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66311A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66311A
CN117666311A CN202311165408.XA CN202311165408A CN117666311A CN 117666311 A CN117666311 A CN 117666311A CN 202311165408 A CN202311165408 A CN 202311165408A CN 117666311 A CN117666311 A CN 1176663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tridge
drum
developing
abutting
process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654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晓明
虞文俊
陈名栋
邝雷志
邢静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66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663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处理盒,包括鼓盒、显影盒和离合单元,鼓盒包括感光鼓,显影盒包括显影辊,离合单元包括活动安装在显影盒上的移动件、活动连接移动件的分离件以及分别与移动件和分离件活动连接的连接件,分离件与鼓盒之间具有对应于鼓盒与显影盒分离的第一抵靠状态和对应于鼓盒与显影盒接触的第二抵靠状态,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驱动移动件带动显影盒在分离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位移,且移动件通过连接件能够带动分离件,使分离件与鼓盒之间处于第一抵靠状态或第二抵靠状态。本发明处理盒,能够接收分离控制部件的作用力,使得显影盒从显影盒与鼓盒接触的接触位置转动到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位置,且能够使显影盒与鼓盒在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保持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处理盒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和能够作用在鼓上的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辊)中的至少一种,图像承载构件和显影剂承载构件可以一体化构造为可拆卸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盒(可称为处理盒)。盒可以包括一体的鼓和显影辊,或者可以只包括鼓,或者可以只包括显影辊。包括鼓的盒是鼓盒,包括显影辊的盒是显影盒。
现有的处理盒,在成像操作期间,显影辊保持朝向感光鼓挤压。但在非成像操作期间,如果显影辊与感光鼓表面保持长期接触,可能会使显影辊的弹性层发生永久变形,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使感光鼓上的潜像显影不均匀;此外,无论显影辊是否具有弹性层,显影辊都可能会使感光鼓表面附上多余的显影剂;而且,感光鼓和显影辊长期彼此接触地旋转摩擦,影响感光鼓和显影辊的使用寿命。
因此,需要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达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处理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分离单元,包括:
鼓盒,用于依据接收的打印数据生成静电潜像,鼓盒包括感光鼓;
显影盒,包括显影辊,用于将调色剂转运至感光鼓上;
离合单元,包括:
移动件,活动安装在显影盒上,用于接收分离单元的作用力;
分离件,活动连接移动件,能将作用力施加到鼓盒上,且分离件与鼓盒之间具有对应于鼓盒与显影盒分离的第一抵靠状态和对应于鼓盒与显影盒接触的第二抵靠状态;以及
连接件,分别与移动件和分离件活动连接,用于将移动件接收的作用力传递给分离件;
当处理盒安装完成并开始工作时,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向移动件施加作用力,驱动移动件带动显影盒与鼓盒分离或接触;
且移动件通过连接件能够带动分离件,分离件与鼓盒之间处于第一抵靠状态或第二抵靠状态,以实现显影盒与鼓盒保持分离或保持接触。
优选地,鼓盒包括端盖,鼓盒通过端盖与显影盒可转动的连接,且端盖设有与第一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一抵靠部以及与第二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二抵靠部,分离件通过抵靠在第一抵靠部或第二抵靠部上以在第一抵靠状态和第二抵靠状态之间变换。
优选地,第一抵靠部与第二抵靠部邻接,且第一抵靠部与第二抵靠部之间由斜面连接。
优选地,鼓盒包括端盖,鼓盒通过端盖与显影盒可转动的连接,且端盖设有与第一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一齿以及与第二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二齿,分离件设有第一内齿;
显影盒和鼓盒处于接触位置时,第一内齿啮合第二齿,分离件与鼓盒之间处于第二抵靠状态;
显影盒和鼓盒处于分离位置时,第一内齿与第一齿啮合,分离件与鼓盒之间处于第一抵靠状态。
优选地,第一齿与第二齿邻接。
优选地,分离件上还设有第二内齿,在第一内齿与第二齿啮合时,第二内齿能够与第一齿啮合。
优选地,第一内齿比第二内齿更加远离移动件。
优选地,移动件设有连接槽,连接件设有连接柱,连接件通过连接柱插入连接槽活动连接在移动件上,且连接柱能够在连接槽内移动,以使连接件能够相对移动件移动。
优选地,连接槽内还设有能够对连接柱起阻尼作用的突筋。
优选地,移动件、分离件和连接件连接后围成三角形的空间。
本发明的另一种处理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包括:
鼓盒,用于依据接收的打印数据生成静电潜像,鼓盒包括感光鼓和抵靠部,抵靠部能够在鼓盒上移动;
显影盒,包括显影辊,用于将调色剂转运至感光鼓上;
离合单元,包括:
移动件,活动安装在显影盒上,用于接收分离单元的作用力;以及
分离件,与移动件固定连接,能将作用力施加到鼓盒上;
当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在安装时,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向移动件施加作用力,驱动移动件带动显影盒与鼓盒分离或接触;
且分离件能够抵靠在抵靠部上,移动件带动分离件与抵靠部抵接,使分离件带动抵靠部在鼓盒上移动,以实现显影盒与鼓盒保持分离或保持接触。
优选地,显影盒还包括第二限位部,移动件设置有与第二限位部配合的第二连接部,移动件安装在显影盒时,第二限位部能够在第二连接部上移动。
优选地,第二限位部为连接柱,第二连接部为弧形通孔。
优选地,鼓盒包括端盖,鼓盒通过端盖与显影盒可转动的连接,抵靠部可移动地安装在端盖上。
优选地,抵靠部能够围绕感光鼓移动。
优选地,端盖上设有突出部,突出部围绕感光鼓设置;抵靠部包括间隔设置在突出部两侧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与第二板相配合可在突出部上沿弧面移动,以使抵靠部可根据分离件的运动在突出部上运动。
本发明的另一种处理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包括:
鼓盒,用于依据接收的打印数据生成静电潜像,鼓盒包括感光鼓;
显影盒,用于将调色剂转运至感光鼓上,包括显影辊和离合单元,离合单元包括活动安装在显影盒上用于接收分离单元的作用力的移动件;以及
移动支撑部件,两端分别安装在显影盒和鼓盒之间,在显影盒和鼓盒之间能够提供限制显影盒和鼓盒相对移动的作用力,且移动支撑部件设有与鼓盒抵接的滑块,滑块在鼓盒上具有对应于鼓盒与显影盒分离的第一抵接状态和对应于鼓盒与显影盒接触的第二抵接状态;
当处理盒安装完成并开始工作时,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向移动件施加作用力,驱动移动件带动显影盒克服移动支撑件的作用力与鼓盒分离或接触;
且滑块与鼓盒处于第一抵接状态或第二抵接状态,以实现显影盒与鼓盒保持分离或保持接触。
优选地,鼓盒设有安装移动支撑件的支撑部,支撑部设有与第一抵接状态对应的支撑部分以及与第二抵接状态对应的抵接面,滑块通过抵靠在支撑部分或抵接面上以在第一抵接状态和第二抵接状态之间变换。
优选地,支撑部分与抵接面邻接。
优选地,移动支撑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显影盒上的第一部分、活动安装在鼓盒上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面。
优选地,滑块活动安装在第二部分上。
优选地,滑块包括连接孔,第二部分包括圆轴,连接孔与圆轴连接安装在第二部分上。
优选地,滑块包括接触部分与抵接部分,并且两者呈L型,接触部分用于与第二部分接触,抵接部分用于与抵接面接触。
优选地,支撑部分设有滑槽,第二部分活动安装在滑槽内,第二部分能够带动滑块在滑槽内移动,使得抵接部分能与抵接面接触。
优选地,滑块和第二部分之间还设有扭簧,在第二抵接状态时,扭簧扭紧能够对抵接部分施加弹力使滑块与抵接面保持紧密抵接不脱离。
本发明的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内设有一种可作用于处理盒的分离控制部件,在处理盒内设有与分离控制部件相配合的离合单元,在不进行成像操作时,处理盒的离合单元接收分离控制部件的作用力,使得显影盒从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接触位置转动到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位置;且处理盒设置分离件或者移动支撑部件能够使显影盒与鼓盒在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为存储元件按压单元和盒按压单元的示意图。
图3为显影分离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图4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处理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处理盒与分离控制部件的配合关系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影盖、端盖、离合单元的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位置时离合单元与端盖的配合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位置时离合单元的立体图之一;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端盖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在接触位置时离合单元与分离机构的配合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在接触位置时离合单元与端盖的配合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在接触位置时离合单元的立体图之二;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端盖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离合单元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处理盒在未装入图像形成装置时离合单元与端盖的配合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在接触位置时离合单元与分离机构的配合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处理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处理盒与分离控制部件的配合关系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端盖、显影盖、离合单元的分解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显影盒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时离合单元与端盖、显影盖的配合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离合单元的立体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端盖与抵靠部配合的立体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显影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辊与感光鼓位于接触位置时处理盒与分离控制部件的配合关系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在接触位置时离合单元与第一盖、第二盖的配合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显影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辊与感光鼓位于分离位置时处理盒与分离控制部件的配合关系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在分离位置时离合单元与第一盖、第二盖的配合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处理盒在驱动侧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处理盒在驱动侧的分解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处理盒在驱动侧的另一方向上的分解图。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显影盖与可移动件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显影盖与可移动件组装后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移动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滑块的立体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鼓主框架的示意图。
图36为图35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显影盒与鼓盒在分离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显影盒与鼓盒在分离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显影盒与鼓盒在接触状态下的部分截面图;
图4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显影盒与鼓盒在接触状态下移动支撑部件与鼓盒接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8所示,一种处理盒100,处理盒100内储存有显影剂,处理盒100用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M(如:打印机)中,使图像形成装置M能够利用处理盒100内的显影剂进行成像。
参考图1至图4,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一般设有四个可拆卸安装的处理盒100(100Y、100M、100C、100K),即第一处理盒100Y、第二处理盒100M、第三处理盒100C和第四处理盒100K。四个处理盒100基本水平地布置,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M时,处理盒100与图像形成装置M驱动连接,能够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的旋转驱动力,使处理盒100能够利用显影剂进行成像,且图像形成装置M向第一至第四处理盒100(100Y、100M、100C、100K)分别提供偏置电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
处理盒100是通过一个托盘171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内的。具体是托盘171构造成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安装于水平表面上的状态下沿着大致水平的方向移动(如图1的X1和X2方向),托盘上设置4个安装部(图中未画出),4个处理盒100分别安装到托盘171的定位部上,当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中,多个处理盒100一并随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内。当处理盒100需要更换时候,多个处理盒100可以一起随托盘171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170外部。
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内还设有盒按压机构,详细如图2所示,盒按压机构包括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盒按压单元191以及中间转印单元12,盒按压单元191和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均能够在垂直方向移动(如图1的Z1和Z2方向),盒按压单元191作用于处理盒100的驱动侧(即处理盒100与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与驱动连接的一侧),而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作用于处理盒100的非驱动侧(即处理盒100与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与驱动连接的相对另一侧)。
如图4所述,图像形成装置M设有前门11,通过关闭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的前门11,能够将托盘171,在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上拆出或安装。且在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的非驱动侧,关闭前门11时,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与前门11联动,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上的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和盒按压单元191沿着箭头Z2的方向下降,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主要包括能够与设置在处理盒100中的存储元件(未示出)的电触点接触的主组件侧电触点(未示出),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与前门联动,从而存储元件和主组件侧的电触点能够彼此接触和分离。
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上设有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100的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驱动侧,关闭前门11,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在箭头Y1方向(与X1和Z1相互垂直方向)上突出,与处理盒100驱动连接。此外,通过打开前门11,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在箭头Y2的方向缩回。这样做目的,一方面可以使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分别与处理盒的感光鼓联结部件和显影联结部件更好的联结,从而接收驱动力。另一方面,防止托盘171的插入/移除不受阻碍。
处理盒100一般包括鼓盒1和显影盒2,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图2、图3所示)通过与处理盒100的一部分接合来控制处理盒100的显影盒2相对于鼓盒1的分离和接触操作,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下方。具体地,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沿竖直方向布置在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和鼓联接部件180下方(沿箭头Z2方向的下方),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包括在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R和在非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L。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包括分离控制部件196,即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和非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L,分离控制部件196和196L构造成能够通过控制机构(未示出)在X1和X2方向上移动。方向X1和X2基本平行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70中的处理盒的布置方向。
以下将重点介绍处理盒100在驱动侧的结构及工作状态。
如图5所示,为了使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与处理盒100的一部分接合并控制处理盒100的显影盒2与鼓盒1的分离/接触操作,分离控制部件196的一部分和处理盒100的显影盒2的一部分必须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重叠。因此,在沿X1方向插入处理盒100之后,处理盒100的显影盒(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为离合单元3)需要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突出。
图5示出现有(离合单元3)的突出部正常安装入托盘171的时候是缩回在显影盒2(第二单元)内的,通过关上图像形成装置M的前门11,盒按压单元191按压离合单元3,离合单元3的突出部才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突出显影盒2(第二单元)。并且与在X1和X2方向上可移动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配合,进而实现鼓盒1(第一单元)的感光鼓和显影盒2(第二单元)的显影辊相对接触(接触位置)或分离(分离位置、缩回位置)。
实施例一
如图5至图13所示,一种处理盒100,包括鼓盒1和显影盒2。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显影盒2包括显影盒框架21和可旋转支撑在显影盒框架21上的显影辊,显影盒框架21还包括显影仓211和显影盖212,显影盖212设置在显影仓211长度方向的一端;鼓盒1包括鼓框架11和感光鼓12,鼓框架11包括鼓盒主框架111和端盖112,端盖112设置在鼓盒主框架111长度方向的一端,其与鼓盒主框架111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分体设置,感光鼓12由设置在鼓盒主框架111围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撑;显影盖212上设置有可供连接显影辊的驱动组件穿过的第一通孔部2121,端盖112上开设有可供感光鼓12一端插入并支撑感光鼓12旋转的第二通孔部1121,端盖112上还开设有与第一通孔部2121相对应的第三通孔部1122。关于显影盒2和鼓盒1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在本申请中仅对显影盒2与鼓盒1分离和接触的工作过程公开。
参考图8,鼓盒1和显影盒2之间可转动的连接,处理盒100上还设有离合单元3,在处理盒1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M的状态下,离合单元3能够带动显影盒2相对鼓盒1转动,即处理盒1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时,处理盒100的显影盒2的一部分(为离合单元3)需要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突出,处理盒100的离合单元3在沿X1方向插入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之后,分离控制部件196的一部分和处理盒100的显影盒2的一部分(为离合单元3)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重叠,离合单元3能够受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上的分离控制部件196驱动,在分离控制部件196沿X2方向移动时通过离合单元3带动显影盒2相对鼓盒1旋转预设的角度,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12分离开,而在分离控制部件196沿X1方向移动时,通过离合单元3带动显影盒2可相对鼓盒1转动,使显影盒2从显影辊与感光鼓12分离位置移动至显影辊与感光鼓12接触的接触位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盖212的第一通孔部2121向第三通孔部1122延伸形成有使两者可相对转动的圆筒连接部2122,显影盖212通过圆筒连接部2122安装于端盖112的第三通孔部1122中,圆筒连接部2122能够在第三通孔部1122中旋转,使鼓盒1和显影盒2通过圆筒连接部2122的旋转中心(图中未示出)旋转连接,且鼓盒1和显影盒2之间可以相互自由摆动,即鼓盒1通过端盖112与显影盒2之间可转动的连接,所以,当显影盒2围绕旋转中心圆筒连接部2122顺时针旋转时,显影盒2向鼓盒1靠近,显影辊与感光鼓12接触,反之,围绕旋转中心圆筒连接部2122逆时针旋转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分离.
进一步地,鼓盒1和显影盒2之间还设置有弹性复位件(未示出),弹性复位件能够促使显影盒2从分离位置转动至接触位置,同时保证显影辊和感光鼓12接合的稳定性。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可以为弹簧。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位于处理盒100的非驱动端,即设置在鼓盒主框架11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或显影仓21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
参考图9,离合单元3安装在显影盒2上的显影盖212,离合单元3能够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的分离控制部件196传递的力,通过显影盖212带动显影盒2,使显影盒2围绕旋转中心圆筒连接部2122转动,使得显影盒2和鼓盒1转动,显影辊和感光鼓12能在接触的接触位置和分离开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图8、图9所示,离合单元3包括用于接收分离控制部件196作用力的移动件31、与移动件31活动连接的并能将作用力施加到端盖112上的分离件32以及分别与移动件31和分离件32活动连接的用于将移动件31接收的力传递给分离件32的连接件33。
参考图8、图9,移动件31活动安装在显影盖212上。具体地,移动件31包括有与显影盖212连接的支撑部311,支撑部311具有与显影盖212配合的限位孔,显影盖212上突出设置有与限位孔配合的第一连接部2123,第一连接部2123为带卡扣的连接柱,移动件31安装在显影盖212时,第一连接部2123进入限位孔内,且通过卡扣使第一连接部2123与限位孔配合保证在移动件移动过程中不会脱离显影盖212,并能够在显影盖212上活动转动。
移动件31具有在将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M中后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按压力的按压面312,在移动件31安装在显影盖212时,移动件31的按压面312在显影盖212的Z1方向伸出,使处理盒1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M时,离合单元3的移动件31的按压面312被盒按压单元191按压,即使离合单元3能够在竖直方向(Z2方向)上突出.
移动件31包括用于接收分离控制部件力的力接收部313,力接收部313即为离合单元3受压后在竖直方向(Z2方向)上的突出结构,力接收部313包括第一力接收面3131和第二力接收面3132,第一力接收面3131和第二力接收面3132在分离控制部件196移动的方向(X1、X2方向)上大致相对设置,使移动件31能够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的作用力。
移动件31还包括沿处理盒100的高度方向上的主体部分34,支撑部311和力接收部313通过主体部分34连接,且显影盖212上设有在X1、X2方向限位主体部分34的限位部2124,移动件31往X2方向移动时,主体部分34与限位部2124抵接,优选地,限位部2124为显影盖212上设置的限位槽,移动件31通过支撑部311活动安装在显影盒2时,主体部分34安装在限位槽内并与限位槽侧面抵接。
分离件32的一端活动连接在移动件31上靠近力接收部313的位置,连接件33的一端与力接收部313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分离件32不与移动件31连接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分离件32、移动件31和连接件33连接后围成大致三角形的空间,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力传动的稳定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3为条形结构,力接收部313上设置有可供连接件33的一端在其上运动的连接槽314,连接件33活动连接力接收部313的一端突出设置有能插入连接槽314的突柱331,连接槽314的内壁设置有一对突筋3141,使突柱331插入连接槽314时,突筋3141能够对突柱331起阻尼作用,当显影辊和感光鼓12位于分离位置时,突柱331在连接槽314内位于突筋3141的一侧,当显影辊和感光鼓12位于接触位置时,突柱331在连接槽314内位于突筋3141的另一侧,突筋3141会对突柱331起到阻尼作用。
图10和图12所示,端盖112上还设有与分离件32抵靠的抵靠部,当处理盒1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M上,显影辊和感光鼓12位于接触位置时,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一抵靠状态,当显影辊和感光鼓12位于分离位置时,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二抵靠状态。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端盖112上朝向鼓盒主框架111的一侧且沿第二通孔部1121的外圆周附近延伸形成有突起113,突起113与第二通孔部之间具有间隔,抵靠部包括突起113的侧表面形成的可供分离件32的另一端抵靠的第一抵靠部1131和第二抵靠部1132,第一抵靠部1131和第二抵靠部1132邻接,且第一抵靠部1131和第二抵靠部1132之间由斜面连接形成,保证分离件32在受力后能从第一抵靠部1131进入到第二抵靠部1132或者从第二抵靠部1132进入到第一抵靠部1132;优选地,第二抵靠部1132大致为内陷槽形状,保证分离件32从第一抵靠部1131进入到第二抵靠部1132时不会发生偏离,同样的第一抵靠部1131也大致呈凹陷形状,保证分离件32从第二抵靠部1132进入到第一抵靠部1131后不会发生偏移。
如图9-图13所示,当分离件32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抵靠部1131时,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一抵靠状态,显影鼓与感光鼓12之间存在间隔,即显影辊和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在分离控制部件196沿X1方向移动时,分离件32的另一端从第一抵靠部1131移动到第二抵靠部1132,此时,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二抵靠状态,在第二抵靠状态,分离件32与连接件33之间的夹角变小,小于分离件32位于第一抵靠部1131时与连接件33的夹角,且显影辊与感光鼓12之间间隔减小;同时由于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使显影盒2相对鼓盒1转动,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12回到接触位置;当然也可以是分离件32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抵靠部1131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接触,分离件32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抵靠部1132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分离,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工作原理:
参考图6、图8图9,在处理盒100未装机状态时,分离件32抵靠在第一抵靠部1131,此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
在工作状态时,将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中,关闭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的前门11,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中设有的连杆机构(图中未示出)与前门11解除互锁,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中设有的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及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170侧壁伸出分别与感光鼓12及显影辊耦接。
此时,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中设有的按压机构191与移动件31的按压面312抵接并向其施加Z2方向的作用力,移动件31上的按压面312收到图像形成装置M对其的压力,受力向下运动,使得力接收部313能与图像形成装置M的分离控制部件邻接;同时,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朝向X1方向移动,力接收部313与分离控制部件196接合。
参考图11-图13,图像形成装置M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继续沿X1方向移动,分离控制部件196与力接收部313的第一力接收面3131抵接,并向其施加作用力,移动件31绕支撑部311带动连接部33推动分离件32不与移动件31连接的一端从第一抵靠部1131移动到第二抵靠部1132,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二抵靠状态,此过程中,受弹性复位件恢复初始状态的作用力,使显影盒2转动靠近鼓盒1,此时显影辊和感光鼓12接触,两者处于接触位置,以便进行显影工作;
在非工作状态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保持接触后,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朝向X2方向移动,分离控制部件196向力接收部313的第二力接收面3132施加作用力,移动件31绕支撑部311带动连接部33使分离件32的另一端从第二抵靠部1132移动到第一抵靠部1131,连接部33带动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二抵靠状态,此过程中,弹性复位件变形,使显影盒2转动远离鼓盒1,显影辊和感光鼓12彼此间隔开,显影辊和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且因为分离件32的一端抵靠在第一抵靠部1131,可克服弹性复位件复原的弹力作用,保持显影辊和感光鼓12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显影辊和感光鼓12彼此接触的位置被称为显影盒2的接触位置(如图12所示),此接触位置不仅是显影辊的表面与感光鼓12的表面接触的位置,而且也是当显影辊旋转时承载在显影辊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可以接触感光鼓12表面的位置。
而且,可以在移动件31与显影盖212之间设置弹簧连接,当处理盒100从图像形成装置M中设有的托盘171中拆卸时,按压机构191与移动件31的被按压面312脱离抵接,移动件31在弹簧的作用下沿Z1方向缩回至处理盒100的顶部,不再插入分离控制部件196中。
实施例二
如图14至图17所示,本实施案例中提供了另一种处理盒,本实施案例与实施案例一的相比:第二抵靠部1132上形成有排列的齿牙结构,分离件32设有内齿,内齿321能够与齿牙结构啮合,当处理盒1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M上,显影辊和感光鼓12位于接触位置时,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二抵靠状态,当显影辊和感光鼓12位于分离位置时,分离件32与抵靠部处于第一抵靠状态,通过分离件32与第二抵靠部1132啮合,增强分离件32与第二抵靠部1132配合的稳定性。
参考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端盖112上朝向鼓盒主框架111的一侧且沿第二通孔部1121的外圆周附近延伸形成有突起113,突起113的侧表面仅形成有可供分离件32抵靠的第二抵靠部1132,第二抵靠部1132上形成有排列的齿牙结构,具体包括第一齿114和第二齿115,在X方向上,第二齿115比第一齿114更加靠近第二通孔部1121;且参考图15,分离件32与第二抵靠部1132接触的一端形成有与齿牙结构相配合的内齿,具体为第一内齿321和第二内齿322,且第一内齿321比第二内齿322更加远离移动件31;所以,当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啮合第二齿115时比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啮合第一齿114时,显影辊更接近感光鼓12的位置,即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啮合第二抵靠部的第二齿115时,为第二抵靠状态,显影辊和感光鼓12处于接触位置;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位于第一齿114时,为第一抵靠状态,显影辊和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内齿322,设置第二内齿322是为了能使第二内齿322与第一齿114配合,增强分离件32与第二抵靠部1132配合的稳定性;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非齿结构进行配合,以能实现分离件32在第二抵靠部1132上的定位为准。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13可以不设置第一抵靠部,只通过分离件的第一内齿321和第二内齿322与第二抵靠部1132的第一齿114或第二齿115啮合,来进行显影辊和感光鼓12的接触和分离即可。
工作原理:
参考图16至图17,在处理盒100未装机状态时,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位于第二抵靠部1132的第一齿114内,此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
在工作状态时,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M中,移动件31上的按压面312收到图像形成装置M对其的压力,受力向下运动,使得力接收部313能与图像形成装置M的分离控制部件196在X方向邻接;同时,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朝向X1方向移动,使得力接收部313与分离控制部件196接合。
图像形成装置M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继续沿X1方向移动,分离控制部件196向力接收部313的第一力接收面3131施加作用力,移动件31绕支撑部311带动连接部33推动分离件32运动,使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进入到第二抵靠部1132上的第二齿115,即处于第二抵靠状态;此过程中,受弹性复位件恢复初始状态的作用力,使显影盒2转动靠近鼓盒1,此时显影辊和感光鼓12接触,两者处于接触位置,以便进行显影工作。
在非工作状态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保持接触后,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朝向X2方向移动,分离控制部件196向力接收部313的第二力接收面3132施加作用力,移动件31绕支撑部311带动连接部33使分离件32运动,使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重新回到第二抵靠部1132上的第一齿114的位置,即处于第一抵靠状态;此过程中,弹性复位件变形,使显影盒2转动远离鼓盒1,显影辊和感光鼓12彼此间隔开,显影辊和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且因为分离件32的第一内齿321重新回到第二抵靠部1132上的第一齿114的位置,显影盒2可克服弹性复位件复原的弹力作用,保持显影辊和感光鼓12的分离。
本实施案例中,处理盒100的其他部件均与实施一中一致,此处不再叙述。
实施例三
如图18至图27所示,本实施案例中提供了另一种处理盒,本实施案例与实施案例一的相比:离合单元3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不同,且端盖112上的抵靠部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也不同。
如图19至图22所示,离合单元3包括活动安装在显影盖212上用于接收分离控制部件196作用力的移动件31和与移动件31连接的并能将作用力施加到端盖112上的分离件32。
显影盖212安装在显影仓211时,移动件31位于显影盖212和显影仓211之间,移动件31安装在显影盖212上,且移动件31包括沿处理盒100的高度方向上还设有主体部分34,显影盖212上还具有在移动件31运动时与移动件31进行抵靠的限位部2124,移动件31往X2方向移动时,主体部分34与限位部2124抵接,在显影盒2与鼓盒1位于分离位置时,限位部2124能够与移动件31的主体部分34抵接,用于限位移动件31。优选地,限位部2124为显影盒2上设置限位槽,移动件31通过支撑部311活动安装在显影盒2时,主体部分34安装在限位槽内,且只有移动件31往X2方向移动时,主体部分34才与限位槽在X2方向上的侧面抵接,从而限位移动件31。
进一步地,显影盖212上具有与移动件31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125,移动件31在主体部分34上突出设置有与第二限位部2125配合的第二连接部341,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移动件31上设置第二限位部2125,显影盖212上设置第二连接部341,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部2125为显影盖212上设置的通孔,且通孔为弧形通孔,第二连接部341为主体部分34上突出设置的连接柱,在离合单元3安装在显影盒2时,连接柱插入通孔内,且由于通孔为弧形通孔,所以,连接柱能够在通孔内移动,使离合单元3的主体部分34能够沿着弧形通孔移动,当连接柱插入通孔内,离合单元3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的作用力时,离合单元3能够带动显影盖212移动,也即能使显影盒2相对鼓盒1转动,从而使显影盒2与鼓盒1靠近或远离,进而使显影辊与感光鼓12接触或分离。
移动件31的一端具有在将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M中能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盒按压单元191按压力的按压面312,移动件31的另一端具有能接收分离控制部件196力的力接收部313,力接收部313包括第一力接收面3131和第二力接收面3132,第一力接收面3131和第二力接收面3132在分离控制部件196移动的方向上大致相对设置。
参考图22,分离件32与力接收部313固定连接,在显影仓211的长度方向上,分离件32与移动件31间隔设置,移动件31、力接收部313和分离件32为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在按压面312受盒按压单元191的按压力带动移动件31移动时,移动件31上的第二连接部341沿着通孔(第二限位部2125)运动,也即处理盒100未安装进图像形成装置M中时,第二连接部341位于通孔的一端,当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M中时,第二连接部341位于通孔的另一端,此过程中通孔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41始终固定,当力接收部313接收到分离控制部件196的力时,第二连接件341会与通孔抵接带动显影盖212旋转,使得显影盒2相对鼓盒1转动。
图21和图23所示,端盖112上设有抵靠部4,分离件32能够抵靠在抵靠部4上,且抵靠部4能够在端盖112上移动,使离合单元3在显影盖212上转动时,分离件32能够与抵靠部4保持抵靠。具体地,端盖112上朝向鼓盒主框架111的一侧且沿第二通孔部1121的外圆周附近延伸形成有突出部113,突出部113与第二通孔部1121之间具有间隔,突出部113为弧形结构,突出部113的一部分上连接有可供分离部32抵靠的抵靠部4;抵靠部4包括有朝向鼓框架11延伸且间隔设置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突出部113的厚度,从鼓框架11的长度方向观察抵靠部4为弧形结构,分离件32接触抵靠部4的部分大致呈弧面,且抵靠部4通过第一板41、第二板42与突出部113的配合可在突出部113上沿弧面移动,即抵靠部4可根据分离件32的运动在突出部113上运动,抵靠部4能够围绕感光鼓12移动。
进一步地,抵靠部4上具有斜面,即第一板41的一端和第二板42的一端具有斜面,且突出部113具有与抵靠部4上的斜面配合的斜面部,用于对抵靠部4进行限位作用。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端盖112上具有第一缺口1123,在鼓盒主框架111的长度方向观察第一缺口1123,可以观察到抵靠部4,设置第一缺口1123可以便于抵靠部4从第一缺口1123的位置安装到突出部113上,第一缺口1123处设置有防止抵靠部4从第一缺口1123处脱离的第二限位部。
如图20所示,显影盖212与移动件3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复位件5,第二复位件5为拉簧,拉簧的一端连接在力接收部313,拉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显影盖212上,当处理盒100从图像形成装置M中取出时,由于第二复位件5的作用力,第二复位件5带动移动件31向着按压面312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的盒按压单元191按压力的反方向运动,使得移动件复位。
工作原理:
参考图19至图27,在处理盒100未装机状态时,如图19所示,由于第二复位件5的作用力,移动件31上的连接柱位于弧形通孔大致中间位置,分离件32抵靠在位于突出部113一端的抵靠部4上,此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
在工作状态时,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M中,移动件31上的按压面312收到图像形成装置M对其的压力,受力向下运动,使得力接收部313能与图像形成装置M的分离控制部件196在X方向邻接;同时,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朝向X1方向移动,力接收部313与分离控制部件196接合。
如图24和图2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M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继续沿X1方向移动,分离控制部件196向力接收部313的第一力接收面3131施加作用力,主体部分34通过第二连接件341与显影盖212的抵接带动显影盖212朝向X1方向运动,使得显影盒2整体相对于鼓盒1向X1方向转动预设的角度,抵靠部4随分离件32一同在突出部113上向另一端运动,此时显影辊和感光鼓12接触,两者处于接触位置,以便进行显影工作;
在非工作状态时,如图26和图27所示,显影辊与感光鼓12保持接触后,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朝向X2方向移动,分离控制部件196向力接收部313的第二力接收面3132施加作用力,此过程中,主体部分34带动显影盖212朝向X2方向运动,使显影盒2向远离鼓盒1的方向转动,抵靠部4也在突出部113上向另一端移动,直至抵靠部4与分离件32一直位于突出部113的另一端,此时,显影辊和感光鼓12彼此间隔开,显影辊和感光鼓12处于分离位置。
本实施案例中,处理盒100的其他部件均与实施一中一致,此处不再叙述。
实施例四
如图28至图40所示,本实施案例中提供了另一种处理盒,本实施案例与实施案例一的相比:本实施例中,离合单元3不设分离件32和连接件33,离合单元3只包括用于接收图像形成作用力的移动件31,通过移动件31接收图像形状装置M的作用力,使离合单元3能带动显影盒2靠近或远离鼓盒1;且处理盒100上还设置有移动支撑部件15,移动支撑部件15连接在显影盒2和鼓盒1之间,使显影盒2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的作用力,显影辊与感光鼓12接触时,能够通过移动支撑部件15使显影辊与感光鼓12保持接触,而显影盒2不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的作用力,显影辊与感光鼓12分离时,能够通过移动支撑部件15使显影辊与感光鼓12保持分离。
参考图29至图32,移动件31活动安装在显影盖212上。具体地,移动件31包括有与显影盖212连接的支撑部311,支撑部311具有与显影盖212配合的限位孔,显影盖212上突出设置有与限位孔配合的第一连接部2123,移动件31安装在显影盖212时,第一连接部2123进入限位孔内,使第一连接部2123与限位孔配合保证在移动件31移动过程中不会脱离显影盖212并且能够带动显影盖212一起移动。
移动件31具有在将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M中后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M盒按压单元191按压力的按压面312,在移动件31安装在显影盖212时,移动件31的按压面312在显影盖212的Z1方向伸出,使处理盒1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M时,离合单元3的移动件31的按压面312被盒按压单元191按压,即使离合单元3能够在竖直方向(Z2方向)上突出。
移动件31还包括用于接收分离控制部件196作用力的力接收部313,力接收部313即为离合单元3受压后在竖直方向(Z2方向)上的突出,力接收部313包括第一力接收面3131和第二力接收面3132,第一力接收面3131和第二力接收面3132在分离控制部件196移动的方向(X1、X2方向)上大致相对设置,使移动件31能够接受图像形成装置M的作用力。
如图30、图33和图34所示,移动支撑部件15以倾斜式抽屉的形状存在。具体地,移动支撑部件15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上具有相对的两个圆弧面15d,两个圆弧面15d上设置有横穿的圆轴15a,圆轴15a的上设有扭簧16,扭簧16位于两个圆弧面15d之间,即扭簧16设置在相对的圆弧面15d组成的空间内,圆轴15a的两端分别凸出于两个圆弧面15d,第一部分还具有连接面15e,连接面15e的一端与圆弧面15d倾斜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部分连接;第二部分上也具有与圆弧面15d相背地设置的相对的两个圆弧面15f,且两个圆弧面15f上也设置有横穿的圆轴15b,圆轴15b的上同样连接有扭簧17,扭簧17位于两个圆弧面15f之间,即扭簧16设置在相对的圆弧面15f组成的空间内,圆轴15b的两端也同样分别凸出于两个圆弧面15f,同时在第二部分上也设置有与圆弧面15f相连接的连接面15g,该连接面15g沿远离第一部分的方向倾斜延伸。
进一步地,第二部分上还设置有滑块15c,滑块15c上的一部分由连接面15g支撑,同时滑块15c还活动安装在圆轴15b上,即与圆轴15b卡合连接,并可围绕圆轴15b移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块15c为大致L型结构,包括接触部分15c1和抵接部分15c2,接触部分15c1和抵接部分15c2的交接处设有连接孔15c3,用于使滑块15c连通在圆轴15b上并能够转动,而扭簧17设置在抵接部分15c2与连接面15e之间,扭簧17的一端抵接在抵接部分15c2的背面,另一端抵接在连接面15e上,使抵接部分15c2能够保持远离连接面15e,也使接触部分15c1的背面能够抵接在连接面15g上。
如图30、图31、图35和图36所示,显影盖212上还设置有支撑移动支撑部15的支撑部128a,该支撑部128a上设置有支撑部分,优选地,支撑部分为支撑槽,支撑部分上设置有相对的支撑孔128a1,其可以与移动支撑部件15上第一部分中圆轴15a分别突出两个圆弧面d的两端卡合连接,同时支撑部128a上还设置有与移动支撑部15的第一部分抵接的抵接面128a2,抵接面128a2设置在支撑部128a靠近显影盖212的顶端面上的位置上。
鼓盒主框架111上也同样设置有可滑动支撑移动支撑部15的支撑部111a(图B圈出的部分),支撑部111a呈方形凹槽,其上设置有相对的支撑部分111a1,支撑部分111a1上设置有滑槽111a2,滑槽111a2贯穿支撑部分111a1,滑槽111a2的形状近似封闭的L形,即滑槽111a2由内而外依次斜向上延伸;移动支撑部件15上第二部分圆轴15b分别凸出于两个圆弧面15f的两端分别与滑槽111a2连接,并可以在滑槽111a2内移动,使移动支撑部件15上第二部分能够在支撑部111a内移动;同时支撑部111a上还设置有与移动支撑部15的滑块15c抵接的抵接面111b,抵接面111b设置在鼓盒主框架111朝向显影盒2并靠近鼓盒主框架111顶端面的位置上。
在处理盒100的显影盒2远离鼓盒1时,滑块15c位于支撑部111a内部;在显影盒2的显影辊与鼓盒1的感光鼓12接触状态下,滑块15c能够抵接支撑部111a上的抵接面111b。
工作原理:
参考图37至图40,在处理盒100未装机状态时,移动支撑部件15将显影盖212与鼓盒主框架111连接在一起,移动支撑部件15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显影盖212的支撑部128a内,移动支撑部件15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鼓盒主框架111的支撑部111a内,并且可以在支撑部111a内移动。
在工作状态时,将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中,关闭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的前门11后,图像形成装置M的主组件170中设有的盒按压机构191与移动件31的按压面312抵接并向其施加Z2方向的作用力,移动件31上的按压面312收到图像形成装置M对其的压力,移动件31以Z2方向向下移动,力接收部313在Z2方向上突出,第一力接收面3131和第二力接收面3132位于分离控制部件196的空间中,可以与分离控制部件196不抵接。
当图像形成装置M接收到工作指令后,图像形成装置M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沿X1方向移动,这时分离控制部件196与第一力接收面3131抵接,并向其施加作用力,推动移动件31向X2方向上移动,移动件31的移动可以带动显影盖212,进而带动显影盒2旋转,这时移动支撑部件15上的第一部分与显影盖212一起旋转移动,其上的扭簧16被扭紧,进而使得移动支撑部件15上的第二部分上的圆轴15b在滑槽111a2内由内而外移动,带动滑块15c从支撑部111a内滑出,直至滑块15c卡在支撑部111a与抵接面111b的交接处,具体为滑块15c的抵接部分15c2与支撑部111a上的抵接面111b抵接,同时圆轴15b上的扭簧17被扭紧,这时,滑块15c与连接面15e之间存在扭簧17的弹力作用,在扭簧17对抵接部分15c2朝向抵接面111b方向施加的弹力下,抵接部分15c2与支撑部111a上的抵接面111b保持紧密抵接,使得显影盒2和鼓盒1在设有移动支撑部件15位置上不能相互靠近,即使显影辊和感光鼓12在X1方向上的推动力下始终保持接触,实现显影工作。
图像形成装置M在工作状态下,分离控制部件196又沿着X2方向返回到初始位置,取消与第一力接收面3131的抵接,这时离合单元3可能也会沿X2方向返回或者不返回,这里将不重点介绍,但这时滑块15c会在双扭簧的扭紧力的作用下,始终与支撑部111a上的抵接面111b抵接,从而显影辊和感光鼓12始终保持接触。
在非工作状态时,当打印工作完成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170驱动分离控制部件196朝向X2方向移动,分离控制部件196向X2方向移动,这时分离控制部件196抵接第二力接收面3132,推动离合单元3向X2方向上移动,离合单元3的移动可以带动显影盖212移动,进而带动显影盒2旋转,这时移动支撑部件15上的第一部分与显影盖212一起旋转移动,进而使得移动支撑部件15上的滑块15c在双扭簧和旋转移动力的作用下,脱离与支撑部111a上的抵接面111b的抵接,移动支撑部件15上的第二部分上的圆轴15b在滑槽111a2内由外向内移动,这时显影辊和感光鼓12在X1方向上的推动力下分离。
然后,分离控制部件196又沿着X1方向返回到初始位置,取消与第二力接收面3132的抵接,这时不管移动件31是否会不会沿X1方向返回,显影辊和感光鼓12始终保持分离,显影工作结束。
驱动侧的处理盒100的工作状态同非驱动侧一样,这里将不详细介绍。
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移动件31可以分别设置在驱动侧和非驱动侧,也可以只设置在驱动侧,或只设置在非驱动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处理盒100上设置有移动支撑部15,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12接触和分离,从而实现处理盒100在图像形成装置M中的显影工作。
本实施案例中,处理盒100的其他部件均与实施一中一致,此处不再叙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处理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鼓盒,用于依据接收的打印数据生成静电潜像,所述鼓盒包括感光鼓;
显影盒,包括显影辊,用于将调色剂转运至所述感光鼓上;
离合单元,包括:
移动件,活动安装在所述显影盒上,用于接收所述分离单元的作用力;
分离件,活动连接所述移动件,能将所述作用力施加到所述鼓盒上,且所述分离件与所述鼓盒之间具有对应于所述鼓盒与所述显影盒分离的第一抵靠状态和对应于所述鼓盒与所述显影盒接触的第二抵靠状态;以及
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移动件和所述分离件活动连接,用于将移动件接收的作用力传递给所述分离件;
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完成并开始工作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向所述移动件施加作用力,驱动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显影盒与所述鼓盒分离或接触;
且所述移动件通过所述连接件能够带动所述分离件,所述分离件与所述鼓盒之间处于所述第一抵靠状态或所述第二抵靠状态,以实现所述显影盒与所述鼓盒保持分离或保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鼓盒包括端盖,所述鼓盒通过所述端盖与所述显影盒可转动的连接,且所述端盖设有与第一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一抵靠部以及与第二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二抵靠部,所述分离件通过抵靠在所述第一抵靠部或所述第二抵靠部上以在所述第一抵靠状态和所述第二抵靠状态之间变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靠部与所述第二抵靠部邻接,且所述第一抵靠部与所述第二抵靠部之间由斜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鼓盒包括端盖,所述鼓盒通过所述端盖与所述显影盒可转动的连接,且所述端盖设有与第一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一齿以及与第二抵靠状态对应的第二齿,所述分离件设有第一内齿;
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盒处于接触位置时,所述第一内齿啮合所述第二齿,所述分离件与所述鼓盒之间处于所述第二抵靠状态;
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盒处于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内齿与所述第一齿啮合,所述分离件与所述鼓盒之间处于所述第一抵靠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邻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件上还设有第二内齿,在所述第一内齿与所述第二齿啮合时,所述第二内齿能够与所述第一齿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齿比所述第二内齿更加远离所述移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件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连接柱插入所述连接槽活动连接在所述移动件上,且所述连接柱能够在所述连接槽内移动,以使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移动件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内还设有能够对所述连接柱起阻尼作用的突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所述分离件和所述连接件连接后围成三角形的空间。
11.一种处理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鼓盒,用于依据接收的打印数据生成静电潜像,所述鼓盒包括感光鼓和抵靠部,所述抵靠部能够在所述鼓盒上移动;
显影盒,包括显影辊,用于将调色剂转运至所述感光鼓上;
离合单元,包括:
移动件,活动安装在所述显影盒上,用于接收分离单元的作用力;以及
分离件,与所述移动件固定连接,能将作用力施加到所述鼓盒上;
当所述处理盒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安装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向所述移动件施加作用力,驱动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显影盒与所述鼓盒分离或接触;
且所述分离件能够抵靠在所述抵靠部上,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分离件与所述抵靠部抵接,使所述分离件带动所述抵靠部在所述鼓盒上移动,以实现所述显影盒与所述鼓盒保持分离或保持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移动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移动件安装在所述显影盒时,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弧形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鼓盒包括端盖,所述鼓盒通过所述端盖与所述显影盒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抵靠部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端盖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能够围绕所述感光鼓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围绕所述感光鼓设置;所述抵靠部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突出部两侧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相配合可在所述突出部上沿弧面移动,以使所述抵靠部可根据所述分离件的运动在所述突出部上运动。
17.一种处理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鼓盒,用于依据接收的打印数据生成静电潜像,所述鼓盒包括感光鼓;
显影盒,用于将调色剂转运至所述感光鼓上,包括显影辊和离合单元,所述离合单元包括活动安装在所述显影盒上用于接收所述分离单元的作用力的移动件;以及
移动支撑部件,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盒之间,在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盒之间能够提供限制所述显影盒和所述鼓盒相对移动的作用力,且所述移动支撑部件设有与所述鼓盒抵接的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鼓盒上具有对应于所述鼓盒与所述显影盒分离的第一抵接状态和对应于所述鼓盒与所述显影盒接触的第二抵接状态;
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完成并开始工作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的分离单元向所述移动件施加作用力,驱动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显影盒克服所述移动支撑件的作用力与所述鼓盒分离或接触;
且所述滑块与所述鼓盒处于所述第一抵接状态或所述第二抵接状态,以实现所述显影盒与所述鼓盒保持分离或保持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鼓盒设有安装所述移动支撑件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有与第一抵接状态对应的支撑部分以及与第二抵接状态对应的抵接面,所述滑块通过抵靠在所述支撑部分或所述抵接面上以在所述第一抵接状态和所述第二抵接状态之间变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与所述抵接面邻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支撑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显影盒上的第一部分、活动安装在所述鼓盒上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二部分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括连接孔,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圆轴,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圆轴连接安装在所述第二部分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括接触部分与抵接部分,并且两者呈L型,所述接触部分用于与所述第二部分接触,所述抵接部分用于与所述抵接面接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设有滑槽,所述第二部分活动安装在滑槽内,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带动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内移动,使得所述抵接部分能与所述抵接面接触。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还设有扭簧,在所述第二抵接状态时,所述扭簧扭紧能够对所述抵接部分施加弹力使所述滑块与所述抵接面保持紧密抵接不脱离。
CN202311165408.XA 2022-09-08 2023-09-08 一种处理盒 Pending CN1176663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4626X 2022-09-08
CN202222384626 2022-09-08
CN202222434419 2022-09-14
CN2022224344190 2022-09-14
CN2022224852520 2022-09-20
CN202222485252 2022-09-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6311A true CN117666311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74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5408.XA Pending CN117666311A (zh) 2022-09-08 2023-09-08 一种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6631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51620B1 (en)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guide projection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RU2539724C2 (ru)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EP0749053B1 (en) Process cartridge, assembling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011941A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347421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JP67765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25503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194228B2 (en) Charg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943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locking cartridge tray
CN109765773B (zh) 处理盒
CN212569435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1352322B (zh)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
US9772600B2 (en) Side memb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1017333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874628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17666311A (zh) 一种处理盒
US80551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ing device support structure
JP4665686B2 (ja) 現像装置
CN112782956A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632836A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处理盒
CN210109559U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处理盒
CN218974785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8974786U (zh) 一种处理盒
US20230236540A1 (en) Process cartridge
US1141593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