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03911A -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03911A
CN117703911A CN202310638002.2A CN202310638002A CN117703911A CN 117703911 A CN117703911 A CN 117703911A CN 202310638002 A CN202310638002 A CN 202310638002A CN 117703911 A CN117703911 A CN 117703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assembly
base
swing arm
elastic member
driven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80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德森
臧永强
吴崚
霍国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80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039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03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03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27Rotatable in one plane,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包括基座、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阻尼机构。第一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一主动轮。第二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二主动轮。阻尼机构包括可变形的弹性件、与所述第一主动轮啮合的第一从动轮以及与所述第二主动轮啮合的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被限制转动,所述弹性件的整体轮廓呈扁平的块状结构。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组件,提供阻尼手感力的弹性件是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基座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基座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Description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铰链组件的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铰链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可折叠电子设备中具有铰链组件。为了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在被折叠时的阻尼手感,以及满足折叠后的悬停效果,铰链组件还需要增设阻尼机构。在业内,阻尼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置在支撑板或摆臂上的外侧阻尼机构,另一种是设置在基座上的轴内阻尼机构。
以轴内阻尼机构为例,目前的阻尼机构多采用圆柱弹簧的标准件,并配合导向轴进行使用。该阻尼机构通常被安装在基座上开设的槽内,由于圆柱弹簧在厚度方向(或Z向)的占位尺寸较大,会侵占基座的厚度,特别是在铰链组件轻薄化的发展趋势下,为了保证阻尼手感通常不会去减小圆柱弹簧的尺寸,只能通过降低基座厚度以实现铰链组件整体轻薄化的要求。这使得基座上对应安装圆柱弹簧的位置较薄,抗冲击强度较弱,导致铰链组件整体存在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因此,如何减小阻尼机构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成为确保基座抗冲击强度以及降低铰链组件变形和断裂风险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铰链组件,其阻尼机构中用以提供阻尼手感力的弹性件,其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相比较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本申请中的弹性件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基座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基座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铰链组件,包括基座、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阻尼机构。
第一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一主动轮。
第二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二主动轮。
阻尼机构设于所述基座上,阻尼机构包括可变形的弹性件、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被限制转动,所述弹性件的整体轮廓呈扁平的块状结构。
随着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旋转,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二从动轮能够挤压或者释放所述弹性件。
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组件,其阻尼机构包括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弹性件以及从动轮,摆臂在旋转时,摆臂上的主动轮同步转动,并挤压从动轮使其在基座上滑动,与此同时从动轮也将挤压弹性件使其产生变形,弹性件在变形时所产生的弹性复位力将通过从动轮作用在主动轮上,使得主动轮和摆臂受到阻碍而难以继续转动,该效果便形成了用户在折叠铰链组件时的阻尼手感,以及为铰链组件在悬停时提供了支撑力。
由于本申请中提供阻尼手感力的弹性件是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相比较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本申请中的弹性件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基座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基座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相连以形成一体结构的从动轮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设置于两个所述从动轮组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座设置有第一轴,在所述第一摆臂上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处设置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摆臂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基座设置有第二轴,在所述第二摆臂上位于所述第二主动轮处设置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摆臂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从动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轴滑动连接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从动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轴滑动连接第二导向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座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阻尼机构的安装槽,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从动轮组和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以及所述第二从动轮均为端面凸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设置有供所述弹性件压缩的变形空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空隙贯穿所述弹性件上朝向和背离所述基座的两侧表面。
在进行压缩弹性件时不会朝着基座的方向鼓包,进而不会影响到基座的形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整体迂回地弯曲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弯曲为S形结构或者为多个所述S形结构的组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连接臂和多个变形臂,所述连接臂和所述变形臂依次交替相接构成所述S形结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臂之间具有所述变形空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臂和所述变形臂的底面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臂的整体为弧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5-1/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所述S形结构沿着所述弹性件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进行组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连接臂、多个变形臂以及多个应力分散块,所述变形臂和所述连接臂围设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应力分散块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内部且与所述变形臂相连,用于分散所述变形臂的变形应力;所述变形空隙包括多个第一空隙,所述第一空隙分布在所述应力分散块的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空隙还包括第二空隙,所述第二空隙分布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中心线上且贯穿任一侧的所述连接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臂、所述变形臂以及所述应力分散块的底面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6-1/3。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铰链组件,包括基座、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阻尼机构。
基座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
第一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一容纳槽。
第二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二容纳槽。
阻尼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上,可随着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转动,所述阻尼机构包括弹性件和滑动架,所述弹性件的整体轮廓呈扁平的块状结构,所述滑动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容纳槽远离于所述基座一侧的槽壁与所述滑动架之间布置至少一个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二容纳槽远离于所述基座一侧的槽壁与所述滑动架之间布置至少一个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滑动架的转动轨迹上,并能够通过所述滑动架挤压或者释放所述弹性件。
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组件,由于其提供阻尼手感力的弹性件是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相比较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本申请中的弹性件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摆臂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摆臂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滑动架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转动设置滚轮,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滚轮的转动轨迹上,并能够通过所述滚轮对所述滑动架进行挤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滑动架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变形方向相同;所述滑动架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的变形方向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滑动架设有滑块;所述第一容纳槽开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壁具有可穿过所述滑块的第一缺口,通过所述第一缺口将所述滑动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二容纳槽开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的槽壁具有可穿过所述滑块的第二缺口,通过所述第二缺口将所述滑动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设置有供所述弹性件压缩的变形空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空隙贯穿所述弹性件上朝向和背离所述基座的两侧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整体迂回地弯曲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弯曲为S形结构或者为多个所述S形结构的组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连接臂和多个变形臂,所述连接臂和所述变形臂依次交替相接构成所述S形结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臂之间具有所述变形空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臂和所述变形臂的底面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臂的整体为弧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5-1/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所述S形结构沿着所述弹性件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进行组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连接臂、多个变形臂以及多个应力分散块,所述变形臂和所述连接臂围设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应力分散块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内部且与所述变形臂相连,用于分散所述变形臂的变形应力;所述变形空隙包括多个第一空隙,所述第一空隙分布在所述应力分散块的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空隙还包括第二空隙,所述第二空隙分布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中心线上且贯穿任一侧的所述连接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臂、所述变形臂以及所述应力分散块的底面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所述变形臂在所述弹性件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的1/6-1/3。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屏幕以及上述的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屏幕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远离所述屏幕的一侧空间内进行折叠或者展平。
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铰链组件,该铰链组件中提供阻尼手感力的弹性件是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相比较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本申请中的弹性件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基座或者摆臂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基座或者摆臂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和基座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在展平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在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的一例的装配图;
图7是图6中的铰链组件的部分爆炸图;
图8是图7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在展平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铰链组件在展平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的铰链组件在折叠过程中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铰链组件在折叠过程中的原理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的铰链组件在折叠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铰链组件在折叠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和基座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的弹性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弹性件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弹性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的铰链组件的部分爆炸图;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和阻尼机构的示意图;
图34是图31中A-A的剖视图;
图35是图31中B-B的剖视图;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摆臂在展平状态的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摆臂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38是图37中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摆臂在进一步折叠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基座;11、安装槽;111、加强件;12、第一轴;13、第二轴;14、轴安装架;15、盖板;16、第一阻挡部;17、第二阻挡部;18、第一弧形滑槽;19、第二弧形滑槽;
20、第一摆臂;21、第一主动轮;211、第一轴孔;22、第一容纳槽;221、第三滑槽;222、第一缺口;23、第一滑动部;
30、第二摆臂;31、第二主动轮;311、第二轴孔;32、第二容纳槽;321、第四滑槽;322、第二缺口;33、第二滑动部;
40、阻尼机构;41、弹性件;411、变形空隙;411a、第一空隙;411b、第二空隙;412、连接臂;413、变形臂;414、应力分散块;42、第一从动轮;421、第一导向孔;43、第二从动轮;431、第二导向孔;44、从动轮组;45、S形结构;46、滑动架;461、滚轮;462、滑块;
51、第一支撑板;511、第一滑槽;52、第二支撑板;521、第二滑槽;60、圆柱弹簧;
100、铰链组件;200、第一壳体;300、第二壳体;400、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示例性介绍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侧”、“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曲面屏电子产品是指屏幕的边缘具有一定弧度的电子产品。以曲面屏手机为例,从手机的正面看过去,曲面屏手机的两侧边框会更小,若屏幕边缘的曲率足够大,两侧边框甚至可以完全消失。相比较平面屏手机,曲面屏手机的视觉效果更好,因此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柔性屏顾名思义就是柔软的屏幕,其制造原理是将屏幕基材由原来的刚性材料(如玻璃)替换为柔性材料(如塑料)。柔性屏具有可弯曲的特性,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可折叠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此类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可以在不增加体积的基础上增大屏幕的尺寸,同时还具有高的占屏比和清晰度,比如以可折叠手机为例,折叠后可以只有传统手机的大小,能够方便携带,而展平后却可以有平板电脑的显示尺寸。这些特点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目前的可折叠手机主要包括内折叠手机和外折叠手机。其中,由于外折叠手机的柔性屏的折叠处,其外折幅度相较于内折幅度较小,因此对于柔性屏的破坏性相对较弱,在手机展平后其折叠处几乎没有折痕,使得整个屏幕表现的十分平滑,从而大大提升了手机的质感,同时也增加了手机屏幕的使用寿命。
下面以电子设备是外折叠手机为例进行技术方案展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内折叠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掌机、电子阅读器、可穿戴设备等。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在展平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在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2-图5所示,以电子设备是外折叠手机为例,该外折叠手机包括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300、屏幕400以及铰链组件100,铰链组件100连接于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之间,屏幕400设置于第一壳体200、铰链组件100和第二壳体300的一侧。
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用于对屏幕400进行承载,同时对手机内部的元件进行防护。屏幕400位于两端的部分分别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相连,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可以对屏幕400的两端进行稳固支撑。
铰链组件100可随第二壳体300相对第一壳体200折叠或展平而形变,并限制第二壳体300脱离第一壳体200。在折叠或者展平时,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是在远离屏幕400的一侧空间内进行。
具体地,铰链组件100包括基座10、第一支撑板51以及第二支撑板52,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能够相对于基座10转动,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分别连接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铰链组件100利用自身可转动特性,使得第一壳体200可相对第二壳体300翻转,使得第一壳体200相对第二壳体300呈折叠状,或者呈展平状,或者呈折叠与展平之间的状态。
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能够相互折叠或者展平,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具有多种模式,能够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可以相对展平,比如,如图3所示,二者之间形成180度的夹角,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折叠手机能够实现大屏显示,可以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也可以相对折叠,比如,如图4所示,二者之间形成60-90度的夹角,以使得外折叠手机切换至可放置在桌面的使用模式。此时第一壳体200及其之上的屏幕400能够面向用户,第二壳体300及其之上的屏幕400被放置在置物台、书桌等放置面上,并且第二壳体300具有类似配重基座10的作用,能够保证外折叠手机放置稳定;或者,第二壳体300及其之上的屏幕400能够面向用户,第一壳体200及其之上的屏幕400被放置在置物台、书桌等放置面上,第一壳体200具有类似配重基座10的作用,能够保证外折叠手机放置稳定。
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可以相互折叠至紧贴,比如,如图5所示,二者能够相互贴合,使外折叠手机切换至闭合模式,此时外折叠手机具有更小的体积,从而能够方便用户对其进行收纳和携带;或者,以一半的屏幕400进行信息显示,同时供用户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手持外折叠手机时,外折叠手机的听筒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外折叠手机的上边,外折叠手机的麦克风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外折叠手机的下边,外折叠手机的被用户的左右手握持的两侧可以定义为外折叠手机的左右两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呈上下布置,使得外折叠手机能够实现上下对折。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呈左右布置,使得外折叠手机能够实现左右对折。
可选地,屏幕400可以是整体都可折叠的柔性屏,或者,屏幕400还可以由中部区域是可折叠的柔性屏以及两端部分是刚性屏的组合,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选地,屏幕40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等。
可选地,外折叠手机还可以包括:处理器、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充电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池、麦克风、马达、扬声器、移动通信模块、天线、无线通信模块、音频模块、耳机接口、传感器模块、按键、摄像头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module,SIM)卡接口等。
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比如,处理器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USB接口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外折叠手机充电,也可以用于外折叠手机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电子设备,比如投影仪、游戏手柄等。
充电管理模块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可选地,充电管理模块可以通过USB接口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可选地,充电管理模块可以通过外折叠手机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为电池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为外折叠手机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用于连接电池、充电管理模块以及处理器。电源管理模块接收电池和/或充电管理模块的输入,为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屏幕400、摄像头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等供电。
电池用于存储从外部充入的电能,并且向其他用电模块进行供电,以驱动其进行工作(比如,驱动屏幕400显示)。电池可以是镍镉电池、锂电池等中的任意一种。
麦克风通常也可以被称为拾音器、传声器、话筒、微音器、咪头、咪芯等,是一种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与扬声器功能正好相反的器件。根据麦克风换能原理的不同,麦克风可以是电动式麦克风、电容式麦克风、压电式麦克风、电磁式麦克风、半导体式麦克风等中的任一种类型。
马达可以产生振动提示,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还可以作用于不同应用(比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还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屏幕400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扬声器又被称为喇叭或者音频单元,是一种常用的电声换能器件。扬声器的主要工作原理为利用通电元件带动振膜产生机械振动,并推动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介质产生波动从而实现“电-力-声”的转换。
外折叠手机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移动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移动通信模块可以提供应用在外折叠手机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提供应用在外折叠手机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WLAN)、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
为了增加外折叠手机在被折叠时的阻尼手感,以及满足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悬停效果,通常情况下铰链组件100还需要增设阻尼机构40。
在业内,阻尼机构40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置在支撑板或摆臂上的外侧阻尼机构40,另一种是设置在基座10上的轴内阻尼机构40。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60和基座10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目前的轴内阻尼机构40多采用圆柱弹簧60的标准件,数量大概在2-4个,并配合圆柱弹簧60内部穿设的导向轴(图中未示出)进行使用。该阻尼机构40通常被安装在基座10上开设的槽内,由于圆柱弹簧60和导向轴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大,会侵占基座10的厚度,特别是在铰链组件100轻薄化的发展趋势下,为了保证阻尼手感往往不会去减小圆柱弹簧60的尺寸,只能通过降低基座10厚度以实现铰链组件100轻薄化的要求。这使得基座10上对应安装圆柱弹簧60的位置相对较薄,抗冲击强度较弱,导致铰链组件100存在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可见,如何减小阻尼机构40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成为确保基座10抗冲击强度以及降低铰链组件100变形和断裂风险的关键。这成为业界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铰链组件100,其阻尼机构中用以提供阻尼手感力的弹性件41,其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相比较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60,本申请中的弹性件41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基座10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基座10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100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现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组件100。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100的一例的装配图。图7是图6中的铰链组件100的部分爆炸图。图8是图7中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6-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100,包括基座10、第一摆臂20、第二摆臂30以及阻尼机构40。此外,该铰链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第一支撑板51用于与第一壳体200进行连接,第二支撑板52用于与第二壳体300进行连接。
基座10用于为第一摆臂20、第二摆臂30、阻尼机构40、第一支撑板51以及第二支撑板52提供安装基础。可选地,基座10可以具有安装槽11,阻尼机构40位于安装槽11内;或者,基座10整体呈弧形壳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需要单独设置安装槽11。
第一摆臂20的一端与基座10转动连接,并且第一摆臂20的该端部具有第一主动轮21;第一摆臂20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51滑动连接,具体地,在第一支撑板51上以第一支撑板51的宽度方向d进行延伸开设第一滑槽511,第一摆臂20的该端部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511内。第一支撑板51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与第一摆臂20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不同轴,当用户折叠第一壳体200时,第一壳体200带动第一支撑板51转动,第一支撑板51又通过第一滑槽511的槽壁驱使第一摆臂20在第一滑槽511内滑动以及还相对于基座10转动。
第二摆臂30的一端与基座10转动连接,并且第二摆臂30的该端部具有第二主动轮31;第二摆臂3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52滑动连接,具体地,在第二支撑板52上以第二支撑板52的宽度方向d进行延伸开设第二滑槽521,第二摆臂30的该端部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521内。第二支撑板52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与第二摆臂30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不同轴,当用户折叠第二壳体300,第二壳体300带动第二支撑板52转动,第二支撑板52又通过第二滑槽521的槽壁驱使第二摆臂30在第二滑槽521内滑动以及还相对于基座10转动。
阻尼机构40设于基座10上,该阻尼机构40包括可变形的弹性件41、第一从动轮42以及第二从动轮43,第一从动轮42与第一主动轮21啮合,第二从动轮43与第二主动轮31啮合,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可滑动地设置于基座10上且被限制转动,弹性件41的整体轮廓呈扁平的块状结构。
随着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旋转,第一主动轮21通过第一从动轮42、第二主动轮31通过第二从动轮43能够挤压或者释放弹性件41。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100的具体运动过程如下。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100在展平状态的局部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铰链组件100在展平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100在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51、第二支撑板52、第一摆臂20以及第二摆臂30均处于水平状,此时第一从动轮42和第一主动轮21紧贴,第二从动轮43和第二主动轮31紧贴,此时的弹性件41处于不被压缩的状态。
图11是图9中的铰链组件100在折叠过程中的局部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的铰链组件100在折叠过程中的原理示意图。
如图11-图12所示,用户在折叠第一壳体200时,第一壳体200通过第一支撑板51带动第一摆臂20旋转,第一摆臂20随着旋转会通过第一主动轮21而挤压第一从动轮42,具体通过第一主动轮21的齿顶挤压第一从动轮42的齿顶,由于第一从动轮42被限制转动,因此在第一主动轮21的挤压之下第一从动轮42将在基座10上滑动,从而对弹性件41进行挤压使得弹性件41变形以产生弹性复位力,该弹性复位力最终会传递到第一壳体200上以形成旋转阻力,进而使得用户感受到阻尼机构40的阻尼手感。
与第一壳体200同步地,第二壳体300通过第二支撑板52带动第二摆臂30旋转,第二摆臂30随着旋转会通过第二主动轮31而挤压第二从动轮43,具体通过第二主动轮31的齿顶挤压第二从动轮43的齿顶,由于第二从动轮43被限制转动,因此在第二主动轮31的挤压之下第二从动轮43将在基座10上滑动,从而对弹性件41进行挤压使得弹性件41变形以产生弹性复位力,该弹性复位力最终会传递到第二壳体300上以形成旋转阻力,进而使得用户感受到阻尼机构40的阻尼手感。
图13是图9中的铰链组件100在折叠状态的局部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的铰链组件100在折叠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如图13-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铰链组件100在折叠状态时,第一摆臂20以及第二摆臂30相对转动至极限位置,此时第一从动轮42被第一主动轮21、第二从动轮43被第二主动轮31挤压至极限位置,并将弹性件41压缩至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所能达到的最大变形状态,使得阻尼机构40为用户提供了最大的阻尼手感。
再如图11-图12所示,当用户将第一壳体200向展平态折叠时,第一壳体200通过第一支撑板51带动第一摆臂20反向旋转,第一摆臂20随着反向旋转会通过第一主动轮21而释放第一从动轮42和弹性件41,待完全展平时,弹性件41在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推动第一从动轮42与第一主动轮21重新紧密啮合。
与第一壳体200同步地,第二壳体300通过第二支撑板52带动第二摆臂30反向旋转,第二摆臂30随着反向旋转会通过第二主动轮31而释放第二从动轮43和弹性件41,待完全展平时,弹性件41在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推动第二从动轮43与第二主动轮31重新紧密啮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100,其阻尼机构40包括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弹性件41以及从动轮,摆臂在旋转时,摆臂上的主动轮同步转动,并挤压从动轮使其在基座10上滑动,与此同时从动轮也将挤压弹性件41使其产生变形,弹性件41在变形时所产生的弹性复位力将通过从动轮作用在主动轮上,使得主动轮和摆臂受到阻碍而难以继续转动,该效果便形成了用户在折叠铰链组件100时的阻尼手感,以及为铰链组件100在悬停时提供了支撑力。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弹性复位力的弹性件41是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相比较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6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基座10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基座10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100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和基座10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座10上对应安装弹性件41的位置,可以额外增加加强件111。相比较图5中基座10上对应安装圆柱弹簧60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位置的基座10厚度增大,从而提高了基座10的抗冲击强度。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100,由于弹性件41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在不增加基座10厚度的前提下,可以为铰链组件100的其他功能件让出弹性件41在厚度方向所节省的布设空间,使得铰链组件100的结构设计更加灵活多变,从而便于进行结构设计的优化。
可选地,弹性件41的材质还可以是铁、钢、铜合金、镍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弹性件41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树脂、橡胶、弹性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
可选地,整体轮廓呈扁平的块状结构的弹性件41,可以是个橡胶块、方形弹簧、异型弹簧等。更详细的描述可参见后述实施例。
可选地,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可以是分开的单独构件;或者,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是相连在一起的一体结构。更详细的描述可参见后述实施例。
可选地,第一摆臂20可以设置一个第一主动轮21;或者,第一摆臂20可以设置两个第一主动轮21。更详细的描述可参见后述实施例。
可选地,第二摆臂30可以设置一个第二主动轮31;或者,第二摆臂30可以设置两个第二主动轮31。更详细的描述可参见后述实施例。
可选地,第一从动轮42在基座10上滑动,可以通过滑轨或者轴等方式实现;第二从动轮43在基座10上滑动,可以通过滑轨或者轴等方式实现。
可选地,第一从动轮42与第二从动轮43被限制转动,可以通过基座10上设置的限位槽进行限制。另外,该限位槽的长度还需要满足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在压缩弹性件41时相对于基座10的滑动行程。
可选地,弹性件41与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可以相抵接;或者,弹性件41与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可以通过焊接、粘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41是个呈扁平结构的橡胶块。
在一些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基座10上背离弹性件41的一侧要承载屏幕400,而屏幕400的平整度很容易受到基座10形状的影响。因此,应当尽量避免弹性件41在变形时出现隆起的情况,从而防止弹性件41对基座10又造成挤压变形的情况发生,确保屏幕400的平整度不受影响。
此外,在后文中,弹性件41还可位于第一摆臂20的第一容纳槽22(或第二摆臂30的第二容纳槽32)内,若弹性件41在变形时出现隆起而挤压到第一容纳槽22的槽底壁,会导致第一摆臂20在第一滑槽511内滑动不畅。因此也应当尽量避免弹性件41在变形时对第一容纳槽22的槽底壁造成挤压。
综上,弹性件41在被压缩时若隆起或者鼓包,将对其他部件造成不良影响。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7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41设置有供弹性件41压缩的变形空隙411。
该变形空隙411为弹性件41本体提供了一定的变形余量,能够避免弹性件41在被压缩时向基座10方向隆起,从而防止对基座10的形状造成不良影响。
可选地,变形空隙411可以是位于弹性件41的内部;或者,变形空隙411可以是贯穿弹性件41的,更详细的描述可参见后述实施例。
可选地,变形空隙411可以是多个位于弹性件41内部的气泡;或者,变形空隙411可以是一个整体的镂空结构。
在变形空隙411位于弹性件41内部时,在弹性件41受压后,用来围设形成变形空隙411的部位有可能会出现鼓包的情况,特别是当鼓包是朝向基座10方向时也会对基座10的形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变形空隙411贯穿弹性件41上朝向和背离基座10的两侧表面。
本实施例中,变形空隙411贯穿弹性件41上朝向和背离基座10的两侧表面,在进行压缩弹性件41时不会朝着基座10的方向鼓包,进而不会影响到基座10的形状。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容纳槽22和第二容纳槽32的槽底壁。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41整体迂回地弯曲设置。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弹性件41弯曲呈螺旋形结构,整体轮廓还是呈扁平块状结构。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弹性件41整体迂回地弯曲设置,还可以是弹性件41弯曲呈S形结构45或者是多个S形结构45的组合。
可选地,在弹性件41是多个S形结构45的组合时,可以是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比如,如图19和图20所示的弹性件41,多个S形结构45以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或者,还可以是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比如,如图21所示的弹性件41,多个S形结构45以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亦或者,还可以是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和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更详细的描述可参见后述实施例。
再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41包括多个连接臂412和多个变形臂413,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依次交替相接,相邻两个连接臂412之间具有变形空隙411。
上述的S形结构45,便是由三个连接臂412和两个变形臂413所形成的。
可选地,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可通过焊接、粘接、热熔连接、紧固件锁接等方式首尾相连。
本实施例中,连接臂412与变形臂413首尾相接,整体呈现出迂回地弯曲设置。在受到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共同挤压时,每个变形臂413弯曲变形,连接臂412不弯曲,相邻两个连接臂412将相互靠近,以使得变形空隙411的空间尺寸减小。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依次交替相接后组成为弹性件41,可以将弹性件41作为一个整体组装在铰链组件100上,使得组装阶段的难度降低。
此外,连接臂412与变形臂413首尾相接后形成结构性的连接关系,使得连接臂412与变形臂413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受力,当最外侧的连接臂412受到从动轮挤压时,可以将该挤压作用力依次传递至每个变形臂413和每个连接臂412上,进而使得每个变形臂413能够均匀地分担该挤压作用力而弯曲变形,并且每个变形臂413在变形时的弯曲度也均匀一致,使得弹性件41的整体稳定性好,从而降低对周围部件形成挤压变形的影响。
假设,变形臂413和连接臂412没有形成结构性的连接关系,仅仅是通过相互抵靠实现抵接,那么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一是当最外侧的连接臂412受到从动轮挤压时,该挤压作用力无法均匀地传递至每个变形臂413和每个连接臂412上,相比较位于中间处的变形臂413和连接臂412,最外侧的变形臂413和连接臂412将承担较大挤压作用力而出现大的变形量,从而使得最外侧的变形臂413和连接臂412有向外滑脱的趋势,若弹性件41之上没有封盖,则会出现变形臂413和连接臂412向外弹射的风险,因此弹性件41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二是相比较多个变形臂413均匀分担挤压作用力而发生细微的弯曲变形,在最外侧的变形臂413和连接臂412无法将挤压作用力顺利地传递下去的情况下,其将承担较大挤压作用力而出现大的变形量,这使得弹性件41向外形成了更为明显的鼓包或者隆起,进而会对周围部件形成挤压变形的不良影响。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41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在成型阶段便相连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由于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因此在加工阶段可以一次成型弹性件41,相比较上述实施例,无需将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分开成型之后,再通过焊接、粘接、热熔连接、紧固件锁接等工位进行组装,因此本实施例在加工阶段的生产效率较高。
此外,一体成型的弹性件41,其结构强度较好,连接臂412与变形臂413的连接处在受压变形时内部所受到的应力可以均匀地分散开,不会出现由于应力集中所导致的连接处断裂问题。其中,应力集中是指物体中应力局部增高的现象,一般出现在物体形状急剧变化的地方,如缺口、孔洞、沟槽以及有刚性约束处。试想,若将连接臂412与变形臂413通过焊接、粘接、热熔连接、紧固件锁接等方式连接,那么该连接处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像一体成型结构一般均匀过渡的,连接处必然是通过焊接剂、胶黏剂、间隙、紧固件等过渡,因此很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
可选地,当弹性件41的材质是树脂、橡胶、弹性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时,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或者,将树脂、橡胶、弹性体等材料的基材,通过激光刻蚀或者切割工艺成型出弹性件41。
可选地,当弹性件41的材质是铁、钢、铜合金、镍合金等金属材料时,可以通过金属型铸造工艺一体成型;或者,将铁、钢、铜合金、镍合金等材料的块状基材,通过研磨、切削、钻削、车削、铣削等工艺而一次成型出弹性件41;亦或者,将铁、钢、铜合金、镍合金等材料的条状或者线状基材,通过绕制一次成型。
再如图19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底面平齐。
本实施例中,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底面平齐,避免出现凸起或者其他异型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变形臂413变形时对基座10形成不良影响,确保屏幕400的平整度不受影响。以及,防止变形臂413变形时对第一容纳槽22和第二容纳槽32的槽底壁形成不良影响。
可选地,在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的顶面也避免出现凸起或者其他异型结构,从而防止对该侧表面之上的部件形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的顶面平齐。
再如图19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变形臂413在弹性件41宽度方向a上的长度L1,是变形臂413在弹性件41厚度方向b上的长度L2的1/5-1/2。
在变形臂413受挤压变形时,应当尽量引导其往两侧方向弯曲变形,即,在宽度方向a上去弯曲变形,这样能够防止变形臂413朝向基座10鼓包,也能够防止连接臂412朝向基座10摆动,进而也就避免了弹性件41对基座10形状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变形臂413的长度L1不易过大,长度L2不易过小。在本实施例中,对变形臂413的长度L1和长度L2的比例进行了限制,在L1是L2的1/5-1/2时,能够较好地引导变形臂413往两侧方向弯曲变形,变形臂413不会朝向基座10鼓包。以及,变形臂413也不会朝向第一容纳槽22和第二容纳槽32的槽底壁鼓包。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变形臂413的整体为弧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1在受到挤压时,主要是通过变形臂413弯曲变形以产生弹力的,将变形臂413的整体设计为弧形结构,可使变形臂413能够在受压后较容易的弯曲变形,同时弧形结构的变形臂413,相比较直板结构的变形臂413,还能够有效分散应力以防止变形臂413断裂;此外,变形臂413的整体为弧形结构,这使得变形臂413与连接臂412之间是平滑地过渡衔接,相比较直棱角状的连接处,平滑的连接处能够很好的分散应力而避免应力集中,进而使得变形臂413与连接臂412的连接处也不容易出现断裂,从而提高了弹性件41的整体强度。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如前所述,在弹性件41是多个S形结构45的组合时,可以是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和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也就是如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和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共同构成弹性件41。
本实施例中,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和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所构成的弹性件41具有更小的厚度,进而能够满足更轻薄的铰链组件100的设计要求。
如何理解上述优点,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现在引入图23进行举例说明。
首先,如图22所示,弹性件41在被挤压时所响应的阻尼手感,主要受限于变形臂413的数量、材料以及体积,而变形臂413的体积则受限于长度L1和长度L2的数值,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变形臂413的数量越多,则阻尼手感越强;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变形臂413的L2值越大,则阻尼手感越强。
因此,当两个弹性件41为了获得相同的阻尼手感时,其中一个弹性件41的变形臂413的数量较多,则变形臂413的L2值就可以设计较小;而另一个弹性件41的变形臂413的数量较少,则变形臂413的L2值就需要设计更大。
假设图22和图23中的弹性件41在水平方向的尺寸一致,变形空隙411的尺寸也一致,对比图22和图23中的弹性件41可知,在图22中,当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和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共同构成弹性件41时,每个变形空隙411的延伸方向上能够对应两个变形臂413,总数量为十个变形臂413。在图23中,当S形结构45只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共同构成弹性件41时,每个变形空隙411只对应一个变形臂413,总数量为五个变形臂413。再假设L1=L1’,材质相同,为了获得相同的阻尼手感,图23中的变形臂413数量较少,必然需要增加L2’的数值,而L2和L2’实际上是弹性件41的厚度尺寸,可以确定的是,L2’必然大于L2。
因此,相比较多个S形结构45仅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多个S形结构45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和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所构成的弹性件41具有更小的厚度,进而能够满足更轻薄的铰链组件100的设计要求。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其中,图24中的(a)和(b)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弹性件41。
如图24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两个S形结构45先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成排,然后再沿着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构成三排,由此组成弹性件41。每个变形空隙411的延伸方向上对应有三个变形臂413。
其中,图24中的(a)是由一根条状或者线状的基材,通过绕制一次成型;图24中的(b)则是通过铸造、注塑、3d打印、切割等工艺一次成型。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25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两个S形结构45先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成排,然后再沿着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构成四排,由此组成弹性件41。每个变形空隙411的延伸方向上对应有四个变形臂413。
该实施例中,弹性件41是由一根条状或者线状的基材,通过绕制一次成型。
综上,当S形结构45在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的成排数越多,则单个变形空隙411所对应的变形臂413则越多,在长度L1相同的情况下,长度L2可以适当减小,进而可以将弹性件41的整体厚度减薄。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n个S形结构45先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成排,然后再沿着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构成m排,n和m的数值不做限制。
比如,当n为三,m为四时,三个S形结构45先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成排,然后再沿着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构成四排,由此组成弹性件41。
再比如,当n为五,m为三时,五个S形结构45先沿着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进行组合成排,然后再沿着弹性件41的宽度方向a构成三排,由此组成弹性件41。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26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41包括多个连接臂412、多个变形臂413以及多个应力分散块414,变形臂413和连接臂412围设形成框架结构,应力分散块414设置在框架结构内部且与变形臂413相连,用于分散变形臂413的变形应力;变形空隙411包括多个第一空隙411a,第一空隙411a分布在应力分散块414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由首尾相接的连接臂412和变形臂413围设形成框架结构,变形臂413上连接有多个应力分散块414,相邻两个应力分散块414之间构成第一空隙411a。应力分散块414的主要作用是分散变形臂413的变形应力,这样在挤压弹性件41时,变形臂413上对应每个第一空隙411a的位置都会产生轻微的弯曲变形。假设没有应力分散块414,变形臂413在受到挤压之后,其中部会向侧方隆起或者鼓起大包,从而会造成侧面部件的不良影响,比如,若弹性件41的侧面有部件与基座10固定连接,在该部件被弹性件41影响时也会对基座10产生连带的影响,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屏幕400的平整度。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变形臂413上设置多个应力分散块414,避免出现变形臂413的中部向侧方隆起或者鼓大包,进而降低弹性件41对侧面部件的不良影响。
再如图26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变形臂413在弹性件41宽度方向a上的长度L3,是变形臂413在弹性件41厚度方向b上的长度L4的1/6-1/3。
在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在变形臂413受挤压变形时,也应当尽量引导其往两侧方向弯曲变形,即,在宽度方向a上去弯曲变形,这样能够防止弹性件41中部的变形臂413和应力分散块414朝向基座10鼓包,避免了弹性件41对基座10形状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变形臂413的长度L3不易过大,长度L4不易过小。在本实施例中,对变形臂413的长度L3和长度L4的比例进行了限制,在L3是L4的1/6-1/3时,能够较好地引导变形臂413往两侧方向弯曲变形,变形臂413不会朝向基座10鼓包。以及,变形臂413也不会朝向第一容纳槽22和第二容纳槽32的槽底壁鼓包。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27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变形空隙411还包括第二空隙411b,第二空隙411b分布在框架结构的中心线上且贯穿任一侧的连接臂412。
本实施例中,在框架结构的中心线上设置第二空隙411b,并且第二空隙411b贯穿任一侧的连接臂412,使得两侧变形臂413在变形时,能够朝向中心线方向偏斜,从而能够彻底避免对侧方部件造成影响。
图28是图27中的弹性件41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图28中的(a)是未被挤压时的示意图;图28中的(b)是被挤压时的示意图。
如图28所示,在该弹性件41受到挤压时,由于其中心线上具有第二空隙411b,使得变形臂413变形时能够朝向中心线偏斜,避免变形臂413向侧方隆起或者鼓包,甚至是变形臂413上对应每个第一空隙411a的位置所产生的轻微弯曲变形,由于整体都向着中心线方向位移,进而不会对侧方部件造成影响。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特殊结构设计,在其被挤压变形时,可以更好地避免对四周部件造成的影响,能够将影响到屏幕400平整度的可能性降低到极致。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臂412、变形臂413以及应力分散块414的底面平齐。
本实施例中,连接臂412、变形臂413以及应力分散块414的底面平齐,避免出现凸起或者其他异型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变形臂413变形时对基座10形成不良影响,确保屏幕400的平整度不受影响。以及,防止变形臂413变形时对第一容纳槽22和第二容纳槽32的槽底壁形成不良影响。
可选地,在连接臂412、变形臂413以及应力分散块414顶面也避免出现凸起或者其他异型结构,从而防止对该侧表面之上的部件形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臂412、变形臂413以及应力分散块414的顶面平齐。
再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相连以形成一体结构的从动轮组44。
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相连为一体结构的从动轮组44,在执行挤压弹性件41的动作时,一致性更好,对于弹性件41的挤压力也更平衡,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的挤压量不同,而导致的弹性件41被倾斜着压缩的情况。
可选地,弹性件41可以被两个从动轮组44同步挤压;或者,弹性件41可以被一个从动轮组44挤压。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摆臂20、第二摆臂30以及弹性件41的一例的示意图。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摆臂20、第二摆臂30以及弹性件41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基座10设置有用于容纳阻尼机构40的安装槽11,弹性件41设置于从动轮组44和安装槽11的槽壁之间。
可选地,如图29所示,第一摆臂20设置一个第一主动轮21,第二摆臂30设置一个第二主动轮31,对应的从动轮组44也只有一个。
可选地,如图30所示,第一摆臂20设置两个第一主动轮21,第二摆臂30设置两个第二主动轮31,对应的从动轮组44有两个。
再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41设置于两个从动轮组44之间。其中,第一摆臂20具有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主动轮21;第二摆臂30具有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主动轮31。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1被其两侧的从动轮组44相对地同步挤压,可使得弹性件41的压缩量增大,进而响应到用户的阻尼手感更强。比如,弹性件41是单侧的从动轮组44进行挤压,若第一摆臂20的转动角度为40°时,从动轮组44位移了x,则弹性件41的变形量也为x,产生的弹性复位力为kx;若弹性件41是被其两侧的从动轮组44相对地同步挤压,因此两侧的从动轮组44彼此的相对位移就是2x,则弹性件41的变形量也为2x,产生的弹性复位力为2kx,因此传递到用户手部的阻力也就更大,阻尼手感更强。
再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基座10设置有第一轴12,在第一摆臂20上位于第一主动轮21处设置有第一轴孔211,第一摆臂20通过第一轴12与基座10转动连接;基座10设置有第二轴13,在第二摆臂30上位于第二主动轮31处设置有第二轴孔311,第二摆臂30通过第二轴13与基座10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分别与基座10的转动连接方式,该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实现。
如前所述,第一从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相对于基座10的滑动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轴来实现,也就是如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再如图8所示,在第一从动轮42设置有与第一轴12滑动连接第一导向孔421;第二从动轮43设置有与第二轴13滑动连接第二导向孔431。
本实施例中,利用了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相对于基座10转动连接的轴,使得整体结构紧凑,有利于铰链组件100轻薄化设计。
可选地,第一轴12和第二轴13通过轴安装架14固定在基座10上。
具体地,基座10上对应安装第一轴12和第二轴13的位置上开设有半圆形的槽,基座10上还通过螺钉固定有盖板15,盖板15上也开设有半圆形的槽,盖板15与基座10固定后构成圆槽用来插接安装第一轴12和第二轴13。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主动轮21、第二主动轮31、第一从动轮42以及第二从动轮43均为端面凸轮。
本实施例中的端面凸轮,是指轮廓曲线位于端部并绕其轴线旋转的凸轮,使得从动轮可以通过直径不大的端面凸轮获得较大的滑动行程。
前述的实施例中,介绍了弹性件41应用在轴内阻尼机构40的方案,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弹性件41还可以应用在外侧阻尼机构40之上。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文所示。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100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图32是图31中的铰链组件100的部分爆炸图。
如图31-图3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100,包括基座10、第一摆臂20、第二摆臂30以及阻尼机构40。此外,该铰链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第一支撑板51用于与第一壳体200进行连接,第二支撑板52用于与第二壳体300进行连接。
第一摆臂20的一端与基座10转动连接,第一摆臂20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51滑动连接,具体地,在第一支撑板51上以第一支撑板51的宽度方向d进行延伸开设第一滑槽511,第一摆臂20的该端部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511内。第一支撑板51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与第一摆臂20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不同轴,当用户折叠第一壳体200时,第一壳体200带动第一支撑板51转动,第一支撑板51又通过第一滑槽511的槽壁驱使第一摆臂20在第一滑槽511内滑动以及还相对于基座10转动。
第二摆臂30的一端与基座10转动连接,第二摆臂3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52滑动连接,具体地,在第二支撑板52上以第二支撑板52的宽度方向d进行延伸开设第二滑槽521,第二摆臂30的该端部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521内。第二支撑板52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与第二摆臂30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轴线不同轴,当用户折叠第二壳体300,第二壳体300带动第二支撑板52转动,第二支撑板52又通过第二滑槽521的槽壁驱使第二摆臂30在第二滑槽521内滑动以及还相对于基座10转动。
阻尼机构40设置于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上,阻尼机构40包括前述的任一种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弹性件41。另外,该阻尼机构40还包括滑动架46。
第一摆臂20还开设有用于安装弹性件41和滑动架46的第一容纳槽22,第一容纳槽22可以以第一摆臂20的宽度方向e进行延伸开设。滑动架46滑动设置在第一容纳槽22内,并且滑动架46与第一容纳槽22内远离于基座10一侧的槽壁之间布置至少一个弹性件41。
第一摆臂20相对于基座10转动时,第一摆臂20还带动着弹性件41和滑动架46同步转动。基座10上设置有第一阻挡部16,该第一阻挡部16位于滑动架46的转动轨迹上并用于干涉和阻挡滑动架46。
当第一摆臂20带动着滑动架46转动至第一阻挡部16时,滑动架46与第一阻挡部16相抵,继续转动第一摆臂20,则第一阻挡部16将推挤滑动架46在第一容纳槽22内滑动,同时通过滑动架46挤压弹性件41使弹性件41变形以产生弹性复位力,该弹性复位力最终会传递到第一壳体200上以形成旋转阻力。再继续转动第一摆臂20,则滑动架46从第一阻挡部16的表面滑过,弹性件41恢复形状,并使滑动架46复位。
与第一摆臂20相类似的,第二摆臂30还开设有用于安装弹性件41和滑动架46的第二容纳槽32,第二容纳槽32可以以第二摆臂30的宽度方向e进行延伸开设。滑动架46滑动设置在第二容纳槽32内,并且滑动架46与第二容纳槽32内远离于基座10一侧的槽壁之间布置至少一个弹性件41。
第二摆臂30相对于基座10转动时,第二摆臂30还带动着弹性件41和滑动架46同步转动。基座10上设置有第二阻挡部17,第二阻挡部17位于滑动架46的转动轨迹上并用于干涉和阻挡滑动架46。
当第二摆臂30带动着滑动架46转动至第二阻挡部17时,滑动架46与第二阻挡部17相抵,继续转动第二摆臂30,则第二阻挡部17将推挤滑动架46在第二容纳槽32内滑动,同时通过滑动架46挤压弹性件41使弹性件41变形以产生弹性复位力,该弹性复位力最终会传递到第二壳体300上以形成旋转阻力,进而使得用户感受到阻尼机构40的阻尼手感。再继续转动第二摆臂30,则滑动架46从第二阻挡部17的表面滑过,弹性件41恢复形状,并使滑动架46复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100,由于其提供阻尼手感力的弹性件41是整体轮廓呈扁平块状结构的,相比较相关技术中的圆柱弹簧6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摆臂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摆臂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100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可选地,第一容纳槽22内的弹性件41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容纳槽32内的弹性件41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对于使用弹性件41的使用数量不做限制。
可选地,第一容纳槽22的槽壁、弹性件41以及滑动架46这三者之间可以彼此不连接,以相抵的方式安装;或者,弹性件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容纳槽22的槽壁和滑动架46固定连接。
可选地,第二容纳槽32的槽壁、弹性件41以及滑动架46这三者之间可以彼此不连接,以相抵的方式安装;或者,弹性件4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容纳槽32的槽壁和滑动架46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滑动架46在第一容纳槽22内的滑动方向与弹性件41的压缩变形的方向相同,滑动架46在第二容纳槽32内的滑动方向与弹性件41的压缩变形的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1并不会受到滑动架46的分力影响,因此弹性件41不会产生偏斜,进而能够避免弹性件41被卡住的情况出现,使得弹性件41能够平顺地被压缩变形,避免摆臂出现卡涩抖动等不良情况,确保了铰链组件100的折叠手感。
上述的实施例中,阻尼机构40被安装在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上,以随着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同步旋转,并通过设置在基座10上的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分别对各自摆臂上的滑动架46的转动造成干涉和阻挡,从而通过滑动架46挤压弹性件41。
那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阻尼机构40从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上移出,而安装在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上,具体实施方式与阻尼机构40在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上的设置方式相似,具体如下。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52和阻尼机构40的示意图。
以第二支撑板52上安装阻尼机构40为例,如图33所示,第二支撑板52具有足够的长度,第二容纳槽32开设在第二支撑板52上,滑动架46滑动设置在第二容纳槽32内,弹性件41布置在滑动架46和第二容纳槽32的槽壁之间,弹性件41和滑动架46随着第二支撑板52同步转动,并通过设置在基座10上的第二阻挡部17(图中未示出),对滑动架46的旋转造成干涉和阻挡,从而通过滑动架46和第二容纳槽32的槽壁去挤压弹性件41。
与第二支撑板52相类似的,第一容纳槽22开设在第一支撑板51上,滑动架46滑动设置在第一容纳槽22内,弹性件41布置在滑动架46和第一容纳槽22的槽壁之间,弹性件41和滑动架46随着第一支撑板51同步转动,并通过设置在基座10上的第一阻挡部16,对滑动架46的旋转造成干涉和阻挡,从而通过滑动架46和第一容纳槽22的槽壁去挤压弹性件41。
本实施例中,当阻尼机构40安装在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上时,弹性件41在厚度方向的占位尺寸较小,进而能够避免侵占支撑板的布设空间,从而确保了支撑板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抗冲击强度,进而降低了铰链组件100出现变形和断裂的风险。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阻尼机构40也可以同时存在在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以及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上。这样可以将阻尼机构40以多数量和均匀分布的形式设置在铰链组件100上,这样为了在折叠电子设备时,阻尼机构40产生的手感力能够均匀地分摊在电子设备的周边,以使得用户在对电子设备折叠时的手感更好,避免出现局部位置手感力强而其他位置手感力弱的情况,同时也为了使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在某个折叠角度下能够稳定地悬停,从而提高悬停精度。
图34是图31中A-A的剖视图。图35是图31中B-B的剖视图。
如图34-图35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摆臂20包括第一滑动部23,基座10设置有第一弧形滑槽18,第一摆臂20通过第一滑动部23滑动连接于第一弧形滑槽18。第二摆臂30包括第二滑动部33,基座10设置有第二弧形滑槽19,第二摆臂30通过第二滑动部33滑动连接于第二弧形滑槽19。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可以通过转轴和轴孔与基座10实现转动连接。
如前所述,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对滑动架46的转动进行干涉阻挡时,若继续转动第一摆臂20和第二摆臂30,则滑动架46将会沿着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的表面滑动,从而使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对滑动架46进行挤压。若滑动架46沿着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的表面滑动不畅,会造成阻尼手感不佳。
因此,为了降低滑动架46与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的滑动阻力,使得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对于滑动架46的挤压更顺滑,再如图32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滑动架46朝向基座10的一侧转动设置滚轮461,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位于滚轮461的转动轨迹上并用于干涉和阻挡滚轮461,使得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通过滚轮461对滑动架46进行挤压。
滚动摩擦的阻力相较于滑动摩擦的阻力小很多,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滑动架46上设置滚轮461,可使得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对于滑动架46的挤压更顺滑,从而保证了阻尼机构40的阻尼手感。
以第二容纳槽32为例,通常情况下,滑动架46不具有滑块462,第二容纳槽32的槽壁也不具有第四滑槽321,滑动架46直接放置在第二容纳槽32内,然后通过二者的表面滑动。如此设计下,需要在第二容纳槽32的槽口盖设一个封盖板,从而使得滑动架46被限制在第二容纳槽32内部。
可见,上述设计需要增加封盖板这个零部件,同时还需要增加封盖板的固定结构和安装工序,使得物料成本和安装成本增加。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虑通过其他滑动结构能够将滑动架46限制在第二容纳槽32内部,从而可以省去封盖板这个零部件,具体如下。
再如图32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滑动架46相对的两侧设置滑块462,第二容纳槽32内相对的两侧槽壁开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滑块462的第四滑槽321,其中一个第四滑槽321的槽壁具有第二缺口322,通过该第二缺口322可将滑动架46的滑块462穿过,进而使得滑动架46方便地安装在第二容纳槽32内,然后在弹性件41的作用力下将滑块462与第二缺口322错开,从而使滑块462无法从第二缺口322脱出。
与之相类似的,第一容纳槽22内相对的两侧槽壁开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滑块462的第三滑槽221,其中一个第三滑槽221的槽壁具有第一缺口222,通过该第一缺口222可将滑动架46的滑块462穿过,进而使得滑动架46方便地安装在第一容纳槽22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滑块462和第三滑槽221可以将滑动架46限制在第一容纳槽22内部,通过滑块462和第四滑槽321可以将滑动架46限制在第二容纳槽32内部,由此省去了封盖板这个零部件,从而降低了物料成本和安装成本。
现结合附图,以第二摆臂30的阻尼机构40为例,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组件100的具体运动过程。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52和第二摆臂30在展平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100在展平状态时,第二支撑板52和第二摆臂30均处于水平状,其中,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区域C是滚轮461的转动轨迹。此时第二阻挡部17与滚轮461紧贴,弹性件41处于不被压缩的状态,阻尼机构40为用户不提供阻尼手感。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52和第二摆臂30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图。
如图37所示,用户通过在折叠第二壳体300(图中未示出)时,第二壳体300通过第二支撑板52带动第二摆臂30旋转,第二摆臂30又带动滚轮461、滑动架46、弹性件41旋转。随着第二摆臂30转动至一定角度时,第二阻挡部17与滚轮461会出现干涉,即图中的G处所示,由此第二阻挡部17将推挤滚轮461向远离基座10的方向移动,滚轮461又带动滑动架46在第二容纳槽32内滑动,从而将位于滑动架46和第二容纳槽32槽壁之间的弹性件41进行挤压,使得弹性件41变形以产生弹性复位力,该弹性复位力最终会传递到第二壳体300上以形成旋转阻力,进而使得用户感受到阻尼机构40的阻尼手感。
图38是图37中的第二支撑板52和第二摆臂30在进一步折叠后的示意图。
如图38所示,随着第二摆臂30进一步转动,此时滚轮461从第二阻挡部17滑过,第二阻挡部17对滚轮461不再干涉阻挡,滚轮461不再受到第二阻挡部17的推挤,弹性件41在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推动滑动架46和滚轮461复位。
再如图37所示,当用户将第二壳体300向展平态折叠时,第二壳体300通过第二支撑板52带动第二摆臂30反向旋转,随着第二摆臂30转动至一定角度时,第二阻挡部17与滚轮461会出现干涉,使得弹性件41受挤压,进而使得用户感受到阻尼机构40的阻尼手感。
与之相类似的,第一摆臂20的阻尼机构40的运动过程和上述的第二摆臂30的阻尼机构40运动过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0);
第一摆臂(20),与所述基座(10)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一主动轮(21);
第二摆臂(30),与所述基座(10)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二主动轮(31);
阻尼机构(40),设于所述基座(10)上,所述阻尼机构(40)包括弹性件(41)、第一从动轮(42)以及第二从动轮(43),所述第一从动轮(42)与所述第一主动轮(21)啮合,所述第二从动轮(43)与所述第二主动轮(31)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42)和所述第二从动轮(43)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10)上且被限制转动,所述弹性件(41)的整体轮廓呈扁平的块状结构;
随着所述第一摆臂(20)和所述第二摆臂(30)旋转,所述第一主动轮(21)通过所述第一从动轮(42)、所述第二主动轮(31)通过所述第二从动轮(43)能够挤压或者释放所述弹性件(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轮(42)和所述第二从动轮(43)相连以形成一体结构的从动轮组(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设置于两个所述从动轮组(4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0)设置有第一轴(12),在所述第一摆臂(20)上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21)处设置有第一轴孔(211),所述第一摆臂(20)通过所述第一轴(12)与所述基座(10)转动连接;
所述基座(10)设置有第二轴(13),在所述第二摆臂(30)上位于所述第二主动轮(31)处设置有第二轴孔(311),所述第二摆臂(30)通过所述第二轴(13)与所述基座(10)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轮(4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轴(12)滑动连接第一导向孔(421);
所述第二从动轮(43)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轴(13)滑动连接第二导向孔(43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0)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阻尼机构(40)的安装槽(11),所述弹性件(41)设置于所述从动轮组(44)和所述安装槽(11)的槽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轮(21)、所述第二主动轮(31)、所述第一从动轮(42)以及所述第二从动轮(43)均为端面凸轮。
8.一种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10),具有第一阻挡部(16)和第二阻挡部(17);
第一摆臂(20),与所述基座(10)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一容纳槽(22);
第二摆臂(30),与所述基座(10)转动连接,且具有第二容纳槽(32);
阻尼机构(40),设于所述第一摆臂(20)和所述第二摆臂(30)上,可随着所述第一摆臂(20)和所述第二摆臂(30)转动,所述阻尼机构(40)包括弹性件(41)和滑动架(46),所述弹性件(41)的整体轮廓呈扁平的块状结构,所述滑动架(46)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22)和所述第二容纳槽(32)内,所述第一容纳槽(22)远离于所述基座(10)一侧的槽壁与所述滑动架(46)之间布置至少一个所述弹性件(41),所述第二容纳槽(32)远离于所述基座(10)一侧的槽壁与所述滑动架(46)之间布置至少一个所述弹性件(41),所述第一阻挡部(16)和所述第二阻挡部(17)位于所述滑动架(46)的转动轨迹上,并能够通过所述滑动架(46)挤压或者释放所述弹性件(4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架(46)朝向所述基座(10)的一侧转动设置滚轮(461),所述第一阻挡部(16)和所述第二阻挡部(17)位于所述滚轮(461)的转动轨迹上,并能够通过所述滚轮(461)对所述滑动架(46)进行挤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架(46)在所述第一容纳槽(22)内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弹性件(41)在所述第一容纳槽(22)内的变形方向相同;
所述滑动架(46)在所述第二容纳槽(32)内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弹性件(41)在所述第二容纳槽(32)内的变形方向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架(46)设有滑块(462);
所述第一容纳槽(22)开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滑块(462)的第三滑槽(221),所述第三滑槽(221)的槽壁具有可穿过所述滑块(462)的第一缺口(222),通过所述第一缺口(222)将所述滑动架(46)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22)内;
所述第二容纳槽(32)开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滑块(462)的第四滑槽(321),所述第四滑槽(321)的槽壁具有可穿过所述滑块(462)的第二缺口(322),通过所述第二缺口(322)将所述滑动架(46)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32)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设置有供所述弹性件(41)压缩的变形空隙(4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空隙(411)贯穿所述弹性件(41)上朝向和背离所述基座(10)的两侧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整体迂回地弯曲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弯曲为S形结构(45)或者为多个所述S形结构(45)的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包括多个连接臂(412)和多个变形臂(413),所述连接臂(412)和所述变形臂(413)依次交替相接构成所述S形结构(45),相邻两个所述连接臂(412)之间具有所述变形空隙(41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412)和所述变形臂(413)的底面平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臂(413)的整体为弧形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臂(413)在所述弹性件(41)宽度方向(a)上的长度(L1),是所述变形臂(413)在所述弹性件(41)厚度方向(b)上的长度(L2)的1/5-1/2。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S形结构(45)沿着所述弹性件(41)的长度方向(c)和宽度方向(a)进行组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包括多个连接臂(412)、多个变形臂(413)以及多个应力分散块(414),所述变形臂(413)和所述连接臂(412)围设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应力分散块(414)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内部且与所述变形臂(413)相连,用于分散所述变形臂(413)的变形应力;
所述变形空隙(411)包括多个第一空隙(411a),所述第一空隙(411a)分布在所述应力分散块(414)的两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空隙(411)还包括第二空隙(411b),所述第二空隙(411b)分布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中心线上且贯穿任一侧的所述连接臂(412)。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412)、所述变形臂(413)以及所述应力分散块(414)的底面平齐。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臂(413)在所述弹性件(41)宽度方向(a)上的长度(L3),是所述变形臂(413)在所述弹性件(41)厚度方向(b)上的长度(L4)的1/6-1/3。
25.根据权利要求12-2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1)为一体成型结构。
2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300)、屏幕(400)以及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组件(100),所述铰链组件(100)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与所述第二壳体(300)之间,所述屏幕(400)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200)、所述铰链组件(100)和所述第二壳体(300)的一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0)和所述第二壳体(300)在远离所述屏幕(400)的一侧空间内进行折叠或者展平。
CN202310638002.2A 2023-05-31 2023-05-31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703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8002.2A CN117703911A (zh) 2023-05-31 2023-05-31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8002.2A CN117703911A (zh) 2023-05-31 2023-05-31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03911A true CN117703911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7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8002.2A Pending CN117703911A (zh) 2023-05-31 2023-05-31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0391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21029A1 (en) * 2016-11-02 2018-05-16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Damper for machining processes
WO2021259340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7428168U (zh) * 2022-01-26 2022-09-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17814531U (zh) * 2022-05-05 2022-11-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性件、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978082A (zh) * 2023-02-08 2023-04-1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8913453U (zh) * 2022-10-27 2023-04-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21029A1 (en) * 2016-11-02 2018-05-16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Damper for machining processes
WO2021259340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7428168U (zh) * 2022-01-26 2022-09-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17814531U (zh) * 2022-05-05 2022-11-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性件、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8913453U (zh) * 2022-10-27 2023-04-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5978082A (zh) * 2023-02-08 2023-04-1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4362B2 (en) Handheld device enclosure having an outer periphery member and front and rear cover assemblies
KR101757477B1 (ko)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CN1941968B (zh) 具有多个显示器的移动终端
CN100534109C (zh) 使用柔性材料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
CN100521561C (zh) 用于移动通讯装置的可移动功能元件
CN100566352C (zh)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锯齿设备
CN209419660U (zh) 电子设备
CN115103043B (zh) 一种可折叠终端设备
CN109244675B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629087A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WO2022057538A1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US2020000430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EP1898605A1 (en) Key input device for a portable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a sliding module therefor
WO2011120413A1 (zh) 信息处理设备
CN210865996U (zh) 按键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US8854828B2 (en) Connecting module and mechanism using the same
CN117703911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US2018035939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amera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amera device
CN117128235B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2218007A1 (zh) 转轴模组、壳体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4909387B (zh) 转轴模组和电子装置
CN211429360U (zh) 电子设备
CN113824819B (zh) 柔性屏幕总成及终端
JP2005159406A (ja) 携帯電話機
CN110505328A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