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81450A -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81450A
CN117781450A CN202311788597.6A CN202311788597A CN117781450A CN 117781450 A CN117781450 A CN 117781450A CN 202311788597 A CN202311788597 A CN 202311788597A CN 117781450 A CN117781450 A CN 117781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otal heat
exchange core
flow channel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885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佑杨
詹朝永
杨力
刘莹
尹铭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17885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814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81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814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其中,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多个交错叠放的瓦楞结构,相邻叠放的所述瓦楞结构之间设置有交换膜,所述瓦楞结构与所述交换膜之间形成多个依次排布的通风流道;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上,所述通风流道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通风流道之间通过所述开口连通。本发明的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芯体的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机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芯体同体积情况下,设计人员往往是提高芯体的层数来增大换热膜的面积,从而提升芯体的换热效率。
全热交换芯体的芯体层数越多,流道就越密,流道的风阻就越大,目前市面上的芯体流道高度普遍在1.5~2mm之间,芯体的阻力偏大。如何保证芯体效率又能降低芯体阻力是芯体结构研究重点方向。
风气流从新风入口进入机组,经过芯体新风风机、新风出口输送到室内,排风气流从排风入口进入机组,经过芯体排风风机排风出口排送到室外。新风气流和排风气流在全热交换芯体内部交叉流动。
常规芯全热交换芯体,如图1,一般是由新风流道结构101、交换膜103、排风流道102依次堆叠而成。新风流道与排风流道垂直,新风气流A1和排风气流B1分别在各自流道中流动,通过交换膜103交换湿度和热量,同时流道内每一股气流都被各自流道的框架隔开,并不彼此混合。
如图2所示,新风机组在设计风道结构时,全热交换芯体201总是倾斜布置,用四条立柱202与风道配合密封,进风面与气流方向并不垂直。由此带来的缺点是,越远离中间隔板,机组风道越小,相应的,阻力越大,流道的进风风量越小。所以,方形的全热交换芯体进风阻力朝远离进风口的方向递增,进风量由则是逐渐递减。排风流道同理。新风流道和排风流道交换能力则明显不均匀,由此导致全热交换芯体整体的交换效率较低。
综上,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芯体的交换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芯体的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多个交错叠放的瓦楞结构,相邻叠放的所述瓦楞结构之间设置有交换膜,所述瓦楞结构与所述交换膜之间形成多个依次排布的通风流道;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上,所述通风流道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通风流道之间通过所述开口连通。
进一步地,部分所述通风流道的多个所述开口的面积值均相同;部分所述通风流道的多个开口设置有多个面积值。
进一步地,所有所述开口的面积值相同;或者,所有所述开口的面积值均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瓦楞结构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交错设置有多组断槽,所述断槽形成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多组断槽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一组断槽和第二组断槽,
所述第一组断槽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组断槽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为L2,L1>L2。
进一步地,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所述第一组断槽与所述第二组断槽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3;L1=2L2,L3>L2。
进一步地,所述瓦楞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拱形结构,所述拱形结构上开设有所述多组断槽。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通风流道包括相间设置的新风流道和排风流道;相邻的所述新风流道和所述排风流道的流道方向相交叉。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新风流道和所述排风流道的流道方向相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包括上述的全热交换芯体。
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芯体,通风流道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开口,当气流流经开口时,开口处阻力突然减小,会吸引相邻两个通风流道的气流向中间流动,实现混流效果,开口可以阻断上述气体膜生成,使通风流道中气流的温度均匀,有效地提高全热交换芯体的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全热交换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瓦楞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瓦楞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瓦楞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3至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多个交错叠放的瓦楞结构10,相邻叠放的所述瓦楞结构10之间设置有交换膜20,所述瓦楞结构10与所述交换膜20之间形成多个依次排布的通风流道;
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上,所述通风流道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开口30;相邻的两个所述通风流道之间通过所述开口30连通。
当气流在通风流道内流动时,由于流体具有表面效应,部分气流会沿着交换膜和通风流道的表面流动,形成一种气体膜,此时靠近交换膜的气体能充分换热,但通风流道中心的气体会被气体膜所阻挡,不能充分换热,使得新风气流与排风气流仍有较大温差,交换效率较低。根据上述的重要发现和原理分析,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芯体,通风流道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开口,当气流流经开口时,开口处阻力突然减小,会吸引相邻两个通风流道的气流向中间流动,实现混流效果,开口可以阻断上述气体膜生成,使通风流道中气流的温度均匀,有效地提高全热交换芯体的交换效率。
优选地,部分所述通风流道的多个所述开口30的面积值均相同;部分所述通风流道的多个开口30设置有多个面积值。
将开口的面积值进行上述设置,使得通风流道的风道阻力不一致,有部分气流会自发地由低阻力流道向高阻力流道流动,自动平衡两个流道的流量,进而提升交换效率。
在其他图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开口的面积值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比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开口30的面积值相同。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开口30的面积值均不同。
全热交换芯体的所述瓦楞结构10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交错设置有多组断槽,所述断槽形成所述开口30。
直接在瓦楞结构上开设断槽结构,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开口的形状以及面积值更加可控,方便结构优化,提高交换效率。
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述多组断槽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一组断槽C1和第二组断槽C2,第一组断槽C1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断槽结构,第二组断槽C2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断槽结构。
所述第一组断槽C1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组断槽C2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为L2,L1>L2。
通过在通风流道内交错地设置第一组断槽C1,相邻的通风流道设置第二组断槽C2,具体布置可以参见图5。当气流流经断槽结构时,由于相邻流道的第一组断槽长度L1和第二组断槽L2不同(即进风面长度不同),导致风道阻力也不一致,有部分气流会自发地由低阻力流道向高阻力流道流动,平衡两个流道的流量。即,气流会由第n个通风通道(其中一侧最边缘)向第1个通道(相对另一侧最边缘)进行流动(新风流道和排风流道原理相同),通过设置第一组断槽和第二组断槽,可以有效均衡各流道的气流量,降低芯体的流道阻力,同时,这种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因机组风道变小,阻力增大,导致远离中间隔板的新风/排风通道进风量减小的问题,可以增加进风量,提高芯体交换效率。
参见图7,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所述第一组断槽C1与所述第二组断槽C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3;
L1=2L2,L3>L2。通过设置L1、L2、L3三者的关系,这种结构配合下,实现的混流效果和降阻效果最好。
优选地,所述瓦楞结构10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拱形结构,所述拱形结构上开设有所述多组断槽。结合图5至图7所示,沿垂直于气流方向(也可以是波纹瓦楞结构的波纹延伸方向),拱形结构依次首位相连,在间隔的拱形结构上开设第一组断槽,间隔的拱形结构上所有的断槽结构形成第一组断槽C1,参见图6。一个拱形结构沿气流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组断槽的断槽结构。在两个设置第一组断槽的拱形结构之间的拱形结构上设置第二组断槽C2。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实现第一组断槽C1和第二组断槽C2的交错设置。
拱形结构可以是波纹形、梯形、三角形,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设置。
参见图8,多个所述通风流道包括相间设置的新风流道A和排风流道B;相邻的所述新风流道A和所述排风流道B的流道方向相交叉。
新风气流和排风气流在芯体内部的所述新风流道A和所述排风流道B交叉流动,能够高效地交换湿度和热量。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新风流道A和所述排风流道B的流道方向相垂直。全热交换芯体的结构可以更加规则,方便安装和规划风道。
通过设计全热交换芯体,使得全热交换芯体相邻流道之间压力趋于平衡,断槽处形成气流混流流动,加速新风和排风之间的气体换热速度,保证相同换热效率下,有效降低阻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的实施例,新风机组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芯体。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当然,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包括多个交错叠放的瓦楞结构(10),相邻叠放的所述瓦楞结构(10)之间设置有交换膜(20),所述瓦楞结构(10)与所述交换膜(20)之间形成多个依次排布的通风流道;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上,所述通风流道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开口(30);相邻的两个所述通风流道之间通过所述开口(3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
部分所述通风流道的多个所述开口(30)的面积值均相同;
部分所述通风流道的多个开口(30)设置有多个面积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有所述开口(30)的面积值相同;或者,所有所述开口(30)的面积值均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瓦楞结构(10)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交错设置有多组断槽,所述断槽形成所述开口(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断槽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一组断槽(C1)和第二组断槽(C2),
所述第一组断槽(C1)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组断槽(C2)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为L2,L1>L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通风流道的气流方向,所述第一组断槽(C1)与所述第二组断槽(C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3;
L1=2L2,L3>L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瓦楞结构(10)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拱形结构,所述拱形结构上开设有所述多组断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通风流道包括相间设置的新风流道(A)和排风流道(B);
相邻的所述新风流道(A)和所述排风流道(B)的流道方向相交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新风流道(A)和所述排风流道(B)的流道方向相垂直。
10.一种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
CN202311788597.6A 2023-12-22 2023-12-22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Pending CN1177814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88597.6A CN117781450A (zh) 2023-12-22 2023-12-22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88597.6A CN117781450A (zh) 2023-12-22 2023-12-22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81450A true CN117781450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99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88597.6A Pending CN117781450A (zh) 2023-12-22 2023-12-22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814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95225B1 (en) Counter-flow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erv) core
JP2814765B2 (ja) 熱交換器
KR20080060932A (ko) 환기 장치의 열교환기
CN117781450A (zh) 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组
JPH035511B2 (zh)
JP2000266480A (ja) 熱交換器及び換気装置
WO2013168772A1 (ja) 積層型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12665437A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及其装配方法
KR101189950B1 (ko) 환기 장치 및 환기 장치의 열교환기
EP1680638B1 (en) Heat exchanger for ventilator
EP4328503A1 (en) Air treatment device
JPH02290493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ルームエアコン室内ユニットの熱交換器
CN216115573U (zh) 流道风阻不同的热交换芯体及包含其的全热交换器
JP4021048B2 (ja) 熱交換素子
JP7372472B2 (ja)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JPS61110831A (ja)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
JPH1047884A (ja) 熱交換器
JPS6133425Y2 (zh)
JPS629182A (ja) 熱交換器
JPH0470556B2 (zh)
JPH0443245A (ja) 熱交換気装置
CN213873107U (zh) 全热交换芯体的框架、全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机
WO2024053082A1 (ja)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JPS6234143Y2 (zh)
JPS5934276B2 (ja) 熱交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