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02675A -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02675A
CN117802675A CN202311728373.6A CN202311728373A CN117802675A CN 117802675 A CN117802675 A CN 117802675A CN 202311728373 A CN202311728373 A CN 202311728373A CN 117802675 A CN117802675 A CN 117802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yarns
layer
double
si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283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丛洪莲
孙江龙
顾洪阳
万爱兰
蒋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7283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026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02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026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关于一种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纺织领域。本申请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双面毛绒面料的第一绒毛层、连接层和第二绒毛层,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连接层由连接层纱线与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连接层纱线紧紧压制着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使毛绒纱线可以紧紧的附着在一起。在此情况下,该双面毛绒面料不仅保证了长毛绒组织的手感柔软、保暖性和耐磨性好等优点,还实现了双面不同绒类的功能性需求,并且双面纬编长毛绒组织织物改善了普通长毛绒织物掉毛现象,织物整体更加柔软亲肤。

Description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面料的功能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双面长毛绒织物一般是指两面起绒的面料,有毛或者有绒的面料,它是指将两片绒类面料缝合在一起,面料厚而密、触感柔软,贴近皮肤穿戴起来舒适暖和。
然而,现有技术制备的双面绒面料因为存在复合的步骤导致面料不环保,同时伴有起球现象,并且价格较贵。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传统双面绒面料价格昂贵、面料不环保、以及容易起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面毛绒面料,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所述双面毛绒面料包括:
第一表面,其包括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的第一绒毛层;
第二表面,其包括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的第二绒毛层;以及
连接层,其位于所述第一绒毛层与所述第二绒毛层之间,其由连接层纱线与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
其中,所述连接层纱线紧紧压制着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使所述毛绒纱线可以紧紧的附着在一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层由连接层纱线与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包括:
所述毛绒纱线采用集圈的编织方式后,在舌针上不进行脱圈;
所述连接层纱线采用正常成圈编织,所述连接层纱线成圈后与所述毛绒纱线在舌针中进行集圈,得到所述连接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双面毛绒面料中每十个横列形成一个最小组织循环数,在部分路数上的集圈和成圈以两种方式交错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层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毛绒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适用于如上任一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所述方法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所述方法包括:
S1、毛绒纱线在编织时不进行成圈编织,只在舌针上进行集圈编织;
S2、响应于所述毛绒纱线只在舌针上进行集圈编织,连接层纱线在舌针上紧接上述步骤S1的编织动作进行成圈编织,编织后的线圈压在所述毛绒纱线的集圈上,防止毛绒纱线脱落,形成连接层;
S3、响应于所述连接层形成后,露出的毛绒纱线被刀针割断,在所述连接层两面形成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得到双面毛绒面料;
其中,所述连接层纱线紧锁所述毛绒纱线,将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紧紧锁在织物表面,使织物表面光滑平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双面割圈长毛绒机的针盘使用舌针,针筒使用刀针;
所述针筒上的刀针没有针舌只有刀刃,使其不能使纱线成圈,只用于将垫入针钩的毛条纤维割断,并根据针踵的高低分为高低踵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双面毛绒面料的编织过程中,先喂入毛绒纱线进行垫纱编织,毛绒纱线同时垫在舌针和刀针上,随后喂入连接层纱线进行垫纱编织,连接层纱线仅垫在舌针上并形成一个个成圈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毛绒纱线垫在舌针上成圈并且与所述连接层相锁;所述毛绒纱线垫在刀针上不成圈但将毛绒纱线割断,形成所述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层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毛绒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双面毛绒面料的第一绒毛层、连接层和第二绒毛层,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连接层由连接层纱线与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连接层纱线紧紧压制着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使毛绒纱线可以紧紧的附着在一起。在此情况下,该双面毛绒面料不仅保证了长毛绒组织的手感柔软、保暖性和耐磨性好等优点,还实现了双面不同绒类的功能性需求,并且双面纬编长毛绒组织织物改善了普通长毛绒织物掉毛现象,织物整体更加柔软亲肤。另外,本申请提供了生产双面毛绒面料的新织针排列方式和织针三角排列,以便于高效快捷流程化生产双面毛绒面料,提高了双面毛绒面料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织针类型、以及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的三角编织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最小循环织针排列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工艺编织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二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花式双面毛绒面料最小循环织针排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本申请说明书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进行简单的介绍:
双面割圈长毛绒机,一种“纬编圆机”,其编织原理与“双面纬编毛圈圆机”相似,在一组针上形成地组织线圈,在另一组针或毛圈“沉降片”上形成拉长的沉降弧,但在成圈之后,拉长的沉降弧将会在机上被刀针或割圈沉降片割断,下机后经过整理即可成为长毛绒类织物。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结构示意图,该一种双面毛绒面料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该双面毛绒面料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层2;第一表面包括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的第一绒毛层1,第二表面包括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的第二绒毛层3,连接层2位于第一绒毛层1与第二绒毛层3之间,连接层2由连接层纱线与第一绒毛层1和第二绒毛层3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其中,连接层纱线紧紧压制着第一绒毛层1和第二绒毛层3的毛绒纱线,使毛绒纱线可以紧紧的附着在一起。
具体来说,上述连接层2由连接层纱线与第一绒毛层1和第二绒毛层3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包括:
毛绒纱线采用集圈的编织方式后,在舌针上不进行脱圈;连接层纱线采用正常成圈编织,连接层纱线成圈后与毛绒纱线在舌针中进行集圈,得到连接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双面毛绒面料中每十个横列形成一个最小组织循环数,在部分路数上的集圈和成圈以两种方式交错排列。可选地,连接层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毛绒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该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适用于如上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该方法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毛绒纱线在编织时不进行成圈编织,只在舌针上进行集圈编织;
步骤S2、响应于毛绒纱线只在舌针上进行集圈编织,连接层纱线在舌针上紧接上述步骤S1的编织动作进行成圈编织,编织后的线圈压在毛绒纱线的集圈上,防止毛绒纱线脱落,形成连接层;
步骤S3、响应于连接层形成后,露出的毛绒纱线被刀针割断,在连接层两面形成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得到双面毛绒面料;
其中,连接层纱线紧锁毛绒纱线,将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紧紧锁在织物表面,使织物表面光滑平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双面割圈长毛绒机的针盘使用舌针,针筒使用刀针;针筒上的刀针没有针舌只有刀刃,使其不能使纱线成圈,只用于将垫入针钩的毛条纤维割断,并根据针踵的高低分为高低踵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双面毛绒面料的编织过程中,先喂入毛绒纱线进行垫纱编织,毛绒纱线同时垫在舌针和刀针上,随后喂入连接层纱线进行垫纱编织,连接层纱线仅垫在舌针上并形成一个个成圈单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毛绒纱线垫在舌针和刀针的作用如下为:毛绒纱线垫在舌针上成圈并且与连接层2相锁;毛绒纱线垫在刀针上不成圈但将毛绒纱线割断,形成第一绒毛层1和第二绒毛层3。同时,该双面毛绒面料双面结构的存在,面料正反两面的毛绒纱线都会被刀针割断,因此在布料两面形成双面绒结构。
可选地,连接层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毛绒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两个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更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该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不限定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例一
图3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织针类型、以及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的三角编织图;图中,示出了编织双面毛绒面料所用的4种织针类型,为方便区分针筒织针和针盘织针,并分别对其命名:1代表高踵针、2代表低踵针、N代表针盘舌针、D代表针盘刀针;n代表针筒舌针、d代表针盘刀针;同时提出三角模块化,第一绒毛层的三角排列由F1-F5组成、第二绒毛层的三角排列由B1-B5组成。
图4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最小循环织针排列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工艺编织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组织需要在配置针筒和针盘的双面割圈长毛绒机上进行编织。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要对双面绒面料进行编织,编织时要进行集圈、成圈和割圈的过程,因此双面割圈长毛绒机上的织针如图1所示,拥有普通舌针和刀针。图4中的针筒针盘针具体表现为针对针配置,六枚针对针配置为一个最小横列循环;图4表示组织结构最小循环横列数为10,并且表示每一枚织针在各个成圈系统中的织针编织情况。图3中示出了织针的的三角轨道示意图,针筒针盘各为四针道编织,四种类型的织针分别占据一个轨道完成不同的编织动作。
进一步说明,图4中的织针排列,按照图3的三角模块进行织针运动。第一绒毛层的三角排列中:F1和F3是毛绒纱线的编织三角,最终在布面的正面形成第一绒毛层,为毛绒纱线区;F2和F4为连接层纱线的编织三角,进行成圈编织,为连接单元。F5为下刀针出针,割断毛绒纱线,形成第一绒毛层,为割绒区。而在第二绒毛层的三角排列中:B1和B3是毛绒纱线的编织三角,最终在布面的反面形成第二绒毛层,为毛绒纱线区;B2和B4为连接层纱线的编织三角,进行成圈编织,为连接单元。B5为上刀针出针,割断毛绒纱线,形成第二绒毛层,为割绒区。通过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三角排列进行模块化整合,方便机器更换三角,加速编织的便捷化和工业化。
具体而言,如5图所示,采用上面四个织针轨道下面四个织针轨道的特殊结构的双面割圈长毛绒机,制备的双面毛绒面料正面拥有毛绒纱线A,反面拥有毛绒纱线B。该面料有连接层纱线、毛绒纱线A、毛绒纱线B三种纱线相互交织而成。面料的组织结构做小组织循环花高为10,花宽为6。如图5所示,面料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全组织的最小组织循环里,针筒针、针盘针各6枚织针,具体的编织过程如下:
第一路穿毛绒纱线A,在针盘N2的高踵针上进行集圈编织,在针筒刀针d2上进行集圈,集圈编织完成后不进行脱圈动作,毛绒纱线A垫入在舌针中;
第二路穿连接层纱线,在针盘N1的低踵针和针盘N2的高踵针上全部进行成圈编织,连接层纱线的成圈压在第一路的集圈上面,可以紧紧锁住第一路的毛绒纱线A,并且可以起到连接的作用;
第三路穿毛绒纱线A,在针盘N1的低踵针上进行集圈编织,在针筒上的刀针d1进行集圈编织,集圈编织完成后不进行脱圈动作,毛绒纱线A垫入在舌针中;
第四路穿连接层纱线,在针盘N1的低踵针和针盘N2的高踵针上全部进行成圈编织;连接层纱线的成圈压在第三路的集圈上面,可以紧紧锁住第三路的毛绒纱线A,并且可以起到连接的作用;
第五路下刀针全出,割断毛绒纱线A,在布面形成第一绒毛层;
第六路穿毛绒纱线B,在针筒n2低踵针上进行集圈编织,在针盘上的刀针D1进行集圈编织,集圈编织完成后不进行脱圈动作,毛绒纱线B垫入在舌针中;
第七路穿连接层纱线(在针筒n2的低踵针和针筒n1的高踵针上进行成圈编织;连接层纱线的成圈压在第六路的集圈上面,可以紧紧锁住第六路的毛绒纱线B,并且可以起到连接的作用;
第八路穿毛绒纱线B,在针筒n1高踵针上进行集圈编织,在针盘上的刀针D2进行集圈编织,集圈编织完成后不进行脱圈动作,毛绒纱线B垫入在舌针中;
第九路穿连接层纱线,在针筒n2的低踵针和针筒n1的高踵针上进行成圈编织;连接层纱线的成圈压在第六路的集圈上面,可以紧紧锁住第六路至第八路的毛绒纱线B,并且可以起到连接的作用;
第十路上刀针全出,割圈毛绒纱线B,形成第二绒毛层。
其中,两个成圈单元形成一个线圈横列,第一路和第三路集圈的位置不同,第二、四、七、九路的成圈压集圈因此在布面上形成了两个纵行的不同横列位置,可以更好地锁住毛绒纱线。四个成圈横列用纱量较少,面料的面密度较轻。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的双面毛绒面料两面绒类各不同,且在布面上形成不同的线圈横列,使面料具有良好的锁绒效果,且耐磨性和保暖性好,该面料可以用来做衣料,玩具,还可以用来做床上用品、室内装饰用品。
具体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改变了舌针和刀针的排列方式,以及改变了布面毛绒纱线的长短。
图6示出了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二提供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的花式双面毛绒面料最小循环织针排列图,针筒针盘针具体表现为针对针配置,12枚针对针配置为一个最小横列循环;同时按照模块化的三角排列,共有十个横列完成一个花型;采用两种不同绒类的纱线(毛绒纱线和连接层纱线),按照图6的织针排列并且按照模块化的三角排列进行编织,最终布面形成长短不同的毛绒纱线。
上述织针排列的改变,同时改变了双面毛绒面料中绒毛层的绒毛分布,绒毛分布从一隔一变成二隔一;与具体实施例一相比,绒毛变得长短不一,改变了布面效果与手感。
综上所述,本申请针一方面,对现有双面毛绒面料不环保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提高了双面毛绒面料的锁毛效果,减少绒毛的掉落;并且可以减少面料不环保的现象。另一方面,提供了生产双面毛绒面料的新织针排列方式和织针三角排列,以便于高效快捷流程化生产双面毛绒面料,提高双面毛绒面料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提供了新型双面毛绒面料的组织结构,可以用以生产双面毛绒面料。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面毛绒面料,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毛绒面料包括:
第一表面,其包括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的第一绒毛层;
第二表面,其包括由毛绒纱线经过割圈工艺形成的第二绒毛层;以及
连接层,其位于所述第一绒毛层与所述第二绒毛层之间,其由连接层纱线与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
其中,所述连接层纱线紧紧压制着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使所述毛绒纱线可以紧紧的附着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由连接层纱线与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通过编织结构的连接方式形成,包括:
所述毛绒纱线采用集圈的编织方式后,在舌针上不进行脱圈;
所述连接层纱线采用正常成圈编织,所述连接层纱线成圈后与所述毛绒纱线在舌针中进行集圈,得到所述连接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毛绒面料中每十个横列形成一个最小组织循环数,在部分路数上的集圈和成圈以两种方式交错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绒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6.一种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采用双面割圈长毛绒机进行编织,所述方法包括:
S1、毛绒纱线在编织时不进行成圈编织,只在舌针上进行集圈编织;
S2、响应于所述毛绒纱线只在舌针上进行集圈编织,连接层纱线在舌针上紧接上述步骤S1的编织动作进行成圈编织,编织后的线圈压在所述毛绒纱线的集圈上,防止毛绒纱线脱落,形成连接层;
S3、响应于所述连接层形成后,露出的毛绒纱线被刀针割断,在所述连接层两面形成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得到双面毛绒面料;
其中,所述连接层纱线紧锁所述毛绒纱线,将所述第一绒毛层和所述第二绒毛层的毛绒纱线紧紧锁在织物表面,使织物表面光滑平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割圈长毛绒机的针盘使用舌针,针筒使用刀针;
所述针筒上的刀针没有针舌只有刀刃,使其不能使纱线成圈,只用于将垫入针钩的毛条纤维割断,并根据针踵的高低分为高低踵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毛绒面料的编织过程中,先喂入毛绒纱线进行垫纱编织,毛绒纱线同时垫在舌针和刀针上,随后喂入连接层纱线进行垫纱编织,连接层纱线仅垫在舌针上并形成一个个成圈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绒纱线垫在舌针上成圈并且与所述连接层相锁;所述毛绒纱线垫在刀针上不成圈但将毛绒纱线割断,形成所述第一绒毛层和第二绒毛层。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毛绒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毛绒纱线采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复合丝、或功能纱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CN202311728373.6A 2023-12-14 2023-12-14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8026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28373.6A CN117802675A (zh) 2023-12-14 2023-12-14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28373.6A CN117802675A (zh) 2023-12-14 2023-12-14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02675A true CN117802675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2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28373.6A Pending CN117802675A (zh) 2023-12-14 2023-12-14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0267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92786B (zh) 一种多层结构的珊瑚绒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6435916A (zh) 水溶性维纶无捻纱或弱捻纱多层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CN107956037A (zh) 一种3d经编弹性间隔织物、织物成型方法以及经编机
CS246166B1 (en) Integrated textile showing a higher perspiration transportation
CN111005141B (zh) 一种舒适飞织鞋面及其制作方法
CN105274719A (zh) 一种仿超柔绒双面纬编针织保暖面料
CN109183261A (zh) 高保暖空气层毛呢面料及其工艺
CN114086304A (zh) 一种吸湿排汗的聚乳酸多层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3864121U (zh) 一种四层结构的复合针织花边面料
CN210916484U (zh) 一种多层结构的珊瑚绒针织面料
CN108866777B (zh) 一种双层空气层纯分离随型裁面料
WO2020133617A1 (zh) 一种新型经编双针床织物
JP3488947B2 (ja) 分割可能な伸縮性経編地
CN117802675A (zh) 双面毛绒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5856612U (zh) 一种空三提多层针织面料及针织鞋面
CN212335447U (zh) 一种吸湿发热功能性面料
CN212611176U (zh) 一种野蚕丝双面底抓毛布
CN211595958U (zh) 一种混色双针床双贾卡提花鞋面
CN215328604U (zh) 一种提花双面底抓毛针织保暖面料
CN110815962A (zh) 一种经纬编双面织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加工系统
CN216782893U (zh) 一种透气轻薄的针织布
CN216782945U (zh) 一种透气干爽网眼针织布
CN217579251U (zh) 一种50针双面花样滑冰面料
CN219927133U (zh) 一种粗针立体呢面料
CN220300978U (zh) 一种远红外自发热蓄热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