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3725A - 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 - Google Patents

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3725A
CN117713725A CN202311185401.4A CN202311185401A CN117713725A CN 117713725 A CN117713725 A CN 117713725A CN 202311185401 A CN202311185401 A CN 202311185401A CN 117713725 A CN117713725 A CN 1177137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tor
inductor
filter device
electrode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854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圭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0375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4263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13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37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的同时增加谐振器间的耦合度的、包含多级谐振器的层叠型的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滤波器装置具备:主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配置在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各自包含:第1路径,从第1节点经由电容器与接地端子连接;和第2路径,从该第1节点不经由电容器而与接地端子连接,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以及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的一部分被公共化,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3路径,与第1谐振器的第1节点和第2谐振器的第1节点连接。

Description

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更特定地,涉及用于使包含多个谐振器的滤波器装置的滤波器特性提高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国际公开第2022/071191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公开了包含多级谐振器的层叠型的滤波器装置。在这样的滤波器装置中,能够通过谐振器间的耦合度来调整滤波器特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2/071191号说明书
在使谐振器间的耦合度增加时,例如,有时通过对构成对象的谐振器的电感器的电感值进行调整来实现。在使电感值变大地进行调整的情况下,需要使构成电感器的电极或过孔变长。然而,在该情况下,装置整体的大小变大,因此对于要求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的产品,有可能产生无法实现所希望的产品尺寸的情况。
相反,在使电感值变小地进行调整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所希望的谐振频率,需要使构成谐振器的电容器的电容值变大。在该情况下,会变得无法确保电容器所构成的电极面积,或者谐振器的阻抗会下降,因此,其结果是,有可能成为得不到所希望的滤波器特性的状态。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含多级谐振器的层叠型的滤波器装置中,在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的同时增加谐振器间的耦合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1方面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备主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配置在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各自包含:第1路径,从第1节点经由电容器与接地端子连接;和第2路径,从该第1节点不经由电容器而与接地端子连接。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以及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的一部分被公共化。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3路径,与第1谐振器的第1节点和第2谐振器的第1节点连接。
本公开的第2方面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备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1谐振器包含:第1电容器,连接在第1节点与接地端子之间;第1电感器,一端与第1节点连接;第2电感器,一端与第1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公共电感器,连接在第2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子之间。第2谐振器包含:第2电容器,连接在第2节点与接地端子之间;第3电感器,一端与第2节点连接;和第4电感器,连接在第3电感器的另一端与公共电感器之间。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5电感器,连接在第1电感器的另一端与第3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本公开的第3方面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备主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5谐振器以及第6谐振器。第5谐振器以及第6谐振器配置在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5谐振器包含:第3电容器,连接在第3节点与输入端子之间;第6电感器,一端与第3节点连接;第7电感器,一端与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公共电感器,连接在第7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子之间。第6谐振器包含:第4电容器,连接在输出端子与接地端子之间;第8电感器,一端与输出端子连接;和第9电感器,连接在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与公共电感器之间。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10电感器,连接在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与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本公开的第4方面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备主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5谐振器以及第7谐振器。第5谐振器以及第7谐振器配置在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5谐振器包含:第3电容器,连接在第3节点与输入端子之间;第6电感器,一端与第3节点连接;第7电感器,一端与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公共电感器,连接在第7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子之间。第7谐振器包含:第6电容器,连接在第4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第8电感器,一端与第4节点连接;和第9电感器,连接在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与公共电感器之间。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10电感器,连接在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与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发明效果
在本公开涉及的滤波器装置中,在两个谐振器各自中不经由电容器而与接地端子连接的路径(第2路径)彼此通过第3路径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的同时增加谐振器间的耦合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应用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的外形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的滤波器装置的层叠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的第2~3级的谐振器对应的比较例1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的第2~3级的谐振器中的耦合度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以及比较例1的滤波器装置中的谐振频率和谐振器间耦合度的关系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中的滤波器特性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中的第2~3级的谐振器的示意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滤波器装置中的第2~3级的谐振器的示意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滤波器装置中的第2~3级的谐振器的示意图。
图12是变形例3的滤波器装置中的第2~3级的谐振器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比较例2的滤波器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图15是对图14的等效电路进行了变换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装置中的滤波器特性的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滤波器装置的等效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通信装置;
12:天线;
20:高频前端电路;
22、28:带通滤波器;
24:放大器;
26:衰减器;
30:混频器;
32:本机振荡器;
40:D/A转换器;
50:RF电路;
100、100A~100C、100X、200、200A、200X:滤波器装置;
110:主体;
111:上表面;
112:下表面;
C1~C4、C10、C10A、C12、C14、C20、C20A、C23、C30、C34:电容器;
DM:定向标记;
GND:接地端子;
L1、L2A、L2B、L3A、L3B、L4、L5、L10、L10A~L10D、L12、L12A、L20、L20A~L20D、L23A、L23B、L30、L30C:电感器;
LY1~LY10:电介质层;
N1A~N4A、N2B、N3B、N10、N20、N31~N34:连接节点;
P23、PL10A、PL10B、PL11B、PL11A、PL20、PL20C、PL23、PL23A~PL23D、PL23X、PL30、PL30C、PL40A、PL40B、PL41A、PL41B、PL50、PL50A~PL50C:平板电极;
PC1、PC2A、PC2B、PC3A、PC3B、PC4、PC14、PC23:电容器电极;
PG、PG1、PG2:接地电极;
RC1~RC4、RC11、RC11A、RC12、RC12A:谐振器;
T1、T10:输入端子;
T2、T20:输出端子;
V10~V12、V20、V20A、V20B、V30、V30A、V40~V42、VG1~VG6、VG1A、VG1B、VG2A、VL20、VL30: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通信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具有应用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20的通信装置10的框图。通信装置10例如是以智能电话为代表的便携式终端或者便携式电话基站。
参照图1,通信装置10具备天线12、高频前端电路20、混频器30、本机振荡器32、D/A转换器(DAC)40和RF电路50。此外,高频前端电路20包含带通滤波器22、28、放大器24和衰减器26。另外,虽然在图1中,对高频前端电路20包含从天线12发送高频信号的发送电路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高频前端电路20也可以包含经由天线12接收高频信号的接收电路。
通信装置10将从RF电路50传递的发送信号上变频为高频信号并从天线12辐射。作为从RF电路50输出的发送信号的完成调制的数字信号被D/A转换器40变换为模拟信号。混频器30将被D/A转换器40从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的发送信号与来自本机振荡器32的振荡信号进行混合而上变频为高频信号。带通滤波器28将由于上变频而产生的无用波除去,仅提取所希望的频带的发送信号。衰减器26对发送信号的强度进行调整。放大器24将通过了衰减器26的发送信号功率放大至给定的电平。带通滤波器22将在放大过程中产生的无用波除去,并且仅使通信标准中规定的频带的信号成分通过。通过了带通滤波器22的发送信号从天线12辐射。
作为如上所述的通信装置10中的带通滤波器22、28,能够采用与本公开对应的滤波器装置。
(滤波器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2~图4对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滤波器装置100的等效电路图。参照图2,滤波器装置100具备输入端子T1、输出端子T2和谐振器RC1~RC4。谐振器RC1~RC4各自是并联连接了电感器和电容器的LC并联谐振器。
谐振器RC1包含串联地连接在输入端子T1与接地端子GND之间的电感器L1、L5和与该电感器L1、L5并联地连接的电容器C1。电感器L1和电容器C1之间的连接节点N1A与输入端子T1连接。
谐振器RC2包含串联地连接的电感器L2A、L2B、L23B、L5和与该电感器L2A、L2B、L23B、L5并联地连接的电容器C2。电感器L2A和电容器C2的连接节点N2A经由电容器C12与谐振器RC1的连接节点N1A(即,输入端子T1)连接。
谐振器RC3包含串联地连接的电感器L3A、L3B、L23B、L5和与该电感器L3A、L3B、L23B、L5并联地连接的电容器C3。电感器L3A和电容器C3的连接节点N3A经由电容器C34与谐振器RC4的连接节点N4A(即,输出端子T2)连接。此外,连接节点N3A还经由电容器C23与谐振器RC2的连接节点N2A连接。进而,在连接节点N3B与连接节点N2B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23A,其中,连接节点N3B是电感器L3A与电感器L3B之间的连接节点,连接节点N2B是谐振器RC2中的电感器L2A与电感器L2B之间的连接节点。
谐振器RC4包含串联地连接在输出端子T2与接地端子GND之间的电感器L4、L5和与该电感器L4、L5并联地连接的电容器C4。电感器L4和电容器C4的连接节点N4A与输出端子T2连接。此外,连接节点N4A经由电容器C14与谐振器RC1的连接节点N1A(即,输入端子T1)连接。
如上所述,电感器L5被谐振器RC1~RC4共用。此外,电感器L23B被谐振器RC2、RC3共用。
各谐振器彼此通过磁耦合进行耦合。像这样,滤波器装置100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在输入端子T1与输出端子T2之间,配置有相互磁耦合的4级谐振器。通过调整各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从而滤波器装置100作为使所希望的频带的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器而发挥功能。
图2中的连接节点N2B、N3B是本公开中的“第1节点”的一个例子。在该情况下,在谐振器RC2中,从连接节点N2B经由电感器L2A以及电容器C2到达接地端子GND的路径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路径”。此外,从连接节点N2B经由电感器L2B、L23B、L5到达接地端子GND的路径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2路径”。同样地,在谐振器RC3中,从连接节点N3B经由电感器L3A以及电容器C3到达接地端子GND的路径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路径”。此外,从连接节点N3B经由电感器L3B、L23B、L5到达接地端子GND的路径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2路径”。而且,将连接节点N2B和连接节点N3B连接的电感器L23A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3路径”。
另外,与谐振器RC1和谐振器RC2连接的电容器C12也可以连接在图2中的连接节点N1A与连接节点N2B之间。此外,与谐振器RC3和谐振器RC4连接的电容器C34也可以连接在图2中的连接节点N3B与连接节点N4A之间。
图3是滤波器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示出滤波器装置100的层叠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3以及图4,滤波器装置100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LY1~LY10的长方体或者大致长方体的主体110。电介质层LY1~LY10例如由低温共烧陶瓷(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等陶瓷或树脂形成。在主体110的内部,由设置在各电介质层的多个电极以及设置在电介质层间的多个过孔构成了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以及电容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过孔”,是指为了连接设置在不同的电介质层的电极而设置在电介质层中的导体。过孔例如由导电膏、镀层以及/或者金属销等形成。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主体110中的电介质层LY1~LY10的层叠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垂直且沿着主体110的长边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主体110的短边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此外,以下,有时将各图中的Z轴的正方向称为上侧,并将负方向称为下侧。
在主体110的上表面111(电介质层LY1),配置有用于确定滤波器装置100的方向的定向标记DM。在主体110的下表面112(电介质层LY10),配置有用于将该滤波器装置100和外部设备连接的外部端子(输入端子T1、输出端子T2以及接地端子GND)。输入端子T1、输出端子T2以及接地端子GND各自为平板形状的电极,是规则地配置在主体110的下表面112的LGA(Land Grid Array,连接盘网格阵列)端子。
像在图2中说明的那样,滤波器装置100具有4级LC并联谐振器,即,谐振器RC1~RC4。更具体地,谐振器RC1包含过孔V10、V11、V12、电容器电极PC1和平板电极PL10A、PL10B、PL11A、PL11B。谐振器RC2包含过孔V20、电容器电极PC2A和平板电极PL23A、PL23B。谐振器RC3包含过孔V30、电容器电极PC3A和平板电极PL23A、PL23B。谐振器RC4包含过孔V40、V41、V42、电容器电极PC4和平板电极PL40A、PL40B、PL41A、PL41B。
输入端子T1通过过孔V10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电容器电极PC1连接。电容器电极PC1是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电极。电容器电极PC1通过过孔V11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5的平板电极PL10A以及配置在电介质层LY4的平板电极PL10B连接。
平板电极PL10A、PL10B是以Z轴方向为卷绕轴的带状的电极,相互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平板电极PL10A、PL10B的一端连接有过孔V11。平板电极PL10A、PL10B的另一端通过过孔V12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3的平板电极PL11A以及配置在电介质层LY2的平板电极PL11B连接。
平板电极PL11A、PL11B是以Z轴方向为卷绕轴的带状的电极,相互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平板电极PL11A、PL11B的一端连接有过孔V12。平板电极PL11A、PL11B的另一端通过过孔VG1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9的接地电极PG以及配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下表面112的接地端子GND连接。
此外,在电介质层LY8,配置有相对于电容器电极PC1在Y轴的正方向上相邻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电容器电极PC2B。电容器电极PC1和电容器电极PC2B相互进行电容耦合。电容器电极PC2B通过过孔VG2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接地端子GND连接。此外,电容器电极PC2B还通过多个过孔VG5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9的接地电极PG连接。接地电极PG通过过孔VG4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接地端子GND连接。
由过孔V10、V11、V12以及平板电极PL10A、PL10B、PL11A、PL11B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1。由过孔VG1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5。此外,由电容器电极PC1、PC2B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1。即,由过孔V10、V11、V12、VG1、平板电极PL10A、PL10B、PL11A、PL11B、以及电容器电极PC1、PC2B构成了谐振器RC1。
在从层叠方向俯视的情况下,电容器电极PC1与配置在相邻的电介质层LY7的具有大致L字形状的电容器电极PC2A部分地重叠。由电容器电极PC1、PC2A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12。在从层叠方向俯视的情况下,电容器电极PC2A还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电容器电极PC2B部分地重叠。由电容器电极PC2A、PC2B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2。
此外,电容器电极PC2A通过过孔V20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3的平板电极PL23A以及配置在电介质层LY2的平板电极PL23B连接。平板电极PL23A、PL23B各自具有具备三个端部的大致Y字形状,在第1端部连接有过孔V20,在第2端部连接有过孔V30,在第3端部连接有过孔VG1。
由过孔V20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2A。由平板电极PL23A、PL23B中的从第1端部、第2端部以及第3端部开始的各路径的连接点与第1端部之间的路径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2B。此外,由上述的连接点与第3端部之间的路径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23B。
即,由过孔V20、VG1、平板电极PL23A、PL23B、以及电容器电极PC2A、PC2B构成了图2中的谐振器RC2。
与平板电极PL23A、PL23B的第2端部连接的过孔V30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7的电容器电极PC3A连接。电容器电极PC3A与电容器电极PC2A同样地具有大致L字形状。在从层叠方向俯视的情况下,电容器电极PC3A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电容器电极PC3B、PC4各自部分地重叠。电容器电极PC3B、PC4各自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电极,相互在Y轴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电容器电极PC3B和电容器电极PC4相互进行电容耦合。
电容器电极PC4通过过孔V40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下表面112的输出端子T2连接。电容器电极PC3B通过过孔VG3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接地端子GND连接。此外,电容器电极PC3B还通过多个过孔VG6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9的接地电极PG连接。
由电容器电极PC3A、PC3B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3。由电容器电极PC3A、PC4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34。由过孔V30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3A。由平板电极PL23A、PL23B中的连接点与第2端部之间的路径构成了电感器L3B。此外,如上所述,由平板电极PL23A、PL23B中的连接点与第3端部之间的路径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23B,由过孔VG1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5。
即,由过孔V30、VG1、平板电极PL23A、PL23B、以及电容器电极PC3A、PC3B构成了图2中的谐振器RC3。
电容器电极PC4通过过孔V41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5的平板电极PL40A以及配置在电介质层LY4的平板电极PL40B连接。
平板电极PL40A、PL40B是以Z轴方向为卷绕轴的带状的电极,相互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平板电极PL40A、PL40B的一端连接有过孔V41。平板电极PL40A、PL40B的另一端通过过孔V42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3的平板电极PL41A以及配置在电介质层LY2的平板电极PL41B连接。
平板电极PL41A、PL41B是以Z轴方向为卷绕轴的带状的电极,相互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平板电极PL41A、PL41B的一端连接有过孔V42。平板电极PL41A、PL41B的另一端通过过孔VG1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9的接地电极PG以及配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下表面112的接地端子GND连接。
由过孔V40、V41、V42以及平板电极PL40A、PL40B、PL41A、PL41B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4。由过孔VG1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5。此外,由电容器电极PC3B、PC4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4。即,由过孔V40、V41、V42、VG1、平板电极PL40A、PL40B、PL41A、PL41B、以及电容器电极PC3B、PC4构成了谐振器RC4。
在从层叠方向俯视的情况下,配置在电介质层LY7的电容器电极PC2A、PC3A各自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6的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电容器电极PC23部分地重叠。由电容器电极PC2A、PC3A、PC23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23。
在从层叠方向俯视的情况下,配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电容器电极PC1、PC4各自与配置在电介质层LY9的带状的电容器电极PC14部分地重叠。由电容器电极PC1、PC4、PC14构成了图2中的电容器C14。
在电介质层LY3中,平板电极PL23A中的第1端子和第2端子通过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的平板电极PL50A连接。此外,在电介质层LY2中,平板电极PL23B中的第1端子和第2端子通过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的平板电极PL50B连接。由平板电极PL50A、PL50B构成了图2中的电感器L23A。
在电介质层LY3中,由平板电极PL23A以及平板电极PL50A形成了环状构造。同样地,在电介质层LY2中,由平板电极PL23B以及平板电极PL50B形成了环状构造。像以下说明的那样,通过配置由平板电极PL50A、PL50B构成的电感器L23A,从而能够增强谐振器RC2与谐振器RC3之间的耦合度。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平板电极PL50A、PL50B统一称为“平板电极PL50”,将平板电极PL23A、PL23B统一称为“平板电极PL23”。
(谐振器间耦合度的说明)
利用图5以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谐振器RC2与谐振器RC3之间的耦合度进行说明。图5示出了比较例1的滤波器装置100X的情况,图6示出了本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的情况。
另外,在图5以及图6中,为了使说明变得容易,仅记载了与谐振器RC2以及谐振器RC3的部分对应的结构的等效电路。此外,在图5以及图6中,将与图2中的连接节点N2A、N3A对应的地方分别记载为输入端子T10以及输出端子T20。
首先,在图5中,在输入端子T10与输出端子T20之间,串联地连接有电感器L10以及电感器L20。而且,在电感器L10和电感器L20之间的连接节点N10与接地端子GND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30。此外,在输入端子T10与接地端子GND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10,在输出端子T20与接地端子GND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20。
关于与图2的关系,电感器L10对应于电感器L2A、L2B,电感器L20对应于电感器L3A、L3B。此外,电感器L30对应于电感器L23B、L5。而且,电容器C10、C20分别对应于电容器C2、C3。即,在滤波器装置100X中,成为了在图2的谐振器RC2、RC3的部分中除去了“电感器L23A”的结构。
此外,在图6中,左图的电感器L10A、L10B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电感器L2A、L2B,电感器L20A、L20B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电感器L3A、L3B。而且,电感器L12对应于图2中的电感器L23A。
在像图5那样的结构中,谐振器RC2和谐振器RC3的耦合度一般能够通过相对于电感器L10的电感值的、电感器L30的电感值(L30/L10)或相对于电感器L20的电感值的、电感器L30的电感值(L30/L20)来表示。因此,在图5中,在使谐振器RC2和谐振器RC3的耦合度增加的情况下,可考虑增大电感器L30的电感值或减小电感器L10、L20的电感值。
在增大电感器L30的电感值的情况下,在像图4那样的结构中,需要增大过孔VG1的电感值。换言之,需要使过孔VG1的长度变长,但是在该情况下,将使滤波器装置主体的Z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大。因此,将阻碍装置的小型化,有可能因为装置的尺寸限制而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在减小电感器L10、L20的电感值的情况下,谐振器中的总的电感值变小,因此为了使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为所希望的频率,需要增大谐振器中的电容器C10、C20的电容值。在该情况下,需要使构成电容器C10、C20的电容器电极的面积变大。然而,若使电容器电极的面积变大,则需要扩大电介质层的面积,从而成为装置的大型化的主要因素,或者有可能变得在要求的装置尺寸下难以实现。进而,在减小谐振器的电感值并增大电容值的情况下,谐振器自身的阻抗会下降,因此与之相伴地,有可能变得得不到要求的滤波器特性。
另一方面,如图6的左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成为在电感器L10A、L20A、L30之间配置有由电感器L10B、L20B、L12构成的Δ接线(虚线的区域AR10)的结构。若对该区域AR10的部分进行Δ-Y变换,则变得与如下的结构等效,即,像图6的右图那样,在连接节点N20处连接有与电感器L10A连接的电感器L10C、与电感器L20A连接的电感器L20C、以及与电感器L30连接的电感器L30C。
在此,在实施了Δ-Y变换的情况下,电感器L10C的电感值变得比电感器L10B的电感值小(L10B>L10C),电感器L20C的电感值变得比电感器L20B的电感值小(L20B>L20C)。
若将图6的右图的结构与图5的滤波器装置100X的结构进行比较,则电感器L10A、L10C对应于滤波器装置100X的电感器L10,电感器L20A、L20C对应于滤波器装置100X的电感器L20,电感器L30、L30C对应于滤波器装置100X的电感器L30。如上所述,L10B>L10C并且L20B>L20C,且L30C>0,因此在滤波器装置100中,通过追加电感器L12,从而变得与如下的结构等效,即,减小了滤波器装置100X的电感器L10、L20的电感值,并且增大了电感器L30的电感值。因此,与滤波器装置100X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滤波器装置100中的谐振器RC2与谐振器RC3之间的耦合度。
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能够通过平板电极PL50A、PL50B的配置来实现,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进而,通过适当地设定电感器L10B、L20B、L12的电感值,从而还能够抑制阻抗的下降。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以及比较例1的滤波器装置中的谐振频率和谐振器间耦合度的关系的图。在图7的上半部分,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以及比较例1的滤波器装置100X中的谐振器RC2、RC3的部分的内部立体图。在图7的下半部分,示出了表示滤波器装置100、100X具有相同程度的装置尺寸的情况下的谐振频率和谐振器间耦合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在滤波器装置100中,像在图4中说明的那样,在电介质层LY2、LY3中,由连接过孔V20、V30、VG1的平板电极PL23和连接过孔V20、V30的平板电极PL50形成了环状构造。另一方面,在滤波器装置100X中,过孔V20、V30、VG1通过具有大致T字形状的平板电极PL23X连接。
在图7的下半部分,在横轴示出了谐振频率,在纵轴示出了谐振器RC2、RC3的谐振器间耦合度。另外,在曲线图中,实线LN10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的情况,虚线LN11示出了比较例1的滤波器装置100X的情况。
如图7的曲线图所示,在滤波器装置100、100X为相同程度的装置尺寸的情况下,在谐振频率为6.0GHz以上时,在相同的谐振频率下滤波器装置100得到了更高的谐振器间耦合度。例如,在6.5GHz的谐振频率的情况下,滤波器装置100中的耦合度为0.50,滤波器装置100X中的耦合度为0.30。
另一方面,在滤波器装置100X中,为了得到0.50的耦合度,需要将谐振频率设为作为更高的频率的8.0GHz。一般来说,若谐振频率变高,则所需的电路元件值变小,因此装置尺寸变小,若谐振频率变低,则所需的电路元件值变大,因此装置尺寸变大。因此,例如,在所希望的谐振频率为6.5GHz的情况下,若想要利用滤波器装置100X的结构来得到0.50的耦合度,则其结果是,装置尺寸会变得比滤波器装置100大。相反,若在所希望的谐振频率为8.0GHz的情况下利用滤波器装置100的结构,则由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耦合度,所以能够为了使谐振频率变高而使电路元件值变小,从而进一步减小装置尺寸。即,通过利用能够在更低的谐振频率下实现同等的耦合度的滤波器装置100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滤波器特性)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滤波器特性的图。在图8中,在横轴示出了频率,在纵轴示出了滤波器装置100的插入损耗。
在图8中,示出了使平板电极PL50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换言之,分别构成谐振器RC2以及谐振器RC3的过孔V20、V30的间隔)变化了的情况下的滤波器特性的变化。更具体地,图8中的单点划线LN22是如图4所示的、过孔V20、V30处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情况下的特性,虚线LN21是过孔V20、V30处于与图4相比沿着X轴方向靠近的位置的情况下的特性。此外,实线LN20是过孔V20、V30处于比虚线LN21的情况下的位置更靠近的位置的情况下的特性。
如图8所示,可知过孔V20、V30的间隔变得越短,换言之,谐振器RC2与谐振器RC3之间的耦合度变得越强,则滤波器装置的带宽(通带)越扩大。
另外,在实线LN20中,通带的高频率侧(f1附近)的损耗变得稍大,但是对此,能够通过基于平板电极的线路宽度的变更的、电感值的调整以及/或者基于电容器电极的面积的变更的、电容值的调整来进行改善。
像以上那样,在包含多级谐振器的层叠型的滤波器装置中,通过设置将两个谐振器连接的电感器而构成环状构造,从而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的同时增加谐振器间的耦合度。由此,能够实现滤波器装置的所希望的特性。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以使包含4级谐振器的滤波器装置的第2级与第3级的谐振器间的耦合度增加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对4级谐振器中的任意的两个谐振器间应用上述的结构。
实施方式1中的“谐振器RC2”以及“谐振器RC3”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此外,实施方式1中的“谐振器RC1”以及“谐振器RC4”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3谐振器”以及“第4谐振器”。实施方式1中的“过孔VG1”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公共过孔”。实施方式1中的“电容器电极PC2A”以及“电容器电极PC3A”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电容器电极”以及“第2电容器电极”。实施方式1中的“过孔V20”以及“过孔V30”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过孔”以及“第2过孔”。实施方式1中的“平板电极PL23A、PL23B”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平板电极”以及“第2平板电极”。实施方式1中的“平板电极PL50A、PL50B”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3平板电极”。
此外,在图2所示的等效电路图中,实施方式1中的“电容器C2”以及“电容器C3”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电容器”以及“第2电容器”。实施方式1中的“电感器L2A”、“电感器L2B”、“电感器L3A”、“电感器L3B”以及“电感器L23A”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1电感器”~“第5电感器”。实施方式1中的“电感器L23B”以及“电感器L5”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公共电感器”。
[变形例]
接下来,利用图9~图12,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变形例的滤波器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9~图12中,是仅概略性地记载了图2中的谐振器RC2、RC3的部分的示意图。
图9是与图4的滤波器装置100对应的图,示出了在图4的电介质层LY2、LY3中形成的环状构造的部分。此外,省略了与电容器电极PC2A、PC3A对置的电容器电极PC2B、PC3B而示出为与接地电极PG对置。在滤波器装置100中,形成环状构造的甲板电极PL50以及平板电极PL23由配置在相同的电介质层的布线图案构成。
(变形例1)
在变形例1中,对如下的例子进行说明,即,形成环状构造的部分包含配置在不同的电介质层的布线图案和将它们连接的过孔。
图10是示出变形例1的滤波器装置100A的图。在滤波器装置100A中,与图9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平板电极PL23对应的部分包含平板电极PL20、PL30、P23以及过孔VL20、VL30。
平板电极PL20是大致矩形形状的带状的电极,从平板电极PL50中的连接过孔V20的端部起在Y轴的负方向上延伸。同样地,平板电极PL30是大致矩形形状的带状的电极,从平板电极PL50中的连接过孔V30的端部起在Y轴的负方向上延伸。
平板电极P23配置在配置平板电极PL20、PL30的电介质层与配置接地电极PG的电介质层之间的电介质层。平板电极P23是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带状的电极,一端通过过孔VL20与平板电极PL20中的Y轴的负方向上的端部连接。平板电极P23的另一端通过过孔VL30与平板电极PL30中的Y轴的负方向上的端部连接。而且,平板电极P23通过过孔VG1与接地电极PG连接。
在滤波器装置100A中,构成谐振器RC2的电感器包含过孔V20、VL20以及平板电极PL20、P23,且构成谐振器RC3的电感器包含过孔V30、VL30以及平板电极PL30、P23。而且,谐振器RC2和谐振器RC3通过与图2中的电感器L23A对应的平板电极PL50相互连接。即,通过利用过孔VL20、VL30来连接配置在与平板电极PL20、PL30、PL50不同的电介质层的平板电极P23,从而跨越多个层而形成了环状构造。
像这样,即使在滤波器装置100A中,也配置有将谐振器RC2和谐振器RC3连接的电感器而形成环状构造,由此能够增强谐振器RC2和谐振器RC3的耦合度。
另外,变形例1中的“过孔VG1”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公共过孔”。变形例1中的“平板电极P23”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公共电极”。变形例1中的“过孔V20”、“过孔VL20”、“过孔V30”以及“过孔VL30”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3过孔”、“第4过孔”、“第5过孔”以及“第6过孔”。变形例1中的“电容器电极PC2A”以及“电容器电极PC3A”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3电容器电极”以及“第4电容器电极”。变形例1中的“平板电极PL20”、“平板电极PL30”以及“平板电极PL50”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4平板电极”、“第5平板电极”以及“第6平板电极”。
(变形例2)
在图9的滤波器装置100中,对如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即,构成各谐振器中的电容器的接地电极以及连接各谐振器的电感器的接地电极这两者由配置在主体110的下表面112侧的接地电极PG构成。
在变形例2中,对如下的结构进行说明,即,在主体110的上表面111侧以及下表面112侧配置接地电极,利用一方的接地电极构成谐振器的电容器,在另一方的接地电极连接各谐振器的电感器。
图11是示出变形例2的滤波器装置100B的图。在滤波器装置100B中,在主体110的下表面112侧配置有接地电极PG1,在上表面111侧配置有接地电极PG2。接地电极PG1和接地电极PG2通过未图示的过孔相互连接,进而与接地端子GND连接。
构成谐振器RC2的电容器C2的电容器电极PC2A以及构成谐振器RC3的电容器C3的电容器电极PC3A与接地电极PG1对置地配置。电容器电极PC2A通过过孔V20A与接地电极PG2连接。此外,电容器电极PC3A通过过孔V30A与接地电极PG2连接。
过孔V20A和过孔V30A通过大致矩形形状的平板电极PL23C相互连接。此外,过孔V20A和过孔V30A还通过平板电极PL50B相互连接,平板电极PL50B配置在配置平板电极PL23C的电介质层与配置电容器电极PC2A、PC3A的电介质层之间的电介质层。
在滤波器装置100B中,过孔V20A中的、电容器电极PC2A与平板电极PL50B之间的部分对应于图9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过孔V20。此外,过孔V30A中的、电容器电极PC3A与平板电极PL50B之间的部分对应于图9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过孔V30。包含过孔V20A、V30A中的、平板电极PL50B与平板电极PL23C之间的部分和平板电极PL23C的部分对应于图9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平板电极PL23。过孔V20A、V30A中的、平板电极PL23C与接地电极PG2之间的部分对应于图9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过孔VG1。平板电极PL50B对应于图9的滤波器装置100中的平板电极PL50。即,滤波器装置100B成为与图9所示的滤波器装置100实质上等效的结构,由过孔V20A、V20B以及平板电极PL23C、PL50B形成了环状构造。
像这样,通过在两个接地电极之间配置两个谐振器RC2、RC3,并用电感器(平板电极PL50B)来连接这些谐振器RC2、RC3,从而能够增强谐振器RC2和谐振器RC3的耦合度。
另外,在滤波器装置100B中,将平板电极PL23C和接地电极PG2连接的过孔的部分也可以被公共化。
(变形例3)
在变形例3中,对如下的结构进行说明,即,不单独地设置构成谐振器的电容器的电容器电极,由形成环状构造的布线图案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电容成分来形成谐振器的电容器。
图12是示出变形例3的滤波器装置100C的图。在滤波器装置100C中,由配置在相同的电介质层的平板电极PL20C、PL30C、PL23D、PL50C以及过孔VG1A、VG1B构成了谐振器RC2、RC3。
平板电极PL20C、PL30C各自为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带状的电极。平板电极PL20C的Y轴的负方向上的端部通过过孔VG1A与接地电极PG连接,Y轴的正方向上的端部成为开路端。同样地,平板电极PL30C的Y轴的负方向上的端部通过过孔VG2A与接地电极PG连接,Y轴的正方向上的端部成为开路端。
平板电极PL23D、PL50C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带状的电极。平板电极PL20C、PL30C在靠近Y轴的负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处,通过平板电极PL23D相互连接。此外,平板电极PL20C、PL30C在比平板电极PL23D靠Y轴的正方向的位置处,通过平板电极PL50C相互连接。即,由平板电极PL20C、PL30C、PL23D、PL50C形成了环状构造。
在滤波器装置100C中,由平板电极PL20C、PL30C与接地电极PG之间的电容成分构成了谐振器的电容器,由该电容成分和平板电极所构成的电感器构成了谐振器RC2、RC3。
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两个谐振器RC2、RC3也通过电感器连接而构成环状构造,由此能够增强谐振器RC2和谐振器RC3的耦合度。
另外,在滤波器装置100C中,也可以代替过孔VG1A、VG1B而配置将平板电极PL23D和接地电极PG连接的过孔。此外,为了确保平板电极PL20C、PL30C和接地电极PG的电容值,也可以在平板电极PL20C、PL30C的开路端设置宽度比平板电极PL20C、PL30C宽的电容器电极。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对一部分的谐振器的结构不同的滤波器装置进行说明。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装置200的等效电路图。简略而言,滤波器装置200是在输入端子T10与输出端子T20之间配置了两个谐振器RC11A、RC12的2级结构的滤波器装置。滤波器装置200既可以以图13那样的2级结构的状态单独使用,也可以用作实施方式1那样的4级结构的滤波器装置中的第2~3级的谐振器。另外,为了使与实施方式1的对应关系容易理解,在图13以及后述的图14、图17中,使用了与图6的电路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照图13,在滤波器装置200中,谐振器RC11A包含电容器C10A和电感器L10A、L10B、L30。电容器C10A的一端与输入端子T10连接。电感器L10A、L10B、L30依次串联地连接在电容器C10A的另一端与接地端子GND之间。
谐振器RC12具有与图6中的谐振器RC3同样的结构,包含电容器C20和电感器L20A、L20B、L30。电容器C20连接在输出端子T20与接地端子GND之间。此外,电感器L20A、L20B、L30依次串联地连接在输出端子T20与接地端子GND之间。即,串联连接的电感器L20A、L20B、L30在输出端子T20与接地端子GND之间与电容器C20并联地连接。另外,关于电感器L30,与谐振器RC11A共用。
而且,在电容器C10A和电感器L10A之间的连接节点N31与输出端子T20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30。此外,在连接节点N33与连接节点N34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12,其中,连接节点N33是电感器L10A与电感器L10B之间的连接节点,连接节点N34是电感器L20A与电感器L20B之间的连接节点。由电感器L12、L10B、L20B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同样地形成了环状构造(区域AR10)。另外,在滤波器装置200中,电容器C30不是必需的,也可以是没有电容器C30的结构。
图14是比较例2的滤波器装置200X的等效电路图。滤波器装置200X具有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装置100的第2~3级的谐振器同样的结构。滤波器装置200X中的谐振器RC11、RC12分别对应于滤波器装置100的RC2、RC3。此外,滤波器装置200X中的电容器C30对应于滤波器装置100中的电容器C23(图2)。
即,若与比较例2的滤波器装置200X相比较,则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装置200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删除了电容器C10,并在电感器L10A与输入端子T10之间追加了电容器C10A。
图15是对图13的电路进行了等效变换的电路图。图15中的电感器L10D对应于图13中的电感器L10A、L10B、L30。图15中的电感器L12A对应于图13中的电感器L10A、L12、L20A。图15中的电感器L20D对应于图13中的电感器L20A、L20B、L30。
即,滤波器装置200对应于如下的结构,即,在输入端子T10与输出端子T20之间串联连接了高通滤波器(HPF)和带通滤波器(BPF),高通滤波器(HPF)由图15的区域AR20包含的电容器C10A、C30以及电感器L10D、L12A构成,带通滤波器(BPF)由区域AR21包含的电容器C20以及电感器L20D的LC并联谐振器构成。
另一方面,比较例2的滤波器装置200X对应于如下的结构,即,在输入端子T10与输出端子T20之间串联连接了两个LC并联谐振器(即,带通滤波器)。
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装置200中的滤波器特性的图。在图16中,示出了滤波器装置200中的插入损耗(实线LN30)以及比较例2的滤波器装置200X中的插入损耗(虚线LN31)。
在滤波器装置200中,成为将比较例2的滤波器装置200X的输入端子侧的带通滤波器置换为高通滤波器的结构,因此与滤波器装置200X相比,比通带靠低频率侧的衰减量变得略少。然而,由于删除了分路电容器,所以在高频率侧,与滤波器装置200X相比损耗降低,从而提高了通过特性。而且,即使在滤波器装置200中,也设置有将两个谐振器连接的电感器L12而形成了环状构造,因此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的同时增加谐振器间的耦合度。
实施方式2中的“谐振器RC11A”以及“谐振器RC12”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5谐振器”以及“第6谐振器”。实施方式2中的“电容器C10A”、“电容器C20”以及“电容器C30”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3电容器”~“第5电容器”。实施方式2中的“电感器L10A”、“电感器L10B”、“电感器L20A”、“电感器L20B”以及“电感器L12”分别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6电感器”~“第10电感器”。实施方式2中的“电感器L30”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公共电感器”。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节点N31”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3节点”。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对进一步将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装置200中的谐振器RC12设为高通滤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滤波器装置200A的等效电路图。在滤波器装置200A中,成为将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装置200中的谐振器RC12置换为谐振器RC12A的结构。
更具体地,删除了滤波器装置200中的电容器C20,并且在电感器L20A与输出端子T20之间追加了电容器C20A。而且,电容器C30连接在连接节点N31与连接节点N32之间,其中,连接节点N31是电容器C10A与电感器L10A之间的连接节点,连接节点N32是电容器C20A与电感器L20A之间的连接节点。即,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像图15那样对图17的电路进行等效变换的情况下,对应于在输入端子T10与输出端子T20之间配置有两个高通滤波器的结构。因此,滤波器装置200A与滤波器装置200相比,衰减量变得略少,但是关于效率,却进一步提高。
而且,即使在滤波器装置200A中,也如区域AR10所示地由将两个谐振器连接的电感器L12形成了环状构造,因此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的同时增加谐振器间的耦合度。
实施方式3中的“谐振器RC12A”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7谐振器”。实施方式3中的“电容器C20A”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6电容器”。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节点N32”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4节点”。
[方式]
(第1项)
滤波器装置具备主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配置在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各自包含:第1路径,从第1节点经由电容器与接地端子连接;和第2路径,从该第1节点不经由电容器而与接地端子连接。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以及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的一部分被公共化。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3路径,与第1谐振器的第1节点和第2谐振器的第1节点连接。
(第2项)
在第1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中,由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以及第3路径形成了环状构造。
(第3项)
在第2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中,主体具有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的结构。环状构造形成在主体的同一层。
(第4项)
第3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还具备:接地电极,与接地端子连接;和公共过孔,与接地电极连接。第1谐振器包含:第1电容器电极,与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第1过孔,与第1电容器电极连接;和第1平板电极,与第1过孔以及公共过孔连接。第2谐振器包含:第2电容器电极,与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第2过孔,与第2电容器电极连接;和第2平板电极,与第2过孔以及公共过孔连接。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3平板电极,与第1过孔以及第2过孔连接。
(第5项)
在第4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中,由第1电容器电极和第1过孔构成了第1谐振器的第1路径。由第1平板电极和公共过孔构成了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由第2电容器电极和第2过孔构成了第2谐振器的第1路径。由第2平板电极和公共过孔构成了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由第3甲板电极构成了第3路径。
(第6项)
在第2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中,主体具有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的结构。环状构造跨越主体的多个层而形成。
(第7项)
第6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还具备:接地电极,与接地端子连接;公共电极,配置在与接地电极不同的电介质层;和公共过孔,与接地电极和公共电极连接。第1谐振器包含:第3电容器电极,与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第3过孔,与第3电容器电极连接;第4过孔,与公共电极连接;和第4平板电极,与第3过孔以及第4过孔连接。第2谐振器包含:第4电容器电极,与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第5过孔,与第4电容器电极连接;第6过孔,与公共电极连接;和第5平板电极,与第5过孔以及第6过孔连接。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6平板电极,将第3过孔和第5过孔连接。
(第8项)
在第7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中,由第3电容器电极和第3过孔构成了第1谐振器的第1路径。由第4平板电极、第3过孔、第4过孔、公共电极以及公共过孔构成了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由第4电容器电极和第5过孔构成了第2谐振器的第1路径。由第5平板电极、第5过孔、第6过孔、公共电极以及公共过孔构成了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由第6平板电极构成了第3路径。
(第9项)
第1项~第8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3谐振器,与输入端子连接,并与第1谐振器进行电磁场耦合;和第4谐振器,与输出端子连接,并与第2谐振器进行电磁场耦合。
(第10项)
另一个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备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1谐振器包含:第1电容器,连接在第1节点与接地端子之间;第1电感器,一端与第1节点连接;第2电感器,一端与第1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公共电感器,连接在第2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子之间。第2谐振器包含:第2电容器,连接在第2节点与接地端子之间;第3电感器,一端与第2节点连接;和第4电感器,连接在第3电感器的另一端与公共电感器之间。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5电感器,连接在第1电感器的另一端与第3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第11项)
第1项~第10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是使特定的频带的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器。
(第12项)
另一个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备主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5谐振器以及第6谐振器。第5谐振器以及第6谐振器配置在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5谐振器包含:第3电容器,连接在第3节点与输入端子之间;第6电感器,一端与第3节点连接;第7电感器,一端与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公共电感器,连接在第7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子之间。第6谐振器包含:第4电容器,连接在输出端子与接地端子之间;第8电感器,一端与输出端子连接;和第9电感器,连接在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与公共电感器之间。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10电感器,连接在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与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第13项)
第12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5电容器,与第5谐振器以及第6谐振器连接。
(第14项)
另一个方式涉及的滤波器装置具备主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接地端子和第5谐振器以及第7谐振器。第5谐振器以及第7谐振器配置在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输入端子向输出端子传递信号。第5谐振器包含:第3电容器,连接在第3节点与输入端子之间;第6电感器,一端与第3节点连接;第7电感器,一端与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公共电感器,连接在第7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子之间。第7谐振器包含:第6电容器,连接在第4节点与输出端子之间;第8电感器,一端与第4节点连接;和第9电感器,连接在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与公共电感器之间。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10电感器,连接在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与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第15项)
第14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还具备:第5电容器,与第5谐振器以及第7谐振器连接。
(第16项)
一种高频前端电路,具备第1项~第15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
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例示,并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Claims (16)

1.一种滤波器装置,具备:
主体;
输入端子;
输出端子;
接地端子;和
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配置在所述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传递信号,
所述第1谐振器以及所述第2谐振器各自包含:
第1路径,从第1节点经由电容器与所述接地端子连接;和
第2路径,从该第1节点不经由电容器而与所述接地端子连接,
所述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以及所述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的一部分被公共化,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第3路径,与所述第1谐振器的第1节点和所述第2谐振器的第1节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由所述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所述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以及所述第3路径形成了环状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具有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的结构,
所述环状构造形成在所述主体的同一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接地电极,与所述接地端子连接;和
公共过孔,与所述接地电极连接,
所述第1谐振器包含:
第1电容器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
第1过孔,与所述第1电容器电极连接;和
第1平板电极,与所述第1过孔以及所述公共过孔连接,
所述第2谐振器包含:
第2电容器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
第2过孔,与所述第2电容器电极连接;和
第2平板电极,与所述第2过孔以及所述公共过孔连接,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第3平板电极,与所述第1过孔以及所述第2过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由所述第1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1过孔构成了所述第1谐振器的第1路径,
由所述第1平板电极和所述公共过孔构成了所述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
由所述第2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2过孔构成了所述第2谐振器的第1路径,
由所述第2甲板电极和所述公共过孔构成了所述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
由所述第3平板电极构成了所述第3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具有层叠了多个电介质层的结构,
所述环状构造跨越所述主体的多个层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接地电极,与所述接地端子连接;
公共电极,配置在与所述接地电极不同的电介质层;和
公共过孔,与所述接地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连接,
所述第1谐振器包含:
第3电容器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
第3过孔,与所述第3电容器电极连接;
第4过孔,与所述公共电极连接;和
第4平板电极,与所述第3过孔以及所述第4过孔连接,
所述第2谐振器包含:
第4电容器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对置地配置;
第5过孔,与所述第4电容器电极连接;
第6过孔,与所述公共电极连接;和
第5平板电极,与所述第5过孔以及所述第6过孔连接,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第6平板电极,将所述第3过孔和所述第5过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由所述第3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3过孔构成了所述第1谐振器的第1路径,
由所述第4平板电极、所述第3过孔、所述第4过孔、所述公共电极以及所述公共过孔构成了所述第1谐振器的第2路径,
由所述第4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5过孔构成了所述第2谐振器的第1路径,
由所述第5平板电极、所述第5过孔、所述第6过孔、所述公共电极以及所述公共过孔构成了所述第2谐振器的第2路径,
由所述第6平板电极构成了所述第3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还具备:
第3谐振器,与所述输入端子连接,并与所述第1谐振器进行电磁场耦合;和
第4谐振器,与所述输出端子连接,并与所述第2谐振器进行电磁场耦合。
10.一种滤波器装置,具备:
输入端子;
输出端子;
接地端子;和
第1谐振器以及第2谐振器,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传递信号,
所述第1谐振器包含:
第1电容器,连接在第1节点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第1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1节点连接;
第2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1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
公共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2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所述第2谐振器包含:
第2电容器,连接在第2节点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第3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2节点连接;和
第4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3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公共电感器之间,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第5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1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3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所述滤波器装置是使特定的频带的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器。
12.一种滤波器装置,具备:
主体;
输入端子;
输出端子;
接地端子;和
第5谐振器以及第6谐振器,配置在所述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传递信号,
所述第5谐振器包含:
第3电容器,连接在第3节点与所述输入端子之间;
第6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3节点连接;
第7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
公共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7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所述第6谐振器包含:
第4电容器,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第8电感器,一端与所述输出端子连接;和
第9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公共电感器之间,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第10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还具备:
第5电容器,与所述第5谐振器以及所述第6谐振器连接。
14.一种滤波器装置,具备:
主体;
输入端子;
输出端子;
接地端子;和
第5谐振器以及第7谐振器,配置在所述主体,通过相互进行电磁场耦合,从而从所述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传递信号,
所述第5谐振器包含:
第3电容器,连接在第3节点与所述输入端子之间;
第6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3节点连接;
第7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
公共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7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所述第7谐振器包含:
第6电容器,连接在第4节点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
第8电感器,一端与所述第4节点连接;和
第9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公共电感器之间,
所述滤波器装置还具备:
第10电感器,连接在所述第6电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8电感器的另一端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滤波器装置,其中,
还具备:第5电容器,与所述第5谐振器以及所述第7谐振器连接。
16.一种高频前端电路,具备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装置。
CN202311185401.4A 2022-09-15 2023-09-13 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 Pending CN1177137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7255 2022-09-15
JP2023-037586 2023-03-10
JP2023037586A JP2024042638A (ja) 2022-09-15 2023-03-10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3725A true CN117713725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9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85401.4A Pending CN117713725A (zh) 2022-09-15 2023-09-13 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37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06184B2 (en) Multiplexers employing bandpass-filter architectures
EP1536558B1 (en) Balun
CN210137012U (zh) 无线通信设备
WO2022065201A1 (ja)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US6748207B1 (en) Power distributing and synthesizing devic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using same
US20230420819A1 (en) Dielectric filter
US10998876B2 (en) Balun
CN117713725A (zh) 滤波器装置以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
CN114175396A (zh) 平衡转换器
CN114465601B (zh) 一种滤波器、双工器以及多工器
JP2024042638A (ja)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JP2005333392A (ja) 共振器フィルタ
US20240097651A1 (en) Filter device and high-frequency front-end circui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7448011B2 (ja)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US20230188111A1 (en) Filter device and radio-frequency front-end circuit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3017676A1 (ja)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CN111262545A (zh) 低通滤波器
WO2022215353A1 (ja)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US20240048113A1 (en) Filter device and radio-frequency front-end circuit including the same
JP7352217B2 (ja)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WO2022059373A1 (ja)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US20240235515A9 (en) Filter device and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
US20220352914A1 (en) Impedance converting circuit and amplifier module
US20240136995A1 (en) Filter device and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
WO2022270185A1 (ja)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