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11713A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11713A
CN117811713A CN202211217193.7A CN202211217193A CN117811713A CN 117811713 A CN117811713 A CN 117811713A CN 202211217193 A CN202211217193 A CN 202211217193A CN 117811713 A CN117811713 A CN 1178117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sequence
symbol
mask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171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昶钊
高翔
张哲宁
刘鹍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171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1171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9827 priority patent/WO202406726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811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117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用于支撑更高的传输流数。该方法包括:生成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多个OFDM符号至少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参考信号;其中,第一资源位于第一OFDM符号,第二资源位于第二OFDM符号,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一掩码;第一掩码至少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其中第一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一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二序列。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可用于估计数据信道(例如,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或控制信道(例如,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的等效信道矩阵,从而用于数据的检测和解调。
通常来说,一个DMRS端口(port)与一个空间层相对应,每个空间层对应于一个传输流。对于传输流数为R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MIMO)传输,需要的DMRS端口数目为R。目前第五代(the 5th,5G)新无线(new radio,NR)支持2种DMRS资源映射类型,分别为配置类型1(Type 1)DMRS和配置类型2(Type 2)DMRS。对于单符号DMRS配置,Type 1DMRS最大可支持4个正交的DMRS端口,Type 2DMRS最大可支持6个正交的DMRS端口。因此,对于单符号DMRS配置,目前NR最大仅能支持6流的MIMO传输。
随着未来无线通信设备部署更加密集,终端设备数目进一步增长,这对MIMO传输流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此外,后续随着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系统不断演进,收发天线数目也会进一步增加(例如,网络设备发送天线数目支持128T或256T,终端接收天线数目8R),信道信息的获取将更加精准,从而可以进一步支持更高的传输流数以提升MIMO系统的频谱效率。这势必需要更多的DMRS端口来支撑更高的传输流数(单符号大于6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用于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该方法可由发送装置实施,发送装置也可称为发送侧装置、通信装置、发送设备等。其中,发送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中的组件、或网络设备中的组件。本申请中的组件例如可包括芯片、芯片系统、处理器、收发器、处理单元、或收发单元中的至少一种。以执行主体是发送装置为例,该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发送装置生成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发送装置还可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多个OFDM符号,所述多个OFDM符号至少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所述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发送装置还可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位于所述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二资源位于所述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一掩码;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二掩码;所述第一掩码至少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其中第一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一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二序列。
通过该方法,发送设备可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传输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该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对应第一掩码(或第二掩码),并且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第一掩码中的不同序列,因此不同端口从而可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扩展端口数,进而可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装置可采用以下方式中任意一种确定多个OFDM符号:根据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或者,接收第二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或者,接收第二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和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基于该实现方式,可灵活确定该多个OFDM符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装置在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参考信号之前,可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第一方式为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
通过该实现方式,发送设备可在网络设备的指示下,采用第一方式传输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这样,网络设备可灵活配置发送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方式,从而适配不同场景下的DMRS信道估计能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该方法可由接收装置实施,接收装置也可称为接收侧装置、通信装置、接收设备等。其中,接收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中的组件、或网络设备中的组件。本申请中的组件例如可包括芯片、芯片系统、处理器、收发器、处理单元、或收发单元中的至少一种。以执行主体是接收装置为例,该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接收装置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对应于多个OFDM符号,所述多个OFDM符号至少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所述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其中,所述第一资源位于所述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二资源位于所述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一掩码;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二掩码;所述第一掩码至少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其中第一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一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二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装置还可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和PDSCH持续符号数用于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之前,接收设备还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第一方式为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一端口索引,第一端口索引可用于指示第一方式。
以上第二方面及各个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及相应的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掩码至少包括第三序列和第四序列,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三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四序列;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三序列和所述第四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掩码为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所述第一掩码与第二掩码正交;所述第二掩码至少包括第三序列和第四序列,其中第一OFDM符号对应第二掩码中的第三序列,第二OFDM符号对应第二掩码中的第四序列。基于该实现方式,在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一掩码时,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掩码为第二掩码,因此第一端口集合与第二端口集合分别对应于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通过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区分不同的端口集合,实现端口数的扩展。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第五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四序列和所述第七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或者,所述第五序列和所述第六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七序列和所述第八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或者,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五序列和第六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三序列、第四序列、第七序列和第八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掩码为{+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或者,所述第一掩码为{+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或者,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或第四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还包括第五序列和/或第六序列,其中第三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五序列,第四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六序列。所述第二掩码还包括第七序列和/或第八序列,其中第三OFDM符号对应第二掩码中的第七序列,第四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八序列。基于该实现方式,支持发送装置通过第一端口在前置DMRS符号和至少两个附加DMRS符号发送DMRS,以提高信道估计的准确性。其中,前置DMRS符号、每个附加DMRS符号对应于第一掩码或第二掩码中的一个序列。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或者,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1}。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1}。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源包括第一时频资源,所述第二资源包括第二时频资源,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和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和/或所述第二时频资源上还对应第一码分序列组。基于该实现方式,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通过第一码分序列组和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进行区分,可以实现端口扩容。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中的序列正交。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包括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j,-1,-j},或{+1,-j,-1,+j}。也就是说,在前置DMRS符号为单符号时,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j,-1,-j},或{+1,-j,-1,+j}。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包括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第五OFDM符号,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j,-1,-1,-j,-j,1},{+1,-j,+j,1,-1,j,-j,-1},{+1,+j,-j,1,-1,-j,j,-1},或{+1,-j,-j,-1,-1,+j,j,1}。也就是说,在前置DMRS符号为双符号时,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j,-1,-1,-j,-j,1},{+1,-j,+j,1,-1,j,-j,-1},{+1,+j,-j,1,-1,-j,j,-1},或{+1,-j,-j,-1,-1,+j,j,1}。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2*(n mod 2)+k′)为索引为(2*(n mod 2)+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2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2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
n=0,1,...;
l′=0,1;
i∈0,1,2,3。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2,3;
n=0,1,...;
l′=0,1;
i∈0,1,2,3。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b(nmod2)为外层掩码序列,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
n=0,1,…;
l′=0,1;
i∈0,1,2,3。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t(i)满足:
i=0,t(i)=1;
i=1,t(i)=1;
i=2,t(i)=1;
i=3,t(i)=1;
或者,
t(i)满足:
i=0,t(i)=1;
i=1,t(i)=-1;
i=2,t(i)=1;
i=3,t(i)=-1。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OFDM符号为前置DMRS符号,第二OFDM符号为附加DMRS符号。该实现方式可通过已有的附加DMRS符号来增加DMRS端口数,从而可在不额外占用资源的情况下,提高DMRS端口数,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资源位于前置DMRS符号,所述前置DMRS符号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为所述前置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因此该实现方式可适用于双符号DMRS的配置,第一OFDM符号为双符号DMRS配置下的前置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资源位于附加DMRS符号,所述附加DMRS符号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所述第二OFDM符号为所述附加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因此该实现方式可适用于双符号DMRS的配置,第二OFDM符号为双符号DMRS配置下的附加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
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一端口的索引,第一端口的索引可用于指示第一方式。该实现方式易于实现,能够实现参考信号的发送方式的灵活指示。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所述装置具备上述发送装置和/或接收装置的功能。所述装置例如为发送装置或接收装置对应的终端设备,或为该终端设备中的功能模块等。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可以包括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描述的方法/操作/步骤/动作所一一对应的模块,该模块可以是硬件电路,也可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电路结合软件实现。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有时也称为处理模块)和通信单元(有时也称为收发模块、通信模块等)。收发单元能够实现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在收发单元实现发送功能时,可称为发送单元(有时也称为发送模块),在收发单元实现接收功能时,可称为接收单元(有时也称为接收模块)。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是同一个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称为收发单元,该功能模块能实现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或者,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是不同的功能模块,收发单元是对这些功能模块的统称。
示例性的,在该装置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描述的方法时,该装置可以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其被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示的方法被实现。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示的方法被实现。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该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各个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在一起;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存储器位于该通信装置之外。
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数据和/或信号的发送或接收。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一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各种可能的实现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逻辑电路(或理解为,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包括逻辑电路等),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用于输入消息,也可以用于输出消息。例如该芯片系统用于实现第一装置的功能时,该输入输出接口可用于接收获取第一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可以是相同的接口,即,同一个接口既能够实现发送功能也能够实现接收功能;或者,输入输出接口包括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输入接口用于实现接收功能,即,用于接收消息;输出接口用于实现发送功能,即,用于发送消息。逻辑电路可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示方法中除收发功能之外的操作;逻辑电路还可用于向输入输出接口传输消息,或者从输入输出接口接收来自其他通信装置的消息。该芯片系统可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示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可选的,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可用于存储指令,逻辑电路可调用存储器所存储的指令来实现相应功能。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该发送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示的方法,该接收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及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示的方法。
以上第三方面至第九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Type 1DMRS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5为Type 2DMRS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6A为附加DMRS(additional DMRS)的一种配置图样的示意图;
图6B为additional DMRS的另一种配置图样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10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用以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其中,方法、装置及设备是基于同一技术构思的,由于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及设备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设备,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设备又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终端(terminal)、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无线通信设备、用户终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终端代理或终端设备等。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也可以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车辆,车载设备(如车载通信装置,车载通信芯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平板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2)、网络设备,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网络设备作为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还可以称为基站、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或设备)、接入点(access point,AP)、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
目前,一些网络设备的举例为:新一代节点B(generation Node B,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传输点(transmittingand receiving point,TRP)、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移动交换中心、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或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等。
3)、空间层:对于空间复用MIMO系统,在相同频域资源上可以同时传输多路并行数据流,每一路数据流称为一个空间层。MIMO中的空间层还可以称为传输层、数据层、空间流等。
4)、边缘子带:当时,包含的RB个数为或/>的子带。其中,PBWP.i为调度的子带的带宽,即调度的子带包含的RB个数,为{2,4}中的一个值。/>为调度的起始RB标识(identifier,ID),/>为调度的RB的个数,mod表示取余数运算。
5)、本申请中,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也可以称为符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名词的数目,除非特别说明,表示“单数名词或复数名词”,即“一个或多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个)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
另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应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应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进行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适用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参阅图1所示,在该系统中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所述网络设备,是网络侧能够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的实体,负责为处于其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提供无线接入有关的服务,实现物理层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
所述终端设备,为用户侧能够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的实体,需要通过所述网络设备接入网络。所述终端设备可以为各种为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可有多根发送天线和多根接收天线,具有多发能力和多收能力,能够通过多个发射通道发射信号,通过多个接收通道接收信号。
所述网络设备也可有多根发送天线和多根接收天线,具有多发能力和多收能力。当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网络设备具有多发能力和多收能力时,该系统还可以称为MIMO系统。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的结构可以如图2所示。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划分为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和至少一个分布单元(distributedunit,DU)。其中,CU可以用于管理或者控制至少一个DU,也可以称之为CU与至少一个DU连接。这种结构可以将通信系统中网络设备的协议层拆开,其中部分协议层放在CU集中控制,剩下部分或全部协议层功能分布在DU中,由CU集中控制DU。以网络设备为gNB为例,gNB的协议层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层。其中,示例性的,CU可以用于实现RRC层、SDAP层和PDCP层的功能,DU可以用于实现RLC层、MAC层和物理层的功能。本申请实施例不对CU、DU包括的协议栈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CU可以进一步分为一个控制面(CU-control plane,CU-CP)网元和多个用户面(CU-user plane,CU-UP)网元。其中,CU-CP可以用于控制面管理,CU-UP可以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CU-CP与CU-UP之间的接口可以为E1口。CU-CP与DU之间的接口可以为F1-C,用于控制面信令的传输。CU-UP与DU之间的接口可以为F1-U,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CU-UP与CU-UP之间可以通过Xn-U口进行连接,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例如,以gNB为例,gNB的结构可以如图3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作为一个示例,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适用的通信系统构成限定。总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和装置,适用于各种终端设备支持多发能力的通信系统和应用场景中,即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和制式的通信系统,例如,5G通信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NR、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world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车到万物(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长期演进-车联网(LTE-vehicle,LTE-V)、车到车(vehicle to vehicle,V2V)、车联网、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长期演进-机器到机器(LTE-machine to machine,LTE-M)、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相关的无线通信、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无线通信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予限定。
目前,DMRS可用于估计数据信道(如PDSCH或PUSCH)或控制信道(如PDCCH)经历的等效信道,或者用于估计数据信道(如PDSCH)或控制信道(如PDCCH)经历的等效信道矩阵,从而用于数据的检测和解调。信道可以对经历的信号产生一定的加权或者是改变(例如,幅度的改变、相位的改变或者频率的改变等)。信道也可以称为信道响应,信道响应可以通过信道响应系数表示。
假设发送端发送的DMRS向量为s,发送的数据(或称数据符号)向量为x,DMRS与数据进行相同的预编码操作(乘以相同的预编码矩阵P),经历相同的信道。这样,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向量对应的接收信号和DMRS向量对应的接收信号之后,可基于已知的DMRS向量s,利用信道估计算法获得对等效信道的估计。然后,接收端可基于等效信道可以完成MIMO均衡和解调。
DMRS用于估计等效信道,其维度为NR×R。其中,NR为接收天线数目,R为传输流数(rank,即数据流数或空间层数)。通常来说,一个DMRS端口(本申请中可简称为端口)与一个空间层对应。因此,对于传输流数为R的MIMO传输,需要的DMRS端口数目为R。
为了保证信道估计的质量,通常不同DMRS端口为正交端口,从而可以避免不同DMRS端口之间的干扰。不同DMRS端口为正交端口是指不同DMRS端口对应的DMRS在频域、时频或码域正交。对于一个DMRS端口,为了对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信道估计,保证信道估计质量,需要在多个时频资源内发送多个DMRS。DMRS在时域上可以占用至少1个OFDM符号,在频域上占用的带宽与调度的数据信号的调度带宽相同。一个端口对应的多个DMRS符号对应一个参考信号序列,一个参考信号序列包括多个参考信号序列元素。
一个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可通过预设的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与对应的掩码序列相乘后映射到对应的时频资源上。
对于端口p,其对应的DMRS序列中的第m个参考序列元素r(m)可按照如下规则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上。其中,索引为(k,l)p,μ的RE可在时域上对应一个时隙内的索引为l的OFDM符号,在频域上对应索引为k的子载波,映射规则满足:
k′=0,1;
n=0,1,...;
l′=0,1。
其中,p为DMRS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RE上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元素,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元素,m=2n+k′,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OFDM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OFDM符号的符号索引。其中,m的取值与配置类型有关。
下面分别介绍Type 1 DMRS和Type 2 DMRS的资源映射。
对于Type 1DMRS:
Type 1 DMRS映射规则中,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确定。
表1 Type 1DMRS参数取值
其中,λ为端口p所属的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组(也可以称为正交复用组)的索引,同一正交复用组内的DMRS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
根据式(1),Type 1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方式如图4所示。
对于单符号DMRS(对应l’=0),最大支持4端口,DMRS资源占据一个OFDM符号。4个DMRS端口分为2个码分复用组,其中CDM组0包含端口0和端口1;CDM组1包含端口2和端口3。CDM组0和CDM组1频分复用(即映射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从而保证了CDM组内DMRS端口的正交性,进而抑制了不同天线端口上传输的DMRS之间的干扰。
具体地,端口0和端口1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即端口0和端口1占用的相邻的频域资源之间间隔一个子载波。对于一个DMRS端口,占用的相邻的2个RE对应一个长度为2的掩码序列。例如,对于子载波0和子载波2,端口0和端口1采用一组长度为2的掩码序列(+1+1和+1-1)。类似的,端口2和端口3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映射在端口0和端口1未占用的RE上。对于子载波1和子载波3,端口2和端口3采用一组长度为2的掩码序列(+1+1和+1-1)。
应理解,本申请表格中的p为端口索引,端口索引为1000的端口可以是端口0,端口索引为1001的端口可以是端口1,……,端口索引为100X的端口可以是端口X。
对于双符号DMRS(对应l’=0或1),最大支持8端口,DMRS资源占据两个OFDM符号。8个DMRS端口分为2个CDM组,其中CDM组0包含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CDM组1包含端口2、端口3、端口6和端口7。CDM组0和CDM组1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
具体地,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即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占用的相邻的频域资源之间间隔一个子载波。对于一个DMRS端口,占用的相邻的2个子载波和2个OFDM符号对应一个长度为4的掩码序列。例如,对于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0和子载波2,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采用一组长度为4的掩码序列(+1+1+1+1/+1+1-1-1/+1-1+1-1/+1-1-1+1)。类似的,端口2、端口3、端口6和端口7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映射在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未占用的子载波上。对于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1和子载波3,端口2、端口3、端口6和端口7采用一组长度为4的掩码序列(+1+1+1+1/+1+1-1-1/+1-1+1-1/+1-1-1+1)。
对于Type 2DMRS:
Type 2 DMRS映射规则中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2确定。
表2 Type 2DMRS端口参数取值
其中,λ为端口p所属的CDM组(也可以称为正交复用组)的索引,同一CDM组内的DMRS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
根据式(1),Type 2 DMRS时频资源映射方式如图5所示。
对于单符号DMRS,最大支持6端口,DMRS资源占据一个OFDM符号。6个DMRS端口分为3个CDM组,其中CDM组0包含端口0和端口1;CDM组1包含端口2和端口3;CDM组2包含端口4和端口5。CDM组间是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所对应的DMRS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对于一个DMRS端口,其对应的DMRS参考信号在频域映射在多个包含连续2个子载波的资源子块内,相邻的资源子块之间在频域间隔4个子载波。
具体地,端口0和端口1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以频域资源粒度为1RB为例,端口0和端口1占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端口2和端口3占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端口4和端口5占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对于一个CDM组内包含的2个DMRS端口,其在相邻的2个子载波内对应长度为2的掩码序列(+1+1和+1-1)。
对于两符号DMRS,最大支持12端口,DMRS资源占据两个OFDM符号。12个DMRS端口分为3个CDM组,其中CDM组0包含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CDM组1包含端口2、端口3、端口8和端口9;CDM组2包含端口4、端口5、端口10和端口11。CDM组间是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所对应的DMRS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对于一个DMRS端口,其对应的DMRS参考信号在频域映射在多个包含连续2个子载波的资源子块内,相邻的所述资源子块之间在频域间隔4个子载波。
具体地,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以频域资源粒度为1RB为例,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占用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端口2、端口3、端口8和端口9占用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端口4、端口5、端口10和端口11占用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对于一个CDM组内包含的4个DMRS端口,其在2个OFDM符号对应的相邻的2个子载波内对应长度为4的掩码序列(+1+1+1+1/+1+1-1-1/+1-1+1-1/+1-1-1+1)。
应理解,本申请表格中的p为端口索引,端口索引为1000的端口可以是端口0,端口索引为1001的端口可以是端口1,……,端口索引为100X的端口可以是端口X。
如上所述,目前NR中单符号DMRS最多能够支持6个DMRS端口,从而最多能支持6流的MIMO传输。而随着未来无线通信设备部署更加密集,终端设备数目进一步增长,对MIMO传输流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此外,随着后续Massive MIMO系统的不断演进,收发天线数目将进一步增加(例如网络设备发送天线数目支持128T或256T,终端接收天线数目8R),信道信息获取将更加精准,可以进一步支持更高的传输流数以提升MIMO系统的频谱效率。这势必需要更多的DMRS端口来支撑更高的传输流数(大于6流)。
由于不同DMRS端口依赖于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或者码分复用实现正交性,而时频资源和正交的码字集合是有限的。
一种可能的扩充现有正交DMRS端口数目的方法为:增加DMRS占用的时频资源。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每个DMRS端口所对应的DMRS符号占用的资源数目不变。但是,随着端口数的增多,DMRS端口所需的资源数量也会增大,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频资源,增加DMRS开销。并且,DMRS开销的增加也会降低系统的频谱效率。
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在保证相同时频资源(开销)的情况下,复用更多的非正交DMRS端口对应的DMRS符号。例如,设计与新增DMRS对应的低互相关的DMRS序列。其中,新增DMRS端口对应的序列和现有DMRS端口对应的序列保证低互相关性。然而非正交端口的叠加,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干扰,导致系统性能(例如,信道估计能力)损失。
因此,如何引入新的DMRS端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介绍附加DMRS(additional DMRS)配置。
考虑到不同时域符号之间的信道变化,NR标准引入了additional DMRS配置类型,用于跟踪信道变化,并减小残留频偏和相位噪声对信道估计能力的影响。为了便于与additional DMRS进行区分,图4和图5所示的DMRS配置可称为前置DMRS(front-loadedDMRS)配置。
图6A示出了additional DMRS的一种示例性的配置图样。该additional DMRS对应于图4左图所示的Type 1DMRS。在图6A中,同一个时隙内可配置多个用于传输DMRS的符号,每个符号上的DMRS图样(DMRS pattern)可以和图4中左图所示的DMRS图样相同。其中,图4中左图所示的DMRS图样可为图6A中所示的图样中仅包含符号2(也可以称为第2个符号)的特例。也就是说,符号2可视为前置DMRS。
图6B示出了additional DMRS的另一种配置图样。该additional DMRS对应于图5左图所示的Type 2DMRS。在图6B中,同一个时隙内可配置多个用于传输DMRS的符号,每个符号上的DMRS图样(DMRS pattern)和图5中左图所示的DMRS图样相同。其中,图5中左图所示的DMRS图样可为图6B中所示的图样中仅包含符号2(也可以称为第2个符号)的特例。
图6A和图6B仅以additional DMRS与单符号DMRS对应为例进行说明。应理解,additional DMRS也可以与图4或图5中的双符号DMRS对应。例如,additional DMRS的DMRS图样中,符号2和符号3的图样与图4中双符号DMRS的DMRS图样相同,符号10和符号11的图样也与图4中双符号DMRS的DMRS图样相同。又例如,additional DMRS的DMRS图样中,符号2和符号3的图样与图5中双符号DMRS的DMRS图样相同,符号10和符号11的图样也与图5中双符号DMRS的DMRS图样相同。
对于additional DMRS配置类型,一个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可通过预设的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与对应的掩码序列相乘后映射到对应的时频资源上。
对于端口p,其对应的DMRS序列中的第m个参考序列元素r(m)可按照如下规则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上。其中,索引为(k,l)p,μ的RE可在时域上对应一个时隙内的索引为l的OFDM符号,在频域上对应索引为k的子载波,映射规则满足:
k′=0,1
n=0,1,...
其中,各参数的含义可参考对公式(1)的说明。
对于单符号DMRS,的取值可如表3所示;对于双符号DMRS,/>的取值可如表4所示。
表3
表4
其中,ld为PDSCH的持续符号个数;l0为前置的DMRS位置,也可以称为前置DMRS配置中DMRS占用的起始OFDM的符号位置。以PDSCH映射类型A为例,对于pos0、pos1和pos2,l0的取值为2;对于pos3,l0的取值为3。pos0表示可有一个符号传输DMRS,pos1表示可有两个符号传输DMRS,pos2表示最大可以有三个符号传输DMRS,pos3表示可有四个符号传输DMRS。例如,在表3中,当ld为10时,对于PDSCH映射类型A中的pos1,的取值可为l0以及9,即UE可以在与参考时域符号相对位置为2符号和9符号的时域符号上传输DMRS。其中,对于PDSCH映射类型A,参考时域符号为该PDSCH的起始符号。其中,对于PDSCH映射类型A,参考时域符号为该PDSCH的起始符号。
在本申请中,前置DMRS配置中DMRS占用的符号为前置DMRS符号;additional DMRS配置图样中除前置DMRS符号之外的用于传输DMRS的符号为additional DMRS符号。
目前,additional DMRS并未用于提升DMRS端口数,而是仅通过不同OFDM符号重复传输DMRS来保证高速移动情况(例如,终端设备的速度大于设定的速度阈值)中的信道估计能力。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发送设备可生成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并确定多个OFDM符号,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发送设备还可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第一资源位于第一OFDM符号,第二资源位于第二OFDM符号,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可以理解,本申请中,OFDM符号也可简称为符号。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的掩码是第一掩码。其中,第一掩码至少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其中第一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一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二序列。从而可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扩展端口数,进而可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由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执行。下面参阅图7所示的流程图,对该方法的流程进行具体说明。其中,发送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发送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参考信号包括但不限于DMRS,下文中在描述时主要以参考信号是DMRS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实际需求可将DMRS替换为其他类型的参考信号。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701:发送设备获取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其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包括现有的端口或新增的端口。例如,现有的端口可包括单符号Type 1DMRS配置下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新增的端口可包括在单符号Type 1DMRS配置的基础上新增的端口8、端口9、端口10和端口11。可以理解,本申请中新增端口的序号仅仅是示例,可以根据需要变更序号值。本申请中,现有的端口可包括R15端口,新增的端口可包括R18端口。可选的,对于Type1DMRS配置,R15端口是指端口0-7,R18端口是指端口8-15;对于Type2 DMRS配置,R15端口是指端口0-11,R18端口是指端口12-23。
可选的,发送设备可包括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其中,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为不同的端口集合,例如,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为现有的端口,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为新增的端口,又如,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为新增的端口,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为现有的端口。
例如,对于单符号Type 1DMRS,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以是端口0至端口3,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以是端口8至端口11;或者,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以是端口8至端口11,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以是端口0至端口3。其中,对于单符号Type 1DMRS来说,端口0至端口3为现有的端口,端口8至端口11为新增的端口。
可选的,新增的端口可以与现有的端口对应于相同的时频资源。
可选的,新增端口可以与现有端口通过码分正交复用。
如图8a所示,仍以单符号Type 1DMRS,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可对应于相同的RE,也就是说,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属于相同的CDM组,如CDM组0。另外,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可对应于相同的RE,也就是说,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属于相同的CDM组,如CDM组1。
S702:发送设备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其中,所述多个OFDM符号至少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所述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
可以理解,发送设备可以在该多个OFDM符号发送DMRS(或DMRS符号),其中,该多个OFDM符号不相邻,或者说,该多个OFDM符号在时域上不相邻。
以表3或表4为例,多个OFDM符号可包括DMRS位置指示的多个例如,当ld=9时,PDSCH映射类型A中的pos2对应的DMRS符号位置/>分别为l0和7,其中,多个OFDM符号包括索引为l0和7的OFDM符号。其中,索引为l0的OFDM符号为第一OFDM符号,索引为7的OFDM符号为第二OFDM符号。
S703:发送设备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相应的,接收设备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其中,第一资源可位于第一OFDM符号,第二资源可位于第二OFDM符号。换句话说,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在时域上不相邻。例如,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分别位于同一时隙中的符号2和符号7,也就是说,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为符号2和符号7。可选的,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的频域位置相同,例如图8a所示,第一资源为符号2中的RE1和RE3,第二资源为符号7中的RE1和RE3;又如,第一资源为符号2中的RE1,第二资源为符号7中的RE1。
此外,第一掩码至少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其中第一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一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第一掩码中的第二序列。本申请中,第一掩码包括的序列(如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等)可以是单独的一个元素,也可以是多个元素组成的序列,不具体要求。
下面结合公式(2-1)、公式(2-2)、公式(2-3)和公式(2-4)对第一掩码、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进行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下列公式(2-1)、公式(2-2)、公式(2-3)和公式(2-4)中对t(i)的定义在仅包含所述前置DMRS符号时可以不存在,即公式(2-1)、公式(2-2)、公式(2-3)和公式(2-4)不包含t(i)的部分也可以单独用于DMRS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映射,本案中的t(i)仅作为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的一种公式表示,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或称为DMRS符号)满足公式(2-1):
其中,
k′=0,1;
n=0,1,...。
公式(2-1)中,p为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端口p对应的DMRS序列,/>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元素,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者说,为多个OFDM符号的索引。
t(i)表示第一掩码或第二掩码中的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例如,t(i)包括第一序列或第二序列。其中,第二掩码为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的掩码,第二掩码可包括第三序列和第四序列,分别对应于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第一掩码与第二掩码正交。例如,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三序列和所述第四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也就是说,当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时,t(i)为第一掩码中的序列;当第一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时,t(i)为第二掩码中的序列。
例如,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或者,
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
可选的,在终端设备还需要通过第一端口在第三OFDM符号和/或第四OFDM发送DMRS时,第一掩码中的一个序列还可对应于第三OFDM符号(如第五序列),和/或,对应于第四OFDM符号(如第六序列);第二掩码中的一个序列还可对应于第三OFDM符号(如第七序列),和/或,对应于第四OFDM符号(如第八序列)。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可参见下文中的描述。下文中将结合表5-1对t(i)进行介绍。
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当多个OFDM符号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时,第一掩码为{+1,+1},第二掩码为{+1,-1};或者,第一掩码为{+1,-1},第二掩码为{+1,+1}。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示例,当多个OFDM符号包括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和第三OFDM符号时,第一掩码为{+1,+1,+1},第二掩码为{+1,-1,+1};或者,第一掩码为{+1,-1,+1},第二掩码为{+1,+1,+1}。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示例,当多个OFDM符号包括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第三OFDM符号以及第四OFDM符号时,第一掩码为{+1,+1,+1,+1},第二掩码为{+1,-1,+1,-1};或者,第一掩码为{+1,-1,+1,-1},第二掩码为{+1,+1,+1,+1}。
其中,可以理解,对于第一掩码{+1,+1,+1,+1}来说,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五序列和第六序列分别为+1,-1,+1,-1。对于第二掩码{+1,-1,+1,-1}来说,第三序列、第四序列、第七序列和第八序列分别为+1,-1,+1,-1。
b(n mod 2)表示外层掩码序列。n为参考信号的序列标识。可选的,针对于R15端口,b(0)=1,b(1)=1;针对于R18端口,b(0)=1,b(1)=-1,或者b(0)=-1,b(1)=1。下文中将结合表5-2A对b(n mod 2)进行介绍。
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因此,终端设备可根据公式(2-1)确定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的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公式(2-1)中的t(i)表示掩码元素,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可包括掩码元素。其中,i可称为第一信息。本申请中,i的取值与S702中的OFDM符号有关。例如,i可用于确定OFDM符号。可以理解,i为不相邻的DMRS符号的相对索引,或不同的additional DMRS符号组之间的相对索引。
示例性的,第一信息i与掩码元素t(i)的取值满足表5-1:
表5-1
如表5-1所示,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可分别包括R15和R18对应的掩码元素。
例如,i=1时,R15对应的时域OCC为{t(0),t(1)}={+1,+1},其中,t(0)和t(1)分别为掩码元素;同理,R18对应的时域OCC为{t(0),t(1)}={+1,-1}。可以理解,t(0)和t(1)分别对应于OFDM符号的第一取值和第二取值。若R15为第一端口集合,R18为第二端口集合,则第一掩码为{+1,+1},第二掩码为{+1,-1}。若R15为第二端口集合,R18为第一端口集合,则第二掩码为{+1,+1},第一掩码为{+1,-1}。
因此根据表5-1,当终端设备通过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参考信号时,在第一端口属于R15端口时,根据公式(2-1)和表5-1,终端设备在第一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t(i)的取值为t(0)=1,终端设备在第二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t(i)的取值为t(0)=+1。其中,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可参见本申请中的前述说明。
又如,终端设备通过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当第一端口属于R18端口时,根据公式(2-1)和表5-1,终端设备在第一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t(i)的取值为t(0)=1,终端设备在第二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t(i)的取值为t(0)=-1。
可以理解,以上表5-1仅作为第一信息与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之间关系的示例,根据实际需要可改变表格的表现形式和/或表格中元素的取值。
还可以理解,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中的掩码元素与OFDM符号相对应。这里的OFDM符号是指根据ld和附加DMRS位置字段确定的需要发送DMRS的OFDM符号。例如,OFDM符号为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或者,为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和第三OFDM符号,或者,为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
其中,当OFDM符号为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时,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均包括2个掩码元素,即t(0)和t(1)。当OFDM符号为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和第三OFDM符号时,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均包括3个掩码元素,即t(0)、t(1)和t(2)。当OFDM符号为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时,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均包括4个掩码元素,即t(0)、t(1)、t(2)和t(3)。
又如,第一信息与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之间的关系也可通过公式描述。
示例性的,第一掩码包括掩码元素t1(i),t1(i)满足:
i=0,t1(i)=1;
i=1,t1(i)=1;
i=2,t1(i)=1;
i=3,t1(i)=1。
其中,i表示所述第一信息,i=0、1、......N,1≤N≤3,且N为正整数。
另外,第二掩码包括掩码元素t2(i mod 4),t2(i mod 4)满足:
i=0,t2(i)=1;
i=1,t2(i)=-1;
i=2,t2(i)=1;
i=3,t2(i)=-1。
其中,i表示所述第一信息,i=0、1、……N,1≤N≤3,且N为正整数。
可选的,N为根据ld和附加DMRS位置字段确定的OFDM符号数量,例如,当DMRS时域位置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时,N=1,即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分别为{t1(0),t1(1)}和{t2(0),t2(1)}。例如,i=1时,第一端口属于R15端口,则第一掩码为{+1,+1},第二掩码为{+1,-1}。又如,当DMRS时域位置包括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和第三OFDM符号时,N=2,即第一掩码包括t(0)、t(1)和t(2)。又如,当DMRS时域位置包括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时,N=3,即第一掩码包括t(0)、t(1)、t(2)和t(3)。
进一步可选的,对于同一个i,以上t1(i)与t2(i)的取值可以互换。例如,当i mod 4=1时,t1(i)=1,t2(i)=-1,或者,t2(i)=1,t1(i)=-1。
此外可选的,公式(2-1)中的b(n mod 2)可满足表5-2A:
表5-2A
例如,终端设备通过第一端口在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当第一端口属于R15端口时,根据公式(2-1)和表5-2A,终端设备在第三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b(n mod 2)的取值为b(0)=1,终端设备在第四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b(n mon2)的取值为b(0)=+1。其中,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可参见本申请中的前述说明。例如,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属于相同的OFDM符号(如第一OFDM符号或第二OFDM符号),且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属于相同的CDM组。
又如,终端设备通过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当第一端口属于R18端口时,根据公式(2-1)和表5-1,终端设备在第一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b(n mod 2)的取值为b(0)=1,终端设备在第二资源发送的DMRS序列/>中的b(n mod2)的取值为b(0)=-1。
下文中将结合情况1至情况4和方式A1至方式D1对b(n mod 2)、t(i)、wf(k′)和wt(l′)的取值进行介绍。
可选的,对于公式(2-1),wf(k′)和wt(l′)可满足表5-3至表5-6。下面通过可选的方案1-1、方案1-2、方案2-1和方案2-2分别予以说明。其中,方案1-1和方案1-2可择一适用于Type1 DMRS配置,方案2-1和方案2-2可择一适用于Type2 DMRS配置。基于方案1-1和方案2-1确定的序列可称为干扰随机化序列,基于方案1-2和方案2-2确定的序列可称为Walsh序列。
方案1-1,当第一端口为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一个,且采用Type1配置时,wf(k′)和wt(l′)的一种可能的取值如表5-3所示。
表5-3
参见表1的说明,λ为端口p所属的CDM组的索引。因此以端口8为例,终端设备可根据表5-3确定端口8对应的λ、wf(k′)和wt(l′)的取值。
可以理解,当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7时,采用Type1配置时wf(k′)和wt(l′)的一种可能的取值如表1所示。
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3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3确定。
方案1-2,当第一端口为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一个,且采用Type1配置时wf(k′)和wt(l′)的另一种可能的取值如表5-4所示。
表5-4
可以理解,当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7时,采用Type1配置时wf(k′)和wt(l′)的一种可能的取值如表1所示。
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4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4确定。
方案2-1,当第一端口为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一个,且采用Type2配置时wf(k′)和wt(l′)的取值如表5-5所示。
表5-5
可以理解,当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11时,采用Type2 DMRS配置时wf(k′)和wt(l′)的一种可能的取值如表1所示。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4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4确定。
方案2-2,当第一端口为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一个,且采用Type2配置时wf(k′)和wt(l′)的取值如表5-6所示。
表5-6
可以理解,当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11时,采用Type2配置时wf(k′)和wt(l′)的一种可能的取值如表2所示。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4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第一端口为端口0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确定;另外,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当第一端口为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公式(2-1)中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4确定。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或称为DMRS符号)满足公式(2-2):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x)为索引为(2*(n mod 2)+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2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2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x=2*(nmod2)+k;
k′=0,1;
n=0,1,...
l′=0,1。
参照对于方式(2-1)中t(i)的描述,公式(2-2)中,t(i)为第一掩码或第二掩码中的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可参照表5-1确定t(i)。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或称为DMRS符号)满足公式(2-3):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2,3;
n=0,1,...;
l′=0,1。
参照对于方式(2-1)中t(i)的描述,公式(2-3)中,t(i)为第一掩码或第二掩码中的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可参照表5-1确定t(i)。
可选的,公式(2-2)中的wf(x)和wt(l′)或公式(2-3)中的wf(k′)和wt(l′)可满足表5-7A至表5-7C。其中,表5-7A至表5-7C可以用于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方式(如本申请中的方式A6、方式B3、方式C3或方式D3)中确定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和/或DMRS。基于表5-7A至表5-7C确定的序列可称为干扰随机化序列。
其中,表5-7包括表5-7A、表5-7B和表5-7C。
表5-7A
表5-7B
表5-7C
可以理解,发送设备可确定表5-7B或表5-7C中的取值wf(k)(即OCC索引的值),再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5-7A确定wf(k′)的取值。
或者可选的,公式(2-2)中的wf(x)和wt(l′)或公式(2-3)中的wf(f′)和wt(l′)可满足表5-7A至表5-7C。其中,表5-8A至表5-8C可以用于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方式(如本申请中的方式A3、方式B2、方式C2或方式D2)中确定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和/或DMRS。基于表5-8A至表5-8C确定的序列可称为Walsh序列。
表5-8A
OCC索引 wf(0) wf(1) wf(2) wf(3)
0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3 +1 -1 -1 +1
表5-8B
表5-8C
与表5-7A至表5-7C同理,发送设备可确定表5-8B或表5-8C中的取值wf(k)(即OCC索引的值),再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5-8A确定wf(k′)的取值。
或者可选的,公式(2-2)中的wf(x)和wt(l′)或公式(2-3)中的wf(k′)和wt(l′)可满足表5-9A至表5-9C。其中,表5-9A至表5-9C可以用于通过DFT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方式中确定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和/或DMRS。
表5-9A
OCC索引 wf(0) wf(1) wf(2) wf(3)
0 +1 +1 +1 +1
1 +1 -1 +j -j
2 +1 +1 -1 -1
3 +1 -1 -j +j
表5-9B
表5-9C
/>
与表5-7A至表5-7C同理,发送设备可确定表5-9B或表5-9C中的取值wf(k′)(即OCC索引的值),再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5-9A确定wf(k′)的取值。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或称为DMRS符号)满足公式(2-4):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b((2n+k′)mod4)表示外层掩码序列。
其中,
k′=0,1;
/>
n=0,1,...
l′=0,1。
公式(2-4)与公式(2-1)的区别之一在于,b((2n+k′)mod4)满足表5-2B。
表5-2B
参照对于方式(2-1)中t(i)的描述,公式(2-4)中,t(i)为第一掩码或第二掩码中的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可参照表5-1确定t(i)。
可选的,公式(2-4)中,wf(k′)和wt(l′)可满足表5-3至表5-6。
可以理解,公式(2-4)中的wf(k′)b((2n+k′)mod 4)也可表示为公式(2-3)中的wf(k′),或公式(2-2)中的wf(2*(n mod 2)+k′),或公式(2-1)中的wf(k′)b(n mod 2)。
或者可选的,公式(2-2)和公式(2-4)中,wf(k′)和wt(l′)可满足表5-10A至表5-10B。
其中,表5-10A至表5-10C可以用于通过DFT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方式中确定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和/或DMRS。
表5-10A
表5-10B
可以理解,表5-3、表5-4、表5-7B、表5-8B、表5-9B和表5-10A可适用于Type1 DMRS配置,表5-5、表5-6、表5-7C、表5-8C、表5-9C和表5-10B可适用于Type2 DMRS配置。
可选的,本申请中,第一资源可包括第一时频资源,所述第二资源可包括第二时频资源,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和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和所述第二时频资源上还对应第一码分序列组。其中,第一码分序列组中的序列正交。
示例性的,当第一时频资源包括第一OFDM符号时,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j,-1,-j},或{+1,-j,-1,+j}。也就是说,当采用单符号DMRS配置(即第一OFDM符号包含1个OFDM符号)时,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j,-1,-j},或{+1,-j,-1,+j}。
此外,当第一时频资源包括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第五OFDM符号时,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j,-1,-1,-j,-j,1},{+1,-j,+j,1,-1,j,-j,-1},{+1,+j,-j,1,-1,-j,j,-1},或{+1,-j,-j,-1,-1,+j,j,1}。也就是说,当采用双符号DMRS配置(即第一OFDM符号包含2个OFDM符号)时,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j,-1,-1,-j,-j,1},{+1,-j,+j,1,-1,j,-j,-1},{+1,+j,-j,1,-1,-j,j,-1},或{+1,-j,-j,-1,-1,+j,j,1}。
可以理解,第一时频资源组可对应于一个CDM组。第二时频资源组可对应于一个CDM组。以图8a为例,当第一OFDM符号为符号2时,第一时频资源组可包括符号2中斜线阴影部分所表示的时频资源,第二时频资源组可包括符号7中斜线阴影部分所表示的时频资源。
可选的,对于公式(2-1)来说,wf(k′)wt(l′)b(n mod 2)为第一码分序列组。对于公式(2-2)来说,wf(x)wt(l′)为第一码分序列组。对于公式(2-3)来说,wf(k′)wt(l′)为第一码分序列组。对于公式(2-4)来说,wf(k′)wt(l′)b((2n+k′)mod 4)为第一码分序列组。
通过图7所示方法,发送设备可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传输参考信号;并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该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对应第一掩码,其中,第一掩码根据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确定,或者,第一掩码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由于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与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相关,可以支持不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在相同时频资源通过时分正交掩码的方式进行复用,因此可以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扩展端口数,进而可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
另外,可选的,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可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与第一掩码对应,也就是说,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一掩码。例如,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则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的掩码相同,均为第一掩码。
可选的,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可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与第二掩码对应。其中,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不同。其中,进一步可选的,第一掩码与第二掩码正交。也就是说,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通过时分正交掩码(time division orthogonalcover code,TD-OCC)的方式与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在同样的时频资源上进行复用。具体内容可参考下文中的方式A1、方式B1、方式C1和方式D1中的任一种,此处暂不展开。
其中,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根据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确定。或者,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信息还可用于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
可选的,发送端可以还可以通过第三资源和/或第四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作为一种示例,发送端可以通过第一资源、第二资源和第三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第三资源位于第三OFDM符号。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和第三OFDM符号两两之间互不相邻。
以表3为例,对于PSDCH映射类型A,在ld=10,且附加DMRS位置为pos2时,DMRS符号位置l分别为l0、6和9,其中,其中,l0为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即第一取值,6为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及第二取值,9为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及第三取值。可选的,此时第一资源、第二资源和第三资源分别可以是位于时域位置为l0、6和9的OFDM符号的RE1。
可以理解,在该示例中,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第二资源和第三资源上的掩码相同,均为第一掩码。
下面以确定第一掩码为例对终端设备根据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确定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的方式进行介绍。终端设备还可根据类似的方式确定第二掩码,或确定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区别在于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对应于不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
此外,在该示例中,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第二资源和第三资源上的掩码相同,均为第二掩码。
在该示例中,第一掩码根据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确定;或者,第一掩码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
作为另一种示例,发送端可以通过第一资源、第二资源、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第三资源位于第三OFDM符号、第四资源位于第四OFDM符号。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两两之间互不相邻。
以表3为例,对于PSDCH映射类型A,在ld=12,且附加DMRS位置为pos3时,DMRS符号位置l分别为l0、5、8和11,其中,其中,l0为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即第一取值,5为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即第二取值,8为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即第三取值,11为第四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即第四取值。可选的,此时第一资源、第二资源、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分别可以是位于时域位置为l0、5、8和11的OFDM符号的RE1。
可以理解,在该示例中,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第二资源、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上的掩码相同,均为第一掩码。
此外,在该示例中,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第二资源、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上的掩码相同,均为第二掩码。
可以理解,终端设备也可采用默认的OFDM符号位置作为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或第四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例如,仍以表3为例,对于PSDCH映射类型A,在ld=10,且附加DMRS位置为pos2时,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和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分别为l0、6和9。又如,仍以表3为例,对于PSDCH映射类型A,在ld=12,且附加DMRS位置为pos2时,第一OFDM符号、第二OFDM符号、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分别为l0、5、8和11。或者,当终端设备采用默认的OFDM符号位置作为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或第四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时,第一掩码也可以是默认的。
在该示例中,第一掩码根据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四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确定;或者,第一掩码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息用于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第三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四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
本申请中为方便说明,将第一OFDM符号的索引、第二OFDM符号的索引、第三OFDM符号的索引以及第四OFDM符号的索引可分别称为需要发送DMRS的OFDM符号的第一取值、第二取值、第三取值和第四取值。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以第一掩码为例对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的方式进行描述,根据实际需要可参照确定第一掩码的方式确定第二掩码,或确定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因此对于确定第二掩码或确定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的方式不再单独介绍。此外,网络设备可参照类似的方式确定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不再赘述。
作为确定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的方式之一,终端设备可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再根据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确定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可选的,终端设备可通过预配置、预定义、协议定义等方式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或者,可由网络设备在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后,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
可选的,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可通过表3或表4所示的DMRS位置l确定。例如,对于单符号DMRS配置,在网络设备指示ld=9时,PDSCH映射类型A中的pos2对应的DMRS符号位置l分别为l0和7,其中,l0为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即第一取值,7为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即第二取值。
以终端设备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为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配置、预定义、协议定义,默认采用pos2对应的DMRS符号位置l作为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此外,也可由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其中,指示的方式可以是指示附加DMRS位置的索引。如表3或表4所示,附加DMRS位置的索引的取值可以是0、1、2或3。可选的,位置索引的取值0、1、2和3分别对应于pos0、pos1、pos2和pos3。例如,当网络设备指示pos1时,终端设备可根据ld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
此外,终端设备也可基于预配置、预定义、或协议定义,默认采用l0和l0+7分别作为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此时第一掩码可以是与默认的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默认的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对应的,或者,第一掩码可以是根据默认的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默认的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确定的。或者可选的,第一掩码也可以是默认的,因此当终端设备基于预配置、预定义、或协议定义确定第一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和第二OFDM符号的时域位置时,还可基于预配置、预定义、或协议定义确定默认的第一掩码。
作为确定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的另一可能的方式,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掩码和/或第二掩码。
本申请中,第一信息可包括表3或表4中的附加DMRS位置字段,或者,可以包括需要发送DMRS的OFDM符号的数目。可选的,该需要发送DMRS的OFDM符号的数目可以是根据ld和附加DMRS位置字段确定的需要发送DMRS的OFDM符号的数目。
可选的,第一信息为i=0、1、……、N,N为正整数,例如,1≤N≤3。或者,第一信息为N。
示例性的,当终端设备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时,i=0、1。当终端设备在第一资源、第二资源和第三资源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时,i=0、1、2。当终端设备在第一资源、第二资源、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时,i=0、1、2、3。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二信息和/或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第一信息或S702中的多个OFDM符号。其中,第二新信息可包括pos指示,即指示pos的取值。例如结合表3,第二信息可用于指示pos,如,第二信息为附加DMRS位置字段,取值为{pos0,pos1,pos2,pos3}中的一个。可选的,第二信息的取值可默认为pos2。PDSCH持续符号为ld,当第二信息指示pos2,且ld=8时,i=0、1。进一步可选的,终端设备可接收该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可来自于网络设备。称为,在网络设备指示pos或ld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采用默认的多个OFDM,本申请对于默认的多个OFDM符号的确定方式不做要求。
或者可选的,终端设备也可基于预配置、预定义或协议定义,确定i的取值或S702中的多个OFDM符号。
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OFDM符号为前置DMRS符号,第二OFDM符号为附加DMRS符号。前置DMRS符号和附加DMRS符号的具体内容可参考下文的情况1-情况4,此处暂不展开。其中,前置DMRS符号和/或附加DMRS符号可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例如,前置DMRS符号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第一OFDM符号为前置DMRS符号中的起始符号,即相邻的两个OFDM符号中的第一个OFDM符号。同理,第二OFDM符号可以是附加DMRS符号中的起始符号,即附加DMRS包括的相邻的两个OFDM符号中的第一个OFDM符号。
该方法通过已有的附加DMRS符号来增加DMRS端口数,从而可在额外占用资源的情况下,提高DMRS端口数,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并且,通过该方法,对现有DMRS端口配置改动较小,且不会损失信道估计的性能。
而且,由于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通过TD-OCC的方式与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在同样的时频资源上进行复用,因此,对于通过附加DMRS符号发送DMRS的场景,可通过端口配置来灵活支持更多的端口复用方式,例如,通过更多的复用方式实现重复传输DMRS或通过TD-OCC的方式区分端口的DMRS。
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时,在S703之前,上述方法还可包括:
O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第一方式为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即通过S703的方式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该第一指示信息可通过消息发送(例如,RRC消息),也可承载在控制信息(例如,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
另外,该第一指示信息可直接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例如,当第一指示信息为第一值时,可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该第一指示信息也可以间接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一端口的索引,第一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第一方式;示例性的,端口H的参考信号专用于通过第一方式传输时,端口H的端口索引可为第一端口的索引,其中,H为非负整数。示例性的,当第一端口为新增端口时,第一端口的索引可用于指示该第一方式。例如图4所示,单符号Type 1DMRS配置下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为现有端口,端口8、端口9、端口10和端口11为新增的端口,而当网络设备通过第一端口的索引指示第一端口为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指示第一方式,则相应的,终端设备可采用第一方式(即图7所示方法)发送参考信号。
可选的,当满足以下条件至少一项时,网络设备可确定以第一方式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条件1、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低于第一速度阈值。例如,网络设备可获取终端设备的在时刻1和时刻2的定时提前量(time advance,TA)和来波方向(angle of arrival,AoA)。通过终端设备的TA,网络设备可确定终端设备相对于AN设备的距离;通过AoA,网络设备可确定终端设备相对于AN设备的方向。因此,网络设备可确定终端设备在时刻1的位置1和在时刻2的位置2。然后,网络设备可确定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为(位置2-位置1)/(时刻2-时刻1)。进而网络设备可确定是否满足条件1。
条件2、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的变化小于第一信道质量阈值。例如,网络设备可对终端设备的信道进行估计,从而确定终端设备在时刻3的信道质量1和时刻4的信道质量2,当信道质量2与信道质量1的差值小于第一信道质量阈值时,网络设备可确定是否满足条件2。
条件3、用于传输DMRS的资源位于边缘子带。例如,网络设备可根据对边缘子带的解释确定是否满足条件3。
条件4、终端设备需要的总端口数大于目前NR能够支持的端口数。例如,对于Type1DMRS,当终端设备需要传输的数据流数超过8时,需要的总端口数也大于8,从而超出目前NR能够支持的端口数,满足条件4。又例如,对于Type 2DMRS,当终端设备需要传输的数据流数超过12时,需要的总端口数也大于12,从而超出目前NR能够支持的端口数,满足条件4。
通过该方法,终端设备可在网络设备的指示下,采用第一方式传输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这样,网络设备可灵活配置终端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方式(也可称为DMRS端口复用方式),从而适配不同场景下的DMRS信道估计能力。
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时,上述方法还包括步骤P1-步骤P2:
P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其中,第二方式为:终端设备通过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其中,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位于不同的频域资源上。可选的,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分别为一个CDM组包含的频域资源中相邻的子载波。例如,第五资源为符号2中的RE1和RE3,第六资源为符号2中的RE5和RE7。
另外,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可在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三掩码对应,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上的掩码为第四掩码对应,第三掩码和第四掩码不同。可选的,第三掩码与第四掩码正交。具体内容可参考下文中的方式A2,此处暂不展开。
可选的,第一资源可包括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或者说,第一资源可与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存在重叠;或者,第二资源可包括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或者说,第二资源可与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存在重叠。
可选的,第三掩码和/或第四掩码包括的掩码元素根据n确定。n为参考信号的序列标识。可以理解,公式(2-1)中的,b(n mod 2)即第三掩码中的掩码元素和/或第四掩码中的掩码元素。示例性的,n与第三掩码与第四掩码包括的掩码元素b(n mod 4)之间的关联关系满足表5-2A。如表5-2A所示,第三掩码和第四掩码分别为R15和R18对应的频域OCC。例如,n=1时,R15对应的频域OCC为{b(0),b(1)}={+1,+1},R18对应的频域OCC为{b(0),b(1)}={+1,-1},其中,b(0)和b(1)分别为掩码元素。若R15为第一端口集合,R18为第二端口集合,则第三掩码为{+1,+1},第四掩码为{+1,-1}。若R15为第二端口集合,R18为第一端口集合,则第四掩码为{+1,+1},第三掩码为{+1,-1}。
可以理解,以上表5-2A仅作为n与第三掩码和/或第四掩码之间关系的示例,根据实际需要可改变表格的表现形式和/或表格中元素的取值。
可选的,该第二指示信息可通过消息发送(例如,RRC消息),也可承载在控制信息(例如,DCI)中。该第二指示信息可直接指示通过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例如,当第二指示信息为第二值时,可指示通过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该第二指示信息也可以间接指示通过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例如,第二指示信息包含第二端口的索引,第二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第二方式;示例性的,端口I的参考信号专用于通过第二方式传输时,端口I的端口索引可为第二端口的索引,其中,I为非负整数。
可选的,当满足以下条件至少一项时,网络设备可确定需要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条件一、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速度阈值。例如,网络设备可通过与条件1类似的方式获取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从而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一。
条件二、终端设备的信道时延扩展小于时延扩展阈值。例如,网络设备可通过信道估计获取终端设备的信道时延扩展,从而确定是否满足条件二。
条件三、用于传输DMRS的资源位于非边缘子带。例如,网络设备可根据边缘子带的解释来确定是否满足条件三。
条件四、终端设备需要的总端口数大于目前NR能够支持的端口数。具体内容可参考上述条件4,此处不再赘述。
P2:终端设备通过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相应的,网络设备通过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通过该方法,终端设备可在网络设备的指示下,采用第二方式传输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这样,网络设备可灵活配置终端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方式,从而适配不同场景下的DMRS信道估计能力。
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时,上述方法还包括步骤Q1-步骤Q2:
Q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第三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其中,第三方式为:当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时,通过第七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当第一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时,通过第八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第七资源和第八资源位于不同的频域资源上;例如,第七资源为符号2中的RE1和RE5,第八资源为符号2中的RE3和RE7。具体内容可参考下文的方式A5,此处暂不展开。
可选的,该第三指示信息可通过消息发送(例如,RRC消息),也可承载在控制信息(例如,DCI)中。该第三指示信息可直接指示通过第三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例如,当第三指示信息为第三值时,可指示通过第三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该第三指示信息也可以间接指示通过第三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例如,第三指示信息包含第三端口的索引,第三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第三方式;示例性的,端口Z的参考信号专用于通过第三方式传输时,端口Z的端口索引可为第三端口的索引,其中,Z为非负整数。
可选的,当满足上述条件一-条件四任一项时,网络设备可确定需要第三方式发送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Q2:终端设备通过第七资源或第八资源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相应的,网络设备通过第七资源或第八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通过该方法,终端设备可在网络设备的指示下,采用第三方式传输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这样,网络设备可灵活配置终端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的方式,从而适配不同场景下的DMRS信道估计能力。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O1、P1-P2以及Q1-Q2可结合使用。
例如,当O1和P1-P2结合时,网络设备可指示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此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可参考下文中的方式A3、方式B2、方式C2和方式D2,此处暂不展开。另外,当满足上述条件1-条件4、以及条件一-条件四任一项时,网络设备可确定通过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示例性的,当用于传输DMRS的资源位于边缘子带时,网络设备可确定通过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又例如,当O1和Q1-Q2结合时,网络设备可指示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方式和第三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此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可参考下文中的方式A4,此处暂不展开。另外,当满足上述条件1-条件4、以及条件一-条件四任一项时,网络设备可确定通过第一方式和第三方式发送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序列中的元素与第一资源中的RE一一对应,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序列中的元素与第二资源中的RE一一对应。
其中,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序列包括的元素个数可为以下之一:2、4、6、8、12。
例如,端口0对应的参考信号1的序列包括2个元素,分别为元素1和元素2,第一资源为符号2中的RE1和RE3,第二资源为符号7中的RE1和RE3。元素1和元素2可分别映射至符号2中的RE1和RE3中,元素1和元素2可分别映射至符号7中的RE1和RE3中。端口8对应的参考信号2的序列包括2个元素,分别为元素3和元素4。元素3和元素4可分别映射至符号2中的RE1和RE3中,元素3和元素4可分别映射至符号7中的RE1和RE3中。示例性的,参考信号1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分别对应掩码{+1,+1}(即第一掩码),参考信号2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分别对应掩码{+1,-1}(即第二掩码)。
通过该方法,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均可重复映射至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并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该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对应的掩码为第一掩码,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该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对应的掩码为第二掩码,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不同,从而可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扩展端口数,进而可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
本申请可针对不同的DMRS配置类型和符号数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从而可扩展端口数。下面分别针对情况1-情况4说明如何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情况1:在front-loaded单符号Type 1DMRS的基础上增加1组additional DMRS符号。
图8a至图8c示出了情况1的时频资源映射方法。如图8a所示,在现有4个端口(即端口0-端口3)的基础上,可新增4个端口;新增4个端口的端口索引可为8-11。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和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均可映射到符号2(即front-loaded符号)和符号7(即additional DMRS符号)对应的RE上。
下面以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为例,说明如何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端口0和端口1,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端口8和端口9。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可通过相同的资源传输。在本申请中,可通过如下方式之一来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可以理解,在情况1的各种实现方式中,可基于公式(2-1)至方式(2-4)中任一项确定方式A1至方式A6下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分别发送的DMRS序列。
其中,方式A1至方式A6中,通过表5A、表5B、表6A、表6B、表7A、表7B、表8A、表8B、表9A、表9B、表9C、表9D、表9E、表9F,分别示出了各个方式下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其中,该掩码元素可理解为(2-1)中的wf(k′)wt(l′)b(n mod 2)t(i)、公式(2-2)中的wf(x)wt(l′)b(n mod 2)t(i)、公式(2-3)中的wf(k′)wt(l′)t(i)、或公式(2-4)中的wf(k′)wt(l′)b((2n+k′)mod 4)t(i)。
下面以公式(2-1)为例结合各个方式具体说明。可以理解,根据公式(2-2)至公式(2-4)中任一项确定的DMRS序列与根据公式(2-1)确定的DMRS序列相同。
方式A1: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在该方式A1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从而可以区分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另外,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在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内部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
可以理解为,对于现有的端口,如端口0和端口1等,其在additional DMRS的DMRS序列不改变,即,现有的端口在OFDM符号2和OFDM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其中,符号2为第一取值,符号7为第二取值,根据表5-1,对于第一取值来说掩码元素t(0)=+1,对于第一取值来说掩码元素t(0)=+1;对于新增的端口,如端口8和端口9等,其DMRS频域序列在front-loaded符号上与现有端口0和1相同,在OFDM符号2和符号7上通过时域OCC{+1,-1},使得DMRS序列与现有的端口的DMRS序列进行码分复用。例如,如果认为现有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则第一掩码为时域OCC{+1,+1},相应的,新增的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第二掩码为时域OCC{+1,-1}。又如,如果认为现有的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则第二掩码为时域OCC{+1,+1},相应的,新增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第一掩码为时域OCC{+1,-1}。
可选的,方式A1中,由于仅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而不通过F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即不需要通过外层频域掩码b(n mod 2),区分不同端口的DMRS序列,因此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所满足的公式(2-1)可变形为:
可选的,在基于方式A1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时,公式(2-1)和公式(3)中的wf(k′)和wt(l′)满足表1或表5-4。
此外,公式(2-1)和公式(3)中的t(i)满足表5-1。以端口0为例,由于端口0属于R15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0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另外,由于端口8属于R18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8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
示例性的,根据表5-1,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1,当p=0、k′=0、l′=0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符号2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符号7发送的满足:
此外,根据表5-1,当p=8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5-4,当p=8、k′=0、l′=0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符号2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8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符号7发送的满足:
具体的,表5A示出了方式A1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种示例。如表5A所示,对于现有的端口0和端口1,其对应的DMRS序列不改变,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对于新增的端口8,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符号2上与现有端口0相同,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对于新增的端口9,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符号2上与现有端口1相同,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2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可以理解,根据表5A确定的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与根据公式(3)、表5-1和表5-4确定的公式(3)中的wf(k′)wt(l′)(i)一致。
表5A
可以理解,如表5A所示,以第一端口为端口0为例,如果第一掩码为{+1,+1},其含义为,端口0在符号2的子载波k的DMRS序列与端口0在符号7的子载波k的DMRS序列相同。又如,又以第一端口为端口8为例,如果第一掩码为{+1,-1},其含义为,端口0在符号2的子载波k的DMRS序列与端口0在符号7的子载波k的DMRS序列符号相反。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将表5A中的掩码元素作为公式(3)中的wf(k′)wt(l′)(i)。例如,当p=8时,终端设备在符号2发送的满足:
又如,当p=8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符号7发送的满足:
在方式A1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5B所示。
表5B
通过该方式,可在不同时域符号上通过TD-OCC的方式实现码分正交来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从而联合时域上的多个符号进行DMRS端口的扩容,即增加DMRS端口的数量。
方式A2:通过频分正交掩码(time division orthogonal cover code,F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在该方式A2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以区分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另外,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在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内部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
因此,方式A2与方式A1的区别在于,公式(2-1)可变形为:
其中,b(n mod 2)的取值可参照表5-2A的说明,不再赘述。此外,根据公式(4)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例如表5-2A所示,n=1时,R15端口在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分别对应的频域OCC为{+1,+1},R18端口在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分别对应的频域OCC为{+1,-1}。具体的,表6A示出了方式A2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6A所示,在符号2和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6A
在方式A2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6B所示。
表6B
通过该方式,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可通过FD-OCC的方式实现码分正交来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从而可增加DMRS端口的数量。
方式A3: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一种示例。
在该方式A3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以区分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此外,由于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在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内部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
可选的,在方式A3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5-4。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和A2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表7A示出了方式A3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7A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8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9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2长的时域OCC和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7A
在方式A3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7B所示。
表7B
通过该方式,可联合频域OCC和时域OCC区分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和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从而在增加DMRS端口的数量的同时,增强新增端口和现有端口间的干扰抑制能力,提高信道估计性能,获得更大的多用户(multiple user,MU)配对增益。
方式A4:通过频分循环移位(time division cyclic shift,FD-CS)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在该方式A4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掩码序列是正交的,从而可以区分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另外,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在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内部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
表8A示出了方式A4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
如表8A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掩码元素{+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掩码元素{+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掩码元素{+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掩码元素{+1,-j,-1,+j}。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8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9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掩码序列和2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8A
在方式A4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8B所示。
表8B
通过该方式,可联合频域掩码序列和时域OCC区分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和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从而在增加DMRS端口的数量的同时,增强新增端口和现有端口间的干扰抑制能力,提高信道估计性能,获得更大的多用户(multiple user,MU)配对增益。
方式A5:通过FDM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在该方式A5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频域上的子载波,从而可以区分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另外,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在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内部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
表9A示出了方式A5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在符号2和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0和1对应的DMRS可映射至子载波0和子载波4上,新增的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DMRS可映射至子载波2和子载波7上。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可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频分复用,实现频域正交。
表9A
在方式A5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9B所示。
表9B
通过该方式,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可通过频分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从而可增加DMRS端口的数量。
方式A6,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另一种示例。
类似于方式A3,在该方式A6中,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以区分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DMRS。此外,由于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从而可在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内部区分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
可选的,在方式A6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5-3。可以理解,方式A6与方式A3的区别在于,方式A3与方式A6分别采用表5-4和表5-3来确定wf(k′)和wt(l′)。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和A2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表9C示出了方式A6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9C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以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8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9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表9C
可选的,在方式A6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0和端口11等CDM组1中的端口,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9D所示。
表9D
如图8a所示,在Type1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单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1时,各端口之间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9C或9D所示。
此外,如图8b所示,在Type1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单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2时,各端口之间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9E所示。
表9E
此外,如图8c所示,在前置DMRS符号采用单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3时,各端口之间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9F所示。
表9F
情况2:在front-loaded双符号Type 1DMRS的基础上增加1组additional DMRS符号。
图9示出了情况2中的时频资源映射方法。如图9所示,在现有8个端口(即端口0-端口7)的基础上,可新增8个端口;新增8个端口的端口索引可为8-15。现有端口和新增端口均可映射到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对应的RE上;其中,符号2和符号3为front-loaded符号,符号10和符号11为additional DMRS符号。
下面以端口0、端口1、端口4、端口5、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为例,说明如何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可通过相同的资源传输。对于情况2,可通过与上述方式A1-方式A5中任一方式类似的方式来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可以理解,在情况2的各种实现方式中,可基于公式(2-1)至方式(2-4)中任一项确定方式B1至方式B3下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分别发送的DMRS序列。可选的,对于方式B1,公式(2-1)也可变形为公式(3)。
其中,方式B1至方式B3中,通过表10A、表10B、表11A、表11B、表11C和表11D等,分别示出了各个方式下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其中,该掩码元素可理解为公式(2-1)中的wf(k′)wt(l′)b(n mod 2)t(i)、公式(2-2)中的wf(x)wt(l′)b(nmod 2)t(i)、公式(2-3)中的wf(k′)wt(l′)t(i)、或公式(2-4)中的wf(k′)wt(l′)b((2n+k′)mod 4)t(i)。
下面以公式(2-1)为例结合各个方式具体说明。可以理解,根据公式(2-2)至公式(2-4)中任一项确定的DMRS序列与根据公式(2-1)确定的DMRS序列相同。
方式B1: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该方式B1与上述方式A1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例如,对于现有的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其对应的DMRS序列不改变,在front-loaded符号和additional DMRS符号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对于新增的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front-loaded符号上分别与现有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相同,在front-loaded符号和additional DMRS符号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可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实现码域正交。
可选的,方式B1中,由于仅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而不通过F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即不需要通过外层频域掩码b(n mod 2),区分不同端口的DMRS序列,因此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所满足的公式(2-1)可变形为方式(3)。
可选的,在基于方式B1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时,公式(2-1)和公式(3)中的wf(k′)和wt(l′)满足表1或表5-4。
此外,公式(2-1)和公式(3)中的t(i)满足表5-1。以端口0为例,由于端口0属于R15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0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另外,由于端口8属于R18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8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
示例性的,根据表5-1,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1,当p=0、k′=0、l′=1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此外,根据表5-1,当p=8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5-4,当p=8、k′=0、l′=1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8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方式B2: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一种示例。
该方式B2与上述方式A3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
可选的,在方式B2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1或表5-4。/>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或B1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表10A示出了方式B2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10A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和子载波2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4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5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8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9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2长的频域OCC和4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0A
另外,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6、端口7、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4、端口5、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0B所示。
表10B
表11A和表11B示出了方式B2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另一个示例。表11A和表11B确定的序列为Walsh序列。
如表11A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4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5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8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9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和4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1A
另外,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6、端口7、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4、端口5、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1B所示。
表11B
方式B3,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另一种示例。
该方式B2与上述方式A3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
可选的,在方式B2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1或表5-3。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或B1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表11C示出了方式B2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另一个示例。如表11C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4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5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8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9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和4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1C
另外,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6、端口7、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4、端口5、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1D所示。
表11D
情况3:在front-loaded单符号Type 2DMRS的基础上增加1组additional DMRS符号。
图10a至图10c示出了情况3中的时频资源映射方法。如图10a所示,在现有6个端口(即端口0-端口5)的基础上,可新增6个端口;新增6个端口的端口索引可为12-17。示例性的,图10a以多个OFDM符号包括符号2和符号7为例,现有端口和新增端口均可映射到符号2(即front-loaded符号)和符号7(即additional DMRS符号)对应的RE上。
下面以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为例,说明如何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端口0和端口1,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端口12和端口13。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可通过相同的资源传输。对于情况3,可通过与上述方式A1-方式A5中任一方式类似的方式来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可以理解,在情况3的各种实现方式中,可基于公式(2-1)至方式(2-4)中任一项确定方式A1至方式A6下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分别发送的DMRS序列。
其中,方式C1至方式C3中,通过表12A、表12B、表12C、表13A、表13B、表13C、表13D、表13E、表13F、表13G、表13H,分别示出了各个方式下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其中,该掩码元素可理解为公式(2-1)中的wf(k′)wt(l′)b(n mod 2)t(i)、公式(2-2)中的wf(x)wt(l′)b(n mod 2)t(i)、公式(2-3)中的wf(k′)wt(l′)t(i)、或公式(2-4)中的wf(k′)wt(l′)b((2n+k′)mod 4)t(i)。
下面以公式(2-1)为例结合各个方式具体说明。可以理解,根据公式(2-2)至公式(2-4)中任一项确定的DMRS序列与根据公式(2-1)确定的DMRS序列相同。
方式C1: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该方式C1与上述方式A1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
可选的,方式C1中,由于仅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而不通过F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即不需要通过外层频域掩码b(n mod 2),区分不同端口的DMRS序列,因此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所满足的公式(2-1)可变形为方式(3)。
可选的,在基于方式C1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时,公式(2-1)和公式(3)中的wf(k′)和wt(l′)满足表2或表5-6。
此外,公式(2-1)和公式(3)中的t(i)满足表5-1。以端口0为例,由于端口0属于R15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0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另外,由于端口12属于R18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12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
示例性的,根据表5-1,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2,当p=0、k′=0、l′=0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符号2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符号7发送的满足:
此外,根据表5-1,当p=12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5-6,当p=12、k′=0、l′=0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12在符号2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12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12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12在符号7发送的满足:
表12A示出了方式C1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12A所示,对于现有的端口0和端口1,其对应的DMRS序列不改变,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对于新增的端口12,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符号2上与现有端口0相同,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对于新增的端口13,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符号2上与现有端口1相同,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2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通过该方式,可增加DMRS端口的数量。
表12A
在方式C1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4和端口15,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2B所示。
表12B
在方式C1中,对于端口4、端口5、端口16和端口17,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2C所示。
表12C
方式C2: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一种示例。
该方式C2与上述方式A3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
可选的,在方式C2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2或表5-6。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B1或C1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以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表13A示出了方式C2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13A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和2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3A
在方式C2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4和端口15等CDM组1中的端口,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3B所示。
表13B
在方式C2中,对于端口4、端口5、端口16和端口17等CDM组2中的端口,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3C所示。
表13C
方式B3,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另一种示例。
该方式B3与上述方式A3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
可选的,在方式B3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2或表5-5。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B1或C1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表13D示出了方式C3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13D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以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和符号7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和2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3D
在方式C3中,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14和端口15等CDM组1中的端口,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3E所示。
表13E
在方式C3中,对于端口4、端口5、端口16和端口17等CDM组2中的端口,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3F所示。
表13F
此外,如图8b所示,在Type2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单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2时,各端口之间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3G所示。
表13G
此外,如图8b所示,在Type2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单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3时,各端口之间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3G所示。
表13H
情况4:在front-loaded双符号Type 2DMRS的基础上增加1组additional DMRS符号。
图11示出了情况4中的时频资源映射方法。如图11所示,在现有12个端口(即端口0-端口11)的基础上,可新增12个端口;新增12个端口的端口索引可为12-23。现有端口和新增端口均可映射到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对应的RE上;其中,符号2和符号3为front-loaded符号,符号10和符号11为additional DMRS符号。
下面以端口0、端口1、端口6、端口7、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为例,说明如何实现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和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之间的正交。
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和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DMRS可通过相同的资源传输。对于情况4,可通过与上述方式A1-方式A5中任一方式类似的方式来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下面对其中的部分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可以理解,在情况4的各种实现方式中,可基于公式(2-1)至方式(2-4)中任一项确定方式B1至方式B3下第一端口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分别发送的DMRS序列。
其中,方式D1至方式D3中,通过表14A、表14B、表14C、表15A、表15B、表15C、表15D、表15E和表15F,分别示出了各个方式下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其中,该掩码元素可理解为公式(2-1)中的wf(k′)wt(l′)b(n mod 2)t(i)、公式(2-2)中的wf(x)wt(l′)b(n mod 2)t(i)、公式(2-3)中的wf(k′)wt(l′)t(i)、或公式(2-4)中的wf(k′)wt(l′)b((2n+k′)mod 4)t(i)。
下面以公式(2-1)为例结合各个方式具体说明。可以理解,根据公式(2-2)至公式(2-4)中任一项确定的DMRS序列与根据公式(2-1)确定的DMRS序列相同。
方式D1: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
该方式D1与上述方式A1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
可选的,方式D1中,由于仅通过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而不通过F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即不需要通过外层频域掩码b(n mod 2),区分不同端口的DMRS序列,因此第一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所满足的公式(2-1)可变形为方式(3)。
可选的,在基于方式D1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时,公式(2-1)和公式(3)中的wf(k′)和wt(l′)满足表2或表5-6。
此外,公式(2-1)和公式(3)中的t(i)满足表5-1。以端口0为例,由于端口0属于R15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0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另外,由于端口12属于R18端口,因此根据表5-1,端口12在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分别对应时域掩码{t(0),t(1)}={+1,-1}。
示例性的,根据表5-1,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2,当p=0、k′=0、l′=1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0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0在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此外,根据表5-1,当p=12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8在具有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此外,根据表5-6,当p=12、k′=0、l′=1时,wf(k′)=1,且wt(l′)=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12在第一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同理,当p=12时,终端设备通过端口12在具有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DMRS对应的时域掩码为t(0)=-1。则根据公式(3),终端设备通过端口12在第二取值的OFDM符号发送的满足:
例如,对于现有的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其对应的DMRS序列不改变,在front-loaded符号和additional DMRS符号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对于新增的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front-loaded符号上分别与现有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相同,在front-loaded符号和additionalDMRS符号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可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码分复用,实现码域正交。
方式D2: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一种示例。
该方式D2与上述方式A3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
可选的,在方式D2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2或表5-6。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B1、C1或D1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表14A示出了方式D2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一个示例。如表14A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6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7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8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9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2长的频域OCC和4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4A
另外,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8、端口9、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6、端口7、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4B所示。
表14B
另外,对于端口4、端口5、端口10、端口11、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6、端口7、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4C所示。
表14C
表15A至表15C示出了方式D2中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的另一个示例。
如表15A所示,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6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7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8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9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和4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5A
另外,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8、端口9、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6、端口7、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5B所示。
表15B
另外,对于端口4、端口5、端口10、端口11、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6、端口7、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5C所示。
表15C
方式D3:通过FD-OCC和TD-OCC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另一种示例。
该方式D3与上述方式A3类似,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时域OCC,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和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不同的频域OCC。
可选的,在方式D3中,可根据公式(2-1)确定不同端口对应的DMRS,即确定其中,公式(2-1)中的wf(k′)和wt(l′)满足表2或表5-5。
其中,根据公式(2-1)确定的方式可参照方式A1、B1、C1或D1中的描述,不再赘述。
如表15D所示,以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现有的端口0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1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6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现有的端口7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一掩码/第二掩码);新增的端口12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3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8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新增的端口19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上分别对应时域OCC{+1,-1,-1,+1}(即第二掩码/第一掩码)。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和4长的时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5D
另外,对于端口2、端口3、端口8、端口9、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等CDM组1中的端口,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6、端口7、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5E所示。
表15E
另外,对于端口4、端口5、端口10、端口11、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等CDM组2中的端口,也可采用与端口0、端口1、端口6、端口7、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类似的方式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例如,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5F所示。
表15F
可选的,对于通过DFT对端口对应的DMRS进行区分的方式,各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6A至表16E中任一所示。例如,发送设备通过公式(2-2)或公式(2-3)和/或表5-9A确定的掩码元素可如表16A至表16E中任一所示。
例如,以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双符号Type1 DMRS配置时,CDM组0中的端口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图标16A所示。
表16A
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双符号Type1 DMRS配置时,CDM组1中的端口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图标16B所示。
表16B
/>
又如,以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双符号Type2 DMRS配置时,CDM组0中的端口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如表16C所示。
表16C
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双符号Type1 DMRS配置时,CDM组1中的端口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如表16D所示。
表16D
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双符号Type1 DMRS配置时,CDM组2中的端口在各资源上对应的掩码元素图标16E所示。
表16E
应理解,在情况1和情况3中,front-loaded符号为符号2,additional DMRS符号为符号7仅是示例;front-loaded符号和additional DMRS符号可为表3所示的其他符号,例如,front-loaded符号为符号2,additional DMRS符号为符号9。在情况2和情况4中,front-loaded符号为符号2和符号3,additional DMRS符号为符号10和符号11仅是示例;front-loaded符号和additional DMRS符号可为表4所示的其他符号,例如,front-loaded符号为符号2和符号3,additional DMRS符号为符号12和符号13。
通过情况1-情况4中的方式,在新增additional DMRS符号之后,DMRS端口数可至少提升至没有新增additional DMRS符号时的2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新增一组additional DMRS符号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新增多组additional DMRS符号的情况,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例如,扩展TD-OCC的码分组)增加DMRS端口数。例如,在方式A1中,可通过2长的TD-OCC区分通过1组front-loaded符号和1组additional DMRS符号传输的DMRS;可通过类似的方式,使用4长TD-OCC区分通过1组front-loaded和3组additional DMRS符号传输的DMRS。
基于与图7方法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图12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关步骤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该通信装置的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通信单元1201和处理单元1202。所述通信装置1200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并可以实现以上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下面对所述通信装置1200中的各个单元的功能进行介绍。
所述通信单元1201,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1201可以通过收发器实现,例如,移动通信模块。其中,移动通信模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noise amplifier,LNA)等。所述AN设备可以通过所述移动通信模块与接入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所述处理单元1202可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12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处理动作。所述处理单元1202可以是通过处理器实现。例如,所述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1200应用于图7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设备。下面对该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处理单元1202的具体功能进行介绍。
所述处理单元1202,用于: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并确定多个OFDM符号;
通信单元1201可用于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参考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OFDM符号为前置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所述第二OFDM符号为附加DMRS符号。
可选的,处理单元1202还可用于,根据第二信号和/或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多个OFDM符号。通信单元1201还可用于:接收第二信号。
可选的,通信单元1201还可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1200应用于图7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设备。所述处理单元1202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201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通信单元1201还可用于:发送第二信号。
可选的,通信单元1201还可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相应的技术术语的说明可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1200应用于图7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设备。下面对该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处理单元1202的具体功能进行介绍。
所述处理单元1202,用于: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201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资源位于第一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所述第二资源位于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所述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
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与第一掩码对应,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与第二掩码对应,所述第一掩码和所述第二掩码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OFDM符号为前置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所述第二OFDM符号为附加DMRS符号。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1202具体用于:在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之前,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20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方式为通过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发送所述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一端口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方式。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1202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201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第二方式发送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方式为通过第五资源和第六资源发送所述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五资源和所述第六资源位于不同的频域资源上,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五资源和所述第六资源上与第三掩码对应,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五资源和所述第六资源上与第四掩码对应,所述第三掩码和所述第四掩码不同;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201通过所述第五资源和所述第六资源接收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含第二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方式。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1202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201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第三方式发送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三方式为:当所述第一端口属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时,通过第五资源发送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当所述第一端口属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时,通过第六资源发送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所述第五资源和所述第六资源位于不同的频域资源上;
通过所述通信单元1201通过所述第五资源或所述第六资源接收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含第三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三方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序列中的元素与所述第一资源中的资源粒子RE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序列中的元素与所述第二资源中的RE一一对应。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序列包括的元素个数为以下之一:2、4、6、8、1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以上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关的步骤。所述通信设备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以上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具有图12所示的通信装置的功能。参阅图13所示,所述通信设备1300包括:通信模块1301、处理器1302以及存储器1303。其中,所述通信模块1301、所述处理器1302以及所述存储器1303之间相互连接。
可选的,所述通信模块1301、所述处理器1302以及所述存储器1303之间通过总线1304相互连接。所述总线13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所述通信模块1301,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实现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交互。例如,所述通信模块1301可以通过物理接口、通信模块、通信接口、输入输出接口实现。
所述处理器1302可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设备13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处理动作。当所述通信设备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时,处理器1302还可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单元1202的功能。所述处理器1302可以是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1300应用于图7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设备。所述处理器1302可用于: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并确定多个OFDM符号;
通信模块1301可用于: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参考信号。
可选的,处理器1302还可用于,根据第二信号和/或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多个OFDM符号。通信模块1301还可用于:接收第二信号。
可选的,通信模块1301还可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1300应用于图7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设备。所述处理器1302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通信模块1301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可选的,通信模块1301还可用于:发送第二信号。
可选的,通信模块1301还可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相应的技术术语的说明可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不再赘述。
所述处理器1302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的描述,以及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所述通信装置1200的具体功能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存储器1303,用于存放程序指令和数据等。具体地,程序指令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303可能包含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处理器1302执行存储器1303所存放的程序指令,并使用所述存储器1303中存储的数据,实现上述功能,从而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可以理解,本申请图13中的存储器130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其中,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计算机装置实现以上实施例中各设备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该计算机装置必要的程序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在该方法中,发送设备在获取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之后,可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参考信号。其中,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第一资源位于第一OFDM符号,第二资源位于第二OFDM符号,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与第一掩码对应,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上与第二掩码对应,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不同。通过该方案,发送设备可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传输参考信号;并且,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该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对应第一掩码,第一端口集合中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该多个OFDM符号上的资源对应第二掩码,第一掩码和第二掩码不同,从而可通过不相邻的多个OFDM符号扩展端口数,进而可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4)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
确定第一端口对应的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所述多个OFDM符号至少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所述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
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资源位于所述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二资源位于所述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一掩码;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二掩码;所述第一掩码至少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一掩码中的第一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一掩码中的第二序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掩码至少包括第三序列和第四序列,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三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四序列;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三序列和所述第四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或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
所述第一掩码还包括第五序列和/或第六序列,其中,所述第三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五序列,所述第四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六序列;
所述第二掩码还包括第七序列和/或第八序列,其中,所述第三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七序列,所述第四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八序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第五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四序列和所述第七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序列和所述第六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七序列和所述第八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五序列和第六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三序列、第四序列、第七序列和第八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为{+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或者,
所述第一掩码为{+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或者,
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1};或者,
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1}。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或者,
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包括第一时频资源,所述第二资源包括第二时频资源,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和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和/或所述第二时频资源上还对应第一码分序列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中的序列正交。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包括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包含1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j,-1,-j},或{+1,-j,-1,+j}。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包括所述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j,-1,-1,-j,-j,1},{+1,-j,+j,1,-1,j,-j,-1},{+1,+j,-j,1,-1,-j,j,-1},或{+1,-j,-j,-1,-1,+j,j,1}。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或者,
接收第二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或者,
接收第二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和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和/或所述第二序列为一个元素。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2*(n mod 2)+k′)为索引为(2*(n mod 2)+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2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2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
n=0,1,...;
l′=0,1;
i∈0,1,2,3。
18.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2,3;
n=0,1,...;
l′=0,1;
i∈0,1,2,3。
19.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b(nmod2)为外层掩码序列,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
n=0,1,...;
l′=0,1;
i∈0,1,2,3。
20.如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t(i)满足:
i=0,t(i)=1;
i=1,t(i)=1;
i=2,t(i)=1;
i=3,t(i)=1;
或者,
t(i)满足:
i=0,t(i)=1;
i=1,t(i)=-1;
i=2,t(i)=1;
i=3,t(i)=-1。
21.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OFDM符号为前置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所述第二OFDM符号为附加DMRS符号。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位于前置DMRS符号,所述前置DMRS符号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为所述前置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资源位于附加DMRS符号,所述附加DMRS符号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所述第二OFDM符号为所述附加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
24.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参考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方式为通过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发送所述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方式。
2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接收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对应于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所述多个OFDM符号至少包括第一OFDM符号和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和所述第二OFDM符号不相邻;其中,所述第一资源位于所述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二资源位于所述第二OFDM符号,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一掩码;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在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上的掩码为第二掩码;所述第一掩码至少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一掩码中的第一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一掩码中的第二序列。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掩码至少包括第三序列和第四序列,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三序列,所述第二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四序列;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三序列和所述第四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28.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或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
所述第一掩码还包括第五序列和/或第六序列,其中,所述第三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五序列,所述第四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六序列;
所述第二掩码还包括第七序列和/或第八序列,其中,所述第三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七序列,所述第四OFDM符号对应所述第八序列。
29.如权利要求25-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第五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四序列和所述第七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序列和所述第六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七序列和所述第八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五序列和第六序列构成的序列与所述第三序列、第四序列、第七序列和第八序列构成的序列正交。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为{+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或者,
所述第一掩码为{+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或者,
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
34.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1};或者,
所述多个OFDM符号还包括第三OFDM符号和第四OFDM符号,所述第一掩码为{+1,-1,+1,-1},所述第二掩码为{+1,+1,+1,+1}。
35.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或者,
所述第一资源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序列为{+1,+1},所述第二序列为{-1,-1},所述第三序列为{+1,+1},所述第四序列为{+1,+1}。
36.如权利要求26-3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包括第一时频资源,所述第二资源包括第二时频资源,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和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和/或所述第二时频资源上还对应第一码分序列组。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中的序列正交。
38.如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包括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包含1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j,-1,-j},或{+1,-j,-1,+j}。
39.如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频资源包括所述第一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包含2个OFDM符号,所述第一码分序列组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对应的序列包括{+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j,-1,-1,-j,-j,1},{+1,-j,+j,1,-1,j,-j,-1},{+1,+j,-j,1,-1,-j,j,-1},或{+1,-j,-j,-1,-1,+j,j,1}。
40.如权利要求26-3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或者,
接收第二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或者,
接收第二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和PDSCH持续符号数确定所述多个OFDM符号。
41.如权利要求26-4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和/或所述第二序列为一个元素。
42.如权利要求26-41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2*(n mod 2)+k′)为索引为(2*(n mod 2)+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2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2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
n=0,1,...;
l′=0,1;
i∈0,1,2,3。
43.如权利要求26-42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2,3;
n=0,1,...;
l′=0,1;
i∈0,1,2,3。
44.如权利要求26-4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满足:
其中,p为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wt(l′)为索引为l′的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t(i)为所述第一掩码中的序列,i为序列索引,b(nmod2)为外层掩码序列,r(n+k′)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k′个参考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其中,
k′=0,1;
n=0,1,...;
l′=0,1;
i∈0,1,2,3。
45.如权利要求42-4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t(i)满足:
i=0,t(i)=1;
i=1,t(i)=1;
i=2,t(i)=1;
i=3,t(i)=1;
或者,
t(i)满足:
i=0,t(i)=1;
i=1,t(i)=-1;
i=2,t(i)=1;
i=2,t(i)=-1。
46.如权利要求26-4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OFDM符号为前置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所述第二OFDM符号为附加DMRS符号。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位于前置DMRS符号,所述前置DMRS符号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所述第一OFDM符号为所述前置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
48.如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资源位于附加DMRS符号,所述附加DMRS符号包括两个相邻的OFDM符号,所述第二OFDM符号为所述附加DMRS符号的起始符号。
49.如权利要求26-4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参考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第一方式发送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方式为通过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发送所述第一端口的参考信号。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方式。
5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5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器和/或接口电路,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代码指令,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
53.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所述网络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26-5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5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26-5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1217193.7A 2022-10-01 2022-10-01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Pending CN1178117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7193.7A CN117811713A (zh) 2022-10-01 2022-10-01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PCT/CN2023/119827 WO2024067265A1 (zh) 2022-10-01 2023-09-19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7193.7A CN117811713A (zh) 2022-10-01 2022-10-01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11713A true CN117811713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18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17193.7A Pending CN117811713A (zh) 2022-10-01 2022-10-01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11713A (zh)
WO (1) WO202406726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92880B1 (ko) * 2010-04-20 2017-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8631990B (zh) * 2017-03-24 2022-12-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的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10166194B (zh) * 2018-02-12 2020-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频信号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4884634A (zh) * 2022-04-29 2022-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7265A1 (zh)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59347B2 (ja) 位相追跡参照信号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425574B1 (en)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228335A1 (zh) 导频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US9642119B2 (e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699664B (zh) Papr和蜂窝小区间干扰减小
EP398590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mrs
JP7266529B2 (ja) 上り復調基準信号の伝送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CN108632193B (zh)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JP5608178B2 (ja) 端末装置、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6795693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シーケンスの初期値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WO202202257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0747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US20230246774A1 (en) Reference signal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99910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WO2018228460A1 (zh)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处理方法与装置
WO2021195975A1 (zh) 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226084A1 (en) Resilient machine-to-machine networks
CN117811713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11120584A1 (en) Sequence hopp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6391337A (zh) 一种信号发送、信号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2312569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EP4354811A1 (en) Spectral extension of transmission signal
WO2022205022A1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4285714B (zh)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处理方法与装置
CN117811886A (zh) 一种信号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