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5657A -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 Google Patents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25657A
CN117725657A CN202410049495.0A CN202410049495A CN117725657A CN 117725657 A CN117725657 A CN 117725657A CN 202410049495 A CN202410049495 A CN 202410049495A CN 117725657 A CN117725657 A CN 117725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tual
prefabricated
retaining wall
slope protection
riv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494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宜夏
潘阳
刘春雷
潘昊鹏
史洪伟
潘芙蓉
袁帅
梁文君
曹园园
苏亚彬
王万栋
曲薇
李敏
刘佳慧
聂文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4949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256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25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56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包括矩形箱体,以及与所述矩形箱体所集成的实体步道板、固定杆、T型座凳、具有装饰效果的海浪纹路。本发明中提出装配式集成河道的技术方案,使得在河道建设过程中大幅提高河道建设效率。通过本发明装配式的集成方案,使得集成式的预制挡墙具有传统河道中的多个功能结构,集合固定、装饰、护坡、步道、座椅等多功能于一体。并且本发明基于信息化的手段,根据河道的规格的不同进行装配式集成河道的快速设计,使得在河道的设计、施工等全维度流程更加的高效,降低了设计、施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

Description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背景技术
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河道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水资源调控等方面。在河道建设中,由于每年汛期,河道的水流量较大,岸坡对河水流动时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因此河水对岸坡的冲刷较平常会有增强,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因此人们常在河道两侧坡面上做各种铺砌和栽植,用于减弱岸坡受河流的冲刷。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河道建设过程中,常常会根据对河道的实时测量数据来设计对应的配置计划,并根据配置计划来完成河道的配置,但相应的配置效果只能通过人工计算和经验来进行判断,无法对配置效果进行预先的展示,从而可能会降低相应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框格护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所述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
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管理端,所述管理端基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对所述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并基于所述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配置更新数据网;
建立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所述用户端并在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所述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包括:
基于现实河道进行三维建模,得到与所述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河道模型;
将所述三维河道模型上传至所述数字孪生空间,得到对应的初始虚拟河道,并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确定虚拟河底以及位于所述虚拟河底两侧的与所述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
将从虚拟河底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一预设长度的区域确定为第一虚拟挡墙区域,将所述虚拟坡道确定为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并将所述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划分为所述虚拟挡墙区域;
将从所述第一虚拟挡墙区域靠近所述虚拟河底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二预设长度的区域划分为虚拟护坡区域。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确定虚拟河底以及位于所述虚拟河底两侧的与所述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包括:
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进行分段,得到预设长度的各河道分段;
分别获取各河道分段的最低位置海拔,基于所述最低位置海拔与预设海拔值进行相加,得到分界数值;
将各河道分段中的低于所述分界数值的区域确定为所述虚拟河底,将各河道分段中的高于所述分界数值的区域确定为与所述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包括:
将实体预制框格护坡以及实体预制挡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分别得到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挡墙模型;
将所述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三维预制挡墙模型上传至所述数字孪生空间,分别得到对应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虚拟预制挡墙;
基于所述虚拟护坡区域的第一护坡尺寸与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并根据护坡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进行一次配置更新;
基于所述虚拟挡墙区域的第一挡墙尺寸与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数量,并根据挡墙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对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
基于所述一次配置更新、所述二次配置更新,得到所述预制虚拟河道。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基于所述虚拟护坡区域的第一护坡尺寸与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并根据护坡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进行一次配置更新,包括:
将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占地面积确定为所述第二护坡尺寸,所述第二护坡尺寸包括护坡长度以及护坡宽度;
获取所述第二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所述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
以平铺的方式在所述虚拟护坡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护坡安装槽位,并将护坡数量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填充至所述护坡安装槽位。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包括:
若所述比例系数小于1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若所述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基于所述挡墙区域的第一挡墙尺寸与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数量,并根据挡墙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对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包括:
将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占地面积确定为所述第二挡墙尺寸,所述第二挡墙尺寸包括挡墙长度以及挡墙宽度;
获取第二挡墙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所述第一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一数量;
基于所述预设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倾斜占地面积,确定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水平占地面积,并根据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水平占地面积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数量;
以平铺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虚拟挡墙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第一挡墙安装槽位,以阶梯的方式在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第二挡墙安装槽位,并将第一数量、第二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填充至所述第一挡墙安装槽位、第二挡墙安装槽位。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包括:
若所述比例系数小于1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若所述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根据第二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对第二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包括:
对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绿化子区域以及虚拟步道子区域;
调取虚拟绿化设施以及虚拟预制步道板,并将所述虚拟绿化设施填充至所述虚拟绿化子区域、将所述虚拟预制步道板填充至所述虚拟步道子区域。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基于所述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包括各节点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包括:
建立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多个节点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并将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父级节点设置为现实河道节点、现实河道节点的向下子级节点分别设置为现实护坡区域节点以及现实挡墙区域节点;
定期获取对现实护坡区域以及现实挡墙区域的配置更新进度,并按照所述配置更新进度分别在所述现实护坡区域节点以及现实挡墙区域节点向下建立安装进度节点。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建立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所述用户端并在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包括:
基于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各节点对所述预制虚拟河道进行拆分,得到各虚拟拆分部分,并建立各虚拟拆分部分与对应的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
响应于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除与该节点对应的虚拟拆分部分的其他部分进行隐藏,并发送给所述用户端进行展示。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河道装配式建筑构件的配置系统,包括: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所述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配置更新模块,被配置为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
创建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管理端,所述管理端基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对所述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并基于所述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配置更新数据网;
标示模块,被配置为建立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在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实体预制挡墙,包括矩形箱体,其中,所述矩形箱体的中部开设有容纳凹槽,所述容纳凹槽的棱角处为倒角结构,所述矩形箱体中的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设置有海浪纹路,所述矩形箱体中的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设置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槽底竖直安装有多个安装钢板,相邻的两个安装钢板之间设置有联动固定矩片,所述联动固定矩片的中部设置有固定螺杆。
可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实体预制挡墙中,所述矩形箱体的容纳凹槽内容纳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的表面设置有实体步道板,所述实体步道板上设置有栏杆,所述实体步道板的表面对称设置有固定凹槽,所述栏杆上对称设置有固定杆,所述栏杆通过固定杆穿设于所述固定凹槽来与所述实体步道板进行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栏杆的侧边还设置有T型座凳,所述T型座凳包括T型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T型基座上的矩形座凳。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包括矩形箱体,以及与所述矩形箱体所集成的实体步道板、固定杆、T型座凳、具有装饰效果的海浪纹路。本发明中提出装配式集成河道的技术方案,使得在河道建设过程中大幅提高河道建设效率,并且基于信息化的手段,根据河道的规格的不同进行装配式集成河道的快速设计,使得在河道的设计、施工等全维度流程更加的高效,降低了设计、施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通过基于数字孪生空间来生成与现实河道对应的初始虚拟河道,并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各区域进行相应的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从而使管理端能够基于预制虚拟河道来对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从而可能对配置效果进行预先的展示,能够对管理端提供一定的配置参考性;并且,在对现实河道的现实配置更新过程中,还可以基于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来来创建对应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各用户端可通过对配置更新数据网进行查看来了解实时的配置更新过程,从而提高了一定的工作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计算设备100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实体预制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实体预制挡墙的上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实体预制挡墙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实体步道板的上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栏杆的正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实体步道板与栏杆的组装图;
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T型座凳的爆炸图;
图10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实体预制挡墙、实体步道板、栏杆以及T型座凳的组装爆炸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河道装配式建筑构件的配置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中:10、矩形箱体;11、容纳凹槽;12、海浪纹路;13、安装凹槽;14、安装钢板;15、联动固定矩片;16、固定螺杆;17、实体步道板;18、栏杆;19、固定凹槽;20、固定杆;21、T型基座;22、矩形座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河道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水资源调控等方面。在河道建设中,由于每年汛期,河道的水流量较大,岸坡对河水流动时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因此河水对岸坡的冲刷较平常会有增强,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因此人们常在河道两侧坡面上做各种铺砌和栽植,用于减弱岸坡受河流的冲刷。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河道建设过程中,常常会根据对河道的实时测量数据来设计对应的配置计划,并根据配置计划来完成河道的配置,但相应的配置效果只能通过人工计算和经验来进行判断,无法对配置效果进行预先的展示,从而可能会降低相应的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发明人提出本发明的方案。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计算设备中执行。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计算设备100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基本的配置102中,计算设备100典型地包括系统存储器106和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104。存储器总线108可以用于在处理器104和系统存储器106之间的通信。
取决于期望的配置,处理器104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μP)、微控制器(μC)、数字信息处理器(DSP)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处理器104可以包括诸如一级高速缓存110和二级高速缓存112之类的一个或者多个级别的高速缓存、处理器核心114和寄存器116。示例的处理器核心114可以包括运算逻辑单元(ALU)、浮点数单元(FPU)、数字信号处理核心(DSP核心)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示例的存储器控制器118可以与处理器104一起使用,或者在一些实现中,存储器控制器118可以是处理器104的一个内部部分。
取决于期望的配置,系统存储器106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易失性存储器(诸如RAM)、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ROM、闪存等)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计算设备中的物理内存通常指的是易失性存储器RAM,磁盘中的数据需要加载至物理内存中才能够被处理器104读取。系统存储器106可以包括操作系统120、一个或者多个应用122以及程序数据124。应用122实际上是多条程序指令,其用于指示处理器104执行相应的操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应用122可以布置为在操作系统上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4利用程序数据124执行指令。操作系统120例如可以是Li nux、Wi ndows等,其包括用于处理基本系统服务以及执行依赖于硬件的任务的程序指令。应用122包括用于实现各种用户期望的功能的程序指令,应用122例如可以是游览器、即时通讯软件、软件开发工具(例如集成开发环境IDE、编译器等)等,但不限于此。当应用122被安装到计算设备100中时,可以向操作系统120添加驱动模块。
在计算设备100启动运行时,处理器104会从存储器106中读取操作系统120的程序指令并执行。应用122运行在操作系统120之上,利用操作系统120以及底层硬件提供的接口来实现各种用户期望的功能。当用户启动应用122时,应用122会加载至存储器106中,处理器104从存储器106中读取并执行应用122的程序指令。
计算设备100还包括储存设备132,储存设备132包括可移除储存器136和不可移除储存器138,可移除储存器136和不可移除储存器138均与储存接口总线134连接。
计算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有助于从各种接口设备(例如,输出设备142、外设接口144和通信设备146)到基本配置102经由总线/接口控制器130的通信的接口总线140。示例的输出设备142包括图形处理单元148和音频处理单元150。它们可以被配置为有助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A/V端口152与诸如显示器或者扬声器之类的各种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示例外设接口144可以包括串行接口控制器154和并行接口控制器156,它们可以被配置为有助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I/O端口158和诸如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笔、语音输入设备、触摸输入设备)或者其他外设(例如打印机、扫描仪等)之类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示例的通信设备146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160,其可以被布置为便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通信端口164与一个或者多个其他计算设备162通过网络通信链路的通信。
网络通信链路可以是通信介质的一个示例。通信介质通常可以体现为在诸如载波或者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并且可以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调制数据信号”可以这样的信号,它的数据集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或者它的改变可以在信号中编码信息的方式进行。作为非限制性的示例,通信介质可以包括诸如有线网络或者专线网络之类的有线介质,以及诸如声音、射频(RF)、微波、红外(IR)或者其它无线介质在内的各种无线介质。这里使用的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二者。
计算设备100还包括与总线/接口控制器130相连的储存接口总线134。储存接口总线134与储存设备132相连,储存设备132适于进行数据存储。示例的储存设备132可以包括可移除储存器136(例如CD、DVD、U盘、可移动硬盘等)和不可移除储存器138(例如硬盘驱动器HDD等)。
在根据本发明的计算设备100中,应用122包括执行方法200的多条程序指令。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方法200的流程图,方法200适于在计算设备(例如前述计算设备100)中执行。
如图2所示,方法200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始于步骤S202,在步骤S202中,包括以下内容: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可以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对应的初始虚拟河道,初始虚拟河道与现实河道的形态相同,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尺寸区别;然后可以根据预设划分策略来对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对应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的数字孪生空间可以被理解为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另一方面,上述的步骤S202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服务器。
进一步的,上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基于现实河道进行三维建模,得到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河道模型;
将所述三维河道模型上传至数字孪生空间,得到对应的初始虚拟河道,并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确定虚拟河底以及位于所述虚拟河底两侧的与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
将从虚拟河底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一预设长度的区域确定为第一虚拟挡墙区域,将虚拟坡道确定为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并将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以及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划分为虚拟挡墙区域;
将从第一虚拟挡墙区域靠近虚拟河底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二预设长度的区域划分为虚拟护坡区域。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可针对现实河道的形态进行三维建模,得到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河道模型,三维河道模型的形态与现实河道相同,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尺寸区别;在得到对应的三维河道模型后,可将三维河道模型上传至数字孪生空间中进行模型的映射,从而得到对应的初始虚拟河道;然后再根据初始虚拟河道来确定其中包含的虚拟河底以及位于虚拟河底两侧的虚拟坡道,其中,虚拟坡道与虚拟河道呈预设倾斜角度;最后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在预设划分策略中,对于虚拟挡墙区域的划分内容包括:将从虚拟河道的边缘位置(也即虚拟河道的边缘线)朝向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一预设长度的区域确定为第一虚拟挡墙区域;同时将虚拟坡道确定为第二虚拟挡墙区域,从而由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与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共同组成虚拟挡墙区域。
同样的,在预设划分策略中,对于虚拟护坡区域的划分内容包括:将第一虚拟挡墙区域靠近虚拟河道的边缘位置(也即虚拟河道的边缘线)朝向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二预设长度的区域划分为虚拟护坡区域。
在这里,上述预设划分策略可根据实际划分需要进行修改,上述的第一预设长度以及第二预设长度的大小也可根据实际长度需求进行修改,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的,上述的“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确定虚拟河底以及位于虚拟河底两侧的与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进行分段,得到预设长度的各河道分段;
分别获取各河道分段的最低位置海拔,基于最低位置海拔与预设海拔值进行相加,得到分界数值;
将各河道分段中的低于分界数值的区域确定为虚拟河底,将各河道分段中的高于分界数值的区域确定为与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可以被理解为初始虚拟河道的河流长度,按照预设长度对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分段,从而得到各河道分段,每个河道分段的延长长度均为预设长度,通过对初始虚拟河道分段,能够降低数据集中处理的压力,提高相应的处理效率;完成分段后,可分别获取各河道分段的最低位置海拔,也即初始虚拟河道的河底位置的海拔;通过将最低位置海拔与与预设海拔值进行相加,得到对应的分界数值,分界数值用于对虚拟河底所对应的海拔值以及虚拟坡道所对应的海拔值进行区分,也即,低于分界数值的区域为虚拟河底,高度分界数值的区域则为虚拟坡道。
在步骤S204中,包括以下内容: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
例如,实体预制框格护坡是一种用于护坡的结构,常见的实体预制框格护坡是由矩形或正方形的钢筋网格和填充物组成,填充物可以是岩石、混凝土或者其他材料,实体预制框格护坡通常用于现实河道的边坡稳定、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保护工程中,它的优点包括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抗冲击性能好等;而实体预制挡墙则是一种用于防止土体滑坡、固定边坡或者提供支撑的结构,它通常由混凝土、砖块、石材等材料建造而成,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厚度,实体预制挡墙的设计和施工取决于具体的工程需求和土壤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可基于初始虚拟河道进行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的虚拟配置更新,在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前,可先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以及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虚拟预制挡墙,其中,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的形态相同,虚拟预制挡墙与实体预制挡墙的形态相同。
进一步的,上述的“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实体预制框格护坡以及实体预制挡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分别得到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挡墙模型;
将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三维预制挡墙模型上传至数字孪生空间,分别得到对应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虚拟预制挡墙;
基于虚拟护坡区域的第一护坡尺寸与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确定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并根据护坡数量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对虚拟护坡区域进行一次配置更新;
基于虚拟挡墙区域的第一挡墙尺寸与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确定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数量,并根据挡墙数量的虚拟预制挡墙对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
基于一次配置更新、二次配置更新,得到所述预制虚拟河道。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可针对实体预制框格护坡以及实体预制挡墙的形态分别进行三维建模,得到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挡墙模型,其中,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的形态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相同,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尺寸区别,同样的,三维预制挡墙模型的形态与实体预制挡墙相同,但二者之间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尺寸区别;
在得到对应的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三维预制挡墙模型后,可将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三维预制挡墙模型上传至数字孪生空间中进行模型的映射,从而得到对应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虚拟预制挡墙,其中,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具有第二护坡尺寸,虚拟预制挡墙具有第二挡墙尺寸;然后基于虚拟护坡区域的第一护坡尺寸与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来确定需要在后续的虚拟配置更新过程中所用到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在这里,护坡数量的计算方式为将第二护坡尺寸与第一护坡尺寸进行相除,同样的,基于虚拟挡墙区域的第一挡墙尺寸与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来确定需要在后续的虚拟配置更新过程中所用到的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数量,在这里,挡墙数量的计算方式也为将第二挡墙尺寸与第一挡墙尺寸进行相除;
最后,根据上述得到的护坡数量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来对虚拟护坡区域进行一次配置更新,同时根据上述得到的挡墙数量的虚拟预制挡墙来对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从而得到对应的预制虚拟河道,完成对初始虚拟河道的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实现对配置效果进行预先展示的目的,以后续供管理端进行参考,便于管理端基于预制虚拟河道来对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提供了一定的施工参考性以及施工效率。
下面针对一次配置更新以及二次配置更新进行分别的介绍,其中,上述的“基于虚拟护坡区域的第一护坡尺寸与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确定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并根据护坡数量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进行一次配置更新”,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将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占地面积确定为第二护坡尺寸,第二护坡尺寸包括护坡长度以及护坡宽度;
获取第二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
以平铺的方式在虚拟护坡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护坡安装槽位,并将护坡数量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填充至护坡安装槽位。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占地面积由护坡长度以及护坡宽度构成,也即:护坡长度与护坡宽度相乘即可得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占地面积;由于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会被设置在虚拟护坡区域中,因此,为了能够对虚拟护坡区域进行合理化的使用,可以获取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并根据该比例系数对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的调整,并进一步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虚拟预制框格的护坡数量;最后,在获取对应的护坡数量后,由于虚拟预制框格护坡需要以平铺的方式设置在虚拟护坡区域中,因此,需要在虚拟护坡区域中设置对应的可供虚拟预制框格护坡进行安装的护坡安装槽位,在这里,可以以平铺的方式的在虚拟护坡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护坡安装槽位,并将对应护坡数量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填充至护坡安装槽位中,从而完成对虚拟护坡区域的一次配置更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可以理解为初始虚拟河道的河流长度,通过基于比例系数来对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经过尺寸调整后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为整数倍关系,从而能够使虚拟护坡区域最大化的合理使用,降低区域面积的浪费。
例如,上述的“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比例系数小于1时,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若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当上述比例系数小于1时,则表明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长度大于第二预设长度,这时是无法将虚拟预制框格护坡设置在虚拟护坡区域中的,因此,需要将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例如,比例系数为1或2;而当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则表面将虚拟预制框格护坡设置在虚拟护坡区域中时,虚拟护坡区域会留有一些空余区域,从而造成区域的浪费,因此,可基于比例系数来对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一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通过对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能够保证第三护坡尺寸下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为整数倍关系,从而能够使虚拟护坡区域最大化的合理使用,降低区域面积的浪费。
上述的“基于挡墙区域的第一挡墙尺寸与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确定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数量,并根据挡墙数量的虚拟预制挡墙对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虚拟预制挡墙的占地面积确定为第二挡墙尺寸,第二挡墙尺寸包括挡墙长度以及挡墙宽度;
获取第二挡墙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一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一数量;
基于预设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倾斜占地面积,确定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水平占地面积,并根据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水平占地面积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数量;
以平铺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虚拟挡墙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第一挡墙安装槽位,以阶梯的方式在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第二挡墙安装槽位,并将第一数量、第二数量的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填充至第一挡墙安装槽位、第二挡墙安装槽位。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虚拟预制挡墙的占地面积由挡墙长度以及挡墙宽度构成,也即:挡墙长度与挡墙宽度相乘即可得到虚拟预制挡墙的占地面积;由于虚拟预制挡墙会被设置在虚拟挡墙区域中,而虚拟挡墙区域分为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以及第二虚拟挡墙区域。
为了能够对虚拟挡墙区域进行合理化的使用,在将虚拟预制挡墙设置在虚拟挡墙区域中时,尽可能提高相应的使用面积,因此,首先针对第一虚拟挡墙区域来说,可以获取挡墙长度与第一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并根据该比例系数对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进一步的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一数量;接着针对第二虚拟挡墙区域来说,由于第二虚拟挡墙区域为虚拟坡道,而虚拟预制挡墙是基于水平面来设置的,因此需要基于虚拟坡道的预设倾斜角度以及第二挡墙区域的倾斜占地面积来确定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水平占地面积,接着根据水平占地面积来确定所需要的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数量;最后,针对第一虚拟挡墙区域,可以采用平铺的方式在第一虚拟挡墙虚拟的表面向下形成第一挡墙安装槽位;
针对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则可以采用阶梯的方式在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第二挡墙安装槽位,然后分别基于第一数量、第二数量的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填充至第一挡墙安装槽位、第二挡墙安装槽位中,从而完成对虚拟挡墙区域的二次配置更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同样可以理解为初始虚拟河道的河流长度,通过基于比例系数来对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经过尺寸调整后的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长度与第一预设长度之间为整数倍关系,从而能够使虚拟挡墙区域最大化的合理使用,降低区域面积的浪费。
例如,上述的“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包括”,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比例系数小于1时,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若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基于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与前文中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的方法相似的是,当上述比例系数小于1时,则表面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长度大于第一预设长度,这时是无法将虚拟预制挡墙设置在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中的,因此,需要将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挡墙尺寸的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挡墙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一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例如,比例系数为1或2;而当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则表面将虚拟预制挡墙设置在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中时,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会留有一些空余区域,从而造成区域的浪费,因此,可基于比例系数来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挡墙尺寸的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挡墙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一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通过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能够保证第三挡墙尺寸下的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长度与第一预设长度之间为整数倍关系,从而能够使虚拟挡墙区域最大化的合理使用,降低区域面积的浪费。
更进一步的,上述的“根据第二数量的虚拟预制挡墙对第二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对第二虚拟挡墙区域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绿化子区域以及虚拟步道子区域;
调取虚拟绿化设施以及虚拟预制步道板,并将虚拟绿化设施填充至虚拟绿化子区域、将虚拟预制步道板填充至所述虚拟步道子区域。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虚拟绿化设施以及虚拟预制步道板也可以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其中,虚拟绿化设施与实体绿化设施对应,虚拟预制步道板与实体步道板对应,在完成对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二次配置更新后,可以对第二虚拟区域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虚拟绿化子区域以及虚拟步道子区域,并将虚拟绿化设施填充至虚拟绿化子区域、将虚拟预制步道板填充至虚拟步道子区域中,其中,虚拟绿化子区域中的虚拟绿化设施用于对预制虚拟河道进行绿化装饰,而虚拟步道子区域中的虚拟预制步道板则可用于载人。
在步骤S206中,包括以下内容:将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管理端,管理端基于预制虚拟河道对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并基于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配置更新数据网。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得到对应的预制虚拟河道后,也即表明完成了对现实河道的模拟配置过程,这时,服务器可将对应的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管理端,管理端则可以基于预制虚拟河道来对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从而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并且在对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的过程中,还可以基于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来创建对应的配置更新数据网,从而实现对现实配置更新的过程监控,提高了一定的作业效率。
进一步的,上述的“基于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包括各节点的配置更新数据网”,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多个节点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并将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父级节点设置为现实河道节点、现实河道节点的向下子级节点分别设置为现实护坡区域以及现实挡墙区域;
定期获取对现实护坡区域以及现实挡墙区域的配置更新进度,并按照所述配置更新进度分别在所述现实护坡区域以及现实挡墙区域向下建立安装进度节点。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树形图的方式建立对应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其中,配置更新数据网中包括各层级节点,父级节点为与现实河道对应的现实河道节点,现实河道节点的向下子级节点分别为与现实护坡区域对应的现实护坡区域节点、与现实挡墙区域对应的现实挡墙区域节点;需要说明的是,现实护坡区域是基于预制虚拟河道中的虚拟护坡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现实挡墙区域同样是基于预制虚拟河道中的虚拟挡墙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
在建立对应的配置更新数据网之后,可以定期获取对现实护坡区域以及现实挡墙区域的配置更新进度,也即与现实护坡区域对应的实体预制框格护坡的安装进度、与现实挡墙区域对应的实体预制挡墙的安装进度;并给基于配置更新进度在对应的现实护坡区域节点以及现实挡墙区域节点向下建立对应的安装进度节点;在这里,配置更新进度可以按照预设周期进行定期获取,例如一个月获取一次或者一个星期获取一次,在获取到对应的配置更新进度后,则建立一个对应的安装进度节点,安装进度节点可用于标示实体预制挡墙或者实体预制框格护坡的安装数量以及剩余数量,其中,实体预制挡墙的安装数量以及剩余数量是基于前文中的挡墙数量得到的,实体预制框格护坡的安装数量以及剩余数量是基于前文中的护坡数量得到的。
在步骤S208中,包括以下内容:建立配置更新数据网与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所述用户端并在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得到配置更新数据网后,可以建立配置更新数据网与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从而进一步的可以响应于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个节点的交互,来将预制虚拟河道发送给用户端进行展示,并在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从而能够帮助用户端实时了解到对应的现实配置更新的配置更新进度,提高了相应的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上述的“建立配置更新数据网与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用户端并在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各节点对所述预制虚拟河道进行拆分,得到各虚拟拆分部分,并建立各虚拟拆分部分与对应的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
响应于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除与该节点对应的虚拟拆分部分的其他部分进行隐藏,并发送给用户端进行展示。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根据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各节点来对预制虚拟河道进行拆分,例如得到与现实护坡区域节点对应的虚拟拆分部分、与现实挡墙区域对应的虚拟拆分部分等,进而建立与对应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当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进行交互时,可以确定该用户端想要了解该节点的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这时,会将除该节点对应的虚拟拆分部分的其他部分进行隐藏,仅将与该节点对应的虚拟拆分部分展示给用户端观看,从而起到相应的标示作用,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用户端可以被理解为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终端,例如手机、电脑等,上述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节点进行交互的方式可为触控交互等。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提出的方案中,通过基于数字孪生空间来生成与现实河道对应的初始虚拟河道,并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各区域进行相应的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从而使管理端能够基于预制虚拟河道来对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从而可能对配置效果进行预先的展示,能够对管理端提供一定的配置参考性;并且,在对现实河道的现实配置更新过程中,还可以基于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来来创建对应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各用户端可通过对配置更新数据网进行查看来了解实时的配置更新过程,从而提高了一定的工作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体预制挡墙,图3-图5为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
矩形箱体10,其中,矩形箱体10的中部开设有容纳凹槽11,容纳凹槽11的棱角处为倒角结构,矩形箱体10中的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设置有海浪纹路12,矩形箱体10中的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设置有安装凹槽13,安装凹槽13的槽底竖直安装有多个安装钢板14,相邻的两个安装钢板14之间设置有联动固定矩片15,联动固定矩片15的中部设置有固定螺杆16。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容纳凹槽11主要用于承载一些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水草、动物沿滩地或者泥土等,并且为了去除容纳凹槽11因机加工而产生的毛刺,容纳凹槽11的棱角处被设置为了倒角结构,在这里,矩形箱体10包括第一侧面以相邻第一侧面设置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也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其中,在图3-图5的示例中,第一侧面设置有海浪纹路12,从而提高相应的美感,第二侧面则设置有安装凹槽13,安装凹槽13的棱角处也相应设置为了倒角结构,并且通过上文可知,实体预制挡墙包括有多个,因此在对多个实体预制挡墙进行安装布置时,需要将相邻的实体预制挡墙进行连接装配,这时,则需要相应的装配组件,在本实施例中,装配组件包括竖直安装在安装凹槽13的槽底的多个安装钢板14(数量例如为两个),相邻的两个安装钢板14之间设置有联动固定矩片15,联动固定矩片15的中部设置有固定螺杆16,相邻的实体预制挡墙之间可以通过固定螺杆16来实现连接,从而实现独创的装配式体系,可实现现场的组装,产品一致性较好。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图10所示,矩形箱体10的容纳凹槽11内容纳有填充物,填充物的表面设置有实体步道板17,实体步道板17上设置有栏杆18,实体步道板17的表面对称设置有固定凹槽19,栏杆18上对称设置有固定杆20,栏杆18通过固定杆20穿设于固定凹槽19来与实体步道板17进行固定连接;其中,栏杆18的侧边还设置有T型座凳,T型座凳包括T型基座21以及设置于T型基座21上的矩形座凳22。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填充物可以为上文中提到的泥土,当容纳凹槽11被容纳了泥土后,可以在泥土的表面铺设相应的实体步道板17,实体步道板17可以供游客进行踩踏以对现实河道进行游览,另外,为了提高相应的防护性,实体步道板17上还设置有栏杆18,实体步道板17与栏杆18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如下:如图8所示,实体步道板17的表面对称设置有固定凹槽19,栏杆18上对称设置有固定杆20,栏杆18通过固定杆20穿设进固定凹槽19内来实现二者的固定,其中,固定杆20穿设在固定凹槽19中时,二者之间会具有一定的阻尼,从而可以避免栏杆18被轻易的从实体步道板17上进行拆卸,提高了相应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栏杆18的侧边还设置有T型座凳,以供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坐在T型座凳上进行休息,提高相应的用户体验,如图9所示,T型座凳包括有T型基座21以及设置于T型基座21上的矩形座凳22,其中,T型基座21主要起到支撑的作用,而矩形座凳22则是用于对游客进行承载,提供相应的休息服务。
在这里,T型基座21与矩形座凳22之间可以为螺栓连接,T型基座21与栏杆18之间也可以为螺栓连接,如图10所示,通过上述的矩形箱体10、实体步道板17、栏杆18以及T型座凳之间的相互连接设置,进一步实现独创的装配式体系,可实现现场的组装,产品一致性较好。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河道装配式建筑构件的配置系统,图11为其对应装置框图,其中,包括: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配置更新模块,被配置为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
创建模块,被配置为将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管理端,管理端基于预制虚拟河道对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并基于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配置更新数据网;
标示模块,被配置为建立配置更新数据网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在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
这里描述的各种技术可结合硬件或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一起实现。从而,本发明的方法和设备,或者本发明的方法和设备的某些方面或部分可采取嵌入有形媒介,例如可移动硬盘、U盘、软盘、CD-ROM或者其它任意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即指令)的形式,其中当程序被载入诸如计算机之类的机器,并被所述机器执行时,所述机器变成实践本发明的设备。
在程序代码在可编程计算机上执行的情况下,计算设备一般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读的存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其中,存储器被配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被配置用于根据该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本发明的方法。
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可读介质包括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等信息。通信介质一般以诸如载波或其它传输机制等已调制数据信号来体现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并且包括任何信息传递介质。以上的任一种的组合也包括在可读介质的范围之内。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算法和显示不与任何特定计算机、虚拟系统或者其它设备固有相关。各种通用系统也可以与本发明的示例一起使用。根据上面的描述,构造这类系统所要求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本发明也不针对任何特定编程语言。应当明白,可以利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内容,并且上面对特定语言所做的描述是为了披露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文所公开的示例中的设备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可以布置在如该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设备中,或者可替换地可以定位在与该示例中的设备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前述示例中的模块可以组合为一个模块或者此外可以分成多个子模块。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此外,所述实施例中的一些在此被描述成可以由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器或者由执行所述功能的其它装置实施的方法或方法元素的组合。因此,具有用于实施所述方法或方法元素的必要指令的处理器形成用于实施该方法或方法元素的装置。此外,装置实施例的在此所述的元素是如下装置的例子:该装置用于实施由为了实施该发明的目的的元素所执行的功能。
如在此所使用的那样,除非另行规定,使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来描述普通对象仅仅表示涉及类似对象的不同实例,并且并不意图暗示这样被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排序方面或者以任意其它方式的给定顺序。
尽管根据有限数量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受益于上面的描述,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明白,在由此描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想其它实施例。此外,应当注意,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为了可读性和教导的目的而选择的,而不是为了解释或者限定本发明的主题而选择的。因此,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本发明的范围,对本发明所做的公开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实体预制挡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箱体,其中,所述矩形箱体的中部开设有容纳凹槽,所述容纳凹槽的棱角处为倒角结构,所述矩形箱体中的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设置有海浪纹路,所述矩形箱体中的呈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设置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槽底竖直安装有多个安装钢板,相邻的两个安装钢板之间设置有联动固定矩片,所述联动固定矩片的中部设置有固定螺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体预制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箱体的容纳凹槽内容纳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的表面设置有实体步道板,所述实体步道板上设置有栏杆,所述实体步道板的表面对称设置有固定凹槽,所述栏杆上对称设置有固定杆,所述栏杆通过固定杆穿设于所述固定凹槽来与所述实体步道板进行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栏杆的侧边还设置有T型座凳,所述T型座凳包括T型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T型基座上的矩形座凳。
3.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实体预制挡墙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所述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
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管理端,所述管理端基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对所述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并基于所述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配置更新数据网;
建立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所述用户端并在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所述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包括:
基于现实河道进行三维建模,得到与所述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河道模型;
将所述三维河道模型上传至所述数字孪生空间,得到对应的初始虚拟河道,并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确定虚拟河底以及位于所述虚拟河底两侧的与所述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
将从虚拟河底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一预设长度的区域确定为第一虚拟挡墙区域,将所述虚拟坡道确定为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并将所述第一虚拟挡墙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划分为所述虚拟挡墙区域;
将从所述第一虚拟挡墙区域靠近所述虚拟河底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虚拟河底的中心位置处、延伸第二预设长度的区域划分为虚拟护坡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确定虚拟河底以及位于所述虚拟河底两侧的与所述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包括:
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进行分段,得到预设长度的各河道分段;
分别获取各河道分段的最低位置海拔,基于所述最低位置海拔与预设海拔值进行相加,得到分界数值;
将各河道分段中的低于所述分界数值的区域确定为所述虚拟河底,将各河道分段中的高于所述分界数值的区域确定为与所述虚拟河底呈预设倾斜角度的虚拟坡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包括:
将实体预制框格护坡以及实体预制挡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分别得到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三维预制挡墙模型;
将所述三维预制框格护坡模型以及三维预制挡墙模型上传至所述数字孪生空间,分别得到对应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虚拟预制挡墙;
基于所述虚拟护坡区域的第一护坡尺寸与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并根据护坡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进行一次配置更新;
基于所述虚拟挡墙区域的第一挡墙尺寸与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数量,并根据挡墙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对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
基于所述一次配置更新、所述二次配置更新,得到所述预制虚拟河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虚拟护坡区域的第一护坡尺寸与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并根据护坡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进行一次配置更新,包括:
将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占地面积确定为所述第二护坡尺寸,所述第二护坡尺寸包括护坡长度以及护坡宽度;
获取所述第二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所述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根据所述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护坡数量;
以平铺的方式在所述虚拟护坡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护坡安装槽位,并将护坡数量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填充至所述护坡安装槽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包括:
若所述比例系数小于1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若所述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的第二护坡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护坡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挡墙区域的第一挡墙尺寸与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确定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挡墙数量,并根据挡墙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对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包括:
将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占地面积确定为所述第二挡墙尺寸,所述第二挡墙尺寸包括挡墙长度以及挡墙宽度;
获取第二挡墙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所述第一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根据初始虚拟河道的延长长度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一数量;
基于所述预设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倾斜占地面积,确定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水平占地面积,并根据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水平占地面积确定经过尺寸调整后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数量;
以平铺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虚拟挡墙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第一挡墙安装槽位,以阶梯的方式在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的表面形成向下的第二挡墙安装槽位,并将第一数量、第二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填充至所述第一挡墙安装槽位、第二挡墙安装槽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包括:
若所述比例系数小于1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若所述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但不为正整数时,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对所述虚拟预制挡墙的第二挡墙尺寸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护坡尺寸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其中,第三护坡尺寸中的挡墙长度与第二预设长度之间的比例系数大于等于1且为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第二数量的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对第二虚拟挡墙区域进行二次配置更新,包括:
对所述第二虚拟挡墙区域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绿化子区域以及虚拟步道子区域;
调取虚拟绿化设施以及虚拟预制步道板,并将所述虚拟绿化设施填充至所述虚拟绿化子区域、将所述虚拟预制步道板填充至所述虚拟步道子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包括各节点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包括:
建立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多个节点的配置更新数据网,并将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父级节点设置为现实河道节点、现实河道节点的向下子级节点分别设置为现实护坡区域节点以及现实挡墙区域节点;
定期获取对现实护坡区域以及现实挡墙区域的配置更新进度,并按照所述配置更新进度分别在所述现实护坡区域节点以及现实挡墙区域节点向下建立安装进度节点。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建立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所述用户端并在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包括:
基于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各节点对所述预制虚拟河道进行拆分,得到各虚拟拆分部分,并建立各虚拟拆分部分与对应的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
响应于用户端对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将除与该节点对应的虚拟拆分部分的其他部分进行隐藏,并发送给所述用户端进行展示。
14.一种河道装配式建筑构件的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生成与现实河道具有对应关系的初始虚拟河道,根据预设划分策略对所述初始虚拟河道进行区域划分,得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虚拟挡墙区域;
配置更新模块,被配置为分别调取与实体预制框格护坡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与实体预制挡墙具有对应关系的虚拟预制挡墙,并根据所述虚拟预制框格护坡以及所述虚拟预制挡墙分别对所述虚拟护坡区域以及所述虚拟挡墙区域进行虚拟配置更新,得到预制虚拟河道;
创建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发送至所述管理端,所述管理端基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对所述现实河道进行现实配置更新,并基于所述现实配置更新的进度,创建配置更新数据网;
标示模块,被配置为建立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与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之间的链接关系,响应于用户端对所述配置更新数据网中的任一节点的交互,在所述预制虚拟河道中标示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
CN202410049495.0A 2024-01-12 2024-01-12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Pending CN1177256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49495.0A CN117725657A (zh) 2024-01-12 2024-01-12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49495.0A CN117725657A (zh) 2024-01-12 2024-01-12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5657A true CN117725657A (zh) 2024-03-19

Family

ID=90199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49495.0A Pending CN117725657A (zh) 2024-01-12 2024-01-12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25657A (zh)

Citation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04469A1 (en) * 2001-02-05 2002-08-08 Veazey Sidney E. Precast modular concrete shapes and methods of installation to form shoreline stabilizatio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tructures
TWM276059U (en) * 2005-01-18 2005-09-21 Yu-Luen Peng Assembled box type retaining wall
CN208072197U (zh) * 2017-12-18 2018-11-09 河北恒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smc复合材料人行道系统
CN109371908A (zh) * 2018-11-13 2019-02-22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呼吸型半装配式生态驳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384192U (zh) * 2018-11-13 2019-09-13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的呼吸型半装配式生态驳岸结构
CN111945674A (zh) * 2020-09-01 2020-11-17 邹圆圆 一种防渗透效果好的水利水电工程用挡水坝
CN112800622A (zh) * 2021-02-07 2021-05-14 山东锋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过水断面面积快速计算方法及系统
WO2021134114A1 (en) * 2019-12-31 2021-07-08 Alicanto Media Pty Ltd Technology configured to provide user interface visualis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cluding 3d visualized modelling of an agricultural land region based on flow, hybridized multiple resolution visualisation and/or automated field segregation
CN113297753A (zh) * 2021-06-24 2021-08-24 四川大学 山区河流透过性坝沿程水深预测方法
CN113627050A (zh) * 2021-07-16 2021-11-09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对河道冲刷下切治理方案优化的方法
CN113886922A (zh) * 2021-10-08 2022-01-04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和现场试验为基础的丁坝群设计方法
CN114438961A (zh) * 2020-11-05 2022-05-06 深圳市东深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生态箱结构以及生态挡墙系统
CN115391474A (zh) * 2022-08-29 2022-11-25 湖南五凌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流域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5496622A (zh) * 2022-09-14 2022-12-20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Mikebasin水资源配置模型文件快速生成方法
CN115659859A (zh) * 2022-10-09 2023-01-31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一种含行洪区河网结构的洪水模拟计算方法
CN115796069A (zh) * 2022-11-01 2023-03-14 南京中禹智慧水利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服务及模拟方法
CN116150862A (zh) * 2023-04-23 2023-05-23 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堤坝自动建模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524142A (zh) * 2023-06-21 2023-08-01 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河湖变化数据三维重建方法及系统
CN219671220U (zh) * 2023-06-01 2023-09-12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预制组合桩生态挡墙及河道生态护岸系统
KR102584619B1 (ko) * 2023-03-23 2023-10-05 대한민국 분포형 모델이 적용된 수리수문 해석 기반 수질오염 사고 예측 시스템
CN116933685A (zh) * 2023-07-18 2023-10-24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型水库调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9992345U (zh) * 2023-03-23 2023-11-10 四川路航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利堤岸坡防护工程格宾石笼模化施工装置
CN117217058A (zh) * 2023-09-25 2023-12-1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抽蓄电站水工结构安全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220301261U (zh) * 2023-08-04 2024-01-05 临朐县人民政府辛寨街道办事处 一种组合式防汛护坡
CN117370589A (zh) * 2023-12-07 2024-01-09 北京瞭望神州科技有限公司 自然资源全生态实时感知大数据管理方法及管理平台

Patent Citation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04469A1 (en) * 2001-02-05 2002-08-08 Veazey Sidney E. Precast modular concrete shapes and methods of installation to form shoreline stabilizatio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tructures
TWM276059U (en) * 2005-01-18 2005-09-21 Yu-Luen Peng Assembled box type retaining wall
CN208072197U (zh) * 2017-12-18 2018-11-09 河北恒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smc复合材料人行道系统
CN109371908A (zh) * 2018-11-13 2019-02-22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呼吸型半装配式生态驳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384192U (zh) * 2018-11-13 2019-09-13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的呼吸型半装配式生态驳岸结构
WO2021134114A1 (en) * 2019-12-31 2021-07-08 Alicanto Media Pty Ltd Technology configured to provide user interface visualis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cluding 3d visualized modelling of an agricultural land region based on flow, hybridized multiple resolution visualisation and/or automated field segregation
CN111945674A (zh) * 2020-09-01 2020-11-17 邹圆圆 一种防渗透效果好的水利水电工程用挡水坝
CN114438961A (zh) * 2020-11-05 2022-05-06 深圳市东深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生态箱结构以及生态挡墙系统
CN112800622A (zh) * 2021-02-07 2021-05-14 山东锋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过水断面面积快速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3297753A (zh) * 2021-06-24 2021-08-24 四川大学 山区河流透过性坝沿程水深预测方法
CN113627050A (zh) * 2021-07-16 2021-11-09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对河道冲刷下切治理方案优化的方法
CN113886922A (zh) * 2021-10-08 2022-01-04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和现场试验为基础的丁坝群设计方法
CN115391474A (zh) * 2022-08-29 2022-11-25 湖南五凌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流域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5496622A (zh) * 2022-09-14 2022-12-20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Mikebasin水资源配置模型文件快速生成方法
CN115659859A (zh) * 2022-10-09 2023-01-31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一种含行洪区河网结构的洪水模拟计算方法
CN115796069A (zh) * 2022-11-01 2023-03-14 南京中禹智慧水利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服务及模拟方法
KR102584619B1 (ko) * 2023-03-23 2023-10-05 대한민국 분포형 모델이 적용된 수리수문 해석 기반 수질오염 사고 예측 시스템
CN219992345U (zh) * 2023-03-23 2023-11-10 四川路航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利堤岸坡防护工程格宾石笼模化施工装置
CN116150862A (zh) * 2023-04-23 2023-05-23 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堤坝自动建模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9671220U (zh) * 2023-06-01 2023-09-12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预制组合桩生态挡墙及河道生态护岸系统
CN116524142A (zh) * 2023-06-21 2023-08-01 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河湖变化数据三维重建方法及系统
CN116933685A (zh) * 2023-07-18 2023-10-24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型水库调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20301261U (zh) * 2023-08-04 2024-01-05 临朐县人民政府辛寨街道办事处 一种组合式防汛护坡
CN117217058A (zh) * 2023-09-25 2023-12-1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抽蓄电站水工结构安全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7370589A (zh) * 2023-12-07 2024-01-09 北京瞭望神州科技有限公司 自然资源全生态实时感知大数据管理方法及管理平台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杜壮壮;高勇;万建忠;韩康;: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河道工程智能管理方法", 中国水利, no. 12, 30 June 2020 (2020-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et al. Urban inundation response to rainstorm patterns with a coupled hydrodynamic model: A case study in Haidian Island, China
US2012020356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and designing a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US2012007906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ggregating data for analyzing and designing a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Capeluto et al. On the use of ‘solar volume’for determining the urban fabric
Chiozzi et al. UB-ALMANAC: An adaptive limit analysis NURBS-based program for the automatic assessment of partial failure mechanisms in masonry churches
US2012007868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and designing a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using design strategies
Schubert et al. Building treatments for urban flood inundation model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ve skill and modeling efficiency
Gratia et al. A simple design tool for the thermal study of an office building
Arboit et al. Assessing the solar potential of low-density urban environments in Andean cities with desert climates: The case of the city of Mendoza, in Argentina
Yu et al. A scheme for a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environmental system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Houdeshel et al. Cost-estimating tools for low-impact development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challenges,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Galassi et al. Andalusian timber roof structure in Chefchaouen, Northern Morocco: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structural behavior
CN117725657A (zh) 河道装配式构件的配置方法、系统及实体预制挡墙
Pires et al. Assessment of excavated tunnels stability in the Maya archeological Area of Copan, Honduras
Sampaio et al. A procedure to analyze the viability of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in urban areas based on pre-defined diagrams
Maksimovic et al. Modelling of urban flooding—breakthrough or recycling of outdated concepts
Liudmila et al. Bridging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and heritage: novel approach to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Bansal et al. Embodied energy, CO2e, and construction cost of indian housing: model of low-rise versus high-rise development
Altinakar et al. 2D modeling of big bay dam failure in mississippi: Comparison with Field Data and 1D Model Results
WO2015139086A1 (en) Method of preparing an application to make an improvement to a site
El-Shafie Sustainability versus mega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Stellacci et al. Urban planning and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of Southern Italy after the 1783 earthquake: the case of Mileto
Williamstown 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
Klemperer et al. Livable Density: The Hybrid Office Building.
Vaibhav et al. COST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 US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