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8463A - 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8463A
CN117698463A CN202311477797.XA CN202311477797A CN117698463A CN 117698463 A CN117698463 A CN 117698463A CN 202311477797 A CN202311477797 A CN 202311477797A CN 117698463 A CN117698463 A CN 117698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harging
cavity
liquid
cooling 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777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朋利
周杰
杨叶
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shine Lech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shine Lec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shine Lech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shine Lec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7779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984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98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84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设备,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所述充电设备,包括:第一极导电体和第二极导电体;第一冷却循环和第二冷却循环,所述第一冷却循环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的通路隔离,且所述第一极导电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内,所述第二极导电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内。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充电设备,通过将第一冷却循环的通路和第二冷却循环的通路隔离开,可使用于冷却第一极导电体的冷却油和用于冷却第二极导电体的冷却油隔开,从而避免第一极导电体和第二极导电体在冷却油绝缘电阻下降时通过冷却油导通导致短路和漏电。

Description

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充电设备中导电体的电缆通常利用冷却油进行冷却,比如,将冷却油直接和电缆的铜浸没接触,初始注入的冷却油是绝缘液体,即,冷却油在初始状态下不导电,但随着散热系统的运行,电缆上的部分铜会从电缆上分离并形成铜离子,由于电缆直接浸没于冷却油中,因此分离出的铜离子会渗入冷却油中,铜离子本身为活性带电离子,有电泳和导电的倾向,可激活周围的冷却油内材料分子形成游离基团,游离基团在电位差下会向导电体的负极充电端子移动,这样将升高冷却油的油介质值,降低冷却油的绝缘电阻。
同时铜离子也可以将氧化产物生成有机皂化物,且油泵中轴承等在运行中会发生磨损,磨损的金属粒子和氧化产生的有机皂化物均会混合在冷却油中,进一步导致冷却油的绝缘电阻下降,在冷却油的绝缘电阻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容易使导电体的正极充电端子和负极充电端子之间发生短路,且发生漏电,而充电设备工作时附近一直有工作人员,漏电容易发生严重的人身事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充电设备,可使用于冷却第一极导电体的冷却油和用于冷却第二极导电体的冷却油隔开,从而避免第一极导电体和第二极导电体在冷却油绝缘电阻下降时通过冷却油导通导致短路和漏电。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极导电体和第二极导电体;
第一冷却循环和第二冷却循环,所述第一冷却循环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的通路隔离,且所述第一极导电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内,所述第二极导电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通过将第一冷却循环的通路和第二冷却循环的通路隔离开,可使用于冷却第一极导电体的冷却油和用于冷却第二极导电体的冷却油隔开,从而避免第一极导电体和第二极导电体在冷却油绝缘电阻下降时通过冷却油导通导致短路和漏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充电线缆套,所述第一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一电缆,所述第二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二电缆;
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一出液管中的一个套设在所述第一电缆外,且与所述第一电缆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通路;
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中的一个套设在所述第二电缆外,且与所述第二电缆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通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信号线缆,套设于所述第一电缆外的液管与套设于所述第二电缆外的液管在所述充电线缆套内对角布置,所述信号线缆布置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包括第一腔,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包括第二腔,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均位于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枪内,所述第一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内的第一极充电端子,所述第一极充电端子与所述第一电缆电连接,所述第二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内的第二极充电端子,所述第二极充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电缆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通过集成为一体的壳体形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各自通过独立的壳体形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包括:第一储液器、第一水泵和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和所述第一散热器顺次首尾相连;
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包括:第二储液器、第二水泵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出液管和所述第二散热器顺次首尾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风扇,所述风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处的气体流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集成为同一散热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为两个独立的散热器,且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并排布置于所述风扇的同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为两个独立的散热器,且所述风扇、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沿轴向顺次布置。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第一冷却循环和第二冷却循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风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风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风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
充电设备100、充电枪110、枪头111、充电线缆套112、第一极导电体120、第一电缆121、第一极充电端子122、第二极导电体130、第二电缆131、第二极充电端子132、信号线缆140、壳体150、第一壳体151、第二壳体152、第一腔153、第二腔154、第一隔板155;
液冷终端200、第一冷却循环210、第一进液管211、第一出液管212、第一储液器213、第一水泵214、第一散热器215、第二冷却循环220、第二进液管221、第二出液管222、第二储液器223、第二水泵224、第二散热器225、风扇2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设备1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100,如图1-图4所示,该充电设备100包括第一极导电体120、第二极导电体130、第一冷却循环210和第二冷却循环220。
其中,如图1-图4所示,第一极导电体120和第二极导电体130中的一个可以为直流电正极导电体,第一极导电体120和第二极导电体130中的另一个可以为直流电负极导电体,比如,第一极导电体120为直流电正极导电体,第二极导电体130为直流电负极导电体。
如图1-图4所示,第一冷却循环210的通路和第二冷却循环220的通路均用于流通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可以为绝缘的冷却油,第一冷却循环210与第二冷却循环220的通路隔离,即,第一冷却循环210和第二冷却循环220可以形成两条互不干扰的通路,第一冷却循环210中的冷却油无法进入第二冷却循环220的通路中,第二冷却循环220中的冷却油同样无法进入第一冷却循环210的通路中。
如图1-图4所示,第一极导电体12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冷却循环210内,第一极导电体120的至少部分浸没于第一冷却循环210的冷却油中,且第一极导电体120浸没于冷却油的部分具有铜金属,即,第一极导电体120的铜金属直接与冷却油接触。
如图1-图4所示,第二极导电体13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冷却循环220内,第二极导电体130的至少部分浸没于第二冷却循环220的冷却油中,且第二极导电体130浸没于冷却油的部分具有铜金属,即,第二极导电体130的铜金属直接与冷却油接触。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第一极导电体120的至少部分浸没于第一冷却循环210的冷却油中,第二极导电体130的至少部分浸没于第二冷却循环220的冷却油中,随着充电设备100的运行,第一极导电体120上的部分铜金属分离成铜离子进入第一冷却循环210的冷却油中,并随着冷却油循环,第二极导电体130上的部分铜金属分离成铜离子进入第二冷却循环220的冷却油中,并随着冷却油循环,且第一冷却循环210的通路与第二冷却循环220的通路隔离。
通过将第一冷却循环210的通路和第二冷却循环220的通路隔离开,可使用于冷却第一极导电体120的冷却油和用于冷却第二极导电体130的冷却油隔开,即,将用于冷却正极导电体的冷却油和用于冷却负极导电体的冷却油隔开,因此当冷却油的绝缘电阻下降时,第一极导电体120和第二极导电体130无法通过冷却油导通,从而避免第一极导电体120和第二极导电体130在冷却油绝缘电阻下降时通过冷却油导通导致短路和漏电。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100,通过将第一冷却循环210的通路和第二冷却循环220的通路隔离开,可使用于冷却第一极导电体120的冷却油和用于冷却第二极导电体130的冷却油隔开,从而避免第一极导电体120和第二极导电体130在冷却油绝缘电阻下降时通过冷却油导通导致短路和漏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充电设备100还包括充电线缆套112,第一极导电体120包括位于充电线缆套112内的第一电缆121,第二极导电体130包括位于充电线缆套112内的第二电缆131。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中的一个为正极电缆,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中的另一个为负极电缆,比如,第一极导电体120为直流电正极导电体,且第一电缆121为正极电缆,第二极导电体130为直流电负极导电体,且第二电缆131为负极电缆,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均位于充电线缆套112内,且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间隔开设置。
如图1-图4所示,第一冷却循环210包括位于充电线缆套112内的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中的一个套设在第一电缆121外,且与第一电缆121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通路。
如图1-图4所示,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连通,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的直径可以均大于第一电缆121的直径,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中的一个套设于第一电缆121的外部,比如,第一出液管212套设于第一电缆121的外部,且第一出液管212的内壁与第一电缆121的外周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油的通路。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图1-图4所示,当第一出液管212套设于第一电缆121的外部时,冷却油从第一进液管211的一端进入,流经第一进液管211后从第一进液管211流出并进入第一出液管212和第一电缆121之间的通路,冷却油在第一出液管212中对第一电缆121进行冷却,以降低第一电缆121的温度。
如图1-图4所示,当第一进液管211套设于第一电缆121的外部时,冷却油从第一进液管211的一端进入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电缆121之间的通路,冷却油在第一进液管211中对第一电缆121进行冷却,并从第一进液管211的另一端流出至第一出液管212中。
如图1-图4所示,第二冷却循环220包括位于充电线缆套112内的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中的一个套设在第二电缆131外,且与第二电缆131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通路。
如图1-图4所示,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连通,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的直径可以均大于第二电缆131的直径,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中的一个套设于第二电缆131的外部,比如,第二出液管222套设于第二电缆131的外部,且第二出液管222的内壁与第二电缆131的外周壁之间具有二定间隙,该间隙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油的通路。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第二出液管222套设于第二电缆131的外部时,冷却油从第二进液管221的一端进入,流经第二进液管221后从第二进液管221流出并进入第二出液管222和第二电缆131之间的通路,冷却油在第二出液管222中对第二电缆131进行冷却,以降低第二电缆131的温度。
当第二进液管221套设于第二电缆131的外部时,冷却油从第二进液管221的一端进入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电缆131之间的通路,冷却油在第二进液管221中对第二电缆131进行冷却,并从第二进液管221的另一端流出至第二出液管222中。
通过上述充电线缆套112的设置,可对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进行防护,避免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受到损坏;通过将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中的一个套设于第一电缆121外,将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中的一个套设于第二电缆131外,可利用第一进液管211或第一出液管212将第一电缆121隔离开并对第一电缆121降温,利用第二进液管221或第二出液管222将第二电缆131隔离开并对第二电缆131降温,避免用于冷却第一电缆121的冷却油和用于冷却第二电缆131的冷却油混合,进而在冷却油的绝缘电阻下降时导致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通电短路和漏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充电设备100还包括信号线缆140,套设于第一电缆121外的液管与套设于第二电缆131外的液管在充电线缆套112内对角布置,信号线缆140布置于第一进液管211、第一出液管212、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之间的间隙。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液管212套设于第一电缆121的外部,第二出液管222套设于第二电缆131的外部,第一出液管212和第二出液管222在充电线缆套112内对角布置,且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二进液管221在充电线缆套112内同样对角布置,即,第一出液管212、第一进液管211、第二出液管222和第二进液管221呈现为矩形阵列,且第一出液管212、第一进液管211、第二出液管222和第二进液管221之间以及各液管与充电线缆套112之间均为间隔开布置。
信号线缆140可以为多个,比如,如图1所示,信号线缆140可以为8个,多个信号线缆140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2个信号线缆140位于第一出液管212和第二进液管221之间,2个信号线缆140位于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二出液管222之间,3个信号线缆140位于中间位置,1个信号线缆140位于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线缆140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布置于充电线缆套112内。
通过将套设于第一电缆121外的液管与套设于第二电缆131外的液管设置为在充电线缆套112内对角布置,可增大第一电缆121和第二电缆131之间的间距,从而可避免在液管破裂导致冷却油泄漏发生短路或者漏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冷却循环210包括第一腔153,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通过第一腔153连通,第二冷却循环220包括第二腔154,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通过第二腔154连通;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均位于充电设备100的充电枪110内,第一极导电体120包括位于第一腔153内的第一极充电端子122,第一极充电端子122与第一电缆121电连接,第二极导电体130包括位于第二腔154内的第二极充电端子132,第二极充电端子132与第二电缆131电连接。
其中,如图2和图5所示,充电枪110的枪头111内设置有壳体150,壳体150限定出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第一腔153与第二腔154隔离开,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可以为相同的形状结构,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也可以为不同的形状结构,比如,如图所示,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为相同的形状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腔153可以为圆形结构、梯形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如图所示,第一腔153为矩形结构;第二腔154可以为圆形结构、梯形结构或者其他的形状结构,比如如图所示,第二腔154为矩形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均具有两个油口,第一腔153的两个油口分别与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出液管212连通,第二腔154的两个油口分别与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出液管222连通。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极充电端子122与第一电缆121的端部电连接,第一电缆121位于第一进液管211或第一出液管212内,且第一极充电端子122位于第一腔153内;第二极充电端子132与第二电缆131的端部电连接,第二电缆131位于第二进液管221或第二出液管222内,且第二极充电端子132位于第二腔154内。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第一冷却循环210的冷却油从第一进液管211流入第一腔153内,并在第一腔153内与第一极充电端子122换热,以使第一极充电端子122降温,且冷却油从第一腔153向第一出液管212流出;第二冷却循环220的冷却油从第二进液管221流入第二腔154内,并在第二腔154内与第二极充电端子132换热,以使第二极充电端子132降温,且冷却油从第二腔154向第二出液管222流出。
通过上述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的设置,可使冷却油在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内为第一极充电端子122和第二极充电端子132降温,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空间较大,可利用较多的冷却油进行冷却,确保第一极充电端子122和第二极充电端子132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通过集成为一体的壳体150形成。
其中,如图2所示,壳体150可以为一个整体的壳体150,壳体15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155,第一隔板155将壳体150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
如图2所示,壳体150可以通过注塑、压铸或者其他的方式一体成型。
通过将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设置为通过集成为一体的壳体150形成,可减少零部件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各自通过独立的壳体150形成。
其中,如图3所示,壳体150可以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壳体151和第二壳体152,第一壳体151与第二壳体152可以间隔开设置,第一壳体151与第二壳体152的外壁也可以贴合设置,第一壳体151的内部限定出第一腔153,第二壳体152的内部限定出第二腔154。
通过将第一腔153和第二腔154设置为各自通过独立的壳体150形成,可确保第一冷却循环210和第二冷却循环220能够完全隔离开,进一步避免第一极导电体120和第二极导电体130之间发生短路或漏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冷却循环210包括第一储液器213、第一水泵214和第一散热器215,第一储液器213、第一水泵214、第一进液管211、第一出液管212和第一散热器215顺次首尾相连。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储液器213的出口与第一水泵214的入口连通,第一水泵214的出口与第一进液管211的出口连通,第一进液管211的出口与壳体150限定出的第一腔153中的一个油口连通,第一腔153中的另一个油口与第一出液管212的入口连通,第一出液管212的出口与第一散热器215的入口相连,第一电缆121安装于第一出液管212中,第一散热器215的出口与第一储液器213的入口连通。
当第一水泵214正转时,冷却油从第一储液器213经过第一水泵214后通过第一进液管211进入第一腔153内,再从第一腔153流出至第一出液管212中,冷却油在第一出液管212中与第一电缆121换热,换热后的冷却油温度升高,高温冷却油从第一出液管212流经散热器降温后流回至第一储液器213中。
当第一水泵214反转时,冷却油从第一储液器213进入第一散热器215,从第一散热器215流出至第一出液管212,并从第一出液管212流出至第一腔153,冷却油在第一出液管212中与第一电缆121换热,此时第一出液管212可以看作进液管,换热后的冷却油温度升高,高温冷却油从第一腔153流经第一进液管211和第一水泵214后回到第一储液器213中,并从第一储液器213流至第一散热器215降温。
通过将第一储液器213、第一水泵214、第一进液管211、第一出液管212和第一散热器215顺次首尾相连,可提高第一冷却循环210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储液器213、第一水泵214、第一进液管211、第一出液管212和第一散热器215也可以按照其他的顺序首尾相连。
如图4所示,第二冷却循环220包括第二储液器223、第二水泵224和第二散热器225,第二储液器223、第二水泵224、第二进液管221、第二出液管222和第二散热器225顺次首尾相连。
其中,如图4所示,第二储液器223的出口与第二水泵224的入口连通,第二水泵224的出口与第二进液管221的出口连通,第二进液管221的出口与壳体150限定出的第二腔154中的一个油口连通,第二腔154中的另一个油口与第二出液管222的入口连通,第二出液管222的出口与第二散热器225的入口相连,第二电缆131安装于第二出液管222中,第二散热器225的出口与第二储液器223的入口连通。
当第二水泵224正转时,冷却油从第二储液器223经过第二水泵224后通过第二进液管221进入第二腔154内,再从第二腔154流出至第二出液管222中,冷却油在第二出液管222中与第二电缆131换热,换热后的冷却油温度升高,高温冷却油从第二出液管222流经散热器降温后流回至第二储液器223中。
当第二水泵224反转时,冷却油从第二储液器223进入第二散热器225,从第二散热器225流出至第二出液管222,并从第二出液管222流出至第二腔154,冷却油在第二出液管222中与第二电缆131换热,此时第二出液管222可以看作进液管,换热后的冷却油温度升高,高温冷却油从第二腔154流经第二进液管221和第二水泵224后回到第二储液器223中,并从第二储液器223流至第二散热器225降温。
同时,如图5所示,第一散热器215、第二散热器225、第一水泵214、第二水泵224、第一储液器213和第二储液器223组成液冷终端200。
通过将第二储液器223、第二水泵224、第二进液管221、第二出液管222和第二散热器225顺次首尾相连,可提高第一冷却循环210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储液器223、第二水泵224、第二进液管221、第二出液管222和第二散热器225也可以按照其他的顺序首尾相连。
如图6-图8所示,充电设备100还包括风扇230,风扇230用于驱动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处的气体流通。
风扇23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比如,如图6-图8所示,风扇230为一个,一个风扇230同时驱动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处的气体流通。
通过上述第一冷却循环210和第二冷却循环220中各个设备的设置,可为冷却油提供流动动力,同时能够使高温冷却油降温,通过上述风扇230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油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且利用一个风扇230驱动两个散热器处的气体流通,可减小充电设备100整体的体积并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集成为同一散热器。
其中,散热器外壳内部通过第二隔板隔开成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内均设有散热翅片,散热器中的两个部分分别形成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风扇230朝向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的风道设置。
通过将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集成为同一散热器,可在确保散热效果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为两个独立的散热器,且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并排布置于风扇230的同侧。
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分别具有独立的散热器外壳,每个散热器外壳中均设置有散热翅片,且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沿风扇230的径向并排布置于风扇230的同一侧,从而可通过一个风扇230为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同时散热。
通过将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设置为两个独立的散热器,可避免第一冷却循环210中的冷却油温度和第二冷却循环220中的冷却油温度相互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为两个独立的散热器,且风扇230、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沿轴向顺次布置。
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散热器215和第二散热器225沿风扇230的吹风方向顺次间隔开布置,可减小风扇230的体积,从而减小充电设备100整体的体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极导电体和第二极导电体;
第一冷却循环和第二冷却循环,所述第一冷却循环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的通路隔离,且所述第一极导电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内,所述第二极导电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线缆套,所述第一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一电缆,所述第二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二电缆;
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一出液管中的一个套设在所述第一电缆外,且与所述第一电缆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通路;
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包括:位于所述充电线缆套内的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中的一个套设在所述第二电缆外,且与所述第二电缆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线缆,套设于所述第一电缆外的液管与套设于所述第二电缆外的液管在所述充电线缆套内对角布置,所述信号线缆布置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包括第一腔,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一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包括第二腔,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二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均位于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枪内,所述第一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内的第一极充电端子,所述第一极充电端子与所述第一电缆电连接,所述第二极导电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内的第二极充电端子,所述第二极充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电缆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通过集成为一体的壳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各自通过独立的壳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循环包括:第一储液器、第一水泵和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和所述第一散热器顺次首尾相连;
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包括:第二储液器、第二水泵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水泵、所述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出液管和所述第二散热器顺次首尾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处的气体流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集成为同一散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为两个独立的散热器,且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并排布置于所述风扇的同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为两个独立的散热器,且所述风扇、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沿轴向顺次布置。
CN202311477797.XA 2023-11-03 2023-11-03 充电设备 Pending CN1176984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7797.XA CN117698463A (zh) 2023-11-03 2023-11-03 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7797.XA CN117698463A (zh) 2023-11-03 2023-11-03 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8463A true CN117698463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7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77797.XA Pending CN117698463A (zh) 2023-11-03 2023-11-03 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984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91427B1 (en) Radiator of charging connector, radiat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CN108281590B (zh) 电池热管理装置及设有该装置的电池
KR20050036905A (ko) 구동 장치
CN107425318B (zh) 充电枪
CN109788713B (zh) 一种流体冷却充电装置
US20140217841A1 (en) High efficiency, low coolant flow electric motor coolant system
CN110087936B (zh) 用于将电缆与机动车的电气装置电连接的连接元件和连接设备
US20220052396A1 (en) Battery module coolant channels
CN117698463A (zh) 充电设备
CN217048294U (zh) 液冷连接头及充电枪
US20210359352A1 (en) Method of cooling battery cells
CN116014928A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CN113708550B (zh) 一种电机
CN113922568B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定子冷却结构
CN213692640U (zh) 冷却系统和光纤激光器
CN213125826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频器
CN211018427U (zh) 一种电机冷却装置
CN113067080A (zh) 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电动汽车
CN220020705U (zh) 液冷线缆和充电装置
CN112467170B (zh) 散热器
CN219395412U (zh) 用于充电设备的散热组件及充电设备
CN216162560U (zh) 一种液冷电机结构
CN214205251U (zh) 一种水冷散热平面电机
CN21984349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散热装置
CN219304637U (zh) 一种油冷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