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6407A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6407A
CN117676407A CN202211062262.1A CN202211062262A CN117676407A CN 117676407 A CN117676407 A CN 117676407A CN 202211062262 A CN202211062262 A CN 202211062262A CN 117676407 A CN117676407 A CN 117676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portion
ear
earphone
hook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622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江
胡偲
郑泽英
张浩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6226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764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76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64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包括钩状部和与钩状部连接的保持部,至少部分钩状部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保持部用于接触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不与钩状部连接的自由端伸入耳部的耳甲腔内,以使得保持部相对于人体矢状轴倾斜设置,这样有利于增大保持部的重心与耳部的上耳根之间的距离,也即降低保持部在佩戴状态下的重心,从而改善耳机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耳机这类电子设备,也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式耳机和骨导式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式耳机和无线式耳机。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钩状部和与钩状部连接的保持部,至少部分钩状部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保持部用于接触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不与钩状部连接的自由端伸入耳部的耳甲腔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不与钩状部连接的自由端伸入耳部的耳甲腔内,以使得保持部相对于人体矢状轴倾斜设置,这样有利于增大保持部的重心与耳部的上耳根之间的距离,也即降低保持部在佩戴状态下的重心,从而改善耳机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所述用户的耳部一轮廓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耳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且沿人体冠状轴观察的前侧视角示意图;
图5是图2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且沿人体矢状轴观察的后侧视角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保持部朝向耳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且沿人体冠状轴观察的前侧视角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保持部朝向耳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且沿人体冠状轴观察的前侧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结合图1,用户的耳部100除了外耳道101及其附近的耳甲腔102之外,耳甲艇103、三角窝104等部位在三维空间中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容积,也可以用于实现耳机的佩戴需求。换言之,通过合理地设计耳机的结构,并借助用户的耳部100除了外耳道101以外的部位,同样能够实现耳机的佩戴及机械振动的传播,并“解放”用户的外耳道101,进而既能够增加用户的身体健康,又能够降低交通意外的发生概率。基于此,本申请另辟蹊径地提出一种耳机,并主要是借助用户的耳部100的上半部分(具体可以是耳甲腔102、耳甲艇103、三角窝104、对耳轮105、耳舟106、耳轮107等部位所在的区域),以实现耳机的佩戴及机械振动的传播。当然,为了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及可靠性,也可以进一步借助用户的耳垂108等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外耳道具有一定的深度以延伸至鼓膜,但是为了便于描述,并结合图1,本申请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耳道具体是指其背离鼓膜的入口,也即是耳孔。进一步地,本申请所述的“耳部的前侧”是一个相对于“耳部的后侧”的概念,前者指耳部背离头部的一侧,例如图1,后者指耳部朝向头部的一侧,他们均是针对用户的耳部。进一步地,耳部100的外耳道外围还有耳屏109,其中相较于耳甲腔、耳甲艇和三角窝等部位在三维空间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容积,也即这些部位分别沿靠近用户的头部的方向朝耳部的后侧凹陷,耳屏则沿背离用户的头部的方向朝耳部的前侧凸起。
众所周知地,在医学、解剖学等领域中,可以定义人体的矢状面(SagittalPlane)、冠状面(Coronal Plane)和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三个基本切面以及矢状轴(Sagittal Axis)、冠状轴(Coronal Axis)和垂直轴(Vertical Axis)三个基本轴。其中,矢状面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冠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水平面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相应地,矢状轴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垂直通过冠状面的轴,冠状轴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垂直轴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基于此,结合图1,X、Y和Z三个方向可以分别简单地视作人体冠状轴、人体矢状轴和人体垂直轴;XY、XZ和YZ三个平面可以分别简单地视作人体水平面、人体冠状轴和人体矢状面。
结合图2及图3,耳机10可以包括钩状部11和与钩状部11连接的保持部13,至少部分钩状部11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保持部13用于接触耳部的前侧,以允许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一同夹持耳部。换言之,在三维空间中,钩状部11和保持部13可以不共面。其中,保持部13可以具有彼此正交的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前述厚度方向定义为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靠近或者远离耳部的方向,保持部13在前述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保持部13在前述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基于此,钩状部11可以包括与保持部13连接的连接段111和与连接段111连接的自由段112,连接段111和自由段112在前述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保持部13的相背两侧。进一步地,在垂直于前述厚度方向的参考平面(例如纸面所在平面)上,连接段111与保持部13在前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间距(例如图2中T1所示)可以介于10mm与17mm之间。优选地,前述最大间距可以介于11mm与14mm之间。如此,这样既有利于增大保持部13的重心与耳部的上耳根之间的距离,也即降低保持部13在佩戴状态下的重心,又有利于增大保持部13的质心与耳部的对耳轮之间的距离,也即耳机10在用户进行诸如左右摇头、低头抬头和上蹦下跳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耳部的对耳轮或者上耳根的转动惯量得以增大,从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ANSI:S3.36,S3.25和IEC:60318-7标准可以制得一含头部及其(左、右)耳部的模拟器,例如GRAS 45BC KEMAR,因此本申请中“用户佩戴耳机”或者“耳机处于佩戴状态”这类描述可以指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基于此,本申请所述的“佩戴状态”可以指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之后的正常佩戴状态;为了便于描述,前述正常佩戴状态可以进一步从耳部的前侧、后侧等视角进行示意,例如图4及图5所示的正常佩戴状态。当然,由于用户存在个体差异,耳机10的实际佩戴状态相较于前述正常佩戴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地,本申请所述的重心是指地球对物体中每一微小部分引力的合力作用点,本申请所述的质心是指物质系统上被认为质量集中于此的一个假想点。一般地,可以简单地认为我们所处环境的重力场是均匀的,因此质心与重心可以简单地视作重合。基于此,可以用铅垂线找一个物体(例如保持部13)的重心。其中,为了便于测量保持部13的重心,可以先将保持部13沿图2所示的参考线RL从耳机10上分离下来。基于此,参考线RL可以是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之间的分界线。例如:如果钩状部11内置有弹性金属丝,保持部13为塑胶制件,两者接插连接,那么破坏两者之间的接插连接关系,即可将保持部13从耳机10上取下。再例如:如果钩状部11和保持部13分别为塑胶制件,两者通过胶接、卡接、接插中的至少一种方式连接,那么破坏两者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样可以将保持部13从耳机10上取下。
进一步地,耳机10还可以包括机芯14、主板15和电池16。其中,机芯14主要是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机械振动(也即是“发声”),并可以通过相应的导体与主板15、电池16电性连接;主板15主要是用于控制机芯14的发声;电池16主要是用于给机芯14的发声提供电能。当然,本申请所述的耳机10还可以包括麦克风、拾音器这类传声器,也可以进一步包括蓝牙这类通信器件,它们通过相应的导体与主板15、电池16电性连接,以实现相应的功能。进一步地,在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由于保持部13主要是位于用户的耳部的前侧,如图4所示,使得保持部13除了用于设置机芯14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便于用户与耳机10进行交互的功能按键。基于此,主板15也可以设置在保持部13,以缩短机芯14及其它诸如功能按键等与主板15之间的走线距离。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4及图2,在佩戴状态下,并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保持部13的长度方向与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之间的夹角(例如θ所示)可以介于15°与60°之间。优选地,前述夹角可以介于25°与45°之间。其中,结合图4及图2,由于保持部13一般设置成规则结构,例如保持部13的外形设置成圆角矩形,使得保持部13至少在外形上相对于一平行于保持部13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例如点划线SA所示)对称设置,也即夹角θ可以为对称轴SA与人体矢状轴Y之间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2所示,保持部13具有不与钩状部11连接的自由端131和与钩状部11连接的连接端132。其中,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可以相较于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更远离钩状部11的自由段112远离连接段111的端部。此时,在佩戴状态下,并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如图4所示,保持部13不与钩状部11连接的自由端131相较于保持部13与钩状部11连接的连接端132更靠近用户的头顶。如此,保持部13相对于人体矢状轴倾斜设置,使得保持部13在佩戴状态下朝向耳部的外耳道倾斜,以增加保持部13的重心与耳部的上耳根之间的距离,也即降低保持部13在佩戴状态下的重心,这样有利于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4,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与耳部的对耳轮接触,以使得保持部13至少在耳部的对耳轮处压紧耳部;保持部13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正投影至耳部时与耳部的耳甲腔部分重叠,也即耳部的耳甲腔被保持部13至少部分覆盖。优选地,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正投影至耳部时与耳部的外耳道至少部分错开,也即耳部的外耳道至少部分不被保持部13覆盖,以便于“解放”耳部的外耳道。如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耳部的耳甲艇被保持部13至少部分覆盖,本实施例中耳部的耳甲腔被保持部13至少部分覆盖,也即保持部13在佩戴状态下朝向耳部的外耳道倾斜,使得保持部13的质心与耳部的对耳轮之间的距离增大,也即耳机10在用户进行诸如左右摇头、低头抬头和上蹦下跳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耳部的对耳轮或者上耳根的转动惯量得以增大,这样有利于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4,在人体矢状面所在参考平面(例如YZ平面)上,保持部13的重心(例如G所示)与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之间的距离(例如T2所示)与保持部13的长度(例如L所示)之间的比值可以介于0.5与0.75之间。如此,在其他诸如保持部13倾斜设置的条件一定的下,保持部13的重心更远离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使得保持部13的质心与耳部的对耳轮之间的距离增大,也即耳机10在用户进行诸如左右摇头、低头抬头和上蹦下跳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耳部的对耳轮或者上耳根的转动惯量得以增大,这样有利于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其中,人体矢状面所在参考平面也可以定义为一垂直于保持部13的厚度方向的参考平面。
进一步地,保持部13的长度(例如图4中L所示)可以介于22mm与35mm之间。优选地,前述长度可以介于25mm与32mm之间。其中,保持部13的长度太短,例如短到无法接触耳部的对耳轮,不利于保持部13与钩状部11一同夹持用户的耳部;而保持部13的长度太长,例如长到一大部分伸出耳部的耳轮,容易导致用户或者第三者碰到耳机10,不利于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沿保持部13的长度方向且由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指向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的正方向上,保持部13在其长度的3/4处的宽度与保持部13在其长度的1/4处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可以介于1与2之间。优选地,前述比值可以介于1与1.3之间。如此,有利于使得保持部13的重心(也即质心)往其连接端132偏移,从而有利于增大保持部13的重心与耳部的上耳根之间的距离,以及增大保持部13的质心与耳部的对耳轮之间的距离。
基于上述的描述,机芯14可以设置在保持部13,保持部13在佩戴状态下也可以朝向耳部的外耳道倾斜,使得机芯14可以位于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以缩短机芯14(具体可以为保持部13上的出声孔)与耳部的外耳道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增加用户听到的机芯14发出的声音的强度。进一步地,如果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设置地较其自由端131更宽些,那么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允许设置的机芯14的体积也可以更大些,这样有利于增大机芯14发出的声音的强度。
作为示例性地,电池16可以设置在钩状部11中(图未示出),具体地,电池16可以靠近钩状部11的自由段112设置。这样有利于增大电池16的容量,以及均衡耳机10的重量分布。
作为示例性地,例如图2及图3,机芯14、主板15和电池16可以设置在保持部13内。如此,由于没有电池16的干扰,钩状部11可以仿形设置成与耳部的后侧(以及头部)贴合更好的结构,这样有利于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其中,机芯14可以位于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电池16可以位于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此时,通过改变机芯14的体积、电池16的容量等参数,可以调整保持部13的重心的位置。例如:电池16相较于机芯14更靠近自由端131,机芯14在保持部13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电池16在前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6或者图9,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可以相较于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更靠近钩状部11的自由段112远离连接段111的端部。此时,在佩戴状态下,并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如图8或者图11所示,保持部13不与钩状部11连接的自由端131相较于保持部13与钩状部11连接的连接端132更远离用户的头顶。如此,保持部13同样相对于人体矢状轴倾斜设置,以增加保持部13的重心与耳部的上耳根之间的距离,也即降低保持部13在佩戴状态下的重心,这样有利于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作为示例性地,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不与钩状部11连接的自由端131可以伸入耳部的耳甲腔内,以允许保持部13相对于人体矢状轴倾斜设置。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是:机芯14、主板15和电池16同样可以设置在保持部13内,以使得钩状部11的仿形结构不会更电池16干扰。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机芯14可以相较于电池16更靠近自由端131,以缩短机芯14(具体可以为保持部13上的出声孔)与耳部的外耳道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增加用户听到的机芯14发出的声音的强度。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虽然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设置成伸入耳部的耳甲腔内,但保持部13并不伸入耳部的外耳道内,以便于“解放”外耳道。其中,考虑到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可能会遮盖外耳道的一部分,这种情景不能与保持部13直接插入外耳道混为一谈,也即两者不同。
进一步地,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可以抵靠或者压持在耳部的耳甲腔内,例如保持部13在其长度方向上抵靠在耳部的耳甲腔内,再例如保持部13在其厚度方向上压持在耳部的耳甲腔内。如此,除了钩状部11在耳部的后侧施加夹持力并形成摩擦力等作用力之外,保持部13还可以与耳部的耳甲腔内形成抵接力或者夹持力并形成摩擦力等作用力,从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工作中发现:当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设置成伸入耳部的耳甲腔内时,保持部13会至少部分覆盖耳部的耳屏;而耳部的耳屏一般沿背离用户的头部的方向朝耳部的前侧凸起,使之容易被保持部13压持,长时间佩戴耳机10时容易引起不适。为此,保持部13设置成在佩戴状态下避让耳部的耳屏,以避免对耳部的耳屏造成挤压,从而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6及图7,在保持部13朝向耳部的内侧,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相较于自由端131部分凸出,以使得保持部13朝向耳部的内侧在整体上并非为平面。其中,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与耳屏周围的皮肤接触,使得保持部13的其他区域能够避让耳部的耳屏。进一步地,由于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相对于自由端131部分凸出,而电池16又可以设置在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使得电池16在保持部13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得以增大,有利于增大电池16的容量,从而延长耳机10的待机/使用时长。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9及图10,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相对于自由端131弯折,以使得保持部13在整体上并非为平面。其中,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与耳屏周围的皮肤接触,使得保持部13的其他区域能够避让耳部的耳屏。进一步地,由于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相对于自由端131弯折,而机芯14和电池16又可以分别设置在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和连接端132,使得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和自由端131之间的弯折处可以恰好对应于机芯14和电池16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6至图11所示的两种实施例,其主要区别在于: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在佩戴状态下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位置,其中相较于图6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图9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保持部13的连接端132在佩戴状态下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位置更靠近耳部的上耳根,也即更靠近用户的头顶。
除了优化保持部13及其中相关结构之外,优化耳机10的重量分布以及耳机10提供的夹持力,同样有利于改善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作为示例性地,钩状部11的质量与保持部13的质量之间的比值可以介于1/9至1/2之间。优选地,前述比值可以介于1/6.5至1/3.5之间。如此,在其他诸如保持部13的重心与耳部的上耳根之间的距离以及保持部13的质心与耳部的对耳轮之间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钩状部11的质量、保持部13的质量等参数,以增加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其中,当沿图2所示的参考线RL切割耳机10之后,其中一部分即可视作保持部13,另一部分即可视作钩状部11,以便于分别测量钩状部11和保持部13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钩状部11可以包括与保持部13连接的弹性金属丝和包覆于弹性金属丝的弹性包覆体,弹性金属丝主要是使得钩状部11与保持部13配合以提供相应的夹持力,弹性包覆体主要是用于改善钩状部11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及其与耳部的后侧(以及头部)之间的贴合度。其中,弹性包覆体的厚度可以介于1mm与3.5mm之间。优选地,前述厚度可以介于1.5mm与2.5mm之间。进一步地,弹性包覆体的邵氏硬度可以为0-40A;优选地,前述邵氏硬度可以为0-10A。相应地,弹性包覆体的材质可以为硅胶、发泡海绵、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其中,考虑到弹性包覆体需要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弹性包覆体的材质可以优选为单一的硅胶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或者海绵与硅胶的复合结构,例如海绵包覆在弹性金属丝上而硅胶又包覆在海绵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持部13可以包括壳体和包覆于壳体的弹性覆层,壳体主要是用于容纳机芯14、主板15、电池16等结构件以及与钩状部11配合以提供相应的夹持力,弹性覆层主要是用于改善保持部13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及其与耳部的前侧之间的贴合度。类似地,弹性覆层的厚度可以介于1mm与3.5mm之间。优选地,前述厚度可以介于1.5mm与2.5mm之间。进一步地,弹性覆层的邵氏硬度可以为0-40A;优选地,前述邵氏硬度可以为0-10A。相应地,弹性覆层的材质可以为硅胶、发泡海绵、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其中,考虑到弹性覆层需要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弹性覆层的材质可以优选为单一的硅胶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或者海绵与硅胶的复合结构,例如海绵包覆在壳体上而硅胶又包覆在海绵上。进一步地,对于海绵与硅胶的复合结构,海绵可以主要是位于保持部13的自由端131,以使得保持部13通过海绵及其上的硅胶与耳部接触,也即保持部13中海绵所在的区域较其他区域更加柔软。其中,保持部13中海绵所在的区域的面积可以大于2×2mm2;优选地,前述面积可以大于5×5mm2
作为示例性地,在佩戴状态下,保持部13和钩状部11对用户的耳部施加的夹持力可以介于0.1N至0.5N之间。优选地,前述夹持力可以介于0.15N至0.3N之间。其中,夹持力过大,不利于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舒适度;而夹持力过小,不利于耳机10在佩戴方面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夹持力可以借助拉力计测量得到。例如:将耳机10佩戴在上述模拟器或者用户的耳部上,也即佩戴状态;然后将拉力计固定在保持部13背离耳部的一侧,随即拉动拉力计,并观察;在保持部13朝向用户的耳部的一侧恰好与用户的皮肤分离时,读出拉力计上显示的拉力,该拉力即可简单地视作夹持力。
进一步地,钩状部11沿保持部13的厚度方向正投影至保持部13时可以与保持部13部分重叠。如此,以在佩戴状态下,钩状部11和保持部13不仅可以从耳部的前侧和后侧两个方向压持耳部,而且前述夹持力主要表现为压应力,有利于增加佩戴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钩状部和与所述钩状部连接的保持部,至少部分所述钩状部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所述保持部用于接触所述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保持部不与所述钩状部连接的自由端伸入所述耳部的耳甲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的自由端抵靠或者压持在所述耳部的耳甲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有彼此正交的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厚度方向定义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保持部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耳部的方向,所述保持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所述保持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抵靠在所述耳部的耳甲腔内,或者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压持在所述耳部的耳甲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不伸入所述耳部的外耳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设置成在佩戴状态下避让所述耳部的耳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部朝向所述耳部的内侧,所述保持部与所述钩状部连接的连接端相较于所述保持部的自由端部分凸出,以在佩戴状态下,所述保持部的连接端与所述耳部的耳屏周围的皮肤接触,所述保持部的其他区域能够避让所述耳部的耳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与所述钩状部连接的连接端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自由端弯折,以在佩戴状态下,所述保持部的连接端与所述耳部的耳屏周围的皮肤接触,所述保持部的其他区域能够避让所述耳部的耳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有彼此正交的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厚度方向定义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保持部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耳部的方向,所述保持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在佩戴状态下,并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长度方向与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之间的夹角介于15°与6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状部的质量与所述保持部的质量之间的比值介于1/9至1/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佩戴状态下,所述保持部和所述钩状部对所述耳部施加的夹持力介于0.1N至0.5N之间。
CN202211062262.1A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耳机 Pending CN1176764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2262.1A CN117676407A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2262.1A CN117676407A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6407A true CN117676407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7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62262.1A Pending CN117676407A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7640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2043B2 (ja) 耳介用装置を備える眼鏡
US9788099B2 (en) Ear tip with stabilizer
US6810987B1 (en) Earbud headset
CN115767343A (zh) 骨传导耳机
WO2009116272A1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聴取装置
JP2012170136A (ja) 改良された耳ユニットと呼ばれる装置
US11252493B2 (en) Hearing device and earphone
KR102345210B1 (ko) 음향 출력 장치
CN117676407A (zh) 一种耳机
JP6911769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117676408A (zh) 一种耳机
WO2024045046A1 (zh) 一种耳机
WO2024045045A1 (zh) 一种耳机
KR102382256B1 (ko) 음향 출력 장치
CN113099339A (zh) 耳廓夹持结构、骨传导听音装置和听音方法
CN218888675U (zh) 一种耳机
CN217904625U (zh) 一种头戴的开放式tws耳机结构
CN210986375U (zh) 头戴式耳机
CN218783893U (zh) 一种开放式蓝牙耳机
US20240147115A1 (en) Open-ear bluetooth earphone
CN220653512U (zh) 一种有线骨传导耳机
WO2024060065A1 (zh) 一种耳机
US20240073578A1 (en) Earphone housing and earphone
CN217116360U (zh) 一种夹耳式无线耳机
CN210518775U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