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9478A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29478A
CN117729478A CN202311524892.0A CN202311524892A CN117729478A CN 117729478 A CN117729478 A CN 117729478A CN 202311524892 A CN202311524892 A CN 202311524892A CN 117729478 A CN117729478 A CN 117729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magnetic
magnetic circuit
voice coil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248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晓东
李波波
刘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3115248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294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29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94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所述发声装置包括磁路系统及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具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第一振动组件包括第一振膜和第一音圈,第一音圈的一端悬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第二振动组件包括第二振膜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二音圈为扁平音圈,第二音圈包括首尾连接的两个长轴边及两个短轴边,两个长轴边均设于第二磁间隙内,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振动辐射面相互独立且呈夹角设置的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发声效果,且降低了制作成本。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和应用该发声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微型发声器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便携式终端电子产品的多功能和小型化设计,对微型发声器的振动声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智能移动终端中微型扬声器模组的有效频带较窄,音色比较单调,音质较差,且不能满足多方面的功能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旨在提供一种振动辐射面相互独立且呈夹角设置的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发声效果,且降低了制作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轭板以及设于所述轭板的第一磁路部分和第二磁路部分,所述磁路系统具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
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包括第一振膜和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的第一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组件包括第二振膜和驱动所述第二振膜振动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音圈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音圈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磁路部分包括中心磁路和边磁路,所述边磁路设于所述中心磁路的外侧,并与所述中心磁路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
所述第二磁路部分位于部分所述边磁路背向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的一侧并与部分所述边磁路相对且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磁路部分包括靠近第一磁间隙的第一磁铁和远离第一磁间隙的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一磁铁和部分所述边磁路之间形成第一子间隙,第二磁铁和部分所述边磁路之间形成第二子间隙,第一子间隙和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所述第二音圈为扁平音圈,所述第二音圈包括首尾连接的两个长轴边及两个短轴边,每一所述短轴边设于两个所述长轴边之间,其中一所述长轴边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且设于第二子间隙内,另一所述长轴边设于所述第一子间隙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磁路系统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振膜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中心磁路包括中心磁铁及中心导磁板,所述边磁路包括第一边磁铁、第一边导磁板和共用导磁板,所述中心磁铁设于所述轭板和所述中心导磁板之间,所述第一边磁铁设于所述轭板和所述第一边导磁板之间,所述第一边导磁板位于所述中心导磁板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三子间隙,所述共用边导磁板位于所述中心导磁板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四子间隙,所述第三子间隙与所述第四子间隙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磁路部分和所述共用边导磁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中心磁铁和第一边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一边磁铁和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且/或,沿所述第二音圈的振动方向,所述共用导磁板的尺寸≥与所述共用导磁板相对的所述第一边导磁板的尺寸;
且/或,沿所述第二音圈的轴向方向,0.5*所述第一边磁铁的厚度尺寸≤所述第二磁路部分的厚度尺寸≤所述第一边磁铁的厚度尺寸;
且/或,所述第一磁铁靠近第一磁间隙的一侧朝向所述共用导磁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抵接所述共用导磁板。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音圈的振动方向,所述第一磁铁的尺寸≥2*所述第二磁铁的尺寸;
且/或,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一体结构或者分体结构;
且/或,所述第一磁铁靠近第一磁间隙的一侧朝向部分所述边磁路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抵接所述部分所述边磁路;
且/或,所述轭板为平板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或者,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折环和设于所述第二折环中心的第二补强部;
且/或,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折环和第一补强部,所述第一补强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折环的中心区域;
且/或,所述第一音圈为环形音圈,所述第一音圈环绕所述中心磁路设置;且/或,所述第二音圈的内径的长宽比≤20;
且/或,定义沿所述第二音圈的振动方向,所述长轴边的宽度为W,所述长轴边进入所述第二子间隙的宽度为W1,1/3W≤W1≤W。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所述平面振膜的材质为PEN、LCP、PEEK、碳纸、镁锂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所述第二振膜的中心区域设有补强部;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所述第二振膜的外周缘结合有支撑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轭板设有泄气孔,所述泄气孔连通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对应所述泄气孔设置的隔离网;
且/或,所述轭板为平板状,所述轭板设有凹陷部,所述第二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凹陷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呈垂直设置;
且/或,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导声管道,所述导声管道对应所述第二振动组件设置,所述导声管道远离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一侧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倾斜面用于与外部装配面密封连接;
且/或,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定心支片,所述第一定心支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定心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音圈远离所述第一振膜的一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至少部分相叠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共用边,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均与所述共用边连接,第一振膜靠近所述第二振膜一侧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二振膜靠近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外边缘至少部分相叠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二翻边,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二翻边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相叠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共用边对应所述第二翻边设有第二沉台;
且/或,所述第一振膜靠近所述第二振膜一侧的外边缘设于所述共用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的两个长边的外边缘设有所述第二翻边,所述共用边与所述第二振膜的长边相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一翻边,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一翻边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相叠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共用边对应所述第一翻边设有第一沉台;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靠近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外边缘设于所述共用边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与所述共用边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共用边和所述第二振膜之间,或者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二翻边设于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共用边之间;
且/或,所述共用边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相对应的第一沉台;
且/或,所述共用边设有与所述第二翻边相对应的第二沉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用于低音发声,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用于高音发声;
且/或,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呈垂直设置;
且/或,所述发声装置沿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发声装置沿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的尺寸。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上述所述的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设备壳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用于低音发声,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用于高音发声,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对应的Fh大于等于4kHz小于等于7kHz,所述发声装置具有分频点F1,F1>Fh,F1大于等于6kHz。
在一实施例中,F1大于等于6kHz且小于等于10kHz。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发声装置通过将振动系统设置有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使得第一振动组件与与磁路系统相对,第二振动组件与磁路系统相对,如此利用磁路系统同时为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提供磁场和驱动力,以提高磁场利用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尺寸,进一步将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方向设置为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使得振动系统形成两个相互独立且呈夹角设置的振动辐射面,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了发声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4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便携式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微型发声器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便携式终端电子产品的多功能和小型化设计,对微型发声器的振动声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智能移动终端中微型扬声器模组的有效频带较窄,音色比较单调,音质较差,且不能满足多方面的功能需求。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100。可以理解的,发声装置100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音响、电脑、耳机、手表或电视等,或者发声装置应用于扬声器模组。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声装置100包括磁路系统2及振动系统3,磁路系统2具有第一磁间隙221和第二磁间隙231,振动系统3包括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第一振动组件31包括第一振膜311和驱动第一振膜311振动的第一音圈312,第二振动组件32包括第二振膜321和驱动第二振膜321振动的第二音圈323,第一音圈312设于第一磁间隙221,第二音圈323设于第二磁间隙231,第一振膜31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膜321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
本发明的发声装置100通过将振动系统3设置有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使得第一振动组件31与磁路系统2相对,第二振动组件32与磁路系统2相对,如此利用磁路系统2同时为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提供磁场和驱动力,以提高磁场利用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进一步将第一振动组件3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动组件32的振动方向设置为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使得振动系统3形成两个相互独立且呈夹角设置的振动辐射面,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的应用,还有效提高了发声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2包括轭板21以及设于轭板21的第一磁路部分22和第二磁路部分23,第一磁路部分22包括中心磁路222和边磁路223,边磁路223设于中心磁路222的外侧,并与中心磁路222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221;第二磁路部分23位于部分所述边磁路223背向所述第一振动组件31的一侧并与部分边磁路223相对且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231,第二磁路部分23包括靠近第一磁间隙221的第一磁铁232和远离第一磁间隙221的第二磁铁233,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一磁铁232和部分边磁路223之间形成第一子间隙,第二磁铁233和部分边磁路223之间形成第二子间隙,第一子间隙和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第二磁间隙231。本实施例中,第二磁路部分23设于轭板21且仅与部分边磁路223相对且和部分边磁路223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231,通过在磁路系统2现有尺寸的基础上,对磁路系统2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同时驱动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振动,提升磁路系统2利用率,提升发声装置100的音频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音圈323为扁平音圈,第二音圈323包括首尾连接的两个长轴边及两个短轴边,每一短轴边设于两个长轴边之间,其中一长轴边连接于第二振膜321且设于第二子间隙内,另一长轴边设于第一子间隙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路部分23仅与部分边磁路223相对且形成第二磁间隙231,可以减小发声装置100的尺寸,简化组装工艺,并且,第二音圈323的两个长轴边均设于第二磁间隙231中,可以增强对第二振膜321的驱动力,提升第二振膜321的发声效果。可以理解地,第二音圈323的两个长轴边的电流方向相反。
可选地,轭板21为平板状,使得发声装置100的外形更为规整,增强发声装置100的适配性。
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包括外壳1,外壳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围合形成安装腔,磁路系统2设于安装腔内;第一振膜311与第一壳体12连接,第二振膜321与第二壳体13连接。外壳1用于支撑固定磁路系统2及振动系统3,便于第一振动组件31、第二振动组件32及磁路组件的安装。
可选地,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提高外壳1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围合形成安装腔,安装腔可以是通腔或通槽结构。可选地,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呈垂直设置。
如图3至图5所示,中心磁路222包括中心磁铁2221及中心导磁板2222,边磁路223包括第一边磁铁2231、第一边导磁板2232和共用导磁板2233,中心磁铁2221设于轭板21和中心导磁板2222之间,第一边磁铁2231设于轭板21和第一边导磁板2232之间,第一边导磁板2232位于中心导磁板2222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三子间隙2211,共用边14导磁板位于中心导磁板2222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四子间隙2212,第三子间隙2211与第四子间隙2212连通,以形成第一磁间隙221,第二磁路部分23和共用边14导磁板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231。
可以理解地,边磁路223包括多个,多个边磁路223环绕中心磁路222设置,并与中心磁路222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221,多个边磁路223包括第一边磁路223和共用边14磁路,第一边磁路223包括第一边磁铁2231和第一边导磁板2232,共用边14磁路包括共用导磁板2233。可选地,边磁路223包括四个,一个为共用边14磁路,三个为第一边磁路223。可以理解的,三个第一边磁路223间隔设于中心磁路222的外侧,并与中心磁路222间隔形成第一子间隙,共用边14磁路位于第一共用磁路背向中心磁路222的一侧,并间隔形成第二子间隙,且第一子间隙与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第一磁间隙221。
本实施例中,仅利用边磁路223的共用导磁板2233与第二磁路部分23形成第二磁间隙231,满足磁路性能其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发声装置100沿第二音圈323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即减小发声装置100的Z向高度,利于发声装置100的薄型化发展。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磁铁2221和第一边磁铁2231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一边磁铁2231和第一磁铁232的充磁方向相同,如此,磁路系统2可形成闭合的驱动第一音圈312的第一磁回路,和闭合的驱动第二音圈323的第二磁回路,第一音圈312和第二音圈323在磁场的驱动作用下分别带动第一振膜311和第二振膜321往复振动发声。
可选地,沿第二音圈323的振动方向,共用导磁板2233的尺寸大于等于与共用导磁板2233相对的第一边导磁板2232的尺寸。本实施例中,沿第二音圈323的振动方向,共用导磁板2233的尺寸可以等于第一边导磁板2232的尺寸,或者共用导磁板2233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一边导磁板2232的尺寸,即共用导磁板2233朝向第二振膜321的方向进一步延伸设置,可在宽度方向上增大第二磁路部分23的设置空间,增大第二磁路部分23的尺寸,进一步提升第二磁间隙231的磁场强度,提升对第二音圈323的驱动力。
可选地,沿第二音圈323的轴向方向,第二磁路部分23的厚度尺寸大于等于第一边磁铁2231的厚度尺寸的一半,并且不超过第一边磁铁2231的厚度尺寸。可以理解地,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具有相同的厚度,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的厚度尺寸大于第一边磁铁2231的厚度尺寸的一半并且不超过第一边磁铁2231的厚度尺寸,如此,既能合理调整第二磁间隙231的宽度,满足发声装置100的磁场性能,又不额外增加发声装置100的厚度尺寸。
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磁铁232靠近第一磁间隙221的一侧朝向共用导磁板2233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延伸部2321,延伸部2321抵接共用导磁板2233。可进一步补偿第一磁间隙221的磁场损失,提升第一磁间隙221的磁场强度。
一实施例中,沿第二音圈323的振动方向,第二磁铁233的尺寸小于等于第一磁铁232的尺寸的一半,例如第二磁铁233的尺寸可以是第一磁铁232的尺寸的三分之一等。可以理解地,设置第二磁铁233和共用导磁板2233之间形成第二子间隙可以提升对第二音圈323的驱动力,同时,第二磁铁233尺寸较小,可进一步减小发声装置100沿第二音圈323的振动方向的尺寸,便于发声装置100的微型化设计。
可选地,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为一体结构或者分体结构;即,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可以是同一块磁铁的两个充磁区域,或者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为两块相互独立的磁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一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32靠近第一磁间隙221的一侧朝向部分边磁路223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延伸部2321,延伸部2321抵接部分边磁路223。可进一步补偿第一磁间隙221的磁场损失,降低第一磁间隙221的磁场损失。
一实施例中,轭板21为平板状,轭板21设有凹陷部211,第二磁路部分23设于凹陷部211。轭板21为平板状使得发声装置100的外形更为规整,增强发声装置100的适配性。轭铁进一步设置容纳第二磁路部分23的凹陷部211,利用凹陷部211的高度补偿第二磁力部分的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的厚度,提升第二磁间隙231的磁场强度,且不增加发声装置100的厚度尺寸,使得发声装置100的外形更为规整,增强发声装置100的适配性。
可选地,第二振膜321为平面振膜,平面振膜的制作工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可选地,平面振膜的材质为PEN、LCP、PEEK、碳纸、镁锂合金中的任意一种,上述材料的刚性大且密度小,制成的平面振膜质量轻,提升平面振膜的发声性能。进一步可选地,平面振膜的中心区域设有补强部,可进一步提升平面振膜的刚度,提升其发声性能,补强部的材质为PEN、LCP、PEEK、碳纸、镁锂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可选地,第二振膜321的外周缘结合有支撑环,支撑环对第二振膜321进一步支撑和保护,便于第二振膜321的取放,同时避免运输过程的损伤。
一实施例中,第二振膜321包括第二折环和设于第二折环中心的第二补强部322,如此,在第二补强部322的材质和厚度确定之后,可以进一步调整第二折环的宽度或材质来调整共振频率以满足使用需求。
在本申请发声装置100中,第一振膜311包括第一折环和第一补强部314,第一补强部314连接于第一折环的中心区域。进一步地,第一音圈312为环形音圈,第一音圈312环绕中心磁路222设置。
可选地,第二音圈323的内径的长宽比≤20,以降低第二音圈323的工艺绕制难度。可选地,第二音圈323包括多个,每个第二音圈323的内径的长宽比均小于等于20,第二音圈323沿第二磁间隙231的长度方向分布。可以理解的,在发声装置100的外形沿第二磁间隙2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较长时,第二音圈323设置为多个,相应的,第二磁路部分23的第一磁铁232和第二磁铁233也对应设置为多个,可以降低第一磁铁232或者第二磁铁233的断裂率,提升其结构可靠性。第二音圈323具体可以是两个等。
可选地,定义沿第二音圈323的振动方向,长轴边的宽度为W,长轴边进入第二子间隙的宽度为W1,1/3W≤W1≤W。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32和共用导磁板2233之间形成第一子间隙,第二音圈323在通电时,其中一条长轴边在第一子间隙往复切割磁力线,带动第二振膜321往复振动发声。如此,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整第二音圈323的另一长轴边伸入第二子间隙的尺寸,进一步调整发声装置100沿第二音圈323的振动方向的尺寸。
一实施例中,轭板21设有泄气孔212,泄气孔212连通第一磁间隙221,发声装置100还包括对应泄气孔212设置的隔离网。可以确保发声装置100内振动空间的气压平衡,以保证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的振动平衡性。隔离网覆盖泄气孔212可以避免杂质或吸音颗粒等从泄气孔212进入发声装置100内,影响发声装置100的性能。
可选地,发声装置100还包括导声管道,导声管道对应第二振动组件32设置,导声管道远离第二振动组件32的一侧表面为倾斜面,倾斜面与第二壳体13之间具有夹角,倾斜面用于与外部装配面密封连接。可以理解的,导声管道呈中空结构,如此可通过导声管道将第二振动组件32的第二振膜321发出的声音顺利传出,提升第二振动组件32的发声效果。导声管道远离第二振动组件32的一侧为倾斜面。如此,便于发声装置100和外部器件装配,例如和电子设备进行装配时,在对发声装置100沿第一振动组件31的振动方向施力装配的同时,导声管道的倾斜面也能受力紧固,提高了发声装置100在装配时的可操作性。
一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组件31还包括第一定心支片313,第一定心支片313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2连接,第一定心支片313的另一端与第一音圈312远离第一振膜311的一端连接。利用第一定心支片313平衡和稳定第一音圈312的振动,避免第一音圈312发生摆动或偏振现象。
可选地,第一定心支片313包括四个,四个第一定心支片313对应磁路系统2的第一磁路部分22的四个缺口设置。或者,第一定心支片313包括两个,两个第一定心支片313设置于第一音圈312的短轴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心支片313包括外固定部、内固定部以及连接于外固定部和内固定部之间的弹性部,外固定部连接于外壳1的第一壳体12,内固定部连接于第一音圈312。
第一定心支片313可采用PI材质制成,或者,第一定心支片313可采用FPCB制成,或者第一定心支片313内设置有导电电路,如此可利用第一定心支片313的一端与第一音圈312的引线导电连接,第一定心支片313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1上,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导通,如此利用第一定心支片313将外部电路与第一音圈312连接导通,有效避免第一音圈312的引线在振动过程中发生断线风险。
可选地,第一定心支片313的外端与第一壳体12背离第一振膜311的表面连接,第一定心支片313的内端与第一音圈312远离第一振膜311的一端连接,内端具有与第一音圈312的引线电连接的第一内焊盘,外端具有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第一外焊盘;外壳1设有导电嵌件,导电嵌件具有与第二音圈323电连接的第二内焊盘以及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第二外焊盘,第二内焊盘外露于第二壳体13朝向第二振膜321的表面,第二外焊盘外露于第一壳体12背离第一振膜311的表面,进一步地,第一外焊盘、第二外焊盘位于第一壳体12的同一侧边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焊盘、第二外焊盘位于第一壳体12的同一侧边上,在第一外焊盘和第二外焊盘与外部电连接件(例如柔性线路板)进行电连接时,可以简化外部电连接件的设计,易于实现。
为提高本发明发声装置100的防水性能,第一振膜311的外边缘和第二振膜321的外边缘至少部分相叠设。具体地,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具有共用边14,第一振膜311和第二振膜321均与共用边14连接,第一振膜311靠近第二振膜321一侧的外边缘与第二振膜321靠近第一振膜311一侧的外边缘至少部分相叠设。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振膜321的外边缘具有与第二壳体13连接的第二翻边3211,与共用边14相对的第二翻边3211至少部分与第一振膜311的外边缘相叠设。设置第二翻边3211可增大第二振膜321和第二壳体13的粘接面积,提高第二振膜321的防水性能。
可选地,共用边14对应第二翻边3211设有第二沉台141,如此可以减小共用边14的壳体壁的厚度,在第一振膜311和第二振膜321均与共用边14粘接时,发声装置100的外表面更为平整。
可选地,第一振膜311靠近第二振膜321一侧的外边缘设于共用边14和第二翻边3211之间,如此,外部液体进入发声装置100内部时,需要经过第二翻边3211和第一振膜311的结合区域以及第一振膜311或第二振膜321与共用边14的结合区域,进入发声装置100的路径得到延长,进入发声装置100内部的风险得以降低。
可选地,第二振膜321的两个长边的外边缘设有第二翻边3211,共用边14与第二振膜321的长边相对。第二振膜321的长边设有第二翻边3211与第一振膜311的外边缘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声装置100的防水性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振膜311的外边缘具有与第一壳体12连接的第一翻边,与共用边14相对的第一翻边至少部分与第二振膜321的外边缘相叠设。设置第一翻边可增大第一振膜311和第一壳体12的粘接面积,提高第一振膜311的防水性能。
可选地,共用边14对应第一翻边(图中未标示)设有第一沉台,如此可以减小共用边14的壳体壁的厚度,在第一振膜311和第二振膜321均与共用边14粘接时,发声装置100的外表面更为平整。
可选地,第二振膜321靠近第一振膜311一侧的外边缘设于共用边14和第一翻边之间。如此,外部液体进入发声装置100内部时,需要经过第一翻边和第二振膜321的结合区域以及第一振膜311或第二振膜321与共用边14的结合区域,进入发声装置100的路径得到延长,进入发声装置100内部的风险得以降低。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二振膜321的外边缘具有与第二壳体13连接的第二翻边3211,且第一振膜311的外边缘具有与第一壳体12连接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3211均与共用边14连接。设置第二翻边3211可增大第二振膜321和第二壳体13的粘接面积,设置第一翻边可增大第一振膜311和第一壳体12的粘接面积,提高第一振膜311的防水性能。
可选地,与共用边14相对的第一翻边设于共用边14和第二振膜321之间,可延长外部液体由第一振膜311与共用边14的粘接区域进入发声装置100内部的路径。或者,与共用边14相对的第二翻边3211设于第一振膜311和共用边14之间,可延长外部液体由第二振膜321与共用边14的粘接区域进入发声装置100内部的路径。在此不作限制,根据组装情况灵活选择。
可选地,共用边14设有与第一翻边相对应的第一沉台,或者,共用边14设有与第二翻边3211相对应的第二沉台141,或者共用边14设有与第一翻边相对应的第一沉台和与第二翻边3211相对应的第二沉台141。可以减小共用边14的壳体壁的厚度,在第一振膜311和第二振膜321均与共用边14粘接时,发声装置100的外表面更为平整。
在本发声装置100中,第一振膜311的振动方向与第二振膜321的振动方向呈垂直设置,如此便于第一音圈312和第二音圈323的安装,使得磁力系统更为规整,利于生产。
在本发声装置100中,发声装置100沿第一振膜311的振动方向的尺寸小于发声装置100沿第二振膜321的振动方向的尺寸。如此可以减小发声装置100的尺寸,便于发声装置100的薄型化设计。
在本发明发声装置100中,第一振动组件31用于低音发声,第二振动组件32用于高音发声,如此,可以拓展发声装置100的频宽,使得发声装置100的音色更饱满、圆润。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上述的发声装置100,发声装置100设于设备壳体。具体地,发声装置100具有分频点F1,发声装置100用于电子设备时,第一振动组件31对应的Fh(前腔谐振频率)大于等于4kHz小于等于7kHz,F1>Fh。如此,可以避免在分频点F1处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的声波的相位突变,保证分频点F1处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的振动相位一致,发声装置100的声压稳定。
可选地,F1大于等于6kHz,如此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组合后的发声装置100的声压级曲线比较平滑,不会产生较大的波谷,听感自然。
进一步地,分频点F1大于等于6kHz小于等于10kHz,分频点F1可以是6kHz、6.5KHz、7kHz、7.5kHz、8kHz、8.5kHz、9kHz、9.5kHz、10kHz等。如此,第一振动组件31和第二振动组件32的声压级在分频点处可以更好地衔接,音质更丰富、自然。本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100的低音深沉有力,高音清晰丰富。
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轭板以及设于所述轭板的第一磁路部分和第二磁路部分,所述磁路系统具有第一磁间隙和第二磁间隙;
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包括第一振膜和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的第一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组件包括第二振膜和驱动所述第二振膜振动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音圈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音圈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呈夹角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磁路部分包括中心磁路和边磁路,所述边磁路设于所述中心磁路的外侧,并与所述中心磁路间隔以形成第一磁间隙;
所述第二磁路部分位于部分所述边磁路背向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的一侧并与部分所述边磁路相对且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磁路部分包括靠近第一磁间隙的第一磁铁和远离第一磁间隙的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一磁铁和部分所述边磁路之间形成第一子间隙,第二磁铁和部分所述边磁路之间形成第二子间隙,第一子间隙和第二子间隙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所述第二音圈为扁平音圈,所述第二音圈包括首尾连接的两个长轴边及两个短轴边,每一所述短轴边设于两个所述长轴边之间,其中一所述长轴边连接于所述第二振膜且设于第二子间隙内,另一所述长轴边设于所述第一子间隙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磁路系统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振膜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心磁路包括中心磁铁及中心导磁板,所述边磁路包括第一边磁铁、第一边导磁板和共用导磁板,所述中心磁铁设于所述轭板和所述中心导磁板之间,所述第一边磁铁设于所述轭板和所述第一边导磁板之间,所述第一边导磁板位于所述中心导磁板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三子间隙,所述共用边导磁板位于所述中心导磁板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第四子间隙,所述第三子间隙与所述第四子间隙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磁路部分和所述共用边导磁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心磁铁和第一边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一边磁铁和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且/或,沿所述第二音圈的振动方向,所述共用导磁板的尺寸≥与所述共用导磁板相对的所述第一边导磁板的尺寸;
且/或,沿所述第二音圈的轴向方向,0.5*所述第一边磁铁的厚度尺寸≤所述第二磁路部分的厚度尺寸≤所述第一边磁铁的厚度尺寸;
且/或,所述第一磁铁靠近第一磁间隙的一侧朝向所述共用导磁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抵接所述共用导磁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音圈的振动方向,所述第一磁铁的尺寸≥2*所述第二磁铁的尺寸;
且/或,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一体结构或者分体结构;
且/或,所述第一磁铁靠近第一磁间隙的一侧朝向部分所述边磁路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抵接所述部分所述边磁路;
且/或,所述轭板为平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或者,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折环和设于所述第二折环中心的第二补强部;
且/或,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折环和第一补强部,所述第一补强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折环的中心区域;
且/或,所述第一音圈为环形音圈,所述第一音圈环绕所述中心磁路设置;且/或,所述第二音圈的内径的长宽比≤20;
且/或,定义沿所述第二音圈的振动方向,所述长轴边的宽度为W,所述长轴边进入所述第二子间隙的宽度为W1,1/3W≤W1≤W。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所述平面振膜的材质为PEN、LCP、PEEK、碳纸、镁锂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所述第二振膜的中心区域设有补强部;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为平面振膜,所述第二振膜的外周缘结合有支撑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轭板设有泄气孔,所述泄气孔连通所述第一磁间隙,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对应所述泄气孔设置的隔离网;
且/或,所述轭板为平板状,所述轭板设有凹陷部,所述第二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凹陷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呈垂直设置;
且/或,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导声管道,所述导声管道对应所述第二振动组件设置,所述导声管道远离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一侧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倾斜面用于与外部装配面密封连接;
且/或,所述第一振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定心支片,所述第一定心支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定心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音圈远离所述第一振膜的一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至少部分相叠设。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共用边,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均与所述共用边连接,第一振膜靠近所述第二振膜一侧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二振膜靠近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外边缘至少部分相叠设。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二翻边,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二翻边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相叠设。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边对应所述第二翻边设有第二沉台;
且/或,所述第一振膜靠近所述第二振膜一侧的外边缘设于所述共用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的两个长边的外边缘设有所述第二翻边,所述共用边与所述第二振膜的长边相对。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一翻边,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一翻边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相叠设。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边对应所述第一翻边设有第一沉台;
且/或,所述第二振膜靠近所述第一振膜一侧的外边缘设于所述共用边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二翻边,且所述第一振膜的外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与所述共用边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共用边和所述第二振膜之间,或者与所述共用边相对的所述第二翻边设于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共用边之间;
且/或,所述共用边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相对应的第一沉台;
且/或,所述共用边设有与所述第二翻边相对应的第二沉台。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用于低音发声,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用于高音发声;
且/或,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呈垂直设置;
且/或,所述发声装置沿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发声装置沿所述第二振膜的振动方向的尺寸。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设备壳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动组件用于低音发声,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用于高音发声,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对应的Fh大于等于4kHz小于等于7kHz,所述发声装置具有分频点F1,F1>Fh,F1大于等于6kHz。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F1大于等于6kHz且小于等于10kHz。
CN202311524892.0A 2023-11-15 2023-11-15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7294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24892.0A CN117729478A (zh) 2023-11-15 2023-11-15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24892.0A CN117729478A (zh) 2023-11-15 2023-11-15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9478A true CN117729478A (zh) 2024-03-19

Family

ID=90198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4892.0A Pending CN117729478A (zh) 2023-11-15 2023-11-15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294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79905B2 (en) Micro-speaker
US10820113B2 (en) Speaker
WO2021103070A1 (zh) 扬声器及音频设备
WO2022143027A1 (zh) 扬声器和电子终端
CN117202042A (zh)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CN220292185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292186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4177551U (zh) 发声器件
US10674274B2 (en) Speaker
CN117729478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97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693335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0764685B2 (en) Speaker
WO2021103072A1 (zh) 扬声器及音频设备
CN117729493A (zh)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95A (zh)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92A (zh)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91A (zh)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94A (zh)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89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96A (zh) 发声器件、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86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90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729488A (zh) 电子设备
CN219269043U (zh) 发声结构及发声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