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1514A - 一种电缆t接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缆t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1514A
CN117691514A CN202311552453.0A CN202311552453A CN117691514A CN 117691514 A CN117691514 A CN 117691514A CN 202311552453 A CN202311552453 A CN 202311552453A CN 117691514 A CN117691514 A CN 117691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sheath
cables
cross
grou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524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栋梁
刘俊旭
龙晓慧
李彦澄
赵翔
赵晓慧
常昊天
夏璐
刘洋
谢龙至
亓帅
汪浩博
陈楠
杨思宁
蒋陶宁
高平平
钟小江
许利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Yanta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Yanta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Yanta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5245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915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91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15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T接系统。其中,该电缆T接系统,包括: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一个T接电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电缆,T接电路包括接地箱、第一保护接地箱、至少两个T接头和至少两个第二电缆;其中,至少两个T接头一一对应安装在至少两根第一电缆上,T接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电缆护层和T接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电缆护层通过第一保护接地箱连接并接地;至少两个T接头的第三端与至少两个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且T接头的第三端对应的第三电缆护层通过接地箱接地。采用上述方案的本公开可以提高电缆与电缆之间进行T接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缆T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设备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T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用电量与日俱增。与以往的架空线路相比,电缆具有供电可靠性强,布线不受地面空间建筑物的影响,对环境的电磁干扰小,对人身安全性较高,维护费用比较小等诸多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架空线与电缆之间连接主要通过电缆终端塔来实现,电缆与电缆之间连接主要通过电缆接头、T接接头来实现。电缆与电缆连接后,可能改变原接地方案,特别是通过电缆T接接头来实现的电缆连接,不仅电缆T接接头的位置无法移动,而且电缆敷设要求高、接地方案更为复杂,具备电缆感应电压超限等问题,导致电缆与电缆之间进行T接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缆T接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缆T接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缆T接系统,包括: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一个T接电路,所述电缆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电缆,所述T接电路包括接地箱、第一保护接地箱、至少两个T接头和至少两个第二电缆;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T接头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至少两根第一电缆上,所述T接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电缆护层和所述T接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电缆护层通过所述第一保护接地箱连接并接地;
所述至少两个T接头的第三端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且所述T接头的第三端对应的第三电缆护层通过所述接地箱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进行护层桥接的过程中,确定所述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其中,电缆感应参数包括缆芯导体的感应电压、缆芯导体的感应电流、电缆护层感应电压以及电缆护层感应电流;
若所述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则对所述第一电缆的型号和/或长度进行调整;
若所述第二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则对所述第二电缆的型号和/或长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包括:
采用增加虚拟段的解析法或仿真法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其中,所述缆芯导体对应的自阻抗为无穷小,所述缆芯导体对应的互阻抗为零,所述缆芯导体对应的分路阻抗为无穷大,所述电缆护层对应的自阻抗为对应接地电缆阻抗,所述电缆护层对应的互阻抗为零,所述电缆护层对应的分路阻抗为无穷大。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在所述感应电压和所述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度大于不平衡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铜质连片和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其中,
所述第一铜质连片和所述第一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缆护层连接,所述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缆护层连接;
所述第一铜质连片和所述第一护层保护器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T接电路还包括至少两根第一同轴电缆和至少两根第二同轴电缆;其中,
所述第一同轴电缆和所述第一电缆护层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同轴电缆和所述第二电缆护层一一对应,所述铜质连片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同轴电缆与所述第一电缆护层连接,所述铜质连片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同轴电缆与所述第二电缆护层连接。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接地箱还包括接地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通过所述接地设备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箱为第二保护接地箱,所述第二保护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铜质连片和至少两个第二护层保护器;其中,
所述第二铜质连片、所述第二护层保护器和所述第二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护层连接,所述第二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箱为第一直接接地箱,所述第一直接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三铜质连片,其中,
所述第三铜质连片和所述第二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三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护层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三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两个第一终端头、至少两个第二终端头、第二直接接地箱和交叉接地箱,所述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和交叉互联箱;其中,
所述第一终端头、所述第二终端头和所述第一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终端头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终端头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终端头对应的第四电缆护层通过所述第二直接接地箱接地,所述第二终端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五电缆护层和所述第二终端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六电缆护层通过所述交叉接地箱交叉连接并接地;
所述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至少两根第一电缆上,所述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七电缆护层和所述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八电缆护层通过所述交叉互联箱交叉连接并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叉互联箱包括N+1个第四铜质连片和N+1个第三护层保护器,N为正整数;其中,
第N个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一端和第N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七电缆护层连接,第N+1个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八电缆护层连接,第1个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1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八电缆护层连接;
所述第四铜质连片和所述第三护层保护器一一对应,且所述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三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叉接地箱包括N+1个第五铜质连片,N为正整数;其中,
第N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一端和第N个第二终端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五电缆护层连接,第N+1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个第二终端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六电缆护层连接,第1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1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六电缆护层连接,所述N+1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T接电路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终端头;其中,
所述第三终端头和所述第二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三终端头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第二端连接。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电缆T接系统,包括: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一个T接电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电缆,T接电路包括接地箱、第一保护接地箱、至少两个T接头和至少两个第二电缆;其中,至少两个T接头一一对应安装在至少两根第一电缆上,T接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电缆护层和T接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电缆护层通过第一保护接地箱连接并接地;至少两个T接头的第三端与至少两个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且T接头的第三端对应的第三电缆护层通过接地箱接地。因此,通过在T接电路中的T接侧护层安装一个接地箱,形成T接侧接地方案,同时,T接头的原两侧护层接入保护接地箱,并使之接通,形成原两侧相连,并且原电缆整个接地系统还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的交叉互联接地系统,不会对原接地方案造成影响及变化,并且无需固定设置T接头的位置,在电缆交叉互联电路的任意一段电缆任意点均可以设置T接电路,可以提高电缆与电缆之间进行T接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可以便于电缆敷设,并且T接头不需要进行加长处理,制作、施工方便。
本公开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公开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缆T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保护接地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直接接地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护层桥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相反,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对于单芯电力电缆而言,金属护套的感应电势与三芯电缆不同。三芯电力电缆的三根线芯共用同一个金属护套,当三相电流基本平衡时,三相感应电流几乎为0。由于单芯电缆每根线芯专用一个金属护套,因此金属护套上始终有感应电动势存在。
感应电压的大小与电缆的负载电流及同一回路中电缆的敷设方式及线路长度有关,同时也与周围回路的排列方式、距离有关。尤其当电缆很长时,护层上的感应电压可达到较高的数值。金属护层通过接地线与大地之间形成回路,会产生感应环流,金属护套环流出现异常,很可能使电缆外护套破损,出现多点接地现象。外护套破损,既增加了主绝缘水树枝老化的几率,又易诱发局部放电和电树枝,对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很大威胁。
随着电缆越来越多,电缆开断、电缆T接越来越多,电缆与电缆之间连接主要通过电缆接头、T接接头来实现,电缆开断、电缆T接以后,对原接地方案可能造成变化。具体而言,需要进行电缆开断、电缆T接时,有以下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交叉互联接头换为三通T接头,接头处安装两个保护接地,一个直接接地箱,同时要把两个交叉互联接地方式更换为两个保护接地箱和两个直接接地箱,如每段电缆较长时,还需增加回流线。然而,三通T接头位置固定,敷设要求高,并且接地方案改造复杂,三通T接头需要加长型,制作、施工困难。
第二种方案:接头处安装三个直接接地箱。然而,T接点位置固定,敷设要求高,并且三通T接头需要加长型,制作、施工困难。
综上,相关技术中电缆与电缆之间进行T接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较低。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缆T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电缆T接系统,包括: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一个T接电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电缆1,T接电路包括接地箱3、第一保护接地箱4、至少两个T接头5和至少两个第二电缆2;其中,
至少两个T接头5一一对应安装在至少两根第一电缆1上,T接头5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电缆护层和T接头5的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电缆护层通过第一保护接地箱4连接并接地;
至少两个T接头5的第三端与至少两个第二电缆2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且T接头5的第三端对应的第三电缆护层通过接地箱3接地。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电缆1指的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中原有的电缆。该第一电缆1的数量例如可以为三,如图1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T接电路中T接头5和第二电缆2的数量与第一电缆1的数量相同。例如,当第一电缆1的数量为三时,任一T接电路中T接头5和第二电缆2的数量也为三。
根据一些实施例,T接电路中的接地箱3例如可以为第一直接接地箱或第二保护接地箱。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接地箱,例如第一保护接地箱和第二保护接地箱,均包括至少两个铜质连片和至少两个护层保护器;其中,铜质连片的两端用于连接电缆,并且至少两个铜质连片的其中一端与至少两个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少两个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保护接地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铜质连片和护层保护器的数量均为三,并且该保护接地箱还包括保护接地箱壳体和接地设备;其中,铜质连片和护层保护器均设置在保护接地箱壳体内部,并且该三个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通过接地设备接地。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和“第二”,例如第一保护接地箱和第二保护接地箱中的“第一”和“第二”,均仅做区分使用,并无特殊含义。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保护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铜质连片和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其中,第一铜质连片和第一电缆一一对应,且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第一电缆护层连接,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第二电缆护层连接;第一铜质连片和第一护层保护器一一对应,且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T接电路还包括至少两根第一同轴电缆和至少两根第二同轴电缆;其中,第一同轴电缆和第一电缆护层一一对应,第二同轴电缆和第二电缆护层一一对应,铜质连片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同轴电缆与第一电缆护层连接,铜质连片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同轴电缆与第二电缆护层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接地箱还包括接地设备;其中,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通过接地设备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保护接地箱中,第一铜质连片、第一护层保护器、第一同轴电缆、第二同轴电缆的数量均为三。
易于理解的是,通过采用同轴电缆接入该保护接地箱后,分别连接铜质连片的两端,即连接该同轴电缆的内外层导体,即可以实现该同轴电缆内外层导体的连通。同时,铜质连片采用护层保护器与接地设备断开。
根据一些实施例,接地箱3为第二保护接地箱时,第二保护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铜质连片和至少两个第二护层保护器;其中,
第二铜质连片、第二护层保护器和第二电缆一一对应,且第二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第三电缆护层连接,第二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第二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
至少两个第二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保护接地箱也包括接地设备;其中,
至少两个第二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通过接地设备接地。
易于理解的是,T接电路中,T接侧护层安装一个直接接地箱或保护接地箱,形成T接侧接地方案。同时,T接头的原两侧护层采用同轴电缆接入保护接地箱,并使之接通,形成原两侧相连,并且原电缆整个接地系统还是交叉互联接地系统。因此,可以无需固定设置T接头的位置,在电缆交叉互联电路的任意一段电缆任意点均可以设置T接电路,可以提高电缆与电缆之间进行T接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可以便于电缆敷设,并且T接头不需要进行加长处理,制作、施工方便。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两个第一终端头6、至少两个第二终端头7、第二直接接地箱8和交叉接地箱9,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10和交叉互联箱11;其中,
第一终端头6、第二终端头7和第一电缆1一一对应,且第一终端头6与第一电缆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终端头7与第一电缆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终端头6对应的第四电缆护层通过第二直接接地箱8接地,第二终端头7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五电缆护层和第二终端头7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六电缆护层通过交叉接地箱9交叉连接并接地;
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10一一对应安装在至少两根第一电缆1上,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10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七电缆护层和交叉互联头10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八电缆护层通过交叉互联箱11交叉连接并接地。
根据一些实施例,终端头,又称直接头,其作用是装配到电缆线路的首末端,用以完成与其他电气设备连接的装置。终端头包括但不限于户外终端头、户内终端头、肘形终端头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头6、第二终端头7、交叉互联头10的数量也与第一电缆1的数量相同。例如,第一终端头6、第二终端头7、交叉互联头10的数量也可以为三,如图1所示。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直接接地箱,例如,第一直接接地箱和第二直接接地箱,均包括至少两个铜质连片,其中,至少两个第三铜质连片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根据一些实施例,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直接接地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直接接地箱包括三个铜质连片、直接接地箱壳体和接地设备;其中,三个铜质连片设置在直接接地箱壳体内部,并且该三个铜质连片之间的连接点通过接地设备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接地箱为第一直接接地箱时,第一直接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三铜质连片,其中,第三铜质连片和第二电缆一一对应,且第三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第三电缆护层连接,至少两个第三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缆交叉互联电路中的第二直接接地箱中包括三个第六铜质连片,该第六铜质连片和第一电缆一一对应,且第六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第四电缆护层连接,该三个第六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交叉互联箱包括N+1个第四铜质连片和N+1个第三护层保护器,N为正整数;其中,
第N个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一端和第N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七电缆护层连接,第N+1个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八电缆护层连接,第1个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1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八电缆护层连接;
第四铜质连片和第三护层保护器一一对应,且第四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第三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至少两个第三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四铜质连片的数量和第三护层保护器的数量同样与第一电缆的数量相同。例如,第四铜质连片的数量和第三护层保护器的数量也可以为三,即N为2,如图1所示。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交叉接地箱包括N+1个第五铜质连片,N为正整数;其中,
第N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一端和第N个第二终端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五电缆护层连接,第N+1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个第二终端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六电缆护层连接,第1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二端和第N+1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六电缆护层连接,N+1个第五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五铜质连片的数量同样需要与第一电缆的数量相同。例如,第五铜质连片的数量可以为三,即N为2,如图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较长的电缆线路,可以将每500-1000m分为一段电缆,每段电缆之间用交叉互联电路把它们相连,如图2所示,护层三相之间用交叉互联箱完成换位连接,护层保护器装在每个交叉互联箱内,每大段电缆的2端护层分别互联并接地,即护层交叉互联接地。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T接电路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终端头;其中,
第三终端头和第二电缆2一一对应,且第三终端头与第二电缆2的第二端连接。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缆T接系统,包括: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一个T接电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电缆,T接电路包括接地箱、第一保护接地箱、至少两个T接头和至少两个第二电缆;其中,至少两个T接头一一对应安装在至少两根第一电缆上,T接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电缆护层和T接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电缆护层通过第一保护接地箱连接并接地;至少两个T接头的第三端与至少两个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且T接头的第三端对应的第三电缆护层通过接地箱接地。因此,通过在T接电路中的T接侧护层安装一个接地箱,形成T接侧接地方案,同时,T接头的原两侧护层接入保护接地箱,并使之接通,形成原两侧相连,并且原电缆整个接地系统还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的交叉互联接地系统,不会对原接地方案造成影响及变化,并且无需固定设置T接头的位置,在电缆交叉互联电路的任意一段电缆任意点均可以设置T接电路,可以提高电缆与电缆之间进行T接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可以便于电缆敷设,并且T接头不需要进行加长处理,制作、施工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图1所示的T接头的原两侧护层接入保护接地箱,并使之接通,形成原两侧相连,并且原电缆整个接地系统还是电缆交叉互联电路的交叉互联接地系统,称为护层桥接。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护层桥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
具体的,该护层桥接方法,包括:
步骤S101,在进行护层桥接的过程中,确定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
根据一些实施例,电缆感应参数指的是电缆在通电后产生的感应参数。该电缆感应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缆芯导体的感应电压、缆芯导体的感应电流、电缆护层感应电压以及电缆护层感应电流等。
根据一些实施例,确定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时,可以采用增加虚拟段的解析法或仿真法计算得到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虚拟段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电缆段、虚拟杆塔段等。采用多虚拟段与原电缆进行连接,可以实现不同接地方式设置,可实现电缆分段模型护层交叉互联、1端保护接地、1端直接接地及任意复杂接地方式。
根据一些实施例,采用增加虚拟电缆段的解析法或仿真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缆芯导体对应的自阻抗为无穷小,缆芯导体对应的互阻抗为零,缆芯导体对应的分路阻抗为无穷大,电缆护层对应的自阻抗为对应接地电缆阻抗,电缆护层对应的互阻抗为零,电缆护层对应的分路阻抗为无穷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缆护层对应的自阻抗为对应接地电缆阻抗时,该对应接地电缆阻抗例如可以为选取的同轴电缆2层对应层的阻抗。
步骤S102,若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则对第一电缆的型号和/或长度进行调整;
根据一些实施例,在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度大于不平衡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
例如,若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中的缆芯导体的感应电压和缆芯导体的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度大于不平衡度阈值,则说明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或者,
若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中的电缆护层感应电压以及电缆护层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度大于不平衡度阈值,则说明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平衡度阈值并不特指某一固定阈值,该不平衡度阈值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步骤S103,若第二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则对第二电缆的型号和/或长度进行调整。
例如,若第二电缆感应参数中的缆芯导体的感应电压和缆芯导体的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度大于不平衡度阈值,则说明第二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或者,
若第二电缆感应参数中的电缆护层感应电压以及电缆护层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度大于不平衡度阈值,则说明第二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护层桥接方法,通过采用增加虚拟电缆(杆塔)段的解析法或仿真法计算电缆型号、长度对护层桥接方案中感应电压、电流的影响,并对电缆型号、长度进行调整,可以提高电缆T接系统构建的准确性,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电缆,减少不必要的投资,降低工程造价,可以快速高效的判断其是否运行安全,提醒建管单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有效避免发生故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可以针对不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一个T接电路,所述电缆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电缆,所述T接电路包括接地箱、第一保护接地箱、至少两个T接头和至少两个第二电缆;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T接头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至少两根第一电缆上,所述T接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电缆护层和所述T接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电缆护层通过所述第一保护接地箱连接并接地;
所述至少两个T接头的第三端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电缆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且所述T接头的第三端对应的第三电缆护层通过所述接地箱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护层桥接的过程中,确定所述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其中,电缆感应参数包括缆芯导体的感应电压、缆芯导体的感应电流、电缆护层感应电压以及电缆护层感应电流;
若所述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则对所述第一电缆的型号和/或长度进行调整;
若所述第二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则对所述第二电缆的型号和/或长度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包括:
采用增加虚拟段的解析法或仿真法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电缆对应的第一电缆感应参数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对应的第二电缆感应参数,其中,所述缆芯导体对应的自阻抗为无穷小,所述缆芯导体对应的互阻抗为零,所述缆芯导体对应的分路阻抗为无穷大,所述电缆护层对应的自阻抗为对应接地电缆阻抗,所述电缆护层对应的互阻抗为零,所述电缆护层对应的分路阻抗为无穷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感应电压和所述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度大于不平衡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电缆感应参数不满足电缆护层桥接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铜质连片和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其中,
所述第一铜质连片和所述第一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缆护层连接,所述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缆护层连接;
所述第一铜质连片和所述第一护层保护器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T接电路还包括至少两根第一同轴电缆和至少两根第二同轴电缆;其中,
所述第一同轴电缆和所述第一电缆护层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同轴电缆和所述第二电缆护层一一对应,所述铜质连片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同轴电缆与所述第一电缆护层连接,所述铜质连片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同轴电缆与所述第二电缆护层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接地箱还包括接地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通过所述接地设备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箱为第二保护接地箱,所述第二保护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铜质连片和至少两个第二护层保护器;其中,
所述第二铜质连片、所述第二护层保护器和所述第二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护层连接,所述第二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护层保护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护层保护器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箱为第一直接接地箱,所述第一直接接地箱包括至少两个第三铜质连片,其中,
所述第三铜质连片和所述第二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三铜质连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护层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三铜质连片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T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交叉互联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交叉互联电路、至少两个第一终端头、至少两个第二终端头、第二直接接地箱和交叉接地箱,所述交叉互联电路包括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和交叉互联箱;其中,
所述第一终端头、所述第二终端头和所述第一电缆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终端头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终端头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终端头对应的第四电缆护层通过所述第二直接接地箱接地,所述第二终端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五电缆护层和所述第二终端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六电缆护层通过所述交叉接地箱交叉连接并接地;
所述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至少两根第一电缆上,所述至少两个交叉互联头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七电缆护层和所述交叉互联头的第二端对应的第八电缆护层通过所述交叉互联箱交叉连接并接地。
CN202311552453.0A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电缆t接系统 Pending CN1176915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2453.0A CN117691514A (zh)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电缆t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52453.0A CN117691514A (zh)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电缆t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1514A true CN117691514A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3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52453.0A Pending CN117691514A (zh) 2023-11-20 2023-11-20 一种电缆t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915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ong et al. Online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of HV cable faults by sheath system currents
Pons et al. Impact of MV ground fault current distribution on global earthing systems
Bak et al. High voltage AC underground cable systems for power transmission–A review of the Danish experience, part 1
CN110706568A (zh) 电缆故障模拟装置及系统
Magg et al. Connecting networks with VSC HVDC in Africa: Caprivi Link interconnector
CN205487486U (zh) 一种高压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结构
CN211529450U (zh) 电缆故障模拟装置及系统
Tziouvaras et al. Protection of mixed overhead and underground cable lines
He et al. Fault identification of high-voltage cable sheath grounding system based on ground current analysis
Khamlichi et al. Measuring cable sheath currents to detect defects in cable sheath connections
Antoniou et al. DC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LVAC distribution cables
Kaloudas et al. Methodology for the selection of long‐medium‐voltage power cable configurations
Peng et al. Edge computing based fault sensing of the distribution cables based on time-domain analysis of grounding line current signals
CN117691514A (zh) 一种电缆t接系统
CN111898319A (zh) 一种高压电缆金属护套环流抑制方式选择的最优计算方法
Li 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n lengthening the high‐voltage cable section and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able joints via alternative bonding methods
CN204596526U (zh) 一种电线间漏电保护电缆
Kehl et al. Cross-bonding for MV cable systems: advantages and impact on accessories design
Di Silvestre et al. Interconnections criteria of grounding grids in global grounding systems
Candela et al. A comparison of special bonding techniques fo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ables
D'Souza et al. Conversion of 230 kV Switchyard to Gas-Insulated Substation in a Gas Plant
CN110297163B (zh) 一种电力电缆在线检测和监测系统及其通讯方法
Papadopoulos et al. Modelling aspects of sheath bonding in medium-voltage cable systems: Operational condition
Cerretti et al.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tion of screen currents due to cross country faults in MV cable distribution networks
KR100557778B1 (ko) 동심 중성선 순환 전류 저감 또는 억제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