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0294A -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0294A
CN117640294A CN202210968861.3A CN202210968861A CN117640294A CN 117640294 A CN117640294 A CN 117640294A CN 202210968861 A CN202210968861 A CN 202210968861A CN 117640294 A CN117640294 A CN 117640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communication device
parameter
representing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688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昶钊
高翔
龚名新
刘鹍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6886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4029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4985 priority patent/WO202403226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640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02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能够生成具有低峰均功率比PAPR效果的参考信号序列。该方法包括: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然后,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其中,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或者,所述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第一序列用于生成参考信号。

Description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用于收端设备进行等效信道估计。对于映射到相邻频域单元的两个参考信号而言,这两个参考信号所对应的扰码因子不同,以实现低峰均功率比(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PAPR)的效果。其中,扰码因子/>与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组的索引相关,并且,CDM组的索引的取值是固定数值中的一个。
然而,若传输流数提升,则参考信号端口数量加大,CDM组的数量增加,CDM组的索引取值也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上述固定数值。此种情况下,如何生成具有低PAPR效果的参考信号序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能够生成具有低PAPR效果的参考信号序列,以使相邻频域位置上的参考信号具有低PAPR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序列生成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通信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通信设备中的芯片。下面以执行主体是通信设备为例进行描述。该方法包括:
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然后,通信设备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其中,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正整数,k≥2。
也就是说,取值连续的第一参数对应的扰码因子也不一样。第一参数可以是CDM组标识,也可以是端口索引。这样一来,相邻频域位置上CDM组对应的第一参数连续,即使第一参数有更多可能的取值,通信设备也能够基于第一参数确定扰码因子/>并且,相邻频域位置上不同CDM组对应的扰码因子/>不一样,也就能够让相邻频域位置上的参考信号具备低PAPR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在/>的情况下,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表示在的情况下,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以兼容现有协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如此,即使传输流数提升,参考信号端口索引增加,第一参数也能够指示不同的端口索引,以使通信设备基于第一参数来生成不同的初始化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接收第一信令。其中,第一信令指示第一参数。也就是说,第一参数的取值可以是动态指示的,以提高第一参数配置的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如此,即使传输流数提升,CDM组增加,第一参数也能够指示不同的CDM组标识,以使通信设备基于第一参数来生成不同的初始化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满足:
0≤λ≤Nλ-1
其中,λ为整数,Nλ表示码分复用CDM组的数量。
也就是说,第一参数不再局限于固定数值0/1/2,而是可以有更多可能的取值。即使CDM组的数量增加,第一参数也能够指示多个CDM组中不同的CDM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令。其中,第二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也就是说,nSCID的取值可以是动态指示的,以提高参数nSCID配置的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然后,通信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也就是说,通信设备能够发送具有低PAPR效果的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接收第二参考信号,然后,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对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也就是说,通信设备能够接收并处理具有低PAPR效果的参考信号。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序列生成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通信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通信设备中的芯片。下面以执行主体是通信设备为例进行描述。该方法包括:
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然后,通信设备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其中,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a表示整数,a≠0。
也就是说,第一参数的取值不同,则扰码因子也不一样。第一参数可以是CDM组标识,也可以是端口索引。这样一来,不同CDM组对应的第一参数不一样,在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的情况下,第一参数的取值不再局限于0/1/2,在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的情况下,第一参数可以指示更多端口索引。即使第一参数有更多可能的取值,通信设备也能够基于第一参数确定扰码因子/>并且,不同CDM组对应的扰码因子/>不一样,使得相邻频域位置上的参考信号实现低PAPR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表示扰码因子。k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接收第一信令。其中,第一信令指示第一参数。也就是说,第一参数的取值可以是动态指示的,以提高第一参数配置的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满足:
0≤λ≤Nλ-1
其中,λ为整数,Nλ表示码分复用CDM组的数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令。其中,第二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然后,通信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通信设备接收第二参考信号,然后,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对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通信设备,或者实现上述通信设备功能的芯片;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实现上述方法相应的模块、单元、或手段(means),该模块、单元、或means可以通过硬件实现,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
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正整数,k≥2。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在/>的情况下,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表示在的情况下,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以兼容现有协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一信令。其中,第一信令指示第一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满足:
0≤λ≤Nλ-1
其中,λ为整数,Nλ表示码分复用CDM组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信令。第二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参考信号。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序列对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通信设备,或者实现上述通信设备功能的芯片;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实现上述方法相应的模块、单元、或手段(means),该模块、单元、或means可以通过硬件实现,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
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a表示整数,a≠0。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表示扰码因子。k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信令。其中,第一信令指示第一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参数满足:
0≤λ≤Nλ-1
其中,λ为整数,Nλ表示码分复用CDM组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信令。第二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参考信号。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序列对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并执行,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通信设备所执行的方法。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通信设备,或者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通信设备,或者实现上述通信设备功能的芯片。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和输入输出接口。其中,输入输出接口用于与芯片之外的模块通信,例如,该芯片可以为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通信设备功能的芯片。处理电路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以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再如,该芯片可以为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通信设备功能的芯片。处理电路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以上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电路系统。电路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方法。
其中,第三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四;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五;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六;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七;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规则的示例图八;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以上包括两个本身。多个可以包括两个,也可以包括三个,还可以包括更多。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1000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00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如图1中的110a和110b)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1中的120a-120j)。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的方式与网络设备相连。图1只是示意图,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网络设备,如还可以包括无线中继设备和无线回传设备,在图1中未画出。
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base station)、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也可以是完成基站部分功能的模块或单元,例如,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 unit,CU),也可以是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这里的CU完成基站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协议和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的功能,还可以完成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adaptation protocol,SDAP)的功能;DU完成基站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rtol,RLC)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的功能,还可以完成部分物理层或全部物理层的功能,有关上述各个协议层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相关技术规范。网络设备可以是宏基站(如图1中的110a),也可以是微基站或室内站(如图1中的110b),还可以是中继节点或施主节点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以网络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移动终端等。终端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物(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机器类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控制、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辆、无人机、直升机、飞机、轮船、机器人、机械臂、智能家居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是固定位置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角色可以是相对的,例如,图1中的直升机或无人机120i可以被配置成移动基站,对于那些通过120i接入到无线接入网的终端设备120j来说,终端设备120i是网络设备;但对于网络设备110a来说,120i是终端设备,即110a与120i之间是通过无线空口协议进行通信的。当然,110a与120i之间也可以是通过基站与基站之间的接口协议进行通信的,此时,相对于110a来说,120i也是网络设备。因此,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都可以统一称为通信装置,图1中的110a和110b可以称为具有网络设备功能的通信装置,图1中的120a-120j可以称为具有终端设备功能的通信装置。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网络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授权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同时通过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可以通过6千兆赫(gigahertz,GHz)以下的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还可以同时使用6GHz以下的频谱和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通信所使用的频谱资源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也可以由网络设备中的模块(如芯片)来执行,也可以由包含有网络设备功能的控制子系统来执行。这里的包含有网络设备功能的控制子系统可以是智能电网、工业控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上述应用场景中的控制中心。终端设备的功能也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模块(如芯片或调制解调器)来执行,也可以由包含有终端设备功能的装置来执行。
在本申请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信号或下行信息,下行信息承载在下行信道上;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或上行信息,上行信息承载在上行信道上。终端设备为了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需要与网络设备控制的小区建立无线连接。与终端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的小区称为该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当终端设备与该服务小区进行通信的时候,还会受到来自邻区的信号的干扰。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术语做简单说明。应理解,这些说明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1、空间层
对于空间复用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在相同频域资源上可以同时传输多路并行数据流,每一路数据流称为一个空间层或传输层或空间流或传输流。
2、正交掩码(orthogonal cover code,OCC)
任意两个序列都是正交的序列组。在CDM组(CDM group)分组采用OCC码字序列来保证端口的正交性,从而减小端口之间传输的参考信号的干扰。
3、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
参考信号包括但不限于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或小区参考信号(cell referencesignal,CRS)等。
4、DMRS
DMRS用于收端设备(如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进行等效信道估计,并基于等效信道估计结果对数据信道或控制信道进行检测。示例性的,数据信道包括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和/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PUSCH)。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
具体地,以PDSCH为例,对信道估计进行介绍:
DMRS与PDSCH传输的数据信号进行相同的预编码,从而保证DMRS与数据信号经历相同的等效信道。发端设备向收端设备发送DMRS和数据信号。其中,发端设备发送的DMRS的向量为s,发送的数据信号的向量为x。DMRS与数据信号进行相同的预编码操作(乘以相同的预编码矩阵P)。相应的,收端设备接收的数据信号的向量满足:
其中,y表示收端设备接收的数据信号的向量,H表示发端设备与收端设备之间的信道频域响应,P表示发端设备采用的预编码矩阵,x表示发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的向量,n表示噪声的向量,表示发端设备与收端设备之间的等效信道频域响应。
收端设备接收的DMRS的向量满足:
其中,r表示收端设备接收的DMRS的向量,H表示发端设备与收端设备之间的信道频域响应,P表示发端设备采用的预编码矩阵,s表示发端设备发送的DMRS的向量,n表示噪声的向量,表示发端设备与收端设备之间的等效信道频域响应。
由公式(1)和公式(2)可知,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经历相同的等效信道,收端设备基于已知的参考信号的向量s,利用信道估计算法,如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信道估计,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信道估计等,对等效信道进行估计,再基于等效信道/>的估计结果,完成数据信号的MIMO均衡和解调。
DMRS的向量可以表示为一个NR行R列的矩阵,即维度为NR×R。其中,NR表示收端设备的接收天线数目,R表示空间层数目。通常来说,一个空间层与一个DMRS端口相对应。对于空间层数为R的MIMO传输,DMRS端口数目为R。为了保证信道估计的质量,通常不同DMRS端口为正交端口。不同DMRS端口对应的DMRS符号在频域、时频或码域正交。
由于DMRS占用一定的时频资源,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DMRS的开销,以及降低不同DMRS端口对应的DMRS时频资源之间的干扰,往往通过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或者码分复用的方式,将DMRS符号映射在预设的时频资源。示例性的,5G系统支持2种DMRS资源映射类型。对于类型1(Type 1)DMRS,最大可支持8个正交的DMRS端口;对于类型2(Type2)DMRS,最大可支持12个正交的DMRS端口。对于一个DMRS端口,为了对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信道估计,保证信道估计质量,需要在多个时频资源内发送DMRS符号。DMRS符号在时域上可以占用至少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在频域上占用的带宽与数据信号的调度带宽相同。对于一个DMRS端口而言,该端口对应的多个OFDM符号对应同一参考信号序列。一个参考信号序列包括多个元素。DMRS对应的参考信号序列可以是gold序列。接下来,以长度为31的gold序列作为伪随机序列c(n),对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个元素进行介绍。其中,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个元素满足:
其中,r(n)表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n个元素,n=0,1,…,MPN-1,MPN表示伪随机序列c(n)的序列长度,c(2n)表示伪随机序列中的第2n个元素,c(2n+1)表示伪随机序列中的第2n+1个元素。伪随机序列c(n)满足:
其中,c(n)表示伪随机序列,Nc=1600,x1(n)表示第一个m序列,x1(0)=1,x1(n)=1,n=1,2,…,30,x2(n)表示第二个m序列,x2(n)序列由初始化因子cinit确定。x2(n)序列的初始化因子cinit满足:
其中,cinit表示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λ表示CDM组的索引,/> 表示向下取整运算。
对于相邻频域位置的DMRS而言,可以使用不同的扰码因子来达到降低PAPR的效果。其中,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表示扰码因子。nSCID表示在λ=0或λ=2的情况下,扰码因子/>的取值。1-nSCID表示在λ=1的情况下,扰码因子/>的取值。λ表示CDM组的索引。
当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信令中配置了DMRS序列初始化指示字段时,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nSCID∈{0,1}。也就是说,DCI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为0,或者,DCI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为1。其他情况默认nSCID=0。
和/>的取值可以由高层信令进行配置。/>与小区ID(identification)有关,通常可以等于小区ID,/>
一个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通过预设的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与对应的掩码序列相乘后映射到对应的时频资源上。在目前的新空口(new radio,NR)协议中,定义了2类DMRS配置方式,包括类型1(Type 1)DMRS和类型2(Type 2)DMRS。
对于端口p,该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中第m个元素r(m),按照如下规则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上。其中,索引为(k,l)p,μ的RE在时域上对应一个时隙内索引为l的OFDM符号,在频域上对应索引为k的子载波,映射规则满足:
k′=0,1;
n=0,1,…;
l′=0,1;
其中,p为端口号,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RE上的DMRS调制符号,/>为DMRS调制符号占用的第一个OFDM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OFDM符号的符号索引,/>为功率缩放因子,wt(l′)为DMRS调制符号占用的第l′个OFDM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元素,wf(k′)为DMRS调制符号占用的第k′个子载波对应频域掩码元素,m=2n+k′,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OCC包括上述时域掩码元素和频域掩码元素。
在类型1(Type 1DMRS)映射规则中,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以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确定。其中,表1的介绍如下:
表1
在表1中,在DMRS端口p的取值为1000的情况下,λ和Δ的取值为0。在k′=0的情况下,wf(k′)的取值为+1,在k′=1的情况下,wf(k′)的取值为+1。在l′=0的情况下,wt(l′)的取值为+1,在l′=1的情况下,wt(l′)的取值为+1。表1中DMRS端口p的其他取值的情况,可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在类型2(Type 2 DMRS)映射规则中,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以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2确定。其中,表2的介绍如下:
表2
在表2中,在DMRS端口p的取值为1000的情况下,λ和Δ的取值为0。在k′=0的情况下,wf(k′)的取值为+1,在k′=1的情况下,wf(k′)的取值为+1。在l′=0的情况下,wt(l′)的取值为+1,在l′=1的情况下,wt(l′)的取值为+1。表2中DMRS端口p的其他取值的情况,可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按照公式(17),类型1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方式介绍如下:
如图2所示,对于单符号DMRS(对应l′=0)来说,最大支持4个DMRS端口(port)。其中,4个DMRS端口分为2个CDM组。CDM组0包括port 0和port 1,CDM组1包括port2和port 3。CDM组0和CDM组1是频分复用(映射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通过OCC进行区分,以保证CDM组内DMRS端口的正交性,也就抑制了不同DMRS端口上所传输参考信号之间的干扰。具体地,port 0和port 1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即port 0和port 1占用的相邻的频域资源之间间隔一个子载波。对于一个DMRS端口,占用的相邻的2个RE对应一个长度为2的OCC码字序列。例如,对于子载波0和子载波2,port 0和port 1采用一组长度为2的OCC码字序列(+1+1和+1-1)。类似的,port 2和port 3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映射在port 0和port 1未占用的RE上。对于子载波1和子载波3,port 2和port 3采用一组长度为2的OCC码字序列(+1+1和+1-1)。
如图3所示,对于双符号DMRS(对应l′=0和l′=1)来说,最大支持8个DMRS端口。其中,8个DMRS端口分为2个CDM组。CDM组0包括port 0、port 1、port 4和port 5,CDM组1包括port 2、port 3、port 6和port 7。CDM组0和CDM组1是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通过OCC进行区分。具体的,port 0、port 1、port 4和port 5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即port 0、port 1、port 4和port5占用的相邻的频域资源之间间隔一个子载波。对于一个DMRS端口,占用的相邻的2个子载波和2个OFDM符号对应一个长度为4的OCC码字序列。例如,对于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0和子载波2,port 0、port 1、port 4和port 5采用一组长度为4的OCC码字序列(+1+1+1+1/+1+1-1-1/+1-1+1-1/+1-1-1+1)。类似的,port 2、port 3、port 6和port 7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映射在port 0、port 1、port 4和port 5未占用的子载波上。对于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1和子载波3,port 2、port3、port 6和port 7采用一组长度为4的OCC码字序列(+1+1+1+1/+1+1-1-1/+1-1+1-1/+1-1-1+1)。
按照公式(17),类型2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方式介绍如下:
如图4所示,对于单符号Type 2DMRS(对应l′=0)来说,最大支持6个DMRS端口。其中,6个DMRS端口分为3个CDM组,CDM组间采用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所对应的参考信号通过OCC进行区分,以保证CDM组内DMRS端口的正交性,也就抑制了不同DMRS端口上所传输参考信号之间的干扰。具体地,CDM组0包括port 0和port1,CDM组1包括port 2和port 3,CDM组2包括port 4和port 5。CDM组间是频分复用(映射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通过OCC进行区分。对于一个DMRS端口,其对应的DMRS在频域映射在多个包含连续2个子载波的资源子块内,相邻的资源子块之间在频域间隔4个子载波。具体的,port 0和port 1位于相同的资源粒子(RE)内,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以频域资源粒度为1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为例,port 0和port 1占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port 2和port 3占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port 4和port 5占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对于一个CDM组内包含的2个DMRS端口,在相邻的2个子载波内对应长度为2的OCC码字序列(+1+1和+1-1)。
如图5所示,对于双符号Type 2DMRS(对应l′=0和l′=1)来说,最大支持12端口。12个DMRS端口分为3个CDM组,CDM组间采用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通过OCC保证正交性。其中,CDM组0包括port 0、port 1、port 6和port7;CDM组1包括port 2、port 3、port 8和port 9;CDM组2包括port 4、port 5、port 10和port 11。CDM组间是频分复用(映射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通过OCC进行区分。对于一个DMRS端口,其对应的DMRS在频域映射在多个包含连续2个子载波的资源子块内,相邻的资源子块之间在频域间隔4个子载波。具体的,一个CDM组包含的端口位于相同的资源粒子(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以频域资源粒度为1RB为例,port 0、port 1、port 6和port 7占用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port 2、port 3、port 8和port 9占用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port 4、port 5、port 10和port 11占用OFDM符号1和OFDM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对于一个CDM组内包含的4个DMRS端口,在2个OFDM符号对应的相邻的2个子载波内对应长度为4的OCC码字序列(+1+1+1+1/+1+1-1-1/+1-1+1-1/+1-1-1+1)。
随着未来无线通信设备部署更加密集,终端设备数目不断增长,对MIMO传输流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且,后续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系统的不断演进,收发天线数目进一步增加(如网络设备发送天线数目支持128T或256T,终端设备接收天线数目支持8R),信道信息获取更加精准,需要进一步支持更高的传输流数,以提升MIMO系统的频谱效率。以上方面势必需要更多的DMRS端口来支撑更高的传输流数(如传输流数大于12)。随着传输流数的提升,对于信道估计的准确性要求更高。而目前最大12个正交端口难以保证大于12流的传输性能。
接下来,示例性介绍一种扩充正交DMRS端口数目的方法,即通过频分复用引入更多DMRS端口的时频资源映射方法,也可以简称为自适应DMRS端口频分扩容方法。该方法的介绍如下:
根据NR协议,DMRS支持的总端口个数与以下两种因素有关:DMRS配置类型,或DMRS在时域上占用的OFDM符号个数。同时,一种DMRS配置类型和一类DMRS占用的时域OFDM符号数对应一种最大的DMRS端口数目。当前NR协议支持的正交DMRS端口组合数如下表3所示:
表3
DMRS配置 Type1 Type2
单符号 4端口 6端口
双符号 8端口 12端口
在表3中,在DMRS配置为Type1,且为单符号的情况下,最大支持4个端口,详见图2的介绍。在DMRS配置为Type1,且为双符号的情况下,最大支持8个端口,详见图3的介绍。在DMRS配置为Type2,且为单符号的情况下,最大支持6个端口,详见图4的介绍。在DMRS配置为Type2,且为双符号的情况下,最大支持12个端口,详见图5的介绍。
结合图6,对单符号Type1 DMRS进行介绍:
在图6的(a)中,单符号Type1最大支持4端口。其中,正交方式为2梳分加2码分,具体包括:对于偶数编号的RE和奇数编号的RE上,分别频分复用两组正交的DMRS端口,并且,对于每组时频资源相同的DMRS端口,如port0和port1,采用码分的方式进行正交复用,即对应的OCC分别为++和+-。其中,偶数编号的RE对应的时频资源组,记为CDM组0(λ=0),奇数编号的RE对应的时频资源组,记为CDM组1(λ=1)。
在此基础上,当网络设备侧配置Type1单符号DMRS时,针对需要进一步增加正交的DMRS端口数量的场景,进行介绍:
在图6的(b)中,当总端口数为5~6时,可以将CDM组1进行稀疏化设计,取其中部分子载波频分复用新增的两个DMRS端口,如port4和port5。CDM组0对应DMRS端口所在的时频资源不发生变化。对应此种时频资源分配,由于CDM组1的时频资源被分为两组,原有port2和port3对应的时频资源有所减少,故为了灵活指示终端设备当前端口索引对应的时频资源位置,将原有port2和port3端口索引更新为port6和port7,其对应的时频资源位置为原先CDM组1的部分RE。此种情况下,终端设备能够获知网络设备通知的DMRS配置类型、OFDM符号数和对应的端口索引,所以,终端设备可以准确得到DMRS所映射的时频资源位置,从而有效进行对应导频位置上的DMRS信道估计。
在图6的(c)中,当总端口数为7~8时,可以进一步将CDM组0进行稀疏化设计。具体的,在图6的(b)的基础上,取CDM组0中部分子载波频分复用新增的两个DMRS端口,如port10和port11。对应此种时频资源分配,由于CDM组0的时频资源被分为两组,原有port0和port1对应的时频资源有所减少,故为了灵活指示终端设备当前端口索引对应的时频资源位置,将原有port0和port1端口索引更新为port8和port9,其对应的时频资源位置为原先CDM组0的部分RE。也就是说,对应新增端口索引分别为port8、port9、port10、port11。
综上所述,Type1单符号DMRS最大支持的端口数量由4扩展至8。
结合图7,对双符号Type1 DMRS进行介绍:
在图7的(a)中,双符号Type1最大支持8端口。类似的,在图7的(b)中,当总端口数为9~12时,可以通过拆分CDM组1进行端口扩容,对应的新增端口号为port8~port15。在图7的(c)中,当总端口数为13~16时,可以通过拆分CDM组0进行端口扩容,对应的新增端口号为port16~port23。如上所述,可以将现有支持最大8端口的Type1双符号DMRS进一步支持到最大16端口。
类似的,图8示出了单符号Type2 DMRS的资源映射示意图,具体扩容方法可以参见图6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图9示出了双符号Type2 DMRS的资源映射示意图,具体扩容方法可以参见图7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目前,NR协议定义了DMRS端口对应的DMRS符号和时频资源映射方法。在每次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设备通知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终端设备基于分配的DMRS端口,按照协议定义的DMRS符号生成方法和时频资源映射规则,在相应的资源位置执行DMRS信号的接收和信道估计流程。NR协议中定义的DMRS端口通知方法如下: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DMRS类型,DCI信令动态通知分配的DMRS端口索引,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RRC信令配置DMRS类型和占用符号数。
通过高层信令DMRS-DownlinkConfig配置采用的DMRS类型,具体信令内容如下所示:
其中,dmrs-Type字段用于指示DMRS类型,即采用的是Type 1DMRS还是Type2DMRS。maxLength字段用于指示符号数量,即采用单符号DMRS还是双符号DMRS。其中,maxLength字段为len2,表示占用两个符号。如果配置maxLength字段为len2,则网络设备进一步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采用单符号DMRS,还是双符号DMRS。如果maxLength字段没有配置,则采用1符号DMRS。
第二,DCI信令通知分配的DMRS端口索引
DCI信令包括天线端口(Antenna port)字段。其中,Antenna port字段用于指示DMRS端口索引。针对dmrs-Type字段和maxLength字段配置的不同取值,NR协议定义了不同的DMRS端口表。具体地,表4给出了dmrs-Type=1,maxLength=2对应的DMRS端口表,表5给出了dmrs-Type=2,maxLength=2对应的DMRS端口表。DCI信令中Antenna port字段指示一个索引值,该索引值与一个或多个DMRS端口的索引对应。
表4
/>
以表4为例,在采用单码字的情况下,DCI信令中Antenna port字段指示一个索引值,如指示索引值为3,索引值3所在行的DMRS端口的索引为0。可以理解为,DCI信令指示的DMRS端口索引为0。
表5
/>
以表5为例,在采用单码字的情况下,DCI信令中Antenna port字段指示一个索引值,如指示索引值为2,索引值2所在行的DMRS端口的索引为0。可以理解为,DCI信令指示的DMRS端口索引为0,1。
然而,上述公式(3)~公式(5),以及公式(16)中介绍的序列生成方法,并不适用于DMRS端口频分扩容方法,原因在于:
在公式(16)中,扰码因子的取值可以为0或1。对于相邻的频域位置上的DMRS而言,对应扰码因子/>的取值不同,以实现低PAPR的效果。λ表示CDM组的索引,取值可以为0/1/2。在DMRS频分扩容之后,CDM组的索引的取值范围发生变化,例如,扩容后的Type1DMRS最多有4个CDM组,扩容后的Type1 DMRS最多有6个CDM组,原有的0/1/2无法满足需要。因此,针对扩容后的DMRS,如何生成序列初始化因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序列生成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的通信系统。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各个设备之间的消息名字或消息中各参数的名字等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结合图10至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序列生成方法1000进行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序列生成方法1000包括以下步骤:
S1001、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
其中,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或者,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第一序列用于生成参考信号。
S1002、第一通信设备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
示例性的,在S1002中,第一序列可以是x2(n)序列,初始化因子可以是cinit。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初始化因子,确定第一序列,即x2(n)序列。
在上述S1001和S1002中,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图1中的终端设备。示例性的,在上行传输的情况下,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终端设备。在下行传输的情况下,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网络设备。
在上述S1001和S1002中,通过两个示例(下述示例1和示例2)对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进行介绍:
示例1,
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公式(5),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
其中,扰码因子的介绍如下:
在示例1中,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nSCID的取值可以参见S1004的介绍,此处暂不赘述。a表示整数。示例性的,a=1。相应的,公式(6)可以变换为:
应理解,在公式(7)中,扰码因子的取值由{0,1}变换为{0,Nλ-1}。也就是说,扰码因子/>的取值不再局限于0/1,而是可以有更多取值。例如, 或/>
由公式(6)或公式(7)可知,第一参数的取值不同,则扰码因子也不一样。第一参数可以是CDM组标识,也可以是端口索引。这样一来,不同CDM组对应的第一参数不一样,在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的情况下,第一参数的取值不再局限于0/1/2,在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的情况下,第一参数可以指示更多端口索引。即使第一参数有更多可能的取值,第一通信设备也能够基于公式(6)或公式(7)确定扰码因子/>并且,不同CDM组对应的扰码因子不一样,使得相邻频域位置上的参考信号实现低PAPR的效果。/>
其中,序列扰码标识的介绍如下:
在示例1中,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表示扰码因子。k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示例性的,k=2。相应的,公式(8)可以变换为:
其中, 和/>的取值可以由高层信令进行配置,此处不再赘述。应理解,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k也可以有其他取值。例如,高层信令除了配置/>和/>的取值之外,还配置了/>的取值,此种情况下,k=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示例1中,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示例性的,k=2。相应的,公式(10)可以变换为:
其中,和/>可以参见公式(9)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示例1中,通过公式(6)和公式(7)可知,扰码因子的取值不再是0/1,而是可能有更多的取值,再采用公式(9)或公式(11)进行运算之后,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即可兼容现有协议。
示例2,
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公式(5),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
其中,扰码因子的介绍如下:
在示例2中,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nSCID的取值可以参见S1004的介绍,此处暂不赘述。k表示正整数,k≥2。示例性的,k=2。相应的,公式(12)可以变换为:
应理解,在公式(12)或公式(13)中,扰码因子的取值仍为0或1。
由公式(12)或公式(13)可知,取值连续的第一参数对应的扰码因子也不一样。第一参数可以是CDM组标识,也可以是端口索引。这样一来,相邻频域位置上CDM组对应的第一参数连续,即使第一参数有更多可能的取值,第一通信设备基于公式(12)或公式(13)确定扰码因子/>并且,相邻频域位置上不同CDM组对应的扰码因子/>不一样,也就能够让相邻频域位置上的参考信号具备低PAPR效果。
其中,序列扰码标识的介绍如下:
在示例2中,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和/>可以参见公式(9)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示例2中,通过公式(12)和公式(14)可知,扰码因子的取值仍是0/1,再采用公式(14)进行运算之后,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即可兼容现有协议。
可选的,通过三种方式(下述方式1~方式3)对第一参数进行介绍:
方式1,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
例如,以表1为例,第一参数可以是1000~1007中的某一数值。再如,以表2为例,第一参数可以是1000~1011中的某一数值。
由于端口索引(p)与CDM组索引(λ)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如表1(或表2)的第一列和第二列所示,所以,第一通信设备在获知端口索引的情况下,结合表1(或表2),即可确定该端口所在的CDM组。
应理解,方式1中的端口,通常指天线端口,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端口,例如天线的物理端口。
在方式1中,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序列生成方法1000还包括S1003:
S1003、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一信令。相应的,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令。
其中,第一信令指示第一参数。
示例性的,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第一信令为DCI信令,如DCI信令中的Antenna port字段指示一个索引值,第一通信设备结合表4和表5,来确定DCI信令中索引值对应的端口索引。
方式2,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
第一参数满足:
0≤λ≤Nλ-1 公式(15)
其中,Nλ表示CDM组的数量。
例如,以图7中的(c)为例,Nλ=4,第一参数可以是0~3中的某一数值,如λ=0,λ=1,λ=2,或λ=3。
再如,以图8中的(d)为例,Nλ=6,第一参数可以是0~5中的某一数值,如λ=0,λ=1,λ=2,λ=3,λ=4,或λ=5。
也就是说,CDM组标识不再局限于0/1/2这三个固定数值,而是可以有更多可能的取值。即使CDM组的数量增加,在第一参数为CDM组标识的情况下,第一通信设备也能够根据第一参数来确定扰码因子使得相邻频域位置上的参考信号对应不同的扰码因子
方式3,第一参数为其他标识
第一参数还可以是其它标识,例如天线面板标识或其它标识等参数。例如预定义一个映射关系1。其中,映射关系1指示信令指示的状态与端口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某个信令指示的状态,以及预定义的映射关系1,确定端口索引,再根据端口索引和上表1(或表2)确定CDM组标识。其中,映射关系1如表6所示:
表6
信令指示的状态 端口索引
00 0
01 1
10 0,1
11 0
在表6中,信令指示的状态为00时,该信令指示的端口索引为0。信令指示的状态为01时,该信令指示的端口索引为1。其他行可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应理解,上述方式1~方式3所介绍的第一参数,适用于上述示例1和示例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序列生成方法1000还包括S1004:
S1004、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二信令。相应的,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二信令。
其中,第二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
示例性的,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第二信令为DCI信令,如DCI信令中配置了DMRS序列初始化指示字段时,DCI信令通过该字段指示nSCID∈{0,1},可以理解为,DCI信令指示nSCID的取值是0还是1。
也就是说,参数nSCID的取值是动态变化的,可以通过信令来进行动态指示。
另外,在DCI信令未指示nSCID取值的情况下,默认nSCID=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序列生成方法1000还包括S1005和S1006:
S1005、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示例性的,结合公式(3)和公式(4),第一序列可以是序列x2(n),第一参考信号可以是DMRS。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和公式(4),生成伪随机序列c(n),再根据伪随机序列c(n)和公式(3),生成参考信号序列r(n),第一通信设备根据参考信号序列r(n),生成第一参考信号,可以参见相关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S1006、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相应的,第二通信设备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参考信号。
示例性的,第一通信设备在映射的时频资源上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以使第二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参考信号进行等效信道估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序列生成方法1000还包括S1007和S1008:
S1007、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相应的,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二参考信号。
其中,第二参考信号的生成过程可以参见S1001、S1002和S1005的介绍,即由第二通信设备执行S1001、S1002和S1005,以生成第二参考信号。
示例性的,第一通信设备在映射的时频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二参考信号,以使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二参考信号进行等效信道估计。
S1008、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对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
示例性的,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序列确定多个参考信号,使用多个参考信号中与第二参考信号相关性最大的参考信号进行等效信道估计,以提高等效信道估计的准确性。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公式(5)对x2(n)序列的初始化因子cinit满足的公式形态进行介绍。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公式或其他表述方式来表示相同或相似含义的可能。凡满足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参数与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的特点,即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实施例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网元,或者包含上述网元的装置,或者为可用于网元的部件。可以理解的是,该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示例性的,图12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20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200包括处理单元1201、发送单元1202和接收单元1203。通信装置1200可以为图10中的第一通信设备。
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处理单元1201,用于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正整数,k≥2。
处理单元1201,还用于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
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处理单元1201,用于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
其中,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第一参数,表示第一参数的取值,a表示整数,a≠0。
处理单元1201,还用于根据初始化因子生成第一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1201,用于根据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发送单元1202,用于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单元1203,用于接收第二参考信号。处理单元1201,用于根据第一序列对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
可选的,该通信装置1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1204,用于存储通信装置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数据可以包括不限于原始数据或者中间数据等。
其中,处理单元120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发送单元1202可以是通信接口、发送器或发送电路等,其中,该通信接口是统称,在具体实现中,该通信接口可以包括多个接口。
接收单元1203可以是通信接口、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其中,该通信接口是统称,在具体实现中,该通信接口可以包括多个接口。
发送单元1202和接收单元1203可以是物理上或者逻辑上实现为同一个单元。
存储单元1204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单元1201为处理器,发送单元1202和接收单元1203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1204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13所示。
参阅图13所示,该通信装置1300包括:处理器1301、通信接口1302、存储器1303。可选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总线1304。其中,通信接口1302、处理器1301以及存储器1303可以通过总线1304相互连接;总线13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13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携带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电路和收发电路,处理电路和收发电路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方法。其中,处理电路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处理动作,收发电路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发送的动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等。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设备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序列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所述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所述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所述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所述第一参数,表示所述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正整数,k≥2;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初始化因子生成所述第一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在/>的情况下,所述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表示在1的情况下,所述序列扰码标识/>的取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接收第一信令,其中,所述第一信令指示所述第一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为码分复用CDM组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满足:
0≤λ≤Nλ-1
其中,λ为整数,Nλ表示CDM组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令,其中,所述第二信令指示所述nSCID的取值。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接收第二参考信号;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对所述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
10.一种序列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所述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满足:
其中,cinit表示所述第一序列的初始化因子,表示一个时隙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个数,/>表示一个系统帧内的时隙索引,l表示OFDM符号的索引,/>表示序列扰码标识,/>表示扰码因子,所述扰码因子/>满足:
其中,λ表示所述第一参数,表示所述第一参数的取值,a表示整数,a≠0;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初始化因子生成所述第一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所述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表示所述扰码因子;k表示所述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扰码标识满足:
其中,表示所述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i=0,1,…,k-1;λ表示所述第一参数,/>表示所述第一参数的取值;k表示所述序列扰码标识的候选取值数量,k≥2。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为端口索引。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接收第一信令,其中,所述第一信令指示所述第一参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为码分复用CDM组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10、11、12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满足:
0≤λ≤Nλ-1
其中,λ为整数,Nλ表示CDM组的数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0-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令,其中,所述第二信令指示所述nSCID的取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序列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所述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0-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接收第二参考信号;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对所述第二参考信号进行处理。
2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或者如权利要求10-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输入输出接口,所述输入输出接口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芯片之外的其它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芯片之外的其它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或者如权利要求10-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如权利要求10-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968861.3A 2022-08-12 2022-08-12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76402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68861.3A CN117640294A (zh) 2022-08-12 2022-08-12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PCT/CN2023/104985 WO2024032261A1 (zh) 2022-08-12 2023-06-30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68861.3A CN117640294A (zh) 2022-08-12 2022-08-12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0294A true CN117640294A (zh) 2024-03-01

Family

ID=89850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68861.3A Pending CN117640294A (zh) 2022-08-12 2022-08-12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40294A (zh)
WO (1) WO20240322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7414A (zh) * 2018-11-06 2020-05-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序列生成方法、序列标识下发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3162881B (zh) * 2018-11-13 2022-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序列的生成及处理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2261A1 (zh)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2293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KR10183163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채널 상태 측정 기준신호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CN109150480B (zh)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处理方法与装置
EP2015595B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d for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CN107302796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设备
EP359357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overhead reduction
CN112236984A (zh)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14828252A (zh) 多传输点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7294574B (zh) 多传输点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030243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306176B (zh) 一种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JP7400794B2 (ja) 無線通信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に読み取り可能な非一時的記録媒体、及びシステム
CN11611305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205022A1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7640294A (zh)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1921473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0765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3239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8064842A1 (zh) 信号资源配置方法、终端及接入网设备
WO2012002403A1 (ja)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20030255A1 (en) Reducing dmrs overhead
WO2024032351A1 (zh) Dmrs端口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301110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7811626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436579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