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48806B -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48806B
CN117748806B CN202311761271.4A CN202311761271A CN117748806B CN 117748806 B CN117748806 B CN 117748806B CN 202311761271 A CN202311761271 A CN 202311761271A CN 117748806 B CN117748806 B CN 117748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outlet
channel
inlet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612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748806A (zh
Inventor
叶叶
邹孟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long Electrical Machinery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long Electrical Machinery Stock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long Electrical Machinery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long Electrical Machinery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612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488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748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48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748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48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主轴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的一端带有安装孔、另一端呈封闭状;并在外壳体内形成环绕安装孔的冷却流道;定子组件,定子组件插设在外壳体体内侧;转子组件,转子组件活动插设在定子组件内侧;电机端盖,在外壳体的安装孔外侧覆有电机端盖;外冷却循环机构,外冷却循环机构与冷却流道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主轴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设备,在持续运行中,很容易出现过热现象。电机的温度不断升高之后,电机内部的电阻也会增加,这个时候电动机的效率和出力就会急剧下降,因此在电动机运动过程中需要进行散热冷却。
现常用主轴电机冷却方法是在电机机壳的上设置散热翅,来增加电机的散热面积,由于异步电动机在电能量转换为机械能量的过程中热量产生较多,导致简单的散热翅难以应对电机产生的热量,散热效果较差。后也有一部分电机采用冷却液散热,但是这种散热方式的冷却液的输出流量恒定,无法根据电机的温度或者装置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了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散热效果理想的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包括:
外壳体,外壳体的一端带有安装孔、另一端呈封闭状;并在外壳体内形成环绕安装孔的冷却通道;
定子组件,定子组件插设在外壳体内侧;
转子组件,转子组件活动插设在定子组件内侧;
电机端盖,在外壳体的安装孔外侧覆有电机端盖;
外冷却循环机构,外冷却循环机构与冷却通道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冷却通道包括:
内冷却通道,内冷却通道环绕安装孔;
外冷却通道,外冷却通道位于内冷却通道的外侧;
内冷却通道包括:
内冷却进端,内冷却进端从外壳体的一端延伸入外壳体内;
弧形阶梯部,弧形阶梯部的一端与内冷却进端连接,且弧形阶梯部环绕安装孔;
内冷却出端,内冷却出端与弧形阶梯部的另一端连接,且从外壳体的另一端延伸出;
其中外壳体内设置有两个内冷却通道及两个外冷却通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弧形阶梯部包括:
弧形承接部,若干弧形承接部间距分布;
阶梯连接部,相邻的弧形承接部通过阶梯连接部首尾相连;
其中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的弧形阶梯部呈交替分布,且两个内冷却通道的内冷却进端分别设置在外壳体的两侧端面上,且同一个内冷却通道中内冷却出端与内冷却进端分别设置在外壳体的两侧端面上。其中弧形承接部的弧形角度及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相邻的弧形承接部及阶梯连接部的间距可根据不同型号的外壳体调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弧形阶梯部包括:
半阶梯部,两个半阶梯部互为对称得设置在外壳体内的两侧;
半阶梯部包括:
半弧形部,若干半弧形部间距分布;
阶梯承接部,相邻的半弧形部通过阶梯承接部首尾相连;
其中两个半阶梯部的末端连接,而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的半阶梯部呈交替分布,且内冷却进端与外冷却进端分别与半阶梯部的两端连接;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的内冷却进端及内冷却出端均设置在外壳体的同一侧端面上。且半弧形部的弧心角度及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相邻的两个板弧形部及相邻的两个阶梯承接部的间距均可根据不同的型号的外壳体进行调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外冷却通道包括:
外冷却进孔道,外冷却进孔道设置在外壳体的一端;
外冷却出孔道,外冷却出孔道设置在外壳体的一端;
其中两个外冷却通道中的外冷却孔道分别设置在外壳体同一端的两侧;而一个外冷却通道与一个内冷却通道为一组,同一组内的外冷却通道中的外冷却进孔道与内冷却通道中的内冷却进端通过一个冷却进接头连接;并在外壳体外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等距设置的安置槽,且每个安置槽上均设置有一个接触翅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安置槽呈内窄外宽的阶梯状,接触翅板包括:
外板体,外板体与安置槽相适配并固定在安置槽上;
内承接腔室,在外板体内设置有扁平状并沿外板体延伸的内承接腔室,且内承接腔室内设置有若干冷却筋;
承接进口,在外板体靠安置槽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进口;
承接出口,在外板体靠安置槽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出口,且承接进口与承接出口互为上下对称设置;
单向阀组件,在承接进口与承接出口上均设置有单向阀组件;
其中承接进口向外壳体内延伸并与外冷却进孔道连通,承接出口向外壳体内延伸并与外冷却出孔道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冷却进接头包括:
接头主体,接头主体内形成有沿直线延伸的主通道;
分支管体,分支管体一体成形在接头主体的一侧,且分支管体内形成有侧通道;
注入孔,在接头主体的一端设置有与主通道一端连通的注入孔;
主出孔,在接头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与主通道另一端连通的主出孔;
侧出孔,在分支管体的端面向内设置有与侧通道连通的侧出孔;
承接通道,在主通道的下部形成有直径大于主出孔的承接通道,且承接通道与侧通道及主通道连通;
分流组件,在主通道内设置有分流组件,分流组件用于控制注入孔连通主出孔或主出孔及侧出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分流组件包括:
外定位套筒,在主通道与承接通道连接的一侧上形成有定位沿,并在主通道内设置有外定位套筒,且外定位套筒内形成有支撑槽;
内分流管,在内定位套筒内滑动设置有内分流管,且内分流管靠注入孔的一侧上形成有与支撑槽限位配合的支撑沿,内分流管上同轴设置有导流孔,且内分流管远离支撑沿的一端与主出孔滑动配合;
支撑弹簧,在支撑槽下部与支撑沿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
分流孔,在内分流管外壁设置有若干与导流孔连通的分流孔,且分流孔位于外定位套筒内;
稳流孔,在内分流管外壁上设置有若干连通导流孔与支撑槽的稳流孔;
接触颈部,在导流孔内形成有孔径收缩的接触颈部。
其中内分流管在内定位套筒内滑动的过程中分流孔会延伸出外定位套筒并与侧通道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外冷却循环机构包括:
冷却水箱,冷却水箱的上部设置有回水口,下部设置有出水口,冷却水箱内部设置有上级冷却器;
分水箱,在冷却水箱的下部设置有两个分水箱,分水箱上部设置通过管道与出水口连通的孔道,且管道上设置有进水阀,且分水箱内设置有下级冷却器及液位传感器;
供水泵,两个分水箱下部通过管道均连接有一个供水泵,且管道上设置有分供水阀;
主供水阀,两个供水泵的出端均通过管道连着至同一个主供水阀上;
分水阀,在主供水阀的出端通过管道并联连接有两个分水阀,且每个分水阀均与一个冷却进接头连接;
内冷却出端与外冷却出孔道通过接头及一根回管道与回水口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回水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并带有控制外冷却循环机构的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进水阀、主供水阀、分水阀及供水泵,且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实时温度W0反馈给控制器;且控制器内设置有三段温度阈值,分别为W1、W2、W3,W1<W2<W3;控制器内设置有供水泵的三个阶段的输出功率,分别为P1、P2、P3且P1<P2<P3;
其中控制器控制外冷却循环机构的方法为:
当W0在W1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一个供水泵与一个分水阀向一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供水泵的输出功率为P1;
当W0在W2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两个供水泵及两个分水阀分别向两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两个供水泵的输出功率为P1;
当W0在W3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两个供水泵及两个分水阀分别向两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两个供水泵的输出功率为P2;
当W0大于W3时,控制器控制两个供水泵及两个分水阀分别向两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两个供水泵的输出功率为P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 通过内冷却通道与外冷却通道的设置能够保证外壳体良好的散热效果;
2. 通过外冷却循环机构能够分阶段得向外壳体内输送冷却液,从而保证外壳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冷却散热;
3.而通过三个温度及三个输出功率的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散热的效果,从而更加节能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主轴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内冷却通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中单个内冷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中两个内冷却通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中单个内冷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中主轴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外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冷却进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外冷却循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表示为:1-外壳体、2-内冷却进端、3-弧形阶梯部、31a-弧形承接部、31b-阶梯连接部、32a-半弧形部、32b-阶梯承接部、4-内冷却出端、5-外冷却进孔道、6-外冷却出孔道、7-安置槽、8-外板体、9-内承接腔室、10-承接出口、11-单向阀组件、12-接头主体、13-主通道、14-分支管体、15-侧通道、16-注入孔、17-主出孔、18-侧出孔、19-承接通道、20-外定位套筒、21-内分流管、22-支撑沿、23-支撑弹簧、24-分流孔、25-稳流孔、26-接触颈部、27-冷却水箱、28-供水泵、29-主供水阀、30-分水阀、31-分供水阀、32-承接进口、33-分水箱、34-进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包括:
外壳体1,外壳体1的一端带有安装孔、另一端呈封闭状;并在外壳体1内形成环绕安装孔的冷却通道;
定子组件,定子组件插设在外壳体内侧;
转子组件,转子组件活动插设在定子组件内侧;
电机端盖,在外壳体1的安装孔外侧覆有电机端盖;
外冷却循环机构,外冷却循环机构与冷却通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冷却循环机构用于向冷却通道输送冷却液,通过外冷却循环机构对冷却通道进行可变的流量输出,从而很有效得对主轴电机进行散热,而冷却通道可一体成形在外壳体1内,可也将外壳体1加工成内外壳体1,冷却通道形成在内外壳体1的连接处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冷却通道包括:
内冷却通道,内冷却通道环绕安装孔;
外冷却通道,外冷却通道位于内冷却通道的外侧;
如图2-5:所示内冷却通道包括:
内冷却进端2,内冷却进端从外壳体1的一端延伸入外壳体1内;
弧形阶梯部3,弧形阶梯部3的一端与内冷却进端2连接,且弧形阶梯部3环绕安装孔;
内冷却出端4,内冷却出端4与弧形阶梯部3的另一端连接,且从外壳体1的另一端延伸出;
其中外壳体1内设置有两个内冷却通道及两个外冷却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内冷却通道环绕安装孔,从而能对安装孔内的定子转子产生的热量及时带出,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散热效果;设置的外冷却通道能对外壳体1靠外的部分进行更好的降温,当温度过高时能更好的对外壳体1进行冷却;内冷却进端2与内冷却进端2能够更好得对冷却液进行输送;而弧形阶梯部3能更好的环绕安装孔,从而更好得起到降温的效果;而设置两个冷却通道及两个外冷却通道能更好的保证外壳体1的温度。内冷却通道从靠端盖的一侧延伸入时刻贯穿端盖,并在端盖与外壳体1之间设置密封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3所示:弧形阶梯部3包括:
弧形承接部31a,若干弧形承接部31a间距分布;
阶梯连接部31b,相邻的弧形承接部31a通过阶梯连接部31b首尾相连;
其中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的弧形阶梯部3呈交替分布,且两个内冷却通道的内冷却进端2分别设置在外壳体1的两侧端面上,且同一个内冷却通道中内冷却出端4与内冷却进端2分别设置在外壳体1的两侧端面上。其中弧形承接部31a的弧形角度及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相邻的弧形承接部31a及阶梯连接部31b的间距可根据不同型号的外壳体1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弧形承接部31a能够更好的环绕安装孔同时能保证分布均匀,而阶梯连接部31b能用于连接弧形承接部31a,从而保证同一个弧形阶梯部3连接的顺畅,而两个的弧形阶梯部3呈交替分布从而当温度不高时只需向一个内冷却通道输送冷却液即可,而温度较高时刻向两个内冷却通道输送冷却液,从而保证良好的冷却降温的效果。同一个内冷却通道中内冷却出端4与内冷却进端2分别设置在外壳体1的两侧端面上,该设置的主轴电机可以在安装空间充足的机床上进行安装。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4-6所示:弧形阶梯部3包括:
半阶梯部,两个半阶梯部互为对称得设置在外壳体1内的两侧;
半阶梯部包括:
半弧形部32a,若干半弧形部32a间距分布;
阶梯承接部32b,相邻的半弧形部32a通过阶梯承接部32b首尾相连;
其中两个半阶梯部的末端连接,而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的半阶梯部呈交替分布,且内冷却进端2与外冷却进端分别与半阶梯部的两端连接;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的内冷却进端2及内冷却出端4均设置在外壳体1的同一侧端面上。且半弧形部32a的弧心角度及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相邻的两个板弧形部及相邻的两个阶梯承接部32b的间距均可根据不同的型号的外壳体1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弧形阶梯部3包括了两个半阶梯部,且半阶梯部分别包覆外壳体1的两侧半阶梯部,从而保证了良好的包覆性,进而保证冷却的效果;而半阶梯部包括半弧形部32a与板阶梯承接部32b,半弧形部32a的设置能够达到良好的降温散热的效果,而阶梯承接部32b的设置能保证冷却液在同一个半阶梯部内的半弧形部32a的流动顺畅,而两个半阶梯部的末端连接从而能使其构成一个回路,便于冷却液的流入或排出;两个内冷却通道中的内冷却进端2及内冷却出端4均设置在外壳体1的同一侧端面上,使主轴电机能够在安装空间较小的机床内安装。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外冷却通道包括:
外冷却进孔道5,外冷却进孔道5设置在外壳体1的一端;
外冷却出孔道6,外冷却出孔道6设置在外壳体1的一端;
其中两个外冷却通道中的外冷却孔道分别设置在外壳体1同一端的两侧;而一个外冷却通道与一个内冷却通道为一组,同一组内的外冷却通道中的外冷却进孔道5与内冷却通道中的内冷却进端2通过一个冷却进接头连接;并在外壳体1外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等距设置的安置槽7,且每个安置槽7上均设置有一个接触翅板。
在本实施例中,外冷却进孔道5及外冷却出孔道6均为不贯穿外壳体1的盲孔,而冷却进孔道与冷却出孔道通过接触翅板连接;通过外冷却进孔道5与外冷却出孔道6的设置能够在靠外壳体1外侧的位于进行冷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外壳体1整体的散热效果;而设置的安置槽7用于固定接触翅板,且接触翅板两端通过螺栓等与安置槽7固定连接,且可在安置槽7上设置密封圈;且通过设置的安置槽7及接触翅板能够增大外壳体1外壁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保证外壳体1的散热冷却的效果。而外冷却通道设置在靠端盖的一侧上时则贯穿端盖,并在端盖与外壳体1之间设置密封件。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安置槽7呈内窄外宽的阶梯状,接触翅板包括:
外板体8,外板体8与安置槽7相适配并固定在安置槽7上;
内承接腔室9,在外板体8内设置有扁平状并沿外板体8延伸的内承接腔室9,且内承接腔室9内设置有若干冷却筋;
承接进口32,在外板体8靠安置槽7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进口32;
承接出口10,在外板体8靠安置槽7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出口10,且承接进口32与承接出口10互为上下对称设置;
单向阀组件11,在承接进口32与承接出口10上均设置有单向阀组件11;
其中承接进口32向外壳体1内延伸并与外冷却进孔道5连通,承接出口10向外壳体1内延伸并与外冷却出孔道6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外板体8的设置用于承载内承接腔室9,而内承接腔室9的设置用于供冷却液的通过,且通过冷却液的流道带动外板体8的热量,而外板体8设置在安置槽7上,从而更好得带出外壳体1靠外壁处的热量;而设置的承接进口32用于与冷却进孔道连接,承接出口10用于与冷却出孔道连接,从而保证冷却出孔道与冷却进流道通过内承接腔室9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动通道,从而保证了冷却液的流出与排出;而设置的当向阀组件能够便于高压冷却液的进入,从而使得只有高压冷却液进入冷却通道时接触翅板才会连通冷却进孔道与冷却出孔道。且为了便于内承接腔室9的加工,外板体8可由两个扣合并焊接的半板体连接而成。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6及8所述:冷却进接头包括:
接头主体12,接头主体12内形成有沿直线延伸的主通道13;
分支管体14,分支管体14一体成形在接头主体12的一侧,且分支管体14内形成有侧通道15;
注入孔16,在接头主体12的一端设置有与主通道13一端连通的注入孔16;
主出孔17,在接头主体12的另一端设置有与主通道13另一端连通的主出孔17;
侧出孔18,在分支管体14的端面向内设置有与侧通道15连通的侧出孔18;
承接通道19,在主通道的下部形成有直径大于主出孔17的承接通道19,且承接通道19与侧通道15及主通道13连通;
分流组件,在主通道13内设置有分流组件,分流组件用于控制注入孔16连通主出孔17或主出孔17及侧出孔18。
在本实施例中,接头主体12能够便于外冷却循环机构与外壳体1的连接,而分支管体14能够对进入接头主体12的冷却液进行分流;注入孔16能边用于与外冷却循环机构的进管连接,主出孔17能够用于与内冷却进端2连接,侧出孔18用于与外冷却进孔道5连接,从而将冷却液分流到导内冷却进端2及外冷却孔道内;而承接通道19的连接能够便于主通道13与侧通道15的连接,而分流组件的设置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将冷却液进行分配至内冷却进端2及外冷却孔道内。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分流组件包括:
外定位套筒20,在主通道13与承接通道19连接的一侧上形成有定位沿,并在主通道13内设置有外定位套筒20,外定位套筒20内形成有支撑槽,且外定位套筒20一端抵在定位沿上;
内分流管21,在内定位套筒内滑动设置有内分流管21,且内分流管21靠注入孔16的一侧上形成有与支撑槽限位配合的支撑沿22,内分流管21上同轴设置有导流孔,且内分流管21远离支撑沿22的一端与主出孔17滑动配合;
支撑弹簧23,在支撑槽下部与支撑沿22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23;
分流孔24,在内分流管21外壁设置有若干与导流孔连通的分流孔24,且分流孔24位于外定位套筒20内;
稳流孔25,在内分流管21外壁上设置有若干连通导流孔与支撑槽的稳流孔25;
接触颈部26,在导流孔内形成有孔径收缩的接触颈部26。
其中内分流管21在内定位套筒内滑动的过程中分流孔24会延伸出外定位套筒20并与侧通道1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定位套筒20用于定位内分流管21,支撑弹簧23的设置能够使内分流管21弹性固定在外定位套筒20内,而支撑槽能够限位内分流管21上的支撑沿22,稳流孔25的设置能够使部分冷却液进入支撑槽,从而平和支撑槽与分流孔24内的压力,从而便于内分流管21的位移,而接触颈部26的设置能够增大分流孔24内的接触面积,当进入注入孔16内的冷却液压力达到一定值时会带动内分流管21进一步延伸出外定位套筒20,从而使得分流孔24延伸出外定位套筒20,使得部分冷却液通过分流孔24进入承接通道19后通过侧通道15进入侧出孔18,使得冷却液进入外冷却进孔道5中。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外冷却循环机构包括:
冷却水箱27,冷却水箱27的上部设置有回水口,下部设置有出水口,冷却水箱27内部设置有上级冷却器;
分水箱33,在冷却水箱27的下部设置有两个分水箱33,分水箱上部设置通过管道与出水口连通的孔道,且管道上设置有进水阀34,且分水箱33内设置有下级冷却器及液位传感器;
供水泵28,两个分水箱33下部通过管道均连接有一个供水泵28,且管道上设置有分供水阀31;
主供水阀29,两个供水泵28的出端均通过管道连着至同一个主供水阀29上;
分水阀30,在主供水阀29的出端通过管道并联连接有两个分水阀30,且每个分水阀30均与一个冷却进接头连接;
内冷却出端4与外冷却出孔道6通过接头及一根回管道与回水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水箱27用于接收从内冷却出端4与外冷却出孔道6排出的冷却液,对冷却液进行初步冷却,后通过进水阀34的控制将冷却液均匀分配至两个分水箱33中,后通过下冷却器进一步冷却,后在通过供水泵28向冷却进接头输送;而分供水阀31的设置能够控制一个或者两个供水泵28向住供水阀供给冷却液,从而调整供水的流量与压力,分水阀30的设置能够控制对一个冷却进接头或两个冷却冷却进接头进行供给冷却液;从而在主轴电机不同程度的发热状况下进行更合理的散热,从而保证主轴电机点好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床主轴电机,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回水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并带有控制外冷却循环机构的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进水阀34、主供水阀29、分水阀30及供水泵28,且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实时温度W0反馈给控制器;且控制器内设置有三段温度阈值,分别为W1、W2、W3,W1<W2<W3;控制器内设置有供水泵28的三个阶段的输出功率,分别为P1、P2、P3且P1<P2<P3;
其中控制器控制外冷却循环机构的方法为:
当W0在W1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一个供水泵28与一个分水阀30向一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供水泵28的输出功率为P1;
当W0在W2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两个供水泵28及两个分水阀30分别向两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两个供水泵28的输出功率为P1;
当W0在W3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两个供水泵28及两个分水阀30分别向两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两个供水泵28的输出功率为P2;
当W0大于W3时,控制器控制两个供水泵28及两个分水阀30分别向两个冷却进接头输送冷却液,此时两个供水泵28的输出功率为P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三个温度阈值实现对电机四个发热阶段温度的控制,从而能够更精准得对进行降温,而输出功率为三档,从而能控制进入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压力及流速;而当供水泵28的输出功率大于等于P2时内分流管21会位移至时分流孔24与承接通道19连通的状态,从而将部分冷却液输入外冷却进孔道5,从而达到对外壳体1外部的冷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是可以相互组合的,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3)

1.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1),外壳体(1)的一端带有安装孔、另一端呈封闭状;并在外壳体(1)内形成环绕安装孔的冷却通道;
定子组件,定子组件插设在外壳体(1)内侧;
转子组件,转子组件活动插设在定子组件内侧;
电机端盖,在外壳体(1)的安装孔外侧覆有电机端盖;
外冷却循环机构,外冷却循环机构与冷却通道连接;
冷却通道包括:
内冷却通道,内冷却通道环绕安装孔;
外冷却通道,外冷却通道位于内冷却通道的外侧;
内冷却通道包括:
内冷却进端(2),内冷却进端(2)从外壳体(1)的一端延伸入外壳体(1)内;
弧形阶梯部(3),弧形阶梯部(3)的一端与内冷却进端(2)连接;
内冷却出端(4),内冷却出端(4)与弧形阶梯部(3)的另一端连接,且从外壳体(1)的另一端延伸出;
其中外壳体(1)内设置有两个内冷却通道及两个外冷却通道;
弧形阶梯部(3)包括:
弧形承接部(31a),若干弧形承接部(31a)间距分布;
阶梯连接部(31b),相邻的弧形承接部(31a)通过阶梯连接部(31b)首尾相连;
外冷却通道包括:
外冷却进孔道(5),外冷却进孔道(5)设置在外壳体(1)的一端;
外冷却出孔道(6),外冷却出孔道(6)设置在外壳体(1)的一端;
其中外冷却进孔道(5)与内冷却通道中的内冷却进端(2)通过一个冷却进接头连接;并在外壳体(1)外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等距设置的安置槽(7),且每个安置槽(7)上均设置有一个接触翅板;
安置槽(7)呈内窄外宽的阶梯状,接触翅板包括:
外板体(8),外板体(8)与安置槽(7)相适配并固定在安置槽(7)上;
内承接腔室(9),在外板体(8)内设置有扁平状并沿外板体(8)延伸的内承接腔室(9);
承接进口(32),在外板体(8)靠安置槽(7)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进口(32);
承接出口(10),在外板体(8)靠安置槽(7)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出口(10),且承接进口(32)与承接出口(10)互为上下对称设置;
单向阀组件(11),在承接进口(32)与承接出口(10)上均设置有单向阀组件(11);其中承接进口(32)与外冷却进孔道(5)相通,承接出口(10)与外冷却出孔道(6)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其特征在于,冷却进接头包括:
接头主体(12),接头主体(12)内形成有沿直线延伸的主通道(13);
分支管体(14),分支管体(14)一体成形在接头主体(12)的一侧,且分支管体(14)内形成有侧通道(15);
注入孔(16),在接头主体(12)的一端设置有与主通道(13)一端连通的注入孔(16);
主出孔(17),在接头主体(12)的另一端设置有与主通道(13)另一端连通的主出孔(17);
侧出孔(18),在分支管体(14)的端面向内设置有与侧通道(15)连通的侧出孔(18);
承接通道(19),在主通道(13)的下部形成有直径大于主出孔(17)的承接通道(19),且承接通道(19)与侧通道(15)及主通道(13)连通;
分流组件,在主通道(13)内设置有分流组件,分流组件用于控制注入孔(16)连通主出孔(17)或连通主出孔(17)及侧出孔(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其特征在于,外冷却循环机构包括:
冷却水箱(27),冷却水箱(27)的上部设置有回水口,下部设置有出水口,冷却水箱(27)内部设置有上级冷却器;
分水箱(33),在冷却水箱(27)的下部设置有两个分水箱(33),分水箱(33)上部设置通过管道与出水口连通的孔道,且管道上设置有进水阀(34);
供水泵(28),两个分水箱(33)下部通过管道均连接有一个供水泵(28),且管道上设置有分供水阀(31);
主供水阀(29),两个供水泵(28)的出端均通过管道连接至同一个主供水阀(29)上;
分水阀(30),在主供水阀(29)的出端通过管道并联连接有两个分水阀(30),且每个分水阀(30)均与一个冷却进接头连接; 内冷却出端(4)与外冷却出孔道(6)通过接头及一根回管道与回水口连接。
CN202311761271.4A 2023-12-20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77488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1271.4A CN117748806B (zh) 2023-12-20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1271.4A CN117748806B (zh) 2023-12-20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48806A CN117748806A (zh) 2024-03-22
CN117748806B true CN117748806B (zh) 2024-06-04

Family

I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42456A (ko) * 2013-10-11 2015-04-21 두산인프라코어 주식회사 공작 기계의 냉각 구조
CN107457606A (zh) * 2017-09-14 2017-12-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异步电机电主轴内外冷却结构及温度协同控制系统
JP2018069407A (ja) * 2016-11-01 2018-05-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装置
CN108568703A (zh) * 2018-04-20 2018-09-2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高速电主轴转轴表面冷却的柔性热管
CN110492673A (zh) * 2019-05-31 2019-11-22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电机冷却系统和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KR102041249B1 (ko) * 2018-07-23 2019-11-27 하이윈 마이크로시스템 코포레이션 회전 전기 모터의 냉각 구조
CN114211305A (zh) * 2021-12-22 2022-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主轴的轴向和径向联合冷却结构、电主轴和机床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42456A (ko) * 2013-10-11 2015-04-21 두산인프라코어 주식회사 공작 기계의 냉각 구조
JP2018069407A (ja) * 2016-11-01 2018-05-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装置
CN107457606A (zh) * 2017-09-14 2017-12-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异步电机电主轴内外冷却结构及温度协同控制系统
CN108568703A (zh) * 2018-04-20 2018-09-2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高速电主轴转轴表面冷却的柔性热管
KR102041249B1 (ko) * 2018-07-23 2019-11-27 하이윈 마이크로시스템 코포레이션 회전 전기 모터의 냉각 구조
CN110492673A (zh) * 2019-05-31 2019-11-22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电机冷却系统和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CN114211305A (zh) * 2021-12-22 2022-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主轴的轴向和径向联合冷却结构、电主轴和机床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ILES进口磨齿机主轴电机内冷分离的技术探索;伏宇璐 等;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200715(第4期);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12857B2 (en) Liquid cooling station
US9109609B2 (en) Submersible pump motor cooling through external oil circulation
CN108377063B (zh) 一种耐低温防冻水冷式电机泵单元及高压清洗机
CN110735808B (zh) 一种脉动流强化冷却轴承座装置
CN117748806B (zh)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7748806A (zh) 一种机床主轴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EP4195361A1 (en) Electric pump for powe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210686315U (zh) 空压机的余热回收装置
CN211874738U (zh) 一种吸水泵电机的冷却循环系统
CN111271927A (zh) 电缆自动降温系统
CN219304600U (zh) 一种三相异步电机
CN113890261B (zh) 直驱机构和加工设备
CN105090117B (zh) 泵壳体
CN114530990A (zh) 一种ipm散热电机
CN210265923U (zh) 一种耐高温密封型截止阀
CN21139805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内回流污水潜水电泵装置
CN113819693A (zh) 一种用于旋转结构的轴芯内部冷却方法
CN208966712U (zh) 一种热水泵的机械密封强制风冷自冷却结构
CN113054788A (zh) 冷却套及电机
CN220797948U (zh) 电机、电动总成和车辆
CN216666024U (zh) 一种泵用冷却套及给水泵
CN220581285U (zh) 一种具有冷却作用的潜水泵
CN220434874U (zh) 发动机水泵组件
CN216947080U (zh) 一种高炉泥炮回转机构增加降温装置
CN218955190U (zh) 一种便于控制温度的导热油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