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23543B -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23543B
CN117823543B CN202311720259.9A CN202311720259A CN117823543B CN 117823543 B CN117823543 B CN 117823543B CN 202311720259 A CN202311720259 A CN 202311720259A CN 117823543 B CN117823543 B CN 1178235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driven
disc
auxiliar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202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23543A (zh
Inventor
李超
谢飞
李林富
游张平
袁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unbo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unbo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unbo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unbo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202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23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23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23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23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23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技术要点是:主动轴、从动壳、主动盘、定位轴承、旋转环、内旋转槽、外旋转槽、从动轴、从动盘,外壳外侧同轴套设有转接器,转接器与从动轴同轴设置,且位于从动盘与外壳之间,压缩机上设有驱动盘,驱动盘与从动盘的位置对应,从动壳内设有隔断板,隔断板位于外壳与主动盘之间,隔断板将从动壳分为储存腔、结合腔,隔断板上设有进油孔,进油孔连通储存腔和结合腔,进油孔上设有第一阀,外壳的外侧设有回油孔,回油孔连通储存腔和结合腔,回油孔上设有第二阀,转接器上设有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本发明能够可无极调节压缩机的功率,且调节精度高,使用灵活,使驾乘人员具有更好的驾乘体验。

Description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离合器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空调离合器采用电磁离合器,分为两种:1、普通电磁式,只有结合与分离两种模式,发动机传动轴的转速能1:1的传输到压缩机上,或者压缩机直接不工作;2、磁吸电磁式,采用永磁体与电磁铁来结合、驱动,永磁体结合,此时发动机传动轴的转速2:1的传输到压缩机上(根据永磁体的磁力、数量会变化),电磁铁带动压盘结合,此时发动机传动轴的转速能1:1的传输到压缩机上。但是这两种离合器的模式简单,无法适应现在更高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比更灵活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包括有主动轴、从动壳,所述主动轴一端与发动机的转轴连接,另一端设有主动盘,所述主动盘位于从动壳内,所述主动轴外设有定位轴承,所述从动壳分由内壳和外壳组成,所述内壳与定位轴承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与内壳连接,将主动盘包裹在内,所述主动盘的两端面上同轴设有若干旋转环,所述内壳上设有若干内旋转槽,所述外壳上设有若干外旋转槽,所述旋转环分别位于内旋转槽、外旋转槽内,所述外壳外侧设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的端部设有从动盘,所述外壳外侧同轴套设有转接器,所述转接器与从动轴同轴设置,且位于从动盘与外壳之间,压缩机上设有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与从动盘的位置对应,所述从动壳内设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位于外壳与主动盘之间,所述隔断板将从动壳分为储存腔、结合腔,所述隔断板上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连通储存腔和结合腔,所述进油孔上设有第一阀,所述外壳的外侧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连通储存腔和结合腔,所述回油孔上设有第二阀,所述转接器上设有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的位置与进油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电磁铁的位置与驱动盘的位置对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从动壳与驱动盘之间设有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包括有:
变速轴,与从动轴平行设置,位于从动壳侧边;
第一变速齿轮,同轴固定设置在变速轴上,与从动壳啮合;
第二变速齿轮,同轴可旋转的设置在变速轴上,与驱动盘啮合;
变速从动齿轮,与驱动盘同轴设置,与第二变速齿轮啮合;
变速凸台,固定在第一变速齿轮上,位于第一变速齿轮与第二变速齿轮之间;
变速盘,固定在变速凸台上,所述变速盘的直径大于变速凸台的直径;
变速电磁铁,套在变速凸台外侧,通过壳体固定在车/压缩机上;
变速连接盘,与第二变速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变速连接盘的位置与变速盘的位置对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断板上设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与进油孔相连,所述进油孔倾斜设置,所述容纳孔与隔断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阀包括有:
阀杆,位于容纳孔内;
阀瓣,固定在阀杆上;
挡板,设置在阀杆上,所述挡板倾斜设置,所述挡板位于容纳孔内;
进油弹簧,套在阀杆上,一端与阀瓣抵触,另一端与外壳抵触;
限位凸起,设置在外壳内,位于外壳底部与阀瓣之间,所述限位凸起与阀瓣边缘位置对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盘包括有:
内盘,与压缩机输入轴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弹簧片,具有若干片,圆周固定在内盘上;
外盘,位于内盘与从动盘之间,所述外盘与弹簧片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变速齿轮上设有第二弹簧片,所述第二弹簧片圆周设置,且与变速连接盘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瓣朝向挡板的一侧设有圆锥形的密封瓣,所述阀瓣朝向进油弹簧的一侧设有圆台形的连接瓣,所述进油孔朝向外壳的一端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密封瓣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断板上设有辅助组件,所述辅助组件包括有:
辅助孔,垂直设置在隔断板上,所述辅助孔的位置与第一电磁铁的位置对应;
辅助杆,滑移连接在辅助孔内,所述辅助杆的长度大于辅助孔的长度;
辅助弹簧,所述辅助弹簧位于辅助杆与外壳之间,一端与辅助杆的端部抵触,另一端与外壳抵触;
辅助板,设置在辅助杆的端部,位于内壳与隔断板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阀包括有:
簧片,一端固定在内壳上,另一端伸向回油孔,所述簧片用记忆金属制成,温度变化形变;
回油瓣,设置在簧片的端部,位置与回油孔对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下侧设有通过槽,通过槽呈圆弧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可无极调节压缩机的功率,且调节精度高,使用灵活,使驾乘人员具有更好的驾乘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主动轴、从动壳、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隔断板、第一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挡板、通过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辅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隔断板朝向内壳一侧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变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弹簧片、外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二弹簧片、变速连接盘的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1、主动轴;11、主动盘;111、旋转环;12、定位轴承;2、从动壳;21、内壳;211、内旋转槽;22、外壳;221、外旋转槽;222、从动轴;223、从动盘;224、储存腔;225、结合腔;226、回油孔;227、第二阀;2271、簧片;2272、回油瓣;3、转接器;31、第一电磁铁;32、第二电磁铁;4、驱动盘;41、内盘;42、第一弹簧片;43、外盘;5、隔断板;51、进油孔;52、第一阀;521、阀杆;522、阀瓣;5221、密封瓣;5222、连接瓣;523、挡板;5231、通过槽;524、进油弹簧;525、限位凸起;53、容纳孔;6、变速机构;61、变速轴;62、第一变速齿轮;63、第二变速齿轮;631、第二弹簧片;64、变速从动齿轮;65、变速凸台;66、变速盘;67、变速电磁铁;68、变速连接盘;7、辅助组件;71、辅助孔;72、辅助杆;73、辅助弹簧;74、辅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包括有主动轴1、从动壳2,所述主动轴1一端与发动机的转轴连接,另一端设有主动盘11,所述主动盘11位于从动壳2内,所述主动轴1外设有定位轴承12,所述从动壳2分由内壳21和外壳22组成,所述内壳21与定位轴承12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22与内壳21连接,将主动盘11包裹在内,所述主动盘11的两端面上同轴设有若干旋转环111,所述内壳21上设有若干内旋转槽211,所述外壳22上设有若干外旋转槽221,所述旋转环111分别位于内旋转槽211、外旋转槽221内,所述外壳22外侧设有从动轴222,所述从动轴222的端部设有从动盘223,所述外壳22外侧同轴套设有转接器3,所述转接器3与从动轴222同轴设置,且位于从动盘223与外壳22之间,压缩机上设有驱动盘4,所述驱动盘4与从动盘223的位置对应,所述从动壳2内设有隔断板5,所述隔断板5位于外壳22与主动盘11之间,所述隔断板5将从动壳2分为储存腔224、结合腔225,所述隔断板5上设有进油孔51,所述进油孔51连通储存腔224和结合腔225,所述进油孔51上设有第一阀52,所述外壳22的外侧设有回油孔226,所述回油孔226连通储存腔224和结合腔225,所述回油孔226上设有第二阀227,所述转接器3上设有第一电磁铁31、第二电磁铁32,所述第一电磁铁31的位置与进油孔51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电磁铁32的位置与驱动盘4的位置对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发动机运行,始终带动主动轴1旋转。汽车压缩机关闭时,硅油位于储存腔224内,进油孔51关闭,结合腔225内没有硅油(少量硅油不足以连接主动盘11与从动壳2)。
第二电磁铁32上电,使得驱动盘4与从动盘223结合,从动壳2旋转时,带动从动轴222旋转,进而带动从动盘223旋转,即可带动驱动盘4旋转,进而使压缩机运行。
启动汽车空调压缩机时,第一电磁铁31上电,进而打开第一阀52,使得储藏腔内的硅油流向结合腔225,硅油进入结合腔225内后,进入旋转环111、内旋转槽211、外旋转槽221之间,然后硅油的剪切粘力传递扭矩,进而带动从动壳2旋转。
根据结合腔225内硅油的体积,主动轴1与从动壳2之间具有无极的转速差,最低为主动轴1:从动壳2=1:0(不结合);最高为主动轴1:从动壳2=1:0.95(不是硬连接,无法做到1:1)。根据需要开启/关闭第一阀52、第二阀227,即可改变结合腔225内的硅油体积,进而改变转速比,改变压缩机的功率。本申请可无极调节压缩机的功率,且调节精度高,使用灵活,使驾乘人员具有更好的驾乘体验。
具体的,外壳22的外侧设有散热片,对储存腔224内的硅油进行散热。
具体的,转接器3固定安装在车上。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从动壳2与驱动盘4之间设有变速机构6,所述变速机构6包括有:
变速轴61,与从动轴222平行设置,位于从动壳2侧边;
第一变速齿轮62,同轴固定设置在变速轴61上,与从动壳2啮合;
第二变速齿轮63,同轴可旋转的设置在变速轴61上,与驱动盘4啮合;
变速从动齿轮64,与驱动盘4同轴设置,与第二变速齿轮63啮合;
变速凸台65,固定在第一变速齿轮62上,位于第一变速齿轮62与第二变速齿轮63之间;
变速盘66,固定在变速凸台65上,所述变速盘66的直径大于变速凸台65的直径;
变速电磁铁67,套在变速凸台65外侧,通过壳体固定在车/压缩机上;
变速连接盘68,与第二变速齿轮63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变速连接盘68的位置与变速盘66的位置对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设计可单独使用,或是配套变速机构6使用。
单独使用适用于小汽车(小汽车转速高),配套变速机构6使用适用于货车(货车转速低,发动机舱位置大)。
不进行变速时,变速电磁铁67断电,此时变速连接盘68与变速盘66分离;第二电磁铁32上电,驱动盘4与从动盘223结合;此时从动壳2旋转带动同轴的驱动盘4旋转,进而带动压缩机运行。此过程中从动壳2带动第一变速齿轮62旋转,驱动盘4带动第二变速齿轮63旋转。
进行变速时,变速机构6连接从动壳2与驱动盘4,第二电磁铁32断电,驱动盘4与从动盘223分离,变速电磁铁67上电,变速连接盘68与变速盘66结合;
此时从动壳2旋转带动第一变速齿轮62旋转,进而带动变速凸台65旋转,进而带动变速盘66旋转,进而带动变速连接盘68旋转,然后通过第二变速齿轮63带动变速从动齿轮64旋转,进而带动驱动盘4旋转,即带动压缩机运行。通过设置齿比,即可改变从动壳2与驱动盘4的转速比,使得主动轴1的转速:驱动盘4的转速小于1(例1:1.5),在发动机低转速的情况下,压缩机也能高效运行。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隔断板5上设有容纳孔53,所述容纳孔53与进油孔51相连,所述进油孔51倾斜设置,所述容纳孔53与隔断板5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阀52包括有:
阀杆521,位于容纳孔53内;
阀瓣522,固定在阀杆521上;
挡板523,设置在阀杆521上,所述挡板523倾斜设置,所述挡板523位于容纳孔53内;
进油弹簧524,套在阀杆521上,一端与阀瓣522抵触,另一端与外壳22抵触;
限位凸起525,设置在外壳22内,位于外壳22底部与阀瓣522之间,所述限位凸起525与阀瓣522边缘位置对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油孔51内具有单向阀,单向阀运行流通的方向为储存腔224到结合腔225。阀杆521靠近或远离外壳22运动过程中,挡板523始终位于容纳孔53内,使得阀杆521始终保持与隔断板5垂直,运动过程中位置稳定。
第一电磁铁31通电时,产生磁场,带动阀瓣522、阀杆521、挡板523向外壳22移动,此过程中进油弹簧524被压缩,进油孔51被打开,储存腔224内的硅油从进油孔51进入结合腔225。
进油孔51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从外壳22向内壳21方向是从内向外倾斜,硅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更快、更顺利的从储存腔224进入结合腔225,缩短反应速度,提升使用体验。
限位凸起525限制阀瓣522的位置,避免过度挤压进油弹簧524,使得进油弹簧524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工作区间,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盘4包括有:
内盘41,与压缩机输入轴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弹簧片42,具有若干片,圆周固定在内盘41上;
外盘43,位于内盘41与从动盘223之间,所述外盘43与弹簧片2271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磁铁32通电吸合时,带动外盘43向从动盘223移动并与从动盘223结合,此过程中第一弹簧片42形变。从动盘223与外盘43结合后,从动壳2旋转即可通过从动盘223、外盘43带动压缩机运行;需要压缩机停止运行时,第二电磁铁32断电,此时第一弹簧片42复位,带动外盘43复位,使得外盘43与从动盘223分离。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变速齿轮63上设有第二弹簧片631,所述第二弹簧片631圆周设置,且与变速连接盘68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周设置的第二弹簧片631使得吸合、分离过程中变速连接盘68的位置稳定,并且变速连接盘68与变速盘66结合后稳定性高。能更好的带动第二变速齿轮63旋转,进而通过驱动盘4带动压缩机运行。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阀瓣522朝向挡板523的一侧设有圆锥形的密封瓣5221,所述阀瓣522朝向进油弹簧524的一侧设有圆台形的连接瓣5222,所述进油孔51朝向外壳22的一端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密封瓣5221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锥形的密封瓣5221与引导部的接触面积大,能更好的密封,并且减少流阻,使得硅油能更顺畅的流到结合腔225内。连接瓣5222呈圆台形,供进油弹簧524套设连接,使得进油弹簧524的位置稳定。
具体的,外壳22上具有凹槽,容纳进油弹簧524的另一端,进一步提高进油弹簧524位置的稳定性。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隔断板5上设有辅助组件7,所述辅助组件7包括有:
辅助孔71,垂直设置在隔断板5上,所述辅助孔71的位置与第一电磁铁31的位置对应;
辅助杆72,滑移连接在辅助孔71内,所述辅助杆72的长度大于辅助孔71的长度;
辅助弹簧73,所述辅助弹簧73位于辅助杆72与外壳22之间,一端与辅助杆72的端部抵触,另一端与外壳22抵触;
辅助板74,设置在辅助杆72的端部,位于内壳21与隔断板5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磁铁31运行时,带动辅助杆72向外壳22运动并压缩辅助弹簧73(与此同时,阀瓣522、阀杆521向外壳22运动并压缩进油弹簧524),此过程中辅助杆72挤压储存腔224内的硅油,使得硅油能更顺利的从储存腔224进入结合腔225。
停止运行,使得硅油回到储存腔224内时,第一电磁铁31关闭,辅助弹簧73复位,带动辅助杆72向内壳21移动,使得结合腔225内的硅油能更容易的回到储存腔224内,进而延缓硅油的氧化,延长 使用寿命。
辅助板74位于内壳21与隔断板5之间,当辅助板74与隔断板5抵触时限位,使得使用过程稳定。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阀227包括有:
簧片2271,一端固定在内壳21上,另一端伸向回油孔226,所述簧片2271用记忆金属制成,温度变化形变;
回油瓣2272,设置在簧片2271的端部,位置与回油孔226对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回油孔226内具有单向阀,单向阀运行流通的方向为结合腔225到储存腔224。主动盘11上的旋转环111通过硅油连接内旋转槽211、外旋转槽221,进而带动从动壳2旋转,此过程中硅油会不断发热,此过程中簧片2271不断形变,控制回油瓣2272远离回油孔226,使得硅油能更好的回到储存腔224内进行冷却;而在开始运行,硅油温度低时,簧片2271控制回油瓣2272封闭回油孔226,使得结合腔225内的硅油更快达到正常工作的量,进而更快带动从动壳2旋转,进而带动压缩机运行。
具体的,回油孔226弧形倾斜设置,方向为与从动壳2旋转方向相同,能提高回油效率。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挡板523下侧设有通过槽5231,通过槽5231呈圆弧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磁铁31吸合阀瓣522,进油孔51的入口(位于储存腔224的一端)被打开,此时挡板523位于容纳孔53内,且通过槽5231与进油孔51处于同一表面,使得硅油能更顺利的从储存腔224流向结合腔225。避免产生涡流,提升硅油流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动轴(1)、从动壳(2),所述主动轴(1)一端与发动机的转轴连接,另一端设有主动盘(11),所述主动盘(11)位于从动壳(2)内,所述主动轴(1)外设有定位轴承(12),所述从动壳(2)由内壳(21)和外壳(22)组成,所述内壳(21)与定位轴承(12)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22)与内壳(21)连接,将主动盘(11)包裹在内,所述主动盘(11)的两端面上同轴设有若干旋转环(111),所述内壳(21)上设有若干内旋转槽(211),所述外壳(22)上设有若干外旋转槽(221),所述旋转环(111)分别位于内旋转槽(211)、外旋转槽(221)内,所述外壳(22)外侧设有从动轴(222),所述从动轴(222)的端部设有从动盘(223),所述外壳(22)外侧同轴套设有转接器(3),所述转接器(3)与从动轴(222)同轴设置,且位于从动盘(223)与外壳(22)之间,压缩机上设有驱动盘(4),所述驱动盘(4)与从动盘(223)的位置对应,所述从动壳(2)内设有隔断板(5),所述隔断板(5)位于外壳(22)与主动盘(11)之间,所述隔断板(5)将从动壳(2)分为储存腔(224)、结合腔(225),所述隔断板(5)上设有进油孔(51),所述进油孔(51)连通储存腔(224)和结合腔(225),所述进油孔(51)上设有第一阀(52),所述外壳(22)的外侧设有回油孔(226),所述回油孔(226)连通储存腔(224)和结合腔(225),所述回油孔(226)上设有第二阀(227),所述转接器(3)上设有第一电磁铁(31)、第二电磁铁(32),所述第一电磁铁(31)的位置与进油孔(51)的位置对应,第一电磁铁(31)通电时,进油孔(51)被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铁(32)的位置与驱动盘(4)的位置对应,第二电磁铁(32)上电,使得驱动盘(4)与从动盘(223)结合,第二电磁铁(32)断电,驱动盘(4)与从动盘(223)分离;所述从动壳(2)与驱动盘(4)之间设有变速机构(6),所述变速机构(6)包括有:
变速轴(61),与从动轴(222)平行设置,位于从动壳(2)侧边;
第一变速齿轮(62),同轴固定设置在变速轴(61)上,与从动壳(2)啮合;
第二变速齿轮(63),同轴可旋转的设置在变速轴(61)上,与驱动盘(4)啮合;
变速从动齿轮(64),与驱动盘(4)同轴设置,与第二变速齿轮(63)啮合;
变速凸台(65),固定在第一变速齿轮(62)上,位于第一变速齿轮(62)与第二变速齿轮(63)之间;
变速盘(66),固定在变速凸台(65)上,所述变速盘(66)的直径大于变速凸台(65)的直径;
变速电磁铁(67),套在变速凸台(65)外侧,通过壳体固定在车/压缩机上;
变速连接盘(68),与第二变速齿轮(63)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变速连接盘(68)的位置与变速盘(66)的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板(5)上设有容纳孔(53),所述容纳孔(53)与进油孔(51)相连,所述进油孔(51)倾斜设置,所述容纳孔(53)与隔断板(5)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阀(52)包括有:
阀杆(521),位于容纳孔(53)内;
阀瓣(522),固定在阀杆(521)上;
挡板(523),设置在阀杆(521)上,所述挡板(523)倾斜设置,所述挡板(523)位于容纳孔(53)内;
进油弹簧(524),套在阀杆(521)上,一端与阀瓣(522)抵触,另一端与外壳(22)抵触;
限位凸起(525),设置在外壳(22)内,位于外壳(22)底部与阀瓣(522)之间,所述限位凸起(525)与阀瓣(522)边缘位置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4)包括有:
内盘(41),与压缩机输入轴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弹簧片(42),具有若干片,圆周固定在内盘(41)上;
外盘(43),位于内盘(41)与从动盘(223)之间,所述外盘(43)与第一弹簧片(4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速齿轮(63)上设有第二弹簧片(631),所述第二弹簧片(631)圆周设置,且与变速连接盘(68)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瓣(522)朝向挡板(523)的一侧设有圆锥形的密封瓣(5221),所述阀瓣(522)朝向进油弹簧(524)的一侧设有圆台形的连接瓣(5222),所述进油孔(51)朝向外壳(22)的一端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密封瓣(5221)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板(5)上设有辅助组件(7),所述辅助组件(7)包括有:
辅助孔(71),垂直设置在隔断板(5)上,所述辅助孔(71)的位置与第一电磁铁(31)的位置对应;
辅助杆(72),滑移连接在辅助孔(71)内,所述辅助杆(72)的长度大于辅助孔(71)的长度;
辅助弹簧(73),所述辅助弹簧(73)位于辅助杆(72)与外壳(22)之间,一端与辅助杆(72)的端部抵触,另一端与外壳(22)抵触;第一电磁铁(31)运行时,带动辅助杆(72)向外壳(22)运动并压缩辅助弹簧(73),第一电磁铁(31)关闭,辅助弹簧(73)复位;
辅助板(74),设置在辅助杆(72)的端部,位于内壳(21)与隔断板(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227)包括有:
簧片(2271),一端固定在内壳(21)上,另一端伸向回油孔(226),所述簧片(2271)用记忆金属制成,温度变化形变;
回油瓣(2272),设置在簧片(2271)的端部,位置与回油孔(226)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523)下侧设有通过槽(5231),通过槽(5231)呈圆弧形。
CN202311720259.9A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Active CN117823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20259.9A CN117823543B (zh)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20259.9A CN117823543B (zh)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23543A CN117823543A (zh) 2024-04-05
CN117823543B true CN117823543B (zh) 2024-06-21

Family

ID=90510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20259.9A Active CN117823543B (zh)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2354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7298A (en) * 1990-11-09 1993-03-30 Sanden Corporation Sensor and control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4632929A (zh) * 2014-12-19 2015-05-20 雪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转速可控的硅油风扇离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3001B2 (ja) * 1996-09-30 2001-02-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暖房装置
JP3719333B2 (ja) * 1997-09-05 2005-11-24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ビスカスヒータ
CN204164216U (zh) * 2014-08-23 2015-02-18 杭州儒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空调的离合器
JP6760963B2 (ja) * 2015-05-19 2020-09-23 ホートン,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角度付けトルク伝達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12065878A (zh) * 2020-08-31 2020-12-11 苏州睿昕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温控硅油离合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7298A (en) * 1990-11-09 1993-03-30 Sanden Corporation Sensor and control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4632929A (zh) * 2014-12-19 2015-05-20 雪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转速可控的硅油风扇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23543A (zh) 2024-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7260C (zh) 转矩传递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动力传动系统
US10124756B2 (en) Hybrid vehicle
CN103080584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US7617919B2 (en) Drivetrai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7336597B (zh) 车辆的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1630443B1 (e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fluid coupling device
JP5371405B2 (ja) 四方切換弁
CN103975171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EP1589264B1 (en) Hydraulic drive system and improved filter sub-system therefor
CN102661377A (zh) 一种液力变矩器
CN117823543B (zh) 汽车空调硅油离合器
KR100641042B1 (ko) 자기유체를 이용한 벤틸레이티드 클러치
CN111503194B (zh) 一种离合器制动器及混动车辆
US4696148A (en) Hydraul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4935343B2 (ja) 無段変速機用の油圧制御装置
CN103620252A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211918368U (zh)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和车辆
CN210660581U (zh) 驱动机构及涡旋压缩机
CN101503994A (zh) 旋转斜盘式压缩机
CN114135603A (zh) 通过电动泵及电磁阀控制缓速器扭矩的系统
JP4862830B2 (ja) 流体伝動装置用の制御装置
CN114321348A (zh) 混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
CN110594386A (zh) 齿泵式无极变速器
CN219388472U (zh) 一种台阶式泵油机构的硅油离合器
KR100424929B1 (ko) 오일의 압력과 흡력을 이용한 자동차용 자동클러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