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7257A - 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7257A
CN117617257A CN202311096296.7A CN202311096296A CN117617257A CN 117617257 A CN117617257 A CN 117617257A CN 202311096296 A CN202311096296 A CN 202311096296A CN 117617257 A CN117617257 A CN 117617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active component
compound
compounds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962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光富
魏阁
张璞
熊姿
吴耀军
姚凯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la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la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la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la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17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72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3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five-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41,3-Diazines; Hydrogenated 1,3-diaz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61,2-Diazoles; Hydrogenated 1,2-d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24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the groups, or;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2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 A01N47/3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containing the group >N—CO—N< where at least one nitrogen atom is part of a heterocyclic ring;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1/00Disinfectants; Antimicrobial compounds or mixtur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3/00Fungici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杀菌剂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该组合物中含有协同有效量的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所述活性组分A为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突烯酰胺类化合物。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将其施用于作为植物杀菌剂具有满意的效能及选择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性疾病的困扰,影响其生长发育。尤其是植物病原性真菌的杀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化学杀菌是植物疾病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但长期连续高剂量地使用单一品种或单一作用方式的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真菌耐药和抗性演化等问题。
杀真菌化合物的合理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优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从CN113845480A中已知,突烯酰胺类化合物有针对植物病原性真菌的生物活性。
然而,生产上仍需开发安全性高、杀菌谱广、能够产生增效作用并解决抗性真菌问题的杀菌组合物品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于控制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的组合物及其应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该组合物中含有协同有效量的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所述活性组分A为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突烯酰胺类化合物,
所述活性组分B选自群组a、群组b、群组c、群组d、群组e和群组f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所述群组a为唑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b为酰胺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c为杂环化合物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d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e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f中含有胍类化合物、硝基苯衍生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含硫的杂环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氯化合物、无机活性物质和抗菌活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抗菌活性化合物选自井冈霉素、联苯基、拌棉醇、环氟菌胺、清菌脲、二苯胺、苯菌酮、米多霉素、喹啉铜、调环酸钙、螺环菌胺、咯菌腈、对甲抑菌灵、乙蒜素、枯茗酸、枯茗醛、蛇床子素、丁子香酚、大黄素甲醚、盐酸血根碱、天名精内酯酮、迷迭香酸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有用植物上或其繁殖材料上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组合物施用至所述有用植物、种植有所述有用植物的场所或所述有用植物的繁殖材料上。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突烯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将其施用于作为植物杀菌剂具有满意的效能及选择性,另外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使用方法简单易行。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该组合物中含有协同有效量的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所述活性组分A为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突烯酰胺类化合物,
所述活性组分B选自群组a、群组b、群组c、群组d、群组e和群组f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所述群组a为唑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b为酰胺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c为杂环化合物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d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e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f中含有胍类化合物、硝基苯衍生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含硫的杂环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氯化合物、无机活性物质和抗菌活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抗菌活性化合物选自井冈霉素、联苯基、拌棉醇、环氟菌胺、清菌脲、二苯胺、苯菌酮、米多霉素、喹啉铜、调环酸钙、螺环菌胺、咯菌腈、对甲抑菌灵、乙蒜素、枯茗酸、枯茗醛、蛇床子素、丁子香酚、大黄素甲醚、盐酸血根碱、天名精内酯酮、迷迭香酸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群组a中含有环丙唑醇(Cipro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氧环唑(azaconazole)、双苯三唑醇(bitertanol)、糠菌唑(bromuconazole)、环醇(cyproconazole)、噁醚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iniconazole)、烯唑醇-M(diniconazole-M)、氧唑菌(epoxiconazole)、腈苯唑(fenbuconazole)、喹唑菌酮(fluquinconazole)、氟硅唑(flusilazole)、粉唑醇(flutriafol)、咪鲜胺、已唑醇(hexaconazole)、酰胺唑(imibenconazole)、环戊唑醇(ipconazole)、环戊唑菌(met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富马酸盐(oxpoconazole)、多效唑(paclobutrazole)、戊菌唑(penconazole)、丙环唑(propiconazole)、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硅氟唑(sime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醚唑(tetraconazole)、三唑酮(triadimefon)、唑菌醇(triadimenol)、戊叉唑菌(triticonazole)、烯效唑(uniconazole)、氰霜唑(cyazofamid)、叶菌唑(Cyclopentanol)烯菌灵(imazalil)、稻瘟酯(pefurazoate)、丙氯灵(prochloraz)、氟菌唑(triflumizol)、苯菌灵(benomyl)、多菌灵(carbendazim)、麦穗宁(fuberidazole)、涕必灵(thiabendazole)、噻唑菌胺(ethaboxam)、氯唑灵(etridiazole)、土菌消(hymexazole)和四氟醚唑(thiabendazole)、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群组b中含有苯霜灵(benalaxyl)、精苯霜灵(benalaxyl-M)、麦锈灵(benodanil)、啶酰菌胺(boscalid)、萎锈灵(carboxin)、呋菌胺(fenfuram)、环酰菌胺(fenhexamid)、氟酰胺(flutolanil)、呋吡唑灵(furametpyr)、丙氧灭锈胺(mepronil)、甲霜灵(metalaxyl)、精甲霜灵(metalaxyl-M)、甲呋酰胺(ofurace)、噁霜灵(oxadixyl)、氧化萎锈灵(oxycarboxin)penthiopyrad sedaxane、叶枯酞(tecloftalamm)、溴氟唑菌(thifluzamide)、烯酰吗啉(dimethomorph)、氟吗啉(flumorph)、丁吡吗啉(pyrimorph)、氟联苯菌(flumetover)、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氟唑菌酰胺(Fluazolidinamide)、苯酰菌胺(zoxamide)、氯环丙酰胺(carpropamid)、双氯氰菌胺(dicyclomet)、双炔酰菌胺(mandiproamid)、土霉素(oxytetracyclin)、硫硅菌胺(silthiofarm)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群组c中含有氟啶胺(fluazinam)、啶斑肟(pvrifenox)、磺嘧菌灵(bupirimate)、环丙嘧啶(cyprodinil)、二氟林(diflumetorim)、异嘧菌醇(fenarimol)、嘧菌腙(ferimzone)、嘧菌胺(mepanipyrim)、氯草定(nitrapyrin)、氟苯嘧啶醇(nuarimol)、二甲嘧菌胺(pyrimethanil)、嗪氨灵(triforine)、拌种咯(fenpicloni1)、氟噁菌(fludioxoni1)、吗菌灵(dodemorph)、吗菌灵乙酸酯(dodemorph-acetate)、丁苯吗啉(fenpropimorph)、克啉菌(tridemorph)、苯锈啶(fenpropidin)、氟菌安(fluoroimid)、异丙定(iprodione)、杀菌利(procymidone)、烯菌酮(vinclozolin)、噁唑酮菌(famoxadone)、咪唑菌酮(fenamidone)、异噻菌酮(octhilinone)、噻菌灵(probenazole)、噻二唑素(acibenzolar-S-methyl)、amisulbrom、敌菌灵(anilazin)、灭瘟素(blasticidin-S)、敌菌丹(captafol)、克菌丹(captan)、灭螨猛(chinomethionat)、棉隆(dazomet)、咪菌威(debacarb)、哒菌清(diclomezine)、野燕枯(difenzoquat)、野燕枯甲基硫酸酯(difenzoquat-methylsulfate)、氰菌胺(fenoxanil)、灭菌丹(Folpet)、恶喹酸(oxolinicacid)、粉病灵(piperalin)、丙氧喹啉(proquinazid)、咯喹酮(pyroquilon)、喹氧灵(quinoxyfen)、咪唑嗪(triazoxide)、三环唑(tricyclazole)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群组d中含有福美铁(ferbam)、代森锰锌(mancozeb)、代森锰(maneb)、威百亩(metam)、磺菌威(methasulphocarb)、代森联(metiram)、甲基代森锌(propineb)、福美双(thiram)、代森锌(zineb)、福美锌(ziram)、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乙霉威(diethofencarb)、异丙菌胺(iprovalicarb)、百维灵(propamocarb)、霜霉威盐酸盐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群组e中含有嘧菌酯(Azoxystrobin)、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肟菌酯(trifloxystrobin)、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醚菌酯(kresoxim-methyl)、醚菌胺(dimoxystrobin)、苯氧菌胺(metaminostrobin)、肟醚菌胺(orysastrobin)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群组f中含有胍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类、硝基苯衍生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含硫的杂环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氯化合物、无机活性物质和抗菌活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在所述群组f中,所述胍类化合物选自胍、多果定、多果定游离碱、双胍辛胺、双胍辛胺乙酸盐、双胍辛醋酸盐、双胍辛胺三乙酸酯、双八胍盐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氰基丙烯酸酯类选自氰烯菌酯。
优选地,所述硝基苯衍生物选自乐杀螨(binapacryl)、消螨通(dinobuton)、消螨普(dinocap)、异丙消(nitrthal-isopropyl)、四氯硝基苯(tecnazen)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有机金属化合物选自三苯锡基盐、三苯锡基乙酸盐、三苯锡基盐酸盐、氢氧化三苯锡基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含硫的杂环基化合物选自二噻农(dithianon)、稻瘟灵(isoprothiolane)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有机磷化合物选自克瘟散(edifenphos)、藻菌磷(fosetyl)、乙磷铝(fosetyl-aluminum)、异稻瘟净(iprobenfos)、亚磷酸、亚磷酸盐、定菌磷(pyrazophos)、甲基立枯磷(tolclofos-methyl)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有机氯化合物选自百菌清(chlorothalonil)、抑菌灵(dichlofluanid)、双氯酚(dichlorophen)、磺菌胺(flusulfamide)、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戊菌降(pencycuron)、五氯酚(pentachlorphenole)、五氯酚盐、四氯苯酞(phthalide)、五氯硝基苯(quintozene)、甲基托布津(thiophanate-methyl)、对甲抑菌灵(tolylfluanid)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无机活性物质选自波尔多液、乙酸铜、氢氧化铜、王铜、碱式硫酸铜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抗菌活性化合物选自井冈霉素、联苯基、拌棉醇(bronopol)、环氟菌胺(cyflufenamid)、清菌脲(cymoxanil)、二苯胺(diphenylamine)、苯菌酮(metrafenone)、米多霉素(mildiomycin)、喹啉铜(oxin-copper)、调环酸钙(prohexadione-calcium)、螺环菌胺(spiroxamine)、咯菌腈(fludioxonil)、对甲抑菌灵(tolylfluanid)、乙蒜素(ethylicin)、蛇床子素(osthole)、丁子香酚(euge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盐酸血根碱(sanguinarine chloride)、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B选自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精甲霜灵、咯菌腈、咪鲜胺、灭菌唑、三唑醇、烯唑醇、叶菌唑、腈菌唑、戊唑醇、硅氟唑、啶氧菌酯、稻瘟酯、咪唑菌酮、氟嘧菌酯、肟菌酯、氟菌唑、四氟醚唑、氯氟醚菌唑、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氰霜唑、甲霜灵、烯酰吗啉、粉唑醇、百菌清、丙硫菌唑、环丙唑醇、氟唑菌酰胺、腐霉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发明人发现,与活性组分A组合使用活性组分B时,能够增强后者针对真菌的效果,反之亦然。此外,本发明的方法针对更宽的真菌谱是有效的。
发明人发现,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的特定重量比能够产生协同活性。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另外的方面是组合物,其中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以产生协同效应的量存在于该组合物中。该协同活性在以下事实中是明显的:包括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组合物的杀真菌活性大于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的杀真菌活性之和。
优选情况下,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000:1至1:1000;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00:1至1:100;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50:1至1:50;更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40:1至1:40。更加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25至25:1;甚至仍更尤其是从10:1至1:10,并且非常优选是从5:1至1:5。给出特别优先至从4:1至1:2的比率。
然而,除了相对于杀真菌活性的实际协同作用外,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具有另外的有利特性。能够提及的此类有利的特性的实例是:更有利的降解性;改善的毒理学和/或生态毒理学行为;或有用植物的改善的特征,包括:出苗、作物产量、根系统更发达、分蘖增加、株高增加、叶片更大、基部叶片死亡更少、分蘖更强、叶子颜色更绿、所需肥料更少、所需种子更少、分蘖更多产、开花更早、谷粒成熟更早、植物倒伏更少、芽生长增强、改进的植物活力以及发芽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组合物具有一种内吸作用(也即,药剂通过植物的根、茎,叶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向顶传导,能传导到植物体其他未受药部位。)并且能够被用作叶上、土壤、以及种子处理的杀真菌剂。
本发明的活性组分组合针对引起植物病原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例如微生物),特别是针对植物病原真菌是有效的。
根据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该组合物中还含有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文中的术语“载体”表示一种有机或无机、天然或合成的物质。它们有助于活性组分的施用,该载体一般是惰性的且必须是农业上可接受的,特别是被处理的植物所接受。载体可以是固体的,如陶土、天然或合成的硅酸盐、二氧化硅、树脂、蜡、固体肥料等;或者液体的,如水、醇类、酮类、石油馏分、芳烃或蜡烃、氯代烃、液化气等。
优选地,所述载体选自陶土、硅酸盐、二氧化硅、树脂、蜡、固体肥料、水、醇类、酮类、石油馏分、芳烃或蜡烃、氯代烃、液化气中的至少一种。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有用植物上或其繁殖材料上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组合物施用至所述有用植物、种植有所述有用植物的场所或所述有用植物的繁殖材料上。
优选地,所述有用植物选自葡萄藤、谷类作物、甜菜作物、水果植物、豆科植物、油料植物、瓜类植物、纤维植物、蔬菜、樟科植物中的至少一种。
特别优选地,所述“有用植物”典型地包括以下植物种类:葡萄藤;谷类(例如小麦、大麦、黑麦或燕麦);甜菜(比如甜菜或饲用甜菜);水果(比如梨果、核果或浆果,例如苹果、梨、李子、桃、扁桃、樱桃、草莓、覆盆子或黑莓);豆科植物(比如蚕豆、滨豆、豌豆或大豆);油料植物(比如油菜、芥菜、罂粟、橄榄、向日葵、椰子、蓖麻油植物、可可豆或落花生);瓜类植物(比如嫩葫芦、黄瓜或甜瓜);纤维植物(比如棉花、亚麻、大麻或黄麻);柑橘类水果(比如橙子、柠檬、葡萄柚或橘子);蔬菜(比如菠菜、莴苣、芦笋、卷心菜、胡萝卜、洋葱、番茄、马铃薯、葫芦或红辣椒);樟科(比如鳄梨、肉桂或樟脑);玉米;烟草;坚果;咖啡;甘蔗;茶;藤本植物;啤酒花;榴莲;香蕉;天然橡胶树;草皮或观赏植物(比如花卉、灌木、阔叶树或常绿植物例如针叶树)。
优选地,所述植物病原菌选自子囊菌纲、担子菌纲、不完全菌纲、卵菌纲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子囊菌纲包括黑星菌、白粉病菌、白粉菌、链核盘菌、球腔菌、钩丝壳菌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担子菌纲选自锈病菌属、丝核菌属、层锈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不完全菌纲(也被称为半知菌纲)选自葡萄孢属、长蠕孢菌、黑麦喙孢、镰刀菌、壳针孢属、尾孢菌、链格孢菌、梨孢属以及假小尾孢属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卵菌纲选自疫霉菌、霜霉菌、假霜霉菌、白锈属、盘梗霉菌、腐霉菌、假指梗霉属、单轴霉菌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组合针对以下项是特别有效的: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种类;早疫病尤其针对在谷类上的壳针孢属、柄锈菌属、白粉菌、核腔菌属以及Tapesia;在大豆上的层锈菌;在咖啡上的锈病菌;在玫瑰上的多胞锈菌属;在马铃薯、番茄和葫芦上的链格孢菌;在草皮、蔬菜、向日葵和油菜上的核盘菌;在藤本植物上的黑腐病、红火病、白粉病、灰霉病以及枯藤病;在水果上的灰葡萄孢菌;在水果上的链核盘菌以及在水果上的青霉菌属。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组合针对种子传播的和土壤传播的疾病是特别有效的,例如链格孢霉属、壳二孢属、灰葡萄孢菌、尾孢属、麦角菌、禾旋孢腔菌、炭疽菌属、附球菌属、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茄病镰刀菌、胶孢镰刀菌、长蠕孢菌、雪霉叶枯菌、茎点霉属、麦类核腔菌、稻梨孢、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核盘菌属、壳针孢属、丝黑穗病菌、腥黑粉菌、肉孢核瑚菌、条黑粉菌属、黑粉菌或轮枝孢属;特别是针对谷类,例如小麦、大麦、黑麦或燕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草皮;甜菜;油菜;马铃薯;豆类作物,例如豌豆、滨豆或鹰嘴豆;以及向日葵的病原菌。
此外,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特别适于控制以下植物病害: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玉米锈病,黄瓜白粉病,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油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葡萄灰霉病、小麦叶枯病、花生叶斑病、马铃薯晚疫病、大麦网斑病、苹果黑星病、小麦颖枯病、玉米黑粉病、黄瓜猝倒病、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大豆锈病、冬瓜霜霉病、冬瓜炭疽病、番茄晚疫病、番茄叶霉病、柑橘树疮痂病、柑橘树炭疽病、黄瓜黑星病、黄瓜葛枯病、辣椒炭疽病、辣椒疫病、马铃薯黑痣病、葡萄白腐病、葡萄霜霉病、丝瓜霜霉病、小麦褐锈病、葡萄白粉病、西瓜炭疽病、香蕉叶斑病、小麦雪霉叶枯病、草坪雪腐病、水稻纹枯病、草莓白粉病、番茄灰叶斑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靶标病、黄瓜灰叶斑病、马铃薯靶斑病、苹果轮纹病、苹果树早疫病、葡萄穗轴褐枯病、西瓜白粉病、西瓜葛枯病、香蕉褐斑病、香蕉黑星病、香蕉叶斑病、小麦全蚀病。
特别优选情况下,本发明提供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作物褐斑病、作物灰霉病、作物炭疽病、作物枯萎病、作物白粉病中的至少一种的应用。
进一步地,优选情况下,本发明提供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白粉病、芒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香蕉黑星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花生叶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草坪币斑病、小麦白粉病、黄瓜灰霉病中的至少一种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术语“植物和/或动物来源的、取自自然生命周期的自然物质”是指从天然生命周期所收割并且处于新鲜收割形式的植物或其部分。这样的植物源的天然物质的实例为茎、叶、块茎、种子、果实或谷粒。根据本发明,术语“植物源的天然物质的加工形式”被理解为是指改进加工的结果的植物源的天然物质的形式。这样改进加工可以用于将植物源的天然物质转换成这样一种物质的更加可储存的形式(存储货物)。这样改进加工的实例为预干燥、湿润、压碎、粉碎、研磨、压缩或焙烧。也落在植物源的天然物质的加工形式定义下的是木材,无论为原木形式,例如建筑木材、输电塔和栅栏,或为制成品形式,例如从木材制造的家具或物体。
根据本发明,术语“植物和/或动物来源的、取自自然生命周期的自然物质”被理解为是指动物源的材料例如皮、兽皮、革、毛皮、毛发及类似物。根据本发明的组合可以预防不利的作用,例如腐败、褪色或发霉。
优选的实施例为一种保护取自天然生命周期的植物源的天然物质和/或其加工形式免受真菌攻击的方法,它包括将协同有效量的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的组合施用至所述植物和/或动物源的天然物质或其加工形式。
另一优选实施例为一种保护取自天然生命周期的果实(优选为梨果、核果、浆果和柑橘类水果)和/或它们的加工形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协同有效量的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的组合施用至所述果实和/或它们的加工形式。
本发明的组合物能以任何常规形式使用,例如,具有双包装、干种子处理用的粉剂(DS)、种子处理用的乳液(ES)、种子处理用的可流动性浓缩剂(FS)、种子处理用的溶液(LS)、种子处理用的水分散性粉剂(WS)、种子处理用的胶囊悬浮剂(CF)、种子处理用的凝胶(GF)、乳液浓缩剂(EC)、悬浮浓缩剂(SC)、悬浮乳液(SE)、胶囊悬浮剂(CS)、水分散性粒剂(WG)、可乳化性粒剂(EG)、油包水型乳液(EO)、水包油型乳液(EW)、微乳液(ME)、分散性油悬剂(OD)、油悬剂(OF)、油溶性液剂(OL)、可溶性浓缩剂(SL)、超低容量悬浮剂(SU)、超低容量液剂(UL)、母药(TK)、可分散性浓缩剂(DC)、可湿性粉剂(WP)或与农业上可接受的佐剂组合的任何技术上可行的配制品形式。
本发明的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水、溶剂、填料、各种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等)、黏结剂、成膜剂、着色剂、防冻剂、增稠剂、助悬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警戒色、增效剂、稳定剂、壁囊材料、pH调节剂、防腐剂等。并且,适当地,为了提高对特定作物耐受力,可适当添加安全剂;或者有时为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可在混配组合物中添加常规农业肥料,制成药肥混剂。这些助剂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助剂构成。
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可包括乳化剂、分散剂或润湿剂,它可以是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的。可提及的实例是聚丙烯酸的盐、木质素磺酸盐、苯酚磺酸或萘磺酸的盐、环氧乙烷与脂肪族醇或与脂族酸或与脂肪族胺与取代苯酚(特别是烷基苯酚或芳基苯酚)的聚合物、磺基琥珀酸盐、牛磺酸衍生物(特别是牛磺酸烷脂)及醇的磷酸酯或多羟乙基化的苯酚的磷酸酯、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月桂基醚硫酸盐、脂肪醇硫酸盐,以及硫酸化十六、十七和十八烷醇以及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此外还有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异辛基酚、辛基酚或壬基酚、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醇和脂肪醇/氧化乙烯缩合物、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乙氧基化聚氧丙烯、月桂醇聚乙二醇醚缩醛、山梨醇酯、木素亚硫酸盐废液,以及蛋白质、变性蛋白、多糖(例如甲基纤维素)、疏水改性淀粉、聚乙烯醇、聚羧酸盐、聚烷氧基化物、聚乙烯胺、聚乙烯吡咯烷酮及其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存在有利于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并有利于使它们能正确地施用于植物。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也可含有各种其他的组分,如保护胶体、粘合剂、增稠剂、触变剂、渗透剂、稳定剂、螯合剂、染料、着色剂和聚合物。
优选地,所述增稠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
优选地,所述染料(也称为染色剂)为罗丹明B。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通常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合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组合物的具体制剂为可分散油悬浮剂、水悬浮剂、悬乳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
特别优选地,所述组合物的具体制剂为水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分散油剂、微乳剂、乳油、可溶液剂、水剂、悬浮剂、悬浮乳剂、超低容量剂、粉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微胶囊悬浮剂、微胶囊颗粒剂、泡腾颗粒剂、泡腾片剂或水分散片剂。本发明的组合物中还可以加入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等表面活性物质,增加组合物的稳定性、渗透性和润湿性。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分散剂可以为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聚羧酸盐、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盐、木质素磺酸盐、明胶、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钠、聚乙二醇,可以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分散剂选自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羧甲基纤维素。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润湿剂可以为脂肪醇硫酸盐、烷基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硫酸钠、烷基萘磺酸盐、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基酚甲醛缩合物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酰胺基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失水三梨醇脂肪酸酯、失水三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剂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基醚,可以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润湿剂为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固体载体可以为粘土、高岭土、石膏、膨润土、硅藻土、滑石粉、陶土、硅酸铝镁、活性白土、白炭黑、石灰石、轻质碳酸钙、玉米淀粉、可溶性淀粉、六甲撑二铵、苯并呋喃树脂、苯乙烯聚合物和共聚物等。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的粘合剂可以是天然的或合成的,例如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硅酸铝镁、聚乙烯醇、酚醛树脂、虫胶、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消泡剂可以是泡敌、硅酮类、C8~10脂肪醇、C10~20饱和脂肪酸类及酰胺等。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消泡剂可以为硅酮乳液、长链醇、脂肪酸、脂肪酸盐、氟有机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防冻剂可以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等。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增粘剂或粘合剂可以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乙酸酯、聚乙烯醇和纤维素醚。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崩解剂可以为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铵、聚丙烯酸乙酯、碳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羧甲基淀粉钠的一种或几种。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染色剂可以为低水溶性色素和水溶性染料、罗丹明、颜料红、颜料蓝、颜料黄、颜料绿、颜料棕、碱性紫、酸性红、碱性红。
适合于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成膜剂可以为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羧甲基纤维素、阿拉伯树胶、明胶、黄原胶、淀粉。
优选地,所述乳化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中还含有溶剂,所述溶剂选自环己酮、二甲苯、乙二醇、乙醇、正丁醇、异丁醇、戊醇、二丙酮醇、二甲基甲酰胺、癸酰胺、环己酮、二氯乙烷、二甲基亚砜、丁醇、辛醇、异戊醇中的至少一种。
简而言之,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和现有技术的配方中常规使用的固体和液体添加剂混合。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有效组分的使用量也不同,外部条件为,例如温度、湿度、使用的杀菌剂的性质等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有用植物上或其繁殖材料上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上述定义的组合物施用至这些有用植物、其场所或其繁殖材料。
本发明对如何形成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油、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和水分散颗粒剂等剂型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现代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刘广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中提供的方法形成本发明提供的各种剂型。
以下将通过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实例中,在没有特别说的情况下,使用的原料均为普通市售品。
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下配方中的百分含量均表示重量百分含量。
实施例1:24%种子处理悬浮剂(1:2)
配方:活性组分A为8%,活性组分B咪鲜胺(购自陕西秦丰农化有限公司,纯度为97%)16%,润湿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5%,分散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防冻剂丙三醇5%,增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2%,染色剂罗丹明B为8%,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组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染色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进行高速剪切(转速为5000rpm),再泵至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2:22%悬浮剂(13:9)
配方:活性组分A为13%,活性组分B嘧菌酯(购自江苏瑞邦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纯度为98%)9%,润湿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分散剂羧甲基纤维素7%,成膜剂聚乙烯醇9%,防冻剂丙三醇5%,增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3%,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组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成膜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将物料抽入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研磨,研磨完成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加入增稠剂后,进行高速剪切(转速为6000rpm),剪切完成后即制得悬浮剂。
实施例3:28%微乳剂(3:1)
配方:活性组分A为21%,活性组分B咯菌腈(购自江苏省常州沃富斯农化有限公司,纯度为99%)7%,溶剂环己酮15%,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防冻剂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和防冻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高速剪切(转速为5000rpm),即可得微乳剂。
实施例4:24%水乳剂(1:3)
配方:活性组分A为6%,活性组分B吡唑醚菌酯(购自安道麦安邦(江苏)有限公司,纯度为98%)18%,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溶剂二甲苯9%,溶剂环己酮4%,乳化剂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4%,防冻剂丙三醇3%,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充分搅拌后形成油相;将防冻剂加入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使用高速剪切机剪切(转速为5000rpm),即可得水乳剂。
实施例5:40%水分散粒剂(3:5)
配方:活性组分A为15%,活性组分B苯醚甲环唑(购自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纯度为95%)25%,润湿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9%,分散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8%,崩解剂硫酸钠5%,黏结剂聚乙二醇0.8%,填料硅藻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次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水分散粒剂。
测试例1:
生物学实例
皿内生测实例
试验对象: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试验依据:NY/T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药剂配置:将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将单剂及各组合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设清水对照,重复3次。
试验方法:采用平皿法。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待对照组菌落长满时,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药剂处理抑制菌丝生长的百分率。
菌丝生长抑制率(%)=(空白比对照菌落直径-药剂处理菌落直径)/(空白对照菌落直径-5)*100
组分A与组分(B)进行单剂和混剂的EC50值(半数抑制浓度)测定。所得结果根据孙云沛的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法来明确增效程度,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120≤CTC<200为增效作用,CTC≥200时为显著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最高者,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毒力指数×A剂在混剂中的含量(%)+
B剂的毒力指数×B剂在混剂中的含量(%)
公式中的标准杀菌剂指的是活性组分A。
在表1所示的配比下进行实验。
表1活性组分A与组分(B)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活性测定。
/>
表2活性组分A与组分(B)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室内活性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 EC50 实测毒力指数(ATI) 理论毒力指数(TTI) 共毒系数(CTC)
组分组分A 0.01 100 / /
戊唑醇 0.1 10.00 / /
咯菌腈 0.015 66.67 / /
百菌清 0.82 1.22 / /
咪鲜胺 0.08 12.5 / /
组分A:戊唑醇=1:5 0.0313 31.95 25.00 127.80
组分A:戊唑醇=1:2 0.0130 76.92 40.00 192.31
组分A:戊唑醇=1:1 0.0097 103.09 55.00 187.44
组分A:戊唑醇=2:1 0.0109 91.74 70.00 131.06
组分A:戊唑醇=5:1 0.0097 103.09 85.00 121.29
组分A:咯菌腈=1:2 0.0074 135.14 77.78 173.75
组分A:咯菌腈=1:1 0.0094 106.38 83.33 127.66
组分A:咯菌腈=2:1 0.0093 107.53 88.89 120.97
组分A:咯菌腈=5:1 0.0060 166.67 94.44 176.47
组分A:百菌清=1:10 0.0753 13.28 10.20 130.20
组分A:百菌清=1:5 0.0323 30.96 17.68 175.08
组分A:百菌清=1:2 0.0203 49.26 34.15 144.26
组分A:百菌清=1:1 0.0158 63.29 50.61 125.06
组分A:百菌清=2:1 0.0096 104.17 67.07 155.30
组分A:百菌清=5:1 0.0078 128.21 83.54 153.47
组分A:咪鲜胺=1:5 0.0178 56.18 27.08 207.43
组分A:咪鲜胺=1:1 0.0149 67.11 41.67 161.07
组分A:咪鲜胺=2:1 0.0124 80.65 56.25 143.37
组分A:咪鲜胺=5:1 0.0091 109.89 70.83 155.14
测试例2:盆栽生测实例
试验对象为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采用盆栽法。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防效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首先选用饱满籽粒的小麦种子,用清水浸种40~60min,然后均匀点播在装有沙壤土的营养基质中。每钵20~25粒,用覆土基质均匀撒在其表面,使得种子完全被覆盖住,浇足底水,保温、保湿,待长至2~3叶期备用。测定药剂的保护效果时,先喷药,在健康小麦幼苗2片叶时,分别对其叶面喷施药剂,设置药剂对照和清水对照,24h后,采用抖落法接种小麦白粉菌,接菌7d后,当清水对照叶片上有白色病斑出现时,分别调查每个处理叶片病情指数,以3次重复的平均值作为统计数据。通过调查小麦叶片的病情计算其病情指数,得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5%至10%以下;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11%至25%以下;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26%至50%以下;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50%;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120≤CTC<200为增效作用,CTC≥200时为显著增效作用。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毒力指数×A剂在混剂中的含量(%)+
B剂的毒力指数×B剂在混剂中的含量(%)
公式中的标准杀菌剂指的是活性组分A。
在表3所示的配比下进行实验。
表3活性组分A与组分(B)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活性测定
测试例3
实验对象为小麦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采用盆栽法。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防效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首先选用饱满籽粒的小麦种子,用清水浸种40~60min,然后均匀点播在装有沙壤土的营养基质中。每钵20~25粒,用覆土基质均匀撒在其表面,使得种子完全被覆盖住,浇足底水,保温、保湿,待长至2~3叶期备用。测定药剂的保护效果时,先喷药,在健康小麦幼苗2片叶时,分别对其叶面喷施药剂,设置药剂对照和清水对照,24h后,接种小麦锈病孢子,黑暗保湿培养24h后,移入正常光照保湿培养,接菌7d后,当清水对照叶片上有黄色孢子堆出现时,分别调查每个处理叶片病情指数,以3次重复的平均值作为统计数据。通过调查小麦叶片的病情计算其病情指数,得出对小麦锈病的防效。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5%至10%以下;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11%至25%以下;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26%至50%以下;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比例大于50%;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120≤CTC<200为增效作用,CTC≥200时为显著增效作用。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毒力指数×A剂在混剂中的含量(%)+
B剂的毒力指数×B剂在混剂中的含量(%)
公式中的标准杀菌剂指的是活性组分A。
在表4所示的配比下进行实验。
表4活性组分A与组分(B)复配对小麦锈病的室内活性测定
/>
通过实验发现,活性组分A与其他杀菌剂复配使用后对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的杀菌活性优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具体地,活性组分A与其他杀菌剂配合后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共毒系数最高能达到252.58;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共毒系数最高能达到207.43;对小麦白粉病的共毒系数最高能达到284.25;对小麦锈病的共毒系数最高能达到220.17,均能达到显著增效作用。
测试例4
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防治对象为黄瓜白粉病。试验设在南京市六合区骁营村,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pH值6.8,试验期间肥水管理中等。设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30㎡,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用水量为40L,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
调查与统计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10~14d再调查一次,共调查2次。每小区随机取四点,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x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当所述活性化合物组合物的杀真菌活性超过单独施用时的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的总和时,则总是存在杀真菌剂的协同效应。两种活性化合物的给定结合物的预期活性可如下进行计算(根据Colby公式)(参考S.R.Colby,“Calculation of the synergisticand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Weeds 1967,15,第20-22页):
Cexp=X+Y-(XY/100)
X为以m g a.i./ha的施用率施用组分A时的药效,
Y为以n g a.i./ha的施用率施用组分B时的药效,
Cexp为分别以m g a.i./ha的施用率施用活性化合物A和以n g a.i./ha的施用率施用活性化合物B时的预期药效,
药效程度以%表示:0%意指相当于对照组的药效,而100%的药效意指未观察到病害。
C=Cobs/Cexp,C>1说明是增效作用,如果C<1则是拮抗作用。
表5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制剂实施例2、3、4、5中,组分A与嘧菌酯,咯菌腈,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复配后,增效比C均大于1,增效作用明显。
另外,本发明的活性组分A与氰烯菌酯、活性组分A咪鲜胺、活性组分A咯菌腈,活性组分A戊唑醇针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杀菌活性优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活性组分A与三环唑、活性组分A与稻瘟灵、活性组分A与嘧菌酯,活性组分A与咪鲜胺针对稻瘟病菌的杀菌活性优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活性组分A与戊唑醇、活性组分A与咪鲜胺、活性组分A与丙环唑、活性组分A与井冈霉素、活性组分A与嘧菌酯针对稻曲病菌的杀菌活性优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活性组分A与嘧菌酯、活性组分A与嘧霉胺、活性组分A与咯菌腈针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杀菌活性优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活性组分A与嘧菌酯针对大豆叶斑病菌的杀菌活性优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活性组分A与苯醚甲环唑、活性组分A与戊唑醇对花生叶斑病菌的杀菌活性优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提供的24%种子处理悬浮剂在防治水稻恶苗病、小麦茎基腐病中具有增强种子活力,促进全苗、壮苗的效果。能够直接杀死种子携带病菌或防止土传病菌侵染,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中含有协同有效量的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所述活性组分A为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突烯酰胺类化合物,
所述活性组分B选自群组a、群组b、群组c、群组d、群组e和群组f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所述群组a为唑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b为酰胺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c为杂环化合物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d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e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所述群组f中含有胍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类、硝基苯衍生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含硫的杂环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氯化合物、无机活性物质和抗菌活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抗菌活性化合物选自井冈霉素、拌棉醇、环氟菌胺、清菌脲、二苯胺、苯菌酮、米多霉素、喹啉铜、调环酸钙、螺环菌胺、咯菌腈、对甲抑菌灵、乙蒜素、枯茗酸、枯茗醛、蛇床子素、丁子香酚、大黄素甲醚、盐酸血根碱、天名精内酯酮、迷迭香酸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群组a中含有环丙唑醇、苯醚甲环唑、氧环唑、双苯三唑醇、糠菌唑、环醇、噁醚唑、烯唑醇、烯唑醇-M、氧唑菌、腈苯唑、喹唑菌酮、氟硅唑、粉唑醇、咪鲜胺、已唑醇、酰胺唑、环戊唑醇、环戊唑菌、腈菌唑、富马酸盐、多效唑、戊菌唑、丙环唑、丙硫菌唑、硅氟唑、戊唑醇、氟醚唑、三唑酮、唑菌醇、戊叉唑菌、烯效唑、叶菌唑、种菌唑、氰霜唑、烯菌灵、稻瘟酯、丙氯灵、氟菌唑、苯菌灵、多菌灵、麦穗宁、涕必灵、噻唑菌胺、氯唑灵、土菌消、四氟醚唑、氯氟醚菌唑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或
所述群组b中含有苯霜灵、精苯霜灵、麦锈灵、啶酰菌胺、萎锈灵、呋菌胺、环酰菌胺、氟酰胺、呋吡唑灵、丙氧灭锈胺、甲霜灵、精甲霜灵、甲呋酰胺、噁霜灵、氧化萎锈灵、叶枯酞、溴氟唑菌、烯酰吗啉、氟吗啉、丁吡吗啉、氟联苯菌、氟吡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苯酰菌胺、氯环丙酰胺、双氯氰菌胺、双炔酰菌胺、土霉素、硫硅菌胺和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或
所述群组c中含有氟啶胺、啶斑肟、磺嘧菌灵、环丙嘧啶、二氟林、异嘧菌醇、嘧菌腙、嘧菌胺、氯草定、氟苯嘧啶醇、二甲嘧菌胺、嗪氨灵、拌种咯、氟噁菌、吗菌灵、吗菌灵乙酸酯、丁苯吗啉、克啉菌、苯锈啶、氟菌安、异丙定、杀菌利、烯菌酮、噁唑酮菌、咪唑菌酮、异噻菌酮、噻菌灵、噻二唑素、敌菌灵、灭瘟素、敌菌丹、克菌丹、灭螨猛、棉隆、咪菌威、哒菌清、野燕枯、野燕枯甲基硫酸酯、氰菌胺、灭菌丹、恶喹酸、粉病灵、丙氧喹啉、咯喹酮、喹氧灵、咪唑嗪、三环唑、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或
所述群组d中含有福美铁、代森锰锌、代森锰、威百亩、磺菌威、代森联、甲基代森锌、福美双、代森锌、福美锌、苯噻菌胺、乙霉威、异丙菌胺、百维灵、霜霉威盐酸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或
所述群组e中含有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醚菌酯、醚菌胺、苯氧菌胺、肟醚菌胺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和/或
所述群组f中含有胍类化合物、硝基苯衍生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含硫的杂环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氯化合物、无机活性物质和抗菌活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群组f中,所述胍类化合物选自胍、多果定、多果定游离碱、双胍辛胺、双胍辛胺乙酸盐、双胍辛醋酸盐、双胍辛胺三乙酸酯、双八胍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氰基丙烯酸酯类选自氰烯菌酯;所述硝基苯衍生物选自乐杀螨、消螨通、消螨普、异丙消、四氯硝基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金属化合物选自三苯锡基盐、三苯锡基乙酸盐、三苯锡基盐酸盐、氢氧化三苯锡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硫的杂环基化合物选自二噻农、稻瘟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磷化合物选自克瘟散、藻菌磷、乙磷铝、异稻瘟净、亚磷酸及其盐、定菌磷、甲基立枯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氯化合物选自百菌清、抑菌灵、双氯酚、磺菌胺、六氯苯、戊菌隆、五氯酚、五氯酚盐、四氯苯酞、五氯硝基苯、甲基托布津、对甲抑菌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无机活性物质选自波尔多液、乙酸铜、氢氧化铜、王铜、碱式硫酸铜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活性组分B选自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精甲霜灵、咯菌腈、咪鲜胺、灭菌唑、三唑醇、烯唑醇、叶菌唑、腈菌唑、戊唑醇、硅氟唑、啶氧菌酯、稻瘟酯、咪唑菌酮、氟嘧菌酯、肟菌酯、氟菌唑、四氟醚唑、氯氟醚菌唑、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氰霜唑、甲霜灵、烯酰吗啉、粉唑醇、百菌清、丙硫菌唑、环丙唑醇、氟唑菌酰胺、腐霉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000:1至1:1000;
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00:1至1:100;
更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50至50:1;
更加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25至25:1;
更加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10至10:1;
最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A与所述活性组分B的含量重量比为1:5至5: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该组合物中还含有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
优选地,所述载体选自陶土、硅酸盐、二氧化硅、树脂、蜡、固体肥料、水、醇类、酮类、石油馏分、芳烃或蜡烃、氯代烃、液化气中的至少一种。
6.一种控制有用植物上或其繁殖材料上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施用至所述有用植物、种植有所述有用植物的场所或所述有用植物的繁殖材料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有用植物选自葡萄藤、谷类作物、甜菜作物、水果植物、豆科植物、油料植物、瓜类植物、纤维植物、蔬菜、樟科植物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植物病原菌选自子囊菌纲、担子菌纲、不完全菌纲、卵菌纲中的至少一种。
9.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作物褐斑病、作物灰霉病、作物炭疽病、作物枯萎病、作物白粉病中的至少一种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瓜类白粉病、芒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香蕉黑星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花生叶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草坪币斑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黄瓜灰霉病中的至少一种的应用。
CN202311096296.7A 2022-08-29 2023-08-29 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 Pending CN1176172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3394X 2022-08-29
CN202211043394 2022-08-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7257A true CN117617257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32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6296.7A Pending CN117617257A (zh) 2022-08-29 2023-08-29 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17257A (zh)
WO (1) WO20240463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1540B2 (ja) * 2007-11-05 2014-11-26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殺菌性組成物及び有害菌類の防除方法
CN109384722B (zh) * 2017-08-14 2021-06-11 华中师范大学 N-取代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和一种杀菌剂
CN109422691B (zh) * 2017-08-24 2021-01-01 华中师范大学 N-取代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杀菌剂
CN113142221A (zh) * 2018-08-28 2021-07-23 侨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US20230391728A1 (en) * 2020-09-30 2023-12-07 Jiangsu Fla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Dendrene amide compound, bactericide and us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46311A1 (zh)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2484B2 (ja) 殺真菌組成物
JP5107940B2 (ja) 殺真菌組成物
CN102395272A (zh) 杀真菌混合物和其用途
WO2015062353A9 (en) Fungicidal composition and the use thereof
CN109566651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12739210A (zh) 杀真菌组合物
CN109566640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566627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857511A (zh) 一种包含大黄素衍生物与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0496242C (zh) 基于咯菌腈和噻菌灵或抑霉唑的杀真菌组合物及方法
CN117617257A (zh) 一种用于杀真菌的组合物及应用组合物的方法
CN109566641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8200911A (zh) 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9566625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380236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566630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566624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566642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566636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22115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10710534B (zh) 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与代森锰锌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CN110710532B (zh) 一种含有肟菌酯与苯醚双唑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CN109566637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380241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380232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