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66766A -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66766A
CN117666766A CN202211037857.1A CN202211037857A CN117666766A CN 117666766 A CN117666766 A CN 117666766A CN 202211037857 A CN202211037857 A CN 202211037857A CN 117666766 A CN117666766 A CN 117666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card
card
display
display siz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378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涛林
李井伟
焦骏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3785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6676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1308 priority patent/WO202404102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666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667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using ic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应用于终端技术领域中。该方法包括: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尺寸调整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以所述目标显示尺寸显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即本申请无需在菜单内容显示界面中依次选择应用,以及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而是直接在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以指示终端设备自动按照该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对该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简化了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

Description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移动终端中的客户端、应用程序、web页面、小程序、应用卡片来浏览各种信息变得更加普及。其中,应用卡片是一种通过卡片的形式来呈现目标应用程序的相关信息,用户无需进入应用页面,仅通过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上直接浏览目标应用程序相对应的应用卡片,即可获取所需的目标应用信息。
相关技术中,某些应用卡片预设有多种显示尺寸,当用户需要更换当前显示桌面中任一应用卡片的初始显示尺寸时,需要长按菜单键,进入菜单内容显示界面后,选择“更多服务卡片”的子菜单,进而在该子菜单下选择并添加该应用的目标显示尺寸下的一张应用卡片,然后返回当前显示桌面。进一步地,在当前显示桌面中删除初始显示尺寸下的应用卡片,并将目标尺寸下的应用卡片添加至对应的位置。
然而,上述技术在更换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时,操作流程冗长,导致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更换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卡片设置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能够快速地有效地对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该方法包括:
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由此可见,本申请在对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时,无需触发菜单键,并在菜单内容显示界面中依次选择应用,以及该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而是直接在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以指示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该应用卡片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并自动按照该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对该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如此,简化了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提高了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的调整效率,使得用户操作体验更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包括:
获取卡片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操作策略对应关系;
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操作策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
也即是,本申请预先设置好操作策略对应关系后,可以基于用户在应用卡片上触发的操作手势,快速且准确地确定用户对应用卡片的调整需求。当终端设备在第一应用卡片上检测到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时,即可基于该操作策略对应关系,快速获取到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以准确有效地响应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
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通过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可以启动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流程。也即是,终端设备响应用户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根据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用户需要切换的目标显示尺寸,操作简单。
而且,用户通过反复切换的方式,可以直观了解各显示尺寸下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效果,使得切换后选择的目标显示尺寸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用户的操作体验更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中间显示尺寸,并以中间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若在以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检测到用户触发的尺寸确认操作,将中间显示尺寸确定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该实现方式中,当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按照显示尺寸切换顺序从当前显示尺寸切换至中间显示尺寸后,由用户确定是否需要将中间尺寸作为切换后的目标显示尺寸。如此,通过与用户进行交互和显示尺寸确认,可以使得切换后的目标显示尺寸满足用户真实的显示尺寸调整需求,调整结果更准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展示第一应用卡片在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下的候选显示卡片;
从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中确定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目标显示卡片;目标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也即是,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采用全局预览的方式展示第一应用卡片在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下的候选显示卡片,进而基于多个候选显示卡片确定目标显示卡片和目标显示尺寸。如此,简化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
而且,同时展示多张候选显示卡片,便于用户直观了解不同显示尺寸下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效果,还可以对多种显示尺寸进行综合对比,使得目标显示尺寸的选择更加符合用户的真实想法,有效避免了选择结果与实际需求之间产生偏差,提升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的浏览效率,增强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包括:
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目标显示卡片,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目标应用卡片。
由此可见,通过全局预览的方式确定目标应用卡片后,即可直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中显示目标显示卡片。如此,通过直接切换整个应用卡片的方式来实现显示尺寸的快速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
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调整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该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根据当前显示尺寸,以及基于用户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所确定的显示尺寸调整量,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自适应调整为目标显示尺寸。如此,简化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同时,通过自适应调整显示尺寸的方式,便于用户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灵活有效地调整,使得调整后的目标显示尺寸契合用户的真实想法,增强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包括水平滑动操作和/或垂直滑动操作,显示尺寸调整量包括横向尺寸调整量和/或纵向尺寸调整量;
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包括:
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水平滑动操作,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横向尺寸调整量;
和/或,
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垂直滑动操作,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纵向尺寸调整量。
也即是,通过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自适应调整时,可以仅进行横向尺寸调整,也可以仅进行纵向尺寸调整,还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维度上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调整更灵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包括:
获取第一应用卡片在目标显示尺寸下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
基于卡片显示区域,从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多个应用图标中确定待移动图标;
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以在卡片显示区域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由此可见,在以目标显示尺寸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一应用卡片时,需要基于目标显示尺寸确定的卡片显示区域,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如此,可以保证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和应用图标清楚显示,且彼此之间不会遮挡或覆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移动图标包括第一移动图标和第二移动图标;第一移动图标为卡片显示区域对应的应用图标,第二移动图标包括当前显示界面中除第一移动图标以外的至少一个应用图标;
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包括:
在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之间新增一个空白显示界面;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为相邻显示界面;
将第一移动图标或第二移动图标移动至空白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
如此,通过新增显示界面的方式,对待移动图标进行显示,不会影响终端设备中其他显示界面中应用图标的显示顺序,操作简单;同时保持了其他显示界面中用户原有的应用图标部署习惯,用户体验更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移动图标包括第三移动图标;第三移动图标包括当前显示界面中处于卡片显示区域下方和后方的多个应用图标;
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包括:
按照预设的移动方向优先级,将第三移动图标移依次后移,以在当前显示界面和/或下一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三移动图标;
其中,移动方向优先级表示横向移动优先级高于纵向移动优先级。
如此,通过应用图标依次后移的方式,对待移动图标进行显示,使得调整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后,终端设备中的应用图标仍然整齐显示,且显示顺序不变,符合用户原本的应用图标浏览习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二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
根据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由此可见,本申请在对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进行调整时,亦无需触发菜单键,并在菜单内容显示界面中选择需要切换的第二应用;而是直接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二滑动操作手势,以指示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滑动操作手势,获取应用卡片对应的应用切换策略,并自动按照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二应用卡片。如此,简化了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调整流程,提高了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的调整效率,使得用户操作体验更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预设的最大显示尺寸或最小的预设显示尺寸,该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
根据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也即是,当用户通过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以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过程中,若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或调整后的目标显示尺寸,与预设的最大显示尺寸或最小显示尺寸相等,则用户继续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后,不再执行显示尺寸切换操作,而是按照上述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二u此,通过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不仅可以对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还开业对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进行调整,应用卡片调整更为灵活,调整效果更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卡片调整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展示模块,用于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从该存储器中读取计算机程序,并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方法实施例所示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方法实施例所示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上述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方法实施例所示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尺寸切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尺寸切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显示尺寸切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应用卡片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应用卡片显示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应用卡片显示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应用卡片显示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应用卡片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应用卡片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进行解释说明之前,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终端设备中的客户端、应用程序、web页面、小程序、应用卡片来浏览各种信息变得更加普及。在终端设备的显示界面中,应用程序通常采用两种布局形式:应用图标布局形式和应用卡片布局形式。
其中,在应用图标布局形式中,通过点击应用图标,即可进入该应用程序的应用界面(可以该应用程序的主界面),从而查看和编辑应用程序里的详细信息。在该布局形式中,当用户需要获取某个应用程序中的详细信息时,必须进入相关的应用界面,然后根据应用界面显示内容,逐步选择所需的内容,操作步骤相对繁琐,无法一步直达。
而在应用卡片布局形式中,将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放置在卡片上进行展示。由于应用卡片中的显示内容与其所关联的应用程序开启后所显示的内容相关联,因此,当用户想要获取某个应用程序中的信息时,无需进入应用页面,直接浏览与该应用程序相对应的应用卡片,即可获取所需的应用信息。
通常,应用卡片提供了多种显示尺寸供用户进行设置,以清楚显示应用程序的相关信息,满足用户的浏览需求。
针对终端设备的显示界面中所展示的任一应用卡片,当用户想调整该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时,其调整流程为:先长按菜单键进入菜单内容显示界面,在菜单内容显示界面中点击“更多服务卡片”的子菜单,进而在该子菜单下选择对应的应用,并添加该应用在目标显示尺寸下的一张应用卡片。然后,返回当前显示桌面,在当前显示桌面中删除初始显示尺寸下的应用卡片,并将目标尺寸下的应用卡片添加至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
然而,上述显示尺寸调整流程需要用户进行多次点击选择操作,操作流程比较冗长,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效率较低,影响用户的操作体验。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直接响应于用户在应用卡片触发的操作手势,采用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对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以通过目标显示尺寸显示该应用卡片。即,通过简化用户操作步骤,来提高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的调整效率,使得用户操作体验更佳。
当然,上述通过在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来调整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只是本申请的一种应用场景,本申请还可以应用在应用卡片的其他显示状态、显示内容的调整场景中,对此不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介绍完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后,对本申请的实施环境进行介绍。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中。如图1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0、存储器120、通信接口130和系统总线140。
其中,处理器110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微处理器,或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集成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120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它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它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还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者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它介质,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存储器120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系统总线140与处理器110相连接;存储器120也可以和处理器110集成在一起。
通信接口130用于与其它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通信接口130可以包括有线通信接口,还可以包括无线通信接口。其中,有线通信接口可以为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可以是光接口、电接口或其组合。无线通信接口可以为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接口、蜂窝网络通信接口或其组合等。
系统总线140用于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系统总线140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双箭头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可选地,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
可选地,终端设备也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110。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可选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和输入设备(图1中未示出)。其中,输出设备和处理器110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和处理器110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信息或指令。例如,输入设备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或传感设备等。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120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10可以执行存储器12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该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处理器110调用并执行存储器120中的计算程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具体的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其执行主体可以为上述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应用卡片调整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成为终端设备中处理器的部分或者全部。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一个方法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以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终端设备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0: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其中,从滑动方式上而言,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可以包括轻触滑动操作和长按滑动操作;从滑动方向上而言,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可以包括水平滑动操作和垂直滑动操作,其中,水平滑动操作包括左滑操作和右滑操作,垂直滑动操作包括上滑操作和下滑操作。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可以为上述列举的一种滑动操作手势或多种滑动操作手势的结合,对此不做限制。
以终端设备为手机进行举例,手机上通常可以包括多个显示界面,比如,主桌面界面、负一屏界面和至少一个应用界面。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当前显示界面为手机中设置有应用卡片的任一显示界面,第一应用卡片为终端设备中安装的任一应用程序的卡片。
应该理解的是,主桌面界面通常为第一个桌面页面,主桌面页面可以是出厂时就设置好的,也可以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备的;负一屏界面为位于主桌面界面左侧的显示界面,用于为用户提供搜索、应用建议、快捷服务、应用卡片、情景智能等服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是指用户通过滑动终端设备的触摸屏所形成的操作,因此,终端设备在检测到针对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后,响应于第一滑动操作手势,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其中,基于第一滑动操作手势确定尺寸调整策略时,可以基于机器学习模型实时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也可以基于预设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还可以由用户自主输入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21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获取卡片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操作策略对应关系;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操作策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
其中,操作策略对应关系可以包括滑动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包括点击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可以包括其他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地,滑动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进一步包括不同滑动操作手势对应的卡片调整策略。比如,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对应的卡片调整策略为尺寸调整策略;第二滑动操作手势对应的卡片调整策略为应用切换策略;第三滑动操作手势对应的卡片调整策略为内容编辑策略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个示例,执行步骤210前,可以预先配置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尺寸调整策略之间的操作策略对应关系,并将其存储在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服务器中。在实际应用中,若当前显示界面中检测到用户通过手指或触控笔在第一应用卡片上所发出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后,根据预先配置的操作策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如此,通过预先配置操作策略对应关系的方式,可以在实际应用时,准确确定用户的卡片调整需求,并快速获取到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以快速响应用户操作,用户体验更佳。
步骤220: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其中,第一应用卡片可以提供一种显示尺寸或多种显示尺寸。若提供一种显示尺寸,则步骤220中确定的目标显示尺寸与当前显示尺寸相同;若提供多种显示尺寸,则目标显示尺寸可以与当前显示尺寸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可以采用像素值的方式进行表示。比如,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可以为长600px,宽100px;长976px,宽440px;长1200px,宽640px等等,在此不再进行列举。
在实施上述步骤220时,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可以基于当前显示尺寸和第一应用卡片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通过尺寸切换的方式确定目标显示尺寸;也可以先通过全局预览的方式展示第一应用卡片在多个显示尺寸下的显示效果,从而确定目标显示尺寸;还可以直接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以调整至目标显示尺寸。
应该理解的是,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方式并不唯一,可以为以上列举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以为其他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接下来,对上述列举的三种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220中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0: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
其中,显示尺寸切换顺序可以包括按照显示尺寸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切换,或者,按照显示尺寸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切换。
在该步骤310中,显示尺寸切换顺序可以预先存储在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服务器中,也可以存储在安装有第一应用的终端设备中,还可以存储在其他第三方设备或系统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具体地,当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后,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从本地数据库或远程数据库中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并执行下述步骤320。
步骤320: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获取到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后,终端设备可以响应于用户进一步的操作手势,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预设的尺寸确定逻辑,自动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32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中间显示尺寸,并以中间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若在以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检测到用户触发的尺寸确认操作,将中间显示尺寸确定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也即是,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后,按照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执行显示尺寸切换操作,以通过切换后的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需要说明的是,执行第一次切换操作时,中间显示尺寸可以为显示尺寸切换顺序中与当前显示尺寸相邻的一种显示尺寸;当用户继续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则在显示尺寸切换顺序中,中间显示尺寸与当前显示尺寸之间间隔了一种显示尺寸。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若用户在以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尺寸确认操作,则将该中间显示尺寸确定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也即是,终端设备每次以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后,检测第一应用卡片上是否存在尺寸确认操作,进而基于用户的尺寸确认操作,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可选地,若在预设的调整时长内,以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没有检测到尺寸确认操作,则将当前显示尺寸确定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也即是,无需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
可选地,若在预设的调整时长内,以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没有检测到尺寸确认操作,则自动将该中间显示尺寸确定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其中,调整时长可以为预先设置的任意时长,比如,30秒、1分钟、2分钟等。上述尺寸确认操作可以为点击操作。
另外,第一应用卡片上还可以预设有尺寸确认按键,用户点击该确认按键即可将第一应用卡片此时的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
以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为上滑操作为例,第一应用卡片包括三种显示尺寸:A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和C显示尺寸,显示尺寸切换顺序为A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C显示尺寸。其中,A显示尺寸小于B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小于C显示尺寸。
参见图4,若当前显示尺寸为A显示尺寸,如图4中(a)所示;当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一次上滑操作后,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B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如图4中(b)所示;继续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上滑操作(即第二次上滑操作),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C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如图4中(c)所示。
进一步地,如图4中(c)所示,第一应用卡片上设置有尺寸确认按键,当用户通过上滑操作,切换至C显示尺寸后,点击尺寸确认按键,则将C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并以C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如图4中(d)所示。
可选地,在显示尺寸切换过程中,第一应用卡片的侧边显示有导航点,以提示用户当前切换的显示尺寸是第一应用卡片的预设的多种显示尺寸中的第几种显示尺寸。应该理解的是,导航点的数目和第一应用卡片预设的显示尺寸的种类相同,每切换一次显示尺寸,导航点也随之更新。
在上述目标显示尺寸确定方式中,基于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可以快速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切换,以从当前显示尺寸切换至目标显示尺寸。也即是,通过滑动切换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快速响应用户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确定用户需要切换的目标显示尺寸,操作简单。另外,用户通过反复切换的方式,可以直观了解各显示尺寸下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效果,使得切换后选择的目标显示尺寸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用户的操作体验更佳。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220中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0:展示第一应用卡片在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下的候选显示卡片。
其中,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数目与候选显示卡片显示数目相同。比如,第一应用卡片预设有三种显示尺寸,则第一应用卡片的候选显示卡片数目也为三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51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展示第一应用卡片在多个显示尺寸下的候选显示卡片。
继续以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为上滑操作为例,第一应用卡片包括三种显示尺寸:A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和C显示尺寸,显示尺寸切换顺序为A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C显示尺寸。其中,A显示尺寸小于B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小于C显示尺寸。
参见图6中(a),当前显示界面中包括以B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以及应用1-应用8对应的应用图标;当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上滑操作后,如图6中(b)所示,在当前显示界面的上层,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在第一应用卡片的上方展示多个候选显示卡片。
其中,候选显示卡片包括候选显示卡片A、候选显示卡片B和候选显示卡片C,且候选显示卡片A是以A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的效果图,候选显示卡片B是以B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的效果图;候选显示卡片C是以C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的效果图。
如此,在当前显示界面上层显示候选显示卡片,可以有效避免用户在选择目标显示卡片时,误触发当前显示界面中其他应用图标或显示卡片。
可选地,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也可以展示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的未占用显示区域中,以便于用户根据未占用显示区域的大小,选择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可选地,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也可以采用纵向排列的方式进行显示。
可选地,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也可以位于以当前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下方。
步骤520:从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中确定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目标显示卡片;目标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520中根据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中确定目标显示尺寸时,可以采用以下任一种选择方式:
(1)基于用户在候选显示卡片上触发的点击操作,将候选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
其中,点击操作可以为点击,也可以为多次连续点击,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2)基于用户在候选显示卡片上触发的第三滑动操作手势,将候选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
其中,第三滑动操作手势可以与第一滑动操作手势相同,也可以与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个示例,针对上述方式(1)和(2),参见图6中(b)所示,若过用户在候选显示卡片C上触发了点击操作或第三滑动操作手势,则将候选显示卡片C确定为目标显示卡片,该候选显示卡片C对应的C显示尺寸即为目标显示尺寸。
(3)基于用户的语音指令,将目标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
其中,语音指令中携带有目标显示卡片的卡片信息,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语音指令后,从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中确定目标显示卡片,并将目标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
(4)基于预设的调整时长,若在候选显示卡片上均未检测到用户触发的任何操作,则将以与当前显示尺寸对应的候选显示卡片确定为目标显示卡片。也即是,无需对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即为当前显示尺寸。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6中(b),若在候选显示卡片A、候选显示卡片B和候选显示卡片C上均未检测到任何操作,由于候选显示卡片B与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相同,则将候选显示卡片B确定为目标显示卡片。此时,目标显示尺寸即为B显示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旨在强调同时展示多个候选显示卡片的方式,并不限制目标显示卡片或目标显示尺寸的选择方式。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步骤520确定目标显示卡片后,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的实现过程可以为: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目标显示卡片,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目标应用卡片。
也即是,直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删除第一应用卡片,并在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中显示目标显示卡片。
在上述目标显示尺寸确定方式中,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采用全局预览的方式展示第一应用卡片在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下的候选显示卡片,进而基于多个候选显示卡片确定目标显示卡片和目标显示尺寸。如此,简化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
另外,同时展示多张候选显示卡片,便于用户直观了解不同显示尺寸下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效果,还可以对多种显示尺寸进行综合对比,使得目标显示尺寸的选择更加符合用户的真实想法,有效避免了选择结果与实际需求之间产生偏差。同时,提升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的浏览效率,增强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在又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步骤220中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10: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
其中,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包括水平滑动操作和/或垂直滑动操作,对应地,显示尺寸调整量包括横向尺寸调整量和/或纵向尺寸调整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71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水平滑动操作,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横向尺寸调整量;和/或,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垂直滑动操作,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纵向尺寸调整量。
换言之,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以直接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时,可以通过水平滑动操作,只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横向显示尺寸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垂直滑动操作,只对第一应用卡片的纵向显示尺寸进行调整;还可以在第一应用卡片上依次进行水平滑动操作和垂直滑动操作,以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横向显示尺寸和纵向显示尺寸进行一并调整。
另外,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预先设置显示屏上单位滑动距离和单位尺寸调整量之间的距离调整量对应关系,以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调整手势,确定用户在显示屏上的实际滑动距离。进而根据实际滑动距离和距离调整量对应关系,计算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
步骤720: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调整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通过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缩小或放大,因此,显示尺寸调整量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72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若显示尺寸调整量为正值,则将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调整量之和,作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若显示尺寸调整量为负值,则将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调整量之差,作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继续以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为上滑操作为例,第一应用卡片包括三种显示尺寸:A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和C显示尺寸,显示尺寸切换顺序为A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C显示尺寸。其中,A显示尺寸小于B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小于C显示尺寸。
参见图8中(a),假设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A显示尺寸,则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垂直滑动操作,根据垂直滑动操作对应的纵向尺寸调整量,对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得到图8中(b)所示的显示尺寸。进一步地,响应于用户在图8中(b)所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水平滑动操作,根据水平滑动操作对应的横向尺寸调整量,继续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得到图8中(c)所示的目标显示尺寸。
应该理解的是,图8仅仅是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种调整顺序,也可以先调整第一应用卡片的横向显示尺寸,再调整纵向显示尺寸,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上述目标显示尺寸确定方式中,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以根据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调整量,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自适应调整为目标显示尺寸。如此,简化了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同时,通过自适应调整显示尺寸的方式,便于用户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对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灵活有效地调整,使得调整后的目标显示尺寸契合用户的真实想法,增强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基于上述图7实施例提供的目标显示尺寸确定方法,在第一应用卡片预设有多种显示尺寸的情况下,可以预先设置各显示尺寸对应的滑动距离,进而根据实际滑动距离,判断是否执行显示尺寸切换操作。
作为一个示例,同样地,假设第一应用卡片包括三种显示尺寸:A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和C显示尺寸,且A显示尺寸小于B显示尺寸,B显示尺寸小于C显示尺寸。
而且,假设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A显示尺寸,则显示尺寸和滑动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1所示:
表1
显示尺寸 滑动距离/单位:毫米
A显示尺寸 [0,x1)
B显示尺寸 [x1,x2)
C显示尺寸 [x2,∞)
由此可见,当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所产生的实际滑动距离小于x1毫米时,保持当前显示尺寸不变,即将A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当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所产生的实际滑动距离大于或等于x1毫米,且该实际滑动距离小于x2毫米时,将B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当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所产生的实际滑动距离大于或等于x2毫米时,将C显示尺寸确定为目标显示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所产生的实际滑动距离,大于第一应用卡片预设的最大显示尺寸所对应的滑动距离后,继续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不会再改变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
另外,基于上述三种确定目标显示尺寸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终端设备中的任一应用卡片,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显示尺寸进行调整:
方式一:针对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设置一种尺寸调整策略。
作为一个示例,针对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设置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可以为上述图3实施例所示的显示尺寸切换方式;或者,设置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可以为上述图5实施例所示的显示尺寸全局预览方式;亦或者,设置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可以为上述图7所示的显示尺寸自适应调整方式。
也即是,对于每个应用卡片,其显示尺寸的调整策略是唯一的。
方式二:针对每种尺寸调整策略,设置对应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
作为一个示例,若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为垂直滑动操作,包括上滑操作或下滑操作,设置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可以为上述图3实施例所示的显示尺寸切换方式;若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为长按滑动操作,设置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可以为上述图5实施例所示的显示尺寸全局预览方式;若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为水平滑动操作,包括左滑操作或右滑操作,设置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可以为上述图7所示的显示尺寸自适应调整方式。
也即是,对于每个应用卡片,其可以对应多种显示尺寸调整方式,基于不同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整策略来对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
步骤230: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需要说明的是,若目标显示尺寸小于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则直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不会影响,也无需调整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应用图标等。若目标线显示尺寸大于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则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时,需要对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应用图标进行调整,避免图标之间相互遮挡,或者卡片覆盖图标的情况发生。
应该理解的是,上文中为便于说明,附图4、附图6和附图8中的第一应用卡片后方并未设置有应用图标,并不限制其应用图标和应用卡片的显示位置和显示顺序等。
而在实际情况中,第一应用卡片后方可能部署有应用图标,以保证显示桌面的整洁。在此情况下,若目标显示尺寸大于当前显示尺寸,则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时,为避免遮挡,需要对其后方和下方的应用图标进行调整。
因此,针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小于目标显示尺寸的情况,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步骤230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910:获取第一应用卡片在目标显示尺寸下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
其中,卡片显示区域可以为目标显示尺寸对应的显示区域范围;也可以是基于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对应的显示区域范围,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时需要扩展的显示区域范围。
进一步地,若卡片显示区域为拓展显示区域,则拓展显示区域可以根据目标显示尺寸和当前显示尺寸之间的差值确定。
步骤920:基于卡片显示区域,从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多个应用图标中确定待移动图标。
其中,待移动图标可以为当前显示界面中的部分应用图标或全部应用图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个示例,待移动图标可以包括第一移动图标和第二移动图标。其中,第一移动图标为卡片显示区域对应的应用图标,第二移动图标包括当前显示界面中除第一移动图标以外的至少一个应用图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移动图标可以基于预设的计算机算法确定,也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还可以为除第一移动图标以外的全部图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另一个示例,待移动图标包括第三移动图标,第三移动图标包括当前显示界面中处于卡片显示区域下方和后方的多个应用图标。
也即是,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时,第一应用卡片的后方和下方的应用图标的位置需要进行调整,以避免被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所覆盖。
步骤930: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以在卡片显示区域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其中,在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时,可以通过新增显示界面的方式,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也可以直接对待移动图标在终端设备已有的至少一个显示界面中进行移动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待移动图标包括上述第一移动图标和第二移动图标,则步骤93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在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之间新增一个空白显示界面;将第一移动图标或第二移动图标移动至空白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
其中,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为相邻显示界面。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0所示,当前显示界面中包括第一应用卡片和应用1-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
参见10中(a),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2*2规格(即横向占用两个应用图标位置,纵向占用两个图标位置)。而当目标显示尺寸调整为2*4规格(即横向占用四个应用图标位置,纵向占用两个图标位置)时,如图10中(b)所示,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后,其后方和/或下方的应用图标的显示位置需要进行调整。
其中,第一移动图标包括应用1、应用2、应用3和应用4对应的应用图标,第二移动图标包括应用9、应用10、应用11和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
具体地,在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未示出)之间新增一个空白显示界面,将第一移动图标移动至新增的空白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其他应用图标的显示位置不变,如图10中(c)所示。
或者,对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应用图标依次进行后移,将无法继续在当前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的应用9-应用12对应应用图标确定为第二移动图标,然后将第二移动图标移动至新增的空白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如图10中(d)所示。此时,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的下方,依次显示应用1-应用8对应的应用图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移动处理仅改变待移动图标的显示位置,不改变待移动图标之间的显示顺序。
如此,通过新增显示界面的方式,对待移动图标进行显示,不会影响终端设备中其他显示界面中应用图标的显示顺序,操作简单;同时保持了其他显示界面中用户原有的应用图标部署习惯,用户体验更佳。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待移动图标包括上述第三移动图标,则步骤93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按照预设的移动方向优先级,将第三移动图标移依次后移,以在当前显示界面和/或下一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三移动图标。
其中,移动方向优先级表示横向移动优先级高于纵向移动优先级。即移动第三移动图标时,先在当前行中对第三移动图标依次进行横向移动,在横向移动过程中,若存在至少一个第三应用图标超过当前显示界面,则对超过当前显示界面的第三移动图标进行纵向移动,以在下一行中进行显示,以此类推。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1所示,当前显示界面中包括第一应用卡片,以及应用1-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下一显示界面中包括显示应用13-应用20对应的应用图标。
参见11中(a),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2*2规格(即横向占用两个应用图标位置,纵向占用两个图标位置)。而当目标显示尺寸调整为2*4规格(即横向占用四个应用图标位置,纵向占用两个图标位置)时,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后,其后方和/或下方的应用图标的显示位置需要进行调整。
其中,第三移动图标包括当前显示界面中处于第一应用卡片后方和下方的应用1-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
具体地,将应用1-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依次后移,在移动过程中,按照先横向移动,再纵向移动的顺序进行后移。最终,在当前显示界面显示应用1-应用8对应的应用图标,如图11中(b)所示;在下一显示界面中显示应用9-应用20对应的应用图标,如图11中(c)所示。
同理,上述移动处理仅改变待移动图标的显示位置,不改变待移动图标之间的显示顺序。
如此,通过应用图标依次后移的方式,对待移动图标进行显示,使得调整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后,终端设备中的应用图标仍然整齐显示,且显示顺序不变,符合用户原本的应用图标浏览习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待移动图标包括上述第一移动图标和第二移动图标,则步骤93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按照第一移动图标的组合方式,对第二移动图标进行分组处理,得到至少一个第二移动图标组;按照预设的移动方向优先级,将第一移动图标和各第二移动图标组进行后移,以在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中显示待移动图标。
其中,第一移动图标和各第二移动图标组的后移顺序相同,即同时对第一移动图标和各移动图标组进行后移。
作为一个示例,同样假设当前显示界面中包括第一应用卡片,以及应用1-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下一显示界面中包括应用13-应用20对应的应用图标。
参见12中(a),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2*2规格(即横向占用两个应用图标位置,纵向占用两个图标位置),而当目标显示尺寸调整为2*4规格(即横向占用四个应用图标位置,纵向占用两个图标位置)时,第一移动图标包括应用1、应用2、应用3和应用4对应的应用图标,第二移动图标包括应用5-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
则将第一移动图标整体进行后移,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一移动图标,如图12中(b)所示。由于第一移动图标包括四个应用图标,则基于第二移动图标的原始显示位置,按照四个应用图标进行分组,将应用5、应用6、应用9和应用10对应的应用图标作为一个第二移动图标组,将应用7、应用8、应用11和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作为另一个第二移动图标组。然后,如图12中(b)所示,对应用5、应用6、应用9和应用10对应的应用图标所组成的第二移动图标组进行后移,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且位于第一应用图标后;同时,将应用7、应用8、应用11和应用12对应的应用图标所组成的第二移动图标组在下一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如图12中(c)所示。
具体地,可以将应用13-应用20对应的应用图标,按照第二移动图标分组的方式进行划分,然后整体后移,以在下一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如图12中(c)所示;还可以将应用13-应用20对应的应用图标,按照预设的移动方向优先级依次后移,以下一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如图12中(d)所示。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现方式中,移动处理不仅改变待移动图标的显示位置,还改变待移动图标之间的显示顺序。具体地,改变了第二移动图标中部分应用图标的显示顺序。
另外,若当前显示界面中还包括其他应用卡片,且其他应用卡片位于第一应用卡片下方或后方时,则需要对其他应用卡片和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应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其实现原理与上述三种实现方式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此,通过应用图标按组整体后移的方式,对待移动图标进行显示,使得部分图标之间的显示顺序保持不变,便于用户快速找到显示在同一区域内的一类应用图标。
可选地,在步骤930中,为进一步减少应用图标移动量,还可以将第一应用图标进行合并处理,以组合图标的方式进行显示。具体地,该组合图标可以显示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最后一个应用图标之后;也可以显示在下一显示界面中第一个应用图标之前,或者,最后一个应用图标之后。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中,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然后,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进而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由此可见,本申请在对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时,无需触发菜单键,并在菜单内容显示界面中依次选择应用,以及该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而是直接在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以指示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应用卡片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并自动按照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对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进行调整。如此,简化了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提高了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的调整效率,使得用户操作体验更佳。
基于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构思,在另一个方法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以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进行切换;该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310: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二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
其中,第二滑动操作手势与上述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不同。应该理解的是,第一滑动操作手势用于启动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流程,而第二滑动操作手势用于启动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切换流程。
进一步地,上述应用切换策略包括多个应用卡片,以及多个应用卡片的切换顺序。多个应用卡片包括第一应用卡片和至少一个第二应用卡片,且各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的切换策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应用卡片的切换策略均表征以该应用卡片为起始应用卡片进行应用类型切换的顺序。
作为一个示例,Ⅰ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中可以包括Ⅰ应用卡片、Ⅱ应用卡片、Ⅲ应用卡片和Ⅳ应用卡片,且应用卡片的切换顺序为“Ⅰ应用卡片——Ⅱ应用卡片——Ⅲ应用卡片——Ⅳ应用卡片”;Ⅱ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中可以包括Ⅱ应用卡片、Ⅲ应用卡片和应用卡片,且应用卡片的切换顺序为“Ⅱ应用卡片——Ⅲ应用卡片——Ⅵ应用卡片”。
步骤1320:根据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1320的实现过程可以为:基于应用切换策略中多个应用卡片的切换顺序,确定位于第一应用卡片后的第二应用卡片;使用第二应用卡片替换当前显示界面中的第一应用卡片,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二应用卡片。
其中,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在当前显示界面中卡片显示区域相同。具体地,在当前显示界面中删除第一应用卡片,并在原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显示第二应用卡片。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预设的显示尺寸不同,则切换至第二应用卡片后以第二应用卡片的最小显示尺寸进行显示,减少对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其他应用卡片或者应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
另外,基于上述应用卡片切换策略,若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预设的最大显示尺寸或最小的预设显示尺寸,则在进行应用卡片切换时,还可以基于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进行触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根据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也即是,当用户通过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以对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进行调整过程中,若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或调整后的目标显示尺寸,与预设的最大显示尺寸或最小显示尺寸相等,则用户继续触发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后,不再执行显示尺寸切换操作,而是按照上述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中,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二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进而根据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其中,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由此可见,本申请在对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进行调整时,亦无需触发菜单键,并在菜单内容显示界面中选择需要切换的第二应用;而是直接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第二滑动操作手势,以指示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滑动操作手势,获取应用卡片对应的应用切换策略,并自动按照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二应用卡片。如此,简化了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调整流程,提高了应用卡片的应用类型的调整效率,使得用户操作体验更佳。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应用卡片调整装置。该装置在解决技术问题时所提供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应用卡片调整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功能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应用卡片调整方法中相关步骤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装置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卡片调整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410,用于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确定模块1420,用于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尺寸调整策略,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显示模块1430,用于在当前显示界面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模块1410,包括:
关系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卡片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操作策略对应关系;
策略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操作策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1420,包括:
切换顺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响应于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中间显示尺寸,并以中间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若在以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检测到用户触发的尺寸确认操作,将中间显示尺寸确定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1420,包括:
展示单元,用于展示第一应用卡片在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下的候选显示卡片;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从多个候选显示卡片中确定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目标显示卡片;目标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为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块1430,具体用于:
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目标显示卡片,以在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目标应用卡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1420,包括:
调整量获取单元,用于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显示尺寸调整量,确定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包括水平滑动操作和/或垂直滑动操作,显示尺寸调整量包括横向尺寸调整量和/或纵向尺寸调整量;
调整量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水平滑动操作,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横向尺寸调整量;
和/或,
第二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垂直滑动操作,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纵向尺寸调整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块1430,包括:
区域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应用卡片在目标显示尺寸下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卡片显示区域,从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多个应用图标中确定待移动图标;
图标处理单元,用于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以在卡片显示区域中以目标显示尺寸显示第一应用卡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移动图标包括第一移动图标和第二移动图标;第一移动图标为卡片显示区域对应的应用图标,第二移动图标包括当前显示界面中除第一移动图标以外的至少一个应用图标;
图标处理单元,包括:
界面新增子单元,用于在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之间新增一个空白显示界面;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为相邻显示界面;
显示子单元,用于将第一移动图标或第二移动图标移动至空白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待移动图标包括第三移动图标;第三移动图标包括当前显示界面中处于卡片显示区域下方和后方的多个应用图标;
图标处理单元,包括:
图标移动子单元,用于按照预设的移动方向优先级,将第三移动图标移依次后移,以在当前显示界面和/或下一显示界面中显示第三移动图标;
其中,移动方向优先级表示横向移动优先级高于纵向移动优先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5所示,该装置还包括:
上述获取模块1410,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二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
切换模块1440,用于根据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预设的最大显示尺寸或最小的预设显示尺寸,则在该装置中:
上述获取模块1410,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
上述切换模块1440,还用于根据应用切换策略,将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第一应用卡片和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应用卡片调整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终端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装置在对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和应用类型进行调整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由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应用卡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尺寸调整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以所述目标显示尺寸显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包括:
获取卡片操作手势和卡片调整策略之间的操作策略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所述操作策略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尺寸调整策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尺寸调整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切换顺序;
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响应于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和所述显示尺寸切换顺序,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中间显示尺寸,并以所述中间尺寸显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
若在以所述中间显示尺寸显示的第一应用卡片上检测到用户触发的尺寸确认操作,将所述中间显示尺寸确定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尺寸调整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展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在预设的多个显示尺寸下的候选显示卡片;
从多个所述候选显示卡片中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对应的目标显示卡片;所述目标显示卡片的显示尺寸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以所述目标显示尺寸显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包括:
将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所述目标显示卡片,以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显示所述目标应用卡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尺寸调整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
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显示尺寸调整量,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操作手势包括水平滑动操作和/或垂直滑动操作,所述显示尺寸调整量包括横向尺寸调整量和/或纵向尺寸调整量;
所述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显示尺寸调整量,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水平滑动操作,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横向尺寸调整量;
和/或,
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垂直滑动操作,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纵向尺寸调整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以所述目标显示尺寸显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在所述目标显示尺寸下对应的卡片显示区域;
基于所述卡片显示区域,从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的多个应用图标中确定待移动图标;
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所述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以在所述卡片显示区域中以所述目标显示尺寸显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移动图标包括第一移动图标和第二移动图标;所述第一移动图标为所述卡片显示区域对应的应用图标,所述第二移动图标包括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除所述第一移动图标以外的至少一个应用图标;
所述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所述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包括:
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和下一显示界面之间新增一个空白显示界面;所述当前显示界面和所述下一显示界面为相邻显示界面;
将所述第一移动图标或所述第二移动图标移动至所述空白显示界面中进行显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移动图标包括第三移动图标;所述第三移动图标包括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处于所述卡片显示区域下方和后方的多个应用图标;
所述基于预设的图标移动规则,对所述待移动图标进行移动处理,包括:
按照预设的移动方向优先级,将所述第三移动图标移依次后移,以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和/或下一显示界面中显示所述第三移动图标;
其中,所述移动方向优先级表示横向移动优先级高于纵向移动优先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二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
根据所述应用切换策略,将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和所述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为预设的最大显示尺寸或最小的预设显示尺寸,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第一应用卡片的应用切换策略;
根据所述应用切换策略,将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切换为第二应用卡片;所述第一应用卡片和所述第二应用卡片对应不同的应用。
14.一种应用卡片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用户在当前显示界面中第一应用卡片上触发的第一滑动操作手势,获取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尺寸调整策略;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当前显示尺寸和所述尺寸调整策略,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卡片的目标显示尺寸;
显示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显示界面中以所述目标显示尺寸显示所述第一应用卡片。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步骤。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应用卡片调整方法的步骤。
CN202211037857.1A 2022-08-26 2022-08-26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6667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37857.1A CN117666766A (zh) 2022-08-26 2022-08-26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PCT/CN2023/091308 WO2024041023A1 (zh) 2022-08-26 2023-04-27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37857.1A CN117666766A (zh) 2022-08-26 2022-08-26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6766A true CN117666766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12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37857.1A Pending CN117666766A (zh) 2022-08-26 2022-08-26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66766A (zh)
WO (1) WO202404102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1789B (zh) * 2015-12-08 2019-11-12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图标处理方法以及终端
CN113760427B (zh) * 2019-08-09 2022-12-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显示页面元素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527165A (zh) * 2020-12-16 2021-03-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界面显示状态的调整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3342445A (zh) * 2021-06-25 2021-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调整界面尺寸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568534A (zh) * 2021-07-20 2021-10-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应用图标的显示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41023A9 (zh) 2024-04-25
WO2024041023A1 (zh) 2024-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994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orting desktop objects
CN105094683A (zh) 一种数据显示方法以及装置
CN111782030A (zh) 立体图标的设置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69506B (zh) 分屏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17215542A1 (zh) 展示图片的方法及装置
CN104820619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切换方法及装置
KR20160003820A (ko) 컴퓨팅 디바이스 상에서 동작하는 브라우저를 위한 다중 패널 뷰 인터페이스
CN113986076A (zh) 图标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14144A (zh) 生成移动终端桌面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838848A (zh) 一种根据系统语言动态显示分享图标的方法及装置
CN114415886A (zh)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518822A (zh) 应用图标管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857751A (zh) 图标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666766A (zh) 应用卡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847294B2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desktop of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995706A (zh) 一种元素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18821A (zh) 应用图标管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20187958A1 (en) Automated on-screen windows arrangements
CN114518819A (zh) 图标管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JP6132345B2 (ja) 表示割合に応じて分割地図画像の表示を制御する表示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51240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395384A (zh) 地图配置方法、装置、智能机器人及存储介质
CN111984809A (zh) 一种图像查找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5917488A (zh) 一种显示界面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268189B (zh) 图集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