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8383A - 出风装置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出风装置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8383A
CN117698383A CN202211082565.XA CN202211082565A CN117698383A CN 117698383 A CN117698383 A CN 117698383A CN 202211082565 A CN202211082565 A CN 202211082565A CN 117698383 A CN117698383 A CN 117698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air outlet
shaft
clutch structure
outle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825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煜成
罗玉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825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983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98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83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出风装置和汽车。该出风装置包括:壳体,其提供供气流通过壳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一叶片串,其设置为包括第一转轴和间隔布置在第一转轴上的多个第一叶片;第二叶片串,其设置为包括第二转轴和间隔布置在第二转轴上的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一叶片相对于第一转轴倾斜布置;多个第二叶片相对于第二转轴倾斜布置。第一叶片串和第二叶片串对应于出气口的延伸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并且被配置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适于相对于壳体同步转动或者第一转轴适于相对于第二转轴独立转动。根据本申请的出风装置,实现了将出气口分区段调节出风方向的目的。

Description

出风装置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空调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装置。本申请还涉及包括这种出风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通常都装配有空调,以在需要时调节车内温度。空调的出风装置通常包括带有出气口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用于控制出风方向。
在现有技术中,出气口的造型通常为狭长形状,调节机构只能整体调节出风方向,不能将出气口分区段调节出风方向,这不利于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出风装置。该出风装置包括:壳体,其提供供气流通过壳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一叶片串,其设置为包括第一转轴和间隔布置在第一转轴上的多个第一叶片;第二叶片串,其设置为包括第二转轴和间隔布置在第二转轴上的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一叶片相对于第一转轴倾斜布置;多个第二叶片相对于第二转轴倾斜布置;第一叶片串和第二叶片串对应于出气口的延伸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并且被配置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适于相对于壳体同步转动或者第一转轴适于相对于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轴设置为由致动装置驱动而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致动装置为包括电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轴设置为由第一转轴驱动而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同轴线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为中空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和位于第一出气口附近的第二出气;第一叶片串设置为对应于第一出气口,第二叶片串设置为对应于第二出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均设置有第一叶片串和第二叶片串。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装置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限制第二转轴转动的极限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装置还包括阻尼;阻尼设置在壳体和第二转轴之间,使得在第一转轴相对于第二转轴独立转动时,第二转轴停止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中的一者还包括从其端部轴向延伸穿过另一者并与壳体转动接合的延伸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装置还包括连接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离合结构,离合结构设置成具有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当离合结构处于接合状态时,第一转轴带动第二转轴同步转动;当离合结构处于脱离状态时,第一转轴相对于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离合结构设置成通过改变第一转轴的转动方向来在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离合结构包括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当离合结构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处时,第一转轴沿转动方向带动第二转轴同步转动;当离合结构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时,第一转轴相对于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离合结构包括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以及对应于第一接合面的第三接合面和对应于第二接合面的第四接合面,在接合状态中,第一接合面和第三接合面保持顶靠或第二接合面和第四接合面保持顶靠;在脱离状态中,第一接合面与第三接合面分开且第二接合面和第四接合面分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设置在第一转轴的靠近第二转轴的末端上;第三接合面和第四接合面设置在第二转轴的靠近第一转轴的始端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转轴的末端的端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轴向向内延伸的凹槽,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为第一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转轴的末端的周向面上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凹槽,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为第一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转轴的始端的端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轴向向内延伸的凹槽,第三接合面和第四接合面为第二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转轴的始端的周向面上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凹槽,第三接合面和第四接合面为第二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装置包括连接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离合结构;离合结构设置成具有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当离合结构处于接合状态时,第一转轴带动第二转轴同步转动;当离合结构处于脱离状态时,第一转轴相对于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离合结构设置成当第二转轴被限位部限制时,第一转轴沿转动方向继续独立转动而使得离合结构从接合状态切换到脱离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离合结构设置成在第二转轴未被限位部限制时,离合结构处于接合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装置还包括阻尼,阻尼设置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根据上文所述的出风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本申请的出风装置,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单独转动第一转轴且将第二转轴保持在某一状态不转动,以独立调节出气口的第一叶片串对应的区段的出风方向;也可以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同步转动,以调节整个出气口的出风方向。这样,由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出风口的区段不同而不同。由此,实现了出风装置个性化出风,提高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汽车中出风装置的位置。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正视图。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整体分解图。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图3的侧视图。
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图7的B-B截面图。
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第一叶片串。
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第二叶片串。
图11a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第一转轴在初始状态时的导风状态,其中第一接合面与第三接合面顶靠。
图11b是图11a中的限位部的状态。
图11c是图11a中的离合结构的状态。
图12a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第一转轴沿第一方向转动90度时的导风状态。
图12b是图12a中的限位部的状态。
图12c是图12a中的离合结构的状态。
图13a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第一转轴沿第一方向转动约180度时的导风状态。
图13b是图13a中的限位部的状态。
图13c是图13a中的离合结构的状态。
图14a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第一转轴从初始状态沿第二方向转动到第二接合面与第四接合面顶靠时的导风状态。
图14b是图14a中的限位部的状态。
图14c是图14a中的离合结构的状态。
图15a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第一转轴沿第二方向继续转动90度时的导风状态。
图15b是图15a中的限位部的状态。
图15c是图15a中的离合结构的状态。
图16a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第一转轴沿第二方向继续转动180度时的导风状态。
图16b是图16a中的限位部的状态。
图16c是图16a中的离合结构的状态。
图17a、图17b和图17c示意性地显示了处于进气口处的导风叶片的工作原理。
图18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整体分解图。
图19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轴截面图。
图20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出风装置截面图。
图21示意性地显示了第四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导风叶片的驱动结构。
图22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五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分解图。
图23是图22的轴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方向用语“横向”是指大体垂直于杆状件的轴向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汽车1的仪表罩2上设置有多个出风装置。在汽车1的内部还设置有空调系统(未示出),出风装置与空调系统相连并对空调系统的出风方向进行调节,以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下面来描述出风装置。
第一实施例
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3包括壳体30以及设置在壳体30内的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在壳体30上设置有供气体流入其内部的进气口301(如图17a、图17b和图17c所示)和供气流从其内流出的出气口302。第一叶片串31设置为包括第一转轴310和间隔布置在第一转轴310上的多个第一叶片311,多个第一叶片311相对于第一转轴 310倾斜布置。第二叶片串32设置为包括第二转轴320和间隔布置在第二转轴320上的多个第二叶片321,多个第二叶片321相对于第二转轴320倾斜布置。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对应于出气口302的延伸方向而设置并且相对于壳体30可转动,并且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适于相对于壳体30同步转动或者第一转轴310适于相对于第二转轴320独立转动。
根据这种出风装置3,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单独转动第一转轴 310且将第二转轴320保持在某一状态不转动,以独立调节出气口302的第一叶片串31对应的区段的出风方向;也可以将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 同步转动,以调节整个出气口302的出风方向。这样,由出风口302吹出的气流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出风口302的区段不同而不同。由此,实现了出风装置3个性化出风,这有助于提高汽车1的乘坐舒适性。
可选地,第一转轴310上的多个第一叶片311彼此平行,这样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叶片311之间流出的气流的方向均相同,第一叶片串31的整体导风效果较好。另外,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叶片311之间的间距相等,这使得出气口302的出风强度均匀,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也更好。对于第二叶片串32而言,情况也是如此,这不再赘述。
可选地,壳体30由上壳体361和下壳体362扣合而成(如图 5所示)。这方便了在壳体30内设置第一叶片串31、第二叶片串32、导风叶片36(如图5所示)和分风板38(如图5所示)等部件。
可选地,第一叶片311和第二叶片321的形状相同,例如可以是椭圆形,圆形或方形等。当然叶片还可以为其他形状,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转轴310设置为由致动装置驱动而转动。在一个实施例中,致动装置包括电机。第一转轴310的始端313与制动装置或电机相连,由此驱动第一转轴310转动。这样,无需驾驶员和/或乘客手动调节第一叶片串31,而仅控制电机即可,方便了使用。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中,也驾驶员和/或使用者也可以手动调节第一叶片串31。还应理解的是,在电机和第一转轴310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组件(图中未示出),以使用电机来驱动第一转轴310转动。
第二转轴320设置为由第一转轴310驱动而转动。这样,仅需要一个致动装置或电机即可,这有助于减小出风装置1的尺寸,以便于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同轴线布置。相应地,出气口302大体为狭长形状,即,长度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宽度方向的尺寸。这便于将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沿着出气口302 的长度设置。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出气口302包括第一出气口307和位于第一出气口307附近的第二出气口308。第一叶片串31设置为对应于第一出气口307,第二叶片串32设置为对应于第二出气口308。第一出气口307和第二出气口308通过隔板309隔开(如图6所示)。第一转轴310 的末端312和第二转轴320的始端323由隔板309支撑。
可选地,第一转轴310和/或所述第二转轴320为中空结构。这减轻了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21的重量,有助于减少能耗。
可选地,第一转轴310和/或第二转轴320的横截面为方形。这便于将相应的第一叶片311、第二叶片321安装到第一转轴310、第二转轴320上。应理解的是,第一转轴310和/或第二转轴320的横截面还可以其他的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等,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出风装置3还包括限位部33,限位部33用于限制第二转轴320转动的极限位置。这样,第二转轴320以及第一转轴310 不能沿一个转动方向持续转动,而是沿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后会到达极限位置而停止转动或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 (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出风装置3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在有限的角度范围内正向或反向旋转第二转轴320和第一转轴310,以快速确定出风方向。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转轴320 的远离第一转轴310的末端32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30上。限位部33包括处于壳体30上的第一限位块331和处于第二转轴320的末端322上第二限位块332。第一限位块331和第二限位块332都横向于第二转轴320的轴向延伸。在第二转轴320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到使第二限位块332 与第一限位块331接触时,第二转轴320达到极限位置,不能沿第一方向继续转动。此时,第二转轴320可以停止转动或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在第二转轴320沿第二方向继续转动约360度后,第二限位块 332与第一限位块331再次接触,第二转轴320则再次停止转动或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一方向转动。由此,第二转轴320能实现了沿圆周方向往复转动。
还如图8、图5和图6所示,出风装置3还包括阻尼34。阻尼34设置在壳体30和第二转轴320之间,使得在第一转轴310相对于第二转轴320独立转动时,第二转轴320停止转动。通过设置阻尼34,在调整第二叶片串32的导风方向时,可根据需要将第二转轴320停止在任意角度位置,而非仅上文所述的极限位置。在第二转轴320借助于阻尼34停止转动后,第一转轴310仍然独立转动,从而实现独立调节第一叶片串31的导风方向。这样,就方便地实现了将出气口302分区段调整出风方向。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转轴320 的末端322构造有轴向向外伸出的第二转动销325。阻尼34为环形件,并穿设在第二转动销325上。在壳体30上构造有与第二转动销325适配的销孔305。第二转动销325转动地延伸穿过销孔305,并且阻尼320与销孔305 接合在一起,而不会第二转轴320一起转动。可选地,沿销孔305的侧壁构造有容纳槽306,阻尼34收容在容纳槽306内。容纳槽306对阻尼34起到保护作用,以减小阻尼34被污染或损坏的几率。
还如图6和图8所示,出风装置3还包括连接第一转轴310 和第二转轴320的离合结构35。离合结构35设置成具有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具体地,当离合结构35处于接合状态时,第一转轴310带动第二转轴320同步转动;当离合结构35处于脱离状态时,第一转轴310相对于第二转轴320独立转动。换句话说,在离合结构35的接合状态中,离合结构35 将转动力从第一转轴310传递给第二转轴320;在离合结构35的脱离状态中,离合结构35不传递上述的转动力。这样,可通过离合结构35方便地控制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的转动状态。
可选地,离合结构35设置成通过改变第一转轴310的转动方向来在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切换。如前文所述,第二转轴320可以由第一转轴310驱动而转动。这样,在限位部33、阻尼34和离合结构35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改变第一转轴310的转动方向,可方便地实现第一转轴 310和第二转轴320的不同转动状态:离合结构35处于接合状态,第一转轴310与第二转轴320同步转动;离合结构35处于脱离状态,第二转轴320 由阻尼34保持停止转动,第一转轴310单独反向转动;离合结构35处于脱离状态,第二转轴320转动到极限位置并由阻尼34保持停止在该极限位置,第一转轴310单独反向转动。由此,实现了整体出气口302的出风方向,或分区段调节出气口302的出风方向。具体调节过程,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可选地,离合结构35还构造为包括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当离合结构35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处时,第一转轴310会沿转动方向带动第二转轴320同步转动(即,离合结构35处于接合状态)。当离合结构35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时,第一转轴310相对于第二转轴320独立转动(即,离合结构35处于脱离状态)。通过设置两个接合位置,方便地实现了通过控制第一转轴310的转动方向实现离合结构35在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的切换。
图9和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离合结构35的结构。如图9和图10所示,离合结构35包括在第一转轴310的末端312的端面上的轴向向外延伸的凸台314和第二转轴320的始端323的端面上的轴向向外延伸的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第一转轴310的末端312上还具有沿周向偏离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的第一配合区316。第二转轴320的末端322上还具有沿周向偏离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的第二配合区326。第一转轴310 的凸台314的两个径向面分别为第一接合面351和第二接合面352。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的两个径向面分别为第三接合面353和第四接合面354。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配合到第二配合区326中,并且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配合到第一配合区316中。在离合结构35的装配状态下,第一接合面351与第三接合面353相对应,第二接合面352与第四接合面354相对应。这样,在离合结构35的接合状态下,第一接合面351与第三接合面 353保持顶靠,以使得第一接合面351推动第三接合面353;或第二接合面 352与第四接合面354保持顶靠,以使得第二接合面352推动第四接合面 354;由此实现了第一转轴310带动第二转轴320同步转动。在离合结构35 的脱离状态下,第一接合面351与第三接合面353分开且第二接合面352 和第四接合面354分开;这样实现了第一转轴310独立于第二转轴320转动。
还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对应的圆心角小于第二配合区326对应的圆心角;对于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和第一配合区316,也是如此。可选地,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和第二转轴 320的凸台324对应的圆心角的相等,例如为90度;相应地,第一配合区 316和第二配合区326对应的圆心角也相等,例如为270度。这样,在离合结构35的脱离状态中,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在第二配合区326内转动,同时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在第一配合区316内转动。应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将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和第二转轴320的凸台 324对应的圆心角以及第一配合区316和第二配合区326对应的圆心角构造成成其他角度;也可以将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和第二转轴320的凸台 324对应的圆心角构造为不相等,相应地,第一配合区316和第二配合区 326对应的圆心角也不相等,只要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和第二转轴320 的凸台326能够分别在相应地第二配合区326和第一配合区316内转动即可,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和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 可构造成凸起,第一配合区316和第二配合区326可构造成凹槽;反之亦然。这样,将凸起配合到凹槽内,就可以形成上述的离合结构35。这种凸起-凹槽配合保证了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始终连接,减少了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由于横向错开而造成出风装置3故障的几率。
可选地,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和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 中的一个可以构造成凹槽,另一个可以构造成凸起。凹槽对应的圆心角大于凸起对应的圆心角。将凸起配合到凹槽内,也可以形成上述的离合结构 35。
可选地,第一转轴310上的凸台或凹槽可以形成在第一转轴 310的末端312的周向面上;相应地,第二转轴320上的凸台或凹槽可以形成在第二转轴320的始端323的周向面上,以实现第一转轴310上的凸台或凹槽与第二转轴320上的凹槽或凸台的相互配合。
还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一转轴310的末端312上偏离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和第一配合区316构造有第一转动销317。在第二转轴320的始端323上偏离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和第二配合区326构造有转动槽328。第一转动销317转动地插入到转动槽328内。这样,第一转动销317和转动槽328的插入配合保证了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始终处于连接状态,不会意外横向错开。应理解的是,第一转动销317可以构造在第二转轴320的始端323上,相应地,转动槽328构造在第一转轴 310的末端312上。
下面以图9和图10所示的离合结构35为例,并参照图11a 到图16c来描述出风装置3的工作过程。
以图11a、图11b和图11c所示的状态为出风装置3的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下,如图11a所示,相邻第一叶片311之间的间隙和相邻第二叶片321之间的间隙的朝向为彼此分开。第一叶片311引导的气流与第二叶片321引导的气流流向也彼此分开。例如,第一叶片311朝向右,第二叶片321朝向左。这样,第一叶片311引导气流吹向右,第二叶片321 引导气流吹向左(如图11a中的箭头所示)。在此状态下,如图11b所示,壳体30上的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转轴320上的第二限位块332之间的角度约为180度;如图11c所示,第一转轴310的凸台314上的第一接合面 351与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上的第三接合面353接触。
接下来,如图12c所示,第一转轴3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约 90度并推动第二转轴320克服阻尼34的阻力相应地顺时针转动约90度。如图12b所示,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之间的角度变成为约90 度。如图12a所示,相邻第一叶片311之间的间隙和相邻第二叶片321之间的间隙均朝向正前方。这样,第一叶片311和第二叶片321均引导气流吹向正前方(如图12a中的箭头所示)。
接下来,如图13c所示,第一转轴310沿顺时针方向再转动约90度并推动第二转轴320克服阻尼34的阻力相应地顺时针再转动约90 度。如图13b所示,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接触,第二转轴320 到达其极限位置。如图13a所示,相邻第一叶片311之间的间隙与相邻第二叶片321之间的间隙的朝向为彼此靠近。第一叶片311引导的气流与第二叶片321引导的气流流向也朝向彼此。例如,第一叶片311朝向左,第二叶片321朝向右。这样,第一叶片311引导气流吹向左,第二叶片321 引导气流吹向右(如图13a中的箭头所示)。
在图13a、图13b和图13c的状态下,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均不能再顺时针转动。此时,可以将第一转轴310切换为逆时针转动。如图14c所示,第二转轴320在阻尼34的阻力下不转动;第一转轴310 相对于第二转轴320独立逆时针转动约180度,使得第一转轴310的凸台 314上的第二接合面352与第二转轴320的凸台324上的第四接合面354接触。此时,如图14b所示,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之间的角度再次变成为约180度。还如图14a所示,相邻第一叶片311之间的间隙和相邻第二叶片321之间的间隙彼此平行并均指向第一侧向。例如,第一叶片311和第二叶片321均朝向左,这样,第一叶片311和第二叶片321均引导气流吹向左(如图14a中的箭头所示)。
接下来,如图15c,第一转轴310再逆时针转动90度。如图15b 所示,第一转轴310推动第二转轴320克服阻尼34的阻力相应地顺时针转动约90度。还如图15a所示,相邻第一叶片311之间的间隙和相邻第二叶片321之间的间隙再次回复到均朝向正前方。这样,第一叶片311和第二叶片321均引导气流吹向正前方(如图15a中的箭头所示)。
接下来,如图16c,第一转轴310再逆时针转动90度。如图16b 所示,第一转轴310推动第二转轴320克服阻尼34的阻力相应地顺时针再转动约90度。如图16b所示,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再次接触,第二转轴320再次到达其极限位置。还如图16a所示,相邻第一叶片311 之间的间隙和相邻第二叶片321之间的间隙再次彼此平行,但均指向与第一侧向相反的第二侧向。例如,第一叶片311和第二叶片321均朝向右,这样,第一叶片311和第二叶片321均引导气流吹向右(如图16a中的箭头所示)。
接下来,第一转轴310可再次切换为顺时针转动。接下来的运动过程与前文所述的运动过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从上述描述可知,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3可以实现第一转轴310(或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转轴320(或第二叶片串32) 同步转动(如图11c、图12c、图13c、图15c和图16c)以及第一转轴310 (或第一叶片串31)相对于第二转轴320(或第二叶片串32)独立转动(如图14c),并由此可实现朝向正前方出风(如图12a和图15a)、斜朝向单一侧向出风(如图14a和16a)、斜朝向两个侧向出风(如图11a)和斜朝向中间出风(如图13a)。这实现了将出气口302分区段调节出风方向,提高了汽车1的乘坐舒适性。
应理解的是,第二转轴320不但可以停止在其极限位置,而且也可以停止在除极限位置之外的任意位置,这只需要第一转轴310沿与在前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即可。例如,在图11b的状态下,如果第一转轴310逆时针转动,则第二转轴320会在阻尼34的阻力作用下保持不转动,而第一转轴310则相对于第二转轴320独立逆时针转动。这样,可以实现出风装置3在多个方向上出风,这进一步提高了汽车1的乘坐舒适性。
还如图5所示,在出风装置3的进气口301处还设置有导风叶片36。导风叶片36可往复摆动,以驱动气流在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的径向的一侧或两侧流过,这可进一步调节出风装置3的出风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汽车1的乘坐舒适性。例如,如图17a所示,导风叶片 36摆动到与上壳体361接触,气流则从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的下侧流过(如图17a中的箭头所示);如图17b所示,导风叶片36摆动到与上壳体361和下壳体362平行,气流则从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 的两侧均流过(如图17b中的箭头所示);再如图17c所示,导风叶片36 摆动到与下壳体362接触,气流则从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的上侧流过(如图17c中的箭头所示)。
还如图4和图5所示,在壳体30内在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以及出气口302之间设置有分风板38。分风板38具有对应于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的沿径向的两侧的两个导风侧面,即,对应于上壳体361的第一导风侧面381和对应于下壳体362的第二导风侧面382。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分风板38的横截面大体为三角形。当然,分风板38 的截面形状也可以适配于壳体30的形状构造成其他形状,只要保证在分风板38与上壳体361和下壳体362之间形成宽度均匀气流通道即可。分风板 38可以进一步调节气流流出出气口302的方向,而且可以防止从外界直接接触到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提高了出风装置3的安全性能。
第二实施例
图18和图19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的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与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3的整体结构类似,区别仅在于:在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中省去了阻尼34,但是在第一转轴 310的末端312和第二转轴320的始端323之间设置了阻尼39,从而离合结构35更换为离合结构390。例如,阻尼39为环形件,套装在第一转动销 317上并容纳在转动槽328中。简单起见,这里不再详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的结构。
下文仍参照图11a到图17c来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 的工作过程。
以图11a、图11b和图11c所示的状态为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的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下,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之间的角度约为180度;第一接合面351与第三接合面353接触。
接下来,如图12c,第一转轴3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约90度并推动第二转轴320相应地顺时针转动约90度。如图12b所示,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之间的角度变成为约90度。
接下来,如图13c所示,第一转轴310沿顺时针方向再转动约90度并推动第二转轴320相应地顺时针再转动约90度。如图13b所示,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接触,第二转轴320到达其极限位置。此时,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均不能再顺时针转动。
接下来,将第一转轴310切换为沿逆时针转动。虽然第二接合面352与第四接合面354未接触,但是在阻尼39的作用下,第二转轴320 仍随着第一转轴310同步运动逆时针转动。直到第一限位块331与第二限位块332再次接触,第二转轴320再次到达其极限位置。在此情况下,第二转轴320停止;第一转轴310则克服阻尼39的阻力独立继续逆时针转动,直到第二接合面352与第四接合面354接触为止。
然后,将第一转轴310再次切换为顺时针转动。虽然第一接合面351与第三接合面353未接触,但是在阻尼39的作用下,第二转轴320 仍随着第一转轴310同步运动顺时针转动。接下来的运动过程与前文所述的运动过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在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中,也可以实现第一转轴310(或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转轴320(或第二叶片串 32)的同步转动,以及第一转轴310(或第一叶片串31)相对于第二转轴 320(或第二叶片串32)的独立转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与图11a到图16c 类似的将出气口302分区段调节出风方向的作用。
第三实施例
图20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出风装置5的结构。如图 20所示,壳体30内形成有第一风道303和第二风道304。第一风道303和第二风道304中均设置有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在这种情况下,出风装置5的出气口相应地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风道303和第二风道304。这样实现了使用一个出风装置5在更多方向上出风的作用。在两个出气口之间设置或集成其他部件(例如,显示屏)的情况下,第三实施例的出风装置5更加适用,这是由于可以将该部件或显示屏与出风装置5形成一个完整的部件,以方便在汽车1中装配。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的出风装置5中,不同风道中的叶片串可以各自的电机单独驱动,也可以由一个电机来驱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装置5还可以有更多的风道,并且在每个风道中均设置有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叶片串31和第二叶片串32,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图21示意性地显示了第四实施例的出风装置6的结构,图中未示出上壳体和下壳体。第四实施例的出风装置6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区别在于:导风叶片36通过传动机构与第一转轴310和第二转轴320相连来驱动。简单起见,这里仅描述该区别。
如图21所示,在第二转轴320的末端322处安装有销轮329,在导风叶片36的相应端部上安装有槽轮363。在销轮329上构造有相对设置的柱销327和圆弧部328,在槽轮363上沿转动方向间隔开地构造有两个插槽(即,第一插槽364a和第二插槽364b)以及被两个插槽分隔开的三个凹槽,即,第一凹槽364c、第二凹槽364d和第三凹槽364e。随着销轮329 正向或反向转动,柱销327能够插入到相应的插槽内或从插槽中离开以带动槽轮363转动,从而带动导风叶片36转动,并且随着销轮329正向或反向转动,销轮329的圆弧部328在三个凹槽(即,第一凹槽364c,第二凹槽364d和第三凹槽364e)中切换,以实现导风叶片36在上中下位置切换。具体地,当圆弧部328处于第一凹槽364c中时,导风叶片36摆动到与上壳体361接触;当圆弧部328处于第三凹槽364e中时,导风叶片36被摆动到与下壳体362接触;当圆弧部328处于第二凹槽364d中时,导风叶片 36与上壳体361和下壳体362平行并且保持不转动。由此,销轮329与槽轮363形成了间歇传动机构,并且实现了导风叶片36的摆动。根据这种结构,无需再配置专用于驱动导风叶片36摆动的电机,节省了电机的数量,降低了出风装置6的成本,并且简化了出风装置6的结构,以便于安装在狭小的空间中,例如安装在狭小的立柱21上(如图2所示)。
应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间歇传动机构,例如棘轮机构、凸轮槽轮机构、偏心轮分度轮机构等,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的是,在出风装置仅具有一个或更多个串联的叶片串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上述的传动机构同时与叶片串的转轴和导风叶片相连,以仅通过一个电机驱动导风叶片摆动和叶片串转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导风叶片36也可以由独立的电机来驱动,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图22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五实施例的出风装置7的结构。第五实施例的出风装置7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3结构类似。简单起见,这里仅描述区别。如图22和图23所示,上述区别仅在于:第一叶片串31的第一转轴310还包括从其端部轴向延伸出的延伸部318。第一转轴310的始端313与电机相连,末端与壳体30转动接合。延伸部318穿过第二叶片串22的第二转轴320。例如,第二转轴320为中空结构,延伸部318从第二转轴320的内部延伸穿过,并且与壳体30转动接合。这样,在第五实施例的出风装置7中省去了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3的壳体30内隔板309。从整体上看,第二叶片串32承载在第一转轴310的延伸部318上并且通过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3的离合结构35来驱动转动,这里不再赘述。在装配过程中,仅需要将第二叶片串32简单地穿设到延伸部318上即可,简化了出风装置7的装配。另外,延伸部318可以与第一转轴310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成型然后装配在一起。当然,延伸部318 也可以形成在第二转轴320上,并且从第一转轴310的内部穿过。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例如发明概念等)已经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本专利文件的说明书中描述和/或在图中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仅以举例的方式提出,并不打算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如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和/或图中所说明的本发明中所体现的发明概念的元素的结构和/或安排仅是说明性的。尽管在本专利文件中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示例性实施例和替代性实施例的主题事项的等同物、修改、变化等是可能的,并被认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所有这些主题事项(例如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 都旨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应注意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和/ 或安排中(例如在概念、设计、结构、装置、形式、装配、构造、手段、功能、系统、过程/方法、步骤、过程/方法步骤的顺序、操作、操作条件、性能、材料、组成、组合等方面)可以做出各种/其他修改、变化、替代、等同、改变、遗漏等)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所有这些主题(例如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都旨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打算局限于本专利文件的说明书和/或图中所描述的主题(如细节、结构、功能、材料、行为、步骤、顺序、系统、结果等)。考虑到本专利文件的权利要求将被适当地解释为涵盖本发明主题的完整范围(例如包括任何和所有这样的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应理解本专利文件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提供示范性实施例的主题的描述,而不是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可以包括常规技术(例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修改、变化、组合、等价物中实施和/或集成的技术),或者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用技术(现在和/或未来),具有执行说明书中描述的功能和过程/操作和/或图中说明的能力。所有这些技术(例如以实施例、修改、变化、组合、等同物等方式实现的技术)都被认为是在本专利文件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列表:
汽车:1
仪表罩:2
立柱:21
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3
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
第三实施例的出风装置:5
第四实施例的出风装置:6
第五实施例的出风装置:7
壳体:30
第一叶片串:31
第二叶片串:32
限位部:33
阻尼:34
第一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离合结构:35
导风叶片:36
分风板:38
阻尼:39
进气口:301
出气口:302
第一风道:303
第二风道:304
销孔:305
容纳槽:306
第一出气口:307
第二出气口:308
隔板:309
第一转轴:310
第一叶片:311
第一转轴的末端:312
第一转轴的始端:313
第一转轴的凸台:314
第一配合区:316
第一转动销:317
延伸部:318
第二转轴:320
第二叶片:321
第二转轴的末端:322
第二转轴的始端:323
第二转轴的凸台:324
第二配合区:326
第二转动销:325
柱销:327
转动槽:328
销轮:329
第一限位块:331
第二限位块:332
第一接合面:351
第二接合面:352
第三接合面:353
第四接合面:354
上壳体:361
下壳体:362
槽轮:363
第一插槽:364a
第二插槽:364b
第一导风侧面:381
第二导风侧面:382
第二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离合结构:390 。

Claims (10)

1.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提供供气流通过所述壳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第一叶片串,其设置为包括第一转轴和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的多个第一叶片;
第二叶片串,其设置为包括第二转轴和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上的多个第二叶片;
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倾斜布置;多个所述第二叶片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倾斜布置;
所述第一叶片串和所述第二叶片串对应于出气口的延伸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被配置为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适于相对于所述壳体同步转动或者所述第一转轴适于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为由致动装置驱动而转动;
优选地,所述致动装置为包括电机;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轴设置为由所述第一转轴驱动而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同轴线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和/或所述第二转轴为中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包括第一出气口和位于第一出气口附近的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叶片串设置为对应于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叶片串设置为对应于所述第二出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中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叶片串和所述第二叶片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转轴转动的极限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离合结构;所述离合结构设置成具有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
当所述离合结构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当所述离合结构处于脱离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结构设置成当所述第二转轴被所述限位部限制时,所述第一转轴沿转动方向继续独立转动而使得所述离合结构从所述接合状态切换到所述脱离状态;
优选地,所述离合结构设置成在所述第二转轴未被所述限位部限制时,所述离合结构处于所述接合状态;
优选地,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阻尼,所述阻尼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阻尼;所述阻尼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使得在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独立转动时,所述第二转轴停止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中的一者还包括从其端部轴向延伸穿过另一者并与所述壳体转动接合的延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离合结构,所述离合结构设置成具有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当所述离合结构处于所述接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当所述离合结构处于脱离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优选地,所述离合结构设置成通过改变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方向来在所述接合状态和所述脱离状态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离合结构包括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当所述离合结构处于所述第一接合位置和所述第二接合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处时,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当所述离合结构处于所述第一接合位置和所述第二接合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时,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独立转动;
优选地,所述离合结构包括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一接合面的第三接合面和对应于第二接合面的第四接合面;在所述接合状态中,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三接合面保持顶靠或所述第二接合面和所述第四接合面保持顶靠;在所述脱离状态中,所述第一接合面与所述第三接合面分开且所述第二接合面和所述第四接合面分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的靠近所述第二转轴的末端上;所述第三接合面和所述第四接合面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的靠近所述第一转轴的始端上;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转轴的末端的端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轴向向内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为所述第一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转轴的末端的周向面上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为所述第一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始端的端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轴向向内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三接合面和所述第四接合面为所述第二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始端的周向面上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台或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三接合面和所述第四接合面为所述第二转轴的凸台或凹槽的两个径向面。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CN202211082565.XA 2022-09-06 2022-09-06 出风装置和汽车 Pending CN1176983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2565.XA CN117698383A (zh) 2022-09-06 2022-09-06 出风装置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2565.XA CN117698383A (zh) 2022-09-06 2022-09-06 出风装置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8383A true CN117698383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46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82565.XA Pending CN117698383A (zh) 2022-09-06 2022-09-06 出风装置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9838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66843B2 (en) Double-shaft damper assembly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101403440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5009807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US20220145970A1 (en) Drive unit for actuating a plurality of functions of an air vent system of a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air vent system with a drive unit of this type
KR101993325B1 (ko) 수퍼 회전 캠
EP2650152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WO2023035813A1 (zh)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JP5471710B2 (ja) 空気通路調節装置
CN117698383A (zh) 出风装置和汽车
KR101758722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20200001684A1 (en) Door drive device
US20020019212A1 (en) Air conditioner unit
WO201511506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1884130B2 (en) Bearing arrangement and air vent having such a bearing arrangement
JP200010863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ドア駆動機構
CN115139755A (zh) 出风装置及包括其的车辆
EP1726460B1 (en) Air distribution device with dependent rotation movements of rotary flaps
US7431639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 assembly structure of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 and link module for use therein
WO2024051665A1 (zh) 出风装置和汽车
WO2017110870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910559B (zh) 空调出风调节机构及调节方法
CN106994878B (zh) 用于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hvac)系统的活门组件和包括所述活门组件的hvac系统
KR101030501B1 (ko) 차량용 에어컨디셔닝 도어용 액츄에이터의 모터 결합구조 및 체결 방법
CN115379713A (zh) 用于载具的通风装置
JP202107972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