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28667A -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28667A
CN117628667A CN202311429230.5A CN202311429230A CN117628667A CN 117628667 A CN117628667 A CN 117628667A CN 202311429230 A CN202311429230 A CN 202311429230A CN 117628667 A CN117628667 A CN 117628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control mode
mode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292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倍宇
连彩云
田雅颂
陈志伟
梁博
徐耿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14292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286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28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286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对应的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执行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以控制温度和风控组件。通过进行温度分时控制,并结合风控组件,进行分时控制,可以提高空调器带来的舒适性,更贴合用户睡眠时的需求,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人一生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睡眠上,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排除个体的差异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住宅环境中,热环境能够对睡眠质量产生干扰。空调作为住宅热环境调节的核心设备,其在住宅内对于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有的空调器睡眠模式的控制方法,多数都是控制空调器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这种控制方式,并不能适应人体睡眠需求,目前的空调器的睡眠模式,带给用户的舒适度并不高,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现有的空调器睡眠模式的控制方法带给用户的舒适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当前室外环境温度;
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对应的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
执行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以控制温度和风控组件。
可选的,风控组件包括内风机和/或导风板。
可选的,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对应的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
确定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选择与所述温度区间有对应关系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作为当前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
可选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中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数值或者一个区间,当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数值时,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时,要控制人体周围环境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的温差为温度控制标准;
当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区间时,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时,要控制人体周围环境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的温差在温度控制标准的区间范围内。
可选的,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和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
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中的温度控制标准,分为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
其中,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数值,这两个时段中每个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时,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正值,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大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时,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负值;
其中,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区间,在区间的边界值的绝对值相同的情况下,区间的边界值的绝对值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所述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所述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
可选的,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内风机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其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高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或者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先执行,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后执行。
可选的,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低于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
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低于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
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的高度,随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可选的,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导风板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导风板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且先启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再启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不同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下保持恒定,为直接吹到人体表面的角度;
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大于或等于人体舒适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的情况下,为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的情况下,为第二角度;
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
可选的,所述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与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相同。
可选的,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为在设定角度范围内变动,以使房间的温度均匀。
可选的,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不在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在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中的占比,随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增大而增大;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属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小于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可选的,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导风板和内风机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导风板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和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且先启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再启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其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高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或者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先执行,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后执行;
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和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所述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所述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等于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大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随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空调器本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装置,被安装于所述空调器本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进行温度分时控制,并结合风控组件,进行分时控制,可以提高空调器带来的舒适性,更贴合用户睡眠时的需求,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分时控制模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获取室外环境温度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睡眠曲线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集距离人体周围上空以30cm为半径的空气温度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睡眠曲线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睡眠曲线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睡眠曲线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睡眠曲线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的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现有的空调器睡眠模式的控制方法带给用户的舒适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包括:
S101、处理器获取当前室外环境温度;
S102、处理器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对应的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
S103、处理器执行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以控制温度和风控组件。
其中,室外环境温度可以是室外环境空气干球温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以△t为时间间隔进行室外环境温度采集,每次采集时连续采集n组室外环境空气干球温度数据,然后将采集到的n组室外环境空气干球温度数据进行求取平均值,将平均值作为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n可以为4至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n可以为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t可以为4秒至8秒,在一些实施方式中,△t可以为6秒。
这里的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是睡眠模式初始确定的室外环境温度,并不是在睡眠模式阶段实时确定的室外环境温度。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温度分时控制,并结合风控组件,进行分时控制,可以提高空调器带来的舒适性,更贴合用户睡眠时的需求,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可选的,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内风机或者导风板,或者,风控组件包括内风机和导风板。
可选的,如图2所示,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所述风控组件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
S201、处理器确定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S202、处理器选择与所述温度区间有对应关系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作为当前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
可选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中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数值或者一个区间,当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数值时,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时,要控制人体周围环境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的温差为温度控制标准;
当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区间时,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时,要控制人体周围环境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的温差在温度控制标准的区间范围内。
可选的,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和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
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中的温度控制标准,分为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
其中,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数值,这两个时段中每个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时,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正值,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大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时,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负值;
其中,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区间,在区间的边界值的绝对值相同的情况下,区间的边界值的绝对值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所述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所述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
其中,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例如,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为25℃,而预设的温度区间包括20℃至30℃的区间,和10℃至20℃的区间,经过判断确定,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为20℃至30℃的区间,而20℃至30℃的区间的温度均值,可以通过将20℃和30℃相加再除以2的方式确定,为25℃,则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为25℃。
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以人体舒适温度区间为10℃至20℃为例,其温度均值,为10℃和20℃相加除以2,为15℃。
可选的,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内风机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其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高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或者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先执行,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后执行。
当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时,可以理解为入睡时段只包括一种控制模式。
可选的,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低于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
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低于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
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
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的高度,随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可选的,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导风板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导风板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且先启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再启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不同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下保持恒定,为直接吹到人体表面的角度;
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大于或等于人体舒适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的情况下,为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的情况下,为第二角度;
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
可选的,所述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与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相同。
可选的,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为在设定角度范围内变动,以使房间的温度均匀。
可选的,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不在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在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中的占比,随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增大而增大;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属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小于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可选的,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导风板和内风机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导风板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和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且先启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再启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其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高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或者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先执行,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后执行;
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和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所述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所述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等于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大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随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
可选的,如图3所示,在获取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之前,还包括:
S301、处理器控制压缩机及内风机停机;
S302、处理器控制外风机按最大转速持续运行设定时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定时长可以是2分钟至4分钟,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定时长可以是3分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实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方式时,可以预先设定睡眠曲线,按照睡眠曲线,执行温度、内风机和导风板的控制。
例如,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不同区间,预设5条睡眠曲线。
如果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小于10℃,则按照睡眠曲线1执行空调器的控制。
如果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18℃,则按照睡眠曲线2执行空调器的控制。
如果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18℃,且小于27℃,则按照睡眠曲线3执行空调器的控制。
如果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27℃,且小于35℃,则按照睡眠曲线4执行空调器的控制。
如果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35℃,则按照睡眠曲线5执行空调器的控制。
如图4所示,当执行睡眠曲线1的控制方式时,需要执行如下控制:
导风板的控制: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45°;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60°;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从15°至75°之间循环摆动;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60°。
在本专利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30分钟,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9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内风机的控制:在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高风档转速;在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在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低风档转速;在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30分钟,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9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温度的控制:在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5℃;在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边界为±2℃的区间;在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3℃。其中,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240分钟,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空调器的送风控制人体体表温度与人体周围环境温度的温差,在空调器运行睡眠模式的过程中,通过红外设备监测人体体表温度。
红外设备按设定时间间隔监测人体体表温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定时间间隔可以取值为5分钟。
红外设备持续采集目标人体的体表温度以及如图5所示的距离人体周围上空以30cm为半径的空气温度。
每采集一组目标人体的体表温度以及距离人体周围上空以30cm为半径的空气温度后,计算距离人体周围上空以30cm为半径的空气温度与人体的体表温度的差值。
根据计算结果,实时调整空调器的送风温度,以保证距离人体周围上空以30cm为半径的空气温度与人体的体表温度的差值为温度控制标准或者在温度控制标准的区间范围内。
在空调器启动睡眠模式后,运行完成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和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后,如果用户不改变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此后导风板、内风机以及温度控制方式将按照睡醒时段的控制方法继续控制保持不变,直至用户改变运行参数或空调器停机。
如图6所示,当执行睡眠曲线2的控制方式时,需要执行如下控制:
导风板的控制: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45°;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60°;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15°至75°之间循环摆动;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角度设置为60°。
在本专利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内风机的控制:在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高风档转速,在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在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低风档转速;在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温度的控制:在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3℃;在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边界为±1℃的区间;在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2℃。其中,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240分钟,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
在空调器启动睡眠模式后,运行完成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和风控组件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后,如果用户不改变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此后导风板、内风机以及温度控制方式将按照睡醒时段的控制方法继续控制保持不变,直至用户改变运行参数或空调器停机。
如图7所示,当执行睡眠曲线3的控制方式时,需要执行如下控制:
导风板的控制: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45°;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30°;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15°至75°之间循环摆动;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角度设置为30°。
在本专利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30分钟,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9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内风机的控制:在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在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在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低风档转速;在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总控制时长为12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温度的控制:在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1℃;在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边界为±1℃的区间;在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2℃。其中,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240分钟,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
在空调器启动睡眠模式后,运行完成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和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后,如果用户不改变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此后导风板、内风机以及温度控制方式将按照睡醒时段的控制方法继续控制保持不变,直至用户改变运行参数或空调器停机。
如图8所示,当执行睡眠曲线4的控制方式时,需要执行如下控制:
导风板的控制: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45°;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30°;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15°至75°之间循环摆动;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角度设置为30°。
在本专利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内风机的控制:在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高风档转速,在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在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低风档转速;在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6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温度的控制:在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3℃;在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边界为±1℃的区间;在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2℃。其中,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240分钟,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
在空调器启动睡眠模式后,运行完成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和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后,如果用户不改变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此后导风板、内风机以及温度控制方式将按照睡醒时段的控制方法继续控制保持不变,直至用户改变运行参数或空调器停机。
如图9所示,当执行睡眠曲线5的控制方式时,需要执行如下控制:
导风板的控制: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45°;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30°;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的角度设置为15°至75°之间循环摆动;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将导风板角度设置为30°。
在本专利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90分钟,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3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内风机的控制:在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高风档转速,在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在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低风档转速;在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内风机执行中风档转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30分钟,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9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240分钟,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为120分钟。
温度的控制:在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5℃;在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边界为±2℃的区间;在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3℃。其中,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240分钟,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可以是120分钟。
在空调器启动睡眠模式后,运行完成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和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后,如果用户不改变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此后导风板、内风机以及温度控制方式将按照睡醒时段的控制方法继续控制保持不变,直至用户改变运行参数或空调器停机。
上述睡眠曲线的设计,首先是根据不同的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来区分的,如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18℃,认为此时空调器应该运行制热模式,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27℃,认为此时空调应该运制冷模式,而当18℃≤当前室外环境温度<27℃这个区间则根据实际工况适当控温。
导风板的运行角度设计,一方面是考虑到空调器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不能一直“直吹人”,需要适当的进行送风角度的调整,另一方面,导风板的送风角度也需要结合空调器运行制冷/制热模式的不同而调整,如睡眠曲线1,此时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该状态下,导风板开始先按45°,优先保证用户获得适当的舒适的温度,然后导风板角度调整至60°,这是在人体获取舒适温度后,让空调器的热风能尽快提高人体周围的空气温度,其中,人体周围,可以是,例如,床所在区域,从而逐步提升房间的整体温度,然后导风板的角度在15°~75°之间扫风,这是为了适当提升房间的气流流动,也能让房间的温度更加均匀,最后,导风板的送风角度回到60°,进一步稳定房间的温度,也让用户在睡醒的状态获得最佳的舒适温度。其他各曲线的设计与之相似,区别在于空调器运行制冷/制热模式的差异。
内风机的风档设置是结合导风板一起运行的,如睡眠曲线1,此时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该状态下,内风机首先运行高风档,这是为了尽可能快速提升房间的温度,然后逐步从高风档降低到中风档、低风档,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房间的过度温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贴合人体在睡眠状态下的热量需求,避免出现过热状态,使人“热醒”,最后阶段从低风档升至中风档,也是为了在用户醒来阶段获得舒适的温度。
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100。包括存储器1001、处理器1002。存储器1001、处理器1002可以通过总线1003通信。存储器100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02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
可选的,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所公开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1100,包括:
空调器本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装置100,被安装于所述空调器本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进行温度分时控制,并结合风控组件,进行分时控制,可以提高空调器带来的舒适性,更贴合用户睡眠时的需求,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当前室外环境温度;
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
执行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以控制温度和风控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内风机和/或导风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
确定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温度区间;
选择与所述温度区间有对应关系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作为当前的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及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中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数值或者一个区间;
当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数值时,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时,要控制人体周围环境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的温差为温度控制标准;
当温度控制标准为一个区间时,按照温度控制标准进行控制时,要控制人体周围环境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的温差在温度控制标准的区间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和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
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中的温度控制标准,分为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
其中,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数值,这两个时段中每个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时,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正值;
当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大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时,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和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是负值;
其中,深度睡眠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为区间,在区间的边界值的绝对值相同的情况下,区间的边界值的绝对值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所述入睡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所述睡醒时段的温度控制标准的绝对值。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内风机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其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高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或者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先执行,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后执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低于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
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低于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
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的高度,随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随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导风板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导风板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且先启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再启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不同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下保持恒定,为直接吹到人体表面的角度;
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大于或等于人体舒适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的情况下,为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在所述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所属区间的均值的情况下,为第二角度;
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与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相同。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导风板角度为在设定角度范围内变动,以使房间的温度均匀。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不在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在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中的占比,随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增大而增大;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属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小于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风控组件包括导风板和内风机的情况下,所述风控组件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导风板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和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和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且先启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再启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控制模式;
所述内风机对应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包括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和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其中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高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或者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与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的送风档位相同,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先执行,所述第二内风机控制模式后执行;
所述温度的分时控制模式,包括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和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
所述入睡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入睡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入睡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所述深度睡眠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深度睡眠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所述睡醒时段温度控制子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睡醒时段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所述睡醒时段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小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等于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
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大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的温度均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风板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随所述第一内风机控制模式的控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之前,还包括:
控制压缩机及内风机停机;
控制外风机按最大转速持续运行设定时长。
16.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器本体;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装置,被安装于所述空调器本体。
1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
CN202311429230.5A 2023-10-30 2023-10-30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6286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29230.5A CN117628667A (zh) 2023-10-30 2023-10-30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29230.5A CN117628667A (zh) 2023-10-30 2023-10-30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28667A true CN117628667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34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29230.5A Pending CN117628667A (zh) 2023-10-30 2023-10-30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286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10126C (en) Method to control sleep operation of air conditioner
CN110895010B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08361926B (zh) 一种基于温冷感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0017587B (zh)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1811238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leep mode of airconditioner
KR101248746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취침운전 제어 방법
CN108826601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人体感应器
CN110631218B (zh) 用于空气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7490150B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温度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0631220B (zh) 用于空气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4764165A (zh) 控制睡眠环境的空调器及方法
CN104089373B (zh) 一种控制空调的方法和空调
CN110631219B (zh) 用于空气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500743A (zh) 一种厨房空调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423477A (zh) 空调机
CN110940064B (zh) 空调的运行频率的控制方法
CN110887200B (zh)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JP7219392B2 (ja)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CN114811829A (zh) 基于体感温度的变频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JP3210852B2 (ja) 環境制御装置及び環境制御方法
CN108386970B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2682926A (zh)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0934101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7628667A (zh) 用于空调器的睡眠模式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1426000B (zh) 空调控制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