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根据求解结果判断所述空间目标是否可见;
所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包括:地球遮挡约束模型、地影约束模型、太阳光干扰约束模型和视场角约束模型;
所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探测能力数学模型包括: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模型、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模型和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球遮挡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球半径,/>表示大气层厚度,/>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搭载平台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空间目标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向量的2范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影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表示地球本影点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和圆锥张角,/>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地球本影点的位置矢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光干扰约束模型表示为:
所述视场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太阳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传感器观测矢量,/>表示传感器的最大视场角,/>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俯仰角,/>表示空间目标与地心的距离,/>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星下点间弧长对应的地心角,/>表示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和/>分别表示空间目标与地心的连线与地面表面交点的赤经和赤纬,/>和/>分别表示地基雷达在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和纬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偏航角,/>表示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距离,/>表示地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一体化探测能力数学模型表示为:
其中,表示用于描述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传感器数量,/>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球遮挡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影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太阳光干扰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k个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视场角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数量,/>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约束情况的参数,/>表示用于描述第n个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地基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满足情况的参数,/>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在地心惯性系下的位置矢量,/>表示太阳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观测矢量,表示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的最大视场角,/>表示/>的转置,/>表示空间目标相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k个传感器搭载平台的位置矢量,/>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俯仰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星下点间弧长对应的地心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探测俯仰角搜索范围,/>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在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连线的偏航角,/>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探测偏航角搜索范围,/>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与空间目标的距离,/>表示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第n个地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求解结果判断空间目标是否可见,包括: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天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地基态势感知系统不可见;
若求解得到的,则空间目标对于地基态势感知系统可见;
其中,态势感知系统包括: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和地基态势感知系统。
CN202410260989.3A 2024-03-07 2024-03-07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Active CN117852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0989.3A CN117852319B (zh) 2024-03-07 2024-03-07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0989.3A CN117852319B (zh) 2024-03-07 2024-03-07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2319A CN117852319A (zh) 2024-04-09
CN117852319B true CN117852319B (zh) 2024-05-17

Family

ID=9054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60989.3A Active CN117852319B (zh) 2024-03-07 2024-03-07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23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50248B (zh) * 2024-03-07 2024-05-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高斯伪谱法的航天器隐蔽机动轨迹规划方法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3741A (ja) * 1998-12-28 2000-07-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目標追跡装置
WO2002065155A1 (en) * 2001-02-09 2002-08-22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Lidar system and method
CN102116876A (zh) * 2011-01-14 2011-07-06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基于轨迹编目模型的空间点目标天基探测方法
CN102607534A (zh) * 2012-03-13 2012-07-25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运动恢复结构的卫星相对姿态测量方法
CN108599889A (zh) * 2018-03-29 2018-09-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天基信息搜集系统的组网方法及系统
CN110717651A (zh) * 2019-09-10 2020-01-21 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变数据率的太空态势感知相控阵雷达任务规划方法
CN111947624A (zh) * 2020-08-12 2020-11-17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时变态势矩阵驱动的天基广域分布式态势感知方法及系统
CN112124640A (zh) * 2020-09-29 2020-12-25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基于多元态势感知的高价值空间设施自主生存方法及系统
CN112560332A (zh) * 2020-11-30 2021-03-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全局态势信息的航空兵体系智能行为建模方法
CN114912274A (zh) * 2022-05-13 2022-08-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空间分块的态势感知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5657698A (zh) * 2022-09-27 2023-01-3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事件触发的航天器编队姿态协同控制方法
CN115773756A (zh) * 2022-11-29 2023-03-10 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面向全态势感知的目标信息融合方法
CN116229286A (zh) * 2023-05-08 2023-06-06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一种知识驱动的空间目标态势感知方法及系统
CN116384255A (zh) * 2023-05-11 2023-07-04 四川新迎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园区危险态势感知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73852A1 (en) * 2020-02-25 2021-09-02 Jpmorgan Chase Bank, N.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pace-based transactions
WO2021221035A1 (ja) * 2020-04-27 2021-11-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宇宙状況監視事業装置、地上設備、宇宙交通事業装置、宇宙交通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観測衛星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3741A (ja) * 1998-12-28 2000-07-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目標追跡装置
WO2002065155A1 (en) * 2001-02-09 2002-08-22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Lidar system and method
CN102116876A (zh) * 2011-01-14 2011-07-06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基于轨迹编目模型的空间点目标天基探测方法
CN102607534A (zh) * 2012-03-13 2012-07-25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运动恢复结构的卫星相对姿态测量方法
CN108599889A (zh) * 2018-03-29 2018-09-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天基信息搜集系统的组网方法及系统
CN110717651A (zh) * 2019-09-10 2020-01-21 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变数据率的太空态势感知相控阵雷达任务规划方法
CN111947624A (zh) * 2020-08-12 2020-11-17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时变态势矩阵驱动的天基广域分布式态势感知方法及系统
CN112124640A (zh) * 2020-09-29 2020-12-25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基于多元态势感知的高价值空间设施自主生存方法及系统
CN114906353A (zh) * 2020-09-29 2022-08-16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导航卫星空间态势感知方法
CN112560332A (zh) * 2020-11-30 2021-03-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全局态势信息的航空兵体系智能行为建模方法
CN114912274A (zh) * 2022-05-13 2022-08-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空间分块的态势感知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5657698A (zh) * 2022-09-27 2023-01-3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事件触发的航天器编队姿态协同控制方法
CN115773756A (zh) * 2022-11-29 2023-03-10 中船航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面向全态势感知的目标信息融合方法
CN116229286A (zh) * 2023-05-08 2023-06-06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一种知识驱动的空间目标态势感知方法及系统
CN116384255A (zh) * 2023-05-11 2023-07-04 四川新迎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园区危险态势感知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esearch Advancements in Key Technologies for Space-Based Situational Awareness;BEICHAO WANG, SHUANG LI HTTPS://ORCID.ORG/0000-0001-9142-5036 , JINZHEN MU, XIAOLONG HAO, WENSHAN ZHU, AND JIAQIAN HU;《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20220618;第2022卷;全文 *
临近空间平台光电探测系统在空间态势感知中的应用;徐蓉;门涛;张荣之;;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20101215(第06期);全文 *
俄罗斯空间态势感知体系发展综述;代科学;冯占林;万歆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60620(第03期);全文 *
国外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发展现状与启示;汤泽滢;黄贤锋;蔡宗宝;;航天电子对抗;20150428(第02期);全文 *
国外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系统发展现状研究;王雪瑶;;航天器工程;20180615(第03期);全文 *
基于时间反转声学理论的超声相控阵超分辨率成像方法;樊程广,余孙全,赵勇,杨磊;《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211231;第43卷(第6期);第61-65页 *
美国天基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发展;宋博;;国际太空;20151225(第1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2319A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852319B (zh) 用于天地基态势感知系统的空间目标可见性判断方法
Chen et al.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from Advanced Himawari Imager: Algorithm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US722431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ization of attitude and attitude/position dependent data
CN103245364B (zh) 一种星敏感器动态性能测试方法
Zhao et al. Learning-based bias correction for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ultra-wideband localization of resource-constrained mobile robots
CN112013877B (zh) 毫米波雷达与惯性测量单元的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102981B (zh) 一种基于ukf的高精度卫星相对导航方法
US20160259043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jectories of moving physical objects in a space on the basis of sensor data of a plurality of sensors
CN115343744A (zh) 空中运动目标的光学单双星联合星上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1487621A (zh) 一种基于雷达图像的海表流场反演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515396A (zh) 一种空间目标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参数设计方法
CN116310689B (zh) 一种无人智能多模态信息融合与目标感知系统及作业方法
Krantz et al. The Steward Observatory LEO Satellite Photometric Survey
CN115685784A (zh) 一种基于图像模型闭环的航天器系统快速仿真方法及系统
Shi et al. pyDARN: A Python software for visualizing SuperDARN radar data
CN115616637A (zh) 一种基于三维格网多径建模的城市复杂环境导航定位方法
CN115665553A (zh) 一种无人机的自动跟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96707B (zh) 标定参数计算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3281796A (zh) 位置确定方法、速度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Hou et al. Guidepost-based autonomous orbit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GEO satellite
CN113155149A (zh) 天文/惯性组合导航半物理仿真系统
Hough et al. DEMkit & LunaRay: Tools for Mission Data Generation and Validation
Zhang et al. A diverse space target dataset with multidebris and realistic on-orbit environment
Shi et al. Research on Starlink constellation simulation and target area visibility algorithm
CN112926237B (zh) 一种基于光度信号的空间目标关键特征辨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