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48746A -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48746A
CN117748746A CN202410190431.2A CN202410190431A CN117748746A CN 117748746 A CN117748746 A CN 117748746A CN 202410190431 A CN202410190431 A CN 202410190431A CN 117748746 A CN117748746 A CN 117748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circuit breaker
closing
opening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904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威
田野
冯雁声
顾洪群
沙玉楠
于泳
崔征
刘云松
李振
宋卓然
史可鉴
李海峰
王智博
顾泰宇
刘松
王珊珊
雪津严
赵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b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b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b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b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9043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487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48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487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涉及电力设备控制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控制模块、调节模块、通信模块以及配电自动化主站,控制模块通过对比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时,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使调节模块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控制模块用于通过通信模块向配电自动化主站同步上传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配电自动化主站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报警提示信息。本申请可及时改变分、合闸时的不良接触状态。

Description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设备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不断发展,对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是配电网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加持配电自动化主站的馈线自动化(Feeder Aotomation,FA)策略,主要作用是采集到配电网线路异常数据后上传至配电自动化主站,通过自动化主站FA策略下达分、断动作指令到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控制,实现配电网主干线、分支线、分歧线路负载设备的故障隔离以及负荷转供,保证配电网线路正常运行。
然而,由于恶劣的运行环境,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机构箱在裸露户外运行环境下,其内的储能电机、行程开关、导电杆动作机构等弹操机构易发生异常,引起导电杆动静触头受应力发生形变以及动作行程的改变导致动静触头接触偏差,影响断路器动触头有效行程,造成分合闸异常。同时不良的分合闸操作增加了触头固有间距,会使得击穿电压的升高,降低灭弧室的绝缘水平,造成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及设备本体使用寿命的降低。因此,本领域对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存在不足,亟需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可以智能调节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动作策略,能够改变分、合闸时的不良接触状态,保证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及提高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调节模块、通信模块以及配电自动化主站,调节模块包括调节转轴;
控制模块与调节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并通过对比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调节模块用于响应于复位指令,通过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与配电自动化主站连接,控制模块用于通过通信模块向配电自动化主站同步上传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配电自动化主站用于在分合闸状态信息反映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报警提示信息,报警提示信息至少包括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
其中,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中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包括:
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通过对比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
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复位指令,通过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装置,该装置应用于第一方面中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判断模块,用于通过对比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
发送模块,用于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复位指令,通过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用户接口以及网络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用户接口和网络接口均用于给其他设备通信,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使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中的方法。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中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通过利用控制模块实时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及时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能够响应于复位指令,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改变分、合闸时的不良接触状态,进而保证分、合闸准确性,减少因极柱内动静触头以及机构箱内弹操机构视野盲区无法掌握其运行状态而发生分合闸不良等问题。此外,控制模块还可将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实时反馈给配电自动化主站,以在发生分合闸异常时,利用配电自动化主站提醒运检人员及时处理,进而能够保证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更好的发挥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这一有效感知采集装置,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控制模块;
2-调节模块,21-断路器主轴,22-传动连杆,23-绝缘拉杆,24-第一传动转轴,25-第二传动转轴,26-调节转轴,27-断路器动触头,28-断路器静触头;
3-通信模块,31-第一通信模块,32-第二通信模块,33-FTU信息传输模块;
4-配电自动化主站;
5-电源取电模块;
6-断路器储能电源;
41-获取模块,42-判断模块,43-发送模块;
700-电子设备,710-存储器,720-处理器,730-收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 “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恶劣的运行环境,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机构箱裸露在户外运行环境下,其内的储能电机、行程开关、导电杆动作机构等弹操机构易发生异常,引起导电杆动静触头受应力发生形变,以及引发分合闸动作行程的改变,致使动静触头接触偏差,影响断路器动触头有效行程,造成分合闸异常。同时不良的分合闸操作容易增加触头固有间距,会使得击穿电压的升高,造成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及设备本体使用寿命的降低。弹操机构出现问题会影响配电网故障切除,扩大事故范围,影响供电可靠性。此外,为契合小型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为一体化设备且固封在一体化极柱内,要求断路器机构箱内弹操机构的稳定运行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当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后,使工作人员无法了解到极柱以及机构箱内各部件的运行情况,无法对设备内部弹操机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可以通过获取设备内部弹操机构运行情况,智能调节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动作策略,能够改变分、合闸时的不良接触状态,保证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及提高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将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实时同步至配电自动化主站,可使工作人员通过配电自动化主站直观了解到极柱以及机构箱内各部件的运行情况,实现分合闸运行状态的可视化,便于故障检修与维护。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该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1、调节模块2、通信模块3以及配电自动化主站4,调节模块2包括调节转轴26;控制模块1与调节模块2连接,控制模块1用于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并通过对比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2发送复位指令,调节模块2用于响应于复位指令,通过调整调节转轴26的转动角度,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控制模块1通过通信模块3与配电自动化主站4连接,控制模块1用于通过通信模块3向配电自动化主站4同步上传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配电自动化主站4用于在分合闸状态信息反映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报警提示信息,报警提示信息至少包括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
其中,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经过调试校验后,第一次分合闸时的位置特征信息,可将其作为分合闸异常判断的评价指标,在判断存在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还可将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作为调整目标,进行分、合闸复位的调节。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的当前时段下的分、合闸遥测信息。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调节模块2还用于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初始上电时,采集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就地分合闸控制或遥控分合闸控制下的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并将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1。其中,就地分合闸控制或遥控分合闸控制是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控制分、合闸操作的两种方式。在进行就地分合闸控制时,可由操作人员手动按下控制器分闸按钮或合闸按钮来完成。在进行遥控分合闸控制时,可由配电自动化主站4通过通信模块3进行分合闸控制指令的下发,分合闸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执行分、合闸操作。
如图1所示,调节模块2至少包括断路器主轴21、传动连杆22、绝缘拉杆23、第一传动转轴24、第二传动转轴25、调节转轴26、断路器动触头27以及断路器静触头28;第一传动转轴24设置在传动连杆22的第一端,传动连杆22的第二端与断路器主轴21连接,第二传动转轴25设置在绝缘拉杆23的第一端,绝缘拉杆23的第二端衔接断路器动触头27,调节转轴26设置在第一传动转轴24和第二传动转轴25之间,断路器静触头28设置在固定位置上,固定位置的高度与断路器主轴21的高度一致;断路器主轴21用于响应于就地分合闸控制指令或遥控分合闸控制指令,带动第一传动转轴24和第二传动转轴25转动,以使传动连杆22以及绝缘拉杆23上下运动,断路器动触头27与断路器静触头28相接触或分离,(即传动连杆22在向上运动时,绝缘拉杆23会被带动向下运动,使断路器动触头27与断路器静触头28相分离;传动连杆22在向下运动时,绝缘拉杆23会被带动向上运动,使断路器动触头27与断路器静触头28相接触)。调节转轴26会在断路器主轴21的带动下,和第一传动转轴24、第二传动转轴25一同转动。
具体的,在进行分合闸控制时,断路器动触头会通过上升一段行程(即合闸行程),与固定位置的断路器静触头接触,以实现合闸操作。断路器动触头会通过下降一段行程(即分闸行程)与断路器静触头分开,以实现分闸操作。然而在合闸操作中,如果断路器动触头合闸行程上升不够,将会使动、静触头未接触到,造成合闸失败或合闸效果不佳;在分闸操作中,断路器动触头的分闸行程下降不够(即动、静触头分开位置不够)时,将造成下次合闸时静触头撞击的应力突增,动静触头发生形变、损坏。因此合闸行程、分闸行程位置准确可以有效保证分合闸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控制模块1可通过对比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2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2响应于复位指令对合闸行程或者分闸行程进行补偿修正,实现分、合闸复位。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鉴于调节转轴26在分闸和合闸时,所处的转动位置是固定的,故可将调节转轴26对应的转轴位置作为分合闸位置信息,基于转轴位置的对比进行分合闸异常判断。相应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26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26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26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26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其中,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进行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26所处的标准转轴位置;第二目标转轴位置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进行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26所处的标准转轴位置;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经过分闸控制后,调节转轴26所处的实时转轴位置;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经过合闸控制后,调节转轴26所处的实时转轴位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鉴于调节转轴26在分闸和合闸时,所处的转动角度是固定的,故还可将调节转轴26对应的转轴旋转角度作为分合闸位置信息,基于转轴旋转角度的对比进行分合闸异常判断。相应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26的第一目标转轴旋转角度,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26的第二目标转轴旋转角度,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26的第一当前转轴旋转角度,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26的第二当前转轴旋转角度。
其中,第一目标转轴旋转角度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进行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26对应的标准旋转角度;第二目标转轴旋转角度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进行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26对应的标准旋转角度;第一当前转轴旋转角度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经过分闸控制后,调节转轴26对应的实时旋转角度;第二当前转轴旋转角度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经过合闸控制后,调节转轴26对应的实时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下述实施例步骤中,以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包括转轴位置为例,对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并不构成具体的限定。
其中,复位指令可包括分闸复位指令和合闸复位指令。分闸复位指令为控制模块1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闸控制异常时向调节模块2发送的,分闸复位指令用于指示调节模块2修正分闸行程,使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能够处于正常的分闸状态。合闸复位指令为控制模块1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合闸控制异常时向调节模块2发送的,合闸复位指令用于指示调节模块2修正合闸行程,使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能够处于正常的合闸状态。
相应的,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控制模块1可用于对比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如位置不同或位置偏差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如断路器弹操机构出现卡涩、动作不到位或触头粘连等问题导致分闸行程位置发生变化),向调节模块2发送分闸复位指令;调节模块2用于响应于分闸复位指令,基于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调整调节转轴26的转动角度,令调节转轴26起到断路器主轴的传动作用,以使调节转轴26带动绝缘拉杆23向下动作,进而修正分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分闸行程中,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相分离,并且分离距离等于预设距离。预设距离可为能够保证下次合闸时,使断路器动、静触头接触冲撞应力最小、断路器动静触头不易发生形变、损坏的最佳距离。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控制模块1可用于对比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如位置不同或位置偏差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如断路器弹操机构出现卡涩、动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合闸行程位置发生变化),向调节模块2发送合闸复位指令;调节模块2用于响应于合闸复位指令,基于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调整调节转轴26的转动角度,令调节转轴26起到断路器主轴的传动作用,以使调节转轴26带动绝缘拉杆向上动作,进而修正合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合闸行程中,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相接触,且绝缘拉杆23的第二端与断路器主轴21的高度一致。其中,断路器静触头所在的固定位置设置为与断路器主轴21的高度相同,故在确定绝缘拉杆23的第二端与断路器主轴21的高度一致时,可判定断路器动、静触头刚好接触。通过进行绝缘拉杆23的第二端与断路器主轴21的高度对比,可确保合闸行程足够使断路器动、静触头充分接触,且不会因绝缘拉杆抬升过高,造成断路器动、静触头在接触时存在较大冲撞应力,从而损坏器件。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通信模块3包括第一通信模块31、第二通信模块32以及FTU信息传输模块33,第一通信模块31和第二通信模块32的第一端分别与控制模块1连接,第一通信模块31和第二通信模块32的第二端分别与FTU信息传输模块33连接,FTU信息传输模块33与配电自动化主站4连接。第一通信模块31可用于传输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闸信息,如第一目标转轴位置、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分闸状态信息;第二通信模块32可用于传输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合闸信息,如第二目标转轴位置、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合闸状态信息。
相应的,第一通信模块31可用于接收控制模块1发送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分闸状态信息,并将第一目标转轴位置、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分闸状态信息通过FTU信息传输模块33上传至配电自动化主站4,以使配电自动化主站4在分闸状态信息反映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分闸报警提示信息;第二通信模块31用于接收控制模块1发送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合闸状态信息,并将第二目标转轴位置、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合闸状态信息通过FTU信息传输模块33上传至配电自动化主站4,以使配电自动化主站4在合闸状态信息反映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合闸报警提示信息。分闸报警提示信息和合闸报警提示信息可包括文字提示信息、音频提示信息、视频提示信息、振动提示信息以及灯光提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使操作人员能够基于报警提示信息辨别不同的报警事件,可对分闸报警和合闸报警进行提示信息的区分,对于分闸报警和合闸报警所包含的提示信息类型或提示信息组合类型,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相应的,控制模块1还具备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实际分闸位置信息与配电自动化主站4所召收分闸位置信息的比对功能,其目的是验证配电自动化主站4和控制模块1之间的通信功能,即第一通信模块31、第二通信模块32以及FTU信息传输模块33,是否能够支持实现控制模块1与配电自动化主站4之间的即时通信,以检验是否发生信息传输中断。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还包括电源取电模块5、断路器储能电源6,电源取电模块5与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机构箱内的断路器储能电源6连接,电源取电模块5可在断路器储能电源6中获取电能,为控制模块1、调节模块2、通信模块3以及配电自动化主站4供电。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可利用控制模块实时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及时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能够响应于复位指令,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改变分、合闸时的不良接触状态,进而保证分、合闸准确性,减少因极柱内动静触头以及机构箱内弹操机构视野盲区无法掌握其运行状态而发生分合闸不良等问题。此外,控制模块还可将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实时反馈给配电自动化主站,以在发生分合闸异常时,利用配电自动化主站提醒运检人员及时处理,进而能够保证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更好的发挥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这一有效感知采集装置,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基于上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参见图2,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0、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
其中,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经过调试校验后,第一次分合闸时的位置特征信息,可将其作为分合闸异常判断的评价指标,在判断存在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还可将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作为调整目标,进行分、合闸复位的调节。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的当前时段下的分、合闸遥测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鉴于调节转轴26在分闸和合闸时,所处的转动位置是固定的,故可将调节转轴26对应的转轴位置作为分合闸位置信息,基于转轴位置的对比进行分合闸异常判断。相应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鉴于调节转轴26在分闸和合闸时,所处的转动角度是固定的,故还可将调节转轴26对应的转轴旋转角度作为分合闸位置信息,基于转轴旋转角度的对比进行分合闸异常判断。相应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26的第一目标转轴旋转角度,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26的第二目标转轴旋转角度,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26的第一当前转轴旋转角度,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26的第二当前转轴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除了包含调节转轴26对应的转轴位置和转轴旋转角度之外,还可包括其他信息。在本公开的下述实施例步骤中,以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包括转轴位置为例,对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并不构成具体的限定。
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为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模块1,控制模块1可接收调节模块2上传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其中,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为调节模块2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初始上电时采集的调节转轴的转轴位置信息;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为调节模块2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的就地分合闸控制或遥控分合闸控制下的转轴位置信息。
步骤220、通过对比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
对于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步骤可包括:对比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如位置不同或位置偏差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对比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如位置不同或位置偏差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
步骤230、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复位指令,通过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其中,复位指令可包括分闸复位指令和合闸复位指令。分闸复位指令为控制模块1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闸控制异常时向调节模块2发送的,分闸复位指令用于指示调节模块2修正分闸行程,使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能够处于正常的分闸状态。合闸复位指令为控制模块1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合闸控制异常时向调节模块2发送的,合闸复位指令用于指示调节模块2修正合闸行程,使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能够处于正常的合闸状态。
对于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步骤可包括: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分闸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分闸复位指令,基于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使绝缘拉杆在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分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分闸行程中,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相分离,并且分离距离等于预设距离;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合闸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合闸复位指令,基于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使绝缘拉杆在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合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合闸行程中,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相接触,且绝缘拉杆的第二端与断路器主轴的高度位置相同。
为使方案更加清楚,在此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对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控制时,可首先获取储能状态指示信息,基于储能状态指示信息判断电源取电模块是否已在断路器储能电源中完成取电。在取电完成的情况下,确认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两种分合闸控制方式(就地分合闸控制和遥控分合闸控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在确定两种分合闸控制方式均正常的情况下,可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待投运前,进行初始化分闸位置记录,即可确定得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进一步的,可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开启投运后,进行初始化合闸位置记录,即可确定得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在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过程中,可实时采集的当前时段下的分、合闸位置信息,即可确定得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进一步的,控制模块可通过对比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是否发生分闸异常,并在判断发生分闸异常时,控制调节模块修正分闸行程,使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处于正常的分闸状态;控制模块还可通过对比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是否发生合闸异常,并在判断发生合闸异常时,可控制调节模块修正合闸行程,使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处于正常的合闸状态。
综上,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获取设备内部弹操机构运行情况,智能调节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动作策略,能够改变分、合闸时的不良接触状态,保证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及提高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将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实时同步至配电自动化主站,可使工作人员通过配电自动化主站了解到极柱以及机构箱内各部件的运行情况,实现分合闸运行状态的可视化,便于故障检修与维护,进而能够保证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及提高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
基于上述图2提供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的具体描述,如图3所示,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装置框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41,可用于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判断模块42,可用于通过对比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
发送模块43,可用于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复位指令,通过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断模块42,可用于对比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时,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对比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时,确定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送模块43,可用于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分闸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分闸复位指令,基于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一当前转轴位置,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使绝缘拉杆在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分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分闸行程中,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相分离,并且分离距离等于预设距离;在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合闸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响应于合闸复位指令,基于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第二当前转轴位置,调整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使绝缘拉杆在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合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合闸行程中,断路器动触头与断路器静触头相接触,且绝缘拉杆的第二端与断路器主轴的高度一致。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利用控制模块实时判断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及时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调节模块能够响应于复位指令,修正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改变分、合闸时的不良接触状态,进而保证分、合闸准确性,减少因极柱内动静触头以及机构箱内弹操机构视野盲区无法掌握其运行状态而发生分合闸不良等问题。此外,控制模块还可将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实时反馈给配电自动化主站,以在发生分合闸异常时,利用配电自动化主站提醒运检人员及时处理,进而能够保证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运行稳定性,更好的发挥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这一有效感知采集装置,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上文中结合附图从功能模块的角度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装置。应理解,该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硬件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形式的指令实现,还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模块组合实现。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和/或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申请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可选地,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的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700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700可包括:
存储器710和处理器720,该存储器71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并将该程序代码传输给该处理器720。换言之,该处理器720可以从存储器71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
例如,该处理器720可用于根据该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处理器7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存储器710包括但不限于:
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该一个或者多个模块被存储在该存储器710中,并由该处理器72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该一个或多个模块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该计算机程序在该控制器中的执行过程。
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700还可包括:
收发器730,该收发器730可连接至该处理器720或存储器710。
其中,处理器72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7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数据。收发器7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7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应当理解,该电子设备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相连,其中,总线系统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方法。或者说,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方法。
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该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包括上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申请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该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例如,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调节模块、通信模块以及配电自动化主站,所述调节模块包括调节转轴;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调节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并通过对比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在判断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所述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所述调节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复位指令,通过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向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同步上传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分合闸状态信息,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用于在所述分合闸状态信息反映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报警提示信息,所述报警提示信息至少包括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模块至少还包括断路器主轴、传动连杆、绝缘拉杆、第一传动转轴、第二传动转轴、断路器动触头以及断路器静触头;
所述第一传动转轴设置在所述传动连杆的第一端,所述传动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断路器主轴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转轴设置在所述绝缘拉杆的第一端,所述绝缘拉杆的第二端衔接所述断路器动触头,所述调节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转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转轴之间,所述断路器静触头设置在固定位置上,所述固定位置的高度与所述断路器主轴的高度一致;
所述断路器主轴用于响应于就地分合闸控制指令或遥控分合闸控制指令,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转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转轴转动,以使所述传动连杆以及所述绝缘拉杆上下运动,所述断路器动触头与所述断路器静触头相接触或分离,所述调节转轴在所述断路器主轴的带动下,和所述第一传动转轴、所述第二传动转轴一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对比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时,确定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向所述调节模块发送分闸复位指令;
所述调节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分闸复位指令,基于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以使所述绝缘拉杆在所述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分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分闸行程中,所述断路器动触头与所述断路器静触头相分离,并且分离距离等于预设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对比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时,确定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向所述调节模块发送合闸复位指令;
所述调节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合闸复位指令,基于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以使所述绝缘拉杆在所述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合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合闸行程中,所述断路器动触头与所述断路器静触头相接触,且所述绝缘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断路器主轴的高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包括第一通信模块、第二通信模块以及FTU信息传输模块,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FTU信息传输模块连接,所述FTU信息传输模块与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分闸状态信息,并将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所述分闸状态信息通过所述FTU信息传输模块上传至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以使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在所述分闸状态信息反映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分闸报警提示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合闸状态信息,并将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以及所述合闸状态信息通过所述FTU信息传输模块上传至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以使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在所述合闸状态信息反映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的情况下,输出合闸报警提示信息。
6.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包括:
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通过对比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
在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所述调节模块响应于所述复位指令,通过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对比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包括:
对比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时,确定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
对比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在判断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不一致时,确定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所述调节模块响应于所述复位指令,通过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包括:
在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分闸复位指令,以使所述调节模块响应于所述分闸复位指令,基于所述第一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一当前转轴位置,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使所述绝缘拉杆在所述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分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分闸行程中,所述断路器动触头与所述断路器静触头相分离,并且分离距离等于预设距离;
在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所述调节模块发送合闸复位指令,以使所述调节模块响应于所述合闸复位指令,基于所述第二目标转轴位置和所述第二当前转轴位置,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使所述绝缘拉杆在所述调节转轴的带动下修正合闸行程,其中,在修正后的合闸行程中,所述断路器动触头与所述断路器静触头相接触,且所述绝缘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断路器主轴的高度一致。
9.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以及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初始上电分闸时调节转轴的第一目标转轴位置,以及在初始上电合闸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二目标转轴位置,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分闸控制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一当前转轴位置,以及在合闸控制时所述调节转轴的第二当前转轴位置;
判断模块,用于通过对比所述初始分合闸位置信息和所述当前分合闸位置信息,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分合闸异常;
发送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发生分合闸异常的情况下,向调节模块发送复位指令,以使所述调节模块响应于所述复位指令,通过调整所述调节转轴的转动角度,修正所述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行程。
10.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
CN202410190431.2A 2024-02-21 2024-02-21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77487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90431.2A CN117748746A (zh) 2024-02-21 2024-02-21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90431.2A CN117748746A (zh) 2024-02-21 2024-02-21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48746A true CN117748746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59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90431.2A Pending CN117748746A (zh) 2024-02-21 2024-02-21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48746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21899A1 (en) * 2001-03-01 2002-09-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Magneto-system firing apparatus
CN106971923A (zh) * 2017-04-28 2017-07-21 首瑞(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受信息控制的断路器
CN107356868A (zh) * 2017-07-14 2017-11-17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沂水县供电公司 模拟断路器检测方法以及系统
CN212008850U (zh) * 2020-04-13 2020-11-24 烟台东方威思顿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化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
CN112735878A (zh) * 2020-12-30 2021-04-30 上海佳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断路器分合闸控制系统及方法
JP2021163709A (ja) * 2020-04-03 2021-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真空遮断器の異常検出システム
CN214477282U (zh) * 2021-05-21 2021-10-22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重合闸断路器
CN113687220A (zh) * 2021-07-16 2021-11-23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学院分公司 一种弹簧储能式真空断路器的模拟装置及方法
WO2022166531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安徽一天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机构及应用其的断路器
CN115148550A (zh) * 2021-03-30 2022-10-04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远程控制的断路器
CN115274349A (zh) * 2022-09-01 2022-11-01 长园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二次深度融合成套柱上磁控断路器
CN116449188A (zh) * 2023-03-09 2023-07-18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一种高压断路器状态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7091822A (zh) * 2023-08-18 2023-11-2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 一种断路器合后即分故障杠杆弹跳幅度量化方法、分析方法、平台架构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21899A1 (en) * 2001-03-01 2002-09-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Magneto-system firing apparatus
CN106971923A (zh) * 2017-04-28 2017-07-21 首瑞(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受信息控制的断路器
CN107356868A (zh) * 2017-07-14 2017-11-17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沂水县供电公司 模拟断路器检测方法以及系统
JP2021163709A (ja) * 2020-04-03 2021-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真空遮断器の異常検出システム
CN212008850U (zh) * 2020-04-13 2020-11-24 烟台东方威思顿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化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
CN112735878A (zh) * 2020-12-30 2021-04-30 上海佳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断路器分合闸控制系统及方法
WO2022166531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安徽一天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机构及应用其的断路器
CN115148550A (zh) * 2021-03-30 2022-10-04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远程控制的断路器
CN214477282U (zh) * 2021-05-21 2021-10-22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重合闸断路器
CN113687220A (zh) * 2021-07-16 2021-11-23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学院分公司 一种弹簧储能式真空断路器的模拟装置及方法
CN115274349A (zh) * 2022-09-01 2022-11-01 长园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二次深度融合成套柱上磁控断路器
CN116449188A (zh) * 2023-03-09 2023-07-18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一种高压断路器状态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7091822A (zh) * 2023-08-18 2023-11-2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 一种断路器合后即分故障杠杆弹跳幅度量化方法、分析方法、平台架构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55234B2 (en) Condition monitor for an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device
RU2622473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установки
US20040099639A1 (en) Switching device system, components therefore and methods relating thereto
US7280013B2 (en) Self-contained breaker reset system and method
KR102506084B1 (ko) 실시간 모니터링 기능을 구비한 진공차단기 및 모니터링 방법
CN105629030A (zh) 装置故障时电力质量信息的捕获
CN202126710U (zh) 一种智能高压断路计数器
US11764564B2 (en) Device for the automatic interruption and reconnection of medium-voltage circuits which can be installed in interchangeable bases
JP4601488B2 (ja) 電力系統の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N117748746A (zh) 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7294202B (zh) 一种配电控制电路方法及装置
CN114198873A (zh) 变电站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
KR101749553B1 (ko) 수동식 부하개폐형 지상변압기 원격 조작 및 감시 장치
CN115469219A (zh) 一种有载分接开关监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551894B2 (en) Intelligent fuseless switch with vibration detection
US8849470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service/maintenance on a switchgear panel, and related switchgear panel
KR101717641B1 (ko) 개폐능력 시험 장치
JP2002233081A (ja) 機器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N106655489B (zh) 中压负荷开关柜的三遥控制装置
CN209642306U (zh) 一种双路自保护三相电机智能控制器
CN204086479U (zh) 一种开关箱内的断路器
CN210006685U (zh) 一种具有l极和n极组合的二极小型断路器
KR100568960B1 (ko) 이동형 소프트웨어를 사용한 보호계전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459013A (zh) 一种海底电缆油泵站设备信号的切换系统
CN113741242A (zh) 隔离开关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