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71020A -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 Google Patents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71020A
CN117771020A CN202211148005.XA CN202211148005A CN117771020A CN 117771020 A CN117771020 A CN 117771020A CN 202211148005 A CN202211148005 A CN 202211148005A CN 117771020 A CN117771020 A CN 1177710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knob
tube
implan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480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青青
陈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480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710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71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710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控制手柄包括手柄壳体和撤线机构,手柄壳体形成有主腔以及与主腔相连通的侧腔,侧腔朝近端延伸的方向与主腔朝近端延伸的方向呈锐角,撤线机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侧腔内,撤线机构被配置为能够收卷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第一拉线被配置为能够在限位销的约束下对植入物产生径向束缚力,并当限位销移除时第一拉线解除对植入物的径向束缚,第二拉线与限位销相连接,第二拉线被配置为能够牵引限位销相对植入物朝近端移动以移除限位销。本发明的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撤线操作简便且不会增加控制手柄的整体长度,撤线机构能够收卷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避免拉线残留在体内而增大手术风险。

Description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背景技术
随着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患有冠心病、心脑血管病、心脏瓣膜病、肿瘤等疾病的几率逐年上升。这些疾病直接影响到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仍是重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是对于高龄、合并多器官疾病、有开胸手术史以及身体恢复功能较差的患者来说,传统外科手术的风险大、死亡率高,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手术的机会。近十年来,国际上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术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成为介入治疗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分支。
介入治疗术是国际近年来研发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小创伤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变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这项技术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特点,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危害。
手柄作为整个介入治疗的操控结构,通常有纯手动手柄、纯电动手柄或者手动电动混合手柄,均需保证足够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然而,相关技术的手柄,在利用拉线对植入物进行束缚时,存在拉线不易回收而引发手术风险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以解决利用拉线对植入物进行束缚时,存在拉线不易回收而引发手术风险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手柄,包括:
手柄壳体,形成有主腔以及与所述主腔相连通的侧腔,所述侧腔朝近端延伸的方向与所述主腔朝近端延伸的方向呈锐角;
撤线机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侧腔内,所述撤线机构被配置为能够收卷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其中,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撤线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植入物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撤线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限位销相连接,所述第一拉线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限位销的约束下沿植入物的径向对植入物产生束缚力,且当所述限位销移除时,所述第一拉线解除对所述植入物的径向束缚,所述第二拉线被配置为能够牵引所述限位销相对所述植入物朝近端移动以移除所述限位销。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上述的控制手柄。
上述的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撤线机构设置在与手柄壳体的主腔连通的侧腔内,使得撤线操作简便,不易误操作且不会增加控制手柄的整体长度,且撤线机构能够收卷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避免拉线残留在体内而增大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手柄壳体及其控弯机构、撤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中,撤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中,撤线机构的用于收卷第一拉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示出的撤线机构的部分结构图中,第一棘爪与第一棘轮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中,撤线机构的用于收卷第二拉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中,控制手柄的控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控制手柄的控弯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中,第一操作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圆圈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中,第一操作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中,第一操作部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所输送的植入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输送系统;A、控弯线;B、第一拉线;C、第二拉线;D、限位销;10、控制手柄;10a、前端壳体;11、手柄壳体;11a、主腔;11b、第二侧腔;11c、第一侧腔;12、控弯机构;121、导向件;121a、导向槽;122、牵引件;123、驱动件;124、控弯旋钮;13、第二引导组件;13a、第一滚轮;13b、第二滚轮;14、第一操作部;141、导向管;142、传动件;143、第一旋钮;15、第二操作部;151、连接管;151a、限位槽;152、联动件;153、第二旋钮;154、按压件;154a、螺纹配合部;154b、限位部;155、第一弹簧;156、锁止件;157、第二弹簧;16、撤线机构;16a、安装罩壳;161、第一绕线盘;162、第二绕线盘;163、第一撤线旋钮;164、第二撤线旋钮;161a、第一棘轮;161b、限位齿面;161c、导滑齿面;162a、第二棘轮;165、第一棘爪;166、第二棘爪;17、第一引导组件;17a、第一导线轮;17b、第二导线轮;17c、第三导线轮;20、导管组件;21、内管;21a、第一排空组件;22、中管;22a、第二排空组件;23、外管;23a、第三排空组件;24、稳定管;24a、第四排空组件;W、植入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远端”、“近端”作为方位词,该方位词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远端”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如医生)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医疗器械的中轴线延伸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在本申请中,两个对象之间的轴向限位,是指该两个对象彼此之间沿轴向上不会出现相对位移,例如,图12示出的控制手柄10的第二操作部15中,第二旋钮153轴向限位于联动件152,指的是,第二旋钮153不能相对联动件152沿轴向移动。
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送系统100,包括控制手柄10以及导管组件20,导管组件20的近端与控制手柄10相连接,控制手柄10用于驱使导管组件20的至少部分管件沿轴向移动。导管组件20可以包括2个或2个以上的导管,这些导管采取彼此套接且能够沿轴向彼此相对移动的方式设置。例如,结合图2所示,导管组件20包括内管21、中管22和外管23,中管22和外管23依次可活动地套设于内管21。利用控制手柄10操控中管22和外管23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或者,操控外管23相对中管22沿轴向移动,以实现某种操作目的。
为了便于理解,以输送系统100用于将植入物植入人体内,实现介入治疗为例对输送系统100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地,以导管组件20包括内管21以及依次套设于内管21外的中管22和外管23为例,利用内管21构建导丝通道,以便利用导丝构建输送路径。中管22和外管23之间形成有收容腔,收容腔被配置为能够收容植入物,中管22的远端与植入物可分离连接,且当外管23相对中管22朝近端移动时,植入物从外管23的远端移出收容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操作外管23相对中管22朝远端移动时,可以将植入物回收至外管23内,继而将植入物装入收容腔。
需要说明的是,植入物可以是血管支架、假体瓣膜或封堵器等。相应地,植入位置可以是血管、心脏或左心耳等位置。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手柄10包括手柄壳体11和撤线机构16。手柄壳体11形成有主腔11a以及与主腔11a相连通的第一侧腔11c,撤线机构16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一侧腔11c内。这种结构设置下,撤线机构16的设置不会增加控制手柄10的整体长度,且操作方便。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控制手柄10的结构对植入物的释放加以说明。
在将装载有植入物的导管组件20进入体内并使得植入物达到合适位置后,可以通过操作中管22和外管23沿轴向移动将植入物释放到植入位置。
具体地,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控制手柄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操作部14和第二操作部15。第一操作部14和第二操作部15均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为便于描述,特限定第一操作部14位于第二操作部15的近端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操作部15连接于第一操作部14的远端,第一操作部14的近端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第一操作部14与中管22相连接,且被配置为能够操作中管22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第二操作部15与外管23相连接,且被配置为能够操作外管23相对内管21轴向移动。由此,可以分别通过第一操作部14和第二操作部15独立操作中管22和外管23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而不会出现相互干扰。可理解地,在第一操作部14将中管22相对内管21保持不动时,通过第二操作部15操作外管23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便可实现外管23相对中管22沿轴向移动,以利用外管23与中管22之间的相对运动实现将植入物移出收容腔或收容至收容腔。
由于第一操作部14能够操作中管22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因此,也可以通过操作中管22相对内管21朝近端移动,实现中管22的回撤,以便利用中管22对位于其远端的植入物进行某种操作。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植入物为具有自膨胀性能的植入物,例如扩张支架。具有自膨胀性能的植入物具有能够被压缩且在解除对其的压缩力时能够膨胀的特性。
中管22的远端与植入物可分离连接,以便植入物释放后,需要回撤中管22时,中管22不会对植入物产生不良干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植入物的释放可以是通过操作中管22相对内管21朝近端移动来实现。
下面将结合图15示出的植入物为例,对植入物的释放操作加以说明。
结合图15所示,植入物W上配置有第一拉线B以及对第一拉线B进行约束的限位销D,第一拉线B可以以绕经限位销D的方式被限位销D所束缚。具体地,第一拉线B被配置为能够在限位销D的约束下对位于中管22远端的植入物W产生径向束缚力,即沿植入物W的径向对植入物W进行束缚,使得植入物W处于压缩状态,且当限位销D移除时,第一拉线B解除对植入物W的径向束缚。可理解地,第一拉线B对植入物W产生径向束缚力时,即第一拉线B对植入物W产生径向压握力,此时,植入物W因受第一拉线B的径向束缚而压缩。相应地,在限位销D移出时,限位销D不再对第一拉线B产生约束,此时,第一拉线B解除对植入物W的径向束缚,从而植入物W因自身的自膨胀性能而径向扩张。
限位销D连接有第二拉线C,第二拉线C被配置为能够牵引限位销D相对植入物W朝近端移动以移除限位销D,继而解除限位销D对第一拉线B的约束。
第一拉线B可以为多根,也可以为一根。在第一拉线B为多根时,可以分别对植入物W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实现束缚,或者共同起到对植入物W进行束缚的作用。可理解地,多根第一拉线B在不是设置在植入物W的部分汇成一股,以利于控制手柄10对其操作。
该实施方式中,植入物W位于中管22的远端,确切的说,绕设于植入物W的第一拉线B将植入物W可分离地连接于中管22。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拉线B绕经内管21上的绕线部,在中管22相对内管21朝近端移动时,中管22和内管21对第一拉线B具有张紧力,以使得第一拉线B会逐渐收紧,从而对植入物W进行径向压缩,以便植入物W维持小的压握直径以装载于中管22和外管23之间的收容腔内。在将外管23相对中管22朝近端移动时,植入物W则从外管23的远端移出收容腔。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第一拉线B对植入物W的作用力仍可以将植入物W维持在压缩状态,继而可以继续对植入物W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便调整至合适位置释放。具体地,在需要解除对植入物W的压握时,操作第一操作部14使得中管22相对内管21向远端移动,从而减小第一拉线B对植入物W的牵引力,以使得植入物W受到第一拉线B的径向束缚力也逐渐减小,这样,植入物W逐渐膨胀。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撤线机构16被配置为能够收卷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其中,第一拉线B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撤线机构16和植入物W,第二拉线C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撤线机构16和限位销D。该实施方式中,在将植入物W释放后,利用撤线机构16可以便捷地对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进行牵引,以将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撤出,以避免在移出输送系统100时,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会对植入物W产生不当牵引而影响植入物W的植入效果。
结合图3和图4所示,撤线机构16包括第一绕线盘161、第二绕线盘162、第一撤线旋钮163和第二撤线旋钮164,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均与手柄壳体11转动连接,第一撤线旋钮163与第一绕线盘161相连接,第二撤线旋钮164与第二绕线盘162相连接,第一撤线旋钮163和第二撤线旋钮164被配置为能够分别操作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相对手柄壳体11转动,以使得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分别收卷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
进一步地,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同轴设置,从而使得整体结构简洁,便于操控。
继续参阅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手柄壳体11连接有第一引导组件17,第一引导组件17被配置为:当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分别收卷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时,第一引导组件17张紧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并引导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沿张紧方向移动。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利用第一引导组件17可以降低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出现绕线的几率,提升控制手柄10的操作可靠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第一引导组件17包括第一导线轮17a、第二导线轮17b和第三导线轮17c,第一导线轮17a、第二导线轮17b和第三导线轮17c均与手柄壳体11转动连接,第一导线轮17a和第二导线轮17b之间形成第一过线间隙,第一过线间隙用于供第一拉线B穿过,第二导线轮17b和第三导线轮17c之间形成第二过线间隙,第二过线间隙用于供第一拉线B穿过。
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撤线旋钮163连接有第一棘轮161a,手柄壳体11设置有与第一棘轮161a相配合的第一棘爪165。
具体地,撤线机构16包括安装罩壳16a,安装罩壳16a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装罩壳16a与手柄壳体11成型于一体。
第一撤线旋钮163与安装罩壳16a转动连接,以带动第一棘轮161a相对手柄壳体11转动。相应地,第一棘爪165与安装罩壳16a转动连接,并与第一棘轮161a的齿相配合。
结合图6所示,第一棘爪165对第一棘轮161a具有单向止转的性能。第一棘轮161a上的齿呈锯齿状,具有限位齿面161b和导滑齿面161c。当第一棘轮161a受到朝顺时针方向的扭转力时,第一棘爪165与第一棘轮161a的限位齿面161b相接触,第一棘爪165的受力指向自身的旋转轴心而无法转动,此时,第一棘轮161a便受限于第一棘爪165的卡止作用而无法转动。当第一棘轮161a受到朝逆时针方向的扭转力时,第一棘爪165与第一棘轮161a的导滑齿面161c相接触,导滑齿面161c对第一棘爪165施力的方向与指向第一棘爪165的旋转轴心的方向存在夹角,即第一棘爪165的受力不是指向自身的旋转轴心,这样第一棘爪165能够绕自身的旋转轴心转动,从而没有限位齿面161b与第一棘爪165的抵持限位,第一棘轮161a能够朝逆时针转动。由此,第一棘轮161a与第一棘爪165的配合下,第一棘轮161a仅能够朝一个方向转动,继而达到单向止转的效果。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棘爪165与第一棘轮161a的配合,使得第一撤线旋钮163仅能够操作第一绕线盘161朝收卷第一拉线B的方向转动。如此设置,既维持了第一绕线盘161收卷第一拉线B的需要,同时,避免了第一拉线B从第一绕线盘161松脱而出现绕线现象,以利于提升第一绕线盘161收卷第一拉线B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棘轮161a可以是与第一绕线盘161成型于一体,也就是说,第一棘轮161a形成于第一绕线盘161,这样,第一绕线盘161不仅用于收卷第一拉线B,而且第一绕线盘161能够通过其上的第一棘轮161a与第一棘爪165相配合,仅能够朝收卷第一拉线B的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棘轮161a也可以是通过卡扣或焊接等方式与第一撤线旋钮163相对固定,第一绕线盘161通过卡扣或焊接等方式与第一撤线旋钮163相对固定,这样,在操作第一撤线旋钮163带动第一绕线盘161相对手柄壳体11转动时,第一棘轮161a也随着一起同步转动。相应地,第一棘爪165限制第一棘轮161a转动时,第一绕线盘161也无法相对手柄壳体11转动,继而利用第一棘爪165对第一棘轮161a的单向止转性能,来实现第一绕线盘161仅能够朝收卷第一拉线B的方向转动。
结合图7所示,第二撤线旋钮164连接有第二棘轮162a,手柄壳体11设置有与第二棘轮162a相配合的第二棘爪166,通过第二棘爪166与第二棘轮162a的配合,使得第二撤线旋钮164仅能够操作第二绕线盘162朝收卷第二拉线C的方向转动。如此设置,便可以利用第二棘爪166与第二棘轮162a的配合,降低了第二拉线C出现松弛而产生绕线现象的几率。第二棘爪166对第二棘轮162a的单向止转原理,可以参考第一棘爪165对第一棘轮161a的单向止转原理,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4所示,撤线机构16既包括相配合的第一棘爪165和第一棘轮161a,也包括相配合的第二棘爪166和第二棘轮162a。如此,便可以分别利用第一棘爪165和第二棘爪166对第一棘轮161a和第二棘轮162a的单向止转,使得第一撤线旋钮163和第二撤线旋钮164均只能操作相应的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对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进行收卷,以降低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松弛而发生绕线的几率。
进一步地,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收卷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的方向相反。例如,定义第一绕线盘161收卷第一拉线B时的转动方向为正转方向,则第二绕线盘162反转时收卷第二拉线C。如此设置,便可以避免操作第一绕线盘161转动时,误触第二绕线盘162转动而引起第二拉线C的不当收卷。例如,在第一拉线B释放对植入物W的束缚后,可能释放位置不准确,需要重新束缚植入物W,再将植入物W调整至合适释放位置。如果操作第一绕线盘161时误触第二绕线盘162转动,第二拉线C将限位销D朝近端移动,这会导致限位销D解除对第一拉线B的约束而使得第一拉线B无法再次对植入物W进行束缚。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绕线盘161和第二绕线盘162收卷第一拉线B和第二拉线C的方向相反,避免了在操作第一绕线盘161转动时误触第二绕线盘162转动,继而降低了第二拉线C不恰当地被收卷的几率。使得植入物W的释放位置不准确时,可以利用第一拉线B对植入物W进行重新束缚,如此便可以对植入物W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利于提升植入物W的释放准确性。
下面对第一操作部14和第二操作部15的结构做示例性说明。
结合图11所示,第一操作部14包括导向管141、传动件142和第一旋钮143,导向管141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传动件142可于导向管141内沿轴向移动,且周向限位于导向管141,第一旋钮143可转动地套设于导向管141的外周,且轴向限位于导向管141,第一旋钮143与传动件142螺纹配合,当第一旋钮143绕导向管141转动时,传动件142在第一旋钮143的螺纹传动下相对导向管141沿轴向移动。基于此,传动件142与中管22相连接时,便可以利用传动件142带动中管22相对导向管141沿轴向移动,由于导向管141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且内管21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从而实现了中管22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
结合图10和图12所示,第二操作部15包括连接管151、联动件152和第二旋钮153,连接管151与手柄壳体11相对固定,连接管151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限位槽151a,联动件152与限位槽151a滑动配合,第二旋钮153轴向限位于联动件152,第二旋钮153套设于连接管151外,且能够相对连接管151沿轴向移动以带动联动件152沿限位槽151a移动。基于此,联动件152与外管23相连接时,便可以利用联动件152带动外管23相对导向管141沿轴向移动,由于导向管141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且内管21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从而实现了外管23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外管23与联动件152之间可以是通过胶水相连接,也可以是通过插接配合、螺纹配合或卡扣配合实现彼此固定,对于外管23与联动件152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旋钮153能够相对联动件152周向转动,第二旋钮153能够相对连接管151转动,第二旋钮153可活动地连接有按压件154,按压件154具有螺纹配合部154a,连接管151具有外螺纹,按压件154能够相对第二旋钮153活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螺纹配合部154a与外螺纹相配合,以在第二旋钮153相对连接管151转动时,按压件154带动第二旋钮153相对连接管151沿轴向移动,在第二状态,螺纹配合部154a解除与外螺纹之间的螺纹配合。
由于第一状态下,螺纹配合部154a与连接管151螺纹传动连接,从而该状态下,可以通过操作第二旋钮153相对连接管151旋转实现第二旋钮153沿连接管151的轴向进行准确移动,以改善外管23的轴向移动精确度。由于在第二状态下,螺纹配合部154a解除与连接管151之间的螺纹配合,此时可以快速操作第二旋钮153相对连接管151沿轴向移动,以便快速将外管23相对手柄壳体11沿轴向移动至合适位置,提高操作效率。例如,在操作外管23相对中管22朝近端移动以将植入物从外管23的远端移出时,第二状态下,可以实现快速移出植入物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按压件154可以设置为按钮结构,从而通过按压的方式来实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继续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按压件154与第二旋钮153之间设有第一弹簧155,第一弹簧155用于驱使按压件154由第一状态朝第二状态复位运动,按压件154沿垂直于连接管151的方向穿设于第二旋钮153,按压件154具有限位部154b,第二旋钮153设有锁止件156,锁止件156用于与限位部154b相配合,将按压件154限位于第一状态,锁止件156可相对第二旋钮153于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当锁止件156位于锁止位置时,锁止件156抵持于限位部154b并使得螺纹配合部154a与外螺纹保持螺纹配合,当锁止件156位于解锁位置时,锁止件156解除对限位部154b的限位,使得按压件154在第一弹簧155的驱使下复位运动至第二状态,锁止件156与第二旋钮153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57,第二弹簧157用于驱使锁止件156朝锁止位置复位运动。
在对按压件154进行按压时,按压件154挤压第一弹簧155,并使得按压件154的螺纹配合部154a与连接管151螺纹配合。第二弹簧157驱使锁止件156朝锁止位置移动,使得锁止件156对按压件154的限位部154b进行限位,防止按压件154在第一弹簧155的弹力作用下离开连接管151,继而使得螺纹配合部154a保持在与连接管151相配合的状态。此时,只需要相对连接管151旋转第二旋钮153,使得第二旋钮153连同按压件154一起绕连接管151转动,在螺纹配合部154a与连接管151的螺纹传动作用下,按压件154带着第二旋钮153一起相对连接管151轴向移动,这样便可以利用与第二旋钮153轴向限位的联动件152带动外管23一起轴向移动。
结合图13所示,在需要快速调整外管23相对手柄壳体11的轴向位置时,只需要操作锁止件156克服第二弹簧157作用于锁止件156的弹力,将锁止件156从锁止位置移开,就可以使得锁止件156解除对限位部154b的限位,从而按压件154在第一弹簧155的驱使下复位运动至第二状态,即螺纹配合部154a解除与连接管151之间的螺纹配合。此时,由于没有螺纹配合部154a与连接管151之间的螺纹配合,从而可以操作第二旋钮153快速相对连接管151沿轴向移动,继而在调整外管23相对手柄壳体11的轴向位置时,可以更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第一操作部14和第二操作部15均能够操作相应的管件轴向移动,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操作部14的结构可以采取与第二操作部15相同的结构。确切的说,中管22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的实现方式与外管23相对内管21沿轴向移动的实现方式相同。
再次参阅图3所述,手柄壳体11形成有与主腔11a相连通的第二侧腔11b,第二侧腔11b朝近端延伸的方向与主腔11a朝近端延伸的方向呈锐角,主腔11a设有内管21,内管21与手柄壳体11相连接,且内管21的远端从主腔11a伸出于手柄壳体11。
控制手柄10还包括控弯机构12,控弯机构12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二侧腔11b内,控弯机构12被配置为能够经控弯线A对内管21的远端施加牵引力以使得内管21弯曲。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控弯机构12设置在与手柄壳体11的主腔11a连通的第二侧腔11b内,使得控弯操作简便,不易误操作且不会增加控制手柄10的整体长度,且由于控弯机构12被配置为能够经控弯线A对内管21的远端施加牵引力以使得内管21弯曲,从而既维持了良好的控弯效果,又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对外管23进行牵引时影响外管23对植入物的装载、输送和释放效果,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中管22和外管23套设于内管21上,因此,在控弯机构12对内管21进行控弯操作以使得内管21弯曲时,套设于内管21外的诸如中管22和外管23等管件也将随着一起弯曲,以便调整导管组件20在体内的推进方向,使得导管组件20在进入体内的过程中适应血管的弯曲,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第二侧腔11b和第一侧腔11c分别位于主腔11a的相对两侧,这种结构设置下,控制手柄10的空间布局合理,操作方便。
继续结合图3所示,手柄壳体11连接有第二引导组件13,第二引导组件13被配置为:当控弯机构12经控弯线A对内管21进行牵引时,第二引导组件13张紧控弯线A并引导控弯线A沿张紧方向移动,以降低控弯线A出现在手柄壳体11内出现绕线的几率,有效提高了控弯机构12的操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二引导组件13包括第一滚轮13a和第二滚轮13b,第一滚轮13a和第二滚轮13b均与手柄壳体11转动连接,第一滚轮13a和第二滚轮13b之间形成过线间隙,过线间隙用于供控弯线A穿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导线轮与滚轮可以是相同类似的轮子,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轮子。具体可以是金属轮,也可以是塑料轮,在此不作限定。
结合图3和图8所示,控弯机构12包括导向件121、牵引件122、驱动件123和控弯旋钮124。导向件121与手柄壳体11固定连接并沿第二侧腔11b延伸,牵引件122与控弯线A相连接,且牵引件122可沿导向件121做直线运动,驱动件123可于第二侧腔11b内转动,且沿轴向限位于第二侧腔11b内,驱动件123被配置为能够在转动时带动牵引件122沿导向件121运动,控弯旋钮124与驱动件123相连接,控弯旋钮124用于带动驱动件123转动。在利用控弯机构12对内管21进行控弯操作时,可以通过转动控弯旋钮124以带动驱动件123转动,从而驱动件123带动牵引件122沿导向件121做直线运动。由于控弯线A连接在内管21的远端与牵引件122之间,因此,牵引件122沿导向件121做直线运动时,会经控弯线A对内管21的远端进行牵引,使得内管21的远端弯曲。具体地,在牵引件122沿导向件121朝近端移动时,控弯线A将牵引内管21的远端朝近端移动,从而弯折程度逐渐增大。相应地,在反向转动控弯旋钮124使得牵引件122沿导向件121朝远端移动时,控弯线A对内管21的远端的牵引力逐渐减小从而内管21的弯曲程度逐渐减弱。由此,利用控弯机构12实现对内管21的精准控弯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控弯线A与内管21之间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利用顶丝锁定,或者,内管21采取热塑成型的方式连接控弯线A。牵引件122与控弯线A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胶水连接或者通过螺丝相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弯线A可以采取打结的方式系在牵引件122上,对于控弯线A如何与内管21、牵引件122相连接,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牵引件122呈环状,并套设于导向件121外,牵引件122沿周向限位于导向件121。该实施方式中,牵引件122以套设的方式与导向件121配合,组装方便,且牵引件122沿导向件121的运动稳定性好。
需要说明的是,控弯机构12中,实现驱动件123转动时带动牵引件122沿导向件121运动的结构具有多种可能。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导向件121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导向槽121a,驱动件123呈管状,并套设于导向件121外,驱动件123的内壁设有内螺纹,牵引件122与导向槽121a滑动配合,牵引件122与内螺纹相配合,当驱动件123转动时,驱动件123螺纹传动牵引件122沿导向槽121a移动。该实施方式中,导向件121可以是管状,也可以是实心柱体,在此不做限定。其中,导向件121为管状时,导向槽121a可以为径向贯穿导向件121侧壁的通槽,也可以是未贯穿导向件121的内壁的盲槽。
再例如,结合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件121呈管状且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导向槽121a,驱动件123可转动地插设于导向件121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123可以是中空管状,也可以是实心的柱体。该实施方式中,驱动件123设有外螺纹,牵引件122与导向槽121a滑动配合,牵引件122与外螺纹相配合,当驱动件123转动时,驱动件123螺纹传动牵引件122沿导向槽121a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件123是通过螺纹传动牵引件122沿导向槽121a移动,使得牵引件122经控弯线A对内管21的远端进行牵引,螺纹传动的方式本身不仅控制精度高,而且能够实现自锁,从而在不转动控弯旋钮124时,驱动件123受到螺纹自锁的作用而不会发生转动以避免牵引件122出现移位,有效提高了对内管21的精准控弯操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理解地,导向件121不仅可以采取上述开槽形成导向槽121a的方式,实现引导牵引件122做直线运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槽121a可以替换为导向凸起,利用导向凸起对牵引件122起到周向上限位,并在轴向上能够引导牵引件122移动。对于导向件121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再次参阅图1所示,控制手柄10还包括前端壳体10a,前端壳体10a连接在第二操作部15的远端,可以方便操作者握持使用控制手柄10。
前端壳体10a的远端可以连接稳定管24,稳定管24套设于导管组件20的外部,对导管组件20起到稳定支撑作用,提高导管组件20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各管件的近端设置有排空组件。示例性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输送系统100中的管件包括了内管21以及依次套设于内管21外的中管22、外管23和稳定管24,对于这些管件的连接关系,在此不作赘述。输送系统100包括4个排空组件,具体为第一排空组件21a、第二排空组件22a、第三排空组件23a和第四排空组件24a,以分别与内管21、中管22、外管23和稳定管24这4个管件对应,从而可以利用排空组件对这些管件进行排空,避免空气进入体内而造成不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接”、“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柄壳体,形成有主腔以及与所述主腔相连通的侧腔,所述侧腔朝近端延伸的方向与所述主腔朝近端延伸的方向呈锐角;
撤线机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侧腔内,所述撤线机构被配置为能够收卷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其中,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撤线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植入物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撤线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限位销相连接,所述第一拉线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限位销的约束下沿植入物的径向对植入物产生束缚力,且当所述限位销移除时,所述第一拉线解除对所述植入物的径向束缚,所述第二拉线被配置为能够牵引所述限位销相对所述植入物朝近端移动以移除所述限位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撤线机构包括第一绕线盘、第二绕线盘、第一撤线旋钮和第二撤线旋钮,所述第一绕线盘和所述第二绕线盘均与所述手柄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撤线旋钮与所述第一绕线盘相连接,所述第二撤线旋钮与所述第二绕线盘相连接,所述第一撤线旋钮和所述第二撤线旋钮被配置为能够分别操作所述第一绕线盘和所述第二绕线盘相对所述手柄壳体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绕线盘和所述第二绕线盘分别收卷所述第一拉线和所述第二拉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撤线旋钮连接有第一棘轮,所述手柄壳体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棘轮相配合的第一棘爪,通过所述第一棘爪与所述第一棘轮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撤线旋钮仅能够操作所述第一绕线盘朝收卷所述第一拉线的方向转动;
和/或,所述第二撤线旋钮连接有第二棘轮,所述手柄壳体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棘轮相配合的第二棘爪,通过所述第二棘爪与所述第二棘轮的配合,使得所述第二撤线旋钮仅能够操作所述第二绕线盘朝收卷所述第二拉线的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盘和所述第二绕线盘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壳体连接有引导组件,所述引导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绕线盘和所述第二绕线盘分别收卷所述第一拉线和所述第二拉线时,所述引导组件张紧所述第一拉线和所述第二拉线并引导所述第一拉线和所述第二拉线沿张紧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组件包括第一导线轮、第二导线轮和第三导线轮,所述第一导线轮、所述第二导线轮和第三导线轮均与所述手柄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线轮和所述第二导线轮之间形成第一过线间隙,所述第一过线间隙用于供所述第一拉线穿过,所述第二导线轮和所述第三导线轮之间形成第二过线间隙,所述第二过线间隙用于供所述第一拉线穿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柄包括与所述手柄壳体相连接的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被配置为能够操作套设于内管外的中管相对所述内管沿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操作部被配置为能够操作套设于所述中管外的外管相对所述中管轴向移动,所述中管和外管之间形成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被配置为能够收容植入物,所述中管的远端通过所述第一拉线与所述植入物可分离连接,且当所述外管相对所述中管朝近端移动时,所述植入物从所述外管的远端移出所述收容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操作部的结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部包括导向管、传动件和第一旋钮,所述导向管与所述手柄壳体相连接,所述传动件可于所述导向管内沿轴向移动,且周向限位于所述导向管,所述第一旋钮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导向管的外周,且轴向限位于所述导向管,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传动件螺纹配合,当所述第一旋钮绕所述导向管转动时,所述传动件在所述第一旋钮的螺纹传动下相对所述导向管沿轴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部包括连接管、联动件和第一旋钮,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手柄壳体相对固定,所述连接管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联动件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旋钮轴向限位于所述联动件,所述第一旋钮套设于所述连接管外,且能够相对所述连接管沿轴向移动以带动所述联动件沿所述限位槽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钮能够相对所述联动件周向转动,所述第一旋钮能够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所述第一旋钮可活动地连接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具有螺纹配合部,所述连接管具有外螺纹,所述传动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旋钮活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所述螺纹配合部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以在所述第一旋钮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时,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一旋钮相对所述连接管沿轴向移动,在第二状态,所述螺纹配合部解除与所述外螺纹之间的螺纹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第一旋钮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用于驱使所述传动件由第一状态朝第二状态复位运动,所述传动件沿垂直于所述连接管的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旋钮,所述传动件具有限位部,所述第一旋钮设有锁止件,所述锁止件用于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将所述传动件限位于第一状态,所述锁止件可相对所述第一旋钮于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当所述锁止件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锁止件抵持于限位部并使得所述螺纹配合部与所述外螺纹保持螺纹配合,当所述锁止件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锁止件解除对所述限位部的限位,使得所述传动件在所述第一弹簧的驱使下复位运动至第二状态,所述锁止件与所述第一旋钮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用于驱使所述锁止件朝锁止位置复位运动。
13.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手柄。
CN202211148005.XA 2022-09-20 2022-09-20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Pending CN1177710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8005.XA CN117771020A (zh) 2022-09-20 2022-09-20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8005.XA CN117771020A (zh) 2022-09-20 2022-09-20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71020A true CN117771020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78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8005.XA Pending CN117771020A (zh) 2022-09-20 2022-09-20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710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06371B2 (ja) リード線を抜去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1589893B2 (en) Medical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US10357253B2 (en)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US10231728B2 (en) Medical fastening device
US10010326B2 (en)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JP6712600B2 (ja) 操作機構を持つガイドカテーテル
CN106730246B (zh) 适合左手操作的可调弯导管
US10045763B2 (en)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set
US10492778B2 (en) Medical fastening device
JP5820427B2 (ja) カテーテルシース引っ込め器具
US11304726B2 (en) Tissue-fastening tool indwel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welling tissue-fastening tool
US9149173B2 (en) Medical device for use in endoscopic procedure
US9987019B2 (en)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CN114870203B (zh) 盘绕装置、手术器械及手术机器人
WO2022143990A1 (zh) 切线装置
CN117771020A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CN117770885A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EP4265199A1 (en) Delivery device and delivery system
CN115399821A (zh) 一种锁结装置及手柄控制系统
CN114469226A (zh) 鞘管可调弯装置及腔内裂口封堵系统
CN114533348A (zh) 收线系统
CN116327441A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WO2023116369A1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CN117814955A (zh) 收线装置及经导管瓣环成形系统
CN217660063U (zh) 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