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20382A -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20382A
CN117820382A CN202311675620.0A CN202311675620A CN117820382A CN 117820382 A CN117820382 A CN 117820382A CN 202311675620 A CN202311675620 A CN 202311675620A CN 117820382 A CN117820382 A CN 117820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ization
alkyl
ethylene
nickel complex
m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756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立
李艺
孙文华
王志军
张世杰
张秋月
孙高攀
马艳平
邹松
王权超
王一舟
魏征
伏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henhua Coal to Liquid Chemical Co Ltd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henhua Coal to Liquid Chemical Co Ltd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henhua Coal to Liquid Chemical Co Ltd,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filed Critical China Shenhua Coal to Liquid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7562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203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20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203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其具有式(I)所示结构。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催化剂组合物以及一种烯烃聚合方法,特别是聚乙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结构新颖,用于催化烯烃聚合(特别是乙烯聚合)时具有催化活性高、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而且双活性中心具有不同的催化表现且能够协同作用,因此能够制备双峰分布、性能优异的支化聚乙烯材料。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制备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且易于控制,具有很强的工业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催化聚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此外还涉及一种包含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催化剂组合物以及一种烯烃聚合方法,特别是一种聚乙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Brookhart型α-二亚胺镍配合物(A,式1)作为一类可催化单纯乙烯制备支化聚乙烯的典型后过渡金属配合物(J.Am.Chem.Soc.,1995,117,6414),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配体结构和类型往往直接决定配合物催化性能的体现,而配体的结构改性很大一部分均集中在对配体骨架和N-芳基取代基的系统修饰上。就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而言,N-芳基取代基种类的改变直接影响金属中心配位状态和性质,从而调节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热稳定性以及所得聚乙烯的分子量和微观结构。此外,配体骨架的变化如对于吡啶亚胺镍配合物(B,式1)来说,如吡啶环上取代基的变化、环烷基并吡啶亚胺结构的改进、以及N-芳基结构的改变(C和D,式1),均可促进该配体骨架的多功能催化性质的实现,最终完成高选择性LAO和支链聚乙烯蜡的有效制备(Dalton Trans.,2022,51,14375)。
研究人员经多金属中心协同作用概念的启发,在单核催化剂结构设计规则的基础上,将这些N^N型二齿配体整合到双核甚至多核镍配合物骨架中,以研究多核镍配合物催化剂结构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这种多核结构设计进一步推动了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结构发展和技术创新。多核镍配合物协同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增加活性中心周围的局部单体浓度从而提高多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来体现。聚合物链在相邻金属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有助于这种协同作用的发生。多核催化剂的结构如金属中心的类型和数量、桥联基团的类型和性质、配体骨架的类型共同影响着多核催化剂的催化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对称的多核催化剂,如具有对称桥联基团的系列双核镍配合物E(式2)(Coord.Chem.Rev.,2021,434,213788),由于其具备均一的活性中心类型,因而倾向于产生分子量分布窄的聚乙烯产物。
然而,以上催化体系所得的高分子量甚至超高分子量聚合产物具有单分散性质和惰性饱和C-H键,因而在工业规模加工以及聚合物功能化方面仍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比如,传统的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方法中的物理共混改性中,由于低分子量聚乙烯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分子量差异大,因而在物理共混改性时极易发生相分离,导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掺混量极低,严重限制了产品的力学性能。为了强化低分子量聚乙烯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混合,提高产品的力学性能,基于多活性中心催化剂设计的原位聚合改性有助于促进聚合物间达到纳米尺度的均匀混合,从而实现最终产品的混合均一性。此外,多核镍配合物的结构对称性也限制了对多活性位点合作模式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对多核镍配合物催化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考虑到双峰聚乙烯在聚合物加工中的优势,并为了寻求饱和聚乙烯的后功能化方法,进一步探索金属中心的协同作用如何影响异配体双核催化剂的催化行为,发明人提出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吡啶亚胺和苊基α-二亚胺配体骨架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在该双核镍配合物结构中,发明人选用取代的联苯基团作为桥联基团,且同时改变另一侧N-芳基对位取代基团电子性质,以从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两方面优化双核镍配合物结构,由此得出了本发明。此外,发明人还对制备的一系列双核镍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催化评价,以确定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助催化剂的类型、聚合条件对催化活性以及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该双核镍配合物用作烯烃聚合催化剂(尤其是乙烯聚合催化剂)时,具有高活性和高热稳定性,而且,双活性中心具有不同的催化表现且能够协同作用,因此能够制备双峰分布、性能优异的支化聚乙烯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用途。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其具有式(I)所示结构:
其中,R1相同或不同,R3相同或不同,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卤素、羟基、巯基、硝基、C3~C10环烷基或C6~C14芳基,所述烷基、烷氧基、羟基或巯基任选被一个或多个选自C1~C6烷基、C3~C10环烷基、C6~C14芳基或R’的取代基所取代,R’选自C3~C10卤代环烷基或C6~C14卤代芳基;
X相同或不同,选自卤素。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R1相同或不同,选自氢或C1~C6烷基;
所述R2选自氢、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卤素、羟基、巯基、硝基、C3~C10环烷基、C6~C14芳基、-O-C3~C10环烷基或-O-C6~C14芳基,所述烷基任选被1~3个苯基或卤代苯基所取代;例如,所述R2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羟基、巯基、硝基、三氟甲氧基、氟、氯、溴、碘、环丙基、环己基、苯基、苄基、二苯甲基或二(4-氟苯基)甲基;
所述R3相同或不同,选自氢或C1~C6烷基;
所述R4选自氢或C1~C6烷基;
所述X相同或不同,选自氟、氯或溴。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R1相同或不同,选自氢或C1~C6烷基,例如选自氢或C1~C4烷基;
所述R2选自氢、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优选C1~C6氟代烷氧基)、卤素、羟基、巯基或硝基,例如选自氢、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C1~C4氟代烷氧基、氟、氯、溴或硝基;
所述R3相同或不同,选自C1~C6烷基,例如选自C2~C4烷基;
所述R4选自C1~C6烷基,例如选自C1~C4烷基;
所述X选自氯或溴,例如选自溴;
在一些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物选自:
具体地,上表所示配合物具有如下基团定义:
C1:R1=H;R2=Me;R3iPr;R4=Me;X为Br;
C2:R1=H;R2iPr;R3iPr;R4=Me;X为Br;
C3:R1=H;R2tBu;R3iPr;R4=Me;X为Br;
C4:R1=H;R2=OMe;R3iPr;R4=Me;X为Br;
C5:R1=H;R2=OCF3;R3iPr;R4=Me;X为Br;
C6:R1=H;R2=Cl;R3iPr;R4=Me;X为Br;
C7:R1=H;R2=F;R3iPr;R4=Me;X为Br;
C8:R1=H;R2=NO2;R3iPr;R4=Me;X为Br。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式(III)所示结构的苊基单酮与式(IV)所示结构的联苯胺进行酮胺缩合反应,得到式(V)所示结构的苊基二亚胺;
S2:所述苊基二亚胺与式(VI)所示结构的酰基吡啶进行酮胺缩合反应,得到式(II)所示结构的配体化合物;以及
S3:所述配体化合物与含镍试剂进行络合反应,得到所述双核镍配合物;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如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定义。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含镍试剂选自本领域常见的含镍卤化物,包括但不限于(DME)NiBr2、NiCl2·6H2O、NiBr2等。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中,所述苊基单酮与联苯胺在第一催化剂的存在下于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酮胺缩合反应;
所述步骤S2中,所述苊基二亚胺与酰基吡啶在第二催化剂的存在下于第二有机溶剂中进行酮胺缩合反应;以及
所述步骤S3中,所述配体化合物与含镍试剂于第三有机溶剂中进行络合反应。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剂各自独立地选自本领域常见的芳烃类有机溶剂,例如甲苯。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各自独立地选自本领域常见的酮胺缩合反应催化剂,例如对甲苯磺酸。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苊基单酮与联苯胺的投料摩尔比为1:1~2,例如1:1.2~1.5。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的酮胺缩合反应在回流的条件下进行6~24h,例如在回流的条件下进行6~12h。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苊基二亚胺与酰基吡啶的投料摩尔比为1:1~10,例如1:1~5。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2的酮胺缩合反应在回流的条件下进行6~24h,例如在回流的条件下进行6~12h。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有机溶剂选自本领域常见的卤代烷烃类、醇类有机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二氯甲烷、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体化合物与含镍试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2~3,例如1:2~2.5。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络合反应的反应温度为0~35℃(例如10~30℃,又例如20~25℃),反应时间为8~16h(例如10~15h)。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络合反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例如在惰性气体如氮气保护下进行。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酮胺缩合反应结束后包括以下纯化过程:将反应体系除去有机溶剂(例如第一有机溶剂或第二有机溶剂)得到粗产物,然后进行柱层析(如碱性氧化铝柱),以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例如对于步骤S1而言可以为25:1的体积比,对于步骤S2而言可以为50:1的体积比)作为洗脱剂进行洗脱,收集所需流分,除去洗脱剂后即得纯化后的目标产物。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络合反应结束后包括以下纯化过程:将反应体系减压浓缩(例如浓缩至干或浓缩至较小体积),然后溶于有机溶剂(例如无水乙醚)中,分离出所得的沉淀物,洗涤(例如使用无水乙醚洗涤2~5次)并干燥(例如真空干燥)即得纯化后的所述双核镍配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式(III)所示结构的苊基单酮、式(IV)所示结构的联苯胺以及式(VI)所示结构的酰基吡啶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或可参照文献自制,例如中国专利CN 108794545B公开的苊基单酮的制备过程。
例如,式(III)所示结构的苊基单酮可以由式(III-1)所示结构的苊醌与式(III-2)所示结构的苯胺通过酮胺缩合反应制得。
进一步地,所述苊醌与苯胺的酮胺缩合反应可以在例如甲醇的醇类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反应3~12h(例如5~8h),苊醌与苯胺的投料摩尔比可以为1~2:1,例如1.1~1.5:1。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配体化合物,其具有式(II)所示结构: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如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定义。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体化合物选自:
具体地,上表所示配体化合物具有如下基团定义:
L1:R1=H;R2=Me;R3iPr;R4=Me;
L2:R1=H;R2iPr;R3iPr;R4=Me;
L3:R1=H;R2tBu;R3iPr;R4=Me;
L4:R1=H;R2=OMe;R3iPr;R4=Me;
L5:R1=H;R2=OCF3;R3iPr;R4=Me;
L6:R1=H;R2=Cl;R3iPr;R4=Me;
L7;R1=H;R2=F;R3iPr;R4=Me;
L8:R1=H;R2=NO2;R3iPr;R4=Me。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催化剂组合物,包括主催化剂以及任选的助催化剂,其中,所述主催化剂为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催化剂选自本领域常见的铝氧烷类、烷基铝类、氯化烷基铝类助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铝氧烷类助催化剂选自甲基铝氧烷(MAO)、三异丁基铝改性的甲基铝氧烷(MMAO)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烷基铝类助催化剂选自三甲基铝(Me3Al)、三乙基铝(Et3Al)、三异丁基铝(iBu3Al)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氯化烷基铝类助催化剂选自一氯二乙基铝(DEAC)、氯化二甲基铝(Me2AlCl)、三氯化三乙基二铝(EASC)、二氯乙基铝(EADC)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催化剂选自甲基铝氧烷(MAO)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0~3000:1,例如为1000:1、1250:1、1500:1、1750:1、2000:1、2250:1、2500:1、2750:1、3000:1或为任意的摩尔比区间,更优选的摩尔比为1500~2500:1,最优选的摩尔比为2000:1。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催化剂选自三异丁基铝改性的甲基铝氧烷(MMAO)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0~3000:1,例如为1000:1、1250:1、1500:1、1750:1、2000:1、2250:1、2500:1、2750:1、3000:1或为任意的摩尔比区间,更优选的摩尔比为1500~2500:1,最优选的摩尔比为2000:1。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催化剂选自氯化二甲基铝(Me2AlCl)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2000:1,例如为100:1、250:1、500:1、750:1、1000:1、1250:1、1500:1、1750:1、2000:1或为任意的摩尔比区间,更优选的摩尔比为250~2000:1,最优选的摩尔比为500:1。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催化剂选自三甲基铝(AlMe3)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2000:1,例如为100:1、250:1、500:1、750:1、1000:1、1250:1、1500:1、1750:1、2000:1或为任意的摩尔比区间,更优选的摩尔比为250~2000:1,最优选的摩尔比为500:1。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或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在催化烯烃聚合、尤其是催化乙烯聚合中的用途。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聚合为乙烯的均聚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α-烯烃为C3~C20的α-烯烃,例如C3~C12的α-烯烃。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提供一种烯烃聚合方法,该聚合方法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或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作为催化剂。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烯烃聚合为乙烯聚合。
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聚合为乙烯的均聚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α-烯烃为C3~C20的α-烯烃,例如C3~C12的α-烯烃。
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提供一种聚乙烯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或上述技术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其催化作用下乙烯进行聚合反应制备聚乙烯。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0~80℃,例如20~6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反应的时间为5~100min,例如20~50min。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反应的压力为0.3~20atm,例如5~10atm。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反应于第四有机溶剂中进行,所述第四有机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四氢呋喃、正己烷或环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乙烯为双峰聚乙烯。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反应在乙烯气氛下进行。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为不对称双核N^N型镍配合物,其结构中含有两类活性中心且N-芳基另一侧对位取代基(即R2)能够实现电性可调,所述镍配合物结构新颖,制备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生产周期短,操作简单且易于控制,成本不高,因此具有很强的工业实用性。
2.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用于催化烯烃聚合(特别是乙烯聚合)时具有催化活性高、成本低、性能稳定等优点。例如,在乙烯聚合中,30℃聚合温度下,使用Me2AlCl作为助催化剂,该双核镍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最高活性可达8.5×106g PE mol-1(Ni)h-1,可制得双峰分布且两部分分子量差异较大的支化聚乙烯。
3.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Me2AlCl作为助催化剂时,在较高温度条件(60℃)条件下,该双核镍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依旧高达4.1×106gPE mol-1(Ni)h-1,并能够制得双峰分布的支化聚乙烯。但聚合温度升高至80℃时,尽管活性依旧可达2.9×106g PE mol-1(Ni)h-1,但负责小分子量部分的镍活性中心不再显现催化活性,最终仅得到高分子量部分聚乙烯。
4.当改变聚合条件,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或催化剂组合物所制备得到的双峰聚乙烯高分子量部分重均分子量在5.8–22.1×105g mol-1之间波动,分子量分布介于1.9~3.5之间;而低分子量部分重均分子量在580–5100g mol-1之间波动,分子量分布介于1.3~2.3之间。这表明聚合温度、助催化剂使用量以及乙烯压力等聚合条件对聚乙烯分子量具有极强的调控性能,也从侧面反映出两类活性中心之间的催化表现迥异,最终得到的双峰聚合产物是一类有利于改进高分子量聚乙烯加工性能的高附加值聚乙烯,具有极大的工业应用潜力。
5.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或催化剂组合物制备得到的双峰分布聚乙烯弹性体材料同时具有两类别分子量特征以及高支化度,因而相对于同等仅具有高分子量部分的聚乙烯材料来说,能够实现更好的机械性能,经断裂拉伸实验和弹性回复测试可知,该类材料拉伸强度可达6.83MPa,断裂伸长率可达633.1%,而弹性回复率则高达87%。
6.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具有双催化活性中心,可以通过改变N-芳基对位取代基电子性质和聚合条件实现对聚合物两部分分子量和支化度的有效调控。
7.本发明提供的双核镍配合物催化剂体系中不同活性中心相互邻近,使得活性中心上生长的低分子量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链彼此近邻缠绕,达到纳米尺度的均匀混合,从而实现最终产品的混合均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1中C3单晶解析出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6中C8单晶解析出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5中所得聚乙烯的升温核磁碳谱图。
图4为实施例21中所得聚乙烯的升温核磁碳谱图。
图5为实施例32中所得聚乙烯的升温核磁碳谱图。
图6为实施例37中所得聚乙烯的升温核磁碳谱图。
图7为实施例21、22d、23、24、28以及29中所得聚乙烯的拉伸性能结果图(其中,PE-Ni1’、2’、6’、7’、8’分别表示配合物C1、C2、C6、C7、C8作为主催化剂制备所得的聚乙烯)。
图8为实施例21中所得聚乙烯的应力-应变恢复试验结果图。
图9为实施例22d中所得聚乙烯的应力-应变恢复试验结果图。
图10为实施例22e中所得聚乙烯的应力-应变恢复试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
本文所用“C1~Cn”包括C1~C2、C1~C3、……C1~Cn。举例而言,所述“C1~C6”基团是指该部分中具有1~6个碳原子,即基团包含1个碳原子、2个碳原子、3个碳原子、4个碳原子、5个碳原子或6个碳原子。因此,举例而言“C1~C4烷基”是指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
本文单独或组合使用的术语“烷基”是指任选取代的直链或任选取代的支链的饱和脂肪族烃类。本文的“烷基”优选可具有1~6个碳原子,或具有1~4个碳原子,或具有1-3个碳原子。烷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2-甲基-l-丙基、2-甲基-2-丙基、2-甲基-1-丁基、3-甲基-l-丁基、2-甲基-3-丁基、2,2-二甲基-1-丙基、2-甲基-1-戊基、3-甲基-1-戊基、4-甲基-l-戊基、2-甲基-2-戊基、3-甲基-2-戊基、4-甲基-2-戊基、2,2-二甲基-l-丁基、3,3-二甲基-1-丁基、2-乙基-1-丁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叔戊基和己基,以及更长的烷基基团,如庚基和辛基等。本文的烷基也包含未指定数字范围的情况。
本文组合使用的“烷基”是指与其他基团连接的烷基,例如,烷氧基中的烷基,其定义与单独使用时相同。
本文单独或组合使用的术语“烷氧基”是指烷基醚基,表示为“烷基-O-”。烷氧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等。
本文单独或组合使用的术语“卤代”是指基团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包括全部的氢)被卤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取代,卤素定义与单独使用时相同。
本文单独或组合使用的术语“环烷基”是指非芳香的饱和碳环,可包括单碳环(具有一个环)、双碳环(具有两个环)或是多碳环(具有两个以上的环),环之间可以是桥合或螺环。环烷基中可以具有3~10个成环碳原子,例如具有3~6个成环碳原子。环烷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包括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等。
本文单独或组合使用的术语“芳基”是指任选取代的芳香烃基,其具有6~14个,如6~12个或6~10个成环碳原子,其可以是单环芳基、双环芳基或更多环芳基。双环芳基或更多环芳基可以是一个单环芳基与其它独立环,如脂环、芳环相稠合。单环芳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包括苯基;双环芳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包括萘基;多环芳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包括菲基、蒽基、芴基、薁基。
本文单独或组合使用的术语“卤素”是指氟(F)、氯(Cl)、溴(Br)或碘(I)。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的浓度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摩尔浓度。
下述乙烯聚合实施例中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均为按照常规的高温GPC方法测定而得,熔点均为按照常规的DSC方法测定而得,聚合物的聚合活性均按照如下公式计算而得:聚合活性=聚合物产量/(催化剂用量·聚合时间)。支化度均根据取相应所得聚合物50mg,溶于5mL氘代邻二氯苯中,在110℃条件下测定的13C NMR数据计算得到。断裂应变和极限拉伸应力则是在常温下测定样品条断裂时应力-应变曲线数据而得。弹性恢复率(SR)为在常温下测定DMA曲线数据而得。
下述所有合成的配合物结构均通过红外和元素分析得到了证实。
下述实施例中的双核镍配合物的合成路线如下:
实施例1
制备4'-((1E,2E)-2-((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
2-(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亚胺)苊酮(0.60g,1.00mmol)和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4'-二胺(0.46g,1.30mmol)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38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25: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四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产物(0.19g,收率为20%)。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7.67(d,J=8.0Hz,1H),7.50(d,J=8.0Hz,1H),7.48(s,2H),7.41(s,2H),7.28-7.19(m,7H),7.13(d,J=6.0Hz,4H),6.95-6.88(m,5H),6.81(s,2H),6.58(t,J=8.0Hz,5H),6.39(t,J=8.0Hz,2H),5.92(d,J=8.0Hz,1H),5.65(s,2H),3.83(s,2H),3.23-3.19(m,2H),3.06-3.03(m,2H),2.29(s,3H),1.41(d,J=4.0Hz,12H),1.34(d,J=8.0Hz,6H),1.07(d,J=8.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3.9,162.4,147.1,145.9,143.7,141.8,140.1,1397,138.2,136.0,133.0,132.7,132.5,132.0,129.9,129.8,129.7,129.0,128.8,128.6,128.2,127.9,127.1,127.0,126.2,125.6,124.4,123.2,122.0,121.9,121.5,52.3,28.8,28.4,24.4,24.0,22.7,21.7.
FT-IR(cm-1):3472(w),3391(w),3058(w),3029(w),2959(m),2923(w),2868(w),1664(ν(C=N),m),1646(ν(C=N),m),1597(m),1494(m),1436(m),1342(m),1259(s),1085(m),1013(s),925(m),866(m),792(s),744(m),698(m).
元素分析:C69H67N3(938.32)理论值:C,88.32;H,7.20;N,4.48.实验值:C,88.09;H,7.45;N,4.13.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1],其中R1为氢,R2为甲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188g,0.20mmol)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1(0.0860g,收率为41%)。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1(d,J=4.0Hz,1H),8.41(d,J=8.0Hz,1H),7.85(t,J=7.8Hz,1H),7.69(d,J=8.0Hz,1H),7.57-7.51(m,5H),7.42(t,J=6.0Hz,1H),7.29-7.18(m,7H),7.13(d,J=8.0Hz,4H),6.96-6.91(m,5H),6.82(s,2H),6.66(d,J=8.0Hz,1H),6.58(t,J=6.0Hz,4H),6.40(t,J=8.0Hz,2H),5.94(d,J=4.0Hz,1H),5.66(s,2H),3.26-3.22(m,2H),2.88-2.84(m,2H),2.30(s,6H),1.37(d,J=4.0Hz,6H),1.28(t,J=8.0Hz,12H),1.10(d,J=4.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3.9,162.5,156.7,148.8,147.1,146.3,145.9,143.8,141.9,140.1,137.8,136.9,136.7,136.4,136.1,132.8,132.5,129.9,129.7,129.0,128.7,128.2,127.9,127.0,126.2,125.6,125.0,124.4,123.2,122.1,121.7,121.6,52.3,52.5,28.8,28.7,24.4,24.0,23.5,23.0,17.6.
FT-IR(cm-1):3057(w),3029(w),2959(m),2935(w),2868(w),1647(ν(C=N),m),1593
(m),1567(m),1493(m),1459(m),1438(m),1363(m),1323(w),1300(w),1189(m),1098(m),1035(m),925(w),867(m),811(m),781(m),43(m),698(s).
元素分析:C76H72N4(1041.44)理论值:C,87.65;H,6.97;N,5.38.实验值:C,87.42;H,7.05;N,5.42.
实施例2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异丙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2],其中R1为氢,R2为异丙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异丙基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194g,0.20mmol,使用不同的苊酮,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2(0.0820g,收率为38%)。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1(d,J=8.0Hz,1H),8.41(d,J=8.0Hz,1H),7.85(t,J=8.0Hz,1H),7.68(d,J=8.0Hz,1H),7.57-7.49(m,5H),7.44-7.40(m,1H),7.28-7.17(m,7H),7.14-7.10(m,4H),6.96-6.91(m,4H),6.89-6.82(m,3H),6.66(d,J=8.0Hz,1H),6.60-6.56(m,4H),6.42-6.37(m,2H),5.82(d,J=8.0Hz,1H),5.68(s,2H),3.27-3.20(m,2H),2.89-2.79(m,3H),2.30(s,3H),1.38(d,J=8.0Hz,6H),1.28(t,J=8.0Hz,12H),1.16(d,J=8.0Hz,6H),1.11(d,J=8.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3.9,162.4,156.7,148.8,146.4,145.9,143.9,141.9,140.1,139.2,138.6,138.5,137.8,136.9,136.7,136.4,136.1,135.5,132.2,129.9,129.7,128.9,128.7,128.2,127.9,127.0,126.4,126.1,125.6,125.0,124.4,122.1,121.7,121.6,52.4,33.7,28.8,28.7,24.4,24.3,23.9,23.5,23.0,17.6.
FT-IR(cm-1):3058(w),3032(w),2959(m),2935(w),2868(w),1649(ν(C=N),m),1593
(m),1567(m),1493(m),1461(m),1438(m),1363(m),1324(w),1265(w),1191(m),1103(m),1037(m),926(w),870(m),822(m),782(m),738(m),698(s).
元素分析:C78H76N4(1069.49)理论值:C,87.60;H,7.16;N,5.24.实验值:C,87.46;H,7.36;N,5.20.
实施例3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叔丁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3],其中R1为氢,R2为叔丁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叔丁基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196g,0.20mmol,使用不同的苊酮,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3(0.0980g,收率为45%)。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1(d,J=4.0Hz,1H),8.41(d,J=8.0Hz,1H),7.85(t,J=8.0Hz,1H),7.68(d,J=8.0Hz,1H),7.57(s,2H),7.53(s,2H),7.50(d,J=8.0Hz,1H),7.42(t,J=8.0Hz,1H),7.27-7.16(m,7H),7.11(d,J=8.0Hz,4H),7.02(s,2H),6.93(d,J=8.0Hz,4H),6.87(t,J=8.0Hz,1H),6.66(d,J=8.0Hz,1H),6.58(t,J=8.0Hz,4H),6.39(t,J=8.0Hz,2H),5.79(d,J=4.0Hz,1H),5.68(s,2H),3.25-3.22(m,2H),2.87-2.84(m,2H),2.30(s,3H),1.38(d,J=4.0Hz,6H),1.28(t,J=8.0Hz,12H),1.20(s,9H),1.11(d,J=8.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2.3,156.7,148.8,147.1,146.2,145.9,143.9,142.0,140.1,137.8,136.9,136.7,136.4,136.1,131.8,129.9,129.8,129.7,128.9,128.7,128.1,127.9,127.1,126.1,125.6,125.4,124.4,123.2,122.1,121.7,52.5,34.6,31.6,28.8,28.7,24.4,23.9,23.5,23.0,17.6.
FT-IR(cm-1):3057(w),3024(w),2958(m),2868(w),1648(ν(C=N),m),1593(m),1562
(m),1493(m),1460(m),1437(m),1386(w),1363(m),1324(w),1267(w),1190(m),1104(m),1037(m),924(w),869(m),823(m),780(m),736(m),698(s).
元素分析:C79H78N4(1083.52)理论值:C,87.57;H,7.26;N,5.17.实验值:C,87.25;H,7.33;N,5.36。
实施例4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甲氧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4],其中R1为氢,R2为甲氧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甲氧基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190g,0.20mmol,使用不同的苊酮,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4(0.0620g,收率为29%)。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1(d,J=4.0Hz,1H),8.41(d,J=8.0Hz,1H),7.83(t,J=8.0Hz,1H),7.70(d,J=8.0Hz,1H),7.56-7.53(m,5H),7.42(t,J=6.0Hz,1H),7.26-7.13(m,11H),6.96-6.91(m,5H),6.66(d,J=8.0Hz,1H),6.61-6.57(m,6H),6.41(t,J=8.0Hz,2H),6.00(d,J=8.0Hz,1H),5.67(s,2H),3.66(s,3H),3.26-3.19(m,2H),2.89-2.82(m,2H),2.30(s,3H),1.37(d,J=8.0Hz,6H),1.28(t,J=6.0Hz,12H),1.10(d,J=8.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4.5,162.4,155.9,148.8,143.4,141.6,140.2,138.4,137.8,136.4,136.1,133.9,129.9,129.7,128.7,128.6,128.3,128.0,126.4,125.7,124.4,122.1,121.7,114.1,55.4,52.4,288,24.4,24.0,23.5,23.0,17.5.
FT-IR(cm-1):3057(w),3032(w),2959(m),2932(m),2830(w),1647(ν(C=N),m),1594(m),1562(ν(C=N),m),1493(m),1461(m),1436(m),1362(w),1321(w),1190(m),1098(s),1052(m),957(w),926(m),869(m),813(m),781(m),743(m),699(s).
元素分析:C76H72N4O(1057.44)理论值:C,86.33;H,6.86;N,5.30.实验值:C,86.01;H,6.95;N,5.42.
实施例5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5],其中R1为氢,R2为三氟甲氧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三氟甲氧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200g,0.20mmol,使用不同的苊酮,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5(0.0840g,收率为38%)。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1(d,J=8.0Hz,1H),8.41(d,J=8.0Hz,1H),7.85(t,J=8.0Hz,1H),7.71(d,J=8.0Hz,1H),7.58-7.53(m,5H),7.42(dd,J=8.0Hz,1H),7.31-7.20(m,7H),7.10(d,J=8.0Hz,4H),6.90(t,J=4.0Hz,7H),6.68(d,J=8.0Hz,2H),6.59(t,J=8.0Hz,4H),6.41(t,J=8.0Hz,2H),5.85(d,J=8.0Hz,1H),5.69(s,2H),3.24-3.21(m,2H),2.88-2.84(m,2H),2.30(s,3H),1.38(d,J=8.0Hz,6H),1.28(t,J=8.0Hz,12H),1.12(d,J=4.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4.4,161.9,156.7,148.8,148.0,146.1,146.0,142.8,140.8,138.0,136.7,136.5,136.0,134.6,129.8,129.6,128.9,128.7,128.4,128.2,127.3,127.1,126.7,126.0,125.0,124.3,124.1,123.4,122.2,121.7,121.6,121.3,52.3,28.9,28.7,24.4,23.9,23.5,23.0,17.6.
19F NMR(470MHz,CDCl3):δ-58.13,-59.19.
FT-IR(cm-1):3059(w),3029(w),2959(m),2935(w),2869(w),1652(ν(C=N),m),1592
(m),1565(w),1494(m),1460(m),1438(m),1364(w),1359(s),1217(m),1188(m),1162(m),1102(m),925(m),870(m),826(m),780(m),29(m),698(s).
元素分析:C76H69F3N4O(1111.41)理论值:C,82.13;H,6.26;N,5.04.实验值:C,81.79;H,6.33;N,5.23.
实施例6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氯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6],其中R1为氢,R2为氯,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氯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196g,0.20mmol,使用不同的苊酮,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6(0.0980g,收率为50%)。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2(d,J=4.0Hz,1H),8.41(d,J=8.0Hz,1H),7.85(t,J=8.0Hz,1H),7.71(d,J=8.0Hz,1H),7.57-7.53(m,5H),7.43(t,J=4.0Hz,1H),7.31-7.10(m,7H),7.11(d,J=8.0Hz,4H),7.01(s,2H),6.97-6.92(m,5H),6.67(d,J=8.0Hz,1H),6.60(t,J=8.0Hz,4H),6.41(t,J=8.0Hz,2H),5.97(d,J=8.0Hz,1H),5.66(s,2H),3.23-3.20(m,2H),2.88-2.84(m,2H),2.30(s,3H),1.38(d,J=4.0Hz,6H),1.28(t,J=8.0Hz,12H),1.11(d,J=4.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4.2,162.2,156.7,148.8,148.0,146.1,142.8,141.0,138.0,136.7,136.5,136.0,134.8,129.8,129.6,129.1,128.9,128.4,128.3,128.1,127.3,126.6,126.0,124.4,123.4,122.2,121.7,121.6,52.3,28.9,28.7,24.4,23.9,23.5,23.0,17.6.
FT-IR(cm-1):3062(w),3029(w),2960(m),2928(w),2871(w),1648(ν(C=N),m),1593
(m),1569(m),1493(m),1460(m),1435(s),1363(m),1324(w),1276(w),1188(m),1102(m),1076(m),1040(m),894(w),869(m),827(m),780(m),738(m),697(s).
元素分析:C75H69ClN4(1061.86)理论值:C,84.84;H,6.55;N,5.28.实验值:C,84.65;H,6.89;N,5.32.
实施例7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氟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7],其中R1为氢,R2为氟,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氟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188g,0.20mmol,使用不同的苊酮,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7(0.0840g,收率为40%)。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1(d,J=8.0Hz,1H),8.41(d,J=12.0Hz,1H),7.85(t,J=8.0Hz,1H),7.71(d,J=8.0Hz,1H),7.57-7.53(m,5H),7.42(dd,J=4.0Hz,1H),7.38-7.22(m,7H),7.13(d,J=12.0Hz,4H),6.94(t,J=6.0Hz,4H),6.76(d,J=8.0Hz,2H),6.67(d,J=8.0Hz,1H),6.60(t,J=8.0Hz,4H),6.41(t,J=7.4Hz,2H),5.95(d,J=8.0Hz,1H),5.67(s,2H),3.22-3.19(m,2H),2.88-2.84(m,2H),2.30(s,3H),1.38(d,J=8.0Hz,6H),1.28(t,J=8.0Hz,12H),1.11(d,J=8.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4.6,162.2,156.7,148.8,146.2,145.9,142.9,141.0,137.9,136.7,136.5,136.1,134.8,129.8,129.6,128.9,128.4,128.3,128.1,127.2,127.0,126.6,125.9,125.0,124.4,123.3,122.2,121.7,121.6,115.5,115.2,52.3,28.8,28.7,24.4,23.9,23.5,23.0,17.6.19F NMR(470MHz,CDCl3):δ-119.21.
FT-IR(cm-1):3057(w),3032(w),2957(m),2928(w),1646(ν(C=N),m),1592(m),1562
(m),1493(m),1459(m),1438(s),1362(m),1324(w),1300(w),1189(m),1102(m),1027(w),1040(m),994(w),927(m),868(m),781(m),743(m),699(s).
元素分析:C75H69FN4(1045.40)理论值:C,86.17;H,6.65;N,5.36.实验值:C,85.96;H,6.85;N,5.37.
实施例8
制备式(I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硝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L8],其中R1为氢,R2为硝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
向乙酰基吡啶(0.122g,1.00mmol)和4'-((1E,2E)-2-((2,6-二(二苯甲基)-4-硝基苯基)亚胺)苊基-1-(2H)-亚胺)-3,3',5,5'-四异丙基-[1,1'-联苯]-4-胺(0.192g,0.20mmol,使用不同的苊酮,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干甲苯溶液(30mL)中加入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0.00760g,20mol%),加热回流8h。反应完成后(通过TLC检查),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除去溶剂甲苯,剩余物通过碱性氧化铝柱色谱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v=50:1)的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进行纯化。通过薄层硅胶板检测洗脱流分,收集第二流分,除去溶剂得橙色粉末状的L8(0.120g,收率为58%)。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TMS):δ8.71(d,J=4.0Hz,2H),8.41(d,J=8.0Hz,1H),7.95(s,2H),7.85(t,J=10.0Hz,1H),7.74(d,J=8.0Hz,1H),7.59-7.57(m,3H),7.57(s,1H),7.53(s,2H),7.44-7.41(m,1H),7.33-7.25(m,7H),7.12(d,J=8.0Hz,4H),6.96-6.90(m,5H),6.71(d,J=4.0Hz,1H),6.60(t,J=8.0Hz,4H),6.42(t,J=8.0Hz,2H),5.86(d,J=4.0Hz,1H),5.73(s,2H),3.22-3.20(m,2H),2.88-2.85(m,2H),2.30(s,3H),1.39(d,J=4.0Hz,6H),1.28(d,J=6.0Hz,12H),1.13(d,J=4.0Hz,6H).
13C NMR(CDCl3,100MHz):δ167.4,163.6,162.0,156.6,155.3,148.8,146.0,145.9,144.4,142.1,140.3,138.3,136.7,136.5,136.0,134.6,129.8,129.5,129.1,128.9,128.7,128.4,128.0,127.0,126.3,125.0,123.8,123.6,122.2,121.7,121.6,52.4,29.0,28.7,24.4,23.9,23.4,23.0,17.6.
FT-IR(cm-1):3058(w),3029(w),2960(m),2928(w),2867(w),1673(ν(C=N),m),1643
(ν(C=N),m),1588(m),1515(m),1494(m),1458(m),1432(m),1363(m),1332(s),1244(m),1192(m),1103(m),1036(m),918(w),870(w),830(w),781(m),737(m),698(s).
元素分析:C75H69N5O2(1072.41)理论值:C,84.00;H,6.49;N,6.53.实验值:C,83.75;H,6.71;N,6.27.
实施例9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1],其中R1为氢,R2为甲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1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52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0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棕色固体(0.055g),产率为75%。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FT-IR(cm-1):3353(br,m),3057(w),3032(w),2963(w),2932(w),2867(m),1645(ν(C=N),m),1620(ν(C=N),m),1597(m),1494(m),1441(m),1368(w),1322(w),1295(w),1261(w),1187(w),1128(w),1028(w),921(w),870(w),828(w),773(m),745(w),700(s).
元素分析:C76H74Br4N4Ni2O(1496.46)理论值:C,61.00;H,4.98;N,3.74.实验值:C,60.81;H,5.13;N,3.83.
实施例10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异丙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2],其中R1为氢,R2为异丙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2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异丙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48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0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棕色固体(0.053g),产率为71%。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FT-IR(cm-1):3337(br,w),3055(w),2955(m),2928(w),1647(ν(C=N),m),1620(ν(C=N),
m),1592(m),1493(m),1443(m),1364(w),1321(w),1292(m),1260(w),1183(m),1126(m),947(m),872(m),827(m),772(m),701(s).
元素分析:C78H78Br4N4Ni2O(1524.51)理论值:C,61.45;H,5.16;N,3.68.实验值:C,61.31;H,5.23;N,3.83.
实施例11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叔丁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3],其中R1为氢,R2为叔丁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3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叔丁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49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0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棕色固体(0.052g),产率为69%。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FT-IR(cm-1):3360(br,w),3057(w),2958(w),2937(w),2864(m),1643(ν(C=N),m),
1619(ν(C=N),m),1589(m),1493(m),1441(m),1366(w),1320(w),1290(w),1260(w),1184(m),1124(w),1028(w),944(w),874(w),827(w),774(m),744(w),701(s).
元素分析:C79H80Br4N4Ni2O(1538.54)理论值:C,61.67;H,5.24;N,3.64.实验值:C,61.41;H,5.42;N,3.73.
采用常温慢扩散法将正己烷扩散到配合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中,生长出适于x射线测定的C3单晶。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达,在用ORTEP作图时,配合物分子结构中所有的氢原子均未画出,该晶体分子结构的透视图如图1所示,具有不对称结构,且配位原子在两个镍中心周围表现出扭曲的四面体几何结构和扭曲的三角双锥几何结构。
实施例12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甲氧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4],其中R1为氢,R2为甲氧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4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甲氧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48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0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棕色固体(0.059g),产率为79%。
结构确证数据如下:
FT-IR(cm-1):3330(br,w),3330(w),3057(w),2958(m),2925(w),2833(w),1649(ν(C=N),m),1620(ν(C=N),m),1592(m),1491(m),1456(m),1440(w),1365(w),1319(m),1293(m),1187(m),1131(m),1050(w),1026(w),949(m),871(m),828(m),773(m),743(m),700(s).
元素分析:C76H74Br4N4Ni2O2(1512.46)理论值:C,60.35;H,4.93;N,3.70.实验值:C,60.12;H,4.99;N,3.71.
实施例13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5],其中R1为氢,R2为三氟甲氧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5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三氟甲氧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50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黑色固体(0.058g),产率为75%。
FT-IR(cm-1):3330(br,m),3065(w),2956(w),2928(w),1646(ν(C=N),m),1624(ν(C=N),
m),1590(m),1493(m),1440(m),1367(w),1321(w),1292(w),1252(s),1217(s),1162(s),1025(w),948(w),871(w),828(w),773(m),702(s).
元素分析:C76H71Br4F3N4Ni2O2(1566.43)理论值:C,58.28;H,4.57;N,3.58.实验值:C,58.19;H,4.65;N,3.59.
实施例14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氯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6],其中R1为氢,R2为氯,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6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氯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48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0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棕色固体(0.055g),产率为73%。
FT-IR(cm-1):3379(br,w),3062(w),3032(m),2961(m),2930(w),2866(w),1647(ν(C=N),m),1620(ν(C=N),m),1600(m),1494(m),1580(m),1491(m),1434(m),1340(m),1291(w),1182(m),1075(m),894(m),870(m),828(m),770(m),740(w),700(s).
元素分析:C75H71Br4ClN4Ni2O(1516.87)理论值:C,59.39;H,4.72;N,3.69.实验值:C,59.12;H,4.97;N,3.75.
实施例15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氟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7],其中R1为氢,R2为氟,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7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氟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47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0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棕色固体(0.057g),产率为77%。
FT-IR(cm-1):3345(br,w),3059(w),2960(w),2925(w),2863(m),1645(ν(C=N),m),
1624(ν(C=N),m),1590(m),1492(m),1438(m),1366(w),1319(w),1293(w),1259(w),1181(m),1116(w),1027(w),999(w),869(w),828(w),772(m),745(w),700(s).
元素分析:C75H71Br4FN4Ni2O(1500.42)理论值:C,60.04;H,4.77;N,3.73.实验值:C,59.85;H,4.89;N,3.81.
实施例16
制备式(I)所示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硝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合溴化镍(II)[配合物C8],其中R1为氢,R2为硝基,R3为异丙基,R4为甲基,X为溴。
在氮气保护下,向实施例8所制备的(1E,2E)-N1-(2,6-二(二苯甲基)-4-硝基苯基)-N2-3,3',5,5'-四异丙基-4'-(((E)-1-(2-亚乙基吡啶)亚胺)-[1,1'-联苯]-4-苊基-1,2-二亚胺(0.048g,0.050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中添加2当量的(DME)NiBr2(0.031g,0.10mmol)。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12h后,减压除去大部分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约2mL。向其中添加乙醚(20mL)使产物再结晶,形成沉淀。用3×10mL乙醚洗涤收集到的固体,并在真空下干燥得到棕色固体(0.050g),产率为79%。
FT-IR(cm-1):3343(br,m),3060(w),3031(w),2961(w),2932(w),2867(m),1648(ν(C=N),m),1624(ν(C=N),m),1593(m),1524(m),1494(m),1440(m),1326(w),1293(w),1259(w),1185(m),1103(w),1028(w),950(w),917(w),871(w),824(w),772(m),741(w),700(s).
元素分析:C75H71Br4N5Ni2O3(1527.43)理论值:C,58.98;H,4.69;N,4.59.实验值:C,58.82;H,4.84;N,4.63.
采用常温慢扩散法将正己烷扩散到配合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中,生长出适于x射线测定的C8单晶。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达,在用ORTEP作图时,配合物分子结构中所有的氢原子均未画出,该晶体分子结构的透视图如图2所示,具有不对称结构,且配位原子在两个镍中心周围表现出扭曲的四面体几何结构和扭曲的三角双锥几何结构。
实施例17
利用配合物C8及MAO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乙烯聚合过程是在装有压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和机械搅拌器的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的。高压釜抽真空回填氮气三次,再回填乙烯一次。在乙烯气氛下,将25mL甲苯、25mL的催化剂C8(0.5μmol)的甲苯溶液、1.4mL的助催化剂MAO(1.46mol/L,甲苯溶液)、50mL甲苯依次加入到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此时Al/Ni=2000:1。机械搅拌开始,保持400转/分,当聚合温度达到30℃时,往反应釜中充入乙烯,聚合反应开始。在30℃下保持10atm的乙烯压力,搅拌3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乙烯供入,降温后对反应器进行排气。用5%盐酸酸化的乙醇溶液中和反应液,得到聚合物沉淀,用乙醇洗数次,真空烘干至恒重,称重。
聚合活性:4.0×106g·mol-1(Ni)·h-1,聚合物Tm=73.2,111.8℃(Tm为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通过DSC测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Mw1=4.4×105g·mol-1,PDI1=1.8;Mw2=0.024×105g·mol-1,PDI2=1.7(Mw为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通过升温GPC测试所得)。
实施例18
利用配合物C8及MMAO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乙烯聚合过程是在装有压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和机械搅拌器的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的。高压釜抽真空回填氮气三次,再回填乙烯一次。在乙烯气氛下,将25mL甲苯、25mL的催化剂C8(0.5μmol)的甲苯溶液、1.1mL的助催化剂MMAO(1.93mol/L,庚烷溶液)、50mL甲苯依次加入到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此时Al/Ni=2000:1。机械搅拌开始,保持400转/分,当聚合温度达到30℃时,往反应釜中充入乙烯,聚合反应开始。在30℃下保持10atm的乙烯压力,搅拌3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乙烯供入,降温后对反应器进行排气。用5%盐酸酸化的乙醇溶液中和反应液,得到聚合物沉淀,用乙醇洗数次,真空烘干至恒重,称重。
聚合活性:2.8×106g·mol-1(Ni)·h-1,聚合物Tm=86.7,116.5℃(Tm为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通过DSC测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Mw1=8.1×105g·mol-1,PDI1=2.0;Mw2=0.030×105g·mol-1,PDI2=1.9(Mw为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通过升温GPC测试所得)。
实施例19
利用配合物C8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乙烯聚合过程是在装有压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和机械搅拌器的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的。高压釜抽真空回填氮气三次,再回填乙烯一次。在乙烯气氛下,将25mL甲苯、25mL的催化剂C8(0.5μmol)的甲苯溶液、0.5mL的助催化剂Me2AlCl(1.00mol/L,甲苯溶液)、50mL甲苯依次加入到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此时Al/Ni=500:1。机械搅拌开始,保持400转/分,当聚合温度达到30℃时,往反应釜中充入乙烯,聚合反应开始。在30℃下保持10atm的乙烯压力,搅拌3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乙烯供入,降温后对反应器进行排气。用5%盐酸酸化的乙醇溶液中和反应液,得到聚合物沉淀,用乙醇洗数次,真空烘干至恒重,称重。
聚合活性:5.9×106g·mol-1(Ni)·h-1,聚合物Tm=57.4,113.0℃(Tm为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通过DSC测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Mw1=4.6×105g·mol-1,PDI1=2.0;Mw2=0.014×105g·mol-1,PDI2=1.6(Mw为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通过升温GPC测试所得)。
实施例20
利用配合物C8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乙烯聚合过程是在装有压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和机械搅拌器的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的。高压釜抽真空回填氮气三次,再回填乙烯一次。在乙烯气氛下,将25mL甲苯、25mL的催化剂C8(0.5μmol)的甲苯溶液、0.25mL的助催化剂AlMe3(2.00mol/L,正己烷溶液)、50mL甲苯依次加入到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此时Al/Ni=500:1。机械搅拌开始,保持400转/分,当聚合温度达到30℃时,往反应釜中充入乙烯,聚合反应开始。在30℃下保持10atm的乙烯压力,搅拌3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乙烯供入,降温后对反应器进行排气。用5%盐酸酸化的乙醇溶液中和反应液,得到聚合物沉淀,用乙醇洗数次,真空烘干至恒重,称重。
聚合活性:4.6×106g·mol-1(Ni)·h-1,聚合物Tm=89.3,118.2℃(Tm为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通过DSC测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Mw1=11.3×105g·mol-1,PDI1=1.8;Mw2=0.042×105g·mol-1,PDI2=2.5(Mw为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通过升温GPC测试所得)。
实施例21
利用配合物C8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乙烯聚合过程是在装有压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和机械搅拌器的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的。高压釜抽真空回填氮气三次,再回填乙烯一次。在乙烯气氛下,将25mL甲苯、25mL的催化剂C8(1μmol)的甲苯溶液、1.0mL的助催化剂Me2AlCl(1.00mol/L,甲苯溶液)、50mL甲苯依次加入到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此时Al/Ni=500:1。机械搅拌开始,保持400转/分,当聚合温度达到30℃时,往反应釜中充入乙烯,聚合反应开始。在30℃下保持10atm的乙烯压力,搅拌3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乙烯供入,降温后对反应器进行排气。用5%盐酸酸化的乙醇溶液中和反应液,得到聚合物沉淀,用乙醇洗数次,真空烘干至恒重,称重。
聚合活性:7.5×106g·mol-1(Ni)·h-1,聚合物Tm=62.7,114.4℃(Tm为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通过DSC测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Mw1=13.5×105g·mol-1,PDI1=2.3;Mw2=0.024×105g·mol-1,PDI2=1.9(Mw为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通过升温GPC测试所得)。
取所得聚合物40mg,溶于5mL氘代四氯乙烷,在100℃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13C数据。信号累积2000次,得到信号峰位移在10-40(ppm)之间,表明为甲基、亚甲基以及次甲基基团位移,证明所得聚合物为支化聚乙烯,具有中等支化度,支化度为128B/1000C且长支链比例达到4.4%(具体信息见图4)。
取所得聚乙烯进行机械拉伸性能测试,共进行五次测试取平均值,其拉伸强度为6.82MPa,断裂伸长率为539%(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7);对所得聚合物进行应力-应变恢复试验,弹性回复率为75%(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8)。
实施例22
利用配合物C8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a)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聚合温度为20℃。聚合活性:6.6×106g·mol-1(Ni)·h-1,聚合物Tm=92.4,115.0℃(Tm为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通过DSC测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Mw1=22.1×105g·mol-1,PDI1=2.0;Mw2=0.024×105g·mol-1,PDI2=2.3(Mw为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通过升温GPC测试所得)。
b)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聚合温度为40℃。聚合活性:7.4×106g·mol-1(Ni)·h-1,聚合物Tm=42.5℃,聚合物分子量Mw1=11.9×105g·mol-1,PDI1=2.1;Mw2=0.013×105g·mol-1,PDI2=1.6。
c)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聚合温度为50℃。聚合活性:5.4×106g·mol-1(Ni)·h-1,聚合物Tm=44.6℃,聚合物分子量Mw1=10.4×105g·mol-1,PDI1=2.9;Mw2=0.0075×105g·mol-1,PDI2=1.5。
d)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聚合温度为60℃。聚合活性:4.1×106g·mol-1(Ni)·h-1,聚合物Tm=26.1℃,聚合物分子量Mw1=10.0×105g·mol-1,PDI1=2.5;Mw2=0.0058×105g·mol-1,PDI2=1.4。
取所得聚乙烯进行机械拉伸性能测试,共进行五次测试取平均值,其拉伸强度为2.79MPa,断裂伸长率为633%(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7);对所得聚合物进行应力-应变恢复试验,弹性回复率为83%(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9)。
e)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聚合温度为80℃。聚合活性:2.9×106g·mol-1(Ni)·h-1,聚合物Tm=16.2℃,聚合物分子量Mw=7.2×105g·mol-1,PDI=2.3。对所得聚合物进行应力-应变恢复试验,弹性回复率为87%(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10)。
f)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助催化剂用量为0.5mL的助催化剂Me2AlCl(1.00mol/L,甲苯溶液),使Al/Ni=250:1。聚合活性:3.9×106g·mol-1(Ni)·h-1,聚合物Tm=70.3,114.0℃,聚合物分子量Mw1=14.0×105g·mol-1,PDI1=2.0;Mw2=0.014×105g·mol-1,PDI2=1.5。
g)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助催化剂用量为1.5mL的助催化剂Me2AlCl(1.00mol/L,甲苯溶液),使Al/Ni=750:1。聚合活性:7.0×106g·mol-1(Ni)·h-1,聚合物Tm=58.6℃,聚合物分子量Mw1=9.5×105g·mol-1,PDI1=2.1;Mw2=0.011×105g·mol-1,PDI2=1.6。
h)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助催化剂用量为2.0mL的助催化剂Me2AlCl(1.00mol/L,甲苯溶液),使Al/Ni=1000:1。聚合活性:6.4×106g·mol-1(Ni)·h-1,聚合物Tm=83.9,119.3℃,聚合物分子量Mw1=8.2×105g·mol-1,PDI1=2.0;Mw2=0.016×105g·mol-1,PDI2=1.7。
i)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助催化剂用量为2.5mL的助催化剂Me2AlCl(1.00mol/L,甲苯溶液),使Al/Ni=1250:1。聚合活性:4.9×106g·mol-1(Ni)·h-1,聚合物Tm=74.4,113.5℃,聚合物分子量Mw1=5.8×105g·mol-1,PDI1=1.9;Mw2=0.013×105g·mol-1,PDI2=1.5。
j)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乙烯压力为5atm。聚合活性:4.7×106g·mol-1(Ni)·h-1,聚合物Tm=62.5,115.9℃,Mw=7.8×105g·mol-1,PDI=3.5。
实施例23
利用配合物C1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1。聚合活性:7.5×106g·mol-1(Ni)·h-1,聚合物Tm=50.9℃,聚合物分子量Mw1=9.9×105g·mol-1,PDI1=2.1;Mw2=0.014×105g·mol-1,PDI2=1.5。取所得聚乙烯进行机械拉伸性能测试,共进行五次测试取平均值,其拉伸强度为5.05MPa,断裂伸长率为474%(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7)。
实施例24
利用配合物C2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2。聚合活性:6.7×106g·mol-1(Ni)·h-1,聚合物Tm=50.3,84.4℃,聚合物分子量Mw1=9.1×105g·mol-1,PDI1=2.1;Mw2=0.012×105g·mol-1,PDI2=1.4。取所得聚乙烯进行机械拉伸性能测试,共进行五次测试取平均值,其拉伸强度为6.83MPa,断裂伸长率为616%(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7)。
实施例25
利用配合物C3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3。聚合活性:8.5×106g·mol-1(Ni)·h-1,聚合物Tm=48.3℃,聚合物分子量Mw1=11.1×105g·mol-1,PDI1=2.1;Mw2=0.051×105g·mol-1,PDI2=1.4。
取所得聚合物40mg,溶于5mL氘代四氯乙烷,在100℃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13C数据。信号累积2000次,得到信号峰位移在10-40(ppm)之间,表明为甲基、亚甲基以及次甲基基团位移,证明所得聚合物为支化聚乙烯,具有高支化度,支化度为129B/1000C且长支链比例达到5.56%(具体信息见图3)。
实施例26
利用配合物C4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4。聚合活性:8.3×106g·mol-1(Ni)·h-1,聚合物Tm=51.0℃,聚合物分子量Mw1=9.3×105g·mol-1,PDI1=3.0;Mw2=0.019×105g·mol-1,PDI2=1.8。
实施例27
利用配合物C5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5。聚合活性:7.5×106g·mol-1(Ni)·h-1,聚合物Tm=51.0℃,聚合物分子量Mw1=13.2×105g·mol-1,PDI1=2.1;Mw2=0.012×105g·mol-1,PDI2=1.3。
实施例28
利用配合物C6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6。聚合活性:7.2×106g·mol-1(Ni)·h-1,聚合物Tm=48.8℃,聚合物分子量Mw1=7.4×105g·mol-1,PDI1=2.0;Mw2=0.010×105g·mol-1,PDI2=1.4。取所得聚乙烯进行机械拉伸性能测试,共进行五次测试取平均值,其拉伸强度为4.60MPa,断裂伸长率为418%(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7)。
实施例29
利用配合物C7及Me2AlCl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21,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7。聚合活性:7.6×106g·mol-1(Ni)·h-1,聚合物Tm=47.3℃,聚合物分子量Mw1=10.6×105g·mol-1,PDI1=2.1;Mw2=0.010×105g·mol-1,PDI2=1.4。取所得聚乙烯进行机械拉伸性能测试,共进行五次测试取平均值,其拉伸强度为5.39MPa,断裂伸长率为533%(具体见机械性能测试谱图7)。
实施例30
利用配合物C1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乙烯聚合过程是在装有压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和机械搅拌器的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的。高压釜抽真空回填氮气三次,再回填乙烯一次。在乙烯气氛下,将25mL甲苯、25mL的催化剂C1(0.5μmol)的甲苯溶液、0.25mL的助催化剂AlMe3(2.00mol/L,正己烷溶液)、50mL甲苯依次加入到250mL不锈钢高压釜中,此时Al/Ni=500:1。机械搅拌开始,保持400转/分,当聚合温度达到30℃时,往反应釜中充入乙烯,聚合反应开始。在30℃下保持10atm的乙烯压力,搅拌3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乙烯供入,降温后对反应器进行排气。用5%盐酸酸化的乙醇溶液中和反应液,得到聚合物沉淀,用乙醇洗数次,真空烘干至恒重,称重。
聚合活性:3.9×106g·mol-1(Ni)·h-1,聚合物Tm=77.9℃(Tm为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通过DSC测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Mw1=17.4×105g·mol-1,PDI1=2.4;Mw2=0.026×105g·mol-1,PDI2=1.8(Mw为聚合物的质均分子量,通过升温GPC测试所得)。
实施例31
利用配合物C2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30,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2。聚合活性:5.5×106g·mol-1(Ni)·h-1,聚合物熔点Tm=78.1,125.2℃,聚合物分子量Mw1=20.3×105g·mol-1,PDI1=2.3;Mw2=0.027×105g·mol-1,PDI2=1.9。
实施例32
利用配合物C3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30,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3。聚合活性:4.7×106g·mol-1(Ni)·h-1,聚合物熔点Tm=76.9,128.6℃,聚合物分子量Mw1=13.5×105g·mol-1,PDI1=2.3;Mw2=0.021×105g·mol-1,PDI2=1.6。
取所得聚合物40mg,溶于5mL氘代四氯乙烷,在100℃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13C数据。信号累积2000次,得到信号峰位移在10-40(ppm)之间,表明为甲基、亚甲基以及次甲基基团位移,证明所得聚合物为支化聚乙烯,具有高支化度,支化度为107B/1000C且长支链比例达到15.2%(具体信息见图5)。
实施例33
利用配合物C4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30,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4。聚合活性:1.7×106g·mol-1(Ni)·h-1,聚合物熔点Tm=96.1,119.0℃,聚合物分子量Mw1=17.7×105g·mol-1,PDI1=2.2;Mw2=0.040×105g·mol-1,PDI2=2.1。
实施例34
利用配合物C5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30,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5。聚合活性:1.9×106g·mol-1(Ni)·h-1,聚合物熔点Tm=87.8,121.8℃,聚合物分子量Mw1=17.9×105g·mol-1,PDI1=2.4;Mw2=0.055×105g·mol-1,PDI2=2.0。
实施例35
利用配合物C6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30,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6。聚合活性:1.9×106g·mol-1(Ni)·h-1,聚合物熔点Tm=88.5,118.0℃,聚合物分子量Mw1=19.8×105g·mol-1,PDI1=2.1;Mw2=0.062×105g·mol-1,PDI2=1.8。
实施例36
利用配合物C7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30,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7。聚合活性:3.4×106g·mol-1(Ni)·h-1,聚合物熔点Tm=84.8,116.6℃,聚合物分子量Mw1=26.2×105g·mol-1,PDI1=1.7;Mw2=0.050×105g·mol-1,PDI2=1.9。
实施例37
利用配合物C8及AlMe3助催化剂在加压下的乙烯聚合反应:
基本同实施例30,区别在于:主催化剂为C8。聚合活性:3.0×106g·mol-1(Ni)·h-1,聚合物Tm=85.4,120.6℃,聚合物分子量Mw1=35.8×105g·mol-1,PDI1=1.6;Mw2=0.067×105g·mol-1,PDI2=2.1。
取所得聚合物40mg,溶于5mL氘代四氯乙烷,在100℃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13C数据。信号累积2000次,得到信号峰位移在10-40(ppm)之间,表明为甲基、亚甲基以及次甲基基团位移,证明所得聚合物为支化聚乙烯,具有高支化度,支化度为56B/1000C且长支链比例达到6.7%(具体信息见图6)。
除非特别限定,本发明所用术语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
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出于示例性目的,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作出各种其他替换、改变和改进,因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其具有式(I)所示结构:
其中,R1相同或不同,R3相同或不同,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卤素、羟基、巯基、硝基、C3~C10环烷基或C6~C14芳基,所述烷基、烷氧基、羟基或巯基任选被一个或多个选自C1~C6烷基、C3~C10环烷基、C6~C14芳基或R’的取代基所取代,R’选自C3~C10卤代环烷基或C6~C14卤代芳基;
X相同或不同,选自卤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核镍配合物,其中,
所述R1相同或不同,选自氢或C1~C6烷基;
所述R2选自氢、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卤素、羟基、巯基、硝基、C3~C10环烷基、C6~C14芳基、-O-C3~C10环烷基或-O-C6~C14芳基,所述烷基任选被1~3个苯基或卤代苯基所取代;
所述R2优选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羟基、巯基、硝基、三氟甲氧基、氟、氯、溴、碘、环丙基、环己基、苯基、苄基、二苯甲基或二(4-氟苯基)甲基;
所述R3相同或不同,选自氢或C1~C6烷基;
所述R4选自氢或C1~C6烷基;
所述X相同或不同,选自氟、氯或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核镍配合物,其中,
所述R1相同或不同,选自氢或C1~C6烷基,优选选自氢或C1~C4烷基;
所述R2选自氢、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优选C1~C6氟代烷氧基)、卤素、羟基、巯基或硝基,优选选自氢、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C1~C4氟代烷氧基、氟、氯、溴或硝基;
所述R3相同或不同,选自C1~C6烷基,优选选自C2~C4烷基;
所述R4选自C1~C6烷基,优选选自C1~C4烷基;
所述X选自氯或溴;
更优选地,所述配合物选自: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式(III)所示结构的苊基单酮与式(IV)所示结构的联苯胺进行酮胺缩合反应,得到式(Ⅴ)所示结构的苊基二亚胺;
S2:所述苊基二亚胺与式(VI)所示结构的酰基吡啶进行酮胺缩合反应,得到式(II)所示结构的配体化合物;以及
S3:所述配体化合物与含镍试剂进行络合反应,得到所述双核镍配合物;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定义;
优选地,所述含镍试剂选自含镍卤化物,更优选选自(DME)NiBr2、NiCl2·6H2O或NiBr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S1中,所述苊基单酮与联苯胺在第一催化剂的存在下于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酮胺缩合反应;
所述步骤S2中,所述苊基二亚胺与酰基吡啶在第二催化剂的存在下于第二有机溶剂中进行酮胺缩合反应;以及
所述步骤S3中,所述配体化合物与含镍试剂于第三有机溶剂中进行络合反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剂各自独立地选自芳烃类有机溶剂,更优选选自甲苯;
优选地,所述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各自独立地选自对甲苯磺酸;
优选地,所述苊基单酮与联苯胺的投料摩尔比为1:1~2;
优选地,所述步骤S1的酮胺缩合反应在回流的条件下进行6~24h;
优选地,所述苊基二亚胺与酰基吡啶的投料摩尔比为1:1~10;
优选地,所述步骤S2的酮胺缩合反应在回流的条件下进行6~24h;
优选地,所述第三有机溶剂选自卤代烷烃类、醇类有机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选自二氯甲烷、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配体化合物与含镍试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2~3;
优选地,所述络合反应的反应温度为0~35℃,反应时间为8~16h。
6.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配体化合物,其具有式(II)所示结构: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定义;
优选地,所述配体化合物选自:
7.一种催化剂组合物,包括主催化剂以及任选的助催化剂,其中,所述主催化剂为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
优选地,所述助催化剂选自铝氧烷类、烷基铝类、氯化烷基铝类助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所述铝氧烷类助催化剂选自甲基铝氧烷(MAO)、三异丁基铝改性的甲基铝氧烷(MMAO)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烷基铝类助催化剂选自三甲基铝(Me3Al)、三乙基铝(Et3Al)、三异丁基铝(iBu3Al)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氯化烷基铝类助催化剂选自一氯二乙基铝(DEAC)、氯化二甲基铝(Me2AlCl)、三氯化三乙基二铝(EASC)、二氯乙基铝(EADC)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助催化剂选自甲基铝氧烷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0~3000: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助催化剂选自三异丁基铝改性的甲基铝氧烷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0~3000: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助催化剂选自氯化二甲基铝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2000: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助催化剂选自三甲基铝时,其中的金属Al与所述双核镍配合物的中心金属Ni的摩尔比为100~2000:1。
8.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在催化烯烃聚合、尤其是催化乙烯聚合中的用途;
优选地,所述乙烯聚合为乙烯的均聚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
更优选地,所述α-烯烃为C3~C20的α-烯烃。
9.一种烯烃聚合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作为催化剂;
优选地,所述烯烃聚合为乙烯聚合;
更优选地,所述乙烯聚合为乙烯的均聚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α-烯烃为C3~C20的α-烯烃。
10.一种聚乙烯的制备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催化剂组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其催化作用下乙烯进行聚合反应制备聚乙烯;
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0~80℃;
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时间为5~100min;
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压力为0.3~20atm;
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于第四有机溶剂中进行,所述第四有机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四氢呋喃、正己烷或环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聚乙烯为双峰聚乙烯。
CN202311675620.0A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Pending CN1178203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75620.0A CN117820382A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75620.0A CN117820382A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20382A true CN117820382A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14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75620.0A Pending CN117820382A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203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un et al.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by 2-iminopyridylnickel halide complex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influence of the benzhydryl group
Matsui et al. A family of zirconium complexes having two phenoxy− imine chelate ligands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EP2582710B1 (en) Salalen ligands and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Saito et al. A new titanium complex having two phenoxy‐imine chelate ligand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JPH02206607A (ja) ポリエチレンの製法
Vignesh et al. Attaining highly branched polyethylene elastomers by employing modified α-diiminonickel (II) catalysts: Probing the effects of enhancing fluorine atom on the ligand framework towards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ethylene
Guo et al. Monoligated vs bisligated effect in iminopyridyl nickel catalyzed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CN106397260B (zh) 一种二亚胺配体化合物、镍配合物及应用
Yang et al. Homo-and copolymerization of norbornene with tridentate nickel complexes bearing o-aryloxide-N-heterocyclic carbene ligands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palladium complexes containing 2-methoxycarbonyl-6-iminopyridine ligand and their catalytic behaviors in reaction of ethylene and norbornene
Zhang et al. New Chromium (III) Complexes with Imine− Cyclopentadienyl Ligand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Li et al. Quinolinyl imidazolidin-2-imine nickel catalyzed efficient copolymerization of norbornene with para-chlorostyrene
CN108794544B (zh) 用于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含硝基不对称α-二亚胺镍配合物、中间体、制备方法及用途
Wang et al. Homo-and copolymerizaton of norbornene and norbornene derivative with Ni-and Pd-based β-ketoiminato complexes and MAO
CN106397263B (zh) 配体化合物、其制备及含所述配体化合物的配合物
CN109956980B (zh) 亚乙基苊不对称α-二亚胺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iu et al.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ethylene (co)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of new nonbridged half-metallocene-type titanium complexes based on bidentate β-enaminoketonato ligands
CN101613425B (zh) 具有双峰和/或宽峰分布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的催化剂
Tang et al. Titanium complexes bearing aromatic-substituted β-enaminoketonato ligands: Syntheses, structure and olefin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CN106397262B (zh) 二亚胺配体、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985473B (zh) 催化剂前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以及乙烯均聚的方法
García-Orozco et al. Tris (pyrazolyl) methane–chromium (III) complexes as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Li et al.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effect and isomerization of salalen titanium (iv) complexes on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ethylaluminoxane
CN102977245A (zh) 用于乙烯原位共聚制备支化聚乙烯的双功能催化剂体系及应用
CN117820382A (zh) 一种含异配体的不对称双核镍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