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4914A - 充能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能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4914A
CN117674914A CN202211049431.8A CN202211049431A CN117674914A CN 117674914 A CN117674914 A CN 117674914A CN 202211049431 A CN202211049431 A CN 202211049431A CN 117674914 A CN117674914 A CN 1176749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ing
charging
signal
charging signal
indic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494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振伟
唐瑜键
吴毅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4943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7491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3343 priority patent/WO202404583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674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49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充能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提高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该方法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和载波信号;其中,充能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载波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波;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Description

充能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能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通常包括读写器(Reader)和标签(Tag)。读写器可以发送载波信号为标签提供能量或提供载波,或者发送信令对标签进行寻呼,指示标签发起接入等操作,或者也可以向标签发送数据信号,以实现与标签的通信。
其中,对于需要储能的标签来说,读写器可以通过载波信号对标签进行充能,也可以通过数据信号对标签进行充能。但是采用载波信号或数据信号对标签进行充能时,充能效率较低,对于距离较远的标签,还可能会充能失败。
所以,如何提高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能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能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充能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载波信号;载波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波;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基于第一方面,在正常的载波信号、数据信号之外,引入专用的充能信号,由于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可以提升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同时,仍保留了载波信号用于正常的通信(如作为上行通信的载波),可以避免第一设备(如读写器)做干扰消除时复杂度的增加。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比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至少3dB。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令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其中,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第一设备可以将充能信号在选择信令、寻呼信令、查询信令、信标信令等信令或信号前发送,发送机制灵活,保证了第二设备可以先进行充能,后进行通信,进而保证第二设备可以正常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发送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信令的发送数量。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与第一信令之间可以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能力和/或类型,确定第一阈值和/或第二阈值。
基于上述两种可能的设计,通过对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限制,可以保证第一设备可以及时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避免第二设备因能量不足导致无法正常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除了可以在第一信令之前发送之外,还可以在除第一信令之外的其他下行信令(即第二信令)之前发送,有利于在第二设备较多或者通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行盘存,增强了第二设备的续航能力,确保第二设备可以更长时间持续工作。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载波信号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或者,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上行信号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充能信号。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第一设备通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使得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接收充能信号,实现充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除了可以在第一信令之前发送之外,还可以在除第一信令之外的其他下行信令(即第二信令)之后发送,有利于在第二设备较多或者通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行盘存,增强了第二设备的续航能力,确保第二设备可以更长时间持续工作。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完下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第一设备通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可以使得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接收充能信号,实现充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充能结束。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还用于指示第一参数的取值;其中,第一参数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子载波间隔SCS、带宽、符号长度、单双边带、定时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考虑到充能时间较长,第一设备也可以结合不同波形的充能信号传输一些公共信息,以提升传输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能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充能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载波信号;其中,载波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波;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基于第二方面,在正常的载波信号、数据信号之外,引入专用的充能信号,由于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可以提升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同时,仍保留了载波信号用于正常的通信(如作为上行通信的载波),可以避免第一设备(如读写器)做干扰消除时复杂度的增加。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比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至少3dB。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一信令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第一设备可以将充能信号在选择信令、寻呼信令、查询信令、信标信令等信令或信号前发送,发送机制灵活,保证了第二设备可以先进行充能,后进行通信,进而保证第二设备可以正常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接收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信令的接收数量。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与第一信令之间可以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通过对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限制,可以保证第一设备可以及时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避免第二设备因能量不足导致无法正常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信令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除了可以在第一信令之前发送之外,还可以在除第一信令之外的其他下行信令(即第二信令)之前发送,有利于在第二设备较多或者通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行盘存,增强了第二设备的续航能力,确保第二设备可以更长时间持续工作。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载波信号之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或者,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上行信号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充能信号。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第一设备通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使得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接收充能信号,实现充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信令之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除了可以在第一信令之前发送之外,还可以在除第一信令之外的其他下行信令(即第二信令)之后发送,有利于在第二设备较多或者通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行盘存,增强了第二设备的续航能力,确保第二设备可以更长时间持续工作。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完下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第一设备通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可以使得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接收充能信号,实现充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进行充能信号检测。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之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充能结束。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还用于指示第一参数的取值;其中,第一参数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子载波间隔SCS、带宽、符号长度、单双边带、定时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考虑到充能时间较长,第一设备也可以结合不同波形的充能信号传输一些公共信息,以提升传输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的第一设备,以实现上述第一设备所执行的功能,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设备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等,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硬件执行上述第一设备所执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如,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充能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载波信号;载波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波;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比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至少3dB。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令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其中,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发送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信令的发送数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能力和/或类型,确定第一阈值和/或第二阈值。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第二设备发送载波信号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或者,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上行信号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完下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充能结束。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还用于指示第一参数的取值;其中,第一参数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子载波间隔SCS、带宽、符号长度、单双边带、定时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可能的设计中所涉及的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示例中的相应功能,具体可以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有益效果也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应用于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的第二设备,以实现上述第二设备所执行的功能,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设备,也可以是第二设备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等,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硬件执行上述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如,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充能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载波信号;其中,载波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波;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比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至少3dB。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一信令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的接收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信令的接收数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信令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载波信号之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或者,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上行信号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信令之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之前,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完下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用于进行充能信号检测。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之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充能结束。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还用于指示第一参数的取值;其中,第一参数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子载波间隔SCS、带宽、符号长度、单双边带、定时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中所涉及的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示例中的相应功能,具体可以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有益效果也可以参见上述第二方面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或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充能方法。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上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器位于所述通信装置之外。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器位于所述通信装置之内。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和存储器还可能集成于一个器件中,即处理器和存储器还可以被集成在一起。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信息和/或发送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用于与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模块进行通信。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输入输出接口和逻辑电路;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信息;逻辑电路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充能方法,根据信息进行处理和/或生成信息。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当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充能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充能方法被执行。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充能方法被执行。
其中,第五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如第三方面所述的第一设备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第二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FID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读写器分离式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读写器集中式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标签进行选择、盘存、访问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冲突或标签无响应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的单播通信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标签进行充能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标签进行充能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时域位置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时域位置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时域位置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时间间隔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时域位置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时域位置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生成方式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生成方式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生成方式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信号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之前,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描述。
物联终端设备:物联终端设备的供能是物联网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一方面,物联终端设备的生命周期通常以年为单位,甚至长达十年,数量巨大的物联终端设备分布范围广,不少还安装于施工难度大的位置,定期更换物联终端设备的电池所产生的维护成本过高,迫切需要在物联终端设备的生命周期内避免更换电池。另一方面,长寿命且满足终端设备模组额定电压和功率要求的高性能电池往往成本较高,甚至与终端设备模组本身可比拟,从而显著抬升了网络成本。最后,百亿甚至千亿量级的物联终端设备若均采用电池供电,将消耗巨量物资,并造成严重的环保压力。综上,不依赖电池供电的物联终端设备是下一代物联网的重要演进趋势,是进一步拓展物联市场空间的使能特性。
被动物联网(p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Passive IoT):是一种支持免电池终端设备的蜂窝物联通信技术,面向相比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对终端设备成本和功耗更敏感的下一级物联市场。Passive IoT的终端设备功耗需要达成1uW量级至100uW量级,成本需要达成1美分量级至10美分量级。覆盖和组网能力需支持与蜂窝网络共部署,例如室内与小站共部署,中射频单元典型间距为20~30米;室外与杆站共部署,典型站间距为200~300米。
无源物联终端设备:参考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从实现角度,无源物联终端设备可分为三种类型:被动(passive)标签、半被动(semi-passive)标签以及主动(active)标签。三种类型终端设备的差别在于:
被动标签:自身不产生载波信号,上行通过反射并调制外部载波的方式传输数据,反射信号功率取决于下行接收信号功率(可低至-30dBm),且反射信号不经过功率放大。被动标签功耗通常约1uW。
半被动标签:同样自身不产生载波信号,上行通过反射并调制外部载波的方式传输数据,但反射信号经过功率放大(例如,放大增益10dB~15dB),反射信号功率取决于下行接收信号功率(可低至-50dBm)和功率放大增益。被动标签功耗通常约100uW。
主动标签:自身可产生载波信号,上行可基于自身载波信号调制并传输数据,且上行信号发射功率不取决于下行接收信号功率,经过功率放大可达到较大功率(例如,-20dBm~-10dBm)。主动标签功耗通常达200~500uW。
上述三种标签中,被动标签主要适用于短距通信,例如室内小站头端间距20~30米的较密集部署场景。半被动标签通信距离通常可达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NLOS)信道下100~200米,适用于中短距通信,例如室内小站以及室外(园区)杆站站间距200~300米的场景。主动标签通信距离通常可达NLOS信道下300~500米,室内小站以及室外杆站和宏站场景均可采用。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用于身份识别,进一步的也可以用于用户数据读取和写入。RFID系统通常可以包括读写器(Reader)和标签(Tag),读写器也可以描述为阅读器。
其中,如图1所示,读写器通过向低成本的标签发送激励信号为标签提供能量,标签接收读写器发送的信令或数据,并通过反射信号向读写器发送信令或数据,通过这种方式读写器可以识别标签的标识信息(即实现盘存),以及对标签进行读写等操作。
示例性的,在分离式架构下,读写器可以包括辅助器(helper)和接收器(receiver)。如图2所示,helper可以负责通过前向链路(或者描述为下行链路)向标签发送激励信号,receiver可以负责通过反向链路(或者描述为上行链路)从标签接收反射信号。另外,receiver可以生成相关的传输内容(如数据或信令),通过前传下行链路发送给helper,helper通过前向链路进行转发。
helper与receiver之间的前传链路可以采用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新空口(new radio,NR)技术或者5G侧行链路(sidelink,SL)技术传输,即receiver可以生成传输内容(如信令或数据),通过5G NR空口技术作为前传链路发送给helper,helper再在前向链路上转发该信令或数据。
在集中式或一体式架构下,除了读写器与标签间通过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进行信号的激励和反射之外,如图3所示,读写器还可以与集中控制单元(如基站)进行通信,集中控制单元可以对读写器使用的前向链路的资源和发送行为进行一定的调度、控制等,也可能通过读写器向标签转发数据,或接收数据等。集中控制单元与读写器间的通信也可以采用5G NR技术或者5G SL技术。
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可以对标签进行选择(select)、盘存(inventory)、访问(access)等操作。选择操作用于为盘存和访问选择一个或一组标签。盘存操作可以理解为读写器识别标签的过程,RFID标签盘存速率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访问操作可以理解为读写器与标签交互的过程。标签在访问前需要被读写器识别。
示例性的,以一体式架构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分离式架构也是类似的,发信号的时候,读写器相当于helper,收信号时,读写器相当于receiver),读写器对标签进行选择、盘存、访问的流程可以如图4所示。参见图4,该流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读写器向标签发送选择信令。
其中,选择信令可以包含标签某一标识信息(identification,ID)的全部或部分,据此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标签(例如可以指示产品电子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的前4比特为0011的标签),并指示这些标签的盘存标志位取值如何改变(盘存标志位在标签内部进行存储,用于后续的盘存过程)。
标签根据选择信令中包含的ID的全部或者部分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如果符合,则根据选择信令中的指示调整自己盘存标志位的取值,准备参与后续的盘存流程。对于后续的盘存流程来说,选择信令为可选的,即可以对于一个盘存流程前无选择信令,直接就发送查询(query)信令开始盘存,也可以对于每个盘存流程前均有选择信令,也可以发送一个选择信令,之后在时间上顺次有多个查询初始化的盘存流程等。
2、读写器向标签发送查询信令,初始化一个盘存流程。
其中,查询信令用于初始化一个盘存流程,指示盘存标志位为某个取值的标签参与该盘存流程,且指示一个计数器(counter)取值的范围或最大值,参与后续盘存流程的标签在该范围内各自选择一个随机数初始化自己的counter,以后标签每收到一个查询响应(QueryRep),则counter-1。当标签判断counter到0时,可以选择一个16位随机数(randomnumber 16,RN16)作为临时ID,并发送给读写器。且发送上行时,根据查询信令中指示的上行传输参数进行传输。查询信令还可以指示一些传输相关的参数,如上行的传输速率、码率、重复次数、带宽等参数。
其中,查询响应信令用于指示所有标签的counter-1。
3、当读写器检测到单个标签反馈RN16时,说明盘存正常,则按照图4中的流程(或者描述为单标签响应流程)进行,向该标签发送确认(acknowledgment,ACK)信令。该标签收到后则发送自己的ID,如EPC(或者标签ID(TID))。如EPC信令接收正确,则读写器发送下一条查询类信令,如查询响应信令,则标签知道自己盘存成功,将盘存标志位翻转(如从A翻转到B)。如EPC信令未正确接收,则读写器发送NAK,则标签知道当前盘存失败,盘存标志位不翻转,等待参与下一个盘存流程。
其中,确认信令可以包括标签之前反馈的16位随机数,作为对标签反馈的确认。
4、读写器还可以向标签发送查询调整(QueryAdjust)信令,改变或不改变counter的取值范围,并指示标签根据该范围重新初始化自己的counter取值。
其中,查询调整信令用于指示所有标签重选随机数初始化counter。
5、当多个标签均反馈RN16,读写器无法解出时,说明标签冲突,则读写器不会发送确认(ACK),而是按照图5中的流程(或者描述为标签冲突的流程)直接发送查询响应(QueryRep),跳过这些冲突的标签,直接进行后续盘存流程(如发送QueryRep)。
6、当读写器未检测到标签反馈RN16时,则按照图5中的流程(或者描述为标签无响应的流程)直接进行后续盘存流程(如发送QueryRep)。
其中,上述图4和图5所示的流程中,T1可以为读写器发送信令结束到标签开始发送信令之间的时间间隔;T4可以为读写器发送一条信令结束到下一条信令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中间标签无反馈信令);T3可以为读写器盘存,无标签反馈时,额外要等待的时延;T2可以为标签发送信令结束到读写器开始发送信令之间的时间间隔。
读写器对一个标签盘存成功,即接收到该标签的EPC后,还可以与该标签进行进一步的单播通信,如对该标签进行读写或者其它操作。以图6所示的读命令(read)为例,读写器可以向该标签发送读命令,针对于标签的某一存储区域的内容进行读取,标签收到后可以向读写器发送读响应命令(reader reply),将读写器想读取的该存储区域的内容反馈给读写器。读写器还可以继续发送读命令,读该标签存储区域里的其它内容,或者向该标签发送其它命令,对标签进行其它操作。当单播通信结束时,读写器按照正常的盘存流程,发送查询响应(QueryRep)/查询调整(QueryAdjust)/查询(Query)命令,标签收到后就知道针对自己的单播通信已经结束了。
基于上述对标签的描述,对于需要储能的标签来说,如图7所示,读写器可以通过载波信号对标签进行充能,也可以通过数据信号对标签进行充能。
其中,载波信号用于为标签提供载波,可以是连续波(continuous wave,CW),CW为单音信号。数据信号用于传输下行数据,是非单音信号,可以为ASK调制,即通过信号幅度的变化(如幅度不变或者降低)体现不同的信息,其充能效率低于CW。
但是,采用载波信号或数据信号对标签进行充能时,充能效率较低,对于距离较远的标签,还可能会充能失败。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8所示,可以采用充能信号取代载波信号,其中,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可以大于CW的PAPR,充能效率更高,覆盖范围更远。
示例性的,可以采用多音信号(如多个不同频率信号叠加)生成充能信号。
但是,读写器在发送CW的同时,还需要接收标签的上行信号,读写器需要做干扰消除操作,以消除或者减低CW对于上行信号的影响。对于替换CW的充能信号,读写器需要同样的操作,以消除或者降低充能信号对于上行信号的影响,但是由于充能信号是非单音信号,对上行信号的影响会严重,干扰消除操作的复杂度也会更高。
所以,如何提高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能方法,该方法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和载波信号;其中,充能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载波信号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波;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正常的载波信号、数据信号之外,引入专用的充能信号,由于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可以提升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同时,仍保留了载波信号用于正常的通信(如作为上行通信的载波),可以避免第一设备(如读写器)做干扰消除时复杂度的增加。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用于任一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通信系统,例如,RFID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5G移动通信系统、NR通信系统、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系统,还可以应用于LTE和5G混合组网的系统中,或者非陆地通信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NTN)系统、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系统、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系统、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系统、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以及其他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6G等未来通信系统,也可以为非3GPP通信系统,例如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WLAN)等,不予限制。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能方法可以应用于超低功耗通信场景,如应用于功耗为毫瓦级以下或者微瓦级的通信场景,例如,应用于RFID场景、X-IOT(X可以为无源,半无源物联网等)等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适用本申请的通信系统、通信场景仅是举例说明,适用本申请的通信系统不限于此,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下面以图9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进行描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其中,图9中终端设备可以位于网络设备提供的一个或多个小区(或载波)的覆盖范围内,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小区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小区为多个时,终端设备可以按照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或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DC)或协作多点传输方式工作,至少一个小区提供多于一种系统参数(numerology)同时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资源。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上行链路(uplink,UL)或下行链路(downlink,DL)与网络设备进行空口通信。如:终端设备在UL方向上可以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PUSCH)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在DL方向上可以通过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无源终端设备,即终端设备工作时所需的能量和载波可以由网络设备提供。
可选的,本申请中的网络设备可以作为读写器,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实现读写器的功能。终端设备可以作为标签,或者终端设备可以是包括标签的设备,终端设备也可以实现读写器的功能,读写器可以理解为另一种类型的终端设备。
可选的,图9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或芯片系统,可以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或者终端(terminal)或者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或者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示例性的,图9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如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掌上电脑或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车载终端、具有车对车(vehicle-to-vehicle,V2V)通信能力的车辆、智能网联车、有无人机对无人机(UAV to UAV,U2U)通信能力的无人机等等,不予限制。
可选的,图9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部署在接入网中能够和终端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主要用于实现无线物理控制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支持有线接入的设备,也可以为支持无线接入的设备。示例性的,该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由多个AN/RAN节点组成。AN/RAN节点可以为:基站(nodeB,NB)、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增强型基站(enhance nodeB,eNB)、下一代基站(NRnodeB,g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家庭演进型基站(home evolved nodeB)、家庭基站(home node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无线保真AP(wireless fidelity AP,Wi-Fi AP)、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传输点(transmissionpoint,TP)、无线中继节点或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即IAB节点)或某种其它接入节点或读写器、读写装置等,不予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核心网网元都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芯片,也可以为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等。图9仅为示例性附图,其包括的设备数量不受限制。此外,除图9所示设备之外,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设备。图9中各个设备的名称、各个链路的命名不受限制,除图9所示名称之外,各个设备、各个链路还可以命名为其他名称,不予限制。
具体实现时,图9所示的设备如:各个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均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组成结构,或者包括图10所示的部件。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000的组成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也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如图10所示,该通信装置1000包括处理器1001,收发器1002以及通信线路1003。
进一步的,该通信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04。其中,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4以及收发器1002之间可以通过通信线路1003连接。
其中,处理器1001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处理器1001还可以是其它具有处理功能的装置,例如电路、器件或软件模块,不予限制。
收发器1002,用于与其他设备或其它通信网络进行通信。该其它通信网络可以为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收发器1002可以是模块、电路、收发器或者任何能够实现通信的装置。
通信线路1003,用于在通信装置1000所包括的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
存储器1004,用于存储指令。其中,指令可以是计算机程序。
其中,存储器1004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或可存储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还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等,不予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存储器1004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001存在,也可以和处理器1001集成在一起。存储器1004可以用于存储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或者一些数据等。存储器1004可以位于通信装置1000内,也可以位于通信装置1000外,不予限制。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存储器1004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充能方法。
在一种示例中,处理器10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0中的CPU0和CPU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通信装置1000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除图10中的处理器1001之外,还可以包括处理器1007。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通信装置1000还包括输出设备1005和输入设备1006。示例性地,输入设备1006是键盘、鼠标、麦克风或操作杆等设备,输出设备1005是显示屏、扬声器(speaker)等设备。
需要指出的是,通信装置100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嵌入式设备、芯片系统或有图10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此外,图10中示出的组成结构并不构成对该通信装置的限定,除图10所示部件之外,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此外,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之间涉及的动作、术语等均可以相互参考,不予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各个设备之间交互的消息名称或消息中的参数名称等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不予限制。
结合图9所示通信系统,参照下述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能方法进行描述,其中,第一设备可以是图9所示通信系统中任一网络设备或读写器,第二设备可以是图9所示通信系统中任一终端设备或标签。下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均可以具备图10所示部件。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单个执行主体(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所执行的处理也可以被划分为由多个执行主体执行,这些执行主体可以在逻辑上和/或在物理上分离,不予限制。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能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101、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相应的,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
步骤110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载波信号;相应的,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载波信号。
其中,充能信号可以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载波信号可以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载波。
示例性的,载波信号可以为CW。
其中,如图12所示,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可以大于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可以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可选的,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比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至少3dB。
可选的,网络设备为第一设备分配用于传输充能信号的物理资源和用于传输载波信号的物理资源。其中,物理资源包括频域资源和时域资源。
可选的,为第一设备分配的用于传输充能信号的频域资源,大于或等于为第一设备分配的用于传输载波信号的频域资源。
可选的,第一设备实际传输充能信号时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小于或等于网络设备分配的用于传输充能信号的频域资源,第一设备实际传输载波信号时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小于或等于网络设备分配的用于传输充能信号的频域资源。
其中,充能信号实际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实际占用的频域带宽。
可选的,第一时长为1秒,即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1秒。
可选的,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数据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数据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
基于上述图11所示的方法,在正常的载波信号、数据信号之外,引入专用的充能信号,由于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载波信号或数据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载波信号或数据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可以有效提升充能效率和充能覆盖范围。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仍保留了载波信号用于正常的通信(如作为上行通信的载波),可以避免第一设备做干扰消除时复杂度的增加。
基于上述图11所示的方法,第一设备可以采用下述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的任一种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或者描述为下述三种可能的设计主要用于描述充能信号可能的时域位置):
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令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其中,第一信令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如图13所示,充能信号可以在选择信令前发送;和/或,充能信号可以在查询信令前发送;和/或,充能信号可以在寻呼信令前发送;和/或,充能信号可以在信标信令前发送。
其中,对于寻呼信令,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一或多个第二设备发送寻呼信令。
示例性的,如果第一设备中存在需要发给一个或多个第二设备的下行数据或下行信令,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发送寻呼信令寻找该一个或多个第二设备,进而实现与该一个或多个设备的通信。
其中,对于信标信令,如果第二设备检测到信标信令,则可以确定在某一频点或频率范围内有第一设备发送信号,第二设备可以在该频点或频率范围内驻留,进而实现与该第一设备的通信。
可选的,充能信号的发送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信令的发送数量。
第一种示例中,充能信号的发送数量等于第一信令的发送数量,或者描述为充能信号与第一信令之间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或者描述为一个充能信号对应一个第一信令,或者描述为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存在一个第一信令。
例如,如图14中的(a)所示,以充能信号在选择信令之前发送为例,第一设备可以在发送每个选择信令之前发送充能信号。
又例如,如图14中的(b)所示,以充能信号在选择信令和寻呼信令之前发送为例,第一设备可以在发送每个选择信令之前发送充能信号,以及在发送每个寻呼信令之前发送充能信号。
第二种示例中,充能信号的发送数量小于第一信令的发送数量,或者描述为充能信号与第一信令之间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或者描述为一个充能信号对应多个第一信令,或者描述为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存在两个或多个第一信令。
例如,如图15中的(a)所示,以充能信号在选择信令之前发送为例,2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可以存在两个或多个选择信令。
又例如,如图15中的(b)所示,以充能信号在选择信令和查询信令之前发送为例,2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可以存在两个或多个第一信令,该第一信令可以是选择信令,也可以是查询信令。
可选的,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其中,如图16所示,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前一个充能信号结束到后一个充能信号开始这一时间间隔。
其中,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可以是协议预先规定,也可以是第一设备预先设置,不予限制。
可选的,以第一设备预先设置为例,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能力和/或类型,确定第一阈值和/或第二阈值。
其中,第二设备的能力和/或类型可以用于指示第二设备的的功耗、工作时长等信息,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功耗、工作时长等信息可以及时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避免第二设备因能量不足无法正常通信。
可选的,针对不同能力和/或类型的终端设备,第一阈值可以不同,第二阈值也可以不同。
可选的,上述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与第一信令之间存在一定时间间隔,或者,充能信号与第一信令之间存在载波信号,不予限制。
基于上述第一种可能的设计,第一设备可以将充能信号在选择信令、寻呼信令、查询信令、信标信令等信令或信号前发送,发送机制灵活,保证了第二设备可以先进行充能,后进行通信,进而保证第二设备可以正常通信。
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其中,第二信令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示例性的,第二信令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查询响应信令、查询调整信令、确认信令、读信令、写信令等下行信令。
可选的,如图17所示,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载波信号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可选的,如图17所示,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上行信号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可选的,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前,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充能信号。
进一步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进一步指示第二设备在接收完载波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或者指示第二设备在发送完上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可选的,第一设备将第一指示信息携带在下行信令中向第二设备发送。
示例性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为1比特信息,当该1比特的取值为1时,可以表示后续有充能信号,第二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确定后续有充能信号,进而接收充能信号。当该1比特的取值为0时,可以表示后续无充能信号,第二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确定后续无充能信号。
可选的,第一设备将第一指示信息携带在下行信令的头当中,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头;或者将第一指示信息携带在该下行信令对应的控制信息当中;或者将第一指示信息携带在该下行信令对应的信号当中,如参考信号中等,不予限制。
可选的,与上述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后续是否存在充能信号相对应的,第二设备也可以自行检测充能信号,当检测到充能信号时,接收充能信号。
示例性的,第二设备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判断其是否为充能信号。
可选的,上述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与第二信令之间存在一定时间间隔,或者,充能信号与第二信令之间存在载波信号,不予限制。
基于第二种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除了可以在第一信令之前发送之外,还可以在除第一信令之外的其他下行信令(即第二信令)之前发送,有利于在第二设备较多或者通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行盘存,增强了第二设备的续航能力,确保第二设备可以更长时间持续工作。
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其中,第二信令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第一信令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示例性的,第二信令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查询响应信令、查询调整信令、确认信令、读信令、写信令等下行信令。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以第二信令为确认信令为例,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确认信令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
可选的,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完下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可选的,第一设备将第二指示信息携带在下行信令中向第二设备发送。
示例性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为1比特信息,当该1比特的取值为1时,可以表示后续有充能信号,第二设备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确定后续有充能信号,进而接收充能信号。当该1比特的取值为0时,可以表示后续无充能信号,第二设备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确定后续无充能信号。
可选的,第一设备将第二指示信息携带在下行信令的头当中,如MAC头;或者将第二指示信息携带在该下行信令对应的控制信息当中;或者将第二指示信息携带在该下行信令对应的信号当中,如参考信号中等,不予限制。
可选的,与上述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后续是否存在充能信号相对应的,第二设备也可以自行检测充能信号,当检测到充能信号时,接收充能信号。
示例性的,第二设备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判断其是否为充能信号。
可选的,上述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充能信号与第二信令之间存在一定时间间隔,或者,充能信号与第二信令之间存在载波信号,不予限制。
基于第三种可能的设计,充能信号除了可以在第一信令之前发送之外,还可以在除第一信令之外的其他下行信令(即第二信令)之后发送,有利于在第二设备较多或者通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行盘存,增强了第二设备的续航能力,确保第二设备可以更长时间持续工作。
可选的,基于上述三种可能的设计,如图17或图18所示,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之后,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其中,第三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充能结束。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在充能信号发送结束后,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以指示充能结束。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三指示信息后,可以准备接收下行传输或者发送上行传输。
示例性的,第三指示信息可以是一定长度的CW;或者是一定长度的低电平;或者是与充能信号不同的一段特定信号,如峰值的间隔或者高低与充能信号不同等;或者是一个特定的新的下行信令;或者在原有的某条下行信令中加入新的字段来表示第三指示信息等,不予限制。
可选的,与上述第二设备根据第三指示信息确定充能结束所不同的,第二设备也可以自行检测充能信号,确定充能是否结束。
示例性的,第二设备在基于充能信号进行充能的过程中,如果后续接收到与充能信号不同的信号,则可以确定充能结束。
基于上述对充能信号的描述,下面主要描述充能信号的生成方式,其中,第一设备可以基于下述两种可能的设计中的任一可能的设计生成充能信号:
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方式生成充能信号。
其中,充能信号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每个RB对应的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上可以映射第一序列,然后进行频域加窗(如高斯窗、升余弦窗等)、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IFFT)、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
示例性的,第一序列可以为全同序列。
例如,如图19所示,以全同序列为全1序列为例,第一设备可以在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RE上映射全1序列,然后进行频域加窗(可选)、IFFT、加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
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采用单载波频分复用(single-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SC-FDM)方式生成充能信号。
其中,充能信号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RB。每个RB对应的RE上可以映射第一序列,然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ation,DFT)、频域加窗(如高斯窗、升余弦窗等)、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IFFT)、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
示例性的,第一序列可以为单非零值序列。
例如,如图20所示,以单非零值序列为第一个值为1,其余值为0的序列为例,第一设备可以在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RE上映射单非零值序列,然后进行DFT、频域加窗、IFFT、加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
基于上述两种可能的设计,如图21所示,可以生成时域上周期性出现高峰值的充能信号,其中,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于单音信号(如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
示例性的,充能信号占用单个RB时,相比于单音信号,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的提升可达10dB+;充能信号占用更多个RB时,充能信号中的峰会更窄更高,峰均功率比会有更多提升。
上述两种可能的生成充能信号的方式,其生成流程和蜂窝通信基本可以兼容,相比于蜂窝通信生成信号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需要特定的第一序列,改动较小,生成方式较为简单,同时,峰均功率比相比于单音信号(如CW)可以有较大提升,由于峰均功率比提升较多,可能对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有较高要求。
基于上述对第一设备根据第一序列生成充能信号的描述,也可以对第一序列进行改动,如在第一序列中以一定间隔插入一个或多个连续的0后,将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映射到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RE上,然后进行频域加窗、IFFT、加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或者,将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映射到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RE上,然后进行DFT、频域加窗、IFFT、加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
第一种示例中,以第一序列为全同序列为例,可以在全同序列本身中以一定间隔插入一个或多个连续的0,得到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或者可以是在全同序列中以一定间隔插入一个或多个连续的0后,再进行循环移位,得到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或者也可以是全同序列中有部分连续的非零元素,其余元素为0,得到改动后的第一序列。
例如,以充能信号在频域上占用1个RB为例,改动后的第一序列可以为[1 0 1 0 10 1 0 1 0 1 0],或者也可以为[1 0 0 1 0 0 1 0 0 1 0 0],或者也可以为[1 0 0 0 1 00 0 1 0 0 0],或者也可以为[1 0 0 0 0 0 1 0 0 0 0 0]等序列,不予限制。
又例如,改动后的第一序列也可以是对上述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后的序列,即改动后的第一序列可以为[0 1 0 1 0 1 0 1 0 1 0 1],或者也可以为[0 1 0 0 1 0 0 1 0 01 0],或者也可以为[0 0 1 0 0 0 1 0 0 0 1 0],或者也可以为[0 0 1 0 0 0 0 0 1 0 00]等序列,不予限制。
再例如,改动后的第一序列也可以是有部分连续的非零元素,其余元素为0的序列,即改动后的第一序列可以是[0 1 1 1 1 1 1 1 1 1 0 0],或者也可以是[0 0 0 0 1 11 1 0 0 0 0]等序列,不予限制。
第二种示例中,以第一序列为单非零值序列为例,可以在单非零值序列本身中以一定间隔插入一个或多个连续的0,得到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或者可以是在单非零值序列中以一定间隔插入一个或多个连续的0后,再进行循环移位,得到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或者也可以是单非零值序列中有部分连续的非零元素,其余元素为0,得到改动后的第一序列。
其中,对基于单非零值序列确定改动后的第一序列的描述,可以参照前述对基于全同序列确定改动后的第一序列的相关描述,不予赘述,
基于上述两种示例,如图22所示,以改动后的第一序列为[1 0 1 0 1 0 1 0 1 01 0]为例,第一设备可以将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映射到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RE上,然后进行频域加窗、IFFT、加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或者,第一设备也可以将改动后的第一序列映射到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RE上,然后进行DFT、频域加窗、IFFT、加CP等操作,生成充能信号。
基于上述两种示例,如图23所示,相比于第一序列,改动后的第一序列的峰均功率比会降低一些,但其峰值在时域上会更加密集,对PA的要求会放松,更有利于在实际中采用。
示例性的,以充能信号占用单个RB,且改动后的第一序列为[1 0 1 0 1 0 1 0 10](OFDM方式下)为例,相比于基于第一序列生成的充能信号,基于改动后的第一序列生成的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会降低~3dB,但其在时域上峰值加倍;同样的,当充能信号占用更多个RB时,充能信号中的峰会更窄更高,峰均功率比会有更多提升。
基于上述对第一序列和改动后的第一序列的描述,第一设备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序列或改动后的第一序列的参数的取值,以控制充能信号的峰值高低以及峰值密度/间隔。
示例性的,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序列中非零元素的间隔、占用的RB数、占用的tone数、序列中非零元素的个数等,不予限制。
可选的,第一设备从多个可能的充能信号中选择充能信号进行发送。
示例性的,第一设备可以从可用的参数取值集合中选择一组参数取值,获得对应的序列,进而生成充能信号并进行发送。
例如,以参数可以包括序列中非零元素的间隔、占用的RB数、序列中非零元素的个数为例,第一设备可以从各个参数的取值集合中确定各个参数的取值,根据各个参数的取值生成对应的序列,进而生成充能信号并进行发送。
又一种示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直接从可用的序列集合中选择一个序列(如根据待盘存的第二设备的距离等因素选择一个合适的序列),进而生成充能信号并进行发送。
例如,以可用的序列集合包括序列1、序列2、序列3为例,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选择一个合适的序列,如选择序列1,根据序列1生成充能信号并进行发送。
可选的,考虑到充能时间较长,第一设备也可以结合不同波形的充能信号传输一些公共信息,以提升传输效率。
示例性的,充能信号还可以用于指示第一参数的取值。
其中,第一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子载波间隔(sub carrier space,SCS)、带宽、符号长度、单双边带、定时信息。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充能信号的不同的波形(峰值高低、峰值密度/间隔等),指示第一参数的不同比特取值,第二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充能信号的波形的特性确定第一参数的比特的具体取值。
示例性的,以充能信号用于指示子载波间隔为例,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发送第一波形的充能信号以指示子载波间隔为15KHz,通过发送第二波形的充能信号以指示子载波间隔为30KHz,通过发送第三波形的充能信号以指示子载波间隔为60KHz。第二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充能信号的波形确定子载波间隔的具体取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个方法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结合起来实施,不予限制。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执行主体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上述主要从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各个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24示出了一种第一设备240,第一设备240可以执行上述图11至图23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动作。
其中,第一设备240可以包括收发模块2401和处理模块2402。示例性地,第一设备240可以是第一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一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其他具有上述第一设备功能的组合器件、部件等。当第一设备240是第一设备时,收发模块2401可以是收发器,收发器可以包括天线和射频电路等;处理模块2402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当第一设备240是具有上述第一设备功能的部件时,收发模块2401可以是射频单元;处理模块2402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当第一设备240是芯片系统时,收发模块2401可以是芯片(例如基带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处理模块2402可以是芯片系统的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2401可以由收发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处理模块2402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或者,称为处理电路)实现。
例如,收发模块2401可以用于执行图11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第一设备所执行的全部收发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处理模块2402可以用于执行图11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第一设备所执行的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全部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作为又一种可实现方式,图24中的收发模块2401可以由收发器代替,该收发器可以集成收发模块2401的功能;处理模块2402可以由处理器代替,该处理器可以集成处理模块2402的功能。进一步的,图24所示第一设备24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
可替换的,当处理模块2402由处理器代替,收发模块2401由收发器代替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设备240还可以为图26所示的通信装置260,其中,处理器可以为逻辑电路2601,收发器可以是接口电路2602。进一步的,图26所示通信装置26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603。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25示出了一种第二设备250,第二设备250可以执行上述图11至图23中第二设备执行的动作。
其中,第二设备250可以包括收发模块2501和处理模块2502。示例性地,第二设备250可以是第二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二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其他具有上述第二设备功能的组合器件、部件等。当第二设备250是第二设备时,收发模块2501可以是收发器,收发器可以包括天线和射频电路等;处理模块2502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当第二设备250是具有上述第二设备功能的部件时,收发模块2501可以是射频单元;处理模块2502可以是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例如基带处理器。当第二设备250是芯片系统时,收发模块2501可以是芯片(例如基带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处理模块2502可以是芯片系统的处理器(或者,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2501可以由收发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处理模块2502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或者,称为处理电路)实现。
例如,收发模块2501可以用于执行图11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第二设备所执行的全部收发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处理模块2502可以用于执行图11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第二设备所执行的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全部操作,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作为又一种可实现方式,图25中的收发模块2501可以由收发器代替,该收发器可以集成收发模块2501的功能;处理模块2502可以由处理器代替,该处理器可以集成处理模块2502的功能。进一步的,图25所示第二设备25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
可替换的,当处理模块2502由处理器代替,收发模块2501由收发器代替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设备250还可以为图26所示的通信装置260,其中,处理器可以为逻辑电路2601,收发器可以是接口电路2602。进一步的,图26所示通信装置26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603。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数据发送端和/或数据接收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的硬盘或内存。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上述终端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上述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既包括上述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上述计算机程序以及上述终端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个(项)”是指两个或三个及三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29)

1.一种充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充能信号;其中,所述充能信号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能量;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载波信号;其中,所述载波信号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载波;
其中,所述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所述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所述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或等于所述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所述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比所述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至少3d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令之前,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充能信号的发送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令的发送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
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能力和/或类型,确定所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二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前,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所述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载波信号之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或者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上行信号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充能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令之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所述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完下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充能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充能结束。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充能信号还用于指示第一参数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子载波间隔SCS、带宽、符号长度、单双边带、定时信息。
14.一种充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充能信号;其中,所述充能信号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能量;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载波信号;其中,所述载波信号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载波;
其中,所述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大于所述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和/或,所述充能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大于所述载波信号占用的频域带宽,和/或,所述充能信号的发送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能信号的峰均功率比比所述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至少3dB。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信令之前,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充能信号的接收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令的接收数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
两个连续的充能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信令之前,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所述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载波信号之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或者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号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充能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信令之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包括一种或多种除第一信令以外的下行信令;所述第一信令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选择信令、查询信令、寻呼信令、信标信令。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接收完下行信号后接收充能信号。
24.根据权利要求19-2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进行充能信号检测。
25.根据权利要求14-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充能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充能结束。
26.根据权利要求14-2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充能信号还用于指示第一参数的取值;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下述一种或多种:子载波间隔SCS、带宽、符号长度、单双边带、定时信息。
2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充能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14-26任一项所述的充能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当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充能方法被执行,或者如权利要求14-26任一项所述的充能方法被执行。
2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部分或全部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充能方法被执行,或者如权利要求14-26任一项所述的充能方法被执行。
CN202211049431.8A 2022-08-30 2022-08-30 充能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76749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9431.8A CN117674914A (zh) 2022-08-30 2022-08-30 充能方法及装置
PCT/CN2023/103343 WO2024045835A1 (zh) 2022-08-30 2023-06-28 充能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9431.8A CN117674914A (zh) 2022-08-30 2022-08-30 充能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4914A true CN117674914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71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49431.8A Pending CN117674914A (zh) 2022-08-30 2022-08-30 充能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74914A (zh)
WO (1) WO202404583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37575A1 (en) * 2008-01-31 2011-02-17 Dieter Hors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Energy to Passive Tags in a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KR101989611B1 (ko) * 2017-09-20 2019-06-17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듀얼 모드를 이용한 무선 전력전송장치, 무선 전력수신장치, 무선 전력송신방법, 무선 전력수신방법 및 무선 전력전송시스템과 그 기록 매체
CN108988508B (zh) * 2018-07-19 2019-08-02 深圳市宇能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频分多址的单对多无线输能方法和装置
WO2020210283A1 (en) * 2019-04-09 2020-10-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Far-fiel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localized field with multi-tone signals
CN110350676B (zh) * 2019-05-28 202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JP7386978B2 (ja) * 2020-04-29 2023-11-27 ファーウェイ デジタル パワ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遠隔無線充電送信端部、受信端部、及び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45835A1 (zh)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759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WO202116958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1015240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for side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198335A1 (en) Embedding secondary transmissions in an exis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23024759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multi-user uplink transmission
CN11357340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399627B (zh) 一种dmrs端口确定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20346014A1 (en)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095389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00137725A1 (en)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EP3099130B1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station and system
EP3661298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399498B (zh) 用于小区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031090A1 (zh) 一种侧行链路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47364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20217702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183029A1 (en) Method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7674914A (zh) 充能方法及装置
CN111328127B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057970A (zh) 在无线局域网系统中执行用于感测的分群的方法和装置
CN113747574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026954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分组复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2404130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40709A1 (zh)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70379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