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3857A -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3857A
CN117653857A CN202211013112.1A CN202211013112A CN117653857A CN 117653857 A CN117653857 A CN 117653857A CN 202211013112 A CN202211013112 A CN 202211013112A CN 117653857 A CN117653857 A CN 117653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p
time
user
alarm clock
interven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131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红伟
许升
吕守鹏
刘超英
赵永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Haier Shenzhen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Haier Shenzhen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Haier Shenzhen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131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538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53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38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带闹钟功能的电子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的闹钟唤醒方案对用户的睡眠状态误判几率高、用户体验差的问题。该控制方法包括:在预启动时间到达后,开始获取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基于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基于实时睡眠阶段和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在睡眠干预时间到达时以睡眠干预方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本发明提供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可以更加准确、人性化地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使用户从各个睡眠阶段舒缓地过渡到浅睡阶段或清醒阶段,从而避免被闹钟惊醒的情况,同时避免闹钟程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误干预或干预不及时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闹钟功能的电子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闹钟通常是在达到预设时间后通过响铃或震动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叫醒,容易导致熟睡中的用户惊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期经历在熟睡中被闹钟惊醒,可能会导致用户神经功能失调,出现心慌、心悸、情绪低落、感觉没睡醒、强烈悬空感等异常现象,使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受损。虽然部分闹钟的响铃或震动是渐变式的,但在短时间内的渐变与不变的叫醒效果无异,并不能有效降低强制叫醒给人体带来的损害,时间久了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一种改进,公开号为CN107247516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闹钟启动方法、装置、穿戴式设备及存储介质,具体公开了包括下述步骤:当预设的心率检测时间到达时,获取用户的心率;根据心率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当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当用户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时,执行预设的睡眠状态调整操作,直至用户处于浅睡眠状态;当用户处于浅睡眠状态时,在预设的闹钟启动时间启动闹钟。可以看出,该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能够在闹钟的预设启动时间到达之前对用户的睡眠状态进行干预,进而使用户从深睡状态转为浅睡状态的闹钟启动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户惊醒的次数,但是该方法中,基于在预设的时间点获取的用户心率来判断用户的睡眠状态存在很大的误判几率,进而导致对用户的睡眠进行误干预或干预不及时,降低了用户体验。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闹钟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的闹钟唤醒方案对用户的睡眠状态误判几率高、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闹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预启动时间到达后,开始获取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基于所述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基于所述实时睡眠阶段和所述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在所述睡眠干预时间到达时以所述睡眠干预方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即将闹钟的设定时间之前的某一时刻确定为预启动时间,在该预启动时间到达后开始以一定的频率持续获取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进而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基于实时睡眠阶段和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时间和睡眠干预方式,最后在睡眠干预时间到达时以确定的睡眠干预方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这样一来,首先,在对用户的睡眠阶段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并非仅针对唯一的一个时间点去判断该时间点用户所处的睡眠阶段,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通过获取睡眠信息去确定用户的睡眠阶段,与现有技术中判断某一时刻的睡眠阶段的方案相比,能够大幅度提高用户的睡眠阶段的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在该段时间内,如果判断结果为用户并不是稳定地处于某一睡眠阶段内,而是在该段时间内的某一时刻发生了睡眠阶段的变化,则该控制方法可以依据最新的判断结果去确定用户实际所处的睡眠阶段,即在睡眠阶段的判断过程中存在纠错逻辑;再者,同时结合了实时睡眠阶段和闹钟的设定时间来确定相应的睡眠干预时间和睡眠干预方式,使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和睡眠干预方式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睡眠情况;结合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在闹钟的设定时间到达之前,可以更加准确、更加人性化地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使用户可以从各个睡眠阶段舒缓地过渡到浅睡阶段或清醒阶段,从而避免被闹钟惊醒的情况,同时可以避免闹钟程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误干预或干预不及时的问题,可以大幅度提升用户体验,也有利于用户的身体健康。
需要说明的是,闹钟的设定时间是指传统意义中闹钟响铃或震动开始的时间或时刻;预启动时间是指闹钟程序开始运行的时间,在闹钟的预启动时间至闹钟的设定时间之间的时间段均属于闹钟程序的运行时间段;睡眠干预时间是指通过确定的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的时间;睡眠干预即采用任意合适的手段来改变睡眠阶段,不包括前期睡眠信息的检测和睡眠阶段的确定。
睡眠信息包括睡眠分期、心率、体动特征、体征特征等等,体征特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等。其中,睡眠分期即该电子设备划分睡眠阶段的方式,如部分电子设备将睡眠分期划分为深睡期、浅睡期和快速动眼期三个分期,部分电子设备将睡眠分期划分为深睡期和浅睡期两个分期,将快速动眼期归为浅睡期或深睡期等。
可以理解的是,预启动时间可以是预先手动确定的,也可以是根据预设控制逻辑确定的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启动时间是基于用户的睡眠时长和睡眠时长阈值确定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针对用户自身的睡眠状况确定预启动时间,从而为用户打造量身定制的闹钟唤醒方案,使闹钟唤醒方案更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睡眠时长阈值是基于用户的相关信息确定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基于用户的相关信息确定睡眠时长阈值,因人而异,更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可以更大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启动时间的确定过程包括: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确定用户的睡眠时长;基于所述相关信息确定睡眠时长阈值;将所述睡眠时长和所述睡眠时长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预启动时间。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预启动时间的确定更加科学准确。
用户的睡眠时长通常从用户的入睡时间算起,至闹钟的设定时间截止,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睡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变清醒,然后再次入睡,因此用户的睡眠时长有时候达不到最大睡眠时长,最大睡眠时长即用户的入睡时间至闹钟的设定时间之间的总时长。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基于所述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之后,计算所述预启动时间之前各个睡眠阶段的时长在所述睡眠时长的占比;将所述占比与预设占比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所述实时睡眠阶段和所述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结合各个睡眠阶段已经经历的时长来对睡眠干预时间进行微调,使得该控制方法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睡眠情况。举例而言,在基于实时睡眠阶段和闹钟的设定时间初步确定睡眠干预时间后,当比较结果为处于深睡期的时长在睡眠时长的占比处于预设区间内,表明用户的深睡时长已经相对充足,此时不需要对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进行调整;当比较结果为处于深睡期的时长在睡眠时长的占比低于预设区间中较小的预设占比阈值时,表明用户的深睡时长相对不足,此时需要对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进行微调,如通过将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延后设定时长,以延迟干预;当比较结果为处于深睡期的时长在睡眠时长的占比高于预设区间中较大的预设占比阈值时,表明用户的深睡时长已经足够,此时需要对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进行微调,如通过将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提前设定时长,以将干预措施提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深睡期的持续时长对用户的影响最大,基于占比调节睡眠干预时间时,主要考虑深睡期的占比。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睡眠时长为用户的有效睡眠时长。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将用户的清醒时长考虑在内,根据用户在此次睡眠过程中清醒的次数、清醒持续的时长等判断是否需要计入睡眠时长进而获得有效睡眠时长,基于有效睡眠时长去确定预启动时间,使得该控制方法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睡眠情况,以便为用户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唤醒方案。
可以理解的是,有效睡眠时长是指最大睡眠时长减去全部或部分清醒时长,清醒时长是否计入有效睡眠时长以该清醒时长是否达到清醒时长阈值为判断标准。例如,一些情形下,用户突然从睡梦中醒来,但是并未完全清醒,醒后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入睡,清醒时长并未达到清醒时长阈值,则此次清醒时长计入有效睡眠时长,并不需要被排除在外;一些情形下,用户清醒持续的时间较长,如需要去到另外的房间如厕、拿取衣物等,清醒时长可能会超过清醒时长阈值,则该次清醒时长不计入有效睡眠时长,其他情形同理。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健康状况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睡眠干预方式包括声音干预、光干预、温度干预、振动干预、电刺激干预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或者所述实时睡眠信息包括睡眠分期、心率、体动特征、体征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上述闹钟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详细分析用户信息,确定最适用于用户的唤醒方案,使唤醒方案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手表、电子手环、辅助睡眠装置等任何可以设置闹钟的设备,辅助睡眠装置如睡眠盒子、睡眠床垫、睡眠被等等。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闹钟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执行前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述的电子设备、控制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配置的相关软件硬件能够执行前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因此具备前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所能获得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闹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闹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闹钟的控制方法是指具备闹钟功能的电子设备实现闹钟功能时的控制方法,并非特指闹钟,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仅限定在闹钟个体上。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预启动时间可以是预先手动确定的,也可以是根据预设控制逻辑确定的;实时睡眠信息并不是仅对应于预启动时间的睡眠信息,而是从预启动时间开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每隔一定时间获取一次对应于该时间的睡眠信息;睡眠干预时间是指睡眠干预措施的介入时间点;有效睡眠时长为考虑用户在此睡眠过程中存在清醒活动(如如厕等事件)时,经过计算得到的更贴合实际睡眠情况的睡眠时长。
下面,参照图1来阐述本发明的闹钟的控制方法。下述实施例中,以用户佩戴的具备闹钟唤醒功能的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该智能手表能够检测手表佩戴者的心率、体动特征、血压、脉搏等等信息,以及存储有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并且可以通过GPS定位获知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基于获取的心率、血压、脉搏等信息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此外,该智能手表配置有电刺激模块,能够发出对人体无害的、但能够被人体缓慢感知的微电流,当用户佩戴该智能手表后,电刺激模块与用户的皮肤接触,能够向用户提供微电流用于干预用户的睡眠状态,此外,还能够在闹钟的设定时间到达后通过响铃或震动的方式正式启动。
基于上述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闹钟的控制方法,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在预启动时间到达后,开始获取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
本实施例中,预启动时间是基于用户的睡眠时长和睡眠时长阈值确定的,睡眠时长阈值是基于用户的相关信息确定的,用户的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健康状况中的一项或多项,本实施例中,主要依据用户的年龄和性别来确定睡眠时长阈值,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仅依据用户的年龄,或仅依据用户的性别,或者结合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等等多项信息来确定睡眠时长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睡眠时长阈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证用户拥有充足的睡眠,同时也会避免睡眠时长过长反而影响自身状态。可以理解的是,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睡眠习惯往往不同,一般人群睡眠达到8小时即可保证获得充足的睡眠,而对于不同年龄的群体最佳睡眠时长又存在差异,如少年群体、青年群体、中年群体和老年群体所需的睡眠时长并不相同,对于少年群体,睡眠时长需要保持在8-10小时;对于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睡眠时长需要保持在7-9小时;对于老年群体,睡眠时长保持在6-8小时甚至更短。此外,对于不同的个体,所需的睡眠时长也不尽相同,例如张三的睡眠质量很高,通常睡5-6个小时即可在全天保持旺盛的精力,因而睡眠时长阈值还可以进一步根据用户的个人习惯确定,该习惯实际上是与用户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健康状况等均相关的。
具体地,预启动时间的确定过程包括:
S101、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
具体地,用户的相关信息可以预存在智能手表中,也可以通过智能手表实时获取。
S102、确定用户的睡眠时长。
具体地,用户的睡眠时长指用户从入睡时刻至闹钟的设定时刻之间的总时长。进一步地,为了使睡眠时长更贴合用户的实际睡眠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基于用户的清醒时长对睡眠时长进行修正。
S103、基于所述相关信息确定睡眠时长阈值。
具体地,本实施例基于用户的年龄确定睡眠时长阈值。
S104、将所述睡眠时长和所述睡眠时长阈值进行比较。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睡眠时长为修正后的有效睡眠时长。
S105、根据比较结果确定预启动时间。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最大睡眠时长从用户的入睡时刻起算,至闹钟的设定时间截止,闹钟的设定时间计为Tset,有效睡眠时长记为Tsleep,
本实施例中,需要基于清醒情形对Tsleep进行修正。以以下修正方式为例:设用户单次清醒时长的阈值为第一清醒时长阈值Thr1(例如Thr1为5分钟),设睡眠期间内总的清醒时长的阈值为第二清醒时长阈值Thr2(例如Thr2为30分钟),设睡眠期间内总的清醒次数为N,N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本实施例以N=5为例。举例而言,发生5次时长小于Thr1的、总时长小于Thr2的清醒情形,则Tsleep与最大睡眠时长保持一致;发生8次时长小于Thr1的、总时长小于Thr2的清醒情形,则Tsleep计算为最大睡眠时长减去总清醒时长;发生3次时长小于Thr1的、1次时长大于Thr1的清醒情形,则Tsleep计算为最大睡眠时长减去时长大于Thr1的清醒时长。换言之,本实施例中,当无法同时满足单次清醒时长小于Thr1、清醒次数小于N、清醒总时长小于Thr2时,则需要适应性对睡眠时长进行修正。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中的多项数值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不应当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如Thr1可以是2分钟、3分钟、4分钟等等,Thr2可以是20分钟、25分钟、30分钟等等,N可以是3次、4次、5次、6次等等。此外,还可以仅基于Thr1判断是否需要对睡眠时长进行修正,如清醒时长小于Thr1时不需要进行修正,清醒时长大于Thr1时需要进行修正;或者仅基于Thr2判断是否需要对睡眠时长进行修正,如清醒总时长小于Thr2时不需要进行修正,清醒总时长大于Thr2时需要进行修正等等。
在睡眠时长确定后需要确定睡眠时长阈值Thr3。本实施例中,Thr3根据用户的年龄进行确定,Thr3等于各年龄群体对应的最佳睡眠区间中数值最小的睡眠时间,以少年群体为例,Thr3为8小时,青年群体为7小时,老年群体为6小时。当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适配或通过用户自定义。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数值仅仅是示例性的,如还可选取前述时间范围的中位数、最大值,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的时间值。
在确定睡眠时长和睡眠时长阈值后确定预启动时间。具体地,设预启动时间为Ttrigger,Ttrigger与Tset之间的时长记为Tadp,即闹钟的预启动时长。Tadp假设为T分钟,则Ttrigger等于Tset向前推移T分钟。Tadp基于睡眠时长(或有效睡眠时长)和睡眠时长阈值确定。本实施例中,Tadp=(Tsleep≥Thr3)*C1+(Tsleep<Thr3)*C2,其中Tsleep为有效睡眠时长,Thr3为睡眠时长阈值,C1和C2为时长,单位为小时,如C1等于1,C2等于0.8,上述公式表示当Tsleep≥Thr3时,Tadp=C1,因此时不满足Tsleep<Thr3,故相当于C2的系数为0;当Tsleep<Thr3时,Tadp=C2,因此时不满足Tsleep≥Thr3,故相当于C1的系数为0。上述算式表示当Tsleep≥Thr3时,闹钟的预启动时长较长,即闹钟的预启动时间Ttrigger较早,从Tset之前的1小时开始;当Tsleep<Thr3时,闹钟的预启动时长较短,即闹钟的预启动时间Ttrigger较晚,从Tset之前的48分钟开始。
可以理解的是,该数值仅仅是示例性的,如C1可以是0.9小时、0.8小时、0.7小时等等,C2可以是0.7小时、0.6小时、0.5小时等等,只要保证C1>C2即可,基本原则是睡眠时长较短时,闹钟的预启动时间Ttrigger较晚,睡眠干预手段的介入也较晚,即Tadp较小;反之,睡眠时长较长时,闹钟的预启动时间Ttrigger较早,即Tadp较大,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睡眠过度。
在检测到到达预启动时间Ttrigger后,即可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如每相隔2分钟获取一次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具体地,睡眠信息包括睡眠分期、心率、体动特征、体征特征等等,体征特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等。
S20、基于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
具体地,确定实时睡眠阶段可以基于获取的实时心率、体动特征、实时体征特征中的一项或多项,结合睡眠分期来确定用户在该时刻处于哪个睡眠阶段。进一步地,由于睡眠是存在周期规律的,还可以通过记录该时刻之前的时间内各个睡眠阶段经历的时间和次数来进一步准确确定用户在该时刻处于哪个睡眠阶段。
S30、基于实时睡眠阶段和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
具体地,设Tcrt为实时检测时间,Tcrt在Ttrigger与Tset之间以等差数列的方式从Ttrigger开始排布。举例而言,当Tcrt对应的实时睡眠阶段为深睡期时,对应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和第一睡眠干预时间;当Tcrt对应的实时睡眠阶段为快速动眼期或浅睡期时,对应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和第二睡眠干预时间。具体地,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和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包括声音干预、光干预、温度干预、振动干预、电刺激干预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中,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和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均为电刺激,其中第一睡眠干预方式中电刺激的强度大于第二睡眠干预方式中电刺激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睡眠干预方式还可以是电刺激结合声音、振动等多种方式的组合,如第一睡眠干预方式中的刺激强度和振动强度均大于第二睡眠干预方式中的电刺激强度和振动强度;或者,第一睡眠干预方式中的电刺激强度和声音分贝数均大于第二睡眠干预方式中的电刺激强度和声音分贝数等等。
对于睡眠干预时间,以Tm表示,其与睡眠干预方式相对应,原则为睡眠干预方式的干预强度大时睡眠干预时间较早,睡眠干预方式的干预强度小时睡眠干预时间较晚。睡眠干预时间是经过多次实验确定的,以对深睡期的用户进行电刺激为例,如该强度的电刺激需要5分钟使用户从深睡期过渡至浅睡期,则睡眠干预时间确定为Tset之前的5分钟或6分钟。具体的睡眠干预时间通过实验测定,而睡眠干预时间与睡眠干预方式、睡眠阶段均存在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睡眠干预方式中的电刺激、声音、光亮、振动等干预手段均为轻柔的干预手段,能够使熟睡中的用户感知到,但不会导致用户突然惊醒,旨在让用户从深睡阶段逐步过渡至浅睡阶段,直至接近苏醒或清醒的状态。
S40:在睡眠干预时间到达时,以上述步骤所确定的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情形一
以青年的睡眠时长合适为例,即Tsleep≥Thr3且小于Thr3Max为例,Thr3Max为青年群体最长的睡眠时间,本实施例中Thr3为8小时,Thr3Max为9小时,用户前一日晚上11点入睡,第二日早晨7点起床,即Tset为7点,Tsleep为8小时,C1选为0.5小时,基于此,Ttrigger确定为6点30分,Tadp为30分钟。
当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的检测结果始终为浅睡期时,则睡眠干预时间Tm确定为Tset减去3分钟,即从6点57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当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的检测结果始终为深睡期时,则睡眠干预时间Tm确定为Tset减去10分钟,即从6点50开始以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当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的检测结果先为浅睡期,然后转变为深睡期时,在浅睡期期间,确定在6点57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但在6点40时持续检测为用户处于深睡期,则从6点40开始确定为在6点50以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直至6点50这一时刻到来,以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干预。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提升干预的准确性,避免干预过早或过度干预的问题。检测结果先为深睡期,再转变为浅睡期的情况同理。
情形二
基于Tsleep<Thr3,即睡眠时长相对较短的情形。此时需要尽可能地延迟干扰动作,保障用户的珍贵睡眠时间。
与情形一的初始设定相同,若Tcrt判断为浅睡期,则睡眠干预时间Tm确定为Tset减去2分钟,即从6点58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若Tcrt判断为深睡期,则睡眠干预时间Tm确定为Tset减去8分钟,即从6点52开始以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若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后睡眠阶段发生变化,则可以参考情形一,仅在睡眠干预时间发生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处于浅睡期时,如用户睡眠时长不足,也可以不进行干预。
情形三
本实施例中,Thr1为5分钟,Thr2为30分钟,N=5,基于用户在睡眠期间内的清醒次数为3次,两次清醒3分钟,一次清醒6分钟。
以青年群体在睡眠过程中存在清醒时长为例,Thr3Max为青年群体最长的睡眠时间,本实施例中Thr3为8小时,Thr3Max为9小时,用户前一日晚上11点入睡,第二日早晨7点起床,即Tset为7点,则Tsleep等于8小时减去6分钟为7小时54分钟,Tsleep<Thr3,因而Tadp=C2,C2选为0.3小时,基于此,Ttrigger确定为6点42分,Tadp为18分钟。
若Tcrt判断为浅睡期,则睡眠干预时间Tm确定为Tset减去2分钟,即从6点58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若Tcrt判断为深睡期,则睡眠干预时间Tm确定为Tset减去8分钟,即从6点52开始以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若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后睡眠阶段发生变化,则可以参考情形一,仅在睡眠干预时间发生变化。
情形四
基于用户在睡眠期间内的清醒次数为3次,每次均清醒3分钟。
与情形3的其余初始设定基本相同,但该情形同时满足单次清醒时长小于Thr1、清醒次数小于N、清醒总时长小于Thr2时,则不需要适应性对睡眠时长进行修正。
因此Tsleep等于8小时,Tsleep≥Thr3,因而Tadp=C1,C1选为0.5小时,基于此,Ttrigger确定为6点30分,Tadp为30分钟。
Tcrt判断则可以参考情形一。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当无法同时满足单次清醒时长小于Thr1、清醒次数小于N、清醒总时长小于Thr2时,则需要适应性对睡眠时长进行修正。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还可以通过步骤T30替代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30。
T30、在基于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之后,计算预启动时间之前各个睡眠阶段的时长在睡眠时长的占比;将占比与预设占比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实时睡眠阶段和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
以青年的睡眠时长合适为例,即Tsleep≥Thr3且小于Thr3Max为例,Thr3Max为青年群体最长的睡眠时间,本实施例中Thr3为8小时,Thr3Max为9小时,用户前一日晚上11点入睡,第二日早晨7点起床,即Tset为7点,Tsleep为8小时,C1选为0.5小时,基于此,Ttrigger确定为6点30分,Tadp为30分钟。
此外,设Tsleep=TL(Light,浅睡总时长)+TD(Deep,深睡总时长)+TREM(快速眼动期总时长)+TW(Wake,清醒总时长),以及各个睡眠阶段(睡眠分期)在睡眠时长Tsleep的占比RTsleep,RTsleep=1,RTL+RTD+RTREM+RTW=1。
其中,深睡总时长的占比TD∈【A1,A2】,其中A1和A2依据实验测定,本实施例中,A1=25%,A2=40%。
可以理解的是,A1、A2还可以是其他取值,如A1=20%、30%等等,A2=35%、45%等等。
当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的检测结果始终为深睡期时,则睡眠干预时间Tm初步确定为Tset减去10分钟。
当计算结果为A1≤TD≤A2时,表明深睡时长合适,此时无需调整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Tm,即从6点50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当计算结果为TD>A2时,表明深睡时长足够,此时需要提前对睡眠进行干预,将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Tm向前调整2分钟,即从6点48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当计算结果为TD<A1时,表明深睡时长不足,此时需要延后对睡眠进行干预,将初步确定的睡眠干预时间Tm向后调整2分钟,即从6点52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当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的检测结果始终为浅睡期,睡眠干预时间Tm确定为Tset减去3分钟,即从6点57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由于针对浅睡期进行干预的时间原本就较短,因此在浅睡期无需进行时间微调。
当Tcrt从Ttrigger开始检测的检测结果先为浅睡期,然后转变为深睡期时,在浅睡期期间,确定在6点57开始以第二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但在6点40时持续检测为用户处于深睡期,则从6点40开始确定为在6点50以第一睡眠干预方式开始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然后进一步结合TD所处的区间值对该睡眠干预时间进行微调,调整方式具体参见深睡期。
检测结果先为深睡期,再转变为浅睡期的情况同理。
此外,本实施例中未考虑其他睡眠分期的占比对睡眠干预时间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进一步结合其他睡眠分期的占比对睡眠干预时间进行微调。
至此,通过基于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能够使闹钟的控制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最后,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闹钟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模块”、“处理器”可以包括硬件、软件或者二者的组合。一个模块可以包括硬件电路,各种合适的感应器,通信端口,存储器,也可以包括软件部分,比如程序代码,也可以是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图像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者其他任何合适的处理器。处理器具有数据和/或信号处理功能。处理器可以以软件方式实现、硬件方式实现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实现。非暂时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任何合适的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比如磁碟、硬盘、光碟、闪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进一步,应该理解的是,由于控制模块的设定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系统的功能单元,因此控制模块对应的物理器件可以是处理器本身,或者处理器中软件的一部分,硬件的一部分,或者软件和硬件结合的一部分。因此,控制模块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对控制模块进行适应性地拆分。对控制模块的具体拆分并不会导致技术方案偏离本发明的原理,因此,拆分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闹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预启动时间到达后,开始获取用户的实时睡眠信息;
基于所述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
基于所述实时睡眠阶段和所述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
在所述睡眠干预时间到达时以所述睡眠干预方式对用户的睡眠进行干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启动时间是基于用户的睡眠时长和睡眠时长阈值确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时长阈值是基于用户的相关信息确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启动时间的确定过程包括:
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
确定用户的睡眠时长;
基于所述相关信息确定睡眠时长阈值;
将所述睡眠时长和所述睡眠时长阈值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预启动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基于所述实时睡眠信息确定用户的实时睡眠阶段之后,计算所述预启动时间之前各个睡眠阶段的时长在所述睡眠时长的占比;
将所述占比与预设占比阈值进行比较;
基于比较结果、所述实时睡眠阶段和所述闹钟的设定时间确定睡眠干预方式和睡眠干预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健康状况中的一项或多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干预方式包括声音干预、光干预、温度干预、振动干预、电刺激干预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或者
所述实时睡眠信息包括睡眠分期、心率、体动特征、体征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适于存储多条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10.一种闹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闹钟的控制方法。
CN202211013112.1A 2022-08-23 2022-08-23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6538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3112.1A CN117653857A (zh) 2022-08-23 2022-08-23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3112.1A CN117653857A (zh) 2022-08-23 2022-08-23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3857A true CN117653857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4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3112.1A Pending CN117653857A (zh) 2022-08-23 2022-08-23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538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06158B2 (en) Adjusting alarms based on sleep onset latency
US10485474B2 (en) Sleep monitoring system
US9466200B2 (en) Wake-up device
WO2019205401A1 (zh) 智能调整智能终端铃声的方法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357267B (zh) 一种闹钟的响铃时刻的设置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657855B (zh) 睡眠评估和睡眠唤醒方法及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153454B (zh) 一种助眠刺激控制方法、装置、助眠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39449B (zh) 用于空调器控制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US2015011611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leep recommendations
JP2020116304A (ja)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CN112190419A (zh) 一种睡眠管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02534B (zh) 闹钟提醒方法和装置
WO2022037555A1 (zh) 生理数据采集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1012132A (zh) 基于枕头的睡眠状态调整方法、装置及智能枕头
CN114647197A (zh) 智能家居系统的唤醒方法、唤醒装置和智能家居系统
WO2018120859A1 (zh) 一种唤醒方法及唤醒装置
CN117653857A (zh) 电子设备以及闹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CN110291468B (zh) 唤醒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唤醒装置
JPWO2019116830A1 (ja) 認知機能低下判定システム
WO2019213804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as an alarm clock
JP2023148754A (ja) 機器制御システム、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137563A (ja) 睡眠管理システム、睡眠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