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63703B - 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63703B CN117763703B CN202410194641.9A CN202410194641A CN117763703B CN 117763703 B CN117763703 B CN 117763703B CN 202410194641 A CN202410194641 A CN 202410194641A CN 117763703 B CN117763703 B CN 1177637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ndard
- length
- height
- added
- kn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oys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涉及建筑工程架体支撑体系设计领域;其中,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包括:将建筑结构的BIM模型导入Revit平台形成结构模型,并进行盘扣式支撑架立杆的平面排布;在结构模型中自动识别底面以及顶面的不同标高;在结构模型中以预设的参数设置进行自动分区,并对每一分区自动编号;对指定分区内结构层间的底面最高点和顶面最低点进行高度差计算;通过预设条件计算得到各元件的数量以及顶托、底托的外露长度;输出立杆配杆的结果;本申请将建筑结构的BIM模型导入Revit平台形成结构模型,在Revit平台上对各参数进行识别并计算,达到提高盘扣的利用率的效果,使用极为方便,加快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架体支撑体系设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盘扣式支撑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扣件式脚手架,盘扣式脚手架的立杆一般为符合500模数(即单节长度为0.5m)的标准节,使用时需要按照不同长度并配合顶托、底托进行配置,且盘扣式脚手架的水平杆和斜拉杆只能连接在同一水平面的盘扣上。
由于现有施工方案中只能通过人工即时排布,无法提前对高低跨部位进行立杆配杆,导致各层间的盘扣无法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盘扣无法用于水平杆和斜拉杆的搭建,失去了盘扣式脚手架承载力大的优势,在使用上极为不便。
因此,如何提高盘扣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能够提高盘扣的利用率,增大盘扣式脚手架的承载力,且在使用上极为便利。
本申请提供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所述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基于Revit平台,所述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包括:
将建筑结构的BIM模型导入Revit平台形成结构模型,并进行盘扣式支撑架立杆的平面排布;
在所述结构模型中自动识别底面以及顶面的不同标高;
在所述结构模型中以预设的参数设置进行自动分区,并对每一分区自动编号;
对指定分区内结构层间的底面最高点和顶面最低点进行高度差计算;
通过预设条件计算得到标准节的数量;
计算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以及底托的外露长度;
计算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以及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
计算每一所述分区的楼层净高,以及底部和顶部高度差范围增加标准节数量;
根据净高以及标准节数量判断是否需要增设非标立杆,并计算底托及顶托的调节长度;
计算立杆所需的盘扣数量;
输出立杆配杆的结果。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Revit平台的插件完成盘扣式支撑架立杆的平面排布,以对盘扣式支撑架立杆进行数量统计。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的参数设置为底面标高以及顶面标高均相同,将底面标高以及顶面标高均相同的空间区域划分为同一分区。
进一步地,对指定分区内结构层间的底面最高点和顶面最低点进行高度差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A=L-H(1)
在公式(1)中,A为指定分区内底面最高点标高与顶面最低点标高之间的高度差,即最小净高;L为指定分区内顶面最低点标高;H为指定分区内底面最高点标高。
进一步地,通过预设条件计算得到标准节的数量,其中,预设条件为:标准节的长度为预设值,底托与顶托的总调节长度范围为预设范围。
进一步地,标准节的长度为0.5m,底托与顶托的总调节长度范围为0.8m-1.2m,标准节数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A-0.5*N1≥0.8(2)
A-0.5*N2≤1.2(3)
在公式(2)中,N1为标准节的第一值,在公式(3)中,N2为标准节的第二值。
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标准节数量N3=max(N11,N22)。
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此时最小净空高度范围内,通过标准节、顶托及底托调节已无法满足,需在底托上增设非标立杆,非标立杆的长度为0.2m,重新按照如下计算公式来计算标准节的数量:
A-0.5*N1-0.2≥0.8(4)
A-0.5*N2-0.2≤1.35(5)
计算出N1、N2后,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标准节数量N3=max(N11,N22)。
进一步地,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B以及最小净高处底托外露长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B=(A-0.5*N3-0.35-0.25)*0.5(6)
C=(A-0.5*N3-0.35-0.25)*0.5(7)
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B以及最小净高处底托外露长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B=(A-0.5*N3-0.35-0.25-0.2)*0.3/0.75(8)
C=(A-0.5*N3-0.35-0.25-0.2)*0.45/0.75(9)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分区的楼层净高A2的计算公式如下:
A2=A+D+E(10)
公式(10)中,D为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E为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
进一步地,其中,判断是否需要增设非标立杆,并计算底托及顶托的调节长度,计算规则分为如下两种:
第一种: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
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D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5为:
N5=INT((D+C-0.1)/0.5)(11)
若满足“D+C∈0.1+0.5*N5~0.3+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12)
若不满足“D+C∈0.1+0.5*N5~0.3+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并在底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0.2(13)
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E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6为:
N6=INT((E+B-0.1)/0.5)(14)
若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15)
若不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并在顶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0.2(16)
第二种: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
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D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5为:
N5=INT((D+C-0.1+0.2)/0.5)(17)
若满足“D+C∈0.1+0.5*N5~0.4+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18)
若不满足“D+C∈0.1+0.5*N5~0.4+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则在底部减少1节0.2m非标立杆,增加1个标准节,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0.2-0.5(19)
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E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6为:
N6=INT((E+B-0.1)/0.5)(20)
若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21)
若不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并在顶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0.2(22)
进一步地,统计同一根立杆所需0.2m非标立杆数量N7,并计算立杆所需的盘扣数量F为:
F=(A2-C2-B2-0.6-0.2*N7)/0.5+1(23)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将建筑结构的BIM模型导入Revit平台形成结构模型,在Revit平台上对各参数进行识别并计算,对标准节、非标立杆的数量以及顶托的外露长度、底托的外露长度进行设计,保证各层间的盘扣位于同一水平面,实现了智能化配杆的功能,提高盘扣的利用率,增大盘扣式脚手架的承载力,且在使用上极为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实施例中基于Revit平台的盘扣式支撑架立杆自动配杆方法流程图;
图2示出了各层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各层间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立杆配杆可视化界面与结构模型的部分结合示意图;
图5示出了立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底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顶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非标立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标准杆(长度为3m)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标准杆(长度为2m)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标准杆(长度为0.5m)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底托;200-非标立杆;300-标准杆;400-顶托;500-盘扣;600-调节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基于图1参阅以下各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Revit平台的盘扣式支撑架立杆自动配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0.将建筑结构的BIM模型导入Revit平台形成结构模型,并进行盘扣式支撑架立杆的平面排布;
其中,BIM(英文全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模型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具体来说,BIM模型是指在建设工程及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阶段全寿命周期创建和管理建筑信息的过程,全过程应用三维、实时、动态的模型涵盖了几何信息、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各种建筑组件的性质信息及工料信息。
Revit平台是Autodesk公司一套系列软件的名称。Revit平台是为BIM模型构建的,可帮助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和维护质量更好、能效更高的建筑。
本实施例设定结构模型包括多个楼层,各层间分别设有支撑梁等构筑物,因此,各层间的底面和顶面的标高不尽相同。
本实施例通过Revit平台的插件完成盘扣式支撑架立杆的平面排布,以对盘扣式支撑架立杆进行数量统计,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是通过内置规则自动生成各层间的立杆平面布置图,确定立杆平面位置后,再进行立杆配杆,便于材料精确统计。
其中,内置规则包括但不限于立杆的覆盖率,以及各立杆之间的间距等基本参数。
在保证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地控制立杆的数量,从而起到减少施工成本的目的,具有良好的设计意义。
S1200.在结构模型中自动识别底面以及顶面的不同标高;
通过结构模型,Revit平台可以快速自动地识别出各层间底面的标高,以及各层间顶面的标高,且标高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显示或者不显示,降低了人工计算的成本,提高计算效率和精确度。
S1300.在结构模型中以预设的参数设置进行自动分区,并对每一分区自动编号;
预设的参数设置为底面标高以及顶面标高均相同,将底面标高以及顶面标高均相同的空间区域划分为同一分区,本实施例有利于将同一分区内的区域进行立杆配杆,降低人工划分的误差。
S1400.对指定分区内结构层间的底面最高点和顶面最低点进行高度差计算;
请参阅图2,对指定分区内结构层间的底面最高点和顶面最低点进行高度差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A=L-H(1)
在公式(1)中,A为指定分区内底面最高点标高与顶面最低点标高之间的高度差,即最小净高;L为指定分区内顶面最低点标高;H为指定分区内底面最高点标高。
在实际运用时,需要扣除预先设定的模板、主楞、次楞等高度计算出盘扣式支撑架的净高,这里所述的净高为上述的最小净高。
S1500.通过预设条件计算得到标准节的数量;
其中,预设条件为:标准节的长度为预设值,底托与顶托的总调节长度范围为预设范围。
本实施例可以进行如下设定:标准节的长度为0.5m,底托与顶托的总调节长度范围为0.8m-1.2m。
标准节的计算公式如下:
A-0.5*N1≥0.8(2)
A-0.5*N2≤1.2(3)
在公式(2)中,N1为标准节的第一值,在公式(3)中,N2为标准节的第二值。
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标准节数量N3=max(N11,N22)。
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此时最小净空高度范围内,通过标准节、顶托及底托调节已无法满足,需在底托上增设非标立杆,非标立杆的长度为0.2m,重新按照如下计算公式来计算标准节的数量:
A-0.5*N1-0.2≥0.8(4)
A-0.5*N2-0.2≤1.35(5)
计算出N1、N2后,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标准节数量N3=max(N11,N22)。
S1600.计算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以及底托的外露长度;
对应S1500,对N1、N2的不同情况进行顶托的外露长度以及底托的外露长度的计算。
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B以及最小净高处底托外露长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B=(A-0.5*N3-0.35-0.25)*0.5(6)
C=(A-0.5*N3-0.35-0.25)*0.5(7)
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B以及最小净高处底托外露长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B=(A-0.5*N3-0.35-0.25-0.2)*0.3/0.75(8)
C=(A-0.5*N3-0.35-0.25-0.2)*0.45/0.75(9)
S1700.计算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以及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
本实施例定义D为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E为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
S1800.计算每一分区的楼层净高,以及底部和顶部高度差范围增加的标准节数量;
请参阅图2和图3,每一分区的楼层净高A2的计算公式如下:
A2=A+D+E(10)
S1900.根据净高以及标准节数量判断是否需要增设非标立杆,并计算底托及顶托的调节长度;
其中,判断是否需要增设非标立杆,并计算底托及顶托的调节长度,计算规则分为如下两种:
第一种: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
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D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5为:
N5=INT((D+C-0.1)/0.5)(11)
INT()函数,是VFP数值函数的一种,是将一个要取整的实数(可以为数学表达式)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利用INT函数可以返回一个小数的整数,如4.323,返回4,它不是四舍五入,而是舍尾法,即使4.987,也是返回4,而不是5。
若满足“D+C∈0.1+0.5*N5~0.3+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12)
若不满足“D+C∈0.1+0.5*N5~0.3+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并在底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0.2(13)
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E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6为:
N6=INT((E+B-0.1)/0.5)(14)
若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15)
若不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并在顶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0.2(16)
第二种: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
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D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5为:
N5=INT((D+C-0.1+0.2)/0.5)(17)
若满足“D+C∈0.1+0.5*N5~0.4+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18)
若不满足“D+C∈0.1+0.5*N5~0.4+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则在底部减少1节0.2m非标立杆,增加1个标准节,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0.2-0.5(19)
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E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6为:
N6=INT((E+B-0.1)/0.5)(20)
若满足“E+B∈0.1+0.5*N6~0. 3+0.5*N6”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21)
若不满足“E+B∈0.1+0.5*N6~0. 3+0.5*N6”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并在顶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0.2(22)
S2000.计算立杆所需的盘扣数量;
统计同一根立杆所需0.2m非标立杆数量N7,并计算立杆所需的盘扣数量F为:
F=(A2-C2-B2-0.6-0.2*N7)/0.5+1(23)
在实际运用时,本实施例选用标准杆进行立杆配杆,由于单节标准节的长度为0.5m,标准杆由多节标准节一体成型而成,因此,标准杆的模数为单节标准节的倍数,即标准杆具有多种不同规格,不同规格的标准杆长度为3m、2.5m、2m、1.5m、1m或0.5m。
3m长标准杆的数量N8-1的计算公式为:
N8-1=INT() (24)
2.5m长标准杆的数量N8-2的计算公式为:
N8-2=INT() (25)
2.0m长标准杆的数量N8-3的计算公式为:
N8-3=INT() (26)
1.5m长标准杆的数量N8-4的计算公式为:
N8-4=INT() (27)
1.0m长标准杆的数量N8-5的计算公式为:
N8-5=INT() (28)
0.5m长标准杆的数量N8-6的计算公式为:
N8-6=INT() (29)
根据上述公式得出各规格的标准杆的数量以实现配杆。
S2100.输出立杆配杆的结果。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输出由下往上的立杆配杆结果。
立杆配杆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立杆配杆可视化界面及材料统计清单。
请参阅图4,立杆配杆可视化界面与结构模型相匹配,可以直观地观察整体结构,也可以对某一部位观察细节结构,此外,立杆可视化结果将标准节、标准杆、非标立杆、底托及顶托外露长度赋予不同颜色并进行尺寸标示,便于现场交底。
材料统计清单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元件的型号、材质、单根杆件的理论重量、杆件总数以及总重量,实现各规格标准杆、非标立杆、顶托、底托材料用量精准、快速统计,为工程交底和材料统计提供有效支撑,实现立杆配杆可视化交底,提升材料统计智能化程度和精准度,减少人工投入。
本实施例通过最小净高来确定标准节及非标立杆的数量以及底托和顶托的调节长度,实现立杆的自动配杆,保证各层间内的盘扣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供水平杆和斜拉杆的搭建,确保盘扣式支撑架的搭设符合规范标准,提高盘扣式支撑架的承载力和安全系数,并起到提升智能化管理程度的作用。
请参阅图5,根据上述的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可以得到盘扣式支撑架中立杆配杆的结果,以一根立杆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立杆自下而上包括底托100、非标立杆200、标准杆300以及顶托400,在非标立杆200和标准杆300上均设置有盘扣500,标准杆300至少为一根。
其中,请参阅图6和图7,底托100和顶托400分别可以进行长度调节,在立杆配杆中,顶托400的长度为竖直方向的数值(即外露长度B),底托100的长度为竖直方向的数值(即外露长度C),本实施例设定底托100和顶托400的总调节长度范围为0.8m-1.2m。
底托100和顶托400分别设有调节螺母600,通过调节螺母600的旋转来实现底托100外露长度C以及顶托400外露长度B 的长度调节,可以理解的是,调节螺母600通过螺纹配合进行旋转。
请进一步参阅图6,当调节螺母600向上运动时,外露长度C的长度增加,相反地,当调节螺母600向下运动时,外露长度C的长度减少。
请进一步参阅图7,当调节螺母600向下运动时,外露长度B的长度增加,相反地,当调节螺母600向上运动时,外露长度B的长度减少。
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设定非标立杆200的长度为0.2m,请参阅图5,标准杆300的长度可以为3m、2.5m、2m、1.5m、1m或0.5m,请参阅图9,标准杆300的长度为3m,盘扣数量为6个,请参阅图10,标准杆300的长度为2m,盘扣数量为4个,请参阅图11,标准杆300的长度为0.5m(即标准节),盘扣数量为1个,其他规格的标准杆节数以此类推。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一根立杆包括一个底托100、标准杆300和一个顶托400,当然,也包括一些其他的立杆配杆组合,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7)
1.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所述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基于Revit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包括:
将建筑结构的BIM模型导入Revit平台形成结构模型,并进行盘扣式支撑架立杆的平面排布;
在所述结构模型中自动识别底面以及顶面的不同标高;
在所述结构模型中以预设的参数设置进行自动分区,并对每一分区自动编号;
对指定分区内结构层间的底面最高点和顶面最低点进行高度差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A=L-H;
其中, A为指定分区内底面最高点标高与顶面最低点标高之间的高度差,即最小净高;L为指定分区内顶面最低点标高;H为指定分区内底面最高点标高;
通过预设条件计算得到标准节的数量,其中,预设条件为:标准节的长度为预设值,底托与顶托的总调节长度范围为预设范围,标准节的长度为0.5m,底托与顶托的总调节长度范围为0.8m-1.2m,标准节数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A-0.5*N1≥0.8;
A-0.5*N2≤1.2;
其中, N1为标准节的第一值, N2为标准节的第二值;
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标准节数量N3=max(N11,N22);
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此时最小净空高度范围内,通过标准节、顶托及底托调节已无法满足,需在底托上增设非标立杆,非标立杆的长度为0.2m,重新按照如下计算公式来计算标准节的数量:
A-0.5*N1-0.2≥0.8;
A-0.5*N2-0.2≤1.35;
计算出N1、N2后,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标准节数量N3=max(N11,N22);
计算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以及底托的外露长度;
计算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以及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
计算每一所述分区的楼层净高,以及底部和顶部高度差范围增加标准节数量;
根据净高以及标准节数量判断是否需要增设非标立杆,并计算底托及顶托的调节长度;
计算立杆所需的盘扣数量;
输出立杆配杆的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Revit平台的插件完成盘扣式支撑架立杆的平面排布,以对盘扣式支撑架立杆进行数量统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参数设置为底面标高以及顶面标高均相同,将底面标高以及顶面标高均相同的空间区域划分为同一分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B以及最小净高处底托外露长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B=(A-0.5*N3-0.35-0.25)*0.5;
C=(A-0.5*N3-0.35-0.25)*0.5;
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最小净高处顶托的外露长度B以及最小净高处底托外露长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B=(A-0.5*N3-0.35-0.25-0.2)*0.3/0.75;
C=(A-0.5*N3-0.35-0.25-0.2)*0.45/0.7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分区的楼层净高A2的计算公式如下:
A2=A+D+E;
其中,D为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E为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判断是否需要增设非标立杆,并计算底托及顶托的调节长度,计算规则分为如下两种:
第一种:当N1、N2不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
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D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5为:
N5=INT((D+C-0.1)/0.5);
若满足“D+C∈0.1+0.5*N5~0.3+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
若不满足“D+C∈0.1+0.5*N5~0.3+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并在底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0.2;
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E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6为:
N6=INT((E+B-0.1)/0.5);
若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
若不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并在顶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0.2;
第二种:当N1、N2满足“N1、N2均不为整数,N1向下取整后为N11、N2向下取整后为N22,且N11=N22”,
层间每一底面与最高底面的高度差D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5为:
N5=INT((D+C-0.1+0.2)/0.5);
若满足“D+C∈0.1+0.5*N5~0.4+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
若不满足“D+C∈0.1+0.5*N5~0.4+0.5*N5”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5个标准节后,则在底部减少1节0.2m非标立杆,增加1个标准节,调节底托长度C2为:
C2=C+D-0.5*N5+0.2-0.5;
竖向顶面投影与最低顶面的高度差E所需增加的标准节数量N6为:
N6=INT((E+B-0.1)/0.5);
若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
若不满足“E+B∈0.1+0.5*N6~0.3+0.5*N6”条件,则在最小净高标准节数量N3的基础上增加N6个标准节,并在顶部增加1节0.2m非标立杆后,调节顶托长度B2为:
B2=E+B-0.5*N6-0.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杆自动配杆方法,其特征在于,统计同一根立杆所需0.2m非标立杆数量N7,并计算立杆所需的盘扣数量F为:
F=(A2-C2-B2-0.6-0.2*N7)/0.5+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194641.9A CN117763703B (zh) | 2024-02-22 | 2024-02-22 | 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194641.9A CN117763703B (zh) | 2024-02-22 | 2024-02-22 | 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63703A CN117763703A (zh) | 2024-03-26 |
CN117763703B true CN117763703B (zh) | 2024-05-03 |
Family
ID=90322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194641.9A Active CN117763703B (zh) | 2024-02-22 | 2024-02-22 | 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63703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83949A (zh) * | 2019-01-21 | 2019-05-21 | 广东星层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bim的外脚手架智能设计方法 |
CN112948928A (zh) * | 2021-02-25 | 2021-06-11 | 万翼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净空高度计算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5221576A (zh) * | 2022-07-01 | 2022-10-21 | 深圳市华森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集水坑设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4
- 2024-02-22 CN CN202410194641.9A patent/CN1177637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83949A (zh) * | 2019-01-21 | 2019-05-21 | 广东星层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bim的外脚手架智能设计方法 |
CN112948928A (zh) * | 2021-02-25 | 2021-06-11 | 万翼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净空高度计算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5221576A (zh) * | 2022-07-01 | 2022-10-21 | 深圳市华森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集水坑设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中广核大厦空调系统设计;浦至;江宋标;李刚;;制冷;20160315(01);第32-3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63703A (zh) | 2024-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763703B (zh) | 一种立杆自动配杆方法 | |
CN111742179A (zh) | 空调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 |
CN113577796B (zh) |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活动舞台现场智能云中控管理平台 | |
CN204612097U (zh) | 涡壳体、风道组件及立式空调器 | |
CN205679261U (zh) | 一种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 | |
CN106839089A (zh) | 嵌入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652027A (zh) | 一种三维建筑的建模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8009144A (zh) | 幕墙表皮自动下单方法及其系统 | |
CN105421824B (zh) | 一种洁净室系统 | |
CN114937137B (zh) | 一种基于bim与gis的建筑环境智能分析方法 | |
CN204361216U (zh) | 一种通风装置 | |
CN209195143U (zh) | 帐篷 | |
CN112883622A (zh) | 有限元分析下非规则板柱剪力墙中模板起拱位置获取方法 | |
CN112303858A (zh) | 一种室内微正压控制方法 | |
JP2001167137A (ja) | 仮設材配置図面作成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 |
CN2550446Y (zh) | 一种阳台交错分布的公寓式楼宇 | |
TW201120428A (en) | Wind and rain testing machine having human-machine interfa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 |
CN207946087U (zh) | 一种激光投线装置 | |
CN105335586B (zh) | 用于换热器设计中建立自动布管模型的方法 | |
CN202401780U (zh) | 一种宽视野组合空间厅住宅 | |
CN205444814U (zh) | 一种带有种植池的进风井结构 | |
CN215466657U (zh) | 一种用于增材制造设备的清理机构 | |
CN210440879U (zh)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软装风格调试台 | |
CN221785869U (zh) | 一种高承重型花篮架结构 | |
CN210105465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围栏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