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4315A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24315A
CN117724315A CN202311124741.6A CN202311124741A CN117724315A CN 117724315 A CN117724315 A CN 117724315A CN 202311124741 A CN202311124741 A CN 202311124741A CN 117724315 A CN117724315 A CN 117724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force
forced
photosensitive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247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敖仕平
龚小敏
徐荣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24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43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至成像设备中,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驱动力施加构件和可相对于所述驱动力施加构件移动的受力爪,所述处理盒包括:框架;感光鼓;充电辊;第一耦合构件;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接收外力移动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可驱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方向上,处于所述伸出位置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相比于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其至少一部分更远离所述第二末端,当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处于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可接触所述受力爪以抑制所述受力爪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处理盒,其可拆卸的安装至成像设备中,其中,成像设备包括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力施加构件和制动力施加构件,处理盒包括感光鼓和设置在感光鼓长度方向一端的耦合构件,耦合构件具有驱动力接收部分和制动力接收部分,驱动力接收部分可与驱动力施加构件耦合用以驱动感光鼓旋转,制动力接收部分可与制动力施加构件啮合用以接收制动力,该制动力用于抵抗耦合构件的旋转的载荷,也就是说,耦合构件可同时从驱动单元接收驱动力和制动力,可使得感光鼓旋转所需的扭矩增加,并且因此感光鼓的速度波动被抑制,感光鼓的旋转更加稳定。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处理盒的耦合构件在其自身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上固定设置在感光鼓上,因此,若耦合构件出现制造误差或者安装误差,耦合构件可能因在其自身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位置偏差,而出现难以与驱动单元耦合或者耦合后出现脱离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盒,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至成像设备中,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驱动力施加构件和可相对于所述驱动力施加构件移动的受力爪,所述处理盒包括:
框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
感光鼓,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框架上,并可绕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感光鼓旋转轴线旋转;
充电辊,支撑在所述框架上并可为所述感光鼓充电;
第一耦合构件,可接收所述成像设备的驱动力并可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末端;
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接收外力移动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可驱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方向上,处于所述伸出位置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相比于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其至少一部分更远离所述第二末端,当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处于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可接触所述受力爪以抑制所述受力爪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电连接至所述充电辊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电极接触表面,所述电极接触表面和所述感光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布,所述框架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末端和第四末端,所述电极电接触表面布置在所述第三末端,所述感光鼓布置在所述第四末端;所述控制杆构造为从所述第三末端延伸至所述第四末端的杆,所述控制杆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末端的可被所述成像设备迫推的第一力接收部。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承载显影剂的显影辊和可电连接至所述充电辊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电极接触表面,所述电极接触表面和所述感光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布,所述框架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末端和第四末端,所述电极电接触表面布置在所述第三末端,所述感光鼓布置在所述第四末端;所述控制杆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末端的可被所述成像设备迫推的第二力接收部,所述第二力接收部接收的迫推力可迫使所述显影辊从与所述感光鼓接触的位置移动至与所述感光鼓分离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和所述感光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伸缩行程为L,其中,2mm≦L≦12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包括可接收所述成像设备中驱动力的被驱动突起,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被驱动突起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并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可接触所述受力爪而能抑制所述受力爪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沿着第一方向进行投影,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接触面扫过的角度为β,其中,37°≦β≦115°。
进一步的,50°≦β≦7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末端面和第二末端面,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末端面相比于所述第二末端面更远离所述框架的所述第二末端;所述第一耦合构件还包括可接收所述成像设备中驱动力的被驱动突起,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被驱动突起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并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接触面,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末端面之间的距离为P,其中,2mm≦P≦5mm。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面构造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彼此啮合的第一被迫推件和第二被迫推件,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可接收所述控制杆的迫推力而旋转,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可响应于所述第一被迫推件的旋转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和所述框架的其中之一上设置有限位突起,另一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突起可插入至所述限位槽中以防止所述第二被迫推件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迫推突起,所述第一被迫推件上设置有被迫推突起,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迫推突起迫推所述被迫推突起而能迫使所述第一被迫推件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和所述第二被迫推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与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第一被迫推件通过所述倾斜表面可推动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齿条部,所述第一被迫推件上设置有齿轮部,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齿条部与所述齿轮部的啮合而能迫使所述第一被迫推件旋转。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和所述第二被迫推件的其中之一上设置有突起,另一上设置有螺旋槽,所述突起可与所述螺旋槽配合,使得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可推动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在本发明中的处理盒中,第一耦合构件采用可伸缩结构,而能始终与成像设备的驱动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保持弹性耦合,这可提高第一耦合构件和驱动单元的耦合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处理盒安装在托盘中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处理盒安装在托盘中时中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处理盒和托盘安装至成像设备中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驱动单元受力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驱动单元受力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驱动力施加构件和制动力施加构件分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驱动单元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门盖位于打开位置时处理盒与成像设备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门盖位于关闭位置时处理盒与成像设备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成像设备与处理盒的配合关系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处理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处理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处理盒再一角度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显影单元和鼓单元分离时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鼓单元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鼓单元分解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耦合构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耦合构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耦合构件与制动力接收构件接触前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耦合构件与制动力接收构件接触时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受力爪与第一耦合构件接触前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受力爪与第一引导部接触时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受力爪与第二倾斜表面接触时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受力爪与第一耦合构件接触前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受力爪与第一引导部接触时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受力爪与抵接面抵接时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第一耦合构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第一耦合构件与第一驱动单元耦合前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第一耦合构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第一耦合构件再一角度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再一角度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还一角度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侧视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和受力件配合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耦合构件另一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第一耦合构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第一耦合构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第一耦合构件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耦合构件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耦合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耦合构件剖视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缩进位置剖视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伸出位置剖视示意图;
图47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缩进位置未推动驱动力施加构件前的剖视示意图;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伸出位置推动驱动力施加构件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缩进位置时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50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伸出位置时显影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护盖从显影盒中分解出来后第一耦合构件处于缩进位置时显影盒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护盖从显影盒中分解出来后第一耦合构件处于伸出位置时显影盒示意图;
图53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显影盒右端分解示意图;
图54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缩进位置时显影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5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第一耦合构件处于伸出位置时显影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6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显影盒取下护盖后第一耦合构件处于缩进位置时显影盒示意图;
图57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显影盒取下护盖后第一耦合构件处于伸出位置时显影盒示意图;
图58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耦合件示意图;
图59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耦合件位于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时示意图;
图60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耦合件示意图;
图61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62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3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还一角度示意图;
图64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驱动侧分解示意图;
图65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第一被迫推件和第二被迫推件分解示意图;
图66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耦合件示意图;
图67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耦合件处于缩进位置时处理盒示意图;
图68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耦合件处于伸出位置时处理盒示意图;
图69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拆下护盖后耦合件处于缩进位置时处理盒示意图;
图70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拆下护盖后耦合件处于伸出位置时处理盒示意图;
图71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耦合件处于缩进位置时第一被迫推件和第二被迫推件配合示意图;
图72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耦合件处于伸出位置时第一被迫推件和第二被迫推件配合示意图;
图73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耦合件处于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时示意图;
图74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成像设备的连接轴的第二突起与驱动力施加构件的第三突起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75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前处理盒与按压构件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6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前处理盒与按压构件位置关系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7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后处理盒与按压构件位
图78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后处理盒与按压构件位置关系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9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再一角度示意图;
图80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护盖从处理盒中分解后处理盒分解示意图;
图81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右侧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82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的控制杆与管控部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3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处理盒右侧的剖视示意图;
图84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处理盒局部防脱结构示意图;
图85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防脱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6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控制杆迫推被迫推件前防脱结构与驱动力施加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7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控制杆迫推被迫推件前防脱结构示意图;
图88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控制杆迫推被迫推件时防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更好的描述及理解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处理盒100,本实施例1将对处理盒100的各个方向进行定义,其中,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方向),第一耦合构件11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处理盒100的右端(第一末端);处理盒100可沿自后向前的方向(第三方向)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和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都相垂直。
如图1-20所示,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成像设备1和可拆卸的安装在成像设备1中的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一种处理盒100,接下来将结合具体附图来分别详细描述成像设备1和处理盒100。
[成像设备]
如图1-10所示,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成像设备1,成像设备1包括有中空的容纳腔2、可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并安装至容纳腔2中的托盘3以及门盖4,门盖4可在可暴露容纳腔2的打开位置和和覆盖容纳腔2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托盘3可支撑着处理盒100沿着自后向前的方向安装至成像设备1的容纳腔2中;在托盘3的下端还设置有可将处理盒100上的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带,转印带可根据门盖4的打开/关闭操作而能向上和向下移动,在处理盒100安装在托盘3中的状态下,转印带与感光鼓103可根据门盖4的打开/关闭操作而彼此接触和脱离接触。
成像设备1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2右端壁上的可旋转的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二驱动单元9,第一驱动单元8可用于驱动处理盒100的感光鼓103(具体后文将详细描述)旋转,而第二驱动单元9可用于驱动处理盒100的显影辊104(具体后文将详细描述)旋转,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二驱动单元9上均连接有弹性构件,并且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二驱动单元9可根据门盖4的打开/关闭操作而缩回和伸出,以避免与处理盒100发生干涉;第一驱动单元8包括驱动力施加构件10和制动力施加构件20,制动力施加构件20设置在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内部,二者可绕同一轴线转动。
驱动力施加构件10可被成像设备1中的驱动组件驱动旋转,在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右端部连接有弹性件,驱动力施加构件10包括有一对间隔180度设置的驱动突起14,驱动突起14包括面向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驱动表面14a,驱动表面14a可用于作为驱动部分与处理盒100的第一耦合构件110(下文将介绍)耦合用以驱动第一耦合构件110旋转。
制动力施加构件20包括受力件,受力件可相对于驱动力施加构件10在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方向上从图4的靠近其中一驱动突起14的第一位置和图5的远离其中一驱动突起14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受力件包括相互安装在一起并可一起旋转的第一受力件20a和第二受力件20b,第一受力件20a和第二受力件20b上均设置有暴露在第一驱动单元8外部且可接收外部旋转力而一起旋转的受力爪21,受力爪21可操作的连接至阻尼器44,阻尼器44构造为可跟随受力爪21一起旋转,被驱动旋转的阻尼器44可产生阻尼,并可将阻尼传递至受力件的受力爪21上,不仅如此,制动力施加构件20还包括弹簧42,弹簧42可将其压缩蓄积的弹性力施加至受力件上以保持受力件的受力爪21保持在伸出位置。
在成像设备1的容纳腔2左端上侧和右端上侧还分别设置有按压构件5,按压构件5可根据门盖4打开/关闭的操作而能向上或向下移动,并能按压处理盒100;不仅如此,成像设备1还包括与右端的按压构件5相邻设置的定位构件7,定位构件7同样可在门盖4打开/关闭时向上或向下移动,在门盖4关闭时,定位构件7可向下移动,而插入至处理盒100与容纳腔2的右侧壁形成的间隙部8中的位置处,使得处理盒100在左右方向上能被稳定的定位在成像设备1中。
[处理盒]
接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处理盒100,如上已描述的,处理盒100可拆卸的安装至现有技术中的成像设备1中,具体如图1-20所示,处理盒100包括相互连接的显影单元和鼓单元,其中,显影单元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显影框体101和支撑在显影框体101上并可承载显影剂的显影辊104、送粉辊(未示出),显影单元还设置有第一电极171,第一电极171具有可与成像设备1的供电部件电连接的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设置在显影单元的左端部上并与供电部件弹性接触,并构造为自左向右迫推第一电极171的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也就会使得处理盒100被朝着右侧迫推,因此,处理盒100的第一耦合构件110和第二耦合构件109将与成像设备保持稳定的耦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耦合构件110和第二耦合构件109与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二驱动单元9脱离耦合的可能性,优选的,第一电极171设置在显影单元的左端部,第一电极171可将该电力传递至显影辊104和送粉辊上并为之供电,也就是说,第一电极171电连接至显影辊104和送粉辊,在显影单元的右端还设置有第二耦合构件109,第二耦合构件109可与成像设备1的第二驱动单元9耦合而能接收其输出的驱动力,从而可驱动显影辊104、送粉辊旋转。
鼓单元包括鼓框体102和支撑在鼓框体102上并可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以及与感光鼓103接触并能为感光鼓103充电的充电辊105,如图15-16所示,鼓框体102中未设置容纳废显影剂的容纳腔,感光鼓103在完成显影成像后,未参与显影成像的显影剂在可被成像设备的转印带回收至成像设备中,因此,这有助于缩小处理盒100的体积,利于显影盒的小型化。
处理盒100还设置有第二电极170,第二电极170具有第二电极电接触表面,其设置在处理盒100的左侧上端部,优选的,第二电极170设置在处理盒100的鼓框体102的左侧上端部,第二电极170构造为可与成像设备1中上端的供电部件电连接,并能将该电力供给至充电辊105,也就是说,第二电极170可电连接至充电辊105,当处理盒100安装在成像设备1中且门盖4关闭后,供电部件与第二电极170弹性接触并构造为向下施加压力至第二电极170上,也就是说,该弹性力可自上向下迫推处理盒100至托盘3,使得处理盒100被进一步的稳定定位在托盘3上,降低了处理盒100与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二驱动单元9在耦合过程中的抖动,提高了耦合稳定性;不仅如此,处理盒100还包括芯片106,芯片106具有设置在处理盒100左侧上端部的芯片电接触表面106a,其与第一电极171的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并相对于第一电极设置在更靠近处理盒100的前端的位置处,并且在第一方向上,相比于芯片电接触表面106a,第一电极171的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设置在更靠近鼓框架102右端的位置,芯片电接触表面106a可电接触至成像设备1而使得芯片106可与成像设备1建立通信连接,从而使得芯片106中存储的处理盒100的例如型号、显影剂容量等信息能被成像设备1读取,成像设备1与芯片106的芯片电接触表面106a保持弹性接触,并构造为向下施加压力至芯片106的芯片电接触表面106a上,也就是说,该弹性力可自上向下迫推处理盒100至托盘3,使得处理盒100更被进一步的稳定定位在托盘3上,降低了处理盒100与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二驱动单元9在耦合过程中的抖动,提高了耦合稳定性;而且,处理盒100通过将第一电极171的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第二电极170的第二电极电接触表面以及芯片106的芯片电接触表面均设置在处理盒100的左侧,也就是在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上与处理盒100的第一耦合构件110、第二耦合构件109设置在不同侧,使得第一电极171的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第二电极170的第二电极电接触表面以及芯片106的芯片电接触表面能在左右方向上尽可能的能远离第一耦合构件110、第二耦合构件109,第一耦合构件110、第二耦合构件109在与成像设备1耦合时会因旋转造成处理盒100抖动,因处理盒100的左侧相比于右侧更远离第一耦合构件110、第二耦合构件109,所以,处理盒100左侧的抖动相比于右侧的抖动将变得更低,设置在处理盒100左侧的第一电极171的第一电极电接触表面、第二电极170的第二电极电接触表面以及芯片106的芯片电接触表面在分别与成像设备1电连接时将变得更加稳定,提高了电连接稳定性。
在处理盒100进行成像工作时,显影辊104上承载的显影剂可输送至感光鼓103上而能用于显影感光鼓103上的静电潜像,形成的显影剂像可通过成像设备1中的转印带转印至纸张上,从而完成一个周期的显影成像工作;第一耦合构件110连接在感光鼓103的右端部上,第一耦合构件110可与成像设备1的第一驱动单元8的驱动力施加构件10耦合而能接收其输出的驱动力,从而可驱动感光鼓103旋转;具体的,第一耦合构件110包括面115以及自面115向外突出的定位柱111,定位柱111上形成有与定位柱111同轴设置的定位孔113,在处理盒100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时,成像设备1的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驱动力施加构件定位柱13可插入至定位孔113中,而定位柱13可插入至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一对驱动突起14之间而定位在驱动力施加构件内腔16中,在二者共同定位下,驱动力施加构件10与第一耦合构件110在径向方向上的定位将更加稳定,这提高了二者的相对位置精度及耦合稳定性;第一耦合构件110还包括一对在定位柱13的周向上间隔大致180度设置的被驱动突起114(第一突出部),被驱动突起114包括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第一表面114a(被驱动表面),第一表面114a为面向第一耦合构件11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表面,一对被驱动突起114的第一表面114a可匹配的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一对驱动突起14的第一表面114a啮合,而能接收驱动力施加构件10传递的驱动力,使得第一耦合构件110可带动着感光鼓103旋转,也就是说,第一耦合构件110通过被驱动突起114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驱动突起14的耦合而能接收第一驱动单元8传递的驱动力而旋转。
进一步的,在定位柱111的右端部上设置有阻挡部112,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112构造为定位柱111右端部上的一个部分,在处理盒100安装在托盘3的状态下且二者均安装在成像设备1中时,门盖4由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第一驱动单元8伸出而在左右方向上逐渐朝着靠近第一耦合构件110的方向移动,随着第一驱动单元8的进一步伸出,制动力施加构件20左端的受力爪21将会与阻挡部112接触,产生的反作用力迫使受力爪21缩进以避让阻挡部112,换句话说,阻挡部112构造为在门盖4关闭时可迫使受力爪21缩进以提供足够的空间来避让阻挡部112,这时,第一耦合构件10不会与制动力接收构件20耦合,而且,在缩进距离足够时,受力爪21会与阻尼器44断开连接,使得受力爪21即使被驱动旋转也无法输出阻尼,也就使得第一耦合构件110无法接收制动力接收构件20的制动力;进一步的,为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设置在定位柱111上的阻挡部112的大小应当具有合适的尺寸,过小不仅会降低定位柱111的强度,也会使得定位孔113的内径无法得到保证,过大则会使得阻挡部112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一对驱动突起14发生轴向安装干涉,因此,在此定义阻挡部112旋转一周后具有的最大直径为D1,6mm≦D1≦12mm,在该范围内阻挡部112可满足上述要求,优选的,8mm≦D1≦10mm;并且,定位柱11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高度H,0.5mm≦H≦7mm,其在过高的定位柱111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会发生轴向安装干涉,以及过矮的定位柱111则会使得受力爪21无法缩进足够距离而使得受力爪会与阻尼器44连接,优选的,0.6mm≦H≦2.5mm。
实施例2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21-23来详细描述本发明中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处理盒,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2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处理盒的第一耦合构件210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来说,第一耦合构件210除包括有前述已经描述的被驱动突起214和形成在被驱动突起214上的第一表面214a,还包括形成在被驱动突起214上的第三表面211a,第三表面211a可用于引导制动力接收构件的受力爪21自右向左朝着靠近感光鼓203的方向移动,优选的,第三表面211a构造为螺旋斜面,该螺旋斜面自右向左围绕第一耦合构件210的旋转轴线延伸布置,在第一方向上测量,从感光鼓203的第一末端到第三表面211a的距离,沿着第三表面211a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延伸而减小,在第三表面211a的下游侧还设置有抵接面211b,抵接面211b与面215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而设置在不同平面上,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观察,抵接面211b与第二表面219具有重叠部分,具体的,抵接面211b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面215的右侧,且二者在左右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5mm,优选的,二者在左右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6mm,小于等于2.5mm,以便受力爪21在与抵接面211b抵接后与阻尼器44断开连接。
在左右方向上,第三表面211a与面215之间形成有第二表面219,换句话说,在第一耦合构件2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表面219设置在第一表面214a的下游侧,在第一方向上中,第二表面219朝着远离感光鼓203的方向延伸,并构造为与第一方向交叉设置,第二表面219可与制动力接收构件20的受力爪21接合,而能防止第一驱动单元8与第一耦合构件210在左右方向上出现较大幅度窜动甚至于脱离耦合,影响二者之间的耦合稳定性,具体的来说,第一表面214a是面向第一耦合构件210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表面,第二表面219是面向第一耦合构件210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表面,换句话说,第一表面214a和第二表面219是被驱动突起214在第一耦合构件210旋转方向上的不同侧的表面,即,第一表面214a和第二表面219是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第二表面219的左端部(即第二表面219和抵接面219接合部分)相比于第一表面214a的左端部(即第一表面214a和面215的接合部分)更远离感光鼓203,因此,在处理盒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随着门盖4的关闭,第一驱动单元8逐渐伸出并朝着靠近第一耦合构件210的位置移动,当制动力接收构件20的受力爪21与第三表面211a接触时,受力爪21克服弹簧42的弹性力而处于缩回位置,随后,受力爪21可在第三表面211a的引导下相对于驱动力施加构件10旋转一定角度并朝着靠近感光鼓203的方向逐渐伸出,随着制动力接收构件20的进一步的旋转,第三表面211a可将受力爪21引导至与抵接面211b接触,进而受力爪21会与第一耦合构件210的第二表面219接合,这时,二者保持啮合而能防止第一驱动单元8与第一耦合构件210在旋转过程中发生左右窜动,进而保证了驱动表面14a与第一表面214a的轴向啮合量,提高了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一耦合构件210耦合稳定性,而且,此时的受力爪21由于抵接在抵接面211b上而致使其无法完全伸出,所以,即使受力爪21因与第一耦合构件210具有摩擦而被驱动旋转,缩回的受力件因会与阻尼器44断开连接而无法输出阻尼。
实施例3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24-26来详细描述本发明中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处理盒,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本实施例3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处理盒的第一耦合构件310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来说,第一耦合构件310除包括有前述已经描述的被驱动突起314和形成在被驱动突起314上的第一表面314a,还包括形成在定位柱311右端部上的一对遮板部分311c,遮板部分311c构造为沿着定位柱311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突出形成的突起,一对遮板部分311c在周向上间隔的设置在定位柱311的外周表面上,换句话说,一对遮板部分311c在周向形成有缺口311d,该缺口311d连通遮板部分311c的左右两侧,并且,遮板部分311c的右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三表面311a;第一耦合构件310还包括设置在遮板部分311c左侧的抵接面311b,抵接面311b与面315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而设置在不同平面上,具体的,抵接面311b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面315的右侧,且二者在左右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5mm,优选的,二者在左右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6mm,小于等于2.5mm,以便受力爪21在与抵接面311b抵接后与阻尼器44断开连接;因此,在处理盒安装在成像设备1中,随着门盖4的关闭,第一驱动单元8逐渐伸出并朝着靠近第一耦合构件310的位置移动,当制动力接收构件20的受力爪21与第三表面311a接触时,受力爪21克服弹性构件的弹性力作用而处于缩回位置,随后,受力爪21可在第三表面311a的引导下相对于驱动力施加构件10旋转一定角度并朝着靠近感光鼓303的方向逐渐伸出,并且随着制动力接收构件20的进一步的旋转,第三表面311a可将受力爪21引导至与第一耦合构件310的抵接面311b接触的位置,而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驱动表面14a则会与第一耦合构件310的第一表面314a啮合,此时的制动力施加构件20相比于未受外力力状态下的制动力施加构件20仍然位于缩回位置而未完全伸出,所以,此状态下的受力爪21因与阻尼器44断开连接而便无法输出阻尼的同时,即使受力爪21因与第一耦合构件310具有摩擦而被带动旋转,而且在受力爪21抵接在抵接面311b上后,遮板部分311c也可在左右方向上阻挡受力爪21而能避免受力爪21发生较大幅度的窜动,进而保证了驱动表面14a与第一表面314a的轴向啮合量,提高了第一驱动单元8和第一耦合构件310耦合稳定性。
实施例4
如图27-30,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本发明中的实施例4,本实施例4示出了一种处理盒,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与上述实施例中处理盒相同的部分,这里就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处理盒的第一耦合构件410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来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耦合构件410同样包括一对在第一耦合构件410旋转方向间隔并对向设置的被驱动突起414,但是,被驱动突起414上用于接收成像设备驱动力的的第一表面414a为倾斜表面,即第一表面414a与左右方向交叉设置,在第一耦合构件410与第一驱动单元8耦合时,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可与所述第一表面414a接合并推动第一表面414a,从而迫使第一耦合构件410旋转,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耦合构件410可被受力爪21推动旋转;进一步的,第一表面414a为螺旋表面,以尽可能的贴合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增大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二者的接合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左右方向上测量,从感光鼓403到第一表面414a的距离,沿着第一表面414a在第一耦合构件4110的旋转方向上的延伸而增大,并且该第一表面414a是被驱动突起414上面向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表面,以接合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
进一步的,被驱动突起414还包括与第一表面414a相邻布置的第一末端面414b,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末端面414b位于被驱动突起414的突出末端,在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一末端面414b位于第一表面414a的下游侧;优选的,第一末端414b面构造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以减少斜面,简化第一耦合构件410的结构。
进一步的,在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方向上,被驱动突起414的延伸末端(即自由端)的宽度大于受力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受力爪21的延伸末端与驱动突起14形成的第二凹槽38的宽度,而小于一对驱动突起14宽度,换句话说,以耦合构件410的旋转轴线为圆心,被驱动突起414在第一耦合构件41的旋转方向上延伸的角度为α,其中,45°<α<135°,以便于第一耦合构件410在与第一驱动单元8耦合的过程中,被驱动突起414仅能进入至第一凹槽37中,而不能进入至第二凹槽38中,避免出现第一表面414a与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不能接合的情况;也就是说,作一条连接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轴线和第一末端面414b的上游末端的第三线S3,再作一条连接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轴线和第一末端面414b的下游末端的第四线S4,第三线S3和第四线S4之间的夹角大小为α2,其中,45°<α2<135°;优选的,55°<α2<90°。
具体的来说,当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后,在第一耦合构件410与第一驱动单元8耦合的过程中,受力件具有的其中一种情况是,当受力件处于如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第一耦合构件410的被驱动突起414可匹配的插入至受力爪21与另一驱动突起14所形成的第一凹槽37中,这时,被驱动突起414的第一表面414a会与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相接触,使得被驱动突起414与受力爪21保持啮合,在驱动力施加构件10被成像设备1驱动而沿着逆时针旋转后,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会迫推第一耦合构件410的第一表面414a而产生一个沿着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方向上的第一分力,第一分力可驱动着第一耦合构件410以及连接在其上的感光鼓403开始旋转,也就是说,第一驱动单元8可依靠受力爪21来驱动第一耦合构件410旋转,同时,第一倾斜表面29在迫推第一表面414a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左右方向上的第二分力,且由于第一耦合构件41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基本不可变,而受力爪21因受力件上连接有弹簧而在受力后可缩进,因此,第二分力会反作用在受力爪21上而克服弹簧的弹性力迫使受力爪21缩进一段距离,也就会使得受力件与阻尼器44断开连接,这时受力件的受力爪21将不会输出阻尼。
受力件所具有的另一种情况是,当受力件处于如图5第二位置时,由于被驱动突起414的延伸末端(即自由端)在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受力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受力爪21与驱动突起14在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方向上形成的第二凹槽38的宽度,并小于一对驱动突起14在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方向上的宽度,所以,这时被驱动突起414将无法直接进入第一凹槽37和第二凹槽38中,避免了被驱动突起414误插入第二凹槽38中的情况发生,但是随着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当驱动力施加构件10旋转至第一凹槽37与被驱动突起414面向彼此的位置时,第一耦合构件410的第一表面414a会与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接触并逐渐切入至第一凹槽37中,并在此过程中迫使受力件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最终,第一表面414a与第一倾斜表面29完成啮合,受力爪21将驱动第一耦合构件410开始旋转。
进一步的,为确保第一表面414a与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在第一方向上具有足够的接合量以提高二者之间的接合稳定性,为此,第一表面414a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Y应尽可能的大,但是同时为避免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第一耦合构件410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第一表面414a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Y也应适当,优选的,2mm<Y<10mm。
进一步的,为确保第一表面414a与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尽可能的贴合以提高二者之间的接合稳定性,为此,第一表面414a在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方向上扫过的角度也应适当,具体的,沿着第一方向进行投影,作一条连接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一表面的上游末端的第一线S1,再作一条连接第一耦合构件410的旋转轴线和第一表面414a的下游末端的第二线S2,第一线S1和第二线S2之间的夹角大小为α1,其中,15°<α1<75°。
在上述具体示例中,从感光鼓403到第一表面414a的距离,沿着第一表面414a在第一耦合构件4110的旋转方向上的延伸而增大,可选择性的,也可以如下设置,从感光鼓403到第一表面414a的距离,沿着第一表面414a在第一耦合构件4110的旋转方向上的延伸而减小或者不变,只需要第一表面可与与受力爪21的第一倾斜表面29接合即可接收驱动力。
本实施例通过利用受力件的受力爪21来驱动第一耦合构件410旋转的方式,改变了第一驱动单元8中用于驱动第一耦合构件410的驱动面,并且利用二者通过斜面接触的结构,简化了其上与制动力施加构件配合的结构,从而降低了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而降低了处理盒的生产制造成本。
实施例5
如图31-38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5中的一种处理盒,处理盒包括但不限于与上述实施例3中相同的部分,如:第一耦合构件610包括第一突出部614,第一突出部614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朝着远离感光鼓603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表面614a和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表面614a下游侧的第二表面614b,以及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从第一表面614a或从第一表面614a的下游侧延伸至邻近第二表面614b的第三表面614c(第三表面614c还可以构造为如图38所示的阶梯表面),以便于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三表面614c尽可能的靠近第二表面614b,从而为受力爪21提供更长的导向距离,提高第一耦合构件610和受力爪21的耦合成功率,换句话说,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三表面614c延伸的起始位置与第一表面614a平齐或位于第一表面614a的下游侧,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耦合构件610也同样包括遮挡部分617,这些部件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例3中的大体相同,本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耦合构件610还包括从面611上朝着远离感光鼓603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624,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突出部624与第一突出部614间隔设置;具体的来说,第二突出部624包括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面向远离感光鼓603一侧的第二突出部表面631,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突出部表面631布置在第三表面614c的上游侧并与第三表面614c间隔开,即沿着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行进,第二突出部表面631的下游侧末端与第三表面614c的上游侧末端保持一定间隔距离,二者之间具有间隙630,换句话说,第二突出部表面631不会和第三表面614c邻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突出部表面631和第三表面614c之间具有间隙630),将间隙630做的较小,受力爪21在依次与第二突出部表面631和第三表面614c接触或在二者上滑动时将不会卡住,那么本实施例中的这种结构将同样可用作将受力爪21引导至与第二表面614b接合的引导部,并且当模制制造耦合构件的模具存在限制时,也可以使用这种结构的耦合构件,而且这种结构的耦合构件还相比于第二突出部表面631和第三表面614c邻接的结构更节省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需求成本。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知道,间隙630设置在第二突出部表面631和第三表面614c之间,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突出部表面631的下游侧末端和第三表面614c的上游侧末端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距离,第二突出部表面631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末端具有第一距离点,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测量,第一距离点为第二突出部表面631上的到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轴线的最远距离点,在第一方向上投影后,作一条连接第一距离点和第三表面614c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末端的第一线段,所述第一线段的最短长度为K,其中,0mm<K<4mm;更进一步的的0.5mm<K<2mm,以此避免K设置的足够小时,无法显著降低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材料需求,也避免了K设置的足够大时,受力爪21在脱离第四表面624d后无法越过间隙630,导致受力爪21卡死在间隙630中得问题。
第二突出部表面631包括相邻布置的第四表面624d和第五表面624c,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第五表面624c设置在第四表面624d的下游侧并位于第二突出部表面631的下游末端,在第一方向上测量,从感光鼓603的第一末端到第四表面624d的距离,沿着第四表面624d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延伸而增大,定义第四表面624d与面611的夹角为β1,第五表面624c与面611的夹角为β2,其中,β2<β1,以确保受力爪21在脱离倾斜角更大的第四表面624d而滑动至倾斜角更小的第五表面624c时,提供更大的滑动速度,确保受力爪21可越过间隙630;进一步的,第五表面624c构造为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一方面可减少斜面构造,简化第一耦合构件610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为受力爪21在脱离构造为斜面的第五表面624c而滑动至构造为平面第四表面624d时,提供更大的滑动速度,更进一步的确保受力爪21可越过间隙630。
在第一方向上,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突出部表面631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末端和第三表面614c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末端平齐,或比第三表面614c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末端更远离感光鼓603,且第五表面624c设置的不会比遮板部分617的遮板表面617a更远离感光鼓603,这既可有效避免受力爪21在与第五表面624c脱离接触后被第三表面614c的上游侧末端阻挡的问题,也可避免受力爪21在与遮板部分617的遮板表面617a脱离接触后被第五表面624c阻挡的问题;优选的,第五表面624c设置的比第三表面614c的上游侧末端更远离感光鼓603,并且第五表面624c和遮板部分617的遮板表面617a大致齐平,以在第三表面614c与第五表面624c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形成高度差,受力爪21在与遮板部分617的遮板表面617a脱离接触后可平滑的进入第五表面624c,而后脱离第五表面624c后可稳定的越过间隙630。
从前面实施例中可以知道,第四表面624d构造为与第二表面614b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倾斜表面,第二表面614b是随着第二表面614b在旋转方向上向下游行进而朝向逐渐远离感光鼓603的倾斜表面,而第四表面624d同样也是随着第四表面624d在旋转方向上向下游行进而朝向逐渐远离感光鼓603的倾斜表面,并且优选的是,第四表面624d的上游末端与面611邻接;当受力爪21与第一突出部614的第三表面614c脱离接触而未能成功与第二表面614b接合时,与面611邻接的第四表面624d可将受力爪21引导至与另一第一突出部614的第三表面614c接触,最终,受力爪21可再次被第三表面614c引导至与第二表面614b接合。
进一步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一突出部614的上游末端具有面向第一耦合构件610上游侧的侧表面,第一表面614a设置在该侧表面上,自侧表面上朝着第一耦合构件610的上游侧突出形成有突起(未示出),以进一步的加强第一突出部614的使用强度,避免第一突出部614在受力后发生断裂。
进一步的,如图33所示,第一耦合构件610的第二突出部624上还形成有凹槽625,凹槽625构造为从第二突出部625的径向外周表面朝向靠近第一耦合构件610的第一旋转轴线凹进的槽,在第一方向上,凹槽625设置在比第二突出部表面631更靠近感光鼓631的位置,具体的,凹槽625设置在第四表面624d和面611之间,在采用这种构造后,进一步的节省了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材料需求,进一步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自右向左观察时,一对遮板部分617的遮板表面617a之间形成有缺口616,该缺口616与第三表面614c具有重叠部分,这有利于受力爪21更容易的从缺口66进入而被第三表面614c导向,进而更易与第二表面614c接合。
进一步的,作一条垂直于第一方向并连接第三表面614c和第四表面624d的第二线段,第二线段最短距离为M,其中,1mm<M<4mm,以确保第二表面614b与第四表面624d之间形成的凹槽足够大,提高受力爪21与第二表面614b抵接的容错率,避免二者距离过小时,受力爪21难以进入至第四表面624d和第二表面614b形成的凹槽中,否则在这种情况下,受力爪21在与第二表面614b接合的过程中,易被第四表面624d导向离开而变得难以接合;更优选的,2mm<M<3mm;换句话说,当受力爪21的自由端的第一侧面(即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面向第二表面614b的表面)抵接在第二表面614b上时,受力爪21的自由端的第二侧面(即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面向第四表面624d的表面)与第四表面624d的间隔距离为V,其中,0<V<2mm,优选的,0.1<V<1mm。
进一步的,在第三表面614c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末端具有第一点,在第三表面614c的在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末端具有第二点,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测量,第一点和第二点均为第三表面614c上的到第一耦合构件610的旋转轴线的最远距离点,作一条连接第一点和所述第二点的第三线段,第三线段的长度为W,其中,3mm<W<4mm,一方面为了避免W过小时,第三表面614c的延伸长度过小,无法起到较好的导向受力爪21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W过大时,将压缩第四表面624d和第二表面614b之间凹槽大小,导致受力爪21难以进入,影响受力爪21与第二表面614b的啮合。
实施例6
如图39-40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6中的一种处理盒,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第一耦合构件710与上述实施例5中相同的部分,就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耦合构件710的第一突出部714和第二突出部724邻接,即在第一耦合构件710的旋转方向上,第一突出部714的上游末端和第二突出部724的下游末端彼此连接在一起,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714和第二突出部724可以理解成一个突出部,即该突出部包括第一表面714a、第二表面714b、第三表面714c以及第四表面724d,第四表面724d在第一耦合构件710的旋转方向上设置在第一表面714a的上游侧,并且第四表面724d构造为在第一耦合构件710的旋转方向上从邻近面711的位置延伸至邻近第三表面714c的上游末端,即第三表面714c和第四表面724d邻接,即在突出部上,第三表面714c的上游侧未设置有与第三表面714c相同倾斜方向的表面。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上述实施例的第一耦合构件710,第一耦合构件710的第四表面724d可同样将受力爪21导向至第三表面714c,进而与第二表面714b接合。
实施例7
如图41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7中的一种处理盒,本实施例中处理盒的第一耦合构件810与上述实施例7中相同的部分,就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耦合构件810还包括在第一耦合构件810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第四表面824d和第一表面814a之间的第五表面824c,第五表面824c与第四表面824d和第一表面814a均交叉设置,具体的,第五表面824c布置为在第一耦合构件810的旋转方向上从第四表面824d的下游末端延伸至第一表面814a的下游侧,从而使得第五表面824c可用于连接第四表面824d和第一表面814a,从而可在第四表面824d和第一表面814a之间形成有一平缓过渡区,避免在第四表面824d和第一表面814a之间的接合处在模制和使用时发生断裂损坏;进一步的,第五表面824c构造为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以更平缓的连接第四表面824d和第一表面814a。
第一耦合构件810的定位柱815的右末端同样设置有遮板部分817,遮板部分817构造为自定位柱815的外周面向外突出的突起,并围绕第一耦合构件810的第一旋转轴线延伸,在第一耦合构件810与驱动力施加部件10耦合的过程中,受力爪21的延伸末端可被遮板部分817的遮板表面阻挡,使其只能按照预定的位置切入,这与上述实施例中的遮板部分的功能大体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进一步的,在遮板部分817和第四表面824d之间形成有导向槽825,导向槽825可以理解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遮板部分切除一部分材料后与第四表面824d形成的槽结构,更具体的说,遮板部分817、第四表面824d和定位柱815的外表面共同构成了导向槽825,导向槽825为螺旋导向槽,其与第四表面824d的螺旋倾斜方向大体相同,即导向槽825构造为在第一耦合构件810的旋转方向上沿着自左向右的方向进行螺旋,在第一耦合构件810与驱动力施加部件10耦合的过程中,受力爪21可一边抵接在第四表面824d上,一边插入至导向槽825中而在导向槽825的引导下滑动,这有助于使得受力爪21可更加精准稳定的滑入至第三表面814c上,从而可提高第一耦合构件810和驱动力施加部件10的耦合成功率和耦合速度。
实施例8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42-48详细描述本发明中的实施例8,本实施例8示出了一种处理盒,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相同的部分,如第一耦合构件91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实施例1-7中第一耦合构件的任一结构,这并不是限定的,因此,对于第一耦合构件91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8处理盒的第一耦合构件910构造为可伸缩结构。
第一耦合构件910连接在感光鼓903的右端并可相对于感光鼓903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具体的,第一耦合构件910包括耦合件908以及连接在耦合件908上的被迫推件940,其中,耦合件908除了包括一对如前述实施例描述的被驱动突起914外,还包括设置在被驱动突起914左侧的轴体907,轴体907的左端部上设置有弹性扣910c,该弹性扣910c安装在感光鼓903的内部并可被感光鼓903内部的右端面阻挡,而能防止耦合件908在自然状态下自左向右脱离感光鼓903,不仅如此,第一耦合构件910还包括套设在轴体907上的第五弹性构件909,第五弹性构件909设置并抵接在弹性扣910c和感光鼓903内部的右面之间,第五弹性构件909构造为可在第一耦合构件910接收到外力前将耦合件908保持在在左右方向上更靠近感光鼓903的第一位置上,优选的,第五弹性构件909为压缩弹簧。
进一步的,在轴体907上还设置有沿着轴体907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限制突起910a和第二限制突起910b之间,第一限制突起910a和第二限制突起910b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弹性扣910c和被驱动突起914之间,二者大致构造为圆盘状,而上述提及的被迫推件940则被限制在第一限制突起910a和第二限制突起910b之间的轴体907上,因此其相对于轴体907的位置被保持,具体的,被迫推件940包括有被迫推斜面941,被迫推斜面941布置为其所在的平面与左右方向交叉并面向处理盒的左端,处理盒中还包括有可相对于感光鼓903并沿着与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控制杆950,控制杆950连接有第六弹性构件951,控制杆950构造为可响应于门盖4的打开/关闭动作而在不迫推被迫推斜面941的位置和迫推被迫推斜面941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控制杆950克服第六弹性构件951因压缩产生的弹性力而迫推被迫推斜面941时,可产生一个迫推被迫推件940并带着耦合件908一起向右移动的迫推分力,也就是说,在成像设备1的门盖4关闭后,控制杆950可迫推被迫推件940和耦合件908在克服第五弹性构件909的弹性力后从缩进位置向右移动至伸出位置,处于伸出位置的的耦合件908相比于处于缩进位置的耦合件908其至少一部分更远离鼓框架的左端,这时,耦合件908可迫推驱动力施加构件10克服连接在其上的弹性件的弹性力而向右移动,使得第一耦合构件910的被驱动突起914和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驱动突起14保持弹性抵接,二者在左右方向上将保持稳定耦合,提高了二者的耦合稳定性;在成像设备1的门盖4打开后,控制杆950可被第六弹性构件951复位至不迫推被迫推件940的位置,也就是说,此前施加于被迫推件940的被迫推斜面941上的迫推力被撤去,这时,耦合件908会带动着被迫推件940被第五弹性构件909的弹性力复位至缩进位置,以便处理盒可在不与成像设备1发生拆卸干涉的情况下取出;进一步的,被迫推件940还包括防旋转部942,防旋转部942为形成在被迫推件940上的突起,其可卡接至鼓框体上的限位槽中而能防止被迫推件950跟随耦合件908和感光鼓903一起旋转,也就是说,被迫推件940构造为仅可跟随耦合件908一起左右移动,而不会跟随其一起旋转,这样就会使得被迫推件940的被迫推斜面941始终保持着面向控制杆950的方向以便于控制杆950能迫推被迫推件940的被迫推斜面941,可选择的是,防旋转部94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突起结构,其可为能与鼓框体上的突起配合的凹槽结构亦或是其它结构,只要其能起到被迫推件940不会跟随耦合件908一起旋转的技术效果即可。
实施例9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49-60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9中的处理盒190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相同的部分,如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实施例1-7中第一耦合构件的任一结构,这并不是限定的,因此,对于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9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迫使第一耦合构件1910伸缩的伸缩结构不同,对于不同的伸缩结构,接下来详细描述。
显影盒1900包括可活动的安装在鼓框体1902上的控制杆1950,控制杆1950构造为横跨鼓框体1902上下两侧的杆,换句话说,控制杆1950构造为从鼓框体1902的上端延伸至下端的杆,即控制杆1950构造为迫推杆,控制杆1950包括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力接收部1950a,第一力接收部1950a可接收来自成像设备1中显影盒1900上端的迫推力迫推,而能迫使控制杆1950相对于鼓框体1902在上下方向上从第一位置向下移动至第二位置,值得一提的是,控制杆1950的下端可接收成像设备1中沿着前后方向的迫推力,设置在处理盒中的分隔件(未示出)可响应于控制杆1950的移动而将移动,并可将显影辊和感光鼓1903从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切换至相间隔的间隔位置,反之亦可,也就是说,控制杆1950具有实现多种功能,这种构造可使得显影盒1900集成度更高,利于显影盒1900的小型化;控制杆1950还包括位于其下端的第二力接收部1950b,第二力接收部1950b自控制杆1950上的下端从与控制杆1950的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向外突出形成,在控制杆1950被迫推向下移动时,第二力接收部1950b也可向下移动;显影盒1900还包括连接在控制杆1950上的第六弹性构件1951,在控制杆195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第六弹性构件1951产生的弹性力可作用在控制杆1950上,从而迫使控制杆1950维持在第一位置,在控制杆1950受到外力组作用时,控制杆1950可克服第六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施加于控制杆1950上的外力撤去后,第六弹性构件1951产生的弹性力被释放并可施加在控制杆1950上,迫使控制杆1950从第二位置复位移动至第一位置,也就是说,第六弹性构件1951可用于复位控制杆1950。
显影盒1900还包括设置在显影盒1900下侧的被迫推件,该被迫推件包括与耦合件1908同轴设置的第一被迫推件1940和第二被迫推件1944,其中,第一被迫推件1940具有环状的基本构造,包括可接收控制杆1950的迫推力的被迫推部1940a,该被迫推部1940a构造为自第一被迫推件1940的外周表面上沿着其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形成的突起,即被迫推突起1940a,在被迫推部1940a被迫推件1950的第二力接收部1950b迫推后,第一被迫推件1940可绕耦合件1908的旋转轴线旋转一定角度,具体的,自右向左观察时,第一被迫推件1940可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换句话说,第一被迫推件1940可响应于控制杆1950的移动而旋转;在第一被迫推件1940上还设置有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定义该倾斜表面为第一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1。
第二被迫推件1944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一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1接触的第二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3,第一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1和第二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3大致平行设置,在第一被迫推件1940被迫推件1950迫推旋转时,第二被迫推件1944通过第二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3被第一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1的迫推而能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具体的,第二被迫推件1944可自左向右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第二被迫推件1944可响应于第一被迫推件1940的移动而移动,可选择的是,可仅在第一被迫推件1940和第二被迫推件1944的其中之一上设置倾斜表面,其同样可实现迫推第二被迫推件1944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技术效果,这并不是限定,只是因本实施例中均设置有倾斜表面具有可提高第二被迫推件1944的滑动顺畅性及减少二者之间的磨损度的有益效果,而采用了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的,为避免第二被迫推件1944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发生旋转,而使其跟随第一被迫推件1940共同旋转,进而导致第二被迫推件1944难以伸出甚至于无法伸出的问题,在第二被迫推件1944上设置有被限位部1942,被限位部1942是形成在第二被迫推件1944上的突起,即第一被限位突起1942,并设置有一对,与此相匹配的是,在护盖1902b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构造为槽的限位部1902a,即第一限位槽,其同样设置有一对,值得一提的是,护盖1902b是设置在显影盒1900右端的盖构件,其可覆盖至少一部分的显影盒1900的齿轮系,在护盖1902b上形成有暴露孔1902c,该暴露孔1902c可暴露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耦合件1908,以允许其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耦合,而一对限位部1902a对向的布置在暴露孔1902c的两侧,一对限位部1902a可匹配的与一对被限位部1942卡接,以限制第二被迫推件1944跟随第一被迫推件1940旋转,可选择的是,构造为突起的被限位部1942与构造为槽的限位部1902a的具体结构可互换,即可采用被限位部1942构造为槽,限位部1902a构造为突起的结构,其同样能实现限制第二被迫推件1944旋转的技术效果。
处理盒100还包括安装在感光鼓1903的右端并可接收成像设备1的驱动力旋转以旋转感光鼓1903的耦合件1908和安装在耦合件1908上的第五弹性构件1909,第五弹性构件1909套设在耦合件1908上,通过在耦合件1908上设置弹性扣结构来避免耦合件1908脱离感光鼓1903,以及阻挡第五弹性构件1909脱离耦合件1903,在控制杆195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五弹性构件1909产生的弹性力可将耦合件1908保持在缩进位置以避免处理盒1900安装至成像设备1的过程中与成像设备1发生干涉,同时,在施加于控制杆1950上的迫推力撤去后,第五弹性构件1909产生的弹性力被释放,可驱动耦合件1908从伸出位置复位移动至缩进位置,也就是说,第五弹性构件1909也可用于复位移动后的耦合件1908,避免显影盒1900从成像设备1中拆卸出来时与成像设备发生拆卸干涉使其无法拆卸出来的问题。耦合件1908至少一部分抵接在第二被迫推件1944的右端,并构造为可响应于第二被迫推件1944的移动而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二被迫推件1944向右移动时,耦合件1908可被迫推着向右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在耦合件1908移动过程中,耦合件1908可推动驱动力施加构件10在克服连接在其上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右从伸出位置移动至缩进位置,在二者耦合并旋转过程中保持弹性接触并且耦合件1908可将驱动力施加构件10维持在缩进位置,其提高了二者的耦合稳定性避免相互脱离,在本实施例中,处于缩进位置下的驱动力施加构件10相比于处于伸出位置下的驱动力施加构件10在左右方向上更靠近成像设备的右端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第一表面1914a和第二表面1919同样是形成在驱动突起1914上相对的表面,二者在耦合件1908的旋转方向上分别面向上游侧和下游侧,其与上述实施例中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表面1919所在的平面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耦合件1908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耦合后,第二表面1919可与制动力施加构件20的受力爪21接合并驱动被受力爪21一起旋转,所以,在确保耦合件1908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耦合稳定的情况下,将第二表面1919设置在成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构造,有助于简化耦合件1908的结构。
进一步的,耦合件2108包括与左右方向交叉的接触面1915,在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旋转方向上,接触面1915设置在第一表面1914a和第二表面1919之间,沿着第一方向进行投影,在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接触面1915扫过的角度为β,其中,37°≦β≦115°,以避免β过小时,受力爪21的自由端脱离接触面1915而无法起到推动受力爪的作用,也避免了β过大时,影响驱动突起14与第一表面1914a的啮合;优选的,50°≦β≦75°。
进一步的,接触面1915距离耦合件1908的右末端面(第一末端面)1908b之间的距离为P,2mm≦P≦5mm,当P处于该范围时,在处理盒1900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时,接触面1915可与受力件自由端的受力爪21抵接并迫推受力件向右缩进以抑制受力爪21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使得耦合件1908和连接在耦合件1908上的感光鼓1903不会再接收到成像设备1中输出的阻尼,并且,在旋转过程中也不会产生突起与突起频繁啮合和脱离啮合的异响,可选择的,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接触面1915也可以称之为抑制面;优选的,接触面1915构造为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以更稳定的推压受力爪21保持在缩进位置。
进一步的,定义耦合件1908的伸缩行程为L,该伸缩行程为耦合件1908处于缩进位置时和处于最大伸出位置时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耦合件1908可伸缩的最大伸缩行程L为12mm,但是,为了保证耦合件1908和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耦合稳定性,更进一步的,耦合件1908的最小伸缩行程L为2mm,即2mm≦L≦12mm。
为进一步的提高处理盒1900的打印品质,处理盒1900还包括连接在支撑有显影辊的显影盒和支撑有感光鼓1903的鼓盒之间的第九弹性构件(未示出),第九弹性构件分别布置在处理盒1900的左右两端,以保证输送至感光鼓1903左右两侧的显影剂的均匀性。优选的,第九弹性构件为拉簧或压簧,其具有成本较低,性能稳定等优点,在处理盒1900中,第九弹性构件产生的弹性力施加至显影盒和鼓盒上,并构造为保持显影辊和感光鼓1903彼此靠近,使得显影辊和感光鼓1903保持紧密接触,提升显影辊输送至感光鼓1903的显影剂的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显影盒1900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具体动作过程,首先,显影盒1900以耦合件1908处于缩进位置的状态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此时第一耦合构件1910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并间隔一定距离,在成像设备1的门盖4关闭后,一方面,驱动力施加构件10伸出而朝着靠着靠近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显影盒1900的控制杆1950的第一力接收部1950a接收到来自成像设备1中的迫推力,这将迫使控制杆1950自上向下在克服第六弹性构件1951的弹性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几乎与此同时的,位于控制杆1950下端的第二力接收部1950b迫推第一被迫推件1940的被迫推部1940a,第一被迫推件1940响应于控制杆1950的移动而旋转,随后,第一被迫推件1940的第一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1迫推第二被迫推件1944的第二被迫推件倾斜表面1943,会产生一个在向右的迫推力,该迫推力会迫使第二被迫推件1944自左向右移动,进而第二被迫推件1944会推动耦合件1908克服第五弹性构件1909的弹性力自左向右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耦合件1908处于伸出位置将迫推驱动力施加构件10缩进,使得耦合件1908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保持弹性接触并耦合,因此,耦合件1908可稳定的接收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驱动力,并且,此时耦合件1908的接触面1915可进一步迫推受力件缩进,使得受力件与连接轴40轴向脱离啮合,二者可相对旋转,随着受力件更进一步的缩进,受力件推动连接轴40一起缩进,直到连接轴40右端的第二突起40b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与之相配合的第三突起10a轴向脱离啮合,这时,驱动力施加构件10不会直接通过第三突起10a驱动连接轴40旋转,即使随后受力件被耦合件1908驱动旋转,也因为受力件与连接轴40先前已完成轴向脱离啮合,因此,连接轴40依旧不会旋转,也就无法驱动阻尼器44旋转,所以,最终耦合件1908及连接在其上的感光鼓1903不会接收到成像设备1中的阻尼。对于显影盒1900从成像设备1中拆卸下来的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具体动作,其与显影盒1900安装至成像设备1的动作大致相反,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处理盒2100,接下来将结合附图61-83详细介绍处理盒210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相同的部分,如第一耦合构件211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实施例1-7中第一耦合构件的任一结构,这并不是限定的,因此,对于第一耦合构件211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10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迫使第一耦合构件2110伸缩的伸缩结构不同,对于不同的伸缩结构,接下来详细描述。
在详细描述处理盒2100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前文未加以详细描述的成像设备1的结构,按压构件5分别布置在成像设备1的左右两侧并在处理盒2100安装在成像设备1中时置于处理盒2100的上方,因左右两侧的按压构件5大体结构相同,接下来仅以右侧的按压构件5为例进行介绍,具体的,按压构件5构造为其长度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按压构件5具有多个可按压可移动件2158并构造为向下突出的第一按压部5a,多个第一按压部5a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并且,按压构件5还具有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的第二按压部5b,也就是说,按压构件5具有多组按压部,每组按压部包括一个第一按压部5a和一个第二按压部5b,在同一组按压部中,第一按压部5a相比于第二按压部5b在上下方向上设置的更靠近成像设备1的下侧,第一按压部5a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第二按压部5b的前侧。
处理盒2100包括设置在框体右端的控制杆2150,上述提及的框体包括显影框体2101和鼓框体2102以及分别设置在处理盒2100左右两端的护盖2102b,进一步的,控制杆2150相对于鼓框体2102可活动的支撑在鼓框体2102上,优选的,控制杆2150为迫推杆,并采用成本较低的塑胶材质制成,可选择的是,还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例如锌合金,其具有较强的强度和刚度以及抵抗变形能力,可大大提高控制杆2150的使用寿命和抗弯曲能力,控制杆2150构造为从鼓框体2102的上侧延伸至下侧,并可相对于框体在上下方向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位于第二位置的控制杆2150相对于位于第一位置的控制杆2150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更靠近框体2101,控制杆2101包括设置在其上端并突出至框体之外的第一力接收部2150a、设置在第一力接收部2150a下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杆部2150c以及设置在杆部2150c上的迫推部2150b,第一力接收部2150a可接收自上向下来自按压构件5b的按压力而迫使控制杆215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而迫推部2150b构造为多个在上下方向排布的齿部,换句话说,迫推部21501b可理解为齿条;值得一提的是,当处理盒2100安装在托盘3中且未托盘3未推入至成像设备1中时,控制杆2150的第一力接收部2150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按压部5a的上侧,即沿着前后方向投影,控制杆2150的第一力接收部2150a与第一按压部5a具有重叠部分,当处理盒2100以这种姿态自后向前的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时,控制杆2150的上端部会与第一按压部5a发生安装干涉,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杆2150还设置有导向面2150a1,导向面2150设置在控制杆2150的上端前侧,即设置在控制杆2150上的在处理盒2100安装方向的下游侧,导向面2150a1构造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表面,其至少一部分面向处理盒2100的上方,在处理盒2100自后向前安装至成像设备1的过程中,控制杆2150可在导向面2150a1的导向下克服第六弹性构件2151(后文将介绍)的弹性力顺畅的越过第一按压部5a,因此,可以知道,导向面2150a1具有导向控制杆2150安装的作用,以避免发生安装干涉。
在框体2101的右端还设置有区别于控制杆2150的可移动件2158,可移动件2158上端的力接收部同样可接收成像设备1中自上向下的来自第一按压部5a的按压力迫推而迫使可移动件2158相对于框体2101在上下方向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可移动件2158位于第二位置时,可移动件2158下端可接收成像设备1中沿着前后方向的迫推力,设置在处理盒中的分隔件2158可响应于可移动件2158的移动而将移动,并可将显影辊和感光鼓2103从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切换至相间隔的间隔位置,可移动件2158的力接收部下端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杆部,控制杆2150的杆部2150c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可移动件2158的杆部的后端,进一步的,控制杆2150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可移动件2158的后端,并且,沿着左右方向观察,控制杆2150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可移动件2158的上端,具体的,控制杆2150的上端布置的比可移动件2158的上端更靠近上端,也就是说,控制杆2150相比于可移动件2158更突出于框体2101,其可使得控制杆215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更大的移动行程。
处理盒2100还包括设置在控制杆2150和鼓框体2102之间的第六弹性构件2151,第六弹性构件2151布置在鼓框体2102的上侧,在控制杆215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第六弹性构件2151产生的弹性力施加在控制杆2150上而能将控制杆2150保持在第一位置,但是,随着成像设备1的门盖4的关闭,按压构件5响应于门盖4的关闭向下移动并按压控制杆2150的第一力接收部2150a,控制杆2150可克服第六弹性构件2151的弹性力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施加在控制杆2150上的按压力撤去后,控制杆2150在第六弹性构件2151的弹性力作用下可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进一步的,可在控制杆2150的迫推部2150b和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第一被迫推部2140a上涂抹有例如水性油等润滑剂,以增加二者之间的滑动顺畅性,避免卡死。
在感光鼓2103的右端并与感光鼓2103同轴设置有第一被迫推件2140,第一被迫推件2140相对于框体2101和感光鼓2103可旋转,并且,第一被迫推件2140相对于感光鼓2103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具体的,第一被迫推件2140大体呈中空的圆柱体,在其外表面上沿着其圆周方向上布置有多个构造为齿轮齿的第一被迫推部2140a,以及设置在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内表面上的螺旋突起2140b,在处理盒2100中,控制杆2150的构造为齿条部的迫推部2150b与构造为齿轮齿(齿轮部)的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第一被迫推部2140a保持啮合,在控制杆215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控制杆2150通过其上设置的迫推部2150b迫推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第一被迫推部2140a,可驱动第一被迫推件2140相对于框体2101旋转;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感光鼓2103在执行打印任务的旋转过程中发生较大幅度的径向跳动,影响打印质量,这时就需对感光鼓2103的末端进行径向定位,以感光鼓2103的右末端为例,由上述可知,第一被迫推件2140安装在感光鼓2103的右端部,可对第一被迫推件2140进行有效的径向定位,从而实现对感光鼓2103的径向定位,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被迫推件2140还包括连接在第一被迫推部2140a左右两端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40c和第二延伸部2140d,其中,第一延伸部2140c可插入至感光鼓2103的内腔中并与之匹配的安装,第二延伸部2140d可插入至护盖2102b的暴露孔2102c中并与之匹配的安装,这时,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左右两端均被限制定位,因此,感光鼓2103的径向跳动得以抑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第一被迫推件2140在旋转时更加顺畅,减少与感光鼓2103之间的摩擦阻力,在保证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径向定位精确的情况下,同样可在第一被迫推件2140上涂抹例如水性油等润滑剂,以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旋转顺畅性。
然而,在控制杆2150在向下移动并推动第一被迫推件2140旋转的过程中,控制杆2150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较大的阻力,该阻力可能会导致长度较长的控制杆2150发生弯曲变形,进行在推动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过程中发生打滑而影响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传递,因此,在处理盒2100中还设置有可阻挡控制杆2150向外发生弯曲变形的管控部2182,管控部2182具体构造为形成于框体上的其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挡块,该挡块可阻挡并管控控制杆2150的变形;进一步的,在控制杆215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左右方向上观察,管控部2182覆盖控制杆2150的迫推部2150b的至少一部分,且控制杆2150的下末端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被管控部2182覆盖,换句话说,控制杆2150的下末端的至少一部分缩进于管控部2182内;更进一步的,管控部2182在上下方向上完全覆盖迫推部2150b及控制杆2150的下末端,以增强管控效果。
在感光鼓2103的右端还设置有构造为中空的圆柱体的第二被迫推件2144,第二被迫推件2144与第一被迫推件2140同轴设置并安装在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内表面中,在第二被迫推件2144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螺旋槽2144a,螺旋槽2144a可与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螺旋突起2140b匹配的配合,当第一被迫推件2140被驱动旋转时,第二被迫推件2144通过其上设置的螺旋槽2144a与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螺旋突起2140b的配合,而能被驱动着在左右方向上自左向右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第二被迫推件2144可响应于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移动而移动,亦或是说,第二被迫推件2144可响应于控制杆2150的移动而移动,可选择的是,可以在第一被迫推件2140上设置有螺旋槽,在第二被迫推件2144上设置有螺旋突起,二者相互配合后,第一被迫推件2140同样可驱动第二被迫推件2144自左向右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进一步的,为避免第二被迫推件2144被驱动的过程中发生旋转而导致其难以稳定的向右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被迫推件2144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被卡接部2142,优选的,被卡接部2142具有一对,二者在第二被迫推件2144的圆周方向上间隔的布置在第二被迫推件2144的外表面上,作为匹配的,护盖2102b的暴露孔2102c的径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卡接部2102a,一对卡接部2102a可匹配的与一对被卡接部2142卡接,以限制第二被迫推件2144跟随第一被迫推件1940旋转,可选择的是,构造为突起的被卡接部2142与构造为槽的卡接部2102a的具体结构可互换,即可采用被卡接部2142构造为槽,卡接部2102a构造为突起的结构,其同样能实现限制第二被迫推件2144旋转的技术效果。
处理盒2100还包括安装在感光鼓2103的右端并可接收成像设备1的驱动力旋转以旋转感光鼓2103的耦合件2108和安装在耦合件2108上的第五弹性构件2109,第五弹性构件2109套设在耦合件2108的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柱体2108a上,并被阻挡件2159a阻挡以避免第五弹性构件2109脱离耦合件2108,构造为螺钉的锁定件2159将阻挡件2159a锁定在耦合件2108上以避免其脱离耦合件2108,当然还可以和前述实施例19中的耦合件一样通过在耦合件上设置弹性扣结构来阻挡第五弹性构件2109脱离耦合件,这并不是限定的,在控制杆215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五弹性构件2109产生的弹性力可将耦合件2108保持在缩进位置以避免处理盒2100安装至成像设备1的过程中与成像设备1发生干涉,同时,在施加于控制杆2150上的迫推力撤去后,第五弹性构件2109产生的弹性力被释放,可驱动耦合件2108从伸出位置复位移动至缩进位置,也就是说,第五弹性构件2109也可用于复位移动后的耦合件2108,避免显影盒2100从成像设备1中拆卸出来时与成像设备发生拆卸干涉使其无法拆卸出来的问题。耦合件2108的柱体2108a穿过第二被迫推件2144和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中空部分安装至感光鼓2103上,耦合件2108布置为耦合件2108的被驱动突起2114位于第二被迫推件2144的右端,并且耦合件2108的一部分抵接在第二被迫推件2144上,在第二被迫推件214向右移动时,第二被迫推件2144可推动耦合件2108在克服第五弹性构件2109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左向右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也就是说,耦合件2108可响应于第二被迫推件2144的移动而向右移动,也就是说,耦合件2108可响应于控制杆2150的移动而向右移动。
在耦合件2108向右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的移动过程中,耦合件2108可推动驱动力施加构件10在克服连接在其上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右从伸出位置移动至缩进位置,在二者耦合并旋转过程中将驱动力施加构件10维持在缩进位置,二者保持弹性接触,提高了二者的耦合稳定性而能避免在旋转过程中相互脱离;并且,耦合件2108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接触面2115,接触面2115距离耦合件2108的右侧面2108b之间的距离为P,2mm≦P≦5mm,当P处于该范围时,在处理盒2100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时,接触面2115可与受力件自由端的爪部抵接并迫推受力件向右缩进,使得受力件与连接轴40轴向脱离啮合,二者可相对旋转,接触面2115可进一步推动连接轴40的左端部的第二突起40b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上与之相啮合的第三突起10a轴向脱离啮合,也就是说,当驱动力施加构件10旋转时,驱动力施加构件10无法驱动连接轴40旋转,连接轴40也就无法驱动阻尼器44旋转,耦合件2108和连接在耦合件2108上的感光鼓2103不会再接收到成像设备1中输出的阻尼,消除了因第二突起40b与第三突起10a之间频繁啮合和脱离啮合产生的异响,但同时为抑制感光鼓2103的速度波动,可采用例如增加出粉刀与感光鼓2103抵接、感光鼓2103与框体2101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优选的,接触面1915构造为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以更稳定的推压受力爪21保持在缩进位置。
进一步的,定义耦合件2108的伸缩行程为L,该伸缩行程为耦合件2108处于缩进位置时和处于最大伸出位置时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耦合件2108可伸缩的最大伸缩行程L为12mm,但是,为了保证耦合件2108和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耦合稳定性,更进一步的,耦合件2108的最小伸缩行程L为2mm,即2mm≦L≦12mm。
为进一步的提高处理盒2100的打印品质,处理盒2100还包括连接在支撑有显影辊的显影盒和支撑有感光鼓2103的鼓盒之间的第九弹性构件2180,第九弹性构件2180分别布置在处理盒2100的左右两端,以保证输送至感光鼓2103左右两侧的显影剂的均匀性。优选的,第九弹性构件2180为拉簧或压簧,其具有成本较低,性能稳定等优点,在处理盒2100中,第九弹性构件2180产生的弹性力施加至显影盒和鼓盒上,并构造为保持显影辊和感光鼓2103彼此靠近,使得显影辊和感光鼓2103保持紧密接触,提升显影辊输送至感光鼓2103的显影剂的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显影盒2100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中耦合件2108的具体动作过程,首先,显影盒2100以耦合件2108处于缩进位置的状态安装至成像设备1中,此时耦合件2108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并间隔一定距离,在成像设备1的门盖4关闭后,一方面,驱动力施加构件10伸出而朝着靠着靠近第一耦合构件1910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显影盒2100的控制杆2150的第一力接收部2150a接收到来自成像设备1中的第二按压部5b的按压力,这将迫使控制杆2150自上向下在克服第六弹性构件2151的弹性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几乎与此同时的,位于控制杆2150下端的迫推部2150b迫推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第一被迫推部2140a,第一被迫推件2140响应于控制杆2150的移动而旋转,随后,第一被迫推件2140的螺旋突起2140b迫推第二被迫推件2144的螺旋槽2144a,会产生一个在向右的迫推力,该迫推力会迫使第二被迫推件2144自左向右移动,进而第二被迫推件2144会推动耦合件2108克服第五弹性构件2109的弹性力自左向右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耦合件2108处于伸出位置将逐渐迫推驱动力施加构件10缩进,使得耦合件2108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保持弹性接触并耦合,因此,耦合件2108可稳定的接收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旋转驱动力,并且,此时耦合件2108的接触面2115可进一步迫推受力件缩进,使得受力件与连接轴40轴向脱离啮合,二者可相对旋转,随着受力件更进一步的缩进,受力件推动连接轴40一起缩进,直到连接轴40右端的第二突起40b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与之相配合的第三突起10a轴向脱离啮合,这时,驱动力施加构件10不会直接通过突起驱动连接轴40旋转,即使随后受力件被耦合件2108驱动旋转,也因为受力件与连接轴40先前已完成轴向脱离啮合,因此,连接轴40依旧不会旋转,也就无法驱动阻尼器44旋转,所以,最终耦合件2108及连接在其上的感光鼓2103不会接收到成像设备1中的阻尼。对于显影盒2100从成像设备1中拆卸下来的耦合件2110的具体动作,其与显影盒2100安装至成像设备1的动作大致相反,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11
接下来将结合图84-88来详细介绍本发明中的实施例11,本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这里就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处理盒1100接收驱动力的结构不同。
处理盒还包括鼓框体1102和设置在鼓框体1102右端并可相对于鼓框体1102移动的控制杆,控制杆包括可接收外力按压而移动的第一控制杆1150和连接在第一控制杆1150上并可跟随第一控制杆1150一起移动的第二控制杆1152,优选的,第一控制杆1150为杆,第二控制杆1151为可旋转的齿轮,在第一控制杆1151上连接有第六弹性构件1151,第六弹性构件1151可用于在第一控制杆1150不被按压时复位第一控制杆1150和连接在第一控制杆1150上的第二控制杆1152至允许其下次被外力按压能被按压的位置;处理盒还包括与第一耦合构件1110同轴设置的被迫推件1153,被迫推件1153可旋转的设置在鼓框体1102右端且与第一耦合构件1110相邻设置,优选的,被迫推件1153为齿轮,其可被第二控制杆1152迫推旋转,在被迫推件1153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引导部1154,多个第二引导部1154沿着被迫推件1153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优选的,该第二引导部1154为沿着被迫推件1153的厚度方向贯穿被迫推件1153的弧形轨道槽,其至少一部分在被迫推件1153的径向方向上(即垂直于第一耦合构件11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从被迫推件1153的右端观察,沿着被迫推件1153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第二引导部1154在径向方向上朝着逐渐远离第一耦合构件11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径向方向上,第二引导部1154中具有远离第一耦合构件1110的旋转轴线的第一末端和相比于第一部分更靠近第一耦合构件1110的旋转轴线的第二末端,处理盒还包括有多个施压件1155,施压件1155包括可被第二引导部1154引导的被引导部1155a,被引导部1155a可被被迫推件1153驱动而在第二引导部1154中移动,施压件1155还包括有可跟随被引导部1155a一起移动的施压部1155b,在第二控制杆1152迫推被迫推件1153前,施压件1155位于第二引导部1154的第一末端而处于第一位置,这时,施压件1155的施压部1155b与驱动力施压构件10的外周表面间隔开,在第二控制杆1152迫推被迫推件1153后,施压件1155响应于被迫推件1153的移动而能沿着第二引导部1154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处于第二位置下的施压件1155相比于处于第一位置下的施压件1155更为靠近第一耦合构件1110的旋转轴线,施压件1155的施压部1155b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外周表面接触并可将压力施加至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外周表面上,这将使得第一耦合构件1110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耦合更加紧密,可防止第一耦合构件1110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窜动进而影响二者耦合稳定性的问题,优选的,施压件1155为三个,三个施压件1155在被迫推件1153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的布置在被迫推件1153上,施压件1155能将足够的压力施压至驱动力施加构件10上而保证二者具有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第一耦合构件1110和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耦合稳定性的,同时也通过减少施压件1155的数量而简化了处理盒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施压件1155也可称之为连接件,施压部1155b可称之为连接部;在需要从成像设备1中取出处理盒时,施加在第一控制杆1150上的按压力撤去,第一控制杆1150在其上设置的第六弹性构件1151的弹性力复位下而带动着第二控制杆1152一起向下移动,这时,被迫推件1153反向旋转带动着施压件1155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保证第一耦合构件1110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松脱而能相互脱离,从而保证处理盒可被顺畅的从成像设备1中取出,也确保了下一次在处理盒进行安装时施压件可再次向驱动力施压构件10施压;优选的,施压件1155的施压部1155b采用橡胶、硅胶甚至于弹簧等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在受挤压变形后可将产生的弹性力施加至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外周表面上,二者的接触面积将增大及连接稳定性将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可避免二者在接触过程中发生径向干涉,当然,其还可以采用塑胶材质,这并不是限定的;可选择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杆和被迫推件可以不局限于齿轮构造,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可以是摩擦轮迫推摩擦轮或者杆与杆之间配合的结构;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在施压件1155的不移动或移动过程中能稳定支撑并定位施压件1155,处理盒上包括有大致呈圆盘状的支撑件1156,支撑件1156上的圆周方向上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可匹配的容纳施压件1155至少一部分的支撑部1157,支撑部1157是形成在支撑件1156上的凹槽,因此,施压件1155可被稳定的支撑并定位。
总的来说,本实施例中设置有施压件1155,该施压件1155可在第一耦合构件1110和驱动力施加构件10耦合时将压力施加至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外周表面,从而实现抱紧驱动力施加构件10,达到防止第一耦合构件1110和驱动力施加构件10左右窜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二者的耦合稳定性;可选择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耦合构件1110可同样不设置有被驱动突起,直接依靠施压件1155与驱动力施加构件10的摩擦力来驱动第一耦合构件1110以及连接在第一耦合构件1110上的感光鼓。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的处理盒中,第一耦合构件采用可伸缩结构,而能始终与成像设备的驱动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保持弹性耦合,这可提高第一耦合构件和驱动单元的耦合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至成像设备中,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驱动力施加构件和可相对于所述驱动力施加构件移动的受力爪,所述处理盒包括:
框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
感光鼓,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框架上,并可绕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感光鼓旋转轴线旋转;
充电辊,支撑在所述框架上并可为所述感光鼓充电;
第一耦合构件,可接收所述成像设备的驱动力并可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末端;
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接收外力移动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可驱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方向上,处于所述伸出位置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相比于处于所述缩进位置的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其至少一部分更远离所述第二末端,当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处于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可接触所述受力爪以抑制所述受力爪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电连接至所述充电辊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电极接触表面,所述电极接触表面和所述感光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布,所述框架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末端和第四末端,所述电极电接触表面布置在所述第三末端,所述感光鼓布置在所述第四末端;所述控制杆构造为从所述第三末端延伸至所述第四末端的杆,所述控制杆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末端的可被所述成像设备迫推的第一力接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承载显影剂的显影辊和可电连接至所述充电辊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电极接触表面,所述电极接触表面和所述感光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布,所述框架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三末端和第四末端,所述电极电接触表面布置在所述第三末端,所述感光鼓布置在所述第四末端;所述控制杆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末端的可被所述成像设备迫推的第二力接收部,所述第二力接收部接收的迫推力可迫使所述显影辊从与所述感光鼓接触的位置移动至与所述感光鼓分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和所述感光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伸缩行程为L,其中,2mm≦L≦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包括可接收所述成像设备中驱动力的被驱动突起,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被驱动突起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并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可接触所述受力爪而能抑制所述受力爪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沿着第一方向进行投影,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接触面扫过的角度为β,其中,37°≦β≦1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50°≦β≦7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构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末端面和第二末端面,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末端面相比于所述第二末端面更远离所述框架的所述第二末端;所述第一耦合构件还包括可接收所述成像设备中驱动力的被驱动突起,在所述第一耦合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被驱动突起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并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接触面,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末端面之间的距离为P,其中,2mm≦P≦5m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构造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可彼此啮合的第一被迫推件和第二被迫推件,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可接收所述控制杆的迫推力而旋转,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可响应于所述第一被迫推件的旋转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和所述框架的其中之一上设置有限位突起,另一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突起可插入至所述限位槽中以防止所述第二被迫推件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迫推突起,所述第一被迫推件上设置有被迫推突起,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迫推突起迫推所述被迫推突起而能迫使所述第一被迫推件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和所述第二被迫推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与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第一被迫推件通过所述倾斜表面可推动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齿条部,所述第一被迫推件上设置有齿轮部,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齿条部与所述齿轮部的啮合而能迫使所述第一被迫推件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和所述第二被迫推件的其中之一上设置有突起,另一上设置有螺旋槽,所述突起可与所述螺旋槽配合,使得所述第一被迫推件可推动所述第二被迫推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CN202311124741.6A 2022-09-03 2023-09-02 一种处理盒 Pending CN1177243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9632 2022-09-03
CN2022223396323 2022-09-03
CN202222378286X 2022-09-07
CN202222378286 2022-09-07
CN2022224006438 2022-09-09
CN202222400643 2022-09-09
CN2022233797471 2022-12-16
CN202223379747 2022-12-16
CN2023202439183 2023-02-17
CN202320243918 2023-02-17
CN2023206094810 2023-03-25
CN202320609481 2023-03-25
CN2023211473111 2023-05-13
CN202321147311 2023-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4315A true CN117724315A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075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24741.6A Pending CN117724315A (zh) 2022-09-03 2023-09-02 一种处理盒
CN202322376706.5U Active CN220855457U (zh) 2022-09-03 2023-09-02 一种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6706.5U Active CN220855457U (zh) 2022-09-03 2023-09-02 一种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772431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5457U (zh) 2024-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3477B2 (en) Process cartridge
CN107918263B (zh) 带有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US20200409304A1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2725120C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CN114326348B (zh) 处理盒
WO2020200065A1 (zh) 具有活动件的处理盒
CN211015028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9669334B (zh)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
CN107918259B (zh) 一种控制机构以及显影盒
CN108153128B (zh)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CN220855457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8021011B (zh) 一种显影盒、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
CN212675366U (zh) 具有活动件的处理盒
CN210377045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9001966B (zh) 处理盒
US11573523B2 (en) Processing cartridge
WO2024046242A1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962148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573024U (zh) 处理盒
CN218974786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9872141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8444544A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039809U (zh) 一种处理盒
WO2024061355A1 (zh) 一种处理盒
AU2017228653A1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