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76364A - 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76364A CN117776364A CN202311825038.8A CN202311825038A CN117776364A CN 117776364 A CN117776364 A CN 117776364A CN 202311825038 A CN202311825038 A CN 202311825038A CN 117776364 A CN117776364 A CN 1177763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zone
- floccules
- loading
- area
- sedim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189 flocc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16615 flocc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2223 garne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29920002401 polyacrylam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O Ammonium Chemical compound [NH4+]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O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701 coagu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8394 flocc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43 chem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126589 solid medic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9 wastewater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04 Quartz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7 destabi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68 de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79 polyme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混凝区,向混凝区内投放混凝剂并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以使混凝区内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经混凝区处理后的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进入加载絮凝区,向加载絮凝区内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以使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以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絮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加载物包括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在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出水口排出。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进行水处理时絮状物的沉淀速度较慢,且对于难处理的特种废水沉淀效果无法满足出水要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传统污水处理中沉淀池负荷低、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因此需要开发或引进新型工艺来解决污水的溢流污染问题、一级强化处理出水达标以及深度处理对出水SS的严格限制等。为实现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或优于一级A标准,在常规二级处理流程后会设置深度处理设施。在污水处理厂中,有应用较多的有高密度沉淀池和V型滤池,运行效果较好。
近年来,在常规高密度沉淀池基础上,增加微砂等加载物,通过加载物的加重絮凝作用,提高了设计负荷,也保障了处理效果。与传统高密度沉淀池相比,具有处理负荷高、土建占地省、建设周期短、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效果稳定等特点。这种高密度沉淀池与传统的高密度沉淀池原理一样,都使用混凝剂脱稳,高分子絮凝剂聚集悬浮物,斜管(板)沉淀去除悬浮物。加载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的改进是加入了微砂等材料作为形成高密度絮体的“种子”,使絮体从而具有较大的密度而更容易被沉淀去除。
目前常规技术的特点是在高密池中投加微砂,人为增加絮凝反应中的晶核,诱导絮状物颗粒的形成和迅速成长,同时增加絮状物的密度,使絮状物颗粒密实、体积大且沉降速度快。但是除了微砂对其他材料晶核的研究和应用较少,使得沉淀速度的上限难以突破。另外,化学药剂与微砂的微妙配合对絮凝区的处理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高密池中絮凝区常规药剂种类较为单一,遇到难处理的特种废水沉淀效果无法满足出水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进行水处理时絮状物的沉淀速度较慢,且对于难处理的特种废水沉淀效果无法满足出水要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所述高密度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加载絮凝区和沉淀区,其中,所述混凝区连通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连通有出水口;
所述水处理方法包括:
污水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混凝区,向所述混凝区内投放混凝剂并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以使所述混凝区内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
经所述混凝区处理后的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进入所述加载絮凝区,向所述加载絮凝区内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以使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在所述絮凝剂的作用下,以所述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所述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
所述絮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所述加载物包括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
在所述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所述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
进一步的,微砂的粒径为100-150μm,所述石榴石的粒径为200-300μm,所述火山岩的粒径为100-150μm;
进一步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7-9):(1-3)。
进一步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8:2。
进一步的,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2-3):(1-2)。
进一步的,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3:1。
进一步的,混凝剂的投放量为0.05-0.2mL/L,所述加载物的投放量为3-5mg/L,所述絮凝剂的浓度为0.05-0.2%,所述絮凝剂的投放量为1-3mg/L。
进一步的,高密度沉淀池还包括水力旋流器,所述水力旋流器的入口端与所述沉淀区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所述水力旋流器包括溢流口和底流口,所述底流口与所述加载絮凝区上的其中一个加载物投放口连通,所述溢流口连通有排污管;
经所述沉淀区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所述水力旋流器,经所述水力旋流器处理后部分加载物通过所述底流口进入加载絮凝区内。
进一步的,沉淀区包括斜板分离区,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斜板分离区对应,所述斜板分离区包括膨胀螺栓、支撑网和斜板模组;其中。
所述膨胀螺栓设置为多个并固定在斜板分离区的四周侧壁上,所述支撑网包括横纵交错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与对应的所述膨胀螺栓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斜板模组设置为多个并沿水平方向堆叠在所述支撑网上,在纵向上,相邻的所述斜板模组之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网上设置有与所述斜板模组对应的挂钩,所述斜板模组中的至少一块板体上设置有与挂钩勾连的连接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混凝区,向混凝区内投放混凝剂并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以使混凝区内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经混凝区处理后的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进入加载絮凝区,向加载絮凝区内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以使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以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絮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加载物包括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在所述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所述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一方面,增加了加载物的比重和粒径范围,使以加载物为中心形成的絮凝物变得更大且更密实,增加了所形成的絮体的密度,使得絮体沉降性更佳,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出水的水质,对浊度和COD的去处率提高5%-10%;系统的处理效率更高,能够有效解决现场进水水质波动的影响,使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进行水处理时絮状物的沉淀速度较慢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组成的絮凝剂能够对针对多种水质进行絮凝,能够有效解决现场进水水质波动的影响,使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并且增加了系统的处理效率,同能够减少药剂投加量,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对于难处理的特种废水沉淀效果无法满足出水要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高密度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斜板分离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网与斜板模组装配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网与斜板模组装配的另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高密度沉淀池,2混凝区,3加载絮凝区,4沉淀区,5第一搅拌装置,6混凝剂投放管,7絮凝剂投放管,8加载物投放管,9加载物循环管,10水力旋流器,11支撑网,110支撑杆,12斜板模组,13斜板分离区,14污泥排放口,15刮泥装置,16进水管路,17导流筒,18第二搅拌装置,19絮凝剂投放环,21膨胀螺栓,22挂钩,220钩连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设置”、“设有”、“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目前常规技术的特点是在高密池中投加微砂,人为增加絮凝反应中的晶核,诱导絮状物颗粒的形成和迅速成长,同时增加絮状物的密度,使絮状物颗粒密实、体积大且沉降速度快。但是除了微砂对其他材料晶核的研究和应用较少,使得沉淀速度的上限难以突破。另外,化学药剂与微砂的微妙配合对絮凝区的处理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高密池中絮凝区常规药剂种类较为单一,遇到难处理的特种废水沉淀效果无法满足出水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1的水处理方法,高密度沉淀池1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2、加载絮凝区3和沉淀区4,其中,混凝区2连通有进水口,沉淀区4连通有出水口;
水处理方法包括:
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混凝区2,向混凝区2内投放混凝剂并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以使混凝区2内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
经混凝区2处理后的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进入加载絮凝区3,向加载絮凝区3内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以使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以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
絮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加载物包括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
在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沉淀区4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出水口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该水处理方法所应用的环境为高密度沉淀池1,高密度沉淀池1至少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2、加载絮凝区3和沉淀区4。污水首先进入混凝区2内,在混凝剂的作用下使污水中的胶体脱稳,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捕等复杂的过程,混凝区2将会形成很多细小的絮状物。然后再进入加载絮凝区3,在加载物和絮凝剂的作用下形成大的絮状物。最后进入沉淀区4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通过出水口排出,沉淀出的污泥则通过排污口排出或排入下一道处理工序。
对于混凝区2的水处理为向混凝区2的污水投放混凝剂,使得混凝区2内能够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混凝剂可采用液体PFS药剂,投加量可为0.05-0.2mL/L。对于加载絮凝区3的水处理为向加载絮凝区3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其中絮凝剂作为高分子化学药剂,在本实施例中投放的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PAM)和聚丙烯酸铵(PAA)的混合化学药剂。聚丙烯酸铵(PAA)的适用条件更为宽泛,能够针对的水质更多。聚丙烯酰胺(PAM)和聚丙烯酸铵(PAA)均为固体药物,加水搅拌按照一定浓度调配为液体药剂。为便于絮凝剂的加入,在絮凝区内可布置絮凝剂投放管7。
对于加载物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加载物为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的混合物,微砂可为石英砂。从加载物的特性上来看,石榴石和火山岩相较于微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为聚合物和脱稳胶体提供更多附着和结合的点位,其作为絮凝的晶核而加载到絮体中效果更好。即能够使絮凝物更好地附着在其表面上形成较大的絮状物,从而便于在沉淀区4进行沉淀,提高了沉淀效率和处理效果。
并且,从加载物的孔隙率来看,微砂的孔隙率为20%-40%,火山岩的孔隙率为40%,石榴石的孔隙率为50-55%。由此可见,石榴石的孔隙更高,在加入石榴石后较大的孔隙率以及比表面积能够更加利于絮状物的形成,进一步增加了处理效果。
另外,加载物的硬度也是作为加载物考量的一个因素。加载物的整体硬度过高容易造成泵、搅拌桨、管道、阀门以及水力旋流器10等设备的磨损,降低其使用寿命;硬度过低时,加载物颗粒被渣浆泵切割,当其粒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因水力旋流器10难以捕获而降低回收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石榴石和火山岩的莫氏硬度均低于微砂,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微砂硬度为7级,石榴石硬度为6.5级,火山岩的硬度为5级。在加入石榴石和火山岩后降低了加载物的平均硬度,使平均硬度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尤其在加入适量的火山岩后,能够更好地降低对设备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的同时,在回收过程中被捕获的难度降低,能够提高加载物的回收效果,进而降低水处理成本。
并且,由于石榴石和火山岩的比重均大于微砂,因此回收率相较于微砂更高,不会随着污泥而损伤太多,进一步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加载物的处理能力,本实施例中调整了石榴石的粒径,使其粒径大于微砂和火山岩。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微砂的粒径为100-150μm,石榴石的粒径为200-300μm,火山岩的粒径为100-150μm。本实施例中粒径较大的石榴石在具有比表面积更大的特性下能够更好地附着絮凝物,并且形成的絮状物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沉淀,进一步提高水处理能力。
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沉淀区4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出水口排出。在沉淀区4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沉淀区4的上方布置有斜板或斜管,通过斜板或斜管的布置加速了絮状物的沉淀过程,减少了沉淀时间,提高了沉淀效率。
污水在加载絮凝区3的处理过程大致为:污水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以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由此可见,絮凝剂和加载物为协同作用,因此絮凝剂的具体配比和加载物的具体配合将直接影响污水在加载絮凝区3的处理效果。
实施例1:
待处理除硬项目信息为:
具体的参数如下:
在上述处理环境中,压载絮凝区内投放的加载物仅为100%的微砂,絮凝剂为100%的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浊度为11.3NTU,出水硬度为180mg/L,出水COD为320mg/L,出水SS为23mg/L,在沉淀区4的沉淀时间为6min。
对比例1: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压载絮凝区内投放的加载物为60%的微砂,20%的石榴石和20%的火山岩,絮凝剂为100%的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浊度为8.5NTU,出水硬度为180mg/L,出水COD为290mg/L,出水SS为21mg/L,在沉淀区4的沉淀时间为5min。
对比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压载絮凝区内投放的加载物为60%的微砂,10%的石榴石和30%的火山岩,絮凝剂为100%的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浊度为8.9NTU,出水硬度为180mg/L,出水COD为300mg/L,出水SS为22mg/L,在沉淀区4的沉淀时间为6min。
对比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压载絮凝区内投放的加载物为60%的微砂,30%的石榴石和10%的火山岩,絮凝剂为100%的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浊度为6.5NTU,出水硬度为140mg/L,出水COD为280mg/L,出水SS为14mg/L,在沉淀区4的沉淀时间为4min。
对比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压载絮凝区内投放的加载物为60%的微砂,30%的石榴石和10%的火山岩,絮凝剂为70%的聚丙烯酰胺(PAM)和30%的聚丙烯酸铵(PAA)。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浊度为6.4NTU,出水硬度为140mg/L,出水COD为280mg/L,出水SS为14mg/L,在沉淀区4的沉淀时间为4min。
对比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压载絮凝区内投放的加载物为60%的微砂,30%的石榴石和10%的火山岩,絮凝剂为80%的聚丙烯酰胺(PAM)和20%的聚丙烯酸铵(PAA)。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浊度为4.2NTU,出水硬度为140mg/L,出水COD为270mg/L,出水SS为11mg/L,在沉淀区4的沉淀时间为3min。
对比例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压载絮凝区内投放的加载物为60%的微砂,30%的石榴石和10%的火山岩,絮凝剂为90%的聚丙烯酰胺(PAM)和10%的聚丙烯酸铵(PAA)。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浊度为5.6NTU,出水硬度为120mg/L,出水COD为280mg/L,出水SS为13mg/L,在沉淀区4的沉淀时间为4min。
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结果如上表所示,经分析可知,首先根据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3进行分析,在絮凝剂均为100%的聚丙烯酰胺(PAM)的处理环境下,在加载物中加入石榴石和火山岩后出水浊度、出水硬度、出水SS以及出水COD均得到明显降低,在适当增加石榴石的比例并减少火山岩的比例后出水浊度、出水硬度、出水SS以及出水COD降低更为明显,同时沉淀时间得到进一步缩短。由此可见,石榴石的比表面积、比重以及孔隙率等特性对污水在絮凝区的处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提高了水处理效率和处理效率。其次,根据对比例4至6进行分析,在加载物为优选的60%的微砂,30%的石榴石和10%的火山岩的情况下,调整了絮凝剂的配比,加入了聚丙烯酸铵(PAA)作为絮凝剂的一部分。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加入聚丙烯酸铵(PAA)后出水浊度进一步降低,在通过调整聚丙烯酸铵(PAA)和聚丙烯酸铵(PAA)的配比后,如对比例5所示,出水浊度、出水SS、出水COD以及沉淀时间均达到最低值,且出水硬度也较低。因此,根据最终的处理结果,考虑在絮凝剂的适用范围更广以及出水浊度更低的原因,本申请优选为采用对比例5的配比作为加载物和絮凝剂的配比。
进一步的,混凝剂的投放量为0.05-0.2mL/L,优选为0.1mL/L,加载物的投放量为3-5mg/L,絮凝剂的浓度为0.05-0.2%,优选为0.1%,絮凝剂的投放量为1-3mg/L,优选为2mg/L。
在高密度沉淀池1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高密度沉淀池1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2、加载絮凝区3和沉淀区4,其中,混凝区2连通有进水口,沉淀区4连通有出水口;
沉淀区4包括斜板分离区13,出水口与斜板分离区13对应,斜板分离区13包括膨胀螺栓21、支撑网11和斜板模组12;其中。
膨胀螺栓21设置为多个并固定在斜板分离区13的四周侧壁上,支撑网11包括横纵交错的支撑杆110,支撑杆110的两端与对应的膨胀螺栓21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斜板模组12设置为多个并沿水平方向堆叠在支撑网11上,相连的斜板模组12之间固定连接;
在纵向上,相邻的斜板模组12之间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斜板分离区13作为沉淀区4的一部分,位于沉淀区4的上方。在絮凝区形成的大絮凝物通过过水通道进入沉淀区4,在斜板分离区13的作用下进行泥水分离。如图3所示,斜板分离区13主要包括支撑网11和布置在支撑网11上的多个斜板模组12,斜板模组12由多个平行的斜板组成,相邻的斜板在纵向上保持间距,在横向上通过连接板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形成多个通道,絮凝物进入通道内后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污泥堆积在沉淀区4的下部,沉淀后的水则通过出水口排出。
支撑网11作为支撑斜板模组12的结构,需要与斜板分离区13的侧壁固定连接。为便于支撑网11的固定,以斜板分离区13为方形为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斜板分离区13的四周侧壁上布置有多个膨胀螺栓21,多个膨胀螺栓21的一端延伸出侧壁作为与支撑网11连接的基础。对于支撑网11而言,包括多个横纵交错的支撑杆110,支撑杆110的布置密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在此对其不做限制。
在纵向上,支撑杆110的端部与对应的膨胀螺栓21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同理在横向上,支撑杆110的端部也与对应的膨胀螺栓21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连接件作为连接膨胀螺栓21和支撑杆110的结构,其可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件为抱箍,其抱紧在膨胀螺栓21和支撑杆110上并锁紧,从而固定支撑杆110和膨胀螺栓21。支撑杆110可为圆钢,横纵交错的支撑杆110之间可直接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斜板分离区13的侧壁上布置膨胀螺栓21来作为支撑网11的安装基础,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沉淀区4的上方浇筑多个混凝土立柱,并在混凝土立柱上固定横梁,再在横梁上固定纵梁的方式而言,布置成本更低,布置时间更短,并且还能够减少对沉淀区4空间的占用。
由于需要在支撑网11上布置多个斜板模组12,为避免在纵向上相邻斜板模组12之间产生位移,进而影响沉淀效果,本实施例中在纵向上相邻的斜板模组12之间固定连接,具体固定手段可为采用电烙铁将相邻斜板模组12粘接为一个整体,也可采用卡子将相邻的斜板模组12卡接在一起。
由于斜板模组12仅是放置在支撑网11上的,因此在水处理的过程中,斜板模组12可能会由于水的浮力而产生一定的上浮量,进而影响沉淀效果。因此,为避免该问题,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网11上设置有与斜板模组12对应的挂钩22,斜板模组12中的至少一块板体上设置有与挂钩22勾连的连接孔。
具体的,需要说明的是,挂钩22可选择性的安装在支撑网11中横向的支撑杆110或纵向的支撑杆110上。挂钩22与支撑杆110之间固定连接,挂钩22的上端位于支撑杆110的上方,在斜板模组12的其中一块斜板上开设有与挂钩22对应的连接孔,斜板模组12在布置后挂钩22与连接孔勾连从而将斜板模组12固定在支撑网11上,避免产生上浮。在此基础上,为便于斜板模组12和挂钩22的连接,根据斜板模组12从左往右的安装方式,挂钩22位于斜板模组12的右侧,相应的需要在斜板模组12右侧的板上开设连接孔。对于一个斜板模组12而言,挂钩22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一种实施方式中,由于两端的斜板模组12为与斜板分离区13的侧壁相抵的布置方式,且斜板模组在长时间使用后需要进行更换,且,因此为便于斜板模组12的更换,当挂钩22具有一个钩连部220时,在钩连部220的朝向上与侧壁相抵的斜面模组12可不与挂钩22连接。具体的,如图3所示,以从左到右进行斜板模组12的布置为例,第一个斜板模组12与侧壁相抵并不与挂钩22连接,第二个斜板模组12与第一个斜板模组12相抵,且其右侧与挂钩22连接,第三个斜板模组12与第二个斜板模组12相抵,且其右侧与挂钩22连接,按此布置方式完成斜板模组12的布置。最后一个斜板模组12由于其右侧也与侧壁相抵,因此可以考虑在右侧不与挂钩22连接,当然也可以选择与挂钩22连接,本实施例对其不做限制。
在拆卸时将第一个斜板模组12向上抽离后,第二个斜板模组12向左平移即可脱离挂钩22进行拆卸,后续的斜板模组12同理。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部分挂钩22可包括左右分布的两个钩连部220,其位于左侧的钩连部220能够与左侧的斜板模组12连接,位于右侧的钩连部220能够与右侧的斜板模组12连接,从而在横向上将斜板模组12连为两个整体,再配合纵向上相邻斜板模组12之间粘接连接后,横纵向上的斜板模组12均连为整体,能够在避免上浮的同时避免相邻斜板模组12之间产生错位。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便于拆卸,第一个斜板模组12的左侧与侧壁相抵,右侧不与挂钩22连接,第二个斜板模组12的左侧与第一个斜板模组12相抵,右侧与挂钩22连接,第三个斜板模组12的两侧均与挂钩22连接,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斜板模组12的右侧可仅与侧壁相抵同时不与挂钩22连接,即最后一个挂钩22仅在单侧具有钩连部220。在拆卸时,先向上抽离第一个斜板模组12,然后向左拉动第二个斜板模组12在脱离对应的钩连部220后即可拆卸。第三个斜板模组12在拆卸时,由于其两侧均与对应的钩连部220连接,因此可先使其左侧与对应的钩连部220脱离后再向左抽出,具体脱离方式可为按压斜板模组12中对应的连接板体使其形变来脱离。
为便于挂钩22和支撑杆110的连接,挂钩22可采用塑料制成,在挂钩22的下端具有C型开口,通过C型开口的弹性形变能够将挂钩22卡接固定在支撑杆110上。
为便于加载物的回收利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高密度沉淀池1还包括水力旋流器10,水力旋流器10的入口端与沉淀区4的污泥排放口14连通,水力旋流器10包括溢流口和底流口,底流口与加载絮凝区3上的其中一个加载物投放口连通,溢流口连通有排污管;
经沉淀区4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水力旋流器10,经水力旋流器10处理后部分加载物通过底流口进入加载絮凝区3内。
具体的,需要说明的是,水力旋流器10的入口端可通过污泥回流泵与沉淀区4的污泥排放口14连接,通过污泥回流泵将沉淀后的污泥送入水力旋流器10内。在水力旋流器10的作用下污泥中的大部分加载物(即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被分离出来,分离后的加载物再通入加载絮凝区3进行水处理。而分离后的污泥则通过排污管排出。
为便于提高混凝区2内的混凝效果,本实施例中在混凝区2内设置有第一搅拌装置5。为提高加载絮凝区3内的处理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加载絮凝区3内设置有导流筒17,为便于沉淀区4内的污泥排出,本实施例中在沉淀区4内设置有刮泥装置15,刮泥装置15的刮泥部位于斜板分离区13的下方。;
混凝区2的下端通过进水管路16与加载絮凝区3的下端连通,进水管路16的出水口与导流筒17的下端连通,导流筒17的四周与加载混凝区2之间保持间距,进入加载絮凝区3内的污水能够在导流筒17的作用下循环流动,从而增加杂质与絮凝剂和加载物的接触时间,提高处理效果。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导流筒17内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18。
为便于药剂的投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高密度沉淀池1还包括混凝剂投放管6、加载物投放管8、絮凝剂投放管7和加载物循环管9;其中,混凝剂投放管6与混凝区2连通,加载物投放管8与加载絮凝区3连通,絮凝剂投放管7进入加载絮凝区3内并延伸入导流筒17内,絮凝剂投放管7延伸至导流筒17的一端设置有絮凝剂投放环19;加载物循环管9与水力旋流器10的底流口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高密度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加载絮凝区和沉淀区,其中,所述混凝区连通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连通有出水口;
所述水处理方法包括:
污水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混凝区,向所述混凝区内投放混凝剂并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以使所述混凝区内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
经所述混凝区处理后的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进入所述加载絮凝区,向所述加载絮凝区内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以使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在所述絮凝剂的作用下,以所述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所述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
所述絮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所述加载物包括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
在所述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所述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的粒径为100-150μm,所述石榴石的粒径为200-300μm,所述火山岩的粒径为100-15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7-9):(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8: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2-3):(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3:1。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剂的投放量为0.05-0.2mL/L,所述加载物的投放量为3-5mg/L,所述絮凝剂的浓度为0.05-0.2%,所述絮凝剂的投放量为1-3mg/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还包括水力旋流器,所述水力旋流器的入口端与所述沉淀区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所述水力旋流器包括溢流口和底流口,所述底流口与所述加载絮凝区上的其中一个加载物投放口连通,所述溢流口连通有排污管;
经所述沉淀区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所述水力旋流器,经所述水力旋流器处理后部分加载物通过所述底流口进入加载絮凝区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包括斜板分离区,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斜板分离区对应,所述斜板分离区包括膨胀螺栓、支撑网和斜板模组;其中,
所述膨胀螺栓设置为多个并固定在斜板分离区的四周侧壁上,所述支撑网包括横纵交错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与对应的所述膨胀螺栓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斜板模组设置为多个并沿水平方向堆叠在所述支撑网上,在纵向上,相邻的所述斜板模组之间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网上设置有与所述斜板模组对应的挂钩,所述斜板模组中的至少一块板体上设置有与挂钩勾连的连接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25038.8A CN117776364A (zh) | 2023-12-27 | 2023-12-27 | 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25038.8A CN117776364A (zh) | 2023-12-27 | 2023-12-27 | 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76364A true CN117776364A (zh) | 2024-03-29 |
Family
ID=90395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825038.8A Pending CN117776364A (zh) | 2023-12-27 | 2023-12-27 | 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76364A (zh) |
-
2023
- 2023-12-27 CN CN202311825038.8A patent/CN11777636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999369B1 (ko) | 하·폐수 및 오·탁수 처리용 일체형 수처리장치 | |
CN102976526B (zh) | 一种投加石灰的强制外循环式高效沉淀方法及其设备 | |
CN213803071U (zh) | 一种絮凝反应器及污水处理设备 | |
CN106348528A (zh) | 一种磁加载沉淀与曝气生物滤池复合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6927730U (zh) | 一种高效沉淀池 | |
CN212141751U (zh) | 一种用于处理含高悬浮物污水的一体化装置 | |
CN106830252A (zh) | 具有载体絮凝沉淀功能的一体式水处理装置 | |
CN102020346A (zh) | 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 | |
CN206127066U (zh) | 一种磁加载沉淀与曝气生物滤池复合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1971670U (zh) | 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 | |
JP2014024003A (ja) | 水処理システム | |
CN109293079B (zh) |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 |
KR101024670B1 (ko) | 건기시 하수처리장 방류수의 총인 처리 및 강우시 강우유출수의 선택적 처리 시스템 | |
KR101300466B1 (ko) | 하·폐수처리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인 제거방법 | |
CN203700079U (zh) | 微砂高速沉淀器 | |
CN109650652A (zh) | 生化池mbbr工艺耦合反硝化深床滤池脱氮除磷系统及方法 | |
CN211170214U (zh) | 一种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 |
CN211111397U (zh) | 一种适用于矿井水处理的改进型高密度澄清池 | |
CN205391828U (zh) | 一体式斜管沉淀过滤池 | |
CN205347124U (zh) | 城市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设备 | |
CN117776364A (zh) | 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 |
KR101095323B1 (ko) | 건기시 하수처리장 방류수의 총인 처리 및 강우시 강우유출수의 선택적 처리 시스템 | |
KR101067633B1 (ko) | 건기시 하수처리장 방류수의 총인 처리 및 강우시 강우유출수의 선택적 처리 시스템 | |
CN213141508U (zh) | 一种新型微砂高效沉淀池 | |
CN212425658U (zh) | 一种污水联合处理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