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5053A -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5053A
CN117835053A CN202410245340.4A CN202410245340A CN117835053A CN 117835053 A CN117835053 A CN 117835053A CN 202410245340 A CN202410245340 A CN 202410245340A CN 117835053 A CN117835053 A CN 1178350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type
image
camera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453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35053B (zh
Inventor
丁偲偲
刘家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4534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350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35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5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35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5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10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 G06T7/11Region-based segm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基于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若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将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一类分块,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二类分块;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包括第一类分块;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若最大数量大于或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通过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通过本申请方案,能够实现宽动态模式的自动切换,提高图像质量。

Description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与普通图像相比,宽动态范围图像可以提供更多的动态范围以及图像细节,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从而在视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影视特效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获取宽动态范围图像,可以通过多次曝光,采集不同曝光时间的低动态范围图像,即,这些低动态范围图像的曝光时间存在差异,并将多个低动态范围图像合成为宽动态范围图像。
摄像机通常支持多个工作模式,如线性模式和宽动态模式等,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的图像是普通图像,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的图像是宽动态范围图像。然而,何时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宽动态模式,以采集目标场景的宽动态范围图像,在相关技术中没有合理的实现方式,从而影响图像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若所述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将所述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其中,针对所述图像的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二类分块;
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其中,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
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
若所述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通过所述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本申请提供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若所述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将所述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其中,针对所述图像的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二类分块;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其中,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时,可以基于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从而实现强逆光场景(基于环境照度获知强逆光场景)的宽动态模式的自动切换,极大的提高摄像机的场景适应性,能够在准确的时机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提高图像质量。能够根据环境照度自动区分不同场景,能够采用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将工作模式自动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实现宽动态模式自动切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划分为多个子块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进行二值化处理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过曝块数和曝光时间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宽动态模式的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本申请。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此外,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摄像机,参见图1所示,为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步骤102、若该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将该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其中,针对图像的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二类分块。
步骤103、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连通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其中,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
步骤104、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
步骤105、若该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通过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示例性的,基于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和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其中,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包括光圈大小和/或感光因子;图像的亮度包括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
示例性的,基于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和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如下公式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其中,/>可以表示环境照度,/>可以表示已配置常数,/>可以表示光圈大小,/>可以表示感光因子,/>可以表示当前曝光时长,/>可以表示当前增益倍数,/>可以表示图像的亮度。
示例性的,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其中,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连通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一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另一个连通区域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其中,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可以包括横向索引和纵向索引,该横向索引可以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该纵向索引可以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图像的纵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其中,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横向索引相邻且纵向索引相同,则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可以相邻,或者,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纵向索引相邻且横向索引相同,则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可以相邻。
示例性的,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分块集合,该分块集合可以包括未被划分到连通区域的所有第一类分块,并从该分块集合遍历首个第一类分块添加到该待处理区域。然后,依次遍历该分块集合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针对当前遍历的第一类分块,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则可以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该待处理区域;或者,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可以禁止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若该分块集合为空,或者,该分块集合内的剩余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可以将该待处理区域作为连通区域。
示例性的,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若该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可以将摄像机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加预设数值,得到更新后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判断该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若是,则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
示例性的,判断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之后,若否,则保持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并基于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即重复上述步骤。
示例性的,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即将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则可以通过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该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若该环境照度小于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则可以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并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其中,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可以小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时,可以基于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从而实现强逆光场景(基于环境照度获知强逆光场景)的宽动态模式的自动切换,极大的提高摄像机的场景适应性,能够在准确的时机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提高图像质量。能够根据环境照度自动区分不同场景,能够采用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将工作模式自动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实现宽动态模式自动切换。
以下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针对具有摄像机的电子设备,如门禁电子设备等,摄像机通常支持多个工作模式,如线性模式和宽动态模式等。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的图像是普通图像,即未经过宽动态处理的图像,以门禁电子设备为例,门禁电子设备在得到摄像机采集的普通图像之后,可以基于普通图像进行面部识别等操作,继而允许目标对象通行或者禁止目标对象通行。或者,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的图像是宽动态范围图像,即经过宽动态处理的图像,对此宽动态处理过程不做限制,门禁电子设备在得到宽动态范围图像之后,可以基于宽动态范围图像进行面部识别等操作,继而允许目标对象通行或者禁止目标对象通行。
然而,何时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宽动态模式,以采集目标场景的宽动态范围图像,在相关技术中没有合理的实现方式,从而影响图像质量。
比如说,针对部署在室内门口场景的门禁电子设备,门禁电子设备包括摄像机,且摄像机用于采集目标场景(即摄像机视野范围内的场景)的图像。在强逆光场景下,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图像的面部区域存在高亮腐蚀,严重影响面部识别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甚至得到错误的识别结果。
针对部署在室外场景的门禁电子设备,门禁电子设备的摄像机用于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在强逆光场景下,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图像的面部区域存在高亮腐蚀,且面部区域存在模糊,从而导致面部识别通过率降低。
为了提升上述场景的面部识别准确率,则可以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宽动态模式,在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时,图像的面部区域不存在高亮腐蚀和模糊等情况,从而提高面部识别通过率,提高面部识别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
然而,何时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宽动态模式,通常是用户手动切换宽动态模式,即用户根据经验在某个时刻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调整为宽动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户手动切换宽动态模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而且受限于用户经验,容易在错误的时刻切换宽动态模式,出现误切情况。
针对上述发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宽动态模式的自动切换方法,实现强逆光场景的宽动态模式的自动切换,极大的提高摄像机的场景适应性,能够在准确的时机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提高图像质量,可以用于门禁电子设备在不同环境下根据场景实现自动切换宽动态模式和线性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摄像机的电子设备,如门禁电子设备等,对此电子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制。参见图2所示,为该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线性模式下的图像可以是未经过宽动态处理的普通图像。
示例性的,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可以默认为线性模式,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在摄像机的工作过程中,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可能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通过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在摄像机的工作过程中,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可能从宽动态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以此类推,不断在线性模式与宽动态模式之间切换。步骤201中,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为例。
示例性的,在线性模式下,摄像机可以周期性采集目标场景(即摄像机的视野范围)的图像。以门禁电子设备为例,摄像机每次采集到图像之后,门禁电子设备可以得到该图像,继而基于该图像进行面部识别等操作,继而允许目标对象通行或者禁止目标对象通行,本实施例中对此过程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在线性模式下,摄像机每次采集到图像之后,还可以基于该图像决策是否切换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即,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或者,保持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关于“基于该图像决策是否切换摄像机的工作模式”的过程,可以参见后续步骤。
步骤202、基于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示例性的,在线性模式下,摄像机每次采集到图像之后,可以基于该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其中,图像的亮度可以是图像的亮度统计信息。比如说,图像的亮度可以是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或者,图像的亮度可以是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最大亮度,或者,图像的亮度可以是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最小亮度,或者,图像的亮度可以是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标准差。当然,上述只是图像的亮度的几个示例,对此不做限制,以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性的,摄像机每次采集到图像之后,可以获取该图像的亮度,如确定该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然后,基于该图像的亮度获取环境照度,对此获取方式不做限制,只要环境照度与该图像的亮度有关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和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比如说,曝光是指在摄影过程中,进入镜头照射在感光元件上的光量,由光圈、快门、感光度的组合来控制。基于此,可以基于摄像机的曝光参数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也就是说,曝光参数可以作为环境照度的参考因素,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光圈大小和/或感光因子。比如说,环境照度可以与光圈大小成正比,即,在光圈大小越大时,则环境照度越大。环境照度可以与感光因子成反比,即,在感光因子越大时,则环境照度越小。
比如说,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即曝光时间)是指摄像机针对该图像的曝光时长,曝光时长是指从快门打开到关闭的时间间隔,在这一段时间内,物体可以在底片上留下影像,曝光时长也是摄像机的属性,曝光时长越大则进光越多,适合光线较差的情况,曝光时长越小则进光越少,适合光线较好的情况。
基于此,可以基于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也就是说,当前曝光时长可以作为环境照度的参考因素。其中,环境照度可以与当前曝光时长成反比,即,在当前曝光时长越大时,则环境照度越小。
比如说,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是指摄像机针对该图像的增益倍数,增益倍数是指摄像机针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增益倍数能够影响图像的清晰度。
基于此,可以基于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也就是说,当前增益倍数可以作为环境照度的参考因素。其中,环境照度可以与当前增益倍数成反比,即,在当前增益倍数越大时,则环境照度越小。
综上所述,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如光圈大小和/或感光因子)、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均是摄像机的属性,可以获取到摄像机的光圈大小、摄像机的感光因子、当前曝光时长和当前增益倍数,并基于摄像机的光圈大小、摄像机的感光因子、当前曝光时长和当前增益倍数中的至少一个,来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比如说,可以同时参考摄像机的光圈大小、摄像机的感光因子、当前曝光时长和当前增益倍数,来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示例性的,图像的亮度包括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基于此,还可以基于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也就是说,图像的亮度可以作为环境照度的参考因素。其中,环境照度可以与图像的亮度成正比,即,在图像的亮度越大时则环境照度越大,在图像的亮度越小时则环境照度越小。
综上所述,可以基于摄像机的光圈大小、摄像机的感光因子、当前曝光时长和当前增益倍数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图像的亮度来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公式(1)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当然,公式(1)只是一个示例,对此环境照度的获取方式不做限制。
公式(1)
在公式(1)中,可以表示环境照度,/>可以表示已配置常数,已配置常数/>可以根据经验配置,如8000、7000、6000等,以已配置常数/>为8000为例,则公式(1)可以变换为公式(2)。/>可以表示摄像机的光圈大小,/>可以表示摄像机的感光因子(即sensor的感光因子),/>可以表示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可以表示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可以表示图像的亮度。
公式(2)
示例性的,关于图像的亮度,可以预先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分块,每个分块的尺寸可以是a*b,a与b可以相同或不同。如每个分块的尺寸可以是32*32,即,预先将图像划分为32*32大小的多个分块。在此基础上,/>,且
i表示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j表示图像的纵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i的取值范围是1-N1,表示横向方向上最多存在N1个子块,j的取值范围是1-N2,表示纵向方向上最多存在N2个子块。N1* N2表示分块总数量,如N1* N2为N时,表示一共将图像划分为N个分块。在此基础上,表示横向方向i和纵向方向j的分块的亮度(即该分块的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
参见图3所示,以将图像划分为4*3个子块为例进行说明,则i的取值范围是1-4,j的取值范围是1-3,表示子块A11的亮度(即子块A11的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表示子块A12的亮度,/>表示子块A13的亮度,/>表示子块A21的亮度,…,表示子块A43的亮度。
中,/>表示所有子块(即12个子块)的亮度的求和值,N表示所有子块的数量,/>表示图像的亮度。
步骤203、判断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是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
若否,即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表示目标场景当前不是强逆光场景,因此,保持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或,可以采用其它算法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本实施例中对此决策算法不做限制,以保持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为例。
若是,即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表示目标场景当前是强逆光场景,执行步骤204。比如说,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可以记为,用于表示线性模式下的最小环境照度阈值。在环境照度大于/>时,确定目标场景当前是强逆光场景,已满足切换要求,因此,采用后续步骤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即是否进行宽动态模式自动切换。
步骤204、将该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其中,针对该图像的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可以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可以作为第二类分块。
示例性的,可以预先配置一个高亮阈值,将该高亮阈值记为,比如说,假设像素值的取值范围是0-256,则该高亮阈值可以位于0-256之间,如该高亮阈值可以是190、200、210等,对此高亮阈值不做限制,可以根据经验配置。
示例性的,可以基于该高亮阈值对该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比如说,预先将该图像划分为多个分块,每个分块的尺寸可以是a*b,a与b可以相同或不同,如每个分块的尺寸可以是32*32,即,预先将图像划分为32*32大小的多个分块。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作为第二类分块。
该分块的亮度可以是该分块的亮度统计信息。比如说,该分块的亮度可以是分块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或者,该分块的亮度可以是分块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最大亮度,或者,该分块的亮度可以是分块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最小亮度,或者,该分块的亮度可以是分块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标准差。当然,上述只是分块的亮度的几个示例,对此不做限制。
参见图4所示,为基于高亮阈值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的示意图,针对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作为第一类分块,且第一类分块的像素值为255(即第一类分块内每个像素点的像素值均为255),即白色区域是第一类分块组成的区域。针对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作为第二类分块,且第二类分块的像素值为0(即第二类分块内每个像素点的像素值均为0),即黑色区域是第二类分块组成的区域。
针对分块来说,可以计算/>。比如说,基于高亮阈值,可以采用如下公式(3)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公式(3)
比如说,为二值化处理后的信息矩阵,/>为每个分块的二值化处理后的信息矩阵,i表示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j表示图像的纵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i的取值范围是1-N1,j的取值范围是1-N2。/>表示横向方向i和纵向方向j的分块的亮度,若该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作为第一类分块,且该分块的亮度/>更新为255。若该亮度小于高亮阈值,则该分块作为第二类分块,且该分块的亮度/>更新为0。
步骤205、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连通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其中,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
示例性的,在将图像的所有分块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第二类分块之后,还可以获取所有第一类分块的连通区域,连通区域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针对每个连通区域,该连通区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比如说,图像的所有第一类分块被划分到连通区域A1和连通区域A2,针对连通区域A1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该第一类分块与连通区域A1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连通,该第一类分块与连通区域A2内的所有第一类分块均不连通。针对连通区域A2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该第一类分块与连通区域A2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连通,该第一类分块与连通区域A1内的所有第一类分块均不连通。
示例性的,在将图像的所有分块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第二类分块之后,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其中,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连通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一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另一个连通区域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其中,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可以包括横向索引和纵向索引,该横向索引可以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该纵向索引可以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图像的纵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基于此,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横向索引相邻且纵向索引相同,则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或者,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纵向索引相邻且横向索引相同,则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
比如说,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假设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连通区域A1和连通区域A2。针对连通区域A1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连通区域A1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连通区域A2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
针对每个第一类分块,假设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包括横向索引i和纵向索引j,i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j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图像的纵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基于此,针对第一类分块(i,j)和第一类分块(i+1,j),由于横向索引相邻且纵向索引相同,因此,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针对第一类分块(i,j)和第一类分块(i-1,j),由于横向索引相邻且纵向索引相同,因此,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针对第一类分块(i,j)和第一类分块(i,j+1),由于纵向索引相邻且横向索引相同,因此,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针对第一类分块(i,j)和第一类分块(i,j-1),由于纵向索引相邻且横向索引相同,因此,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
除了第一类分块(i+1,j)、第一类分块(i-1,j)、第一类分块(i,j+1)和第一类分块(i,j-1),第一类分块(i,j)与其它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
基于“索引信息相邻”的决策方式,在连通区域的获取过程中,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可以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使得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连通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且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另一个连通区域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对此连通区域的获取过程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先获取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分块集合,该分块集合可以包括未被划分到连通区域的所有第一类分块,并从该分块集合遍历首个第一类分块添加到该待处理区域。然后,依次遍历该分块集合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针对当前遍历的第一类分块,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则可以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该待处理区域;或者,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可以禁止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若该分块集合为空,或者,该分块集合内的剩余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可以将该待处理区域作为连通区域。
比如说,在获取第一个连通区域A1时,可以获取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分块集合B1,分块集合B1可以包括所有第一类分块,并从分块集合B1遍历首个第一类分块(如任一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然后,依次遍历分块集合B1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针对当前遍历的第一类分块,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待处理区域内的任一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则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待处理区域内的所有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则禁止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以此类推,一直到分块集合B1为空(即分块集合B1内的所有第一类分块均被添加到待处理区域),或者,分块集合B1内的剩余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待处理区域内的所有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则将该待处理区域作为连通区域A1。
若分块集合B1为空,则结束连通区域A的获取过程,即得到连通区域A1。
若分块集合B1内仍然存在第一类分块,则在获取第二个连通区域A2时,可以获取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分块集合B2,分块集合B2包括除连通区域A1之外的剩余第一类分块,基于分块集合B2确定连通区域A2,其实现方式不再赘述。
以此类推,一直到分块集合为空,可以得到所有连通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基于二值化处理结果,/>表示二值化处理后的信息矩阵,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获取连通区域:
在计算第1个连通区域时,首先,按照行和列的顺序,依次遍历,找到第一个不为0的第一类分块(如值为255的第一类分块),可以将该第一类分块标记为第1个连通区域的起点,并记录下初始位置信息i和j,i用于表示该第一类分块的横向索引,j用于表示该第一类分块的纵向索引。参见公式(4)所示,在找到第一个不为0的第一类分块时,可以记录如下信息:
公式(4)
在公式(4)中,表示连通区域的个数,例如,表示当前连通区域是第1个连通区域,向量M记录每个连通区域的大小,/>表示第/>个连通区域的大小,矩阵/>记录每个连通区域的每个分块的亮度统计信息(如分块的亮度),/>表示第/>个连通区域的第/>个分块的亮度统计信息,矩阵P记录每个连通区域的每个亮度分块的位置信息,/>为第/>个连通区域第/>个分块的坐标位置,i用于表示横向索引,j用于表示纵向索引。
随后,继续遍历,找到下一个不为0的第一类分块,并判断该第一类分块的位置是否与之前记录的不为0的第一类分块(已位于连通区域)相邻。比如说,可以采用公式判断两个不为0的第一类分块是否相邻。若相邻,则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第1个连通区域,否则不添加到第1个连通区域。
随后,可以根据公式(5)继续标记第一个连通区域,以此类推,一直到遍历完所有的分块信息之后,可以得到第一个连通区域。
公式(5)
在计算第个连通区域时,依次遍历/>,找到第一个不为0的第一类分块,且未被标记为连通区域的第一类分块,标记为第/>个连通区域的起点。比如说,,参见公式(6)所示,在找到第一个不为0的第一类分块时,可以记录如下信息:
公式(6)
随后,继续遍历,找到下一个不为0,且未被标记为连通区域的第一类分块,需与当前连通区域统计块相连,可以根据公式(7)继续标记第/>个连通区域,直到遍历完所有的分块信息之后,可以得到第/>个连通区域。
公式(7)
至此,完成连通区域的获取过程,可以得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
步骤206、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
示例性的,在得到所有连通区域之后,针对每个连通区域,可以统计该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该数量表示该连通区域内存在几个第一类分块,也可以称为连通区域的大小。在得到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之后,可以从所有数量出选取出最大数量,即所有数量的最大值。
步骤207、判断该最大数量是否小于分块数量阈值。
示例性的,分块数量阈值可以记为,分块数量阈值为高亮连通域的阈值,可以根据经验进行配置,如10、15、20等,对此分块数量阈值不做限制。
若该最大数量小于分块数量阈值,则确定不满足强逆光场景下线性模式自动切换为宽动态模式的条件,因此,保持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或,可以采用其它算法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本实施例中对此决策算法不做限制,以保持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为例。
若该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确定满足强逆光场景下线性模式自动切换为宽动态模式的条件,因此,可以执行步骤208,即,可以采用后续步骤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
步骤208、将摄像机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加预设数值(如1),得到更新后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并判断该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
比如说,可以预先配置摄像机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且切换触发连续次数的初始值可以为0,也可以为其它数值。可以预先配置切换次数阈值,且切换次数阈值可以根据经验配置,切换次数阈值用于防止目标场景的动荡导致误切情况(即错误的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即,在曝光稳定的条件下,连续“切换次数阈值”次满足切换条件,才会进行宽动态模式的切换,即,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
示例性的,针对每帧图像,在基于该图像确定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时,则可以将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更新为0。在基于该图像确定最大数量小于分块数量阈值时,则可以将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更新为0。在基于该图像确定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时,则可以将切换触发连续次数+1。在此基础上,可以判断该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
若该切换触发连续次数达到切换次数阈值,则可以执行步骤209,若该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未达到切换次数阈值,则保持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继续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等待下一帧图像,基于下一帧图像重复上述步骤,即,执行基于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等操作,一直到切换触发连续次数达到切换次数阈值,执行步骤209。
步骤209、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即工作模式从线性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通过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至此,完成宽动态模式的自动切换,成功将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门禁电子设备的面部识别应用中,为了便于描述,以强逆光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强逆光场景对画面中面部的完整性以及通透性影响较大,而强逆光场景的特点为低动态范围、低增益、环境亮度较高、环境复杂多变、曝光时间小,因此,无法根据动态范围准确判断是否自动切换宽动态模式。基于此,本实施例中,是基于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判断是否自动切换宽动态模式。
比如说,由于画面中的太阳区域往往为一片高亮区域(与环境照度有关),因此,可以基于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判断是否自动切换宽动态模式。
比如说,参见图5所示,为强逆光场景下,过曝块数和曝光时间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在线性模式下,采集一天的图像,基于这些图像统计过曝块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基于这些图像统计曝光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从图5可以看出,在过曝块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中,在12点-15点,过曝块数很多,过曝块数可以理解为第一类分块的数量。基于此,可以基于目标场景的过曝块数,判断是否自动切换宽动态模式,这样,可以基于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判断是否自动切换宽动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即将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则可以通过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宽动态模式下的图像可以是经过宽动态处理的宽动态图像。以门禁电子设备为例进行说明,摄像机每次采集到宽动态图像之后,门禁电子设备可以得到该宽动态图像,继而基于该宽动态图像进行面部识别等操作。
在宽动态模式下,摄像机每次采集到图像之后,还可以基于该图像决策是否切换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即,可以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宽动态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或者,可以保持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
比如说,在宽动态模式下,摄像机每次采集到图像之后,可以基于该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环境照度的获取方式参见步骤202。
然后,判断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是否小于第二环境照度阈值,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可以记为,用于表示宽动态模式下的最大环境照度阈值。
在该目标场景环境照度不小于第二环境照度阈值时,则保持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或,可以采用其它算法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从宽动态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本实施例中对此决策算法不做限制。
在该目标场景环境照度小于第二环境照度阈值时,则可以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即从宽动态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并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然后,返回步骤201,重复上述步骤。
示例性的,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可以小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时,基于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决策是否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从而实现强逆光场景(基于环境照度获知强逆光场景)的宽动态模式的自动切换,极大提高摄像机的场景适应性,能够在准确的时机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提高图像质量。能够根据环境照度自动区分不同场景,能够采用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最大数量将工作模式自动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准确实现宽动态模式自动切换。基于目标场景的曝光时间、增益和亮度信息实现强逆光场景的宽动态模式自动切换。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申请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装置,参见图6所示,为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处理模块61,用于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若所述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将所述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其中,针对所述图像的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二类分块;获取模块62,用于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其中,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切换模块63,用于若所述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所述处理模块61,还用于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示例性的,所述处理模块61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时具体用于:基于所述摄像机的曝光参数、所述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所述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和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其中,所述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包括所述摄像机的光圈大小和/或所述摄像机的感光因子;所述图像的亮度包括所述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
示例性的,所述处理模块61基于摄像机的曝光参数、所述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所述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和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时具体用于:采用如下公式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其中,/>表示环境照度,/>表示已配置常数,/>表示光圈大小,/>表示感光因子,/>表示当前曝光时长,/>表示当前增益倍数,表示所述图像的亮度。
示例性的,所述获取模块62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时具体用于: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其中,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连通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一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另一个连通区域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其中,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包括横向索引和纵向索引,所述横向索引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所述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所述纵向索引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所述图像的纵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其中,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横向索引相邻且纵向索引相同,则所述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或者,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纵向索引相邻且横向索引相同,则所述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
示例性的,所述获取模块62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时具体用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分块集合,所述分块集合包括未被划分到连通区域的所有第一类分块,并从所述分块集合遍历首个第一类分块添加到所述待处理区域;依次遍历所述分块集合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针对当前遍历的第一类分块,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所述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则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所述待处理区域;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所述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禁止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所述待处理区域;若所述分块集合为空,或所述分块集合内的剩余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所述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将所述待处理区域作为连通区域。
示例性的,所述切换模块63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时具体用于:若所述最大数量大于或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将所述摄像机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加预设数值,得到更新后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判断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若是,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所述处理模块61,还用于在判断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之后,若否,保持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并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示例性的,所述处理模块61,还用于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该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所述切换模块63,还用于若该环境照度小于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通过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小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而且,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者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者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者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若所述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将所述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其中,针对所述图像的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二类分块;
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其中,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
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
若所述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通过所述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包括:
基于所述摄像机的曝光参数、所述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所述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和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其中,所述摄像机的曝光参数包括光圈大小和/或感光因子;
所述图像的亮度包括所述图像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值的平均亮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摄像机的曝光参数、所述图像的当前曝光时长、所述图像的当前增益倍数和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包括:
采用如下公式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其中,表示环境照度,/>表示已配置常数,/>表示光圈大小,/>表示感光因子,/>表示当前曝光时长,/>表示当前增益倍数,/>表示所述图像的亮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包括: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其中,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该连通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一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另一个连通区域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均不相邻;
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包括横向索引和纵向索引,所述横向索引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所述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所述纵向索引表示该第一类分块是所述图像的纵向方向上的第几个分块;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横向索引相邻且纵向索引相同,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或,若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纵向索引相邻且横向索引相同,则两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每个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将所有第一类分块划分到至少一个连通区域,包括:
获取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分块集合,所述分块集合包括未被划分到连通区域的所有第一类分块,并从所述分块集合遍历首个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
依次遍历所述分块集合内的每个第一类分块,针对当前遍历的第一类分块,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相邻,则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若该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禁止将该第一类分块添加到待处理区域;
若所述分块集合为空,或所述分块集合内的剩余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与待处理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索引信息不相邻,则将待处理区域作为连通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包括:若所述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加预设数值,得到更新后的切换触发连续次数;判断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若是,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
所述判断切换触发连续次数是否达到切换次数阈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否,则保持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并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该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
若该环境照度小于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线性模式,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其中,所述第二环境照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一环境照度阈值。
8.一种宽动态模式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线性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线性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基于所述图像的亮度获取所述目标场景的环境照度;若所述环境照度大于第一环境照度阈值,则将所述图像划分为第一类分块和/或第二类分块;其中,针对所述图像的每个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一类分块,若该分块的亮度不大于高亮阈值则作为第二类分块;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一个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分块;其中,同一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连通,不同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不连通;基于每个连通区域内的第一类分块的数量确定出最大数量;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最大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分块数量阈值,则将所述摄像机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宽动态模式;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为宽动态模式,则通过所述摄像机在宽动态模式下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CN202410245340.4A 2024-03-04 2024-03-04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78350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45340.4A CN117835053B (zh) 2024-03-04 2024-03-04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45340.4A CN117835053B (zh) 2024-03-04 2024-03-04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5053A true CN117835053A (zh) 2024-04-05
CN117835053B CN117835053B (zh) 2024-06-04

Family

ID=90509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45340.4A Active CN117835053B (zh) 2024-03-04 2024-03-04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3505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58438A (ja) * 2012-05-18 2013-12-26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CN105376490A (zh) * 2015-11-19 2016-03-02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及使用模式切换方法的终端设备
JP2017229058A (ja) * 2016-06-15 2017-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788205A (zh) * 2017-11-15 2019-05-21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922274A (zh) * 2017-12-13 2019-06-21 深圳英飞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直方图的摄像机强光抑制方法及装置
CN111586292A (zh) * 2020-04-23 2020-08-25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状态的切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1601044A (zh) * 2019-02-20 2020-08-28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的曝光时间比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4500830A (zh) * 2021-12-28 2022-05-1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7241134A (zh) * 2023-11-15 2023-12-1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机的拍摄模式切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58438A (ja) * 2012-05-18 2013-12-26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CN105376490A (zh) * 2015-11-19 2016-03-02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及使用模式切换方法的终端设备
JP2017229058A (ja) * 2016-06-15 2017-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788205A (zh) * 2017-11-15 2019-05-21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922274A (zh) * 2017-12-13 2019-06-21 深圳英飞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直方图的摄像机强光抑制方法及装置
CN111601044A (zh) * 2019-02-20 2020-08-28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的曝光时间比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586292A (zh) * 2020-04-23 2020-08-25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状态的切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4500830A (zh) * 2021-12-28 2022-05-1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7241134A (zh) * 2023-11-15 2023-12-1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机的拍摄模式切换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福涛;: "解析宽动态技术在监控摄像机中的应用", 电子世界, no. 12, 30 June 2012 (2012-06-30) *
赵小青;倪林;: "基于感兴趣区域的分层多描述图像编码", 数据采集与处理, no. 02, 15 March 2008 (2008-03-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5053B (zh) 202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67314A1 (en) Real time assessment of picture quality
US10070053B2 (en) Method and camera for determining an image adjustment parameter
CN113766125B (zh) 对焦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8144207B2 (en)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photographic subject tracking, photographic subject tracking device, and camera
US8131014B2 (en) Object-tracking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object-tracking device, and camera
TWI425828B (zh) 攝影裝置、圖像區域之判定方法以及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KR101223046B1 (ko) 정지장면의 연속프레임 영상에 기반한 영상분할장치 및 방법
US11089228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imaging system
CN110248101B (zh) 对焦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49163B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93407B (zh) 拍照装置及拍照方法
CN113472994A (zh) 拍照方法及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6651797B (zh) 一种信号灯有效区域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068060B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终端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313626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22412A (zh) 曝光方法和电子设备
JP5560739B2 (ja) 電子カメラ
CN108154090B (zh) 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7835053B (zh) 宽动态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11885371A (zh) 图像遮挡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JP2021153229A (ja) 情報処理装置、撮像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CN110933304A (zh) 待虚化区域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终端设备
JP5451364B2 (ja) 被写体追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0400329B (zh) 人流计数方法及其系统
CN110545384B (zh) 对焦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