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06476A -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06476A
CN117806476A CN202211167681.1A CN202211167681A CN117806476A CN 117806476 A CN117806476 A CN 117806476A CN 202211167681 A CN202211167681 A CN 202211167681A CN 117806476 A CN117806476 A CN 117806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ouch
layer
metal layer
disp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676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明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6768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064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06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064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基板,用于显示图像;触控功能层,位于显示基板的一侧;振动单元,与触控功能层同层设置,触控功能层位于振动单元之外的区域。本公开的显示模组,兼具了触控功能和屏幕发声功能,可以减小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简化显示模组的制备工艺。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屏幕发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显示产品的附加价值,产生了屏幕发声技术,屏幕发声技术是将用于产生声音的振动单元与显示功能集合的一项技术。屏幕发声技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悬臂梁压电陶瓷式导声技术,另一种是采用屏幕作为振动源的发声技术,这两种发声技术均采用外加的压电陶瓷的激励器实现震动功能。
现有技术中,兼具屏幕发声和触控功能的显示产品,厚度比较大,并且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基板,用于显示图像;
触控功能层,位于显示基板的一侧;
振动单元,与触控功能层同层设置,触控功能层位于振动单元之外的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振动单元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子像素区域,触控功能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单元的数量与子像素区域的数量相同,多个振动单元与多个子像素区域一一对应,各振动单元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对应的子像素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功能层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触控金属层,振动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振动腔,第一电极与第一触控金属层同层设置,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振动腔内振动,以发出声音。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
第一金属层,位于显示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和第一电极连接线,第一电极连接线和第一触控金属层不连接;
第一电极,与第一金属层同层设置,第一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第一电极连接线与第一电极连接;
层间绝缘层,位于第一金属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层间绝缘层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开口暴露;
第二金属层,位于层间绝缘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金属层,第二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
第一平坦层,位于第二金属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第一平坦层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暴露;
覆盖膜层,贴附在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覆盖膜层包括基底层、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同层设置,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均位于基底层的朝向显示基板的一侧,所第二电极落入第二开口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平坦层还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二电极连接线的沟槽。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基板为柔性显示基板,或者,基底层为柔性基底。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振动腔内振动,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电极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像素区域,像素区域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振动单元的数量与子像素区域的数量相同,各振动单元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各子像素区域;
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发声区域,发声区域包括相邻的至少两个像素区域,位于同一个发声区域的多个振动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转接线,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转接线,第一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第二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转接连接,第二金属层还包括电极转接线,电极转接线用于将第一电极连接线转接连接;
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转接线,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转接线,第一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第二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转接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呈网状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第二触控电极呈网状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之间,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组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交流电信号,且频率均大于20KHz。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显示基板和覆盖膜层,覆盖膜层包括基底层、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同层设置,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均位于基底层的朝向显示基板的一侧;
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第一电极;
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和第一电极连接线,第一电极连接线和第一触控金属层不连接,第一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第一电极连接线与第一电极连接;
在第一金属层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层间绝缘层,层间绝缘层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开口暴露;
在层间绝缘层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二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金属层,第二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
在第二金属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层,第一平坦层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暴露;
将覆盖膜层贴附在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所第二电极落入第二开口内。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兼具了触控功能和屏幕发声功能,可以减小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简化显示模组的制备工艺。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公开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3a为图2中触控电极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3b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的交流电信号的示意图;
图5b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的交流电信号的示意图;
图6为定向发声的概念原理图;
图7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的触控功能层的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的C-C截面示意图;
图8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第一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8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第二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9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覆盖膜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9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一金属层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9c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层间绝缘层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9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第二金属层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9e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第一平坦层后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显示基板;11、子像素区域;20、触控功能层;211、第一触控电极;212、第二触控电极;22、第一金属层;221、第一触控金属层;2211、触控电极走线;2212、第一触控转接线;222、第一电极连接线;23、层间绝缘层;231、第一开口;24、第二金属层;241、第二触控转接线;242、电极转接线;25、第一平坦层;251、第二开口;30、振动单元;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33、振动腔;41、基底层;42、偏光片;43、第二电极连接线;50、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结合。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其中示出了触控功能层的结构。图3a为图2中触控电极位置的放大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基板10、触控功能层20和振动单元30。其中,显示基板10用于显示图像。触控功能层20位于显示基板10的一侧,示例性地,触控功能层20可以位于显示基板10的显示侧。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同层设置,触控功能层20位于振动单元30之外的区域。示例性地,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均位于显示基板10的朝向显示侧的表面。触控功能层20位于振动单元30之外的区域,也就是说,触控功能层2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叠。
示例性地,振动单元3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振动腔。通过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信号,使得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在振动腔内振动而产生可听声或超声。
本文中,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同层设置,可以理解为,振动单元30的朝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与触控功能层20的朝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还可以理解为,振动单元30的下表面与触控功能层20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振动单元30和触控功能层20均位于显示基板10或缓冲层50的上表面。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同层设置,还可以理解为,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均位于显示基板10或缓冲层的上表面,触控功能层20位于振动单元30之间,或者,触控功能层2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功能层20可以包括多个叠层设置的子膜层,振动单元30可以包括多个叠层设置的子膜层。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同层设置,还可以理解为,振动单元30中的至少一个子膜层和触控结构层中的至少一个子膜层采用同一个图案化工艺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从膜层结构上来说,触控结构层可以包括叠层设置第一触控金属层221、层间绝缘层23和第二触控金属层,但是层间绝缘层23只起到绝缘的作用,层间绝缘层23并无电信号。因此,触控功能层20应当理解为用来传输触控功能信号的结构,例如触控电极和电极连接线等。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20位于振动单元30之外的区域,可以理解为,触控电极和电极连接线位于振动单元30之外的区域。
示例性地,触控电极可以包括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电极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线、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线。
相关技术中,为了兼具触控功能和屏幕发声功能,通常将触控功能层20与振动单元30堆叠在一起,导致显示模组厚度增大,并且工艺复杂。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不再采用触控功能层20与振动单元30的堆叠结构,而是采用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同层设置,触控功能层20位于振动单元30之外的区域,从而触控功能层20和振动单元30共用一个厚度。这样的显示模组,可以减小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简化显示模组的制备工艺,并且兼具了触控功能和屏幕发声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a所示,显示基板10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11,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落入子像素区域11。触控功能层2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11之间。示例性地,如图和图3a所示,触控功能层20可以包括多个触控电极220(第一触控电极220a和第二触控电极220b),触控电极220包括呈网状连接的触控电极走线2211。触控电极走线221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11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基板10,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落入子像素区域11,触控功能层2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11之间,从而,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触控功能层2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这样的结构,可以实现振动单元30与触控功能层20的同层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功能层20和振动单元30的设置并不限于图3a所示结构,只要合理设置触控功能层20和振动单元30的相对位置,可以实现触控功能层20和振动单元30同层设置,均可以达到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单元30的数量与子像素区域11的数量相同。多个振动单元30与多个子像素区域11一一对应。各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落入对应的子像素区域11。这样的显示模组,振动单元30的数量比较多,有助于屏幕发声,提高屏幕发声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落入子像素区域11,振动单元30的数量可以小于子像素区域11的数量。例如,有的子像素区域11内可以不设置振动单元3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10包括多个像素区域,像素区域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11。例如,在图3a中,像素区域可以包括三个子像素区域11,分别为R子像素区域11a、G子像素区域11b和B子像素区域11c。振动单元30的数量与子像素区域11的数量相同,各振动单元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落入各子像素区域11。
示例性地,显示模组可以包括多个发声区域,发声区域包括相邻的至少两个像素区域。位于同一个发声区域的各振动单元30发出的声音相同。也就是说,位于同一个发声区域的各振动单元的振动频率、震动波形、振动强度等均相同,从而,可以发出相同的声音。
将显示模组划分为多个发声区域,通过控制每个发声区域的发生效果,有利于提高屏幕发声的音效,有利于实现立体发声。示例性地,显示模组可以包括三个发声区域。各发声区域中的像素区域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发声区域的个数并不限于3个,可以根据需要将显示模组划分为多个发声区域,发声区域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图3b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可以为图3b在一个实施例中的B-B截面示意图。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触控功能层20可以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金属层221、层间绝缘层23和第二触控金属层。振动单元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以及位于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之间的振动腔33。第一电极31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21同层设置。第一电极31或第二电极32被配置为在振动腔33内振动,以发出声音。
通过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实现了触控功能层20和振动单元30的同层设置。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振动单元30的朝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与触控功能层20的朝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或者,振动单元30和触控功能层20均位于显示基板10或缓冲层50的上表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不同的电信号,以控制第一电极31或第二电极32在振动腔33内振动。
本公开实施例的振动单元30,采用静电式的结构。在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不同的电信号,使得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电压强度不同,所以,电极上的电荷也会不同。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上不同的电荷彼此作用产生吸引或排斥,使得第一电极31或第二电极32产生形变,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借由振动来产生声波。
图5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的交流电信号的示意图;图5b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的交流电信号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不同的交流电信号。示例性地,向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的交流电信号可以采用方波或正弦波。向第一电极31施加的交流电信号和向第二电极32施加的交流电信号可以波形相同、振幅不同,或者,波形相反、振幅相同。在图5a中,向第一电极31施加的交流电信号和向第二电极32施加的交流电信号波形相同、振幅不同。在图5b中,向第一电极31施加的交流电信号和向第二电极32施加的交流电信号波形相反、振幅相同。
示例性地,控制模块向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的交流电信号的频率均大于20KHz。例如,控制模块向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的交流电信号的频率为40KHz~70KHz(包括端点值)。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通过向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不同的交流电信号,可以使第一电极31或第二电极32在振动腔33内进行快速振动。快速振动的膜材可以对振动腔33内的空气进行不同程度的压缩,压缩的空气传递到人耳。当振动频率在800Hz~6KHz时,振动单元可以产生非定向可听声,人耳可以听到声音。
频率大于20KHz的声音定义为超声。通常,声音的振动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强,传播的越远。通过将向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施加的交流电信号的频率设置为均大于20KHz,可以使得振动单元30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20KHz。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振动单元30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20KHz,将可听声加载在超声频率上,可以借由超声波的方向性将可听声向固定方向传递,实现屏幕的定向发声。
图6为定向发声的概念原理图。如图6所示,当向同一方向发射两组以上超声波时,超声在空气中有自解调的作用,两组以上的超声产生叠加效应,适当控制超声的波形、强度和频率,便可以在空气中将超声转换成可听声。图6中的差频声波即为可听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基板10。显示基板10可以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衬底、控制结构层、有机发光功能层和薄膜封装层。控制结构层中设置有薄膜晶体管。有机发光功能层包括OLED器件。薄膜封装层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位于薄膜封装层上的缓冲层50,触控功能层20和振动单元30设置在缓冲层50上。缓冲层5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和氮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图7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的触控功能层的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b为图7a中的C-C截面示意图,图7b中示出了第一金属层22、层间绝缘层23和第二金属层2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显示模组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层22、第一电极31、层间绝缘层23、第二金属层24、第一平坦层25和覆盖膜层。
如图4和图7a、图7b所示,第一金属层22位于显示基板10的一侧。示例性地,第一金属层22位于缓冲层50上。第一金属层22可以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221和第一电极连接线222,第一电极连接线222和第一触控金属层221不连接。第一电极31与第一金属层22同层设置。第一触控金属层221位于第一电极31之外的区域,第一电极连接线222与第一电极31连接。
如图4所示,层间绝缘层23位于第一金属层22的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层间绝缘层23开设有第一开口231,第一电极31通过第一开口231暴露。
如图4所示,第二金属层24位于层间绝缘层23的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第二金属层24包括第二触控金属层,第二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31之外的区域。
第一平坦层25位于第二金属层24的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第一平坦层25开设有第二开口251,第二开口251与第一开口2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电极31通过第一开口231和第二开口251暴露。振动腔33包括第一开口231和第二开口251形成的腔体。
覆盖膜层贴附在第一平坦层25的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覆盖膜层包括基底层41、第二电极3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3,第二电极3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3同层设置。第二电极3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3均位于基底层41的朝向显示基板10的一侧,所第二电极32落入第二开口251内。
采用如图4所示的显示模组结构,不仅实现了触控结构层与振动单元30的同层设置,而且,触控结构层和振动单元30采用同一个厚度,进一步减小了显示模组的厚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金属层221可以包括触控电极220,触控电极220包括呈网状连接的触控电极走线2211。第一触控金属层221还可以包括第一触控转接线2212。第一触控转接线2212用于将沿第一方向(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连接。示例性地,触控电极220可以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20a和第二触控电极220b,如图2所示。第一触控转接线2212用于将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220a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触控金属层可以包括第二触控转接线241,第二触控转接线241用于将沿第二方向(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转接连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示例性地,第二触控转接线241用于将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220b转接连接。
示例性地,如图7a和图7b所示,触控电极走线2211、第一电极31和第一电极连接线222均位于第一金属层22。多个第一电极31通过第一电极连接线222连接。第二金属层24还可以包括电极转接线242,电极转接线242用于将第一电极连接线转接连接。示例性地,显示基板10的像素区域可以包三个子像素,对应地,在一个像素区域中,可以设置三个第一电极31,例如第一电极31a、第一电极31b和第一电极31c。第一电极31a可以位于R子像素区域,第一电极31b可以位于G子像素区域,第一电极31c可以位于B子像素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电极走线2211和第一电极连接线222均位于第一金属层时,触控电极走线2211和第一电极连接线222存在相交的情况。在触控电极走线2211和第一电极连接线222相交的位置,可以将第一电极走线222断开,可以采用电极转接线242将断开的第一电极连接线222转接连接,如图7b所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金属层可以包括第二触控转接线。第二触控金属层可以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转接线。第一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第二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转接连接。这样的结构,触控电极位于第二金属层,第一电极位于第一金属层。将触控电极与第一电极连接线设置在不同的层,避免触控电极走线与第一电极连接线位于同一层出现的相交,可以减少电极转接线的设置数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一个可以为感应电极,另一个可以为驱动电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3a所示,第一触控电极220a可以呈网状电极。第一触控电极220a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第二触控电极220b也可以呈网状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20b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显示基板10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11,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11之间,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位于相邻的子像素区域11之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平坦层25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二电极32连接线的沟槽。当覆盖膜层贴附在第一平坦层25上后,第二电极32连接线嵌入沟槽中,可以避免第二电极32连接线对显示模组厚度的影响,并且可以保证覆盖膜层外表面的平坦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振动腔33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5μm。具体实施中,振动腔33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开口231和第二开口251的深度,可以获得振动腔33的厚度。示例性地,振动腔33的厚度范围可以为5μm~20μm(包括端点值)。振动腔33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与对应的子像素区域的面积相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材料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锌(ITO)、氧化铟锡(IZO)中的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10可以为柔性显示基板10。从而,第一电极31可以在振动腔33内振动。显示基板10的衬底的材料可以采用聚酰亚胺等柔性材料中的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底层41可以为柔性基底,从而,第二电极32可以在振动腔33内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覆盖膜层还可以包括偏光片42(POL)。偏光片42可以位于基底层41与第二电极32之间。也就是说,第二电极3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3位于偏光片42的背离基底层41的一侧。
图8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第一电极的平面示意图,图8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第二电极的平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第二电极32被配置为在振动腔33内振动。第一电极3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像素区域设置有第一电极31a、第一电极31b和第一电极31c。多个第一电极31通过第一电极连接线222连接,如图8a所示。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31位于显示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如果第一电极31振动,会带动显示基板10振动,影响显示效果。将第二电极32设置为在振动腔33内振动,第一电极31保持不振动,可以避免第一电极31振动对显示基板10的影响,进而避免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提供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可以包括多个发声区域。发声区域包括相邻的至少两个像素区域。每个像素区域设置有第二电极32a、第二电极32b和第二电极32c。在图8b实施例中示出了三个发声区域。位于同一个发声区域的多个振动单元30的第二电极32连接,示例性地,第二电极32通过第二电极连接线43连接。如图8b所示,位于第一发声区域的第二电极32通过第二电极连接线43a连接;位于第二发声区域的第二电极32通过第二电极连接线43b连接;位于第三发声区域的第二电极32通过第二电极连接线43c连接。从而,位于同一个发声区域的多个振动单元30的振动相同,可以发出同样的声音。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显示基板和覆盖膜层,覆盖膜层包括基底层、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同层设置,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均位于基底层的朝向显示基板的一侧;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第一电极;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和第一电极连接线,第一电极连接线和第一触控金属层不连接,第一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第一电极连接线与第一电极连接;在第一金属层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层间绝缘层,层间绝缘层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开口暴露;在层间绝缘层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二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金属层,第二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在第二金属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层,第一平坦层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暴露;将覆盖膜层贴附在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所第二电极落入第二开口内。
下面通过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制备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所说的“图案化”,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无机材质或金属时,“图案化”包括涂覆光刻胶、掩膜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工艺,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有机材质时,“图案化”包括掩模曝光、显影等工艺,本文中所说的蒸镀、沉积、涂覆、涂布等均是相关技术中成熟的制备工艺。
提供显示基板10和覆盖膜层。显示基板10可以为OLED显示基板10。覆盖膜层的制备过程可以包括:在基底层41的一侧设置偏光片42;在偏光片42的背离基底层41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连接线43;在偏光片42的背离基底层41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32,第二电极32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3同层设置,第二电极3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3连接,如图9a所示,图9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覆盖膜层的截面示意图。第二电极3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3均位于基底层41的朝向显示基板10的一侧。可以在偏光片42的背离基底层41的一侧沉积金属薄膜,对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电极连接线43。可以在偏光片42的背离基底层41的一侧衬底第二电极32薄膜,对第二电极32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电极32,第二电极32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3连接,如图8b所示。
在显示基板10的出光侧形成第一电极31。该步骤可以包括在显示基板10的出光侧沉积第一电极31薄膜,对第一电极31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一电极31,如图9b所示。图9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一金属层后的截面示意图。第一电极31的材料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中的一种。
在显示基板10的出光侧形成第一金属层22。该步骤可以包括:在显示基板10的朝向第一电极31的一侧沉积第一金属薄膜,对第一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一金属层22的图案,如图9b所示。第一金属层22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221和第一电极连接线222。第一电极连接线222和第一触控金属层221不连接,第一触控金属层221位于第一电极31之外的区域,第一电极连接线222与第一电极31连接。第一触控金属层221可以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
在第一金属层22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形成层间绝缘层23,如图9c所示。图9c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层间绝缘层后的截面示意图。如图9c所示,层间绝缘层23开设有第一开口231,第一电极31通过第一开口231暴露。层间绝缘层23还开设有第一过孔(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过孔232,第一过孔用于暴露第一电极连接线222,第二过孔232用于暴露第二触控电极。
在层间绝缘层23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二金属层24,如图9d所示。图9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第二金属层后的截面示意图。该步骤可以包括:在层间绝缘层23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沉积第二金属薄膜,对第二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金属层24。第二金属层24可以包括第二触控金属层,第二触控金属层位于第一电极31之外的区域。第二触控金属层可以包括第二触控转接线241,第二触控转接线241通过第二过孔将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第二金属层24还可以包括电极转接线242,电极转接线242通过第二过孔将断开的第一电极连接线222转接连接。
在第二金属层24的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层25,如图9e所示。图9e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显示模组中形成第一平坦层后的截面示意图。可以在第二金属层24的上侧涂覆有机树脂薄膜,对有机树脂薄膜进行曝光、显影,形成开设在第一平坦层25的第二开口251。第二开口251与第一开口2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电极31通过第一开口231和第二开口251暴露。示例性地,第一平坦层25的厚度大于5μm。
将覆盖膜层贴附在第一平坦层25的背离显示基板10的一侧,第二电极32落入第二开口251内,如图4所示。第二电极32与第一电极31相对,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之间的腔体构成振动腔33。
示例性地,第一金属层22和第二金属层24的材质可以采用银(Ag)、铜(Cu)、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如铝钕合金(AlNd)或钼铌合金(MoNb),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多层复合结构,如Ti/Al/Ti、ITO/Ag/ITO等。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结构A的厚度为结构A在垂直于显示基板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用于显示图像;
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振动单元,与所述触控功能层同层设置,所述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振动单元之外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所述振动单元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子像素区域,所述触控功能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所述子像素区域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单元的数量与所述子像素区域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振动单元与多个所述子像素区域一一对应,各所述振动单元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触控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触控金属层,所述振动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振动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振动腔内振动,以发出声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包括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和第一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不连接;
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
所述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层间绝缘层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暴露;
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层间绝缘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
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层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暴露;
覆盖膜层,贴附在所述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覆盖膜层包括基底层、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均位于所述基底层的朝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第二电极落入所述第二开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还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的沟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为柔性显示基板,或者,所述基底层为柔性基底。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振动腔内振动,所述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所述振动单元的数量与所述子像素区域的数量相同,各所述振动单元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各所述子像素区域;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发声区域,所述发声区域包括相邻的至少两个像素区域,位于同一个所述发声区域的多个振动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转接线,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转接线,所述第一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转接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电极转接线,所述电极转接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转接连接;
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转接线,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转接线,所述第一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转接线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转接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呈网状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走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呈网状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走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走线位于相邻的所述子像素区域之间,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走线位于相邻的所述子像素区域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交流电信号,且频率均大于20KHz。
13.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显示基板和覆盖膜层,所述覆盖膜层包括基底层、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均位于所述基底层的朝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第一电极;
在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和第一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不连接,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
在所述第一金属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层间绝缘层,所述层间绝缘层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暴露;
在所述层间绝缘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二触控金属层,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之外的区域;
在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一平坦层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暴露;
将所述覆盖膜层贴附在所述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第二电极落入所述第二开口内。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11167681.1A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8064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67681.1A CN117806476A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67681.1A CN117806476A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06476A true CN117806476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18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67681.1A Pending CN117806476A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064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3637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178380B (zh) 显示设备
JP7461724B2 (ja) 表示装置
JP2020028106A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3300883B (zh) 超声波探头及超声波探头的制造方法
WO2015199140A1 (ja) 電子機器
US11729547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sound generators
KR20190009188A (ko) 표시 장치
CN104143292A (zh) 显示装置
TWI746123B (zh) 顯示裝置
CN111711900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03461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JP2020028107A (ja) 音響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並びに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10401905B (zh) 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及其发声装置
JP2019502303A (ja) 移動端末
US11776519B2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242761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200145967A (ko) 초음파 감지 장치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4550611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发声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CN117806476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27247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JP2023007487A (ja) 音響装置および音響システム
CN118234320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JP2004364334A (ja) 圧電音響変換器
CN116055965A (zh) 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及发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