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62343A - 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62343A
CN117662343A CN202211055383.3A CN202211055383A CN117662343A CN 117662343 A CN117662343 A CN 117662343A CN 202211055383 A CN202211055383 A CN 202211055383A CN 117662343 A CN117662343 A CN 117662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ngine
crankcase
axis
gea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53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裕林
王艳艳
王向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538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623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62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623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动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发动机包括壳体组件、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变速机构、第一缸、第二缸及启动电机;壳体组件包括曲轴箱;曲柄连杆机构至少部分安装于曲轴箱;配气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曲轴箱内,并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变速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曲轴箱内,并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第一缸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缸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倾斜相交并形成一个预设的夹角;启动电机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范围内。通过将启动电机安装于第一缸与第二缸之间,充分利用了两缸之间的空间,使整机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能够便于启动电机的拆卸与安装,维修更加容易。

Description

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其作用是为车辆提供运转所需的动力。发动机可以分为单缸发动机及多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包括双缸、三缸、四缸等等。
现有的多缸发动机包括启动电机,启动电机用于驱动发动机运转。启动电机安装于多缸发动机的正前方,并与发动机曲轴连接,如此,会使启动电机的维修拆卸非常不方便,并且,启动电机的安装位置会导致发动机整体占用空间过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启动电机中置于缸体之间的发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曲轴箱;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连杆机构至少部分安装于曲轴箱;配气机构,配气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曲轴箱内,并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变速机构,变速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曲轴箱内,并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发动机还包括:第一缸,第一缸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缸,第二缸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倾斜相交并形成一个预设的夹角;启动电机,启动电机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范围内。
进一步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曲轴飞轮结构,发动机还包括:超越离合器,超越离合器套设于曲轴飞轮结构,并与曲轴飞轮结构连接;双联齿轮组,双联齿轮组安装于曲轴箱内,并与启动电机连接;过渡齿轮组,过渡齿轮组安装于曲轴箱内,且位于双联齿轮组与超越离合器之间,并分别与双联齿轮组、超越离合器连接。
进一步地,定义过启动电机的轴线与双联齿轮组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定义过双联齿轮组的轴线与过渡齿轮组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二平面,定义过过渡齿轮组的轴线与超越离合器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三平面,定义沿发动机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为基准直线;其中,第一平面与基准直线之间的夹角为A,A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30度;第二平面与基准直线之间的夹角为B,B大于等于20度且小于等于60度;第三平面与基准直线之间的夹角为C,C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
进一步地,启动电机的轴线与双联齿轮组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1,双联齿轮组的轴线与过渡齿轮组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2,过渡齿轮组的轴线与超越离合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3;其中,M2/M1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1;M2/M3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5。
进一步地,双联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初级双联齿轮及次级双联齿轮,过渡齿轮组包括过渡齿轮,超越离合器包括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套设于曲轴飞轮结构,并与曲轴飞轮结构连接;其中,初级双联齿轮与启动电机的输出轴啮合,次级双联齿轮与过渡齿轮啮合,过渡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发动机还包括:冷却系统,冷却系统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组件内,冷却系统包括机油冷却器,机油冷却器与曲轴箱连接;其中,机油冷却器包括水路及油路,水路及油路均设于曲轴箱内部。
进一步地,曲轴箱包括: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二箱体盖设于第一箱体的一侧,并与第一箱体连接,机油冷却器至少部分安装于第二箱体上;其中,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
进一步地,发动机还包括:机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与机油冷却器位于曲轴箱的同侧,且机油滤清器至少部分与第一箱体连接;水泵,水泵至少部分与第一箱体连接;机油泵,机油泵至少部分与第一箱体连接。
进一步地,水泵包括第一出水口,机油冷却器包括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水路包括:第一水道,第一水道围设于机油滤清器的周侧,且第一水道的一端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一水道的另一端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第二水道,第二水道设于第二箱体远离第一箱体的一侧,且第二水道的一端与第二出水口连通,第二水道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水套连通。
进一步地,机油滤清器还包括第一进油口,机油冷却器包括第二出油口,油路包括:第一油道,第一油道设于容置腔室内,且第一油道的一端与第一进油口连通,第一油道的另一端与机油泵连通;第二油道,第二油道设于第二箱体远离第一箱体的一侧,且第二油道的一端与第二出油口连通,第二油道的另一端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将启动电机安装于第一缸与第二缸之间,充分利用了两缸之间的空间,使整机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能够便于启动电机的拆卸与安装,维修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变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配气机构及气缸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内油路走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箱体从右往左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箱体从右往左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从左往右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箱体从左往右视角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箱体从后往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箱体从左往右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箱体从右往左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G-G处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3中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清楚阐述发动机100的结构,本申请在图1中定义了发动机100的前端、后端、上端、下端、左侧以及右侧。发动机100是为车辆提供动力的装置,其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以保证车辆稳定运行。
请参阅图1,发动机100包括壳体组件10,壳体组件10包括气缸罩11、气缸盖12、气缸体13、曲轴箱14及油底壳15。气缸罩11盖设于气缸盖12上,并与气缸盖12连接,气缸罩11用于遮盖并密封气缸盖12,将润滑油保持在发动机100内部,同时将污垢和湿气等隔绝在发动机100外部。气缸盖12远离气缸罩11的一端与气缸体13连接,气缸盖12与气缸体13连接能够密封气体并构成燃烧空间,以承受高温高压燃气。气缸体13远离气缸盖12的一端与曲轴箱14连接。油底壳15位于曲轴箱14远离气缸体13的一端,并与曲轴箱14连接。油底壳15用于封闭曲轴箱14,以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润滑油。
请参阅图2、图3及图12,发动机100还包括配气机构40、曲柄连杆机构50以及变速机构60。曲柄连杆机构50至少部分安装于曲轴箱14内,配气机构40至少部分位于曲轴箱14内,并与曲柄连杆机构50连接。变速机构60至少部分位于曲轴箱14内,并与曲柄连杆机构50连接。曲柄连杆机构50能够将动力传输至配气机构40及变速机构60,从而带动配气机构40及变速机构60运转。
请参阅图4至图6,发动机100还包括润滑系统20,润滑系统20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组件10内。润滑系统20包括机油泵21,机油泵21至少部分安装于曲轴箱14内。油底壳15的机油能够进入机油泵21,并通过机油泵21将机油输送至各个需要润滑的零部件。
曲轴箱14包括机油泵腔室146,机油泵21安装于机油泵腔室146内。
请参阅图5,发动机100还包括吸油口151,吸油口151开设于油底壳15的底壁上,机油泵21能够将机油经吸油口151泵入。本实施方式通过直接在油底壳15的底壁上开设吸油口151,使发动机100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机油泵21泵油,且节省发动机100的占用空间。
具体而言,吸油口151位于油底壳15沿上下方向的最低点。需要说明的是,上下方向是指图1所示出的发动机100的上下方向。该最低点的位置使车辆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例如上下坡、左右倾斜等状态下,机油液位都能覆盖吸油口151,从而便于机油泵21进行泵油。
请参阅图5及图6,曲轴箱14与油底壳15一体成型。将油底壳15集成在曲轴箱14上,能够使整个发动机100结构紧凑,进一步节省发动机100占用的空间。本实施方式将油底壳15与曲轴箱14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不仅节省发动机100占用的空间,还能够减少发动机100的装配步骤,节省时间,无需单独将油底壳15与曲轴箱14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实施方式将曲轴箱14与油底壳15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故,下文将曲轴箱14与油底壳15一体成型后的整体结构以曲轴箱14进行详细阐述,不再以曲轴箱14、油底壳15分开阐述。
请参阅图5至图7,曲轴箱14包括第一箱体141及第二箱体142,第二箱体142盖设于第一箱体141的一侧,并与第一箱体141连接。其中,机油泵21至少部分安装于第一箱体141上,吸油口151开设于第一箱体141的底壁的最低点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箱体141的底壁位于第一箱体141的最下端。
请参阅图6及图9,机油泵21包括机油泵转子腔211。
机油泵转子腔211的直径为D,机油泵21的中心至吸油口151的垂直距离为H。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油泵转子腔211的直径D设置为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70㎜。例如,D为30㎜、40㎜、50㎜或者60㎜。机油泵21的中心至吸油口151的垂直距离H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80㎜。例如,H为50㎜、60㎜或者70㎜。如此,机油泵21和吸油口151之间的距离较近,利于泵油。
其中,D与H的比值大于等于0.45且小于等于0.85。如此,机油泵21与吸油口151的距离较近,不仅使发动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而且还能满足机油泵21的泵油要求,便于机油泵21进行泵油。在机油泵21性能达到一定要求的同时,减少了对发动机100空间的占用,大大降低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D与H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0.75。
在一实施方式中,D与H的比值大于等于0.55且小于等于0.7。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实现发动机100内部结构的紧凑设置,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便于机油泵21进行泵油。
请参阅图4,润滑系统20还包括机油集滤器22,机油集滤器22安装于第一箱体141的底壁上,并与第一箱体141连接。机油集滤器22能够防止粒度大的杂质进入机油泵21内,如此,将油底壳15与机油集滤器22均集成在曲轴箱14上,集成化程度高,发动机100整体结构紧凑,能够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成本。
具体而言,机油集滤器22安装于吸油口151。在机油泵21吸油时,机油能够先进入机油集滤器22,机油集滤器22对机油进行过滤,将机油中含有的杂物过滤掉,从而避免机油中含有的杂物带入到运动副的摩擦表面,加速各个零部件的磨损,降低发动机10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至图6,曲轴箱14包括储油腔144,储油腔144位于机油泵21与吸油口151之间;且储油腔144分别与机油泵21、吸油口151连通。机油能够经吸油口151进入储油腔144,再通过储油腔144进入机油泵21内。储油腔144的设置能够使机油泵21在吸油时,机油首先充满储油腔144,进行储油,使车辆在任何状态下,例如左右倾斜等状态下,机油都在储油腔144内,不会流走,从而保证机油泵21时刻能吸到油,避免车辆转向时因回油不畅产生机油空吸的情况。并且,储油腔144的设置能够节省机油,便于机油泵21吸油。具体地,油底壳15包括储油腔144。
请参阅图4,发动机100还包括泄压阀16,泄压阀16至少部分连接至机油泵21,当机油油压力过高时,泄压阀16能够使部分机油直接流回储油腔144,避免过高的机油压力造成机油泵21等部件损坏。
请参阅图5至图7,发动机100还包括隔板单元145,隔板单元145位于曲轴箱14内,且位于机油泵21与吸油口151之间,并与曲轴箱14连接;隔板单元145与曲轴箱14围成储油腔144。如此,储油腔144的成型更加简单。具体而言,第一箱体141与第二箱体142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143,隔板单元145位于容置腔室143内,且分别与第一箱体141、第二箱体142连接。
隔板单元145包括多块隔板1451,多块隔板1451依次连接并围成储油腔144。在车辆处于左右倾斜等状态下,机油能够被隔板1451阻挡,保证机油在储油腔144内,满足机油泵21的吸油需求,并且节省机油。
请继续参阅图5及图6,隔板单元145包括第一隔板1452及第二隔板1454,第一隔板1452与曲轴箱14连接,第二隔板1454位于第一隔板1452靠近吸油口151的一侧,并与第一隔板1452连接。第一隔板1452与第二隔板1454围绕形成储油腔144。其中,第一隔板1452开设有通孔1453,通孔1453分别与储油腔144、机油泵21连通;机油能够从吸油口151进入储油腔144,再从储油腔144经通孔1453进入机油泵21内。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隔板1452基本呈“冂”字型,第二隔板1454基本呈L型。从而使第一隔板1452与第二隔板1454围成的储油腔144的横截面基本为长方形。使机油能够均匀分布在储油腔144内,便于机油泵21吸油。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隔板1452及第二隔板1454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储油腔144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即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板1451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围成存储机油的腔室即可。
在一实施方式中,隔板单元145与曲轴箱14一体成型。如此,隔板单元145与曲轴箱14所形成的整体的结构强度高,便于加工。并且,能够减少发动机100的组装步骤,无需单独将隔板单元145安装于曲轴箱14内,从而省时省力,降低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板单元145也可以与曲轴箱14设置成分体式结构。
请参阅图8,润滑系统20还包括机油滤清器23,发动机100还包括冷却系统30,冷却系统30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组件10内。冷却系统30包括水泵31及机油冷却器32,机油滤清器23、水泵31及机油冷却器32至少部分与曲轴箱14连接。
请参阅图4、图7及图8,在本申请中,机油冷却器32位于机油滤清器23的出油端,并与机油滤清器23连通。即机油冷却器32位于机油滤清器23的后方,机油泵21的机油先进入机油滤清器23进行过滤,再从机油滤清器23进入机油冷却器32降温,再流入发动机主油道17中流向各个需要润滑及降温的零部件。如此,机油先滤后冷能够避免机油冷却器32因杂质过多导致堵塞,同时,机油冷却效果更好。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7及图8,机油滤清器23至少部分安装于第一箱体141上,且机油滤清器23位于第一箱体141的一侧。机油冷却器32至少部分安装于第二箱体142上,且机油冷却器32位于第二箱体142的一侧。机油滤清器23与机油冷却器32位于曲轴箱14的同侧。
请参阅图6及图10,机油滤清器23包括第一出油口231及第一进油口232,机油冷却器32包括第二进油口323及第二出油口324,机油滤清器23的第一出油口231与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进油口323连通。机油从第一进油口232进入机油滤清器23内进行过滤,经机油滤清器23过滤的机油从第一出油口231流出,再经第二进油口323进入机油冷却器32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机油经第二出油口324流入发动机主油道17。
在本申请中,请参阅图5至图12,机油冷却器32包括水路24及油路33,水路24与油路33均位于曲轴箱14内;其中,水泵31的冷却液通过水路24进入机油冷却器32,再从机油冷却器32流出进入发动机水套18;机油泵21的机油通过油路33进入机油冷却器32,再从机油冷却器32流出进入发动机主油道17。
本申请机油冷却器32的水路24与油路33均设于发动机100内部,通过采用内置通道,能够减少发动机100的外置管路的设置,大大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整机成本。
请参阅图5、图6及图11,油路33包括第一油道331,第一油道331设于容置腔室143内,第一油道331位于机油滤清器23与机油泵21之间,第一油道331的一端连通机油滤清器23的第一进油口232,第一油道331的另一端连通机油泵21。机油能够从机油泵21进入第一油道331,经第一油道331进入机油滤清器23,再从机油滤清器23的第一出油口231进入机油冷却器32。
请参阅图12,油路33还包括第二油道332,第二油道332设于第二箱体142上远离第一箱体141的一侧,第二油道332位于机油冷却器32与发动机主油道17之间,第二油道332的一端连通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油口324,第二油道332的另一端连通发动机主油道17。机油能够从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油口324进入第二油道332,从第二油道332进入发动机主油道17。
机油冷却器32还包括出油孔333,出油孔333位于第二出油口324与第二油道332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出油口324、第二油道332连通。机油能够从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油口324进入出油孔333,再经出油孔333进入第二油道332,从第二油道332进入发动机主油道17。
通过在曲轴箱14内设置第一油道331与第二油道332,机油能够依次经过机油泵21、机油滤清器23、机油冷却器32进入主油道。从而减少发动机100的外置管路,大大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整机成本。
请参阅图5、图6及图11,发动机100还包括第一挡板单元34,第一挡板单元34位于容置腔室143内,并分别与第一箱体141及第二箱体142连接。第一挡板单元34与第一箱体141、第二箱体142围成第一油道331。如此,第一油道331的成型更加简单。
请参阅图6及图14,第一挡板单元34基本呈弧形设置。发动机100还包括磁电机总成70及曲柄连杆机构50,曲柄连杆机构50至少部分安装于曲轴箱14内。曲柄连杆机构50包括曲轴飞轮结构51,磁电机总成70套设于曲轴飞轮结构51上,并与曲轴飞轮结构51连接。第一挡板单元34基本呈弧形设置能够在满足机油流通的同时,避让发动机100内的磁电机总成70等部件的安装,避免第一挡板单元34与发动机100内的磁电机总成70等部件产生干涉。并且,第一挡板单元34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单元34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成其他形状,只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即可。
请参阅图12,发动机100还包括第二挡板单元35,第二挡板单元35位于第二箱体142上,并与第二箱体142连接,且第二挡板单元35位于机油冷却器32与发动机主油道17之间。第二挡板单元35与第二箱体142围成第二油道332。如此,第二油道332的成型更加简单。
第二挡板单元35基本呈直线型设置。如此,能够在满足机油流通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流通路径的长度,保证机油的温度不受影响。并且,还能够减少加工材料的使用,第二挡板单元35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挡板单元35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成其他形状,只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即可。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单元34、第二挡板单元35与曲轴箱14一体成型。如此,第一挡板单元34、第二挡板单元35与曲轴箱14所形成的整体的结构强度高,便于加工。并且,能够减少发动机100的组装步骤,无需单独将第一挡板单元34、第二挡板单元35安装于曲轴箱14内,从而省时省力,降低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单元34、第二挡板单元35也可以与曲轴箱14设置成分体式结构。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挡板单元34、第二挡板单元35与曲轴箱14采用铸造成型,成本低,便于制造加工。
请参阅图7至图10,水泵31安装于曲轴箱14上,且位于机油滤清器23与吸油口151之间。具体地,水泵31安装于第一箱体141上,且位于第一箱体141远离第二箱体142的一侧。水泵31包括第一进水口311及第一出水口312。机油冷却器32包括第二进水口321及第二出水口322。
请参阅图6,水路24包括第一水道241,第一水道241的一端与水泵31的第一出水口312连通,第一水道241的另一端与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进水口321连通。水泵31的冷却液经第一水道241流入机油冷却器32内,经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水口322流入发动机水套18的进水口,带走各个零部件的热量。
请继续参阅图6,水路24至少部分围设于机油滤清器23的周侧,以对机油滤清器23进行冷却。具体地,第一水道241围设于机油滤清器23的周侧。通过将机油滤清器23的周边布置水路24,能够对机油滤清器23进行冷却,因本申请中机油先经过机油滤清器23过滤,而机油滤清器23内大部分为高温机油,故,将第一水道241围设于机油滤清器23的周侧,能够直接对高温机油进行降温,避免机油温度过高,导致机油滤清器23内局部过热造成局部变形及烧损的问题。
水泵31的冷却液流入第一水道241内,先将机油滤清器23的热量带走,再进入机油冷却器32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经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水口322流入发动机水套18的进水口,再带走各个零部件的热量。如此,水路24的降温效率高,也能够使机油冷却器32在满足同样性能下,体积设置更小。
请参阅图12,水路24还包括第二水道242,第二水道242设于第二箱体142远离第一箱体141的一侧,第二水道242位于机油冷却器32与发动机水套18之间,第二水道242的一端连通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水口322,第二水道242的另一端连通发动机水套18。机油能够从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水口322进入第二水道242,从第二水道242进入发动机水套18的进水口内,从而带走各个零部件的热量。
机油冷却器32还包括出水孔243,出水孔243位于第二出水口322与第二水道242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出水口322、第二水道242连通。机油能够从机油冷却器32的第二出水口322进入出水孔243,再经出水孔243进入第二水道242,从第二水道242进入发动机水套18的进水口。
通过在曲轴箱14内设置第一水道241与第二水道242,机油能够依次经过水泵31、机油滤清器23周侧、机油冷却器32进入发动机水套18,从而减少发动机100的外置管路的设置,大大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整机成本,增强机油冷却效果。
请参阅图5,发动机100还包括第三挡板单元25,第三挡板单元25与曲轴箱14连接,且第三挡板单元25与曲轴箱14围成第一水道241。如此,第一水道241的成型更加简单。其中,第三挡板单元25与曲轴箱14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第三挡板单元25围设于机油滤清器23的周侧,以使冷却液流动对机油滤清器23进行降温。第三挡板单元25的形状与机油滤清器23的周侧相适配,以便于对机油滤清器23大面积进行降温。
请参阅图12,发动机100还包括第四挡板单元26,第四挡板单元26位于第二箱体142上,并与第二箱体142连接,且第四挡板单元26位于机油冷却器32与发动机水套18之间。第四挡板单元26与第二箱体142围成第二水道242。如此,第二水道242的成型更加简单。其中,第四挡板单元26与第二箱体14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第四挡板单元26基本沿一预设方向设置。如此,能够在满足冷却液流通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流通路径的长度,保证冷却液的温度不受影响,并且,还能够减少加工材料的使用,第四挡板单元26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四挡板单元26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成其他形状,只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即可。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挡板单元25、第四挡板单元26与曲轴箱14一体成型。如此,第三挡板单元25、第四挡板单元26与曲轴箱14所形成的整体的结构强度高,便于加工。并且,能够减少发动机100的组装步骤,无需单独将第三挡板单元25、第四挡板单元26安装于曲轴箱14上,从而省时省力,降低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挡板单元25、第四挡板单元26也可以与曲轴箱14设置成分体式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挡板单元25、第四挡板单元26与曲轴箱14采用铸造成型,成本低,便于制造加工。
请参阅图10,第二进水口321、第二出水口322、第二进油口323及第二出油口324均位于机油冷却器32的同侧,且第二进水口321、第二出水口322、第二进油口323及第二出油口324呈矩阵分布。如此,第二进水口321、第二出水口322、第二进油口323及第二出油口324之间结构紧凑,便于第二油道332、第二水道242与机油冷却器32的连通。
具体地,第二进水口321位于第二进油口323的上方,第二出水口322位于第二出油口324的上方,第二进水口321及第二出水口322所在的直线与第二进油口323及第二出油口324所在的直线平行。
请参阅图12,第二水道242位于第二油道332的上方,且第二油道332与第二水道242相互平行。如此,便于第二水道242及第二油道332的制造加工,且使曲轴箱14内的水路24与油路33的长度尽量设置的较短,从而保证冷却液与机油的温度不受影响,实现冷却液与机油的输送。
通过在曲轴箱14内设置第一油道331、第二油道332、第一水道241及第二水道242,能够在满足机油、冷却液输送流动的基础上,减少发动机100的外置管路的设置,减少加工制造材料的使用,降低整机成本。并且,通过将油底壳15、机油集滤器22集成在曲轴箱14上,使曲轴箱14整体结构的集成化程度高,既满足了机油泵21的泵油要求,又大大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
在本申请中,发动机100内机油的走向依次为:机油集滤器22、机油泵21、第一油道331、机油滤清器23、机油冷却器32、第二油道332、发动机主油道17,再从发动机主油道17分别进入曲柄连杆机构50等需要润滑及降温的部件。
冷却液的走向依次为:水泵31、第一水道241、机油冷却器32、第二水道242、发动机水套18,再从发动机水套18分别进入各个需要降温的零部件。
请参阅图13,发动机100还包括第一缸74、第二缸75及启动电机80。现有发动机的启动电机安装于发动机的正前方,且现有双缸发动机的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回油、进水、回水全部采用外置管道输送,即水路及油路均位于发动机外部,外置管路均分布于第一缸与第二缸之间,占用了两缸之间大量的空间。
而在本申请中,请参阅图13,第一缸74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缸75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倾斜相交并形成一个预设的夹角。启动电机80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范围内。本申请将启动电机80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范围内,充分利用了第一缸74与第二缸75之间的空间。并且,由于将启动电机80从发动机100正前方移动至发动机100的第一缸74与第二缸75之间,如此,启动电机80原来安装位置的空间能够空出来安装其他零部件,使发动机100整机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启动电机80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范围内还能够便于启动电机80的拆卸与安装,维修更加容易,便于发动机100的水路24及油路33的布置。
同时,因本申请将水路24及油路33均内置于曲轴箱14内部,在满足机油、冷却液输送流动的基础上,大大减少发动机100的外置管路的设置,从而节省出了第一缸74与第二缸75之间大量的空间,减轻发动机100的重量,也便于启动电机80的安装。
请参阅图13及图14,磁电机总成70包括超越离合器72,曲柄连杆机构50包括曲轴飞轮结构51,超越离合器72套设于曲轴飞轮结构51上,并与曲轴飞轮结构51连接。发动机100还包括双联齿轮组81及过渡齿轮组82。双联齿轮组81及过渡齿轮组82均安装于曲轴箱14内,双联齿轮组81位于启动电机80与过渡齿轮组82之间,且分别与启动电机80、过渡齿轮组82连接。过渡齿轮组82位于双联齿轮组81与超越离合器72之间,且分别与双联齿轮组81、超越离合器72连接。
其中,启动电机80带动双联齿轮组81转动,双联齿轮组81带动过渡齿轮组82转动,过渡齿轮组82带动超越离合器72转动,超越离合器72带动曲柄连杆机构50的曲轴飞轮结构51转动,从而实现动力的传输。
请参阅图15,定义同时经过启动电机80的轴线与双联齿轮组81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一平面101;定义同时经过双联齿轮组81的轴线与过渡齿轮组82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二平面102;定义同时经过过渡齿轮组82的轴线与超越离合器72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三平面103;定义沿发动机100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为基准直线104。
其中,第一平面101与基准直线104之间的夹角为A,A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30度;第二平面102与基准直线104之间的夹角为B,B大于等于20度且小于等于60度;第三平面103与基准直线104之间的夹角为C,C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如此,能够在保证发动机100在正常传动的基础上,满足发动机100结构紧凑布置的要求,减少发动机100占用空间,降低发动机100成本。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平面101与基准直线104之间的夹角A可以为10度、15度、20度或者25度。第二平面102与基准直线104之间的夹角B可以为30度、40度、45度或者55度。第三平面103与基准直线104之间的夹角C可以为10度、20度、30度或者40度。
请参阅图14,启动电机80的轴线与双联齿轮组81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1,双联齿轮组81的轴线与过渡齿轮组82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2,过渡齿轮组82的轴线与超越离合器72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3;其中,M2/M1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1;M2/M3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5。如此,能够使启动电机80、双联齿轮组81、过渡齿轮组82及超越离合器72在发动机100内布置的更加紧凑,便于动力的传递。并且,因启动电机80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缸74与第二缸75之间,通过对各传动齿轮组之间距离的限定,能够使双联齿轮组81、过渡齿轮组82及超越离合器72尽可能的向上靠近启动电机80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超越离合器72与第一挡板单元34产生干涉。同时,使双联齿轮组81、过渡齿轮组82及超越离合器72在发动机100内的布设更加容易,彼此之间的动力传递的路径更短,动力传输效率更高。启动电机80、双联齿轮组81、过渡齿轮组82及超越离合器72如此布设还能够大大减少占用的空间,便于安装发动机100内的其他传动结构,从而减少发动机100的体积,节省发动机100所占用的空间,降低发动机100的成本。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M2/M1可以为0.7、0.8或者0.9。M2/M3可以为0.25、0.3或者0.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实现启动电机80、双联齿轮组81、过渡齿轮组82及超越离合器72在发动机100内的紧凑布置,减少发动机100的体积,并且,动力传递的路径更短,动力传输效率更高。
请参阅图14,具体地,双联齿轮组81包括相互啮合的初级双联齿轮811及次级双联齿轮812,过渡齿轮组82包括过渡齿轮821,超越离合器72包括从动齿轮73,从动齿轮73套设于曲轴飞轮结构51,并与曲轴飞轮结构51连接。其中,初级双联齿轮811与启动电机80的输出轴啮合,次级双联齿轮812与过渡齿轮821啮合,过渡齿轮821与从动齿轮73啮合。启动电机80带动初级双联齿轮811转动,次级双联齿轮812与初级双联齿轮811同步转动,次级双联齿轮812带动过渡齿轮821转动,过渡齿轮821带动从动齿轮73转动,从而使从动齿轮73带动曲轴飞轮结构51转动,实现动力的传递。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曲轴箱;
曲柄连杆机构,所述曲柄连杆机构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曲轴箱;
配气机构,所述配气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曲轴箱内,并与所述曲柄连杆机构连接;
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曲轴箱内,并与所述曲柄连杆机构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
第一缸,所述第一缸沿第一方向设置;
第二缸,所述第二缸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相交并形成一个预设的夹角;
启动电机,所述启动电机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曲轴飞轮结构,所述发动机还包括:
超越离合器,所述超越离合器套设于所述曲轴飞轮结构上,并与所述曲轴飞轮结构连接;
双联齿轮组,所述双联齿轮组安装于所述曲轴箱内,并与所述启动电机连接;
过渡齿轮组,所述过渡齿轮组安装于所述曲轴箱内,且位于所述双联齿轮组与所述超越离合器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双联齿轮组、所述超越离合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定义过所述启动电机的轴线与所述双联齿轮组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定义过所述双联齿轮组的轴线与所述过渡齿轮组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二平面,定义过所述过渡齿轮组的轴线与所述超越离合器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三平面,定义沿所述发动机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为基准直线;
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基准直线之间的夹角为A,A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30度;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基准直线之间的夹角为B,B大于等于20度且小于等于60度;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基准直线之间的夹角为C,C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电机的轴线与所述双联齿轮组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1,所述双联齿轮组的轴线与所述过渡齿轮组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2,所述过渡齿轮组的轴线与所述超越离合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3;
其中,M2/M1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1;M2/M3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初级双联齿轮及次级双联齿轮,所述过渡齿轮组包括过渡齿轮,所述超越离合器包括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套设于所述曲轴飞轮结构,并与所述曲轴飞轮结构连接;
其中,所述初级双联齿轮与所述启动电机的输出轴啮合,所述次级双联齿轮与所述过渡齿轮啮合,所述过渡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
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与所述曲轴箱连接;
其中,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水路及油路,所述水路及所述油路均设于所述曲轴箱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包括:
第一箱体;
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盖设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箱体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二箱体上;
其中,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
机油滤清器,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所述机油冷却器位于所述曲轴箱的同侧,且所述机油滤清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箱体连接;
水泵,所述水泵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箱体连接;
机油泵,所述机油泵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箱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包括第一出水口,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所述水路包括:
第一水道,所述第一水道围设于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周侧,且所述第一水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水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第二水道,所述第二水道设于所述第二箱体远离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水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水道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水套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滤清器还包括第一进油口,所述机油冷却器包括第二出油口,所述油路包括:
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设于所述容置腔室内,且所述第一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油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机油泵连通;
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设于所述第二箱体远离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油道的另一端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CN202211055383.3A 2022-08-31 2022-08-31 发动机 Pending CN1176623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5383.3A CN117662343A (zh) 2022-08-31 2022-08-31 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5383.3A CN117662343A (zh) 2022-08-31 2022-08-31 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2343A true CN117662343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3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5383.3A Pending CN117662343A (zh) 2022-08-31 2022-08-31 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623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12515A (en) Line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971082B2 (ja) 内燃機関用潤滑装置
US4964378A (en) Engine cooling system
US20040244761A1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n engine
CN218093289U (zh) 发动机
JPH02279493A (ja) 4サイクル船外機の潤滑装置
CN107559063B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
CN201671797U (zh) 汽车水冷空气压缩机
CN117662343A (zh) 发动机
CN117662282A (zh) 发动机
JP2002147234A (ja) 油冷式エンジン装置
CN104704211B (zh) 发动机
US7367293B2 (en) Four-stroke engine
CN102392753B (zh) 内燃机的齿轮室结构
JPH08135419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た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CN218093185U (zh) 发动机
CN218093184U (zh) 发动机
CN210637172U (zh) 一种自带导向功能的柴油滤清器
US7891333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vehicle
CN211715195U (zh) 一种发动机多功能机油冷却与滤清装置
JP2003239714A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WO2024045409A1 (zh) 发动机
CN202273772U (zh) 内燃机的齿轮室结构
CN209976655U (zh) 干式油底壳式发动机曲轴箱
CN101418751B (zh) 发动机发电机组废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