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4724A -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 Google Patents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4724A
CN117644724A CN202311121135.9A CN202311121135A CN117644724A CN 117644724 A CN117644724 A CN 117644724A CN 202311121135 A CN202311121135 A CN 202311121135A CN 117644724 A CN117644724 A CN 117644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unit
motor
motor support
platen roller
thermal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211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野匠
宫胁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644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47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一种印字单元,其具备:压印辊,其输送记录纸;热敏头,其压接于前述压印辊的外周面,并在前述记录纸印字;马达,其是前述压印辊的驱动源;以及框架,其以前述压印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前述压印辊,前述框架具有:马达支撑部,其支撑前述马达;基部,其连接至前述马达支撑部,并沿着前述压印辊的轴向方向延伸;安装部,其安装于搭载对象的部件;突出部,其从前述基部突出;以及肋,其设置于前述马达支撑部与前述安装部之间,并以将前述突出部与前述基部连接的方式延伸,前述基部具有将前述记录纸朝向前述热敏头导引的引导面,前述引导面相对于前述热敏头的头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如下的印字单元:在由压印辊和热敏头夹着记录纸的状态下使压印辊旋转,从而使记录纸走纸且同时由热敏头的发热元件对记录纸的印字面进行加热,使印字面显色而进行印字(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159482号公报)。该印字单元具备压印辊、使压印辊旋转的马达以及以压印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压印辊的框架。框架具有保持压印辊的两端的一对侧壁部和设置于一对侧壁部之间的支撑部。在一个侧壁部安装有马达。在支撑部,沿压印辊的轴向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被紧固于搭载印字单元的便携型终端的外壳的安装部。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在使具备印字单元的便携型终端落下时,安装于框架的重量比较大的马达的惯性对固定于外壳的框架起作用,存在框架破损的可能性。因此,在现有的印字单元中,关于针对落下冲击的耐久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是考虑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具有针对落下冲击的优异的耐久性的印字单元和具备该印字单元的便携型终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印字单元具备:压印辊,其输送记录纸;热敏头,其压接于前述压印辊的外周面,并在前述记录纸印字;马达,其是前述压印辊的驱动源;以及框架,其以前述压印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前述压印辊,前述框架具有:马达支撑部,其支撑前述马达;基部,其连接至前述马达支撑部,并沿着前述压印辊的轴向方向延伸;安装部,其安装于搭载对象的部件;突出部,其从前述基部突出;以及肋,其设置于前述马达支撑部与前述安装部之间,并以将前述突出部与前述基部连接的方式延伸,前述基部具有将前述记录纸朝向前述热敏头导引的引导面,前述引导面相对于前述热敏头的头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突出部连接至前述马达支撑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突出部是一个前述安装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安装部紧固于前述搭载对象的部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安装部具有沿前述轴向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前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比前述第二安装部更靠近前述马达支撑部处,前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前述框架中的相对于前述第一安装部而言与前述马达支撑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便携型终端具备上述印字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从前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从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右半部分的后视图。
图8是沿着图2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而且,有时省略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便携型终端1以能够印刷记录纸P的方式构成。记录纸P是在加热时显色的感热纸,被合适地使用于各种标签或收据、票券等的印刷等。记录纸P以具有中空孔地被卷绕的卷纸R的状态被设置于便携型终端1,对从卷纸R拉出的部分进行印刷。
便携型终端1具有外壳3、显示部4、控制部5以及印字单元6。
外壳3由ABS或ABS与聚碳酸酯的复合材料等塑料或金属材料以中空箱状形成。外壳3具有:长方体状的主体部7;和卷纸容纳部8,其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向主体部7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侧弯曲。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容纳有印字单元6。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形成有排出口3a。排出口3a将通过印字单元6印刷后的记录纸P排出。在主体部7的面向厚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主面,配置有显示部4。显示部4例如是液晶面板,被连接至控制部5而显示各种信息。在卷纸容纳部8,容纳有卷纸R。印字单元6是所谓的热敏打印机。
图2是从前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从前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如图2至图4所示,印字单元6具备:压印辊20,其输送记录纸P;热敏头25,其压接于压印辊20的外周面,并在记录纸P印字;头支撑板30,其与压印辊20夹着热敏头25而配置于压印辊20的相反侧,并支撑热敏头25;马达35,其是压印辊20的驱动源;柔性印刷基板40,其将便携型终端1的控制部5与印字单元6的各部分电连接;以及框架10,其支撑压印辊20和头支撑板30。
如图2所示,印字单元6将通过压印辊20与热敏头25之间的记录纸P朝向箭头A所指向的方向输送。以下,主要在印字单元6的说明中,将沿着箭头A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并且,将箭头A所指向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另外,将与上下方向正交且与压印辊20的轴向方向一致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而且,将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热敏头25而言的压印辊20侧定义为前方。此外,左方和右方分别是从前方观察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分别箭头UP示出上方,箭头FR示出前方,箭头LH示出左方。
如图3所示,框架10例如由包含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树脂等的板材形成。框架10以从上下方向观察而朝向前方开放的U字状形成。具体而言,框架1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展的基部11、从基部11的左端部向前方伸出的第一侧壁部12以及从基部11的右端部向前方和下方伸出的第二侧壁部13。
如图3和图4所示,基部11配置于第一侧壁部12与第二侧壁部13之间。基部11具有:与压印辊20夹着头支撑板30而配置于压印辊20的相反侧的背板部50;和配置于背板部50的前方的纸引导部55。背板部50以沿前后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背板部50连接至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背板部50在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背板部50的下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纸引导部55连接至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纸引导部55在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纸引导部55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与背板部50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图5是从前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图6是从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此外,在图6中,示出将马达35和柔性印刷基板40拆卸后的状态。
如图5和图6所示,基部11具有将背板部50和纸引导部55连接的连接部60。连接部60将背板部50和纸引导部55各自的下端部彼此连接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在连接部6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供柔性印刷基板40插入贯通的插入贯通孔61。插入贯通孔61沿上下方向贯通连接部60,与背板部50和纸引导部55之间的空间连通。
如图3所示,第一侧壁部12以沿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在第一侧壁部12的上端缘,形成有朝向下方切入的第一辊插入槽14A。第二侧壁部13以沿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在第二侧壁部13的上端缘,形成有朝向下方切入的第二辊插入槽14B。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以从左右方向观察而相互一致的方式形成。压印辊2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被插入至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
在第二侧壁部13的外侧,形成有齿轮箱部15。齿轮箱部15具有从第二侧壁部13的周缘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竖立设置的周壁部16。即,齿轮箱部15由第二侧壁部13和周壁部16形成,并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开口。周壁部16从左右方向观察而朝向上方开放。在周壁部16,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一对卡止凹部16a。一对卡止凹部16a形成于周壁部16的上方开放部的前后两侧。齿轮罩17卡合于一对卡止凹部16a。齿轮罩17从左右方向的外侧覆盖齿轮箱部15的内侧。
在齿轮箱部15的内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有第一减速齿轮48和第二减速齿轮49。第一减速齿轮48和第二减速齿轮49相互啮合。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侧壁部13具备支撑马达35的马达支撑部18。马达支撑部18连接至基部11。马达支撑部18从与基部11的连接部向下方延伸。马达支撑部18从左右方向观察与压印辊20夹着纸引导部55而形成于压印辊20的相反侧。马达支撑部18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的表面被设为供马达35粘接的粘接面,是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马达支撑部18,形成有供马达35的输出轴36(参照图3)插入贯通的贯通孔19。贯通孔19是以马达35的输出轴线为中心的圆孔。
如图3所示,马达35以其输出轴线与压印辊20的旋转轴线O(参照图2)平行的方式配置。马达35与压印辊20夹着纸引导部55而配置于压印辊20的相反侧。马达35粘接于马达支撑部18(参照图6)。马达35的输出轴36贯通第二侧壁部13。输出轴36在齿轮箱部15的内侧与第一减速齿轮48啮合。在马达35的壳体37(参照图4),设置有被插入至马达支撑部18的贯通孔19的圆筒凸台(未图示)。通过圆筒凸台与马达支撑部18的贯通孔19的内周面接触,马达35不能相对于马达支撑部18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位移。在马达35,连接有柔性印刷基板40。马达35经由柔性印刷基板40电连接至控制部5(参照图1)。基于来自控制部5的信号而驱动马达35。
热敏头25对记录纸P(参照图2)进行印刷。热敏头25以从前后方向观察而将左右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热敏头25以使头表面26的法线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状态被配置。热敏头25的头表面26朝向背板部50的相反侧(前方)。在热敏头25的头表面26,沿左右方向排列有许多发热元件27。
头表面26与记录纸P的印字面对置,能够在与压印辊20的外周面之间夹持记录纸P。热敏头25经由柔性印刷基板40连接至控制部5(参照图1),被搭载于热敏头25上的驱动器IC(未图示)基于来自控制部5的信号而控制发热元件27的发热。关于热敏头25,发热元件27的发热被控制而将各种文字或图形等向记录纸P的印字面印刷。热敏头25对于头支撑板30通过粘贴来固定。
头支撑板30配置于背板部50与纸引导部55之间。头支撑板30由金属材料形成。头支撑板30是在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头支撑板30以使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状态被配置。头支撑板30在前表面保持热敏头25。
在头支撑板30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限制头支撑板30的转动范围的一对止动件30a。一对止动件30a以大致四棱柱状形成,朝向头支撑板3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延展。一对止动件30a插入至被形成于框架10的第一侧壁部12的上部的矩形状的孔部和被形成于第二侧壁部13的上部的矩形状的孔部内。止动件30a以能够伴随着头支撑板30的转动而在孔部内移动且与孔部的内壁面接触的方式构成。止动件30a通过与孔部的内壁面接触,限制头支撑板30的转动量。
如图4所示,在头支撑板30与背板部50之间,介入安装有弹性部件32。弹性部件32朝向使头支撑板30与背板部50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即,弹性部件32以始终朝向前方按压头支撑板30的方式构成。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弹性部件32。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右半部分的后视图。
如图7所示,头支撑板30经由导通部件45与马达35的壳体37导通。导通部件45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45由金属线材形成。导通部件45电连接至头支撑板30。导通部件45机械连接且电连接至一个弹性部件32,通过弹性部件32电连接至头支撑板30。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45连接至多个弹性部件32中的配置于最右侧的弹性部件32。导通部件45也可以与弹性部件32一体化。导通部件45贯通背板部50,从背板部50的前方空间延伸至背板部50的后方空间。导通部件45在基部11的下方的空间与马达35的壳体37接触。
如图2所示,压印辊20以使旋转轴线O与左右方向一致的状态与热敏头25对置配置。压印辊20在与热敏头25之间夹着记录纸P的状态下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而旋转,从而将记录纸P沿箭头A所指向的方向送出。
如图3所示,压印辊20具有辊轴21、外装于辊轴21的辊主体22以及装配于辊轴21的两端的一对轴承23。辊轴21比框架10的第一侧壁部12与第二侧壁部13的分离距离稍长地形成。辊主体22例如由橡胶等形成,沿着左右方向遍及除了与辊轴21的两端对应的部分以外的整个辊主体22同样地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一对轴承23插入至框架10的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轴承23通过被框架10支撑的卡止弹簧46而被保持于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内。由此,压印辊20以能够相对于框架10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另外,压印辊20使卡止弹簧46弹性变形而使轴承23进退于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由此能够对于框架10装卸。压印辊20以如下方式设置:在被插入至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的状态下,辊主体22对于热敏头25接触,且在辊主体22和热敏头25之间夹着从卷纸R(参照图1)拉出的记录纸P。
如图3所示,在压印辊20,固定有从动齿轮24。从动齿轮24在压印辊20被保持于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时,被组装于齿轮箱部15的上部。从动齿轮24与第二减速齿轮49啮合。由此,来自马达35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第一减速齿轮48和第二减速齿轮49被减速并传递至从动齿轮24。压印辊20能够在被保持于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的状态下旋转,将记录纸P(参照图2)送出。
柔性印刷基板40经由形成于柔性印刷基板40的布线图案,将便携型终端1的控制部5与热敏头25、马达35以及后述的传感器41电连接。柔性印刷基板40在框架10的背板部50和纸引导部55之间被连接至热敏头25。柔性印刷基板40从与热敏头25的连接部通过框架10的连接部60的插入贯通孔61向框架10的下方延展(参照图5)。
在柔性印刷基板40,安装有传感器41。传感器41检测由后述的引导面56导引而朝向热敏头25的记录纸P。传感器41例如是反射型的PI传感器。传感器41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从发光部射出的光被记录纸P反射,从而能够由受光部检测该反射光。例如,便携型终端1的控制部5在由传感器41的受光部检测到既定强度的反射光的情况下,判定为记录纸P存在于传感器41的检测范围内。
对框架10进行详细阐述。
纸引导部55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柱状形成。纸引导部55具有将从印字单元6的前方的卷纸R(参照图1)拉出的记录纸P朝向热敏头25导引的引导面56。引导面56作为整个面从纸引导部55的靠近热敏头25的上端缘向下方且向前方延伸,并面向印字单元6的前方的空间。具体而言,引导面56具备从纸引导部55的上端缘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引导面57和从第一引导面57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引导面58。第一引导面57和第二引导面58分别是沿着左右方向的平坦面。
图8是沿着图2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理想的是,第一引导面57相对于热敏头25的头表面26的法线方向以45°以上且60°以下的角度范围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57相对于热敏头25的头表面26的法线方向倾斜52.5°。即,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第一引导面57的切线与热敏头25的头表面26的法线所成的角α是52.5°。纸引导部55的后表面与第一引导面57的后端缘相连。纸引导部55的下表面与第二引导面58的下端缘相连。
如图3所示,在纸引导部55,形成有容纳传感器41的容纳部59。容纳部59以向引导面56开口的凹状形成。而且,容纳部59从引导面56开口到纸引导部55的后表面和下表面。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底视图。此外,在图9中,示出将马达35和柔性印刷基板40拆卸后的状态。
如图6和图9所示,框架10具备被安装于作为印字单元6的搭载对象的部件的外壳3的安装部70。安装部70具备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右侧安装部71(第一安装部)和左侧安装部76(第二安装部)。
右侧安装部71设置于比左侧安装部76更靠近马达支撑部18处(右方)。右侧安装部71设置于比左右方向上的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二侧壁部13处。右侧安装部71设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插入贯通孔61的形成范围内。右侧安装部71具备右侧定位部72和右侧紧固部73。
右侧定位部72设置于纸引导部55。在右侧定位部72,形成有供外壳3的第一定位销(未图示)插入的右侧定位凹部72a。右侧定位凹部72a向纸引导部55的下表面开口。右侧定位凹部72a的开口形状是将左右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圆形状。此外,右侧定位凹部72a也可以贯通框架10。
右侧紧固部73设置于右侧定位部72的后方。右侧紧固部73从背板部50的下端部以一定宽度向后方突出。在右侧紧固部73,形成有供用于紧固于外壳3的紧固部件插入贯通的右侧紧固孔73a。右侧紧固孔73a沿上下方向贯通右侧紧固部73。右侧紧固孔73a的左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右侧定位凹部72a的左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重叠。
如图4所示,在右侧紧固部73,连接有一对加强肋74。各加强肋74将右侧紧固部73的上表面与背板部50的后表面连接。各加强肋74从背板部50的后表面以一定厚度向后方延伸。一对加强肋74以夹着右侧紧固孔73a的方式相互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加强肋74连接至右侧紧固部73的左右两端部。关于加强肋74,从其厚度方向(左右方向)观察而以直角三角形形成,且夹着直角的2边连接至背板部50和右侧紧固部73。加强肋74连接至右侧紧固部73的整个前后方向的部分。
如图6和图9所示,左侧安装部76设置于框架10中的对于右侧安装部71而言与马达支撑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左端部)。左侧安装部76设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插入贯通孔61的形成范围的外侧。左侧安装部76具备左侧定位部77和左侧紧固部78。
左侧定位部77设置于纸引导部55的左端部。在左侧定位部77,形成有供外壳3的第二定位销(未图示)插入的左侧定位凹部77a。左侧定位凹部77a向纸引导部55的下表面开口。左侧定位凹部77a的开口形状是圆形状。此外,左侧定位凹部77a也可以贯通框架10。
左侧紧固部78设置于左侧定位部77的后方。左侧紧固部78在左右方向上与右侧紧固部73隔开间隔地设置。左侧紧固部78设置于纸引导部55的左端部。左侧紧固部78从背板部50的左端部处的下端部以一定宽度向后方突出。在左侧紧固部78,形成有供用于紧固于外壳3的紧固部件插入贯通的左侧紧固孔78a。左侧紧固孔78a沿上下方向贯通左侧紧固部78。左侧紧固孔78a的左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左侧定位凹部77a的左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重叠。
如图4所示,在左侧紧固部78,连接有一对加强肋79。各加强肋79将左侧紧固部78的上表面与背板部50的后表面连接。各加强肋79从背板部50的后表面以一定厚度向后方延伸。一对加强肋79以夹着左侧紧固孔78a的方式相互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加强肋79连接至左侧紧固部78的左右两端部。关于加强肋79,从其厚度方向(左右方向)观察而以直角三角形形成,且夹着直角的2边连接至背板部50和左侧紧固部78。加强肋79连接至左侧紧固部78的整个前后方向的部分。左侧的加强肋79以使第一侧壁部12延长的方式设置。
如图6所示,框架10还具备立起壁65和肋80。
立起壁65从纸引导部55向下方突出。立起壁65以从前方观察而与马达35的壳体37重叠的方式设置,并覆盖马达35的外周(参照图5)。立起壁65设置于比右侧安装部71更靠近马达支撑部18处。立起壁65在左右方向上与右侧安装部71隔开间隔地设置。立起壁65从前后方向观察而从纸引导部55的右端部以一定宽度向下方延伸。立起壁65从下方观察而以一定厚度沿左右方向延伸。立起壁65的右端部连接至马达支撑部18。立起壁65的下端缘沿左右方向延伸。立起壁65的前表面是与纸引导部55的第二引导面58连续的平坦面(参照图5)。立起壁65的下端面65a是沿着马达35的壳体37的外周面延伸的凹曲面。下端面65a对于马达35的壳体37的外周面隔开一定间隔地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立起壁65,连接有小肋66。小肋66连接至立起壁65的左端部。小肋66将立起壁65的后表面与纸引导部55的下表面连接。小肋66从下方观察而从立起壁65以一定厚度向后方延伸。小肋66与基部11的连接部位在纸引导部55处终止。小肋66的下端面66a与立起壁65的下端面65a连续,沿着马达35的壳体37的外周面延伸。下端面66a对于马达35的壳体37的外周面隔开大致一定的间隔地延伸。
肋80设置于整个安装部70与马达支撑部18之间。即,肋80设置于比安装部70更靠右方处。肋80将从基部11突出的突出部(立起壁65和右侧安装部71)与基部11连接。肋80具备第一肋81和第二肋82。
第一肋81将立起壁65的前表面与基部11的下表面连接。第一肋81设置于比小肋66更靠近马达支撑部18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81连接至立起壁65中的比其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更靠马达支撑部18侧的部位。第一肋81从下方观察而从立起壁65以一定厚度向后方延伸。第一肋81与纸引导部55、连接部60以及背板部50连续地连接。第一肋81具有沿着马达35的壳体37的外周面延伸的下端面81a。下端面81a与立起壁65的下端面65a连续。下端面81a对于马达35的壳体37的外周面隔开大致一定的间隔地延伸。
第二肋82将右侧紧固部73的右端面与背板部50的后表面连接。第二肋82连接至右侧紧固部73的右端面的整个前后方向的部分。第二肋82遍及其左右方向的全长地连接至背板部50的后表面。第二肋82的端面82a在从第二肋82与右侧紧固部73的连接部60向右方直线地延伸之后,向右方且向前方直线地延伸到第二肋82的右端部。第二肋82的右端部位于与第一肋8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参照图9)。由此,第二肋82的左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与第一肋81的左右方向上的形成范围重叠。第二肋82的下表面以凹状形成。第二肋82的上表面是与右侧紧固部73的上表面连续的平坦面(参照图4)。
如图7所示,在基部11,形成有供导通部件45配置的导通部件配置部90。导通部件配置部90设置于比右侧紧固部73更靠近马达支撑部18处。导通部件配置部90具备纵槽91、横槽92以及狭缝93。纵槽91和横槽92形成于背板部50的后表面。
纵槽91沿上下方向延伸。纵槽91的上端部通过供导通部件45插入贯通的贯通孔而与背板部50的前方的空间连通。由第一壁部96A从右方划分形成纵槽91。第一壁部96A从后方观察而以大致一定的宽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夹着第一壁部96A而在纵槽91的相反侧形成有向前方凹陷的第一凹部94。
横槽92沿左右方向延伸。横槽92的左端部连接至纵槽91的下端部。由第二壁部96B从上方划分形成横槽92。第二壁部96B从后方观察而以大致一定的宽度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壁部96B的左端部连接至第一壁部96A的下端部。由此,第二壁部96B从下方划分形成第一凹部94。在第二壁部96B,连接有从右方划分形成第一凹部94的第一加强壁部97。第一加强壁部97从第二壁部96B的右端部向上方延伸。
由第三壁部96C从下方划分形成横槽92。第三壁部96C从后方观察而以大致一定的宽度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此,夹着第三壁部96C而在横槽92的相反侧形成有向前方凹陷的第二凹部95。由第二肋82从下方划分形成第二凹部95。在第三壁部96C,连接有从右方划分形成第二凹部95的第二加强壁部98。第二加强壁部98从第三壁部96C向下方延伸而连接至第一肋81。
如图7和图9所示,狭缝93从背板部50的后表面向前方切入。狭缝93通过连接部60而切入到纸引导部55。狭缝93从后方观察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狭缝93连接至横槽92的右端部。狭缝93在马达支撑部18与第一肋81之间向基部11的下表面开口。狭缝93在基部11的下表面中从背板部50开口到纸引导部55。在狭缝93处,导通部件45的蜿蜒部沿前后方向蜿蜒且同时向上下延伸。蜿蜒部在狭缝93内沿上下方向被压缩。蜿蜒部的下端部压接于马达35的壳体37。蜿蜒部的上端部连接至弹性部件32中的在横槽92和纵槽91延伸的部位。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10的基部11具有将记录纸P朝向热敏头25导引的第一引导面57,第一引导面57相对于热敏头25的头表面26的法线方向倾斜。因此,与引导面沿着热敏头的头表面的法线方向延伸的构成比较,基部1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减少,与之相应基部11的刚性会下降。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0中,设置有:右侧紧固部73和立起壁65,它们从基部11突出;以及肋80,其设置于马达支撑部18与安装部70之间,并以将右侧紧固部73和立起壁65分别与基部11连接的方式延伸。依据该构成,右侧紧固部73和立起壁65牢固地连接至基部11。由此,能够通过右侧紧固部73和立起壁65以及肋80来加强基部11中的马达支撑部18与安装部70之间的部分。其结果是,在以固定于便携型终端1的外壳3的安装部70为支点、以使支撑作为重物的马达35的马达支撑部18振动的方式施加落下冲击时,能够抑制基部11中的马达支撑部18与安装部70之间的部分破损。因此,能够提供具有针对落下冲击的优异的耐久性的印字单元6。
另外,立起壁65连接至马达支撑部18。依据该构成,不仅能够由基部11承受被施加至马达支撑部18的载荷,而且立起壁65也能够承受所述载荷。立起壁65连接至第一肋81,从而立起壁65难以相对于基部11位移,因而在施加落下冲击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基部11中的马达支撑部18与安装部70之间的部分破损。
第二肋82连接至作为一个安装部70的右侧紧固部73。依据该构成,不仅能够将从马达支撑部18施加至基部11的载荷传递至基部11与右侧紧固部73的连接部,而且还能够将所述载荷经由第二肋82传递至右侧紧固部73。由此,抑制在基部11与右侧紧固部73的连接部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在施加落下冲击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基部11中的马达支撑部18与右侧紧固部73之间的部分破损。
右侧紧固部73紧固于外壳3。依据该构成,右侧紧固部73不能相对于外壳3位移,因而难以释放从马达支撑部18经由基部11传递至右侧紧固部73的载荷,容易在基部11与右侧紧固部73的连接部产生应力集中。因此,通过设置以将右侧紧固部73与基部11连接的方式延伸的第二肋82,能够更有效地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右侧安装部71设置于比左侧安装部76更靠近马达支撑部18处。在此,在以使马达支撑部18振动的方式施加落下冲击时,以如下方式在框架10产生变形:以靠近马达支撑部18的右侧安装部71为支点,且以马达支撑部18为力点,基部11中的右侧安装部71和左侧安装部76之间的部分成为作用点。即,以使基部11中的右侧安装部71和左侧安装部76之间的部分挠曲的方式传播马达支撑部18的载荷。此时,在基部11形成为难以挠曲的情况下,存在在基部11中的凹部等特定部位发生应力集中而容易产生龟裂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左侧安装部76设置于框架10中的相对于右侧安装部71而言与马达支撑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依据该构成,与左侧安装部76未设置于框架10的端部的构成比较,能够在右侧安装部71和左侧安装部76之间沿左右方向较长地设置基部11。其结果是,基部11中的右侧安装部71和左侧安装部76之间的部分容易整个地挠曲。由此,能够使传播至基部11中的右侧安装部71和左侧安装部76之间的部分的马达支撑部18的载荷向左右方向的较大范围分散。因而,能够抑制基部11中的右侧安装部71和左侧安装部76之间的部分破损。
第一引导面57相对于热敏头25的头表面26的法线方向的倾斜角度是45°以上且60°以下。由此,在将记录纸P朝向热敏头25导引时,即使在记录纸P的标签的粘着性下降的特定的温度条件下,也能够防止标签的剥离。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1具备印字单元6,因而能够设为具有优异的耐冲击性的打印机。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而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35配置于框架10的基部11的下方,但马达的配置未特别地限定,也能够与马达的位置匹配地适当变更框架的马达支撑部的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0的马达支撑部18粘接有马达35,但马达的固定方法未特别地限定。例如,马达也可以对于马达支撑部紧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框架10的突出部设置有右侧紧固部73和立起壁65,但突出部的数量未特别地限定。另外,在马达支撑部与安装部之间设置有多个从基部突出的突出部的情况下,只要在其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连接有肋即可。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
【符号说明】
1便携型终端
6印字单元
10框架
11基部
18马达支撑部
20压印辊
25热敏头
26头表面
35马达
57第一引导面(引导面)
65立起壁(突出部)
70安装部
73右侧紧固部(突出部)
80肋
P记录纸。

Claims (7)

1.一种印字单元,其具备:
压印辊,其输送记录纸;
热敏头,其压接于所述压印辊的外周面,并在所述记录纸印字;
马达,其是所述压印辊的驱动源;以及
框架,其以所述压印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压印辊,
所述框架具有:
马达支撑部,其支撑所述马达;
基部,其连接至所述马达支撑部,并沿着所述压印辊的轴向方向延伸;
安装部,其安装于搭载对象的部件;
突出部,其从所述基部突出;以及
肋,其设置于所述马达支撑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并以将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基部连接的方式延伸,
所述基部具有将所述记录纸朝向所述热敏头导引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热敏头的头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突出部连接至所述马达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突出部是一个所述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安装部紧固于所述搭载对象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安装部具有沿所述轴向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部到所述马达支撑部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安装部到所述马达支撑部的距离更近,
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框架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而言与所述马达支撑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热敏头的所述头表面的所述法线方向的倾斜角度是45°以上且60°以下。
7.一种便携型终端,其中,
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
CN202311121135.9A 2022-09-02 2023-09-01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Pending CN1176447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39616 2022-09-02
JP2022139616A JP2024035265A (ja) 2022-09-02 2022-09-02 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携帯型端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4724A true CN117644724A (zh) 2024-03-05

Family

ID=879293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21135.9A Pending CN117644724A (zh) 2022-09-02 2023-09-01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N202322369470.2U Active CN220700721U (zh) 2022-09-02 2023-09-01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9470.2U Active CN220700721U (zh) 2022-09-02 2023-09-01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5750A1 (zh)
EP (1) EP4331853A1 (zh)
JP (1) JP2024035265A (zh)
KR (1) KR20240032658A (zh)
CN (2) CN11764472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2420B2 (ja) 2015-02-27 2019-01-30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22086128A (ja) * 2020-11-30 2022-06-09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携帯型端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75750A1 (en) 2024-03-07
JP2024035265A (ja) 2024-03-14
CN220700721U (zh) 2024-04-02
KR20240032658A (ko) 2024-03-12
EP4331853A1 (en) 202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64182B (zh) 打印机、带盒和带有盒的打印机
JP6462420B2 (ja) 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US8475068B2 (en) Printer selectively having configurations for receipt printer and for ticket printer
CN220700721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TWI748083B (zh) 熱列印機及攜帶式終端機
CN111070903B (zh) 热敏打印机和便携型终端
CN216761233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JP2022178969A (ja) プリンタおよびプリンタの製造方法
EP3815913B1 (en) Printing unit and printer
CN216183861U (zh) 印字单元、热敏打印机
CN220349346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N219096311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TW202419300A (zh) 印刷單元以及攜帶型終端
JP6708774B2 (ja) プリンタ
KR20220102588A (ko) 인쇄 시스템, 검출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을 기억한 기록 매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